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35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1

[作者简介]孙忠霞(1964―),女,黑龙江宁安人,硕士,琼州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语言文学及俄语教学法;崔勇(1973―),男,辽宁人,琼州学院俄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化学。

一、引言

三亚自古就是黎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三亚的旅游文化洋溢着浓郁的黎族文化色彩。据考古发现,距今大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海南岛就有黎族先民生活生产的遗迹,可见,三亚的文化历史深深烙印上了黎族人民的智慧。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对俄罗斯市场开发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把三亚作为其旅游的目的地。三亚旅游业对说俄语的游客的吸引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还有对古老的黎族文化的理解与感知。三亚旅游市场为俄语教学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而俄语教学的深入发展也能提高三亚对说俄语的游客的吸引力。

二、黎族文化背景下的三亚旅游

三亚既拥有风光旖旎的热带自然景观,又具有黎族所特有的民风民俗,其大多数旅游景点具有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基本上都源自黎族人民的智慧。三亚与巴厘岛、普吉岛、夏威夷一样具有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其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特色上,其自然美景和富含黎族文化的旅游,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把三亚作为自己出游的首选地。

著名的景点鹿回头山顶公园就是关于“鹿回头”的爱情故事,它是黎族民间流传的一则神秘又充满无限诗意的风物传说。黎族人民这样唱道:“黎家心中的歌,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黎家优美的故事,像五指山上的树叶一样多;九万九千支歌,最动听的是鹿回头的歌;九万九千个故事,最美的是鹿回头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黎族青年从五指山追赶一只美丽的坡鹿来到了南海悬崖边,面对茫茫的大海,坡鹿无路可走。当青年张好弓准备射坡鹿时,坡鹿忽然回首,变成了一位美丽的黎族少女,后来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所以此山被称为“鹿回头”。围绕着这个美丽的爱情传说,鹿回头景点建造了三亚市的城雕“鹿回头”雕塑,同时该景点也以“爱情”作为景区的主题。

由此可见,三亚旅游充满着黎族文化的气息,因此,应注重民族文化在三亚旅游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黎族文化背景下的旅游俄语教学特点

(一)注重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1.教学注重文化影响

语言、思维、文化三者相互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并记录文化,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外语的学习。学习外语不应只注重语言知识,只掌握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更应该了解文化背景,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这样才具有语用能力。

不同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导致了中俄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的黎族,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受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深刻,在继承其经济方式和宗教信仰后,也形成了一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因此,中俄在语言的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由于三亚市各主要景区的文化背景一般都来自黎族的民间传说,同时以景区为中心的一些周边旅游项目,都散发着黎族的文化气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黎族文化的影响,要让学生对黎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例如“天涯海角”拥有一个凄美的黎族传说:一对热恋的黎族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族人的反对而被迫逃到此地,并跳海殉情,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随,后人为纪念这段爱情在巨石上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三月三”自古以来是黎族人民纪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谈情说爱的传统吉祥节日。黎族民间流传的多种关于“三月三”的传说故事,是黎族丰富绚丽的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

综上所述,在旅游俄语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天涯海角等景区的俄语翻译,还要让学生注意语言、思维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能用流畅准确的俄语对景点文化进行阐释。这样既能突出景点的主题,更好地吸引俄罗斯游客的到来,又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俄罗斯文化和黎族文化的差异;而在注重文化因素、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帮助学生学好俄语,培养用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用俄语这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把所学语言应用到实践中,为三亚的旅游提供更值得称道的俄语服务。

(二)注重实践性

三亚旅游俄语教学属于实践性外语教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传授准确全面的旅游俄语方面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首先,三亚旅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景点简介、景观介绍,旅游路线设计、游乐设施,节日庆典、民族礼俗介绍,宾馆饭店、饮食文化、菜谱菜系的介绍,旅游购物、传统工艺品,交通运输、航空服务、客运、邮轮服务等,涉及广阔的知识领域。三亚著名的旅游纪念品黎锦,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黎锦服饰异彩纷呈,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用黎族织锦和单、双面绣布料制作的黎锦筒裙绚丽多彩,黎族妇女还要在上面镶嵌上诸如云母片、贝壳片、银片、琉璃珠,穿上镶嵌珠宝的筒裙,行动或跳舞时,熠熠生辉。润方言区(白沙一带)黎锦的裙子是所有支系的筒裙中最短,可以说是最早的超短裙。因此,旅游俄语教学应从多方面入手,在抓好旅游俄语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注重多方面知识的拓展,同时突出口语教学。

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俄语的教学要能充分利用三亚有利的条件,多寻求能合作的实践基地。包括每年接待俄罗斯游客超过5万人次的旅行社,信誉度高、服务出色的星级酒店、度假村等。

(三)注重实用性

三亚的“旅游俄语”课程实际上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的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教学针对性强。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模拟交际场景对话训练、口语表述、制作ppt等多种练习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和较强的社交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要求全部用俄语进行,考虑到专业词汇较多,可以根据需要在交际训练时,用旁白或ppt形式辅以适当的中文说明。

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使用旅游中惯用的俄语词汇、句型及表达方式,教师把课堂模拟为旅游车或旅游景点,要求学生进行“分角色用俄语为俄罗斯游客提供途中讲解、入住服务、饮食介绍、景点文化知识宣讲等”模拟演练。再利用见习、实习的机会,接触俄罗斯游客,从事真实的旅游接待工作。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2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3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241-02

旅游人才培养的起源较早,不少学校已经建立起相应的培养制度,为快速扩充和升级的旅游市场提供了与之发展相应的高素质劳动力,为工业化的迅速展开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提供了有效的保证。目前不少学校根据旅游行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展了相关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旅游行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旅游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于相关课程和实训基地的安排也有了一定的模式作为参考。

1.文化旅游拓展的背景

文化旅游,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旅游去亲身了解、感知、体察人类文化的具体内容,一般具体表现为鉴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探寻文化名人遗踪或者参加其他地区的一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目前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作为充实知识、提升视野和满足好奇心的有效手段之一,已经成为旅游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类型。

2.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针对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点开展人才培训是确保高质量人才输出的重要条件。旅游应用性人才与其他人才虽然很相似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同。在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下,旅游应用性人才更加注重综合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国际性,正确把握这四个特征,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注重这四点的引导和培养,是确保输出人才能够迅速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2.1注重综合性

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因此并不是实物产品的消费,服务产品的消费特点在于无形性、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以及质量测评的复杂性上。服务产业一般是由从业人员直接与消费者进行接触完善的,因此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好坏与这些特点息息相关。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也需要有较强综合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只有具有完善的综合性素质,才能确保旅游应用性人才满足市场需求。

