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36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1

1.想象力的概念及分类

想象是人脑对以后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根据想象的内容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力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照可实现程度不同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2.想象力的作用

2.1有助于数学学习

想象力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对于数学概念、空间只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推导规则。这些对于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2.2有助于小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2.3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活跃校园氛围,提高小学生整体素质,使教师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质的飞跃。

3.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3.1想象中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多,从简单复制到独特创造;从具体直观到逻辑概括。

3.2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会由原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为有意注意占主导。

3.3想象符合客观现实。小学生中低年级的学生的想象常常会现实,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会符合客观现实。

3.4幻想的丰富性。小学生的幻想会逐步由肤浅到深刻、单一到丰富的发展。

4.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4.1教材方面

4.1.1“读教材,想画面”。通过以读教材、积累教材为出发点,让学生心中的想象充分发挥。

4.1.3通过看图,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人的大脑思维是由外界信息的不断刺激而活跃起来的,而外界信息的获得要不断地学会仔细观察,观察是通往想象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画,培养想象力。

4.2家长方面

4.2.1续写故事,让孩子续写故事,或者讲故事结局改编。

4.2.2平时善于假设情境,巧妙提问。

4.2.3比较差别,在生活的情境中,拿具体事物作比,让孩子观察、发现并找出其差别。

4.3教师方面

4.3.1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客观环境,包括课内的与课外的。课内环境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有趣、轻松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课外环境则要求学生生活在蓬勃发展、健康向上的的环境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受到快乐和幸福,随之而来的是身心健康,视野开阔。

4.3.2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不要把每堂课的内容排得过满,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否则便可能使学生养成惰性,形成光听不想的坏习惯。所谓的空间,指教师提出的需学生想象的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就布置到课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4.3.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质疑,也是培养想象力的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该有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有自己的观点,敢于提问题,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自由空间。这里所说的问题包括一些异想天开、异类的问题。对于提问题,教师要给予保护,对所提问题不可求全责备,而应鼓励或肯定,科学引导,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

再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提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引导学生把知识吃深吃透,要从各个方面去思考去想象。

4.3.4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常规。突破思维常规往往能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思想,它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常规,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4.3.5培养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时,我以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平铺直叙,要生动、活泼,充满情感,并配以图片、实物、音乐、语势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觉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4.4在阅读中培养想象力

4.4.1品词析句,展开想象。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4.2感情朗读,训练想象。诵读时要让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他们的再造想象能力。

4.4.3创设情境,启发想象。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老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去,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想象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4.5在作文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立足课文是想象的基础,要把想象作文和阅读结合起来。如语文教材中《落花生》一文,让学生从父亲的话中体会花生默默奉献,不夸耀自己的品格,随之引导学生以《蜡烛》进行联想:由蜡烛照亮别人,联想到清洁工、老师的无私奉献。创造假想条件,开阔思路。由已知推未知。如《田忌赛马》让大家推测之后的故事。体验生活是想象的源泉。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许多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内容,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想象总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从未感知过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构成这些形象的感知材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我特别强调学生在写生中要细致观察,并通过体验生活等方式来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写实方面的知识,获取清晰和富有记忆的表象,以增加想象的储备。如在上《拼拼摆摆》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认识圆,并用分解圆来表现接近生活中的物体。如树的千姿百态,动物等。为了使学生理解并记准各种接近圆形的图案,我利用树进行导引,激发儿童的兴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到学校下课时间观察校园树的外形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有好多种树的子叶、树的外形是由大小不同的近似的圆形组成的。儿童认识了圆形之后,如再进一步仔细观察树的不同外形,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儿童的观察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巧设问题,引导想象

