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十篇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十篇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02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1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1.东岗小学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魏宏舜

副组长:蔡继英

谢延平

成 员:各科室负责人

年级组长

团队负责人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信息处及其他处室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处室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校长。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部门(单位)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应急组织机构

1.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国

副组长:**强

**霞

成 员:各班班主任

2.事件承办人

**东

**冲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后续工作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小学防控疫情舆情应对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组长:李索学

成员:庞温格、焦红晓、郝香芷

主要职责:

(1)领导和指挥学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里满教委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配合做好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突发舆情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办教学点负责人牵头,各班主任配合,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各班主任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疫情的负面舆情信息,经本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立即上报突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学校班子相关领导批示。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2

一、搭建一个宣传正能量,崇尚真善美的网络交流、宣传平台

(一)利用自媒体等网络平台加强舆情交流,宣传正能量

充分发挥校园网、官微、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校园广播等自媒体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顺畅、自由表达意见的渠道,重视对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总结、反馈,清楚学生内心想法,及时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同时,扩大对学院工作及各项表彰的宣传,有针对性地扩大正面舆论的影响,发出好声音,引导广大师生多看主流,不被支流支配;多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学校通过层层选拔,在部门、教师、学生中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涵盖多层面人员的舆情工作队伍,通过他们与师生和社会公众的交流,实现学校与师生和社会公众之间间接和双向的交流,从而达到疏通舆论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危机、化解危机以及消除危机负面影响的目的。

(三)建立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调,畅通信息联系渠道

重视社会媒体的宣传引导效应,加强与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及金华新闻网、浙江在线、浙江交通等网络新媒体的沟通联系,听取媒体意见,发挥新闻媒体正面报道、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和弘扬正能量,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学校建设工作。

二、营造倡导文明言论,杜绝网络违法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开展文明上网系列活动

通过主题班会学习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网络文明知识竞赛、手抄报评选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自律水平,培养其正确使用网络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负面影响的免疫力。

(二)制定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将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与本校实际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明确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提高广大师生的网络守法意识,承担作为网民的社会责任,自觉规范约束网上言行,同时,能够以自身的力量积极推进并配合网络舆论的法制化建设,真正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学校赢得舆情引导的话语权,化解危机的主动权。

三、倡导一种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爱校人文情怀

(一)开展校史教育,激发学生知校爱校护校意识

开放校史馆,系部定期组织开展校史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将学院办学历史、办学特色、辦学成果和办学理念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爱校护校意识,传承学院敬业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

(二)建立学校学生荣誉表彰机制,营造爱校氛围

健全涵盖青春好学子、奖学金、先进评选等内容的学校学生荣誉表彰机制,以激励表扬为学校、班级教育的主要手段,通过表彰优秀、树立典型来激发个体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成长方向、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进而肯定自我、肯定学校,营造爱校氛围。

(三)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多渠道培养师生爱校情怀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心理压力源的控制、自我调节能力、危机处理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保持健康、乐观的学习和生活心态,能正确地接收和理解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通过开展学法律、学师德规范、互助提升、标兵引领等为内容的师德提升工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加强对食堂、一卡通、小卖部、学生宿舍等软硬件服务的后勤管理,争取每年集中解决一至两项学生关心的后勤服务问题,完善教育保障体系;开展以美化校园、主题征文、校园摄影等为内容的爱校文体活动,多渠道培养师生的爱校情怀。

四、建立一项反应迅速、行动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和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有害信息在网上滋生蔓延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传统媒介。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且缺乏网络舆论引导的专门人才和技术手段,网络舆论极易成为整个社会信息舆论系统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了更好地摸清当下大学生受校园网络影响的程度,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络舆情的分类,并针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应对措施,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我们特别选取了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式分类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围绕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状况、网络舆情的特性及规律性认识、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等不同维度的14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社会上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集中表现出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及情绪,是群体意见、要求等的综合反映。网络的出现为网民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网民根据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在网络上自主发表看法。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对同一事件或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内彼此较量、修正、融合,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舆情类型——网络舆情。因此,网络舆情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在一定时间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热点事件或焦点问题表达出意见和言论的状态,对于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倾向性。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内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紧密相连的一些网络载体上所形成的较为集中的意见、情绪和言论等,它与学生利益相关联,一般形成于与校园有关的网站以及学生关注的论坛,受众面集中,网络主体又较一般公众更为社会所关注,所以其影响面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学校和社会上的突发或偶发事件;第二,国内外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或事件;第三,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总之,大到国际、国内新闻,小到吃饭睡觉,都会引起学生在网络上的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进而对学生、学校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内容多元且分散。大学生对与学校相关的热点事件关注度很高,而这些内容大多与校园生活有关,与师生权益相连,具有涵盖面广泛的特点,学生的关注焦点又会随时发生改变,所以很难捕捉到下一个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这给预防工作带来困难。二是主体集中又广泛。虽然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大学生,但真正制造舆情的主体主要是校园网上的活跃学生以及一些事件的当事者或知情人等。因为某一事件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触及他们的利益,所以在网络上予以公布,达到宣泄情绪、扩大影响、引起关注等目的。信息公布后,又会吸引大量知情或不知情的学生参与讨论,随之形成了带有一定倾向性、影响力的言论或情绪。三是形成迅捷且突发。网络是目前大学生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交友联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一旦议题敏感,大学生就会跟风顶贴,在短期内形成具有倾向性、影响力的舆论,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转变成群体性的意见或情绪,形成突发性事件,导致学校在预防或控制上难以掌控。一言以蔽之,高校网络舆情与一般网络舆情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客体既有社会网民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也有在校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知识层次的群体所关注的特殊问题;渠道非常广泛,涉及目前已经广泛使用的各种网络工具。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发现,有90.5%的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其中只有37.1%的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表示信任。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的潜在危险性非常严峻,迫切需要开展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研究。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直存在很多难点,如:网络舆情信息的来源过于广泛,难以实时监控;网络舆情信息量大、随意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识别;对特定的高校舆情监控分析需求,难以找到突破点等。从根本上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模糊。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理学生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此外,从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44%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应该由网民联盟或类似群体来引导,28%的学生认为应由网络主流传媒进行引导,23%的学生认为应由专门部门来引导。很明显,无论是学校方面,还是学生方面,对于管理主体的认识都不明确。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的真空地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舆情的良莠不齐,导致了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束手无策。

