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16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风险投资作为投入到农业科技型企业中的一种资本,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两大主要特征。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活动,其效益性和风险性始终伴随风险投资全过程。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类别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

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型企业在从事风险投资的管理活动中,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具有前沿性,其技术开发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不同的投资者对相同的技术往往会同时研究开发,同时进入市场,一方抢先注册其专利享受到新技术的高回报,造成另一方产生风险投资的巨大损失。新技术的生命期不能确定,容易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替代和转换。动态管理风险具体包括:风险投资应用条件的风险;投资项目内在质量的风险;投资项目谈判的风险;投资项目技术服务过程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环境的风险。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风险投资在农业科技型企业筹集和使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影响,造成实际收益与预测收益不一致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种类繁多,需要农业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

1.融资风险。包括:融资成本风险、二级市场股票融资风险、贷款融资风险;融资政策变动风险。

2.投资风险。包括流动资产投资风险;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无形资产投资风险;资金闲置风险;科技开发项目投资风险等。

3.生产经营活动财务风险。包括应收销货款管理风险;其他应收款管理风险;存货管理风险;产品销售收入管理风险;成本费用管理风险;处置资产风险;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纳税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包括税收政策变动和股利政策变动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企业分派股利与职工奖金发放风险;补偿成本风险等。

5.汇率变动风险。包括拥有外币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发生外币交易风险、外币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新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是指技术产品和技术服务不能被市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使企业营销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偏差的可能性。当农业科技型企业某一项技术开发和新产品开发成功,随即而来的就是营销策略难以顺利实施,产品难以在市场售出,盈利目标难以实现的市场营销风险。管理者需要在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寻找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制订风险处理方案,进行风险防范。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营销风险具体包括营销组织风险;营销环境风险;营销价格风险等。

(四)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自然环境风险

农业科技型企业除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所面临的共同风险外,还要面临一种特殊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农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相对缓慢,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技术产品生产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在以效益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成因分析

根据风险投资来研究其风险,必须要弄清风险投资给农业科技型企业带来风险损失的影响因素。风险投资的风险影响因素很多,既有农业科技型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农业科技型企业内部的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需要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又称企业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变化可能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某种机会效益,也可能使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带来风险损失。目前,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我们知道,政府政策的变动会带来筹资渠道、税收及利息负担等风险;社会技术的进步会带来风险投资中的技术中断、增加风险投资的成本等风险;市场价值的上涨会带来劳动力报酬上升、筹资成本上升、原材料进价成本上升等风险;市场竞争的影响会带来风险投资企业的技术转移、新产品的劣势经营等风险。农业科技型企业虽然能反映出其技术方面的专长,但与大企业相比,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处于弱势,难以确立自己的规模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会产生风险投资的风险。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趋向偏低

内含素质是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能力各种因素的综合。其构成要素包括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从事风险投资的内含素质偏低是产生风险的又一原因。人员素质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精神状态、技术业务水平、组织管理能力和从事风险投资的工作能力等。技术素质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从事风险投资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能力等。管理素质包括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决策、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人员能力等。趋向偏低的内含素质,时刻会产生士气低落、技术危机、生产停滞、销售回落和短期行为等风险,甚至会出现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整体失败的风险。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变更频繁

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的主要依靠力量。风险投资的技术人员频繁变更是形成风险投资动态管理风险的主要原因。技术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管理者受管理能力的影响会使风险投资团队失去凝聚力、战斗力;从事风险投资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失败与成功伴随于整个风险投资过程,技术人员没有树立吃苦耐劳精神,没有各显其能,各尽其职,共同创新;企业分配制度改革不合理造成因分配不公平、福利保障不力,使技术人员另外择业或创业等等。这一切都会形成风险投资动态管理的风险。特别是农业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者不能领导整个风险投资的团队共同创新,不能保持风险投资的优势,从而影响到技术人员本身的献身精神,这是形成风险投资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关系应变滞后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关系包括:与政府风险投资基金的申拨关系、与信贷机构的信贷关系、与消费者的结算关系、与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关系、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费预决算关系、与企业职工的工资结算关系等等。在整个风险投资过程所体现的财务关系中,需要超前应变、随时调整。稍有滞后,就会造成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资金成本增大;赊销比重大;存货周转率不高;创新产品成本提高;劳动价值率降低等大量财务风险。为了免遭因财务关系应变滞后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应履行应尽的法律责任,超前理顺企业与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消费者、上级机构、内部各部门、内部职员等财务关系;超前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农业科技型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将财务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以最小的成本确保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风险防范策略

(一)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动态管理风险的防范

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为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降低动态管理风险发生的概率,通过防范风险投资的动态管理风险来减少风险损失。

1.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从目前情况看,政府从税收、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与调控、技术人才的吸引与培养、高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减少风险投资风险。

2.重视技术引进或开发的应用决策。农业科技型企业引进技术或开发技术需要支付成本费用,而这些成本费用只能通过技术的应用才能得到补偿。重视技术应用的决策是防范动态管理风险的首要措施。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防范风险投资应用决策的风险:一是组织同行专家、科技人员、营销人员、财务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全面的可行性分析;二是对未来以收益为目标的多种方案进行科学预测、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搞好技术活动的组织工作。风险投资全过程实质上是各项技术活动与财务活动的组合体。每一项技术活动之前都要先确定目标,拟好计划,制定进度,明确权责。在风险投资的每一项技术活动组合过程中,要做好调整及控制工作,确保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4.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有人才,才有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全过程的每一项工作要靠技术人才去研究、去应用、去操作。因此,农业科技型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一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充分发挥技术人才的专长,做到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同步增长;三是要加强技术人才的后续教育;四是要及时做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5.抓好运作过程的信息管理。农业科技型企业建立技术信息管理中心和健全技术保护的规章制度,有利于防范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在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通过信息管理中心的数据库、互联网资料和制度规定的要求,保持企业与市场的沟通,及时获取同行业新技术开发信息,随时了解政府有关政策的变化,经常掌握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发生的外部相关信息。

6.参与转移风险的技术保险。农业科技型企业对属于保险公司保险范围之内且风险较大的技术活动,为防患于未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投保,一旦发生风险投资的风险,可以及时转移和分散,及时获得风险损失的补偿,使风险投资的风险损失降之最低程度。

