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03

生物学科建设篇1

培养新教师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生命科学系引进了5名专业新教师,由系上统一安排,新聘教师与老教师“一对一”结成老带新对子,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根据教学需要,一般采取新教师在实验室培养锻炼半年至一年后独立开课。在这半年或一年中,新教师跟随老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参与科研工作,听老教师的理论课等,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在岗培训,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2.教师离岗深造,提高学历学位,提升学识水平

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是在原黔南教育学院生物系的教师队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历偏低,多数教师仅有本科学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和水平,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利用学院政策,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深造,报考和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现有3位教师在岗攻读硕士学位,一位教师考上博士研究生),培养后续骨干,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

3.公开课教学,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每学期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开展两次公开课教学,通过听课和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拓展教师授课亮点,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推动教学教法不断优化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4.引进高学历人才,优化教师队伍

我院是2000年新建地方院校,地处不发达的民族地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利用学院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生物科学专业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引进博士5人,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教师学历结构得到改善。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创造和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后顾之忧。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使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在岗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原来的12人提高到20人,硕士学位的教师占生物科学专业专任教师的比率达50%以上,团队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

5.外聘行业专家,构建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生物科学的一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特点,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人才培养师资的不足。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贵州省和黔南州政府做大做强都匀毛尖茶品牌这一战略性产业,聘请校外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专业特色课程,构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结合的专业课教学团队。本学年度开展了认识都匀毛尖茶,都匀毛尖茶产业现状与发展等专题讲座,构建了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教学团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生物学科建设篇2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科研

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主要基地。综合性实验课程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应用某一课程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独立思考并完成实验的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是一门融合生物工程各种技术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对培养创新和应用型的生物工程人才非常重要。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存在一些弊端:(1)内容不能很好地融入目前先进的实验技术;(2)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和主动性。这样的教学体系,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参考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的高校综合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对《生物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

一、结合生产实践,拓展经典综合实验项目

经典综合实验项目包含了基本理论和操作,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本技能。但是往往不能很好地展现最新的实验技术,使得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在经典的综合实验项目内容中增加一些目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例如,在“谷氨酸发酵”这一经典实验中增加了转化谷氨酸生产γ-氨基丁酸的内容,对γ-氨基丁酸的测定需要涉及产物初步提取、衍生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法测定,通过该项目的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测定方法,并应用于今后的生产实践中。

二、结合教师创新科研,衍生综合实验项目

充分利用湖州师范学院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资源,通过结合教师的科研成果衍生出新的综合实验项目。例如:“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生产β-糖苷酶”这一实验项目,是从教师科研衍生的综合实验项目。让学生从重组菌表达条件、发酵工艺条件等方面入手,设计工艺优化方案来提高重组β-糖苷酶的产量。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的工艺调控。这种启发式、设计式的综合性实验对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结合大学生创新科研,构建探究性综合实验项目

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设计几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在课程开设的前一个学期将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内容。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自主查阅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提交可行性报告的形式由教研组教师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实验方案,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对于在课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较好结果的实验内容,在课程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兴趣拓展成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例如:“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发酵工艺优化”这个综合实验项目,学生组利用前期筛选获得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进行发酵并纯化获得纤维素酶,利用酵母菌进行同步酶解发酵浮萍纤维来生产单细胞蛋白。课程结束后申请“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不同的水生植物纤维同步酶解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使单细胞蛋白的产量提高了9%。进一步申请了“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利用大肠杆菌大量表达重组纤维素酶,使发酵后单细胞蛋白的产量进一步提高了15%左右。在每3年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时,将这类顺利完成的课题内容增加到综合实验内容中,丰富课程内容,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这类开放式的综合实验设计项目。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验项目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他们参与创新性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改革后本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结合创新科研使课程内容的设置更紧密地结合科研实际,94%以上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表示满意。实践证明,在这种设计性、探究性的教学体系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韩宏岩,许维岸.生物类本科生综合实验设计与实践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168-171.

[2]刘紫英,冷桂华,吕美云,等.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的“珠链式”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10):2026-2032.

[3]赵乐,郑晓珂,马利刚,等.生物工程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130-131.

[4]张彩莹,夏敏,周索.《生物工程综合大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3):58-60.

生物学科建设篇3

关键词: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科研素养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1],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于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使学生理解试验数据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树立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处理和分析农学和生物学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在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包括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数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注重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

1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

近年来,本教研室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相关课程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主要包括:

1.1改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夯实基础、拓展外延以及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要求,需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是《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章节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课堂讲授的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一门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工具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强调生物统计方法的应用,同时注意介绍本领域前沿信息与新的统计方法研究进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与时俱进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是生物统计学的最终目的,在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解决统计计算问题已十分容易。本教研室积极拓宽思路,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统计分析系统SaS应用》和《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两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每年授课人数超过200人。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所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除开设《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外,还应开设高级生物统计、试验设计、数量遗传学、统计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后续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农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有较大作用。

1.3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讲授、上机操作等教学过程中,注重革新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特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强化自觉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但又不拘泥于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讲授过程别注重统计基础理论与统计分析方法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统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更加实在。努力探讨实践互动式教学,改变传授式教学中师生的距离感,采用计算机演示,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多年来,本教研室一直采用试题库出卷、试卷内容广泛、题目严谨、严格考试、统一阅卷,判分标准合理,使生物统计课程历来为各类学生所重视,使这一在农学院普遍认为较难学习的课程,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理解并掌握,并能在毕业论文、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

