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53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1

1.财政直接拨款的现状

财政直接拨款是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拨款形式是财政专项资助。随着我国政府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政策上的不足也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一些企业的寻租行为,打着科技创新的旗号套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的作用,也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对社会的经济平衡影响很大。

2.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很重视国内企业在科技上的创新,同时也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直到2010年我国政府据传的财政科技支持资金就达3250.18亿元,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虽然支出比例在逐年上长,但支出的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严重的资金浪费,体现了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将享受到的财政科技拨款用到了企业科技活动上,使得逐年增长的财政科技支出得到应有的回报,降低了财政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也没有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入作用发挥出来。

3.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看,我国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管理还比较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财政科技支出仍然实施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普遍实施多头分散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各管理机构之间呈现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管理现象,一些管理内容又重复交叉,同时掌管资金的财政部门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在项目申报、审批、财政资金投入等各个环节出现脱节现象;第二,我国政府部门对于科技经费的监督力度普遍松懈,相应的科技经费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完善。例如科研经费使用未按预算执行,随意使用发票冲抵科研活动,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第三,我国政府虽然出台了多种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方式,例如无偿拨款,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但总体上还是无偿拨款的比例较大,这不但适应不了目前的市场经济形势,同时也加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国家整体的竞争能力。

4.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现状

自我国开如重视财政科技支持以来,先后推出了不少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税种、政策以及对象也逐步完善起来。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先进技术推广与应用;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等一些优惠政策。虽然所涵盖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广范,但其在法律、制度以及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税收法律级次低下,税收制度负担繁重,税收优惠方式单一、片面等一系列问题。

二、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支出管理体制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应该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根据企业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财政拨款,杜绝越俎代庖的财政拨付,对重点产业实施调整振兴的规划,进一步创新财政科技的支付方式,将投入绩效考核作为拨付财政科技资金审核的重点。除此之外,我国政府部门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创新支持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提高其工作效率,增强财政科技创新拨款的使用效率。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申报也要进行全程的监管,完善企业科技经费的问责机制。

2.完善财政科技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的科技创新存在很大的风险,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规,尽可以能延长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保证企业获得的研发支持持续稳定,使不同规模和性的企业都能够在研发中受益。利用完善的风险投资鼓励税收政策给予高新技术企业更长期限的免税优惠。

其次,政府应该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前扶持为主,结合事后鼓励为辅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科技的创新。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逐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本税前扣除政策,加大企业员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的比例,促进企业加大员工培训支出,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未来的科技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管理,引导政府构建风险投资体系

风险投资可以培植出高新技术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又能为未来经济增加增长点,使知识经济加速形成。因此,政府可以委托风险投资企业来管理国家一部分的财政科技拨款,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寻租行为,又可以减少政府资助的创新项目不新颖的问题。除些之外,还能够减少研发项目不理想带来的巨大损失以及提高财政科技拨款资金的利用率。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2

出台“创新、企业、人才”系列政策措施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圳率先取得突破

今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为落实好中央和广东省的决策部署,深圳市委、市政府瞄准科技、企业、人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推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突破性的举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谋划定位立足于“高”。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系统谋划,市委、市政府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明确把“创新、企业、人才”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十三五”开局的头号工程来抓,先后召开2次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2次市委专题会议、16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并多次召开企业家、人才等座谈会,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开展密集调研,力求提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政策措施。

政策供给立足于“准”。认真对照中央和省的政策法规,全面梳理现有政策措施、反复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政策法规近百部、汇总意见建议近千条。在此基础上,对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政策进行“删、减、废”,对存在缺失或实施效果有待提升的政策进行“增、补、改”,力争做到上级精神严格落实、深圳实践紧密结合、新老政策有效衔接,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贴近实际、更精准到位。

政策内容立足于“实”。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障碍、企业经营发展困难、人才在深圳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找准症结、分类施策,力争让各类创新主体、市场主体以及人才有更多的“获得感”,使中央、省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深圳率先落地生根、见到实效。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全力打造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按照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8号文、科技创新相关法规以及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精神要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提出4个方面62条措施,推出了集成式、突破性、高含金量的“政策包”。其中属新增政策的47条,涉及加大财政投入的28条,预计“十三五”期间新增财政投入153.7亿元。

该《措施》重点突出科技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境内外创新资源整合互动,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空间保障难等问题,使中央“8号文件”得到全面落实,并有多项创新突破举措。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放宽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资助资金使用限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至项目承接单位;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至70%以上;予以高水平创新载体建设最高1亿元支持。又比如,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推行科技特派员以及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制度;每年新增国资预算1亿元。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与应用示范;准许国有企业转让技术类无形资产;放宽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管理层和核心骨干持股比例至30%。再比如,强化开放创新方面。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在境外战略布局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境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境外机构在深圳设立研发机构;配合推进“深港通”,探索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还比如,优化创新生态方面。支持建设一体化的知识产权维权制度;推动pCt国际专利受理审查机构落户深圳;每年安排一定比例创新型产业用地;放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至5%。2015年4月4日,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前排中)到华为集团调研前排左二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

