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6:44

课后辅导方法篇1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心理活动课设计的要素包括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过程、辅导方法、辅导素材和效果评价手段等。其中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承接着辅导主题,紧紧围绕主题,又指导着心理活动课具体方案的设计。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辅导方案过程中往往忽略心理辅导目标的作用,或者设计的辅导目标违背目标的内涵和原则。鉴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和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心理辅导活动课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促使心理辅导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并掌握其设计方法。

一、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与作用

1 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也是一种教学目标,因此,根据该教学目标的定义,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是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学生通过心理活动课的辅导后所要产生的心理或行为上的变化。根据该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内涵有以下几点:

(1)辅导目标具有学生主体性。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是学生经过心理活动课的辅导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其主体是学生,从语法的角度上说,主语是学生。因此,辅导目标也应该立足于学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并非从教师立场出发。比如常常形容目标的一句话叫“跳起来,够得着”,这句话正是以学生为主语描述的,考虑的是学生的“跳”和“够”。

(2)辅导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在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内容是具体的,是明确的,可评估的,而非抽象或笼统。换句话说,经过心理活动课后,学生的心理或行为变化是非常明确的,是可以用客观的指标观测的。正如“跳起来,够得着”,够到哪里才算够得着,目标的达成显得非常具体清楚,且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3)辅导目标具有可达到性。经过心理活动课后,学生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是可以预期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实现和达到的。换句话说,心理辅导目标的高度是恰当的、适中的。如果辅导目标太低。学生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兴趣;如果辅导目标太高,达不到目标会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挫败感。因此,可达到性是目标的本质内涵之一。

2 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的地位和作用

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一般包括:辅导主题的分析、辅导目标的制定、辅导过程的设计和辅导效果的反思。其中辅导目标制定在心理活动课的设计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不仅是辅导主题的浓缩,而且对辅导过程始终起指导作用,还对辅导效果起到反思和评价的作用。可以说辅导目标在心理活动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系着心理活动课设计的各个方面。

(1)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主题的体现者。心理活动课设计起步于辅导主题的选择和分析,包括对辅导对象的了解和辅导主题的理论分析。主题的分析对整堂心理活动课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是主题分析主要偏向理论和理念的分析,还不能直接指导教学设计和实施。而辅导目标正是辅导主题的体现者,辅导目标源自辅导主题,是辅导主题的浓缩。辅导目标使辅导主题变得可达到和可操作。

(2)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过程的指导者。辅导过程的设计使心理活动课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是整堂课实现的载体。而心理活动课过程的设计紧紧围绕着辅导目标,每设计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该环节与哪个目标相联系”“是否能促进辅导目标的达成”等问题。如果环节脱离了辅导目标,或者环节的实施无法达成辅导目标,那么必须考虑修改环节。如果一个教学环节能够达成目标,倘若再设计类似环节欲再次达到该目标,那么该环节将显得有些累赘。因此说辅导目标是辅导过程的指导者。

(3)辅导目标是心理活动课辅导效果的评价者。辅导效果的评价有很多方法,也有很多体系,但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一条评价标准是辅导目标。撇开辅导目标谈效果都将是无的放矢。比如有些教师从课堂气氛、学生反应、教师课堂管理、活动设计等角度评价心理活动课,但事实上所有的角度都将回归到一点――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换句话说,真正的评价需要联系目标,从学生课后的收获和进步是否达到了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来评价辅导效果。

二、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 心理活动课目标设计的原则

基于对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内涵及其作用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设计辅导目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设计应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该点,比如有人设计的辅导目标为“引导(或‘使’)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该目标的设计就是从辅导教师自身角度出发描述的,并没有以学生为主语。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另一个要求是教师设计的辅导目标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前提,目标始终围绕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服务。

(2)可达到原则和可评价原则。可达到原则即设计的目标应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辅导活动的设计能够实现目标。目标具有可达到性和可实现性。可评价原则是指目标是否达成具有具体明确的标准评价。比如,设计者认为“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说出合作的好处”是评价“认识到合作的好处”这一目标达成的标准。

(3)层次原则。辅导教师往往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辅导主题特点,在一节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总的辅导目标,总目标又分多个层次的心理辅导目标。然而,这些分层目标需要具有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即下一目标是以上一目标的达成为前提。通过分层目标的逐步推进,最终实现和达成总目标。基于符合层次性原则的辅导目标,辅导过程的设计也将凸显连贯性和层次性。

2 心理活动课目标设计的方法

辅导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参考心理活动课的课程总目标,也要结合心理学专业理论和实际教学状况。课程总目标为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的设计指明了方向,而理论基础和实际状况为辅导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在制定辅导目标的过程别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特点的目标制定只会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心理活动课的兴趣和热情,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

新课改提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次。类似的,曹梅静、王玲提出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知,比如什么是个性?什么是记忆和遗忘规律?考试焦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态度与情感目标指对自我、他人、社会形成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比如对自我形成自信的态度,对父母产生爱的情感,对人际交往形成积极的态度,等等。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及解决问题,或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比如能正确分析考试焦虑的原因,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与父母沟通;‘运用恰当的方法调节情绪等。

曹梅静、王玲提出的心理活动课三层次辅导目标符合一般心理过程规律――知、情、意、行,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在实际教案设计中操作。比如“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心理活动课设计,我们可以设计三层次辅导目标为:第一,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异性朋友交往,认识异往的重要性;第二,态度与情感目标――体验异往带来的快乐,形成对异往的积极情感;第三,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掌握异往的技巧,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开展良性异往。

总而言之,心理活动课目标制定的方法和依据有很多,而我们提出的也是其中一种。心理辅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我们认为关键是辅导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心理活动课辅导目标设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3]陈海德,心理辅导课的“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0)

课后辅导方法篇2

关键词:团体辅导法;基础课;范例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84―04

就全国而言,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缺乏积极应对、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单向灌输、我说你听、“一言堂”、缺少教育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缺少与教育教学对象的主动沟通,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多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从2009年起,开始尝试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中来,并先后在我校的2009、2010两个年级的“陈赓教学实验班”、“高水平运动员班”、自动控制、导航、仪器仪表、财会、电子商务、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1100多名学生的7个“基础课”教学大班中使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引入”的学理基础

研究表明:“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有着广泛的内在关联性,将“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一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对象具有一致性。“团体辅导”按功能可分为“成长性团体辅导”、“训练性团体辅导”和“治疗性团体辅导”。“成长性团体辅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团体咨询形式,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更受关注。“成长性团体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主动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到大家共同的兴趣与目标,重点放在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方面。“成长性团体辅导”比较适合于高校大学生,他们年龄相近、文化程度相同、生活环境类似、又抱有同样的发展课题或面临同样的苦恼,如学业、交友、人际关系等,这种“同质性”的团体成员相互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辅导的目的,显然,我们所要引入的“团体辅导”是前者。

