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十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十篇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08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1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85-03

2011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版”)颁布实施,教师在贯彻落实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存在过于自主的现象;有的教师在现代学习方式的引入上,依然存在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错误理解现象;有的教师在评价方式上,依然存在为评价而评价的片面化现象;有的教师在目标设置上,依然存在具体化程度和准确性不高现象;有的教师在落实课程基本理念上,依然存在理解不深不透现象等[1]。出现以上问题主要与课堂定位不准,教学要求、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不明,实施方法不当等有关,原因是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缺少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未能充分认识新课标的理念、内容、形式、特性及要求。这些问题若长期存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为此,本研究提出几点有效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新课标落实的策略。

1从“课程性质”明定位

体育课程性质是什么?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了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2]的课程。可以看出,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在新课标实验版中也同样明确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3]的课程定位。由此,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就可以被认为是违背“课程性质”的课程。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将体育课程的特性概括为“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综合性”等4个方面。明确了这些,一线教师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需要首先符合课程性质,即“身体练习”。否则,就很容易上出不像体育课的课,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上组织学生下象棋。显然,这是不具有“身体练习”特征的课,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其次,体育课程的4大特性,在教学中还要得到体现,如要体现“基础性”,就要强调“为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的教育;体现“实践性”,就要充分考虑并突显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现“健身性”,就要考虑“适宜负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综合性”,就不可忽视“渗透德育教育”,以及注意“整合并体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多重价值”。以上特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性质”的认识、重视和把握程度。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能够认真把握“课程性质”,明确其定位,方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4]。

2从“课程理念”明要求

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集中在4个方面:一是首先明确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该理念重点要求一线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始终不能忘记“健康第一”,因为,有了这种正确思想的引导,才能在安排课堂各项活动中考虑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二是提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成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以及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等的前提和保障。三是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是一条有别于新课标实验版的新的理念,重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5]。四是进一步强调“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体育课堂存在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不关注差异是不正确的,但是,以往很多课堂上不关注个体差异的现象较为普遍,如目标缺少分层,课堂教学忽略特殊学生的学习等[4]。体育课堂上需要一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并及时调整,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受益。

3从“课程目标”明方向

学习目标在新课标中包括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课程目标指出了课程教学应朝向何方,其中分为5个方面,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这一目标,无论是体育教学大纲、新课标实验版,还是新课标修订版,都被作为最为关键的课程目标。二是“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四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五是“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6]后4个方面的目标内容尽管与首要目标相比未表现出那么突出,显得那么重要,但是,也都不容忽视。

另外,由于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因此,总目标又根据其重要程度被拆分到各方面之中,如课程首要目标出现在“运动技能的目标”之中。这些目标,实际上是让一线教师明确课程教学不能偏离方向,至于具体到各水平段、各学年、各学期,甚至单元和课时目标的把握,需要依据实施建议中对目标提出的设置建议。

4从“课程内容”明范围

新课标修订版在课程内容上表述较为明确,分别针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列举了一些建议内容,而且,各水平段大致在难易梯度上有一定的区分。例如就“运动技能”而言,“水平一”为达成“学习基本的身体活动方法和体育游戏”目标要求,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水平二”建议“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快速的曲线跑、合作跑、持物跑,单、双脚连续向高和向远跳跃,单、双手的投掷和抛物,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攀、爬、钻等动作”[2]。一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中明确教学内容范围,而且按照不同水平段的内容建议,基本上可以实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从易到难的活动方式和基本运动的能力。因此,在选择和确定教什么的时候,充分研读新课标,准确把握内容范围和难度十分必要。

5从“实施建议”明方法

新课标修订版中的实施建议,主要包括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其中教学建议涉及到教学内容如何定,教学方法如何选,教学目标如何设。体育教师应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建议呢?

