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十篇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十篇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9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收治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的分为3组,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中的50例患者30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在1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岁。B组中的50例患者26例男性,24例女性,年龄在1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2.3)岁。C组中的50例患者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在19~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3)岁。

1.2方法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1337)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1片/次,3次/d;B组应用20mg/次法莫替丁(批准文号:H10920079)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2次/d;C组应用150mg/次雷尼替丁(批准文号:H44021231))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2次/d。2个月后对3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

1.3疗效评价

采取治愈、显效以及无效3个指标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胃痛以及其它症状逐渐消失,胃镜检查正常;显效:胃痛得到有效缓解,症状缓解;无效:胃痛没有任何缓解,胃镜检查没有变化。

1.4统计方法

该组资料所有数据的处理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结果

3组间的临床疗效见表1,a组治愈率为98%,B组治愈率为84%,C组治愈率为86%。3组进行比较,a组治愈率高,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p<0.01);a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1;p<0.01)。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1。

表13组间的临床疗效比较[n(%)]

注:B、C两组比较,虽治愈率略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返流、生活不规律以及暴饮暴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2]等引起。病程长,缠绵难愈、容易复发为其主要特点。该病应于早期及时治疗,如若处理不当,或有癌变可能。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比较多,如马春[3]在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的研究中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仅仅有着较长的病程,同时也是一种较容易复发的疾病,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疾病难以进行根治;易展等[4]研究表明在不同隔姜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和mDa水平降低,和雷尼替丁有类似作用。宋莹[5]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有显著效果。

从笔者所在医院对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来看,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比B组法莫替丁和C组雷尼替丁的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复方铝酸铋主要是一种多种药物构成的复方片剂,口服之后,有较快的崩解速度,并在胃黏膜溃疡的部分,一种保护层逐步形成,对于胃受损部位组织的修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50例患者中,30例治愈,19例有明显治愈效果,无效者仅1例,总有效率高达98%,这样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复方铝酸铋片在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显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和赵小红[6]、郑传香[7]、杨名诗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2

关键词:中药;慢性胃炎;疗效

慢性胃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病和高发病。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在西医中,慢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而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中医是我国的瑰宝,其内涵博大精深。在中医学中,慢性胃炎被称为"胃脘痛"或者"胃痛",本文将根据慢性胃炎的特征进行分析用药,观察用药后的临床效果[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本社区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抽取60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18~70岁。检查发现患者伴有上腹疼痛感、饱胀感和黑便等症状。

1.2方法将抽取的60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31例,采用中药治疗;另一组29例,采用西药治疗,通过用药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中药治疗组采用:黄氏29g,人参、大枣和白术各11g,陈皮、茯苓和生姜各8g,半夏6g,甘草5g;慢性胃炎伴发热症状的患者需加入蛇床子、半枝莲和蒲公英各9g、12g、14g。西药治疗组采用:10mg的多潘立酮饭前30min口服,3次/d;0.75g胃复胶囊和0.2g西咪替丁,3次/d。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严格按医嘱进行饮食护理[2]。治疗2w以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总结。

1.3疗效的判定标准我们把患者的情况按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进行对比,然后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主要分为痊愈、有效、无效来进行分类汇总。如果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症完全消失,且半年内没有复发,我们就判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病症有一定的好转,则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经过治疗病症无明显改善,病情没有好转,则判定为无效。

2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过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2w之后的临床效果观察,发现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痊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是83.9%、12.9%、3.2%,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痊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是48.3%、20.7%、31%。根据统计学分析,采用中药进行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根据上文对60例患者进行中药和西药两组方法的治疗效果比对后发现,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6.7%,而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有效率为68.9%,明显发现,相比于西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因为在对患者使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纯中药进行治疗并且辅助使用特效药,由此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慢性胃炎的复发机率[3]。

在中医学领域,慢性胃炎的治疗是从根本上分析该病的"病根"所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用药治疗,做到"追本溯源",从源头上治疗该病。对于慢性胃炎的患者,我们主要是从"热"、"瘀"、"虚"这三个方面着手,对症治疗。对于"热"的症状,在治疗药方中需添加蛇床子、半枝莲、蒲公英为主药;对于"瘀"的症状,在方药中添加了蜥蜴作为特效药,联合失笑散进行加减治疗;对于"虚"的症状,在药方中添加了以黄芪为主药并配上六君子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加减药量[4]。

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与饮食有着重要联系,饮食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时首先要做到"三餐定时",不可不吃,也不可多吃,然后要做到饮食荤素均匀,营养搭配,最后是禁止暴饮暴食,伤害肠胃。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食疗更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注意食用有营养的食物,多吃含高蛋白食物及维生素的食物;②注意食用物的酸碱平衡,合理调节胃酸,防止胃酸分泌过多或者过少导致胃粘膜损伤;③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④忌高脂食物;⑤少食多餐,4~5次/d饮食,避免过饥过饱。由于慢性胃炎的发病与饮食有着重要联系,因此,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慢性胃炎发病的重要措施[5]。

参考文献:

[1]金玟锡.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覃事东.论中药治疗慢性胃炎45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6:2537-2538.

