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十篇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十篇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11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1

1.1增加旅游收益

一些具有独特风味饮食的地区会按时举办美食节或饮食大赛等活动,宣传饮食特色、弘扬饮食文化。饮食业的发展会带动建筑、娱乐等其他行业的延拓,给区域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此外,如果美食对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游客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在饮食上的消费,使得旅游产业的收益增加。

1.2形成独特文化

旅游文化是将旅游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把文化作为旅游的发展目标,旅游与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旅游文化是寻求文化的区域差异,在差异中认同特色,形成共鸣。饮食文化亦是如此,饮食与文化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特色,自古就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的天府美食广角,有“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的扬州特色饮食,“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关陇饮食风味……游客是在这些特色中,寻找认同和共鸣。所谓“回头客”,回的就是心意的相通相合。

1.3有益身心健康

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是味觉的一时享受,而且有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也就是说,饮食还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苏轼通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黄州美味来求得“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的苦中作乐,陆游通过“鲈肥菰脆调羹美,麦熟油新作饼香”的山阴美食求得“自古达人轻富贵”的豁达,排解“倒缘乡味忆回乡”的愁绪……除了养性之外,美食还可以修身,银耳莲子羹具有安神强心之效,核桃燕麦粥可以调节心率和消化系统……饮食的区域性特征使得人们呈现地区性的身体特质和心理状态。所以食疗、食养的内调作用,是饮食文化开发的潜在价值。

1.4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无国界,美味也无国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通过饮食文化搭建起沟通的桥梁,通过饮食联络情感,实现交往的目标。有时候,一餐饭,甚至是一杯茶,能够缓和紧张氛围,起到功效。小到常说的唐婉侍奉婆婆之故事,面对婆婆“有蛋、有面、有盐、吃不出蛋、咬不到面、吃着微甜、看着焦黄、入口即化”的无理要求,做出了一不粘勺、二不粘盘、三不粘牙的“三不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婆媳关系。大至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总理运用烤鸭外交,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一道烤鸭配茅台,缓和了气氛,使得会晤顺利进行。饮食的和谐功能使得旅游产业开发饮食文化成为必然。

2饮食文化的特征

2.1区域性

就中国而言,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域辽阔,物产丰饶,形色各异的地理和物产环境造就了千姿百态的区域习俗和饮食特色。菜系就是显而易见的饮食区域性特征,川、鲁、粤、闽、苏、浙、湘、徽以其特色原材料和烹调工艺,制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菜肴体系。此外,中华饮食还有众多的民族风味,藏族的酥油茶、糌粑和青稞酒,蒙古族的盐巴茶和烤羊腿,维吾尔族的奶茶、抓饭、拉面和葡萄干,侗族的油茶、腌鱼和紫血肉……。正是饮食的区域性分布,才使得食客产生了空间移动,求得味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归属。2.2始发性饮食文化的始发性是指特色的饮食只有在原创的地域才能形成独特的味觉享受和文化体味。一旦离开了原创地域,在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下,饮食文化就会失去滋味。因此,游客只有到饮食文化的始发地,才能享受原滋原味的特色饮食。

2.3发展性

首先,饮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有的区域饮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丰富,有的区域饮食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消失,没有一成不变的饮食文化。其次,食客在不同时代对于美食的要求是不同的,所以其对美食的评价也会因时代而有所差异,虽然说真金不怕火炼,但是也许有人某时某刻确实会丧失掉对金子的兴趣。此时,人们喜欢猎奇,追求刺激,彼时,人们安于沉稳,追求平淡,此时,人们口味重,彼时,人们口味轻。

2.4参与性

相比于其他旅游项目,饮食文化要求游客高度地参与其中。首先体现为饮食文化要求游客品尝,这会激起游客的兴趣,诱发游客的口腹之欲;其次体现为饮食文化要求游客观赏和模仿,比如举办茶艺表演、烹饪比赛、体验茶道、学习烹调等,能够激发游客的模仿欲望,延长游客的兴趣维持时间。

3饮食文化的变异

即使不计外部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文化,由于内部因素的作用,也会发生自然演进,饮食文化也不能免于这个套路,何况,还有诸多外部因素的作用。饮食文化的变异可以分为以下的类型:

3.1累积沉淀

这部分饮食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的发展,不断对自身进行改进,去掉不合时宜的元素,引入时代的成分,这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西塘的黄酒酿造,数百年的酿酒工艺,加上近代生物技术的指导,西塘黄酒蜚声海外。

3.2形存实亡

这部分饮食文化只是得以保留表面的形式,其内涵和实质早已不复存在,即通常所说“有形而无神”。比如老北京的冰糖葫芦,由于原材料的变异及制作的批量化,冰糖葫芦早已失去了原滋原味,同其他地区所产的冰糖葫芦没有任何区别。失去了区域性特征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就不再是旅游的吸睛之处。

3.3形实俱消

这部分饮食文化不仅实质消亡于历史之中,连形态也荡然无存。可能是因为传承的断裂,也可能是因为本地人及游客的口味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比如老北京的剔骨肉,在大约四五十年前尚门庭若市,转眼就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美食,都无声无息地再难见其影踪。

4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会对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免不了受到旅游发展的作用。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与饮食文化的保存呈现双赢态势,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的保存起负面作用,在某些地区,旅游的发展对饮食文化产生双面影响。

4.1正面作用

游客对饮食的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和享受需求,使得当地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据研究,旅游对饮食文化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用批量生产取代传统工艺,由众家生产取代独家工艺,这是由高级向低级的退化;然后是特色独家工艺的复兴和发展,这是由低级向高级的升华。旅游对饮食文化的正面作用,具体表现为保持、恢复、继承、发展四个方面。保持:旅游业的发展,使得一些在当地本已失去发展空间的饮食文化得以留存下来。或者是因为传承不能得以延续,或者是因为当地人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因为利益空间有限……当地人已经失去了发展某些饮食的欲望。但由于对游客具有吸引力,这些饮食还是保持了下来。恢复:一些已经消失的饮食文化,由于对游客具有莫名的吸引力,而被当地人重新开发并发展。虽然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此心同彼心,对于能带给人愉悦之感的饮食文化,人们还是有着同一的接受心理。在游客的推动下,某些独具特色的风味再次上了餐桌。继承:一些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且被游客高度褒奖的饮食,得到了当地人自发式地继承。这些饮食不仅满足当地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带给他们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以前习以为常,对其不甚在意,但游客的肯定给予当地人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得当地人重新审视这些饮食。发展:在旅游的刺激下,一些具有重大经济利益的饮食,在当地人的苦心琢磨下,得以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在取精华去糟粕的基础上,加上吸收了时代的因素,这些饮食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4.2负面作用

旅游发展对饮食文化的负面作用表现为使其商品化。由于市场的作用,饮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和精致,转而变成了大众化口感不佳的商品。批量化的生产,不仅失去了传统美食的风味和文化意义,而且为了生产或保存,还加入了一些于身体健康无益的添加剂,如此开发饮食,长久以后,恐怕不只是游客望而却步,熟知内情的当地人可能也不敢再触碰了。《山西日报》在2005年曾发表文章《别糟践了民间美食民生》,就是对旅游负面作用饮食文化的抨击。

4.3双面作用

旅游发展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往往不只是简单地正面或负面单向作用,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一般兼而有之。旅游的发展使得当地人甚至是外地人开发并弘扬当地美食,却也使得当地美食失去“美”“真”和“蕴”,失去其价值所在,最终失去开发和发展的空间。

5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推动饮食文化的进步

5.1利用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一方面,运用游客的先进文化观念,强化当地人对当地饮食文化的认同。在游客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使得当地人重新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饮食,再次定位自己的生活地区,增加当地人对饮食的保护观念,强化当地人对饮食的珍视。不可因为近利的驱使,就粗制滥造,失去美食的真正价值,饮食文化需在保真、持蕴、求美中进步。另一方面,游客可以给当地人起到良性的示范作用,使当地人重视自己生活的土壤、水源、及制作美食所需所需原材料,避免无意识地破坏和恶化,防止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价值。在游客的引导下,当地人会采取适当的方法,复活已然消逝的美食,发展方兴未艾的风味,利用独特的区域环境创新美味。

5.2开发多层次饮食文化欣赏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2

关键词:临沂小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

食物是人类也是其他生物得以维持生命机能运转的关键要素,所以它与人类相伴而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饮食逐渐具有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体现了不同群体和个体对饮食的独特审美愉悦追求,是了解不同群体或个体审美意识情态的依据之一”[1]。饮食文化的这种特性可以从不同地域的特色小吃中看出,如临沂小吃就具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容内涵,呈现出临沂地区人民对饮食的独特审美追求。