二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团体辅导专家普遍认为,团体辅导的目标可以分为“特定目标”、“过程目标”和“一般目标”。“特定目标”是指每个团体辅导都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过程目标”是指团体辅导需要经历若干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目标”是指无论哪种“目标”的团体辅导,都要通过各种团体活动的形式,使参加者获得生长、发展的机会,强化他们的兴趣与经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习惯、态度与责任,更好地适应社会。“基础课”按其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课程目标”、“章节目标”和“课堂目标”。“团体辅导”与“基础课”尽管归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团体辅导的“目标”与“基础课”的“目标”有着较多的相融之处,特别是在“适应社会”、“培养责任感”、“澄清价值观”等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

三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原则具有相通性。多数专家认可的“团体辅导”原则主要有:“民主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启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这些原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引导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相比较,除“政治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突出强调课程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观点外,二者之间体现出了较多的相通性。

四是“团体辅导”与“基础课”教学作用机制具有契合性。支撑“团体辅导”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Fieldtheory)。他借用物理学中“场”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他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团体内任何一个部分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另一部分的变化,团体辅导的作用取决于团体成员的参与和互动所产生的“场效应”。主张通过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激励,使团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按照这一理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参与”、“互动”、“体验”和“反思”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而这四个环节也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作用机制的不懈追求。

二、“引入”的典型范例

“基础课”是针对“大一”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刚刚进入校门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目前全国各高校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重点教材”,它将“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1+8:即一个绪论,章内容。整个教材除第七章、第八章是关于“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不完全适合“团体辅导法”外,其它内容与“成长性团体辅导”的要求是基本吻合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引入了多项“团体辅导法”,现仅举三例,以飨读者。

范例一、《今生今世三个“最”》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一个讨论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理想,理想离我们并不遥远;(2)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二是辅导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做集体放松训练,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今生今世,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然后写在纸上,并与本组同学进行讨论。

三是辅导准备:(1)轻松舒缓的音乐;(2)事先设计好的3个问题;(3)每人一张纸和一支笔;(4)按所坐的座位,前后每10人左右划分为一组;(5)每级推选1人作组长。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请学生在各自的座位坐好,放松心境,去除杂念;(2)在轻松舒缓的音乐中,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3)热身结束后,让学生看着大屏幕(或黑板)上“辅导内容”中的上述三个问题,每个人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答案,时间3-5分钟;(4)各自写完后,如果没有特别的隐私,就与本组的同学交流、分享;(5)由各组组长把大家的答案归纳整理后,到前面介绍本组情况,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6)教师根据各组介绍的情况,进行讲评,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的类型和层次,理解不同理想间的相互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范例二、《主题联想接龙》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游戏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围绕“爱国主义”这个主题,要求学生进行词语联想,凡是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词语,都符合本游戏的要求。以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全面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才是爱国;(2)树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政治信仰。

二是辅导内容:由学生联想与“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密切关联的词语,然后各团队成员按所排顺序,每人逐一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要求每人每次只能写一条词语,相互不能重复,在规定的10-15分钟时间内,写得最多的团队获胜。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爱国主义主题的图片和主题词;(2)准备好粉笔;(3)每个小班推选出10-15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4)组成3-5个“接龙团队”,每队确定1名队长,负责全队的组织协调工作。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由教师先回顾总结第二章第一节“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做知识铺垫和游戏前的“热身”;(2)明确游戏规则;(3)由队长组织本团队成员面向黑板按纵列排好队;(4)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成员依次在黑板上写出相关词语;(5)教师掌控整个游戏的时间和进程;(6)教师宣布游戏停止后,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联想接龙的要求,每条词语1分,分数最高的为优胜团队。

范例三、《洞口余生》

一是辅导目标:这是“基础课”中的一个角色扮演法的范例。结合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达到如下辅导目标:(1)使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的标准及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2)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应对社会所做的贡献。

二是辅导内容:设定极端情境:你和你的同学在明媚的春天里去郊游,不巧突然遇到了泥石流,你们全部被困在了一个洞里。洞只有一个出口,只能容一人艰难地通过,而且洞的出口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这意味着谁先出去,谁就有生的希望。每个人都想一个能够说服大家最先逃出洞口的理由写在纸上,根据组内所有成员的理由,大家共同协商,排出逃生的顺序。

三是辅导准备:(1)多媒体屏幕上呈现预设的被困情景图片或视频;(2)有雷雨交加的视听音响;(3)用教室的桌椅临时围挡成狭小空间;(4)每个小班推选出7或10人,也可由学生举手,教师课堂临时指定自愿参加者;(5)参加者每人准备好笔和一张纸。

四是辅导地点:“基础课”上课教室。

五是辅导程序:(1)每10或15人为一组,推选出1名组长;(2)各组分散开,进人用桌椅围挡成的狭小空间,扮演受困者;(3)播放多媒体视频、音频,模拟被困情境;(4)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最先逃生的理由;(5)由组长组织讨论,将最先逃生的理由排出序来;(6)各组组长到前面介绍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分享;(7)教师进行讲评,并请各组获得最先逃出洞口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引入”的效果评析

一是丰富了“基础课”教学方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带来了清新、活泼的氛围。“团体辅导法”是在团体情境下“互相激励”、“多向沟通”、“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教学方法。他使受教育者在讨论、游戏等活动过程中实现感悟与体验,这与传统的讲授法有着本质的差异。如在典型范例《今生今世三个“最”》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听着轻松舒缓的音乐,跟随老师的指令,闭上眼睛,慢慢站起,双肩高耸,牙关咬紧,手臂抬起,紧张十几秒后,再放松,反复几次热身时,整个教室出奇的静,同学们对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人生中的重大问题,表现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课后有的同学说:“真没想到,政治课还可以这样上,太刺激了”。在笔者“基础课”教学的课堂上,由于“团体辅导法”的引入,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课堂的活跃气氛是从来没有的,你可以看得到,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那么兴奋,每个学生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泛着亮晶晶的光,特别是进行“分享”阶段时,场面更是令人难忘。

