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23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

本文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影响因素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就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青年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影响因素;策略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梦意义重大。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化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荟萃精华,体现了我国人民理念信仰、价值观念等,是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召开以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成为了全社会努力奋斗的目标。青年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表现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主义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精神、思想的积淀,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传承与弘扬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群体素质提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弘扬的思想、精神以及道德是值得每一位青年学生学习的,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对促进其综合素养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素质教育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依然成为了青年学生群体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得到了相关院校的认可与支持。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院校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上始终不得要所,收效往往不尽人意。究其根本,造成该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大致可以分为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两类。有些院校物质环境建设不足,包括图书馆、教学楼以及多媒体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载体单一,影响了青年学生参与积极性。也有部分院校文化环境建设不足,缺失对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与实践过程,不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此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其所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加之院校引导不力,导致青年学生思想混乱。

二、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策略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传承与弘扬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统筹规划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步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为了迎合大众教育需求,不断扩招,生源数量增长使之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困境,限制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到物质环境建设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统筹规划发展,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传扬载体,提高青年学生群体参与积极性。简单来讲,高校应就自身办学规模、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进行审核,制定科学扩招计划,整合可利用资源,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包括教室、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等,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教、学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号召不同组织团体参与教育发展,多渠道扩充教育环境建设资源,以为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基础。

(二)重视文化实践

实践是巩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成果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引导青年学生群体民族传统文化实践应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青年学生精神素养、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高校不可或缺的资源。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寻找其与自身文化体系的契合点,并有机地将两者融入在一起,渗透到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藉此引导青年学生实践行为;二是,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文化的概念空洞而现实,是知识、思想、精神以及道德的综合体。高校应定期以不同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满足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例如演讲比赛、义务出行等,强化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检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三)加强思想引导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功能及职责定位于引导。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比比皆是,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影响。新时期,高校必须要守好互联网这块新型文化阵地,创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方式,加强思想引导,从而扩大其积极影响力。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强专业化师资建设,以培训、教研等方式及时更新教师思想理念,明确其工作目标及任务,分享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督促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指导。而教师则需以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为己任,尊重学生主体性,引导他们辩证地看待社会客观事实,尽可能降低或消除互联网信息传播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挑战,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更多学者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结合青年学生群体特点,提出更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策略,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雷畅单位:长沙市南雅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质[J].奋斗,2015,03:31-32.

[2]张先勇,聂春,熊爱民.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积淀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11-13.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2

中国共青团组织作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系统结构最完整的青年组织,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任务,自1922年诞生以来,就具备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公共服务性和实践性五大属性,始终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带领下不断完善自身建设。高校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人才培养中负有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组织作用。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开展青年教??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共青团组织自身在青年教师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作用和职责,厘清思路,创新机制,就会在组织引领、联系、服务、帮扶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定位――担当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者和护航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自身的信仰与操守格外重要,而政治性是共青团的灵魂,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教师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势必以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和护航为关键。课题组针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教师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研究,选取了内蒙古东中西部范围内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发放了问卷,有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赤峰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呼伦贝尔学院12所大学,共286份,其中1份问卷为无效问卷,剔除之后,又对部分题项的缺失值进行了处理,将筛选过的数据利用SpSS进行了频数分析。其中高校青年教师岗位所占比例为:42.8%为学生工作者,18.2%为行政管理,34.0%从事教学工作,另3.2%是后勤管理、1.8%是其他。高校共青团融入“大思政”战略,就应以做好青年教师工作为抓手,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护航作为组织定位的核心。

1.1做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引领”之意为带动事物跟随他或他们向某一方向运动、发展。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国内各种矛盾和热点问题叠加出现,这些都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敌对势力总是妄图从我们的青少年着手,想尽办法侵蚀他们的思想意识。高校共青团既要做好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工作,也要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因为青年教师是共青团组织做好学生工作的核心人力资源。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就更需了解青年教师的思想现状,找准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做”上下功夫。

调研数据显示青年教师对目前收入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同时感觉工作压力较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学校的整体氛围较好,自评诚信度较高,法制观念、理想信念、同事关系较好,共享是青年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价值观的主流。多数教师认为工作成效和个人期望有落差,侧面反映了青年教师群体作为传播知识文化的中流砥柱思想上是积极上进的,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但其价值观需要正向引导,青年教师对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总体满意度比较好,同时提出工作能力提升是青年教师的主要需求。访谈中也了解到青年教育的需求与发展往往如同其压力一样,自行承担并努力解决,高校共青团组织少有精力能够将此方面工作纳入其工作领域。长此以往的被忽视,难免造成学生眼中的老师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只对学生说教,而未真正从内心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研习。放眼长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共青团组织就应做好青年教育的思想政治引领者角色,承担起思想政治引领之责。

