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知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41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1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口语高中

随着我国和西方国家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对英语方面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英语口语能力的教学一直都是英语教学工作中非常薄弱的环节,绝大部分的老师都把教学的重点的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及对学生笔试应试能力的培养上,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普遍较低。另外,绝大多数的教学工作者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应用并不十分重视。

一、跨文化交际知识导入效果调查比较

笔者对本校高中二年级教师和学生就习语、身势语、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展开测试以及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①在习语方面,老师使用停止手势让学生停止朗诵,示意学生进行下一项教学活动,学生会意老师意图,停止朗诵,开始进入课堂状态;老师打开课本,开始讲授本节内容,并书写板书,学生则一脸茫然的看着黑板,等待老师讲授知识;老师讲解本节内容,遇到重点和难点时就稍加讲解,学生无精打采地学习,低头看着教材,只有少数学生看着老师,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结束课文,老师提问是否有问题要问,学生则面无表情,没有任何人提出问题。②在身势语方面,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埋头看着课本,老师双手放在讲台上,和学生交流互动很少;老师使用图片海报等辅助教学时,学生对老师辅助教学工具表现出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使用一些强调性指示动作时,学会了解老师意图,注意力会稍加集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不眉头深锁看着学生,要不就是低头翻看教材和教案,当老师看着学生时,学生则表现为紧张,回答问题则语速过快,老师不看学生时,学生则向旁边同学求助或者翻看课本。③在文化内涵方面,上课之前,老师随意的向学生说“classbegins”,学生则懒散的站起来说“goodmorningteacher”;老师开始讲解新课,学生面无表情等待老师讲课,老师讲解新单词,学生则不加思考的看着新单词;老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朗诵单词,学生在朗诵单词时并没有把注意力投入到朗诵单词中。

在应用跨文化知识后,对学生和教师再次展开研究调查发现,①在习语方面,老师面带微笑使用停止手势让学生停止朗诵,学生看到老师表情,很快恢复平静;老师翻开课本讲解本堂内容之前,引用一个习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教学内容,学生感到新鲜,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在遇到难点是,老师除了讲解重点知识外,还让学生讲解深层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听课期间感到无比轻松,紧跟老师思路,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解文化知识;老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程,等待学生提问问题,学生则表现十分活跃,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提问问题。②在身势语方面,老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适当的加入手势动作,学生看到老师的动作,认真听着老师讲解;老师使用精心挑选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学生看到精美图片产生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等待老师讲解。学会回答问题时,老师面带微笑,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得到老师鼓励,充满信心,自信的回答问题.。③在文化内涵方面,老师在上课之前声音洪亮的向学生问好,学生被老师的情感感染,响亮的答复老师问候;老师讲解单词时如“dog”时,并向学生讲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狗还是忠实、幸运的意思。在中国文化中狗却却是贬义词,并讲授一些趣闻轶事。学生被老师讲解内容吸引,课堂内容变得充实,课堂效率提高;老师让学生朗诵单词,学生认真大声地朗诵,并和周围同学相互交流讨论,认真探讨每一个单词。

二、提高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措施

要想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阅读材料中融入跨文化知识,老师在讲授课堂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添加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并利用西方文化知识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著名的英语作品,让学生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了解西方文化,培养英语学习的情趣,进而应用经典作品中的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口语能力。②高中英语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理解英语词汇的深刻含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老师讲解的知识就够了,并没有考虑到其他学习英语的途径,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不是非常全面的,例如一个词汇就有好多种汉语意思。所以学生在课外要通过其他途径有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③将跨文化知识应用到课堂内外活动中,丰富的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口语能力重要手段,因此老师在进行口语能力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结合跨文化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④学校可以不定期举办英语口语讲座,让学生从讲座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种英语演讲比赛,选择和跨文化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提高口语的能力。⑤组织学生看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英语电影,举办电影模仿秀活动,让学生从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上感受到跨文化带来的魅力,进而提高自己英语口语能力。