着力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市场机制的内生动力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强经济才能强。我们以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新常态下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和高质量企业梯队为着力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等文件精神,制定《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提出8个方面37条措施,从政策供给、资金支持、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发力,覆盖各级各类企业。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50亿元,将有效实现“减负”、“增效”、“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如,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的企业分别奖励3000万元、1000万元,设立1500亿元混合型并购基金支持国企并购重组,设立规模为300亿元至500亿元的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和规模为10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保费补贴、销售奖励等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设立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建立完善深圳标准自愿性认证体系和标识制度,筹建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增强企业开拓能力。设立100亿元市级“丝路”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国家对外投资合作专项支持深圳部分给予1:1配套。减轻企业负担压力。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动产融资,试行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完善再担保运行机制;取消市级涉企行政事业型收费,落实降低失业、生育、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政策和稳定岗位补贴政策。强化企业发展保障。推广建立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探索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作价入股”供应模式,到2020年提供不少于8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

全面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强化城市发展人才支撑

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产业优势。我们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以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为指引,制定《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20个方面81条措施,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各个环节,覆盖各级各类人才群体。预计“十三五”期间财政总投入资金约220亿元,将有力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比如,实行更强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0亿元培育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培养并争取入选两院院士3至4名,引进诺贝尔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两院院士15名左右;有针对性地集聚金融、城市管理治理、教育、医疗和高水平人文社科等紧缺专业人才;在专业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设置高端特聘职位;每年新增创客人才和团队3万名(个);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未来五年建成部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

又比如,建立更具开放性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对市外事业单位在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新创业在5年内按本市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支持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推进前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行境外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设立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奖励在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3

【关键词】中国创造;自主创新;税收对策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再次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知识产权、掌握“中国芯”作为振兴经济,富国强民、走自主发展道路的坚定措施,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目标,我国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质的转变。科技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近几年来,我国为促进科技自主创新采取了一些举措并取得了相应成效,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多数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突出表现为:其一、创新的组织机制不健全。我国2万多家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其二、科技投入强度和结构难以适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是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10。其三、不仅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而且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程度也不高,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增长缓慢,投入产出效益低下。我国年专利申请数已位居世界第1位,但发明专利数只占世界第16位。其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仅为10%-15%,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由于缺乏掌握核心技术,我国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很少,大量的生产企业利润极低。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效益外溢性和高风险性,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促进企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涉及诸多方面因素,如科技管理体制、财政、税收、金融等。税收政策对于促进、引导和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税收政策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和持续性的经济激励,并创造良好的共同条件和外部环境。鉴于此,本文拟从税收角度就如何完善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机制作些探讨,以促进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更快转变。

一、我国现行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健全、创新主体错位、创新激励不够、创新资源配置失衡、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僵化等等。但从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来看,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出台了不少针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鼓励性税收政策。近年来,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进一步地明确了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激励政策的实施重点。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税法》更是将企业自主创新的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目前,我国通过所得税、流转税、关税等税收优惠,在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更新技术开发设备、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激励和支持。根据统计,我国现行开征的税种中,有20个税种有税收优惠条款(约600项)。其中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流转税类48项、所得税类58项、财产税类12项,合计118项。从优惠对象领域划分来看,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数目列第二,科技税收减免额也位居前列。目前,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已经基本涵盖了自主创新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多税种、多方式和多环节的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为我国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以所得税为主,兼有增值税、营业税的促进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法律体系,在促进企业创新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金。但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提高创新绩效的要求来看,目前自主创新税收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也较差。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虽然涉及多个税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包括了各类科研机构、各项科技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转化和转让的各环节,但对其进行梳理和剖析,不难发现这些优惠政策缺乏系统性,都是针对单一环节、单一问题、单一取向而独立存在的,并没有从科技开发项目所要经历的完整循环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扶持机制,现行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更多的是表现为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部分税收法规没有总体上的规划,而因临时性需要而仓促出台,有的条款措辞含混、政策弹性较大,比如企业所得税法规中有关“先进技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项目”等规定,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认定方法,内容不明确且杂散,使税收法规的主观随意性加大,不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现存的问题使得税收优惠效应大打折扣,政策性的弱化直接削弱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再如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分别或集中采取哪些措施,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研究开发、技术成果的转化等过程,应采取哪些措施,缺乏系统的政策扶持体系。现行政策重视的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优惠,而忽视了运用优惠政策使企业“形成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所必需的人才、资金未能向急需的企业聚集,未能形成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

2、税收优惠的受益对象存在偏差。现行所得税制虽然解决了长期以来重视对区域的优惠,但以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研发项目为受益对象的税收激励政策依然存在,使得高科技企业的非技术性收入享受了优惠待遇,而一些非高科技企业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项目却难以享受税收优惠,造成政策缺位。以企业为优惠对象易导致企业不是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而是偏重于新建项目的建设,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甚至在“新产品”、“高科技企业”等认定方面做文章,钻政策空子。此外,在自主创新的企业中,软件行业和集成电路行业备受青睐,依税法规定,这两个行业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所得税的低税率,而且可以适用增值税的“即征即退”制度。这样的规定虽然推动了个别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不利于其他科技创新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在激励内容上,缺乏对企业提取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和新产品试制准备金等的税前扣除优惠政策;在激励力度上,一些国际上行之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投资抵免(包括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项目的投资和用于购置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我国至今应用不足;在激励对象上,缺乏对风险投资公司的优惠政策。

3、缺乏必要的自主创新个人所得税优惠。现行税法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支持是非常有限的,仅在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了“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军以上单位、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以及“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才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省级以下单位和各企业发放的科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均须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且个人所得税法不允许将高科技人才的教育投资成本在税前扣除,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或因创新而获得的股权收益等也缺乏相应的减免税优惠。