2.2注重实用性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因为服务业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人,目的是为人提供有效的服务,所以服务更加倾向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这一特殊性就要求在进行旅游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时,要更加注重实用性,促进人才能够具备与理论知识相符合的实践手段和实践能力。

2.3注重适应性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它的变化性较高,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旅游行业自身也有相应的更新能力,因此这对旅游行业的人才就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例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多种知识技能,能够迅速接受新的思想、知识和技术,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职业需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适应职业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4注重国际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旅游行业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旅游,更多的人希望走出国门去感受更多人文情怀,这就要求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国际性。首先要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形成以多科知识为背景,由专业性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一些人文知识构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有多元化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通过实践训练形成人才的内在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最后,要有多维度的品质素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而其中素质处于核心位置,旅游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职业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服务的质量。

3.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针对目前文化旅游的特性,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每年为旅游行业输出的人才数量众多,要保证人才质量使其真正满足旅游行业的服务需求,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就必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3.1构建“三段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基础,构建起“素质、能力、技能”三段递进式课程体系,一步步培养起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一般在第一学年着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和技能进行初步的培养,第二学年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则要继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和技能,同时通过相应的实践、实习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旅游应用性人才。

3.2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目前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趋势,加强学生相关的知识灌输和能力培养,通过实践的方式查看他们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推进教学的展开。

3.2.1突出专业特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专业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在每学期将实践内容融入教授的授课中去,使理论和实务的教学能够一起发展,从而推进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提高。在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需要对各国的人文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展示的方式将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知识传递下去,同时在一定时间之后加强专业实践和岗位实习,并加大时间比重,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

3.2.2构建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

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酒店服务技能、旅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等等。通过构建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这些能力的场所,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快地掌握相关的技能,才能在未来走上岗位时拥有更强的适应性。

3.2.3构建校内外实践基地

校内外的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主要的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仅是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它还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还有长期经验的积累,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习惯态度,建立起职业创新的意识等等。而且旅游行业一般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所以学生在合作、公关、协调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也要加强。所以通过实践基地的培养,能够加强其职业能力,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3.3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但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学校要对既有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考核,并且通过挂职训练增加其实践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同时在招聘新的教师队伍时,也应注重两个方面的考核。加强教师的外语能力进行双语教学,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具备国际性。

3.4以合作办学为主导,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点加强与周边旅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学校既有人才资源进行旅游企业课题的研究,进行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旅游文化背景下,旅游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仍然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把握好旅游文化和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进行高效地培养,才能确保为旅游行业输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娟.关于如何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01:59-61.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4

关键词:马祖道一;禅宗;什邡;旅游

一、什邡马祖文化旅游背景

1.马祖道一禅学思想及其影响。马祖道一,唐朝著名高僧,汉州什邡人(今四川省什邡市)。道一终日勤参佛法,克己修行。唐开元年间,马祖听闻惠能禅师弟子怀让大师禅法颇佳,学者甚众,于是前往南岳衡山怀让门下学习参禅。怀让本惠能禅宗得道高徒,他承继了惠能禅法“弗能言说、无所执着”的般若观念,强调“任心自行”地观点。马祖历经磨难,苦心孤诣,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义旨。马祖继承并发扬了惠能“自识本心,自见本性,顿悟成佛”的修行观。即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认识自己的本性,参悟禅法从而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马祖用“即心即佛”的理念慰藉学者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禅法,又提出“非心非佛”的观点近一步升华禅宗义旨,破除人们对表象的执着,从而使学人能够顿悟人生。

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尤其的禅宗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道一禅师上承六祖惠能大师“自心是佛,体用一如,真如本体”的南宗顿悟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经典禅机。马祖禅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启发培养了诸如百丈怀海、南泉普愿,大珠慧海等高僧大德,其倡导的农禅并作思想经怀海禅师而发扬光大,影响了佛教在整个中国的命运。后来的佛教其他宗派逐渐在中国消失匿迹,与其不能适应中国社会而发展改造自身不无关系。而南宗禅学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禅学已经深深的植入了中国的文化基因,马祖禅师对禅宗的贡献值得我们称赞和仔细研究。

2.什邡马祖文化旅游现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佛教寺庙祈福礼佛,这为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较大,朴素的佛学文化和寺庙安静的氛围能够让人远离日常生活的喧嚣,平扶人们浮躁的心灵,因此,佛教文化旅游成为当前旅游开发的热点,什邡作为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故乡,更应该抓住机遇,有效的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打造以马祖文化为中心的旅游产业。

什邡市委市政府对以马祖为中心的佛教旅游文化资源也十分重视,并进行了重点打造。2005年什邡市政府举办了首届“马祖文化节”,组织召开了首届马祖禅文化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品禅论道,包括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杨曾文教授,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一城大师以及港澳台等多位学者参加讨论。组织纪念马祖诞辰的佛事活动,缅怀马祖大师为佛教文化的传播所做的贡献,举办梵呗音乐节,感受佛教文化对心灵的启迪。经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什邡市两路口镇为“马祖镇”,并举行了庄严的授牌仪式。此次更名进一步扩大马祖文化在当地及其周边的影响,有力的提升了马祖的知名度。2009年什邡举行第二届马祖文化旅游节,重点打造以罗汉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第二届马祖文化节9月7日开幕,这也是汶川地震后什邡举办的首届重大文化活动。第二届马祖文化节活动众多,由国家宗教局援建的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落成,举办纪念马祖诞辰1300周年纪念大会、罗汉寺第51代方丈升座仪式和由国内外多名学者参加的马祖文化交流座谈等活动大大丰富了马祖文化节的内涵。

二、什邡马祖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震后重建工作困难。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给经济蓬勃发展的什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地震后,什邡经济下滑明显,跌出了省内综合经济排名的前十名。曾经的十强县如今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什邡本是一个工业强县,然而地震使得许多工业单位遭受的严重的破坏,难以恢复往日的繁荣,面对困难,什邡市委市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震后重建的契机以及什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旅游业,而马祖文化旅游正是什邡难得的旅游品牌,值得重点打造深度开发。

2.文献典籍流传较少。马祖是四川少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重要贡献并且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大师,他提倡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重要的禅修观点至今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他的一些观念思想也对现代人理解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生于唐朝的马祖大师距今比较久远,而且马祖的修行学说主要集中于佛教,其不重视著书立说的特点使得其著作及重要历史文献鲜有流传,仅为少数佛学人士知晓,这不利于其知名度的传播和扩散,也不利于其旅游品牌的打造。

3.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的发展。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急功近利,过分重视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对旅游品牌口碑的强调和重视不足。比如,除了文化节及重要节日如春节期间,游人如织,其他时间,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吸引游客。旅游产品过于商业化利益化,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这与初期打造不成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游客都是到此一游的心态来到什邡,这不利于马祖文化的长远发展。

