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39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1

【关键词】托幼园所;儿童;口腔保健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79-01

儿童口腔保健情况与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密切相关【1】,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乳牙龋齿已经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为了解海淀区在园儿童口腔保健状况,现对口腔保健年报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口腔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对2012年海淀区托幼园所大体检年报进行分析。

1.2方法

1.2.1口腔检查方法由口腔医生使用统一的口腔检查器械进行检查。按照国家龋病的统一标准规定:凡是牙齿表面或齿沟处有色、形和质三方面改变的即诊断为龋齿【2】,并记录在《儿童口腔保健手册》上。

1.2.2资料收集方法幼儿口腔检查结果由幼儿园保健医按儿童户籍和年龄分类统计,填写在幼儿园体检年报上,上报到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1.2.3质量控制海淀妇幼保健院口腔科组织参与口腔患龋情况检查的医生技术培训,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后方下园检查。7-8月对幼儿园口腔收集结果进行30%抽查质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2.4资料统计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为0.05。

2结果

2.1全区口腔保健覆盖及龋患情况

2012年全区在园儿童口腔检查率98.38%,龋齿患病率为52.53%,新龋率为32.81%。本市户籍在园儿童口腔保健覆盖、患龋及新龋情况好于外地户籍在园儿童,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1。

3讨论

3.1海淀区在园儿童口腔保健状况良好

海淀区一直将儿童口腔龋齿防治作为学龄前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口腔医生每年到幼儿园开展2次口腔检查、鼓励保健医生针对家长和儿童开展口腔健康讲座,开展餐后刷牙【3】和氟化泡沫预防龋齿工作。2012年海淀区在园学龄前儿童口腔龋齿检查率达98.38%,矫治率为61.13%,说明海淀区儿童的口腔保健情况良好,3-6岁儿童患龋率为52.53%也远远低于全国调查的城市乳牙患龋率79.53%水平【4】。

3.2外地户籍儿童患龋情况不容乐观

从表1可以得出,海淀区本市儿童口腔保健享有水平高,其患龋率、新龋率明显低于外地户籍在园儿童。分析原因为:本地户籍儿童从婴幼儿开始就接受社区保健科医生口腔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从小就注意儿童良好口腔习惯的养成。外地户籍儿童大部分为中途从外地随家长入京,就近入园,家长更多地忙于生计,得不到及时丰富的健康教育知识,缺乏对儿童口腔习惯的培养意识与行动。也从侧面说明外地户籍儿童的家长是口腔保健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3.3本市儿童家长更重视龋齿的矫治工作

从表2可以得出,海淀区本市儿童在龋齿矫治和龋齿充填方面却明显高于外地户籍儿童。分析原因为:本地户籍儿童对儿童龋齿对儿童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更加重视,外地户籍儿童家长多认为乳牙龋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待乳牙脱落后恒牙更重要。在医疗保健方面本地户籍儿童的龋齿矫治费用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外地户籍儿童尚不能解决此问题,导也是致其龋齿矫治低于本地户籍儿童的重要原因。

3.4建议:

1)加强幼儿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其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决定儿童龋齿的防治工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手册,宣传栏张贴预防龋齿的重要性及龋齿危害等,提高家长对口腔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2)重视外地户籍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外地户籍儿童家长,应在健丰富康教育形式,多开展家长能参与的互动活动,有重点开展约谈,更具效果。3)外地户籍儿童是预防龋齿的重点人群。注重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唐爱萍,杜继鹏.青岛市崂山区3-6岁幼儿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8):763-764.

[2]王瑞,程敏,刘东玲.吉林省5岁儿童患龋情况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12(23):5015-5017.

[3]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妇幼保健院.北京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常规,北京,2002:61-63.

[4]齐小秋.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初步社,2008:60-112.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2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马迪,张丽梅.儿童功能性厌食256例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35(32):5014.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3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38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35-02

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是造成儿童口腔疾病的重要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09年北京市第5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儿童患龋齿率城市为55.6%,乡村为75.2%。我们于2010年1~6月,对某某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学龄组的某某市常住人口,共1250名,男600名,女650名;城镇700人,农村550人;独生子女900人,非独生子女350人;3岁组300人,4岁组350人,5岁组300人,6岁组300人。

1.2调查项目与方法: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专业调查项目有患龋情况、龋齿充填情况及牙龈出血和牙结石。

1.3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口腔不良习惯与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专业调查项目有患龋情况、龋齿充填情况及牙龈出血和牙结石情况。检查调查内容的检查员有3名,按照多数原则确定疾病情况。