[3]康楠.基于胃阴学说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诊治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1]。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如应用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及抑酸剂等[2],尚无理想治疗方法。而应用中医药治疗CaG已成为医学界关注之焦点。笔者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CaG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CaG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郭氏[3]认为,本病病程较长,以中老年人多见,属内伤疾患,究其发病之因,常有饮食不当,恣食生冷,嗜好烟酒、炙煿、厚味,以致湿热中阻,影响脾胃运化,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柳氏等[4]认为,该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或脾胃素虚而致,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而形成虚实夹杂、寒热互见的复杂证情。赵氏等[5]认为,本病在病因方面与脾虚、寒湿、血瘀、气滞紧密相关,尤重情志和饮食2个因素,其病机有湿、滞、虚、瘀4个方面。马氏[6]认为,CaG病因病机是在脾胃素虚的基础上,内外之邪乘虚而入,使脾胃的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形成一种虚实相兼,以虚为主,寒热错杂以及气滞血瘀,以不同程度存在于疾病全过程的慢性黏膜性胃病。朱氏[7]认为,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湿、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热、湿、瘀是其病理产物,同时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伤及胃络。如此反复,终致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寒热、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余绍源[8]认为,其发病与脾胃肝(胆)关系最为密切,以脾胃运化失常、脾胃虚弱为本,脾胃虚弱又以脾气虚、胃阴亏为多;而气滞血瘀则贯穿病程始终。该病的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

CaG患者因个人体质因素的差异、饮食及生活习惯之不同、外界环境的影响及病程时间长短之不同,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不同的证型。根据近几年的关于CaG的文献,其辨证分型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胃阴不足5型[9-12]。虽通过辨证论治虽获得确切疗效,但可以看出各自参照和依据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多样性,有些甚至未作参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可信度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势必对后续研究造成一定影响。

2.2中药复方治疗

2.2.1健脾益气,和胃化痰为主

王氏[13]用参芪康胃汤治疗CaG60例,总有效率为88.33%。颜氏等[14]运用健脾养胃汤治疗CaG40例,有效率为92.50%。韩氏等[15]用自拟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CaG32例,总有效率为71.88%。魏氏等[16]用胃和汤加减治疗60例,结果治愈27例,显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王氏等[17]应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本病68例,有效率为88.20%,明显高于口服吗丁啉片的对照组(67.60%)。罗氏等[18]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本病38例,总有效率为92.10%。林氏等[19]用具有益气和胃等功效中药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73例,疗效确切。

2.2.2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为主

杨氏[20]用乌梅丸改汤剂加减治疗CaG78例,有效率为89.7%。朱氏等[21]应用已故名医林沛湘教授治疗CaG的经验方化裁:肝胃不和合四逆散;脾胃虚弱合四君子汤或异功散;脾胃湿热加蒲公英、黄芩;胃阴不足加玉竹、沙参;胃络瘀血加田七、蒲黄、赤芍。共治疗32例,总有效率为90.63%。

2.2.3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

练氏等[22]应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CaG,结果治疗组47例,临床有效率(89.40%)、胃镜病理学检查(腺体萎缩有效率为70.20%,肠上皮化生有效率为62.10%,异型增生有效率为58.30%)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疗效均优于胃复春片对照组。李氏[23]用四逆散加减共治疗CaG29例,总有效率为96.60%。李氏等[24]自拟清胃散治疗CaG58例,总有效率为87.93%。王氏等[25]应用香苏饮和左金丸为基础方加味治疗CaG,有效率为90.10%。施氏[26]以益脾和中汤治疗CaG48例,总有效率达为87.50%。王氏[27]以加减四逆散为基础方,治疗CaG34例,总有效率为88.20%,高于口服猴菇菌、胃复春、维生素C、维酶素的对照组(61.30%)。

2.2.4益气养阴为主

刘氏[28]采用孟河费氏七味胃阴汤加味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共治疗CaG50例,有效率为92.00%。岑氏[29]运用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CaG35例,总有效率为88.50%。沈氏[30]应用加味麦冬饮共治疗CaG136例,有效率为83.80%。

2.2.5温胃散寒,温经通脉为主

秦氏[31]应用桂枝人参汤加减,共治疗CaG35例,有效率为88.60%,对比服用吗丁啉片的对照组有效率(76.70%)为优。王氏[32]以黄芪建中汤化裁治疗CaG36例,总有效率为86.1%。

以上学者均在治疗初期采取以某一治法为主的基础上,随症加减,而在后续的治疗过程中未再进行变化。从微观角度来讲,胃黏膜是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在进行一阶段治疗后,胃黏膜的形态必然会有变化,且患者的症状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改善,所以,此时应再进行复查,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另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设置了对照组,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结果对比,取得近期满意疗效,但CaG属于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要证明中医药治疗CaG的优势与确切疗效,做到随诊或随访是十分必要的。

2.3其他治疗方法

王氏[33]采用猕桃丸治疗60例,总有效率83.30%。卢氏等[34]采用针药结合方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肝胃气滞者加行间;瘀阻胃络者加血海;胃阴亏虚者加太溪;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以衍化四君子汤加减,疗效满意。周氏[35]应用针药并用方法治疗CaG51例,以中药胃萎方,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同时针刺t7-l2夹脊穴,总有效率为92.16%。

3展望

随着医学界对CaG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已经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我们应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完善。临床上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常常可获得满意效果,并且治疗方法灵活多面,还可采用针灸等方法治疗,同样疗效确切。同时,从其他治疗方法中可以看出,部分学者已经从临床药理研究中获得启示,逐步开始采用食疗方法治疗CaG。相信随着对CaG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出现更多人性化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中医药对于CaG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①在临床观察中,对于CaG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没有参照统一标准,势必对后续研究造成负面影响;②在治疗方面,虽然初期强调辨证论治,但存在治疗过程中一成不变的使用同一方剂的情况,患者的病情在发展变化,而立法处方未做变动,没有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③在疗程结束后,没有做到随访或随诊,近期治疗效果虽然明确肯定,但远期疗效如何并未有报道。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与国际标准相接轨。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①今后在临床观察中必须参照规范统一的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和统一的分级量化疗效标准,如应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标准,使观察数据结果有效、权威、可信度高;②在治疗方面,因为胃黏膜存在自我更新周期,所以,治疗初期进行辨证论治、立法处方,并经一定阶段治疗后,应再行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变化,与前一治疗阶段进行对比,同时进行四诊合参,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即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结合不同阶段胃镜下胃黏膜的形态变化,逐步形成一种分期、阶段性治疗方案;③应做到在治疗结束后的随访或随诊,观察远期疗效是否巩固,是否存在复发、加重或癌变等情况,应有相关的报道;④实验研究方面的报道较少,应在中医药治疗CaG方面进行大量实验研究,结合国际标准,采取多中心、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设计及其结果的可信程度,对临床药物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姚永莉,张万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J].新医学,2005,36(12):720-721,744.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3]郭德忠.自拟胃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2,20(6):36-37.

