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6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1

一、*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现状与成效

*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自20*年12月开通运行以来,以公益性和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为全区科技界和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快捷、高效、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初步满足了各类用户对科技文献信息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在*的科技创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平台推广初显成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截至20*年10月底,*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达9.23万人次,平台累计访问量比7月底增长了7000人次,全文文献累计下载42.5万页;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7.68万次;开展原文传递服务8429篇;技术标准文献原文推送147篇;提供科技经济信息78.6万条,在全国、全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目前,*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已成为各情报所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情报所科技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平台开通运行以来,区情报所、各市情报所借助*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丰富的资源,为许多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立项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尤其在各市的科技立项咨询服务中发挥了科技情报“耳目、尖兵、参谋”作用,促使不少项目得到了立项支持,以高效的服务争取到各级领导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二)统一检索系统升级及门户网站改版喜获成功

改版后的文献平台门户网站,汇聚了各项服务功能,除了为用户提供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一站式”的统一服务窗口外,还新增了代查代借、原文推送、信息定制等个性化的服务功能,突出了人性化,操作性更强,实现了网上资源需求与网下资源提供的互动。改版后的网站一经向社会推出,为*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用户们一致反映,改版后的网站比以前更好,页面设计更加简洁,栏目设置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齐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三)加强领导,建立完善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区情报所、各市情报所高度重视平台的建设工作,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由情报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网络部、文献馆、检索查新部等部门直接抓,切实加强对*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的领导,根据平台建设协议书,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初步形成“区情报所—市情报所—县区科技管理与服务部门”的项目联动机制。已在全区14个地级市以及南宁、桂林、柳州、北海4个高新区建立了区域服务节点,各节点与*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网络平台链接,进行网络协同管理和服务。目前,各市节点服务大厅的建设施工及装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进一步完善了平台的硬件设施,相应配备了电脑、网络服务器等办公设备,预计到明年初各市节点服务大厅建设将全部完工。

(四)平台的培训与推广工作扎实有效

区情报所、各市情报所,根据各地用户的实际,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分别深入到各市企业、高新区,积极开展文献服务平台培训,突出重点,注重效果,不断扩大培训面,大力发展文献平台会员。自八月份来,先后在南宁市、北海市、桂林市举办了6场文献平台应用培训班,共培训1000人次左右。通过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和灵活的培训方法,使培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用户较好地掌握了平台的操作技能,扩大了*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的社会知名度和幅射面,推动了*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的普及应用。

(五)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稳步推进

信息资源是文献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科技文献资源得到丰富和充实,目前整个资源体系拥有科技文献超过6000万篇,全文超过2200万篇,通过物理整合和逻辑整合方式可提供服务的数据库及相关信息资源已超过50个。外文科技文献方面,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宁服务站得到进一步整合,可提供1万多种外文期刊文摘检索,可满足国内外文需求的60%以上。在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各市情报所根据平台节点建设合作协议,结合当地的产业特点和需求,正着手建立产业专题文献和特色文献资源,例如:北海市海洋资源特色数据库,崇左市锰业数据库、钦州临海工业企业数据库、桂林市医药企业数据库、柳州汽车配件数据库等。

二、存在问题

(一)、平台的软硬件系统亟待改造

平台网络速度仍然较慢,登录*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延时太长,网络运行环境需进一步优化。资源体系也不够完善,专业信息收录不够丰富,企业所需的相关行业网站信息缺乏。部分市、县科技情报所在科技文献资源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和队伍建设显得比较落后。

(二)、平台运行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因平台建设尚处起步阶段,基础较单薄,建设、运行、管理体制仍不够完善。如平台建设过程中目标考核操作性不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平台运行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完善,后台客户服务工作还有待加强,文献的资源代查代借和原文传递不够及时等这些问题,各市情报所和用户反映较大。

(三)、平台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总的来说,社会各界对*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理解不深,文献平台在*的知名度有待提高。文献平台的使用培训还有待加强,许多用户对*科技文献与服务平台统一检索系统使用还不够熟练。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

*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初创阶段,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保持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文献与服务平台的力度,保障足够的平台建设费用。

(二)加强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保障建设

政策法规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保障,制度先行是*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健康发展的根本。要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平台共享机制,带动区域科技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研究建立品牌战略机制、会员制服务机制、有偿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持续发展营利机制,建立健全平台的服务体系。

(三)建立平台运行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

采取激励制度先行,逐步完善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制度,把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作为运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规范平台的信息汇交工作,为各市节点服务进行评估提供量化依据,定期组织用户进行优秀节点服务的评比活动,对服务优秀的节点进行奖励。通过制定科学的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形成内部自律与社会监督相互促进的评价模式。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2

关键词: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与完善

前言:科技查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为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为科研立项的评价、成果鉴定以及专利申请等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提供科学依据的咨询服务工作。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水平和质量都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是查新机构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1科技查新的特点

1.1检索手段多

科技查新服务是一项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主要通过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课题的新颖性进行查证。由于课题种类丰富,需要检索手段多样化。其中科技查新检索主要以计算机检索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检索速度加快,检索的途径也变得更加丰富,从单机检索到联机检索,再到网络检索几个阶段,科技查新检索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1]。

1.2服务范围广

科技查新服务范围主要包括课题的范围以及研究对象的范围。查新课题范围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科研类查新,主要包括立项查新、成果鉴定查新、申报奖励查新、实施奖励查新;第二,产品类查新,主要包括开发新品的查新、产品评优的查新以及产品市场行情的查新;第三,技术方法上的查新,主要包括引进技术查新以及技术动态查新;第四,专利类的课题查新,分为申请专利查新和专利有效时间查新,和专利纠纷查新。

1.3具有鉴证性

查新是文献检索和相关情报调研相互结合的情报探究工作。它主要以文献为查新的基本载体,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基本手段。检测出的结果是评定文献课题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查新项目的综合分析,对项目的新颖性进行科学审查,并在具体报告中将查新依据列出,充分做到查新工作有对比性,而且有结论。

2科技查新的流程

科技查新工作的流程是指在科技查新过程中具体工作环节的安排。在具体查新中工作流程严格明确不仅有助于查新工作的规范化,还有助于对项目的质量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查新流程的规范化对于查新工作的效率以及服务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2]。科技查新流程如图1所示。

2.1查新用户接待

在查新服务初期,用户针对项目提出查新委托要求,然后查新工作人员在用户确认情况下拟定查新项目委托协议,并且工作人员需要与用户交流,共同找出查新项目的特征,便于查新服务开展。

2.2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分析

由于查新项目内容比较广泛,在专业知识积累上,查新项目团队需要聘请专家进行项目查新。专家能够对项目提出具体指导建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查新项目都需要专家来进行指导查新,有的项目相对浅显时,只需要查新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分析查新,并且提出检索意见。

2.3文献检索与整理

根据委托人的查新要求,查新工作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工作人员对用户所提出的检索要求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点,并且制定检索顺序。在检索目录上明确列出检索项目具体细节,最后仔细筛选文献资料作为查新报告的附件内容。

2.4查新报告的撰写和审核

查新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检索的结果对应查新报告进行填写,并且整理好文献附件。在这之后需要专家组对查新报告提出审核意见,最终盖章,查新报告才算生效。查新服务的最后步骤就是对报告进行项目登记、存档、建立数据库,查新报告一式三份,其中一份作为存档,另外两份盖章交给用户保留,这样算完成一个查新工作。

