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节能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35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1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特色建设

从理论上来讲教务管理工作不分民办与公办,均指学校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组织、协调、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以便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完成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繁重、经常性、业务性很强的行政性质的工作,具有管理对象多样、管理内容复杂、管理信息多元、管理范围全面等特点。它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适应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民办高校因其办学机制、办学主体以及办学经费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建设。现今,民办高校已由初期的发展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阶段,而教务管理工作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民办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及能力,是整个民办高校管理的核心和基础。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与办学类型的日益增多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教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色建设是摆在每一名教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民办高校的普遍特点

1.办学机制较灵活,管理目标需求化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历史短,社会竞争面大,为了能够立足于社会,办学者必须采取灵活的办学机制,以社会需要来设定相关专业。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中,办学者更是重视办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定位的明确,坚持管理目标需求化,以创自己的特色,以达可持续发展。

2.办学主体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

民办高校因其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点,有所谓企业管理和高校管理相结合的现状,其管理模式有着个体到整体,不完善到完善的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规范化的特点。教务管理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因其管理的范围较广,很容易导致各职能部门职权界限模糊,从而导致与其他部门的冲突。因此在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形势下,其管理形式必然多样化,就连职能部门的分工也是万变的。

3.办学经费靠学费,管理程序严谨化

民办高校因其办学经费来源有限,作为大家长的校长或董事会必须分毫必计,处处节俭,这便使得各项管理程序严谨化。严谨的管理有好有坏,单在资源管理上严谨些是很可取的,但在师资培训,必备教学用设备和软件上的严谨则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尴尬。

4.办学战略探讨中,管理理念变化中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各异,人员结构各异,其办学理念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而理念支配并指导着管理者的行动,不同的理念决定着不同的管理行为与管理方式。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理念仍偏重于物本管理阶段,管理上只重财物,而不重视管理人才。在管理方法上,仍倾向于思想教育法、行政管理法,在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运用上不够大胆也不够积极。

二、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的误区

1.一味地模仿,失去自身特色

民办教育是教育中的特殊形式,是传统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形式,因此,我们对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应该基于民办高校教育区别于公办普通高等教育。因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人事的调配,经费的运用以及管理的方式上是明显的区别于公办高校的。因此,单方面就如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一样,一味地模仿公办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不但不会起到推进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制约的作用,形不成自身特色。

2.一味地服务,忽视管理与监督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与公办高校教务管理的一切不同皆源于其所属高校的办学性质,其功能和作用是无异于公办高校的,因此,服务意识作为教务管理的一种必须意识是没有错的,而过分的强调服务意识,且这种服务意识只是一种体力上的低层次服务,而非脑力上的高层次服务,则是一种定位上的致命错误。教务管理更应该重视导向教学的作用,担当管理教学任务的管理作用,起到监督教学效果的督导作用。而一味地强化服务意识,只能使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越来越低,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职能部门的作用。

三、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的特色建设

民办高校在由初期建设阶段向内涵建设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以下矛盾:其一,发展速度过快与规章制度相对滞后的矛盾;其二,硬件基本现代化与软件相对落后的矛盾;其三,家长期望过高与学生基础较差的矛盾。要打造一个贴近教学实际而又稳定有序、高效能的教务管理特色体系,我们必须围绕解决这三大矛盾,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特点优势,克服现有管理中的误区,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高效有序的引导化管理、注重细节的过程化管理和重视数据的定性分析管理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进而形成我省民办高校教务管理特色建设体系。

1.建章立制,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

民办高校因其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管理上存在着“法理情”的“管理交织期”。即制度不严密,而导致的人治大于法制的现状。因此,管理者首先需要认真思考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诸如,面对民办高校师资的频繁调课,就应完善调课管理规章制度,将调课的性质与次数和年终考核挂钩,进而和评优进职挂钩等。详细而具体的规定会很好的控制师生的行为,因为每一名师生都会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定位必须在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同时,基于民办高校所特有的办学性质。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建立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除了要以人为本还要以督导为主,以服务为辅,注重实用性。

2.责权分明,高效有序的引导化管理

目前,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已成为常规的管理模式,但如何保证二级管理模式运行通畅,不相互推诿扯皮,就必须注重高效而有序的引导化管理。

首先,应该细化工作任务,合理利用集权管理与分权管理。集权管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分权管理则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具体采用哪种方式,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一句教务具体工作任务的性质来决定。一般来说,对于执行性的、行政性的或需要调动全校资源协同完成的工作,例如公共课程的选修与课表编排,监考教师的分配等,应该采用集权管理。对于学术性、研究型的任务则宜采用分权管理。例如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审核、课堂教学的质量检查等,采用分权管理可以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专业优势与管理潜能。合理运用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方法,强化教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实现责权分明的二级管理水平的前提。其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很好地激励管理者完成自身的责任。诸如,建立教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将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岗位,通过岗位职责的保障进而保障整体管理质量。建立合理的考核或晋升制度,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与其学年评奖或职称晋级等相互动,进而激励调动教务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

3.更新理念,注重细节的过程化管理

理念支配并指导着管理者的行动,不同的理念决定着不同的管理行为与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内涵建设的核心。在一定的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教务管理者必须深度思考管理方法的问题。越繁杂我们就越应该注重细节,因此过程化管理十分重要。

首先,一项工作不可以不假思索的延续以往的做法。管理者在做工作是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在确定了以上两点之后,还要问自己,工作的细节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当一项工作不再有意义时我们可以放弃,当一项工作以前没有做过,但目前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就必须做。这里的改革还体现在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的办公手段,诸如建立并完善各种办公软件的使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并完善教务网站的内容以达信息同步共享的现代办公需求等等。其次,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对学生资源的利用可谓一举两得,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又减轻了教务管理的部分工作量。当遇到一些纯机械性的工作,诸如信息的核对,数据的录入等工作时,可以启动“教务小助手”方案。所谓的“教务小助手”即从新生当中经过一定的选拔而产生的学生助手,之所以从新生中选拔,是保证人员的稳定性,业务的熟练度。当遇到一些需要深入“一线”才能了解的工作时,可否充分地发挥“学生信息员”以及“教师信息员”的作用等等。再次,不能被杂务拖着走,必须时时总结经验,在工作结束时同时制定出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指标体系。这样,对于人力资源较少、流动性较强的民办高校来说,有关工作体系与工作流程的“工作手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其作用是值得重视的。发展是积累的过程,工作中如果没有积累,也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因此,经常性的停下来思考总结一下,是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最后,一定要注重基础数据的建设工作。这一点往往是被忽视的环节,这里提到基础数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诸如,课程名称、课程性质的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其编码的合理性会影响到几届学生的计划的制定,会影响到排课数据的汇总、会影响到重修数据的汇总等,诸如,成绩登录的准确性会影响到学生拿奖学金,会影响学生拿学位证等等。另外,关于数据,我们还应重视数据的积累,可以学习国家教育年鉴那样建立民办高校各自的教务管理年鉴,以方便相关部门后期数据的查询和分析。

4.改革创新,重视数据的定性分析管理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学校文化战略;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

优秀的学校文化需要积淀,这是为什么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往往其文化也丰富深厚的原因。但如今大量事实证明,优秀的学校文化也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21世纪以来,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继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文化”已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词。但在这场运动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数年后的今天,当论及学校文化策划(建设)的内容时,许多办学者甚至研究者还是言必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概念问题:学校的这些文化真的可以直接策划或建设出来吗?我们策划的究竟是学校文化方案还是学校文化本身?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和这种价值观引领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这个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学校文化只能依靠内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策划办学理念,但不可能策划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可以策划办学行为、办学制度、办学环境,但不可能策划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或称物质)文化。一言以蔽之,我们策划的只能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厘清了这一概念后再来谈学校的文化策划问题,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策划是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成功的策划可以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引入“绿色通道”,有利于学校较快地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和实效。而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一、办学理念策划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核心理念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追求及教学和管理观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办学概念和观念体系。所谓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甚至再造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位的目的。

办学理念策划项目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

(一)基础性理念

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恒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观。它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随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基础性理念的构成要素如下。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比对和仿效的战略个l生,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学校必须确立鲜明而独特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统领所有办学行为。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学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最抽象和最深刻的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差异性(有异于其他学校)、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将核心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办学理念系统形成“价值链”,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环境建设的完美展现,那么从理论上说,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2.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繁荣、教育进步和人才培养承担何种义务。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中。

3.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4.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办学宗旨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作出的方向性选择。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办学定位,才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大,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

