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4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1

在我国近代“废科举、兴学校”,学习西方创办新学校时,职业教育在学制上曾占有一席之地(当时曾称为“实业教育”或“实业学堂”)。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创办职业教育也曾经在国内和国外进行访学,为创办职业教育多方奔走,费尽了心血。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可以作为代表。但他们的一切努力,在当时都未能如愿实现。究其原因,除了在思想上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艺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缺少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缺乏社会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在1951年的新学制中,不仅设有职业教育,而且将高中的任务定为:一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二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力。但其施行的结果,还是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最终促使高中毕业生只走升学的一条路,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形势。随之而来的就是高考中多种问题的出现,由此而进行的高考改革就成为屡改不解的问题。此后虽出现了“三个分流”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设想,但都未付诸实行即夭折。

“”中又来了一个中学生全部上山下乡进行劳动锻炼,保送上大学的措施。虽不无收获,但它带来的弊病和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当时知识青年所深有体验的。“”后恢复了高考,在77级和78级的学生中,一批既有社会经验又有知识储备的一代青年脱颖而出,成为各个岗位上的有生力量。但高考的问题又随之出现,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之一。最近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教育改革做了许多重要指示,其中不少是有关于择校与考试的改革规定,这些规定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适时的。

改革考试,是为高考开路,而不是修路,还不能彻底解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应是大办职业教育,包括中职和高职。当前办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使教育为现代化和为城镇化服务,这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过去所缺少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现已具备。创办职业教育,不仅要政府办,还要企业和事业单位来办,形成一个办职业教育的高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特别是德国兴办职业教育的经验(附后),可供参考。办好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中等教育阶段,普中与职中是两类各自独立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比例,不能偏向,否则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都不利。但这两类学校也不是绝对无关的,它们之间可以互利和互补。如曾有“综合中学”的创办,就是这两类学校结合的产物。另外,普教可以支持职教的基础课程的教学,职教可以为普教提供实习和实验基地。

在我国今天广大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除了根据“三农”的需要创办职业学校外,还应在普通中学(特别是高中)适当增加职教的因素,为学生升学和就业广开门路。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具体建议。

(1)继承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高中阶段的两个任务。在高中阶段(甚至可以延伸到初中),适当增加职教因素。如对学生讲解职教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职业教育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设职业教育一课,提高学生对职教与发展生产的关系的认知。在中学通过数理学科的教学,加强科学技术和劳动实践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要建设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职教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和内容。同时,依据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中适当加入职业辅导和生涯规划部分,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在变革传统课程的同时,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发与设置相应的新课程。

(2)系统地安排生产劳动课。本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将生产的基本原理与劳动技术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安排学生的生产劳动学习和活动,并结合社会服务和参观实习进行。学习借鉴苏联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经验,从手工劳动做起,到科技活动做全面安排。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应不断提高和加深生产劳动的内涵。北京顺义杨镇中学服务“三农”的教育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该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方面,如培育良种、科学种田等,都做出很好的成果,值得学习和推广。

(3)组织和安排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参观和实习。使教学与生产部门做到科学结合,把课内与课外以及校外活动广泛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增长才干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观和实习,使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通过与工人农民的接触,通过老工人和老农民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不仅可以了解生产实践,而且可以学到工农的优秀品质,对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大有裨益。深入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总之,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科技实践是普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很好地把它实行起来。

(4)除了上述的一些活动外,还有必要对高考落榜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根据当地工农业的需要延长一段学习时间创办培训班,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创办这样的培训班,最好同企业部门合作,共同创办,便于学生的就业安排。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地区曾经实行过在初中毕业后延长学制一年,增加对农业科技学习的农业中学,一度很受欢迎,但最后没有坚持下来。今天生产发展的情况不同了,是否还有必要创办这类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做些回顾和总结。

总之,对于普通中等教育来说,在实现为高一级学校准备生源之外,增加一些职教因素,为学生就业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大军做准备,能够为改革当前中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发展,为生产科学化,为农村城镇化以及学生的就业广开道路;也是解决高考问题和择校问题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解决高中毕业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问题的根本措施。

为创办职业教育提供参考,我们整理了一份德国创办职业教育的资料,附于本文之后,供大家选用。

附录

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它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严格的教师培训制度和配套的教育法规,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19世纪末德国进行教育改革,率先发展以面向社会、联系实际为主要特征的实科教育。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建构了人本主义教育学的陶冶理论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新框架,也是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1]。20世纪初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起步。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德国又不断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一、法规保障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

德国重视立法,特别是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颇为周密,形成了一整套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也是通过立法不断加强和调整的。如在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内容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教师资格、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式确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而后又于2005年、2007年对该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其与企业实际训练的关系进行了明确说明,也使公众重视职业教育并树立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视实践性

在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双管齐下。企业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柱。如德国按照与《职业教育条例》配套的《职业教育框架教育计划》,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社会、法律、外语、体育等),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实现对企业学习必要性的系统性补充[2]。

企业为职业教育配备当前正在使用的先进设施和设备,减少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保障了学生的素质水平,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重视实践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对其实践性的要求也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