(二)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

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通性和双重性等特征。为了避免其财务风险的发生和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除了尽最大努力去识别和衡量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去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将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认真识别财务风险。如何识别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是风险管理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它要求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能准确把握和化解。其识别内容包括:一是通过多方面的调查,认真确认客观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二是通过归类整理,分析各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可能因素。识别财务风险,虽然是一项难度大,且识别技术要求高的工作,但一旦识别成功,就可以预先防范和化解未来出现的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损失。

2.正确衡量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意味着看到了风险,但其发生的次数及产生风险损失的程度,还需进一步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确认。衡量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定性衡量法和定量衡量法。具体包括财务报表衡量法、财务杠杆衡量法、敏感性衡量法、盈亏平衡点衡量法、决策树衡量法等。下面简要介绍衡量财务风险的基本方法――概率衡量法:首先采用定性法,分析确认各种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其次按概率分布计算加权平均值,然后计算项目发生的方差和标准差;最后计算每个项目的变异系数,判断各项目的风险程度。

3.事先规避财务风险。财务风险规避是指农业科技型企业事先预测、防范财务风险的决策策略,包括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活动中能事先回避风险、降低风险、中止风险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财务决策时,通过风险识别和衡量,选择风险最少甚至于没有风险的项目。第二种是在多项目多风险的情况下,选择最低风险的项目。第三种是估计项目实施过程所发生的财务风险能有效中止或调整的项目。为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要做到:税前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的项目,应采取权益资本融资;税前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的项目,应采取债务融资。

4.有效处理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客观存在,并贯穿于整个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但在识别和衡量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采取风险保险、风险合同和风险转包等风险分割管理措施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已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

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选用财务风险分割策略时,一定要权衡得失,注重考虑三个问题:一是要考虑风险分割所付出的代价一定要小于分割的财务风险损失;二是要考虑被分割单位的偿付能力,特别是保险公司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的能力;三是要考虑风险损失转移到被分割单位后可以被对方收益所弥补或抵消。

(三)农业科技型企业风险投资的新产品市场营销风险防范策略

1.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策略。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是认识风险,加强营销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只有在清楚地了解了风险的来源和性质之后,才可能作出正确处理风险的决策。营销风险的调查可采用内部调查法,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产品制造风险、产品运输风险、产品质量风险;也可采用直接调查法,及时掌握新产品价值增减的趋势;还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法,根据概率等数学理论,以较少的费用对新产品营销威胁最大的风险进行重点评估、测定。新产品营销风险的预测可采用定性预测法和定量预测法,预测新产品营销风险产生的因素和发生的时间、频率、范围。风险管理者对新产品营销风险调查、预测的结果,在经过各方面的分析评估后,可以作为制定风险处理计划和进行风险处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2.新产品营销动态管理策略。新产品营销,事先都应拟定计划,制定制度,分派任务。但管理重点要放在过程管理,即加强对实施计划过程中的动态管理,注重对整个营销过程的规划、指导、调控和平衡。在动态管理中,要由营销经理组织人员,履行以下职责:一是调查、预测和确认新产品营销风险。二是对各种营销风险进行测算确认,制订营销风险处理目标,提出处理对策。三是负责营销风险处理记录及信息交流。四是设计和实施营销人员防范风险的奖励计划。

3.新产品媒体促销策略。媒体广告包括电视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无线广播广告等。媒体广告有利于介绍新产品和引导消费;有利于进行市场渗透和扩大新产品销售;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媒体促销具体可通过三个方面的媒体广告来达到促销的目的:一是通过信息性媒体广告来通告新产品上市信息,引起消费者购买力。二是通过说服性媒体广告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说服顾客迅速购买。三是通过提示性媒体广告来提高新产品知名度,提醒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

4.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策略。保险对分散和转移产品营销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具有投保条件,农业科技型企业应与保险公司签订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合同,按合同规定向保险公司交付保险费,一旦遭受风险损失,及时按合同规定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新产品营销风险的保险主要以新产品财产损失向保险公司投保。但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虽然能够分散营销风险,转移营销风险,同时还需要支付较高的保险费。农业科技型企业在投保前,一定要根据保险成本的大小来确定保险范围和保险程度,选好保险公司,明确投保的标准。

周仁仪教授简介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紧密结合发展,网络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并在企业内外部管理上的使用日益普遍,给财务管理带来巨大潜在风险。本文概述了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及风险,并总结了应对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环境;财务管理;风险

一、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及风险概述

1.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

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化财务会计系统,将会计数据以电子网络形式存储或者传输,企业内部大部分交易通过网络技术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活动。网络环境下的典型财务管理为电子商务企业的重要部分,电子商务类型企业几乎所有的交易活动都是通过在线网络反馈技术和网络财务系统来进行,各项交易变动都能随时了解和反馈,这样采集到的有关财务会计数据信息能够实现一体化业务和会计处理。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是能够在线全面、及时访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需求任何财务会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还能够直接在线数据库实时操作和比较同行业企业间的相关财务或非财务数据指标,从而第一时间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财务措施。

2.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风险

网络环境下使用互联网无地域性和无纸化技术,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和内部经营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性,这样的网络管理系统使得其具有很多优点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区别于传统风险的财务管理风险。网络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传递工具和网络技术创新及应用的同时也伴随着管理风险的产生,网络具有无界性也就会同时给财务管理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二、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风险状况分析

1.技术管理风险

我国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等相关技术相较于国外企业还存在很大差距,国内不同企业间的网络化财务软件的技术层次也多种多样,整体的软件安全性还有待提高,很多财务管理网络化软件都是通过向外购买获得。不管是企业整体网络系统还是财务软件操作系统,都对其内部核心技术管理存在盲区,该盲区就使得企业随时面临技术管理上的风险。在我国网络系统环境下的硬件设备和人才技能上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且我国企业普遍使用开放式tCp/ip协议其传输路线公开化,这样直接面临信息偷窥及窃取等技术管理风险。

2.内部环境的安全、机密、预警管理风险

网络环境程度不同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充满诸多安全、机密及预警管理上的不确定性,企业对财会及其他部门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流程编排情况存在多方面问题,这样就无形间增加了财会管理风险。无纸化网络式办公给内部工作人员进行暗箱操作、不规范行为,甚至是违法违纪行为带来了可操作性空间,使得基础会计核算、存档和财务管理等风险性增强。庞大的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和内部环境控制的凌乱,常常导致财务管理面临不同程度上的风险,该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消耗的危害力极大。

