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十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十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15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1.时代背景。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社会和整个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可谓历史悠久。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正在生活的每一角落里全面铺开。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此各国对创新能力的开发越来越关注。如美国总统提醒人们:“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是“走向21世纪的道路”。由此可见,开发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2.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表达性,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然而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认为物理教学内容深度浅、范围广,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静态为主,动态讨论为辅,无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少教师教学方法单纯,教学中照本宣科,方法含量少,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主要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热衷于重复机械操练为主的题海战术,以致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新型人才的,作为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必须改革,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四大策略

1.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策略。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如果课堂上的问题情境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电功的教学中,我用大吊车玩具模拟电流做功,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再如,讲电阻串联时,我就让学生自己设计求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让学生自由地画到黑板上――只要你有与黑板上不同的连接方法,就可以画到黑板上。结果学生无拘无束,共画出了七、八种连接,最后我再作评讲,并一一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学习情绪很高。

2.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结合的策略。

如学到重力时,向学生提问:物体不受重力作用时,下列现象不存在的是:a.人跳起后,不会落到地上;B.水从碗中倒不出来;C.人可以倒着行走;D.中学生将200千克的石头举不起来。这样一提问,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训练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策略。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但在创造性活动中,仅依靠直觉猜测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逻辑思维的论证和检验,而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如在学习声学时,我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若声速变为0.1米/秒,将会发生哪些现象?a.听讲时,老师的嘴型与声音不同步;B.马路上,汽车鸣笛后不能马上听到,导致车祸发生;C.朋友聊天,距离很近但因听到的时间较长,不便交流。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因为它的速度较快,所以我们没有感到它传播的时间,从而来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4.发展学生联想力和想象力的策略。

因为创造性想象不是想入非非,它必须沿着一定方向、目的而展开,必须接受抽象思维的指导和调节,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就有创造性想象的成分。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后,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当突然消失一切外力作用的时候,物体将:a.马上停下来;B.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C.运动一段路程后慢慢停下来;D.运动状态不能确定。我们常见的物体是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在物体不受外力时,可依靠创造性想象,思考物体存在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都师大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西南师大。

[3]张德锈编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林崇德《中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

[5]国内外创新科学理论。

[6]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2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新成果的重要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思考、联想作为基础的开展的综合性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他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钻研和学习,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往往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才可以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离不开推理和想象,要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二、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物理积极性

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老师首先是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言,愿意主动学习。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体,而老师则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学习,培养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增强课堂导入环节的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物理名人故事导入、实验导入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来。

(二)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问题的提出往往要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因为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只需要基础性的知识,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对于高中物理老师来讲,在课堂上进行巧妙的设疑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比较兴奋的状态,可以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知识探究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升物理课程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作为高中阶段的物理老师,除了在教学中巧妙设疑之外,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对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这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处于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对于物理有着比较高的学习热情,对一些新的物理知识比较好戏,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物理老师对于学生这种好奇应该给予一定的保护和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鼓励学生进行标新立异,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新思维新想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高中物理老师应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能力丰富,对很多新奇的事物都充满了探究欲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之间的联想,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如苹果掉在地上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普通的事件,但是牛顿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发现了万有引力,这足见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础课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得学生的产生思维的火花,往往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能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就可以将一个小钟摆摆到教师,以此来说明为什么永动机是没有办法早成功的,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物理实验,这能够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刻认知,往往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继续物理学习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创造性思维;策略研究

怎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刨新能力,科学研究表明.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的创新能力受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人又能以靠自己的创新能力主动地去改造环境,让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尤其是有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提高的方向发展。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而英语教学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国际教育家DouglasBrown(1983年)对外语教学下的定义是:teachingisguidingandfacilitatinglearningenablingthelearnertolearn,settingtheconditionforlearning.作为教师(teacher)的解释词“facilitator”已为我国外语界广泛认可。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以便创造意境让学生学。而学生在教师促进下的自主学习才是创新的前提。