2.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收益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担忧分别是“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占36%;“个人生活隐私的泄漏”占27%;“成为点燃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引发信任危机”占26%;“损害学校形象,影响校园稳定”仅占7%。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3.网络舆情管理手段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基本上对高校内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问题要求等比较容易掌控,一旦发现不良苗头就可以进行疏导和教育,影响范围比较小,基本上可以杜绝学校内不良言论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原有的高校舆情管理传统手段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网络上传播的不良信息和反动言论,学生随时都可以收集和看到,一些不满情绪和不实信息也可以在匿名情况下随意发表,在这种状态下光靠一些学生干部采取盯人战术是难以奏效的。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三个如何”的指导方针,即如何引导网络舆情,如何对网上的热点话题及时作出反应,如何提高处置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工作:

1.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创新,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还要不断总结高校近年来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力求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理念上得到进一步创新。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通过调查,对于高校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相关建议有:“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占38%;“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占31%;“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占15%;“使用舆情监控系统”占10%;“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办法”只占4%。由此可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制十分紧要。为此,我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精神,规范学校新闻工作,由分管副校长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长任学校新闻助理,宣传部、党办、校办、信息中心为校新闻的职能部门。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网络舆情引导程序,保证常态协调运转。同时,建立舆情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保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的同时,积极组织专业力量对舆情进行分析、研判,最终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

3.培养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培植校园网络“意见领袖”来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走向,“意见领袖”通常是一些资深网民和BBS版主。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注意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价值和作用,通过聘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作为兼职的“网络协管员”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的动态,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实现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4

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孩子都可以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你不在为获取知识而烦恼,现在只过一台连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解决问题,而由此激发了大众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网络时代给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这是孔夫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得到实现。而人民群众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中国公务员在线

随着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出现,网络舆论也应运而生。一般来讲,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①近年来,伴随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力的上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如同志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②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毋庸置疑。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特征

在现代互联网的环境中,高校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并在网络上表达意见和情绪的行为已经成为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具备一般网络舆论所表现出的丰富性、透明性、自动性、离散性与聚合性的同时,更具有高校大学生独有的群体特征。

(一)主体行为的张扬性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改变了相关受众只能被动接受的状况,重新定义了话语权的归属,使得普通大众也享有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信息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受众和传播者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其角色可以互换,可以互为传播的主体。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的年龄阶段,在网络舆论中表现出较之其他群体更为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和独立的主体意识。2008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草堂茗香”bbs论坛上题为“你为什么上论坛”的投票中,52.3%的同学选择“自由讨论,了解校园动态”,其次是“自由发泄情绪”,占到了40%。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日益增强。

(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严格控制在传播者手中,民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和空间十分狭小,使得媒体舆论呈现出与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价值观高度一致的现象。而在网络中,由于其共享性、快捷性等特点,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与信仰的不同类型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都能在网络上找到立足之地,网络技术也为实现个人意见和主张的表达提供了有力保障。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并存,一些反传统、非主流、非本质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不断蔓延,如:对社会理想追求的日趋淡漠,现实生活中提倡个人主义,习惯在网络世界中享受独处,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

由于网络讨论的匿名性,使大学生完全不必惧怕类似现实生活中的“群体压力”,可以自由地言论。只要不违法、不触及太过敏感的话题,无论说什么,怎样说基本上不会对其的现实生活产生太多的影响。这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有时甚至为引起他人的注意,故意在网络上标新立异来炒作自我。这些现象使高校的网络舆论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

(三)舆论领袖的少数性

高校网络舆论一般是以校园bbs论坛为主要场所,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及其它社会突发事件等引发的,当评论类信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网络舆论。其制造主体是由那些对于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相近看法、情绪、意见、观点的大学生组成的,他们通过校园网络表达意见和观点,相互讨论,在校园网络上形成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舆论。通常情况下,参与网上讨论的学生只是全体学生中的小部分,一般是由bbs论坛上的活跃者群体或者与舆论客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大学生群体组成。在西南财经大学“草堂茗香”bbs论坛上关于“上论坛做什么”的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同学占21.3%,“自己发文章”只占3.1%,而“潜水,只浏览文章”的人却占到了61.4%,这反映了高校bbs论坛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在bbs论坛上真正引导舆论的只占到了很少的一部分,他们往往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他们的思想和言论对大部分其他的bbs论坛浏览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舆论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虽然高校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舆论领袖”只是少数学生,却能够对多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作用。校园bbs论坛作为校园网络上的消息集散地和舆论场,是广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消息和获取校内外信息的地方,在校大学生对校园bbs上的消息和热点舆论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因此当某个热点在校园bbs论坛上出现时,很快就会吸引大量关注的目光,不但网上发帖子参与讨论和浏览帖子的人会不断增长,关注者还会把网上的消息告诉身边的同学、朋友,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于是,这些舆论热点不仅会成为大学生们在网上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话题,还会成为他们在课间休息、自习结束、同学聚会等多种场合中谈论的共同话题,在校园中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探析

针对网络信息化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呈现的以上特征,学校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挑战。

(一)完善网络技术防控体系

高校信息技术设施齐全,信息化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高,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建立网络舆论监管机制,根据国家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切实抓好校园网站的登记和备案工作,落实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加强校内bbs论坛注册帐号与用户信息相配套统一的管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中第九条明确规定:“bbs站对用户实行帐户管理。申请帐户需填写注册单,提供真实姓名和班级或工作单位等资料,经一定的核实程序,方能成为bbs站的合法用户。”按该条的规定,各高校的bbs站应设立站务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注册帐号的管理工作。