临沂小吃类型众多,有糁、煎饼、莒南驴肉、沂水丰糕、沂蒙光棍鸡、蒙山全蝎、王氏熟梨、蒙阴苹果、沙沟芋头、双堠西瓜、苍山牛蒡等,它们从不同层面保证了临沂饮食文化的形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临沂小吃,流行度不同,最为流行的则为糁、煎饼、八宝豆豉、苍山大蒜等。这种流行反映出临沂小吃以素食为主,折射出小吃主要是应劳动人民需求而生的特点。小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荤菜与素菜相比,因其原料构成、营养价值以及数量等方面的原因,其所含的经济价值会高一些。但由于中下层人们的经济消费能力有限,所以经济价值很高的荤菜,是无法进入流行小吃行列的”[1]。即是说,在这一点上,临沂小吃与其他地域小吃是具有同质化特征的。纵观临沂小吃,我们可发现其还具有历史悠久、地利人文特色及趋品牌化发展的特征。

1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除却因地域特性而成的小吃,其他人工制作而成的小吃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因为它们是该地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根据已有的食物以及自己的想象力创作而成,即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饮食欲望而生,这种特性决定一种地域小吃的出现、流行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如临沂著名的小吃“糁”早在《礼记・内则》中就有所呈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尽管这里所记录的糁与今天临沂的糁相比较而言,原料种类少、制作方法比较简单,但也不能妨碍它对现代临沂糁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就是临沂糁的前身。据《沂州志・秩》载,早在康熙年间,糁的品种就有16种之多。时至今日,较为流行的临沂糁品种有鸡肉糁、牛肉糁、鸡蛋糁、羊肉糁,在这四种糁中,又以前三种糁最为流行。而“开锅糁,刮缸粥”“关不完的医馆,开不败的糁馆”等俗语则反映出糁为人们喜爱的程度之高。与糁相比,八宝豆豉起源时间相对较晚,明代《本草纲目》中对其有所记载,“豆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可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明代薛己也指出豆豉具有一定的药效:“味苦,寒,无毒。主伤寒头痛、瘴气恶毒、燥闷、虚劳喘吸、疟疾骨蒸,去心中懊恼,发汗,杀六畜毒及中毒药、蛊气”[2]。以此为基础,清代道光年间,临沂创制出了配料丰富、口味独特、营养丰富的八宝豆豉。与其他流行小吃不同,八宝豆豉“含有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天门冬酸等人体所需的八种氨基酸”[3],故具有一定的药效。

糁和八宝豆豉在临沂以及在临沂以外地域的流行,充分反映出它们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食品,经过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淬炼、完善,如此,才能成为临沂著名小吃,并为其他地域人们所喜爱。

2反映临沂地区的地理人文特色

地域小吃伴随人们的饮食需求而生,人们的饮食需求又是和其所在地域的地理人文特征相适应,故地域小吃往往能反映出该地域的地理人文特色。在过去乃至现在,煎饼都是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最喜欢的主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临沂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临沂区内多为平原、丘陵地带,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等北方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也是其主食的主要原料。如煎饼就是他们用这些农作物制作成的一种耐放、携带方便的食物。也就是说,“煎饼的易于制作性、耐储运性、耐存放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了面食中的佼佼者,且其为圆形,面积较大,符合人们追求圆满的认知心理需求,故其顺利地和民间某些习俗搭上了关系。”[4]正是因为如此,至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临沂农村,每到快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烙很多煎饼,有的甚至直到第二年的麦收时节才能吃完。可以说,临沂地区这种年前烙大量煎饼的习俗是与煎饼本身的特征想联系的。春节过后,人们很快就会进入农忙时节,繁重的劳动,让他们无暇做饭,而如果有煎饼,再配以葱、咸菜的话,就能吃得很舒服。久之,临沂地区也由此形成了煎饼配葱吃的习俗,甚至有的饭店直接命名为“煎饼卷大葱”。

“从人的饮食习惯看,有肉食主义者也有素食主义者。肉食主义者的食材繁多,毫无疑问,能够不费力地做出种类繁多的菜式,无论是色彩还是外形方面都很容易呈现出独特之处。但是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所以尽管素食主义者都是茹素,但在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随时都能创造出奇e”[1]。可以说煎饼就是人们这种丰富想象力下的产物。把面糊用鏊子摊成薄薄的煎饼,不但满足了人们的饮食需求,而且便于储运,且与人民的劳作方式相适应。

苍山大蒜、莒南花生则反映出临沂地广物博的特征。不同县市地理特征不同,引致其特产不同,因此而形成了地理特征鲜明的小吃。这些小吃与糁、煎饼、八宝豆豉的不同在于其具有鲜明的季节特征、地域特征,为临沂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增加了属于自然地理的因素。

3趋向于品牌化经营

在经济及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地域小吃大多仅在其原产地流行,即便有一定的地域小吃能够走出原产地,也只能在大城市流行,且为美食者所获取,也就是说在过去的时代,一般人对其他地域的小吃存有一定的抵触心理。然而,时展到现在,地域小吃必须走出去,才能持续发展,并能推动一个地域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促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小吃品牌的形成。

但与其他地域小吃品牌如沙县小吃具有广度的流行性不同,临沂小吃的流行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与食物本身的特性有关。以临沂煎饼为例,多用小麦制成,具有一定的硬度,对吃着煎饼长大的临沂人而言,煎饼的硬度不是问题,但是对于不以煎饼为主食而以面条、米饭、馒头等为主食的地域而言,煎饼的硬度就是很大的困难。所以,如果想让六姐妹煎饼、沂蒙红嫂煎饼这种具有文化内涵的临沂小吃的流行区域更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经营者就需在煎饼的原料以及煎饼本身的硬度方面多下工夫。二是包装后的小吃味道有所欠缺。每一种地域小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产生契机及发展历程,如何把这些外在因素和地域小吃本身的特征结合在一起,为地域小吃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是一个地域人们共同的任务,惟其如此,才能让属于自己地域的小吃持续发展、并能在其他地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雨.语言文化视域下的子弟书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202,194,186.

[2](明)薛己辑;臧守虎,杨天真,杜凤娟校注.本草约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90.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3

关键词:海岛;内陆;幼儿;体质;饮食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13-03

Comparative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nstitutionandDietofChildrenof

3~6Yearsoldinislandareasandinlandareas

CHenHua

(p.e.Department,Hangzhou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Hangzhou310028,Zhejiang,China)

abstract:onthebasisofcomparisonandanalysis,aresearchhasbeenconduct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constitutionanddietofchildrenof36yearsold,bothinZhoushan(islandarea)andJiaxing(inlandarea).thestudyrevealsasfollows.theislandchildrenarecomparativelytallerandslendererwhiletheinlandonesstouter.theurbanandruralislandchildrenscorehigherthantheirinlandcounterpartsonequilibrant,flexibilityandcoordination.Comparedwiththeislandchildren,inlandonesarebetteronpliabilityandspeed,urbanmale'supperlimbs'strengthandspringcapacity,andruralfemale'sspringcapacity.thedifferentregionaldiets(islanderspreferfishesandshrimpswhileinlandersmeats)resultinthedifferentproportionsofnutritiontakingandthedifferencesinfiguresandconstitution.

Keywords:islandareas;inlandareas;children;constitution;diet

目前国内有关幼儿体质调查研究虽有报道,但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根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调研的基本数据,以及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通过对海岛与内陆地区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地域性饮食结构对幼儿体质的影响,为国民体质监测研究和幼儿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城市、乡村3~6岁幼儿人群中分别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100人和1869人,要求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本地区,连续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生活时间短于半年者。受试者不分民族,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能从事一般运动。

其中海岛地区男560人,女540人,农村548人,城市552人,3岁230人,4岁278人,5岁310人,6岁282人;内陆地区男938人,女931人,农村931人,城市938人,3岁457人,4岁474人,5岁468人,6岁470人。

1.2研究方法

1.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采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测试项目为中国幼儿体质测试标准规定项目。

1.2.2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软件(SpSS10.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乡男女幼儿体质的地域特征

依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嘉兴内陆地区国民体质3~6岁幼儿体质监测基本数据,经统计处理得表1。

2.1.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表1得知,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及男幼儿坐高、体重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10m折返跑、男幼儿双脚连续跳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乡村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统计结果显示,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及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乡村女幼儿体重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走平衡木、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男幼儿10m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3城市与乡村地区3~6岁男女幼儿克托莱指数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幼儿的各项指标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幼儿。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营养、医疗卫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后天影响因素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为幼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一般调查显示2005年城镇人均收入是乡村的3.2倍。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营养、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条件都好于乡村幼儿。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2城乡男女幼儿身体匀称度(克托莱指数)情况

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特征

依据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2005年舟山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年鉴),经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得知,嘉兴内陆城乡居牛羊肉、家禽、城市居民粮食、干鲜瓜果、乡村居民蛋类年人均消费均值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年人均消费均值低于海岛地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反映了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差异,致使两地区自然产品、物产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的差异。

表3海岛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

2.3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与3~6岁幼儿体质的关系

2.3.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城市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饮食结构中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海岛地区饮食结构中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但从两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显示: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体重、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男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但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然而,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与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差异中发现,地域饮食结构差异与两地区城市幼儿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发展变化存在相关。鱼虾、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是人类饮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生长发育获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但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的差异中显示,鱼虾和畜、禽肉与两地区地理环境呈高度相关的地域性食物,也是两地区饮食结构地域差异最明显的食物。嘉兴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城市幼儿体格发育,以及柔韧性、灵敏性、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城市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市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

2.3.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乡村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和舟山海岛地区因城乡经济状况的差异,乡村居民饮食结构中各种主要食物消费量均比城市居民少,但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内陆地区乡村居民畜、禽肉、蛋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低于海岛地区。然而,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有所差异。两地区乡村男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男女幼儿相似,但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形态、内陆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女幼儿有所差异。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肩胛皮褶厚度、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乡村男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男幼儿上肢、腰腹肌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女幼儿体重高于内陆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其乡村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同样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乡村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促进乡村幼儿的生长发育。

3结论与建议

1)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幼儿体质整体状况良好。统计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可作为本地区幼儿体质测试和研究的基础值。建议:为全面了解浙江沿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特征,尤其是掌握3~6岁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现状,应建立学龄前儿童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的追踪测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制定增强幼儿体质的各项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3~6岁幼儿身体形态特征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结实;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瘦长。3)内陆地区城乡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城市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及乡村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城乡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4)城市幼儿的锻炼条件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与乡村,说明体育政策应继续向农村倾斜政府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应加大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乡村儿童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5)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对城乡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乡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陈华,许为栋,黄永良.浙江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27-29.