三、总结

英语口语的教学不仅仅是讲授英语语言,同时也是为了交流情感、传递信息、以及文化传播。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恰当的语言应用十分的重要,跨文化交际知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渗透式”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已不可避免,这使得人们亟需恰当运用语言文化知识与他文化成员进行有效而得体交际实践的能力,以接受超越物理空间不断而来的文化信息,而这正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即人们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引起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需要与文化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启发学生通过分析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特点,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之处,以便更好地进行外语学习。进而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所提出的“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因此近年来对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外语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在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框架进行分析和归纳后,我们发现:专家、学者通常从知识、技能、态度、意识层面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其构成极为复杂;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要交际者具备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研究对象均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全面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直接作用因素和间接作用因素,各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补充、替代功能;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涉及多方面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强调非语言交际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性;态度层面可归纳为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两大范畴,尊重和礼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需具备较好的个人素养。

综上,我们构建了由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其中,知识部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部分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部分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态度;素养部分是指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个人素质、素养。

三、“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是课题研究目标。首先,我们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模式进行研究。其次,对跨文化交际人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研究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再次,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进行“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在对已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和框架进行研究后,我们发现:国内外专家大多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外语教学各环节之中;外语教学中应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进行文化教育时应本族文化与他族文化并重,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部分是学习者长期积累的成果,自学被视为习得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最重要方式;跨文化交际实践是能力部分提升的主要途径;跨文化交际态度和素养的提升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经历和实践有关。

因此,“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理念一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线渗透至高校外语教学及相关环节,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二是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依据“渗透式”培养模式,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是通过高校外语教学,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部分全面发展和提升,能够有效、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逐步成为跨文化人,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培养模式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遵循四个原则:培养内涵明晰化;培养实施体系化;培养方式多样化;培养过程渐进化。在“渗透式”培养模式下,我国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知识、能力、态度、素养四个方面均有特定的培养内容;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显性和隐性作用要素的共同培养,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构成要素均衡发展、整体提升。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彻底研究并取得建设性成果是项艰巨的任务。限于研究资源、精力、能力等诸多因素,本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挖掘研究深度。因此,对“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在高校外语教学各要素,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后继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3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具体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指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单一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2]。张红玲(2007.85)指出“如果说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超越了具体语言和文化群体,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多变、应对自如的能力”[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具体内容也不同。我们仅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角度考虑,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为以下内容。

1.认知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指对对方国家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了解。包括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语体文化知识、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即便不能流利地说对方国家的语言,但至少应具备用通用语(英语)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利用已掌握的对方国家语言文化、语体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指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文化、宗教信仰等,并在心理上很好地适应对方文化和交际模式,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接受不同文化、信仰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和交际模式,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4.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指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和谐相处能力等。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而且有效。

5.教学能力。

跨文化教学能力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和汉文化知识)。

上述五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移情能力是基础,行为能力是过程,教学能力是目标。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做到前四点就可以了,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到第五点才算合格,所以与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所以本文着力分析课堂教学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4]。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那么就会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再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都难以很好地应用,所以健康、正确的跨文化观念、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第一步。跨文化意识要经过学习、感知、认识、比较、分析、理解和接受的培养过程[2]。所以教师要遵循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移情能力,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足够强大的内心包容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工作时不得将种族歧视、民族偏见、宗教信仰、个人喜恶带到工作中。

2.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类、文学类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没有区别,只泛泛地讲述学科知识,忽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业针对性,所以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材本身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深化课堂内容,在实现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如古代汉语课上学了“六书”理论,那么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可设置这样的提问:“请”字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六书理论分析(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强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堂上有理论讲授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能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就更好了。还以“六书”知识为例,在问完“‘请’字为什么这样写”后,可再进一步提问:若你是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人讲“请”字的写法时该怎么讲呢?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实践。这样安排,学生的教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利用课后作业、第二课堂,培养交际能力。

作业其实就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在布置作业时,不妨与第二课堂、学校的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双语教学、给外国人做汉语辅导,等等。作业布置尽量采用小团体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这种模式既能巩固知识,又能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执行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整体规划。受篇幅所限,本文只从课堂教学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课堂教学可以和社会调研、海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杰.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藏教育,2010(12):42-44.