2.结果

2.1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1250名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有700人,主要为磨牙、允指与咬唇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某某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情况(n)

2.2患龋与牙周情况。1250名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共检查出牙龋病与牙周病共400例,经统计学检验男女患病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存在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患病的有350例,其发病率明显高于有良好口腔习惯的儿童,差异有其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当前在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身体素质的也不断提高,降低人民的牙齿患病率成为目前人民口腔保健的一项重要工作[1]。其中学龄前儿童是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群体,且作为全球监控龋病的年龄,用于比较和监控各国口腔疾病趋势[1]。

我们认为,儿童的口腔健康不仅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而且对于颌面部及全身的正常发育也很重要[2]。本文中笔者发现某某市儿童各种口腔问题与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相关性较大,各年龄段的儿童口腔问题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且与其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呈负相关性,即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越低及越差,口腔问题发生率越高,但是当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得到改善那么口腔问题发生率就会得到控制,不会再呈现继续升高的态势,故儿童各种口腔问题与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相关性非常大,应着重引起注意[3]。同时学龄前儿童城乡因素对恒牙患龋情况影响不大,而这两项指标女性均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发育较早,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及受龋病侵蚀的可能均早于男性有关[4],龋齿充填率城市高于农村,这与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较高,同时城市地区口腔卫生机构相对完善有关,表明在今后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中,农村仍是考虑的重点,提高农村人群的口腔保健意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干预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合理控制甜食的摄入、培养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使用保健牙刷和有疗效功能的牙膏刷牙,使孩子们的龋齿过敏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日化工业不断为社会大众加强个人口腔的日常保健提供更为有效的口腔保健用品,促进了人类口腔的清洁和菌斑的控制[5]。②家长要注意改善生活环境、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帮助儿童改变不良习惯。家长在纠正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时,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恐吓或惩罚方式,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取得患儿的合作,反而增加了患儿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损害,同时由于家长的过度反应,往往还会加大儿童对不良习惯的关注,使口腔不良习惯得到强化作用,反而可能使某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变得更加严重[6]。总之,本研究通过对某某市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初步掌握了我市城乡学龄前儿童龋病及牙周病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相应的口腔健康保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晶晶,蒋玉宇.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区老年护理中应用的优势[J].中华护理教育,2o09,6(4):166-168.

[2]张风清.对社区居家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64-165.

[3]李英.家庭关系与健康[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2):106-108.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中图分类号]R7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106-02

龋齿是影响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把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龋齿病是一个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与口腔环境、口腔卫生习惯、生活方式、饮食和行为习惯等相关。为了了解本地区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和口腔保健知识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笔者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随机抽查2678名儿童进行龋齿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本地区公私幼儿园2678名儿童,年龄3~6岁,公立幼儿园1398名,男童706名,女童692名,私立幼儿园1280名,男童646名,女童634名。其中农村儿童为1185人,城市儿童为1493人。

1.2龋齿的诊断

由口腔医生按象限顺序逐牙检查,对牙齿的点、隙、窝、沟等龋齿的好发部位用探针做重点检查后作出诊断。以可探到龋洞为诊断龋齿的指标,不分度,只统计乳牙龋齿数。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l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X2检验。

2 结果

2.1公私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公立幼儿园龋齿患病率为31%,私立幼儿园为38%,公私立幼儿园总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p

2.2各年龄组龋齿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各年龄患儿乳牙龋齿发生较为普遍。发生时间早,发展迅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

2.3农村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知晓率的比较

调查结果发现:儿童家长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不系统,常规卫生知识都比较清楚,如早晨一般都会刷牙,但晚上养成刷牙习惯的没有早晨多,对饭后漱口习惯与定期检查牙齿的知晓程度不高,农村父母与城市父母对口腔保健知识的了解具有显著差异性,见表3。

3 讨论

3.1公、私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存在差异

公立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率低于私立幼儿园,见表1,私立幼儿园保健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以盈利为目的,为节省开支,不雇用保健医生,龋齿防治知识了解少,卫生保健尤其是口腔保健方面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从而导致这些现象滋生。

3.2龋齿病发生的年龄特征

龋齿病不仅使牙齿缺损,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咀嚼功能障碍等,严重的还可以引起牙髓、牙槽骨及颌骨的炎症,甚至造成牙颌器官的后天畸形,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儿童乳牙龋齿发生率很高,且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上升。见表2。因此。提示人们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3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与儿童龋齿患病率的关系

