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3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1

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这是工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

这是实现工业后发优势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工业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产业科技政策的预见性、普适性和针对性,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我部以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重大工程之一“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为抓手,凝聚资源,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协力组织攻关,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推进平台。

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重视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决策和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研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2

最重要的事情不一定是最紧迫的事情,而最紧迫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增值税改革既是最紧迫的,也是最重要的。

之所以说增值税改革最紧迫,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增值税运行中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迫切需要改革;二是当前是增值税改革的良好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增值税建立至今已有14年,应当说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问题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增值税的负面影响在扩大,尤其是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形成了越来越大的阻碍作用。

现行增值税的范围主要在商品领域,劳务领域仍是传统的营业税,这使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重复征税问题仍旧没有解决。在第三产业不发达,或者说政府政策目标主要是通过发展第二产业来推动中国工业化的条件下,解决商品生产领域的重复征税是正确的选择。而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时候,解决劳务领域的重复征税就显得十分迫切。

不仅如此,随着现代新兴服务业对工业化的推进作用越来越显著,针对劳务征收的营业税若不能被抵扣,技术购进、无形资产购买就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这无疑抑制了现代服务业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会弱化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不利于整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行的增值税类型是生产型,企业购进的机器设备、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收是不能抵扣的。显然,这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从整体看,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无论是从现行增值税的范围来看,还是从其类型而言,增值税改革已经不能再拖延了。

从增值税改革的条件来看,应当说已经成熟。如果说以前是担心财政的承受能力不足,现在则是足够担当。可采取分步推进的措施,例如先转型,后扩围;若是转型时先采取增量抵扣,然后全面抵扣,如此这般,对财政收入的冲击可以说微乎其微。这种分步推进的渐进式策略,与当前分地区开展试点的办法不同。前者是全面推开,符合增值税的性质和要求,没有负面作用;后者负面作用较大,应尽快向前者过渡。

之所以说增值税改革也是最重要的事项,是因为它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密切相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产业关联创新能力等等,是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增值税的范围和类型是密切相关的。也许不能说,增值税改革了,这些核心能力就形成了。但增值税改革是这些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就此而言,没有增值税的改革,转换发展方式的进程就会被延长,由此付出的经济增长代价就会更大。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3

一、全国自主创新保持加快推进态势

2008年,面对日益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尽管我国部分行业和企业出现了一定生产和经营困难,但创新势头依然不减。

(一)创新投入持续快速增长

2008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4570亿元,增长23.2%,占GDp的1.52%,总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四位。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147亿元,增长27%。全国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96万人,比去年增加9%。R&D人员总量达到194万人年,比去年增加12%。全社会创新活动更加活跃。

(二)激励自主创新的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法律保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77项实施细则已经出台,有关部门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各地方也相继出台了170多项具体操作办法促进配套政策的深入落实。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出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政策。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6个重大科技专项全部完成方案论证并进入实施阶段,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如载人航天首次实现空间出舱,研制出极限临界温度新型铁基超导材料,成功完成量子中继器实验等。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达到82.83万件,增长19.33%;授权专利41.20万件,增长17.11%。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1.9%,增速居全球首位,并以全年6089件超越英国,排名居世界第六位。华为公司更是以1737件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球企业第一。国际科技论文影响力快速提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我国论文9.48万篇,占世界总量的7.5%,居世界第3位;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我国论文7.82万篇,占世界总量的19.6%,位居第1位。

(四)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国家确定的十二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不断完善。新建7个国家工程中心、5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首批命名91家创新型企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取得新进展,全国31个省市的大型科学仪器基本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启动深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五)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攻克超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特深井石油钻机6000马力绞车等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粮食丰产、食品安全、乡镇卫生等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进一步加强。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技术开发力度继续加大,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推进,地面数字电视、tD-SCDma等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化应用,国产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成功下线并在京津城际铁路开始商业运营,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二、金融危机凸显加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性

(一)加快提升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更显迫切

创新能力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支撑。多年来,出口拉动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加快低附加值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步伐,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目前低成本仍是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主要优势,这种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部分产业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整体产业在危机面前更显脆弱。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发达国家出现负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幅紧缩,世界产业竞争更加剧烈,电子信息、船舶、汽车、冶金、轻工、纺织等出口增速大幅回落,销售收入和利润下滑,生产经营出现困难。