三、加强职业教育研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进行,德国也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科研支撑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如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大学研究所以及地方与其他研究所对社会职业需求、职业教育结构以及具体培养目标等进行研究,使其受教育者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拥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如大部分州规定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两个条件具备才能聘用。职业教育教师待遇高也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如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3]。且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职教教师也需要不断进修。

四、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一般说来,德国高职院校的入学条件是宽松的,但是教学要求十分严格。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通过不断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后,要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题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通过,考试通过的学生则由工商联合会统一颁发合格证书方可就业。

现在,世界各国将德国的职业教育视为职业教育改革的样板,我国对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借鉴和引用也已经初见成效。但德国职业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体制僵化、失业率高、人才缺乏等。在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之下,如何从德国职业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与学习其经验教训,转变人才价值观念、调整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如加强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未来职业预测、课程改革等),如何将德国双元制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非照搬德国经验,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乃至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仍需相关职业教育的从业者和职业教育的科研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吴雪萍.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原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73-76.

[2]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6.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民;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232-03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靠“两大动力”,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推动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大力发展与现代农业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

1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产品安全和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速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员,这一问题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纲要》极具战略眼光地将农村与县域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紧密联系、同步建设。从《纲要》的表述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促进教育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培养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原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认为,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三方面紧密结合,要建立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内核,教育、生产、科研相结合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2]。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相关论述也只是提到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工程等概念。笔者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定位

2.1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数据来看,全国农村人口仍然有6.74亿,占50.32%,农民占到了总人口的“半壁江山”。尽管中国正在向工业化、城镇化不断迈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持续衰减。要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是大势所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可以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和历史使命。

2.2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形式,解决“三农”问题,要以“人”为本。这个“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时代农民,或者叫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该具备“三个会”特征:第一,会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使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第二,会运用、开发和推广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三,会运用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懂经营,会管理。新型农民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和法制素质。如何让传统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框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2.3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适度规模化、现代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转变,必须有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只有这样,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才可以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才可能推广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才会得以提升。然而,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大多数农户仍然沿用一家一户的生产种植方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大于2%时,这个国家农业科技才能展现其生命力,农业经济与其他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而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2%[4]。只有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2.4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以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为主,以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行业(企业)内部培训为辅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或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误认为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观点是很片面的。市场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强大需求是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也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加快认清自身的定位,建立和完善体系建设,使其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办学思想陈旧,自身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农业科研人才培养基本上是由高等教育涉农院校和专业来承担的,农业技能人才培养绝大多数是由中、高等职业院校或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来承担的,这些院校大多数是公办院校,办学观念陈旧,办学思想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和“三农”发展的步伐,缺乏就业形势发展变化的洞察力和办学理念的转变,招生和就业工作都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从而导致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暗淡的就业环境反过来影响其生源逐年减少。如何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是这些涉农教育机构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2社会观念制约,涉农专业受冷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之前的农学专业由热门也变成了冷门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办学思想、专业设置及教育教学方式落后于社会需求,就业率不高;第二,许多涉农院校和专业不能与时俱进,却想走学科设置“去农业化”的捷径;第三,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加之一些社会偏见,很多青年人觉得学农和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第四,工资待遇低、缺少发展潜力,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到农业企业、基层农技部门就业。这些原因都使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多数学生及家长不愿选择农业院校,学校普遍存在生源少、质量差的现象[5]。

3.3实践经验缺乏,教育方式死板

影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师资队伍的问题。农业职业院校一线的专任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刚走出校门又进了校门,在实践技能方面明显存在着不足。在职业院校推崇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教育教学中,其理论知识不能很顺利地融入实践教学中,而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本就不多,且这些科研人员又不愿意到农业职业院校当专任老师。因此,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和农民对实用技能的需求,更谈不上服务“三农”。

4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关键

4.1健全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制度

政府应该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要将中等职业教育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免费的政策继续深化扩大,切实转变“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农业主管部门在构建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推进校企合作、指导专业课程建设、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指导农业职业院校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种、养、加、机、贸”专业体系,促进农业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有效衔接。

4.2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

建立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创新性项目。2010年,陕西省开始实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成立了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2011年,辽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宣告正式成立;2012年,由安徽科技学院牵头组建,省内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企业联合组建的安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推动了行业企业与农业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鼓励农业职业院校承担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项目,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农业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农业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实行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措施,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长效机制[6]。

4.3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的创新。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使教学内容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的创新。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升乡镇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现代农业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培养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善于生产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培养理念和培养方法的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农民创新精神,其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集现代农业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与创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与现代农业发

展[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4.

[2]程晓强.刘瑞龙农业教育思想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02-106.

[3]王思萍.浅谈加强中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8(3):356-357.