[4]柳慧明,霍丽东,张敏.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陕西中医,2003,24(10):904.

[5]赵凌杰,柳凤兰.浅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特点[J].四川中医,2002,20(5):16-17.

[6]马兰.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5,26(9):944-945.

[7]周秉舵.朱生樑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l(2):19-21.

[8]赵霞.余绍源教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四川中医,2004,22(4):1-2.

[9]刘西峰,白丽萍.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J].陕西中医,2004,25(1):8-9.

[10]周惠卿.自拟养胃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四川中医,2006,24(10):62.

[11]陈国治,林惠卿,陈国平.“芪棱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5,26(7):27-28.

[12]刘现民.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15(23):36.

[13]王文凡.参芪康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新中医,2005,37(1):74-75.

[14]颜勤,王敏.健脾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陕西中医,2003,24(1):3-4.

[15]韩吉,章谙鸣.“益脾涤痰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6,27(9):34-35.

[16]魏兴,魏晓华.胃和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陕西中医,2006,27(1):38-39.

[17]王万卿,王岩,王晟.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8):60.

[18]罗远汉,李平.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8):28-29.

[19]林盛毅,周锴,虞华珍.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3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l):15-16.

[20]杨扩美.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8例[J].陕西中医,2004,25(1):6-7.

[21]朱永苹,林寿宁,黄适.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30-1031.

[22]练慧,张正和.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5):27-28.

[23]李朝晖.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J].陕西中医,2002,22(8):726-727.

[24]李忠军,李杰.自拟清胃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J].中国民间医学,2007,19(8):644.

[25]王少旭,郭为民.香苏饮和左金丸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3例[J].陕西中医,2002,23(7):598.

[26]施丹华.益脾和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福建中医药,2007,38(4):31-32.

[27]王世能.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4):26.

[28]刘丰阁.加味七味胃阴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J].陕西中医,2004,25(9):790-791.

[29]岑永加.养阴益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体会[J].四川中医,2005,23(5):38-39.

[30]沈永顺.养阴理气通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36例[J].江苏中医药,2002,23(1):25.

[31]秦玖刚.桂枝人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2,13(3):153.

[32]王丽娜.黄芪建中汤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4(5):664.

[33]王建菊.猕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10):756.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雷贝拉唑钠片;胃复春片;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0-02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慢性胃炎感染的主要原因,根除Hp仍是临床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一线方案。但是随着抗生素滥用,Hp耐药性越来越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根除Hp的效力也愈见减弱。临床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Hp,促进炎性病变胃粘膜的修复,有效缓解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临床症状[1]。本文对67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钠片联合胃复春片治疗,疗效显著,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于我院治疗的117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治疗组患者67例,男35例,女32例,平均(48.7±8.2)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平均(49.2±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病情状况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每日口服雷贝拉唑钠片,(海南中化联合制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27),20mg/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口服胃复春片,0.359g/片(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40003),4片/次,3次/d;连续服用4周后比较患者症状改善及有效率等指标。

1.3疗效评价疗效评定参照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对慢性胃炎疗效判定标准[3]: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及活检显示腺体萎缩、异型增生消失,炎症消失或好转至轻度;②显效:临床症状、炎症、腺体萎缩、异型增生明显好转;③有效:临床主要症状、炎症、腺体萎缩、异型增生有所减轻:④无效: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显示均无好转。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使用SpSS18.0,采用x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55%,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可比性(x2=4.8867,p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炎症,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典型病症表现为无规律性腹痛、腹胀、泛酸、嗳气等。慢性胃炎多由细菌感染、饮食不当、用药刺激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目前Hp已被wHo列为Ⅰ类致癌物质,治疗Hp感染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清除Hp、保护胃黏膜,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则成为治疗慢性胃炎的一线方案。雷贝拉唑作为一种可选择性抑制Hp的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可直接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果,其解离常数高、起效快[4];与其他药物之间互作小、代谢安全,可长效维持胃内高pH,因而作用持久,能够有效根除Hp。

但是随着抗生素滥用,Hp耐药性越来越强,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根除Hp的效力也愈见减弱;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清除Hp、促进胃粘膜修复,有效缓解慢性胃炎。胃复春是以香茶菜、枳壳、红参等多味中药制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香茶菜可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其药物活性成分还具有抗肿瘤、抑制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加上枳壳、红参等活血固本的辅药相配,胃复春可有效改善胃粘膜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状态,消除炎症,促进粘膜再生修复;此外,胃复春对H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文中主要探讨将两种药物雷贝拉唑钠片联合胃复春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数据结果显示,经过4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89.55%),显著高于单独使用雷贝拉唑钠片的对照组(74%),差异具有可比性(x2=4.8867,p

综上所述,雷贝拉唑钠片联合胃复春片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俊.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9):67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0):832-837.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40.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体会