3科技查新的作用

3.1为项目研发提供文献信息

在进行查新之前,很多科研人员对项目本身的技术基础并不是非常了解。而不同项目信息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因此给科研人员的信息获取带来难度,而恰巧查新机构本身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查新人员通过完善的检索系统基本实现在科技查新中基于文献查找、原文索取和文献鉴定等一系列的科技服务。科技查新能够大大地节约科研工作人员的时间,能够使得工作人员在该项工作中,对国外科技项目发展的状况进行了解,从而避免很多重复研究。

3.2为科技成果鉴定、评估提供依据

科技查新能够为科技成果进行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和奖励等服务,在这些过程中提供情报依据,并且对科技成果进行价值的判定,从而能够保证该项目的科学合理性。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如果一个查新过程中没有查新报告,只有专家组的建议,那么该科研成果的查新难免会有不公正的地方,这样会对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带来消极影响,并且在科研成果的推广上也造成阻碍。而高质量的查新工作不仅能够结合借鉴专家学者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能保证成果鉴定的权威性。

3.3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科技查新工作既可避免重复立题或立项,又可以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节约科研资金,缩短科研周期。科技管理部门根据查新报告可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新颖性;而对科研人员来说,通过科技查新可了解其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即科技查新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提供了相关的文献依据,起到参考咨询的作用。

4科技查新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科技查新服务贯穿于企事业单位的专业科学领域和高等院校之中,查新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在科研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科技查新服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4.1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随着科技项目逐渐增多,使得科技查新机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繁重,查新工作的突发性任务使得查新工作人员工作过于劳累,经常出现身心疲惫的现象,有的科技人员过分相信自己已有的认识,认为科技查新仅是一种管理程序,可有可无。有的人即使查新,也是行色匆匆,把查新当作形式[3]。这样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造成了查新员工的服务意识下降。

4.2科技查新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研究项目逐步向高难度、跨学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就给查新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查新人员认知背景的差异,加之受专业知识所限,与查新委托人沟通不畅,导致撰写的查新报告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等[4]。查新报告审核人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来考察查新报告的检索质量和结论质量,尚未有适当的定量评判标准和方法,因此难以保证查新服务的水平。

4.3科技查新服务形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传统的科技查新服务仅能够为用户提供成果鉴定查新、技术创新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等缺乏关联性和针对性的单检索信息服务。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对科技查新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科技查新服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拓宽科技查新服务的形式,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开展增值服务,以此提升科技查新服务的水平。

5科技查新服务质量提升对策

5.1强化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查新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为了提升查新服务的水平,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查新机构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可以定期进行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等讲座或培训,并对培训进行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以此来提高查新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素质,使查新人员端正工作作风,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5.2加强查新用户满意度调查和信息反馈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5]。只有不断反馈用户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查新人员积累经验,吸取不足,以此提高查新服务的质量。因此,查新人员需要在完成查新报告后,定期和用户进行沟通,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电话沟通、发放查新意见反馈表等方法了解用户所查项目的立项、申请专利等进展情况,通过对反馈结果的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报告的质量评估,根据不同用户的意见和要求不断调整查新管理系统中的具体工作流程。

5.3建立规范的科技查新规章制度,规范查新流程

在科技查新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其内容应包含具体明确的查新评判标准,使查新人员有明确的指导书。查新人员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并且实施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估体系,优化查新流程,可以将iSo质量认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引入到科技查新中,有助于查新机构规范查新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6]。

5.4开展科技查新增值服务

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想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除了提供传统科技查新服务外,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比如可以向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竞争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服务和专题服务,改变以往简单检索信息的单一服务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技术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科研发展需求。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查新需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紧迫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科技咨询服务,在今后的查新工作中,应进一步改善自身工作体制,加强查新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科技查新的服务质量,以知识促进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宏铭.对科技查新工作的再审视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2008,(7):l2l~l22

[2]庞佳.科技查新流程的优化设计――以提高立项质量与国家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的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6):40-41.

[3]罗林枝.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8):475

[4]黄继东.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情报杂志,2001(5):61-63.

[5]谢新洲,夏晨曦,柯贤能.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06):12

[6]石颖.科技查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情报科学,2005(9):1344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查新机构 查新报告 查新队伍 查新管理

[分类号]G251

1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项以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为服务对象,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和分析研究为手段,为查证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贯穿了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是科技管理活动中进行创新评估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不断壮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从科技立项、过程控制、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等多个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这给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机构分布、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报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整个查新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 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最初在医药卫生和国防科工领域开展,随后,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逐渐开始推动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并加强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经过长时间的查新实践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1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系统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出于服务于本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都纷纷开展了科技查新机构认定工作。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全国科技查新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通过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厅系统,国家部委次之,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

通常情况下,科技查新机构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为服务对象,查新咨询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可以统计的信息显示,部分查新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年来查新项目数量的分布见表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当这种地域性的差别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影响本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教育部系统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取消了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第26项为“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此后,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和科技查新业务培训不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是,为了保证科技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撑作用,教育部还持续开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教育部部级查新机构的年检数据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查新机构近年的发展状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数量增长的同时,查新机构年均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说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单位)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还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为了加强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还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查新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通过年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保证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

3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查新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查新机构在管理规范、服务理念上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查新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科技查新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从总体上遵循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同时,又根据部门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各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查新机构的权威性无法认定,查新质量无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导致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从而无法体现整个行业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查新业务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都设有查新机构,其中北京查新机构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苏和广西,各17家,而查新机构最少的青海和地区,分别只有3家和2家。全国平均每家查新机构的年均受理量为142.80项,其中13个省市地区的平均每家查新机构年均受理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别为

347.67项、285项和239.67项,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仅为26.67项、25项和12.5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的查新机构和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更多。显然,这是查新需求拉动的结果,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这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本来就落后地区的科研工作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3.3 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查新报告是科技查新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查新机构交付给查新委托人的最终产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义的直观体现。查新报告的质量不佳,将影响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对查新项目科学技术内容新颖性的判断,误导科研活动与科技管理决策。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对部分机构查新报告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内容描述、查新结论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格式过于简单,与《科技查新规范》中的规定不一致;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查新项目创新点的提炼、文献对比分析的内容与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不一致;查新报告用词缺乏规范性等。

查新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准则。《科技查新规范》中虽然对查新程序和查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整个查新流程和每个步骤的工作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分布在所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当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查新报告的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准则。

3.4 查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查新规范》对于基本术语“查新人员”解释为:“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其中查新员和审核员是查新人员的主体。对于查新员和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科技查新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其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查新资格、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在实际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报检索的实践能力、查阅外文文献的外语认知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信息情报检索和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就是准确查新,出具一份专业、严谨、公正的科技查新报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员是查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还比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机构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查新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对整个科技查新行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量大,工作经验积累困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

4 促进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

4.1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布局

科技查新机构管理的分散以及业务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整体效能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把关作用,促进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严格推进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同时,需要对全国的科技查新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统一规划科技查新机构的区域布局,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业的无序竞争。

4.2 加强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查新队伍是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渗透,新兴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科技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和工具的不断演进,科技查新人员的查新技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查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员接受学科知识、信息检索、文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买现。