3.网络环境中恶劣的外部竞争市场

我国关于网络技术、信息、手段和病毒等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在我国网络发展的迅速阶段,各种各样的网络危机(无道德底线的黑客、极其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病毒)威胁着曝露在网络环境中的各式各样的企业,特别企业的财务管理(核心数据中心)更是受到正常或非正常的攻击。国内企业间竞争原本就非常激烈,国际上企业面对我国巨大市场空间更是虎视眈眈,竞争对手采取任意病毒来损坏企业财务会计文件,造成其财务管理信息化风险是极其容易。

三、应对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

1.制定周密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建立财务管理风险预测警告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企业是不分地域和国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际企业使得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加剧,我国企业应该吸收国内外先进和有效的防护网络安全措施和经验,然后对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量体裁衣的制定周密防护措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应该采取全方位复式流程控制制度,使用两层甚至多层加密先进技术,实施安全责任到位和每日每段日志或视频监督记录网络系统的运作,从而确保财务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企业应该投入资金来建立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财务软件,并进行按时或不按时的排查维护,从而根据累积的相关数据来制定全面的企业网络软硬件安全防护措施。

另一方面,企业同时也要花费巨资来引进适合本企业和当前网络环境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系统。网络经济环境具有突发性、攻击性和危害性等特点,根据该特点来制定财务风险预测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财务管理甚至相关经营管理、经济管理按指标进行分析其风险情况。预警系统与风险分散机制的相互搭配,能够防止风险预警系统过度对财务管理的制约,而降低财务管理网络化的经营效益。

2.强化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力

我国企业应该加强提高内部控制环境的氛围、道德、组织和技术,促使内部控制环境能够有序防护风险的运作,适当将财务部门重要程度不同的岗位由个人单独承担负责的组织结构,改变成更为有效的财会岗位和技术部门、研发部门或无冲突利益部门联合对个别财务进行控制。采用员工岗位责任及道德控制、财务系统数据库控制和网络系统整体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机制,并执行集中分散型和授权性两种结合的控制流程体系,来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同时也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力。

3.高素质、技能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培养

若企业所处网络环境复杂性和攻击性高的话,那么就应该配备相对应甚至更高水平的全面技术和财务人才,才能有效控制企业有可能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对于财务人才的选取、培养和培训都应该往全面、复合、目的和才能等方面考虑,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财会能力和风险意识,还需要对财务管理风险具有高度的敏锐度(不同级别财务人员具备不同敏锐度),更需要具备网络技术和管理能力双结合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关于网络技能、专业领导观察力、协调沟通能力、软件传输技术和财务管理风险意识的培训,对于其他部门人员也应该培训有关财务管理风险监督控制的知识点,为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力度奠定良好人员基础。

总而言之,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企业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控制工作是势在必行,需要建立更为精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企业更应该不断充实和管理好自我,才能最大限度的防范各种财务管理风险,让企业在未来网络发展下既能抓住机遇也能逐步壮大。

参考文献:

[1]白晓乐.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风险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8).

[2]王红霞.网络环境下的财务管理风险情况与控制措施[J].新财经(理论版),2013,(11).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3

[关键词]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资金链

全球一体化,世界多元化要求经济不断创新,并将知识的创新投入到经济化生产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大力发展,既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缓解了部分就业难的社会现状。然而,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受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性相对较低,其中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较弱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可见,科技型小微企业如何控制财务风险已刻不容缓。

1相关概念界定

1.1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是指由科技人员创办或领导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的研发、生产、科技咨询与服务等业务的企业。小微企业的概念是在2011年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的,它是指小型、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科技型小微企业则是指小微企业中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在这样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都在努力寻找行业发展的突破点。

1.2财务风险及资金链的内涵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和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风险。资金链是指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需要的基本循环资金链条,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循环,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必须保持这个资金链循环良性的不断运转。综上,本文试图从资金链视角,结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征,重点探讨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控制,以期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资金链可具体化为从筹资(科技创新投入)到投资经营(高新技术转化成产品生产)再到资金回流(销售产品)的循环,如表1所示,给出了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链及其财务风险,下文将以此资金链循环为基础,重点分析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各个环节中的特征和财务风险的成因.

2.1筹资财务风险的成因

2.1.1研发人员与技术支出巨大,筹资需求巨大。科技型企业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科技人员比重高,二是科研资金投入多。这两个主要特征再次说明了科技型企业在运营起点投入资金数量的巨大。在国内高端技术类人才比较稀缺,因此科技型人才要求的薪资相对于一般的服务型企业人员都比较高,且在科技型企业中初始技术的研发投入更是巨大,同时既要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又要考虑到投入市场的可能性。2.1.2外部融资尤其是债务筹资为主。财务风险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偿债能力弱,银行等金融企业很难给企业贷款资金支持。所谓的偿债能力弱,也就是说企业所创造的资金不足以支撑其对内外的负债。一方面是科技型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少,其中所发生的资金、人力成本无法完全形成收入回收。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投入大,运行速度快,必须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这样大的资金需求要求企业不得不从外部筹资,所以一般的科技型企业的负债都过高,可选择的外部筹资渠道还有限,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完善等固有特征导致科技型小微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只能高利息从民间借贷机构借款。巨大的利息偿债压力也会在企业发展上影响经营决策,阻碍企业发展。

2.2投资经营财务风险的成因

科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是投资经营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科技型企业顾名思义是以高新科技为主的企业,科学与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支持,科技人才成本又很高,耗时比较长,而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在科技型企业中研发的科技计划或项目本身是为市场服务的。所以很有可能企业对科技项目付出了充分的投资之后还未必适应市场。很多科技计划项目无法转化成科技成果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业绩需要。

2.3资金回流财务风险的成因

资金回收达不到预期,是资金回流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这一环节可以说是科技型企业运行的重点环节,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一般很小,导致其有时无法满足强大的市场需求。资金回收达不到预期的期望,很多小微企业因此销售收入不足以冲减投入成本,为企业带来了财务危机。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中,尤其是在初期,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投入大,最终收到的利润却很少甚至很多会出现亏损,此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如果安然度过初始创业期就可以进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成长发展期。反之,如果缺乏资金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可能就出现资金链断裂,走向毁灭。即使是成长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也可能因为回流资金少而出现财务危机。

3科技型小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对策

3.1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来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筹资方式多是债务筹资,这样过多的债务负债会增加资金风险,科技型小微企业要扩宽自己的筹资渠道,不再局限于从银行或民间的借贷机构借款,可适当的增加权益筹资的渠道,寻求外部投资机构的投资和大型机构对本企业的参股入股经营等方式。分散债务,减少债务筹资,让财务杠杆维持在一个均衡的水平。

3.2加强与科技型服务企业间的合作

为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与科技型服务企业间的合作,如通过与一些成果转化类的科技型服务业企业的合作,会更大限度的利用研发成果,降低企业研发成本。3.3建立与优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合作平台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将众多规模小的科技型企业集聚到一起,既保有自己企业技术的独特性,又利用团体的力量抵抗大市场的冲击。

4结束语

总体来看,尽管国家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出台了一系列的减免政策,但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财务风险依然很高。想要小微企业在发展中资金链稳定不动摇,必须要使其财务风险维持在一个较低且稳定的水平,这需要企业本身与国家政府的共同努力。希望以上提出的建议能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毕竟科技型企业的高创新性使其很快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现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琳.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26):180-182.