1.2做思想政治方向的护航者

如果说引领者起带动的作用,那护航者必承担起保护巩固之功。高校作为具有强烈学术属性的高级知识分子聚集地,共青团组织要想取得更广泛的支持,特别是广大青年教师的支持,仅仅依赖于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有所担当作为,只有被高度认同,才能成为正精进与正能量的使能者。这就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运用好各类线上平台,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实效性。

调研数据显示微信是青年教师了解、关注本地区或本校共青团组织活动的主要途径,占47.9%,另31.5%为官方网站。尽管如此,访谈中青年教师还是表达了只关注未参与,且不愿意主动参与的想法。这与问卷中的另一问题正好相吻合,高校青年教师对本校团组织针对青年教师所开展的活动频次感觉一般满意,经常参加活动者为46.0%,偶尔参加活动为46.7%,在假如您可以设计开展针对青年教师的活动,您最主要是考虑(仅选一项)选是否有意义的占37.5%,选青年教师的需求占48.8%,主观意愿的占8.8%,沿袭惯例与其他各占2.5%,说明高校青年教师更希望共青团组织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在您认为成功开展青年教师活动最关键的因素是(最多选两项)一题中呈现如下比例(个案百分比):创意占43.3%,经费占35.9%,领导重视占31.3%,青年感兴趣占55.3%,组织者个人魅力占23.6%,其他占8.8%。既然高校共青团要始终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逻辑起点和根本要义,且要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就要先将学生身边既与其亲近相仿,又可视为典范与楷模之人的青年教师作为基础加以重视,如此护航者的角色必不可少。

2文化定位――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践行者和主导者

在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时指出,学生在高校生活,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团学干部必须有化人育人的本事,促进学生“灌浆”灌得饱满。这思想的“玉液??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沉淀并不断发展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高度凝练且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担当起“灌浆”的责任,高校共青团组织只有最广泛的联结广大青年教师,将其带动培养成为高效的“灌浆者”才能保质且保量地完成“灌浆”重任。

2.1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

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就要了解宣传工作的规律、掌握宣传工作的方法。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指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而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可能在人民群众中自发地产生。在高校也同样适用,再好的“玉液琼浆”,都要让受众接纳认可,并内化为他们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能量以及个体意识和行为习惯,才能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量。这期间要靠高校共青团组织发挥宣传者的角色,组织高校青年教师联合起来,不断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同时批判资本主义倾向等错误观点,才能实现大思政的教育理念。这些观点源自于灌输理论,所谓灌输就是输送、注入。灌输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中的一种最基本方法,灌输是把真理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历史经验。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就要运用好中国特色的灌输理论,为受教育者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2.2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的表现体现在群体的自觉行为上,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最广泛地联动青年教师倡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教学在一线的青年教师,因其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心理相通、思想相融、与大学生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对青年学生有很大影响,而且在思想、观点和人格上对青年学生也有较强的影响和感召力,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视为身边的榜样加以效仿。共青团组织在青年教师工作中应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的角色功能,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各项资源和手段,深入细致地做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青年教师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政治观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及自身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2.3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者

主导意为统领全局、推动全局发展,也指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事物。高校共青团在青年教师的工作中担当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者角色。《礼记?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亦作“预”,而“预”是需要有主体来主导的,即统筹安排事物的进程。置于高校共青团工作来讲,就是要承担起统筹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青年心中并外化于行的重任。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了起来。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角色定位之一,既要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与践行,同时也具有团结带动广大青年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光大的主导任务。首先,主导者角色的使能前提是要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其次,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神圣的职业使命感、积极的工作热情、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最后,注重主导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抽象的教育内容形象化、形式多样化。