学生要学会寻找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简单讲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自己从他律型、被动型转化成自律型、主动型的学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最终达到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较高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既依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依赖教师有意识的系统培养,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自学包括预习,如对新单元的单词、词组、句型的预习,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词典的释义、词性的变化,用新词造句,找出单元中优美的或重点句子进行模仿。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中难懂的内容提问,同时对学生的预习作适当归纳,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4

课程改革目标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心智潜能的开发。阅读教学中大胆质疑、自由解疑、合理存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只重知识,轻视能力是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的。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敢于质疑是创造的起步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有一本书,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得真知。他说,能够使学生不信,才能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敢让学生质疑,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必害怕质疑会打乱自已的教学安排,会使课堂难以调控,而扼制了学生主体性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珍珠鸟》时,学生提出了怎样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教师首先要肯定并鼓励学生善于提问。随后,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因此在汇报交流时,其他同学都会注意倾听,尝试分析别人的观点,并随时修正和补充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交流,他们的思维成熟了,语言也变得丰富了。这样一来,学生们既能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能点评他人的意见,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有破才有立,敢疑斯有信。”有深度的“疑”,是学生动了脑筋、思而不解的表现,它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起步。

二、学会质疑是创造的入门

培根说得好:“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明白:“发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有这些论述都足以说明会质疑对于学习研究的重要作用。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呢?我是这样做的:拿到新课文,先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文,寻找疑问。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提问的水平提高了。起先,他们觉得没什么可问,往往局限于问书上词语的意思。慢慢地,当有人再问词语的意思时,就有学生说:“这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渐渐地,爱“出风头”的学生马上又寻找另外质疑的方法了,“书上这个词我认为用得不妥,应该是……”他们会挑刺了。在观点不一致时,他们学会了争论!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创新的火花也就被点燃了。实践证明:只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有目的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才会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从“看似矛盾,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也可以在学生的提问中,抓住一点,或抓住重点、难点进行反问,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和学生的互相讨论、启发,将学生的质疑问难引向纵深。当然,教师要注重训练学生判断、分析能力,让其懂得如何提问题,怎样提高问题的质量,及时鼓励别出心裁的质疑。一个好的有价值的问题,往往在全篇课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在学会高质量质疑的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三、善于解疑是创造的精髓

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发现新问题,而且要培养学生善于解疑,即具有善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善于解疑,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让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课文,尽可能从课文里,或与之有关的课外读物里,找到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在解疑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解疑方式,演一演,画一画,议一议;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应相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我在教《鲸》时,师:很多同学对鲸的呼吸很感兴趣,请大家先认真读读这一段,说说鲸的呼吸有什么特点?

生:鲸用肺呼吸,不像鱼用腮呼吸。

生:鲸每隔一定的时间必须浮出水面呼吸一次,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生: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每次呼吸从鼻孔喷出的气会形成水柱。

生:不同种类的鲸喷出来的气形成的水柱不一样。

师:作者正是从鲸呼吸的器官、时间、特征这几方面来介绍的。你们能根据课文描述,想办法或与别人合作,介绍鲸呼吸的特点吗?(学生自由组合,讨论演示。)

当然,在解疑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调控,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出现无效信息。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灵活组织应用不同的解疑方式。如:对一般的、简单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对没有多大讨论价值,学生也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用简单明了的事理直接解答,以免因无价值的滞留而浪费教学时间。对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涉及关键、重点、难点的问题,教师要小题大作:或正面引导,推理想像;或反向诘问,合理引导;或变换角度,不与直说;或暂时搁置,蓄势再发。对在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但不影响学生正确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问题,可作弹性处理,合理存疑。

四、合理存疑是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21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还应讲究策略。培养"创新"的教学策略应在整个课堂教学格局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与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制定、选择教学策略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基本规律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准则。包括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那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可以重视和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法中,创新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理解主体很重要,主体不是只是说跟着学生转,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场去激励他们,与教师的教态融为一体,使得整堂课教师富有教的激情,学生应有学的激情,大家一起进入角色,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探密。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废止"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教学法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非常需要通过教师创造各种外部因素,诱发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意识与积极性。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以克服他们事事都要依赖教师的惰性心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激励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方式,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评价的有效策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用具有伤害性的语言或十分生硬的态度进行直接的否定性评价,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来鼓舞和鞭策学生,以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积极性。