[2]魏娜.科技型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152-153.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4

关键词:产品开发;风险控制;现金流量;净现值;必要报酬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2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加强产品开发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实现国家创新战略,企业首先要充分发挥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作用,尽快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目前中国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企业产品研发投入的原因很多,比如创新意识不强,资金短缺,技术积累不够等等,其中产品开发风险大、项目投资决策困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品开发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是摆在所有创新型企业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一、产品开发中的风险

有效地识别风险是企业防范风险的前提。一般来讲,在产品研发到上市的整个过程中,企业面临三种主要的风险,即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创新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或其变化而导致的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据研究,产品创新中大约有35%即1/3的项目是由于商业上的失败而中止。 当然,不同性质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的大小不一。开发难度大、市场需求变化快的创新产品,市场风险必然较大。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在产品开发的活动中,所有的开发资源的使用和配置,都可以视作现金流量的流出,所以在产品开发决策中必须考虑财务风险的大小。

3.产品研发阶段风险

产品研发阶段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管理,或技术方面,人员流失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研发成果交付的不确定。新产品研发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大量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筛选,又需要各种要素资源投入和配置,在这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研发阶段风险的产生。

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应理解成是一个研发型组织在产品研发上的表现出来的综合风险。产品研发阶段风险不等同于技术风险,进一步细分,产品研发阶段风险主要包括项目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人员流失风险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研发团队中,这三种因素所占的比重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在大型复杂项目中,技术风险是产品研发阶段最主要的风险。

二、技术导向为主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

财务部门依据公司的总体战略制定一年的财务计划,其中包括产品研发总预算,分配给产品研发部门的费用总预算决定了研发部门一年的研发总规模。

市场部门在企业的总体战略指导下,制定新产品市场战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新产品市场战略应该说明新产品的目标市场是什么,竞争对手的分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新产品的上市规划、销售量及预期占领的市场份额。

产品经理根据市场部门的信息输入,筛选用户需求信息,评估客户的重要程度,现有产品的特性,形成产品规划书。产品规划书应该包括拟研发产品的目标市场,详细功能说明,技术指标,预估的成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利润预期。

接到产品经理的开发需求后,研发部门寻找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评估该技术方案是否能满足产品经理的要求。如果没有合适的技术方案,或者产品经理要求的技术指标超过了现有方案技术改进的潜力时,产品研发部门就必须与产品经理一起商讨,要么放弃这个产品的研发,要么重新定义产品的需求。找到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下一步就是分析产品研发所需要的资源,并和财务部门下达的预算进行对比,如果在预算许可范围之内,就着手安排产品研发。如果研发所需资源超过了目前可用资源,研发部门应该和产品经理讨论,有以下几种选择:1.放弃该产品的研发;2.裁剪部分的研发量或者延期该产品的交付时间;3.申请额外的预算,获批后再着手研发。

三、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

要改变技术导向为主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所带来的风险,必须在决策中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引入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如下图所示:

在前面提到,企业在产品开发中,主要面临三种主要风险,即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在这三种风险中,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是作用于产品研发和销售阶段的风险,而产品研发阶段风险可以看作只存在于在研发段阶的额外风险。在具体的项目决策时,应该区别对待这三种风险,做不同的处理。

在实际的研发项目决策中,在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之前,一个关键的任务是该项目的必要报酬率和产品研发阶段约当系数的确定。

项目的必要报酬率可采用按投资项目的风险等级来调整贴现率的办法,由市场、产品、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从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角度对选定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来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来调整贴现率。相类似,对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也可由研发项目管理人员,挑选一些典型的,敏感的,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研发风险评估因素,从项目管理、技术和人员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评估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然后确定对应的约当系数。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引入了财务投资决策原理的研发项目决策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风险,提高研发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

1.综合考虑了企业财务风险和产品的市场风险,形成了按照风险调整的贴现率,或称为项目的必要报酬率。

2.考虑了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因素,形成调整研发阶段现金流出量的约当系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研发阶段的风险。

3.基于研发技术方案来预估产品的成本更有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未来产品上市后的利润的不确定性。

4.从产品研发到预期销售期的时间跨度内核算产品的现金流量,并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用考虑了财务风险和产品市场风险的必要报酬率来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5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特点;财务战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9-0163-03

[作者简介]辛爱芳,山东财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山东济南250014)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不仅是现代经济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各国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与普通中小企业相比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含量较高,且大多数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开发自有产品为主,集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于一体,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适应环境、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加强科学精细的日常管理,更要具有战略思想,通过财务战略的运用和实施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特点

(一)资金短缺。我国中小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

从微观角度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抑制了其资金的流入。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资产少,缺少抵押品,往往很难直接取得贷款。其次,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经营时间不长,企业往往关心的是生存发展问题,忽视了经营资料的积累,经常不存在详细的序列化经营绩效记录,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投资主体,难以衡量其经营状况,对其资金的投放非常谨慎;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科技型企业,科技含量高,无形资产多,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普通投资人的认可,从而给人以投资风险大的印象,影响投资人对其资金的投放。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投资行为比较谨慎,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而在经济高涨时期,社会资金总体需求旺盛,往往超过资金的总体供给,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容易获得资金。

(二)经营风险大

1.创新自身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作为科技型企业,其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是通过连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来建立可持续的技术与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这也就决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

首先,技术创新本身是高风险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技术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可替代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都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孕含着很高的风险。

其次,市场创新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高新技术产品在推出后,市场在接受能力、接受时间、竞争激烈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预期利润很难达到。

最后,高新技术产品具有周期短、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进一步加剧了前两项风险。

2.经营能力不足,管理混乱,导致经营风险大。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是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工艺、服务)研制、开发及生产的中小规模企业。其管理者在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管理方面却往往是落后的。