4、直接优惠措施较多,缺少关于间接优惠的规定。据统计,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中,支持自主创新和促进科技进步的优惠措施多数属于直接优惠,约占全部优惠措施的2/3左右,间接优惠较少。以企业所得税为例,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解决了以往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优惠待遇不同的问题,但统一后的优惠方式却主要表现为降低税率和减免税额等直接优惠,并未广泛采用国外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以及风险投资损失补偿等间接措施。过多的直接优惠导致可享受优惠的主体主要是已经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和能够获得创新收益的企业,而大多数尚处于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更新改造阶段的企业则无缘分享优惠待遇。在优惠形式上更多采取税率优惠和税额优惠的减税免税措施,对于利润较少或没有利润而又需要扶持的企业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这种优惠方式不仅弱化了税收的激励作用,也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原则。

5、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相互之间不协调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际执行中,审批管理环节过多,认定标准不统一,效率较为低下,使得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例如,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需要第三方认定,对有些技术,中介机构收取的认定费就达交易额的1.5%,而免征营业税才3%,导致成本过高。

二、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税法体系的构建,应当遵循全面、系统、公平、法定及所得税优惠与流转税优惠并重原则。

1、建立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税收优惠制度的立法层次,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同时,基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之政策目标,也应考虑对税收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进行专门立法,用法律形式把税收促进科技创新的宗旨、原则、主要内容等确定下来,真正形成一套系统性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并存的税收支持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体系。

2、确立税收在激励企业科技创新中研发环节的核心地位。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完整链条,政府应根据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给予充分支持。在改进和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时,应将税收激励作用的重心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税收优惠的重点也应放在降低和补偿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风险方面。税收优惠的目标应该更加明确,突出重点,要将目前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税收优惠的政策,逐步转为对技术研发补偿和中间试验阶段给予税收重点扶持的政策,也就是建立对技术创新各个阶段都予以扶持的新型税收激励机制,逐步确立研发环节税收激励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3、继续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逐步实现由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模式转变。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努力实现由税率式优惠为主向税基式优惠为主的转变:(1)建立技术准备金制度。在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用于研究开发、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技术培训等方面。(2)加大投资抵免力度。(3)放宽科技型企业费用列支标准。对科技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和专利等先进技术全面实行加速折旧和快速摊销。同时,对符合国家规定的研发项目,应该尽量简化审批环节,改为采用两级或其他方式审批,尽量缩短审批时间。(4)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自主创新的基金的公益性捐赠,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5)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健全创新人才的税收激励机制。人才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对科技进步的鼓励和刺激,最终要归结到对科技人员个人纳税的优惠上。一方面,着力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知识致富。扩大技术成果奖励的优惠范围,放宽科技创新人才应税工资、薪金的扣除额,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以调动个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的有关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劳务所得及资本所得,给予适当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以推动科技创新热潮的兴起。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科技创新。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4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主题,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全区科技工作实际,针对影响和制约科技工作科学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干部队伍素质和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幸福*、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科技新一轮大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在制约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整改任务与措施保障

——存在问题:工作理念、工作定位、工作能力、工作作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工作理念上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上还不够深入,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在加快建设创新型*中的支撑作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重项目申报与争取经费,轻项目规划与落实推进。在工作定位方面不够明确,中心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工作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方面还待进一步加强,在探索科技创新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方面尚有欠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工作能力还不能充分满足工作需要,科学创新理念不够强烈,在思想境界、工作标准、追求目标方面还存在眼界低、起点低、标准低的问题。工作中还存在作风漂浮、激情不足、固步自封、畏缩不前、小进即满、安于现状的现象,没有完全把心思用在提高能力上,把精力用在抓好工作上。

——解决措施:加强科技管理和工作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局党组成员理论学习的表率作用,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学习内容上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内容、围绕推进科技工作选内容、围绕强化班子建设选内容,在学习方式上做到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深入调研与开展宣讲相结合,推进党组成员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勤政高效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文件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党纪党规教育,积极推进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打造干部廉洁工程”活动的要求,进一步开展好局“建立廉政防控机制,打造干部廉洁工程”活动,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各项制度的落实,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勤政廉政,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营造讲廉洁、崇诚信、守法律的良好环境。

三是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推进党内民主,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好党组的议事和决策程序,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公开透明、发展党员票决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继续实行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效力。

四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继续做好干部分片包干联系制度和“创新在企业、服务在基层”活动,紧紧围绕科技管理服务中心工作,扎实推进“三服务”创建活动,围绕制定的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措施,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大力推进行政信息公开制度,优化服务,阳光操作,不断提升机关办事效率,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09.12

——存在问题: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不足。2008年全区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而昆山为1.9%,江阴为2.1%,深圳现已达到3.3%。企业“一站两中心”建设进度慢于周边先进地区,全区还有2/3的销售超亿元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解决措施:全面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为支撑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

一是全面落实科技政策。进一步做好《科技进步法》的宣传工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和区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宣传和培训,加大落实力度,扩大技术开发费备案面,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努力营造全社会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用好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推动规模企业的科技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规模型高新技术企业。全力实施新一轮“高新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组织科技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加快高新技术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

二是加强科技投入考核。在继续做好2008年R&D的数据跟踪落实工作的同时,根据2009常州市对我区的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已将本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简称R&D投入)指标“19亿元”结合各地实际,分解落实到各镇、开发区,明确责任人,层层分解落实,每季度统计公报一次,年终进行目标考核,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考核任务。

三是积极拓展政企金合作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高新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调产业化资金的落实;鼓励设立民间创新基金,支持开展公共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与风投、创司及银行的合作,发挥好高新技术担保风险公司的作用。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保险业,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化资金投向自主创新。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高新技术科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存在问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较少。