4、挑战性原则。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是创新的孪生兄弟。一个没有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的人,其创新能力肯定比较差。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刻意培养和鼓励三种挑战意识: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教师质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见解;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观点、结论。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践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创新教育能力的充分发挥,保证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和谐、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现代人才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和青少年时期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关。可以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营造一个生长和孕育创新能力的温床。

2、重视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向学生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深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打开知识宝殿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自主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灌输知识和培养模仿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个性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肯定会事倍功半。

5、增强知识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专业知识每门学科不仅有自身的纵向相关性,并且具有与同专业、其它专业学科的横向相关性,因而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这些知识结构体系渗透到课堂中,使学生觉得有一个很大的知识库,自己的学识有如此贪乏,从而去激励他们学。另外,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不断地培养出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6

【关键词】创造性环境人格思想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2-0145-02

一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创造性环境

社会、家庭、教育对学生创造性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性的两个条件。”托兰斯曾对小学生进行过研究,一些有创造性的儿童往往以愚蠢和顽皮著称,在小学3年级末,他们就学会了隐瞒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与教师和家长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或父母态度民主,支持学生或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不赞成依赖与顺从,则可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与“土壤”。

创造性环境的创设应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协同作用的结果。缺少任何一方,都会给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带来巨大损失。

2.塑造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4)鼓励幻想;(5)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此外,有恒心,一丝不苟,克服胆怯、倦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方面。

3.开设创造性课程

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开设创造性课程已成为国内外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美国已创设了多种创造性课程:(1)创造发明课;(2)自我设计课;(3)推测课;(4)假设课;(5)发散思维训练课。

发散思维训练是国内外训练创造性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有: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方法扩散。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一,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有助于创造力的显现与提高。世界著名的创造学专家奥斯本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对职工进行创造技法的训练和培养,结果使每个职工的创造力提高了3倍,公司大获成功,利润成倍增长。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集体激励策略、类比思考策略、对立思考策略、转换思考策略、移植思考策略、分合思考策略。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以上策略,每个人都会显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第二,排除创造性思维的障碍。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有意识地排除影响其的障碍。影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主要有:一是“先入为主”效应。“先入为主”常常导致思维呆板,而难以寻到新的思路。二是强刺激的影响。问题中强刺激常常使我们给予较多的注意与关照,这易使思路在强刺激上而难以自拔。三是中间状态与目标相似性的干扰。四是暗示效应。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陷入所设置的暗示情境中而难以转换思路。五是多余刺激的干扰。六是“功能固着”障碍。

在以上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诸多障碍中,思维定式是影响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因素,它使人思维狭隘,使问题解决难以有新的突破。因此,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打破思维定式。

5.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早在1959年布鲁纳就提出了:“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重要的特征。”

非逻辑思维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1)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提倡大步骤思维。(2)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与所探索的问题联系起来。(3)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引导学生敢于否定原来的设想,善于打破固有的思路。(4)创造让学生有大胆探索与猜测的机会。(5)培养学生构建整体观念的能力。(6)训练学生抓住“一闪之念”。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教师应先开发自己的创造性

第一,选择恰当的音乐,活跃课堂气氛。选择恰当的音乐进行体育课教学,正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体育教师的青睐。体育课准备部分采用健美操、韵律舞的形式,放松部分采用舞蹈形式,有的老师甚至整节课用音乐控制课的各个环节及练习时间,充分利用了音乐的韵律、节奏,以及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技能。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无疑是教法创新的思路之一。

第二,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动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生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降低篮圈高度,来针对受身高限制的教学对象进行体育教学,以保证教学效果,这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体现。