1.4突出精品,狠抓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本课程教研组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课程组莫惠栋教授就编著出版了《农业试验统计》(第一版和第二版)和《实用农业试验方法》等教材[2]。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庄巧生研究员曾评价道:“《农业试验统计》是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都很强,不仅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好教材,也是农业科学特别是作物科学工作者的好工具书”。此外,为了与《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学习相配套,在1996年组织编著并出版了《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实用教程》,该教材是国内较早介绍统计软件的教材。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本课程组又主编了《SpSS农业试验数据分析实用教程》和参编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等,形成了系列教材体系。此外,经高等教育出版社约稿,本课程组正在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教师《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最大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4-5]。针对本课程的实际特点,在组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办法:①备课等各类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共同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法和采取措施等原则性建议,再由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组织教学。②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层层剖析。采用讲要点、讲方法、讲思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和交互,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③提倡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单机版的“生物统计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利用动画演示、数据库查询、自测系统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aS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④滚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由于统计课的内容前后连贯性很强,因此,从实例或学过的内容引出新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自我总结的方式,将上次课或与本次课有关的知识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起到带领学生复习和理清思路的作用,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引出新的知识。⑤坚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使学生从“教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会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3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3.1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

以科研促教学是做好《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措施。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几年中,课程组成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努力争取教育部和校级教改项目,先后承担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对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听课,互相讨论,加深对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并注重对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

3.2承担其他科研项目,拓宽研究领域

实践证明,科研工作对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因而本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目前,本教研室的教师主持和参加多项部级(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部省级(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多项。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多篇,在国内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上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30多篇。此外,我们的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励。以上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大多数与本课程密切相关,这对加深统计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因此,科学研究不仅促进了本教研室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平均数的比较可用我们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间产量的比较;绪论的教学可介绍自己在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方面的科研成果,即把自己提出的胚乳性状QtL定位方法、最大似然聚类方法、非线性拟合的缩张算法和多种具有国际影响的QtL定位新方法等介绍给同学,一方面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将研究生处理数据资料的经典例子给同学讲述,使他们意识到要灵活使用统计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内容从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侧面讲述给学生,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全新教学方式的使用

依托校园网,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本教学系统包含课程简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习题集、统计软件开发、教研教改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同时为方便同学生的交流,我们专门设立了网络讨论区。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的多样性、形象性、互动性及灵活性等特点,改变了以往生物统计教学的抽象与难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除了建立了《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网站,为适应单机版用户,我们开发了单机版的DaS(数据分析系统),目前2.0版本已经通过测试,即将在互联网上。DaS系统包含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学习系统面向生物统计的初学者,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而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全菜单操作方式,类似excel的运行界面,完美的图形输出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涵盖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发DaS系统的ipad版本和android版本。

5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教研室坚持边研究探索、边试点实践的方针,不断总结经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自2003年以来,参加试点实践的有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应用化学等本科专业,学生人数1000人。具体效果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立题制定试验方案选择田间试验设计类型田间实施观察记载收获、取样、考种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课程论文发现问题再次立题,深化研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素养。近年来,本科生将本课程所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科研实习中,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明显提高,并已经有本科生将在SCi刊物。②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在科研工作中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农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将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2]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生物学科建设篇4

关键词:自主学习;屏幕录像;虚拟现实;自动评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5-0128-03

abstract:toenforcetheself-regulatedlearningaboutexperimentalcourseofcellbiologyforcultivationspeciality,theconstructionideasandapplicationsofteachingresourceswhichincludingbasiccourseinformation,reappearanceoflessons,substituteofteachers'operations,virtualexperimentsandexaminationquestionsgivenautomaticscorewereallintroducedrespectively.thisarticlecouldprovidesomesuggestionsforteachingreformsaboutexperimentalcourseofcellbiology.

Keywords:Self-regulatedlearning;Kinescoperecording;Virtualreality;automaticscore

细胞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养殖类本科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其实验内容在涉农高等院校中未单独设课,但实验内容多、综合性强、教学学时少、完成实验时间长。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教师操作示范或播放视频―学生操作―实验报告”。该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占据大量的学生课堂时间;因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实践实训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1]。现拟推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师答疑或强调―学生操作―实验报告―课后自主检测”的实验教学方式。该教学改革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的各种弊端,但需教师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和提供以下相关教学资源。

1基本教学资源模块

随着计算机、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途径除传统课堂外,网络成为学习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在线学习、远程学习以及泛在学习变为可行。故基本教学资源首先应建立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web网页或app(applicationprogram)移动客户端,并上传于校园服务器[2]。学生利用个人电脑、图书馆电子学习室计算机、手机等工具通过internet或wi-Fi(wirelessFidelity)访问浏览或下载学习相关教学资源。其次,基本教学资源应呈现实验课程大纲、实验课程进度表、实验教学ppt(powerpoint)课件、教师讲义、实验指导电子书、实验报告规范格式、实验考核方式以及教师的特殊要求等,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整体认识和理论学习。

2教师课堂教学资源模块

传统教师授课以ppt课件替代板书,讲授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不但占用大量的实验时间,还因时空限制学生难以深刻、透彻理解。课堂教学视频则较好解决实时课堂的不足,但不推荐使用数码摄像机录制的DV(DigitalVideo),因为文件大,占用服务器空间以及学生不易在线和下载观看。目前采用如BBFlashBackproRecoder、Bandicam、Camtasiastudio、KKcapture等软件录制的屏幕录像视频广泛用于网络课程的视频教学[3]。以第一种录屏软件为例,以每次的实验内容为学习单元,以ppt课件为内容载体,把显示器显示的图文、教师教学的语音、鼠标的运行轨迹同步录制,再应用电子粉笔(教鞭)软件实现在电子白(黑)板的即写即画。与真实课堂相比,除教师的肢体语言和交流互动不能实现外,其余完全能代替真实课堂的再现。这种流媒体可以Flash文件(*.swf)格式储存,文件小,方便网络传输与学生的课前反复多次学习。