5.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睿智并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学校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学校能够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步入所有管理者都作出郑重承诺的轨道。

6.校训

校训是指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它往往是对学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生动写照。它要求依托学校的性质,体现学校的意志,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甚至是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学校指针。

(二)应用性理念

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应用性理念主要体现于学校两大职能领域——教育和管理,此外还包括基础性理念的应用文本。其构成要素大致如下。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而对教育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育行为特有的基本态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它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具有何种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前途。在教育理念的统领下,学校还可以具体规划课程理念、德育理念、教学理念、科研理念等专业理念。

2.管理原则

管理原则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理念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优质学校之“优”固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优质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为至关重要,而最为核心的还是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管理原则。在总的管理思想的统领下,学校还可酌情设计规划理念、办学要略、人才理念、质量理念等治校理念。

3.宣言誓词

宣言誓词是办学理念的载体,它以文本化的形式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规约,包括学校宣言、学校格言、师生誓词等。

二、办学行为策划

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机制、程序、途径、方法等的总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学校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执行力。

办学行为策划大致包括制度、策略、流程三个层面。下面所列是办学行为的部分内容。

(一)制度层面

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条件。在战略策划的进程中,组织机构建设应从学校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审视目前的机构设置,决定是否进行必要的合并、拆分、重组或增设;二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功能,合理确定层级化或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各机构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三是审视目前的机构名称,以准确定位和提升内涵为原则决定是否需要调整命名。

2.制度规范

制度规范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完善机制的基本前提。学校制度建设应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方向,加强制度的人性化、民主化、规范化、能本化、信息化等时代特征;二是梳理原有制度,从战略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教学业务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党群组织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科学分类,以理清管理思路、补充制度缺失、提升制度实效;三是完善有关制度的执行细则与考评细则。

3.课程规划

课程规划是学校作为主体,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本校的实施所编制的蓝图,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规划本应属于制度体系,但因为课程是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来说特有的组织要素,又是学校开展专业工作的基本依据,所以将其单列,以示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大致包含学校愿景与使命的陈述、课程价值观及其目标的确定、课程规划制定的原则、课程结构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课程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工作开展等。课程规划的制定,其关键在于把握课程的本质与整体,尤其要基于系统思维,完整、准确地呈现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四个核心要素,以确保学校的教育教学建立在全面、科学、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4.师生手册

师生手册是学校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制定的管理文本,规定师生的基本义务与权利,同时又承载传播学校文化的功能,是师生的行动指南。其中,教师手册大致可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教师誓词、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建议、专业培训、薪酬制度、奖惩制度、学校危机处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学生手册(可针对学生年龄状况酌情取舍)包括学校概况、办学理念、学生誓词、学生守则与规范、校规校纪、入学指引、学生权利与义务、生涯规划、社会生活指导、校园安全指南等。师生手册需分别发放给每位师生。

在上述制度要素中,组织机构主要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机制与功能,制度规范(包括课程规划)主要针对学校人员的职能和行为,师生手册则是为师生学校生活特制的工具性文本。

(二)策略层面

1.战略管理策略

战略管理策略是以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调控性,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物化一人化)、理念变革(成本观一资源观)、地位提升(边缘化一核心化)和功能升级(操作型一开发型)。人力资源管理在内容上可包括学校岗位分析、人力资源规划、素质模型设计及应用、人力资源培训、职业生涯规划、评聘与晋升、知识管理、工作管理、绩效管理等。

3.公共关系策略

公共关系策略是为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获取重要公众对本校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而确立的一整套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方案。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学校内外部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可针对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同行、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等不同公关对象,分别制定和实施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公关计划,与目标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4.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为提升教学策略水平,学校需要在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此外,办学行为中还可包括品牌管理、危机管理、教育科研、校本课程开发等策略。完善的办学策略设计应分别从宏观与中观、人与事、行政与业务、校内与校外等不同维度制定相应方案与行动准则。

(三)流程层面

1.学校仪式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以独特、规范、持久为原则,一方面可增设一些仪式,如教师/学生宣誓仪式、新教师上岗仪式;另一方面可加强原有仪式的校本化程度,如每周升旗仪式增加升校旗唱校歌程序、毕业典礼在校旗上签名留念等。2,学校礼节

学校礼节是指学校师生在交往中以一定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礼节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要。学校礼节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学校可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自身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见面礼、课堂礼、言行礼等具体礼节。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的系列教育活动。学校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学校主题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办学环境策划

办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环境指学校所处的社会生态,而此处所说的办学环境取其狭义,特指校园内物化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将自身历史资源形象化、现实化,以营造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环境。 办学环境策划包括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环境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因而优化物质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不能简单借用园林设计思维,而应以核心理念视觉化为基本原则精心运作。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标语、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与物质环境同样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成为学校历史的形象载体,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恰当地予以展示,使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史展览馆,使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独特的魅力。

3.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所有办学体系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导示系统、办公系统、传播系统中的具体运用。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视觉识别核心符号的校标的设计,应具有超出常规的思路。校标不同于商标,它的第—要义不在于识别组织名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标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使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

(二)听觉环境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3

一、充分认识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校后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广大师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成长环境的优化,关系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实现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只保证学生有吃、有住的后勤管理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提升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构建现代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成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创办促进人民幸福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明确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校后勤管理要树立服务育人的宗旨,把握为师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根本,坚持后勤服务安全性、公益性、高效性的原则,不断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规范管理行为,以加强伙房管理、物业保洁管理、公寓管理、节能减排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基建维修管理、校园美化绿化、办公用品采购与使用、学生用品采购等为切入点,逐步形成“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政有效监管,行业规范自律”的现代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努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1、学校食堂管理。学校食堂是为师生服务的公益性单位,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各学校校长为学校食堂管理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具体抓,总务分管主任靠上抓。要组建学校食堂膳食委员会,吸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参与,定期召开学生生活委员会、教师代表会和家长代表会检查评议食堂管理,及时纠正食堂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学校食堂公益性原则,制定学校食堂供餐规范,明确数量、质量和操作标准,实行学生营养餐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加强食堂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粮、油、肉、鸡产品等大宗物资定点采购并索票登记,规范出入库管理和食堂帐务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建立健全食品留样、生活用水卫生安全检测、食品储存、膳食加工制作、从业人员定期体检、炊具餐具定期消毒等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食堂原则上由学校统一管理,集体经营,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可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引入信誉好有资质的餐饮企业连锁经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管理,都要遵守上级相关法律法规,凡利用学校设施设备,在校园内为师生员工提供餐饮服务、食品销售等项目的企业,必须办理营业执照和餐饮服务许可证,严禁无证无照经营。要严格执行《合同法》相关规定,与提供后勤服务企业签订的服务合同内容应包括服务项目、服务形式、质量要求、违约责任、责任追究办法等。要强化对服务企业履约情况的监管,注重动态质量、工作效率、师生满意度的监测,并以此对提供服务的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要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大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杜绝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各学校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科学规划,注重教育,经济实用,分步实施”的原则。新建学校的绿化美化要在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施。要提高学校绿化水平,营造“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常年有景”的校园环境。在非绿化区域,要搞好校园的硬化、美化工作。各学校要结合地域特点和办学历史,选择适合学校特色的绿化苗木。校园绿化以乔木为主,灌、藤、花、草等合理搭配。前庭及主干道两侧高标准绿化,园内植风景树,周边及空闲位置植成材树。校园绿化美化要与开发校园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小花园、小药园、小竹园、小果园等体现教育特色、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特点的绿化园区。校园绿化美化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为校内花卉、树木贴挂标签,在草坪和花园内树立宣传教育牌,并作为生物课等相关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地。校园绿化美化要和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组织适龄学生积极参加植树、植草、浇水、捉虫、划锄、施肥、剪枝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绿化美化活动。各学校要制定出校园绿化美化具体实施办法,建立校园绿化档案,登记造册。严禁学校私自砍伐、出售成材树及名贵树木。校园的绿化覆盖率要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创市、省、国家绿色学校和花园式单位。