由于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而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1]。患者常会出现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症状,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灼烧感和钝痛感[2]。它的病发不具备规律性,如不及时治疗,易引发病变[3]。具有治疗难度大、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某段时间内接受治疗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跟踪调查。男98例,女102例,年龄25~70岁。将这200例已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根据观察组中的100例患者所表现出的具体病征类型进行辨证划分与中医治疗,对照组中的100例患者均采用一般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以获取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1.2方法观察组中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疗法,将医生处方中列举的中药材,如选用北沙参17g、白茬仁15g、檀香5g、丹参17g,伴有泽泻11g、赤芍10g、南沙参12g、法半夏11g、半枝莲15g,再加上柴胡23g、炒白术16g、黄连8g、炙甘草7g等加入500ml水煎熬30min。根据患者的自身病征和体质的差异,增减药量。本身具有胃寒体质的患者应该在药材中添加适量的附子或干姜;对于天生脾胃虚弱的患者,可以适量增加一些升麻、黄芪等药材;对于胃部阴寒者,可以在药材中增添一些百合或麦冬,帮助暖胃。已经出现肠化生病征的患者在煎药时,可以在上述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土茯苓和黄芪,能够有效缓解肠化生的病征。将所有药材煎好后,患者需提取约350ml的药液进行口服,1剂/d,分2次服用,1个治疗周期为28d。对照组中采用一般的西医疗法,餐前或睡前口服构栋酸秘钾2次/d,定量约0.3g/次;吗丁琳3次/d,10mg/次。治疗周期同观察组一致,为28d。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检验标准差异为p

2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的有效人数93例,照组有效人数85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由胃粘膜萎缩性改变而引起的消化内科慢性炎症。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占受检人群的14%。这种疾病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到了胃癌前期症状。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常常会出现上腹部饱胀、消化不良症状,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灼烧感和钝痛感,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发不具备规律性,如不及时治疗,易引发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治疗难度大、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为了有效阻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控制。其发病时常常伴随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于是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一直成为医学界的热门话题,被广大的专家学者竞相研究,却一直没有找到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来,用中医辩证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诊断治疗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其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使用。

中医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义为"胃痞"、"痞满"范畴,病邪侵入胃部,导致胃部脉络发生一定程度的瘀滞,或者是胃失所养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发生。中医认为,脾胃病变与人体内的肝脏密切相关,肝气顺达,则气机顺畅,胃降脾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应该注意及时进行治疗,以治疗为主,以有效控制患者癌变情况的发生。

通过此次的调查,发现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的有效人数93例,照组有效人数85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人数有69例,对其病征具有一定改善作用的有24例,中医辩证治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效者有7例,总体有效率高达93%。而对照组中的100例患者中,用一般西医疗法治疗显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51例,对其病征具有一定改善作用的的有24例,西医治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无效者有15例,总体有效率达到85%,远不如观察组中的有效人数。

这说明中医辩证治疗法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征,甚至能够有效治愈病情较为乐观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没有找到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之前,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琳,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概况[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03).

[2]王立群,陆为民,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0(09).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中西医;慢性胃炎;中医辨证;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6-204-03

慢性胃炎属于胃病中的一个常见疾病,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发病率高,疾病反复难愈。长期的慢性胃炎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胃黏膜萎缩,并伴有胃泌素分泌上的减少,使患者出现胃痛及胃胀等临床症状。同时临床学者在对慢性胃炎进行组织学及内镜诊断研究中发现,至少95%以上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1]。中医上将慢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嘈杂”“吐酸”“呕胆”“胆瘅”等范畴[2]。与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所导致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相关,并在此基础上引起了众多症候。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临床医师多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或者针对幽门螺旋杆菌采用三联用药治疗,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效果差,疾病还是容易出现反复及复发[3]。本院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上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用中药辅助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6月,本院共接诊治疗慢性胃炎患者124例,其中男68例,女56例;年龄17~75岁,平均(36.5±2.4)岁;病程5个月~31年,平均(5.4±1.2)年。按照胃炎分型,有70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2例属于慢性萎缩性胃炎,22例属于慢性糜烂性胃炎。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两组患者都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其中男28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9±1.2)岁,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10例,糜烂性胃炎8例;观察组80例,其中男40例,女40例,平均年龄(36.1±1.5)岁;患者中,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22例,糜烂性胃炎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符合《中华独特疗法大成》中的国家诊断标准[4]:内镜检查中,患者在胃体、胃窦出现红白相间的黏膜充血及水肿,胃黏膜有花斑样改变,或者出现糜烂。组织学、实验室检查及尿素酶检查中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改变。并且患者在近4周没有用过抑酸剂、铋剂还有抗生素进行治疗过。并排除消化道系统的其他疾病,且将妊娠及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排除。中医诊断结合《中华独特疗法大成》分类标准,参照临床实践,将患者按照临床症状及具体舌象、脉象,主要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肝气犯胃四个类型。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宁波双伟制药有限公司,H20065558)20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H20063684)1000mg及克拉霉素胶囊(白云山汤阴东泰林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20000183)500mg,上午及晚上各口服1次,6周为1疗程。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按照中医辩证用中药汤剂辅助治疗。湿阻气滞型,用平胃散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苍术15g,厚朴12g,陈皮10g,佩兰10g,草豆蔻10g,薏苡仁12g,生姜9g,大枣7个,甘草6g;脾胃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黄芪20g,白芍12g,桂枝9g,生姜10g,大枣7个,饴糖,甘草6g。肝胃郁热型,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青皮12g、陈皮12g,芍药10g,丹皮10g,山栀10g,泽泻12g,贝母6g,黄连5g,吴茱萸30g,香橼10g,佛手10g。肝气犯胃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主要方药组成为:柴胡18g,芍药12g,川芎10g,香附12g,陈皮10g,枳壳12g,甘草6g。上述方剂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选择应用,每日1剂,共煎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6周为1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疗效标准

同样参照《中华独特疗法大成》中的疗效标准进行判定:治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且病理组织学及尿素酶实验检查中幽门螺旋杆菌均为阴性,慢性炎症转变为轻度。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幽门螺旋杆菌转为阴性,胃镜检查提示慢性炎症有明显好转,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已经基本消失。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发作的次数出现明显减少,幽门螺旋杆菌由入院时的强阳性转为弱阳性或者转为阴性,胃镜检查比入院时有所好转,溃疡缩小≥50%。无效: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没有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患者慢性炎症没有好转。