二是提高了“基础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团体辅导法”的核心理论是“场效应”理论,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是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入座率”、“抬头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入其中。如在典型范例《主题联想接龙》的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宣布游戏开始后,各团队立即进入了激烈的词语接龙过程,没被选入团队的同学在下面为本团队“加油”,一些同学还不停的翻书,查找相关的词语,场面十分热烈。特别是教师宣布游戏停止,由教师与全班同学一起,逐条评价各团队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判定其是否符合主题要求打分时,掌声、欢呼声不断,课堂中没有了打瞌睡的、看外语的、作数学题的……,同学们的眼睛都紧盯着黑板。“团体辅导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对教学过程关注度不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知情意信行”的最佳效果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三是增强了思考理论和重大人生问题的兴趣,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述三个典型范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范例的运用都与教材中该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如《今生今世三个“最”》,是为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做铺垫的,改变学生一谈“理想”就认为是“假大空”,促使学生思考自已应该“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主题联想接龙》几乎关涉到第二章的大部分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爱国不仅仅表现在抗御外侮、爱我河山上,努力学习,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爱国的表现;《洞口余生》更具有对教材内容理解的深刻性,凡逃生是“因为我学习好,以后对国家会有更大的用处”、“我是单亲家庭,我妈妈不能没有我”、“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享受生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后面;而“我身体素质好,出去的目的是想办法尽快救大家”、“我受过野外生存训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把大家救出去”这类理由的,均被排在了最前面。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思考理论和人生问题,没有空洞感、距离感,觉得很现实。”

四是“团体辅导法”引入到“基础课”中来要防止四种倾向。一是防止单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活跃课堂气氛,用团体辅导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甚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团体辅导课,这不仅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反而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必须明确指出,团体辅导法仅仅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的一种方法,而不是其它;二是防止所选择的团体辅导法与“基础课”教学内容相脱节。团体辅导的方法有多种,即使在同一种方法中,也有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内容的差别。方法选择得好就会事半功倍,切实起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反之就会南辕北辙,让人摸不着头脑,背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三是防止不知就里“一锅煮”,各章节都引入团体辅导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理论思维能力,形成对社会和人生重大问题科学、理性的思考习惯,引入团体辅导法的初衷是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事实上,并不是各章节内容都适合引入团体辅导法;四是防止食而不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班组规模、教学要求等均与团体辅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引入”决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际,加以改造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所用。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扎实实践,就会实现中央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富民.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15―32.

[2]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9:2―27.

[3]万晶晶.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40-41.

[4]顾钰民.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9:121-195.

[5]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

出版社,2007:129―136.

课后辅导方法篇3

心理辅导课有时也叫心理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心理辅导课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因此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径。近几年,除了心理辅导教师外,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也渐渐开始尝试开展心理辅导课。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又发现很多教师的心理辅导课设计缺乏系统性,辅导主题分析不到位或不透彻,辅导过程脱离辅导目标,辅导步骤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等特点。基于这些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心理辅导课要以目标为导向,系统地设计辅导过程。

一般情况,心理辅导课的辅导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认知目标是指对有关心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态度与情感目标是指形成对社会、自然、他人以及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问题解决或能力目标是指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目标层次明确,清晰易懂,在当前心理辅导课设计中较为常用。在确定三个层次辅导目标的前提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就需要围绕辅导目标而设计,然后选择合适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材料来设计辅导步骤或环节。因此,一般情况下,辅导过程可以根据三层次辅导目标设计三个步骤,分别针对和实现三个目标。

关于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钟志农提倡“起承转合”的团体动力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的过程包括暖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曹梅静、王玲等人提出“导入―展开―结束”的三阶段教学模型。笔者结合他们的辅导设计思想以及以目标为导向的思想,认为心理辅导课过程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个阶段是“导入―展开―结束”。导入阶段对应的是暖身步骤;展开阶段占据了整堂课的大部分,包括与三层次教学目标对应的三个教学步骤;结束阶段即课堂总结环节。因此将辅导过程概括为“三阶五步”。

一、导入阶段

导入阶段即暖身步骤,是一堂心理辅导课的开始。心理辅导课需要学生心灵的敞开,当教师走进课堂,学生不仅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存在焦虑与阻抗,这阻碍了学生心灵大门的开放。暖身步骤正是学生心灵之门打开的钥匙。

钟志农特别重视心理活动课的暖身阶段,认为暖身对团体动力起着开启的作用,是整堂课前进的动力保障。笔者赞同其观点,认为暖身阶段不仅暖身更要暖心;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要启发学生心灵;不仅与下一环节密切衔接,更要对整堂课充满意义;不仅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更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经验开放。

暖身阶段的设计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游戏法,游戏的形式可以使学生身体略微活动,从而促进放松,也可以是对心理有启发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和领悟道理;可以是需要团体间个体相互合作进行的活动;也可以是不需要合作个体独立的活动。但无论如何,暖身步骤的基本原则是每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不能只让个别同学参与,其他学生观望,如此起不到整体暖身的作用。另外游戏结束时,适当地让学生谈谈感受和启发,教师给予引导和小结,并自然地引出题目和过渡到下一环节内容。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之,暖身阶段减轻了学生的焦虑感和戒备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为整堂课打下了基础。

二、展开阶段

暖身后应该是进入正式的教学与辅导,但是对于这个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设计。笔者认为这个过程需要密切地联系辅导目标,以辅导目标为指引设计步骤。因此,根据三层目标模式,笔者认为该教学阶段也基本上可以设计为三个步骤,以对应三层辅导目标。

步骤一,what&why。该环节主要是认知目标达成环节,认知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简单地说是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因此这个环节可以采用认知法教学,包括故事法、讨论法、艺术欣赏法等,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相互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概念、原理和意义。选用的素材可以来自名人故事、经典寓言,也可以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两者各有利弊,前者对学生有很强的励志作用和榜样作用,后者来自实际生活故事,更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对学生的启发更大。一般情况,可以先呈现名人故事,再呈现实际案例,从远到近自然过渡。在故事呈现后,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可以讨论故事说明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反馈、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二,who。该环节主要是态度与情感目标的达成,是学生作为自主、独立的个体体验和探索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学生体验“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在不断和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该环节主要是根据上个环节学生明白了一些现象和原因后,开始试图分析和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在上个环节我们明白了别人身上的一些现象,那么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写在纸上,写好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情况和感受以及原因。也可以使用想象技术,即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状态(也可以说是催眠),并跟着教师的指导语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在想象中体验各种感受。在想象之后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想象的内容以及体验到的感受。还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当事人扮演具体生活事件,重新经历生活事件和感受;也可以改编生活故事,体验积极的情绪。此环节的学生讨论尤为重要,同伴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分享体验感受,有助于当事人形成积极全面的情感品质。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作积极的引导和总结。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0分钟。

