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6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58-01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是学生以后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平常的课堂计算学习中,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经验。由此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其次,要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再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所带班每天1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而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加强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6×23,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把答案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地把106写在上面,把23写在106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3写在上面,把106写在23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能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中,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四、简便方法要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6+55+64这个计算,我们把它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五(1)班种了36棵树,五(2)班种了55棵树,五(4)班种了64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6+55+64,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等等。

五、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2

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专业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完善自身的需要。作为名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步去学习,看了视频的解析与演示操作,深刻的认识到什么专业知识,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水平,让我们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我学会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来说感觉受益匪浅。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3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特点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改进四措施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策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状况调查与分析湖南省澧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集中培训回顾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提高的策略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的发展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攀枝花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初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思考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北京市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4―12―11.

[2]徐恩芹,邱秀伟.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转化: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0(11):62-64.

[3]刘永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与设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5):45-51.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4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心得总结

通过培训,让我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诗歌鉴赏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理解地比较肤浅,平常用的也不多。总是感觉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个花架子,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硬件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和理念的落后。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不足导致了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这次的培训,不仅让我敢于设想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环节的运用,更让我能够用好信息技术这个工具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强化课堂效果。

另外,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听过的新名词,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见过的新方法。现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各领域的新生事物大量涌现,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经常充电,那么尽早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更谈不上有效地教书育人了。这种体验,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让我感到强烈和清晰。这次培训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实实在在地拉开了一个帷幕,在这之后,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应用,不断地提高自己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做一个高效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援助者。

信息技术在课常上深入而多元化的运用,这是一种跨越式的变革,这是一场教学方式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退缩不前的任何人,都将被这场革命所淘汰。教好书,教出成绩来,这个每一个为人师表的人最质朴的想法,那么这次变革就是一个机遇:通过高效率的课堂来创造出高产出的成果。但机遇是和挑战是相互依存的,成功和风险是并驾齐驱的。在他们面前,是选择勇敢地迎接挑战,突破自我,还是墨守成规,苦苦挣扎,我想,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来说,应该选择前者,教师应作为这次变革的生力军,提高课堂效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留出自我完善的空间,让学生德智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位,让教育者回归本位,为学生以后拥有幸福的人生打下基础,为社会的和谐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5

关键词: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一、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问题

首先,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认识不够,没有参与培训的自觉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乡村教师功利心过强,将培训当作工作任务,认为信息技术能力与自己的学科教学关系不大,导致培训的最终效果不好。其次,有些培训并不符合教师的学习需求,只是根据现有的资源安排培训工作,没有关注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再次,很多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教学、专家讲座和实践操作。教师在培训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机会[2]。培训机构除了是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和资源研发者之外,还要承担管理和服务的责任。但培训机构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不够,无法有效提高培训效果。最后,乡村地区的信息设备不完全,设施应用率也不高。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配备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等设施。教师无法在实际教学中积累应用经验,教学观念也得不到更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受到了阻碍。

二、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策略

(一)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

完善的信息技术设施是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也是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物质保障。加大对学校信息技术设施的资源投入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提升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机会,能够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同时,完善信息技术设备能锻炼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扩展教师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转变教师思想,提高反思意识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加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有重要的意义。培训必须让乡村教师产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才能锻炼教师的技术能力,增加知识积累,促进教师培训理念的转变。反思意识能帮助教师回顾培训内容,思考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在反思中,教师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通过写培训日志的方式进行培训反思,与其他教师交流自己的经验,找出自己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不足,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选择恰当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调查发现,有些培训内容与乡村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不符,会出现培训节奏过快、培训内容繁多等情况,导致很多教师无法理解培训内容,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因此,教师培训的内容要短小精悍、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在培训前,培训机构可对教师开展需求调查,了解乡村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想法,适当调整培训内容,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另外,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关注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综合能力。有些乡村教师的年龄较大,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都比较差。针对这些教师,培训机构可以重点培养他们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源、制作教学设计和分析典型案例的能力,还可以在培训中加入主学科的教学案例,增强培训内容的真实性,帮助教师理解信息技术知识,以此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教学资源与教学实际不符的情况,有效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