调查发现,儿童龋齿、特别是乳牙的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且填充率较低,一方面与家长对儿童牙齿特别是乳牙龋齿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口腔保健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与人们口腔保健意识淡薄,保健知识欠缺有一定关系。

4 健康教育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5

关键词: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也高了,精细、松软又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也成了家庭和孩子们触手可及的食品,那与食物密切相关的儿童龋病现况如何呢?2007年11月我院对农村在园儿童的龋病流行病学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先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市三乡幼儿园3-6岁在园儿童。

1.2方法

在自然光线下由一人使用平面口镜和5号探针对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登记,龋病诊断标准采用《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最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本次调查儿童491人,患病率80.24%,龋均4.40,充填率几乎为0,刷牙及漱口习惯不良。主要情况见下表

表1患龋率和充填率

表2刷牙和漱口习惯

3讨论

3.1从结果分析看,我市农村学龄前儿童龋病普遍,远高于农村乳牙58.48%的患病率[1],与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差距很大[2],且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6岁的儿童明显高于3-4岁的儿童,与李向东[3]等人的调查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儿童牙病发展规律。

3.2农村儿童龋病高发及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

3.2.1龋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通常乳牙患龋率高于恒牙[4],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三岁后患病率上升较快,至5-6岁乳牙患病率达到高峰;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与乳牙的解剖形态、组织结构、矿化程度极其环境等因素有关[5]。

3.2.2有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龋病密切相关【6】,所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细、松软、甘甜的食物及各种含糖饮料成了家庭和孩子们唾手可得的食物,此类食物易导致儿童偏食,进食蔬菜等含纤维素类的食物减少,牙齿的自洁作用降低,加上儿童家长没有很好的帮助和督促儿童养成良好的刷牙及漱口的习惯,尤其没有晚上刷牙的习惯,易导致龋齿的发生。

3.2.3由于龋齿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不宜引起人们的重视,加上幼儿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比较忽视,保健意识不强,认为乳牙坏了不要紧,它迟早要换,没有必要充填,再加上由于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一旦一颗牙齿龋患又不及时充填就会对口内其它牙齿造成危害,致使农村儿童牙病举高不下。

3.2.4儿童年龄小对家长依赖性强,治疗中易产生紧张和恐惧,不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治疗次数多、家长对治疗费用的承受力低等都对农村儿童龋病治疗率底有很大的影响。

4预防对策

要降低儿童龋病患病率,在日常工作中各级卫生、妇联、计划生育等行政部门要采取电视播放、广播宣传、健康教育三下乡、各种大型节假日及农村集市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的普及性、反复性及实用性;各级医院可制作口腔保健知识活页、宣传栏、播放口腔保健知识宣传短片等;各医疗保健门诊的口腔科应设立咨询台,配备有经验的医师或护士承担咨询和宣传任务;口腔医师要把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在每个门诊病人的诊疗工作中;口腔保健专业人员利用幼儿家长会为幼儿家长、幼儿园保健医、幼师集中授课,讲述龋齿的危害、平衡膳食、少吃含糖食物、氟化防龋、使用含氟牙膏及保健牙刷、正确刷牙、餐后漱口等口腔保健知识,通过各种方法让儿童、家长及幼教人员仅可能多地获得精练的、通俗易懂的口腔保健知识,逐渐转变家长的态度及观念,以正确指导儿童的行为习惯;幼儿老师要落实儿童一日生活常规,实行一人一杯,一日三次刷牙及进食后漱口等健康教育措施,从而建立起幼儿园-家长-儿童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方式,减少龋病发生,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5.

[2]卞金有主编.口腔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3]李向东,马晓莉.灞桥区小儿龋病发病调查分析[J].西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7(3):43-44

[4]肖明振主编.口腔内科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社,1999:26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6

【关键词】乳牙;龋病;健康教育

乳牙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临床资料显示,儿童乳牙患龋率高、发病早,多数集中在3~6岁。石四箴等报告,上海市1991年儿童乳牙患龋率分别是:3岁59.53%,4岁77.25%,5岁83.39%,6岁88.7%。冯军等1994年报告,西安市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97.2%,受检者的龋均数位2.65~5.87[1]。根据1995至1998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结果,5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率是76.55%,龋均为4.48;北京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5.56%,龋均为4.18。

乳牙龋病高发病率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积极预防儿童牙病已刻不容缓。因此,加强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及家长的爱牙意识,做好预防保健,降低患龋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乳牙易患龋的原因