[2]童惟.全球化视野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3-25.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跨文化交际培养模式

随着我省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和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工作人员除需掌握语言知识与商务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能使用外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本研究从社会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需求状况及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探索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和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对40家河北省外贸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发出40份问卷,回收问卷36份,有效问卷32份。问卷数据统计显示: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企业90%均表示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回答今后一年内需要人数时,80%以上的单位选择1—2个。60%以上的企业要求国际商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当被问到企业最看重商务人才哪方面的综合素质时,91%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当被问道“您认为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是什么”时,答案一般是“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正确的工作态度、责任感等”。在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时,处于前几位的分别是: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这就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他不仅要协调各方面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采取有效策略减少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当涉及商务沟通失败的原因时,8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应该熟练掌握专业基础技能,拥有较强的沟通与执行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其突出和重要。调查表明,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人们尽管获得了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礼仪知识,但比较粗枝大叶,一旦面临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时,则那些高度规范化的跨文化知识往往不能保证人们交际的成功。

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曾得出结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1]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未来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此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共由40道选择题组成,分别从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英语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八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笔者在两所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营销三个专业学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66份,回收率88.7%。调查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结果较为客观可信。

统计方式:先将每一部分所有错误的或对跨文化交际不利的答案加以统计,再按照各自的类别算出百分比进行分析,最后列出每一部分的平均失误率,并汇总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观念、信仰、风俗、礼仪及相关的风土人情缺乏必要的了解,将会直接影响今后在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相距甚远,在某些方面,比如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文化意蕴词汇、时间观念、会话原则等方面的问题还相当严重。

此外,高等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教学,而忽略培养学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使给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无法接触到具体的对外商务交流活动,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良因素。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从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1.提高教师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不可忽视。教师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多渠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首先,教师要有学习意识,多读一些跨文化交际学重要著作,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理论基础,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其次,教师可参加一些文化专题讲座或文化教学研讨会,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争取到国外进修学习。最后,从专业教学角度,教师要多接触外贸企业,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工作经验,提高外贸实践工作能力,对于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将起到更直接的作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它有自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跨文化技巧,因为跨文化技巧有它自身的文化局限性,往往只适合某些文化环境中的特定场合,并不真正具有跨文化的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化和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分析,尝试解释,对不熟悉的文化内容进行探索。通过培养和增强跨文化意识,学生能够开放头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灌输式教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创造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有针对性地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下,体会中外文化的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意识。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跨文化知识的习惯。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以就所学内容涉及的跨文化知识,分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课下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觉阅读有关母语文化与异族文化方面的文章,有意识地积累跨文化知识,增强跨文化意识。

3.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是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2]囿于师资和课时,大多数院校没有系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不成体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够,使用不恰当的语言和行为,导致交际障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灵活设置课程,创造跨文化交际氛围。

首先,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中,必须明确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各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切实体现。课程设置既要包括传统的英语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及技能课程,又要包括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如英美概况、商务礼仪、文化与交际等。学生只有在这些课程中了解到足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还可开设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程及举办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各国文化差异,习得更多的跨文化知识。再次,增加学生实训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是以后更好地从事外贸、商务工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跨文化交际是动态变化的,固有的跨文化知识不能完全满际的需求,只有不断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提高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机会,让学生走出校园,与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接触、交流,体验不同的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材选用要避免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更具时代性,使其更适合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配有形式多样的练习和分析案例,利于进行生动活泼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交往乃至社会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社会需求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际的高职院校教学与现实人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语言与文化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积累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加跨文化交际实践,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楚春霞.试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职成教育,2010(7):81-82.

[2]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6-28.

[3]肖华芝,廖雪峰.高职商务英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一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65-68.