[4]万宝瑞.当前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n].农民日报,2012-09-05(3).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

我校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创办niit软件培训双语班,由外籍教师教授英语课。学生一开始听不懂、不敢说,现在已经能听懂外籍教师绝大部分的讲课内容,而且敢说英语,愿说英语,想说英语了。同学之间对话用英语,课间同学们围着外籍教师与他交谈。这样把笔者原来的顾虑给打消了。原本想我们的学生英语基础差、水平很低,考试不合格率很高,学生怎么能听懂外籍教师的讲课呢?笔者去听了几次外教的课,发现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有如下特点:

教学目的很贴近学生,容易实现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听懂英语,能进行简单的会话,因此其教学单元设计有诸如会见客人、购物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景,因此学生很感兴趣。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表演、演讲、对话、回答问题等。例如,几分钟的情景剧表演、演讲、自我介绍、互相对话等等。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的要求很高学生课前的预习准备任务明确、充分,例如查单词,准备演讲稿,准备情景话剧的剧本、台词、预演等。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又使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团队精神的培养niit教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外教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话剧,情节由这一组学生商量自创出来,并编写出英语剧本,每个学生各自承担一个角色,共同完成表演,学生的团队精神从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引人入胜niit英语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比较人性化,课堂教学环节形式多样。例如,一堂课先进行话剧表演,然后学习单词(有电脑配图)、学习语法、练习语法、学习音标、练习音标、练习听力、学习对话、练习对话等。每一部分内容容量较少,时间短,变换快,形式多样。再如,音标学习不只是读而且让学生唱。学生边学边练,不易产生疲惫感。

教学软件的使用,便于课堂教学的学、听、练及课后练习外籍教师使用的英语教学软件,集学、听、看、练、录音、测验等多重功效于一身,尤其是课后自由式操作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学生英语水平在短时间内的提高,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思考现行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一)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目的应体现专业要求及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学英语?学习英语干什么?可以说初中、高中学习英语就是为了中考、高考,学习的英语是哑巴英语。虽然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八年英语,但还是听不懂,不会说,整天做选择、填空、阅读理解题。而职业教育呢?高职教学计划中基础英语开设的时间为5学期,另外有3个学期开设考级英语。基础英语、考级英语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无任何关系,学生仍如初中学习一样,根本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英语学习的要求,一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专业,体现专业特色,满足专业要求。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应是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英文界面,能阅读各种软件的英文使用说明。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计算机方面的大量专业单词的含义及使用来进行。二是要结合学生就业的要求。高职学生一般就业岗位在前台,比如商贸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一般为前台的营业员、收银员、营销人员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主要是计算机的专业销售人员、维修人员等。一般要与客户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交流时,应能听懂英语,会说简单的英语。因此,英语教学应围绕着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进行。

(二)英语教材应体现教学目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及所学专业,形式应多种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目前,职业教育使用的英语教材是省统编教材,不分专业,只是介绍一些英文文章,并对文章中的单词、语法进行介绍,不能体现职业教育对英语的要求。

笔者认为,根据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材应分为英语口语与听力训练(必修)、专业英语(必修)和升学英语(选修)三部分。

英语口语及听力训练教材,每单元应设定情境,如朋友见面、商场购物、看比赛、坐公交车等,均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这样,可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产生兴趣。口语与听力教材应体现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给学生提供熟练听说的平台。

专业英语应体现各专业特色及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例如,商贸专业教材内容应包括:商贸谈判、营销术语、商贸文件内容、函件的格式及书写等。要求学生既能认识、听懂,又能进行简单的书写。再如,计算机专业的英语教材,应结合计算机的不同界面,学习专业单词及功效,各种软件、硬件的使用文档。要求学生能看懂,会使用,并能写出简单的英文使用文档。

升学英语是针对部分学生升学的要求,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确定内容,可作为选修课。

(三)改革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能力

目前,英语教学仍是以教为主,教师上课以学单词、讲语法、分析课文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变以教为主为学、练为主,采用形式多样的、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新奇感,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训练是熟练掌握英语的关键,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例如自我介绍的内容,第一次可要求用两句话概括,第二次用六句话,第三次要求用十句话,越积累越多,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现代化教学工具和软件的应用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人,约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0%。潘懋元先生用“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之重要,可见一斑。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办学思想、传统观念、质量保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几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已经纳入国务院的议事日程。2005年10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1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总理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目的不够明确,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至今还有一些学校基本沿袭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思路,特别是开通升学渠道以后,竟转为以升学为目标(“专升本”),教学以考试为指挥棒,改变了办职业教育的初衷。在我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理念深深地渗透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文化传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认为上职业学校就等于低人一等,以致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阻力。

2.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短缺。高职专业教师知识技能陈旧,脱离现实生活,尤其是计算机、通讯等专业,更新速度快,很多教师因主客观的原因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没有制度保障,缺乏与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交流沟通。以广西区为例,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但是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出现了严重不足的局面。广西区缺少职业教育教师2万人。教师的“缺席”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正的本领,在工作时适应不了岗位的要求。此外,高职教育有时与实际需要相脱离。有些学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内容,而是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有什么条件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被市场所接受,就业率很低。

二、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办学思想不明确,主要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中国人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只有“十年寒窗苦读”才能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很多家庭即使砸锅卖铁,也要供小孩读书。家长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分地偏离自己的消费标准,使孩子带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读书,并不是正确的。这种普遍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引发了人才市场的高消费现象,并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能改变的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即用质量(事实)来说明问题。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通过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让家长、学生、社会等切实感受到高职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前景。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素质型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区别,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的区别是最大的,它决定着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是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人才;二是办学方向要明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经济社会结合更加紧密。

2.提高教学质量。高等职业学校应针对自身特性进行适合自身特色的评估,学会自我评估,并增强质量意识。传统的质量观比较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重视笔试的成绩。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更应强调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的培养。只有把质量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做,高职教育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3.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市场意识。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要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培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可以采用学工交替模式、“订单式”教育模式等。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又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应跟上市场的需求,满足市场的需要。只有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市场才会接受更多的高职人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够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中华,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n].中国青年报,2007-06-19.