(二)健全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

健全高校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旨在提高应对网络突发舆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保证重大舆情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应对工作,发挥校园网络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正确舆论导向,为保持学校的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程序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首先,应当建立事件潜伏期的网络舆论预防机制,高校公共突发事件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科学地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潜伏期的苗头,防患于未然。以××*大学为例,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统战部、学工部、校长办公室、保卫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团委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党委宣传部负责bbs的监控,早上8:00至下午18:00,组织研究生助管队伍,在专职人员的带领下,对bbs的内容进行监控、审查和分析,18:00至23:00,专职人员和学生门户网站“光华园”网站管理人员继续对bbs进行监控。节假日内,以值班的形式安排人对bbs进行监控。期间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网上热点问题,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和苗头及时通报校园网络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协调有关部门,防止的发生;同时,有针对性地撰写专题文章,结合实际开展专题讨论,疏导、化解矛盾,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的行政的要求,对舆论方向进行正确的把握,监控舆情的发展,将有关贴子及时保存,删除有害信息,从而尽可能地把潜伏在学校的突发事件扼杀在萌芽阶段,防止其大规模爆发。

其次,建立突发事件爆发期、蔓延期的网络舆论缓释和阐释机制。一旦突发事件爆发,高校bbs论坛负责人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持应有的冷静,通过舆论缓释,稳定大学生的情绪,凝聚各方力量,引导学生保持学校的正常运转。最近一段时间以来,h1n1甲流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甲流感的防治工作,一些关于甲流疫情的网络舆论必须得到高度关注,防止关于一些不确定的言论通过bbs论坛在校园内传播而导致学生的恐慌情绪。以西南财大“草堂茗香”bbs论坛为例,论坛管理员定期在论坛上有关学校甲流感防治工作的信息,论坛上一但出现有学生某些不确定的关于校内甲流感疫情的主题而引起学生关注并广泛讨论时,论坛负责人首先对该主题进行回复,缓解大家紧张的情绪,同时立即联系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在论坛上权威的公告信息,以客观公正的事实来消除大家的恐慌和猜疑,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将危机转变为转机的方向发展。

第三,建立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和评估机制。每一次网络舆论突发事件平息后,相关部门应当认真总结经验,要对舆论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对处理方式的效果进行评估,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对造成重大失误的人员进行批评教育,以便进一步促进网络应急工作机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网上网下相结合,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高校应当加强网上与网下的沟通、教育和互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和低俗之风,培养他们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大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来对待网络言论。

以西南财大为例,学校目前采取网上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网下开展相关活动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bbs论坛上出现的个别思想较偏激或在某些问题上存在不正确看法的学生,学校学生工作部负责对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对违规信息的和传播者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对违反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及其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者,要依照国家法律及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在各学院各年级中选出网络委员,由校团委负责网络委员的管理工作,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学生中倡导正确的上网行为。在引导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做好网下的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bbs论坛上发牢骚甚至挑起事端,很多的根源都是其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各职能部门越来越重视bbs论坛的作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于网络上面学生反映出的需求,主动地提供帮助。

(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人才和队伍是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高校汇聚了大量的各学科、各领域、各专业的专家学者和活跃分子,也包括众多有较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学生骨干,应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构建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引导艺术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以××*大学为例,学校目前组建了3支学生队伍及1支教师队伍进行网上舆论的引导。3支学生队伍包括:(1)分设于各学院各年级的网络委员,他们主要负责收集他们身边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向辅导员反映,并及时将学校对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的回复传达给同学;(2)版主队伍负责维护自己版面的文化氛围及舆论导向控制,这些学生将由宣传部老师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3)由研究生组成的论坛监管队伍,每天负责监管论坛,对学生感兴趣又有疑问的话题进行收集总结,再统一汇总至专职老师处,每周形成《网络思想动态简报》呈报校领导及相关院系、部门。1支教师队伍则是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教师组成的理论评论员队伍,他们以网友的身份在网上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朋友的身份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排除了学生对老师这一称谓的心理作用,这样的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同时,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负责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另一方面也以此协助网络评论员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学校还积极鼓励包括总支书、班主任和辅导员等,都积极参与到网络舆论引导的队伍当中,会上网,多上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学生的网上交流,积极回答学生关于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一些疑问,针对网络bbs论坛上出现的一些思想误区,要主动发表正确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五)定期开展校领导在线交流,树立网络权威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5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应用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观点的重要场所。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各高校都要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在此新媒体背景下,建设一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亟需破解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原则(四个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涉及建设主体、舆情管理、阵地建设和传播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相应的,在建设原则上要把握好学校引领和学生主体、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覆盖面和安全性四对关系,做到“四个结合”。

1、学生主体和学校引领相结合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同时兼顾新媒体本身的特征和大学生网民群体的网络行为特点。因此,评论员队伍成员应当以学生为建设主体,发挥学生骨干在网络中的优势,使沟通符合网络特征,契合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特点。在学生参与网络评论过程中,学校肩负着把握舆情导向、做出准确研判、明确引导口径的重要作用,从而全方面提升引导效果。

2、日常舆情和危机应对相结合

高校校园舆情工作包括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反馈等工作环节,是有机联系的一套体系,是相互作用的一项系统工程。在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将规范日常舆情引导与强化危机应急处置有效结合。成员平时重点做好日常舆情收集、监测,不断提升舆情信息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开展网络评论时能够将各种信息加入评论中,增强说服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评论员队伍要快速形成应急联动机制,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有效处置,在短时间内发起强势的正面言论引导,维护高校稳定工作。

3、校内阵地和校外阵地相结合

网络的无边界性使得校园网与社会网之间没有“围栏”。做好舆论引导,要本着“建好自己的,用好社会的”原则,形成校内外联动合力。一方面,主动建设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深入挖掘网络阵地育人、服务和文化引领功能,增强学生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善于用好社会网站资源,长期支持评论员队伍在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网站及论坛发挥网络影响力,有效掌握网络话语权。

