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7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1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支原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中图分类号]S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3-0172-01

在冬季,气候比较恶劣,气温较低,因此,鸡就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共有三个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一是传染性因素,包括:支原体、大肠杆菌(气囊炎)、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鼻炎、禽流感、肺病毒等。二是非传染性因素,包括:①环境因素:如果鸡舍中白天和黑夜的温度超过了5℃,那么鸡就很容易患上感冒疾病;密度大、空气质量不好——氨气含量超标、烟尘大等。②应激反应:疫苗反应、捕捉、转群等。③营养方面: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a)等。三是人为因素,主要有:不合理的免疫方法,不恰当的免疫时间间隔,疫苗质量不合格,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科学的消毒以及饲养员养殖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会从环境因素上的通风保湿这个方面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做一个系统的阐述分析。

一、通风和保温问题

一般情况下,养鸡户不能够充分处理好通风和保温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关系,通常的养殖户大多注意鸡舍的保温,而忘记了鸡舍的通风问题。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为:第一,因为一旦鸡舍的昼夜温度超过5℃,鸡舍内的鸡就易感染上感冒等疾病,所以养殖户就很注意鸡舍的保温;第二,鸡的一些生理特点会错误的引导养殖户,使得养殖户无法处理好通风和保温二者之间的关系。

1.耐氧力强。鸡的呼吸系统是由喙——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组成的,鸡进行呼吸的时候,气体经过鸡的喉和气管等进入肺脏和气囊,当气体经过肺腔后,肺腔中的二氧化碳会经过与吸入的气体交换到达鸡的前气囊,因为在呼气前前气囊中的二氧化碳就已经被排出,后气囊中的空气就会被挤入到肺腔中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气血交换之后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又会被挤入前气囊,这就是鸡的整个呼吸过程。与其他动物的呼吸系统不同,鸡不论是在呼气的时候,还是在吸气的时候都能够进行气血交换这一过程,因此,鸡具有非常强大的耐氧能力。

2.耗氧量大。在所有的动物中,相同单位体重的鸡耗氧量是最大的。从上面的两个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虽然说鸡在动物中耐氧能力比较强,但是它的单位体积耗氧量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鸡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对氧气的需求量是很高的,需要提供很多的氧气。同时,如果鸡舍内不注重通风处理,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鸡会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呼吸系统疾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鸡的肠道系统疾病,继而引起鸡的病毒性疾病。另一方面,鸡舍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能够过高,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过0.5%,而氨气的浓度超过了20ppm,就会对鸡的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这一现象并不严重造成的影响就是鸡的性成熟较晚,鸡的患病率较高,严重的话会导致鸡舍内的鸡患上肿头、腹水疾病。这些都是鸡舍内没有做到合理通风所造成的影响。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通风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够做到鸡舍的合理通风:首先,鸡舍的通风要勤,晚上也要对鸡舍进行通风,不能够关上鸡舍;其次,每次通风的时间要短,特别是在晚上,每次的通风时间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了;再次,必须做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并不能只打开天窗;而且,必须避免冷空气直接吹向鸡舍内的鸡,尽量使得冷空气从鸡舍的两侧或者是鸡舍的上面吹向鸡,也可以设置挡风板来阻挡冷空气;也可以在鸡舍通风之前给鸡舍适当提高点温度,或者是在通风口设置一些热温板,进而增加温度;最后,必须及时清理鸡舍的鸡粪,保证鸡舍的清洁。

三、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1.预防。一般来说,预防鸡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一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对鸡进行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主要有禽流感传喉等疾病;而那些由于大肠杆菌引起的气囊炎疾病,接种疫苗并不能够很好的预防,因此,我们不建议接种疫苗来预防这种气囊炎。第二种预防方法是药物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使用土霉素钙预混剂和吉他霉素预混剂来对鸡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预防。