由于儿童乳牙的生理结构特点和饮食结构特点,以及口腔自洁和清洁作用差等原因,儿童乳牙较恒牙更易患龋。(1)乳牙的牙釉质、牙本质薄,矿化度低,抗酸力弱。一旦发生龋病则迅速达深龋。(2)乳牙牙颈部明显缩窄,邻牙之间为面接触,牙列中的生理间隙易致食物滞留,且易成为不洁区。(3)小儿的饮食细软,对牙齿的粘着性强,含糖量高,易发酵产酸,可使牙釉质脱钙,产生龋病。(4)口腔卫生差,不良生活习惯,喜食零食,含着奶瓶或含糖饮料睡觉,没有刷牙的习惯。

2乳牙龋病的危害

乳牙龋病对儿童口腔局部和全身都有不良的影响。一是影响咀嚼功能。龋坏早期牙齿酸痛,儿童不敢咀嚼,影响进食;龋坏后期会导致牙体缺损或缺失,不能咀嚼,会直接影响儿童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而影响身体的发育。二是影响颌面部的生长发育。乳牙早失或者不敢咀嚼,造成颌骨的发育不足,或偏侧咀嚼引起面部不对称。乳牙早失会致咬合关系紊乱,从而导致恒牙的排列不齐,影响面容。三是影响恒牙的健康。如果乳牙龋缺损或龋早失,就会影响恒牙萌出的顺序和位置。牙列不齐又会导致口腔自洁作用差,使口腔卫生恶化。在龋齿细菌不断增长的环境下生长,恒牙就会形成新的龋齿。四是由龋病转成的口腔病灶牙与机体的其他感染有关,影响全身的健康。五是影响儿童学习发音。六是龋蚀的牙齿也影响美观,还会给儿童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抑,对身心健康有不良的影响。因此,虽然乳牙终将被恒牙替换,但是不能忽视乳牙龋病。

3开展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3.1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1)宣传乳牙龋病的病因及其危害,提高家长的爱牙意识。(2)指导家长对幼儿的口腔正确护理,预防乳牙龋病的发生。(3)宣传窝沟封闭技术,纠正不良习惯等。

3.2口腔健康教育的对象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准妈妈及其他愿意学习口腔保健者。

4开展口腔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4.1习惯是根基,从小做起2岁以前,婴幼儿自己不能清洁口腔,要求家长在每次饮食之后用棉签蘸清水,最好是淡盐水,给小儿轻轻擦洗牙面、牙龈和口腔各部位软组织。3岁以后,要教会儿童自己刷牙。4岁以后,可以开始用含氟牙膏。让幼儿从小养成爱牙护齿的良好习惯。家庭是幼儿的第一生活场所,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儿童建立良好口腔习惯的重要指导者和督促者,家长本身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也是儿童效仿的榜样[2]。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正确辅导;家长以身示范,让每位幼儿能够掌握正确爱牙护齿的方法。做好幼儿龋齿预防工作,对幼儿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

4.2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参与,共同预防龋齿的发生。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乳牙反正是要被替换掉的,有龋齿也无所谓,对儿童的口腔保健意识淡漠,不重视对乳牙的保护。幼儿园通过指导和干预,提高家长对幼儿龋齿危害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家长保护幼儿口腔健康的意识,以达到家园同步,共同对幼儿采取各种科学的干预措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

4.3定期检查、防治结合。定期请口腔科医师到幼儿园检查幼儿的口腔健康情况,或者家长定期带儿童到医院检查或做窝沟封闭,及早发现或预防龋齿。

4.4结合全国爱牙日,将每年的9月份定为爱牙护齿月。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页、宣传图片、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手册等,开展爱牙护齿的系列活动,提出保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爱牙护齿目标。每年的爱牙日,邀请牙防医生到幼儿园为全体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爱牙护齿的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爱牙健齿资料,共同了解和掌握龋齿对幼儿的危害,以及刷牙小常识,正确选购牙刷、牙膏。掌握刷牙的基本要领、牙刷正确握法及刷牙的正确方法,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爱牙护齿的意识,使家长意识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重要性。