主要表现为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企业不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强,创新产出不高,主动介入或掌握的早期原创性研发不多,高端领域的竞争力不强。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还不够多,2008年我区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分别为3601件和934件,当年昆山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分别达到9025件和3006件,差距仍比较明显。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和基地缺乏,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不相适应,创新资源战略布局有待优化。

——解决措施:提升企业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化创业投资参与、政府支持的知识产权创造创新体系和有效工作机制,在主导产业、重大领域、重点企业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力争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拥有量以及知识产权的经济贡献度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9年全区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2200件,其中发明专利500件;启动风电等五大产业中10个优势高新技术产品群和8个新兴高新技术产品群的专利战略研究,积极搭建和完善重点特色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力争消灭“三个零”,即规模企业“零专利”、高新企业年度专利“零申请”、重大项目企业专利申请“零大户”,推动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向国外申请专利有新的突破。

二是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引进研发机构、孵化企业和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强与科教城合作,充分利用科教城的资源,及时调整和创新引进思路,加强引进力度,加快引进速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等五大产业,鼓励企业在科教城建设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对其实行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着重规范科创中心的运作规范管理,建章立制,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使*科创中心真正成为知识服务业的殿堂、“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创新创业的场所。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产学研的独特优势,以*纺织、化工、金属材料及制品、能源环保、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为合作载体,建好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十一五”期间,确保每年完成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制订更有力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来区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特别是要推进企业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开展战略性合作,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研发基金与奖励基金,全面提升产学研合作质量和层次,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高新技术科、科技管理科、农业与社会发展科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存在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

主要表现为全区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偏少,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到昆山引进的一半,而且行业技术带头人和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十分缺乏。

——解决措施: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

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团队,着力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型企业家。选择优秀创新团队,给予科技项目经费的持续支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等配套建设。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

责任人:*

完成时限:长期

四、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解决问题、完善制度是学习实践活动的最具体、最直接、最重要的成效,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此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整改工作列入重要工程日程,切实加强对整改工作的领导。在充分发挥局党组集体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各位党组成员和领导干部要按照分工认真落实解决问题的责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抓好关键,带头落实整改措施,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积极解决,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2、落实整改责任。整改方案涉及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涉及每位局领导和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点多、面广、战线长、时间跨度大,必须明确责任主体,靠实整改责任。主要责任人为多名局领导的,排名最前的为直接责任人;落实整改措施的主要责任部门为多个科室的,排名最前的为落实该项措施的牵头部门。各牵头部门要切实担负责任,明确责任领导、办结时限和办理要求,落实各项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各相关部门也要强化责任意识、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扎扎实实抓好职责范围内具体问题的解决。

3、强化督导检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检查整改方案中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加强对解决问题工作的指导和督查,针对整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部署,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对解决问题的进度、质量、效果情况全程跟踪检查,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处理,全面推动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五、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局领导班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者、引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加强局领导班子的政治学习,不断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和领导魄力。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领导班子。二是要以提高水平、增强能力为出发点,加强对科学发展观深层次内涵的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三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紧密联系科技工作,不断发现新情况,提炼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推动科学发展、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

(二)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构建高效、务实的工作机制。以良好的作风,正确行使权力,保持廉政勤政,是领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作风的保证和体现。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处理,对决定的事项要抓好落实。二是加强调查研究,并形成制度规定。在进一步深化“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课题调研,以寻求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三是建立征求意见座谈会制度。定期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狠抓工作落实,切实做到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行而有果。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5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许多面向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系统梳理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厘清政策现状,为研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中介服务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2国家层面政策浅析

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战略规划、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对于明确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定位,引导地方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1我国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首次将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2我国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措施

2014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为加快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相关意见。

2.3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是近年来我国支持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国家对于技术转让以及科技孵化器等都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比如,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园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非营利组织条件的科技园的收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2.4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试点示范

开展试点示范是探索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的重要方式。2008年,科技部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确定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76家机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3地方层面政策浅析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引导下,各地方在推进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财政支持、金融资本、人才队伍、资质认定、评估评价、组织网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国家层面制定科技中介服务政策制定积累了重要经验。

3.1地方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发展的统筹规划

近年来,各地陆续实施了一批与科技中介服务相关的发展规划,有效引导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方向,山东省技术市场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技术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探索创新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促进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3.2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

为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部分地方积极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和绩效评估。重点支持有明确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具备深层次专业服务能力的孵化机构发展。北京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参照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动科技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股权激励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山西科技咨询行业实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从事咨询业务的机构,由省咨询业协会每年进行一次检验,以核定次年执业资格是否继续有效。山东以服务诚信度、服务绩效和社会认知度为重点,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信用体系建设。

3.3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

随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逐渐推进,各地开始重视通过政府采购促进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早在2004年,上海市杨浦区就制定了《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试行办法》,规定包括专利项目评估策划、专利项目融资服务、企业市场拓展咨询、专业培训、工商登记、税务纳税申报和会计记帐等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项目作为区政府购买的范围。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技中介服务,培育科技中介服务市场,对于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要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6