1.5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的数据资料输入专门的统计软件SpSS13.0,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临床效果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55%;观察组痊愈20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总有效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比较

从表2的统计中,对照组44例,幽门螺旋杆菌根除34例,未根除10例,根除率77.27%;观察组的80例,幽门螺旋杆菌根除76例,未根除4例,根除率95.00%;观察组同对照组相比在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胃炎起病慢,病程长,有些患者已经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病程。对于慢性胃炎的病因,当前医学上尚没有具体的定论[5]。但是从内镜及组织学研究上,临床学者证明,至少95%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查均为阳性[6]。因此当前临床上将幽门螺旋杆菌的转阴率及根除率作为慢性胃炎的治愈标准。西医多是采用抗菌素治疗,但是长期应用抗菌素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容易出现耐药,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系列不良反应,很难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黄宗良等[7]对近几年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做了综述,通过总结对比认为西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配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于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最为显著。中医属于祖国传统医疗方法,同西医治疗方法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有效弥补西医治疗的缺陷,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在中医上慢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嗳气”“痞满”及“胃痞”的范畴。多是由于胃络受阻,机体气机阻滞所引起,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出现了胃脘胀痛。患者在临床上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为主要临床表现。按照患者症状及具体的脉象、舌象,我们将此疾病主要分为肝胃郁热、脾胃虚寒、湿阻气滞、肝气犯胃四个类型。治疗中奥美拉唑作用于胃壁黏膜,并抑制H+、K+、还有atp酶几者的活性,使胃壁细胞中的H+不能正常转运至胃中,以此使胃酸分泌减少。阿莫西林及左氧氟沙星能够对幽门螺旋杆菌有良好杀灭作用。且奥美拉唑同抗菌药联合应用能够使抗菌药更好向胃黏膜中渗透,增强抗菌素抗菌治疗的效果,促进溃疡及早愈合。廖瑜修[8]从中医的角度为慢性胃炎进行分型治疗,证明中医药在慢性胃炎上有良好优势,能够明显减少疾病复发率。从中医上讲,湿阻气滞型,患者以脘腹胀满隐痛,头胀胸闷,倦怠,食少纳呆,恶心,口中粘腻,大便溏泻,舌苔白腻或厚腻,脉濡缓为主要的症候表现。用平胃散治疗,方中苍术,厚朴,薏苡仁等中药能够健脾燥湿,陈皮理气和中,诸药合用能够起到很好的燥湿理气,和胃止痛的目的。肝气犯胃型患者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胸闷嗳气,善太息,饮食减少,苔薄白,脉弦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方中柴胡能够疏肝理气,白芍养阴柔肝,养肝血,柔肝阴;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理气和中;诸药合用能够起到良好的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作用[9-10]。肝胃郁热型患者以胃脘灼热,痛热急迫,心烦易怒,噪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方中诸药主要发挥疏肝泻热,和胃止痛的作用。脾胃虚寒型,患者主要以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手足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为主要临床表现,用黄芪建中汤能够很好发挥温中健脾,理气和胃的作用。按照疾病病机辨证论治能够辅助西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2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95.00%,而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仅为79.55%,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仅为77.27%;两组相比较,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治疗优势。

总之,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且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莫镇涛,方永奇.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2]杨国祥.舒肝和胃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19-25.

[3]刘统青,袁建喜.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34-35.

[4]王吉匀.《中华独特疗法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23-726.

[5]赵志丹,王晓燕.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53-154.

[6]仇亚男,沈明勤.慢性胃炎治疗研究的新技术与新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83-85.

[7]黄宗良,邱圣红,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2):58-60.

[8]廖瑜修.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实验与临床研究近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13):106-108.

[9]刘建军.加减柴胡疏肝散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1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32-233.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4(c)-0071-02

Clinicaleffectobservationofcombine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fchronicgastritis

CHenYong-zhong

internalmedicineDepartment,XiangtangBranchHospitaloftheFourthaffiliatedHospitalof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2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icacyof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reatmentofchronicgastritis.methods100caseswithchronicgastritistreatedinourhospitalfromaugust2011toaugust2013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groupaandgroupB.Groupawastreatedwithwesternmedicine,andgroupBwastreatedwith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theclinicalefficacyoftwogroupswascompar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groupawas60%,andthatofgroupBwas98%.thetotaleffectiverateofgroupBwasevidentlyhigherthanthatofgroupa,which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Chronicgastritis;Clinicalefficacy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以及饮食不正常,慢性胃炎患者人数越来越多,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呕血、消化不良等为主,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慢性胃炎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西医进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复发概率很高[1-2]。本院近来给予慢性胃炎患者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治疗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14~60岁,平均(30.56±1.78)岁;病程0.2~4.0年,平均(1.32±0.75)年。B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3~61岁,平均(31.21±1.02)岁;病程0.3~4.5年,平均(1.23±0.5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a组患者主要应用西医方案进行治疗,奥美拉唑20mg/次;阿莫西林1.0g/次;甲硝唑0.4g/次;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3种药物,14d为1个疗程。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用水煎服,每次1包,中药方剂:黄芪19g、党参15g、炙甘草3g、茯苓15g、海螵蛸12g、干姜10g、黄连8g、法半夏12g、白术15g、黄芩12g,14d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除,胃镜复查未发现活动性炎症,存在少量轻微慢性炎症;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胃镜复查显示胃黏膜病灶得到有效控制;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病灶无变化[3-5]。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a组比较,χ2=7.2356、*p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a组患者中出现恶心10例、头昏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B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头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胃病,以老年人为主。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可多次重复出现,同时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反酸、腹胀及食欲不振等[6-7]。慢性胃炎可反复发作,其病情发展速度较慢,少数患者甚至不表现出任何慢性胃炎症状,还有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显著,需要经过自我检查才能被发现,因此,正确的诊断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前提。