3、学生公寓管理。学校要确定一名校级领导主管学生宿舍,坚持领导干部值班制度,值班领导24小时吃住在校。明确专职楼房管理员,实行24小时值班,夜间安排不少于2人的值班巡查。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式管理,男女生宿舍应分区、分幢或分单元布置,配备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定期消毒、通风。学生宿舍一律不准留宿客人,禁止住校生在外租房居住,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在校外留宿。镇街初中上课时间宿舍不开门,休息时间由宿舍值班教师统一开门,清点好学生人数,维持好学生秩序,并安排专职教师值班。各学校每周至少检查宿舍两次,定期召开校领导、级部分管领导、班主任、生活教师、住校学生代表参加的会议,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学生宿舍要定期通风和消毒,定期进行卫生评比并做好记录,宿舍要做到窗明几净,被褥叠放整齐,生活用品摆放有序。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建立特色宿舍文化。严格住校生请销假制度,住校生短时间离校的,由本人写出假条说明理由,由班主任签字批准,长时间离校或夜间不能归宿者要报校领导批准方可离校,未按时归校者,学校要与其家长联系落实。住校生请假条要保留一学年后方可销毁。学校对住校生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对住校生的管理要有不间断记录并存档。学生公寓用品,由教育局勤管站统一提供,学校和个人不得私自购进。

4、学校用品集中采购供应管理。一是认真做好教育办公用品的统一采购供应,严格“准入制”管理。

实行公开招标,阳光操作,严把采购物品质量关,坚持质优价廉,有效的利用了教育资金,规范了教育内部市场,为创建节约型学校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是按一费制规定,征订好学生作业本。

根据物价局的核价,按一费制标准,保质、保量、足额配齐了学生的作业本,确保在新学期学生开学前送至各学校。

三是配合学校管理,积极做好学生装的征订与制作。

根据省教育厅学校后勤管理指导服务中心和省物价局学生装代收费文件要求,认真执行学生装代收费要求,并实行最高限价制度。对特困生实行免费着装。深受学校及家长的好评。

四是精心组织,积极发动,为高中新生配备优质的公寓用品和军训服。

为加强高中新入学学生的军事化管理,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生和家长充分自愿的基础上,为高一新生配齐了公寓用品和军训服。规范了学生公寓用品的管理,提高了新生军训期间的整体素质。

学校要设立总务库房,方便集中采购、管理,健全库房物资管理制度,严格出入库手续,规范运行程序。

5、学校物业管理。积极推广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让学校校长腾出精力,一心一意抓好教育学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在伙房管理、商店管理、卫生保洁、保安、美化绿化等方面实施物业管理。要选择信誉好、管理机构健全、服务措施得力、价格公道的物业公司参与学校物业管理。镇街学校可实行学校自主管理,采取划分责任区、师生责任承包等方式,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共同维护、管理好学校。要遵守上级相关法律法规,凡利用学校设施设备,在校园内为师生员工提供物业服务的企业,必须办理营业执照,严禁无证无照经营。与学校签订物业服务合同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法》和《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要落实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大对学校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校园内一切事故的发生。

6、节能减排管理。各学校要加强用水用电用汽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意识。提倡使用节能灯具、节水开关。在主要用电、用水场所,张贴节能、节水标志及标语口号。节约使用空调等高耗能设备,空调温度夏季调节应不低于26℃,冬季调节应不高于18℃,定期加强水电照明等设施设备的检查。要加强学校车辆管理,注意节约用油,杜绝公车私用。积极推广无纸化办公,实施网络传递、收发文件,节约每一张纸。加强办公用品及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管理。要制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并认真落实各项节能措施,确保学校的能耗降至最低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倡议师生选择科学合理、节约能源的绿色生活方式,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入手,从生活点滴做起,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形成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7、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各学校要采用微机化按种类目录编号的方法,本着讲求实效、厉行节约、加强维护、注意保养、明确责任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奖励和赔偿制度,加强对物资的购置、验收、保管、领用、维修、调拨、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并加强日常科学管理,综合利用,延长校舍及设备的使用年限,提高利用率。要配备配齐校产管理总管理员和部门管理人员,明确岗位职责,按规定设置固定资产账簿。学校所有固定资产要清理登记、建账立卡,新增和减损固定资产要手续规范、及时入账。要维护好学校各种基础设施,保证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8、学校建设和维修管理。学校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程序确定施工单位,要按建筑规范、规程和标准施工。要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五大责任主体职责,约束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勘察、设计、图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管理,严禁转包、非法分包、资质挂靠等违法行为。新建项目实行楼房化,建筑面积要达到省定规范化学校条件标准。落实峻工验收备案制度,未经验收的项目不得投入使用。大的校舍维修项目要提前制订方案,报教育局审批后实施,项目完工后,由教育局组织验收审核报账。各学校要加强日常的零星维修管理,完善各维修服务岗位职责,实行划片包干管理,定期点评,完善绩效考核。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

9、学校卫生(保健)室管理。寄宿制学校要按规定设立卫生室。大力提倡由乡镇及以上医院在学校设立分支机构,做到规范管理,杜绝违规操作。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卫生保健室(医院分支机构)要做好学校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常见病和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学校卫生日常检查。学校独立设置的卫生室及校医具备资质的可以和医院分支机构联合开展医疗服务,但不得独立开展面向学生的医疗服务。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工作措施,坚决杜绝一切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

10、学校商店管理。幼儿园、小学和非寄宿制初中校园内严禁经营商店。寄宿制初中不提倡校园内经营商店,如确需开设的,要向教育局提出申请,批复后方可设立,经营范围仅限于学生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坚决杜绝经营食品,并按规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普通高中、职业学院(校)要严格对商店的管理,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规范经营。大力提倡学校与具备一定资质、经营规范、服务质量好的品牌商店(超市)进行连锁经营。学校商店要按规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若确需经营食品,必须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学校商店经营的商品要面向学生,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服务,不得任意扩大经营范围。学校商店须坚持学生自愿购买的原则,不允许硬性摊派,不允许下达购买指标,不允许进行变相经营。

11、学校保安人员管理。各学校要确定一名副校级领导分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保安管理各项制度,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保卫学校的安全,预防、制止、打击校园暴力和违法犯罪,处置校园各种治安突发性事件。城区学校可引入有资质信誉好的物业公司负责学校的保安工作,其他学校应向经过公安部门批准的保安服务公司聘用保安人员。学校要与保安服务公司依法签订合同,合同应载明服务项目、服务要求、保安人员工作纪律、收费标准、服务期限、违约责任、损害赔偿、终止合同等内容,经费实行谁聘用谁支付原则。学校要加强保安人员领导和管理,确保保安人员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12、积极宣传发动,做好学校校方责任保险和学生平安保险。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和学校的各类风险,保护师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我们精心组织,加强宣传,努力做好学校校方责任保险工作和学生平安保险工作。为规范学生平安保险、教育系统公车保险的管理,新学年我们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信誉高、理赔服务好、对教育贡献大的大型保险公司为教育提供优质服务。推行学校校方责任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有利于解除学校、家长的后顾之忧,减轻学校办学负担,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各学校要加强安全管理、积极推行校方责任保险,明确校方责任保险的申报、赔付程序,积极预防并及时处理各类校园安全责任事故,如有事故发生,第一时间上报教育局,教育局学校后勤管理指导服务中心将协助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及时协调保险公司理赔。

四、切实加强对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高度重视学校后勤工作。各学校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切实重视和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把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措施,细化考核,抓好落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后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统筹协调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全面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以师生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切实抓好学校后勤管理的各项工作。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学校文化办学行为类型结构层次结构

如今以策划为基本手段的学校文化建设运动正在各地风起云涌地开展着,但这其中有一个观念亟须澄清:任何学校从建立之初起,它的文化就在逐渐形成,我们今天谈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不是在做“无中生有”的工作,不在于建立健全各种文化形式本身,而是着眼于“从有到优”,在于努力完善、提升学校文化的效能和影响(即提升学校文化力),为的是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智、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巨大能源。学校文化力在内容结构上包含了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这些力的能量分别通过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而得以体现。因而旨在提升学校文化力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其具体的策划范畴便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本文将就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概念与结构做一阐述。

一、学校办学行为的内涵

在早已被人们熟知的CiS(企业识别系统)中,Bi(行为识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行为识别是指对企业各项内外运行活动所作的规范,藉以统一全体员工的行动,共同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1]当CiS理念于上世纪末引入学校后,Bi便常被教育研究者提及。如有学者认为:Bi是现代学校实践经营理念和创建现代学校文化的行为准则,对学校内部就是建立与完善学校组织系统、科学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及受教育者的行为训练、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学校外部就是通过公共关系、公益文化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网络系统等方式传播现代学校理念,获得包括用户、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识别认同。[2]也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的行为识别体系主要包括个性化的决策形象、管理形象、德育工作形象、教学工作形象、培训形象、公关宣传形象、礼仪形象、学校抽象人形象、行政人员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等,并由此建构了包含决策、管理、教育教学、培训、礼仪、公关宣传6个体系的Bi模板。[3]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都将学校行为建构“体现在行为规范的制订上”。由于这些对办学行为范畴的界定都是在CiS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都立足于“识别”及其由此延伸出来的“个性化”、“形象”、“规范”等关键概念。然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诸多策划实践使我逐渐明确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正在从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实际上是在对学校文化进行整体提升,是在从事一项对学校来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的文化长征,而不只是单纯地塑造学校个性形象,更不是仅着眼于形象识别。因此我更倾向于脱离Bi的窠臼,在学校管理学和学校组织行为学的范畴内来理解和规划办学行为。