[2]蒋乃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基本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0).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4]1号.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个性化人生观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184-01

当前,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在提高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必须放在重要位置,素质教育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一教师本人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对教育的热爱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生的抵触、不服从管理,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在学生面前有厌恶、讽刺、谩骂的现象。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本人的素质表现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思想道德素质的加强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在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时,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多与学生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思想道德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班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

三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积极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好学生要鼓励,差学生要关爱,以情感化,用饱满的情绪面对学生,让学生有安全感,从而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利用好科学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目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在16~18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能影响其今后的人生发展。经过几年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学校学生就要面对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以,在走出校门之前,学生就要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自信心,学会和他人沟通、交流,在团队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遇到问题要学会自我解决,逐步学会独立,做好从学生到社会工作者转变的思想准备。五个性化发展的肯定

素质教育应肯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特长和爱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加以挖掘,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肯定的价值、成功的喜悦,能使学生在鼓励和表扬中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面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优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而面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缺点,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使之形成良性发展。

六创新意识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教育与高校的教育模式有所不同,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少创新意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剧增,要想使职校生在就业过程中能有更好的竞争力,必须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各职业学校都可根据本校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状况,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合理开展创新意识的教育,大胆制订创新教育计划。

总之,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项艰难的挑战工作,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心,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育水平,为职业学校学生做好“领路人”。

参考文献

[1]王阳华.浅谈职业学校教师如何做好素质教育工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2]周佳新.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朱根东.基于素质教育下的职校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的研究[J].现代阅读,2011(21)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6

摘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各地区输送“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改革与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区都建立了层次不一样的职业类学校,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某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存留。例如:中等职业类学校不顾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而是使用广泛而夸张的招生宣传方式将初中毕业生“忽悠”到自己学校去,生源质量不高;中等职业的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吸取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做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综合素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高级化、智力化,实质是将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综合化教育趋势,共同培养宽基础、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技能人才。

(二)学校建设的现代化和社区化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现代化概念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表现在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企业、行业办的学校,它的教育的辐射面是以条条为基础的。而社区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涵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行政职能的减弱,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构成既依托当地行业协会来办学,又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中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三)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是“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岗位业务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评价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指标。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这主要包括: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实际。即符合岗位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提倡编写校本教材。三是课堂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练习、业务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实际。以检测学生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作出科学评价。在教学理念上要做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

2.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实训效果

基础能力建设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一是抓紧实训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二是配强实训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实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设备操作实训为重点、建章立制、加强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大胆探索“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争取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导、政府行为。政府出政策、行业作指导、校企抓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要,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科技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教网络

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对企业人才高层次学历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前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趋于一体。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各类职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观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办学业务指导部门管理,二者职能区分明确的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新时期的改革这一契机,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满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风.2010(15)

[2]高月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职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D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231-02

1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职工教育培训是事业单位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开发人力资源则是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个事业单位,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提高全体职工素质。

1.1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建设学习型事业单位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作为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不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从推动整个社会进步来讲都要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的单位。同时,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知识需要更新换代。原来合格的职工,如果不经常培训,变成不合格的职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形成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单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2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

21世纪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在不断升级,从产品竞争到销售竞争到资本竞争,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不重视职工教育的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逃脱灭顶的厄运。事业单位要想在短时间内取得人力资源方面的长足进步,一方面是广招贤良,建立良好的团队;另一方面则是要对职工进行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进而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力,使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3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

建立事业单位现代管理制度是当今我国各事业单位发展的目标之一。而职工教育培训则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所不可缺少的。职工教育培训使职工对事业单位的现代管理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

1.4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培养职工的协作精神

在事业单位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忽视职工团队精神培养,导致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影响。如今,先进的事业单位管理者都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职工的互相协作精神。职工教育培训可以培养职工互相协作精神。通过教育培训,使事业单位职工逐步纠正对事业单位制度认识的误区,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家”的观念来看待单位的每一步发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职工为事业单位积极创造更多更好的效益。

1.5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创新能力

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条件下,才能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呢?靠教育培训,这是提高人才团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为抓好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职工的知识技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科技含量高的行业,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

2近年来职工教育开展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职工教育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相关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培训渠道进一步拓宽。为确保职工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各单位出台了一系列职工教育管理办法、职工奖励办法和学习培训制度,下发了相关文件,用制度管人、奖勤罚懒,切实加强了职工教育的管理。

为了取得更好地培训效果,各单位积极探索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再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与提高;二是培训与竞赛相结合,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比武,展示业务技能,促进职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荣誉感;三是自陪与送陪相结合,在抓好自我培训的基础上,单位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把人才送出去培养。