临床医师通常主要采取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8-10]。本研究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西药当中的甲硝唑与阿莫西林可直接消除幽门螺杆菌,而奥美拉唑不仅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还能抑制胃酸分泌,三者联用可以调节胃酸性环境,破坏细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控制病情。但是仅依靠西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不佳,且长时间服用西药会对患者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西医治疗方案并不十分理想。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具有很大优势。本研究中,药方当中的白术、茯苓以及党参等可以起到健运脾气、化生气血及培补中焦的作用;黄芩、黄连以及干姜,对脾胃气机进行调理的同时,还可形成辛开苦降的作用[11-12]。药方当中的各种中药结合到一起,不仅可以取得降中寓升、寒热并投以及疏肝理气的效果,还能形成补中有行、升中有降以及畅气机的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还可充分利用西药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优势,不仅可以消除幽门螺杆菌,对炎症进行有效控制;还能对胃黏膜形成保护与修复,增强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13-15]。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属于慢性疾病中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对其应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意义重大。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冬梅.半夏泻心汤联用西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4):42-43.

[2]马淑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60例[J].甘肃中医,2008,21(2):33.

[3]王健俐,刘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9):66.

[4]王凌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J].亚太传统医药,2008,4(9):44-45.

[5]丁有荣.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28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7):194.

[6]梁俊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7):244-245.

[7]冷贵兰,李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7,48(2):138-139,159.

[8]陈远华,谭世余,刘桂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00.

[9]陈思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68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3):31.

[10]何忠卿.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73-74.

[11]雷秋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42例[J].光明中医,2009,24(12):2321-2322.

[12]石富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5):350.

[13]徐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176-177.

[14]邓元将.慢性胃炎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8):197.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8

【关键词】慢性病;胃炎,浅表性;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uperficialgastritis,CS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痞症、反胃、呕吐等的范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CS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

林良贵[1]分为3型:①肝胃气滞型,胃脘胀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食欲减退,食后腹胀或饱满嗳气、吞酸,舌苔薄白,舌质淡红。②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痛有定时,绵绵持久,进食痛减,喜暖喜按,体弱神倦,面色少华,舌质淡嫩,脉沉细。③胃热阴虚型,胃脘饱胀或堵塞感,食欲减退嗳气有声,隐痛无时,心烦易怒,周身乏力,口干口苦,舌质红或少苔或无苔。

钟跃青等[2]分5型:①脾胃虚弱型,主证:胃脘胀闷,隐痛,纳差,喜温喜按,嗳气反酸,疲乏,大便溏烂,舌薄白,脉细弱。②脾胃湿热型,主证:胃脘痞塞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纳差,口干,口苦,口臭,四肢困倦,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③肝胃不和型,主证:胃脘胀痛连胁,生气时加甚,嗳气频繁,心烦易怒,口苦,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脉弦滑。④胃阴不足型,主证: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⑤气滞血瘀型主证:胃痛拒按,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倦怠无力,口淡,舌黯,苔白,脉弦紧。

2治疗

2.1辨证论治陈兴泉[3]将149例患者分为3型:脾胃虚弱型85例,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培本(党参、黄芪、白术、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柴胡、川芎、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12g,白芍药、麦芽各18g);脾胃湿热型28例,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6g)。总有效率96.9%。杨郎[4]辨证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35例,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54例,治宜健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寒热错杂型30例,治宜调理脾胃,降逆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总有效率92.4%,对照组71.4%。赵崇信[5]辨证分为4型:肝胃不和型36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四逆散加减。脾胃虚弱型34例,治宜健脾养胃,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型10例,治宜益胃养阴,生津止痛,方选益胃汤加减。气滞血瘀型12例,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丹参饮加减。总有效率93.4%。吴俊良[6]辨证分为4型:肝胃气滞型87例,治宜疏肝理气,和中健胃,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82例,治宜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择黄芪建中汤加减。胃阴匮乏型13例,治宜养阴益胃,佐以止痛,方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郁热蕴胃型18例,治宜清热和胃,散郁止痛,方投化肝煎加减。总有效率97%。李培君[7]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0例,其中脾胃虚弱型90例,治宜调补脾胃,健运消食,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肝郁气滞型100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行滞,用协定方(自拟):太子参、丹参、川楝子、白芍药、茯苓、炒麦芽各15g,当归、陈皮、白及各12g,延胡索2g,甘草6g,枳实(或枳壳)10g,大枣5枚。中焦湿热型50例,治宜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方以黄连加味散加味。中焦虚寒型60例,治宜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痊愈280例(93%),好转20例(6.7%)。