论文摘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意义重大,但光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除了企业自身的积极主动之外,还需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本文通过对安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现行的财税政策,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措施。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本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以上,并且创造了我国GDp的60%以上份额,上缴国家税收占到总税收收入的50%,在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到75%,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低迷的情形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尤其是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提供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就显得很有必要。安徽作为中部地区一个不太发达的农业大省,也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吸纳安徽富余劳动力和人才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在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面临许多困境,急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以便在促进安徽经济在中部经济中的率先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市场繁荣、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随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来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面临着能否生存的风险,特别是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目前,受世界性经济萧条大环境的影响,我国部分省份已经出现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现象,部分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因此,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有必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根据安徽省中小企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安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了14.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为7,913户,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都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够、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难、贷款难等许多难题,严重制约了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经济总量不大,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发展速度较慢;二是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层次方面档次低、能耗高、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综合竞争力较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资本积累不足。目前安徽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少数企业甚至超过100%,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资源消耗过大,非物质要素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行促进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评析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多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到安徽而言,从目前的财税政策来看,虽然安徽在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有些相应的财税激励措施,但是与其他国家、国内发达省份系统全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下就目前安徽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税政策做一简要分析:

(一)2006年8月29日,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安徽省科技大会精神,落实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要求,推进《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展望》的实施,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安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安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中,在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

(二)2008年2月25日,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安徽省财政厅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要建立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要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落实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2009年2月2日,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等文件精神,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委、财政厅、国资委、总工会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和安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在创新型企业先试先行,并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自主创新财税政策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国家和安徽省关于企业研发费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企业加大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策等等,把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但是,目前我们还未看到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行办法。因此,结合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出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三、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当前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既面临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不利影响,又面临自身资金、技术薄弱、发展势头受限的被动局面。改变这种现状,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的动力,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新晨

(一)真正建立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不得随意变动和挪用,力争到2010年,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省级应用技术研发经费要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财政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力度,多种方式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二)真正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两税合并后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增加了部分费用的扣除;2008年11月和2008年1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修订后的部分税收条款减轻了企业的税负,但我们应当清楚地了解到,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基本上带有适用对象的普遍性,所以对于促进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意义不大。要想真正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在税收政策的实施方面加大对扶持对象的税收优惠力度,只有在这种差别待遇的税收优惠政策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目前,可以考虑在中小企业的所得税计算方面加大费用扣除力度,加速资本折旧力度,减少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在增值税和营业税方面,增加扣除,缩小税基,减少应纳税额,减轻企业税负,做到让利于企业,增强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

(三)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实施创新的主体显然是企业富有创新积极性的人才,因此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要出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支持教育人才培训与科技人才需求的共享对接、建立有力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奖励制度,为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周平.我省13万中小企业遭遇“钱荒”[n].安徽市场报,2008.9.5.

[2]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财教(2008)144号.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7

市跨越式发展指挥部:

现将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建设推进情况及今后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1、建立了工作机构和推进机制。一是印发了《新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和《2006年度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目标考核办法》,并围绕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分别成立了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6个工作组,二是对各项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实行责任制,并建立起“检查督导、工作例会、信息反馈”三项管理制度。

2、狠抓了项目建设。一是组织企业申报上三级科技项目93项。其中:部级10项,省级18项,市级65项。“新郑市红枣产业化及畜禽养殖约化”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已被省推荐到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立项;二是加大我市星火计划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力度。全市申报项目175项,经专家组评议,69个已立项实施,项目总投资1.5亿元。

3、强化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和政策引导,知识产权工作进展顺利。截止六月底,全市企业申报专利109件。

4、大力开展招才引智及培训工作。一是邀请郑大、中原工学院教授博士,深入企业调研、技术诊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问题12项;二是我市与省知识产权局、郑大、中原工学院共同举办了两次产学研结合项目对接会,聘请33名专家、教授作为我市科技发展顾问,并签订了34项科技研发项目;三是组织培训本土各类科技人才1万人次,有效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

5、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了“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科技资源共享信息服务工程”和“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目前,制造业信息化已有6家正在组织实施,科普网、技术交易网及两个行业网站已拿出方案准备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程,新安装机顶盒1800台。

(二)科技创新工程取得的成效

1、已建成郑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已纳入培育计划的4家,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组织实施34项;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建成1家,在孵企业达到6家。

2、民营科技园工程建设,已达到规定标准要求的有:空港台商投资及物流园、薛店食品工业园和龙湖科技教育园,省科技厅将于近期组织专家进行考核认定。

3、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凸现成效。被列入我市自主创工程的13家企业,全年计划研发高新技术产品34个,现正在开发30个,前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0.5亿元。

4、今年元至六月份,已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4个,高新技术企业6家,已争取到省、郑州市级科技三项经费131万元,引导企业配套资金2860万元。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科技自主创新工程运行半年来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困难,对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大;个别单位和企业在思想上对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在行动上还存在迟缓、拖拉和唐突应付行为;在目标职责上还存在模糊不清、分工不明和不到位。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善和解决。