总体上,我国主要产业大部分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如果不能尽速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升值,必将严重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和经济安全。

(二)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显迫切

创新能力强弱已成为决定企业应对危机成败的分水岭。大量的事实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强,科研、生产和经营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甚至一些企业反而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华为、中兴等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自主开发技术和产品物美价廉,在危机中订单量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部分行业企业由于普遍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一些骨干企业整体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尽管接近,但在自主研发、成果转化、系统集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一些高档关键品种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在目前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

从短期来看,金融危机必然会对我国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将迫使一些产业和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赢得长期竞争优势。

(三)打造全社会创新协作能力更显迫切

全社会创新协作能力已成为我国有效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力量大多部署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中,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还没有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公共技术服务健全有效的产业技术支撑和协作体系。这既直接影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导致企业不能有效承接科研体系创造出的知识和技术,进一步加剧了科技和经济脱节的矛盾,也使得全国创新大系统不能实现均衡发展。更为突出的是,我国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大企业集团严重匮乏,致使产业的创新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和集聚,整体创新效率低下。从《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来看,虽然中国内地上榜企业达到了创纪录的25家,但这些企业主营业务的产品自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美、日、欧等国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几乎主导了相关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竞争中总是处于有利地位。近年来,虽然我国也涌现了一批极具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企业,但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跨国公司仍有较大差距。

强化全社会的创新协作能力,必须发挥大企业集团整合创新资源的优势和影响力。在加快企业重组“做大”的同时,必须重视“做强”,重点培育大企业集团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主导产学研合作和推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深化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更显迫切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国家相继出台77项配套政策,基本形成了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实施效果也正逐步显现,但部分重点自主创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去年在对19个省市自治区的1720家企业调查显示,一些关键创新政策落实仍然存在操作困难。如“技术开发费150%抵扣所得税”政策,仅有38%的企业享受到了该政策,有19%由于政府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而未享受到该政策,还有19%的企业由于不知道有该政策而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相对税收政策而言,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情况更令人堪忧。

另外,各个行业不同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要求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创新政策。例如,装备制造业对政府采购政策的需求较其他行业更为迫切,而电子信息行业更希望解决融资难和降低创新风险问题。在推动落实普适性创新政策的同时,辅以必要的行业创新政策,是有效激励各行业企业创新的有效举措。

三、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抓住金融危机契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带来冲击,放慢了经济增长步伐,但是却带来了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的契机。当前要通过技术标准强化市场准入条件,淘汰技术落后企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要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断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要加强需求侧创新政策研究和制订,为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市场。要强化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兼顾当前和长远,加大投入支持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在促进增长的同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培育拥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特别是要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立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创新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4

这次全县科技工作会议,是县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过去工作,部署今年工作。刚才,永旺局长全面回顾总结了近五年来我县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就今后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会上,还向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常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做好全县科技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知识和科技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动。今年,呼世杰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乎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处处体现“科技创新”这一思想内涵。因此,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煤炭、煤化工等领域的使用率,大力扶持科技先导型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紧密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因此,面对竞争和机遇,我们更应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要充分认识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加快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长期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矛盾,面临着瓶颈制约增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单纯资源开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就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黄陵。

3、要充分认识我县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我县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依靠增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问题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提倡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化,把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工作水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围绕煤炭工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和健康与安全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联盟。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煤化工、果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等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跨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围绕苹果、畜牧、蔬菜主导产业,结合实际,以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为平台、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导作用,以此幅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2、要在重点项目攻关创新上下功夫。围绕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一是以煤炭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快煤能转化、煤炭深加工步伐,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水平和回采率,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强煤焦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降低能源消耗,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工业经济由外延向内涵提升的新跨越。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3、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好国家与省、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成长,在创新创业中成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三、扎实工作,以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1、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工作,是实现我县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县科技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2、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各方配合迎接省上的全面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县。3、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撑。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和省、市文件要求,切实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到位,要将科技三项费用,科技事业费及科技奖励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三项费用占到县财政支出的1%以上。要重点支持苹果、畜牧、蔬菜产业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沼气池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支持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各乡镇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要加大社会多渠道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4、制定优惠政策,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科技工作要主动接受县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防震减灾法》、《黄陵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同时要制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引进资金和优秀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支撑,推进科技体制、制度创新。