职工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少数职工没有认识到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为了应付考试而参加培训,得过且过,没有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观能动性不足,这是职工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偏少。职工教育培训目前主要是全面培训,是全员参培,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的少,教育行业的“因才施教”方法引进的少,职工中一专多能型人才偏少;三是培训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拓宽。目前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生产、运行、安全等方面,随着工程现代化管理标准和要求的提高,水利大发展时期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更多的知识;四是经费投入偏少。随着培训内容、标准和要求的提高,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尤其是外陪和送陪花费较多,目前职工教育经费距离培训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对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思考和建议

3.1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从领导开始真正重视起来

抓好职工的综合教育培训,可以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从事业单位领导层开始,对此要真正重视起来,提高思想认识,彻底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事业单位教育化管理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8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22-02

一、成人学历教育面临的不利发展形势

(一)全日制教育的扩招挤压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上对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为了实施“科教兴国”,自1999年以来,全日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昔日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绝大多数愿意进入各层次高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同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考不上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中学毕业生也顺利进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这两种教育的扩招和壮大使得以弥补文化知识和弥补岗位职业技能的“双补型”成人学历教育生源急剧减少,规模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社会和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革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入了新世纪,成人教育又寻求到了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契机。但是,基于现实的成人教育新增长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教育领域:一是为提高国民现代化素质和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二是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是提高劳动者职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或适应“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的“农民工”培训,还有一些干部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历教育虽然当前还有一些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转型,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减少。

(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调整了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

在1998年教育部的机构改革中,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原成人教育司的大部分职能则被“分解”到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等四司当中。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由集中而分散,管理力度大减弱,整个成人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客观上大幅度削弱。同时,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近些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职业教育上,十多个工作要点中绝大多数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内容,仅有一两个要点涉及成人学历教育。

(四)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自我体系和发展机制构建的缺失

与改革开放共同起始的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一直没有形成和组建自身发展体系,一直以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或弥补者的身份存在,这种没有自我发展体系的依附者其本身的发展就受制于他人。当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成人学历教育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必然要大大减弱。同时,成人学历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也没有未雨绸缪地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办学职能上受制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前提下,也没有进行功能的转变和发展,完全没有进行自身发展机制的构建,导致在当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存在大量需求的契机下也无法寻求与它们融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空间。

二、成人学历教育发展问题对其教师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照搬普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

一直以来,成人学历教育仅作为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和弥补者,没有形成自身发展体系,更谈不上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拥有自身体系内部的职业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划模式。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只能照搬普通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而受制于国家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定位以及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再加上成人学历教育被撤并后各级各地成人学历教育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属和机构体系,造成主管机构各异、管理不统一和定位的边缘化,其教师职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平台都远远不能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理念固化陈旧

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地位劣势和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缺少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一直固化地认为应该和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教师存在一样的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和教育管理中也秉持与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实际情况是,与改革开放初期成人教育真正的“双补型”教育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成人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已发生质的变化,应该由以前的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教育标准和教学目的转化为符合自身生源特点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教育,而不是原来的文化知识型教育。然而,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固守陈旧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以及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要求不符,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

(三)生源减少和生源素质降低造成的悲观情绪

随着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减少的同时,其生源素质不断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很多长期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讲,在科研和学习研究发展上不具备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身从内心来讲就存在一种心理劣势,再加上当前在生源和教学规模受限的前提下生源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养又在降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日益难管理和难教育的学生群体,在面对需要不断降低考核评价标准才能勉强通过考试的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越教越降低自身水平和价值的想法,认为在这样不利的教学下不仅不能达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而容易产生越教越易形成师生间的“教学相落”这种悲观情绪。同时,常年把自身视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多数教师又不肯俯身去从事与自身专业和教学特长相关的职业或岗位培训。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很多教师很难提高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积极性。

(四)缺少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平台

由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波折性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体系相比,在成人学历教育范围内缺少促进其教师学习进取的激励平台以及学习发展空间,缺少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或各类评比活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职业发展的狭窄空间,很多教师数十年以自己所教的几门课进行着毫无变化的教学,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三、促进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育者自身职责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成人学历教育也承担着政治、社会和教育责任。作为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面对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务必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师职责。正确认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难,但目前还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性。作为成人学历教育教师,要树立事业心,端正职业态度,优良的职业成就取决于良好的职业态度。面对文化底子薄、教育素养低的生源要有同情心,以符合实际的工作准绳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为人师表的崇高价值。

(二)深入思考工作特点,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舍弃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深入研究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适应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相对弱化抽象的理论性内容,适当增加实操性和实践性教学比例,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成人学历教育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标准。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乐观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水平提高,不倦怠,不随波逐流地想当然地认为成人学历教育会“教学相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三)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拓展教学领域

面对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必然,需要教师居安思危,为了自身职业的持续发展,在做好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心智模式,关注成人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探寻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有备无患地通过学习培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育能力,扩展职业发展新空间,为成人教育整体事业贡献出应有之力。

(四)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知识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任何人不学习都跟不上时展步伐。为了职业更好发展,教师更需要在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上,进行包括专业业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通信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探寻实践教学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这样,不但能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更能提高自身进行多类型教学的适应性,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涛,成人教育:一波五折的历程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

[2]张明明,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3]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本法;法律体系;法律渊源

作者简介:孙长坪(196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职业教育顶岗实习劳动伤害防范与救济研究”(编号:13YJa880068),主持人:孙长坪。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7-0066-06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法律调整和规范。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为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必须加强职业教育法治建设。