二、采取的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我们制定了《新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意见》和明确提出了《新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一是要坚持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激活创新要素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二是在产学研结合转化、技术中心、服务平台和高新企业孵化器建设等四个方面强化完善创新体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部级科研院所的协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重点支持六大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医药食品等、生物工程、化工建材等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品,使其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四是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奥星食品、新郑制药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企业。五是强力构建科研开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技术交易服务、制造业信息化网络和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等六大科技公共平台,服务于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建设。六是大力实施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与示范,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应用与示范、纺织工业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特种新型材料研发及其产业化,生物工程及新药创制及其产业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六大科技专项,力争在重要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我们将着重抓好13家企业承担的22个重大项目。这13家企业的22个项目是经过反复筛选、反复研究、反复论证后确定的,是本工程各项目标任务依附的重要载体,是各项目标任务的物化所在,直接关系着工程的成败。我们将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思维,努力拼搏,不负重托,严格按照进度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三、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各项目标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强力推进。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市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虽然取得重要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不够多、发明专利相对较少,多数产品还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末端;科技资源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水平创新活动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化导向比较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不足,R&D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经费占市本级一般性财政支出比重尚未达到政策规定的要求;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效应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科技要素流动还不够顺畅;科技对外开放不够,集成和应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地去解决、去克服、去完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把认识提高到跨越发展的时代要求上来,把思想统一到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工作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奋斗目标上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搞好调查研究,提供良好服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再创新辉煌,真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加强对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指导部,并且设立了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具体承担本工程的组织、协调、指导、督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下设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培育等六个项目组,具体负责本工程的项目实施。出台了《新郑市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新郑市科技自主创新指挥部门加强职能部门工作责任分工》,对目标任务和责任进行了分解,加强检查督导力度,严格遵照执行,并根据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上报科技自主创新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三)明确职责,强化措施。为确保科技自主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一定要明确职责,强化各种工作措施。科技自主创新指挥部对各项目组要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及时掌握各项目组工作进程,协调工作进展,坚持例会制度,每月或季度召开一次项目进展通报会,研究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督查制度,每月或季度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并予以通报。项目组要按照分工组织、协调和指导分管工作,制定分项实施方案,包括项目进度、推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同时,要及时协助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对科技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总结经验,推动和加快项目的顺利进展。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8

【关键词】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激励机制

一、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特别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后,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所强化,这些政策主要有:

(一)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1.自2001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3.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据实扣除。

4.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5.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

6.企业进口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

(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1.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2.居民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府促进自主创新理论有模糊认识

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个人、企业和政府,有着各自的职责和范围。企业主要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等多种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市场是自主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财政支出是重要手段,税收重在调节和引导,要正确处理好市场配置和税收调节的关系。目前由于对企业、财政、税收各自职责及发挥作用的领域和力度认识不清,加之我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分析、评估制度尚未建立,对各种优惠政策效果难以准确掌握,导致制定和执行政策准确性不够,出现缺位和越位情况。

(二)宏观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不科学

1.税收优惠政策与现行税制结构不对称。现行税制以流转税为主,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却主要以所得税为主。这虽与国际上税收优惠的通行做法一致,但由于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合理,使优惠政策起不到预期的作用,企业从优惠措施上得到的好处不多,使优惠政策失去刺激力度。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不佳,亏损、微利企业大量存在的情况下,以所得税为主的优惠措施,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形同虚设。

2.税收优惠环节选择不合理,重点不够突出。目前税收优惠主要集中于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侧重于研发创新成功企业的终端环节。而对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与开发、设备更新、风险投资和孵化器等重点环节的税收支持力度不够大,优惠政策格局不合理,重点不突出。

(三)微观上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不完善

1.增值税方面。首先,生产型增值税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税负过重。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高,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和劳动工具技术含量高,成本价值大,而且更新快。按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使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进项税金,加重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不利于科技产品在市场上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其次,增值税征税范围过窄,其相关费用所含税款无法抵扣。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采用,科技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以及科技咨询费用等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这些开支目前都不属于抵扣进项税额的范围;新产品的上市,需要大量的宣传广告费用,这些费用也不抵扣进项税额,使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税负偏高。

2.所得税方面。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是针对科技应用单位、科研成果,而不是针对具体的科技研究开发活动及项目。这使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性,只是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及已拥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收入实行优惠,而对技术落后,急需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的大批传统产业、老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缺少鼓励,极易造成企业只关心科技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这种把科技税收优惠对象定位于“应用”而非“研发”的不合理的优惠格局,将导致经济建设偏重于新建项目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

3.个人所得税方面。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致使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也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更是缺乏税收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三、构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思考

(一)明确税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和职责

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根据财政、税收各自特点以及现行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企业、财政、税收在自主创新方面应明确以下职责范围:对于引进设备与技术、加大研发费用投入等应由企业主导,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宜通过财政支出安排或实施减免税;对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共性的关键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自主技术创新,应主要通过规范的财政支出予以安排;税收优惠的作用空间应主要放在激励和引导方面,政策手段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加速折旧、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机制等。

(二)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形成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1.改革增值税,体现自主创新税收优惠

(1)加速增值税的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限制了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加速增值税的转型。首先扩大增值税转型的试点范围,可以考虑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即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高新技术产业;然后待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推广到其他行业。(2)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现行增值税并非全面征收,还有大量行业未实行增值税,其相关费用开支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要解决科研开发环节的“链条”衔接问题,其根本措施是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实行全面征收。作为过渡措施,可允许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新产品试制费和宣传广告费,比照运输费用按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对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转让,按其实际所含的营业税予以扣除。

2.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的科技税收政策

企业所得税的科技税收政策在新税法实施的基础上,应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1)税收优惠对象的重心应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在制定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时,应重点针对企业科研开发的投入,从目前生产销售环节向研究开发环节转移,逐步确立研发环节税收激励在整个税收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设立准备金在所得税前扣除。准许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销售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规定特定用途的准备金,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以及亏损准备金等,将这些准备金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税款并加罚滞纳金。(3)自主创新税收优惠应与国家产业政策、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主要是在保持对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给予税收优惠的同时,应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创新的税收优惠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组织)进行传统技术改造应享受与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相同的优惠政策。

3.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力度

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就使“以知识为本”、“以人才为本”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放宽应税工资的扣除额,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二是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三是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四是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股权收益,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立法,提高税收优惠政策效果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繁杂、零散、混乱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特别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确保税收政策内在的规范、统一,体现促进自主技术创新政策的系统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参考文献】

[1]闵丽男.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中国税务报,2006,1:2.

[2]中国税务学会.税收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10.

