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生思维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3:33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1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2

【论文摘要】本文力求从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学生的调查访问,合作学习的进行,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知识掌握为终极目的,忽略了人的学习特性,教室成了学生静听教师宣讲规则的课堂。传统教学虽然在学习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差,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种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等的含义不明白,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本人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同时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演示上述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分散难点,扫清障碍。这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从心底产生准备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能学好”,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就要为学生建造民主的平台,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5/7和3/8大小比较时,一般教师教学往往把它们化为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我在上这课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得出了过小组讨论还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5/7超过一半,3/8不到一半,所以5/7大于3/8。(2)5/7有5个i/7,3/8由3个1/8,1/7大于1/8,5个1/7当然大于3个1/8。(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三、以生活问题分层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

生活问题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最佳导火线,利用好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剩“吃”得好,让潜能生“吃”得饱。本人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的目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才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的转变。

四、组织社会生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调查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通过调查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能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99-02

就语文教学的特点而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批判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等的培养,总括起来,就是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方面的训练。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注重复述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详细复述:一般针对篇幅较短的文章而言,它是接近原文的复述,主要依靠记忆完成,主要训练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2)简略复述:要求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作扼要叙述,对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创造性复述:要求学生在把握原文中心思想,熟悉原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审视原文,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这种叙述要求对原文的情节或事实进行比较、评论,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2.编写文章提纲,培养学生思维力。编写提纲,包括分段、概括段意或列小标题、概括中心思想。这里倡导编写提纲的训练,不是让学生死记课文可分为几段,段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而是倡导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训练学生积极思维为目的,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深刻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概括中心思想,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抽象等系列思维活动。如果是文学作品,还要分析比较人物性格特征,得出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出段意和人物表现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从而整理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3.注重理解分析,开发学生思维力。这里所说的“理解分析”,是指站在全文的高度,通过对词语、句子、修辞的理解,以及对行文结构、写作特色的分析等教学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对文章理解得愈透彻,思维也就愈深刻,愈敏捷。

4.注重课后练习的设置,强化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融于语言训练之中,前文所述的阅读教学就已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重视学生对课文理解、分析能力的检查和培养。因此,阅读教学后的课后练习必不可少。课后练习应包含以下内容:拼音、词语抄写及解释;分析词语运用的妙处;分析句子运用的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等等。其中能力型问题的布置尤为必要,因为它最能显示学生的思维状态,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深刻、条理性培养最为有效。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为集中,更为全面,不过也较难操作。我认为,得紧扣所学课文,在“例子”的导引下,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延伸作文到语言技巧的模仿作为,再到创造性作文,严格、有序地进行作文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便会得到逐步提高,同时思维能力,尤其是其中的联想力、想象力会得到有效的锻炼,思维将渐次变得广阔、深刻和灵活。

1.拓展课文内容的作文训练。指在理解了原文的创作意图,把握了原文作者创作思路前提下,延伸课文内容的一种创作活动。写读后感,是让学生有感而发,发表对阅读对象的看法与见解,这样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同时陶冶了思想情操,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迁移课内知识与技能的作文训练。第一,仿句、仿段、仿篇的作文训练。即根据例子提供的信息进行处理,然后融入自己的内容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为了使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应该对模仿提出一定的要求。第二,创作活动的尝试。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指导学生写寓言、写小小说、编故事等。若条件成熟,还可指导学生办文学社,出手抄报,鼓励学生向文学编辑部投稿。

三、在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听说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所认识,并已纳入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但由于传统的升学选拔考试根本不涉及或极少涉及听说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学生的听说能力没得到有效的培养。

1.扫除“怕说不好失面子”的心理障碍。学生大多只意识到眼前训练的“小面子”,忽视了今后走向社会在交际中的“大面子”。这点得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认识“面子”,才是明智之举。

2.听说训练的要领。听说训练中,强调耐心、专注、礼貌地倾听别人说话,抓住说话的中心和要点,听出话外之音。要求边听边进行思考,紧跟说话人的思路走,作周密的分析、判断、以便作出灵活妥当的反应。说话训练中,强调说话口齿清晰、仪态大方、语言流畅、条理明晰、重点突出等,尤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说得体的话,善于权变。

3.听说训练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视学生思维水平灵活采取。如:“一分钟即席演讲”形式培养学生即席思维能力;开办“故事会”,训练思维的缜密、灵活性;举行辩论赛,全方位地检测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和各种能力的积极培养。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踊跃发言,也可有效地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训练主要在上文所述课堂教学中进行,亦可开展适当的课文活动实施思维训练,如知识抢答赛、谜语竞猜等。课外活动中的思维训练仍与语言学习休戚相关,很难想象,语言学习上的苍白者能在课外竞技中崭露头角。

总之,在当前神州大地倡导素质教育的春风召唤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摒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轻思维开发的做法。尽管语文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突出开发学生的思维力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富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参考文献: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34-01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但因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逻辑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因而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推理法与归纳法