4.3 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发掘和利用

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献库、数据库、专利库等等,是当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广泛的查新资源,各查新机构在电子信息资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有效的甄别、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资源,保证查新检索结果的全面、正确和有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也限制了查新机构资源建设的完整性,从而可能影响查新的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人士和学科专业人员联手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只有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手,才能为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强科技查新用户满意度建设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查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查新机构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查新项目,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作为创新评价中的第三方机构,科技查新的用户同时包含了科技查新项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为了加强用户满意度建设,查新机构不但需要不断在服务态度、查新专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取查新委托人员的满意,还需要坚守客观的科技查新立场,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获取科技管理者的满意。

4.5 建立查新用户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提升查新报告的质量是关键。为此,学术界和查新实践人员都不断探索通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来促进其质量的提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是从事后评估的角度来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查新报告的最终用户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滞后性和查新报告的时效性,只有查新用户在消化和使用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查新报告质量最准确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搜集查新用户对查新报告的质量反馈,通过对质量反馈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机构或查新人员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估。

4.6 开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大批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查新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4

关键词: 企业创新;创新主体;科技情报;科技信息;决策系统;服务系统

中国共产党十报告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

1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意义

1.1 内在性质决定创新主体的地位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有直面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整合产学研的力量,有开拓市场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先天优势,有组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自觉主动性,它既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又是技术创新获利主体。更是创新风险的承担主体,因此,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目前,世界上有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20多个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创新主体都是企业。美国的私营企业几乎涵盖了包括计算机通信、航天航空、生物工程、光伏发电、钢铁冶金、生物质能、纳米传感器等所有新兴产业领域,不仅参与经营,而且还承担了这些行业大部分科研开发任务;日本的民间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支出更是达到了欧美国家的1.2-1.4倍。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单纯是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实力。只有实现了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环视当今世界,苹果和微软,成就了美国在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霸权地位;索尼、松下、东芝,成为日本在全球电子产品领域影响力的标识;而现代、大宇,则是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的重要支柱。

2 科技情报对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意义

2.1 有助创新决策

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灵魂,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兴衰。企业决策者为确保与竞争对手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上市并购和发展战略方面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准确及时的掌握各类信息,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企业决策者如果想科学决策,就必须在决策前进行详尽而周密调查研究,而准确的情报可以提高决策的成功率。科技情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可以帮助和指导企业预测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找准定位,制定准确的创新目标,优化创新决策,使自己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获得更大收益。

2.2 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

产品创新过程中充满了竞争和风险,产品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最直接的手段。对于新产品研发,最重要的是搜集与该产品相关的包括专利、成果、期刊在内的的情报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了解竞争对手,把握产品发展动态,预测其发展走势,防治低水平重复,从而降低创新风险,加快创新速度。因此,科技情报可以成为企业占领市场,领先对手的制胜法宝。

2.3 有助战略制定

企业要想合理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达到最佳的协调和综合效果,关键之一是掌握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竞争情报能够帮助企业不断接触新思想和先进管理方法,避免思想僵化。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与创新构思成正比,企业获得的竞争情报越多,创新构思就越新颖,就越有助于企业从战略高度去发现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

2.4 优化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的本质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差异化的一体化经营活动制造持续的、独特的、有价值的竞争优势。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战略管理,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通过搜集、分析企业在未来市场的威胁与机会、优势与劣势的相关科技情报,并使之形成企业战略规划,可以避免企业受到突然袭击而丧失竞争力,并为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3 济宁区域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济宁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但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三年超过煤电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1.7%。装备制造、能源工业总量已突破千亿元,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发展到350家,太阳纸业集团、华勤集团、如意集团、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及山推股份5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已形成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了生物技术、工程机械、纺织新材料三个部级产业基地。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信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通信光纤光缆、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照明、军工电子技术产品、野战光通信系统装备、电子新材料、汽车电子、电力电子、机床电子、医疗电等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1~9月份实现销售收入194.1亿元、利税19.9亿元。济宁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22.4%提高到35.5%。累计创出11个中国驰名商标、90个省著名商标和144个全国全省名牌产品。

4 支撑企业创新的科技情报服务系统

该系统以济宁为例,由科技决策系统和创新服务系统两大系统组成,根据本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4.1 科技决策系统

依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情报网”)、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和山东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及研究资源,通过内网或外网推送方式,为政府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提供科技快讯、科技参考、研究报告等不同深度级别的情报服务。

系统组成、工作流程与特点:

1)系统组成:

“科技决策支持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推送系统、信息跟踪系统、专家反馈和信息分析系统、信息系统和协同平台六大子系统构成(见图1)。

2)系统工作流程:

① 信息采集:首先通过协同平台采集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决策支持系统、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济宁市各行各业信息。搜集主要围绕与济宁市五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来进行。

② 信息推送:由协同平台采集的信息通过推送系统推送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科技局领导、和分管科技的领导以及市委和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经信委)、高新区管委会等市直部门和五大优势产业企业信息部门。

③ 信息跟踪:由协同平台设置的电子政务系统将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对推送信息经传阅后撰写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搜集整理。

④ 信息反馈和分析研究:由协同平台将信息跟踪系统搜集整理的意见反馈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和聘请的各行业专家,同时利用信息分析工具进行情报研究。

⑤ 调研报告:由协同平台组织情报研究人员会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包括战略分析、行业分析、市场调研和技术预测等内容的调研报告。

⑥ 信息: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传递和归档,一是通过协同平台再次推送给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二是对可以公开的调研报告,通过信息系统进行。

3)系统突出特点:

多层循环。协同平台和信息跟踪系统、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同时进行双向互动,既可以从两个系统搜集信息,又可以向两个系统传递信息。形成的调研报告可以反馈至协同平台,同时又传递至中国科技情报网,还可以通过协同平台再次经推送系统传递至领导层、市直各部门和企业。

分布协作。本系统采取开放分布式协作方式,在信息推送系统中可以和市委市政府的政策研究室进行情报协作,在信息反馈和分析系统中与各行业专家合作共同完成调研报告。

4.2 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

4.2.1 信息来源

1)引进与合作资源

2011年5月15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科技文献服务站,服务站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国内外科技文献、中外专刊、标准规程等数据资源的集成检索、原文传递和科技查新服务,用户可以走不出户地浏览到近200万份美国、德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科技报告。该服务站的成立使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成为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重要的信息源,同时,系统还将集成中国科技情报网、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国内知名数据资源,充分发挥情报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2)本地特色信息资源

① 科技型企业数据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础。因此,市科技型企业数据库是区域科技平台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数据包括县市区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的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重要信息。

② 科技创新平台数据库。科技创新平台是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包括县市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和国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型园区、省市院校合作建设的研究机构等重要信息。

③ 科技中介机构数据库。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服务,反之科技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又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介库包括县市区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等等重要信息。

④ 企业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内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技术企业的企业基本信息、经济效益、企业人员基本情况、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企业科技活动产出情况。

⑤ 科技项目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济宁市各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已经申报科技项目的基本信息、资金信息和项目(预期)经济效益。

⑥ 科技专家信息数据库。重点收集整理山东省各地市大学、企业、研究院所等知名专家学者信息,然后逐步把专家范围扩大到其他省市。收集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专家姓名、联系方式、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单位名称、职务、职称、学历、学位、专业、研究方法、留学经历等相关信息。