[3]辛文.多项税收政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中国税务报,2006,3:6.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9

关键词:创新政策;政策工具;响应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创新政策响应情况分析及启示——以河北省企业为样本

收录日期:2013年9月26日

引言

21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企业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且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进行创新。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为促进企业创新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实践证明,创新政策在促进企业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而且创新政策的落实必须依赖于政策工具,创新政策与创新政策工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前者规定了创新政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目标,后者则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创新政策工具是联系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桥梁,离开了创新政策工具的支持,任何创新政策都只能是一座空中楼阁。创新政策工具是创新政策研究的核心,因此对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势在必行。

在国外学者关于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中以罗斯威尔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技术创新政策工具是一套复合的政策体系,是政府干预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手段,在技术创新全过程发挥作用。根据其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层面不同,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可分为供给面政策工具、环境面政策工具与需求面政策工具。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政策工具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从整体上研究创新政策工具,对各种政策工具都加以说明,甚至包括与国外同类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仲为国等把我国技术创新政策划分为金融外汇措施、财政税收措施、其他经济措施、行政措施、人事措施等;有些学者就单一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中尤以对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这两种创新政策工具的研究最为深入。王朝才、徐博论述了财税政策对于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自主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的着眼点,最后指出了财政支出政策与税收政策的侧重点在作用和倾向性、奖励限制方面的作用及政策成本与风险方面各不相同;还有些学者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政策工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仅靠单一的政策工具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需要考虑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柳卸林等在分析我国激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时强调不同政策的协调一致、有机配合。

本文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创新政策工具分为五种:税收、金融、政府采购、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从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入手,针对河北省37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分析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对河北省企业的影响。

一、单个创新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共发放调查问卷555份,回收问卷395份,回收率为70.5%,剔除漏答题项过多、数据不完整或存在逻辑错误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76份,有效率达95.2%。

1、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税收实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由于税收会影响到创新参与者的直接经济利益,所以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税收优惠实质上是对科技投入的支撑,是政府将应收的税款让渡给企业用于科技开发,是政府投资科技的一条渠道。

在参与调查的376家企业中对于未能享受到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1。(图1)

2、金融支持政策对企业的影响。金融支持主要从安排金融贷款支持、金融资金支持、风险控制、金融服务等方面考虑。

在参与调查的376家企业中没有享受到企业信用担保政策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2。(图2)

3、政府采购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政府部门的需求能够为创新产品创造出一个极大的市场空间,对企业创新产品的销售起拉动作用,在产品的早期阶段,这种拉动尤为重要。

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产品未能列入政府自主创新被产品采购清单的企业所占比例及主要原因见图3。(图3)

4、产学研合作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有48家企业没有开展产学研合作。调查问卷中显示影响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因素及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4。(图4)

5、知识产权政策工具对企业的影响。在参与此项调查的376家企业中,仅有31家企业没有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和制度。认为政府在知识产权管理上应从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改进的企业所占比例及原因见图5。(图5)

二、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的企业创新状况可以看出,当前河北省及各地区的企业中,进行创新的企业占绝对比重,并且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研发或合作研发,这为促进河北省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上述对单个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分析来看,政府应出台相应更细的政策实施细则,具体落实到每一项内容,加大落实力度,扩大落实范围,把落实创新政策这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位;落实环节改审批制为备案制。

在税收制度上,应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与实施范围,地方税收主管部门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构建鼓励创新的税收体系,改进税收优惠具体方法。政府应加大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扩大政策的支持范围与支持力度,使企业能及时了解、掌握各项创新优惠政策。

在金融制度上,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河北省企业金融环境明显改善,体现在银行贷款周期加快、贷款额度增加等方面,但仍存在着信用担保机构与企业沟通渠道不畅问题。因此,要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对企业贷款加大贴息支持。

在政策采购制度上,应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使其更加合理,操作性强,提高执行力,加快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和步伐。

从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来说,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体系,着力解决企业技术引进平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为企业进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创设相应的辅助条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牵好线搭好桥。

主要参考文献:

[1]R.Rothwell,w.Zegvld.Reindustrializationandtechnology.LigmanGroupLimited,1985.

[2]仲为国,彭纪生,孙文祥.政策测量、政策协同与技术绩效:基于中国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1978~2006)[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

企业科技创新措施篇10

(一)政府在遴选创新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被边缘化。在计划体制下,我国实施的一些涉及产业发展的国家计划中,项目实施主体或创新主体主要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虽然被鼓励参加,但往往只是陪衬,一些计划项目即使获得了预想的关键技术,也没有能力使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获得自主创新能力。

2.支持创新理念和定位上存在着偏差。在转轨时期,一些官员认为,只有那些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创新力,所以在实践中就是帮助几个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创新。往往是政府确定即将创新的关键行业、技术(很多时候仅仅是感性上冲动),组织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在人、财、物方面进行绝对倾斜。这种“政府主唱”的行政推动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随之而来的弊端是:创新与市场脱节,研发与经济两张皮,资源配置的不经济。当然,这种选择在性质上往往偏好“国字号”企业,这无疑使中小民营企业在政策倾斜、市场准入、融资支持上受到排挤。实践证明,在国有企业尚未到位的前提下,这是一个低效的选择。

(二)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量高速增长,陆续实施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计划与工程。但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经费支持却很少,2003年全国2000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共只获得51亿元支持,来自政府的科技拨款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的3%,政府科技经费拨款中用于支持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仅占7%,而同期美国企业获得的政府科技经费占政府全部科技支出的比重超过20%。