2.治疗对于已发生呼吸疾病的鸡群有以下几点措施。养殖户必须根据鸡的患病症状来确定鸡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这种疾病症状主要有干咳和湿咳,所谓的干咳是指鸡咳嗽的时候没有痰液只是咳嗽,这时就需要解决鸡的咳嗽问题,因为鸡咳嗽的时候会带动气流,进而破坏鸡的呼吸道系统的粘膜等,这也会导致一些细菌的感染入侵;而湿咳就是指鸡正常的呼噜,但是它会产生一定的痰液,这个时候就不必做镇咳处理,必须稀释鸡的痰液,让鸡能够把痰液咳出来,避免呼吸困难,进而导致鸡的窒息而亡。通常使用的痰液的稀释剂有氧化铵以及禾丰生产的“康诺”等药剂,这些药剂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效果较好。但是如果鸡的症状比较严重,就应该使用氨茶碱来治疗鸡的哮喘疾病等。可以根据不同细菌病毒的感染能状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消炎药物来治疗鸡的病原体感染疾病;治疗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药物有抗病毒类型的,主要有一些抗病毒中药,其他的还有向安乃近这些解热镇痛之类的药物。适当的喂食鸡舍内鸡一些维生素a,可以大大减少鸡的呼吸系统疾病,修复鸡的呼吸系统的细胞损伤,修复鸡的呼吸道粘膜。在对鸡的呼吸道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要有一个合适的用药时间。因为向支原体和衣原体这样的病原体并没有细胞壁,导致很少的药物能够将其杀死,而且它们通常会有两种遗传物质。同时,这些病菌生长在细胞外,就像鸡的气囊,在气囊上并没有细胞,也就没有了毛细血管,因此药物很难将病菌杀死。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鸡的呼吸道疾病治疗困难的问题。我们建议使用喷雾治疗外加一定的饮水方法进行鸡的疾病治疗,并且维持足够的治疗疗程,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而述,养殖户要想做好养鸡生产,就必须秉承着“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理念来进行生产过程。必须做好鸡的病毒预防工作,接种相应的疫苗。同时,要做到合理的保暖工作,给鸡营造一个合适的生存环境。如果,鸡的呼吸道疾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尽量找出致病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减少疾病在鸡舍中的蔓延,提高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狄淑英.鸡群顽固性呼吸道病的应对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09(05)

[2]王世玉.多病原呼吸道综合征的用药原则及最佳给药途径[J].北方牧业,2009(14)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2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80%,死亡率5%~3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精液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以上。

2.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50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发情,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3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3

在呼吸内科轮要二个月了,现把二个月的工作总结如下:

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我发现,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都有咳嗽、咯痰、咯血、胸痛、哮鸣、发热、气急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它们有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等轻症的表现,也可能是重症肺炎、肺癌等致命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如果不进一步检查确诊,很可能就会导致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对待呼吸系统的疾病,不能仅凭病人的某一临床症状或体征而想当然地作出临床诊断,而应进一步地进行必要的检查,取得确实可靠的临床资料,通过严谨正确的临床思维,慎重地作出诊断。事实上,呼吸系统疾病病种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感染、肿瘤及结核三类。感染疾病按病原学分又可分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肿瘤主要是肺癌,其它类疾病往往是目前原因不明或目前尝无明确归属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都是少见病或是只需了解的疾病。

在询问病史方面,除了需要掌握问病史的一般方法外,还应该注意学习呼吸系统疾病在问病史方面的特点。呼吸器官强大的代偿功能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对本身缺乏特异性的症状进行详细的了解,就很难对进一步的临床检查及诊断提供有用的资料,所以在问病史时往往满足于病人有什么症状,而忽视了对这些症状的进一步了解,使得临床资料缺乏应有的价值,例如,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咳嗽这一临床表现,如果仅仅满足于病人有咳嗽这一症状,而不进一步的深究,这种临床资料对于疾病的诊断的作用显然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对咳嗽这一症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弄清咳嗽的时间长短;咳嗽的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咳嗽的规律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是偶发性还是反复发作;其程度是轻还是重;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及气节的关系;是否有昼夜节律性;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如此的细致的了解后,就会发现,尽管许多疾病都有咳嗽,但各种疾病的咳嗽仍然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发现和认识这些差别,将会为疾病的诊断及进一步检查提供有效的临床资料。