4.2.2 系统构成

1)科技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以国家科技文献数字图书馆济宁高新区服务站为依托,整合包括国内外科技期刊、科技报告、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各类专利和标准及科技图书在内的国内外科技文献信息,随时响应用户的需求,实时为用户提供培训及全文和原文提供服务,全市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研发人员等,均可登录检索相关国内外科技文献。

2)专业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子系统

该系统根据济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布局,针对济宁市煤化工、纺织、机械装备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充分借助国家、省情报机构丰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科技情报研究力量、先进的情报分析工具,通过收集与分析企业内外部竞争环境等实时数据与信息,科学预测企业及行业竞争态势及变化趋势,并且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

4.2.3 系统功能

1)原文传递功能。原文传递是面向注册用户提供的网络化原文请求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此服务获得检索到的科技文献的全文。

2)科技查新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在线提交及邮件传输等方式向查新人员提交查新申请,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与查新人员进行检索技术交流,最后,通过网上支付进行结算并获得查新结果。

3)定制推送功能。用户可自主设定所跟踪的学科领域中的专题,自动获取本平台收藏的最新相关专题信息,一旦需要可直接调取相关内容,无须再次上网查询。

4)专业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功能。通过对专业网站的动态科技信息、最新专利和标准信息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分析、统计和挖掘,为战略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情报信息的跟踪服务。能够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

4.3 案例实践

济宁市某企业准备研发生产一种纳米孔二氧化硅新材料,项目创新在于改变原有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的途径,应用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叶酸作为模板剂,合成有序介孔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领域。该企业为制定该产品市场发展战略,同时向科研管理部门申请经费资助,便可通过科技创新情报服务系统实现上述需求(见图2)。该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科技情报服务系统搜集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料,然后再和信息分析人员共同合作完成情报分析报告以帮助制定战略,同时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技术新颖性和创造性,通过检索查新系统提交的查新报告,向管理部门申请科研经费资助。

5 结语

以科技情报系统为支撑的决策和创新服务系统,能够使更多的行业专家和情报研究人员共同参与政府和企业决策,既能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经济失衡,又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企业创新决策效率,使决策更加迅速,更加科学,更加准确,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5

1.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与科研创新的关系

1.1科技查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技查新是一项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咨询工作,是运用手工检索及计算机检索等手段,对某一领域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对比分析,对待查的科研立项或科研成果或专题、专利发明的新颖性做出基于文献对比性结论的过程。目前,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领域。因此,在科研课题申报中,即便是某一领域专家学者也不一定对所有科研信息做到全面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特殊领域中的某些特殊课题的现状把握不够而做出主观性的判断。科技查新是科研创新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一份高质量的查新报告可以提供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尚未研究的空白点。科技查新既可以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又可以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同时,科技查新还可为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提供可靠而丰富的信息,使科研人员可以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科学研究。如设立在河南中医学院的河南省科技查新站拥有如SCi、pubmed、SpringLink,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综合及医学数据库上百种,通过开展科技查新服务,已经为学校乃至省内的中医药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科技查新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取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查新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前提,在科研创新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2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研创新更是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查新在科研创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在大数据、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分类呈现精细化发展,数据存储量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从而导致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明显加大。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有用的信息进行知识积累,并从中寻找空白点和创新点进行科研创新,是摆在科技查新人员面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与此同时,科技查新工作也暴露出的问题诸如服务服务意思和理念不强,缺乏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查新数据资源不足、信息分析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分单一等都严重制约了科研创新的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对科技查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科技查新工作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提高科技査新质量。

2.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的现状

截至2015年初,由国家科技部、卫生部以及教育部批准认定的查新机构,加上各级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已接近400家。科技查新工作得到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科技人员的广泛认可,科技查新用户群在不断地扩大。科技查新为科研课题的立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专家评审等提供了客观依据,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障,有力支撑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不断地完善,科技查新工作越来越规范,科技查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工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多行业、多维度的行业格局,步入了良好的健康发展轨道。但与此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研活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要求,面对类型多、动态化、价值密度低的海量大数据信息,科技查新工作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改进与开拓发展。

2.1查新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开发不足

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完善的科技查新文献资源数据库系统,国内各科技查新机构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订购的科技查新数据库也不尽相同,并且查新机构之间的数据不能共享利用,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

在查新数据库资源配置中,期刊及专利数据库较为完善,而其他如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成果等较难获取。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特征的大数据信息,单就数据库的查新是远远不够的,不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纳入到科技查新范围,查全率的不足肯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

2.2科技查新人员的复合素质有待提升

21世纪科学技术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就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不同学科之间的大跨度、多方式的广泛交叉以及边缘学科兴起。科学研究的交叉发展一方面会给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对科技查新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查新人员若要准确捕捉与把握项目的技术创新点,需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融会贯通,掌握不同学科的专业术语,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这就要求科技查新人员除了具备敬业、务实、探索精神外,还要具有广博知识面和专业技术理解能力、文献判读能力、计算机检索能力、写作总结能力、外语翻译能力等。因此,复合型查新人员的引进和素质提升迫在眉睫。

2.3缺少科技查新质量监控环节

虽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有《科技查新规范》,对查新合同、查新策略、查新程序、查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做出了规定,但也只限于流程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对于科技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是无法做出客观评判的。虽然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设立了审核员审核机制,但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也只能对查新报告形式上的东西进行审核。由于缺乏对查新报告内容的质量监督,查新员和审核员仅凭个人道德和职业责任感的内在约束,容易导致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使科技查新流于形式,降低了科技查新的权威性。

2.4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

一直以来,大多数科技查新机构都是被动的服务模式,坐等科研人员上门寻求查新检索服务。工作的内容也局限于对申报的科研课题的新颖性和创新性进行判断,出具科技查新报告供科研管理部门参考。由于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单一,如果科技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科技成果鉴定或评奖必须出具科技查新报告的硬性规定,则很少有人自愿、主动地来进行科技查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环境下,科技查新机构单一的查新服务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科技查新机构除了常规的新颖性查新之外,还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信息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开展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创新的发展。

3.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查新推动科研创新的对策

3.1推动查新机构资源整合,建立科研大数据

3.1.1成立权威管理机构,推进数据库资源共享

虽然近30年来,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这些查新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科技查新工作的健康发展,更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技查新行业管理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评估,拟定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统筹整合各查新机构信息资源。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查新数据库的统一采购或者联合采购。实现数据库源资的共享利用,不仅能节约大量的购买经费,而且也能丰富各查新机构的数据资源,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科技查新成果数据库,各个查新机构负责录人本单位的查新成果,通过统一的检索平台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科研课题的快速查重,提高科技查新效率。

3.1.2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科研大数据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大数据战略性,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我国也与2015年8月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科研创新领域而言,国家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要抓紧时间落实纲要精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统筹规划科研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数据资源和设施平台、整合分散的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建立国家科研大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和挖掘海量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长期保存工作,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能力,构建互联网信息保存和信息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查新大数据,为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3.2加强科技查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3.2.1查新机构要提升服务质量,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查新机构要合理配置查新人员结构,除了引进高层次的图书情报人员之外,还要根据服务学科的不同,引进相应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服务人才。毕竟术业有专攻,专业技术人员会更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科研查新过程中能更好地与科研人员进行沟通。