巧设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联想,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巧”其实就是题材要新颖、有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有关美术的知识。我们知道:在这样的一个竞争状态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往往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把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健全的思维。如《风来了》是一节绘画课,要求学生凭自己的想象描绘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为了引发学生的想象,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你感受过微风、龙卷风、阵风了吗?用心去感受,把小耳朵竖起来仔细听听,有位我们熟悉的朋友来到了课堂中,它是谁?风来了,周围事物和人物有什么变化。通过巧设问题,学生能够很好的投入想象中,并且能够形象生动的表现出风来了,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这样就达到教学的效果了。

三、用音乐形象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激趣展开想象。由于儿童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因此可以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想象。如《草丛中》一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欣赏表现春天的欢快的乐曲,再配上各种鸟欢快的叫声的录音带,同时放幻灯,出示春天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让学生逐个认识,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花草树木及动物的名字、颜色、形状等。当然,还会有许多种花草树木及动物是幻灯片里没有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形状什么样?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想象,自己组织画面,画出自己喜欢的表现春天草丛中的图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看谁画的内容多,画面丰富、颜色漂亮。结果学生自己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并能较好地用图画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通过手工制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手工制作课是通过具体设计、制作,锻炼学生手的灵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爱玩是他们的天性,《追风快车》一课是手工制作课,充分利用孩子们玩玩做做这种天性,利用纸盒和生活中废物制作车子,让学生在玩中制作,通过制作车子,培养学生的制作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本课中是这样安排的,每个同学都当一名设计师,给自己设计一辆自己喜欢的车子,看谁设计的样式最好看,车子形状特别,颜色搭配最漂亮。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车子,其中有不少别出心裁的创作。

想象是以观察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根据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去培养、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歌妮,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14期.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3

【关键词】指导;教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写作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不少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我针对这个问题,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给他们讲了培养学生写作中的想象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我在培训中讲:想象能力是指在已有表象(印象)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或配合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思维,进而提高写作水平。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途径

1激感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必要条件情感是想象的中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才能使学生大脑里呈现出“精骛八级,心游万仞”的活跃状态(陆机《文赋》)。如一个五岁的男孩给小朋友讲“英雄八路军”的故事时,讲到一个八路军英雄为给百姓报仇,一夜间一个人烧掉敌人很多炮楼,杀死很多敌人。很明显这个男孩大胆运用想象,以突出八路军英雄的勇敢精神。

(1)选取较为含蓄的内容,在把握主旨和内容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右图:从表面看来,它只是一个几何图形,若展开想象,我们就知道,在交通路口,我们常常看到这个没有文字,但它几乎是国际社会都能理解的通用符号。那么这个符号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又得运用想象,一是思考这个符号的意义,一是思考这个符号的好处。我们通过想象就可以知道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这条路封闭,不许机动车辆通过。这个符号的好处是:它能迅速把信息传递给快速驾驶的司机,使司机在短时间内获得信息而转到别的路上去。这个不用文字的符号,发出的信息量达到了最大值。若用文字,密密麻麻的几行字,司机一下子根本不可能看清楚,而且这个特定的环境也不允许司机去看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给这个图形写一段说明文字。像这类作文材料,十分含蓄,可以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想象能力也可以在这种积极思考中去形成。

(2)选取有新奇特征的内容,以唤起主体情感活动,培养想象能力。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具有新奇特征的事物感兴趣。这些事物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情感活动,他们这个时候也善于展开想象。如一个学生在《夜阅》的小诗中写道:“灯下摆着四十二本作文,像四十二只小鸟,叽叽喳喳吵飞哩。老师像拿起一把梳子那样,拿起红水笔,为这些小鸟整理羽毛。”这个学生想象力很强,而且这些想象奇特、生动、形象。