三、马祖禅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1.规划和布局。依托着唐代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巨大影响,什邡市政府打造了以马祖禅宗文化为特点的马祖村,围绕着马祖寺庙,村内修建了畅通的道路,道路两旁是统一的川西民居二层小楼,楼下是统一的门面,有经营超市、餐馆、书店、服装等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马祖村人还营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禅心湖”,这也使得马祖禅的意境更加浓厚,也改变了村民过去看电视、打牌为主要内容的闲暇消遣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去广场锻炼身体或者去图书室阅览书籍等健康的休闲方式,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马祖文化节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通畅的道路交通和完备的旅游配套设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来讲,什邡市政府做得很好。

2.宣传和推广。现代社会宣传是发展经济的有力方式,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宣传,提升马祖的知名度和重要性,通过文化名人的推广,形成名人效应,吸引游客前来品禅游玩,也是宣传马祖文化的重量途径。两届马祖文化节都邀请了国内外的众多的专家学者,这对提升马祖禅学思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游客之间的宣传与推广,游客来到什邡,体验到马祖禅学文化的精妙,让游客能够感到不虚此行,在游客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口碑,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宣传,这才是文化旅游长远发展的策略。

3.保护和传承。文化需要保护,文化更需要传承,位于马组镇的马祖寺年久失修,借马祖文化发展旅游的契机,什邡政府对马祖寺进行了改善扩建,在马祖寺旁建造了风景宜人的禅心湖,更体现了禅的意境。重点修缮了马祖出家和返乡传法的罗汉寺,寺内有马祖道场,马祖井,以及许多碑刻记录,罗汉寺旁还有一处古式园林,园林内绿树成荫,草木丛生,园内还有许多大石,石上刻有禅家著名的公案供游人参悟。罗汉寺素有西川佛都之称,保护完整,每逢重大节日举行盛大的庙会以及诵经参禅活动,吸引游人的同时,也传播的佛学。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罗汉寺僧人发扬济世慈悲精神,将罗汉寺作为临时避难场所,救济和收留了众多的受灾群众,值得我们称赞。这些重要的景观景点是体会马祖禅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对游客的重点推荐游览地,必须加以保护。同时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马祖禅文化,传承马祖禅的精髓,让游客能更深度的体会什邡旅游的乐趣。

四、结语

马祖禅宗文化是什邡重要是文化资源,也是什邡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名片。旅游业是21世纪最绿色的经济产业,什邡重视马祖禅宗思想,打造什邡文化软实力旅游产业,提振什邡经济,值得我们称赞,但是政府应该克服发展过程中急切追求经济效益的缺点,树立长远的眼光,重视可持续的发展,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业。为此,笔者认为应抛弃参观游览的初级开发,重视文化心理的重点打造,让游客来到什邡真正体会到禅宗“法如一体,平常心是道”的深刻禅理,打动游客的心灵,从精神层面让游客感到不虚此行。,通过马祖禅宗文化可以让人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心灵的宁静,感受自然的美妙,丰富精神内涵,这样有意义的佛教文化旅游才更有生命力。我相信坚强智慧的什邡人民一定能深刻挖掘把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并让文化发挥独特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游客,让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邢东风.禅宗与禅学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4-0075-03

abstract:Swotanalysisisusedtostudythe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culturetourismdevelopmentinSouthShanxiunderthe“theBeltandRoad”initiative.onthebasisofthi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hatarebeneficialtoitsdevelopment:seizetheopportunity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andincreasemarketingpublicity;broadenfinancingchannelsandimproveinfrastructure;buildthebrandofcharacteristiccultureandextendthetourismindustrychain;promoteinstitutionalinnovationandgivefullplaytotheadvantagesofresourceintegration;trainhighqualitypersonnel,improveservicelevel.itaimstoprovideareferenceforSouthShanxitoseizestrategicopportunitiesandrealizethesustainableandrapiddevelopmentofculturaltourism.

Keywords:“theBeltandRoad”initiative;Culturaltourism;SouthShanxi

一、引言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促进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以实现“五通”建设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加强旅游合作,尤其是发展具有各国特色的文化旅游,能够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实现文化认同,为深化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晋南地区是指山西南部,包括临汾市和运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延伸的腹地,邻近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记载表明中华史前三圣尧舜禹都建都于此,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首先列举出研究对象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挑战,然后将各种因素相互匹配分析,从中得出发展建议或结论。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条件

晋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寻根祭祖游。临汾市的陶寺遗址,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出土了最早的文字,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民师帝范,文明始祖”尧帝的尧陵和尧庙;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广胜寺内的飞虹塔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彩琉璃塔;苏三监狱是全国仅存的明代监狱。运城市的世纪曙猿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类人猿;“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具有“中??死海”之称的盐池。这些旅游景点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2.区位条件

晋南地区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是连接三省的中间环节。向东承接环渤海经济圈,向西毗邻关天经济区。晋南地区邻近西安、洛阳两大旅游热点城市。运城市离西安仅有260公里。西安是我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也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际化程度高,旅游发达,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构想的促进下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3.交通条件

南北方向上贯穿南同蒲铁路,东西方向上横亘侯西铁路、侯月铁路。大西高铁建成营运缩短了晋南地区与太原城市群及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交通时间。运三高铁的筹建有助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并与中原经济区实现对接。京昆、运风、运三和大运高速形成了晋南通往北京、太原、三门峡、西安等大城市的高速交通网。临汾乔李机场、运城关公机场目前通航27个城市。晋南地区已经构建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交通网络。

(二)劣势分析

1.管理体制

大部分旅游景区由事业单位分级管理,管理机制不活,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滞后,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景区整合不足等问题。晋南地区的19个4a景区以及2个3a景区大部分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相互支撑少,未形成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业投资渠道单一,向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不够。

2.开发程度

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晋南地区资源向产品转化尤其是深层次的转化不足,这直接影响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游览观光的层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收入主要依赖门票,主要的旅游活动集中在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同时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不完整。各类产品开发不足,难以满足游客当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以及市场新变化。

3.相关服务

目前运城市有旅行社84家,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5家;临汾市有旅行社54家,五星级酒店0家,四星级酒店5家。虽然旅行社数量多,但缺少大型旅游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小、散、弱的状态,市场化程度低,接待能力有限,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同时旅游业人才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重点是文化的挖掘和讲解,高素质的讲解员会将文化更加生动地展现,更好地将文化融合的旅游中,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然而现阶段存在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景区服务人员素质层次较低等问题。