[4]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5

关键词:“一带一路”;大学生;国际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地区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关系。不仅是在经济方面,在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更为深度的交流与融合。大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种全球化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提升自身能力。中国领导人对全球化发展有着独到的认知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出于全球化发展的考量,符合当前全球发展的大趋势。基于“一带一路”视域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提升,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的树立国际观,强化自身思想建设,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视角。同时,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的认识,坚定民族信仰,使其在国际化大环境中保持清醒、正确的认知,更好的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之中。

一、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2013年9月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中国未来国际化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腾飞给予了进一步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现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有更多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但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给予关注,并构建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具体而言,当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思想认知,主动意识不足

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在思想认知上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正确清晰的认知,从主观上愿意接受,并主动参与到对外交流活动之中。然而就现阶段中国大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很少有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形成自我驱动,自主寻求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并且对学校或社会上组织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关注度较低,兴趣不足。通过与一些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的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以发现,这些学生中真正出于自动自发参与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很多都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学校的强制性要求,获取学分等。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深究,发现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该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位,没有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引导和培养,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站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对自身未来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学校和社会中缺乏跨文化交流的环境,由于没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氛围,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地融入到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去,由于过于陌生而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1]。

2.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系统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学生有大量的外国文化知识储备作为支撑,在进行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应能够熟悉对方的民族文化、国家历史并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而这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与储备需要大学生从日常学习中进行点滴的积累。但对于当前大学教育课程设计而言,除了部分针对性专业,绝大多数专业在跨文化知识教育方面都存在不足,大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得到足够的知识支撑,而依靠课下进行学习一方面学生自主性偏低,自我学习在质量和效率等方面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则是当前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到的跨文化知识都相对松散,虽然知识量巨大,然而大学生却很难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进行合理的选择与学习,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难以发挥出指导性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仅仅重视了对外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却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之间产生割裂,难以帮助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更进一步的深化,与文化相关的教育教学多浮于浅表,很难满足对外交际过中的实际需要[2]。

3.缺乏有效实践,行为模式僵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培养是基础,但最终的目的仍在于实际的应用,需要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对外交际的过程中真正的应用出来,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现阶段,中国当代大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学校以及社会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极为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有机会真正进行对外交际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日常与国外友人见面和沟通的概率都相对偏低。不仅如此,学生在参与对外交际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外交际缺乏生活化,形式主义严重,行为模式僵化难以变通等。就现实意义而言,长期以知识教学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很难真正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创新,注重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找到自身不足,提升沟通技巧,灵活知识应用[3]。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一带一路”提出后,全社会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国际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已经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根据当前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基于“一带一路”的发展需要,应进一步强化学校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氛围营造、课程改革、教师队伍提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等,从多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让大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能够更自如、更灵活。

1.注重氛围营造,培养国际思维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对校园文化进行认知需要从广义的层面入手,其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建设,还包括思想文明、价值观念、规范文化等多个方面,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每个方面,通过跨文化交际氛围的构建,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构建国际思维,提升交际能力。第一,高校在管理层面需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正确的认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该方面给予侧重,有意识的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在实际操作上,由学校牵头构建体系化培养课程,强化知识的横纵交叉,基于实践对理论课程进行调整,强化相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为大学生今后的应用奠定基础,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的出现。第二,积极对外寻求国际化交往机会,通过创办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借助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步帮助学生适应国际化氛围,形成国际化思维,在意识、知识、实践积累等方面都得到大跨度的提升。第三,给学生创造更多了解、学习国际文化的机会,如举办对外文化交流会、组织中外文化展览。除此之外,还可以对学校图书馆加以利用,在图书馆中设置国际文化阅读区,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国外文化有更加多元的了解和认识[4]。第四,当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相对随意,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这就导致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无法衡量培养工作是否到位,学生能力是否达标,所以需要针对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一带一路”发展的真实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科学、明晰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规范化、合理化,进而推动更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