3职能定位――做好青年教师工作的联系者和青年教师的服务者

3.1做好青年教师工作的联系者

发挥好作为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共青团的职能所在,高校共青团要想做好青年教师工作亦要做好青年教师的联系者,主动积极地在“联系”上下功夫。课题组在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联系服务青年教师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中调查显示(个案百分比)做科研创新的推动者占35.8%,青年教师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占34.4%,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组织者占31.2%,优秀青年教师正能量的宣传者占30.1%,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占28.0%,青年教师困难的帮扶者占23.0%,先进科技知识的引领者占17.7%,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主导者占17.4%,其他占13.5%。又如在您认为高校团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工作应该发挥的最主要作用的调查中显示(个案百分比)教育引导青年占49.1%,团结凝聚青年占52.7%,服务帮助青年占35.7%,管理青年事务占14.5%,提供休闲娱乐占21.6%,维护青年权益占23.3%,其他占13.1%。

从选项统计中我们看到在广大青年教师心中,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对青年教师在前沿科研创新的层面起到助推的作用,应有效维护青年教师的合法权益,创新性地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做好优秀青年教师正能量的宣传,并做好青年人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同时在先进科技知识的引领、社会公益活动的主导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也就是说,高校共青团要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引领、协调与帮扶、发展与创新纳入到重点工作格局,而要做好以上工作必须发挥共青团的资源联动优势,以联系青年教师为前提做好与青年教师需求相一致的协调工作。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多数高校并没有重视这一工作,但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也有比较好的做法,如将青年教师按新入职和入职多年、未婚和已婚、已婚又以有孩子和没孩子等角度进行分类联系,各有侧重地开展工作,如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开展入职培训与适应工作;针对未婚青年教师着重组织联谊活动,针对入职多年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青年教师开展相关工作等。加强联系青年教师就会赢得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成为学生身边最正向、最亲近、最信赖的榜样,并助其在组织引领广大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

3.2做好青年教师工作的服务者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

同志曾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多元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掀起了文化浪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培养阶段,容易受到外部多元文化和内部转型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重利轻义、诚信意识淡薄、文明礼貌缺失、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进而拓展新的文化思想,加深文化底蕴是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类别及内容,依托时代背景,探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现状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默许遵守的正是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烙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内核。

1.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疑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文化资源,是大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其中从民本思想到社会主义民主观念的转化,从重礼治、轻法治到社会主义法治的转化尤为显要,由此可见,二者的内在层次是紧密呼应的。两者的内在统一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2.剖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主体,映射其传统文化之传承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和无休止的物质追求,给青年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以往传统文化思想注重先人后己的内敛态度,致使在文化熏陶不够强烈的事态下,偏执、片面的理解不能满足人们的思想与物质需求,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淡薄,这使得西方“金钱至上”的思想不断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表现为:加剧的功力心理,对利益与自我关系注重的无限放大,以及自身文化、文明框架的内部镂空。致使社会中出现局部道德滑坡、优秀思想文化觉悟黯淡的现象。青年学生应认识、学习、传承传统文化,正确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所在,避免传统文化在时代的节拍中被冲淡、被漠视。

3.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在宣扬博爱的同时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谦恭礼让,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魍澄幕中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思想有利于青年学生发现人性美、健康生活。因此,加深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感,明晰其对核心价值观念构建的核心影响,为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知识型、价值型以及制度型,传统的价值型文化传承,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刻的了解并能够真切笃实地践履。因此,价值型传统可以切实提高国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制度型传统是传统文化体系的骨架,可以说制度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撑与控制作用。传统的君民共处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阻碍,渗入了朴实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与忠君爱国传统。这种传统有力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蕴含着“和谐”、“文明”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来源。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化的传承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

三、探析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不同的传统文化类型及其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决定了其在现实中不同的实践路径选择,运用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探析多种路径,保证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产生积极作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现实情境,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

1.充分利用校园课堂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高校应将对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给学生。首先,高校应从理论修养与道德修养两方面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传授文化知识之余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负起导向作用。同时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为担负起表率作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装”自己,以端正的思想与切实的行动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得到学生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其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平添校园中传统文化气氛,例如:引导学生读一些经典名著,同时定期开展一些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与论坛,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

2.通过社会实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应避免片面性、灌输式的机械教学,运用灵活、人性化的自主实践式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在课堂教学之余,应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践的机会,倡导同学在实践中主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例如参观历史遗迹、组织文化学习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融入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3.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导作用

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引领青年思想的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载体,在大学生舆论主渠道赢得一定的话语权,提升舆论的引导能力,发挥新媒体的引导作用。用“网言网语”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倡导同学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递作用,在互联网上发起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主题实践活动。

4.加强家庭文化气氛,引导青年学生思想

家庭教育不单单关注孩子的学业发展,同时是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信仰的养成基地。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重视正确引导青年学生认知、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采取开放式教育,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将来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上进行大胆创新和主旨深化打下基础,努力发展、追求卓越。

然,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一个长期渗透与影响的过程,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从各个渠道入手,以影响力带动认同感、以实践性作用行动力,与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方法运用于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构建为宗旨,实现文化品牌卓越、社会和谐先进。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4.5.