(三)机遇分析

1.“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中华文化对各国人民存在着巨大的吸引力。晋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尤其是运城的关帝文化和临汾的根祖文化,更是对海内外的华人华侨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晋南地区临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高地西安,可以与西安形成大的旅游圈,共享旅游客源。

2.良好发展环境

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支柱。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通过《人说山西好风光》电视竞演方式评选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全面宣传了晋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展示文化旅游形象,掀起全方位协助文化旅游发展的热潮。这为晋南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挑战分析

1.区域竞争

黄帝是华夏部落首领,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是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陕西延安黄陵县力图将黄帝陵打造成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据历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经过几千年的传承,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华夏第一陵”。同时黄帝陵是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内容上与晋南的寻根祭祖游内容相近,容易形成区域竞争。

2.旅游业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时代已经来到,旅游成为人们了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景点旅游”发展到了全民旅游和自助游、自驾游为主“全域旅游”阶段,最终要实现全域资源整合、全面布局、全景打造、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把整个旅游地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规划和建设,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转变,从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根据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从游览观光型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更强的度假休闲旅游转变。这使得游客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对特色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发展对策

(一)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依托晋南地区加入“美丽中国、天下黄河”“黄河进三角”等旅游联盟。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强化与主要客源地行政部门、规模旅行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互相宣传、互送客源、共同开拓市场,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例如,与黄帝陵加强合作,同时突出民间姓氏祭祖特色,形成寻根祭祖专题旅游线路,打造“大寻根旅游圈”共享客源。通过广告策略、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人员推销等各种方式加大对晋南旅游文化资源的营销宣传。例如,借助西安区位优势进行大通道建设,在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旅游广告牌,扩大晋南旅游的辐射范围;加强旅游宣传互动,定期举办旅游推介会。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旅游业发展需要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和增量资源的有效投入。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吸引国家、省政策性投资,吸引战略投资者。鼓励金融机构开办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的质押贷款渠道,小旅游企业以联保的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将资源禀赋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使得旅游业的发展由促进消费的单一支撑向投资、消费的“双轮驱动”转变。鼓励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的大型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加大债券市场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业和金融业的相互促?m。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发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城市基础建设,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乡村公路等级不高和景区景点连接线道路不通畅的问题,实现从机场、火车站和客运站到景区交通的无缝衔接。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停车场以及旅游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而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

(三)塑造特色文化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

依托晋南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尧舜文化、关公文化、移民文化和黄河文化,开发影视、节庆、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产品。在景区内开展常态化的主题活动和增加夜间项目,以游客的体验时间换取旅游空间。例如举办“关公国际文化旅游节”“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舜帝德孝文化节”等活动,塑造晋南地区根祖孝文化的旅游品牌,带动晋南文化旅游业发展。支持旅游产品的研发,设计一批质量过关,具有晋南文化元素符号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商品的“回味效应”。旅游业的关联性特征,既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又拓宽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将旅游业与餐饮业结合起来,弘扬晋南餐饮文化,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开发晋南文化型传统菜品,打造特色餐饮品牌,提升晋南餐饮业发展品质。旅游业与住宿业相结合,优化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住宿品牌,推进住宿企业的连锁化、网络化发展,发展更适合自驾游、自助游的车营地、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探索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经营,实现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变,提升旅游企业的活力,解决土地、资金、体制、组织等旅游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配置的问题。建立景区旅游开放备案制度、景区旅游建设与经营项目会商制度、推动景区旅游实现特许经营管理,推进经营决策、劳动用工、薪酬制度等去行政化改革,完善景区建设经营活动中的监管制度,建立健全景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景区预约预报预定机制。引导旅游业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业相互促进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晋南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旅游业重点发展建设中。依托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等高校,培养出一批专业对口,适应晋南旅游发展的景区规划、旅游讲解、市场营销策划的旅游从业人员,使晋南人力资源适应旅游发展战略。同时,高薪引进海外高端旅游教育人才和创新就业人才,鼓励本地区内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到海外留学进修,使晋南旅游发展与国际接轨。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社会化评价与监督体系,畅通旅游投诉热线和其他服务热线,依法打击强迫旅游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旅游企业等级评定制度以及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充分发挥旅游者、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对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不断的进行再教育,如定期举办“最美导游”“最佳旅行社”等比赛以及旅游业务培训学习班。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6

关键词:外国背包客;市场分析;营销策略

背包旅游者即背包客(backpacker),在20世纪70年代曾被称为流浪者(drifters),背包旅游被看着是嬉皮士和冒险者等逃避现实的人从事的边缘不寻常的活动。现在背包旅游成为广泛被接受的青年人的“通过仪式”,常常与自由的理想、个人的发展和实践相联系。许多人把一段时期的旅游作为愉快教育的一部分,或者作为承担成年人责任之前的一个有趣和独立的时期。作为当代旅游的一种形式,背包客旅游在国际上的发展速度极快,超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速度60%。在旅游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长期被忽视的背包旅游市场值得关注。本文采用访谈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调查分析四川外国背包客的特征、旅游偏好、对四川旅游景点和线路的选择,为背包客旅游营销提供科学依据。

一、外国背包旅游市场特征

与大众旅游相比,背包旅游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时尚旅游方式,深受年轻人的欢迎。西方背包旅游者年龄以18-33岁的青壮年群体为主,尤以22-27岁的青年居多,他们基本等于或高于社会的平均受教育水平(Sorensen,2003)。这与西方教育体制有关。在西方国家,结束高中课程进入大学之前,通常有一年时间可被利用做任意想做的事,这一年被称为空挡年(GapYear),许多学生利用这一年周游世界,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背包旅游者有向大年龄段延伸的趋势,根据孤独星球的调查,35岁以上的背包旅游者共占到21%。背包旅游客源地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和大洋州。

背包旅游者因低预算、花费节省而被称为“经济型旅游者”(budgettourist)。与大众旅游者不同,背包旅游者对旅游设施要求较低,他们能够调整自己去适应当地产品。他们住农家旅馆或当地居民的原住所,吃当地食物,购农家制品,乘坐当地公交车,从而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和人文环境。背包旅游具有多目的地、长距离的特点。由于目的地多,而且交通和住宿的预算很低,不愿重复旅游,只能尽可能延长一次旅行的时间。所以,背包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比一般旅游的时间长,一般在4个星期以上,有时也会根据当时的环境情况进行改变,例如旅游者获得了新的旅游信息或者有新的旅行团体加入。

背包旅游没有固定的旅游计划,大部分背包旅游者可能对任何一部分旅行都不制订计划,特别是在住宿和行程方面。基本不参加由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一般是背包旅游者独立设计旅游行程,有粗略计划,根据旅途中收集到的信息,能够随时调整行程。说明外国背包旅行者的旅游弹性相当高。