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关键的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漠,管理观念落后。一方面企业大多由创业者本人经营,他们一般技术上很强,但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经验,风险识别和处理往往非程序化,仅仅依靠经营者个人决策,一旦发生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企业在创业阶段受实力和信誉的限制,难以吸收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人才缺乏的结果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成长的速度。

二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弹性很大,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其绩效评价、激励制度等与传统企业有很大不同,企业内部管理往往不到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

三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合理,账目混乱,没有行之有效的市场营销计划,难以实现预期的利润目标,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企业的风险。

(三)规模小,实力弱,规避风险能力差。除了内部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外,企业外部的社会环境、政治条件的变化及自然灾害也都会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带来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者的冒险精神和行动是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的一种优势,但也会使企业可能遇到较大的风险。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风险明显弱于大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受自身规模和实力的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程度更大,对环境因素的控制能力更弱,企业遭遇风险损失的概率很高,环境变化更容易给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威胁,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

(四)企业具有高成长、高回报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它的附加价值大,经济效益好,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同时,由于技术领先、知识产权保护、特许经营等因素,企业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可以获得超常速成长。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兼具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必须综合考虑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密切结合科技型企业本身的特点来加以制定和实施,为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一)融资战略――拓宽融资渠道,适度负债,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充足的资金来源,良好的资金运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为了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市场地位的领先性,必须保持持续、大量的投入进行高强度的研发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开发。筹资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内外环境状况和趋势对筹措资金目标、结构、渠道和方式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的谋划,旨在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和提高企业长期竞争力提供可靠的资金保证。筹资战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

企业筹资战略的制定要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如前所述,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受规模限制,承受风险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的扩大效应会使得企业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为了平衡和抑制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将财务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即企业应主要依靠所有者而不是债权人来提供资金,主要通过股权融资。因此,拓宽融资渠道,适度负债,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战略的根本。现阶段,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信用担保,实现适度贷款融资。一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自身的融资信誉度,以便获得银行贷款。也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进行联盟融资,增加融资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联盟融资由于金融机构不需要和多个小企业打交道,从而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监督成本,银行为企业贷款的意愿就会增强。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设置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审等级制度,引导其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行为和经营决策行为,提高自身信誉,实现适度贷款融资。

2.广泛吸收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权益性资本投资,它主要投资于年轻的创新企业。随着投资对象的不断发展,它会相应的进行连续追加投资,且金额相当巨大,其目的主要在于投资对象的发展前景和资产的增值,一般在撤出投资之前不收红利。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这主要是由投资对象的高风险性决定的,有关统计表明,20%的投资会彻底失败,30%会损失一部分,30%盈亏平衡,只有20%会取得成功。鉴于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高风险,是为了追求投资对象的高增长性,为了取得高收益,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好符合这种特点。

如前所述,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风险,因此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风险就很高。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高新技术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其价值会成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引领科技发展的前沿以及成功后所带来的超额利润正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风险投资的魅力之所在。此外,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其发展的余地也就更大,同样的投资额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些风险投资家还可以通过将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实现他们的理想。风险投资这种高投入、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性质刚好适合高成长、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从而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连续的资金支持。因此,风险投资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创造条件,争取从社会募集资金。通过向社会集资募股,不仅可以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减轻竞争压力,还可以打破原有的权益结构,突破家族式管理的约束,增强公众的了解,提高知名度。目前,中国证监会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股份制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创造条件争取在主板市场发行股票融资。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进入创业版的方式融资。

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还可以允许投资者以厂房、机器设备、材料物资、无形资产等方式参与投资。也可以向职工集资,扩大资金规模。内部职工集资不仅为企业发展进程中扩大资本规模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能进一步密切职工与企业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充分运用保留盈余。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保留盈余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金来源。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尽可能从利润中提取适当比例的留存收益作为发展基金,以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投资战略――以技术资产、市场开发以及人力资源的投资为重点的战略性创新投资战略。科技型中小企业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就是持续不断的战略性投资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战略应是以技术资产、市场开发以及人力资源的投资为重点的战略性创新投资战略。

首先,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加强对技术资产的投资。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所在。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新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企业的技术优势很难长期保持,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加大对技术资产的投资,通过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活动或者战略联盟来保持自身的技术领先地位。

其次,必须加强市场开发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资产持续投资的结果是新产品或服务的不断涌现,而这些新产品和服务若要为市场广泛接受,企业必须为此进行大量的市场开发投资,以引导或者创造消费者需求,增加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

最后,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人才缺乏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一方面,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如果缺乏合格的科技人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能是劳而无功;另一方面,有效的市场开发和推广也依赖于企业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因此高科技企业必须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比如提供良好的工资与福利待遇、提供完善的员工培训、实施员工收益参与计划等等,以此为企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三)收益分配战略――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战略。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收益分配战略既要使企业的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又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尤其是股东与员工的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股利与留存收益的关系、企业的收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股东股利与留存收益的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股东对企业进行投资,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承担高风险是为了获取高收益。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必须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需求,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最终发展和壮大企业。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企业创新的本质决定了其必须持续不断进行高强度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开发活动,从而要求企业扩大内部积累,实现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取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政策。

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战略要求企业应尽量少采用现金股利政策,而主要采用股票股利、股票回购或者完全保留盈余的方式,这样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现金流量的保留获得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资者则以资本利得的方式实现了高的收益。

其次,要处理好企业的收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知识以及拥有知识的人才是企业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采用各种方式加强对知识员工的激励。这种激励要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以及企业稳健的适度偏低的收益分配战略相结合,比如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计划等,企业员工通过所持股票也可以获得激励。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应立足长远,根据自身的特点,注重财务战略的运用和实施,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长波,张宪平,吴宏林.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与财务战略研究[J].财会月刊,2006,(5).

