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33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创新理念提升成效

生物教学成效的提高,首要因素表现在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认知实际,审视回顾自身教学工作,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前后联系导入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

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运用媒体导入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1.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

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3.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

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与教具的使用、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感染力和个人魅力、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等许多因素有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尽可能发挥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就一定能不断地提高。

三、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1.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2.举行知识技能竞赛活动

在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相机进行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等,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3.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活动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生活化;理念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物理难教难学是师生的共同呼声。而我认为物理学科应该比其他学科更容易教容易学,因为它和生活联系更紧密,更具实用性,只要我们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生活气息,通过各种途径搜索、查找和收集各种与物理教学有关的信息材料,并在教学中创设关于生活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热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关注身边的物理学的习惯,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物”和“理”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用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体育课中助跑跳远比立定跳远要远很多?跳高要助跑才能跳得更高?再例如,什么是理想化方法?很多初学的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有的老师提出了如下的比喻,效果非常好,他说:理想化方法就好像用渔网来捕鱼一样,必须漏掉水、杂物及小鱼,捕到我们需要的大鱼。假如使用的是滴水不漏的容器来捕鱼,由于鱼、水、杂物很重,那时提不起容器,也是捕不到大鱼的。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景,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创设这些情境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连,培养好奇心的关键在于使新信息的刺激出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即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水并没有下落。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下落,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三、利用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在讲授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一个单摆来做实验。先将摆球拉个较大的角度使之贴近眼睛,人站着不动,然后放手,使单摆摆动起来。很多学生都替老师担心,生怕摆球会碰到老师的眼睛。通过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一步解决“为什么”做好准备。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教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通过挖掘教材尽可能多地进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增加“实用时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形象地再现生活情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比如建议同学观看电视CCtV-10频道播出的“我爱发明”这一节目,每个发明都用到了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又例如,在讲电流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现在通过多媒体课件十分直观的演示出电流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又如,电流的磁场、磁场的分布情况,光学中的光路图等,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理解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可清楚地再现。

综上所述,如果能把物理教学生活化,把生活现象物理化,“物”和“理”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教育生物课堂生物实验综合实践活动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如今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环境污染与破坏两大问题同时存在,且十分严重。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中国生态环境总体仍在恶化,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具体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物种灭绝加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等问题。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21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适应时展,《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要在现有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强调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融合环保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

2、生物教学的需要。《标准》的10个主题中,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教育的关联非常紧密。《标准》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高中学生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纳入教学目标。

3、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4年9月7日,我国首次的环境污染经济核算报告——《中国环境经济核算2004》绿皮书指出2004年全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约为当年GDp的6.8%,实际投资欠账达80%,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教育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首次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途径

1、在生物课堂进行环保教育。目前课堂还是我国生物教学的主阵地。因此,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将生物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有机统一是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的主渠道。老师应整理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并适当拓展延伸,形成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环保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一节课通常由“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几部分构成,教师可以在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适当渗透环保知识。如在导入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图片、小资料、简短视频等课外资源,配合提问、讲解,创设教学情境,既能以生动的画面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又可融入环境知识。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也可适当渗透环境知识,如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介绍水的主要功能,深化学生对于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再通过目前地球水资源现状的数据,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严峻形势,从而自觉树立起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在实验课中贯彻环保理念。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7]。教师应在实验中规范操作、强化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教师首先要从环境教育的观点出发备好实验课,要设计好环保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有毒气体实验中毒气泄漏的预防、处理、吸收及停止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中废弃物的处理、回收与再利用的方法设计等,消除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也应渗透环境教育,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在制作及观察小生态缸中自发认识到生态平衡的建立必须满足的一定条件,理解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的原因。通过分析美国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好共同的家园。在实验考核时,教师应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如将实验过程中是否节能、将实验材料是否环保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教师应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报纸、杂志、网络、新闻媒体收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等环境教育的资料,整理成专题并设专题讲座,既宣传了环境保护思想,又增强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宣传活动,如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9.16日保护臭氧层等,在节前筹办黑板报,该周国旗下讲话中以相关节日为主题,不断强化同学们的环保意识。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人与人的和谐,更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环境问题每况愈下的现实压力下,携手保护环境,拯救生态系统迫在眉睫。结合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尤为重要,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不断使学生懂得环保意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光荣义务。