一、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现状

(一)职业教育基本法建设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以《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职业教育法》在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具有基本法的地位,该法自1996年9月1日起施行,具体内容包括总则、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附则,共五章40条。《职业教育法》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立法目的。《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有20年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职业教育法》已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修法已势在必行。自2008年开始,《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列入全国人大常委的立法规划。如何修订《职业教育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在法律文件名称上,提出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技术教育法》、《职业教育与培训法》等不同说法[1];在该法修订的逻辑线路上,有的主张以学校教育为主线的教育逻辑修订线路,有的主张以人才培养和能力发展为主线的人才培养逻辑修订线路[2],此外,在法律修订的程度、修订的边界、修订的重点等方面,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务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二)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现状

职业教育法属于教育法部门。一个部门法的体系通常是由该部门法的基本法和与基本法相配套相支撑的调整同类社会关系的相关法律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我国教育法部门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的法律体系。职业教育法是教育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立法还远远滞后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作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法的《职业教育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其他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立法也十分有限,我国职业教育法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但从地方立法来看,对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些地方在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的基础上对促进校企合作、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等职业教育法治建设诸多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立法探索,如《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校外实习暂行规定》等,这些地方立法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但从整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设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仍有待深入研究。

(三)职业教育的法律渊源现状

法律渊源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来源,具体表现为法的外部表现形式,不同的法律渊源,其外部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法的效力层次也不一样。我国现有的法律渊源都是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法律渊源。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发展职业教育。”这从宪法的高度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法律层面,我国出台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法》,此外,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规定。在法规层面,行政法规主要体现为国务院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地方法规主要体现为一些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地方立法,如《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湖北省实施办法》、《陕西省实施办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法律渊源绝大部分表现为部委规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部委的有关中职、高职以及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多达500多件[3]。总体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法律渊源效力层次较低,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的法律制度太少,法律文件大多表现为意见、决定、规定、办法、规章等,呈现出倡导性、指导性特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制性不强。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还有待形成合理的法律渊源层次,增强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实施效力。

二、对修改职业教育基本法的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紧修改作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法的《职业教育法》。我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至今已有20年了,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应当总结20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应当具有宏观性和概括性,对职业教育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法》的修改,一方面,应当肯定现行职业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对现行职业教育法行之有效的内容予以承继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修改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用的内容;再一方面,还应当补充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成果的内容。修改后《职业教育法》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总则、职业教育基本制度、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学生、职业教育保障、法律责任、附则。总则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法的立法宗旨、适用范围,以及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针、管理体制、基本原则等。职业教育基本制度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及体系内的相互衔接、校企合作制度、学历学制制度、职业资格与就业准入制度、考试考核制度、招生制度等。职业教育机构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立条件、治理模式与治理结构、办学自、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职业教育教师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任职条件、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教师的职务与发展等。职业教育学生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学生的一般权利义务、顶岗实习学生权益保护制度、奖学助学制度、学生学业认定制度等。职业教育保障部分应当明确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实习实训保障、设施设备保障等。法律责任部分应当明确违反职业教育法应当承担的具体的法律责任。附则部分主要明确相关概念的界定、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事项及实施时间等。

三、对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思考

一个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作为法律体系的基本法,还需要有与基本法相配套的系统的相关法律制度。因此,职业教育法治建设,不仅要及时修改《职业教育法》,而且还要逐步完善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和予以支撑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一系列的涵盖职业教育发展方方面面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应当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与其他教育法律制度相衔接,遵循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应当形成对职业教育发展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法律制度,如规范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招生就业等各个环节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形成对职业教育发展各类主体予以规范的法律制度。如职业教育机构发展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法律制度、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法律制度等。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已开展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但仍然存在着很多法律制度建设的空白。目前我国应当抓紧完善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法律制度、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法律制度。

(一)完善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

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再次提出:“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然而,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中,却存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不足、学校顶岗实习单位难求的现象。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已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尚无相关法律制度。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有一些地方也已开始了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治建设的有益探索。如河南、广西、山西、江西等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了在本级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还有一些市级城市,如宁波市、唐山市、成都市等也出台了相关制度。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已超出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范围,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对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具有足够的法律效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应当开展的“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地方法规或规章对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法律效力,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法的效力层次上,应当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来表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的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集团化办学,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等,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律制度的建设,在法的内容上,应当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各种形式。总之,我国在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律制度时,应当总结中央和地方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治建设的有益探索,推陈出新,制定适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

(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成为了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是实施“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了要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并要求“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近年来,我国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如《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2000年)、《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1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2014年)等。但我国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高等职业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即取得法人资格,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法人,在民事活动中能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职业学校的校长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因此,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职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现代职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或公私合办的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以理事会(或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的校长负责制的现代职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等职业学校也应当赋予其法人地位,建立相应的校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现代职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一方面要求政府既要充分放权,赋予职业学校自主决策的办学自,同时又要求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制度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自的运用。另一方面,还要求职业学校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合理科学地运行办学自。目前,我国在政府放权和规范职业学校自主用权方面的制度还亟待完善,而在提升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方面则主要是借用高等学校相关制度,如《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1年)、《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2014年)等均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因此,我国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完善需要从政府放权和职业学校规范用权以及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两方面加强建设,根据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发展要求,逐步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①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三)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法律制度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没有合格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保证。我国十分重视教师发展。我国《教育法》第四章以《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为题,专门规定了国家促进教师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我国早在1993年就专门制定了《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发展的相关问题。