4.5营养膳食、科学安排。龋齿的发生往往与口腔环境、口腔卫生习惯、生活方式、饮食和卫生习惯等密切相关[3]。因此,在安排幼儿饮食的时候,严格控制食糖用量,注重甜咸搭配、粗细搭配、干湿搭配、荤素搭配;在菜肴的安排上,尽量让幼儿多吃些富含纤维的蔬菜、新鲜水果、粗粮,如玉米、高粱、小米、荞麦、燕麦、薯类及各种豆类,让幼儿有规律地咀嚼硬度适当、弹性纤维素的食物。这样既可以除去附着在牙齿表面的食物残渣、软垢,还可以防止幼儿牙齿生长排列不整齐,有利于牙齿和牙龈组织的健康。

5小结

乳牙龋病的发生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家长应加强对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使儿童逐步树立正确的爱牙护齿的意识,养成口腔保健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降低龋齿发生率,使儿童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3.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7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教育;龋病患病率;龋齿充填率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病率高,流行面广,危害性大。wHo将龋病列为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龋病不但使患者感到牙痛而影响食欲、咀嚼,有时还会导致牙髓炎、齿槽脓肿,甚至形成病灶而引起全身疾病。儿童时期乳牙的龋齿,也直接影响恒牙的正常发育,影响身体健康。调查显示[2]:2002年深圳市罗湖区小学生患龋率为65.40%,龋齿充填率乳牙为6.62%,恒牙为13.15%。我院与罗湖区教育局联合于2005年起连续3年对罗湖区5家口腔疾病防治试点小学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与干预,观察小学生的龋齿患龋率和充填率,评价群体防治龋病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深圳市罗湖区泰宁小学、布心小学、锦田小学、翠茵小学、南湖小学5家口腔疾病防治试点小学1~6年级、年龄在6~12周岁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每年定期对试点小学学生进行口腔调查,所有的调查均由医院口腔科专业医生实施。在自然光下采用一次性口镜,辅以问诊。普查后计算患龋率及充填率。

1.2.2患龋率及充填率计算方法患龋率=患病人数/受检人数;充填率=充填牙数/龋、失、补之和。

1.2.3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1)学生教育:①给学生印发口腔健康教育宣传资料;②口腔专科医生到学校进行口腔知识讲座,讲解口腔生理知识、牙齿结构与功能、龋病的预防与治疗、正确刷牙方法等;③定期为学生上口腔保健课;④定期出刊口腔保健专题宣传栏;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如“9.20爱牙日”活动等。(2)家长教育:①给家长印发口腔健康教育系列资料;②开设家长课堂:讲座口腔疾病预防相关知识;③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3)干预治疗:给口腔调查发现患龋病学生发放“口腔治疗通知书”及“深圳市口腔保健治疗卡”,并督促家长带小孩到牙防网络医院治疗。

2结果

2.1学生乳牙、恒牙患龋率逐年下降见表1。

2.2学生乳牙、恒牙充填率逐年提高见表2。表1不同年份学生患龋情况表2不同年份学生龋齿充填情况表

3讨论

3.1干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经过3年口腔健康教育与干预,能有效地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改善学生口腔健康状况,龋齿充填率有明显上升,患龋率逐年下降,说明口腔健康教育在防治儿童龋齿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我们体会是:(1)建立良好的合作工作模式,加强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合作是防治儿童龋齿的基础,对口腔疾病防治能起积极作用;(2)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是防治儿童龋齿的关键: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因素,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子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3)小学生形成良好自我保健行为是防治龋齿的保障。

3.2问题及对策

3.2.1存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家试点小学的小学生不同年份患龋率虽有下降趋势,但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1)干预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2)深圳流动人口多,该类人群工作压力大,居住和生活条件差,文化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家长卫生知识缺乏,对儿童龋病防治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在孩子患龋病较严重出现症状时才来就诊,特别是乳牙龋坏,认为乳牙迟早要更换,龋齿不治也不要紧。可见家长缺乏口腔保健知识可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

3.2.2对策加强儿童口腔保健教育,劝导儿童少吃酸甜食品,养成饭后漱口及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对预防龋齿的发生至关重要。儿童龋齿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儿童龋病防治应纳入卫生保健总体规划,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全社会口腔保健教育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动员全员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邢海林,陈莲芬,王绍萍.三亚市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中国热带医学,2005,5(7):23-24.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8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中龋病诊断标准对城区内865名小学儿童进行口腔龋患情况的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甜食摄入习惯、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学历水平等。

结果:小学生的患龋率为55.8%,受检者龋均为1.87。每日摄入甜食的频率、睡前是否进食、刷牙的频率、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评价与儿童患龋相关联。

结论:预防儿童龋病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家长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