四、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就科技论科技、就科技抓科技的思想,从组织领导、指导服务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关心科技、支持科技、谋划科技、亲自抓科技,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科技目标考核,各乡镇分管科技的领导要抓科技、管科技,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建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的机制,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定规划凸显科技,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真正把它融入到我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工作。

2、切实抓好科技依法行政责任制落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监督和对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工作力度,完善考核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创新考核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县形成加快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5

【关键词】 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挑战和机遇;职工素质

一、石油企业女职工素质现状分析

90年代后期,石油企业进行全面改革,工作的要求提高了,技术的含量提高了,社会的要求也提高了,原有的女职工素质现状与企业发展要求差距也越来越大,使石油企业女职工存在认识偏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一)认识有偏差,缺乏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女职工在认识上往往存在偏差。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现有工作水平、工作技能已经足够能应对目前的工作,不需要再学习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的年龄大了,当班一天已经累的够呛了,还有那么多家务事,那有心思坐下来学习,再说石油企业职工工作比较稳定,学习不学习对自己来讲都一样,没有危机感。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女职工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对学习没有积极性,从而无法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

(二)观念较滞后,缺乏竞争意识

对素质要求,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感到无所事事,有些女职工缺乏一种学知识、学业务、学技能的观念,业余时间不愿花在学习技能上。第二,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有的女职工认为自己的岗位比较稳定,要想工作再上一个层次也不大可能。第三,满足现状,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已能应付工作,不需要继续努力学习。

(三)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心

尤其是在石油企业较艰苦的岗位,不少女职工总认为女同志体力不如男同志,只能做些轻闲的工作,因此存在的自卑心理,认为女人总不如男人,自己不如他人等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容易导致畏难、消沉、自责等情绪,从而缺乏自信心,对进一步提高其它素质不利。

二、提升石油企业女职工的整体素质着手点

教育是基础,素质是关键,只要有了先进教育,才会有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只要有了先进教育,才能有高素质的人才和职工队伍。因此,提升女职工素质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也是不断满足广大女职工求知欲望的有效举措。

(一)帮助女职工克服心理障碍与提高心理素质相结合

各单位女工组织要十分重视女职工的心理卫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帮助女职工转变头脑中的传统观念,让其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危害,从主观上努力克服,同时及时为女职工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学习相结合

女职工本身的思想观念,必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将学习与生存紧密挂起钩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使女职工能牢固树立起学习是自己的终身任务的观点。通过学习,尽快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竞争的要求,从而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营造成才氛围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

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女职工成才氛围,在提拔用人问题上,要适当考虑女职工,从一定程度上讲,对女职工自身素质要求高了,其就会有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同时,要建立女职工岗位成才的有效机制,要有一定的手段和措施鼓励女职工学文化、学技能,并为其成才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提升石油企业女职工素质的具体工作

围绕提高女职工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理论水平,开展争先创优竞赛;围绕提高女职工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习成才竞赛;围绕提高女职工技能水平,开展创新、创效竞赛。

(一)围绕提高女职工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和理论水平

开展争先创优竞赛,根据企业的发展、女职工的需求和女职工岗位的特殊需要,组织女职工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习现代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力争使女职工的文化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技术等级上一个新档次,提升女职工的竞争实力和建设能力。

(二)围绕提高女职工科学文化知识,开展学习成才竞赛

在企业深化改革、转机建制的新形势下,为使女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女职工委员会要坚持把开展女职工学习成才竞赛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女工工作的全过程。从提高女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入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激发调动女职工爱岗位、钻业务、练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围绕提高女职工技能水平,开展创新、创效竞赛

针对企业发展现状,开展以"企业靠我振兴,我为企业成才"为主题的一系列创新、创效竞赛时,可以通过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技术攻关、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取得各项成果证书、技术专利证书,实现创新成果达标。采取女职工岗位成果会、名师带高徒交流会等形式宣传典型和先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女职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就一定要从提高女职工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入手,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激发调动女职工爱岗位、钻业务、练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女职工本身的思想观念,必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要将学习与生存紧密挂起钩来,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使女职工能牢固树立起学习是自己的终身任务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胡均辰主编《现代实用管理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0年版