3.2.2 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训,提升查新人员素养

科研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知识、数据库知识、信息检索技能和必要的外语能力,还包括掌握必要专业领域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目前,国内查新员的培训内容往往只注重检索技能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科技查新机构应该根据科技查新人员的知识结构,采取开展专业素养+信息分析技能的培养方式并形成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具备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2.3 推行按专业分工的查新工作模式

目前科研领域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技查新机构要逐步建立按专业分工的查新模式,即在查新任务的分配上,尽量做到将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课题分配给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查新人员完成。具备专业知识的查新人员熟悉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发展趋势,能够准确捕捉与把握课题创新点,也能更好地和委托人进行沟通联系,制定出科学的检索策略,工作起来也会游刃有余。与此同时,通过长期接触某一专业的查新项目,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查新人员专业知识的增长,提高查新工作的效率和查新报告的质量。

3.2.4 注重科技查新考核管理,建立激励机制

查新人员和业务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查新机构要加强对科技查新人员考核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本着公平公正、适时适度的原则,建立精神嘉奖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激励制度。从而激发科技查新人员的工作热情,避免职业倦怠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3规范科技查新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3.3.1建立、完善专家咨询制度

查新机构应当根据查新专业的不同建立学科专家库,聘请不同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定期到查新机构作咨询指导和查新监督。学科专家专业性强,对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将科技查新中遇到的专业上的疑难问题及时向各学科的专家请教,弄清、弄懂课题性质,少走弯路,防止检索出现偏差。因此,建立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也是提高科技查新质量的一个必要措施。

3.3.2 建立定期抽检制度

科技查新的整个工作流程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虽然国内查新报告实行的是审核员签字的审核机制,但由于审核员不参与查新过程,并且也不可能对每个科研领域都很熟悉,缺乏对查新内容的实质性的监督审核。因此,查新机构要定期对查新报告进行抽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抽检到的查新报告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促使查新人员树立职业责任感,认真做查新,细心写报告,杜绝失职和不负责任行为。

3.3.3加强科技查新的过程控制

我们知道,在产品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事前的产品质量控制阶段,事中的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事后的质量把关与处理阶段。而对于科技査新也按照质量控制三阶段理论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事前控制——与科研人员的建立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有助于科技查新人员能迅速且了解课题内容,把握科研课题的查新点和创新点,确定检索策略和检索范围,为査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是加强事中控制——查新报告撰写工作。严格按照科技查新的步骤和顺序开展工作,并对每个环节制定相应的量化标准,科学、认真撰写査新报告书。最后是加强事后控制一一査新结果的监督与反馈。定期对科技查新报告的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建立査新用户的反馈机制,对查新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从而帮助查新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科技查新质量。

3.4将查新工作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不断寻求创新服务模式

科技査新机构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科技查新的服务模式,变被动的检索査新服务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查新人员要多与委托人的沟通交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检索技能,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前期调研、开题立项、成果验收、成果转化等科研活动全过程。通过科技査新把诸多分散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归纳、整理,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帮助科研工作者科学立项。针对特定的用户开展定题服务,定期主动推送与科研项目研究有关的最新信息、收集到的相关文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可使后续科研过程保持科学高效,也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鉴定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4.结束语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现状;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p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344-01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气象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气象服务产品无论在内容、手段还是服务形式上都越来越丰富[1-3]。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2010―2013年的气象科技服务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考,以期为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1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1.1业务项目构成分析

2010―2013年气象科技服务总效益的百分比数据分析显示,气象科技服务总效益逐年增加,2013年总体效益比2010年增长107.4%。2013年防雷业务占55%,与2010年相比提高了17%;气象信息占15%,气象影视为6%,彩球广告为4%,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5%、1%和3%;专业气象服务占6%,与2010年持平,其他占14%。气象科技服务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防雷业务近4年已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今后几年防雷业务将统领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气象信息和专业服务也将快速发展,气象影视稳中有升,彩球广告逐渐萎缩[4-6]。

1.2业务项目发展分析

2013年庆阳市的防雷和气象短信服务分别占全省的19.4%和27.7%,居全省第一位;酒泉市的气象影视和专业服务分别占全省的24.0%和25.2%,居全省第1位;定西市的彩球广告占全省的25.9%,名列前茅;兰州市的气象影视占13.9%,陇南市的气象短信占11.9%,平凉市的防雷和彩球广告服务分别占全省的13.1%和16.0%,均列居全省第2位(图1)。

1.3气象科技服务发展领域和服务手段

甘肃省气象部门在省、市、县各级都开展了气象科技服务,服务范围涉及几十个行业和部门,并且开发、研制了大量的气象科技服务项目和产品。如酒泉市气象局针对酒泉市制种业的发展,建立了服务平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可通过平台即时传到制种用户手中;为兰州铁路局建立了铁路大风预警系统,并在关键路段安装了自动气象站,将每分钟的资料实时传至兰州和嘉峪关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为铁路运输提供气象保障;成立了酒泉风电预报中心,为酒泉、玉门、瓜州风电企业提供了详实的风能预报服务;为神舟飞船发射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等[7-10]。

1.4气象科技队伍建设

2013年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从业人员已超过800人左右,由于近几年补充了一批大学毕业生,人员的平均年龄降至40岁左右;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大学本科占62%,研究生占1%,副高级工程师占到1%,工程师占32%,助理工程师占38%。

2甘肃省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对策

2.1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随着社会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专业化需求,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形成了“需求―客户―开发―设计―生产集成―应用―反馈―评估―完善―需求”的价值链[1]。如在区域上已不满足过去常用的预报用语“明天局部地区有暴雨”之类的服务产品,而是要求预报能做到定时、定点、定量化。此外,服务内容越来越多,如要求提供风功率密度、风电预报等。即使是决策服务,要求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时空精度愈来愈高。如在防汛决策的重要关头,当大堤已到警戒水位时,需要的气象服务指标已不再是以有无日降水量>50.0mm为概念的暴雨,而是要求回答“有无小雨和降水量是多少毫米”等更准确、更具体的服务。积极开发适用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气象服务管理

一是将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二是对重要技术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三是开展业务骨干或拔尖人才评聘活动;四是对进入实体或企业的正式职工保持原身份不变;五是加大培训力度。

2.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立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基金,用于科技服务新产品研发、新项目引进等;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单位或个人创新;加

大气象科技服务创新成果的转化。

3结语

防雷业务将统领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气象信息和专业服务成为其中坚力量,气象影视稳中有升,彩球广告逐渐萎缩。地方经济影响科技服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因。为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加强气象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利用政府和法律法规资源,建立气象科技发展基金,制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发挥其最大效益。

4参考文献

[1]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等.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202-204.

[2]郭善清.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1(8):81.

[3]王玉洁,胡文超.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J].干旱气象,2012,30(2):478-481.

[4]邓振镛,刘文静.对搞好农用气象的思考[J].干旱气象,2009,27(4):410-414.

[5]苏占胜,胡文东,陆晓静,等.宁夏决策气象服务现状浅析及业务发展建设[J].干旱气象,2012,30(4):656-659.

[6]田广旭,陈俊.甘肃省陇南市自然灾害检测预警指挥系统[J].干旱气象,2013,31(2):437-440.