关键词:龋齿家庭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1-02

龋病是儿童少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其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对口腔保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知识、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有利于儿童口腔健康的行为的建立,因此家庭早期干预对儿童的口腔健康影响重大[2]。本调查研究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的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患儿龋齿发生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龋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0-11月调查徐州市区小学生865名,其中男生457名,女生408名;并对受检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83人,高中/中专311人,大专及以上471人。

1.2调查方法。

1.2.1龋病检查。检查及诊断标准采用wHo规定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要求,使用统一设计的表格,调查人员为接受统一培训的口腔医师,在调查之前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调查在学校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采用统一的器械对受检者进行口内检查并作记录。

1.2.2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问卷,在小范围内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状况、儿童的饮食习惯、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父母的学历等因素。

1.3统计学处理。将每个儿童的龋病调查表和其家长填写的问卷紧密整合在一起,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质量控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表1865例儿童龋患情况

组别例数百分比(%)

无龋组38244.2

有龋组48355.8

表2儿童饮食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每天≥2次82.1224.6*

每天1次246.34910.1

每天

饼干/蛋糕/面包等甜点心每天≥2次184.74910.1**

每天1次8923.316233.5

每天

糖果/巧克力每天≥2次123.1245.0**

每天1次256.58217.0

每天

睡觉前吃甜点或者喝甜饮料经常164.2285.8**

偶尔19450.829861.7

从不17245.015732.5

注:*p

表3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开始刷牙的年龄

3岁15440.320542.4

≥4岁10527.512926.7

每天刷牙次数≥2次17746.319340.0**

1次16643.525853.4

偶尔/从不3910.2326.6

是否用含氟牙膏是14437.719841.0

不是15941.619941.2

不知道7920.78617.8

注:**p

表4家长口腔保健行为与儿童患龋的关系

分类频率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帮助孩子刷牙每天4211.05912.2

每周133.4193.9

偶尔22759.428258.4

从没做过10026.212325.2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每天5815.26413.3

每周348.95311.0

偶尔24263.431064.2

从没做过4812.65611.6

注:**p

3讨论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9

【关键词】刷牙;健康教育;口腔卫生;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9R329.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7-086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5个领域的教育来实现”。“幼儿园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口腔保健一直是幼儿园健康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为了解托幼机构儿童口腔卫生现状,降低龋齿患病率,提高口腔健康水平,笔者从指导儿童正确刷牙入手,开展了为期1a、形式多样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调查对象为某大学附属幼儿园3~6岁的幼儿。选择日托、小、中、大9个班和全托10个班,共计19个班。日托幼儿每天8:00入园、17:00离园。日托幼儿每日早饭后、午饭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全托幼儿可以周一入园,周五家长接走,为3~6,7岁的混龄班,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数基本相同。全托幼儿三餐后在保育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刷牙。干预前后均采用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19个班每班抽取4名儿童,共计76人进行调查。

1.2方法

1.2.1口腔健康教育

1.2.1.1内容包括正确的刷牙姿势、刷牙时间、刷牙次数等。

1.2.1.2形式(1)幼儿园盥洗室张贴自编的刷牙儿歌、正确刷牙姿势的照片或漫画;(2)保健人员利用牙模具及挂图到教室对儿童进行口腔保健教育;(3)幼儿餐后由助理教师监督指导刷牙,及时纠正不规范的刷牙行为;(4)面向幼儿家长举办口腔保健讲座并发放口腔保健相关知识问卷。

1.2.2口腔健康状况评价采用菌斑染色法检查刷牙效果,以下评价标准由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制定。

1.2.2.1操作步骤(1)让幼儿使用指定牙膏和牙刷正确刷牙;(2)刷牙后由专业人员用蘸有菌斑染色液的棉签在幼儿的每一个牙面上涂满菌斑染色剂;(3)幼儿用清水漱口后统计着色情况。

1.2.2.2分年龄段检查着色部位(1)小班:8个切牙和4个尖牙的12个唇面以及8个磨牙的咬合面,合计20个牙面;(2)中班:包括小班的20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颊侧面,共28个牙面;(3)大班:包括中班的28个牙面,外加8个磨牙的舌面,共计36个牙面。

1.2.2.3有效刷牙的评价标准(1)有效刷牙:牙面呈现白色无染色剂附着;(2)无效刷牙:牙面有染色剂附着呈现粉红色;(3)若幼儿个人有≥50%的牙面无染色剂附着视为刷牙合格(幼儿园全园80%的儿童刷牙合格是北京市海淀区评比口腔保健模范幼儿园的标准之一)。