背包客在目的地的休闲活动集中在自然、文化、探险几个方面。孤独星球(2005)的调查发现大多数旅行者的重要动机是:“探索其他文化”;“探险感的建立”;“探索非旅游者地区”;“接触当地人”;放松或逃避。即访问和了解异域文化、探险和追求刺激等。所以,背包旅游者常常搭乘公共交通车,选择住农家旅馆,与当地人交流,乐于接受并按当地生活方式生活,并把旅游中的各种经历作为了解一国国情和文化的方式。

背包旅游者富冒险精神和超强的探险意识、充沛的体力精力和对独特经历的追求,热衷于去发展中国家或内地经济落后地区旅游,在大众旅游者从不涉足的地方到处能见到背包旅游者的身影。因为那里物价便宜、消费低廉、民风纯朴、景色原始且有异族异域风情。背包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是一些参与性强或者是带有一定刺激性的括动,如冲浪、潜水和丛林旅游等,体现出不同于大众旅游的惊险和刺激的特点。

背包客旅游过程中注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通常表现为:(1)与旅游地居民的交流,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2)与其他旅游者的交流,了解旅游线路和他们以往的背包旅游经历,并借以炫耀自己的背包经历;(3)与旅游业服务人员的交流,希望能够从服务人员那里获得对其旅游活动有用的信息。

二、四川外国背包旅游市场的数据分析

四川外国背包客统计特征如下:男性与女性游客各占50%,主要来自欧美和澳大利亚,居前五位的客源国是美国(14.7%)、英国(13.73%)、澳大利亚(12.75%)、荷兰(11.76%)和以色列(6.86%)。其中,以色列占一定比例,与国外学者Daryamao(2007)的研究相吻合。游客以中青年为主,44岁以下的游客占81.19%。外国游客受教育水平较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占76.22%。另外,在职业结构中,以工人、商人和学生为主。游客在四川境内停留6天及6天以上占比例最大,为42.71%。旅行目的以观光为主,占66.18%。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调查游客在选择四川旅游景点和线路时的偏好。

1.背包客在选择四川旅游景点时考虑的因素。主要因素是自然风光(62.17%)、独特文化(41.18%)、知名度(28.92%)、时间(27.94%)和费用(20.10%)。根据调查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发现外国背包客总的旅行时间长,但到的地方多,所以可能在某一处停留的时间就有限;同时,他们为了能旅行更多的地方,就要控制在每一处的花费。总的来说,外国背包客的旅行宗旨是:在时间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享受自然风光和感受独特文化。

2.背包客选择四川旅游景点的偏好。背包客选择成都大熊猫基地的最多,占77.94%。接下来是乐山(53.92%)、武侯祠(29.90%)、峨眉山(23.53%)和九寨沟(21.57%)。另外,选择“其他”这一项的占16.18%。其中游客喜欢的旅游项目分两种类型,一是市内游,如文殊院,黄龙溪,锦里等。二是川藏线,如松潘、丹巴、塔公、康定、朗木寺和中甸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外国背包客在选择四川旅游景点时的三大偏好:一是成都市市内景点。成都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浓郁,交通便捷,花费不高,是背包客必选的旅游项目。二是知名度高,吸引力强,距离近,花费低的世界遗产景点。乐山大佛集各项优势与一身,最受外国背包客欢迎。三是具有天然美景和原始藏族风情、尚未形成旅游热点的四川藏区。这是那些具有探险精神的外国背包客所钟爱的旅游项目。

四川是中国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也是四川吸引入境外国游客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因而作了专门针对世界遗产景区的调查。背包客按照知晓度和喜爱程度给四川世界遗产景点排序。可以看出,外国背包客对于四川世界遗产景点的知晓度相当低,除了对于乐山大佛的知晓度达到65.20%外,其它遗产景点均未过半。我们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背包客不太在乎“世界遗产”品牌,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兴趣选择旅游景区,因而他们对世界遗产的知晓度不高。背包客最喜欢的世界遗产景点依次为乐山大佛、九寨沟和峨眉山。分析其原因,与外国背包客选择四川旅游景点时考虑的五大因素有关。乐山大佛旅游时间短(一天),费用低(不超过200元),距离近(1.5小时车程),文化内涵丰富,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如此多的外国背包客看中的优势使其在这一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外国游客对于佛教文化十分好奇充满兴趣,再加上峨眉山距离也不太远(2.5小时车程),所以选择峨眉山的游客也很多。童话世界九寨沟以水为灵魂,风光旖旎,令人称奇,且有藏族文化衬托,因而也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但由于九寨沟距离远(8小时车程)费用高,来回至少3天,这使九寨沟丧失了部分竞争力。而黄龙、青城山和都江堰在针对外国背包客的需求上优势均不明显,加上营销力度不如其它景区,背包客对这些遗产景点的知晓度和喜爱度都不尽人意。

3.游客对世界遗产景点旅游线路的选择。多于1/3的外国背包客不游览世界遗产景点。统计有效问卷127份,204个调查对象中有77人一个世界遗产景点也不去,占37.75%。这说明到四川旅游的背包客很大部分是中转游客,目的地是西藏,或川藏线上的景点,顺便到成都市内景点游览。四川世界遗产景点在背包旅游发展中,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选择最多的是只去一个遗产景点,占53.54%。其中,乐山大佛倍受青睐,占40.16%。由于成都是背包客集散地,所以,成—乐线应是背包客在四川旅游最主要的线路。其次是选择两个遗产景点旅游的线路。最热门的是相邻遗产景点组成的乐—峨线,其它以两个不相邻景区组成的线路居多,增加了背包客旅游成本。第三是选择三个遗产景点的线路。乐—峨—九线和乐—峨—都线是选择最多的两条线路,乐山大佛是所有三个遗产景点线路中必游的景点。背包客选择以上线路旅游的原因。知名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占39.71%。背包客选择最多的线路,都是由知名度较大的景区构成。时间是第二大因素,占19.61%。所以游客多选择1-2个世界遗产景点旅游。第三是方便程度。方便能降低时间成本。成—乐线、乐—峨线受到背包客追捧,就凸显了方便程度在背包客线路选择中的重要性。总之,背包客主要选择有高知名度景点且方便的遗产线路旅游。

4.背包客离川后的目的地。背包客离开四川主要去云南、西藏、西安和重庆。“其他”这一项中,上海占不少比例。可以总结出外国背包客离川后的流动有两种趋势,一是四川邻近省市,二是北京、上海。吸引外国背包客再到四川旅游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风光(79.41%),美食(44.61%)和独特文化(41.18%)。所以,在旅游营销中,就尤其要突出这三大优势。