3操作视频教学资源模块

细胞生物学实验多为综合性实验,常涉及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在实验前不熟悉或未掌握相关的操作,因此常常需教师示范才能独立开展实验。但因多人围观难保证学习效果和耗占学生实验时间的缺陷,教师操作演示由视频教学替代。操作视频包括仪器使用和实验全程操作。对于实验涉及的仪器如干热灭菌箱、Co2培养箱、高压灭菌仪、离心机、恒温水浴锅、pH计、移液器、超净工作台、相差(倒置)显微镜、细胞计数仪等分别录制其使用方法的DV,让学生选择学习;对于实验全程包括实验准备、动物取材、染色技术、拍照技术、分析方法等实验技术、实验操作过程、操作效果等内容则按照实验步骤作连续摄录。由于该视频文件大,应合理拆分成连续的小视频,以微课或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的形式呈现,方便通过网络自主学习[4]。

4虚拟实验室教学资源模块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包括操作虚拟、底智衅、虚拟细胞3方面内容。其中实验操作虚拟是综合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以及网络通信等技术,通过构建逼真的实验操作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在开放、自主、交互的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验全过程[5]。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解剖学、外科学的实验教学或临床[6-7]。在开设的细胞生物学实验如细胞原代培养,针对操作步骤“取材―机械剪碎―酶消化―吹打分散―过滤离心―计数接种”中每一环节的材料或仪器作3D显示,器材的工作过程与实验对象变化过程均实现逼真模拟。学生通过复练习操作过程和观察分析每个操作步骤中实验对象的变化,将有助于对实验全程的理解。数字切片是指通过玻片扫描仪在不同倍率下扫描观察区(细胞组织区)并合成一张可无级放大,包含原切片的全息图片。该技术已见用于动物组织学、病理学、寄生虫病学等形态学科的实验教学和病理远程诊断[8]。细胞生物学开设的细胞培养、细胞融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基因转染等实验的结果均可在载玻片上观察,通过数字切片的制作,学生可提前对实验结果作观察与分析。虚拟细胞是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生命科学现有的实验数据与成果,结合生物数学、计算机技术,构成一个虚拟的细胞体系[9]。应用该技术可研究“细胞”经“实验处理后”其形态结构、物质代谢、基因表达、信号转导等方面的变化,预测实验结果。该技术不但不耗实验成本开展模拟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5自动评分试题库教学资源模块

学生完成实验后还应对实验内容的相关知识深入分析、拓展学习和自我检测其掌握程度。试题(习题)则是较好的学习载体。可针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等方面编制试题,供学生自我检测和补充学习。传统试题及参考答案采用word、excel等软件编制,但不能在线答题和快速统计得分,限制了学生的泛在学习。应用Delphi、VisualBasic等编程语言或Flash、wandershareQuizeCreator等软件制作自动评分试题则解决了试题的交互性[10,11]。值得推荐使用wandershareQuizeCreator软件,该软件使用简单而且能编制单项与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点图题以及问答题等主客观题型,特别是能在各类题型的题干中添加图片与视频,这非常适合针对细胞生物学各实验的结果或操作过程的考核。学生完成答题后点击“提交”即刻知晓成绩;点击“回览”,参考答案在各题的原位显示,这有助于学生比对学习。

6结语

自主学习、自主服务、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是本科生人才培养和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虽自主学习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但对提高课堂效率、夯实实验技能、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在线学习、远程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将成为重要的知识获取途径。这就要求根据各专业学科的性质与特点,结合各种数码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出更多适合自主学习的教学课件或教学资源,将之服务于学生、辅助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春蕾,陈芬,李虹,等.《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8):89-90.

[2]谢恩泽华,刘向前,王小丽,等.利用手机app制作平台建设组织胚胎学移动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2):193-194.

[3]陈思怀,朱周福.屏幕录像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12):161-162.

[4]李中文,吴涛,汤必奎.“慕课"应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2015(2):43-44.

[5]张炜,崔瑾,成丹.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51-56.

[6]杜坤,张彪,魏万红,等.生物学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及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32-136.

[7]徐晓丽,韩志敏,刘洪涛,等.谈在解剖实验教学中网络虚拟实验系统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探索,2012,(11):78-80.

[8]胡小冬,崔,赵新秀,等.数字切片扫描系统在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64-65.

[9]陈源,李朝军.虚拟细胞[J].细胞生物学杂志(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04,26(3):231-234.

[10]李婷.基于Delphi的试题库出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成都,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14.