推理与归纳是培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基本方法,许多学科知识一般规律的得出都需要运用推理法与归纳法来实现。尤其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其包含许多法则、性质、运算定律等,这些内容和结论一般都是采用推理的方法来生成,利用归纳法来总结和概括出一般规律。

2.分类法与比较法

一般情况下,学科知识的加工与整理都需要运用分类法来辅助,同时还需要运用比较法来研究同类或不同类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以此推理和得出新的结论。分类法与比较法是人们展开想象、思维的基础,其融合并贯穿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整个过程。

3.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被研究对象本质的思维方法,其中综合法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所有关联内容都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系统研究;而分析法则与综合法不同,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适当分解,有针对性地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综合法与分析法一个从整体出发,一个从细致出发,两种方法以互补的方式促进着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4.概括法与抽象法

概括法是指对同类事物的同一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以获得统一适用的规律,而抽象法是指将客观事物中的本质与共性提出来并转化为简单具体的模型。概括法与抽象法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对概括法与抽象法的掌握。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因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的教学,积极采用合适、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慢进入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当中,并从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探究乐趣和成功喜悦。

2.重视问题的引出,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掌握思维及能力。从本质上说,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教学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正确指导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引出,借助问题来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逻辑思维的常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以促进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3.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道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有许多种,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与知识的掌握水平来寻找解题的方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积极寻求解题的多样化。如此,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思考问题、寻求多样化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所以教师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局限于对一种解题方法的讲解以及固定学生的数学思维形式,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严密逻辑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想象、思考,鼓励学生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及能力的不断发展。

4.提高练习题的难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后,还需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加以巩固,当然要想通过数学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就需要加大数学练习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在一定基础上提高练习题的难度,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来完成作业,从而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攻克这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不仅训练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因而,小学数学教师更需要从小抓起,充分认识培养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5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教育,所进行的教学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而尤其是小学的数学教学,而小学教学主要的使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所谓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学目标,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1.思维训练策略

1.1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对思考的重视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学什么都是一样的,只有从心底里感兴趣了,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迎难而上,坚持到底,对于小学中思维训练也是一样的。就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本身由于他们自己身心发展的问题,本身思维能力就很薄弱,小学生习惯性的进行直观思维,而此时老师针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进行思维训练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口头上的文字,还是需要老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兴趣上的吸引。比方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不要简简单单的直接进行,而首先需要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算的比较快,让他们思考一些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老师再利用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一种渴望,只有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相关的思维训练才是有效的。

1.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引发学生思维锻炼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老师是没有作用的,相反的,老师仍然对于整堂课进度起到了一个掌控的作用。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的组织,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说,教学环节的设定是老师进行整个思维训练的框架,让老师明白,应该在什么方式对于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当然了,老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的方式,不仅仅依靠老师的一个多年的教学的经验,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整体学生的一个思维发展的状况,能够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训练。小学生整个思维能力的锻炼,最为有效以及直接的方式便是进行相应的课后的练习,特别是一些课后习题的选择,应该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不应该进行一些盲目的训练,这种情况,不仅仅对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一种限制,更有可能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

1.3鼓励学生多层次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包含了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目前打击都比较重视的一种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一种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的深入,老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越来越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生一个多向的探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应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不要给出唯一的答案,让学生在整个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能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对于圆柱进行一定的分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点,而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远远比老师进行枯燥的讲解有效的多,同时还能够在某一种程度上对于学生进行一定思维能力的锻炼。

1.4明确各阶段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维培养

在每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学生整个思维能力的训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每一个阶段老师,老师应该明确自己此时对于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点在哪里,不要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或者是说,整个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脱节的。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连贯性的培养的。比方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一种引导工作,因为此时学生的思考的方式,对于以后数学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2.结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以后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而小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所以说,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适合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训练的方式。同时能够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唐超慧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小学),2008(12).

[2]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01).

[3]曹英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6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1、通过教学实践,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质量,就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就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才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让学生操作教具前要让学生明确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及操作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思维和操作,使思维和操作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从儿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圆,当提到圆月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在谈论这样的情景,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新知识中始终处在兴奋中,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发。

2、通过说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表现在听不懂汉语,对应用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不仅仔细读题正确引导学生的理解题意、理顺解题思路,使思维、演示与训练结合起来,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难度。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公式、过程、方法思路等。在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条件出发,沿着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和探索,并产生出各种设想,发现多种方法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发散思维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思维流畅、变通,具有创新性。比如一道应用题,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诱导,通过这些诱导,让学生掌握很多不同的关系,从而能自由变通,自然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小学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发生过程都设计了若干相互联系,逐步加深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发现的,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通过各种渠道训练学生狭窄性的思维。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而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谈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再次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有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吸引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责任心。在数学中,要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才备好课,上好课。

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引导小学生喜欢学数学,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兴趣,学生才能学好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才能实现“我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7

1 训练思堆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2+2+2+2+1。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2+2+2+2+1=2×5-1=2×4+1……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2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6-6可以连续减多少个6?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6里包含多少个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式。