[2]郝忠胜主编《人力资源主管技效管理办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3]张一弛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龚亚平主编《企业培训方案评价研究》大连出版社

[5]张育新主编《人事管理学》广东出版社2000年版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始终把创新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相继爆发,转型升级的要求越来越紧迫,成长中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全面深化改革也面临较多的历史的、时代的制约因素。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等改革约束,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坚持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

一是要打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一些人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一些人害怕改革改到自己头上,触动自己的利益;一些人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只知模仿,而无创新。而实践早已经证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经济发展就慢,社会活力就差;勇于进取,善作善成,经济发展就快,社会活力就会迸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其他创新的前提,全面深化改革,观念创新是总开关。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转折,首先发生的都是观念的创新。在当今时代,社会变化迅速,价值观念多元碰撞,尤其是我们正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就更需要推动观念创新,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要有更加强烈的进取意识,以更大的决心、勇气、毅力,破除思想僵化、固步自封;要有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抓紧时机推动改革;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勇气,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以观念创新带动理论、机制、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创新,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二是要破除体制障碍,推进体制的创新。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不仅需要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需要着力破除发展体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都还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弊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在改革过程中,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健全和完善科学化体制机制体系,补齐短板;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精心进行顶层设计,谨慎推行试点工作,不断解决新问题,使各方面的改革能够同步适应、有机互动;坚持进一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激发社会活力。

简政放权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举措。继河北、广东、北京等地试行权力事项公开后,中央政府也开始向社会公布权力清单。从2014年2月13日起,财政部、文化部率先公开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到2月20日,中央政府75个部门中,有47个公开了1031项保留事项。权力清单的公布既彰显了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也进一步促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改造升级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否则就会在科技创新的大赛上落伍,难以取得竞争性优势。然而,就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现状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弱。因此,必须推进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打造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2006年到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总量、科技创新成果均大幅增长。2013年,国内有效发明专利59万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69亿元,增长4.1倍。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1万亿元,年均同比增长10%以上,凸显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四是推进方法创新。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已经明确,方法问题再一次严重地摆在我们面前。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必须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改革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探索与新时期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科学布局,辩证思考,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系统思维,用系统方法谋划改革,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耦合性和协同性,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改革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7

一、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是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支持加快建设经济,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当前,发展和经济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充分体现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必须全力推动跨越发展。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力,对实现跨越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提高学习力是顺应发展大势、赢得竞争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竞争激烈,形势逼人。发展要融入世界潮流,必须着力提高跨越发展能力,增创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后劲、活力。学习力是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责任感,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才能积极顺应经济发展大趋势,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竞争主动权。

提高学习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按照胡总书记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有更高的本领、更强的执行力、更有效的举措。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增强学习上的紧迫感,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紧紧围绕推动跨越发展,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谋划发展的本领和群众工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才能贯彻落实好胡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新跨越。

提高学习力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各级党员干部只有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培养,把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水平,激发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才能不断增强生机活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

现代社会,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取决于学习力的强弱。必须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努力提高党员干部学习力,进而形成更强的创造力、竞争力。

更新学习理念是提高学习力的重要前提。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学习是政治责任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态度,以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主动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当作终身追求,融入政治生命,自觉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树立全员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主体作用,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树立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理念,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努力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手抓、两相益、两促进”。

突出学习重点是提高学习力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重点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着重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党建等多方面知识,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根据本职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做到“博”与“专”相结合,求知与修身共进步,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学习力的有效途径。要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海西大讲堂、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等有效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团队学习、互动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使学习充满活力。要搭建新平台,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党委讲师团等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运用好党员活动室、社区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镇文化站等多种载体,组织流动课堂,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提供便利。要开辟新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特点和优势,开设网上学校、论坛等,使网络成为学习的新途径。要拓展新空间,根据党员干部的不同需要,努力提供“菜单式”服务,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内容、方式、时间上有更多的选择。