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所说的办学行为,是指对学校各种资源进行有效运用而形成的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成功实现学校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社会效益的所有机制、策略、途径、程序、方法等的总和,它既包括外显的群体或个体行为,也包括无形的组织行为。而办学行为策划,就是在总结学校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学校的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以进一步增强学校的执行力,从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学校办学行为的类型结构

从类型角度划分,学校办学行为一般体现于两个大类、三个维度。两大类为工具要素和运行要素。工具要素是指学校为实现战略目标所使用的关键管理方法与核心技术,它是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重要保障,一般在制度维度落实,包括组织机构设置、制度规范、学校课程规划、管理模型、教师手册、学生手册等。运行要素是指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经营等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与程序,它以行动规范的形式提升学校文化的执行力,体现在策略和操作两个维度,其中策略维度包括战略管理策略、品牌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学策略、教科研管理策略等;操作维度包括校名使用规范、教学秩序、仪式与礼节、节周与社团活动等(见表1)。

表1办学行为类型结构体系

1.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是学校为了有效实现战略目标,以不同的任务和利益为依据,把人力、物力等按一定的形式有秩序、有成效地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机构是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为实现目标而对资源的一种系统性安排,建立一套结构合理、运转灵活、执行高效的组织机构,是保证学校任务有效完成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只有调整好学校的组织机构,理顺各部门之间、各部门内部的关系,明晰责权,才能为下一步的流程设计、绩效考核打下基础。在目前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形势下,学校作为典型的具有学习功能的组织,在其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内部组织机构如何设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调适好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架构,根据校情的变化情况,在充分吸收和运用教育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力争保持管理的精炼与弹性,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4]

2.制度规范

学校制度是界定学校组织内各种关系和行为,维系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工作效益的各项规定。它依附于学校组织而存在,与学校管理机制相匹配。学校制度制定、执行与落实的程度体现了学校制度文化的水准,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学校管理制度越周全,工作就越有章可循;学校管理制度越科学,工作就越规范高效。形成良好的学校管理系统,以科学的制度管理学校,是学校机制完善的一个基本前提。具体而言,学校制度规范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目的性,实现管理的标准化、秩序化、效能化;二是强制性,属于法规的范畴,在一定时效内具有指令和约束的特质;三是稳定性,在对象上、时限上、内容上相对稳定;四是变革性,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以策划方式规范学校制度,重点是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梳理、改进或新建,其中尤其要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有效地实施制度建设。

3.学校课程规划

所谓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以科学整合而形成的课程规划与课程实践等一整套体系。它既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构,也包括完全由学校自主设计的校本课程。而学校课程规划,则是学校对在本校实施的所有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所进行的全面而长远的谋划并形成的整套方案,它对课程的开展具有指导、整合、规范、约束等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实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实现机制。如今国家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实践的情境性和不确定性、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主张、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趋势等,都要求课程实施者同时也成为课程设计者,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本位、动态建构、差异共存、批判反思的一个过程,要求学校有新课程观念的提出和新课程学说的创立,有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和策略的建构,有独特的课程教学设计和有意识的临场情境创设等。总之,“学校课程”取向把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推向了课程建设的中心和主体地位,而课程规划则是将它们落到办学实处的重要工具。

4.战略管理策略

学校战略管理是以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实态为依据,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以办学特性、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综合效益为内容,以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为手段,以学校发展为目的的完整的管理规划和实施体系。合理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和强化办学的自,增强办学的前瞻性、目的性、科学性、可控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为智力支持,促进学校发展的行动转化,提升办学品质。一般来说,战略管理策略的确立,要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基本依据,涵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调控、战略评价等环节。它与学校常规管理相比有如下特性:一是全局观,即着眼于学校全面的和长远的工作,注重全过程与全方位管理;二是环境观,更关注环境变量对学校的影响,使学校与环境具有高协调性;三是发展观,将战略建设作为学校持久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促进战略张力不断扩大;四是资源观,注重对校内外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策划、利用,尤其注重对隐性资源的挖掘与盘活。

5.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以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保证学校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念与手法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路从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资源管理,体现的是属性变迁(从“物化”到人化)、理念变革(从成本观到资源观)、地位提升(从边缘化到核心化)和功能升级(从操作型到开发型)。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领域很广,从道理上来讲,所有与教师发展相关的工作都可纳入此中。但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于有助于教师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我将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范畴做了相应的界定,大致包括学校岗位分析、教师人力资源规划、教师素质模型建立、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人力资源培训、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等。

6.公共关系策略

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且长期应用各种活动或媒体服务,与公众真诚沟通,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赢得公众对学校的了解、鼓励、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公共关系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善于寻找、整合、优化并有效使用校内外资源,是当今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学校公关的对象分校内和校外两类,校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校外则有学生家长、当地政府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媒体、教育学术机构或团体、本地区同类学校、国内外友好学校等。其具体目标是:树立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扩大学校知名度与美誉度;实现学校与重要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以获得他们对本校的目标、政策、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发展力。学校公关建设,可制定宣传型、服务型、交际型、咨询型、公益型、合作型等常规策略,也可制定专门为不同对象服务的针对性策略,还可根据需要制定危机处理、文化宣导、形象宣传等特别策略。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课程目标而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所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行动准则。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虽说“教无定法”,但基于知识属性、学生特性与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学校对教师教学行为理应确定基本的规则。由于教学策略最终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出来,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认识和运用水平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必须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策略水平,需要在学校个性化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水平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计划与设计、课堂管理、知识传播、教学手段、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等方面明确相应的行动准则。

8.学校仪式与礼节

学校仪式是指学校教育活动中有特定的主题、惯例、秩序、言行等要素的典礼。主题适切、设计精美的仪式,对净化心灵、提升德性有着特殊的教益。学校应有目的、有选择地强化教育行为的仪式化取向。策划和执行学校仪式,必须遵循这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本化,在本属常规工作的各种仪式中注入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个性化的设计,是将其塑造成为学校文化亮点的基本前提;二是规范化,严格、严肃、严密地执行学校各类仪式的基本程序,是有效提升学校文化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三是持久化,只有当学校的各种仪式有目的地积淀成代代相承的习俗,这些仪式才真正成为学校的“文化”。学校礼节是指学校人员在交往中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律己敬人的礼仪规矩。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民族传统习俗、时代特征以及本校实际,设计诸如致敬礼(对国旗、党旗、团旗、队旗、校旗)、见面礼(师生见面、师师见面、生生见面、迎接来宾)、课堂礼(上下课礼仪、提问答问礼仪)、言行礼(着装、交谈、握手、鞠躬、鼓掌、列队、就餐)等具体礼节。规范学校礼节,需要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尽可能“知其所以然”。但礼节不是单纯的知识,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假如把礼节规范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并强化操行考评,礼节规范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9.节周活动

节周活动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的有主题、有计划、有固定时段并周而复始的系列教育活动。校园节周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性,而且能传承民族精神,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挥活动育人功能的最重要载体。节周活动的内容,一类是学校自定的节日,如科技节(周)、文体节(周)、读书节(周)、心理健康节(周)、外语节(周)、美食节等,一类是结合政治、社会和民俗节日,如国庆节、青年节、儿童节、植树节、教师节、助残日、环境日、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等所开展的活动。

三、学校办学行为的层次结构

上述办学行为体系的建构,主要着眼于办学行为类型与功能的区分,这种结构划分具有对各类办学行为进行布局和定位的性质,便于办学者从“横向”上把握学校的办学领域及其各类办学行为的属性。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视角出发,对办学行为做出层次上的划分(见表2)。

表2办学行为层次结构体系

依据办学实态及其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将学校的办学行为大致划分为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指导五大领域,而每一领域又可大致分为理念、制度、策略、流程四个层次。其中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5]它是学校对本领域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所抽象出来的、具有指向性和指导性的“顶层设计”,在每一个领域里它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制度则是支撑和保障理念得以落实的相对固化的规范,是理念见之于行为的重要中介;策略指的是为贯彻本领域办学理念、实现本领域办学目标所应依据的准则和方式方法,它将本领域的相关制度浓缩、简化为具有明确行为导向的若干概念或条目,以便于执行者理解、传播和实施,同时亦可根据形势发展对既定制度进行丰富、完善或调整;流程则是将策略分解为若干行为要素并根据其内在规律和个人或组织的主观需要将这些要素串联起来的工作程序,它要解决的是把确定的策略合理安排为环环相扣的业务步骤并执行到位。这四个层次的确定,将每一办学领域的工作开展从最抽象的理念层层递进到最具象的流程,充分体现了各领域办学行为的目标性、内生性、整体性、动态性,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最后需强调的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结构无论是做类型划分还是层次划分,主要是在进行理论抽象和逻辑推导,目的是为办学者审视和布局办学行为提供一个更宏观、更全面、更理性的框架。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上述类型与层次一定是纵横交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79)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彦亮.企业形象定位及其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6.(1).