三、基于四川外国背包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现在四川入境旅游营销主要采取给予国外各大旅行社优惠和奖励的方式,组团来川旅游,使团队客人在入境游客中占了不少份额。但是,由于欧美游客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与国内游客不同,他们认为跟团这种方式受到束缚和限制,而且旅游活动太统一,因而更喜欢自助出游。所以,外国背包客这一市场潜力巨大,关键是看怎样去呈现其特色,怎样去打造符合外国游客口味的旅游产品。调查还发现,背包客的旅行方式是边走边看,没有明确的旅行计划。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可以多作停留,如果发现了新的旅游吸引物,不会因为旅行社的束缚而不能继续停留,这就给四川外国背包客旅游营销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1.四大旅游品牌构筑四川整体文化特色。独特文化是吸引外国游客来川旅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与游客的进一步访谈中发现,外国游客来川的文化因素主要有3方面:第一,四川是熊猫故乡,有中国最大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成都建有大熊猫基地,外国游客来中国必然会到四川来看国宝熊猫。第二,川菜已走向世界,在国外大受欢迎,吸引外国游客到四川品尝地道美味。第三,西藏的佛教文化和藏族文化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相当大,而成都直飞西藏是最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所以游客会在四川中转停留。针对外国背包客的文化需求,可以整体推出四川的四大旅游品牌,即:熊猫,美食,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增强四川的吸引力。在继续宣传熊猫和美食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宣传四川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九寨和黄龙的藏羌民族风情;乐山和峨眉山浓郁的佛教文化;青城山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等。

2.点线结合空间战略促进背包客空间扩散。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资源类型丰富独特。但从背包客对四川旅游景点及线路选择的偏好来看,主要选择少数景点和线路旅游。很多符合背包客偏好的景点和线路没有进入背包客视野,所选景点和线路在空间上没有形成扩散之势。四川应充分利用资源大省的优势,采取点线结合的空间战略,大力宣传文化独特又方便的景点,设计符合背包客偏好的旅游线路,促进背包客四川境内空间扩散,有效延长背包客停留时间,扩大市场规模。从“点”上设计,可以推出成都周边十大旅游古镇。十大古镇距离成都近,小吃、建筑特色显著,且价格低廉。从“线”上设计,可推出文化浓郁的十大探险旅游线路,如金口峡谷探险、茶马古道探险、女儿国探险等线路。这些线路集自然美景和丰富文化为一体,对背包客吸引力大。

3.整合资源,发挥世界遗产旅游品牌优势。四川是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大省,世界遗产旅游已成为四川入境旅游营销的拳头品牌。但由于营销不当,背包客对四川世界遗产景点的选择率不高,对线路的选择也很局限,遗产旅游品牌优势没有发挥。旅行社推出的四川世界遗产旅游线路,一般是六大遗产景点7日游。由于六大景区较为分散,游客只能在较段时间走马观花游览,参与性、体验性不强,不符合背包客的选择偏好。世界遗产景区往往只注重宣传景区本身,没有结合邻近的其它旅游资源设计较丰富的旅游内容,使遗产景区旅游显得单一。要发挥世界遗产品牌优势在开发外国背包客市场的作用,就要整合资源,推出符合背包客选择偏好的旅游产品。

(1)遗产景点组合。虽然四川6个遗产景点总体较分散,但恰好是两两相邻,这就可以把相邻的两个遗产资源整合,推出三条线路:九寨—黄龙“水域风光和藏羌风情线”,乐山大佛—峨眉山“山岳风光和佛教文化线”,青城山—都江堰“古堰文化和道教文化线”。整合后的三条遗产旅游线路脉络清晰,文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既方便了游客在比较与选择,同时也改变了目前各遗产景点无序竞争的局面,能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在遗产旅游营销时,以三条线路为营销脉络整体推出,而不是六个遗产景点各行其是,或推出疲于奔命的六个景点环形旅游线路。这样能改变很多外国背包客只去一个遗产景点的现象。

(2)遗产资源与非遗产资源组合。为了丰富世界遗产旅游内容,根据外国背包客在选择四川旅游景点时的三大偏好,可将遗产景点与非遗产景点整合,推出符合背包客偏好的旅游线路。

成都市内景点与遗产景点整合。成都是外国背包客的集散地,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选择成都市内背包客喜爱的旅游景点与四川遗产景点联接起来,可推出以下线路:文殊院—乐山大佛—峨眉山“佛教文化线”;熊猫基地—九寨沟—黄龙“熊猫观赏线”;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巴蜀文化线”。藏区资源与遗产景点整合。四川北部阿坝州的自然资源和藏族风情吸引了大量喜欢原始风光和探险旅游的背包客,连接若尔盖、红原和松潘三大草原,以及九寨沟和黄龙,可形成一条阿坝州旅游环线。

4.注重目的地背包旅游网络营销。英特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背包旅游市场最主要的信息传媒,西方背包旅游者通过网络主要完成确定旅游计划前的信息收集过程和确定旅游计划后的预定机票等过程。澳大利亚旅游研究局的报告也显示44%的背包族通过因特网制定旅游计划。在确定了旅游计划后,许多背包旅游者通过网络购买器材、预定机票、预定住宿等。

目前,中国旅游目的地缺乏针对外国背包客的网络营销,外国背包客最为直接的旅游信息来源是英文的中国旅游指南,如“Lonelyplanet”和“Let’sgo”。翻看这些书籍后,调查人员发现,其间对四川某些遗产景点的介绍并未突出其资源的稀缺性和价值的普遍性,介绍不详细,同时又缺少图片来展示。但对某些非遗产景点又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这些书籍上的介绍影响了游客对景点的选择,促成其旅游行为。背包客以年轻人为主,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最喜爱又最方便的方式。建立一个四川背包旅游的英文网站,详细介绍四川的景点、线路、美食、民俗和宗教等,以精美的图片展示各种美景和旅游活动,开展网上电子商务,方便背包客预订,是四川开发背包旅游市场的必要手段。

5.与西部其它背包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令人震撼的原生态壮丽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以及神秘的宗教文化,使西部成为我国主要的背包旅游目的地区,西部背包旅游市场的优势突出。由于西部地区还没有足够重视背包旅游市场,缺乏针对外国背包客的市场营销,西部市场的整体规模还不太大,经济优势还不太明显。相应地位于西部的四川省的外国背包市场规模也受到制约。根据调查,四川外国背包客离川后的目的地主要是西部的邻近省份。这就充分说明,四川是西部背包旅游市场的一部分。与西部其它背包旅游目的地联合营销,可发挥整体吸引优势,通过促进背包客向西部聚集,在扩大整个西部市场规模的同时,提高四川背包旅游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Daryamaoz.Backpackers’motivations:theroleofcultureandnational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7(34):122-140.