[2]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D],北京,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12.

[3]余福海,张晓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G],北京,北京大学,2014.12.

[4]雷雪芹.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创新[G],合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15.9.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文化传播

引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不断传承下去,然而有很多人并不曾真真正正了解过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域上的空间界限,人们通过游览观看,阅读文字等方式了解传统文化,但这些方式仅仅是浅尝辄止的,众多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并没有足够了解与深入的认识。传统展示方式的体验形式单一、载体匮乏、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吸引青年的关注。拥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展示设计能够吸引青少年注意力,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借助虚拟现实展示设计能够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因此传统文化传播借助新技术将是必然趋势。

一、传统文化的传播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轻视和忽视。青少年在了解学习传统文化时,通过阅读书籍报纸、观看影像资料参与当地祭祀活动等,然而这些传统参与方式并不能给予青少年良好的体验感受。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何能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使他们更深入了解文化内涵和底蕴,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体验方式进行一些创新和设计,结合当下时展,用更新颖的方式推广。

(一)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极大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进入了青少年的生活当中。青少年受这些时尚潮流的影响,青少年在接受新鲜文化的同时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如今的青少年来到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古城、古镇,或者去一些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游览时,大多数青少年只是下车拍照,之后在社交软件上展示就什么也不记得了,很少有人能融入到历史文化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积淀中,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吟诵经典、各地民俗、手工艺等传统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熟悉、喜欢传统文化,因此中小学教育加入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开展与文化社团合作的体验活动,书法、造纸、青花彩绘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体验中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如图1、2)。

(二)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保护与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然而传统文化逐渐被青少年忽视,如何引导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拉近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这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积极反思与探索,为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与传承作出努力。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我们需要让青少年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有助于文化兴盛,更有助于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提升,是国家、民族发展繁荣的条件。

二、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概述

(一)展示设计概述:在空间环境中通过艺术手段,借助一定的展具设施,有计划、有逻辑地传达给参观者准确信息和内容。这种展示手段将最核心的信息内容传递给观众,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创造性设计活动。从传统展示设计的展示角度看,传统的展示方式不能满足观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无论从传统的印刷品、文物展示、文化活动等都受到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参观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参观者并不需要到现场去获取信息,大量的信息内容在网络中就可以得到共享。

(二)虚拟现实技术的定义:虚拟现实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领域的新技术。综合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采用计算机领域多种学科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真实感官体验的虚拟环境,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特性:多感知性、交互性、自主性。通过电脑技术产生虚拟的三维空间,使体验者置身其中,并通过交互设备与三维空间环境中的目标物体展开交互,相互影响。

(三)虚拟现实展示技术的界定:虚拟现实展示设计是一种新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具体来说,它通过计算机将真实场景生成虚拟环境,将声音、图像等信息传递给人们。这是一种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信息展示方式。通过设计者的制作实现实时交互,使人们游览浩如烟海的文化历史。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对信息的传达越来越丰富。与传统展示方式相比,虚拟现实展示手段通过三维数字模型作为展示媒介,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从任意角度获取信息内容,也可以遵循自己的意愿去了解信息,避免了传统二维图形传达信息的单一性,不完全性。设计者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展示方式的艺术性突破。虚拟现实展示设计使观众的感受得到突破。传统信息展示过程中,观众通过视觉听觉获取来自多媒体上面的信息,这种信息传达是设计者有意安排传达给观众的,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能力实现信息展示的创新,帮助观众自由地获取信息。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优势在于互动性,它使观众与人机之间产生交互,突破以往的限制,有利于观众自主获取信息资源。虚拟现实具有更个性化的展示效果。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以及情感目的,改变真实世界中理性带来的束缚,你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过去,可以亲身经历那些经典文化。展示的内容不再局限在书本、影像中,虚拟现实创造的虚拟环境绚丽多彩,把过去不复存在的东西又带回到我们的眼前,独特的观察体验方式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实例:目前,VR技术早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特别是在文化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使青少年逐不出户就能领略到古老紫禁城的历史风貌,不用穿越时空就能体验到华夏民族祭天仪式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目前,许多大公司把注意力放在虚拟现实技术与其他领域相结合上,比如,由北京暴风魔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北京龙泉寺推出的虚拟现实产品,《全景龙泉寺》是将龙泉寺转化成虚拟现实场景。通过手机下载全景龙泉寺app,佩戴VR眼镜后,就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内容。观看虚拟森林剧院中百余部虚拟动画短片,在虚拟的佛堂中品味梵呗,读诵经典,在见行堂体验龙泉寺内僧侣修学的活动场。以别样的视角来到龙泉寺游览,足不出户领略龙泉寺的绝美风光;瞻仰深奥佛法的道理,增加智慧。新颖的体验方式满足青少年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避免了青年人对佛法枯燥的接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所展现的内容是传统展示方式无法比拟的,其独特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吸引青少年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体验方式会因VR技术而改变(如图3、4、)。