2.改革教师团队,引入外籍人才

教师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想要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先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国际化意识。而通过对当前高校教师的了解可以发现,当前高校教师具有国际化观念,能够灵活、自如进行对外交往的相对较少,很多教师与大学生一样并没有过多对外交往经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自然不具备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因此,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需要先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养,强化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意识,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工作。首先,学校要对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基本情况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针对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培养策略。一方面,学校要设置基础的培训体系,帮助学校教师构建国际意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思想和能力上双向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让教师能够真正融入到国际化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和理解跨文化交际,真正实现眼界、思想等多方面的飞跃。如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师资交换,委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学术交流等。其次,鼓励在校教师除搞好日常教学工作外,积极寻找实践机会,尤其对于国际性的活动应积极参与。一方面通过不断参与国际性活动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思维。最后,通过引入国外优秀教育人才带动学校教师团队。当前很多院校已经在该方面进行了尝试,聘请外籍教师在学校长期执教,但在资源利用上还有待提升,没有深化国内教师与外聘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学校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并积极组织中外教师沟通交流,以深化对彼此文化的认识与理解[5]。

3.坚定思想信念,强化民族意识

在培养学生国际意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民族意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多人错误地将国际化等同于“洋化”,一味地向国外看齐,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的思想。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提升,该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转变,但在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该方面的问题仍不容松懈,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国际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正确看待中外文化,构建强大的民族自信,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坚定思想信念,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首先,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播,要让学生在大学之中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国际视角出发对中华文化进行解读,阐述中华文化在国际中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其次,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让学生感受到“活”的文化,在接触、实践中形成更真实的感知。如学校可以鼓励各种传统文化社团的建立,如汉服社、茶道社、剪纸社等,并且可以在校园中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项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最后,在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感受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让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同时在大学生登上国际舞台,进行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其还应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这才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所在。

4.拓宽学习渠道,强化线上传播

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除了依靠学校的力量外,还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渠道。当前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过程中要对互联网络进行更为灵活、有效的应用。首先,高校在自身官方平台应增加国际化的内容,除了定期推送国际咨询、国际文化知识等,还应收集、整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机会定期公布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获取实践信息的渠道,由学校官方进行筛选并。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快更便捷地获取实践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官方的筛选去除掉存在风险的实践机会,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学生的安全。其次,有效应用自媒体,向大学生推送更多有别于书本的国际文化知识,通过图文、视频、音乐等方式,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对外国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更加多元的认知,这样既能够弥补课堂学习上的不足,同时多元的、趣味的展现形式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得到更快的提升。需要重点提及的是,虽然线上传播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高校仍需对学生的上网规范和思想认知有所关注,避免学生受到网络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综上所述,“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又一伟大突破,同时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次大跨步前行,对于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有着积极正向意义。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发展的不断深入,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之中,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带一路”视域下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需要从大学入手针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当代大学生走入社会,融入全球大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J].公关世界,2020,09(16):27-28.

[2]肖建平.大学生双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J].青少年学刊,2020,08(15):54-58.

[3]陆思涵.“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06(28):27.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6

关键词:跨文化大学英语交际

前言

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述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跨文化的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接触的地方就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甚至可以说,跨文化交际的历史,就是人类本身的历史。近年来,它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相关文化学习的主张也日渐受到支持,“跨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词。

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一)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开放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意识,并形成有效地跨文化交往、理解、传播等能力。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从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教育”观念逐步渗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教材和编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学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文化教学内容,跨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内容中所不应和不能脱离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所以,大学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教授所谓的交际文化或跨文化交际的知识。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跨文化意识是对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的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是必要的。

第一方面:国家间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我国已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国际接轨的喜讯使国人振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障碍。及时有效地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注意加强我国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促进对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和重视,应当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第二方面:生活交流需要。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乎在每个大城市都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要语言的人。人们生活在一起就需要相互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即跨文化的交流。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种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和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面就可以看出,受话者很容易看出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就会认为对方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得到谅解。语言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那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的语境因素,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说话习惯和方式去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误解或障碍。就这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育的重要环节。

三、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使者,与以往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不同,英语教师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应把介绍外国的文化渗透到每一节外语课堂的教学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认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相应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具体方面着手进行:

①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独立个体,而是赋予了很多文化因素。从教材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培养外国文化、政治、经济等意识。

②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除了使用内容比较丰富的教材外,课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模拟舞台。通过这个模拟舞台,学生可以带着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直接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