[2]CamilleCaprioglioo’Reilly.Fromdriftertogapyeartourism:mainstreamingbackpackertravel[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6(33):998-1017.

[3]白凯,马耀峰,李天顺.环境感知因素对旅华背包客旅游决策行为影响研究——以西安为例[J].旅游学刊,2006(5).

[4]朱璇.背包旅游者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意义探究[J].旅游科学,2005(3).

[5]ReginaScheyyens.Backpackertourismandthirdworld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144-164.

[6]黄向.徒步旅游国内外发展特点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3).

[7]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杨勇.自主权与消费者旅游方式选择——一个基于效用的经济学分析[J].旅游学刊,2007(7).

[9]张虹菲,吴佳,李苗.基于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国外背包客动机、行为与满意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10).

[10]朱璇.漂移的旅行者——关于背包旅游者的演进轨迹[J].旅游学刊,2007(2).

[11]李春颖,黄远水.国外背包旅游研究的多元视角[J].旅游科学,2005(2).

[12]朱璇,吕帅.直面游走的文化群——关于各国背包旅游发展对策的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科学,2007(4).

[13]苏红霞,马耀峰.洲际背包客中国出入境口岸选择[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4).

[14]陈文.舟山开展背包旅游策略初探[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15]朱璇.ppt战略与背包旅游——以滇西北为例[J].人文地理,2006(3).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7

>>基于线性景观文化廊道的武汉东湖湖岸空间形态整合研究“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武汉物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武汉发展商务旅游的Swot分析基于Swot分析的武汉市低碳旅游景区的开发现状及策略基于Swot的乡村旅游分析基于黑色旅游视角下重庆防空洞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青奥会背景下南京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休闲时代背景下的辽宁温泉旅游Swot分析武汉东湖景区营销分析基于Swot分析下的泰州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基于Swot分析下的酉阳县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保护生态环境背景下武汉东湖环湖绿道设计基于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武汉市红色旅游景点推广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旅游营销策略分析武汉会展经济的Swot分析武汉东湖文化资源的旅游商品化及其发展思路探讨基于Swot分析的宁波体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红色旅游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阳江滨海旅游发展研究基于Swot分析的农业庄园旅游开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基于旅游背景下的武汉东湖景观swot分析基于旅游背景下的武汉东湖景观swot分析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毛婷")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 要: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我认为这对于景观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也不愧为是一个很好的分析方法。分析基于被设计对象的各种背景要素,充分认识武汉东湖各种因素的综合力量,才能做出立足地方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吸引旅游客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滨水旅游景观。关键词:武汉东湖;旅游;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J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75-01一、武汉东湖景观旅游的优势(一)文化优势区域研究法是城市文化特色定位研究的基本方法,而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对城市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市有3500年的建城史,武汉东湖是展示武汉地域性文化与提高城市品味的绝佳地段,因为这里汇聚了高品质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据统计,自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920万人次,仅听涛和磨山两个景区旅游门票和旅游服务收入就达1亿2千万元。根据武汉东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从旅游产业组合的基本要素出发,可以整合为:荆楚文化和现代科技文化二类。1.荆楚文化①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的青铜铸造工艺、丝织刺绣工艺、漆器制造工艺、哲学、散文、辞赋、音乐、舞蹈、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②名山古寺文化。武汉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2.现代科技文化主要分为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两个方面武汉市的科学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在中部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优势。其资源组合系统主要有:717研究所、光电研究所、水利部水生态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七十家。其中国内顶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1家;在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部级科技机构25家;部级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7家;具有国家顶级设计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6家。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人才培养;培养路径

全域旅游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一般意义上的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固定社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行业支撑的,通过对该固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进而实现旅游、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地方法规等整体、全面、系统的优化和提升,最终实现该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树立以旅游业为中心的新的、符合时展潮流的协调发展理念。各行各业、各部门、民众需要共同参与到全域旅游之中,充分利用旅游地的各种人力、财力等资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进而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新环境下全域旅游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发展现代旅游的新战略

现阶段,全域旅游业的总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全域景观、环境、生态、服务、市场秩序、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和精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固定区域内全域旅游的交通便捷、酒店服务、医疗服务、环境优化、综合信息完善、人才储备体系健全等一体化服务,实现综合性较强的全域旅游模式。逐步实现全域旅游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的过程,这就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以及逐步优化产业布局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而在这些工作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总体发展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体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基于全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我国部分省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翻一倍。以我国旅游大省海南省为例,到2020年,海南省对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1万人,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达到7.6万人,对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将达到33.7万人,全域旅游将进一步解决海南省200多万人的就业岗位。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我国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现阶段发展全域旅游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所谓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是指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服务人才、高级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以及旅游服务人才。众所周知,旅游这一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变化。在全域旅游的大时代背景下,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定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其外延和内涵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扩大。由此可见,针对全域旅游背景来培养专业性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只有大力培养和发展管理、技术、服务、指导乃至设计和销售等方面和领域的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全域旅游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值得鼓励,但是基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旅游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后发现,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下存在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缺乏创新的现状。比如,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设定、专业核心课程设定、课程体系规划等专业培育模块的设置存在单一、静态、传统等不足,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性。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原因,很多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趋同的现象。在旅游专业性人才培育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国外先进的“双元制”或者“洛桑模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业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较弱的“倾斜式”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旅游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我国当前存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到旅游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后,进入旅游管理等专业相关的旅游公司,但是旅游公司在对人才管理、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关的系统性、专业性指导。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旅游业业内对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是十分必要的。实践中,旅游业在就业现状中存在就业人员流动性加大的发展趋势,而且很多旅游企业的主管认为,专业的旅游技能、礼仪和社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工作水平,但是却不能改变旅游业专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从我国当前旅游专业人才的管理和培育情况来看,缺乏稀缺性和专业性的培育机制,因此,在今后的旅游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对旅游业校企之间的合作,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管理和培育方式的管理模式。

(三)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一片“大火”,但是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的现实问题。我国全域旅游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起步晚、基础弱的现实问题,而且政府对人才培育和人才引进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障碍。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旅游高级经理人和资本运作人、前景发展规划、市场风险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现象,而这个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

三、构建和完善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全域背景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寻求和探索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的现实需要。只有构建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精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出一批高素质、有理论、有实践、能创新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培育旅游专业管理和服务专业人才