三、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技术

(一)虚拟现实环境建模技术:以《全景龙泉寺》为例,利用计算机构建一座高度还原的龙泉寺场景,人身处虚拟场景中获取庞大信息量。因此建立逼真的环境模型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获取现实环境中数据信息,通过三维制作软件建立三维虚拟环境模型。目前三维制作软件常用到的有有maya、3dmax等。

(二)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人身处在虚拟环境中需要实时感受环境的动态变化,以人的行为活动为中心,人与环境产生交互动作。为使人在虚拟环境中产生身历其境的效果,因此良好的实时动态的图形效果是首要条件。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升级,在不降低图形的质量和复杂度的前提下,使图形处理能力得到提升,使人体验到更真实的效果。

(三)虚拟现实交互设备:通过输出设备有效实现同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为使人在虚拟世界中与场景物体产生反映,不少公司开始生产可实现的虚拟现实设备,这些交互设备包括数据手套、动作捕捉设备、眼动仪等。不同设备各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例如体验者长时间使用头戴式设备时会产生眩晕感,使体验者并不能从虚拟环境中获取快乐。因此虚拟现实交互设备有很充足的提升空间。

四、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对文化传播的启发

(一)公众教育:在文化传播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当前传播方式获得巨大改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枯燥无味,难以满足观众文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观众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呈现方式以及触动内心情感。而利用计算机创建出虚拟三维环境,观众通过佩戴设备在虚拟空间里感受历史的厚重内涵。引领观众穿越时空融入历史文化当中去,与历史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这种虚拟现实直接使人们在游览中获得更高的视觉冲击与心灵感受,也使得观众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知,有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融合创新:随着交互设备的出现,人不再通过传统的方式触摸屏或鼠标、键盘等进行操作,这种更真实与更深入的体验方式,使人们能够深刻了解文化内容。虚拟现实展示设计通过人们艺术性的思维创作使得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传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独特的互动体验使得文化展示的艺术效果强烈而深入人心。文化传播依托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为深刻有效。

结论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经典诵读;传优;养心;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11-00-04

一、什么是经典――以“传优养心”为精髓

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的解释,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经典”一语大约从汉魏时期就开始使用,主要指儒家典籍。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及的“昼修妇业,暮诵经典”,此处的“经典”指的就是“六经”和史书。后来,凡一切具有权威性、能流传久远并包含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都被称为经典。[1]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各个知识领域内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伟大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新、奠基性的著作,比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和文等,都属于经典,它们以深刻意义塑造着民族历史和文化。刘勰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可谓一语中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里提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如四书五经及诸子、辞赋等,其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造就通才。

经典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的根基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只有经过反复不断地被阅读、被解释、被评价,其价值才能逐渐被认定,也才能最终成为后人心目中的经典。经典作为人的精神个体和艺术原创世界的结晶,体现着价值多元性的特征,是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就如同孔孟老庄之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活动,文化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经典诵读则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要厘清青少年经典诵读教育的“经典”是什么,则需要明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一般而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年龄和学习特点入手,以生为本,通过经典文化素材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民族认同感,塑造民族性格。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优养心”的经典教育理念。“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传承、传扬,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觉。“养心”,即将民族精神中最具凝聚力和当代价值的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等作为主要内容,培养具有“中国心”和世界眼光的当代青少年。“传优养心”的落脚点在经典,即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经典诵读不仅是母语养成、知识收获的过程,也是心灵滋养、智慧启迪的过程,更是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的过程。因此,经典是有利于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凸显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经典的、富有持久震撼力的典范性、权威性著作。