转变学风是提高学习力的关键。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注重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三个紧密结合”: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紧密结合,在总结推广省委专题调研、工作“拉练”检查和“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不断了解省情、开阔视野,比学赶超、转变作风,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认真查找和解决影响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问题,查找和解决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同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紧密结合,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建立健全制度是提高学习力的根本保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定期务虚,保证县(处)级以上党学习每月一次。建立健全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规定,抓好检查落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省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安排1个月时间、市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安排2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认真落实全省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建立健全述学、考学、评学、督学和奖惩制度,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党建评先、文明单位评比和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形成长效学习机制。

三、把党员干部学习力转化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学以致用,努力把学习力转化为推动跨越发展的思路、决策、能力、本领,使提高学习力的过程成为增强本领、推动工作的过程。

转化为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实际行动。通过学习,促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敢闯敢试、奋发进取、激情创业的环境氛围。通过学习,把握发展大势、抢抓机遇。尤其要抓住当前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省加快建设经济经济区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对台、生态、港口等优势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成效。通过学习,推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先行抢占先机,以先试闯出新路,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要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有利时机,先行试点,努力巩固和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的地位和作用。

转化为加快转变、科学发展的政策思路。通过学习,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以发展促转变,坚持在扩大内需中突出投资引领作用,进一步壮大总量、提升质量,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政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生态省建设。以创新促转变,加快经济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产业,打造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带,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改革开放促转变,努力消除不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8

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着大调整、大变革,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挑战更多。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亟待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中央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趋势的敏锐把握,是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认识,对于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应对国际竞争新格局、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我国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但以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化为突破口,着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而且提出“再工业化”的思路,力图保持和巩固其在高端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从而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升级形成竞争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其更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中展开竞争。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塑造新优势,争取主动。为此,国务院已陆续了物流业、有色金属业、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保增长、调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苏州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1.规模总量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新增长

注册数量、注册资本当年增量和单体规模创历史新高。2009年,全市净增私营企业1.6万家,总数累计达到15.73万家;净增个体工商户3.34万户,总数累计达到32.55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净增注册资本802亿元,总量累计达到4359亿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267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万元,居全省第一。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7440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5.3%。常熟市民营经济累计注册资本达597亿元,继续位列全省县级市首位。民资投入稳定增长,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5%,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61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7.1%;完成工业总产值6456亿元,比上年增长7.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发展质量在推进转型升级中获得新提高

做强做优做大结出新成果:2009年,全市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民营企业超过了100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达近千家;全省民营企业营业收入百强榜中苏州占26席,数量居全省第一;江苏沙钢集团成为全省第一家、也是我国内地唯一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中利科技、禾盛新型材料、新宁现代物流、罗普斯金等4家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使全市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累计达到34家。科技创新能力再上新水平:至2009年底,全市经认定的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400家,占全省的1/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2家,累计553家,占全省的25%;拥有省级软件企业280家、省级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40家、省级以上自主创新产品103个。2009年,市政府认定第三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50家,累计150家;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8家,累计部级4家、省级71家;5家企业新获省质量奖,15家企业获市质量奖。品牌带动战略喜获新丰收:申报江苏名牌产品253个,新增苏州名牌产品257个,累计中国名牌产品63个,江苏名牌产品404个,苏州名牌产品987个。吴江光电缆产业、蚕丝被产业和常熟海虞羽绒休闲服装产业成为全省首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

3.企业文化在构建和谐关系中取得新进步

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高,2009年有6位民营企业家分别获得了国家和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企业诚信意识普遍增强,2009年,市政府命名了第五批465家苏州市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市累计“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达8400多家。善待员工行为更加普遍,“双关爱”活动逐步深入,全市又新增了166家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累计达469家。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对照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工作目标,苏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正在逐步暴露,突出体现在“五多五少”上:一是民营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型企业少。二是民营企业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能力弱。三是民营企业中一般类型公司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少。四是民营企业代加工的品牌多,自主品牌少。五是传统型民营企业多,新兴产业少。由此可见,苏州民营经济正面临着一次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机遇,发展动力还须进一步增强,发展方式有待加快转变,民营经济发展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三、苏州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分析