[2]蔡东联.营养卫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3]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4]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黄家尧,黄韶颜.幼儿营养与膳食[m].北京:心理出版社,2000.

[6]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舟山统计信息网.省略/info/.

[9]嘉兴统计信息网.jxstats.省略/.

投稿日期:2006-03-15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4

一、语音形式特点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形式。语音形式指的是某个语言片断的语音,是从说话人口中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店铺名的语音形式通常是组成店铺名文字的字音。音节是语音中最小的自然单位。按照汉语音韵学传统的字音分析方法,把一个字音(音节)分成前(声)后(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把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叫声调。[1]每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

(一)音节特点音节是人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自己语言里的最小语音单位。在汉语中,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比如“老百姓”三个字,读出来就是三个音节。从音节方面考虑,笔者走访的餐饮行业中,最短的店铺名是由一个双音节构成,最长的店铺名是由12个音节组成,平均为4.69个音节。48个店铺名为偶数音节,所占比例是43%,62个店铺名是奇数音节,所占比例是57%,奇数店铺名要比偶数店铺名所占的比例高7.7%。其中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的店铺名最多,一共94个,占统计总数的85.4%,一、二音节的店铺名的音节数很少,导致这些店铺名所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被使用也较少。而七、八、九、十二音节的店铺名,信息涵盖量相对大,但是太过于冗长,不便于人们的记忆和识别。因此,店主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一般也不太会选择音节太少或太多的店铺名,其分布特点是以五音节为高峰向大于五音节和小于五音节两个方向逐级减少,呈现出金字塔阶梯形。

(二)声调特点汉语是世界上声调丰富的语言之一。声调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的组合形式可以促成汉语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韵律感。语言的节律就能被这种韵律感组织起来,以便加强语言的协调性。一般声调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叠音、双声叠韵、平仄组合三种[1]。叠音是由音节重叠而成。一部分店铺偏爱使用叠音的方式命名店铺。例如:果果坊、天天美食、涵涵面庄、坝坝老火锅、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这种店铺名的好处就是便于顾客记忆与识别,但也加重了重名的可能性。笔者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两家以“天天”这个叠音方式命名店铺。双声是由两个声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叠韵是由两个韵母相同的音节组合而成。双声和叠韵都可以构成同一语音现象的反复,从而产生特殊的韵律,增强店铺名的音乐美。这种特殊的音乐美也能达到让顾客更易识别记忆的效果。例如:青柠、奥照面、沁茗轩、菠萝蜜茶饮。平仄指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根据平上去入的音调划分,阴平和阳平能产生声调上扬,发音相对洪亮的特点。因此,店主在命名店铺的时候,更加倾向于使用阴平或阳平的音节来结尾。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以阴平或阳平的音节结尾的店铺名更能营造出一种欢快兴奋的气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食欲。比如:星月面庄、串串王、毛哥老鸭汤、麦翁大鼓烧、久久自助火锅城等等。

二、词汇组合特点

对于一个店铺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其名使用的词汇选取。来来往往的顾客对店铺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于店铺名;对店铺名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店铺所使用的词。因此,店铺名的选词十分重要。

(一)词汇来源词汇是语音和意义相结合的一种语言单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个有意义的词汇,总是借助于一定的语音形式来表达的。语音结构与词的构成和词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1.地名。川渝两地在全国范围内是著名的美食胜地,两地的很多特产都和美食有关。因此,川渝两地的地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饮食行业店铺名里浑然天成的金字招牌。这也是商家集体品牌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彰显川渝地区的特色饮食文化的一种方式。从命名风格来看,以地名命名虽然十分传统,甚至还有些许老土,但是会给消费者一种贴心安全感,以及一目了然的即视感。笔者在所走访的美食街就有不少这样的店铺名。比如:万州烤鱼、成都冒菜、巴蜀烧鸡公、台湾烤玉米、段记北京烤鸭等等,占统计总数13.6%。2.外来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一大批跨国餐饮企业也涌入我国市场。加之某些商家为了给店铺增加一些国际色彩以吸引顾客,因此越来越多的外来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店铺名里。一种是运用外来词音译后当店铺名。比如:麦当劳、德克士等等。一种是用中文词和外来词组合的新颖方式当店名。比如:好吃go。这样新颖的命名在饮食行业并不是很多,仅占统计总数的7.2%,但是这种命名方式有增多的趋势。3.数字。运用数字给店铺取名字的优势在于一目了然,令人印象深刻,在视觉上比起其他店铺名略胜一筹;劣势在于,由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程度很集中,因此增加店铺名的重名率。例如:168灌汤包。168谐音和汉语“一路发”类似。这种数字组合就容易重复。在笔者走访的大学城片区商业街中,这样命名的餐饮店铺并不多,仅占统计总数的2.7%。4.人名。我国自古以来都有以人名做店铺名的传统。从古代“武大郎炊饼”到运动品牌“李宁”,再到现在耳熟能详的“王老吉”。它最早的命名形式是“某记”。这个用法也被原原本本保留了下来,比如重庆市著名的餐饮企业“阿兴记”。除了对这种命名方式的继承,当然也有发展,一种是在“某记”后面加业名,例如:邓记三合鱼。一种省略了“记”字,后面加业名通名,比如:涵涵面庄,这种命名方式直接把人名和商铺名连接,也是一种品牌意识的体现。和使用地名命名不同的是,地名命名体现的是集体品牌意识,人名命名体现的是个人品牌意识。因此,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店铺较多,占统计总数的15.4%。5.古语词。古语词包括历史词和文言词。历史词通常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交际当中,文言词在口语中已经不常使用。店主为了提升整个店的品味,为了吸引顾客,也会启用部分古语词。这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发扬。例如:沁茗轩的“轩”字,大帅锅掌上传奇食尚汤锅坊的“坊”,林凯豪益食府的“府”字等等,占统计总数的7.2%。店主在使用这些古语词的时候,无形之中也增强了店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文风貌的体现。

(二)词汇组合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店铺名的长度不宜过长,字数不宜过多,简短有力即为佳。这就要求在命名选词的时候,尽量在有限的字数里体现出店铺的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重庆饮食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1.专名。专名指标明商店所属或区别性特征,最能体现商店个性特征。[2]它是店铺名最重要和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灵活多变的的部分。这部分承载着店铺特色,其任意性和创新性非常大。根据性质的不同,一般分为人名称谓、地域名、民族特色、美好愿望、自然景物、文化底蕴、制作食材、音译词外来词。其中制作食材最多,占统计总数的57.2%,例如:三顾冒菜。人名称谓其次,占统计总数的17.2%,例如:阿兴记。地域名和美好愿望并列第三,占统计总数的13.6%,例如:成都冒菜、久好餐馆。2.通名。通名,即商业单位的通用称呼,表示商铺的性质,是一种商业的标志。餐饮行业的通名灵活性比较小,因为它不仅要和专名相搭配,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店铺的规模和档次。根据通名不同,一般分为馆、店、庄、楼、吧、城、家、餐厅、村/坊/轩/林、食府,等等。根据统计数据,“楼”“馆”的使用频率很高,除此之外,原本不用作餐饮行业标识的词也出现在店铺名中,其中“坊”“轩”的出现频率较高,这也体现了店主为提升店铺人文气息的用心。3.业名。业名,是对通名的限定,进一步标明行业特征或者经营特点、范围等。餐饮行业店铺名通常都会包含业名,其业名通常和饮食有关。但是某些跨国的餐饮行业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此外,某些新兴的时尚餐厅在给店铺命名的时候,也不会使用业名,比如重庆著名时尚餐厅———流浪地图,这种命名方式的好处就是新颖、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不足之处是不够一目了然,消费者看了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该店的经营特点、范围。

(三)组合特点根据收集的商铺名来看,重庆市餐饮行业的店铺名主要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专名、业名、通名,这三个要素并不是缺一不可的,而是相对灵活地组合。其中,店主都倾向于使用“专名+业名”形式和“专名+业名+通名”形式的店铺名,前者占统计总数的52.7%;后者占统计总数的22.7%。以“专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14.5%。以“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以“专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3.6%。以“业名+通名”命名的,占统计总数的2.7%。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用“通名”作店铺名的极少。