二、诵读“什么”经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与传承

目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经典诵读主要有蒙学经典、儒家经典、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和学校自编经典读物等。不同专家对青少年经典诵读的范围观点各异,有的学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有的主张学习蒙学教材,有的则提出读佛教经典,有的甚至还将经典范围扩大到莎士比亚等外国经典。可见,实践中青少年经典诵读内容混杂。如何选择经典,选择什么样的经典就成为首要问题。

儿童的经典诵读主要以传统蒙学读物为主,这是一些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等方面易于记忆、注重知识教学和品德培养相结合的著作,包括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综合性蒙学读物,《小儿语》等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读物。[3]儒家经典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道家经典以《老子》《庄子》为主;佛经经典包括《心经》《金刚经》等。学校或地方自编经典读书,主要强调经典的混合和精选。比如,广州市天河区开展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以诵读《千字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等中华文化经典为载体。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编写的《进课堂》教材,共23篇,分别以仁、义、礼、志、孝、为学之道、修养之道、朋友之道等为主题,选取《论语》中的相关篇目进行组合。[4]

如上所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一般是指《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厚的民族精神资源,并长期作为经典逐步渗透到中小学课堂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南怀瑾先生说过,从儿童时期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倡导的“直面经典”,把具有古代汉语精致、雅致特点的古今习用的丰富的历代人文知识,作为青少年诵读经典、进行母语养成教育的宝贵材料,是对经典诵读的充分展现,也可以完成对青少年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现有经典诵读的素材众多,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明确青少年经典诵读甄选的原则。

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目前,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首先就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哪些传统是好的,哪些传统是不好的,须经过深入的思考、学习、实践才能逐步厘清。比如《弟子规》的思想性不太强,取材多是儒家孝道文化的具体化、规则化,是否适合作为现代青少年广泛诵读的经典,值得我们去思考。《心经》《金刚经》虽有思想性,但是否适合给中小学生诵读?《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等等。

由此,选择经典读物,不能纯粹按照古代经典的范围,还应考虑立德树人,传优养心的根本目标与出发点。其思想性的判断标准,应该是从卷帙浩繁的古代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中挑选涉及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德行等各个方面的人物典故,其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应该与青少年核心素养的培养一致。这是判断思想性的唯一标准,至于是否儒家,是否道家,并不是关键。

其次,坚持开放性原则。经典选择的开放性,意指只要是具有传统价值、民族文化特征的典范作品,不论古今,不论儒道墨法,不论文言白话,都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内容。经典诵读主要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也不能排斥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经典。经典派别的开放性,不拘泥于儒家经典。对于青少年诵读经典,应该是取百家之所长,而不拘泥于一家。文学题材的开放性,不一定是经书,可以是诗词歌赋,如唐诗宋词,都是适合中小学生诵读的经典。这可以从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所罗列的经典中得到印证。以经典诵读教育为载体,坚持以开放性的原则选择经典,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价值的继承。

最后,坚持可读性原则。所谓“传优”,意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扬。就涉及到经典的选择,那就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在儒家经典中选择最具价值的作品,以精神提升和生活教育为主。巧妙地精选体现中国语言文字的作品,提高经典读物的易读易记性,使之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此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经典并非一定要原著,也可以选编和改编,比如一些比较好的经典学习的版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读物的选材特别注意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大量选取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民间传说,流行趣事。如《增广贤文》:“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撵旧人。”这些兴趣盎然的内容,极易引发儿童爱读、乐读的积极性。又如,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劝学、勤学、励志、修身、孝悌等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对青年少品德、人格完善能起到重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龙文鞭影》就有大量列举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如体现忠诚的武穆精忠、杲卿断舌、赵苞弃母、捐生纪信等;体现守信的韩康卖药、季札挂剑、羊祜推诚、尾生岂信、布重一诺等,这些历史故事除了人文性、趣味性外,其人物本身就是传统道德规范的楷模,对青少年德育教育能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5]