1.政府方面:调控政策要到位,扶持措施要得力

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积极部署和实施以“翻番”和“超越”为目标的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并推出四项鼓励举措加快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实现全市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以政策引导促进转型升级。在市场准入方面坚持“多设路标、不设路障”,消除体制。通过设立发展基金、奖励先进等形式,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将民营企业商标战略列入政府发展计划,有重点、有计划、分批次地加以培育和发展。第二,以服务扶持提升竞争优势。大力推进担保、信用、人才、协会“四大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和具有产业特色的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协作程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民营经济园区。鼓励重点民营企业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集团化经营。第三,以信用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和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第四,以人才环境优化创业氛围。重点做好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积极构建人才交流平台,提升人才创业氛围。

2.民营经济体自身:多元转型,自主创新

多元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就民营经济体自身而言,在多元转型这个复杂的系统之中,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型尤为重要。第一,产业从复制向创新转型。我国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特征较为明显,苏州市也不例外,所以民营企业往往受现实利益引诱,经营追求“短平快”,采用产业复制策略,难以进行技术创新。从产业现状看,我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集中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档次不高,中低档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大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利润低,生产能力呈结构性过剩状态。可见,民营经济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业从复制向创新的转型,才能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后续发展拓展空间。第二,企业从家族化向社会化转型。家族化是我国民营经济的特征之一。据第三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90%以上。家族式经营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家族化管理的弊端逐步显露。所以,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从家族化向社会化转型,通过整合一切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科学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产权清晰、职权明确,家庭成员适度退出,经营职业化。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是民营经济体面临的又一紧迫问题。目前,民营企业在对待自主创新的问题上,总体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责任感。为此,苏州市在《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放在“十一五”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技术引进企业的二次创新能力,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品牌,加快构建有苏州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和实施技术转让,从而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科技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诸多现实问题,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最新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苏州民营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9

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80年1月。主要从事交通科研、勘察设计、工程咨询、施工监理、试验检测等业务。

30年来,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秉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精神,以“推进交科技创新,为交通科学发展服务”为己任,共承担科研课题110余项,获奖79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9项;完成10000余公里各类公路、200余座大中桥梁的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其中14项获交通运输行业自治区级优秀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奖;完成工程监理、试验检测、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事故鉴定、交通汽车检测设备计量检定等业务十余万项。

新疆交通科研院已成为专业技术配套、有较强科研攻关能力的交通行业科研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一些科研成果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交通科新闻宣传工作成效明显,应当明确一个思路,围绕交通科研为中心工作,把交通科技成果的宣传工作做好。

交通科技成果对外宣传是交通行业和交通科研工作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交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越发凸显出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且亟待加强。将科技兴交工作渗透到交通生产建设的各个领域,提高了交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全区交通整体科研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现今对外宣传手段、媒介、媒体等都起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科技宣传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交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广泛应用,离不开交通科学技术、科研成果对外宣传工作,交通科技成果的宣传工作为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加强人民群众对交通科技发展的认同、推进交通科学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切实增强宣传交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加强交通科研宣传工作,充分发挥“高举旗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贯彻,激发动力、推动落实”的巨大作用和工作优势。交通科研对外宣传力度弱,渗透力、穿透力不强,观念滞后,方法陈旧,跟不上形势发展,是现今的薄弱环节。科技人员往往在技术上游刃有余,但在适应市场上却有明显欠缺,满身书卷气,难念市场经,这是造成科研成果推广难的一个主要根源。

充分认识做好交通科研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宣传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交通运输快速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服务是交通行业的本质属,交通行业的“三个服务”理念,其本质就是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交通科研对外宣传既是交通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提高交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动力和保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行业。越是面对人民群众的行业,越要宣传交通科学技术、科技成果,要让广大群众认识了解交通运输行业。通过有效的宣传,使广大群众了解交通行业、理解交通行业。