4、舆论引导覆盖面与安全性相结合

开展网络评论,既要不断扩大评论的规模和覆盖面,又要确保舆论传播安全。因此,要统筹规划队伍建设,严格组织纪律,建立分层舆论引导机制,明确各级评论员的角色身份和权限行为,完善舆情引导工作保密机制。

二、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内容

1、网络评论阵地建设

一是主动建设校内舆论引导阵地,构建由校内微信公众号、微博、易班等校内新媒体阵地组成的分层次建设格局。其中,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重在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与大学生网民的沟通互动;易班学生互动社区重在培育建设名师工作室、教学资源库等网络文化品牌栏目;此外,学校校方客户端也可以宣传展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成果、传播校园正能量。

二是积极抢占校外舆论引导阵地。为评论员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目标,使其活跃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互动社区,不断积累网络人气,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达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实施有效引导的局面。

三是整合资源,着力构建校内微信联盟、微博联盟。当前,各高校除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之外,各级团学组织、学生社团也纷纷开辟微博、微信平台,吸引大学生关注参与。评论员队伍应当以此为契机,参与到微信、微博联盟建设中去,通过日常信息共享等举措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舆论引导的集群效应。

2、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一是构建由校内外专家、新闻学等相关学科教师、舆论引导实战经验丰富的行政干部和辅导员等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二是明确评论员的选拔条件和工作职能,规范管理、培训、激励、考核办法。三是建立分层次培育机制,为成员量身打造网络角色身份,明确各级引导员工作要求,形成金字塔式舆情引导团队结构。

3、网络评论制度建设

推动完善校内新媒体管理规范、舆论引导员选拔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实现评论员队伍规范、有序管理。以评论员队伍建设为载体,形成高校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机制、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分级管理办法、高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流程等一系列工作机制。

三、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

1、注重顶层设计

参考国家成立网信办的工作模式,高校应当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指导小组。研究制定队伍章程、管理规范及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细则,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选拔一批政治思想素质过硬、了解网络舆论传播规律、对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浓厚兴趣的引导员队伍。面向团队成员开展专题培训,指导成员掌握网络舆论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逐步打造一支能建言、会发言、发好言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2、注重具体实践

在开展专项培训基础上,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分布、网络活跃度和人气指数等情况,明确成员网络角色分工,使其更加有效地参与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指导成员依托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微博、app等多媒体平台,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及时批驳谣言、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在队伍内部组建多个项目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担任指导,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为重点,激发成员积极参与网络文化a品研发。分层次做好成员的日常培育,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参与评论员队伍建设情况纳入校内学生评优机制。

3、注重形成机制

总结工作室建设经验和成效,形成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涌现出一批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能及时传播正面声音信息;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学生专栏专题,为更多学生参与网络舆论引导提供载体,最大限度地挤压负面信息传播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出台激励政策支持评论员队伍开展网络文化产品孵化,形成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1.

[2]邬华,陈正军,万润燕.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网络评论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的意义[J].时代人物,2008(02)18.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6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思政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吴建强(1973-),男,江苏句容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57-02

一、高校网络舆情特征

近年来,网络获得了空前发展,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也因此走进人们的生活,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所谓网络舆情,即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来表达自身或从外部接收的一系列信息的总和。在载体方面,网络舆情是特殊的,因而也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1.开放性与虚拟性。在形式、内容以及技术方面,网络几乎是无限开放的。网络交往、沟通中,网民能够轻而易举地隐藏或改变自己的真实社会属性。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舆情也继承了网络的这两大特点,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

2.复杂性与多元性。网络舆情的内容可称得上是包罗万象;网络舆情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网民素质有高低,立场有不同,所以,即便面对同一个问题,也存在多种看法,表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种属性给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以及引导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即时性与交互性。相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舆情更具即时性,也更具交互性。只要点开网络,大学生便可获悉当下的热点新闻,并可立即针对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波动性与非理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在网络上,匿名发言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所以,网民言论通常很难得到有效的限制及监督。有些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些负面消息,如制造谣言、揭人隐私、毁谤他人等,这样的非理性言论在网络上并不少见。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各大高校都在致力于信息化、网络化的校园建设,并在硬件配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电脑。另外,在3G网络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手机上网这种方式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在此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速度、广度上,均有了质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网络具有双面性。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能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助益,也能给人们带来损失和伤害。部分辨别能力有限、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从而犯下错误,严重情况下,甚至出现“三观”的扭曲。

2.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教师的权威地位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明显和稳固,学生在畅游网络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增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评判标准。受此影响,以灌输式为代表的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实际需要。

3.网络为各种思想提供了展示和争斗的平台。各种思想均试图获得更多人的接受和支持,在此过程中,网络舆情发挥着前沿阵地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深厚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世界网络领域中取得了话语霸权,并控制舆论导向,所以,网络舆情存在一定的失真、失控问题。

4.网络具有十足的诱惑力,已经发展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相较现实交往而言,一些学生更喜欢网络上的虚拟交往,然而,一旦受到伤害,便会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带到实际生活中去,甚至形成心理障碍。目前,相关法律及技术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短时间内还无法对那些错误思想及言论进行有效监管,这也会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措施

现阶段,网络舆情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各大高校应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影响,采取合适的引导措施。

1.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致力于校园网站的建设,并以此为根据地,宣扬正面、积极的思想,应对负面、消极的思想,从而为自身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积极的网络舆情环境。一是内容上强调导向性。网站内容应以先进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为主,应以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为主,应以正确价值观的系统构建为主,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平台。与此同时,可将一些知名度高且极具价值的理论著作或影视作品挂在相应版块,并组织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并将那些先进的观点、优秀的总结放上去,使主流意识、健康思想能够在虚拟网络中成为主旋律。借助网络宣传阵地,将更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形式上呈现多样性。首先,创建校园网站,并使其成为学校对内、对外的一个平台;其次,设置热点专栏,就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舆情展开深层次的剖析,从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事情的本质;再次,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让学生们了解国情和国际形势,如果有必要,还可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以网络课堂的形式答疑解惑;最后,对评论进行严格管理、正确管理,一旦发现错误言论,应予以纠正。