(四)建立评价机制,提升教师能力

除了关注教师培训思想和培训内容外,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首先,可将培训工作与最终的绩效挂钩。如果教师不能按时完成培训任务,绩效工资就要扣除相应的绩点,以此来引导教师主动投入到培训工作中。其次,开展后续追踪工作,观察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评价教师最终的培训效果。最后,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学校要及时为教师提供帮助,组织教师不定期地深造和指导,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6

〔关键词〕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精准化

一、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要求。

(一)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就是要聚焦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区别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精准施教、精准发力,并深入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的新精神新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确保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践证明,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确保我们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二)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学员实际需求为导向,运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首先,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提升破解发展难题、推进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能力。其次,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深刻认识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和新挑战,也能够帮助他们充实理论知识、夯实理论功底、增强党性意识、凝练思想作风、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适应我国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再次,通过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升党员干部认识内外部发展环境、掌握经济运行特点、适应社会管理形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专业化水平,进而努力使自己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谋划者和推动者〔2〕。

(三)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根本要求

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准确把握、深刻认识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首先,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将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专业化能力培训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通过科学设置培训专题、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举措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不仅能够解决党员干部本领恐慌、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等问题,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增强党性修养、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工作方法,更能够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其次,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准确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干部成长规律,按照分级分类的要求精准开展培训,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有效运用访谈教学、研讨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干部教育培训部门遵循干部成长规律,紧盯党员干部知识空白、能力弱项、经验盲区,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新时代我们党对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主要是根据上级组织部门的统一安排开展培训工作的,而没有按照“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将培训内容和学员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开展培训,使得少数党员干部对培训部门所安排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参加培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一些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时,对参训学员的岗位需要和个人需求没有进行深入调研,导致培训内容缺乏精准性,偏离了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二是培训方式缺乏创新性。目前,干部教育培训者缺乏对先进教学方式的探索运用,主要还是运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培训,即教师讲什么,学员就听什么,教师与学员之间缺乏互动,导致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时不强。另外,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教学资源开发不够、师资力量配备不强、方式方法创新不足,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得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三是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当前一些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对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了总体目标的要求,忽视了不同学员的实际需求,导致培训目标的针对性有时不强。四是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一些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参加培训占用时间、影响工作,因此,总是以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等为由不积极参加培训,即使参加培训,也只是敷衍了事,把接受教育培训作为一种硬性任务,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还有部分党员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够,认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就能进行学习,没有必要专门参加教育培训活动,这也是导致少数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关部门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仅要重点聚焦当前教育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而且要不断创新,通过多种有效的形式组织开展各种务实管用的教学活动,以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进而为我们国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实践中,重点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强化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相关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要强化理论武装,重点是坚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中心内容、摆在首位,以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党性修养和理论素养,并切实增强他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干部教育培训,不仅要让党员干部准确把握新思想的历史地位、丰富内涵,而且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并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严守政治规矩、敬畏政治纪律,自觉拧紧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

(二)找准“风向标”,在提升教育培训内容精准度上下功夫

相关部门在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首先要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技能、最想学的知识和急需破解的难题,精准对接中央和省委的有关决策部署,在找准“风向标”“发力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题教学内容,并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期帮助党员干部提升谋划和推动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把广大党员干部引进课堂、引进网络、引向现场、引向实践,从而不仅有效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而且有效提升党员干部分析问题、把握方向、科学发展的水平,进而达到精准开展教育培训的目的〔4〕。

(三)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

实践中,相关部门要大胆探索,通过多种手段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以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要抓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别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加大互动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现场教学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帮助党员干部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工作本领,在所见所闻、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丰富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5〕。三是要针对党员干部工学矛盾大、全员培训落实难、培训成本高、优质资源共享难、干部个性化需求无法有效满足等“沉疴顽疾”,开出不同“药方”。如既开设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等“必修课”,也开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基础课”,既立足当前“即时补”,也着眼长远“针对学”,既培训一般干部,又培训重点骨干,以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综合素质、更新工作理念创造条件。