全域旅游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时展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旅游经济运行模式。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传统的由单个景区景点到整个景区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旅游模式,即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无论是对旅游管理部门还是对旅游专业的从业人员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全域旅游工程的开展,必须全民参与,以建立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树立以市民为培养对象的全员参与的全民旅游服务意识、管理意识和技能意识。在构建全域旅游新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树立高度的全民参与意识,要让市民具有服务意识和技能意识。这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旅游管理部门、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旅游业”等四部门联合培养全民参与的旅游管理人才模式。这四个部门中,对教育界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该固定旅游区域内的高职院校以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先进的人才管理技术,把握有利的软、硬件设施和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学习旅游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开设远程教学,打破传统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多样、方便的教学模式。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向学校“定制”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人才,学校向企业输送专业性、理论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人才。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旅游管理相关的成人教育专业,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第四,突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课程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院校所在区域的旅游资源对课程开展进一步细化,以突出旅游课程的专业性。在旅游课程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外出实训等形式开展。旅游管理专业除了要进行导游服务技能教学外,还需要重视学生酒店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情况下,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和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育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水平较高的全域旅游专业性人才,就要以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并符合国际旅游和国际教育发展方向的现代化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以全域旅游专业课程建设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在高职院校开展符合时展潮流的国际化专业课程,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旅游管理理念。第二,加强与国外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第三,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增设国际教育的相关课程,重视对外语的教学与考核。第四,注重“知行合一”,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实现我国全域旅游的国际旅游管理水平,为推进我国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第五,采用现代学徒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充分展现了旅游企业与高职院校双元主体的办学理念、能力与知识融合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师与旅游企业经验丰富人员的双师教育机制。高职院校与旅游企业在教育部门的引导下全面合作,以此来改善旅游企业招聘人才难、旅游人才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的现实问题。

(三)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全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全域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寻求新发展、突破新境遇、打破发展瓶颈的重要形式,因此,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所谓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并在新的融合过程中实现新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旅游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与活力。在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注重对旅游业市场拉动力和融合力的运用,为相关产业、相关人员提供不同领域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平台。比如,在“旅游+城镇化”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发展模式下,进一步推动景区的城镇化水平,以大力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和鼓励特色旅游业对景区城镇化水平的建设。通过对“旅游+新型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以地方旅游产业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产业,以旅游业带动本地工业和手工制造业。另外,大力发展“旅游+新型农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设机制,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的转变和发展。由此而见,进一步探索“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培育、发展的新趋势。总而言之,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固定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应该加强对全域旅游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首先,旅游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的宣传,利用多维度全方面的宣传,呼吁全民参与。其次,在传统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再次,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学习与借鉴,并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的旅游专业核心课程。最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符合时代精神的和时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培养一支专业素质强、管理能力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对于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臧其林.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职教通讯,2017,(5):18-23.

[2]李晓东.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6,(26):114.

[3]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150.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9

>>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的桂林会展品牌战略构建大力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探讨议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英文标识语的错误分析及改进建议红色文化资源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的渗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形象的构建及网络传播策略研究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公共自行车站点布置与优化研究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背景下县域旅游转型升级途径探索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复合型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建设国际旅游胜地背景下桂林市高校高尔夫运动发展研究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项目融资模式探析加强生态检察工作服务保障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浅谈基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桂林市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国际旅游胜地生态山水名城着力旅游建设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广西旅游教育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适应性对策研究依托品牌打造精品旅游胜地打造山地体育旅游胜地新疆:打造中国旅游胜地被误读的旅游胜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2-11-28.

[2]平安桂林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eB/oL].http:///newDetail.aspx?id=10152.2013-03-27

[3]新华网.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四大定位和比较优势[eB/oL].http:///dtzx/guilin/2013lygy/2013-03/21/c_115112449.htm.2013-03-21

旅游的文化背景篇10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旅游发展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已经被提升至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地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文化旅游在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当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合理的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旅游概述

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将当地特有文化作为旅游者消费的主要内容,以对当地文化内涵的了解与体验作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对精神需求予以满足,扩增文化知识与精神境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

从文化旅游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文化旅游最早萌芽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十二五”期间兴起。就目前来看,文化旅游产业受到了我国多种投资商的热切关注,相关项目的数量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游客量也逐年增长,从旅游市场方面来看文化旅游产品处于一个火爆热卖的景象。同时,因为文化旅游景区在游客数量增长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类型,各级政府已经开始将文化旅游作为一项重点关注、投入的旅游发展战略。但是,现阶段业界对于文化旅游的理解还未达成一个共识,在发展方面主要立足于当地传统旅游模式上,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基于传统旅游模式的文化旅游项目在收益方面呈现下滑趋势,所以应当充分重视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引入新的思维,注入新的活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呈现一个迅猛发展的趋势,文化旅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旅游也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升到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文化旅游在创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予以深入分析,根据具体状况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对文化旅游的发展予以促进,在此基础上确保文化旅游的稳定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于互联网的自由性,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宣传推广不仅是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必可少的手段,还是旅游者对文化旅游内涵予以了解、认同的基础所在,因此应当充分重视文化旅游景区宣传推广力度的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是在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之后衍生的一种新型工具,作为当今“第四代媒体”具有非常强大的自由性,通过共享、开放的全球互联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的进一步推广。

首先,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文化旅游信息网站予以建立,将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以及文本等一系列素材效果的宣传品放置在门户网站上,有利于旅游者更加深入的了解文化旅游相关知识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在网站上对3D虚拟观景展示区予以设置,以此更加全面的对文化旅游产品予以推介,使旅游者对于文化旅游产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激发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兴趣,吸引旅游者的目光。例如:在广西阳朔旅游官网上可以对《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演出的精彩剪辑视频予以放置,这样能够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激发旅游者前往旅游景区观赏的欲望,在此基础上提升整个阳朔文化旅游产业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其次,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文化旅游服务平台予以设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门户网站等一系列平台向旅游者提供咨询、消费以及售后等多种网上服务,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旅游者对于便捷、高效旅游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文化旅游服务平台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旅游景区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成本。

最后,加大与旅游专业网站的合作。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一些比较知名的旅游网站进行战略合作,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文化旅游产品予以推介,通过专业旅游网站具备的高关注度与推介水平,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范围。

(二)立足于互联网的互动性,重视个性体验的合理优化

就目前来看,我国旅游产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模式化、同质化的趋势日益凸显,导致文化旅游产品过于庸俗化,例如:刘三姐作为我国著名的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广西河池、柳州以及挂林三地在旅游文化开发方面均围绕这一品牌展开同类竞争,造成旅游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明确区分其中的异同点。再以“古镇风潮”为实例,字丽江古镇在旅游文化发展中d起之后,近些年我国各个地方的古镇数量明显增加,古镇构成、推广以及运作等一系列方面存在严重的趋同性问题,导致旅游者在观光完毕之后难以对文化旅游景区留下特殊的印象。

从互联网的特性来看,受众互动体验感十足是其具备的一大特性,将其合理运用于文化旅游发展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与优化文化旅游的个性体验,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旅游者对于文化旅游的个性体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