三、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现象背后都体现出某种文化心理。店铺名这种具有极强特色的语言现象,其背后也隐藏着其代表的文化心理,反映出某个地域、某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虽然店铺经营大小、经营项目各有不同,其命名方式也各种各样,但归纳起来,体现较突出的文化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地域性地域性一般都体现在地名,可以是大的地名,例如:重庆;可以是很小的地名,例如:熙街;可以是地名的简称,例如:巴蜀;可以是地名的旧称或别称,例如:山城。根据地域范围大小的不同,地域性具有两大功能:较大地名具有品牌功能,较小地名具有指引功能。各地的饮食繁多,出产地域名自然就成了一块无形的“品牌”。比如一家火锅店在命名的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提到“重庆”“渝”“巴蜀”等地域性的字眼。这是为了向顾客们暗示这家的味道是最正宗的,并且突显了地方文化。一方面,对于顾客来说,这些地域性词语除了起到暗示性作用,还给顾客提供了一个参考,缩短了顾客的鉴别选择的过程,降低了顾客的搜寻成本和消费风险。另一方面,一个店铺名使用了带有某个地域的词语,它们的产品就会带有该地的印记,这会让身处异乡的该地域的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一种“情怀”,这也就在消费者心理上领先了一步,成功地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大降低了在新市场宣传推广的时间和成本,更利于店铺的营销。此外,对于小地名,其地域性还体现在地理区位上。因为地域性词语能启发人的联想,从而起到指引的功能。有些店铺名中带有所在区域的词汇。比如重庆著名的九村烤脑花,九村只是重庆市江北区的一条街区,该店面就在九村路口,一提到该店铺名,顾客就能立即知道其地理位置,这省去了顾客的时间成本和搜索成本,并且让顾客有记忆点,容易寻找。

(二)吉祥性吉祥文化在餐饮行业最有所体现,不仅仅是“民以食为天”传统文化心理与饮食安全与卫生的心理诉求,而且其根本原因还是吉祥文化暗藏了国人的祈吉心理。期盼吉祥、平安、生意兴隆的民族心理,这是一种传统的、稳定的、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根据各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使用情况来看,基本上都是直接使用吉祥性词汇。但这种心理是多角度的,这也影响了店铺名对吉祥性词汇的选择。有的店铺名从祝福顾客角度出发,选用“福”“好”“乐”“安”等词汇,这是表达对幸福安康的向往,以此来获取顾客的青睐;有的店铺名从经营者角度出发,选用“旺”“富”“来”“顺”等词汇,来表达对招财进宝、生意兴隆的理想心理;有的店铺名从食品质量角度出发,选用“香”“好”“养生”等词汇,来表达对一种食品质量的自信,借此宣传以吸引顾客上门。不管是哪种心理角度,都是对追求美好的生活本能的共同心愿,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店铺名就是店主寻求心理慰藉的一种方式。

(三)传统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规范,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儒家道德文化,成为商家命名的依据之一。因此,诚信为本、宽厚仁爱、尊人谦己、义利结合等思想融入店铺名当中。[3]这样的店铺名可以提高店铺的档次,可以吸引有品味的顾客,借用传统文化的典雅特征在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在专名中,很多店铺名带有“龙”“红”“德”等字眼;在通名中,很多店铺名爱用“轩”“居”“庄”“府”等字眼。比如:德庄火锅。此外,除了在词汇选择上下功夫;在字体的选择上,有的店铺名会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有的店铺名会使用手写体、隶书、楷书等。这样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体现出对我国优良传统的继承,使商家在时尚之风以外营造出古朴典雅之情。

(四)新颖性一个吸引人的店铺名能起到广告的作用,新颖的店铺名本身就是一个吸金的手段,这也是为了迎合顾客追求新奇的消费心理。为了达到营销好的目的,店铺名追求新颖的方式不尽相同。一类店铺名靠吸收外来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也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文化的交汇、竞争与融合不可避免。有的店主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采用这种命名方式,例如:好吃go。该店铺名就是在俗语“好吃狗”的基础上,加上英文“go”演变而来,这既有新意吸引眼球,又侧面地体现出“心动不如行动”,在心理上对顾客起到引导的效果。一类店铺名靠吸收网络文化来达到新颖的效果。随着网购的兴盛,团购网站也悄然兴起。这促使了饮食行业线上线下联动的现象。有的店主为了提高销售业绩,会在店铺名旁边标注自己的网店的网址,或者印上二维码引导消费者手机付款或网上预约订座。此外,有的店主会在命名的时候融入网络语言,这本就是借助网络文化吸引顾客,比如:萌物甜点。“萌”本来就是网络术语,形容人或物的外观十分可爱或小巧玲珑。“萌物”指的就是那些可爱的小巧的精致的东西。新颖的命名方式还有很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店铺在过分追求新颖的同时,落入了媚俗、夸大的怪圈,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

四、结语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5

关键词:餐饮企业;区域文化;营销策略;孝文化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9-0122-02

1餐饮市场竞争现状

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消费者教育程度的提升,其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文化特性。消费者消费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实体本身,还对无形的服务、产品内化的文化价值有了更高的期许。以餐饮消费为例,餐饮产品具有实物和服务相结合的典型特征,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除对菜品的质量和价格有明确的要求外,对酒店所提供的的服务、菜品和服务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有很高要求,有时甚至愿意直接为后者而买单。餐饮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注重简单地吃饱、吃好过渡到注重吃出品位、氛围和文化;对餐饮产品的评价模式从以价格为主,过渡到包括注重品牌、服务和文化等在内的综合性评价。

目前,餐饮企业普遍重视的是菜品、服务和就餐环境的品质提升,对文化价值挖掘不够,除了一些知名企业外,大多数中小餐饮企业对文化营销的实施及效果评价值还缺乏足够认知。未来餐饮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从竞争内容看,市场将由单纯的价格和产品质量竞争,发展到服务和文化品位的竞争;从竞争规模看,市场将从单店、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连锁化、集团化和多业态竞争;从竞争地域看,市场将由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竞争的市场半径将大大延长。

2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的价值

餐饮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实体产品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产生于人类挑战和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于以时间、空间和人为因素构成的共同思想意识形态之中。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地方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历史人文元素,是餐饮企业重要的营销资源。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能提升餐饮企业的文化品味,满足顾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餐饮业的快速发展,餐饮企业的菜品质量与服务水平普遍都有了质的飞跃,企业很难在这两点上与对手拉开差距;与此同时社会文化修养程度的普遍提高,消费者对餐饮企业的评价或选择标准,已不再仅仅停留于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层面上,而是更重视消费过程的文化体验。餐饮企业深厚的文化内涵能使餐厅的形象丰满,进而获得顾客的情感认同,缩短与顾客的情感距离。由于文化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这有利于企业追求差异化竞争优势,也使品牌的文化内涵与市场定位得到了明确的体现。而文化的长久生命力,又使餐饮企业建立的竞争优势具有长期性。因此,餐饮企业应大力实施文化营销,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使命,整合和优化配置文化资源,开发有文化内涵的餐饮产品,构建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核心价值文化,塑造有渗透力和亲和力的文化品牌。

3餐饮企业区域文化营销实施策略

3.1餐饮市场细分与定位要基于区域文化

不同阶层、地域、民族和年龄段的群体,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这就决定他们在选择餐饮产品时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质的需求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餐饮市场的细分和餐饮产品定位时,可以区域文化作为市场细分变量,开发与目标消费者心理意愿和价值文化一致的餐饮产品。针对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行定位,树立独特的餐饮文化形象,与竞争对手在产品文化层面上形成差异,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2餐饮企业品牌要巧用区域文化元素

餐饮企业的品牌名称是文化营销的重要切入点。企业命名除了注意与企业的产品类型、经营风格相协调,同时还应融合更多的所在区域文化内涵,符合公众的文化审美。这里所说的区域文化既可以是区域内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是区域内不断提升的现代时尚文化。如果企业的命名能给人一种浓厚的地方特色感觉,就能够与当地顾客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也满足了外来游客的猎奇心理,对吸引顾客和传播企业品牌有很好的作用。

3.3餐饮环境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就餐环境是展现文化餐饮不可忽视的空间,是顾客在就餐过程中感悟和接受区域文化的最佳载体。餐厅的装饰布置、服务器械、员工服饰和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风格。要充分调动餐厅服务环境的各种文化因素的力量,烘托餐饮主题激起顾客精神和情感的共鸣。这不是要求一家餐厅的装潢经常变化,而是要在餐厅的环境布置上根据营销策略和餐饮主题灵活地营造区域特色文化氛围。例如餐饮器具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餐饮主题和菜式,巧妙搭配不同风格的餐饮器具从而给顾客增添特别的文化情调。此外,适当悬挂一些字画和照片,摆上几件象征时代特征的物品,播放一些地方特色戏曲和音乐,组织一些区域文艺表演,举办若干富有区域文化个性的有奖猜谜等等,都可产生浓郁的区域文化情调,激起顾客的情感共鸣。