生物学科建设篇5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研究和开发用于防病治病、人体功能辅助及卫生保健的人工材料、制品、装置、系统和工程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是理工类学科与生物医学学科深度交叉、高度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具有“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特点。根据研究侧重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可分为信息技术型、材料技术型、生物技术型、生物医学研究型、医疗器械产业型、临床生物医学工程、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7类[2]。当前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有:生物医学材料、生物力学、医疗信息技术、生物芯片与传感技术、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介入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7个方面[3]。

   二、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临床医学结合紧密,医学大背景很深厚,具备丰富的医学类学科教学资源和优越的临床设备实践条件等优势,但同时因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实验室建设投资大等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1.理工学科体系不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科涵盖面非常广,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包罗万象”,如果用“学科频谱”来描述学科涵盖面宽度,生物医学工程无疑是88个一级学科中“频谱宽度”最宽的学科。目前大多数开设生物工程学的高等医科院校,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相比理工科院校比较薄弱,而且缺乏材料、自动化等重要工程学科的有力支撑,这些支撑学科的缺少会导致相应课程设置不完善以及综合性实践训练平台缺乏,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工程类课程,得不到系统扎实的工程技术训练,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实现。

   2.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要实现培养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标,首先需建设一支医工结合与交叉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方阵。在高等医科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具有理工科教育背景和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比较多,而既懂医学又懂工程技术,能将工程技术与医学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交叉型、融合型师资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普遍不够合理,与各相关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弱,这些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3.创新能力培养不扎实。生物医学工程专业85%以上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开展实践教学,必须建设相应的实践教学平台,这些实验室建设要求高、仪器设备多、投入大,部分院校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条件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程比较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课程标准中演示性、验证性等基础性实验设置比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设置比较少[4];缺乏“大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基地”等综合性实训实验硬件软件平台和组织管理经验;学生规模小,缺少其他理工科学科支撑,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设计竞赛等活动较为困难。

   4.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生物医学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覆盖面广,涉及领域跨度大,专业知识体系复杂,专业课程内容在各学科之间交叉频繁,本科学生对本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足够的信心和学习热情;相对材料、自动化、机械、通信以及临床、医学影像等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所学知识普遍存在“宽而不精”,“广而不细”等问题,就业时相对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专业思想不够牢固,甚至影响到专业整体的学习风气。

   三、对策初探

   高等医科院校要盯准医工结合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工程技术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素质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医学院校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医科院校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1.坚持走“先研究生后本科生”的教育培养模式。“覆盖广、交叉深、发展快、变化多”等特点决定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的开设和建设,对教学基本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力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软硬件条件。医科院校在开设建设之初,往往存在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平台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因此,对于计划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说,要坚持走“先研究生培养后本科生培养”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5-10年时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积累教学经验,规范教学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课程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本科生培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

生物学科建设篇6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生物工程是生物学和工程学交叉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基本任务是实现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即运用化学工程学原理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进行工业开发,从而实现生产的大规模化。生物工程不仅与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反应工程、工程制图、生物工程设备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它强调以应用学研究为中心,注重生物产品的开发。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生物工程专业需要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属于省级重点建设、重点资助专业。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多年来,我们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并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在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

1.1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又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当今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进展日新月异,许多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相继出现,但是它们出现的背后离不开生物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生物学、理工学、信息科学等各学科基础理论,并将各学科知识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须学会应用创新性思维,独立发现并解决化学工程技术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结合工程学技术要求和实际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才能确保毕业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基本科学理论、基本技能、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本理论,具备在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制药等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产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以及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熟悉与生物工程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工程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掌握资料查询和科技写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生物工程技术人才[1,2]。

1.2专业特色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将生物工程专业定位为:立足湘中南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服务地区生物工程、食品、医药工业和农业的指导思想,以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生物活性成分提取为教学主线,在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资源上寻找突破口,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科学内涵,发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和设备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懂管理、会经营、精业务的生物工程专业高级人才。根据社会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探索适合于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成长的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以微生物发酵(优良菌种选育和改造、发酵代谢过程优化与控制)、功能成份提取、与食品生物技术相互交叉的生物工程专业特色[2]。

2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国内部分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结合我校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在走访和调研企业与市场对生物工程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多次修订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的修订中,明确了应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实验技能的培养,并强化工程能力的训练,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原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改项目(2011JG09)。

善,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综合培养的思路出发,构建由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主要包括通识和基础课平台,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3-4]。

2.1改革培养模式,造就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重实践”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系统性、前沿性和适应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群”的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1.1平台课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平台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公共基础平台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体现厚基础。公共基础平台包括:思想政治课、哲学理论、时政与社会等课程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课程群包括英语、体育、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体现宽口径。在保证课程内容的理论、方向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保持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内涵结构。

2.1.2模块课体现“重实践”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保证教学内容不减少的情况下,解决好课程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重点在于提高其教学质量、效率和效益。

2.1.3课程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包括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终端课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训练课,强调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4]。

2.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基础课教学

为尽可能地优化课程设置,我们组织开展了几次大型的教学工作研讨会和课程体系论证专家会议,在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调整。

2.2.1课程设置顺序调整。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特点是涉及领域多、专业基础课多、系统性强、课程链条长等。在课程设置时,先开设化学类(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数学类基础课,然后是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接着开设细胞生物学、生物工艺学等专业课,最后是生命科学类的终端课程,如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综合实验等大实验,并将课程前压,尽量腾出大四两个学期的时间,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

2.2.2知识体系重叠部分前移讲授。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多,部分课程有重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专门课程体系论证会上充分征求教师和专家意见,进行知识点的重新梳理、衔接,合理排布各门课程开课顺序,使课程之间重叠部分前移讲授,即重叠部分由开设较早的课来讲,后面开的课不再讲授。

2.2.3课程的增加与拓展。考虑学生后期专业方向的分化,增设专业英语、文献查阅与科技写作、生物工程前沿专题讲座等选修课程。同时,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学生就业渠道,设立了生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学、食品生物技术、酿酒工艺及企业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方向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另外,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及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等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打造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精心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培训计划。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组织教师到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兼职;以生物化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微生物发酵、功能成分提取和食品生物技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开展科研工作的三个主方向为中心,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和人才资源,通过校、市共建生物化工研究所、食品技术研究中心,提供面向区域经济进行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现已建立了一支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结构合理,完全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3.1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赋予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义务和责任,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学督导听课、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对获得教学改革课题和发表教改论文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所有教师都参与科学研究,不但加强了教师业务素质的锻炼,还使教师深化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了解学科前沿,清楚生物工程产业所需,开阔专业思维,授课有的放矢,以实践来丰富、深化教学内容,更好地贯彻特色专业培养要求。