[2]黄兆龙.现代学校形象策划的特点、内容和程序[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6.(2).

[3]陈丽,等.学校发展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03.

[4]沈曙虹.学校组织结构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J].教育科学论坛,2013.(9).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预算管理民办高校问题对策

民办高校是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建立起以自筹经费为主,其他筹资渠道为辅的教育机构,从开始建立就意味着自负盈亏、自主办学、面向市场,其与公办高校在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环境中,求的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战略管理、采取合理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并严格执行以教学为主导的预算管理体系,以管理促进发展。

一、预算管理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

预算管理是指企业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涵盖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等基本环节在内的整个过程,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基建、校产等各个方面,而且还涉及教育质量、科研开发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作用如下:

(一)规划与计划功能

预算管理是出资人对校董会、校董会对校长、校长对整个学校的经济活动、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基本手段。通过预算管理,能将学校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细化为学校各个层级、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这样就保证了学校的预算目标符合战略规划,并与各部门分管的具体责任目标一致,从而使学校总目标通过具体目标的实施得到最终实现。

(二)沟通与协调的功能

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因素、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引起学校整个系统的变动,这就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在预算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做到项目沟通和协调。通过预算管理,可以促使学校高层从整体上考虑学校各个运行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便于各部门间的协调;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管理当局可以很方便的将管理意图准确、快捷地传递到学校的各个层级、各个单位和各个成员。

(三)控制与监督功能

首先,通过编制预算,可有效规划学校的运营活动,明确预定期内的工作计划,避免学校因盲目发展而遭受不必要的运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及时归集和反馈,各级可以及时掌握下级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可以判断何时干预下级的运营过程,以保证学校预算目标的实现,从而使预算管理起到控制和管理日常运营活动的作用而达到事中控制的作用;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和考评,预算管理可以揭示实际工作与预算目标之间的偏差,通过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和落实责任,为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而达到事后控制的作用。

(四)考核与评价功能

通过预算的考评奖惩制度,可以明确每个部门、每名教职员工完成了责任目标有什么奖励,完不成有什么惩罚。在考核时,以预算指标为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划清和落实责任,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并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素养,促使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为实现学校预算目标、战略目标而努力。

二、民办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虽然推行了预算管理,但其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一般由财务部门独自完成,管理层没有将预算管理上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既没有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又没有对预算指标进行充分论证,更做不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就无法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考核。

(二)年度预算目标缺乏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基本靠自筹,无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迫于生存压力,在创办初期,举办者追求规模效益,在投资办学的制度框架下,重规模扩张,轻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使得在预算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中缺乏长期战略性、全局性的目标,只考虑短期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的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民办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将所有的费用项目全部采用增量预算法,这种方法容易掩盖不合理的支出继续不合理存在,不科学的资源配置得不到有效的改进。

(四)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目标、责任难以落实

年度财务预算作为民办高校承接战略规划的载体,具有全局性,一经确定,年度内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都须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不轻易发生变更,在财务管理中起着向导的作用。但现实中,民办高校经常随意调整预算,在执行上缺乏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五)预算编制不严谨,严重影响资源的合理调配

民办高校的综合预算应该涵盖全部的收支,但有的民办高校存在有下属的部分学院(部门)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截留收入,没能将所有收入编入综合预算,而是继续搞资金的体外循环的现象。而且关于支出预算,大部分民办高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缺乏对经费项目的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缺乏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担心实际支出时超预算,所以对项目支出预算估计过大,经常出现实际结算远远少于预算的现象,严重影响预算资源在其他项目的投入计划。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6

因此,校外办学的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以便更充分的发挥校外办学的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外办学管理的改革和发展。

一、摈弃旧观念,提升教学的主导地位

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校没有把成人教育作为基本任务,仅仅是把它看作增加收益的途径,片面重视招生规模,忽视教育质量,对成人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明显不足。尤其自

2002年以来,普通高校扩招等原因,成人教育传统生源质量、数量急剧下降,各校为抢夺生源,教学管理中放松要求,考试中已有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行宽进宽出的办法来吸引生源。由于对教学的重视不够,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更新滞后,已不适应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跟不上现代化职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弹性不够。

主办高校对校外教学点的监察、督导不到位,除了管理费及学籍等管理外,很少参与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校外教学点领导班子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和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等原因。任课教师不符合主办高校的师资要求,聘请主办高校教师来开展教学工作的越来越少;教学点随意调整教学计划的实施,课时缩减严重,课上管理不够严格,多班上课;实践环节教学薄弱,甚至减少实践教学个环节;工作人员甚至有监考不严,降低评卷标准等违纪现象。助长了混文凭的风气,同时降低了学校的声誉。

主办高校要把教学提升到主导地位,加强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首先,要根据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成人等特点,完善教学点培养计划,设置多样化的培养模块,改革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化需求,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优质学科资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应具备竞争力。其次,根据教学计划,加强对校外教学点的教学管理,实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监察、督导,高校把教学点教学效果与招生专业挂钩,教学效果不合格的取消其招生的专业。工作要落到实处,达到真正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来提升学校办学声誉。校外教学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惜加大教学酬金的投入,挖掘当地优秀教师资源,提高任课教师的待遇来稳定教师队伍,教学点合理引导主办高校优秀的教师来上课,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健全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强化教师的教学职责,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对教师实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收入挂钩。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课时、实践等实施教学,坚决杜绝监考、评卷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防止恶性循环。

总之,要将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等,尤其是校内和校外等因素有机联系起来,只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

二、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完善校外办学的管理

在教育部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大形势下,出现学籍管理、教学管理不适应新的发展节拍,实施过程中环节不顺畅,效益不高等现象。由于校外教学点学生规模的扩大,工作量剧增,对于校外教学点就疏于管理,校内管理服务不到位。主办高校管理人员疲于应对日常事务管理,管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手段不完善,缺乏对校外教学点的发展指导、宏观规划。校外教学点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出现脱节。

由于沟通不畅,导致校内优质的教学资源无法与校外共享。校外教学点工作人员面对的是各种成人学生,他们的来源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与学生沟通交流难度较大,加上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工作量加大,普遍存在管理人员学历低和配备不足等现象,导致对学生的管理不够规范,学生的学籍异动上报滞后,有关教学管理材料没有及时报管理部门。主办高校要根据学生规模合理配置工作人员数量,岗位分工要具体,职责要明确。要注重对校外教学点办学管理的指导,指导要站在校外教学点的高度,要程序清晰、方法具体,能够方便校外教学点的管理,解决校外教学点的实际困难。同时利用争先创优等机制来调动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于校外教学点管理人员直接面对各种成人学生,任务量大,所以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能够落有序展开、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鉴于成人学生的特殊性,要选派学历资格达标、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要有细心、耐心,有责任感。

总之,主办高校管理职能部门、各学科学院、各校外教学点要依照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制定管理规章制度、配备管理人员及素质、使用管理手段、提供物质条件等,从而更好地推动各环节的顺利实施,从而使管理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发挥管理职能作用。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处于服务于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最前端,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生命线”,发挥着服务教学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的重要功能。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不仅事关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关乎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关系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也与优化办学环境、规避校园风险、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招生就业、节约办学成本、提升办学效益等方面息息相关。实践表明,后勤管理工作水平、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将直接影响学校财物管理的有效性、长远发展的持续性、节能节支的实效性和师生利益的保障性。因此,推动技工院校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做支撑。