步骤三,How。该阶段主要是问题解决目标达成环节,是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环节。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方法。上一环节学生已经体验到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也明白了原因,这一环节学生迫切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可以采取讨论法,比如脑力激荡法,即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位学生的问题,让大家齐心协力出点子,帮助问题解决,因为学生提到的问题解决经验对同伴之间有更好的借鉴作用。教师也可以总结概括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各种办法写在黑板上,并补充学生没有提到的一些方法,总结成一套问题解决方法集,实现资源共享。值得注意的是,问题解决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直接呈现和说教,而是由学生讨论、领悟和相互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概括和总结学生讨论。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实际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并设计如何在现实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示范训练和行为训练。最后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应对。一般情况,该步骤的时间为15分钟。

三、结束阶段

一个好的收尾对整堂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情况在结束阶段,教师对整堂课作总结,对学生的反应作总结,并给予学生祝福语。也可以让学生对整堂课作总结。

有些人认为结束阶段可以包含到上一个步骤里面,笔者并不赞同,因为通过整堂课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依依不舍,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个过程使师生渐渐为课堂拉上序幕。在结束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一定的心理辅导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也可以送给学生一首与辅导主题相关的歌或者诗,以温馨而舒缓的方式给课堂渐渐画上句号。一般情况,该阶段的时间为5分钟。

总之,心理辅导课的辅导过程设计基本理念是以目标为导向,即辅导过程围绕辅导目标而展开,“三阶五步”辅导过程的具体设计则是根据三层次目标而展开的。对一般的心理辅导课设计,“三阶五步”均适用。对于具体的一堂课来说,如果辅导目标层次有所变化的话,那么“三阶五步”的辅导过程设计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要灵活运用“三阶五步”辅导过程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稿件编号:090906004)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钟志农.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形成性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7(1).

[3]曹梅静,王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4]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21004,电邮:)

封面人物档案

张璧宏,1957年生,河南温县人,中学高级教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的办学理念,在他的带领下,许衡中学在六年多的时间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学校,被教育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学校发展史上的三大奇迹之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考察过许衡中学后,称赞“许衡中学素质教育开展得好,是全国最好的学校之一”。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先生这样说:“许衡中学是素质教育的典范,是全国最好的素质教育创新的楷模”。

课后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课外体育教学普通高校体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147-02

高校课外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在开展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不但能够弥补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常见的教学课时不足和教学内容不足等问题,而且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及任务。鉴于此,该文就针对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1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意义

1.1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

在实施体育辅导员制度,设立体育辅导员之前,多数高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的,然而惰性是人的天性,这一点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不例外。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活动的频率、次数以及质量等,都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以至于影响了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然而,在体育辅导员设立之后,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因为体育辅导员的介入开始变得更加的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这对于课外体育教学的推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1.2设立体育辅导员能够为高校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在设立了体育辅导员之后,体育辅导员会进入各院系,并按照各院系所制定的体育辅导计划,来科学的开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而且还会及时的将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情况、进度以及所遇到的问题等与各个学院的主管领导进行沟通,由此可见,体育辅导员在学生课外体育教学中的介入,使得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能够有效与院系的主管领导进行及时的沟通,及时的发现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对策,而且还能够协调各学院的资源来更好的开展和配合学生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从管理层面、资源层面等多个方面为学生课外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1.3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设立了体育辅导员之后,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和组织形式,并据此来有针对性的安排和组织与此相对应的课外体育教学活动,例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互动、体育摄影展、趣味体育竞赛等,让学生逐渐体验和发现体育运动的乐趣,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助力。

1.4设立体育辅导员有助于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

课外体育教学是组织高校学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不仅承担着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同时,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而高校体育辅导员的设立,能够让学生所组织和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从而让课外体育活动更具组织性和引导性。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辅导员的设立,对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高校课外体育教学设立体育辅导员的现状

课外体育教学是高校课内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有效延伸,虽然说,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已经逐步开始实施课外体育教学制度,并有针对性的开始设立体育辅导员。但是,在体育辅导员具体的工作开展方式、监督考核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体育辅导员来说,由于体育辅导员在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所介入,因此,对体育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一专多能”的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辅导员队伍明显还没有达到上述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体育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如何科学的组织体育辅导员团队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其次,由于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辅导员都是由其它的任课教师兼任的(多数为体育教师),他们不但担负着学生课外体育教学辅导的任务,同时还有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以及竞赛和科研等任务,因此,常常会由于压力太大,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或者是由于时间方面的矛盾、观念上认识的不足等等,无法全身心的投入体育辅导员的角色中去,甚至是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最后,由于体育辅导员制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因此,体育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仍然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高效的、可直接套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仍然较为少见,所以,急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3充分发挥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体育辅导员作用的对策及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中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在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首先,注意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高校体育辅导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是确保高校体育辅导员的作用得以充分、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要注意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并据此来正确的评价和监督体育辅导员的工作实绩,调动体育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以及主动性,以此来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例如: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体育辅导员考核办法》时,要注意体育辅导员工作安排的细化,如,各学院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安排、地点甚至是临场指挥等等都应有详细的量化指标,以此来督促体育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体育辅导员职责的高效履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其次,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重视科学的体育辅导员团队的构建。要有效的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体育辅导员的需求,一是要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学校不但要定期的组织体育辅导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而且还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激励机制,激励体育辅导员积极主动的去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二是要重视科学的体育辅导员团队的构建。要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体育辅导员的要求,重视体育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是根本的措施之一,而科学的组织体育辅导员团队则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措施之一。为了满足高校课外体育教学对于体育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可以通过选择体育教师中具有较为全面的技能水平和突出的优势特长的任课教师,并且要注意不同的体育辅导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动有无,通过优势互补和互动有无,来确保体育辅导员团队结构的全面、合理、科学,确保学生体育课外教学的全面、高效、高水平的开展。

再次,要注意课外体育教学计划和课内体育教学计划的合理安排。通过合理的安排,来最大限度的避免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仅如此,还要综合考虑体育辅导员的教学训练任务和科研任务,及时解决体育辅导员任务过于繁重的问题,通过教师团队任务均衡化的方式来缓解的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增加体育辅导员的配备数量。

最后,要注意对体育课外辅导员进行宣传和教育,让他们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体育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工作现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课外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而且还要注意引导其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与课外体育教学相关的科研工作的开展,以此来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徐永生.课外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

课后辅导方法篇5

【摘要】课堂教学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大班式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很难因材施教,为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更上一层楼,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师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充形式。

http://

关键词数学;课外辅导;方法;教学质量

一、学生分层分组

教师可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可以二至四人一组,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大致分为三至四个组左右,学有所长的学生也大致差不多,这样做的优点第一可以节省老师的时间和精力,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一个个等着前面的学生辅导完,这样安排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让更多的学生接受辅导。第三对于有的学生一个人向老师提问题时有一种害怕的心理或羞怯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理解力差,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向老师提出怎样的问题,因此让他们成立辅导小组就不会有这种心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胆大、独立的学生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二、辅导内容多样化