第三,巧用自然,寓教于乐。大部分体育技术动作的形成都来源于自然,如标枪运动就是受古代狩猎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游泳是人类为适应自然生存环境而掌握的一种技能。反之,运用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社会活动,追溯体育技术动作的起源,进行体育教学,无疑也是教法的另一创新。

第四,结合教材,巧妙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体育课组织教学形成有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目前学校一堂体育课的内容一般是2~3个,将这几个内容有机地排列,依次地进行练习。这是一种发展体能的教学法,类似于巡回锻炼法。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一闪之念”。教师在教学中,思考问题时,相互交谈中,师生对话时甚至在睡梦中都时而会有灵感产生,教师应对之加以警觉,做好充分准备,一旦灵感出现,就能抓住它,及时地让“思维闪现之花”结出“思维之硕果”,这将对教师以后的工作带来诸多益处。

2.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一,营造创造性的环境,培养创造性的人格。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应民主,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不赞成依赖与顺从,则可形成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气候”与“土壤”。学生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求新求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应一概否决,而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这样就能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富于幻想,大胆思考。如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教游戏方法,而只是提供游戏必需的场地、器械条件,让学生自主思考,得出游戏方法。教师在练习中采用学生自创的游戏方法,在练习中加以引导,激发学生不断地进行改进。由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信心等得到了提高,克服胆怯、克服困难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第二,因势利导,培养创造性思维。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任。体育教学虽然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它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运用各种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反复练习,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探索的时间,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多启迪思维、引导创新的机会。如前滚翻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个别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虽说动作不是十分规范,但也可以说是比较大胆的一时间,许多学生纷纷效仿。由于不能掌握动作要领,于是千奇百怪的练习方式纷纷呈现,为了不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应及时中断练习,对学生的这些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首先,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其次,对练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创造。既满足了学生求异、求新、进取的欲望,又促进了思维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第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传统方法,学生只是灌注知识的机器。在练习过程中,小干部进行指挥、管理是理所当然,后进生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被指挥、被管理的角色位置上,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优生、后进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都要善于打破这一思维定式,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经常进行角色转换,各尽其能,大胆思考,对问题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积极寻求多元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并积极接受和采纳学生的意见,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创造精神。体育学科教学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个性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甚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证据表明,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有效得多。”“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的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有些学生提出一些新奇、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将此视作离谱,而应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教师在钻研教材、选择教法时,应考虑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起一种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如“快乐教学”、“小团体教学”等。

第五,利用体育的项目特点,培养创造性品格。教师可利用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耐久跑等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利用课前和课后布置、整理、收拾器材的工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和进取、奉献精神等创造品格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感策略氛围策略方法策略知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物理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

三、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力;培养;教学策略

在我国社会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同时,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从原来的经济实力逐渐转变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创造力,继而要求人才应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小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教育阶段,而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当中的基础学科,如何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旨在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感知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基本素质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水平的前提保障,特别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在语文学科中成功培养学生创造力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培养合理人才的必然要求,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培养其创造力是使之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所采取的通常都是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得学生思维的扩展受到限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最主要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予以良好的把握,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并切实发挥出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设适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设适当教学情境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另一有效策略。教学情境的设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更是学生从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解《争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子女的角色,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对人物所说的话和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和生活实际保持紧密的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发散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还需要对课堂教学方法予以优化。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领域当中,以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多种计算机教学软件等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在众多学校当中实现了引进和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实现不同教学方法的融合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解《丑小鸭》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主题动画片,打开思维思路,使得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文本故事已经存在了某种幻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丑小鸭的命运。

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成效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透彻的分析,对于其他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要予以吸收;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将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基础原则,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激发,例如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文学创作;除此之外,教师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标新立异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当下,人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其素质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小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造力水平对于国家未来的发展会产生直接影响;语文学科是小学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也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因此,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认真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最终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⒖嘉南祝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9