在治疗方面,由于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科十分常见,因此在呼吸科抗生素的应用十分广泛,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此,熟悉和了解常用抗生素的适应症、体内代谢途径、毒副作用,以及联合应用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的有关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4

关键词: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效果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aBX)又被称之为沐舒坦,是一种有效的祛痰剂,主要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支气管哮喘病中(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同时盐酸氨溴索还能抗氧化,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消除炎症,加快支气管炎的恢复。儿童呼吸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气道狭窄、血管丰富、粘膜柔嫩、消除能力差等,所以呼吸道一旦发生感染后,气道中的分泌物就会增多,出现痰液粘稠、咳不出等不良症状[2]。文章对在我院因呼吸系统疾病接受治疗的患儿的治疗效果展开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2月因呼吸系统疾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儿80例,随机将这些患儿分成两组,每组共有患儿4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5例,女患儿15例;年龄1岁(6月)~9岁,平均年龄为(3.8±2.6)岁;病程1~4d,平均病程为(2.1±0.8)d;按照病症类型进行分类,支气管肺炎14例,急性肺损伤(毛细支气管炎)11例,呼吸窘迫症(支气管炎)10例,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5例。对照组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18例;年龄0.8~8岁,平均年龄为(3.5±2.4)岁;病程0.5~5d,平均病程为(2.4±1.3)d;按照病症类型进行分类,支气管肺炎13例,急性肺损伤12例,呼吸窘迫症11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均为多痰、喘息、肺部有喘鸣音、咳嗽等。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病症类型等临床基本资料,p>0.05,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1.2方法两组患儿住院后,均为其提供常规治疗,包括:退热、吸氧、镇静等。对照组中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溴已新(生产商: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396,药品包装:2ml安瓿,10支/盒),2ml/次,4~8ml/d,静脉滴注时用250ml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观察组中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氨溴索注射液(生产商: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314,包装规格:2ml×15mg×5支),

1.3评价标准①显效:患儿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临床表现症状全部消失,体温正常,没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咳痰等临床表现;②有效:患儿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咳嗽与咳痰明显减少,呼吸困难与喘鸣音减少;③无效:患儿的临床表现均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4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儿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x±s)代表其计量数据,用χ2对其计数数据进行检验,将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2.2不良反应观察组中有1例患儿恶心、呕吐,有1例患儿发生皮疹,不良反应率为5%,对照组中,有3例患儿心跳紊乱、3例患儿发生消化疾病,不良反应率为1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χ2=11.3,p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在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儿童由于身体各项机能发育未成熟,所以身体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流感病毒、支原体、呼吸道病毒感染,最终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出现痰液粘稠、气道分泌液增多[3]。小儿因气道狭窄,咳嗽反射不完全,所以痰液粘稠易造成气道堵塞,引发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发展为呼吸衰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能帮助患儿有效排除痰液,减少体内病毒量,松弛气道平滑肌,帮助肺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儿身体免疫力[4]。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不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少,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洪芳.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49-50.

[2]王亚文.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12(05):431-432.

[3]肖兴仕.盐酸氨溴索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2012,10(09):149-150.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5

【关键词】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前言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2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1】。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3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3.1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3.2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3.3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2】。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3.4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3.5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3.6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3】。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3.7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小儿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根据研究显示,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预防接种是避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

4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6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困难;病因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171-01

新生儿呼吸困难在临床比较常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气相比例失调、呼吸急促,节律不整,以及呼吸辅助肌动作明显的表现如出现三凹征和鼻翼扇动等。由于其病情危急,救治不及时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挽救新生儿呼吸困难的重要措施,了解和掌握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发病因素,及时预防更为关键,为此,2011年2月~2012年1月收治新生儿呼吸困难患者6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1月收治新生儿呼吸困难患者68例,男38例(55.9%),女30例(44.1%)。新生儿日龄:出生10分钟~29天,其中