例如,作为以“孝”立名的城市,孝感的“孝”文化有很强的影响力。如果孝感的某酒店意图以“孝”文化作为营销的支点,就可以在酒点内墙上悬挂一些壁画介绍“孝感”地名的由来、二十四孝、孝文化的内涵及时代变迁;介绍孝感地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传统艺术和地方特产;摆放一些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椅子及桌子。这样的环境设计,充分挖掘“孝”文化的价值,使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孝”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顾客在就餐过程中能充分地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最终也就形成了对酒店的良好品牌认同。

3.4产品和服务中的区域文化策略

从文化角度来看,产品或服务是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物化,是文化营销的载体。餐饮企业应针对特定目标顾客群的偏好,从文化角度立意,推出别具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4.1利用区域文化包装宴席

宴席由若干款冷菜、热菜、点心和瓜果组成,它在表现地方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餐饮企业可通过挖掘地方历史素材,进而推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宴席。如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体验区根据历史上扬州豪商巨贾对商海财富、对宦海仕途、对家道兴旺的追求这一特点,推出了三大类宴席:贾顺宴、政和宴和家旺宴。三类宴席针对不同接待对象,并且因季节而变化,一年四季让食客在就餐中品味当年盐商的经世心态。这种宴席设计充分运用了区域文化资源,迎合了食客特别是外地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3.4.2利用区域文化营销菜品

菜品是餐饮企业市场竞争的基础和根本。企业在实体菜品生产过程中,要继承优秀的区域传统文化,将区域文化融合于产品设计、生产环节中,从菜品命名、选料、加工、切配造型、烹调到器皿的选择、装盘等方面着手,以文化点缀和装饰产品,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魅力,能有效地提高宾客满意程度。

很多顾客都具有怀旧心理,愿意回起过去的美好事物,而美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那些强调本地特色的菜品的选材和制作上,要极力保持原汁原味,突出传统的、地方的色彩,这样顾客在品尝这些菜肴的时候能更真实的了解到浓郁的区域特色。餐饮企业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使菜品体现现代科技文化的饮食潮流,大力创新开发具有特色的、符合现代文明时尚的营养保健菜品与绿色天然菜品。对这类菜点的营销,不仅要体现在菜品的保健功能、配方设计和制作工艺方面,还要积极使用现代科技文化来包装促销。

3.4.3基于区域文化营销服务

服务员从服饰到言谈举止,都应与区域文化特征谐调。在服务过程中,融合酒文化、茶文化、菜品文化的民族和地域色彩,创新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服务方式,在迎宾、砌茶、斟酒、上菜、结账、送客等服务过程中,巧妙地将民俗礼仪、风土人情、菜肴典故、名人轶事、现场烹饪等内容,艺术地嫁接到餐厅服务环节中来,展示文化服务的特色,使顾客回味无穷,增加宾客的满意度。每个服务员都是文化餐饮导游,餐饮企业要对服务员开展系统而深刻的培训。除了熟知企业文化,统一着装,步履轻盈亲、笑容可掬以外,服务员还应能熟练讲解各个包厢的主题、每道菜品的文化内涵,满足食客文化消费需求。

3.5以区域文化为指导,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新

餐饮企业要实现文化营销战略目标,有赖于一支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的高素质员工队伍。现代营销理论认为,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满意的顾客。餐饮企业要尊重、关怀和培养员工,促进员工素质与文化修养的提高,设计有效的报酬和激励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员工的内、外在需求,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要借助区域文化力量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并运用文化力量影响和感化员工,使员工和企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对于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孝”文化营销为例,餐饮企业可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中的“和谐友好”这一思想内涵发扬光大,强调“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这一孝文化内涵,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员工对顾客报以友好优质的服务、员工与员工之间报以友好互助的合作来表现和谐友好的关系,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和谐继承,也体现了现代管理思想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4结语

在餐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从重视菜品质量、服务质量提升到注重文化内涵特别是区域文化资源与餐饮的嫁接整合,这既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是未来餐饮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既是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文化餐饮工程,也是餐饮企业融入地方旅游经济的最佳渠道。当然,这更是消费者赋予餐饮业的一项文化使命。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文化餐饮时代已经到来。区域文化资源的合理选择与科学运用,是餐饮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企业打造文化餐饮、铸就品牌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餐饮企业要能够有效地寻找创造餐饮文化需求,科学和艺术地挖掘区域文化,设计和制作餐饮文化产品与服务,调动各种因素来营造餐饮文化氛围,丰富饮食文化内涵,企业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何晓明.图说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6

一、在旅游开发资源中饮食民俗的特点

1.民族性

在中国,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民族,他们构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而且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特色,他们都经过了不断地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族烙印的风俗习惯,其中饮食民俗相对比较突出和明显,汉族是我国的主流民族,在饮食文化中,逐渐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这是比较明显的饮食文化特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提倡养生之道,借助食疗来平衡身体的不同要素,同时对于饮食的形、味、香以及色都十分讲究,这样才能够使食物无论从味觉方面,还是从视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美的享受,这也是我国菜品能够走遍全世界的重要原因。我国民族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例如蒙古族喜欢喝马奶酒、吃炒面以及手抓羊肉;壮族偏爱鱼生和糯食;而回族主要以油香和粉汤作为饮食特色等等,这都能够体现出各民族的饮食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

2.地方性

饮食民俗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使饮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米北面的习俗,饮食口味也有南甜北咸和东酸西辣的区分,同时,每个地方都拥有其主要的饮食特色,例如一些特色小吃,相比于已有的著名的菜品,这些地方小吃更具有一定的平民气息和乡土气息,能够进一步吸引旅游者,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应该广泛重视饮食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体现出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够进一步开发更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3.传播性

饮食民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一定的传播性,能够将文化不断扩散和传承,而这种扩散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例如,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都能够传播和交流饮食文化,并且有时候也带有目的性。在目前的许多旅游地方,都将具有特色的饮食作为地方特产,经常被游客有目的的带到其他地方,作为礼品将饮食文化进行传播,就像春天中的植物种子一样,只有经历过广泛地传播,这样才能够使物种保持一定的生命力,因此,饮食民俗文化的传播性是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重要特征。

4.稳定性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民俗也会在流传中发生较多的变化,但饮食文化也属于相对比较固定的文化形式,虽然会发生变化,但是基本的内涵和本质一般不会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饮食文化来看,食物的主要来源一般与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同一个地方里的人们的饮食相对稳定一些,例如,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一般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这也决定了鱼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重要食物,这就体现出了饮食文化的区域性和稳定性特征。

二、饮食文化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和作用

1.成为旅游地区的购物品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存在丰富的土特产,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土特产中,饮食方面的产品就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例如,糕点小吃、名酒以及名茶等都是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能够在当地进行食用,也可以将购买的产品带回,能够进一步延续旅游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将礼品送给亲戚和朋友,与更多的人共享旅游的经历。将地方的土特产制作成购物品,既提升了这些产品的重要价值,也可以继续延伸旅游资源方面的价值链,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产生更多的利润和效益,旅游产品也能够被视为旅游胜地的标志物和名片,这些礼品通过在朋友或者亲戚之间的广泛传播,使旅游地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不断将旅游地的信息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传递。

2.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

每个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经济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区域的饮食文化,这也是饮食方面的习俗、生产、礼仪以及制作等各方面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地域文化可以从饮食文化入手,找到地区文化中的核心,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文化的?群?中,这也是通过传说、历史典故以及饮食历史等内容吸引顾客的一方面原因,使游客进一步丰富了视野和见识,享受到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巨大享受。食品虽然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但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普遍追求,才会塑造出饮食之美。为了使饮食文化能够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在食物的盛器、气味、色彩、造型以及其他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标准,这样才能够迎合人们的口味,吸引更多的顾客。

3.地方的特色饮食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求异和求新的心理

游客在外游玩和赏景,主要是为了体验到与平时生活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最重要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旅游地中的食品比较罕见,对于这么原汁原味的产品会使旅游者充满更多的新奇之情,尤其对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食品,游客能够慕名而去,一探究竟,例如,重庆的火锅,即使没有去重庆旅游,也会对远名在外的重庆火锅有所了解,如果去重庆旅游,一般的游客势必会品尝一下重庆火锅的美味,这就是饮食文化对人们产生的巨大影响。

4.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

在旅游过程中,饮食是必要的内容,也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要素,现代人们生活中,旅游是重要的,同时也是常有的人生经历,这也需要旅游者在游玩过程中食用相关的食品,这样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旅游的景区,并不缺少美味,人们对这些佳肴进行品味和相关的消费,能够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使人们得到精神层面的快乐,体验到旅游活动中的乐趣,所以,加强对旅游资源的重视,不仅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将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思路

现代旅游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尤其饮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不能够与名胜古迹进行相比,但是这些食品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影响力也比较大。在饮食民俗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客观地了解饮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将饮食产品作为主要的吸引物,使产品与旅游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饮食民俗在旅游开发中的具体思路如下:

1.对旅游中的餐饮企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目前,餐饮企业逐渐增多,所以往往会涉及到饮食产品的质量问题,如果质量不过关,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也会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游客的安全。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和严格地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使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其次,对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员工的服务本领和意识,使旅游市场中的餐饮企业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竞争和销售,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才能够使游客更加满意,这都体现出对餐饮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性。

2.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

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景区,已有的美食街在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即使其中有很多的餐饮企业,但是仍然不够完善,他们都是主要以经济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面向的也基本是本地的食客,所以,应该建设和完善一些美食文化街,?m一步提高餐饮的特色和档次,符合旅游地的长期发展。在美食文化街的建设中,政府也应该进行合理地规划,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美食街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与当地的旅行社进行合作,这不仅仅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能够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人生经历,所以,合理建立美食文化街也十分重要。

3.增大开发餐饮类购物品的力度

餐饮类购物品的开发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虽然现有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知名度较高的,但是仍然不够丰富,应该不断创新和改进,一方面需要将地方的特色充分突出出来,做到独一无二,然后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新的产品,并且经过多次了解增加对产品的印象,才会进一步吸引游客的眼光;另一方面,购物品的开发也需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同时也可以与相关的文化联系在一起,也与历史文化进行密切联系,借助历史文化充分展现出饮食的巨大影响力。

4.推出更多饮食文化方面的旅游专线产品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具有追求享乐和不断消费的特点,同时又因为节假日的不断调整,假期比较短暂,所以,短途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目前,为了更好的丰富文化资源,应该进一步开发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饮食专线产品,能够使地方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具体的专线产品可以包括:第一,土家民族的饮食风俗,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属于休闲产品内容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基础;第二,乡村饮食的民俗风情,这种农家的饮食能够充分展现出比较原生态的饮食文化,在城市中即使已经消失的习俗,在农村中可能也会有所保留,洋溢着乡土的气息;第三,食疗保健的度假风俗,这种产品需要利用纯绿色的自然产品,保持原有的保健功效,然后根据民间不同的药膳技法以及相应的特色食品进行产品的生产与开发,将当地的优质环境结合到饮食开发中,将具有食疗作用的产品开发出来。

5.加强区域合作,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

每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够将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展现出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的饮食传说、典故和技巧,在饮食文化开发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提升和维护饮食的文化形象。在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将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遗失重要的资源,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加强各区域的协调合作,能够进一步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利用,使饮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7

海南的饮食和烹饪是海南文化的体现,而海南文化特征又决定了海南菜肴的特色。

中国唐朝以后,大批大陆移民迁进海南岛,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大量的中原移民带来了中原文化,带来了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促进了海南饮食文化和烹饪文化的发展。北宋大文豪、美食家坡谪居儋州时就向当地居民传授了肉(东坡肉)、饼(东坡酥)、酒(万家春酒)制作方法。

海南与广东、福建、广西并称为中国四大侨乡。海南有300多万华侨(华人)旅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主要侨居国在东南亚的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新鲜的异国他邦文化,华侨身在其中,无不受到影响。侨居国的饮食思想、饮食文化、烹饪理念和烹饪技术,通过华侨这个桥梁纽带不断的沟通渗透,与本地菜经过一段时间的贯通、融和,形成新的带有侨居国特色的本邦创新菜。早在改革开放前,万宁兴隆温泉招待所就学习当时兴隆华侨农场印尼等归侨的一些烹饪技艺,创制了一批具有东南亚风味元素的本邦创新菜,当时他们制作的咖喱鸡、咖喱牛肉、巴厘排骨(菠萝果配菜)、鸡酸汤、兴隆咖啡,以及以热带水果(椰子、香蕉、腰果)和琼脂制作的小食就非常有名,多次受到中央首长的称赞。可惜现在,兴隆有些酒店把这些好的东两都丢了(或做得很不地道)。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原居住民文化。海南从远古时代就是一个移民岛。而最先迁居海南的就是黎族。黎族和远古移迁海南的民族(民众),形成了海南的本土族群,进而衍化出本土文化。海南岛四面环海,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而当时人口又稀少。取之自然,食之自然,顺其自然,追求一种原形态的自然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烹饪方法,是海南饮食文化的鲜明特色。海南族群对菜肴的加工更加注重环保和生态。如黎族竹筒饭,原先是为解决上山打猎吃饭问题创造的一种原始做饭方法。将山兰米放进新鲜的嫩竹筒中(加些水),加进野味,用香蕉叶(树叶)将竹筒口堵实,置于火(碳)上烤,直至竹筒烤焦(烤熟)止。后来加以改进,配以猪、牛肉或其他料肉,烤制出香味四溢的饭食。

中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的沟通、融洽,共同推动和发展了海南文化。海南的饮食文化(烹饪文化)也正是中原饮食文化、外来饮食文化、本土饮食文化贯通、融汇、发展而形成的。

海南菜是地方菜,在四大菜系(鲁、川、苏、粤)中属粤菜大系的海南地方菜。作为地方菜,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族群特性。

在饮食习惯方面一一偏好清淡

海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比较炎热,日照时间长,这就决定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必须避免高盐、高油、高酱的燥热类食品,而偏好于清淡、平和、鲜爽类食品。

在族群性格方面一一饮食豪放。海南人吃海长大,靠海养活。大海给海南人勤劳的精神和务实的生活态度,造就了海南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品性。他们豪情奔放、豁达爽快的性格,反映在饮食上就是豪放粗犷。几斤重的龙虾、碗口粗的石斑、盘子大的螃蟹,放进锅里清水一煮,捞起来就吃。

在烹饪材料方面一一丰富多彩。海南四边环海,中央高山,沿边平原,次边台地丘陵。环境保护良好,物产极其丰富。山珍、海味、禽畜、水果、蔬菜应有尽有,是烹饪材料的宝库。食材多样,菜肴丰富。海南沿海记录的鱼类600多种,经济鱼类有40多种,海南的水果有29科、53属,蔬菜有120个品种。“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鱼。”偏重于吃海(鱼)、吃蔬菜、吃水果,这是海南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8

关键词:重庆火锅品牌有意味Logo设计综合分析区域特色

检索:.cn

一、问题的缘起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1]且“文化区是不同文化特质的空间载体,区域的文化对人们的心理、性格、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质造就了人们的特殊习性。”[2]重火锅是川东地区最具典型性的饮食文化符号载体,从其演化源流及发展态势来看,一方面,重庆火锅其本身纵向演化的历时性和横向谱系上在内容、品类、样式上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这种演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川东地区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更及风俗人情的整体嬗变。重庆火锅的地域化特色与文化意味使其在演化源流及整体嬗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效应,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具有一定符号指征的logo设计。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研究的理路为:其一,采集典型重庆火锅品牌的logo设计及其应用范畴并进行分类与比较;其二,基于重庆火锅品牌logo形制的考察与比较分析logo设计的异同及存在的问题;其三,在分析的基础上思考区域特色品牌logo的设计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重庆火锅品牌logo设计的考察内容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运行谱系中,事物之间具有关联性、交叉性与渗透性,但在本质上又存在彼此独立的内涵指向。根据系统相关性特征,任何谱系中的个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体的基本特征。因此,从重庆主城区范围内众多火锅品牌挑选“重庆小天鹅”、“德庄”、“刘一手”、“秦妈”“骑龙”、“家福”、“奇火锅”七家火锅品牌的logo进行采集并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如表1:基于重庆主城区范围七家火锅品牌的logo设计的针对性调查,通过形态特征、图形构成要素、图文组合方式、色彩应用特点及应用范围五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出其共性为:从logo的形制及构成元素来看多从传统图形符号中提取元素、logo设计的色彩都倾向于红色且logo在品牌中的应用范畴缺乏系统的规范;差异性又表现在:每个火锅品牌logo的形态及寓意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企业本身的经营与管理的理念。由“共性”与“差异性”的归纳与综合分析,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在logo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一)Logo图形设计缺乏指向性

“在现今通行全球的将眼目作为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文明中,当各类社会集体尝试用文化感知和回忆进行自我认同的时刻,图像已经掌握了其间的决定性‘钥匙’。”[3]Logo作为一种直观的图像语言是企业形象识别的中心,也是品牌内涵的浓缩,主要由造型、色彩、文化内涵共同构成品牌的认知度。而图形符号的选择是logo造型的知觉力、辨识力、象征力及情感因素能否传达给受众的基础。

1.图形符号的选择

表中七个品牌logo图形的构成元素,多从中国传统符号或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本土文化中直接提取元素构成logo图形的主要形态。例如,小天鹅logo图形的“山城”、“如意”“奔流”三个图形符号乃是对重庆的地理环境特征连绵起伏的山和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如意器具中提取元素,进行抽象和简化。这种由多个图形符号构成一个logo形态的设计方法一定程度上会分散消费者对logo注意力从而影响对品牌的记忆度。德庄、秦妈、骑龙、家福火锅logo对图形元素的选择借用了瓦当的形制、龙的图形、书法再造字等中国传统符号元素,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只注重对符号形式的表层移植而没有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从而影响消费群体对品牌logo的认知和记忆。