③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英语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如举行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个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英语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动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还可以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专题讲座和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状况。从而能真正感受西方文化,进入跨文化的欣赏和交际中。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崔春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庄淑娟如何加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7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1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2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3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4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9

论文摘要:全球化的浪潮为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涉外活动的广阔天地,跨文化交际将成为高职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乃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内容,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导 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其蓬勃发展的态势、特色及前景已得到教育界相关人士的关注和肯定,也获得了广大高职学生及家长的认可。当然,高等职业院校要想持续发展,不断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2002年“世界文化报告”。报告中提到了“文化彩虹”,这一表达已取代“地球村”成为被广大跨文化交际学者所接受的新名词。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大形势下,对于高职学生这一重要群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五年制高职的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五年制高职人才的要求。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文化观念与文化习俗的差异,对跨文化语言交际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一个人可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或者一个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语言能力有限。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成功进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

三、高等职业院校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心态不合理

高等职业院校生源多是成绩中下等无望升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级分化严重。而且学生从中学以来一直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认为学英语就是背背单词,读读课本,记记语法,做做习题。这种局限在语言层面上的英语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视英语学习为一种煎熬,导致语言知识欠缺。这种知识结构的缺憾也影响和束缚了对外族文化的接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心态也不合理。首先,学生一般只重视英语知识的接受,却忽视其语言文化等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虽然有些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强,但在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上却普遍较弱,如对商务交际时的交际方略、交际规则以及礼貌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积累比较少。在平时也不注意对不同国家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因此对隐含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也不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误解对方,最终造成沟通困难以及交际失败。其次,尽管高职院校学生对外来文化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这种外来文化的学习心态却不尽合理。所以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来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使他们养成尊重、开放以及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最终引导他们形成比较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和心态。

2、师资质量有待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相对落后

虽然高职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尽管不少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已经在慢慢地提高,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还普遍缺乏跨文化的视野,认为英语教学就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这样一来就重语言形式而轻社会文化因素。最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交际法教学的逐渐普及以及对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的讨论的逐步增加,广大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也逐渐开始关注跨文化交际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也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比较缺乏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也无法掌握目标语与母语文化的自我平衡。这样就更无法在文化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对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时,就比较难做到发掘其语言形式外的文化内涵。

3、课程设置片面强调人才定向培养,造成跨文化意识薄弱

高等职业教育侧重实用性和专业性,其课程设置面向社会的各个职业领域,目的就在于为这些岗位定向培养人才。这种侧重,容易被一些学校或老师片面地理解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就业”,从而产生“唯岗位论”和“唯就业论”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往往对于职业和专业十分关注且精通,而对于一些跨文化交际方式和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却没有任何兴趣和积累。而这种交际方式和文化知识的缺失正是妨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素质

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应有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和广博的跨文化背景知识,掌握东西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观念差异,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应多阅读一些反映英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书籍及报刊杂志,了解英美国家的背景,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以适应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要求。

2、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文化的导入

社会需要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专业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型的人才。那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的导入。

教学中文化的导入有多种方法。文化的导入并不是仅限于简单的背景知识介绍。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必须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至于使学生认

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空洞、抽象、不好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背景,也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查阅相关知识并加以实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积累文化知识,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心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

一般来说,对高职学生英语跨文化的教育应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切实体现在不同文化内涵的传承上。因此,对于教师,要不断自觉地开发多种教学渠道和方式,将英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去。

文化无所不在,教师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又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建,英语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文化,包含着礼仪文化、习俗文化、词语文化等诸多方面。英语教师要力求营造英语课堂文化氛围,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在社会交际中真正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练习方式,如对话、角色表演、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能够开口说话的机会。如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握如何打电话、看病、购物等语言表达功能。这种场景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类似语境,学生能从容应对,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败。

五、结 语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将越来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适应“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教师需要努力将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要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中的文化要素,帮助他们逐渐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层次,主动去理解掌握英语文化的内涵,进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笔者在自己的高职教学实践基础上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和研究,并期待能与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广大高职英语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相信伴随着高职英语教师们的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跨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篇10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教育渗透