2遵循一定规律的写作实践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保障。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要遵守的规律就是写作的规律。写作的基本规律中有一条叫“双重转化律”,即“物――意――文”的转化律。学生要写作文,首先就要通过学生的感知把客观事物、社会生活变换为概念、表象、意象、形象。这就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有人称之为“意化”。第一重转化之后,又将得来的概念、表象、意象、形象转化为书面语言,通过书面语言记录在稿纸上。在两重转化中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我们要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想象能力,一是让学生懂得想象中一些方式的特点。二是要将其与学生原有的写作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联系。只有把握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丰富而恰当的想象,而构成的形象才能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感觉。例如有一位五岁的女孩画了一幅题为《上天去玩》的画,画中的长颈鹿身体高于五层楼,脖子一直伸入云层,她站在长颈鹿的头顶,就上天了。这个女孩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很强,她的画给观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

3重视现实生活是培养想象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想象能力的强弱,与他头脑中所贮存的表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头脑中所贮存的表象深刻,他们的想象便开阔、深刻。现实生活是培养想象的土壤。实践是想象发展的基础,想象是随劳动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来自现实生活的想象才能产生真正感人的艺术力量。因此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现实生活,留心观察现实生活,并在头脑中存贮其表象,以备在写作中运用。

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所以我在前面说,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数学建模学生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推动了高校数学建模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成为了各高校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数学建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model)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它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验证数学模型解的求解全过程。数学建模不同于传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竞赛,它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学生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数学建模题目所表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人为的加工处理,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数学知识对该问题求解,最后用数学问题的解来解释实际问题。

二、数学建模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和最高形式。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应用,而且是一种创新意识,是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

(一)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是一种化归方法,它具有联系实际、领域宽广、案例丰富的特点,通过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是数学教育的社会目标与自身目标的完美结合,同时是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的结合,这种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活动。

(三)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通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带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我们应充分发挥数学建模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三、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用数学建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包括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即构造模型和用数学工具求解所建立的模型两个步骤。这其中,除了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各种实际知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之外,还特别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想象力和洞察力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初步分析、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将新感知的形象与记忆中的形象进行比较、重合、加工、处理,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数学建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类比法和理想化法,它们的运用与想象力和洞察力有密切的关系。类比法注重对共性的比较来获取研究对象的新知识,理想化法是从观察和经验中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把对象简化,使其升华到理想化的教学表述状态,它能更本质地揭示对象的内在数学规律。

(二)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

数学建模是一种创新的过程,除了想象力和洞察力这些属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范畴的能力之外,直觉和灵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觉是人们对新事物的极敏锐的领悟或推断,灵感是指在人们有意识或下意识思考过程中迸发出来的猜测或判断。直觉和灵感是人类创新能力的主要特点,因而,在数学建模中要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但有时,数学建模中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也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是数学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数学模型的求解和验证多数要靠编程才能实现,要求学生至少熟悉一种编程语言,比如matlab、mathematical、Lingo等,对数据的预处理需要学生会用word、excel等软件。这些软件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编程能力。在数学建模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判断、分析和评价,这是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数学建模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教师是教育培养学生主体,能否在数学建模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应积极教育学生养成不断探索的精神,提出有新意的见解和方法,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上有以下几点。

(一)注重积累,优化知识结构。

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坚实,联想、类比和发散思维的领域就越宽广,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得出新结论的机会就越多,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在数学建模中,要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改变学生只会记定理、解习题的习惯,使之能够触类旁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引导思考,重视认知过程。

在数学建模中,要积极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解决疑问,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新的理论和方法。

(三)设计教学,培养直觉思维。

为参加数学建模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背景材料,设置恰当的培养情境,引导学生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作出直观评价和分析,发现内在关系,把握内在规律,寻找解题突破口,养成敏锐的直觉思维习惯。

(四)一题多变,加强发散思维。

一方面,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探寻不同的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积极设计一题多变,通过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寻找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宽广的思维视野,强化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

(五)团结拼搏,增强创新意识。

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队伍是由一名指导老师和三名学生组成的合作团队。三天的数学建模实战,是团队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不懈奋斗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数学建模竞赛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识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把握难得的综合训练契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建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我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发现。

参考文献:

[1]于凤霞.高职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初探[J].科学与财富,2010,(6).