参考文献

[1]林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J].资源环境,2004:59-60.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习是一个自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愈来愈多的生物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也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课时偏紧,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与应试不协调,高考的巨大压力”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切实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研究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理念,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过去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将“三维教学目标”作为内涵,追求学生的整体发展,即在注重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有效性的同时,更强调对新知识和技能探究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把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概括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有效教学的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之一。所谓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或者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生物知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促使学生很快就会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2.恰当运用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恰当选择教学方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例如:高中生物必修i第六章第一节“细胞增殖”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分析染色质、染色体、单体、Dna的关系。如何进行这个重点问题的教学呢?笔者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式。首先请学生观察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及两者相互转化过程的动画视频。然后提出探究问题:染色质由哪些成分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在形态上存在什么关系?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和图片视频的观察,可以清楚地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分裂时期中的两种存在形态,主要成分都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完成复制,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仍然是一条染色体。但复制前后这条染色体有两个不同特点:第一,复制前染色体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即姐妹染色单体数为零,每条染色体中含一个Dna分子。第二,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每个姐妹染色单体中各含有一个Dna分子,即每条染色体中含有两个Dna分子。学生根据以上对一条染色体复制前后情况的分析,然后教师把染色体数量扩大,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Dna三者的数量关系,最后,概括出三者数量关系的结论如下:①染色体复制前,染色体数=Dna分子数;②染色体复制后,姐妹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过程即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重视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从而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学习过程,是有效教学的保障。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能够具体地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吸取经验和教训,而且能够逐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系统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每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在每堂课的教学中,总会有一些能引起师生的共鸣、教学的共振及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及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也可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推陈出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课堂导入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2)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3)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新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5)采取了什么手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教学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一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一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6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2.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3.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4.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质疑、讨论、辩论、练习,甚至是自己组织“游戏”“对话”“角色扮演”等,积极尝试以探索为主的“探究式”“发现式”“主动式”学习。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7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课堂学习氛围育人有效性

新课改在全国实施和推广,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要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轻松快乐地收获知识,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能力。而生物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对生物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所以,寻求一种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生物新课程标准摸索出的一些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方法,现呈献给各位同仁。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要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实现从有兴趣到学习的动力,从学习的动力到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用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沟通学生情感,用爱抚的动作,赞美的短语给学生力量,从而搭建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平台。

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少

讲、精讲。课堂上哪些不该讲,哪些该讲,讲到什么程度,要有原则。易错的、易遗漏的、易混淆的要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要讲。要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要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时间。

二、精心备课,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备课精细程度关乎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高低。怎样科学、高效的备课?

1.备教材。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教材,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弄清教学重、难点,千万不要将二者混淆,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要明确教材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部分,备教材还要注意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

2.备学生。要了解学生班级的构成、基础状况、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共性问题,也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等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学习情绪、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动态上了解学生,必要时通过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适当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手段,我们生物教师一方面要熟悉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另一方面重点学习新课改中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课本章节知识,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或者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要尽可能地使用幻灯片、挂图、动画、课件,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8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1.高中生物“老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前的教学大纲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习目的来看,只是要求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为考试而学习。

(2)从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看,内容较难,涉及面较窄,学生比较难学。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忽视课外教学。

总体来说,就是“刚性”太强,缺少弹性和选择性。

2.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就是基于这些弊端而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

(2)课程更趋向大众教育,旨在贴近生活;

(3)更注重教学方法;

(4)课程更具有选择性和弹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关系,相互交流,相互关心,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中生物有效教学之教师行为