3.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和锻炼,参与企业“特派员”工作,从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丰富实践经验和掌握社会实际需求;同时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回学校授课或开展讲座。

3.3深入推进教师培训和交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重点实验室去访问研究、进修或攻读学位,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同时也邀请国内外同行前来学校开展学术交流,以拓宽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视野。

3.4加强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生物工程专业牵涉课程面广,知识跨度大,既有生命科学的知识,又有工程技术的内容。我们根据学科领域组建科研与教学团队,集中力量建设教学与科研平台,如生物化工教学与科研团队等。通过组建梯队合理的团队,更有利于安排中青年教师进修学习、访问及深入企业实践,全方位提高教学队伍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从而构建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掌握学科动态、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充满教学激情的师资队伍。

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4.1单独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主要的课程实验(如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均单独排课,且实验内容不断改进、更新和补充,增加时效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教学进程和生物产品开发、生产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包含“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四级模块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等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养;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一系列由综合项目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应用模块主要对学生进行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等资格培训与考核,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4.2建立校内实习教学基地,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充分开发和利用食品工程实习工厂、生物制品分离工程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和市食品研究所、市生物研究所等原有实践教学资源,按生物专业大类组建工程模式的多功能校内实习教学基地。通过集中师资、设备力量,加大投入等措施,建成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习基地。基地模拟工厂产品生产过程,围绕“产品研究、开发、加工、检测”进行合理分工,形成了可承担技能训练、产品试制、产物分离、产品检测四大任务的工程实习基地,每年承担11门课、38周课程实习和12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4.3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高水平毕业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场所,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优势互补,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条件,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已与国内多家生物工程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确保教学实习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除了大部分在校内完成外,还有一部分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学生可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实验情况,经与校外导师协商确定选题完成毕业论文。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均有指导教师,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研发与生产,了解企业运行机制,熟练使用科研设备,掌握基本生产流程,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5结语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它和工程科学的结合带来了生物工程产业的蓬勃发展,生物工程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才的大量需求。作为一个理、工相结合的新兴工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的创办,在改造传统专业和促进学科交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5]。作为新办地方高等学校,目前我们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生物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特色、课程特色以及培养方法特色,但要办好生物工程专业,还要在很多方面进一步摸索,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发展的趋势,结合我校实际,不断改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更新并改革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钟青萍,杨幼慧,王丽,等.生物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60-61.

[2]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学,2007(9):50-51.

[3]蒋盛岩,赵良忠,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1):72,75.

生物学科建设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

1核心概念界定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它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应用型本科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应用型本科建设有较多的研究:林燕认为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并针对当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从学校科学定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2013);潘瑜等从特色专业建设方案、工作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设施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结合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分析了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示范作用(2010);朱利荣认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等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的根本,并以应用型本科财务会计专业为例,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意义、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方案(2012);黄家兵对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进行了概述和总结,对皖西学院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2011);郭秀颖认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必然要求尽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提升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学科专业建设。并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实践,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学科专业的发展策略(2008);朱中华认为品牌、特色体现质量、水平和竞争优势,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院初期必须抓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以此带动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并就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2005),但应用型本科专业品牌建设研究不多。当前,国务院、教育部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型高校转型为我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坚持走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之路,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能的要求,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是对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认识和总结,是高校安身立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需要。

3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过过去的积累和精心打造,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在本区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晚,应用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尚处于转型试点建设之中,其物流品牌专业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3.1整体思路不清晰

应用型本科院建设正处于试点建设过程中,很多课题需要探索。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是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还没有理顺,整体建设思路不清晰,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阶段。在我国物流业高速发展和高校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整体思路明晰,措施切实可行,方案科学合理,效果目标实现等对管理者、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专业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物流业创新、融合和跨界发展,“互联网+物流”风起云涌,智慧物流深入发展,传统物流寻求突破,快递电商异军突起,物流业态的不断创新和物流业大变革时代的来临等,打破了物流业过去的格局,推动了物流业的创新,催生了新业态的出现,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要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必须紧跟物流业的发展变革,在转型试点建设中部分高校一时难以应对,认为机会很多,盲目跟风,忽视了自身实际,已忘初心,追求新颖,专业定位不准确。

3.3专业特色不明显

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专业水平和专业特色是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缺乏生命力、专业基础不强、内部评价监控机制不够完善等薄弱之处,特别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快、变化大,部分学校定位思路不清、定位不准、同质发展、服务对象不明、专业积累不够、影响不大、对接地方产业不理想等,导致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特色不明显,制约了专业的发展。

3.4配套体系不完善

品牌专业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由于传统模式的束缚,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配套体系,如体制、机制、观念、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品牌教材、师资队伍、实训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考核和就业等不完善以及配套协调不够等,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发展。

3.5师资结构不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对师资结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有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和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专职教师队伍,又要有一部分实践能力强、操作经验足、管理水平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教育背景、理论与实战等方面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结构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学校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行业的工作经历,即便是到企业挂过职,也是浅尝辄止,达不到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同时企业的师资由于机制、时间、课时的安排等,实际运作中很难保证。