[2]魏玉成.论数学建模对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作用[J].大家,2010,(2).

[3]王天虹,宋业新,戴明强.在运筹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筹决策能力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6).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能力培养

一、运算能力的培养

运算的意义不仅局限于通常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代数运算,还包括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各种几何量的测量和计算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几何的平移、旋转、对称、伸缩等“变换”也可称为“几何运算”。上面都是对运算比较广义的理解,因此我们就不会再片面地说运算只是算术和代数的事了。所以,培养学生正确和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任务。如何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弄通算理、法则,2、提高记忆能力,加强运算基本功训练。数学中也有不少需要记忆的定义,定理,规则,这些都要用心去记,通过大量训练达到记忆的效果。

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在头脑中表象出某种未曾感知的东西,或者创造某种未曾感知过的物体和现象的形象,或者专门产生某些新事物的概念。空间想象不应只局限于三维空间。如果我们认为空间想象乃是全部数学中的形象思维,它就和逻辑思维相辅相成了。通过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又通过空间想象,由抽象到具体,波浪式地发展着。实际上,在平面几何中,特别是在平面解析几何中,时常要想象图象的运动。在代数和三角中,空间想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由函数的图像,便易于掌握函数的性质。代数和分析中的许多概念,如果明确了它们的几何解释,就能使本来很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直观、形象起来,比如在初中数学第十四章节中说到用图象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运用图形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总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其中立体几何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是明显的。如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一样,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需要认真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要会绘图会看图,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关于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具体地说,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途径可有以下几条:

1、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基础知识

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所以学生学好有关空间形式的数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根本。

中学数学中有关空间形式的知识不仅是几何的知识,还有数形结合的内容。如数轴、坐标法、函数图象、三角函数的几何意义、几何量的度量与计算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几何图形加强理解,掌握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从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到研究图形之间的关系,数形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数形结合的知识,但是学生的空间概念还是很薄弱的,要使学生熟悉图形之间的关系、数形间的关系,还是较为困难的问题,需要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练。

2、从事数学实习活动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解剖、分析或者制作模型、实地测量、作图等数学实习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3、加强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不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中学数学课里,不仅要研究图形及其性质,还要研究作图方法,而且要研究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形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不仅要在一维空间中进行,而且要在二维、三维或高维抽象空间中进行。因此对学生加强下面的训练,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研究同类图形之间的联系,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研究不同类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研究数形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借助图形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数与形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之后,可以运用代数方法去解决几何问题;反过来,借助图形,也能帮助解决代数问题。我们知道,对空间想象能力高一级的要求,就是使学生“不但能进行逻辑思维,而且能进行形象思维,也就是说能运用图形的几何直觉去研究某些问题”。

①借助图形,理解概念

②借助图形,分析题意

③借助图形解决问题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中心环节和主要标志。学生的逻辑思维常常表现在各种数学结论的推导、归纳、演绎,以及证明定理和证题的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些在学习中积累的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社会生存发展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已如上所述,它是指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如下基本途径:

1、教师要作出示范

2、教会学生运用逻辑常识

3、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2010年中考数学试卷中的第13题:如图,aBC内接于o,aC是o的直径,∠aCB=500,点D是BaC上一点,则∠D=____

学生在解这一题中要求∠D的度数,要弄清楚∠D是圆周角,联想到圆周角的性质:同弧所对圆周角是圆心角的一半,再看BC弦所对圆心角只有∠BoC,要求∠BoC,想到题目所给的条件∠aCB=500可求出∠aoB=1000从而得到∠BoC=800最后得到∠D=400这是一个典型的几何推理过程。要准确解出这一题,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几何证明中做出较好的示范,教会学生养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习惯,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是解出几道题目而是解题的方法。

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呢?显然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但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需要与其它相关知识和相关能力相互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下面我们将讨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途径。