三、“如何”诵读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递

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学方法。实践中,用于青少年私塾学堂和体制内学校的经典诵读方法各异,主要有王财贵的“大量读经”教学法(朋友,跟我读)、陈琴倡导的“中华经典素读”教学法、徐健顺的“中华呤诵”教学法、韩兴娥探索的“海量阅读”教学法、陈杰思的“中华经典义理”教学法、武家舫的“中华孝雅”教学法,以及张庆华总结的经典体验教学、许凤英提出的“三环七步”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简单梳理发现,上述经典诵读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老实大量读经,包本背诵,追求读经数量;二是主张借助吟诵方法,即古代私塾读书法,提高诵读的趣味性。这两类读经法,共同点都是“读”,只不过一个朗读,一个吟诵,讲究平仄等用韵,有些趣味,但本质一样。

适当诵读与记忆经典文本是母语养成和经典教育的基础。吟诵,即按照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语调和一定的节奏,低吟浅唱,陶冶性情的读书方法。王财贵的读经理念是“早诵读比晚诵读好,诵读经典比诵读唐诗宋词好”。这种经典教育和经典训练是主体文化精神从自在走向自觉、从潜在走向现实,从感悟转化为创造的过程,是培育、生成、壮大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6]大量读经的方式虽在古代曾经对青少年的教育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如仍沿袭其旧有套路,未必会有好的效果。事实上,读经派的十多年实践,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不仅能背诵20万字经典的青少年寥寥无几,而且大批接受过读经教育的少年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素读等教育模式也与之类似。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读经本身以外,还有不同教育理念相冲突的问题。

笔者认为,如果能够结合孩子们的生活与心理,对经典有针对性地适当讲解,不但提高兴趣,降低难度,还可以开启孩子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国学大师胡适在讲述自己的私塾读书经历时,说自己的母亲给私塾先生高于别人三倍以上的学金,只为先生可以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而其他的学生,先生只是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可见,即便是以前的私塾读经,讲与不讲,其效果还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在课堂上作适当的注解与串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诵读练习,也是非常必要的。

经典诵读,其实不仅是记忆,更应有理解,在抑扬顿挫中理解古诗文等经典,应该考虑到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将朗读、诵读、研读有机结合,层层推进。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讲解与研读,打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束缚,尽可能地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研读。

不同年龄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不同,要求经典学习方法的不同。对照《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开展启蒙教育,宜诵读浅近的古诗;小学高年级,宜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阶段,能阅读篇幅较长的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青少年儿童读经典,不是注入式的刻板教育,而是启发式的活泼愉快的学习,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力求符合青少年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经典诵读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解读”和“研读”,主要针对经典文本思想的可懂度、经典文本语言自身的阅读障碍和学习者对文本理解性学习的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对经典文本进行思辨性的研读。在诵读基础上提倡研读经典,真正做到经典文化价值的传承。

笔者编著的《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并以此为蓝本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实践。经典诵读部分主要学习“知不足者好问,耻下问者自满”“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问则裕,自用则小”。笔者没有先讲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诵读,然后请他们挑出自己懂的先讲。部分同学基本上都能理解并背诵出来,可见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很强。但通过观察,有的孩子很难专心学习,在教师的提醒下,才能回到书本中。可见,专注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了专注力,不但能很好地领会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能静下心来自己研读。但专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训练出来的,只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阅读的乐趣,专注力才会慢慢加强。

经典诵读应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设计课堂教学。在讲解“不学无术”时,通过经典诵读、古文初读,让孩子们理解,不论天资如何,学习都是成才的必要条件。当下孩子的学习目标多被定在了分数和名次上,这很容易让他们对学习失去持续动力。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是课堂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又如,针对这一节的古文初读部分,选取了《薛谭学讴》作为素材,让孩子理解学无止境的真正含义,即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

总之,经典诵读,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经典是什么,并以“传优养心”为核心去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的传统经典,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解读、研读经典,从而有效地传承经典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现对青少年母语的养成教育,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教化,促进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等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象愚.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J].中国比较文学,2006(12):44-58.

[2]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56.

[3]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4-7.