一、引言

文化culture一词含义极其广泛,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则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文字对文化进行承载。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那就是文化,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其实,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的看法。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把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应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称为跨文化意识,其交际能力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让学生了解国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知识。

二、目前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现状

自《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已被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广大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渗透跨文化教育。但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意识依然占着上风,而且我省的“减负”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表现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文化礼节常识缺乏了解;不能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来理解、运用英语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以“考试实用”为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言点和语法的讲解上,对文化因素或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处理得较为简单。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跨文化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的现状。

2.教材内容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国内外文化题材广泛,基本涉及国内外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教材。但是,整套教材词汇量大,知识点繁杂,每个单元的七大板块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十分丰富,教师出于功利主义更多地去注重语言知识,造成了时间不够,赶进度等局面,更无暇顾及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3单元中的project是介绍英语国家土著民族的风土人情、介绍当地地方文化的好材料,可第六模块起每本书有4个单元,时间紧任务重,故关于文化这一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实际中就被草草了事,一带而过。

3.考试制度制约着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优秀天平,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将高考的内容视为教学重点,无暇顾及“多余”的文化部分。可幸的是英语高考已重视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扩充学生对英美国家语言文化知识的了解,还在阅读理解中增加了对国外名著名篇的阅读考查;另外,江苏省高中英语还进行等级口语考试,这一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有力举措,但笔者认为,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局限于此还是不够的。可见,考试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操作策略

任何一种语言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文化,英语也绝不例外。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抽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注意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感悟英语,就可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操作策略。

1.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寻求文化信息

课程资源最主要的是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牛津高中英语》的每一个单元都包含中外文化,学生从中可学习和了解相当多的国内外文化。充分挖掘教材,寻求文化信息无疑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必修教材的五个模块中所涉及的外国文化信息很多。选修教材六个模块中的文化内容则更多更细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素材,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可进行充分挖掘、拓展利用。

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六第三单元为例。在welcometotheunit中,六幅图展现了六个国家六种不同的问候方式。笔者在课堂上创设六种交际情景,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习阅读材料“Culturaldifferences”时,学生会了解到许多文化差异。还可结合文章要求学生查寻thanksgiving的来历及庆祝方式等背景材料。在wordpower板块中介绍了英语中的外来语和一些习语,task板块中涉及到了禁忌语的内容,project中讲到了英语国家的一些少数民族,它们都同样涵盖了大量的异域文化信息。这样,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可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寻求,可以使学生拓展跨文化信息,增强理解能力,培养跨文化意识,奠定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结合词汇语境,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最重要的部分。英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格言等,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有些词汇从字面上并不能理解其真正涵义。只有结合词汇语境,了解这方面的特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模块一第2单元介绍了英语中的俗语,即使在词典中也很难找到其确切的解释。模块六第3单元的wordpower中的习语也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模块九第4单元中的“killthefattedcalf”是“设宴款待”的意思……结合词汇语境,帮助学生感悟文化内涵是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习语俗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进行习语俗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从而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文化传授离不开词汇教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在语境中掌握词汇意义。这些背景知识不仅使词汇的记忆变得不枯燥乏味,使记忆有情景、有趣味,课堂也将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达到了丰富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合理运用材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往往会产生更佳的效果。但培养跨文化意识并不是说教师一味地把背景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通过各种语言实践去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1)在听说训练中让学生亲身感悟纯正的英语情境,也可创设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讨论题让学生讨论。模块六第3单元Reading中听到thanksgiving的时候,教师可设置一些问题来讨论中外不同节日,让学生结合实际逐步形成文化意识,为跨文化交际作好铺垫。

(2)朗读和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语感,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思考和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当然必不可少,但如果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学生一定能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文章内容,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英语文化,从而提高阅读交际能力。

(3)书面表达是学生最为头痛的交际任务,因为它要求学生既要有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要有提纲挈领的能力。由于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学生就按照汉语方式和汉语的思维方式写出“汉语式英语”,还包括那些貌似正确实际错误的英语。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就应该注重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达到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把语言和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要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内容融合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从中学到更多的中外文化差异,丰富英语的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上的错误是可以忍受的,但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