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对教师的要求也有别其他教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也应有别于其他教育,在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应当建立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覆盖教师成长全过程的相关制度;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应当建立鼓励教师提高对技术技能的研究能力、以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能力的相关制度;在教师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制度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要求的特殊性。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法治建设,必须体现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其中,兼职教师是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从企业等机构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为保障职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适用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我国应从两个方面加大兼职教师发展法治建设:一是兼职教师的来源保障,相关制度应当明确为职业教育提供兼职教师是企业等相关单位的社会责任,相关单位应当给予支持;二是兼职教师的个人发展,相关制度应当明确兼职教师有资格参与教师序列的技术职务评聘。

总之,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现有教师发展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总结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队伍要求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法律制度。

(四)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法律制度

我国学生发展法治建设,以《教育法》为指导,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制度,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4]。实习实训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因此,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法治建设还必须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体现职业教育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在不断完善现有学生发展法治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及学生实习伤害救济相关法律制度。

1.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多个国家文件都对职业教育顶岗实习提出了具体要求,而顶岗实习却存在着人身伤害风险,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建设的重点应当是顶岗实习劳动风险的防范。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应当构建起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实习单位、学生等相关主体共同联动的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风险防范机制。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应当明确政府、学校、实习单位、学生等各相关主体在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风险防范中应有的权利和应负的义务,并强调政府对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风险防范的监督作用;应当明确学校和实习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风险防范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并建立起学生顶岗实习人身伤害风险事故责任追究制度[5]。

职业教育学生顶岗实习涉及学校、实习单位等多方主体,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完成。《立法法》第91条规定,各部门规章“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如果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仅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来颁布,则其是难以有效施行于实习单位的,因为,绝大部分的实习单位不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范围所涵盖。因此,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的效力层次应当突破部门规章的效力层次,提高到行政法规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对学校和实习单位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相关主体的有效规范。

2.建立健全学生实习伤害救济法律制度。学生实习存在伤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多个国家文件多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学生实习风险责任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为及时救济实习受伤害学生,2012年,在教育部的组织下,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6]。该项目虽然对救济实习受伤害学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在性质上仍然是以投保为前提的不区分实习伤害类型的一种商业保险,因此,其对实习受伤害学生救济的作用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事实上,学生实习伤害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整体上可以分为岗位实习伤害和非岗位实习伤害[7]。非岗位实习伤害通常是因当事人过错造成的,因此,非岗位实习伤害可以适应《学生伤害处理办法》及相关民事侵权法律制度进行处理。

而岗位实习伤害实际上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遭遇的一种劳动伤害。对于劳动者劳动伤害,世界各国都是通过工伤保险这种社会保险方式来对受伤害者予以特别救济。显然,如果对岗位实习劳动伤害学生仍然适应一般的学生伤害处理程序进行救济,或仅以商业保险予以救济,对受伤害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学生岗位实习伤害又别于劳动者劳动伤害,它发生于学校和实习单位多方共同开展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而非一般的职业劳动过程,受伤害的主体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而非一般的劳动者。因此,学生岗位实习劳动伤害的救济又应当有别于一般劳动伤害的救济。因此,对于学生岗位实习伤害的救济,我国应当根据学生岗位实习伤害的特殊性,建立学生实习劳动伤害社会保险制度[8],以切实保护遭受实习劳动伤害的学生权益。

四、对提高职业教育法律渊源效力层次的思考

我国职业教育法治建设,不仅在法律体系上应当建立以《职业教育法》为基本法,与涵盖职业教育发展方方面面的相关法律制度相配套的有机统一的体系。而且在法律渊源上也应当形成包含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规章的法的位阶之间和谐统一的体系。我国应当以《立法法》为指导,根据《立法法》规定的法律渊源的效力层次合理确定各项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法律渊源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法律渊源绝大部分表现为部委规章,法律、行政法规层面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太少,因此我国应当适当提高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法律渊源层次,增强其实施效力。对于法的实施超出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职权范围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如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管理法律制度等,其法律渊源形式就应当表现为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因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渊源形式只能表现为部委规章,而部委规章,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其法律效力只在部委权限范围内有效,效力层次较低,也就是说,如果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部门规章作为其表现形式将导致这些法律制度难以有效贯彻实施。如校企合作中的合作企业、绝大部分的实习单位都不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权限范围所涵盖,如果相关法律制度,仅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章来颁布,则其是难以有效施行于合作企业、实习单位的。因此,为促进这些法律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我国应当突破教育行政部门规章的形式对其进行立法。对于那些属于教育行政部门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有关职业教育的事项,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有关职业教育的事项,如中高职衔接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法律制度、职业教育招生法律制度等,则可以以教育行政部门规章的形式来表现,因为,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通常只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以教育行政部门规章立法能使其得到有效实施。对于那些只在某个地方范围内实施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则可以以地方法规或者地方规章的形式来制定。另外,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内容是对其上一位阶的法律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细则等,那么其表现形式在法的位阶上就应当低于该项上位阶法律制度。

总之,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法律渊源效力层次有待改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职业教育法治建设还任重道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我国应加快职业教育基本法的修改,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制度,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法律渊源层次,从多方面加快职业教育法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整体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参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版,第66页。

②参见《职业教育法》第36条。

参考文献:

[1]余中根.关于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若干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0):4-6.