3.6服务社会不到位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也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专业、接触社会、校企深度合作、锻炼老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因此其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平台、重视程度、社会影响、实践经验、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保证和社会服务经验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服务社会方面还很不到位,接触社会、企业实际工作的机会偏少,认识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和应对物流业的变化受到限制,对物流业发展的前瞻不够,社会影响有限等,不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4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是旨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品牌专业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和在科技方面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以此来巩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并确立起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拓宽学校生存空间。

4.1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理念,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

树立科学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理念对于建立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至关重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院长、专业负责人、教授和团队成员应重点研究的问题,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认真研究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如何建设、整体设计是否符合未来物流业发展需要、发展路径、达到的目标和高度、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和教师、专业及学校的发展等方面,理清思路,树立科学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理念,创建专业品牌、引领专业发展。准确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设计、塑造与发展品牌形象的核心和关键。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应遵循企业需求导向原则、差异化原则、个性化原则和动态调整原则。通过细分人才需求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与渲染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个性化特色。

4.2完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配套体系,塑造物流管理专业的品牌形象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建立支持的配套体系,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应加强调研论证,挖掘特色专业;应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品牌建设之路;夯实基础建设,积淀专业特色,从体制、机制、观念、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专业评价与监控机制和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完善配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特色塑造品牌形象,以成果塑造品牌形象,完善专业建设条件,改革专业建设思路,夯实专业建设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做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

4.3形成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比较优势,制定品牌专业核心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应根据行业竞争环境,结合自己学校的历史、办学积淀,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确立自己物流管理品牌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比较优势意识与老本科、重点本科院校实行“差异化”发展,在内涵、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差异化”;二是与同类本科院校之间实行“错位发展”,在专业发展方向上遴选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域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三是依靠学校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优势和特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四是结合物流业新的发展趋势率先引领物流专业发展形成相对先行先试的比较优势。

4.4完善物流管理师资队伍结构,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物流师资队伍是办好物流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需要一批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的培养途径是让拥有较高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挂职,以掌握专业技能,完善专业经验,通过派遣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聘请重点本科院校的专家学者兼任“彩虹学者”、客座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等;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兼职,打造本校“双师型”专职教师、重点院校专家学者牵头引领、行业企业专家学校兼职“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做好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形象维护工作。

4.5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为品牌专业建设提供长期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竞争的法宝,为物流企业培养优秀合格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第一要求,也是物流管理品牌专业能长盛不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进校企进一步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利益的共同点,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学校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企业发挥自身的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在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建立面向未来的“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和社会多赢”的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创造有利条件利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一步锻炼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全员努力、多方支持、共同发展、开拓创新和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昕.中国发展高峰论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J].2014.

[2]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J].

[3]黄荔.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

[4]熊文杰.关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职大学报,2008(1).

[5]李晓东,李道胜.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16(1).

[6]张敏,吴映萍,罗婧.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惠州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2(12):57-60.

[7]王鹏飞.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6(9).

生物学科建设篇8

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以求为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建设动物生物学探索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主要办学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担负的责任尤为突出。要实现这个目标,课程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更为艰巨。

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背景下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课程的精品化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实施课程精品战略,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保证教学质量。地方高校应以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二、边疆民族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虽然我校越来越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教学和科研人才,特别是加大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力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稳定的教学梯队,但在拥有突出贡献和拔尖人才的数量上与其他院校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在教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课程的师资梯队建设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尤其是辅导课、实验课、实践课、毕业设计课等)。

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在课程建设中注意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力求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能够反映出本学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3、教学方法建设

课程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就离不开先进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地方高校很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对照、案例等教学方法都被广泛地采用,并且积极开发网络多媒体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件的使用率大幅上升。但存在跟风现象,课件质量有待提高。

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需要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为此,我们一直坚持选用最新版本、部级优秀教材。随着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的加强,应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和教辅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反映本校课程的特色。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适合且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很少。

5、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课程建设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要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独特的品格,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合理地调配各种教学资源。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课程建设得以规范,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更好地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典型的边疆高校,也于2009年制定了《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动物生物学作为生物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难很多。

三、边疆民族高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时惧进,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课程建设的目的是突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背离了课程建设的初衷的问题,浪费了教学资源、损害了素质教育。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求突出精品课程所具有的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特点。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多样性、选择性;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1、注重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课程评价是办学主体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对被评课程的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教材建设、课程管理、教学效果等诸方面的价值判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检查,以评估促建设,评价指标首先要突出质量意识。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即容易被人们用来指导课程实践,并很好地获得课程实践的信息反馈,分析课程实践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是21世纪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主题,要特别注意体现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要在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与办学特色合理规划课程建设工作,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师承担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课程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最好能划拨专项资金,为课程建设服务,加强对本校课程建设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使课程建设做到人、财、物全方位落实。以校级质量工程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与提高边疆民族高校教学质量,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突破,通过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申报立项建设带动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建设与提升。

2、加强教师培养

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优秀教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和保证,其对于提高课程质量,培养青年教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素养需要在信息技术素养、教学驾驭能力、教学基本功等几方面有所提高。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对课程建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不断加强教学队伍的梯队建设,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师资培养速度,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地方高校要改进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通过校本培训(通过校内外省级教学名师开展专题讲座与教师反思实践相结合),加强和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建立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的机制,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中小学、基层企业践习。向教学一线倾斜,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通过提高教师待遇、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等措施,稳定现有师资队伍。建立根据成绩与贡献进行分配的分配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走上讲台参与课程建设,才能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主导和示范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展并延长教师服务的空间和时间。可以将优秀教师的授课全程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到局域网上共享;购买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作为任意选修课课程资源,由学生自由选择,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从而节约现有的教师资源。