(四)学以致用,提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关教育培训部门要深入了解党员干部学习的内在需求问题,注重学以致用,切实改进学风,真正把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成效与他们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等联系起来,即依靠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提升党员干部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一是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仅要围绕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要通过分析形势发展和工作动态中的导向性问题设定培训目标、举办专题培训班,以提升党员干部推动各项工作的综合能力。二是要按照按需施教、以德为先、分级分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原则,围绕党员干部的岗位特点、工作职能、技能短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针对不同类别培训的目的和要求,科学设定培训内容,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如打造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特色培训课程。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03-03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和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并且都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进行了细化。那么,我市的“能力提升工程”目标应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我市信息化设备配备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市的目标制定应以教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主,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发展性要求。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能力提升工程,要使每位中小学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每位教师能熟练操作本校的多媒体设备,了解常用软件(如ppt、视音频播放软件、交流通讯软件)及任教学科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等)的功能并能熟练应用,使每位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搜集、获取、加工、制作、传输和管理技能,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和日常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明确整体目标的同时也要明确年度目标和任务。

二、明确“能力提升工程”的步骤和方法

这是要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国家和自治区都出台了宏观的《实施意见》,盟市、旗县区应按照《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中观”的《实施方案》,学校则应该按当地的实施方案出台适合本校的、“微观”层面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保证“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下面详细介绍“能力提升工程”中微观层面的步骤和方法。

(一)建立市、旗县区、学校“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

建立专家库的目的是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提供研究、指导、评审、培训等专业化支持和服务。专家要从各级电教、教研部门和学校遴选,要从从事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的人员中遴选,各级专家库成员要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不能出现“盲区”,最好保证在3名以上,对专家库成员也要加强培训,实行动态管理。此外,“能力提升工程”一定要得到信息化设备厂商的支持,目前,许多学校存在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当演示型设备来用的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交互功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问题。就我市而言,涌入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厂商较多,品牌各异,不同厂商的信息化设备使用方法不尽相同,电教人员也不可能熟悉所有品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办法,因此,一定要得到设备厂商技术工程师的支持。

(二)征集或选购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资源

征集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收集历届中小学教师电化教学能手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基本功大赛中的优秀作品,收集各级各类评选活动中上报的优质视频课例,通过专家库成员的评选,形成本地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资源库,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优质课例和案例资源,同时,也开阔了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增强其应用意识。案例资源的征集同样也应该涵盖各学段、各学科,不能有“盲区”。而且要按演示型和交互型对应用案例进行分类(因为有的学校只有演示型多媒体,有的学校则是交互式多媒体),如果案例征集不全可考虑选购一些优秀案例,选购时尽量让专家库成员参与进来,以保证其质量。

(三)选择“能力提升工程”试点

地市要选择旗县区先做试点、旗县区要选择学校做试点、学校要选择学科做试点,学科要选择教师做试点、而且试点内容要分学科、分学段、分章节内容进行,决不能一拥而上,如果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受挫2次以上,积极性会大大降低,那时就有可能出现劳民伤财、没有实效的结果。那么,试点应该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点旗县区的选择,宜以信息化设备配备率较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旗县区为主。

(2)试点校的选择,宜以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为主。如:农村中小学校或城区结合部中小学校,这些学校生源较差,师资力量相对不强,升学、评比压力相对较低,有利于“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展。

(3)试点学科和内容的选择,宜以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适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学科和章节内容为主。如物理中磁场的相关内容,摸不着看不到,但是通过磁场的相关动画,可以将摸不着看不到的知识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掌握,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动画演示,能让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物距、像距、正倒立、大小、虚实、物像的位置关系,等等,这样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能营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4)试点班级和试点教师的选择,宜以平行班中成绩“较差”的班级和青年教师为主。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信息化的环境和应用相对较多,如网上购物、网络购票,等等,他们更宜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也比较有激情。老教师通过多年的经验提升,多数已成为名师,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他们多数不愿改变,对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积极性不高,而且名师所带的班级通常都是生源较好的班级,如果选名师及所带班级做试点,名师的压力也会比较大,会有许多顾虑,而选择成绩“较差”班级和青年教师做试点,即使失败也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如果试点成功,对自已却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提升的机会,同时,对不愿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讲,也会起到一种倒逼的作用,最终整体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开展“能力提升工程”的前期调研

专家组要事先制作详细的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的目的、内容、流程、人员及分工等,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信息技术应用评价表,等等,既要有针对学校的信息化调研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管理、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又要有针对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评价表,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学校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明确各学科一线教师实际应用的需求,并将这些问题和需求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开出对应的“处方”――培训、研讨、公开课、示范课、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竞赛活动,等等,针对目前我市的实际现状,培训也许是最直接有效的一个“处方”。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上述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而且以校本培训和研修为主。