首先,就“教学建议”而言,从目标设置到内容选择,再到方法选用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明确的操作方法。比如,在“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中,不但提出了要“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而且,还要求“细化本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还要重视“目标难度适宜”。这些具体的建议,可以让一线教师对目标更有把握,尤其是在如何细化上,可以按照建议中提出的“条件”、“行为”、“标准”3要素来衡量。只要这3个要素在一项目标中同时存在,就可以基本断定该目标较具体、便操作、可评价。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去的目标过于笼统的现象。又如,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中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即“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和“重视健康教育”。这就相当于给一线教师提供了明确的内容选择依据,不至于再出现“想教啥教啥”的错误观念。

其次,就“评价建议”而言,新课标倡导的是“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方法、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构成科学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体系”。为此,在实施评价的时候,需要首先明确评价目标,然后,再合理选择评价内容,还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并要求能够发挥多方面评价主体的作用,对评价的结果也要合理的运用。这些具体的建议,使得一线教师能够逐渐规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程标准在评价方面还列举了小组评价和学生个体评价记录表,可以适当的参考,并灵活把握所担任教学班级学生的评价方式。

总之,认真把握“实施建议”,就能够明确掌握各方面的操作方法,便于一线教师达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完成《课标》中提出的具体任务。

参考文献:

[1]蔡志强.体育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及其突破策略[J].体育学刊,2013,20(5):76-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毛振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2

关键词:课标;调整;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5.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遵循学生体育基本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3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课程

一、时代背景要求关注心理健康

当今时代,人类已步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大量的信息给人类的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制度如法规、道德规范也随之急剧变化。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制度急剧变革、伦理道德观念猛烈碰撞的时期。

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的特征,要求人们能不断地获取信息、建构意义、发明创新,对人的智力要求较高,需要更多时间用于智力活动,导致体力活动减少,危害人的健康。适量信息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当信息大大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时,不仅不能使人充分地、有效地选择、吸收、利用信息,反而会使人无所适从,陷入盲目与思维混乱的状态。信息过量还会使人慢慢失去思考的兴趣,思维变得懒惰。同时,人们终日与信息终端设备打交道,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健康问题。信息网络的匿名特征,易产生“去个性化”现象,现实中的“天使”,却成为网络中的“恶魔”,网上漫骂、人身攻击、不负责任地传播不良和无聊信息。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急需关注。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紧迫性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办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应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实为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眼中无人。没有看到作为人,第一重要的是健康,更没有意识到在信息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学校持抵制态度,有的以《高等教育法》为借口,说高校有办学的自,“高等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自主制定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其中自卑、厌学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尤其突出。首先,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是“三流教育、次等教育”,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其次,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造成学习上存在诸多障碍,进而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能否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怀疑,最终形成厌学情绪。最后,高职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也非常突出。

三、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学校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

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高职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避免使这门课程处于边缘状态,导致在课程建设上投入不足,影响课程建设科学化,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教学部门根据课程性质,搞好课程资源建设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有明确的说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这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课程,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应该被建设为“综合课程”,避免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3.教师教学应注重实效性,避免理论说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还有心理活动的体验等,是集知识、训练和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无效的理论说教。贯彻教育性原则,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患于未然。遵循发展性原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问题,科学地对待心理问题,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和夯实心理健康素质基底。遵循实用性原则,注重实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心理调适技能,及时消除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尚桂.信息化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50-53.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思考

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和关键任务,在普通高校开展正规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院作为甘肃首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于200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的现象,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热情不高。

一、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定性不准确

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定位问题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我国学者王国维的主张,认为心理健康是智育、德育、美育的上位概念,它包括了智育、德育、美育;第二种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分项,是现行德、智、体、美、劳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方面;第三种是心理健康是广义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视为学校德育的一条途径、一种补充。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明确的、能够达到共识的观点。