通过课程建设,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就动物生物学而言,还要注意按一定比例配备实验教师。

3、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学分制的实施以及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有些专业要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标准改革课程体系。

要通过引进、改造、借鉴等途径,大力加强与国外高校在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域的合作。新的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应从现代大生物教育入手,以动物系统进化为主线,生物学原理为基础,动物演化发展上具转折性的关键门类为重心,讲述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精简内容,克服各教学环节内容的重复。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了传统动物学按门、按纲求全罗列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类群,主要对演化发展上出现重大转折性的关键门类进行剖析比较,在论述形态、生理、生态、分类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生物学原理的讲解。适当减少叙述性和描述性的内容,大量动物形态结构、代表动物的解剖以及分类作为实验和实习的一部分,避免了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验课内容的重复。

3.1以动物系统进化为线索,突出动物界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动物系统进化为线索,依照动物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规律,选取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或有转折性的重要门类,结合常见的代表动物,循序渐进地论述各主要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动物界的多样性。只要抓住动物系统进化的主线,就能将看似凌乱的动物学知识有效的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动物学知识体系。

3.2以结构与功能为重点,加深理解动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动物体结构十分精巧和复杂,其形态、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这是理解动物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发挥动物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基础课程作用的关键所在。在把握生物进化线索的前提下,通过选取能反映生物学基本原理的典型范例,重点介绍各类群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所具有的功能及特点,包括动物体内基本代谢过程、被覆物和运动、稳态、体液、消化和营养、神经调节、化学调节、生殖和发育等,以此引出个体发育与系统演化的关系。同时,把各类群动物执行相应功能的形态结构以系统比较的方式加以说明,从进化的角度比较不同动物相应的器官结构,阐明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统一。

3.3增加新资料,反映新成果动物机体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的结构体系,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仅要精选经典动物学的内容,还要反映有关动物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生物学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前沿学科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抱着一种开放、发展的观点,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讲述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时,不仅介绍传统的进化理论,还介绍了近年来形成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如综合进化理论,生物进化控制论等,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后查阅资料并写出读书报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讲述繁殖与发育时,介绍环境污染物对动物和人生殖的毒性作用,转基因动物、克隆、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等以及它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讲述动物多样性时,让学生了解多样性不只是物种的多样性,还有细胞和分子层次的基因多样性和群体层次的生态多样性。传统的动物学实验以动物解剖、形态结构观察等为主要内容,偏重于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很难在实验中提出问题,积极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实验教改革的基本原则。主讲教师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坚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环节、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动物多样性部分时,教师以不同类群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为主线,对在进化和系统演化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类群、重要特征、特殊结构等进行重点讲授,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3.4增加动物生物学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密切关注其它学科发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近年来,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动物学课程有一种开放、发展的心态。动物生物学应着眼于整个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了解学生已修课程和后续必修课的有关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着眼于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4、结合当地实际,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应是在更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上。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和借助“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紧密联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区域人才需求,针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德宏确定为开放的桥头堡定位和德宏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特色(边、情、绿、宝),德宏有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现有国家规定的一类保护动物绿孔雀等2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兽类50余种,爬行动物30余种,鸟类近100种。据不完全调查,仅盈江县便有脊椎动物554种,其中鱼类56种,两栖类22种,爬行类34种,鸟类356种,哺乳动物86种。加强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作为地方高校,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建设的特点,为专业建设服务,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主线,构架全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时间上的全程性,即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二是内容的全面性,即构建以实验教学、知识应用、素质拓展计划、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五个模块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实习是动物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动物生物学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实习教学的改革是动物生物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并在实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野外实习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大课堂。由于教学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我校的动物生物学野外实习存在诸多问题。

5、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件制作的质量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地方高校应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存在误区和障碍:多媒体变单媒体,教师缺乏相关技能。教学上应将传授知识转变为组织学习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增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只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质量才能有实质性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力求既有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又有动物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动态与最新成果。教师在讲授重点章节时通过提供影像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快速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形态结构、分类特征等生物学知识,由此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6、课程建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创新是21世纪的主旋律,科学研究是创新之源,课程建设要与科学研究结合,把学科前沿不断地注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引导学生探求。地方高校在科学研究上是薄弱环节,但课程建设要求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就需要科研的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建立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沟通渠道,把两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引导广大地方高等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切实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改善和加强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的教学资源上网并共享,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地方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精品课程建设更是时代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课程建设需要广大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工作。地方高校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用辛勤的汗水建设更多、更好的精品课程,为学生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进华,方杰,韩德民动物生物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高等理科教育2010(3):79-80

[2]秦宗会,胡武洪,徐建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2):66-67.

[3]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4]尹立辉,孙莉地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长春大学学报2010(5):107-108

[5]吕浩雪,陈云棠,张大良等.南京大学“三位一体”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22-23.