2.2单方加减薛堂语[8]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基础方:白芍药、川楝子、延胡索、柴胡、枳壳、川芎、甘草)加减治疗60例,总有效率83.33%。康存战[9]用加味丹参饮(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白术12g,莪术15g,佛手12g,香附15g)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总有效率85.7%。李随胜[10]方用黄芪、太子参、当归、白术、陈皮、甘草治疗,有效率93.3%。陈丽鸽[11]用柴胡纵横汤(基本方:柴胡、木香、郁金、枳实、白术、茯苓、半夏、当归、川芎、神曲、甘草)治疗86例,总有效率96.5%。刘正民[12]用调中健胃汤(北黄芪、白芍药、茯苓、延胡索、半夏、甘草、陈皮、苦参、三七粉)治疗34例,总有效率91.18%。王其然[13]用连萸蒲南汤(黄连、吴茱萸、蒲公英、南沙参、木香、砂仁、炒枳壳、山楂)加减治疗46例,总有效率93%。赵学魁[14]用麦门冬汤(麦门冬、清半夏、党参、炙甘草、红枣、粳米、生山药、北沙参、生麦芽、生姜、当归、白芍药)治疗胃阴虚型46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宋里伟[15]用蒲公英煎(蒲公英、白芍药、瓜蒌皮、法半夏、香附、延胡索、甘草、黄连)加减治疗80例,总有效率91.2%。张正元[16]用胃宁颗粒剂(主要由法半夏、黄连、吴茱萸、党参、八月札、三七、黄芪、蒲公英、白芍药、甘草组成)治疗120例,有效率为98.33%。高洁[17]用胃痛散(党参、石菖蒲、郁金、枳壳、乌药、厚朴、大腹皮等)治疗90例,总有效率93.22%。叶成德[18]用健胃清热饮(党参、茯苓、藿香、黄芩、黄连、砂仁、甘草)加减治疗50例,总有效率86%。朱晓等[19]选择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且幽门螺杆菌(Hp)阴性的患者,采用健脾益气、化湿理气通络的自拟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总有效率95.6%。林寿宁等[20]应用安胃汤中药颗粒剂,药物组成:黄连、干姜、半夏、百合、乌药、丹参、木香、白芍药、甘草。随证化裁:肝胃不和者合四逆散;脾胃虚弱者合四君子汤;脾胃湿热者加蒲公英、黄芩,每日1剂。28日为1个疗程,治疗后,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及p物质(Sp)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2.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临床多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林良贵[1]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三联根除疗法;胶体铋为基础的三联疗法;H2受体拮抗剂为基础的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加铋剂加2种抗生素)。抗生素均可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哨唑、替哨唑、四环素及呋喃唑酮中两类。胃酸增加者以抗酸为主;胃酸减少者以保护胃黏膜为主(可用胶体铋剂或前列腺素制剂);胃动力减退者予以增强胃动力药。总疗程2个月。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红木香、佛手、党参、白术、黄芪、枸杞子、麦门冬、山楂、乌梅、莪术、党参、白术、白僵蚕、白花蛇舌草等。钟跃青等[2]中白药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随症加减,西药用丽珠胃三联,每日2次,疗程2周,总有效率为98%。王可鸿等[21]西药口服替硝唑、庆大霉素注射液,上腹痛者加斯达舒,泛酸及胃液pH值

3药物分析

3.1肝胃同调肝胃同调是中医辨治脾胃病的特点,中医理论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对脾的运化有重要影响,因而强调情志不舒会通过肝而引起胃的功能紊乱。因而以上诸位医家或在辨证时分出肝胃不和一型,或在单方加减时加入疏肝和胃之品。药用柴胡、白芍药、川楝子、郁金等。

3.2气血并治胃气以降为和,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首先表现出的往往是气机紊乱的征象,如腹胀、嗳气、早饱、呕吐等。因此,诸方均大量应用理气药,如枳壳、厚朴、香附、延胡索、瓜蒌、陈皮、木香、砂仁等。另外,胃病迁延时间较长,所谓久病入络,故在处方中多加入一些活血药,如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等。

3.3化湿清热脾虚则湿胜、痰阻,以上诸方或健脾祛湿,或芳香化湿,或淡渗利湿。药用苍术、白术、藿香、茯苓、半夏等。湿郁日久往往化热,清热之品如蒲公英、黄连等酌情选用。

3.4补脾益阴脾气虚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之属,胃阴不足选沙参、麦门冬等,加强胃肠功能,扶正祛邪。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CSG疗效可靠,特别是其肝胃同调及扶正补益的方法具有独到之处,强调心境平和、生活规律、饮食有节的疏肝养胃思想也很符合胃病的调治规律。但是目前CSG的中医分型用药都缺乏统一标准,基本靠医生临证掌握,缺乏严谨性,疗效的判断标准也较模糊,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林良贵.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9):36

[2]钟跃青,李俊达,余蓉.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2):1141-1142

[3]陈兴泉.辨证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96例[J].四川中医,2003,21(11):44-45

[4]杨郎.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19例[J].山西中医,2004,20(1):16-17

[5]赵崇信.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92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48-49

[6]吴俊良.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0例[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9):405

[7]李培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300例[J].新消化病学杂志,1997,5(8):484

[8]薛堂语.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3,21(9):40-41

[9]康存战.慢性浅表性胃炎84例治验[J].国医论坛,1998,13(4):37

[10]李随胜,晋朝英.慢性浅表性胃炎63例诊治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4,8(4):358-360

[11]陈丽鸽,崔春荣,董宝真.柴胡纵横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9):539

[12]刘正民.调中健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3):26

[13]王其然,柳志宏.连萸蒲南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5):20

[14]赵学魁.麦门冬汤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4):132

[15]宋力伟.蒲公英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2):120

[16]张正元.胃宁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2):122-123

[17]高洁,崔艳,王春荣,等.胃痛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草药.2002,33(9):831-832

[18]叶成德.自拟健胃清热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J].国医论坛,1998,13(5):33

[19]朱晓,王霞.加味六君子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28(1):45-46

[20]林寿宁,黄彬,刘鹏,等.安胃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肠激素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2):122-123

[21]王可鸿,尹建华,菅玉波,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68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0,40(17):25

[22]王朔,包磊,王秀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J].中华医药杂志,2005,5(10):423

[23]欧琴,何坚.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6):14-15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通络中药汤;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137