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教育目标,即补救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我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从心理咨询入手,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困惑。但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其基本目标是知道全体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不止是针对少数学生的补救性教育,而主要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服务。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无序化倾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课,具体表现在“四无”现象,即无教材、无课时保证、无后续作业、无效果评估,心理辅导课如同虚设,效果难有保证。无教材是指学生手中无教材,一些授课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课若受课本的制约,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将受到各种限制,学生的负担将又增加,认为学生不需要教材,尽管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已编著了很优秀的教材,但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无课时保证,是指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对这门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常常因有事就不上课,让学生自习看课本,或者让位给班主任或其他学科的教师。因此,学生也就更不重视这门课,认为可有可无。无后续作业,是指教师只重视课堂朽分钟的教学安排,而对学生课后心理知识的运用,课后心理品质的行为训练不作要求。无评估,是指许多学校由于不懂得怎样评估,或没有什么部门要求进行评估,因此是“只做不估”。

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良倾向

实践中主要存在五种不良倾向: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即片面强调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运用的指导。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即将学生看作是病人,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如过多依赖于心理测验;教育对象上多选择中学生而忽视小学生和大学生;教育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职业心理;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等。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这在中小学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议与思考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应体现独特性

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那些专业性的自然科学课程,由教师给学生传达理论知识来达到课程目的,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在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挖掘个人潜能,提高个人品全面协调发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课程。通过课程发展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而这种特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昂面所追求的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本位活动性课堂模式

学生本位的模式是源于人本主义思想,其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学习和活动的中心位置,学生始终以主题活动者的身份出现,通过体验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要求课程中必须提供丰富的自我实现的机会,通过给与学习者机会来实现愿望。

3.高职院校应建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理论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评估体系。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前提,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淡化同学之间的评比,协助学生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在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对学生心灵的一门课程,其考核方式与其他课程一定要有所区别,它不应只是知识考查,更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

4.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三年的阶段

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18岁至2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少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我们要抓住转型时期这个关键时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扫清障碍。我们认为高职三年不同的年级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一课程重点在于心理调适、自我管理、学习方法适应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大二着重于心理素质拓展,重点在于学习成才、情绪调节、交友恋爱方面。大三重点在于职业心理学教育,求职择业方面做好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途径,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改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人格要求,也才能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命。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5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它进行普及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方法.如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对目前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回顾与归纳,提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问题,建议及对策

一、引言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l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或者说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运动于1908年在美国兴起[1],并带动世界各国心理健康运动。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有20多年发展历史[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产生的,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3]。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主,虽然在重点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远未受到足够重视[4]。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近几十年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新课改背景下形成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5]。它标志着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教育学模式、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具体如下:

(一)教育学模式

这种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主要有四种:

1、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6]

该模式认为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行,按照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创造条件使其潜能得到发挥。具体如下:(1)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3)对学生心理问题从整体上把握,彻底解决问题。

2、“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7]

该模式认为心理教育应与四个方面相结合,即:(1)与心理测量相结合(2)与心理咨询相结合(3)与心理行为矫正相结合(4)与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3、中学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8]

这种模式认为必须以大学心理老师领导中学教师,对其进行心理技能培训、辅导、知识传授,共同组成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让其逐步具有独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心理辅导方案、培训心理辅导教师等几个方面。

4、“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9]

这种模式认为心理教育与五个方面相结合,即与专业心理咨询相结合;与学生对学生咨询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家庭心理咨询相结合;与修身养性相结合。认为应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医学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把大多数学生成长发展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采用心理治疗的方式予以转变。重视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强调对心理障碍及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矫正,试图通过心理诊断治疗等技术解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其模式的构建过程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认识上的,措施上等。具体如下:

(一)教育学模式

国内许多中小学校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一门课,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主要向学生讲授普通心理学知识等。这种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纳入了课程学习过程中或心理学的科普教育.让学生背讲义记概念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纯学科知识化教育。

(二)医学化模式

医学模式源于西方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这种模式把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称为心理疾病,用心理治疗方式予以转变。但它也有不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医学模式必须[10]:(1)有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技能的心理教师(2)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3)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是可解决的。但现实中这些前提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模式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造成障碍。