作业方面: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着重辅导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注:老师布置的作业首先也要适时适当的分层布置,其次尽量精挑细选),把基础知识先弄懂。去年刚接手七年级两个班,对于学生各自的学习情况还不熟悉,其中有位学生学习态度比较主动,经常来问一些课外辅导书上的题目,而且都有一些难度,但是几次考试摸底下来发现她成绩并不理想,甚至有几次不及格,及时调整辅导内容,着重于对作业的辅导,把作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先解决,而不要眼高手低,通过半个学期的辅导成绩稳步上升,现在到了初二基本上成绩也比较稳定,而且基础打好以后,也不会每天的作业都会有困难。对于学有所长的学生,不仅要注重课内作业的辅导,也要注意课外作业的辅导,有时学生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外时间自己会找题目来做,老师可给予一些明确的指导,课外书上哪个题目或哪类题目适合他可以去尝试一下,也不需要所有题都需要做,加重他们的负担。

学习方法方面:有些学生平时也经常辅导但就是成效不大,这时就要及时地找找原因和改进学习方法。教师也应在平时多讲讲数学的学习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相互交流经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班上有一位叫小玲的女生就是这样,平时学习挺认真,态度也比较端正,碰到不懂的题目经常来问,也做课堂笔记,但就是效果不明显,成绩不拔尖,给她仔细查找了原因,主要是复习总结这个环节做得很少,不会把相关知识点串成一条线,融会贯通,不会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也没有把当时问懂的题目再复习巩固,脑子里没有一条清晰的知识链,没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网,这样一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内容比较多真是一考就倒。查找到原因后,经常督促提醒她做好复习、整理、总结的环节,刚开始也可以辅导她怎样做知识点的“串线”和“结网”,慢慢养成习惯学会了以后就让她自己做,教师只要做适当的点拨就可以了,在以后的几次考试中成绩也就慢慢上来了。

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已被许多实验研究所证明,心理学家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地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同样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那些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优良,反之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学习成绩也差,因此,平时在课余时间也要多与学生沟通,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多了解一下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家庭原因,甚至是老师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多的也会受到老师的影响,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认为你对待他们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你,也乐意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对于学生态度的辅导更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三、辅导方式要灵活

课外辅导的地点可以在教室里。学生在教室里自习时,可以作巡回辅导,上完一节课后有的学生对上课的内容还是有疑问,课后马上提出,这时应趁热打铁马上答疑,这样效率比较高,也可以在办公室里,对辅导小组或个别学生进行答疑,在游戏、体育活动中,凡是一切可以接触到学生的地方,在时间允许额的前提下,都可以随时随地解决他们的疑难问题和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辅导。辅导的内容、方式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领悟力较强,同类型的题辅导过一二次可以叫他自己归类解决,有的稍差一点可以多做一下变式训练强化一下,有的能力差一点,同类型的题目比方说准备好六道题,你可以先让他做两个,然后马上批改,把错误指出来,纠正以后再做两题,这样错误会明显减少,最后的两道题可以强化巩固一下,甚至根据具体情况来一个提升也未尝不可,这种做法比一次做六道题效果要好得多。

四、帮助学生选取课外辅导书

关于辅导书要注意三点:(1)老师推荐,题量要少而精。辅导书的选择最好由老师推荐,选择好的出版社的作品。最好不要让他们随意选择,去年我刚接手了七年级的新同学,有些同学积极性很高,早早地买好了课外辅导书,但都不一样,而且有些书不与苏教版的配套,有些书难度太高,他们过来问问题时,老师也不忍心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但讲起来又费时费力,真是事倍功半,后来及时调整统一了辅导书,便于老师帮他们选题、分组辅导,学生自己也便于相互讨论。(2)要选择适合孩子水平的辅导书,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学习,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提高难度;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自信心。(3)阅读辅导书的例题讲解部分。一本好的辅导书,例题多样化,讲解会提供很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仔细研读辅导书的例题是很重要的。

http://

参考文献

课后辅导方法篇6

一、辅导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基础必修课,学生要掌握它,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进行大实践。而实践既要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必须伴随着教师的辅导,这是整个机械制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辅导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上未弄清楚的问题,或者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感到困难的地方,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综合、分析、演绎、归纳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以使学生能顺利及时地完成作业,并使学生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逐步深化和提高。在结合空间与平面方面,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就更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各自掌握的知识程度也不同,若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辅导,就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技师学院机械制图课教学大纲中规定绘图时间占总学时较多,因此对机械制图知识与技巧掌握的好坏,主要看教师的辅导工作进展的如何,因为学生成绩主要表现为能否独立完成作业。在既要迅速解决学生的困难,又要照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的情况下,教师的辅导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辅导前要有充分准备并对能预见可能出现问题

教师在辅导前,对于学生中要提出的问题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估计。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特别是对于布置的作业,教师必须通晓作业的所有内容。有些看似不需要进行解释的问题,也有可能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有时只突出讲重点内容,而疏忽了一般的环节,布置作业内容简单、单一,并没有注意到作业内容中的细节问题,以致不能反映出学生的问题和错误。这样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1、学生开始做作业就得不到教师的正确指导,破坏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好奇心和积极性。2、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能从理论和实际给予充分、系统的解答。3、学生对教师产生不同的评价,无形中会降低教师的威信。

总之,教师只有在辅导前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做到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问必答、举一反三。

三、辅导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教师,在辅导中除了遵循“一助、二严、三耐心”的原则外,还必须注意培养和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绘图习惯,这也是教师辅导中要遵循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学生对机械制图知识接受的好坏、理解的程度与运用能力高低,必须要从学生是否有自觉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来判断。学生是否有独自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学辅导中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是否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性由浅入深地辅导来决定。

技师学院的机械制图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跟其他课程相比,本课的一些章节更适合于独自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抓住青年学生都想学会一门技术语言的心理,除了通过第一节课绪论中灌输图样是工程节的技术语言这个思想,交代课程的性质、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还要在课后辅导上加强指导学生自发的进行对机械制图重要性的讨论。。

总的辅导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空间想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多想象、分析、判断,加之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会使制图课的辅导效果更好。

四、辅导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要想是学生真正地学好这门课,必须在辅导中善于从

认识上提高,从态度上端正,从思想上重视。并通过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促使学生把这门课学好。