[2]曾萍,蓝海林.高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战略:来自Cisco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软件企业风险与监控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其可以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一个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全面了解企业财务风险,并建立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从而达到高效管理,在企业决策方面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具有经济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对于软件企业来说,它本身就存在着许多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征,例如在经营方面主要表现在:软件企业的产品具有服务的特征,软件产品的价值主要产生于研发与服务阶段以及人力资源是软件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这些特征决定了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构建方面具有与其他企业共性的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和侧重点。

一、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

1、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分析

(1)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第一,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宏观经济环境、资金供需市场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第二,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第三,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产、销等各个环节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企业资金运动的滞后,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第四,存货管理风险。作为企业保持一定量的存货对其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至关重要,但最优库存的确定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存货太少,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存货过多,则会占用企业资金,风险进而加大。第五,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

(2)企业财务监控的内容。在具体的财务监控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核心财务指标的监控。核心财务指标是指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财务指标,例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销售净利率、销售获现率等指标。其次,财务支付风险的监控。考虑其现金流动能力、资产变现能力和逾期负债率等指标。最后,财务结构风险的监控。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应收账款结构、非周转性债务负担等是其主要监控的指标。

2、软件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软件企业财务特征。软件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经营特点不同,其财务方面也具有自身的特征。第一,资产的不确定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资产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在软件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无形资产主要体现在智力劳动方面,例如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技术秘密、专有技术等等。而软件企业的资产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所形成的无形资产体现出来。第二,收益的不确定性。软件企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其发展的周期较短、回报较快、利润较高,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对于软件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主要体现在:市场的不确定性,软件市场变化快,产品易被淘汰,这进一步加深了软件企业价值上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核心技术和人才是所有软件企业的关键,是其发展的软肋,对于掌握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动,将会对技术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带来技术上的不确定性。第三,融资的单一化。我国软件企业的融资途径狭窄,一般可以通过银行贷款、风险投资、转让股份和股本融资等方式。然而这几种融资方式中又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银行贷款有难度,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对占软件企业资产主要部分的无形资产评估无法做到准确、有效;风险投资弱,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上市有困难;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目前采用最多的途径就是股权转让。

(2)软件企业财务风险内容。根据软件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财务特征,总结其独特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人力资本风险。作为无形资产的人力资本主要存在的风险:技术风险;风险;人员流失风险;人员配置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原因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其表现为企业技术缺失、落后或者技术与市场脱节。风险是指开发与设计人员(人)行为与软件企业(委托人)要求发生偏离给企业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人员流失风险主要是指技术人员流失而引起企业收益的不确定性。人员配置合理是是指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相互匹配和契合,而人员配置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人力成本的浪费和相关岗位人员的缺失。第二,资金回收风险。以开发软件作为主营业务的软件企业必然存在软件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的问题,进而给企业资金回收带来了不确定性。即使开发成功,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效率的问题,若效率低下会使企业增加成本,同时还会产生资金折现率风险,这些将都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回收。第三,筹资风险。软件企业筹集到的资金是借入资金,借入资金就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还本付息,这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而软件企业一旦软件开发失败,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若到期无力偿还,企业将面临着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处境。同时其融资方式的单一化,使其在能否获得融资上也存在不确定。

二、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监控系统是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是以企业的战略计划、企业内部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信息等基本信息为依据,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理论成果,将财务监控的指标和模型信息化,从而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将产生的风险报告以信息反馈的方式提交给管理当局,管理当局根据反馈的信息以及系统中存在的方法库、模型库和对策库对各种财务问题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控制。完整的软件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和底层数据库构成。其结构如图1所示。

1、数据库

(1)基本信息库。基本信息库是负责整体信息的收集,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例如对财务部门提供的财会信息、营销部门提供的营销信息、技术开发部门提供的开发进度信息、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人员储备信息、相关外部市场信息、同行业竞争情况信息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变更等信息的整合。其中人员储备信息和开发进度信息对软件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应加大关注力度。

(2)财务指标库。主要就是储存财务中所关心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核心指标,并储存其警戒值。警戒值的选取应根据软件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决定,例如无形资产的流失警戒值,以便全面地反应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的真实状况。

(3)方法库和模型库。主要储存目前理论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方法和模型,包括各种算法和判定模型,从而使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最优的模型,软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和历史数据,采取数照组,结合确定的核心监控指标,界定出最具区别力的指标组合,利用现有统计软件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综合监测模型,使其更适合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监测的需要。例如针对无形资产的特有方法和模型的储存。

(4)对策库。主要储存在各种风险条件下的应急对策集合,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等,同时在每有效处理完一次财务风险时,将其处理措施添加到对策库中不断丰富其对策集合。

2、财务风险识别系统

财务风险识别系统主要是根据基本信息库提供的数据信息,从定性的角度具体识别出风险的特征和类别,并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确定财务风险,在风险识别后,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识别结果进行定性评价并输出评价结果。

3、财务风险监测系统

该系统主要利用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库、财务指标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从定量的角度测度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得出最优的风险模型和方法,进而结合风险识别系统中的风险评估得出风险报告。将风险报告提交给最高管理层和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4、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财务风险控制系统根据提交的财务风险报告,依靠对策库,辨别出风险所属的类型、性质以及应该采用的对策。若可以成功地找到控制方案,进而实行控制;若找不到合适的控制方案,可以采用模糊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提交给最高管理层,由其进行控制方案的决策。

三、构建软件企业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的建议

1、提高经营者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经营者来说首先要有财务风险意识,在意识的驱动下才可能进一步地制定相应的机制,进而实现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的构建,所以第一步就是提高经营者的风险意识。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资金流动,只要资金流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有些经营者不能客观地分析自身财务状况,不能有效地进行财务规划,盲目地进行融资、投资、营销等等,从而加大了其经营的风险。例如,企业在自身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多头举债投资,这种融资投资的方式存在极大的风险性,若投资失败,企业将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经营者必须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认真贯彻于企业经营,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2、加强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的建设

(1)财务风险监控的组织机制。它主要由财会人员,企划人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专家等组成,其独立开展工作不隶属于任何中间层机构,受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任务是将系统分析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报告直接汇报给企业最高管理层,供其进行高效的控制决策,保证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风险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风险监控组织机构中应指定专人利用信息网络搜集风险识别所需资料,这些资料遍及到各个部门,这就要求一种机制清除收集过程中的障碍,以保证能够顺利地收集到信息,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实时地反馈给财务风险监控系统,以便能做到实时监控、有效监控。在这个机制中应强调人力资源信息收集的重要性。

(3)风险识别与分析机制。在制度上确定一种机制,要求财会人员和监督人员彼此进行恰当的沟通,更好地确定核心监控指标的临界值,以及综合指标警戒区域的确定,不能由于两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财会人员对监督人员工作就存在抵触行为。从而为系统中进行的风险监测提供制度支持,保证系统的有效进行。

(4)风险处理机制。在风险因素分析清楚后,应立即制定相关的预防、转化措施,实施各种控制方案,协调系统中的风险控制系统,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3、财务风险监控行为的目标导向及激励机制

财务风险监控实质上是在财务监控机制的约束下,要求财务监控对象向财务目标努力。由于财务监控对象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在设计财务风险监控体系时需要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引导财务监控对象的行为趋向于企业的财务目标,以便各个部门人员的有效配合构建财务风险与监控系统。

4、实施业务流程再造与财务风险监控的互动机制

在实施企业财务风险监控过程中,必然会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冗余监控环节和疏于监控环节。通过财务监控,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和系统流程改造,降低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监控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实现业务流程再造与财务风险监控的互动,提高财务风险监控系统的运作效率,充分发挥财务风险监控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金钰: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监控[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4).