(三)咨询辅导模式

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自各方面,很多问题不是在学校环境里就可以解决的。许多学校随便准备了一个房间,随便摆几张桌子椅子,挂个心理咨询室牌,再加一个老师作为心理咨询室,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建议及对策

(一)坚持教育模式为主、医学模式和咨询模式为辅

一般学校心理教育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及心理治疗构成。前者面向全体,目标是预防心理疾病,开发心理潜能;后两者服务个体,主要调适心理状态,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任何一种教育凭借单一的模式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只有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才能收到终极效果。

(二)坚持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全员参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进行全面渗透[1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教学。

(三)日益重视对教师心理专业素质的培养

在学校中,任课教师、班主任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12]。不仅要对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培训,还要强调对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如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提高其心理素养。(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震,王守良,段姗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4

[2]李传银.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互动关系【a】.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6,(2)

[3]邱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误区与对策.心理健康教育,2005,(3)

[4]罗立红.中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借鉴.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9.6(5)

[5]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作与管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6]申继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7]黄锦衣,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2,(4).

[8]叶存春.学生心理咨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0]郭斯萍,陈培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江西教育科研,2001,(9)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弱势体育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高校殊的大学生出现率逐渐上升。这些学生由于身体肥胖、瘦弱、残障以及身体疾病或身体某部位损伤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较差。开展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探究,为学校、社会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关怀的环境,让特殊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发展轨迹

1.特殊大学生人群的定义。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中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定义为五种人群,包括身有残疾、心理或生理等方面不适合运动的学生,学生本人年龄状况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肥胖或过于瘦弱的学生,被医生诊断为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以及对体育运动有认知障碍、情绪障碍的学生。美国学者张加贝认为,特殊体育学是为体育运动能力显著地低于同龄正常人平均水平的特殊群体提供体育服务。

2.体育健康教育的提出与发展。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纲要》中明确指出:“体育保健课,系为个别身体异常和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康复、保健教学。”2010年以后的文献显示,特殊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的状态,即使有些条件较好的大学开设了保健体育课,也多数流于形式。

3.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在对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含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残疾体弱学生的调查中,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的学校占84.3%,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的仅占13%。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更加偏爱活动量不大、身体对抗较少的项目。

二、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该特殊人群的体育教学研究,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够将体育保健课教学发挥到使学生终生受益、达到终生健身这样的高度,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便会流于形式。如以正常体育课考试标准来评价残疾、体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

对已有大学课程内容与实践研究中,没有相应保障措施,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在校学生的保健档案。对已有大学课程内容与实践研究中,虽然开设了传统养生、慢运动等多门运动,但没有相应的活动场地和教师人员的基本配备。

关于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与国外教育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人性化的关怀下,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则显得不是太突出。其次,没有积极利用各种方式将对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向学生作出宣传、说明。

三、对策与建议

1.在传统体育保健课程以理论为主,承载运动健身、体育保健和医疗等多重作用下,本研究提出了体育健康管理新理念,注重健身运动与教育引导,倡导健康促进运动,依托运动处方和健康体适能评价等现代化手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个性化发展。

2.体育健康管理教学课程研制,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群体等特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建设与评价等。要秉承课内外一体化,制定相应的课外干预机制和政策性人文关怀。

3.建立360度评价机制。本研究对于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其基本功能统一表现在体质与身体素质的提升、运动方法的掌握、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方面,这些共性特征要求评价指标设计要有统一的共性指标。此外,还应体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特殊影响,如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处理等。

4.健康档案。要建立体育健康课学生的身体状况信息档案,包括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处方实施、健康体适能测试成绩等,加强和监督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能力,作为课内外有效的干预手段。

5.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是对于特殊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于特殊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性。体育健康管理课程的设计与建设,不仅突出保健体育的特色,同时注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大大提高了体育对于弱势群体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其飞等从美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