(1)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2)机动灵活,寻找途径

(3)不断总结,善于思考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81-01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加工、组合、改造,以形成具体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来源,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化学学习能力。笔者在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

一、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抽象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等,化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学生使用“微观想象力”来学习化学。所谓“微观想象力”,就是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出发,想象用显微镜和肉眼观察不到却客观存在的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的存在与变化。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力,是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需要。化学是一门抽象思维占主导的学科。初三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只有借助一定的想象力,才能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培养微观想象力。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分子和原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展示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正负级相连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量。通过观察这一宏观电解实验,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肉眼看不见的分子与原子,理解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实质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过程,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解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微观化学现象。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湿衣服为什么在太阳光下容易晒干;两块糖分别放在冷水和热水中,放在热水中的糖块溶解得比冷水中的糖块快。然后指导学生从这些宏观的生活现象中,想象出微观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就越快,从而理解分子的特性。

二、运用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通过观察来认知和分析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化学学习中,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三维想象能力,才能理解分子、原子等化学微粒的空间构型及其变化。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小石块、木棒、双面胶来构建一个金刚石分子的内部结构模型。构建模型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四角有棱,类似于晶体的小石块比作碳原子;然后用木棒和双面胶把这个小石块与另外四个同样的小石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状结构。通过这样的立体模型,让学生明白碳原子这样的网状组合能形成活性差、硬度大、不易分解的固体,这就是金刚石特别坚硬的原因。同时,教师可以用同样的小石块,用木棒和双面胶把它们一层层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组合结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学生能很容易想象出石墨分子中碳原子的组合方式,从而理解石墨中碳原子层与层之间结合的方式比较脆弱,所以比较容易分开,导致石墨具有质软、可塑性强的性质。通过这两种模型,引导学生展开对微观原子组合的想象,理解“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原子组合方式不同,导致物质的性质也不一样”的观点;同时学生也会理解,如果设法改变原子的结构,可以制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质,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通过立体模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不仅能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通过启发,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某种观念的启发下,形成新概念的过程;而联想则是思维在多种观念启发下,重新组合成新概念的过程。由此可见,联想是多种想象的组合。通过联想,可以使原本孤立、零碎的想象成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把混乱想象变为有序的想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氢气与刚学习的氧气相比较,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在制取氢气时,让学生联想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通过联想比较,学生认识到氢气不能用类似于氧气的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因为这样制作氢气耗费成本高,且危险性高,操作难度大,在实验室一般用金属和酸反应的方法来制取氢气。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制作条件,学生能总结制取氢气和氧气的不同在于,制取氢气时无需加热,而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这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时联想到相关的多种事物,并从对事物的比较分析中,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拓展思路。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7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善疑者善学。”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学习既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同层次上的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作为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具备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凝练能力。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指数方程”时,笔者将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引入课堂教学:“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相逢”,此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过来,随后,笔者用白话将这一故事幽默地解释一遍,经过笔者的解读渲染,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随后,笔者再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启发,在猜疑探索中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懂得在学习过程中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观察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勤于思考,只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了观察的顺序、方法和技巧,才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观察现象,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想象力好像思维的一双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获得新发现,解决新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更有利于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以后,创造性思维获得有效提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独特见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题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思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显著

提升。

三、把握好数学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在探索中领悟数学本质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能力培养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由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我们现阶段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是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能力的形成、发展、提高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活动中展露出艺术的才华。音乐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到以活动为主的教学结构中去,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

1.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然条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学生在活动中猎取知识,在听赏中激发想象,在思辩中发展智力,在创作中培养能力,在表现中愉悦身心、体验美感、享受成功,在音乐课中渗透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调式调性的听辩活动等,这些教学活动,无不存在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唱式教学模式及结构,从学生兴趣、能力培养上入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课型,变单一的“视唱课”为能力多元化发展的“综合课”,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师的“导”中一步步去实践与体验,不断掌握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在音乐课中的运用,为学生识谱能力及视唱水平的提高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课内打基础,课外搞延伸。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的最佳方式。通过艺术节及课外各类文艺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器乐、歌舞、曲艺等活动的训练与表演中进行锻炼,使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