[2]郑艳丽:企业财务风险监控与防范[J].北方经贸,2007(5).

[3]王京:软件企业的财务规划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7

在当前企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财务战略管理的要求愈加严格,也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更高的难题。新一轮的财务管理环境下,企业需要采取战略性的财务管理手段,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期效果。本文以财务管理大环境为背景,阐述企业财务管理战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笔者并根据经验,提出新的财务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新型战略的几点意见。

在市场大环境下,财务新型战略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运营能力,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财务管理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许多财务战略新问题,尤其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逐渐明显,我国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愈加恶劣,财务新型战略的制定对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财务管理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中的问题

1.思想认识落后,缺乏对新技术的利用在我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研究起步较晚,财务新型战略的提出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概念,国内大多数企业对财务战略管理还没形成正确的认识,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少之又少,较为深远的陈旧思想使新型战略管理策略制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有的财务战略管理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企业管理要求。通过调查发现,现代企业管理市场竞争环境复杂,财务管理工作繁重,对人工进行财务战略造成的错误率较高,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以及落后技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急需改进。

2.财务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在战略制定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在开展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相对应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战略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实施效果不理想,这也使企业领导层对财务管理信心不足,较低的重视程度使财务战略管理新策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过程不相符,引发一定的恶性连锁反应。相对于国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成功案例,我国财务战略管理策略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实用性,导致企业在实施新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

3.企业财务新型战略管理中缺乏风险控制措施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而这些风险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也较为严重,风险的组成受财务管理大环境影响,财务新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将这些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财务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和实际性。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投资风险是最难把握的一种风险,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忽视风险控制的后果,从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混乱,也使财务战略管理不能发挥真正的潜能。

二、财务管理大环境下企业财务新型战略的强化建议

1.提升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力度当前,企业要想取得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有效成果,就需要制定完善的战略管理实施机制,完善的财务战略管理机制不仅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只有加强财务战略策略的实施力度,才能在企业出现财务管理矛盾时保证战略管理策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新的财务管理大环境下,企业实施新型财务战略管理的关键就是提升战略管理的实施力度,强化制度和机制的执行能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提升自身实力。

2.强化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企业在制定财务新型战略管理策略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仅要从影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方面进行考虑,还应细致到企业的采购业务、合同签订业务、物资验收业务以及资源的保管、资金的使用等各方面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全面综合考虑才能强化财务风险,才能使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发挥出最大效果。强化企业对风险的控制是降低企业日常经营产生隐患的关键,因为重大的财务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全面强化财务战略管理的风险控制功能,使企业在良性的循环运作中提升市场竞争力,间接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3.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培养专业财务战略管理团队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行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尤其是无纸化的办公条件是使财务战略管理效率更高、更实时、更精准的前提,打破了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另外,在信息化技术背景下,打造专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团队是当前企业一直无法突破的难题,主要是因为新型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离不开优秀团队的努力,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不仅能有针对性地实施财务战略活动,同时也能丰富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知识,培养财务战略管理的核心力量。

三、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全球一体化经济形势愈加明显,企业新型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需要在不断复杂的环境下力争上游,通过对现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财务管理环境下强化财务新型战略措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添翼.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2:194-195.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8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税负;税收风险管理

党的中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新的跨越。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如何建立“发展型”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是每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型”税收风险管理的内涵“发展型”的税收风险管理,要以政策导向为指引,以提高纳税质量为中心,以战略管理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结合企业特点,对生产、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涉税业务或行为进行有效设计和策划。“发展型”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将税收风险管理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系中,长期动态分析并贯彻执行,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新技术企业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共赢国家通过推行税收优惠政策,以“优”惠来“优”配置,鼓励和引导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重点优势产业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税收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战略性的税收风险管理,有利于管理层透析政策深挖导向,将企业自身优势资源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依托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实现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两者共赢发展。2.有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税收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投资、融资、营运等各个环节都缺少不了税收风险管理。发展型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抵御风险,减少资金外流,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研发和创新中,制定出有效的研发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潜力,引导企业持续性长期发展。3.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对管理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发展型的税收风险管理一方面有利于管理人员加深对财税和管理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管理者树立“创新、战略、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以便于统筹性地分析企业现有矛盾和存在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提出战略性的解决途径,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

二、Ht公司面临的主要税收风险

Ht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pVC刀刮篷盖涂层材料、建筑膜材等产业用新材料的股份制企业,企业成立于2014年,占地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是一家集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企业,在高新技术的“新材料-高分子材料”领域成长迅速,位居业内领先地位。2017~2019年,Ht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4%,研发费用年均增长率为180%,减免所得税年均增长率为159%,随着研发费用投入加大,享受到的所得税优惠也逐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成为撬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杠杆,而研发费用的列支则是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关键支撑点。目前,Ht企业主要面临如下税收风险。

(一)税收观念风险传统的税收风险管理观念认为,企业应在税收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将防范风险、降低暂时性的税收负担作为管理和筹划目标。Ht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上升到战略型管理高度,缺乏全局性和发展观,最终将偏离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筹划轨道,由此给企业带来潜在风险。

(二)税收环境风险目前,“金税三期”正在实行,“金税四期”也即将上线。大数据加强了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信息的互相联动,如统计部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B207企业研究开发项目情况表、科技部门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地方政府的企业效益评价系统,都与税务部门的所得税汇算清缴加计扣除报表紧密相关,而且一些监察部门及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时的一票否决权,给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压力和更高要求,因此,建立统一信息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三)税收人才风险“十四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形势出现新的突破,转型企业数量屡创新高,相关技能人才需求剧增;且高新技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业务较为复杂,知识框架体系需要动态地持续更新,懂政策、能管理、会学习的高技能复合型财税人才缺口较大。对于初创成长型的Ht公司来说,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科研项目实施风险目前Ht公司科研项目立项模式粗放单一,研发项目的选择随意性较大,与企业实际研发情况匹配度较低。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企业研发项目只有在达到“创造性应用”或“实质性改进”这两点要求时,才允许享受所得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因此,遴选合适的科研项目非常重要,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已是刻不容缓。