[2]《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第二版。

[3]申忠华等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个性化体育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4]雷慧等残疾、体弱大学生体育保健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0,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7

关键词:心理辅导教育模式心理教育课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十分迅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造成的惨剧时有发生。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梳理工作,也需要有所进展,实际应用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采取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主的形式,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可以扩展课程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向,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就业与成才之路中的心理困境提出新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特性、实施方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值得探究。在具体研究中,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资料的方式,对中美两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问题的发现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的途径,对二者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由此可为中国国情下的以课程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改良意见。

二、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基础内容

在心理学的指导层面,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代表的学派,以其对人性矛盾和冲突的调和与分析,奠定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意义显著。形式主义心理学中以人为主体的行为控制与调节理论,可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源性提供转移方向,即从学生个体问题分析转移到环境问题分析。健康心理学方面,其部分理论可为个人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生活方式的确立提供建议,十分有利于心理课程教育的发展。

2.教育学基础内容

首先,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的和谐教育理论,对心理教育的课外教育推广效果显著,其理论强调学生精神内容的教育与心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通过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等内容,注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方式的构建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三、对当前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与建议

总体来说,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近几年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的一定的问题也急需解决。例如课程密度分布不合理,内容枯燥、难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学方法单一、综合性较差,等等,对此问题可有如下的解决策略。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贯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始终,对于以往的课程内容的弊端,应当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分类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考试焦虑问题,以及考研就业问题,作出相应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得以正确塑造自我,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对于男生和女生,也应区别对待,应当加强女生的成功教育,克服女生隐含的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对于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受专业性质的影响与不同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应当在课程设置上从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入手,合理地针对各专业的特征,依据理论指导,加强实践内容指导,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加强师资力量与全方位互助体系的建设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与任务。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应当从专业教师的选择着手,尽可能地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开放的思维,多与外界心理辅导专家交流,以期提升自身的素质。心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教育素养,灵活地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地实现价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一份力。

在互助体系建设方面,应当落实全方位建设的要求。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全力支持的同时,也需要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多方面的支持。家庭是每个学生心灵上的温暖港湾,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畸形。在学生步入大学阶段后,家长应当主动多与儿女交流,并努力增加自我的心理教育知识,尽早地了解并解开儿女的心结。在社会教育方面,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国家应当出台一定的政策措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支持,并着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避免学生由于择业与升学等社会问题而产生心理压力。

五、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以课程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客观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与目的。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特点,应当对症下药,着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并在政策支持与师资力量提升方面推行相应措施,为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志娜.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3-03-26.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8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中学体育教育也逐渐的被越来多的学校和家长所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学体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创新环境。但就目前而言,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进而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问题改进建议途径

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角度上看,中学体育锻炼是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重要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调节学习中带来的负面情绪,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从学生的身体健康的角度上看,中学体育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通过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开朗,不畏挑战的性格,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中学体育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体育教育水平,不利于中学体育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教育理念比较落后。目前,大多数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忽视了中学体育教育,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只要运动量大就会出现呕吐、晕倒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和长远全面发展。第二,教学方式单一。中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教师就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向学生示范,最后学生就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操作,教师则在一旁加以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接受程度,从而使得学生丧失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使得中学体育教育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不利于学生在体育领域的发展[1]。二、中学体育教育进行创新和改进的有效路径(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为了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首先,学校要重视体育教育,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处于相同地位,进而提高学生和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教师对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其次,体育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体育教学,杜绝体育课让学生自由活动,不加以任何指导的现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中学体育教育中,及时更新中学体育教育理念,从而紧跟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最后,学生要重视体育锻炼,在体育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课后也要加强体育锻炼,在促进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结交到更多的朋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生活[2]。(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是中学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及中学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中学体育教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在教学方法上依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只是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中学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2]。(三)重视理论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设计不合理,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在每学期50个左右的体育课学时中,理论学时只有5%左右,也就是一学期2-4个学时,中学体育教育在缺少理论引导的情况下盲目实践,影响了中学体育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均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得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出对体育实践的引导作用,进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中学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学校和家长担心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到伤害,从而不敢让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剧烈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障措施。并且教育部门也正在着手组织对于学校体育运动的伤害风险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体育保险制度,从而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3]。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现阶段中学体育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提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多样化、重视理论教学、完善体育保障措施等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育水平,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建.浅析中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95.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著.《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议篇10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2-125-2