[7]徐国昌.干旱减灾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干旱气象,2012,30(4):489-496.

[8]王珉.气象影视现状分析及影视服务能力提高的若干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3):50-51.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7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职业病防治法》迟迟未能通过并实施,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事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局面。上海市原机电局、冶金局、化工局职防院和卫生局下属的市劳研所4家职防机构,其中3家被“关停并转”了,只留下了化工局职防院。为了求生存,我院四处洽谈准备被合并。

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与实施,给了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重生的机会,2004年,该院取得上海市乙(B)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通过4年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经验的积累,以及人才的引进,该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08年,取得乙a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成为卫生系统外首家、全市第二家获得乙a级资质的服务机构。

我院主要为企业提供职业病危害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外企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如拜耳、巴斯夫、宝钢集团等,涉及化工、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同时作为政府部门的技术支撑机构,完成了安监系统安排的作业现场职业卫生监督检测任务。

10年来,我院经历了一个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不利的竞争环境,化职院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开拓市场,逐渐摸索出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也为完善行业秩序做了一些工作,尽了一份社会责任。

竞争中求生存

面对不利的竞争环境,我院从几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建设人才队伍

我院检测站曾经由于连年衰落(最低落时月奖金5元),一度被院里列为拟被淘汰部门。当时站里10名人员年龄老化,学历职称偏低(本科1名,大专3名,中专2名,夜高中3名,无高级职称)。自职业卫生服务及服务机构管理规范化后,检测站于2004年引进1名本科人才,2005年引进3名本科人才,此后人才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目前,该站已有2名博士,5名硕士以及3名在读硕士,8名本科,整个队伍逐步进入高学历和年轻化。

另外,在人才的专业上站里考虑了多样性,除了主要专业,如预防医学、安全工程、分析化学外,还吸收了环境工程、医药工程、生物工程、食品工程、物理化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等专业人才,再结合院安全工程研究中心的优势,各类专业人才相互渗透,使我院在多个行业的评价与研究中占据了人才优势。

提高检测能力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面,我院在2007年申请的检测能力项目为78项,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该院已取得163项检测项目资格。2008—2011年,该院共完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649家,年均162家。

严把质量关口

我院检测中心从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伊始,就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在以后业务逐步兴旺的过程中,质量控制体系也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业务越繁忙质量控制越严格。曾经一度有外界怀疑我院繁忙的业务是否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该院敞开大门欢迎随时检查,经过数次检查和考核,该院科学、务实、严谨、高效的质控体系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并被上海市卫生监督所推荐到全市从业人员培训班上,进行交流推广,也有不少外省市服务机构慕名前来考察。

我院还建立了严格的培训上岗制度,制订了系统的年度培训计划,保证中心人员都有持证上岗。经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培训,截止到2012年10月,该院已有1名实验室管理者、2名外审员、5名内审员、5名监督员、3名不确定度评定计算员取得相关资质。

开拓市场

我院遵循的市场服务宗旨是错位竞争、优质高效、清正廉洁、敬业守业。不但对报告负责,而且强调对整个项目以及对建设企业负责,积极为企业做好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咨询,并进一步提出合理化建议,开拓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逐步地稳固和发展客户。我院目前比较稳固的客户主要是需要职业卫生规范化和高端化服务的国际500强和国内500强企业。

提供技术支撑

在工作中,上海化工职防院发现GBZ/t196—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和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对于报告的编制要求比较原则性和粗略化,可操作性和约束力不强。在市场化竞争日益剧烈的环境下,评价报告质量每况愈下,粗制滥造与恶性竞价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无序的低价竞争导致的是服务质量的下降。有些评价报告技术含量低,随意粘贴设计资料;有些报告现场取证意识淡薄,报告的分析评价缺乏现场调查资料辅证,甚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全部引用预评价报告,只加入一些检测数据;有些报告分析评价笼统含糊、报告建议不具有适宜性。报告评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专家评审不规范,有的专家评审意见没有实质内容,专家评审意见修改说明形同虚设。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8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集服务、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也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单位。多年来,依托自身优秀的专家队伍、强大的资源与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和带动了国内图书情报界高端人才的培养。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原名中央国家机关与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是中国图书馆学会重要的分支机构,从事图书情报工作专业培训已有30多年的历史,拥有一支在学科背景、专业素质、实践层面等均为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业内培训的各类图书情报人员逾万人次,并以“内容前沿、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培训特点和良好的培训环境赢得业内好评。面对图情机构“十二五”发展规划需要,组织专家设置了系列新培训,现面向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情报机构招生。常规服务能力培训

第30期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举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岗位培训班”自1981年创办以来,每年一期,每期历时6个月,已走过了30的历程。该班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为非图书情报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全面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在职岗位培训班,现面向北京地区图书情报界招生。

一、招生范围

凡在职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未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系统训练者,刚分配到图书情报工作岗位上的大学生,新转岗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

二、教学内容

(1)图书馆工作概论;(2)文献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工作;(3)文献分类标引;(4)文献编目工作;(5)参考咨询工作;(6)文献检索;(7)工具书;(8)连续出版物工作;(9)图书馆所需的信息技术及其应用;(10)图书馆管理工作(含图书馆规章制度制定);(11)读者工作;(12)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3)图书情报研究与论文写作;(14)典型参观。

三、培训教材

讲义及参考用书。

四、师资力量

授课老师均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工作经验,来自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的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五、培训时间

培训时间:2012年4月26日-11月29日,每周集中授课一天(含论文写作、考试、参观、结业仪式,暑期放假)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2000元(含资料费、午餐费)

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9实践应用研讨班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是业内最早倡导并开展学科化服务实践的文献机构,通过近10年的实践,取得了卓然成效,积累了成熟的经验,得到了业内的一致称赞,为引导图书馆员深化图书馆服务,推广先进经验,2005首次开设本班,每年一期,培训内容每年更新,授课内容逐层递进,现成为图书馆员开展学科化服务的教课级课程。

一、招生对象

适合高等院校、专业图书馆以学科化服务为重点的图书馆工作者。

二、课程特点

让学员最先了解业内领先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最新进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实践性强,帮助学员开展对学科化服务的系统认识和思考,教学形式面向实战,精讲、多练、多讨论;参与性强,学员按学科或区域特点组成小组,参加课程讨论。

三、师资力量

邀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单位较早从事学科化服务实践与研究的一线专家授课。

四、授课内容

(1)国内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现状;(2)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与机制;(3)图书馆用户服务战略与发展趋势;(4)立体式全方位的咨询服务;(5)学科信息平台建设;(6)学科情报研究服务;(7)面向重点用户、课题组的个性化服务;(g)构建基于用户社区的信息服务;(9)案例讨论,专家与学员交流研讨。

五、培训时间:2012年5月14日-18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000元

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讨班

一、培训对象

专业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

二、培训内容

(1)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流程(文献资源保障需求分析、保障体系规划、文献资源保障策略,保障能力评价和针对评价结果的持续规划能力等);(2)科研机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分析方法及工具;(3)综合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4)基础性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5)高技术类研究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法与实践;(6)科研机构重点学科领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方案设计与实施;(7)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系统与使用(利用开放或公共技术平台来设计、组织建设和维护课题组文献信息集成服务平台的方法,将科研机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变成能为科研用户方便利用的服务能力);(8)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实践;(9)如何建立一个面向课题组的专业信息交流平台一现场演示。