其中早产儿18例,足月儿50例。临床表现:口周紫绀45例,全身紫绀23例;呼吸暂停2例,呼吸频率增快40例,呼吸减慢14例,呼吸表浅节律不规则12例。方法:对上述病例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2结果

68例患儿中,由于呼吸系统因素48例(70.6%),由于循环系统因素8例(11.8%),由于代谢性疾病因素2例(2.9%),由于中枢省级系统因素7例(10.3%),其他因素2例(2.9%)。

3讨论

新生儿呼吸困难是呼吸增快(60次/分以上),伴有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吸气性凹陷(三凹征)及呼气时。原因除呼吸系统疾患外,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及酸中毒、低血糖等代谢性疾病均可引起呼吸困难。

围产儿在出生前后若吸入羊水或胎粪污染的羊水、血液、产道黏液等物质,可能会造成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等,因肺内液体过多,吸收延迟,影响及肺部气体交换,造成湿肺,出现的呼吸气促、青紫、等呼吸困难的症状。在经气管插管、心肺复苏、胎粪吸入、导致肺炎及肺透明膜病应用呼吸器治疗过程中,对新生儿可能会造成气胸的伤害,患儿会突然呼吸困难、青紫、及患侧胸廊隆起、呼吸音减弱等。若食管气管瘘,在给予喂奶时即发生呕吐、呛咳及呼吸困难、咳嗽及青紫等症状。还有肺出血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青紫、肺内音明显增多,口鼻流血性分泌物等。

肺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机制分析如下:窒息缺氧使大脑皮层受损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从而出现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改变;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血液异常分流引起肺瘀血,肺顺应性下降,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红细胞增多症时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加重缺氧引起呼吸困难。低血糖时能量摄入不足出现紫绀和呼吸困难。消化道疾病如膈疝,腹腔脏器压迫肺组织出现呼吸困难。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不是一个被动排出物,而是一个适应的个体,由于产道挤压,使胎儿气道液体的1/3~2/3被挤出,为出生后气体进入气道减少气道阻力做了充分准备,也有助于生后剩余肺液的清除和吸收,剖宫产时缺少此过程,气道液体潴留增加了气道阻力,并减少肺泡内气体的容量,影响了通气和换气,可导致窒息缺氧。因此,产科医生应对产妇做好宣传教育说服工作,没有指征的手术应尽量杜绝剖宫产,使其充分认识可能的母儿不良后果。如有手术指征,应尽量争取在近预产期(≥39周)或临产有宫缩时进行。对于剖宫产儿均应作为高危新生儿对待,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治,努力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及发病率死亡率。

综上所述,本组68例患儿中,由于呼吸系统因素48例(706%),由于循环系统因素8例(11.8%),由于代谢性疾病因素2例(2.9%),由于中枢省级系统因素7例(10.3%),其他因素2例(2.9%)。新生儿呼吸困难发病因素复杂,以呼吸系统因素为主,其他依次为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性疾病,及时诊断及时治疗是救治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关键。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7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气象因子相关关系

中图分类号:U5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59-02

引言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在呼吸道疾病中易感人群居多的是小孩其次是老人。这些疾病的产生或复发都与气象因子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杨宏青,陈正洪,肖劲松,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1]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6]。为了进一步探讨气象因子变化与常见病的关系,本文通过大量病例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变化进行单相关分析,找出影响疾病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气象依据。

1.资料来源与处理方法

1.1医疗资料和气象资料

本文选用2011-2014年近4年的博兴县2家医院提供的病案室住院资料,呼吸道疾病共有3408例,其中上感528例,支气管炎936例,肺炎1944例,以及同期博兴县气象局的月平均温度(t)、月平均最高气温(tm)、月平均最低气温(tn)、月平均气压(p)、月平均最高气压(pm)、月平均最低气压(pn)、月平均相对湿度(U)、月降水量(R)等气象资料。

1.2统计方法

对博兴县出现的呼吸道疾病的月、季发病规律进行描述性分析。

将4年内的9项气象因子分别与同期呼吸道疾病的月、季发病人数进行单相关分析,公式:

2.呼吸道疾病发病人数的月、季节分布特征

呼吸道疾病病例共3408例,其中上感528例,支气管炎936例,肺炎1944例,上感发病人数占呼吸道发病人数的15.5%,支气管炎发病人数占呼吸道发病人数的27.5%,肺炎发病人数占呼吸道发病人数的57%。逐月分布如图1所示,上感发病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131、107、162、128例,分别占上感总发病人数的24.8%、20.3%、30.7%、24.2%,从上上数据可知夏季与冬季为多发季节,春季为低发季节;按月分布则8、9月多发,5、10月为低发。支气管炎发病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412、186、172、166例,分别占支气管炎总发病人数的44%、19.9%、18.4%和17.7%,可知冬季为多发季节,秋季为低发季节;按月分布则1、2月多发,7、10月为低发;肺炎发病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为748、388、354、454例,分别占肺炎总发病人数的38.5%、20%、18.2%和23.3%,同样可得冬季为多发季节,夏季为低发季节;按月分布则12、1月多发,5月为低发。

从以上分析可知,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仍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季为其多发季节,但上感夏季比冬季的发病人数还要多,冬季次之。

3.呼吸道疾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3.1上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图1与表2中可以分析出上感在冬季一月份发病率最高,一月份是博兴县的最冷的月份,这说明在冬季低温是影响上感的主要气象因子。从表2中可以分析出在春季随着气温的上升上感发病人数减少,分析春季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气温在15-20度之间时上感与气温变化负相关。上感在夏季与湿度呈正相关,从表1与表2中可以分析出随着湿度上升上感发病人数增加。在秋季上感与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从统计资料中显示在秋季湿度小于60%时上感的发病人数明显减少。从表1中还可以分析出影响上感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是湿度,而且上感与湿度呈正相关,这说明在湿度上升会导致上感的发生。

3.2支气管炎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分析出支气管炎在冬季一月份发病率最高,一月份是博兴县的最冷的月份,这说明在冬季低温是影响支气管炎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在春季支气管炎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从表2与有关统计资料中可以分析出在春季气温在15度以下时支气管炎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通过对表1与表2的资料数据分析得知,在夏季支气管炎随着气压的上升发病人数增加。在秋季与极端气温、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秋季极端气温下降与气压上升时对支气管炎的发病均有明显的影响。从表1中还可以分析出影响支气管炎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与气压,就每个月来说支气管炎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气压呈正相关,这与马玉霞、王式功[3]分析的慢性支气管炎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支气象管炎与气温、气压的相关关系一致。这说明在气温下降与气压上升时均会导致支气管炎的发生。

3.3肺炎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统计资料的分析,肺炎在秋冬季没有与之相关的气象因子。从表1中可知,在春季肺炎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与表2中可以看出与气温呈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说明在春季降水量偏少,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均有利于肺炎的发生。从表1与表2中可以分析出,在夏季肺炎与湿度呈正相关,这说明在夏季湿度上升有肺炎发病率上升。从表1中还可以分析出影响肺炎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气温与气压,就全年来说肺炎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气压呈正相关,这说明在气温下降与气压上升时均会导致肺炎的发生。

4.结论

(1)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季为其多发季节,但上感夏季比冬季的发病人数还要多,冬季次之。

(2)湿度、温度、气压、降水是影响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气象因子,这与董蕙青、字春霞[8]分析的南宁市呼吸道疾病预测研究一文中的影响一致。

(3)上感最易在湿度上升时发生,支气管炎最易在气温下降气压上升时发生,尤其是在春秋两季表现最为明显;

(4)肺炎最易在气温下降与气压上升时发生,这与马玉霞和王式功[3]分析的慢性支气管炎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肺炎的气象发生条件一致。在春季降水量减少也容易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宏青,陈正洪,肖劲松,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气象科技,2001,29(2):49-52

[2]宋文燕,刘新华,呼吸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分析与预测,中国医院统计,2006,9(2):81-83。

[3]马玉霞,王式功,慢性支气管炎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其预报模型,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6):462-464。