首先,通过三讲、三让、三联、三看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地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即:1、通过教师讲解技师学院发展程度,让学生联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学习好机械制图的重要性。2、通过教师讲解过去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对较复杂的机械装配图难以入手的经历,让学生在现实实例中,了解到学习这门功课的重要性。3、通过讲述技师学院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从技师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着眼,联想国家的经济建设对自己的时代要求,认识学习这门课的迫切性。

其次,通过一些适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

1、针对个别问题,要及时进行单独指导。

2、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及时讲解

3、注重细节,清除死角

4、深入实际,进行现场讲解

5、注意总结,选出典型进行学习交流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机械制图课的课堂辅导与现场实践辅导的结合做的还不够好。

2、机械制图课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搭配还不够协调。

3、学生的实际看图和画图能力还较低,不能满足工作的要求。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必须不断地深入调查外参加现场实际制图工作,充实新的生产知识,并可以考虑安排学生的现场辅导,特别是针对较复杂的机械装配图。

课后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交流机制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认为,为了达到育人目的,培养合格人才,高校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长效交流机制。

一、构建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现实必要性

1.有利于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最基本力量,一个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个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各自为政,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教授,学生听没听进去是另外一回事;辅导员一方面很多不是思政出身,另一方面疲于学生的日常管理,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关知识去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如果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效的交流机制,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将会形成合力,“1+1>2”,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实践性,学科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备上,应当在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学科运用上展示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辅导员也需要找到一定的学术平台,运用学科支撑,增强工作的理论指导,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科学、合理的长效交流机制有利于创造一定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体性内容通过两支队伍的合理交流,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良好互动会呈现出两者相辅相成的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介入辅导员培养与培训工作、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更好地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拓展自己的辐射空间,有针对性地纠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工作相脱节的倾向。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支撑和学科平台,可以加快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科学化、专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的速度,对于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特征的研究,提高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优势互补,推进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优势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探索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现实问题具有丰富的学理性思考,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距离,对学生个体缺乏细节了解。辅导员的优势在于了解大学生日常生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容易与大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不足之处体现在难以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给予富有学理性的解释并进行深层次的解疑释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摸索创新,同时也得益于专业建设和学科研究水平的整体进步。简言之,只有整合了两支队伍的优势,形成互补态势,思政课教师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学生思想和行为动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辅导员才能具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政治觉悟,从而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二、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立交流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工作量将会有较大增加,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难以平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建立正常的交流机制之后,原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能既要授课又要担任辅导员工作、参加相关学生管理会议,而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琐碎的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文体娱乐、人际关系、就业创业等各方面,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难做到两者兼顾,用于教学与科研的时间比打通两支队伍之前势必减少,这自然会影响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

2.辅导员由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可能会出现不能较快胜任两支队伍真正建立交流机制后所承担的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从学科依托方面来看,辅导员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很多吻合之处,但由于很多辅导员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因此,在两支队伍真正建立交流机制之后,许多辅导员可能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教学方法难以深入研究,从而不能较快胜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由于长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角色隔膜,两支队伍的融合面临很多困难。

高校普遍设有专职辅导员和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种不同性质的队伍,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之后,两支队伍整合为一,淡化了角色上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辅导员在高校属于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形象却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因此,大多数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情感上难以接受自己既是教师又是辅导员的身份,加上工作量大大增加,原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打通两支队伍的做法大多持有不同看法,带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于辅导员而言,整合两支队伍的做法虽然有助于他们拓宽自身的发展方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修养,但由于今后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任务,这对大多非思政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而言,无疑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因此,一些辅导员对打通两支队伍的做法也自然会产生畏难或抵触情绪。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思考

构建两支队伍的交流机制目的是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构建两支队伍的交流机制要有创新意识,大胆探索,切实找到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长效交流机制。

1.探索专兼职结合、立交式流动的科学化模式。

专兼职有机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应当积极鼓励思政课骨干教师,尤其是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兼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兼职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或学生班主任,同时使他们在辅导员或班主任岗位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应当坚持从优秀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德才兼备的硕士甚至博士充实辅导员队伍,确保这支队伍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梯队。

2.严把辅导员入口关,优先选拔思政教育等相关专业毕业生。

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顺利融合,学校要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在选拔辅导员时,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结合实际,设置辅导员的从业标准,从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建设方面全面考核他们的任用资格,尽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领域内挑选。

3.加强对两支队伍的培养、培训。

为了加快两支队伍的融合,让两支队伍尽快适应建立交流机制后的新形势,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培养、培训计划。对非思政专业的辅导员来说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培训,又要对他们进行学生日常思政管理能力培训;对思政专业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来说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提供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如定期、不定期把两支队伍送出去进行短期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半年左右的进修。

4.创新管理模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学校要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要鼓励和支持一批热心、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型方向发展;二是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资源,优先推荐他们竞聘校内教育和行政领导岗位;三是根据工作需要,鼓励和支持一部分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报考校内外处级、科级领导干部岗位。通过这些办法促使他们“工作安心,学习用心,生活开心,发展顺心”,吸引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辅导员队伍中来,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第一线。

参考文献:

[1]张坚.关于整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做法的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贾少英.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

[3]马福运.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4]王建国.找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6,(9).

课后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逃课;辅导员;管导策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69-02

大学生逃课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一直都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70后说“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80后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再到90后直接就成了“逃课需要理由吗”。如果说逃课是大学一种普遍现象的话,那么90后大学生“逃课族”就显得格外直截了当和肆无忌惮。从逃课到代课、从帮答到到花钱雇用别人代替点名上课,这些在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秘密行为,如今又被搬到了网上。一个90后大学生创办的“逃课网”网站,创办不到三个月,就有上千人注册。有关调查显示,在普通高校,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在20%左右,而公共课已达50%以上。的确,对于新新人类的“逃课族”来讲,逃课已成了一种习惯,他们不需要理由来为自己的逃课行为找借口,逃课恋爱族、QQ族、逛街族、网游族;逃课经商族、打工族;选择性逃课族、逃课考研族、兼职族……逃课的理由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这其中还不包括“隐性逃课族”。由逃课引发的网络事件也时见媒体: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因学生逃课而引发肢体冲突的事件曾一度占据网站头条;大学生博客上“开学不到一个月,我和室友们翘掉了一半课程”日志引发的讨论;前段时间辽宁大学78岁教授上课写了整整两黑板,课堂上却仅来了3名学生所引发的热议。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对于班级里存在的大学生“逃课族”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实现制度化与人性化管理的统一与结合,让他们重新回归课堂。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逃课行为中的角色迷失及管理困惑