2.传统符号的转换

德庄和秦妈火锅品牌的logo都借用秦代瓦当的形象,从设计手法上来看,都是用品牌名称和传统元素组合而成。秦妈的logo图形结合汉代瓦当的形制和“秦”字的组合后形成了清晰的视力结构,而同样借助瓦当图形语言的德庄火锅品牌的logo则因为与篆书字体的组合使视认度发生模糊。同样是对同一传统符号的转换,但却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3.图形符号的重新创造

骑龙和家福火锅logo则是根据品牌名称与书法字体结合进行变形的再造字设计――汉字造型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品牌logo的辨识度。这种直接从本土文化中提取元素而没进行再设计的形态语汇呈现很强烈的本土化设计的文化指征。

“一切人造物都是为了通过特定活动解决特定问题达到目标才成为现实确定的‘物’的。”[4]而“设计只用站在人的立场,从人的现象出发,以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才能做出适合人的物品。”[5]品牌logo是品牌形象及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建立品牌与受众群体情感纽带。其图形比文字更有普遍性和通约性,它跨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从广告学角度讲,logo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广告传播效应。饮食是一种普遍和大众需求,因此饮食品牌的logo设计它不同于奢侈品品牌因针对特定人群而使logo普遍呈现明显的个性化特征。重庆火锅自下而上的发展轨迹和独特味感使之被国内民众普遍认同,因而在对这一品牌logo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多样化的消费群体对其logo图形符号的认知度和识别度。

(二)Logo图形色彩的近似性

“艺术设计色彩的美是一种由实用功能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的美,色彩具有的物质功能和价值均依附于物质产品的存在,必须与物质产品结合才能发挥色彩的物质功能。”[6]Logo的色彩需契合品牌的主题和个性特点,强化消费者的感知度,从而促使消费者与品牌形成情感沟通。Logo色彩的设计价值往往表现在突出商品特征、区分使用人群、区别不同价格档次等。以上火锅品牌中“重庆小天鹅”、“德庄”、“刘一手”、“秦妈”、“家福”、“奇火锅”在logo图形色彩的选择上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红色,仅在纯度和明度上有所区别。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独特的味觉特征对视觉设计的影响

火锅这种饮食方式不是重庆地区独有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类似的饮食方式,而重庆火锅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其主要原因与山城重庆湿热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嗜好麻辣的饮食习惯有关,火锅麻辣的味觉、刺激的嗅觉特征和鲜红汤色的视觉感受也影响了logo色彩的设计。正是由于重庆火锅汤色独特的味觉、嗅觉和视觉感受造成了大多火锅品牌选择红色作为logo的主调色的色彩倾向。

2.受行业属性的局限

通过调查发现,重庆火锅品牌的logo设计多以行业属性进行主题定位,从logo色彩的设计来看具有相似性。红色在中国有吉祥、喜庆的寓意,另一方面也让人联想到着火锅火辣辣的味觉感受,对商家而言,红色也包含了他们希望生意红火、趋吉攘灾的愿望。

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火锅餐饮logo色彩设计的趋同性对消费者而言是具有整体视觉指向且有利于重庆火锅文化整体形象树立和宣传;另一方面,火锅logo相似性也带来了品牌之间的个性特征的缺乏。因此,火锅品牌的logo设计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应考虑到品牌之间差异性,做到求同存异既是品牌logo安全性的保证又能避免logo设计的“同质化”现象。

(三)Logo应用的管理缺乏系统的规范性

“品牌价值是由于产品的品牌身份而产生的额外现金流。”[7]它是市场和商品的中间枢纽,在管理运营中体现了一种抽象理念,而管理理念又是非商品的。像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商业品牌,它们的品牌效应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的物理属性。通过对众多火锅品牌调查选择了七家火锅品牌作为典型案例,并分别采集其直营店和加盟店中logo在店面、饮食器具、形象墙中的应用范围。Logo的应用存在如下问题:

①直营店的logo应用度较加盟店系统、规范;②从整体上来看,重庆火锅品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中大多没有围绕logo的造型、组合形态的规范应用。品牌logo没有参照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应用实际上是企业在对品牌的管理缺乏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而品牌形象管理是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饮食品牌营销管理中过分注重产品和市场推广而忽略了品牌形象的管理是logo在品牌系列化应用中不规范、不系统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品牌形象的管理方面肯德基和麦当劳是值得学习并借鉴的。大家众所周知的“肯德基”的微笑老爷爷头像和“麦当劳”的“m”logo符号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管是从广告的宣传力度、店面装潢还是餐具装饰甚至食物包装上都会出现它们的logo形象,通过logo形象的重复性应用以此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度和认知度。

品牌logo的系列化、规范化应用本质上是品牌形象的视觉资源整合,藉此来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视觉印象,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品牌哲学传达给消费者从而产生一种美感的体验。故品牌logo的设计展开应以品牌文化传播为前提。

三、余论

“视觉图像作为深具文化影响力事件的构造者和联络者,不仅名副其实地处于资讯的核心,也已身于价值的核心地带。可以说,这些充斥于我们居住世界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对于我们如何进行表征和制造意义,以及如何与周围世界进行沟通交流至关重要。”[8]Logo符号是人们认知和解读品牌形象的表层符号形式并由此而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图景”,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视知通感的“有意味”的视觉符号设计。重庆火锅品牌的logo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并非是“以偏概全”的个案考察,而是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整体观照,尤其是对这种具有特定的地域饮食文化指向的视觉符号设计的有意味化的思考与有意味性的符号表达,从设计艺术学的视域,视觉符号设计的“有意味”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特定指向性的揭示:Logo设计的独特性、Logo系统化应用的规范性及寻求logo设计形态的多维空间发展。作为区域特色品牌的重庆火锅,其品牌logo设计及品牌管理上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对于这种普遍现象,在尊重它的普实性基础上强调它的个性特征。

(一)Logo设计的独特性

当今社会品牌竞争已由产品的竞争转为符号资源的竞争。品牌借助品牌符号资源在信息社会占一席之地从而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Logo作为一个视觉符号是整个企业理念和形象的浓缩,对logo的设计可以从行业属性、品牌独特文化、消费群体等方面进行主题定位,做到“合而不同”。

(二)Logo系统化应用的规范性

Logo是引起受众对品牌注意和记忆的直观视觉符号。在品牌识别形象中的系统化、规范化应用是增加受众对品牌记忆的重要符号。有效的传播品牌首先是要强化对品牌形象的注意度和记忆度。因此,logo的视觉形象通过在店面、器具的配套应用以及室内设计的规范化和系列化的系统应用使消费者在进餐的同时不自觉地对品牌视觉形象进行有效地记忆。

(三)寻求logo设计形态的多维空间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logo传播的范围,丰富了logo的造型语言。因此,在新时代下,继承传统logo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时代背景对某些程式化的设计方法应该突破,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利为logo设计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1]恩斯特・卡西尔,甘阳译:《人论》,3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178、20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8]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柳冠中:《事理学论纲》,7页,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李立新:《设计价值论》,19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9

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往往与故乡的亲人、故乡的食物、故乡的山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的思想的不同,故乡的状况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内心的乡土情结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可见,影响故乡情结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个人对乡土的熟悉程度以及能动性的差异,我在这里把这些因素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地域的环境特征对乡土风格的影响是重要的。一般来说,地域环境的要素主要分为气候要素、水文要素、地形要素、植物要素等。本文引入的人为因素的是指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这主要包含生存方式、民族风格以及能源状况等,这些要素就形成了一个地域特有的风土人情,这就说本文所说的人为因素。不同的认为环境对一个人思想、品行的塑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地域环境无差别的情况下,认为因素就成了所有元素结合的一个集合体,要素的组成不同,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在人为因素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受到居住环境要素和社区聚居环境的影响。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原则与手法探讨

(一)乡土主题餐饮空间

在表现一个餐饮空间特定的主题时,整个设计的步骤都应围绕体现这个主题而实施,每个部分都应在渲染主题所表达的涵义。在体现乡土情结在空间中时,同样需要我们在每个方向上把握乡土元素的有机构成和排列组合,从而完成对乡土情结在餐饮空间中的完美诠释。同时,要根据该项目所针对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来确定整个餐饮空间的档次和氛围。空间形态确定好之后,就要对具有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进行细部的装饰。

(二)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构成原则

餐饮空间环境家乡气息的构建中,要牢牢地把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联系在一起,把乡土的文化特色清晰的呈现到周围的空间环境中。再设计乡土情结餐饮的空间环境中首先要给顾客一种回乡的亲切感,以及轻松安逸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在餐饮空间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将故乡人文特色贯穿于空间的每一个角落,追求个性化、人性化,实用性、灵活性。营造乡土情结,就要把承载所思怀着的乡土的地域文化在空间中表达出来。使乡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得到展示和提升。在餐饮空间中还要注意传统元素的使用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使用习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室内设计在心理上、情感上、造型上、寓意上、风格特征上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三)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空间设计手法

设计手法是确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应该要考虑的因素,在餐饮空间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多花时间与业主沟通,了解该设计项目的使用者类型、功能目的、空间需求、个性特征以及成本估价。将乡土建筑的内部空间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部空间。在内部装饰上,应该结合空间的布局,来体现乡土社会人们生活所依附的生活空间。