[4]李永红.气象因素对南京市居民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董蕙青、字春霞等,南宁市呼吸道疾病预测研究结论一致,气象科技,2005,33(6):559-564

[6]苏斌,季节变化和气象要素变化与呼吸道疾病关系及预防措施初探,广西气象,2004,25(2):27-28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8

【关键词】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7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39-01

呼吸系统疾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有着极大的威胁。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肺肿瘤、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其发病因素与真菌感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1]。我院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123例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了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的123例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其中男67例,女56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年龄为(64.2±3.2)岁。病种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肺肿瘤23例,肺炎13例,支气管扩张9例,间质性肺疾病9例,支气管哮喘7例,其他10例。

1.2方法对相关真菌进行培养,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收集患者的痰液,以深咳留取的第一次痰液为样本进行检测,重复数次保证样本符合标准。再对痰液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如果出现不合格的样本进行重新送检。在确定样本符合标准以后,将痰液中的病菌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时间为1-2天,温度控制在35摄氏度,通过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真菌进行鉴定。

1.3真菌感染致病评断标准如果患者痰液真菌重复出现阳性反应,并确认为同一种真菌即可判定为真菌感染。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5分析软件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

2结果

不同种呼吸疾病真菌感染占有比例,见表1。

通过上表可以明显的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真菌感染占有比例较高,而支气管哮喘占有比例相对较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另外对患者年龄、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病程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收治的123例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为81例(65.8%),60岁以下患者为42例(34.2%);病程超过半年的患者为92例(74.8%),病程在半年以下的患者为31例(25.2%);使用抗生素超过半个月的患者为100例(81.3%),使用抗生素未超过半个月的患者为23例(18.7%)。以上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会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患病期间如果患者出现了真菌感染将会使得病情加中,这不仅仅会加大临床治疗的困难,同时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如下:①人体免疫功能失衡。②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③人体酸碱平衡受到破坏。④呼吸道感染。其中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致病菌种包括了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等[3]。

在我院的研究中发现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与年龄、抗生素使用、患者病程以及病种类型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从病种类型上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占有比例较高,同时大部分患者都是老年人群体[4]。从抗生素使用情况来看,真菌感染易发生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患者。根据以上情况对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在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5]。部分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对致病菌进行鉴别,对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这样就让患者的生理平衡受到了损害。部分医生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仅仅是凭借临床经验,这样就让部分用药出现了误用的情况[6]。另外,部分医生为了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出现了滥用激素治疗的情况,让患者的实际治疗出现了较大的影响。临床医师的细菌培养意识较为淡薄,没有进行合理的感染菌谱检查,从而让真菌感染率上升了。

综上真菌感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作与年龄、抗生素使用、患者病程以及病种类型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规范用药,严格控制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从而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0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0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0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0(01):167-168.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9

关键词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4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045

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常见病,通过对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42例患儿与42例正常儿童的身体各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检测两组患儿血液中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基础疾病的存在有关,与身体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这部分患儿多为早产儿和母亲生育年龄偏大,及营养不良,大部分存在着基础疾病,同时与居住环境及过敏体质有关。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因素主要是营养不良,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的存在及产前产后的综合因素等,所以对该病的预防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RRti)是儿科常见病,通过对因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42例患儿与42例正常儿童的身体各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检测两组患儿血液中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基础疾病的存在有关,与身体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这部分患儿多为早产儿和母亲生育年龄偏大,及营养不良,大部分存在着基础疾病,同时与居住环境及过敏体质有关。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因素主要是营养不良,血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正常值而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的存在及产前产后的综合因素等,所以对该病的预防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收治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2例,作为观察组,4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年龄均8个月~9岁,平均年龄3.5岁;观察组患儿按1988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诊断确诊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1];两组儿童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2],无统计学意义(p>0.05)。

2006~2009年收治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2例,作为观察组,42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年龄均8个月~9岁,平均年龄3.5岁;观察组患儿按1988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中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诊断确诊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1];两组儿童在年龄上无明显差异[2],无统计学意义(p>0.05)。