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来讲,加强对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各高校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首先,各高校应该正确的了解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工作任务。同样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本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作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等。通过类似的活动,帮助大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心理意识,提高大学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社会压力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理疾病的不断出现,因此大学生具有成熟思想意识的人,其所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能忽略的。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是属于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中,所以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高校大学生在读书期间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并且受到自身家庭环境、所选专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毕业后的就业观点和工作选择等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在面对社会激烈竞争时感到焦虑不安,导致在找工作时出现缺乏自信、盲目寻找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的影响。根据现在大学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把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等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判断标准,甚至有的院校还把能否考取这两个证实作为学生获得学士资格证的首要条件。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中的学习负担之后又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神经更加紧张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当代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以及生活中都崇尚完美与成功,并且在家被家人所宠爱着,但是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过多的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都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斗志。当代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的是封闭式管理,导致学生在面对风雨时容易一蹶不振。大多数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而是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甚至有的学生逐渐发展成心理疾病。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大学对于社会的认识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增加会变得更深入,并且在此过程中对逐渐的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时候他们对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或者事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这些看法都趋向于理想化,与现实有了一定的偏差。当大学生认识到这些差距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这是因为自身个体没有达到所预期的目标所产生的不安。随着这种理想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积累,则逐渐会成一种严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人际交往问题、情感问题、金钱问题等。人本身的心理内容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形成的,其主要由社会思想政治、文化背景、道德约束以及风俗文化等组成的。所以大学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应该主动去了解周围环境,在不违背社会规定的前提下去追去自身的发展;相反的,一味的逃避现实容易缺乏正确的判断意识,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

笔者建议在大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为学习提供系统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于健康的心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样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进行心理咨询,降低心理疾病的产生机会。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现在大多数高校所设立的公共课程较多,但是在时间上又受到专业课程的限制,所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难度。所以笔者在此建议各高校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校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同样的,各高校在没有统一安排好课程之前,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进行相关讲座,例如:大学生如何控制自身情绪、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情感意识的建立等,这些相关心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由于教学不断改革,各大高校也逐渐开始进行扩招,每年招收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却在逐渐减少。在大多数院校中,一个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达到了一二百人,并且这些辅导员还兼聘了别的工作。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管理行为,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在校大学生管理的规定是进行自我管理。但是普遍大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的,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他们不愿意听取家长的忠告以及教育,因此容易养成不健全的心理。这时候辅导员应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与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传授健康的心理意识,为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创造条件。同时辅导员应该为学生作为榜样,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来教育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辅导员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则对于学生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三)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好与坏对于大学生能够否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指有规律的生活、坚持体育锻炼、科学用脑、注重休息、不吸烟、少喝酒以及注重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心理压力过大,为了确保学习高效的学习,因此需要科学地计划好每天的学习与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用脑是指合理用脑、适度用脑、勤用脑,避免过度用脑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情绪状态的调节、适应能力的改善、意志品格的养成等。大学生正处青春年少时期,缺少社会经验,对于事情的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个时期正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以及生活知识,从而导致了人的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所以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这些心理问题长期这样积累下去,就会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以及面对问题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从而一步步实现人生的目标。

三、结束语

实施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心理是高校教育工作正常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高等院校教学素质的体现。本文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辅导员作用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秦敏燕.新时期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02).

[2]喻问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3]曹姗.浅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

[4]周勤.浅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