一、当前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技工院校住宿生较多,服务内容增加、管理需求加大。“衣食住行睡、桌椅板凳柜”都需要学校及时足额供给,致使后勤保障工作点多面广、繁琐复杂、任务艰巨、难度大增,“五加二、白加黑”成为后勤人员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技工院校的发展,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资金投入增多,资金使用的时限性增强,投资效益评估审计更趋严格,致使学校财务管理、后勤管理、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专业性、政策性、实效性极强的工作大量增加。随着技工院校后勤管理范围的扩大和风险点的集中,服务和供给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技工院校“小后勤、大社会”的工作现实,致使后勤保障的支撑作用凸显,急需技工院校优化后勤人员配置,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后勤服务管理,提升后勤管理质效。纵观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笔者发现,一些学校在管理制度、运作规范、人员配置、运行模式、精细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管理模式粗放

部分学校后勤工作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制度化的管理轨道,岗位职责不清、人员缺编严重,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现象表现突出。后勤管理模式过于粗放,管理细节存在明显漏洞,管理过程缺乏严格监督,管理效果评价、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缺失,导致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因循守旧、应付了事、不敢创新、墨守成规、凭经验办事、凭感情工作的现象。

2.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服务方式被动

一些学校后勤部门季节性、临时性、辅用工过多过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沟通协调能力弱,队伍的专业化、技能化水平低。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如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缺乏适应性,办事效率不高,实效性不强,服务跟进不及时,保障措施不到位,工作常常陷于被动,从而导致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缺乏有效保障。

3.节约措施缺乏长远性,运行成本过高

一些工作人员习惯于开支大手大脚,节约意识不强,节能措施还欠精细周密。存在不同程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日常管理不严密,固定资产、大件物资出入库流程不明确、登记不及时、记录不完整。后勤管理制度缺乏刚性,水电暖气、笔墨纸砚和实习实训耗材、零星维修材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等诸多问题,致使学校后勤管理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4.风险防控缺乏有效性,应对措施不强

一些学校在实施基础工程建设、财务资金支付、资产账务处理、报废资产处置、设施养护维修管理等方面,风险管控意识普遍薄弱,导致后勤管理风险分析不及时,防控手段不完善,预警措施不到位,风险防控能力整体偏弱。尤其是作为学校发展财力支撑的财务管理中无预算、超预算列支费用,专项资金滞留和资金使用的时效性不强等现象依然存在。

二、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工作应当具有的特色理念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要坚持“理念先导”的原则,全面增强“后勤无小事、事事是服务,做人有境界、服务无止境”的精品意识,培育和养成后勤人员的工匠精神、匠心品质,教育和引领他们自觉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质量观念,并有效运用到具体的管理、服务和保障工作之中。

1.要在全校工作中自觉树立“排头兵”的理念

后勤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有旗必扛、有先必争的工作精神,形成站位高远、胸怀全局、超前谋划、未雨绸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办事风格,主动服务于教育教学,精准服务于广大师生,使后勤保障工作队伍在思想上合心、行动上合力、能力上达标、步调上合拍。

2.要在管理水平上自觉树立“升级版”的理念

后勤管理人员要本着“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助力发展、进位升级”的工作原则,严格执行后勤保障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自身的行动力。切实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使工作规范开花结果,努力在提高后勤服务标准上搞创新、在创新工作保障机制上出亮点。

3.要在服务大局上自觉树立“助推器”的理念

后勤工作人员要自觉树立工匠精神,时刻保持履职尽责、务实进取、精细精确的工作状态,养成快速反应、雷厉风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在服务广大师生时坚持“换位”思考,在提供保障时增强“补位”意识,对本职工作做到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把关、高效率完成。

4.要在服务效果上自觉树立“好管家”的理念

后勤管理人员要自觉养成勤俭持家、节俭办事的工作习惯,大力改革“粗放型、放任型”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成本控制机制,科学管理校内资产,发挥办学资源最大效益。做到各项保障工作周密安排,节能节支修旧利废,一点一滴杜绝浪费。

三、加强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1.健全制度体系,创新监督考核机制

后勤管理和保障工作具有极强的“服务性”、严格的“时限性”和极高的“精准性”等特性,决定了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必须依托制度保障。因此,后勤部门要结合服务特点和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确保后勤服务有章可循。(1)要坚持聚财理财、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强大的财力保障和科学严谨的理财技能是办好技工教育的基础。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资产管理规范,按照学校重点建设项目要求,严格执行《预算法》和《预算管理办法》,提高财务人员政策水平,严守法律和制度红线,按照国家财经法规要求,健全资金运营安全与成本核算管理规范,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强化财务风险意识,增强化解风险能力,保证财务管理工作依法依规、科学规范运行。(2)要本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原则,加强饮食服务管理。将爱校如家的优秀品德与打造平安校园的现实要求紧密结合,健全校园卫生管理规范、饮食饮水管理规范、校园超市管理规范,构建学校食堂、超市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对米面油肉蛋奶等主食辅料的进出库管理,坚持食品安全卫生日查制、台账制,定期邀请食药监部门进行安全检查,不留死角和盲区。对于过期食品要及时处置,从根本上杜绝食物中毒、设施设备故障等危及师生安全、影响校园秩序的事故发生。(3)要本着“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的原则,加强日常服务保障管理。围绕创建节约型校园,努力培养后勤服务人员的经济价值观,凡涉及校内物资采购、水电气暖管理、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使用学校人力物力等,都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考察论证,并严格履行各项资产的评估、审批手续。根据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价值性、社会性、效益性的原则,做到货比三家、物美价廉、性价相宜、实用有效,使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建立运行顺畅、厉行节约、服务高效、制度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凡涉及物资供应、添置日常资产、公务活动费用报销等动用学校财务资金的行为,都要建立监督制度,尤其是要全面建立工程项目建设、大宗物资采购、政府采购招标aB角监督规范。明确监督人员、监督方式和监督流程,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全程参与监督,堵塞监管漏洞、杜绝监管盲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有效实施过程监控,切实使各项制度在强化后勤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厉行节能增效等方面发挥刚性约束作用。

2.明确工作职责,发挥服务保障职能

技工院校后勤工作具有服务性、实效性、及时性、协调性和繁琐性等显著特征。因此,实施科学化分工、明确具体工作职责、搞好精细化操作,对于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各项工作环节。(1)要优化专业人员配备。按照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要求,合理配备财务会计人员、饮食卫生管理人员、项目建设人员以及水暖、电气、木器、机修等专业技术人员,并形成技能结构合理、梯次结构均衡的后勤队伍。同时,要以提升思想境界、强化作风建设、提振精神状态、狠抓工作落实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业务技能和干事创业能力为核心,科学设置后勤岗位、明确岗位工作职责、建立绩效目标考核、完善质量标准规范、理顺各项工作流程、提高后勤服务保障的管理绩效。(2)要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后勤人员要主动适应物业管理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对引入校内的经营项目,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严格监督、及时收缴管理费用,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经营环境、经营场所、水电供应、设施设备。通过沟通协调、提供必要服务,建立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推进后勤保障工作走向高端化。对于收缴的各项管理费用,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真实地核算收支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杜绝虚列支出和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3)要加强各类资产管理。要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实施科学管理入手,坚持源头管理、抓早抓小,建立资产管理采购、登记、入账、使用、保管、报废的长效机制,加强各类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实相符”。对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要建立健全领用保管制度、维修养护制度、清查盘点制度、使用登记制度、定期报废制度、资产核销制度、残值入账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障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提高学校各类资产的使用效能。

3.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后勤人员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是迅速提高后勤人员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后勤人员只有在培训过程中真学真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会真用,也才会有效契合“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这一职工学习培训的目标要求。(1)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质、以赛提效。要鼓励后勤人员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努力使他们成为精通本职岗位知识技能、熟悉相关岗位操作技能、了解其他岗位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效应对后勤工作复杂性的需求。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校内培训为主的原则,校内培训既可以保证后勤人员与本职岗位不脱离、与工作任务不脱钩,又能保证在培训中能够直面真实的服务场景和服务对象,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氛围。(2)要紧密结合后勤保障工作实际,精心设计培训专题。开展后勤人员培训,既要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工作技能技巧,又要重点培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节约意识、风险防范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根据当前技工院校开放性办学模式和后勤服务逐步社会化等特点,还要增加工商税务、食品监督、安全监察、财经纪律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内容,引导后勤人员形成遵纪守法、崇德尚能,遇事找法、办事用法的工作作风。(3)要坚持转变学习理念、注重培训实效的原则。教育和引导广大后勤人员自觉实现培训上的“四个转变”,即:由学习了什么向学会了什么转变,由学会了什么向会用什么转变,由拥有知识向拥有能力转变,由注重学习理论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加强节约意识的引导,有机融入节约能力和节约手段等培训内容。通过邀请本校后勤节能标兵谈心得体会、说经验做法,切实树立“节流就是开源、节支就是增收”的理念,有效降低后勤运行成本。