[2]石纪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的体系化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4.

[3]邢晖.《职业教育法》修订若干思考[eB/oL].http:///upfile/20151122/11222148271084.pdf.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62-63.

[5]孙长坪.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急需法律规范[J].职教论坛,2012(25):12-15.

[6]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的通知》[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9):27-33.

[7]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联合工作小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3年度报告[eB/oL].http://.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41114092512316&

对职业教育的思考篇1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创建的,其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目前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在改革原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整合优质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工艺型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专门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人数继续增长,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开发人力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只有40.21万人,在校生人数87.83多万人。进入21世纪以后,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5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新的突破。截止到2005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到268万多人,在校生人数达到713万人,其规模分别占普通高等教育的50%左右。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其规模上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1.歧视性政策,严重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了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决定,但教育行政部门和有些地方的有关政策,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当初制定的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迁户口、不包分配、不发放派遣证和高收费等条款,丧失了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考生及其家长,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许多基础较好、素质不错的学生,不愿报考职业学校。即使考上高等职业院校,自己对前途也是悲观失望。目前,尽管分配、派遣等有关规定失去了现实意义,但其留下的不良后果难以消除。另外,目前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也是一种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形成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歧视性政策,严重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学生的就业。

2.宏观管理失控,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无序发展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发展不甚理想。由于宏观管理失控,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了无序发展的状态。目前,各类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职业培训机构多如牛毛。不管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和条件,只要有利可图就可招生办学。没有校舍,可以租;没有教师,可以聘;没有教材,随意选;没有实训场所,可以不开实习实验课,有意减少实践性教学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混乱状态,集中表现在办学规模的无限扩张,恶性竞争和抢夺考生,封锁和垄断生源市场,等等。为了争夺生源,有些竞争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有的学校不计办学成本,无原则地减少收费标准,吸引学生;有些私立学校擅自缩短学制,初中毕业生只读2年就能拿到大专文凭。

3.盲目扩张,造成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短缺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难题。这些年来,由于生源严重短缺,招生似乎成为某些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要务和中心工作。从前期的宣传咨询,到后期的现场录取,招生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每到招生季节,各个院校全面动员,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人人有指标,个个分任务,甚至与工资、奖金、福利挂钩。有些学校动员在校学生回家招生,发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有的学校采取领导负责、分片包干的办法,从省市到乡村、从中学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分工包干,建立了生源联系人和招生人制度,甚至出现了招生专业户,导致了招生腐败现象的滋生。

4.办学条件不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的急剧扩张和招生成本的不断加大,导致办学经费的缺乏与校舍的严重不足。因此,许多高等职业学校难以将经费投入到教学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当多的民办高校。甚至有些高等职业学校,也是依靠租用校舍、聘请教师来办学。没有明确的办学方向,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为了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收益,一些学校千方百计地节省开支,往往采用一本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进行教学,不建设实习基地,不采购实验设备,大量压缩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聘请一般水平的教师或在读大学生讲课,这种偷工减料,不舍得投入的学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行业和企业所办的职业学校遇到许多困难,不少学校因生源不足无法维持,只好停办。相当部分行业办的职业学校,校舍闲置或改做他用,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由此可见,目前职业教育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教育资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资源严重流失,造成巨大的浪费。

5.专业雷同,缺乏办学特色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许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往往开设工商管理、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和计算机等低投入高收益的专业,形成了重复办学,资源浪费。许多学校专业雷同。课程类似,缺乏个性,没有特点,丧失了办学特色,造成了招生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缺乏自身的办学特点,没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多数学校基本模仿和沿用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理论脱离实际,毕业生难以就业。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监管失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由于职业教育涉及的部门较多,因处于自身的利益,往往是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监控。许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甚至个人,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和国家政策,以赢利为目的,利用失业青年求学和在职从业人员提高技能的心理,借职业教育之名,举办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培训班,收取高额学费,谋取暴利。有些个人举办的致富技能培训班,无视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有时只安排1天的教学活动,就可颁发培训证书。如此快速的职业教育,不仅无法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而且严重败坏了职业教育的声誉。

三、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多样的教育途径,使更多的人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要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执法,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与监控,认真纠正和处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1.加强宏观调控,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要完成这一艰巨任务,不仅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而且需要尽快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规范职业教育办学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严格执法,认真查处谋取暴利、违法违规办学的问题,遏制职业教育发展的混乱局面。同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防止专业设置雷同,避免重复建设,以保证职业教育有序的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办学的质量。而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要提高办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尤其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和成才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科学定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发挥资源优势,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

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自身的办学特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绝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一个层次和单一类型,不能把初等职业教育办成基础教育,不能盲目追求高层次,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普通高等教育。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独一无二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其他学校是无法模仿和复制的。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首先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要开设有特色的课程,建立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培养有独特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打造与众不同,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品牌,设置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