(五)税收政策实操矛盾导致的风险1.“重年报,轻预缴”国家允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但在实务中有所限制。依据国税总局公告〔2018〕23号规定,企业在预缴所得税时不得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只允许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才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这就产生了时间性的差异,导致企业在季度缴纳所得税时税负偏高,资金压力较大。2.“重实体,轻无形”依据国税总局公告〔2014〕64号规定,企业购置并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单价超过百万元的允许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并且可以叠加研发设备折旧费的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但同样是长期资产的研发用无形资产,它的摊销却没有加速摊销之类的税收优惠政策。3.“重所得,轻其他”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较为狭隘:现阶段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优惠方面,其他相关税种如增值税等优惠较少,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也局限于加计扣除和税率优惠等。

三、加强Ht公司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发展型的税收风险管理观念税收风险管理是把双刃剑,“用力不足”达不到需求的效果,“用力过度”反伤自身,故需要把握好“度”。税收风险管理应当顺应国家政策导向,以提升企业纳税质量为中心,建立统筹性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各部门的凝聚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要对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进行突破性创新,克服传统旧观念的束缚,树立统筹全局的新型税收风险管理观念。

(二)构建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层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立全局忧长远,对内建立起战略性的企业信息系统,以提升整体信息系统的联动性、一致性、准确性;对外保持各报表之间的动态平衡,如财务账簿、审计报告、税务汇算清缴报表、科技信息系统、统计研发报表,同时也不能忽视地方政府的报表,如地方效益报表等。

(三)培育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人才专业财税人才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石,人才专业技能水平的“高”度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深”度。作为初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前期可以考虑“”,即与高新技术企业咨询服务公司合作,聘用外部专家顾问;而中长期应当立足于“培育”,即建立企业人才培育体系,特别是高技能复合型财税人才的培养和考核,不断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企业财税管理队伍的技能和学习能力。

财务型风险管理技术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财务稽核信息化技术

一、引言

稽核是稽查与复核的简称,财务稽核就是对财务信息的稽核。信息化环境下的财务稽核就是指将信息技术运用在财务稽核上。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稽核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其主要方向还是规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信息化财务稽核与传统的财务稽核模式相比,更加灵活。首先信息化财务稽核模式具有信息关联性的特点,信息化技术通过结合计算机的搜索技术来将企业相关的业务进行整合管理。其次是动态性,能够多方位的对企业财务业务的情况进行稽核,稽核的时间也更加灵活,能够实施稽核。

二、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一)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设计

信息化财务稽核的职能定位是在财务部门以及风险管理部门之间,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两个部门之间,在财务稽核工作上的联系。因此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由两个体系组成,分别是财务部门的业务体系与风险部门的指导协助体系,企业的财务信息主要通过这两个系统进行稽核。信息化财务稽核的两个体系的具体工作原理是,首先在财务部门的业务体系中,主要稽核财务部门的业务工作,稽核其规范性,包括每项财务管理业务的详细管理记录,这样的目的是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环节减少出现的财务风险。其次是风险部门的指导协助体系,将已造成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通过系统再次分析,分解问题,将出现问题的原因整理出来,并把问题的操作方法分析出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导致问题的原因与问题化解方法整合,形成流程化的模式作为指导模型,做为指导,若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直接采用对应的指导模型处理问题。

(二)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工作过程

在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中的财务部门的业务体系,主要作用是针对某个财务管理的工作程序,检验其每个项目的规范性。规范性的评判标准是每个项目中的关键点是否合理以及相应的指标是否达标两个方面;在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中的风险部门的指导协助体系,该体系主要作用是纠正或制止财务稽核中出现的错误,追溯问题原因。信息化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全面分析问题起因的前后联系,整理逻辑关系,总结规律和特性。所以在指导协助体系中,能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关于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运作过程,本文以物资成本管理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和分析。在物资成本管理的工作程序中主要涉及到的采购、验收入库、消耗、退库的四大环节。首先,系统中的财务部门的业务体系会把四个环节进行分开分析,分别列出每个环节的关键点和相应指标。例如在采购环节的关键点应该是实际采购价格与预算价格的比较,而验收入库的关键点是到货和付款的匹配关系,消耗环节则是物资资金的使用情况,退库环节是物资退库情况。该系统会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是否规范,实现审核和监督的过程;其次,接着利用指导协助体系,根据业务体系的分析结果,盘查物资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形问题,进行错误的纠正,是否存在人为操作的错误、工程货款长期拖欠等,并分析问题关键点,理清逻辑顺序,在总结问题类型,构建流程化的模型。

三、开展信息化财务稽核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注重统一计算机语言,提高规范性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量较大,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需要整合大量信息,并且是跨部门之间的财务管理,同时依据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财务信息的每一个细节都极具关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这一张大的网络,如果每个内部部门都使用不同的计算机结构化语言来进行记录,这无形中降低了信息化财务稽核的效率,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因此应该确保统一每个部门运用统一计算机语言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同时还包括数据整理的具体运行流程。这样也利于企业内部能够进行顺畅的信息共享与交流,提高效率和质量。并且能够促进信息化财务稽核工作的规范性,方便企业员工能够更好的使用该系统。

(二)注重与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相结合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平台的共享性,能够较好的加强与财务稽核相关管理工作的合作。财务控制是内控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识别出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并找到风险控制的控制点,做好风险清单,内控管理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内部控制主要是由财务部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独立性差,效果不佳无法发挥出,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信息化财务稽核与财务内控管理的结合,就能够有效的解决缺少监督的这一弊端,信息化财务稽核能够为财务内控工作提供相关联的风险模型,能够帮助内控管理人员顺利找到风险控制点,并且为内控管理提供较为细致全面的监督。

(三)注重提高信息化财务稽核的战略地位

因为信息化财务稽核系统管理的精密程度,能够具体反应出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隐形风险,这无形中给企业内部人员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压力,相关部门人员可能无法适应,容易导致无法将信息化财务稽核更好的融入进企业的财务管理下。所以,应该从企业高层入手,注重企业管理层的信息化财务稽核意识,做好表率工作,提高信息化财务稽核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制定相关的信息化财务稽核制度,通过硬性要求,来使得员工更加适应信息化环境的财务稽核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