4.实施高效管理,打造后勤保障铁军

技工院校后勤管理工作与教育教学等其他各项工作相比,属于事务杂、花钱多、责任重、风险大的岗位。为此,作为后勤管理者要发扬“工匠精神”,以严谨细致、精雕细琢、专心专注的追求和情怀,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1)要在思想上自觉树立新时期“后勤人”精神。技工院校后勤工作承担着为广大师生提供精准精细服务的重要职责,后勤保障部门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努力激发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思想上要自觉把握技工教育后勤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在技能上查遗补缺,在知识上丰富内涵,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结构;在工作上要主动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创新性和创造性,做到思维缜密、反应敏捷、分析问题透彻、解决问题迅速,促使本职工作科学化、规范化。(2)要教育后勤保障人员成为创建节约型校园的主力军。后勤部门领导要以创建节约型校园为目标,带头弘扬“节约光荣、勤俭办事”的建校爱校理念,健全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以严明的工作纪律、精湛的业务技能、严格的工作流程,努力营造优质服务新风尚。切实做到带着感情去服务、充满激情做工作、以担当精神搞保障,依靠精准到位的服务让师生信任,依托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让师生理解,凭借高超过硬的技能技巧让师生信服,以真诚朴素的智慧涵养让师生满意。(3)要构建后勤工作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后勤工作属于高风险岗位,既要带好队伍、抓好业务、搞好服务、高效管理、有效供给、保障有力,又要在工作过程中有所敬、有所畏、有所止。为此,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后勤人员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之魂、打牢技能之基、夯实廉政防线,确保整个后勤服务队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把得住底线、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以“两学一做”为统领,以“三严三实”为标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的稳步实施,对技工院校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针对服务保障的特点和规律,牢固树立“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效能,强化保障力度、打造后勤品牌,进而构建管理更加规范、功能更加健全、质量持续提升、运作更加科学的后勤管理服务平台,仍需广大技工院校后勤工作者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工科办公室实验室用房

高校学院办公室在学校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协调平衡的重要作用[1],是学校行政指令的执行部门,对教学、科研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影响[2],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整体发展。而工科学院的办公室管理要求、实施方法与文科、理科类学院有着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在校工科大学生有近700万人,居世界首位。工科学生的数量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尤其是在以工科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工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锻炼在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材料等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高校投入大量的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近年来,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所涉及的实验室种类愈发复杂,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如何与时俱进地履行学院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根据工科教师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建设有竞争力的科研基地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办公室的新课题。

1.高校工科类院系的实验用房现状

实验室是高校尤其是工科院系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用房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条件,然而随着高校实验室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实验室用房的需求难以得到合理安排。

以江苏省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例,该校主要以工科类教学和科研为特点,新校区于2006年建成,该校某工科学院的楼宇兼用于实验室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使用面积共11207.72平方米。在建成之初的分配方案为:行政办公用房及学院公共设施面积2279.7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0.3%,主要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报告厅、资料室、储藏室以及行政人员办公室等。教师办公室面积为1545.2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8%,用于学院97位教师办公、休息;研究生教研室面积为3154.21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8.1%,用于硕士、博士研究生科研,室内多以隔断形式划分为多个区域共多名学生使用;实验用房总面积为4085.4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5%,其中教学实验室926平方米,科研实验室3195.45平方米;其他用房143.0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主要为卫生间、开水间、强/弱电间、值班室等。

在学院建设初期未对用房进行预留,所有面积均已进行分配使用。但是随着学院的发展,该院平均每年新进青年教师4至5人,每名引进的青年教师需要新增办公面积分别为9平方米,而每年的退休教师人数在2人左右,且退休教师办公用房收回较难,新进青年教师的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难以满足。日积月累实验楼宇面积的局限与新型工科实验室的需求矛盾也日益凸显。(新型工科是指为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而在有关理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实际每年的实验室用房面积增长需求缺口约为90平方米。

2.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用房传统的管理方法由于单纯依靠行政调配、无偿使用,导致使用人缺乏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且学校各单位房产需求增加过快,房产利用率不均衡且调控困难,占房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提高实验室用房的效益,最初的管理策略是实行资源调节费制度,把实验室用房调节费与实验室绩效评价结合起来,支持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行使用单位向学校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办法改革,即制定公用房管理条例,规定实验室用房根据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等情况核定免费定额面积,超过面积交纳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高校收取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实验室用房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但单纯依靠经济杠杆调节实验用房仍存在弊端,一是高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经费的支持下,加强了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用房建设速度加快,使用面积逐渐增多,实验室用房供需矛盾仍然比较大;二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管理手段随着科研经费收入的增长,其调节力度在不断减弱;三是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一视同仁”的标准化管理主要是参考用房的“量”,未体现其“质”。没有考虑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成绩、完成实验教学的质量、数量和水平等绩效因素,缺少激励作用,实验室更新动力不足。

院系办公室对实验室办公用房的管理策略应向以下方向转变:

第一,实验用房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对以教学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指标是承担实验教学的情况,实验教学成果和水平,实验教学理念、措施与发展思路,队伍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研究,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对以科研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评价科研工作方向、承担科研任务和人才培养任务情况、研究成果和水平、队伍建设和管理、学术交流、设备与环境条件、开放服务和运行管理等。按照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办法,把公用房作为投入,把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产出,评价实验室的用房效益。

第二,安全评价。根据安全验收结果,将实验室内部管理质量作为次年实验室调整以及收费的重要依据。在合理安排实验室空间面积之后,需结合实验室用房情况将安全责任落实到各实验室负责教师,履行安全第一,水、电、大型设备和具有毒性的试验试剂必须符合国家和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要求。但是工科类实验室直接使用人以研究生为主,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较弱,处理危机的经验欠缺,而安全问题是涉及生命的重大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院系办公室与学校职能部门及相关院系之间要加强广泛、频繁的沟通协作关系,各院系根据自身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特点,汲取其他院系优秀的管理办法,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改进自身的管理策略。例如学校职能部门对院系时时更新消防、试剂管理上的漏洞事故情况,交换总结经验教训,在管理化学试剂时可与化工学院合作针对使用危险试剂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门的试剂管理和使用培训,管理大型设备时可在对设备的布局进行合理设计及保护方面与土木学院交流配合等。院系办公室可以在其中起到联系、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在配合学校每年例行实验室检查之余,更要时时监控实验室的使用和安全。定期面对全院师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和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演练。

第三,压缩行政办公面积。配合2014年12月26日中央下发关于整顿行政办公用房的通知,院系严格按照下发标准调整压缩办公用房面积。行政办公室由原来的405.6平方米,压缩至255.84平方米,将整顿清理出的149.76平方米的房间作为教学科研用房。

第四,清退退休人员实验用房。协助即将退休的教师将实验室和办公室内物品和资料整理,将交钥匙环节作为退休前在院系办公室必须办理的环节。同时也需将退休教师在办公室内的国有固定资产划分到负责部门统一管理分配。

第五,培养科学使用实验室用房意识。很多高校中尤其是以工科类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内部,存在着实验室重复建设的现象,购进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室设备,造成重复浪费。公共资源中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因此得不到合理运用。教师中仍存在实验室用房“圈地”情况,因担忧未来实验设备得不到用房支持,可能发生的延误项目进度和效果,就事先将大面积实验用房占据,但在短时期内并不作为实验之用,产生一方面实验室办公用房闲置,而整体实验用房紧张的情况时常发生。本质上应从人文精神方面向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工科类院系教师和学生科学合理地自动调控或在院系办公室管理下合理布局实验室的使用。不断完善实验用房制度,以教研组为单位整体布局实验室,打消教师们用房紧缺的不安心理,从被动、清理实验室用房,到主动寻找与相关项目组合作、使用实验室用房,尤其要明确房产资源是国有资产而不是私有财产的产权性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源“占有”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明确高校是要充分保障对资源的“使用”而不是“占有”,实现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本质转变。

3.结语

根据以上实验用房管理制度建议进行管理,通过制度把院系办公室的用房管理与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激励作用,同时也增加了院系办公室的调控能力和导向作用,是实验室用房管理的一种创新。充分发挥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高得多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较少;绩效中等的少奖励,使其与过去所交纳的水平大体相当;评价差的不奖励,使其交纳的实验室办公用房调节费增加,为实验室办公用房资源调配提供了制度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建新,试论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策略[J].管理观察,2013(2).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考试管理对策建议