(四)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现乡土情结的餐饮文化中,餐饮空间的场景营造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不宜过多使用一些程式化的场景。勾起顾客的思乡情结需要让可会看到故乡的特色元素,但是这些元素在使用中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装饰会使得顾客感觉杂乱,往往只需要某一点的装饰就能使得顾客在不经意的瞬间发现,并勾勒起顾客的会议,这样才能达到表现乡土气息、体现乡土人文环境的目的。虽然目前室内设计中混搭风盛行,并且也诞生出不少优秀的设计作品,但是在做具有乡土情结主题的餐饮空间时还是应注意元素时空的一致性。

三、总结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篇10

【关键词】西宁市居民饮食文化

特定地域的饮食深刻地受到各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形成和发展成为该民族传统社会中具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物质文化。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从一个侧面上折射了西宁市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区域文化的适应、整合与变迁的过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进行了调查,从而探讨了西宁市居民饮食自身的发展以及外来饮食对西宁本土饮食习惯的改变和影响。

一、调查问卷基本状况

调查人数:总共对106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00份。调查地点:选择西宁市泰宁花园、康乐、义务商贸城和中心广场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调查。方法:随机调查。被调查者基本状况:男性占53%,女性占47%;25岁以下占12%,26―35岁占26%,36―45岁占33%,46―60岁占21%,60岁以上占8%。

二、对西宁市居民的饮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1、对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认同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西宁本地居民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多,是因为西宁地区大部分农作物都是小麦,青海雨水偏少,不适合种植喜欢水的水稻,而且西宁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已经养成了吃面食的习惯,并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小麦面研制出了多种可口的面食,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饺子、包子等。由于种类较多和面食充饥持续时间较长及保暖的功效,西宁居民平时主要吃面食,据了解,土生土长的西宁本地居民至少平均每天要吃一顿面食。即使不经常吃传统饮食的,也通过周围的亲朋好友对西宁传统饮食了解较深,因此,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表示对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并不陌生。

受地理和气候等原因影响,西宁本地居民利用自己耕种的农作物和喂养的牲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了很多适合本地居民口味和生存环境的饮食,加上长期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大多数长期生活在西宁的人都喜欢西宁传统饮食(见表2)。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见表3),很多当地居民都会做一些西宁的传统饮食,这也许就是西宁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经久不衰的原因。与外来饮食相比,西宁传统饮食的做法很特殊。有些饮食需要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比如:面片,也叫尕面片,是西宁传统饮食中最普遍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是用手揪出来的,因此在做面片时总能看到两三个人围着一个面片锅揪面片,不论男女,甚至小孩子也会揪几下,在耳濡目染和亲身体会之下,许多小孩子从小就学会了西宁传统饮食的简单制作方法。这也是在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会做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原因。

2、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调查

问卷分别从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种类,宣传力度,开发程度,知名度高低等几个方面来调查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知名度。

从表4可以看出,当地居民认为西宁传统饮食的种类还是很多。西宁居民的传统种类确实不少,西宁市居民早年主要以面食为主,比如面片,拉面,搅团,擀面条,馓子,锟锅馍馍,狗浇尿,酿皮等,都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制作而成,还有用小麦做成的甜醅。西宁市居民还用适合于高原上生长的山羊和牦牛,制作了独具风味的烤羊肉,手抓,杂碎汤,牦牛肉干等。然而,在种类繁多的传统饮食中,真正著名的并不多,当地居民一般在宴请活动中,一般都选择川菜、湘菜、海鲜和四川火锅为主,西宁传统饮食只是作为一种小吃流行于西宁市的大街小巷,在西宁以外的其他省份和其他城市很少见到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子。

从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调查可以看出(见表5),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不高,在对几位来西宁旅游的游客的访谈中了解到,游客在“来西宁旅游之前,从电视上看到的各地小吃介绍中得知,西宁的马忠酿皮比较好吃,对其他的饮食都不了解,来到西宁之后,才发现西宁的饮食种类还挺多的。”可见,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知名度还是很低的。

一个地方的饮食主要是要靠其自身的实力来提高知名度,但是宣传力度也是很重要的。正如外地游客所言,是通过电视节目中对各地小吃的介绍而得知西宁马忠酿皮的,可见食品宣传的重要性。一个地方的饮食要想人人皆知,不论是通过广播电视,还是通过其他途径,都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对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宣传力度见表6。

3、外来饮食对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影响以及传统饮食的变化

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是外来饮食的色、形、味让长期吃本地饮食的西宁人感觉新奇,另一方面外来饮食尤其是四川菜和湘菜中的辣、麻等是西宁传统饮食中的惯常味道,特别适合西宁人的口味。因此,对于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很大。外来饮食对西宁饮食的影响大小见表7。

西宁饮食文化作为一个连续发展和创新的动态过程,是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下,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群体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的,飞机、汽车、火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高科技的通讯手段,打破了高山大川的自然阻隔;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能够使人们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让人目不暇接、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正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对自己文化价值观念的重新评价和审视;日益频繁的人口流动加速了区域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的相互借用,从而导致了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的变化。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的变化大小见表8。

从表9可以看出,认为坚持自己风格的人占得比例高一些,在访谈中,被调查者认为西宁的传统饮食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高,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将原汁原味的西宁传统饮食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宁传统饮食,以免在改善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精华和独特性。

4、外来饮食对西宁传统饮食的影响的因素分析

(1)人口的迁入。从1949年开始,国家先后派遣大批军队、外省干部支援青海及西宁建设,并从全国分配一部分学生来宁工作。从1956年开始,国家又从上海等大中城市搬迁一部分企业落户西宁,在这种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两种文化互相影响,以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都会受到彼此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入频繁,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西宁,自然就引进了一些西宁传统食品中所没有的种类,丰富了本地区的食品种类。

(2)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西宁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大米、菜类、水果、海鲜等方面的人均消费量也有很大提高,人们的饮食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经济发展对西宁居民的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映在西宁居民的饮食变化上。

(3)科技发展。首先,在食品的制作上西宁开始选用较为先进的设备来制作食品,产生了一些传统饮食中所没有的食品种类;其次,由于科技的发展,有了温室蔬菜,西宁在冬天也有新鲜的蔬菜吃;最后,在饮食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宁居民的饮食越来越科学。

外来饮食影响西宁居民传统饮食的因素很多,比如电视,广播,书刊等的传播作用,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接受外来饮食。比如可以通过烹饪书籍来学习外来饮食的制作方法,从而影响传统饮食。

5、外来饮食和西宁传统饮食的比较

从表10、表11可以看出:大多数西宁居民长期食用传统饮食,因此也就更加喜欢传统饮食;大多数人喜欢西宁传统饮食,也习惯于传统饮食的做法,因而更多的西宁居民在更多的时候在家里做西宁传统饮食,如:面片,拉面等。在访谈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在习惯了西宁传统饮食后,比如经常吃拉面,面片,偶尔吃顿米饭和炒菜,会觉得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

6、关于西宁市居民传统饮食的发展调查

从表12的调查结果得知,绝大多数的调查者认为对我们传统的饮食保护力度欠缺,应该加强对于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的保护力度,以免使西宁传统饮食“变味”了。

从表13看,西宁传统饮食的发展主要还是要靠开发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其次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

三、问卷调查结论

上述调查结果统计显示,西宁市汉族传统饮食在外来饮食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中,西宁居民有选择地接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同时,也竭力保持了传统文化之中最具特征的元素。尽管西宁市居民的饮食受外来饮食的影响很大,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来说,还是更喜欢传统饮食,并且在家里经常食用的也是传统饮食。但是调查也显示,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缺乏自己的品牌,加上缺乏宣传力度,因此在国内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川菜等菜系,我们应该加强发展西宁市居民的传统饮食。

首先,西宁居民应该不断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利用饮食文化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优点,创造出拿得出手的品牌。应该将具有特色的传统饮食做精做强,严抓质量,使得有特色的饮食更具生命力,同时政府和民间要共同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比如马忠酿皮,并引入到外地去,就像云南过桥米线一样,使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不仅在青海,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具有消费人群。

其次,应该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使西宁的经济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宁,了解西宁,做到将游客吸引进来,让游客亲自品尝西宁特色、可口的传统饮食,让外地游客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来为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做宣传。

再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宣传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开设工厂,形成加工生产“牛肉干”的模式,将西宁居民的传统饮食进行深加工,运输到外地,使更多的人品尝到西宁传统饮食。比如,将酿皮做成像方便面一样的速食品。

最后,西宁市政府的有关部门对发展西宁传统饮食、要进行认真研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少数传统菜肴烹饪制作工艺的传承,以及烹饪厨师的培训定级,传统菜肴的标准要作详细规定,要把做好旅游市场与传统餐饮的销售结合起来,在各类商贸洽谈、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积极组织传统餐饮企业参加各地举办的传统餐饮企业参评参展活动,积极向外宣传西宁传统特色餐饮业。

【参考文献】

[1]启航:饮食变变变[J].美食,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