2.建立监控预警机制。网络具有双面性,给人们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埋下了各种安全隐患,如在有心人的刻意操纵下,网络信息可能会失真,甚至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这种网络信息所形成的舆论导向一旦成为主流,则有可能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基于此,高校应建立监控预警机制以实现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和有效引导,为思政教育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首先,应建立一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队伍,并提供相关支持,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应做好高频词语或热门词语的检索工作,由此确定校园当下的焦点问题。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发展及走势予以密切关注,如果发现错误的观点和言论,应予以正确引导和教育,情节特别严重时,还应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总之,要将这些负面的东西扼杀在萌芽阶段。最后,应建立健全网络监控制度体系,使网络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如建立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在致力于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过程中,应对网络舆情展开深入而有效的分析,这样做不仅有助于预防网络不良事件,而且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引导的高效开展。

3.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高校应致力于网络政工队伍的建设,从而更加突出思政教育的引导功能。该队伍对其组成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拥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而且要熟悉当前的网络环境,能够借助不同的网络工具(如QQ、论坛及微博等)开展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监管工作。高校应鼓励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班级网站,并通过它展示班级风采,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网络知识的增长,而且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借助这种形式,思政教师可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成现在的引导者,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自然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网络舆情信息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给部分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他们更加需要“舆论领袖”予以积极引导。所谓“舆论领袖”,指的是那些在网络舆情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那些人,他们的见解深刻独到,得到了大部分网民的认可,号召力十足。所以,在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的同时,学校还应该挑选一批合适的学生,引导他们朝着“舆论领袖”的方向发展,以他们为媒介,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4.处置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处置经验不够丰富,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常常造成信息公布迟缓的局面,这给一些谣言提供了滋生的时间和空间,形成负面、消极的网络舆情,最终给高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建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机制,便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这也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引导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

首先,建立应急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机制,从而规范该类事件的处置流程,避免过去那种无序处置状态。在此过程中,还应借助网络政工队伍的力量,到网络上主动披露真实情况,让那些虚假的负面网络舆情“站不住脚”,从而突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其次,编制应急处置预案。高校应针对突发网络舆情危机这一问题编制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的权责。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启动针对性的处置预案,避免事态的恶性发展。

最后,强化正式渠道的信息披露。在处置突发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高校切忌采取单纯封堵的办法,而应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落实网络舆情危机响应机制,对一些事实进行主动澄清,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有效遏制谣言的散播,另一方面能够获取公众的信任以及师生的支持。高校应借助一系列网络思政教育模式,重点强化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好坏的能力,使他们养成文明上网、健康上网的习惯,最终营造一个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引导要求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此为基础的网络舆情将会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校也不例外。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也制造了诸多麻烦。网络舆情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渗透性,还是影响力,又或是吸引力,均取得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育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理念上的转变以及模式上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针对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措施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站,建立监控预警机制,锻造专业网络政工队伍,处置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等,以期为各大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程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校园媒体舆情引导[J].中国报业,2011(24).

[3]杜坤林.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7).

[4]季国叶.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舆情引导研究[J].学习月刊,2011(4).

[5]秦秀清,刘婷.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测与预警策略应用研究,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课题,课题编号:L15DSZ01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92-02

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致使信息传播更快、成本更低、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检索更便捷,成为了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很容易能从网络上接收各种信息、吸收各种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成为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理论探讨,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对于网络舆情引导作用,提出富有建设性的高校辅导员有效管理手段。

1.高校网络舆情内涵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平台对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外实事、校园突发事件等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态度、情绪及意见交错的总和。其具有以下的特点:

(1)具有多元化与自由性。网络上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自由、平等性、丰富的,从而导致网上各种思潮泛滥,涉及到的范围领域也就特别广,大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

(2)具有隐匿性和非理性。网络中的信息者是隐匿的,带来了道德约束的缺失,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很容易丧失理性对社会造成危害。

(3)具有即时性和放大性。网络传播的信息都是快速、及时的,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网络中迅速扩展,造成连锁放大效应,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4)具有危害性。由于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尚未建立或形成足够有效的管理方法,致使网络空间的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暴力信息等丑恶内容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

2.辅导员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

(1)缺乏对高校网络舆情足够的认识。很多辅导员认为大学生上网只不过是聊天、购物、看电影、查找资料,但是最近发生大学生舆论事件,恰恰不仅局限于这些方式。造成这种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辅导员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不主动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内容等进行研究分析。

(2)缺乏对高校网络舆情处理能力。首先是缺乏对于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引导手段,辅导员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沟通交流,不能有效引导大学生理性地发表观点,仅仅是以为限制和堵塞信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反而效果不好。其次是辅导员自身网络技术水平滞后,对于舆情信息采集能力有限,分析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与网络意见领袖相比,大多数辅导员网络技术水平素养和能力都很欠缺。造成在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辅导员不能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充分的收集、整理、分析和预警,在应对和处理学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行动迟缓、办法单一。

(3)缺少网络舆情引导网络平台。主要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大多数高校的思政网络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或是没有,而且平台信息陈旧,引起不了学生关注,缺少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第二是对于微信、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没有充分的利用。

(4)缺乏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大多数高校虽然成立了网络管理办公室或是领导小组,仅仅是配备了一线辅导员从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但是由于辅导员未接受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培训,造成工作时效率低,处理问题能力差。而且,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全责不够明确,缺少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缺乏同一管理,致使遇到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多处于被动状态。

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在我国高校体制下,辅导员是与大学生群体之间最密切、最频繁一个群体,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交流、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更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引导主体。