三、培训时间:2012年5月21-25日四、培训费用:1000元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及组织管理岗位培训班

一、招生对象

从事图书、期刊、资源采访、编目、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人员。

二、培训特点

上机实践,网络教室授课。

三、培训内容

(1)文献资源建设现状、趋势及其制约因素;(2)文献资源建设的一般方法、具体操作方式及其利弊;(3)中外文图书采访系统实践;(4)中外文期刊采访系统实践;(5)文献信息组织与管理;(6)分类标引方法及实践;(7)主题标引方法及实践;(8)中西文文献著录方法及maRC格式介绍;(9)规范控制方法;(10)编目工作流程及系统简介;(11)参观交流。

四、培训时间:2012年6月4日-9日

五、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六、培训费用:1400元

专业化服务能力培训

学科文献(科学数据)检索、跟踪、管理及利用培训班(第四期)

一、招生对象:

全国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系统图书馆、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资料室服务人员以及信息机构人员、科技研究人员。

二、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三、课程特点:内容前沿,突出实用,上机实践,网络教学。

四、培训内容:

(1)学科文献快速检索及其全文获取;(2)科学数据查询途径及其方法(LB、KnoVeL、niSt等);(3)学科文献跟踪(参考文献、引用文献、作者、机构追查);(4)学科文献评价(论文收录、引用);(5)学科文献述评(学科现状、热点学科、前沿学科);(6)学科文献管理及其利用(endnote、RSS);(7)参观交流。

五、培训时间:2012年6月11-15日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七、培训费用:1200元

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第三期)

科学计量已经成为评价科研进展和创新能力的主要依据和衡量国家、科技团队的综合国力或研究能力的指标,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描述科技研发现状、进展,揭示学科结构与科技优势,预测与跟踪科技前沿、热点以及发展趋势。鉴于此,分会于2012年,将继续举办第三期培训。

一、培训宗旨:

本培训班将从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技术竞争力分析、学科(研究)前沿、热点、态势分析四个方面,分别讲授其核心研究思路,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分析报告撰写,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践练习。

二、师资力量: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专家及学科馆员。

三、培训方式:

本班的最大特色是开放交流学习形式,案例教学+网络系统演练+课程小组学习相结合。全部课程在网络教室完成,开通了丰富的网络数据库,每个学员都可亲身感受和使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讲授与操练同步进行;学员利用所学的方法,在老师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模拟的课程报告,并师生共同交流与研讨学习成果。

四、培训对象:

情报所的研究人员、图书馆情报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五、课程内容:

1.科技竞争力分析概论

2.科技竞争力分析方法

――国际排行及对手分析

(1)文献统计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SCi、CpCi、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的使用;(3)分析方法:科研交流确定分析主题、文献检索、检索结果分析;(4)分析报告:研究国家、机构、人员排行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国际研究能力比较分析

(1)eSibasedline基准线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eSi(isiessentialScienceindieators);(3)分析方法:SCi文献检索、引频次获取、eSibasedline基准线判读与分析;(4)分析报告;与现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比较与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技术竞争力分析

(1)专利文献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fic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中科院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专利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专利申请国家、申请机构(公司)、主要发明人以及技术重点领域与构成比较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制作。

――学科(研究)前沿、热点、趋势、态势分析

(1)引文分析法理论基础及其应用;(2)分析工具:tDa、CiteSpace、patenties世界专利分析系统、aureka专利引文分析系统;(3)分析方法:文献检索、引文数据导入与整理、数据图表产生及其判读、高引(施引)文献内容分析;(4)分析报告:国内外研究热点、学科前沿分析、分析报告的撰写以及图表生成。

六、培训时间:2012年6月18-22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500元(含资料)

创新服务能力跃升培训

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图书馆服务科研创新和学科战略决策的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科研院所文献情报工作服务的转型和深化,专业图书馆分会推出首期“科研院所竞争力分析――从科研立项到成果产出实务研修班”。本班是在“科技竞争力实务”培训基础上学习,旨在培养一批能够开展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分析、科研能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科领域发展态势分析、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跟踪与预测、合作伙伴遴选、竞争对手分析等方面的骨干专业人才。本班被列为图书馆员创新服务能力培训的重要课程。

二、培训对象:

参加过“科技竞争力分析实务研讨班”的学习,或已经具备一定检索能力的科研及情报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咨询人员等。

三、培训内容

(1)研究所竞争力分析技术与方法概论,主要讲授研究所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的角度与思路,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研究所竞争力分析的基本流程等;(2)科研院所竞争力实务分析,结合案例讲授:以国内外研究所为例,完整地演示机构竞争分析流程;(3)主要分析工具在研究所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woS、CSCD、专利分析工具、tDa等;(4)竞争力分析报告撰写方法;(5)指导学员完成设计一个目标所竞争力分析方案。

四、教学形式

老师结合案例授课一学员分组实习与作业一集体开放交流研讨。

五、师资力量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深老师。

六、培训时间:2012年9月17-21日

七、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八、培训费用:1800元(含资料、参考书)

专利查新与专利情报分析高级研修班

一、教学目的:

专利查新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查新形式,在技术研发、引进转让、专利申请、侵权诉讼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专利情报分析是从专利文献中提取技术、经济、法律信息形成有效情报的重要方法,是制定专利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和前提。专利地图是通过对专利情报进行搜集、加工、挖掘后,以视觉直观的方式对各种专利信息予以揭示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是专利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培训高层次的专利情报分析与研究人员.促进科技查新向专利查新业务延伸,符合当前企业和科研机构制定专利发展战略和技术研发战略的高端需求。

二、培训对象:查新检索人员、情报分析人员。

三、培训内容:

(1)专利查新及国内外趋势分析;(2)专利检索的方法及技巧;(3)专利性查新及其案例分析;(4)专利查新报告撰写;(5)专利信息在专利侵权事务中的应用;(6)专利情报与专利地图制作;(7)专利预警机制与专利策略;(8)实例:图情机构开展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竞争力分析实务。

四、主讲老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深老师

五、教学方式:网络教室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讨论

六、培训费用:1500元

七、培训时间:2012年6月(具体时间待定)

六、培训地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新班预告:有报名意向者请及时与学会联系,以便我们确定开班时间后能够第一时间通知您。

1.第22期图书情报工作高级研修班,主题:面向未来的专业图书馆引领人才(拟定2012年10月下旬)

2.数字图书馆前沿技术暨新一代数字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讨班(拟定2012年11月上旬)

说明:

1.以上培训班结束后,颁发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培训结业证书。

2.培训班在开班前15天截止报名,前10天下发正式报到通知,请以正式报到通知为准安排差旅。

3.请登录学会网站省略.cn查看最新培训信息,如不一致,请以网站公布为准。

4.专业图书馆分会网站还将陆续公布2012年新增培训项目,请注意查阅。

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邮政编码:100190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6231)