1.分设备进行培训

如触控一体机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投影+幕布的应用培训。交互设备一定要让设备厂家技术工程师参与到培训中来。

2.分阶段进行培训

先进行全员培训,讲授一些简单的、共用的东西,之后进行骨干培训,主要针对试点班级和学科的培训、再次是研究型应用培训,培训难度逐步提升。

3.分对象进行培训

如校长培训(包括副校长等校领导)、环节干部培训(如教务主任、教研主任等)、一线学科教师培训,等等。校长培训主要是提升校领导的认识,加大校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环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一定要得到环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也应对其进行培训。学科教师培训是主阵地,要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教师培训一定要重视学科工具(如数学中的画图软件、公式编辑器等)的应用培训和学科资源的搜集、获取、加工、制作、传输和使用方面的培训。

4.分形式进行培训

培训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专家”讲,其它教师听的这一传统模式,要提倡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空间、名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信息技术平台在培训中的功能,同时,也要开展专家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前期征集的优秀案例和课例进行深入的校本教研等现场实践培训。

5.分层逐级培训

自治区培训地市专家组、地市专家组培训旗县区专家组、旗县区专家组培训学校专家组(即学校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学校专家组再进行校本培训,依次逐级培训。

(六)开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试点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试点教师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有效应用,使之逐步常态化。

三、进行考核评价和整改完善

以开始确立的“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为依据,结合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试点校、试点班、试点教师的能力提升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验证以上能力提升的步骤和办法是否有效。比如:通过随机抽查试点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上课的比率和应用水平,与培训前进行比较,考察其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是否提升,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考察实验班的成绩和以前比较是否有所进步,和名优教师所带的“重点班”的成绩差距是否有所缩小等来验证“能力提升工程”的效果如何,从而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逐步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考核评价,对“能力提升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查漏补缺、逐步完善“能力提升工程”的各个环节。

四、全面推进“能力提升工程”

将“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后的经验在全市推开,整体推进,在推进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五、“能力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校校长是能力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该项工作,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相关科室(如财务、人事、电教、教研)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要得到教育系统外部(如设备厂商、财政局、人事局、编办)相关部门的支持,如人事部门出台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评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财务部门要保证“能力提升工程”所需各项经费按需足额到位。电教、教研和设备厂商共同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等等。只有各方协同推进,“能力提升工程”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二)完善机制,提供保障

1.建立强有力的督导机制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指导。

2.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每年对“能力提升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

3.要建立队伍保障机制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队伍,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拓宽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就我市现在的实际情况,培训是最主要的途径,课题研究、竞赛评比活动、网络研修等是其必要的辅助手段。通过课题研究可将信息化应用不断引向深入,开展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推广优秀应用和案例,要坚持能者为师,充分挖掘一线教师中的“应用明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8

关键词:幼教;在职教育;对策;学院基地

针对目前幼教师资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幼师专业能力不足、培训目的不明以及缺乏培训等,根据现状主要提出“园本基地,能力本位”的培训模式,将在职教育和培训融合一起以此达到培训的目的,提升幼师专业能力,帮助其在幼教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准自己的定位,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幼师在职教育培训内容与现状

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内容往往有以下三个方面:(1)幼师的自我教育和个人成长;(2)幼师可参与学校研究或者是业务方面的进修活动;(3)参与校外长期或者是短期的在职培训。幼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内容可有效帮助幼师深入研究自身的业务,提升自我专业能力,但是往往会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使活动安排无法开展。现阶段主张以学院为基地和课程为本位的原则进行培养幼教人才,分短期与长期两个阶段的培训,并且在一般的学院以及培训机构都开设有相关的培训,短时间的培训主要是进行教学方式和技能的培训,不会开设证书颁发的环节;而长期培训重点是除了传授基本的教学方式与技能,同时还要进行教师情操、学习态度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学制在一至三年间,并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二、“学院基地,知识本位”培训模式优势

1.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

“学院基地,知识本位”的培训模式以幼儿园为中心建立基地,即教师在园中学习知识和教授知识,在实践教育事业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加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接受培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升能力为基本,并注重实践活动的教w,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更理想的培训状态。