要想很好地完成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老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掌握好,还要有丰富的生活方面的生物知识;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生物知识、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还要注重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要指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教学活动来构建知识体系。老师应该以一种研究者的态度来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通过和学生的沟通来一起解决问题,及时做出总结,不断提升自我高度。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重视课堂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中提到,老师要一起参与到学习当中,上课不仅仅是单一的传授知识,更要参与到学习当中,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充实教学内容,探索新知识,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从而和学生达成共识,这样不但可以完善教学,还可以与学生共同进步。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如果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终将一无所获。因此,老师一定要先融入课堂之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立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愿参与到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目标。导语在每节课之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语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方向,形成良好的课前准备惯性,使学生能快速融入学习活动,所以说,一个好的导语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垫脚石。如在讲“遗传的基本定律”这一章节时,导语就可以是:“大家听说过袁隆平这个人吗?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只要你们学懂了这课你们就有可能成为这样出名的人物。”以现实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作导语,再以幽默的话语来引出课题,很容易让学生兴趣大涨。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积极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我们在一般的教学中认识到,想要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言,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质疑,平时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多方位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好,新课程提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高科技设备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具多样式与趣味性。教师备课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影像等,上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让信息技术与生物课有机结合起来。如讲“生态系统”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些各类生态系统的视频,以真实的画面讲述各类生态系统,使同学们更容易了解。还有就是高科技的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电子显微镜等设备,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多开展一些生物实验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这一章节,可以建立大肠杆菌的平面培养实验,让学生自己培养出微生物,再通过显微镜观察,加强对课程的理解。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及兴趣,这样,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高中生物这门课程。

四、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学生

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合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是针对成绩而言,还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于成绩好的,要给予肯定,要他们继续保持;对于成绩不好的,要多鼓励,多交流,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还有对于外向的、内向的、有特长的都需要合适的评价。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可以巩固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等的记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一些看法,旨在全面提高高中生物素质教育水平,学以致用,让学生爱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9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91

1、前言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了高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所涉及的全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目标。与此同时要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具体活动。在设计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要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形式,并且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可以使得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可以使得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得以提高。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新课的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导言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而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精心设计导言是非常重要的,有趣的导言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且可以启发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兴趣可以引导着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兴趣可以使得学生的推理、思维、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高中生物教师要营造一个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究精神,而且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性材料,不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与完善生物课堂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要用新的观念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尝试引导启发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与此同时要充分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方法的时候,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引导启发教学法主要包括了讲述背景法和提示要点法等教学方法。第一,讲述背景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一些理论以及概念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学掌握其中相关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生物教师没有必要为学生讲述这些理论以及概念,教师只需要将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提示要点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现学的内容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此时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过这些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以及复习旧的知识,最终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技巧得以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注重教师与学生的生物互动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学课堂中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从而能够建立起高效的生物课堂。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且要自觉的转变自身的角色,这样做可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得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可以营造民主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鼓励每一位学生不断思考,最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大纲以及课本是依据,并且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于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做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5、结束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高中生物课堂的整体效率。与此同时,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得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述友;贺宝柱.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种导入方法[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0(04):90-92.

高中生物学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生物;探究性;教学

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下面是本人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的尝试。

一、明确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首先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每位教师须多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做到观念更新,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如果观念没有更新,继续用老观念进行教学,那探究性学习将成一句空话。

其次新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的内容,而且有些内容来说对教师也是完全新的,例“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的探究,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再次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找准自身角色的位置,那就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应改变以往“导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唱主角”,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确立探究课题,设计探究方案,并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总结和反思,教师更多的是以参与者和宏观调控者形式出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了解学生探究动向,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探究性学习赋予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但老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作为主题探究活动的辅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实施提供条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尽责,这就要求教师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妙创问题情境,巧立探究课题

学生的探究、发现过程往往围绕着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为问题情景。一般来说,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目的性、适应性和新异性。目的性指问题要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给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求知状态,随之而产生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之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发现。

问题情境的创设讲究“妙”,课题的引入关键在“巧”,因为妙能生趣,巧能激趣。不管是巧,还是妙,都要以实际生活、生产事实或经验为出发点。《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和探究生物学。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最近出现的“大头娃娃”引出问题,并提出课题“'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接着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这样提出问题,确立课题,非常的巧,非常的妙,非常的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涨。

三、组织学生探究,增强探究的实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将成为空话。首先,教师应善于利用新教材设计的丰富的探究素材:“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探究”等,使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发言,多记录,多归纳,给予他们充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之体验更多科学探究的乐趣。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探究教学中,要突出培养学生实验的假说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过程的观察与记录能力、讨论与结论的分析能力等,充分体现新课程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的理念。再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探究要取得成效,合作讨论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分好组和职务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还应解释清楚学习任务,说明成功标准;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监控学生的行为,及时提供帮助;最后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公正、科学、合理地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四、及时小结归纳,收敛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小结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