关键词:发散创新独立参与主观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有赖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考虑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框架、自由思考、任意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和做法。简单的说,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一般来说,设想愈多,发散愈大,创新出现的概率也愈大。可见,创新思维更多的是同发散思维结合在一起的,思维的创新水平更多的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映出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就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这门学科在一切科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要想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应该首先学好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它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

数学学科与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三大特征,即严谨性、抽象性、广泛性的应用性。数学的严谨性就是要求有极高的逻辑性和精确度。我们都知道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一个小数点就会扰乱全局。数学的抽象性就是要求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个特征上的抽象。而所谓的抽象就是不用研究实物的具体特点,而是在具体的基础上将其概括化,并将集体的过程符号化。至于数学的广泛性更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定理、概念的抽象意义,而且也不能抛却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的这三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数学的完整性,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包括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数学的初步公里化思想、数形相结合的思想、创设思想、思维转化及转变的思想、运动思想等。这些数学思想可以知道学生从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考虑问题。这其中包括整体考虑法、思维转化法、类比联想法、发散思维法、分解法等。它还可以指导你从何处入手,选用什么途径等。当然有了数学思想后,还应该掌握恰当、具体的学习方法。在正确的解题思想指导下,可以灵活地运用具体的解题方法,这包括数学的归纳法、换元特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反证法、比较法。熟练、充分的操运这些方法可真正的学好数学。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还要经常用到数学思维策略。这包括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数形结合策略、比较与分析策略、分析与结合策略、归纳与演绎策略、一般与特殊相比较策略、无限与有限、概括与抽象、联想与类比,较陌生的问题熟悉化,进退互用,对于正面解决比较难的问题选用反正法,动静转换、倒顺相还,分合相辅等。对于发散思维的策略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所谓发散思维是指打破常规,运用变异,对于材料信息从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要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途径中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发展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尽快的联想,尽可能多的做出假设和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特性。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大胆提出新异的想法和问题,这是充分体现思维特点的独创性,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推进。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它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不断地向纵向、横向同时发散。学生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达到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培养训练思维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这要求有目的地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开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这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公式、方法等,都有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过程,让学生不要失去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学生应自己去发现这些规律结论的得出。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观察、分析、概括、检验及表达等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自己可以从特殊的例题中归纳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亲自去尝试对知识发生过程的一些必要的探索,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数学思维策略的一种。

数学课程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还应当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用的能力,要具备创造思维的能力。因为数学本身来说就是前后相联系,互为贯穿、统一,这种能力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讲旧有的知识体系联系新学的知识点,然后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融会贯通,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大效率的知识重组,最终养成独特、独立的思维模式。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的新知识点的学习,必须包括旧有的知识的复习和再掌握,从而养成学生不断串联的敏捷思维习惯,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今后的数学课程的学习和深造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最终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数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对于学生的自我思维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塑造和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活动和计划之中。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探索、讨论来实现学生的互动,注重情感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自己在心里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最佳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是自己成为跨世纪的现在新人。

参考文献:

[1]谢艳.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4).

[2]詹东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0(0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篇10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流体力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8.067

abstractinordertoenhanceinteractioninclassroomandimprovethethinkingqualityofstudents,theopen-endedproblemanditstypeshavebeenexplainedinthispaper.andthedifferentfunctionstotrainthinkingqualityhavebeenanalyzedaboutvarioustypesofopen-endedproblem.inviewofcharacteristicsoffluidmechanicscourse,thefeasibilityandpracticeshavebeendiscussedtotraincreativethinkingofstudentsinclassroomteaching.