3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8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思维;语感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孩子从小就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巧用图片资源,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小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学习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动画等形象事物来增强语言学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加速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教学挂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形象生动,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将教学挂图有效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想象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事物建立直接的联系,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英语语音语感,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的不拘泥于一个途径的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探寻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开放式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教师应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英语语感习惯。

小学英语以训练学生多听、多读为主。输入越多,语言掌握得越好,运用也就越自如。交际语言愈快,语言表达愈流畅。讲得愈多,语言表达流畅性愈高。在听的方面,除用英语组织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外,课堂上还要充分利用录音机进行模仿,培养语感。根据小学生英语知识面窄,思维起点低等特点,我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安排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全方位的思想来进行思考,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展启发性游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要学好英语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深入学习的兴趣。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成感受新知的愉悦,产生思考和提升的渴望。如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在表达中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语学习思考和动力。如“myfamily”一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家庭成员的英语单词及读法,会用句型“thisis...”向别人介绍家庭成员,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story的内容,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常见家庭成员的英语单词的读法之后,我们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语和表达时的思维,可随机举出家庭成员的头像让学生快速抢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问互答。当然,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我们可把brother和sister换成grandpa和grandma等让学生操练。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他带着mike的头饰来介绍mike的家庭成员,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中就能愉快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也能形成活学活用的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我们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思考和运用。如“askingtheway”主体内容学习之后,我们在巩固句式、单词,检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英语思维的时候就可将教室布置成街道和建筑物,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然后在全班开展问路活动。如此富有启发性的游戏、表演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创新,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思维英语学习将寸步难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进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运用英语,思考如何运用英语,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跳跃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给学生留足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出不一样的句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9

关键词:训练口算;发展思维;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67-01

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思维是由多种方法培养的,口算训练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也充分体现了口算训练这一特点。所谓口算,就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公开表达计算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教学实践提示,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此简述,以供参考。

一、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

学生口算训练是充分运用思维语言,进行知识同化,通过数据反映,在头脑中形成数学信息表象,从而运用过去知识体系,进行取舍迅速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信息,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例:在低年级教学中,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等和中高年级的简单除法口算练习等,都是根据四则运算的法则直接口算出结果,而四则计算的法则,是数学思维的基础、核心,离开了基础思维,其它一切计算则无法进行。因此,口算训练,首先培养了学生的基础思维。

二、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口算训练,在于它的灵活、迅速、合理、正确,而要达到上述训练要求,则在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

(1)178-2.7-2.3

(2)(12.7-12.7)×18.78÷2.3+5.6

(3)15.3×17+1.53×830

题(1)则是运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和的性质,即178减去2.7与2.3的和,然后进行口算得173。

题(2)是运用数0的性质,即0和任何数相乘或相除都等于0,从而直接口算出结果5.6。

题(3)是运用积不变的性质,先把1.53×830转化成15.3×83,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向思维,迅速口算出结果得1530。

通过上述训练,即培养了学生的运算技巧,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是思维的核心,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探索规律,培养其思维逻辑性。

例: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章节时,可让学生口头表达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它与等底同高的长方形是什么关系,使学生从直接口算练习中运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出示一组口算计算题。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8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高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底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底是5米,高是多少米?

这一练习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四、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做“8+8+8+5+8+8+8=?”的口算题时,有的同学采用逐项累加法,有的采用“8×6+5”的方法,也有个别同学想出“8×7-3”的方法。后一种算法带有独创性,他把“5”的位置上想出一个不存在的“扩,又依据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原理,把加法换成乘法,通过推理,从积中减去人为增加的“3”,这就是一种发散思维。

五、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口算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已有125×8=1000,25×4=1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说出2.5×4、0.25×0.4、2.25×8、12.5×8这类的口算题,在完成第一次口算后,又出示2.5×32、0.125×160等口算题与第一次的口算题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5、2.4÷2.5要求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口算。有了前面的口算题作基础,学生能很快口算这两道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广阔性。

六、口算训练,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简缩思维过程,直觉地获得口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字特征的整体洞察,作出简捷的判断;二是能对口算式子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一下子抓住算式的特征,使口算简便。如口算“6×5×14×5×2”,如果不经过整体的观察,把握数字“2”与“5”的特征,一下子说出结果是比较困难的。利用2与5的积为10的特征,运用交换律和数的分解,原式变为6×7×(5×2)×(5×2),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5×2”与“6×7”,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又如,计算l这一题,许多学生从左至右用笔算的方法计算,费时又费力,且容易出错。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求成,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全题,想一想,从这三个因数中发现了什么?能口算就口算。经点拨,学生就会从整体上发现这一特征,于是不需笔算就知得数是0。

由此可见,口算的训练过程是引导孩子积极思维的过程。口算训练,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就必须切实抓好口算训练。

参考文献:

[1]孔建芬.在口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发明与革新,2002(03).

[2]连树荣连承伟.注重口算教学强化口算训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3.

小学学生思维培训篇10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4×23×35×24×34×5

(2)2×41×22×23×31×4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