[4]王利民,张居峰.与经典同行――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9):17-19.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6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要做到这几方面的内容,以保证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格的形成。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对祖国成就的认同和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其对祖国同胞的热爱,这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和谐统一。其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坚持做到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觉自律教育有利于他们坚持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这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三,科学的“三观”教育,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四,坚持民主法制观念的教育,深刻他们对于宪法和法律的认识,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民主法制观念。其五,坚持社会公德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的内化在自身的行为当中,为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做好基础。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尤其重要。首先,可以从本质上完善青少年学生的内在品质。哲学家康德说过:人的天和目的是向善以完善人性,使自身成为道德的存在。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就是对其进行一种质的规定,使其具备做到的属性。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和改革举措,但由于他们对社会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还缺乏一定的认同,导致他们在做出一些价值判断时,多数会以他们自身经历的事实为依据。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一定的价值观念。最后,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接受新事物的渠道越来越广,接受意识和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但多元化的社会实况总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产生影响,许多学生喜欢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和行为来引起关注,甚至有时候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这就急迫需要德育教育的大力推进。

二、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现状呼吁德育教育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华民族也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我们的社会变迁、经济结构、文化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这种趋势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由以前的一元化状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这种科技充斥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下,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迷失。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其中“主德”的传统文化精华对于人生修养和价值观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当前这种独特的价值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中却被束之高阁,依然不被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就不会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科学态度。第二,对于价值观主体的迷失。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错的多元的社会,在这种多元化的背景下,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下人们面临着多种信息渠道,接受着不同文化和思想,其思想意识也变得更加开放,这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伴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汇,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意识等也逐渐失去了主流价值观的统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被随之而来的文化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所取代。第三,价值观教育方法迷失。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并没有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一些难以胜任“主科”教学的老师担任,这种明显的不被重视造成教师教学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是加重了价值观教育的低效率。

三、以德育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主德”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其中“主德”思想是现阶段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渊源和积淀。首先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原则。“仁爱”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以孝悌为本的一种对人处事的原则,其基本思想是关心人、爱护人和尊重人。在各种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社会,用这种思想来指导青少年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贵和尚中”的思路。“和”和“中”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在待人处世的过程中主张“中”与“和”,反对“过”与“不及”,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方式来判断。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而言,有了这些精神和品质,就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各种文化思潮和先进科学,早日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最后,是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孝文化的正确传播和传承,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所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的这种现状背景下,挖掘传统孝文化的现实价值并传播和传承这些价值,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自身成长,以及社会和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现实社会充斥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青少年的价值观时刻受到这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这已经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单独承担的了,所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必须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共建模式,这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价值观教育成功的关键。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7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8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

转贴于

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9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篇10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文化,以使其能为今天所用、为将来所用。

“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是广东暨南大学李香平教授以“传优”(即传播、传承、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心”(即培养具有爱国心、责任心、诚信心、友善心的人)为主旨,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自己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及对适龄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编写的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专题系列读本。这套读本包括《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责任之道》《修身之道》(后两本待出版)等,旨在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孩子们的实践反馈,打造一本让孩子们真正喜欢学、喜欢听的青少年传统文化读本,而不是传统教育里那种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避免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三个“两张皮”现象:学术与市场“两张皮”、传统与现代“两张皮”、教育者和受众“两张皮”。

这套“传优养心”青少年传统文化专题读本,作者在内容挑选和编排体例上都有别于其他的传统文化教材:一是立足青少年常见问题进行专题整编,针对性强;二是立足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扬弃取舍,专业性强;三是立足青少年的学习特点进行互动,可读性强;四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洋为中用”,开放性强。故而这套书选择了《说文解字》《经典撷英》《经典名篇》《古文初读》等栏目进行编排,还设计了《故事有约》《幽默讽刺》《七嘴八舌》《自我评价》等小栏目,短小精悍,好读易学,欢乐有趣,力求有针对性地给青少年进行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立足现代社会人文精神和传播传统文化精神的需要,以轻松幽默、互动应用的方式进行展现,并博采众长地引用了部分西方经典名言、故事,同时富含趣味性和哲理性,真正体现了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文化传承理念。

《孝敬之道》《学习之道》这两本书都是按七个大课进行安排的,每课选取一个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然后由此引申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再细化、延伸、推广开来,从不局限于一部书或一个面。其中《孝敬之道》包括“百善首孝一人之本”“慈乌反哺一念亲情”“怀刑自爱一报亲恩”“庄敬孝慈一行孝道”“劳而不怨一行孝德”“显亲扬名一践孝行”“推恩及人一顺人伦”等。同时,还附录了课后经典诵读名篇:《孝经》《礼记・祭义》《荀子・子道》《吕氏春秋-孝行》《盐铁论-孝养》《陈情表》。这样的篇目内容和结构安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