考试是全面检查教与学两方面情况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办高校来说,考试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工作组织得是否科学,更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体现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建立与完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考试管理运行机制,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施全面评估,以利于增强宏观指导和管理,使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考试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一)考试管理对于高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把考试管理只认为是抓考风考纪,或者说主要目的在于减少乃至杜绝作弊,那是一种非常狭义的理解。考试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它包括考前管理、考中管理与考后管理三部分。作为一项完整的工作,它包括命题、监考、阅卷、补考、总结等环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仅依赖于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执行,而且需要思想工作的辅佐、帮助;不仅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学部(系)和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需要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很显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从广义上来理解考试管理的涵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重视考试管理各环节、诸方面的整体配合和优化,以发挥好综合效应,为教学服务。

(二)加强考试管理的意义。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学习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考试检查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亦检测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考试环节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各高校虽然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考风不正的问题仍然存在。不端正考风就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不出合格人才,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兴衰。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是做好考试工作的前提。因此,严抓考试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考试管理同学校的其它管理一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考试管理就其本身而言,虽也有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但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这一管理的各方角色分工尽管有异,但目标一致,步调统一。只有充分调动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三方面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考试管理的预期目的。

二、民办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考试管理质量不高的主要表现就是考风不正、考试过程不严谨。只有对考试各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才可以从中找出影响考风的内、外在主要因素及存在的主客观条件,从而不断改进考务组织办法,完善考务管理制度,消除作弊隐患,提高考试质量,才能使考试环节逐步走向正规化、标准化管理,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尽管考风不正的表现各不相同,但其来源可分为教师与学生两大方面。教师因参与教、考全过程,占其主导地位,学生是教、考对象,处于被动地位,二者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教、考合一是考风不正存在的内在根源。

长期以来,采用习惯性的教考结合制,教课、考试、评卷由一人完成。在社会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原本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主讲教师教什么就考什么,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不能通过考试有所反映,不但很难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降低了考试环节的检测功能,不能准确地向教学过程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例如,部分课程试题难度系数小,理论联系实际内容少,学生靠考前突击就能过关,而部分课程主讲教师怕学生考不好,以各种形式进行考前重点辅导,迎合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懒惰心理;有的课程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印象等等,致使学生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考务管理不严密是形成不正考风的外在条件。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管理往往沉淀不深,所以考试环节中出现考风不正的很多问题,与考务管理有直接关系。考前复习时间拉得过长,给考前辅导、重点突击提供了有利条件;考场组织不当,给考试作弊以可乘之机;教师跟班监考(班主任、辅导员等),存在迁就、放松、同情等复杂心理,拉不下情面,对违反考试纪律的现象制止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考试管理予以解决。

(三)各级领导、师生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是考风不正的激活剂。[2]

良好的考风,严格的考纪,是靠各级领导、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维护的,在考试环节管理上形成三者的共识,才是良好考风、考纪形成的基础。这恰恰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工作的薄弱点。精力投入不足,在各级领导、教师、学生三方面都有反映。由于当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上师资队伍趋紧,有不少教师超荷负工作,无暇对考试规律开展研究。当前,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技能、素质缺乏考核手段,考试方法单一,以闭卷为主,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考试工作领导不力,教师、学生缺乏应有的思想教育,对考试环节存在着很多的模糊认识,最终导致考试管理的很多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形不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缺乏必要的舆论准备,严把考试关的空气不浓,措施不力,考风不正的问题很难解决。

(四)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屡禁不止。

当今大学生中考试舞弊还是屡禁不止,产生舞弊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缺乏动力,导致考试舞弊。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追求享受,寻求刺激,精神萎靡不振,荒废了学业。还有一类学生,在中学时把考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日夜苦读,身心疲劳,进了大学,感到可以松一口气了,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下降,一到考试,就用作弊手段来蒙混过关。也有一些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平时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家教、推销等工作方面,荒废了学业,考试时只好企图借助于作弊过关。

其次,监考不严。由于高校对学生作弊处分比较严,所以,如前所述,有些教师碍于情面,手下留情,不愿抓作弊,导致学生有机可乘。还有一些教师监考不认真,促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再次,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在作弊的学生中,不仅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和干部。究其原因,现行的各种激励机制,体现了学生成绩与“利益”挂钩,而且力度比较大。如各类奖学金评选、入党、评干等,都离不开分数这个量化标准,成绩差,被排在最后几名,不仅对自己和家庭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脸面上也感到不好看。所以在学生中存在一种不作弊就吃亏的心态。

三、民办高校加强考试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进一步端正对考试工作的态度,将教书育人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考试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思想意识。要坚决废除“平时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现象。将学生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考试态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等项目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学风,树立正确的考试观,从而提高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消除考试作弊的思想隐患。再次,要提高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对考风建设工作的认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必须从培养人才的高度来指导考试工作,进一步加强认识,从严要求,树立民办高校的良好学风。

(二)狠抓命题质量。

命题“质”与“量”是考试成功的关键,“量”的要求较易做到,关键是“质”的方面,这就要求教师、教研室必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探索和研究命题规律,使之在检查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核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难易搭配合理,使成绩能拉开档次,体现考核的作用。尽可能建立题库,使考试更趋科学。

(三)认真做好考试后的总结和试卷评估工作。

考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信息反馈环节,从考试中教师不仅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且可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个比较客观、清醒的认识,从而明确以后的改进方向,制定必要的改进措施。因而考试后,任课教师、系(部)、教研室应在评定学生成绩后,总结分析教师的教学情况,要求所有教师对本门课程考试进行命题质量评价和成绩统计分析,写出书面报告。教研室要做出各门课程考试情况的综合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若能把教师、教研室总结和评估试卷工作形成制度,显然对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学校的办学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就是通过期末的试卷来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掌握的程度如何,这样的做法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适当开展和推广以小论文、开卷、口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试,杜绝死记硬背,避免学生抄袭,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加强实践操作的比例,从以“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使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强优势,以适应社会需求。

考试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考试全过程的管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考试机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时,不断提高考试管理水平,优化教风、学风,促进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莹.对加强高校考试管理的若干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2.

[2]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2004.3.

学校节能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必要性分析办公自动化建设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办公的必备工具之一,校园网已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办公及管理不可或缺的支撑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先后明确了数字化校园的战略目标,开始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一些高校根据本校的需要和人力、财力的情况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一些高校购买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有一部分高校通过外包形式开发了诸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以及设备管理系统等一系列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办公效率,推动了高校办公自动化的进程。同时,高校办公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使用office办公软件以及收发电子邮件等操作都已经成为办公人员工作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这就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高校行政管理的概念。高校行政管理指的是高校内部行政事务的管理,是高校通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和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从而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引导全体师生员工有效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组织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2办公自动化的概念。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c)简称oa,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截止目前,办公自动化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定义,一般是指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办公管理方法,将人们办公的部分业务活动经由办公人员以外的其他各种先进办公设备,并由办公人员和这些办公设备共同构成一个人机信息处理系统,从而完成相应的任务的一个连续过程。

2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

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的行政管理办公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这就凸显了改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提高日常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必要性主要系现在以下方面。

2.1高校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体制改革,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许多高校经过合并重组、独立升格、扩建新校区等方式,形成了新老校区或多校区联合办学模式,对于此,传统的高校行政办公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远程办公的需求,这就对出现新型的办公方式有了强烈的内在需求,实现办公自动化也就体现出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

2.2实现移动办公的需要。随着国内外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交流的不断加强,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都面临着经常出差的问题。是否能够通过及时获取信息来作出重要决策又是学校事业快速发展关键。例如,在学校领导出差期间,对学校情况要随时了解,并安排各种事项,或及时批示一些重要文件,为了实现移动办公,就必然要求拥有运行良好的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

2.3降低高校管理费用的需要。资料表明,由于全面推行办公自动化,美国政府在1992年-1996年的短短4年间各项开支减少了1180亿美元。微软公司在1997-1998年短短一年时间内至少节省了4000万美元开支。可见,对于高校而言,大力推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可以大大降低办公用品耗材的使用量,从而节约办公经费的开支,使学校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高校的其他按建设领域,这同时也是构建节约型高校的良好体现。

2.4实现高校信息共享和增强决策合理性的需要。作出科学决策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工作,而拥有足够的有效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的必要前提。大力推行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可以实现信息交流快捷通畅,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使决策能够变得准确、及时,从而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