Keywordsopen-endedproblem;fluidmechanics;interaction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通常是指那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结论不唯一、不确定的问题,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这类问题不能轻易地像封闭性问题那样只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回答,而是给出问题的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探索相应的结论,而且符合条件的结论往往呈现多样性,即便是同样的条件和同样的结论,也有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相比封闭性问题更具有刺激性和挑战性。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这类问题可以使课堂互动更加深层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的平衡和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与周围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①流体力学不仅具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技术学科特点。在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教材上怎么讲我怎么做”为“你提问题我去思考和解决”,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求异,既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互动的学习氛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1开放性问题的类型

开放性问题是探究性较强的“不确定性”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具有多样性特点,其思维特征体现出多向性和指向不确定性,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开放性问题主要类型有:条件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性开放型等。②其中,条件开放问题是指给出的条件或多、或少、或模糊、或不确定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取舍、判断。策略开放问题是指由条件获得结论的过程具体方法形式不唯一,可以同时有多种方法和策略,这种问题自由度比较大,常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一般可以让学生自选策略,得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结论开放问题是指那些有多种不同答案或不确定性结论的问题,学生需要经过思考、推理或猜想来找出自认为合理的结论。综合性开放问题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兼有条件开放、策略开放以及结论开放等类型的开放性问题。

2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作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个体智力特征,人的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以及创造性,这些特征正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③不同类型的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思维品质不同方面的提高有着各自不同的功效,而这些作用无疑均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条件开放型问题所给条件有多有少,更有模糊的、不确定的条件,这就使得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过程中,必须摆脱所给条件的干扰,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不能盲从附和,要明辨是非,善于质疑,努力克服思维的僵化性。因此,条件开放类型的问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批判性具有积极的作用。策略开放型的问题由于具体方法形式不唯一,就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抓住问题本质,应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合理地、灵活地、多样性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很有益处,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结论开放类型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特定问题出发,通过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等各种逻辑方法,从深度和广度上多层次、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其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思维水平,进一步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综合性开放问题综合了前面各种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方面可以得到全面锻炼,不仅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而且不拘泥于课本原有的知识和方法,善于采用新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开放性问题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工程实际意义都较强的课程,既与理论力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同时又是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以及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开放性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热情和兴趣,感知和体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水平。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和思维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

在课堂提问时选择条件冗余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其他条件干扰下寻找问题答案,如:船舶的螺旋桨推进问题,在应用动量定理计算螺旋桨对流体的推力进而获得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时,只需用到入口和出口截面的速度大小,根本不需要知道流体的密度、流量以及桨盘面积等条件,学生必须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中筛选出适宜的有用条件,进而解决问题获得答案。这类问题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在克服思维惰性和僵化性的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流体力学习题中常有一道题多种解法的情况,例如:能够自动开启的挡水闸门问题,可以分别利用解析法和图解法来求解,这就属于策略开放类型的问题,针对策略开放问题,在课程教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从中选择最佳方法。通过不同方法间的比较和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批判性。

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造船航运、海洋气象、环境保护、土木建筑、医学工程、武器装备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流体力学相关问题,其中有许多技术问题或科研领域正在研究探索的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和明确的结论,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其中一些不过分复杂的问题开展研讨式学习,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寻找自认为合理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查阅和分析利用文献资料、实际操作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除了采用上述单一形式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外,在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兼有条件开放、策略开放和结论开放的多元化综合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给学员提供一段两船高速并行最后相撞的视频录像,让学员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自己提出与课程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试着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一个综合性开放问题。学生在观看过视频后会提出许许多多与流体力学课程相关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了船舶航行时的平衡及稳定性问题,船舶前进的动力问题,高速并行船只为何易于相撞问题,海水的粘性带来的阻力问题,船舶外型设计减阻问题,等等。针对不同问题启发学生从流体力学不同的知识点出发,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如:浮力定律、船舶的定倾中心、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流线及总流的伯努利方程、普朗特的边界层理论、压差阻力等等,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在问题研讨的过程中,还可以把这些知识拓展应用到岸吸及舰船下坐现象,喷雾器,舰船水压场,流体测速方法,空化现象以及超空泡水中兵器等许多实际问题上面来,既巩固完善了学过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知识点的有机融合和正向及逆向、聚集及发散等不同思维方式的运用,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结束语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引入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活跃课堂互动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对问题不断的探究和研讨中培养学生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进而培养其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研讨、解决的过程,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注释

①张志宏.流体力学基础[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