2.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

幼儿园中在职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要从教师、课程和幼儿园三方面进行考虑,避免出现三大板块分离的现象,教师培训可采取分组学习,每个时期制定有关主题进行学习,锻炼教师的教学策划能力以及应变能力,分层学习小组主要是有利于相互讨论,教师培训课程是以幼儿园教学内容作为指导进行设置,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课程培训

针对幼师教育和培训方面,往常的培训没能取得较明显效果,所以,在“园本基地,能力本文”的指导原则下,培训过程中可将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培训上,以便增强培训效果和效率,帮助更多幼师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培训和实践教学融合。一定程度上对在职幼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提升。

三、幼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措施

1.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培训

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组合。并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就地培训和就地教学,这样才可以做到贴近幼儿园实际教学情况,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对幼儿进行实际教学,以丰富多样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赢得幼儿关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2.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在职幼师教育和培训将要利用到哪些资源,培训开始前均要将其备好,以便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可增开各个学校幼师培训交流会,增加幼师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向同行借鉴更多更好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方法。

3.具备合作精神

幼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要与幼儿园中的发展趋势相符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幼师进行在职培训,进一步提升幼师的专业水平。所以,幼师的在职培训和课程要与幼儿园教育步伐相一致。在职培训过程中做好合作分工,幼儿园以及其他培训机构和相关部门都要相互了解与合作,将在职幼师的教育和培训放在提高幼儿教育规划中的一部分,明确各个部门间的职责,快速帮助教师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幼儿教育发展事业中,对于幼师教育和培训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决定幼儿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全面提升在职幼师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香艳.中国农村幼教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俪人(教师),2014,5(19).

[2]陈素.幼教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培训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4).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实证调查

作者简介:王岚(1965-),女,四川泸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理念下高职教育‘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编号:GZYLX2011307),主持人:张旭翔。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14-06

上世纪80年代以职工大学为起点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时至今日已占据中国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德国、芬兰等世界高水平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不得不依赖于高职教师专业素质水平,职后培训是提升高职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对高职教师的职后培训越来越重视,逐步开发建立了全国性的网络体系和共享平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高职教师的培训也面临着诸如培训时效性差、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为了解当前高职教师培训与开发的真实情况,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增强高职教师实践技能,课题组于2013年8月份到12月份期间就高职教师培训和学习现状进行了系列的调查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采取典型调查的方法,以江苏、浙江及上海长三角地区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单位,选取各院校的专职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126人为调查样本,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调查的实践可行性。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如教龄、学科门类和职称等)、目前的工作压力、任现职务以来的培训情况及对未来培训的期望等。课题组为了全面的收集数据材料,对培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设有开放式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6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回收率为97.6%。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数据可看出,中青年教师是我们本次调查的主体,他们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其素质及教学水平影响着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但他们大多从学校到学校,企业实践经验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仍然较少。美国的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认为,青年教师(25~40岁)正处于职业生涯初期,需要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执教生涯做好知识积累,所以本阶段的主要任务需要不断学习专业实践和教育技能,逐步适应和融入高职的教学生活。

(二)高职教师的压力来源

受访者普遍感觉到工作存在挑战,压力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不同职称的教师面临压力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异不显著。主要压力来源于实践技能、学历职称(教授级别教师职称已经没有太多的压力)、论文(著)发表等方面。

(三)高职教师职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解前沿知识方式

高职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而且要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从表3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师能通过不同途径去提高教师专业化业务水平和获得前沿知识。通过与受访者交流可知:高职的职后培训很多用于提高学历和学位,如在职攻读学位、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委托培养研究生等;不同职称水平和年龄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级职称教师以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问学者培训为多,中低级职称教师常见的培训形式是企业实践锻炼、参加教学法研讨等。

(四)培训时间和次数

一般来说培训形式决定培训时间长短。调查近三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累计时间(结果见表4),我们发现,受访者大多参加的是不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其次是三个月――半年。这可能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资格条件中规定评聘讲师和副教授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累计达180天的规定有关。短期培训班,时间和空间上老师比较容易安排,这样既可以不影响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又能让教师们有了亲自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交流的机会。在职教师不太看好中长期培训,因为这可能会给学校、和工作和自己的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五)高职教师职后培训目的

高职教师培训的目的应该是知识结构的优化,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学科前言知识和科研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寻求个人更好发展。高职教育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为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更要投入相当精力获得实践技能。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以在高职教师参加培训中能获得“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只有15.5%(见表5)。