(1)辅导员与学生群体接触多,很容易及时了解学生心声,而且能够通过微信、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融入学生当中,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及时准确发现网络舆情中学生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

(2)辅导员具有“舆论领袖”的潜质,能够在突发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当学校的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引导网络舆情,破除虚假、缺失信息,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真相。

(3)辅导员自身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权威性,能够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外实事、校园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问题思考与讨论,向大学生群体正面的宣传,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

4.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有效管理手段

(1)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作为日常重要工作之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重要窗口,高校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应该认识到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及时、稳妥、高效地处理影响校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各种舆情。辅导员牵头成立独立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专门机构,以思想政治部教师、学生工作部教师、辅导员、学生会为主体,对当前的形势和热点问题进行详细的剖析,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2)辅导员应增加学习提高自身处理网络媒介素质和能力。当今的时代,各种信息技术和媒体平台对于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管理和引导工作必须增加学习,储备相应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处理能力,辅导员才能更好的了解网络媒体运作规律,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创建和谐稳定的高校教学秩序。

(3)辅导员应从多角度多思维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①建设“网络辅导员”队伍。在教师或学生中挑选思想成熟、网络媒体技术熟练组成“网络辅导员”。主要负责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对“问题帖”给予解答,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②在学生中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在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领袖”培养时,要通过科学的方法选择培养对象;培养过程中要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基础,建设良性的舆论环境,以培育理性思维为重点。

③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专家库。由校内外思想政治、网络等各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支专家库,辅助辅导员进行网络舆情相关各项工作。从正面去引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

(4)辅导员应该提高思政网络平台建设以及公共网络平台利用。辅导员应该与学校网络设计人员共同提高网络思政平台的建设,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引导作用,吸引学生关注,便于学生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佳服务。同时能够通过微信、人人、QQ、论坛、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相互协作,创建辅导员网络舆论宣传平台,全面引领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树立。

(5)积极创建和完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机制。辅导员应该牵头建立一套实时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控系统,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监测和分析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及时做出网络舆情预警,并做出相应的处置方案。

5.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辅导员对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网络舆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全方面的提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创建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形象;必要性;可行性;方法

随着当今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的不可控性和负面性的弊端越发的严重。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个问题在当今高校网络中尤其严峻。近年来,校园网络人群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而急速增加,然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网络舆论管理技术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这一突出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缺乏良好的网络素质和必备的网络意识。

一、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和打造高校形象的必要性

网络舆情指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特定价值观、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其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电子邮件以及新闻组、网络聊天、电子公告、博客和维基等。“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利用率很高,也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以及影响对象。”①从近几年“芙蓉姐姐”“胡戈恶搞”等事件中可以看出,高校的衍生发展都必由网络这一传播途径。网络的日渐发展使得网络舆论已然“成为了高校产生、发展及扩大的“导火线”及“助推器”,成为了社会思潮和高校舆论的主要产生平台,并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及校园的维稳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②。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论,合理引导舆论,及时切断舆论爆炸,消除对高校形象的负面影响,对于打造高校形象具有不可或缺的必要性。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更是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去做在现实生活中与道德相违背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的原因。网络舆情拥有难以想象的爆炸力以及扩散性,对于打造高校形象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正面的网络舆情,对于有效提高高校形象有着积极的效应。而负面的网络舆情,对于打造高校形象的工作无疑是有害的。因此,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打造良好的高校形象刻不容缓,具有非做不可、放任则贻害无穷的必要性。

二、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与打造高校形象的可行性

高校网络舆情经常与师生的权益和诉求联系在一起,覆盖面广泛。不仅包括在校的日常生活、出行餐饮、后勤服务、奖学金评选等,甚至覆盖国内焦点、国际政治。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时,虽然存在机制上不健全,对消息的掌握程度较低等问题,但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差劲。这主要关乎到整个学校的整体形象问题。高校在运用网络舆情事件对高校的形象进行包装与宣传是可形的。首先,高校具有自己独立的各类网站,在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中有自己独立的载体。高校有权选择把自己优势、办学品牌、突出的特色放在高校的门户网站,把那些不利的消息进行删除。其次,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本身就存在对高校形象塑造的功能。人们了解高校的办学特色,各类信息一般是通过高校的网络舆情事件这一途径的。因此,畅通大学生网民的民意表达渠道、加强校内网站的建设维护、及时更新校内信息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切入,抓住舆论发起的根源,引导网络舆论,控制舆论的制高点,为正确应对网络舆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以及相当大的可行性,为打造高校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形势。

可见,正确应对网络舆论打造高校形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就像是舆论阵地上的剑与盾。

三、塑造高校形象常用方法

近年来塑造各大高校加快了塑造高校形象的步伐,塑造高校形象的方法逐渐成熟。21世纪以来,中国高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随着高校竞争愈演愈烈,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武器。如同企业,品牌也成为了高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需要面对市场,获得公众认可,提高内部凝聚力,因此十分重要。此外,其方法也多种多样,大致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加强高校自身建设

高校形象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塑造良好的高校形象,于学生,于学校,于社会,于国家都有利;与此同时,要使高校的良好形象长久的维持下去,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尤其需要高校合理的自我管理和自身建设――高校形象和高校建设是一个双互性的机制,只有做好高校建设,才能更好地塑造高校形象,以及更好地迎接好形象带来的荣誉和挑战。高校自身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力量建设、教学方式建设、良好生源建设等等。

(二)加强个性化高校形象定位与策划

众所周知,大学文化决定着大学的高度,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形象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更是高校形象的内在素质和精神要求。因此,进步而伟大的大学精神,是支撑一流大学的精神脊梁;良好高校形象的建立,更是离不开大学精神的灌溉和支持。这是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在高校形象建设上应有的合理的自我定位。

当然,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几代大师和每一代学子用智慧取传统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在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下慢慢积淀下来的。因此,加强大学精神的沉淀、个性化学校形象策划极其重要。

(三)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

21世纪也是一个自媒体时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的快捷、能够传播到得受众范围也大大增加,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

在这种信息的传播与接收形式都由被动变成主动的自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自媒体时代,对于高校的形象塑造我们应该怎样做?