2.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能否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学习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在器乐教学中看来很难有机会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在进行打击乐器训练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简易的合奏谱,这其实也是一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学生弹奏电子琴时,教师弹奏出一个“问句”,要求学生弹出一个“答句”,虽然这“问句”与“答句”都是极短的旋律,但对一个相同的“问句”,被“问”的学生要作出与其他若干同学不同的“回答”却要费一番脑筋的。

二、通过音乐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就是在现实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中的旧表象重新配合,从而构造出与原有事物基本相符甚至完全崭新的形象。创新思维区别于一般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想象的参与。为要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运用想象力去设想、去构思事物内部的结构联系。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成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化,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895年,十六岁的他想到了一个新奇的问题:假设有人能够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呢?对此,他思考了十年,想象之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狭义相对论问世了。

想象又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艺术家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它在现实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想象还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另一种心理要素。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音乐的一切艺术表现都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也必须依靠人们听觉经验对音乐的强弱长短、高低等变化产生想象来实现。综上所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依靠想象来完成。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9

关键词机械制图现代教育技术空间想象力多媒体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05-02

本课程前续主要课程是初中数学平面几何,学生思维大多处于平面几何状态,如果从平面转到空间,就需要学生有一个意识转换,想象空间物体的形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存在很大困难,学生很难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那么,应该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呢?

一、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能够将教学中教师难以用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进行直观的展示,并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重点、难点反复播放,帮助学生形成大脑中清晰的空间方位关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例如:在三视图形成及投影规律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形象地把正投影的投影原理与三视图的看图方法紧密结合,帮助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只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个互动的目的,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实物或模型、挂图、立体图对照着讲解,让学生逐渐地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例如:老师在讲授三视图投影原理时,与教室的地板墙壁相联系。以黑板面作V面,学生右侧墙壁为w面,以地面作H面,然后再与三面投影体系相对应,将抽象的问题作现场处理,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在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学生的感觉系统始终保持在积极运行状态之中,不仅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在《机械制图》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通过实现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把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清楚的内部结构以及投影过程通过动画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学习,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画图演示相结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清晰、形象、明了地表达物体的形状特征,能满足学生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演示过程中,教师生动详细的画图演示给学生做很好的示范,针对学生画图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做重点讲解。两者相结合,可互相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在“平面的投影”课堂教学中,首先用多媒体演示三种空间位置的平面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让学生在感性上认识了平面的投影为平面或直线的道理,对于缺乏立体概念的技校生来说,这种动态的演示对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尤为重要。接着教师根据投影的三个特性,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平面的作图过程,让学生课堂完成补画三视图的课堂练习,教师讲解作图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深学生作图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联系实际,运用实物(如学校教学楼)、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并通过运用自己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实物,把机械制图教学中需要表现的不同形体(如圆锥、圆柱、长方体等)一一展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在观看、揣摩这些形体的基础上,通过识记、内化到空间图形所对应的视图,实现学生思维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有效转换。因此,《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画图演示相结合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感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机械制图》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为提供学生动手机会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必要学习方法。《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绘图、读图、模型切制等实践操作,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学那里得到高质量的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基本体截切”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从动手实践中得出自己的结果,最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探讨,教师进行总结,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形成物体空间概念。

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在讲“组合体视图”时,从几个方向选择主视图方向,画出物体的三视图,使学生从表面看起来相差甚远的三视图表达的却是同一物体。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或从相同的主左视图想象出多个物体的形状,或从相同的主俯视图想象出多个物体的形状。经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强化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总之,《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对学生而言是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前提。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与深入思考、严谨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想象力的培养方法篇10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影响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

四、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