1.3统计分析用SpSS11.5软件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干预前后样本人群在学段、性别、入托类型、牙齿龋患状况这4个特征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各牙位合格率健康教育后各牙位的合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36个牙位中有9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干预后有23个牙位合格率达到80%。无效刷牙的牙面集中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且呈左右对称趋势。见表2。

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中小班的合格率在3个年龄段中低于整体平均水平。干预后3个年龄段的合格率均有提高,其中小班合格率提高了40.90个百分点,中班提高了34.29个百分点。干预前后3个学段整体的合格率有显著提高(p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高含糖量的精细食物,目前我国儿童患龋齿率达78%,龋齿已成为儿童三大疾病之一[2]。在6岁前的整个婴幼儿期,乳牙极易患龋。龋齿是一种慢性口腔疾病,破坏咀嚼功能,影响生长发育。龋齿不经治疗,可以发展成牙髓病、根尖病,甚至使颌面部发炎,过早缺失,影响牙的生长发育,致使面部畸形;此外还能诱发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病等。

刷牙是人们保持口腔卫生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以对菌斑起到很好的清洁作用。健康教育可以尽早帮助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减少牙菌斑的形成和堆积,达到防龋效果。

龋齿多发于窝沟、磨牙、双尖牙的颊面,磨牙的颊面窝沟和舌面窝沟及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扭转、重叠、倾斜处[3]。调查结果显示,刷牙不合格的牙面集中分布在上颌Ⅱ、Ⅲ、Ⅳ颊面、Ⅴ颊面,并呈左右对称趋势,其中右侧各牙位刷牙合格率最低。说明龋齿的分布规律基本和刷牙不合格的区域相吻合。造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是由于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而刷右侧牙时手腕需要反转,在难度上比刷左侧牙高,而且由于颊部肌肉的抵抗增加了刷上颌各牙面的阻力。各牙位合格率的分布为监督指导儿童刷牙提供了关注重点:一是要求教师尽心尽责加强训练儿童刷牙动作的规范性;二是要求儿童提高对刷牙重要性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次刷牙每个牙面至少刷10次,刷牙至少刷3min;三是幼儿的口腔比较小,粘膜又娇嫩,因此幼儿园严把牙刷质量关。牙刷要选刷头小、刷毛软、刷毛端经过磨圆的儿童牙刷。

综上所述,托幼机构通过面向幼儿、家长及保教人员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腔健康教育,能提高儿童刷牙合格率,控制龋齿发病。据调查,1岁和6岁儿童龋患率分别为8.33%和88.7%[4]。2岁半的幼儿乳牙基本出齐,但是手的技能尚不健全,因此,3岁之前的幼儿主要由家长或看护人员用指套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模仿力也很强,因此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刷牙兴趣。在幼儿的整个学龄前阶段如果从婴2岁半左右开始,以游戏活动(如动作模仿)的形式让幼儿直接感知正确的口腔保健常识,可以让幼儿对刷牙的重要性有一个模糊的认识。从小班(3岁左右)就应要求儿童餐后及睡前练习刷牙,逐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龋齿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效刷牙能降低龋齿发病率,因此从幼儿开始培养刷牙的好习惯势在必行。

4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2]孙建萍,刘文泉,姜华.健康教育在龋齿预防工作中的作用.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6,3(12):47-48.

[3]王英杰.幼儿龋齿发病规律及其预防措施.现代康复,1999,3(4):34-44.

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1-46-02

theStudyoforalHealthandinfluencingFactorsofDifferent-agedChildren

XUYan

DentalHospitalofmianyang,mianyang62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oralhealthandofdifferent-agedchildren,andtheinfluencingfactorsarestudiedtoo.methods1155caseschildreninourarea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ive,andweredividedthreegroups,385caseswhowere10-year-oldwereCgroup.thentheoralhealth,oral-relatedknowledgeawarenessandoralhygienewereinvestigated,andtheresult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hecomparison,theincidenceofcaries,gingivits,periodontitis,debris,calculysandoralulcerofthethreegroupswereincreasingwiththeage,theresultsofagroupwerehigherthanthoseofBgroupandCgroup,p0.05,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oral-relatedknowledgeawarenessandoralhygieneofagroupwerelowerthanthoseofBgroupandCgroup,p