随着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抓住这种机遇,在新媒体打造一个高校形象塑造的攻坚地。在新媒体的宣传中,要注意信息的亲民性和时新性,不能以一种呆板的姿态进入这个领域。同时,因为即使通讯工具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也要在信息前谨慎斟酌信息带来的后果。

有了新媒体的宣传,也不能放松传统媒体的攻势,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的受众更加的稳定,因此在传统媒体的宣传中我们要更加注重信息的“高调”,将学校良好的学风,校风,风格,传统,抓住其灵魂将其展现给受众。

此外,在自我宣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同其它高校的交流宣传,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受众方面,要积极引导受众,让他们对学校产生兴趣,主动为学校的形象宣传出一份力。

(四)塑造良好的高校领导形象

高校形象是整个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而良好的高校领导形象则是高校形象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高校领导,是学校内部人才素质和师资力量在社会上的展现,而且与整个学校的各方面建设息息相关:高校领导出色的领导和策划能力,关系着整个校园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高校领导的政治、校园安全的敏感度关系着整个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高校领导的个人魅力,关系着学校人心向背和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希望。

高校领导的形象管理是一个形象塑造,形象维持和形象改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理念,行为和外在视觉形象三方面。高校领导者要具备体现学校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一是创新精神。大学领导人要鼓励创新,鼓励师生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创造挑战权威,学术平等氛围。最关键的在于有创造性的制度设计。大学领导人尤其需要一种宽容精神,对不同思想学说包容。蔡元培校长兼容并包,有容乃大,被后世敬仰。三是开放精神。开放精神可以使领导人具有长远的目光,更精确的定位学校的发展,为学校以后的战略着想。

(五)提高危机公关与应对能力

从高校的管理角度来看,我国大多高校危机管理模式是集中型,反馈型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危机时候的集中处理,而危机之前的预警和预防较弱,也就使高校总是在危机之后处于被动局面,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形象。高校和其他机构一样,危机应对和公关要保证信息透明畅通。在突发事件或危机发生前,通过多途径的监控手段和高效的沟通网络建立起完整的危机预警系统,能敏锐地监测到危机可能性的预兆的程度大小,并及时利用沟通网络向高校领导层传达,以便于领导把握事态严重性和更短时间内做出统筹规划、制作出危机公关应对预案。而在危机发生后,统筹规划指导下的应急机制应立刻激活运作。

当然,高校形象塑造是高校发展的重大课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形象塑造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坚持,并摸索因地制宜的有特色的路径。

[注释]

①陈少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对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②陈少徐.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对策.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08):187-191.

[2]李雯静,许鑫,陈正权.网络舆情指标体系设计与分析[J].情报科学,2009,(07):986-991.

[3]王升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攀登,2009,(05):113-115.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9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的网络化建设也经历着前所未有发展和变革。在这变革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众舆论、表达个性意见、进而影响其思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导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主阵地,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及时把握舆情动向、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一项新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形成公共意见、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学生意见表达到一定量度和强度,即一方面要看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达到一定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要看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应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www.133229.Com在互联网上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来进行彼此较量、修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论也经历了议题的来源阶段、舆论领导及其意见产生阶段、网络意见扩散和放大阶段、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几个阶段。从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突发事件的激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触发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引发这几方面原因及易引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舆论形成迅速,具有时实性与交互性,传播较难控制。(2)内容多元与分散,追随主流话题,贴近校园生活。(3)凸现网络语言特点,表达多为非理性。

二、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1年3月在宁波大学开展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调研,其中向辅导员发放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5份,被调查人数占全校辅导员人数的73%,同时,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也作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出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的有较大的共识,但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技能略显不足

随着网络舆情对高校现实工作的影响,辅导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对某高校辅导员调研中发现,有50%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50%辅导员认为“比较重要”;57%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本职工作“紧密相关”,39%辅导员认为“有一定关联”。在调研中还发现,辅导员在网络上基本拥有qq、博客、社交网站等众多网络工作平台,但仍有38%辅导员认为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不太擅长”,有62%的辅导员在网上浏览学生舆情的基本情形是“经常浏览只是偶尔发表意见”。由于辅导员自身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对欠缺,导致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关心关注网络舆情,但有效的工作应对机制尚未完善

辅导员对网络的关注度较高,有40%辅导员每日会关注网络舆情,对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较为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网络舆情的工作意识,对网上出现的反动非法言论、易引发个体或群体安全事件、诋毁学校声誉等情况会即时上报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对当前高校工作来讲,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工作要求与具体职责,针对不同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作用。在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立上,有53%辅导员认为“非常必要”,有40%辅导员认为舆论领袖的培养对网络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4%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32%辅导员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有22%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学校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三)对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分析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对缺乏

调研发现,有25%辅导员认为自身在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网下事务过多,对学生网络舆情关注不够,有19%辅导员认为对网络上有学生舆情不能有效掌握全貌,有11%辅导员认为缺乏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辅导员又承担着较多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因此工作具有基层性、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大部分(尤其是新任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网下具体事务,对于新的网络工作缺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网络舆情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网络素质和道德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行为也有客观的评价,有31%辅导员认为当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状况比较好,62%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有38%辅导员认为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无克制地宣泄个人情绪”,其次37%认为是“盲目转贴、跟贴”,有21%辅导员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网络上的角色意识,主动把握网络工作阵地

一是校园网络积极的建设者。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学院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各类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新型的网络手段和工具及时加以应用和深入,要善于运用qq(群)、博客、论坛、校园bbs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等作为工作中必备的“网络利器”,合理规划并搭建各类各级班团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建立与现实组织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