交通运输行业是发展迅速的公共服务行业,科学基础创新、科研成果亟待对外宣传的资源很多,交通科研单位要围绕明确的对外宣传工作发展思路和规划,交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交通运输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交通运输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加强交通科技对外宣传工作,迫切需要新闻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推动交通发展方针、政策和措施的贯彻落实;迫切需要新闻宣传工作凝心聚力、振奋精神,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科技新闻宣传工作赢取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认同,从而树立交通运输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如何将交通科研技术和成果推广和应用,对外宣传策划要上一个新台阶。策划是对外宣传质量的“增长点”和“效力点”,加强策划是提高对外宣传成效的重要途径。只有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科研成功转化的中心工作,有效组织宣传策划,才能切实增强的引导力,真正掌握交通运输对外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在增强新策划意识上下功夫。要在掌握交通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超前意识,善于创新和突破旧的思维,善于准确捕捉科研工作的要素和交通科学技术的闪光点,进行深入理性思考,做有预见性的策划,努力使超前思维、注重策划成为一种思维习惯和工作自觉。

创新题材、从民生的角度去提炼宣传交通科技的主题,注重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切入,紧贴交通重大主题和民生热点,挖掘富有魅力的交通新闻亮点,增强外宣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手法”——从时代要求的角度去改进方法,注重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科研成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选准用好的题材上下功夫,特别是交通科技成果、科研技术推广应用、交通节能减排工作宣传、水上交通安全宣传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外宣题材。

要有计划、分步骤、多角度地挖掘交通科研技术成果的新,适时推出有深度,要努力做到“大、新、深、快、活、强”,即:取材要大,立意要新、挖掘要深、报道要快、手法要活、效果要强;提高策划能力上下功夫,既要注重系统学习新闻传播的新理论、新思路,努力掌握策划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联系行业发展实际,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做出成绩。检验宣传工作的好坏,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欢迎为尺度。

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整合媒介资源,是对外宣传交通科学技术、科技成果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才能用足用好社会资源,实现交通交通科技新闻宣传工作的新突破。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交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的新闻宣传格局的发展思路、工作举措和实施步骤,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交通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破解难题。创新是交通科研的不竭动力,也是解决外宣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在新形势下,交通科技的宣传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客观困难,如: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体制机制的不配套、基础保障的不到位以及媒介化、社会多元文化趋势下舆论引导难度大等,对于这些问题和困难,只能用发展的办法和创新的思路来解决。要特别重视外宣工作,把要敢于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常规,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

切实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优势转化,重视和加强网络宣传平台建设,要把网络宣传和传统媒体宣传及其他手段宣传放在同样重要位置;重视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网络开展交通科技新闻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覆盖面广、网民参与度高的优势,积极开展网上交通科技发展形势、科研成果和成就宣传;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聚焦效应和扩展优势,网络媒体信息传递迅捷方便的特点和优势。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篇10

一、精英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关系

(一)精英教育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具体重要方面之一

精英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出社会的精英,引领时展潮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符合当前我国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行业精英人才。由此可见,从目标角度来说,精英教育包含创新创业教育。再从具体行业和领域来说,精英的人群除了创新创业的精英外,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生态等各方面的精英。

(二)精英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当前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1.当前高校和大学生普遍缺乏精英意识,迫切需求精英教育。精英意识首先是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科学素质,但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比趋于滞后,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素质下滑,学生的学风不浓,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较弱,思维不够缜密和活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不强,国际竞争意识薄弱,缺乏国际化视野和能力。同时在就业方面存在很大的误区,如就业很难,就业最好的去向是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种目前普遍认为稳定、安逸、舒适、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2.认真研究对比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功能,更显得精英教育在当前的紧迫性。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很多,所有的问题的关键究竟哪一个最重要呢,最能影响我们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发展为人力资源强国呢,最能影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呢?众多的问题众多的方法究竟从哪一个角度引领、有效快速突破呢?面对诸多问题,我们理性地回归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面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在人数众多的我们国家,以及社会转型、发展模式转型中所面临的严峻迫切形势下,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所指向的不同层面和内涵,大众化教育的意义在于推动和维护教育的公平,提高整体的文化素质;精英教育抛开受众人数的一面,更多地是指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即培育时代所需要的精英,如果受众人数很多的话,精英教育的功能就是把更多的人变成精英,而把更多的人变成精英恰恰是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紧迫需求。在当前大学生身上很多问题可以用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来解释,比如学风不好,比如就业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效果较差等等,而进取心、责任感、综合能力强正是精英教育的重中之重。