(三)政府在创造外部环境方面不到位

1.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了政府职能错位,本该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市场条件的政府,因为职能越界导致政企关系扭曲,进而压制了企业创新的能动。一方面又因职能缺位,诸如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一些重要法律(例如反垄断法、商业秘密法)缺失,干扰了企业创新进程。一些地方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执法不严、违法行政,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2.由于政府“一股独大”,挤压了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中介组织的发育空间,尽管也渐次有一些服务于企业创新的中介组织,但是受体制机制、行业自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担当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重任。

3.缺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由于一些改革滞后,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滞后,某些行业和技术领域因为存在严重的垄断而导致竞争不足,企业无创新能动,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内在动力最大的问题。

(四)政府支持创新政策方面存在的弊端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大量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政府出台的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政策就超过2500项),但这些政策政出多门,制定的时期不同,针对的问题也有着明显差异。政府问题的演变程度不同,使得国家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有重复,有空白,也有自相矛盾,政策信号不一致,政策设计不科学,有些华而不实,可操作性较差,政策成本预算和控制不力,朝令夕改等等,导致我国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性、操作性、稳定性。

二、政府如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确立企业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条件。因此,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应该是为企业全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促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主体。

(一)政府要引导企业增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引导企业树立创新观念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企业创新热情不高,原因之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尚未到位,相当数量的企业“不想”“不愿”“不敢”创新。首先是一些企业领导人早已习惯了靠别人的技术过日子,根本就不想去创新;其次是一些企业领导人认为自主创新不仅成本高、回收期长,而且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技术投入的未来预期很难把握,在现有一些项目能够使资本快速增殖的前提下,根本就不愿意在创新方面花本钱;再次是一些有眼光的企业领导虽然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但由于整个创新链条和创新环境尚未形成,往往孤掌难鸣,步履艰难。因而,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企业领导者树立危机意识,增强紧迫感,切实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

(二)政府必须确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

由于一系列改革尚未到位,我国的多数企业仍然是理论上的创新主体,总体创新贡献率还很低。为了将企业锻造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1.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从干预企业创新领域退出,成为市场的监管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不该政府管的事坚决不管,需要政府管的事政府不缺位,不当“运动员”“裁判员”,只当好“场地维护员”,营造激励环境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角。

2.各级政府制定的科技规划,应当充分体现企业和市场的科技需求。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合作的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在投资、金融、消费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都应当有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

3.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要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其创新活动。不断完善企业孵化的软环境建设,重点办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各类企业“孵化器”。

转贴于

4.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和知识产权产易制度,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围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调动各方面力量为企业创新服务。建立国家支持的公共科技成果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企业和社会开放的共享制度。通过大力扶持,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的体系,做到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科研人员扎根在企业,9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

(三)进一步改善政府投入方式

由于财力薄弱,投入不足是企业自主创新中一个普遍性问题。以1991~2003年为例,我国累计研发经费总数仅为美国同期的1/36、韩国的1/2。为此,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多渠道、多层次逐步加大全社会对企业创新的投入。

1.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科技发展经费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增加科技三项经费额度,确保政府的科技创新,使创新企业得到应有的支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构建有效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共谋发展的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采取合资合作、技术转让,以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入股等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筹办设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集中用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技术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广阔的资金筹集渠道。

2.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使企业成为科技投资的主体。力争使企业对创新项目的投入达到全社会投入70%以上,用于开发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1%。鼓励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申请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保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3.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一些地方或区域龙头产业和实力强的大中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足问题,政府要以项目为依托,增加财政支持基数,协调社会各方予以连续经费扶持和重点服务,确保龙头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促进其进一步规模化。

(四)政府培育服务企业创新的中介组织

中介服务体系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纽带,是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桥梁。作为政府部门,应在科技创新与经济的结合中发挥桥梁作用。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为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建立面向企业自主创新的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人才引进、项目投资、成果转让、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一条龙”的创新服务;二要搭建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做好企业与院校的信息沟通,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形成创新联合的“双赢”格局;三要完善科技信息中心,建立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市场信息、科技动态、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权威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四要建设一支有技术专长、懂经济、会经营的经纪人队伍,实行经纪人资格审核制度,制定规范的中介行为准则,提高服务中介的服务水准;五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专利机构布点,鼓励发展专业性强、职业道德好的以及评估、信息咨询等多样化的知识产权中介组织,完善企业创新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功能。

(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

企业创新要靠人才。各级政府必须树立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有力措施,为企业培育和凝聚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1.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技术开发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和职工给予重奖,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推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2.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保障机制。通过提供住房、转移户口等各种安居政策,解决好创新人才的职称、人身保险和子女就学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创新人才的后顾之忧。

3.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技术研发和营销人才。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创新人才,特别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之提供发挥才干的舞台。

(六)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深化各项改革,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当前急需制定财政、税收、信贷扶持政策、技术创新奖励政策、加快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引进政策、公平竞争政策、产学研结合政策以及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政策,用政策推动原有自主创新企业的更快发展,引领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新高潮的到来。

2.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制定出一些真正激励创新的新政策。如深圳市在对创新型人才管理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实行特殊贡献专家认定政策,允许高技能人才、没有高级职称甚至没有职称但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申报专家;允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人员,在申报高级技术职称时可以不强求和参加英语考试;允许没有学历的技工,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为凭可评为高级技工等等。

3.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过去为了鼓励创新,也出台过一些很好的支持创新的政策措施,但更多的是成为文字摆设,政策出台与执行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创新应享受的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根本就没有兑现,有的则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七)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