首先通过对普通高校m大学500名在校本科生(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对逃课现状的统计和逃课原因的分析,以期能较准确、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逃课情况,对逃课现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对逃课原因进行深层次多层面的剖析。调取m大学教务处三年来随机抽查学生课堂的统计数据(在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务系统中有备份),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教师对学生上课出勤率的影响比重。对m大学50名辅导员、50名任课教师进行问卷分析,得出目前高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对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看法、管理方式以及相关建议等。这样从主、客观角度,全面审视90后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内因、外因、性质,以便分类采取有效措施。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多元复杂,基本可以归纳为:(1)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看: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主成长意识和能力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进入大学的适应期长,学习上不适应;欲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干等。(2)从教师授课的原因看: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讲课枯燥乏味;授课安排不合理;考试方法不当;教师是“老好人”,对学生旷课行为不闻不问。(3)从教学管理方面看:教学管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难度不适宜;教学设施差;教师调动和驾驭课堂的水平不高;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4)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不协调。虽然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之间未能默契配合。任课教师上课由于不熟悉学生,使学生钻空子在所难免;学生管理者关注学生参与活动及社会锻炼等而不顾教学,学生热衷于参与辅导员组织的活动而逃课现象时有发生;辅导员综合测评体系构建不合理,人为程度高,学生协助辅导员工作往往会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忽略上课;繁忙的工作与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使辅导员忽略或放松学生考勤管理;“导学”型的主题班会缺失或流于形式[1]。

从以上归因中我们不难看出是大学生缺课原因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导致了逃课治理中主体的缺失,是辅导员,还是教师、学校领导、大学生本身更应该在逃课管理中承担主要责任?辅导员是否因为学生与教师方面的原因对逃课行为放任自流?因此,也就形成了部分学校学生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推诿,沟通协调机制不畅,对逃课的治理理念不统一等,这更加剧了大学生逃课行为的治理难度。

从辅导员角度反思,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沟通话语多;辅导员能更多地掌握学生逃课的深层次的心理、家庭原因;辅导员有强有力的奖惩权力和机制;辅导员对班级的掌控更为全面有效;辅导员对学生成长与行为习惯养成肩负更重要责任等。这些都使新一代的辅导员不能迷失,责无旁贷地应当也必须成为学生逃课行为治理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成为学生逃课管理引导方案的谋划者与建议者,成为统一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之间在逃课问题班级治理上达成共识的协调者。

二、制度化与人性化统一的辅导员管导策略

(一)构建“辅导员―班级”一体联动管导机制与策略

明确了辅导员在大学生逃课行为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后,有效的措施必不可少。一个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统一的模式和策略需要多年的实践和整合,笔者经过多年辅导员工作实践摸索和凝练,结合90后大学生行为、心理特点,总结提出了辅导员―班级治理机制的概念。制度的设计来源于辅导员工作实际,来源于多年个案研究,笔者认为,辅导员―班级治理机制是治理大学生逃课行为的理性选择。包括请假―考勤联动机制;个别谈话―约定机制,辅导员―班级日志机制,辅导员―教师沟通机制,旷课预警―惩罚机制,综合测评―德育学分关联机制,导学班会―自我教育互补机制等一系列互相协调的整体策略[2]。通过进一步深化和明确机制所蕴涵的制度模式、人性化管理注意的关键节点以及以上机制的实施主体、过程、方法,使大学生逃课管理寓于学生引导教育之中,形成辅导员―班级架构下的“导学”机制,完成大学生从制度约束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这种机制的建构,为辅导员在学生逃课治理上提供了具体措施,变单纯的思想教育无处可抓为有的放矢,用制度化、人性化的策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因素,使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落实,实现高校的课堂神圣。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管理的出发点在辅导员,落脚点在班级

虽然现阶段班级由于固定教室的取消稍显弱化,但是这仍然撼动不了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基本单位的地位。班级管理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思想、道德等各种素质的养成。学校管理的好坏从某种程度上说还主要依赖于班级管理是否到位,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又直接取决于辅导员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人,而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因此,基于班级管理意义上的大学生逃课管理的难度仍然很大。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班级管理必须走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机交融的路子,这样,班级管理才能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制度可以约束人,而人性化管理能够感化人,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法治”加“人治”的管理中,应该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因时而异。不管如何都应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

(三)“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理念要求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辅导员为中心、轻视甚至忽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管理模式“刚性”(强制式)管理和“柔性”(松散式)管理,这与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实现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有机融合,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就很关键。因此,作为辅导员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班级管理。尤其在面对90后,素质教育中培养出来的一代,更迫切需要辅导员还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全面发展的人性空间,推行人性化管理。通过班级骨干构建、制度构建、氛围塑造、文化凝聚等程序和步骤逐渐使学生对班级有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整套“导学”机制,彻底解决学生逃课问题。

(四)积极性逃课正向趋势的存在

一部分学生内心愿意学习,对上课学习的内容有意见或认为无意义,逃课后选择了去图书馆学习、社会锻炼、学对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等。这是与我们通常批判的状况有所差别的一种现象,可以说是不能过于批判的一种积极倾向。基于此种悖论,辅导员面对逃课行为治理时要区别对待,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应出于正向的有意义的,应以鼓励学生学习为出发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辅导员这个过程中接受学生的真实信息与对教师的反馈,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来完成,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才能使逃课导管行为更为顺畅。这样也就能真正解决逃课的实质性问题,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大学生课堂主题的自主回归。

参考文献:

课后辅导方法篇9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七(3)和七(4)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班主任分别为石朝贤老师和潘洁老师.两个班现在班上就读的有95人。

思想政治方面。本学期本人始终拥护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拥护国家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始终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发展。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育的每一个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同志,积极协调工作中的各个方面;

教学工作方面: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除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吃透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拟定了课堂上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中的辅导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提高了实效。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在设置作业中,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辅导。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学成绩有所提高,在本学期期中考试中我所任教两个班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还必需进行加强和训练。

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

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激起我的挑战欲望,决心立志要在新的老师角色中争取教学教研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我每天花2小时以上时间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教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这两个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我还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制作课件,本学期我每节课都制作了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即每章一总结,期中、期末一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

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3、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由于没有新课标教学经验,所以我的教学进度总是落在其他老师之后。我虚心向他们请教每节课的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本学期我将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整理成“教学反思录”。

4、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潜力,利用下午放学后的半个小时的时间分别辅导他们,有问题要问的学生自由来办公室问,或让作业不过关的同学有老师指点。除了老师辅导外,我还要求学生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即一名优生负责一至两名中层生和一名待进生,优生经常讨论学习问题,弄懂弄透了才去辅导其他同学。