二是网络舆情有效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更容易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网络也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收集各种学生信息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在网上首先是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关心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生思想和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评论技巧。一方面作为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多开展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辅导员网络技能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加强典型案例讨论和资深网络评论引导员的经验传授;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养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更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网络上的服务沟通者。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服务内容,在现实中协调解决学生在网上提出的相关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应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体服务上,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在政治思想方面,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有关权威评价通告给学生,并加以适当评论引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习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有用的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树立优秀学子的榜样风范;在生活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在个人服务上,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网络上学生的舆情焦点,除了作好有效的网上引导外,辅导员还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和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针对需要事后解决的问题情况反馈到网上,充分发挥联系网络与现实工作的纽带作用。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在高校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网络应对机制下发挥应有作用

在高校当前网络环境下,凡是现实中的危机都会在网上体现,凡是网络上的焦点问题都具有引发现实中对抗的可能性。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危机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舆论促使危机事件产生新形式、新特点,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就是一种新型危机。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危机管理体制,加强危机管理框架的系统构建,加强危机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学校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首先,根据危机管理原则,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也就是在舆论危机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先兆。如在发生校内外重大事件时要加强对网上学生舆情的关注密度和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根据内容的链接、来源(原创与否)、性质(负面与否)、负面等级、点击量、评论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将有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加强反馈,为学校是否启动预警机制作好决策基础。当学校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后,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动态跟踪,从增长速度、议题显著度、意见分布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同时密切关注现实舆论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第一时间有效反馈。其次,在危机爆发期和蔓延期,要配合学校作好舆论的缓释工作。将学校对事件的实情或解释实情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树立舆论的权威,消除恐慌和猜测,同时,对网上舆论加以进一步引导,促进危机向转机方向发展。再次,在危机衰退期配合做好反思工作。加强对每一次危机事件引发的原因、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能否再次避免发生等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高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培育“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

辅导员要善于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更要把“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作为有效的依靠。在高校校园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当事人或由网络信息联络起来的大学生装网民群体之间的呼应往往比较积极,而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之间却缺少互动。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去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着舆论走向的声音,发现那些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粉丝”的“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在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舆论领袖”,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各类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实行组织覆盖,在班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设立信息员,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加强对其网络知识和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信息收集、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可指导学生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可以校园网民、网情为对象,设计相关课题,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调研工作,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方向、方法储备舆论及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养,它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各类载体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去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相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和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结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爱国、守法、无害”网络道德标准,促进网络道德自律;其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网络成瘾”阴影,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优秀班团网站评比、网上名人堂、网络主题短信创作大赛等等;再次,要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的原则,听取学生不同舆论的声音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反馈,及时调研和分析学生的网络素养改进提高状况,在现实的工作体系中加以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2]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5).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高校网络舆情处理办法篇10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因受到校园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除了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还有别于普通本科高校校园舆情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舆情主体的复杂多样性。从生源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考统招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成绩相对偏低,在心理上自我认同性差,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思想。另外,由于当前国内教育现状的不均衡,高职院校的发展受到生源不足的困扰,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发展,不顾自身有无条件,忽视地区与民族差异,在全国各地广招生员。这也导致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主体在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经济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学生主体之间的诉求存在区别,进而导致网络舆情的复杂性。(2)载体的多样性,自由性。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QQ、微博、微信及各种社交网络等出现,使权威受到质疑、传统被颠覆。这些传播方式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的延伸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与查看校园网络信息。虚拟空间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角色,满足了他们的心理诉求以及寻求话语权的愿望,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3)网络舆情内容具有复杂性、多元化与多变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就业、校园生活、社会事件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国际事件等多方面内容。另外,由于时间、精力与参入程度的有限,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焦点要比社会网络舆情转换得快,而且,根据时间、区域、高职院校本身性质的不同,呈现出舆情多元化与多变性。

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当前,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的探索刚刚起步,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引导及突发舆情的处置等仍存在问题。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很多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专门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组织专人对其进行专门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顺利开展。

2.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对舆情出现后的实际处置措施研究较少,注重围、堵、封的传统舆情应对方式,而忽视对网络舆情的有利引导。其次,一些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充满恐惧与排斥,关注负面舆情多于正面舆情,不能因势利导挖掘舆情的正面效应。第三,注重对校内舆情信息的收集,缺乏对舆情信息的分析及社会相关舆情的准确定位与掌控。

2.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自身和谐环境建设,促进信息全面公开透明。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做好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首先要对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和谐环境建设,对校情校务实行全面公开、透明的原则,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公开、透明、畅通的上传下达的信息诉求渠道,让正能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师生;关注高职学生的切身利益诉求,对牵扯到学生切身利益的负面舆情做到及时、公开、公正的相关信息披露,使虚假舆情在事实面前无法传播。(2)尊重学生权利,提供畅通的校园网络论坛。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不够理性,一旦发现自己的合法权利不被尊重或利益受到侵害,容易冲动,产生负面情绪,有些甚至酿成不良后果,给相关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高职院校仍然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言论自由等合法权利,让学生所关注的话题在校园网络中,在校方的引导下得到公平、广泛而充分的讨论。这样在开放的环境中将事理辨明白,更有利于维护高职院校的形象及公信力;若一味地对学生言论行为进行围堵打压,将招致更大规模和更加剧烈的反对与抵抗。(3)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与能力。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主导能力,通过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要提升对网络信息真伪的甄别能力。学生网民很难对每一条出现在校园网络上的信息进行辨别,从而会出现被虚假信息所误导的情况。高职院校通过提升学生判断信息正误,对是非、美丑的思辨能力,真正达到让“谣言止于智者”。(4)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工作涉及学校的宣传部、办公室、学工部、公安处等多个校内部门单位,但是多数院校没有明确的分工,对舆情的处置难度增加。这里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其他部门予以配合。同时,建立一支专门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舆论领袖特质、宽广的知识面。通过网络舆情引导人员与舆情主体进行平等交流、心理沟通,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亲和力。通过队伍的建设,使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出现后,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及时沟通引导,使舆情向积极方向发展,不再成为各高职院校的负担。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