传真:(010)82626821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9

(一)认真谋划、扎实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前期工作。市委转段动员大会召开后,局党组就及时召开了党组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局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相关工作,理清思路、明确方向,采取“找准问题下基层,征得意见抓整改”等活动形式,促使分析检查阶段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成立了工业、农业社会发展两大行业征求意见工作组,分别深入到我市天新药业、金鹄生态园、名口鸿发、虎山农庄、维兰、兴农菌业、乐康中药、中远集团等8家企业和农业产业基地,带着“对政府涉管部门有什么要求,需要科技部门做些什么工作”等想法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40条,归纳整改为3个方面12条,形成书面调研报告2份。

(二)注重民主,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我局党组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采取领导班子相互之间的谈心活动等方式,深刻剖析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准备好个人发言材料。5月21日上午,由市委组织部、市纪委、市学习实践活动指导组等领导亲临指导的科技局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顺利召开。会上,局领导班子成员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检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到了差距,正视了问题,明确了思路,形成了共识,初步提出了整改思路和措施。会议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紧扣科学发展主题。二是体现了应对当前经济形势挑战的危机意识。三是积极回应了群众意见建议。四是突出剖析了主观原因。五是在整改意见上形成共识。

(三)明确主题,组织撰写检查报告。为撰写好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科技局在学习调研阶段就未雨绸缪,及早谋划,理清思路,集思广益,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这两个重点,为撰写检查报告奠定了良好基础。局领导全程主持报告起草工作,班子成员多次集中研究讨论分析检查报告,有效确保了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质量。同时,为确保分析检查报告既符合我市“三农”发展实际,又顺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局党组通过多种途径征求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共收集修改意见6条,其中集中归纳为分析检查报告内容的意见有3条。同时,局领导班子对分析检查报告反复进行讨论、逐条修改完善,最终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撰写进程中形成的共识变成全局干部的共识,变成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分析检查阶段的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进程中,为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进一步营造创新环境、进一步打造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创新机关,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讨论,形成科技工作几点共识:①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我们科技部门应把发展科技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协调型、创新型作为科技局的首要任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我们应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科技立项、科技奖励的始终,人性化操作,把引智、培养和招揽人才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③科学发展观同时要求我们应把服务经济和社会、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讨论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梳理和整理出我局存在主要三条问题:①服务观念有待更新;②服务内容有待规范;③科技三项经费等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申报大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力度不够,难以形成示范基地,导致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三)精心组织、积极指导工作,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根据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要,我局在申报项目上大做文章,经过积极论证、严格筛选,到目前为止,已申报了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个;省高新技术重大项目1个;省科技厅科技入园入企项目2个;景市农业项目7个及医疗卫生项目5个等。

(四)加强科技入园入企开展全市科技资源的调研力度,及时发现亮点,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境内的科技企业,积极搞好跟踪服务,配合全省千名科技人员入园入企行动,我局已申报17家企业争取项目支持。

(五)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支持新农村事业发展,6月2日,冒着酷暑,全局班子成员驱车来到临港上堡村,通过走、听、看、谈等多种形式,认真整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的现状,针对具体情况,研究制定出该村新农村建设和细则,与此同时,我局在工作经费严重紧张的情况下,首批挤出壹万元,帮助该村建设,端午节期间,还集中走访了11户结对贫困户,共送去慰问金1800元。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强学习,增强自身修养,更新服务观念,提高执政能力。面对新形势,领导班子成员、全局干部职工必须把学习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水平,努力把科技局机关建设成“学习型”机关,争当“五型”(学习、实干、开拓、研究、节俭)干部。

2、规范服务内容,加大工农业科技服务力度。

①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科技企业。具体措施是:一是加强同省、景德镇市科技部门的沟通,进一步联络感情,争取得到支持;二是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立项扶持,制订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力度,协助企业多申报、多立项、多争得上级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②立足“三农”,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一是加强同涉农部门的联系和协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技术服务;二是为广大农民及时传递适时、适用的农业科技信息,为科技致富发挥积极作用;三是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

3、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技管理队伍自身素质高低,是搞好科技工作的关键。针对提出的整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坚持每周一为学习日,把科技局培养成学习型机关;二是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规范机关管理制度,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为民多办好事实事;三是完善党内专题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以及领导班子建设制度,分析检查存在的不足地点,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四是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党内廉政责任制、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习党纪国法和各项廉政规定。强化监督,自觉约制,注重节约,用车、通信工具均按规定执行。公务接待不讲排场,不铺张浪费,不存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非法所得。

4、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努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科技服务发展报告篇10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现场

徐延豪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农技协富有成效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说,中国农技协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遍布全国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成为各级科协服务“三农”和促进科普工作服务民生的一个重要阵地。五年来,中国农技协在吕飞杰理事长和三届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大局和科协的工作重点,深入实施《纲要》,认真履行党和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坚持以“科技、服务”为宗旨,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和科技推广服务,在健全协会组织网络体系,创新发展管理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强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就农村科普和农技协工作徐延豪书记提出五点意见:第一,农技协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第二,农技协要成为开展农村科普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服务主体;第三,农技协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第四,农技协要不断完善联合协作、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第五,各级科协要继续大力推动和支持农技协组织建设和发展。

中国农技协第三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翟晓斌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开创农技协事业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报告围绕以科技为纽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挥农村科普组织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社会组织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宣传,提升农技协地位等五个方面展开,全面总结了中国农技协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同时,对今后五年的工作提出了“大力提高经营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创新机制、把文化思想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做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等五项建议。

中国农技协第三届理事会秘书长李彦捷作了《关于修改的报告》。中国农技协第三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徐亚丽作了《第三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

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翟晓斌常务副理事长代表三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章程(修订草案)》;通过了三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员会费管理办法》。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农技协第四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202位代表当选为理事,其中,67位理事当选为常务理事。吕飞杰当选为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张晓军当选为常务副理事长,苑郑民等14人当选为副理事长,李彦捷当选秘书长。

会议表彰了23个优秀省级农技协联合会、793个优秀农技协、209名优秀农技协工作者、15名科技下乡优秀工作者,以及2010年参加“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的8个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并向多年来支持农技协工作的华硕集团、中国知网授予锦旗。宁夏、广东、湖北、山东、辽宁、黑龙江等六个省的农技协代表作大会经验交流发言。

3月26日上午,吕飞杰做大会总结发言。他强调,农技协工作一要坚持普及科技的特色。普及科技是农技协的宗旨、特色,是三十多年工作的主线,事实证明,农技协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好形式、好载体,是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今后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更高地举起科技大旗,在新的水平上有更大作为,更好地为农业经营服务。必须要树立现代农业大科技观念,赋予科技普及更丰富的内涵,不但包括种养殖实用技术,还包括结构与布局、品牌设计、产品保鲜加工与营销、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技术。进一步发挥农技协组织优势,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武装农民,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不竭动力。二要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还要大力推进服务方式转变,从为传统农业向为现代农业服务转变,把服务领域从产中延伸到产前、产后,实现多元化的产业链全覆盖,并且注意维护良好的生态和质量安全。由单纯的技术服务转变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复合型经营服务,不单要注重产量,更要注重产值,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在服务方式转变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三要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农技协事业发展根本保证。面对着未来更加繁重的任务与挑战,农技协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四要深入实际,勇于探索。农技协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世界上相同类型可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因此,一定要有改革的勇气与胆识,勇于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民组织化道路。勇于创新与探索就必须要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获得真知,掌握破解制约我们事业发展难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