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1、新课标学习与钻研还要加强;

2、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效果方面还要考虑;

课后辅导方法篇10

摘要:高校辅导员普遍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是落实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的一大举措,也是高校辅导员发挥引领学生思想作用的重要途径,面对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思考,力争提高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的质量及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对其地位、作用和课程实施要求都有明确规定,特别是近几年,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使得这一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更凸显,为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正规化、科学化发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高校辅导员主要负责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如何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上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是完成其本职工作任务的主要途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强调:“班主任及辅导员作为高校当中教师队伍的一大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作为引路人,指引着学生健康成长。”《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作为高校当中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扮演着干部与教师的双重角色。”对其职责这样规定:“帮助在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充分掌握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情况,对于学生热切关心的问题正确引导。”从这个层面来看,辅导员具有的身份及需要担负的职责,跟教育部和宣传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的“在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看清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学生全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及各项政策,遵从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下定决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一致的,辅导员应该主动积极地利用形势与政策课程这一平台,实现自己的工作职责。

其次,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渠道。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基本路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展大学生树立理想与信念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其学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和看待当前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和趋势,坚定跟党走的政治方向。辅导员要想胜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高校辅导员“拥有丰富的知识,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方面做了详细明确。辅导员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利于提高自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是提升辅导员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政治性、时效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本身就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理论储备和思想认识水平等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是高校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要负责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引导工作,辅导员积极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将自己的基层实践经验与教育教学结合,不仅能体现出辅导员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作用,还能促使辅导员加强自我学习和锻炼,提高政治理论修养,拓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从而提升个人的综合业务水平。

二、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最近几年,许多高校在贯彻形势与政策课实施要求和经费投入方面已经加大了力度,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也很普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特点与辅导员当前的整体状况存在差异,导致辅导员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少数高校未能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并且支持不够、政策不到位。一是领导层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不够、定位不明,没有真正贯彻教育部门相关规定,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安排随意、课时不定、管理松散,使得这一课程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二是缺乏相应制度建设和充足经费支持,导致该课程在开展过程中没有制度依据,导致课程的开展常常因为调课、请假等外在因素而受到干扰甚至打断,使得本课程不能有效调动专兼职教师上课积极性,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的稳固性;三是缺少科研探索,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学科研单位对课程内容和教育教w方法进行专门的研究思考,没有紧紧抓住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效性和变化性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逐渐滞后,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未能紧跟形势和政策,降低了课程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

其次,辅导员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不足,影响教学效果。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分析时政与热点问题,涵盖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这对上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求任课老师具备较为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还要求任课老师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及时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广大辅导员因为学业背景各不相同,个人知识结构千差万别,对政策法规的了解掌握和认识程度显得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年轻辅导员,既有因为刚参加工作造成的社会阅历和经验不足,又有因为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差别和局限,导致在授课时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对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有效结合,加之缺乏课堂经验,往往在授课过程中显得生硬和肤浅,甚至在教学目标和方向上出现偏差。

再次,辅导员受工作环境和制度的限制,参与教学后劲乏力。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广、内容多、参与面大,许多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都参与其中,但由于管理制度和部门权限的原因,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的部门和辅导员所属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在行政体制上存在权限分割,常常造成在日常协调上的不及时和不充分,使得参与教学的辅导员群体作为基层一线教师和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力量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辅导员不但要担负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任,而且要负责较为繁多的办公行政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入学率提高迅速,高校辅导员平均负责的学生往往多达三四百人,导致辅导员在繁重的学生工作之余,难有精力投入到对理论政策的学习之中。再一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自身所特有的时效性强、变动性大的特点,需要对任课教师及时开展教学业务培训,以便任课教师能跟上步伐和节奏,但由于条件和经费所限,许多高校没有让辅导员参与有关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培训,造成辅导员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指导,知识储备后劲不足,不能提升教学水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强和改进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高校当中两课教学的重要课程构成部分,它是在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作为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课程,让辅导员有效参与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还是进一步巩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地位和教育作用的重要方法,这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

一是认真贯彻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文件精神和实施要求。首先,高校领导层应该达成共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定位,将形势与政策课看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关心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看到作为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辅导员队伍再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在引领大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重要意义及维护校园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其次,各高校应该加强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为辅导员参与教学创造条件。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指出的:“高校应逐渐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部门和党委宣传部负主责,教务处、学生部及团委积极参与的教学领导与工作体制,编写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因此,保证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统一,是促进形势与政策课顺利开展、影响广泛的重要保障。

二是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科建设。首先,作为学校的教育规划和教学计划是开展各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纳入其中,使该课程成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地位和作用的制度肯定,从具体章程上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程序和参与教育教学的师资配备,确立辅导员和其他专兼职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制度依据,另一方面使辅导员和其他专兼职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会因为外在原因而被随意干扰,保证课程顺利开展而不受影响;其次,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对待,在明确课程设置,确保课时数量,保证师资配备的同时,还要组织人员设立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涵盖范围广、教学内容变化快等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是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结合当合国家方针政策所带来的调整,确定跟得上形势、符合实际国情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使形势与政策课对青年大学生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从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研究如何使这一课程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调动包括辅导员在内的专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优势。

三是加强辅导员教学能力培养,建立教学参与机制。首先,辅导员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因为辅导员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和一线,从工作职责和要求来讲,本身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因此,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是对自己综合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的锻炼和提升,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要珍惜和利用好这一机会;其次,辅导t要加强学习,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辅导员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资本和底气,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和生中关心时政,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扩大知识面,有意识地学习政策法规。还需要辅导员积极深入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知晓青年学生关心的问题和事件,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结合时代特点丰富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再次,要根据各学校辅导员队伍实际,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选拔、培训、考核制度,通过程序让符合上课条件,具备授课能力的辅导员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并积极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专兼职教师提高自身授课水平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考核评审工作,对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的教师进行督促甚至淘汰,对工作认真、教学效果优良的教师给予激励和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长效的运行机制。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应将学生作为工作对象,关照与教育他们,逐渐加强其政治觉悟、文化素养、思想水平及道德修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总的来说,积极促进高校辅导员有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并发挥思想育人的作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力量和重要阵地真正结合起来,是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需要各高校积极思考、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社政〔2006〕24号,2006.

[4]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社政〔2014〕2号,2014.

[5]张婉秋.高校辅导员在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3(24):95-96.

[6]童蓉.浅谈辅导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J].学理论,2013(20):264-265.

[7]杨倩.专业化辅导员与形势政策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7):92-94.

[8]齐嘉妍.“翻转课堂”模式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实践[J].新西部(中旬刊),2014(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