(六)高职教师职后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存在的问题五花八门(见表6),主要是缺少针对个体的职业培训规划、培训经费短缺、高层次培训相对不足和培训方式流于形式缺乏灵活性。此外,工学矛盾是教师培训遇到的一个难题,很多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来参加职后培训,这就要求培训主管部门在计划安排时一定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于受训的教师应该让他们少负担一些教学方面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在培训期间,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和项目来保障教师们的活力。

(七)高职教师对已参加的职后培训的满意度

调查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满意状况,能了解培训存在问题,提高培训效率。受访者对培训效果选择“很满意、满意、还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4%、17.2%、47.3%、32.1%,可见高职教师培训工作需加以改进和提高。

(八)教师期待职后培训能提高开发的能力

高职教师对职后培训的不满意,所以了解受访者对职后培训的期待,是高职院校管理者亟需了解的动向。从表7和表8可以看出,职后培训的内容一般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安排的,无法一一满足不同高职教师个体的多元化的需求:目前高职教师需要进行的最迫切的培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不同职别的教师对培训的内容期望大同小异,主要期待实践操作能力、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等方面:助教作为刚入职教师教学时间不长、与学生相处经验不足,所以对师德修养的培训比较关注;随着职称级别的提升,教授职称的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在职称晋升追求不多,所以倾向于更多高层次学术交流等职后培训。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数量和规模嬗变成注重内涵的发展模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师资队伍水平这种“教育软实力”。科学技术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和“知识半衰期”或“知识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使高职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和技能,职后培训是教育者掌握新兴技术和熟练技能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政府、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齐头并重,才能实现高效的高职教师职后培训。

(一)政府应提高税收优惠和资金投入,制定合理的职称晋升制度

1.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给予高职院校教师从事企业实践以相应的激励和税收优惠,提供“绿色通道”。由于涉及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企业对于外面介入者不能完全放开,所以高职教师很难“零距离”实践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企业对于教师的培训提供税收优惠,对职业院校教师在与企业合作中,提供的技术研发、转让、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四技”项目和举办培训班等方面取得的收入,免征或少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税,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给予政策帮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加大对高职院校经费的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的更新发展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缓慢过程,政府教育部门应当战略规划,统筹安排,需要人力、物力可持续的长期投入。芬兰和德国等职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每年有专项资金预算用于职业教师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化提升。根据《2007-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总量的发展,我国教育经费也逐年上升,但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GDp7%的水平。2012年我国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4.28%(首次实现了1993年国家就提出的达4%的目标)。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据教育年鉴数据,长三角地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普通高校的经费长期高于高职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偏低且投入比例成一定波动:2006~2008年间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重比较均衡,基本上处于11%~12%,2009年上升到12.85%,但是从2010年开始,该比例又逐年下降,2011年降为12.11%。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在不断攀升,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投入明显不足,相关部门只有保证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化发展才能有了经费保障,职后培训才能得到落实。

3.设计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制度,为高职教师专业实践和晋升提供制度保障。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的晋升要与高职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应具备高职特色,突出“四技”应用能力,降低高职教师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要求,重视教师的实操水平和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能力。

(二)学校应合理规划教师人力资本增值战略

与其他资源相比,高职教师具有“职业性、市场性”等特殊性,所以高职院校对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要有长远的规划。师资培训要与学院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特点相吻合,既不需要超前于学校发展,也不能落后于企业技术的现状,持续不间断投入培训经费,职后培训终身化,不能一劳永逸。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力为教师提供多途径、多种类、多模式培训和企业实践,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1.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职后培训措施和氛围。高职院校行政部门管理影响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学院应以人事部门为主体,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职后培训氛围。首先学校要制定统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引导教师个人能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职业方案,有效推进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其次学校要制定适应本校实力的相适应的制度,提高政策执行力,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传递培训政策和信息,公开激励措施和保障制度。再次高职院校需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工资待遇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职业培训提供物质保障和时间保障,如减免课时和带薪培训。最后针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职业和专业实践需求要定期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创造型、传授型与应用型等不同方面专家对青年教师职业生涯策划进行实践指导,定期反馈,不断调整培养规划,增加教师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2.重视各类培训效果评估。高职院校考量对教师职后培训的“投入-产出”效果,可参考国际通行的柯卡帕切的“四标准”:(1)学员反映。学院管理部门完整收集受训教师对每一次培训安排的情况反映,包括对时间安排、受训内容、讲课教师及主持人的水平和风格、环境设施等各方面的数据。(2)知识标准。即受训教师通过职后培训取得的有关职业实践原理、技术、技能、程序等方面的知识。(3)行为标准。即培训过后受训教师返回教学岗位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能力和工作绩效是否优化。(4)效能成果。即培训效果,职后培训对学校教学成效的影响,包括教师跳槽离职是否减少、教师收入是否增加、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是否提升、学生的成绩与职业技能是否得到提升、专业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是否提高、新生质量和报道率是否上升、毕业生向新生推荐母校比率是否增加等等。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纬度反映培训效果,总结培训经验,发现培训安排中存在的问题。