生物学科建设篇9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紧缺人才。随着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教育模式必须转方式、调结论文联盟构,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并能为新兴产业提供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物理学科目前存在着学科建设应用性成分不明显、高职特色不突出、“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教材滞后、基地建设和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与当地产业结合、与企业挂钩的实训模式更是没有体现出来,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物理学科建设也要围绕新兴产业进行改革。

二、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重点

1.学科指导思想,包括高职教育物理学科建设如何融入新兴产业发展内容,如何与区域经济建设密切结合问题,如何进行前瞻性人才培养,如何转方式、调结构,合理进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研究,特别是注重教材差异化建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渗透现代装备、新能源、新光源、交通、环境、信息网络等研究领域的内容,将物理学科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上。

2.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突出高职应用性特色,为学科优势发展奠定基础。

3.解决好平台建设问题。要配齐学科发展配套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搞好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为科研成果向企业推广和产业化做准备。

4.解决好学科队伍建设问题,包括物理学科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问题、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建设问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问题、“双师”素质结构、团队的学术水平及学术研究问题。

5.完善学科项目建设问题,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优质资源开发、优秀教学论文等。

6.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三、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具体的实施办法

1.学科理念的现代化。在加强“三基”教学的基础上,必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2.教材内容的案例化。高职物理学科的教材内容还没有完全摆脱抽象的理论知识、公式推导等,所以教材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职业特点,删繁就简,够用为度,引入新知识、新内容,每章节后编写一些实际案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3.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经典理论的整体性与现代科技的合理取舍,充实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产业中的应用。在夯实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物理知识的拓展与更新。

4.教学重点的职业化。在保证各专业方向所必需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对课程内容作分块删减,重点讲授与职业关系紧密的相关部分,对于一些关联不大的章节内容可少讲或不讲,物理实验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土木工程、机械专业对具体问题的求解过程方面要求比较高,力学部分尤为重要。

四、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的创新点

1.通过凝练物理学科研究方向,更加突出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体现高职育人特色。

2.通过学科队伍建设,打造新型师资团队,改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加大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力度,带动教师双师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配齐学科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保证师生实训顺利开展,保证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4.通过物理学科建设研究,能够更加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形成系统理论,并为其它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生物学科建设篇10

【关键词】民族预科物理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34-01

教材是教师讲课的依据,传授知识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资料,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好的教材一定是适用的教材,既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也要独具特色,这样才能深受师生的喜爱。预科物理课作为学生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几次教改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凸显了教材建设滞后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改的步伐,教材建设迫在眉睫。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体会,对预科物理教材的建设有一些思考。

一、大学民族预科物理教材现状

目前,民族预科物理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预补结合、以预为主,衔接性教学”,并以此选定教学内容为复习高中物理知识,预学物理课程。由于没有专门适合预科生的教材,因此现用教材选择的是高中物理现行课本和大学物理教科书,并且大学物理的知识离不开微积分,所以还要参考高等数学书来介绍这部分内容。三种不同教材的选用不仅给教师备课带来了负担,也给学生带来了困惑,尤其是预科学制短,只有短短的一年,大学物理教材的很多内容都讲授不到,对教材资源也造成了一种浪费。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更是完全体现不出预科教学衔接性的特色,这种情况已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可见现用教材不适合预科教学。

二、预科物理教材建设要找准定位,内容的选择要以人为本

1.预科物理教材应适合学生本科专业的需求,设置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民族预科理科生的专业大致分为理工类和化工医(管理)类,实行分层教学,教学内容各有侧重。教材建设应设置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物理课程层次分明,内容合理。必修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文化素质而设,选择最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方法,只要求对基本概念有初步了解,为后面知识打基础。选修内容针对理工科学生加强专业预备知识,进一步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而设,是必修知识上的扩展和加深,要指明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2.教材应符合学制一年的特点,减少内容,降低要求。针对预科学制短的特点,特别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基础薄弱的情况,预科物理教材在保持力、热、光、电四大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选修部分重点加强力学和电学的内容,主要是由于这两部分内容与学生本科专业息息相关,其它内容只在必修部分体现即可。降低要求指的是教材要弱化理论程度、省略复杂的公式推导、淡化过难的计算过程,使大多数学生能看明白,学清楚,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补充高等数学为预备知识。微积分的应用始终贯穿于大学物理教材的始末,没有高等数学做基础是学不好物理课的。在预科物理教材中要融入高等数学知识,只需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及简单应用,关键是使学生了解微积分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手段、开阔思维,学习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一思想,学学物理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必须要在教材中加入高等数学为预备知识。

三、预科物理教材要体现预科教育的特色

1.教材要注重纵向连接,体现“补预结合、衔接性教学”特色。预科物理教材既要包含高中知识也要包含大学课程,但又不是完全独立的两部分,不能让学生复习完高中的知识很唐突的就出现大学课程,教材关键是体现两者的过渡与衔接,如,介绍力的功这节,教材要先复习高中内容(恒力的功),有学生熟悉的计算公式,这时,教材要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是变力,路径是曲线怎么求功,来引导学生体会微积分思想“化变为恒、化曲为直”,自然地过渡到大学课程。让学生感受到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学习内容及方法的连贯和递进。逐渐转变学生的中学思维模式,学会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初等数学或高等数学)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教材要体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色。预科教育是为本科输送合格的大学生,学生在大学要养成自学的习惯,预科教材建设也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材在每节内容的开始,都要列出小标题告诉学生本节学习的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步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书中的例题不仅要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还要标明分析思路,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能举一反三。每章结束后要总结“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章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体系。总之,预科物理书既要是一本教材,也要是一本学习指导书。

3.教材体现时代性的同时要融入思想教育。预科物理教材编写要图文并茂,简洁明快,增加物理学应用方面的阅读材料,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现代技术,如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污染治理、航天技术的探索等,使教材内容有时代气息。同时要注重物理学史的介绍,还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物理学史的背景下介绍相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当时科学家研究问题时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结束语

随着预科教学改革的深入,预科物理教材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它关系着改革的成败,预科物理教材既不能照搬高中课本,也不能完全复制大学课程,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定位,突出预科教育的特色,同时还要以人文本,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物理知识的更新。

参考文献:

[1]陈桂云,殷实.优化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途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

[2]赵龙.对大学物理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