慢性胃炎是最为常见的胃病之一,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影响,另外刺激性物质和部分药物也会致病,当患者出现胆汁反流、口腔或咽喉慢性感染时也有可能致病[1]。该病症还与环境因素以及精神因素存在密切联系。本院对2012~2014年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35例患者采取了通络中药汤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7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4.7±7.5)岁,平均病程(1.3±0.3)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7±7.2)岁,平均病程(1.4±0.2)年。上述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奥美拉唑(奥克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国药准字H10950086)1粒/次,1次/d,必要时可加服1粒,用温开水送服。甲硝唑(甲硝唑片,国药准字H44020769),0.4~0.6g/次,3次/d。阿莫西林(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H53020867)0.5g/次,每6~8小时1次,剂量≤4g/d。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通络中药汤进行治疗,其组分为黄芪15g、党参14g、茯苓14g、三七10g、丹参10g,另外还包括生薏苡仁25g、甘草5g。水煎服300ml,2次/d。两组患者治疗30d后观察疗效。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胃黏膜萎缩、浅表等症状消失且炎症消失;有效:胃黏膜萎缩、浅表症状减轻1~2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无效:胃炎相关症状保持原状甚至更为严重,炎症反应更加严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另根据《慢性胃炎治疗标准》[3]对患者治疗后症状情况进行评分,评分愈低则症状愈轻。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胃炎症状程度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慢性胃炎患者多数存在消化不良症状,另外还会出现腹痛、食欲低下、胃胀、反酸等症状。若病情较重会导致患者出现胃出血甚至呕血等[4]。传统中医认为胃炎主要是气虚导致,虚以气虚、阴虚为主,实以气滞、血瘀为主,治疗时若能保持患者气行通畅便能达到治疗目的。

在本研究中对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7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观察组采取自拟通络中药汤进行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慢性胃炎常规治疗中主要以三联疗法为主,常见的药物包括奥美拉唑、甲硝唑以及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在酸性条件下稳定且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可广谱抗菌;奥美拉唑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并可对胃蛋白酶分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胃炎症状;甲硝唑则具有具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具有良好效果[5]。尽管三联疗法对慢性胃炎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会影响治疗。本研究中的自拟通络中药汤主要由黄芪、党参、茯苓、三七、丹参等多味药材组成。其中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保肝、利尿、降压等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党参可补中益气、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茯苓可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三七可活血化瘀、消肿定痛;丹参可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另外生薏苡仁可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甘草可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上述药材可产生协同作用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胃炎症状,还能够调理患者机体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通络中药汤在慢性胃炎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尕朵.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10,12(27):79-80.

[2]李兆云.自拟益胃康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当代医学,2010,16(12):152.

[3]杜秋梅.逍遥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31.

[4]马燕,杨秀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施护.内蒙古中医药,2007,26(4):78.

慢性胃炎的的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种,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临床检查中,胃镜检查所占胃炎的比例达到50%-80%左右。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年龄分布大致在30-5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的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采用西药消炎止痛类、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类及促进胃肠道动力类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但以上方法一次性治疗效果欠佳,而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对象均选自2012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内科学》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就诊时都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等典型症状,且均排除腹部肿瘤、消化道出血、腹部手术史等疾病。68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20例,年龄24-65岁,平均35.75岁。病程0.5-8年,平均4.25年。根据治疗方案,随机将68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34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及病重程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枸橼酸铋钾480mg/d加四环素货阿莫西林1.5g/d再加甲硝唑0.8g/d,分成2-4次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益胃汤合叶氏养胃汤加减,处方:白术、半夏、陈皮、神曲、党参、白芍、蒲公英各15g,柴胡、枳壳、茯苓各12g,川芎、砂仁、甘草各6g。疼痛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0g;腹满、厌食加用鸡内金、焦神曲、焦麦芽、焦山各12g;呕吐严重者加旋覆花、竹茹、代赭石9g;若反酸严重,可加用瓦楞子或乌贼骨。治疗期间,切忌暴饮暴食,食辛辣食品,烟酒,过度劳累。

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一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慢性浅表性威严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进食后加重,可通过胃镜检出。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评定参照陈良金[2]等研究标准。疗效评定标准:治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显示充血、水肿、糜烂均消失;有效:胃痛症状有所缓解,发作次数相对减少,其他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充血、水肿、糜烂减轻或消失50%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实验所用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计算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取0.05,当p

2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73.53%的总有效率,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主要变现为胃黏膜水肿、充血,或伴有炎性渗出物、糜烂及出血。组织学改变以胃小凹之间的固有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长期不愈可演变成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外来的物理或化学性损伤、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等,Hp是其中的主要病因。近年研究表明[4],中药能够清除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并可调整平滑肌功能、减缓和阻断胃黏膜向胃癌转化。目前针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西药方面,主要采用抗生素杀菌类药物,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胃黏膜保护药主要增强胃黏膜的耐受性;抗酸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药控制胃酸在胃内的过量,保护受损的胃黏膜;幽门螺杆菌属于格兰阴性杆菌,生存特点为微需氧类型。利用甲硝唑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不再受病菌侵犯,达到根治的第一步。笔者在近年来使用西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治疗该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在中医领域,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5]。病因与病机较为复杂,主要由禀赋不足、饮食不当、感受外邪、情志因素等方面引起,其中肝脾起到了主导作用。该病病位在胃,与脾互为表里。胃主阳性,喜润恶燥,主受纳,胃气主降;脾主阴性,好燥恶湿,主运化,脾气主升,脏腑相辅相成才能催化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治疗上应该以疏肝、健脾、和胃为主。叶氏养胃汤中沙参、麦冬、生地味甘寒,归肺胃经,皆能生津养胃。方中党参可增强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加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蒲公英,味甘苦,性微寒,入肝胃经,性寒却不伤胃,味苦却不败阴,与茯苓配合使用能发挥较好的清热解毒、消炎作用。有关资料表明[6],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不但能根治疾病还能通过中药的调理增强胃黏膜的抵抗力,起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两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疗效显著且副反应少,安全可靠的临床新思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兰生.内科手册[m].第5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289-290.

[2]陈良金.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2):127-128.

[3]潘幼军.克拉霉素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研究,2010,24(3):122.

[4]薛堂语.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o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3,21(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