3.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培训效果。高职院校应促成创造职后培训成果转化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关注新的受训教师,并奖励运用较好的教师,比如设置实践创新奖、发明奖、名师品牌奖、专业带头人奖等,让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实践、应用、反馈,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的培训,才会激励对教师不断认识到教学中不足,珍惜职后培训,真正将培训成果储存起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培训效能最大限度的释放。

(三)教师自身应积极主动参加职后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职前身大都是中专院校,其师资来源主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进入、本校教工子女“世袭”进校、凭关系调入、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等,这些来源必然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实践能力低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许多高职院校教师以本科学历为主,甚至还有少数教师为专科学历,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不多、教师高龄化严重等。教师学历偏低和来源不合理、年龄老化而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高,从教知识老化和技能滞后,使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推广应用。教师要意识到自身的差距,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秉持终身学习思想与教师专业实践不断更新理念,适应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把职后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这样教师能心情舒畅地致力于职后培训,克服培训中存在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工作难题,职后培训才能不流于形式。教师不能忽略了培训的实质是提高自我、从培训中获得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获得证书或继续教育证明。

教师个体只有通过终生学习和有效的职后培训,才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完善自身心智和实践技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有效解决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教师培训需求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梁玉兰,等.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227-236.

[3]袁玉娟,李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6):56-57.

[4]吕倩娜.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98-100.

[5]蒋庆荣.构建高职教师人力资本增值平台的途径[J].文教资料,2011(26):219.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篇10

具体来说,在干部教育培训活动这一动态过程中,干部教育培训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教育培训方案设置能力

教育培训方案设置能力是培训机构将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经费、培训场地、培训环境、培训考察等因素有机组合,系统化成一个整体并且能够全面落实的能力。它是干部教育培训活动能否顺利实施、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的前提,具体又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准确评判党和国家事业的需求与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能力;二是准确评判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能力;三是准确评判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操作性的能力。

2.组织管理创新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创新能力是指培训机构根据具体情况,在培训机构内建立并不断调整、完善既能与当前培训要求相适应又能逐步与先进培训管理模式接轨的重点突出、内容全面、运转灵活、管理规范、制衡有力的培训管理制度的能力。它具体包括:培训管理思路创新能力、培训管理制度创新能力与培训质量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科研能力及师资队伍建设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的教学科研能力体现在每个教师身上,教师对培训内容的科研基础与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教学能力会对学员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培训教师素质和水平,是增强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建设的关键。

4.规范化评价能力

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的规范化评价能力是指按照特定的规范标准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培训主体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培训实施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反馈机制对整个教育培训系统的教育培训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和优化的能力,是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更新能力。教育培训评价是教育培训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培训评价,对教育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最终达到指导、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目的。

二、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能力面临的主要障碍分析

结合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实际,在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能力的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五方面的障碍。

1.重短期调查缺乏长期有效沟通

相当一部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采取了一些方式调查了解干部的培训需求,如在干部培训期间采取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征求干部意见和建议。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长期性的沟通手段,尤其是学员毕业后的跟踪回访制度缺乏,往往不能够准确把握、了解干部培训需求的变化,因而在确定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时,造成偏差,缺乏针对性。

2.重课堂效果缺少科研支撑

科研是教学活动的源泉。科学研究活动的全面开展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知识新成果,使教学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相当一部分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舍本逐末,在教学活动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强调如何吸引受训干部的注意力,而忽视了教学培训内容的理论深度。往往导致教师降低科研投入,忽视基础理论研究。最终造成授课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效果,关注如何提高授课内容的生动性,而降低了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3.重短期教学质量缺少系统评价