检查方法:对两组小儿均取静脉血,检测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登记有无基础疾病,询问病史,记录母孕年龄及孕期情况、出生时有无早产、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家庭居住环境、有无疾病治疗不规范史等。

检查方法:对两组小儿均取静脉血,检测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及登记有无基础疾病,询问病史,记录母孕年龄及孕期情况、出生时有无早产、喂养方式、营养状况、家庭居住环境、有无疾病治疗不规范史等。

结果

结果

对照组健康儿童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照组健康儿童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母亲生育年龄、是否早产、有无基础疾病有关系,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与母亲生育年龄、是否早产、有无基础疾病有关系,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讨论

通过上述两组儿童血液中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母亲生育年龄、是否早产、有无基础疾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以上因素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上述几种因素均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现就其因果关系分析如下。

通过上述两组儿童血液中的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母亲生育年龄、是否早产、有无基础疾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以上因素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上述几种因素均为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现就其因果关系分析如下。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如果营养不良,可能造成免疫功能紊乱、贫血等,导致儿童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儿童生长发育迅速,如果营养不良,可能造成免疫功能紊乱、贫血等,导致儿童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

基础疾病:观察组42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31例(73.81%);而对照组仅有2例(4.76%)。充分说明基础疾病容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支气管哮喘等。因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患儿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对小儿基础疾病的早期诊治是预防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基础疾病:观察组42例患儿中有基础疾病31例(73.81%);而对照组仅有2例(4.76%)。充分说明基础疾病容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基础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支气管哮喘等。因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患儿的免疫力下降。所以对小儿基础疾病的早期诊治是预防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

血液微量元素的缺乏:通过对两组儿童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检测,可以看出观察组42例患儿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说明血液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导致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之一,当血液中微量元素不足时,会削弱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清除病原及过敏颗粒的能力,影响身体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容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

血液微量元素的缺乏:通过对两组儿童血液中铁、锌、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检测,可以看出观察组42例患儿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说明血液微量元素的缺乏是导致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之一,当血液中微量元素不足时,会削弱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清除病原及过敏颗粒的能力,影响身体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及杀菌能力,容易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

早产及母亲生育年龄偏大:通过对两组儿童母亲生育年龄及是否早产的调查,可以看出观察组年龄>35岁的母亲生育12例(28.57%);早产11例(26.19%);而对照组仅有3例(7.14%)和2例(4.7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由于在孕期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所以早产儿患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足月产儿[3]。

早产及母亲生育年龄偏大:通过对两组儿童母亲生育年龄及是否早产的调查,可以看出观察组年龄>35岁的母亲生育12例(28.57%);早产11例(26.19%);而对照组仅有3例(7.14%)和2例(4.7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早产儿由于在孕期各系统发育不成熟,特别是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所以早产儿患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足月产儿[3]。

除上述因素外,环境污染、大汽污染、水污染等都可直接影响儿童肺的换气功能,也是造成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诱因之一。另外抗生素的滥用,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是造成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很多,在控制上首先要强调优生优育;其次对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应及早诊治;第三控制环境污染是保持儿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因素外,环境污染、大汽污染、水污染等都可直接影响儿童肺的换气功能,也是造成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诱因之一。另外抗生素的滥用,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也是造成小儿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很多,在控制上首先要强调优生优育;其次对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应及早诊治;第三控制环境污染是保持儿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梓荆,盛锦云,王运芳,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8,26(1):40.

1张梓荆,盛锦云,王运芳,等.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8,26(1):40.

2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3王业军,顾华丽,阿爽,王丽燕.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08,12(6):514-517.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篇10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4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6岁儿童:3次/日,8mg/次。<2岁儿童:2次/日,7.9mg/次[2]。因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每天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分4次给药。应使用注射泵给药,静脉输注时间≥5分钟。②B组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布地奈德药物治疗。<6岁:180~310μg/日,分2~4次使用[3];>6岁儿童:230~750μg/日,分2~4次使用。以2周1疗程,坚持使用3个疗程。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5%;②有效:患者病症有一定程度改善,接近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10%;③无效:患者病症无改善,病情无恢复。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3李为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