3.当前国家和社会迫切需求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待加强。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教高厅〔2012〕4号),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因为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加剧,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等诸多原因,催生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

(三)精英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就构成了精英理念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当前我国国家要求、社会需要、高校教学国改革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个人需求、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影响力提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统领角度和高度。创新创业教育这样一个具象的突破口和方法论,能够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卓越功能的理念、意识又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来推理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和宗旨就是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通过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带动促进就业,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我们人力资源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那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启动和带动是国家和社会当前发展非常需要的重要功能,而这种人才恰恰就成为了当前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紧急需要的精英人才,而精英人才的培养就需要研究和实行精英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以及精英教育的理念,就构成了“精英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精英教育的一个具体方面,也是对精英教育的具体补充和延伸,与当前我国国情、高校实际深度高度结合,与所谓时代出英雄道理同出一辙,时代呼唤创新创业,精英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就包含创新创业。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精英教育理念结合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

(一)高校学生当前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现状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需要时代精英引领和驱动

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继续开放的社会发展关键期,国际竞争尤其激烈,依赖外部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变得艰难,而增强国内自身的竞争力变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二)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

无论是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建设具有特色的有影响力的普通高校,大众化规模教育以及培育精英的双重目标和任务都肩负在高校身上,都是遵循我国当前国情的实际。

(三)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的人数又十分庞大,如何把毕业生变成促进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生力军而非创造失业大军创造低竞争力人才,是高校艰巨紧迫的重任,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配合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产出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深刻责任和重要意义,众多的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是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的支持和利好。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当前创新创业的整体数量较少,效果不好。通过查阅资料以及实际调查,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创新成果较少,创业能力较弱。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是一个艺术类学生占据比例较多的高等院校,在2006级、2007级、2008级围绕陶瓷制作、设计创新创业的在校生、毕业生创业比例较高,高达20%,但经历一个小高潮之后,创新创业者迅速下降,或许与景德镇艺术瓷市场近几年走低有关,一方面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者比例大幅减少,氛围下降,另一方面,已经毕业的创业者很多因创业失败、找到其它工作、创业辛苦、离家太远不适应等各种原因而离开景德镇结束创业。同时继续坚守在景德镇创业的毕业生确定快速良好成功的很少,继续在创业的征途中艰苦奋斗,在2004级学生以来,坚守景德镇并取得较好进展的很少,屈指可数。

四、精英教育理念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国家和社会对高校、青年大学生寄予的厚望和责任,与当前高校滞后的教学教育、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创新创业的现状存在巨大的落差,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扭转,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难于破解,较低的实际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不高,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另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道路还将很遥远,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也将仍然遥远。如何在精英教育理念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呢,根据上述的研究推理,思考出对策如下:

(一)从内容教育方面

1.引入精英意识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精英的意识和理想,理解精英对国家、社会和行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培养精英应有的专业能力、知识视野、社会责任感及进取心,要让学生树立自己成长为精英的观念,养成精英的思维和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担负起精英们应有的责任。激发起的精英意识,便能带动广泛激发起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热情,逐渐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引入危机意识教育和优秀典型教育。引入危机意识教育和优秀典型教育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安于现状的问题而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压力,以及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危机意识教育在当前高校比较缺乏,优秀典型教育很到高校开展了,但存在形式不够生动,不够典型、影响较小的问题。危机意识主要包括人生平庸、事业危机、国际竞争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等,优秀典型要时常根据学生教育的需求更新,要运用生动、容易接受、容易受感染的方式开展优秀典型教育。

(二)从能力提升方面:强化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利用假期和实习期间,扎实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是促使大学生提升专业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了解、适应和融入社会,寻找创新创业就业机会的良好途径,当前很多高校没有认真组织、引导和考核这一环节,使得很多大学生的假期和实习期虚度,错过了良好的锻炼机遇。高校应该按照不同的年级,制定科学合适的实践方案,并予以严格考核,长期落实,形成良好的实践氛围。除了假期的实践环节,还有在校期间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教师严格教学,大学生认真学习、考核通过。

(三)从平台建设方面:打造创新创业简易优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