培训质量是干部教育培训的灵魂和生命。培训质量的高低最终要体现在公正、客观地评价当中。虽然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大都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与评价办法来保证自身的培训教学质量。但是,一直没能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缺少完善的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培训方面的规章制度因各种局限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就导致无法对不同机构的培训质量做出客观地评价与比较,其培训质量也就参差不齐。

4.重能力提升忽视人格培养

干部培训教育的目标在于提升干部的整体素质,包括了知识更新、提升能力与完善人格塑造三个方面。一般说来,干部具备了知识和能力之后,素质的构建只完成了一半,真正素质健全要在其基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完善之后,即在其基本的人格形成之后。知识和能力必须在人格的框定下才可以获得确定的意义,没有人格牵引的知识和能力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当前很多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将培训重点放在能力提升方面,虽然在培训课程安排当中往往针对引导、完善干部的党性修养、理想信念设置了独立的单元,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5.重干部培训忽视自身培训

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主体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则是加强学习的有效形式。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各培训机构中的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的系统专业培训不能满足自身工作需要,一些基层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完全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三、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能力的路径

1.建立沟通平台,推动教学相长

对干部教育培训来说,与这些干部建立一种稳定的联系,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充分的交流,对于充分了解和把握干部需求、合理设置干部培训内容以增强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对于选择合理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学培训效果,对于客观评价培训主体的培训活动、找到培训中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干部培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丰富干部培训的师资力量,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能力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此,必须在培训主体与培训客体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第一,要进一步突出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员学习为主、以信息交流为主的新方式,可以尝试让学员走上讲台,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为适应新形势和干部成长的需求,可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教学反馈、学员回访等形式,进行培训需求意见征集活动,及时掌握培训需求信息;第三,这种与学员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要建立在培训过程中,在培训后仍要持续,对于优秀学员,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也可以请回来谈学习体会;最后,要将有效的沟通方式变为制度,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2.强化理论研究,夯实教学基础

搞好科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的基础。要实施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强化理论研究,不断增加教学培训的科研含量。这里所说的理论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强化教师对教学专题的理论研究。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只有自己进行了深入研究才有东西教别人,否则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教师的科研工作越深入、科研成果越多,就越能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教学的内容就越丰富。一个重点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开发和理论研究;另一个重点就是逐步制定干部分类培训大纲和开发针对性较强、较为实用的干部培训教材。教材是辅助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资料,对于优化参训学员的知识结构和拓展参训学员的课余学习极为必要。另一方面是要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经验总结能力。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它推动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教育培训的内在规律是不断发现的,培训者应从比较高的角度来洞察、触摸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新动态、新发展,研究和探索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关注和思考关于培训体制与体系、培训机制与动力、培训对象与目标、培训内容与手段的新改革、新变化,积极提出建议和主张,努力创造有利于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3.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对于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至关重要。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综合评价与总结,也是以后培训活动的重要参考,是干部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干部培训需求调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价体系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必须是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综合评价,要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培训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通过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全面检验培训成果。主要包括:对培训目标设定的针对性的评价;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的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员管理情况的评价;对干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回到岗位后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改变情况的评价;对培训中后勤保障服务水平的评价等。二是干部教育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必须是一套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不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进行比较,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够真正地在竞争中不断地提高干部培训的整体质量。

4.强化人格培养,提升整体素质

完善领导干部的人格是其更新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前提基础,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决定因素。强化对领导干部的人格培养,应当始终成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首先,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强化对领导干部的人格培养,就是要增强其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强化其作风建设。其次,强化对领导干部的人格培养,要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始终。不但要在教学内容中设立专门的单元和相应专题课程,还应当尽可能地在所有的专题课中合理地加入相应的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但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授的方式,还应当采用现场教学等其它有效教学方式,使对干部的人格培养能够入心、入脑。

5.注重师资建设,整合教学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础。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自我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既应当包括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又应当包括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当前,对教师的系统培训已经得到了各培训机构的普遍重视并日益成熟,今后主要是应当在培训规模与培训方法上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应当强调按照岗位需求进行分类培训,比如设置教学校长班、教学研究方向、教务管理方向、学院组织方向的各种班次等等,学习相应的先进理念与经验,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