[Keywords]Different-aged;Children;oralhealth;influencingfactors

口腔健康是每个人都必学引起注意的,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更应做足口腔保健方面的工作,将口腔的健康保持好[1]。本文中笔者选取我区115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口腔疾病发生率及其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等进行调查分析,并将结果加以研究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区115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年龄分为三组,10岁的儿童390名为C组。a组的385名儿童中,男性201例,女性184例,平均年龄(5.1±0.8)岁;B组的380名儿童中,男性198例,女性182例,平均年龄(8.2±0.9)岁;C组的390名儿童中,男性204例,女性186例,平均年龄(10.9±0.4)岁。三组儿童在性别等基本情况方面进行比较,p均>0.05,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儿童的口腔健康情况进行检查,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加以研究比较。同时对所有儿童及家长对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等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后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整理后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处理。

1.3评价标准

1.3.1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评价调查问卷为百分制,≥90分为非常了解,60~89分为较为了解;30~59分为熟悉;

1.3.2口腔卫生习惯良好[2]:完全按照正确的方式及规律进行口腔保洁等;较好:虽进行口腔保健及保洁,但是方式不够准确及不够规律;差:口腔保健及保洁的方式及规律均较差,未按正确方式进行。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2.0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儿童各种口腔问题调查结果及比较

采用同样的方法对三个年龄段的儿童急性口腔健康情况进行检测,并加以研究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三组患者在龋齿、牙龈炎、牙周炎、软垢、牙石及口腔溃疡情况发病率情况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a组与B组及C组比较,χ2=4.785,4.874,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

2.2各年龄儿童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调查结果及比较

将三组儿童及家长对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等进行调查分析,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加以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三组儿童在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方面进行调查比较,发现a组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差于B组及C组,χ2=4.732,5.612,p均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讨论

大部分牙齿疾病如龋病、牙龈炎、牙周病都是由口腔细菌积累造成菌斑及其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菌斑分布于牙齿和牙龈的表面,通过产生大量具有破坏性的物质来达到损害牙齿和牙龈的目的[3]。同时,这些菌斑口腔疾病形成口腔病灶,又是菌源性心内膜炎、骨髓炎、肾炎、风湿病、冠心病、慢性肺炎、慢性关节炎、慢性皮肤病以及其它多种疾病的影响因素[4,5]。经过近百年的研究,己经找到了预防这些牙齿疾病的方法,包括饮食的控制、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口腔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做好日常的口腔保健,有益于减少龋齿、牙龈炎和牙周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避免口腔病灶,增强食欲,恢复健康[6]。在发达国家,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口腔保健水平己取得极大的成功。合理控制甜食的摄入、培养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使用保健牙刷和有疗效功能的牙膏刷牙,使孩子们的龋齿和老年人的牙齿过敏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日化工业不断为社会大众加强个人口腔的日常保健提供更为有效的口腔保健用品,促进了人类口腔的清洁和菌斑的控制[7,8]。

本文中笔者发现儿童各种口腔问题与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相关性较大,综合表1和表2可知,各年龄段的儿童口腔问题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且与其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呈负相关性,即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越低及越差,口腔问题发生率越高,但是当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得到改善那么口腔问题发生率就会得到控制,不会再呈现继续升高的态势,故儿童各种口腔问题与口腔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相关性非常大,应着重引起注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口腔健康情况与其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卫生习惯等有着紧密的关系,应注意加强此方面的宣教。

[参考文献]

[1]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227.

[2]宁波,郭静,张正雅,等.关于加强我国农村人群口腔保健的建议[J].中华口腔医学网通讯,2008,3:3-4.

[3]Guhan,Boffettap,wunschFilhoV,etal.oralhealthandriskofsquamouscellcarcinomaoftheheadandneckandesophagus:resultsoftwomulticentriccase-controlstudies[J].amJepidemiol,2007,166:1159-1173.

[4]叶广俊.儿童少年卫生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5.

[5]吴爱华,吴亚菲,肖丽英,等.固定矫治器戴入前后牙周可疑病原菌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4,16(3):152-154.

[6]okadam,Kawamuram.influenceofparents'oralhealthbehaviouronoralhealthstatusoftheirschoolchildren:anexploratorystudyemploy-ingacausalmodelingtechnique[J].intJpaediatrDent,2002,12:101-108.

[7]王金东,刘寿桃.学龄前儿童乳牙局部加氟抑龋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2,18(5):339-340.

[8]maserejiannn,JoshipuraKJ,RosnerBa,etal.prospectivestudyofalcoholconsumptionandriskoforalpremalignantlesionsinmen[J].CancerepidemiolBiomarkersprev,2006,15:77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