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28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1

【关键词】绿色;智能;建筑;特性

theanalysisofGreenandintelligentBuilding'sBasicCharacteristics

tangShao-wei,YangYuan-hua

(ChongqingCityConstruc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CenterChongqing400015)

【abstract】itisinfavourofgreenandintelligentbuildingsdevelopmentbyanalysisofwhichbasiccharacteristicstoclearkeycharacteristics.thispaperclearedkeycharacteristicsofgreenandintelligentbuildingbyaummarizewhichbasiccharacteristicsandanalysisofwhichself-correlation.

【Keywords】Green;intelligent;Building;Characteristics

1.前言

智能建筑的出现,极大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单纯依靠智能系统并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为达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这一目标,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于此同时,为实现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设备、资源利用、管理信息、生态等领域,有大量需要解决的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的课题,如果不能有效的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不能完备的进行建筑物建设、运行与更新过程的信息管理,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2]。可见,绿色是目的、方向、总纲,智能化是手段、措施与技术[3]。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关系正如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中国的能源战略与绿色建筑前景》中所概括:“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2.绿色智能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充分融合,产生了绿色智能建筑。英国Demontfort大学的DerekClements-Croome教授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效运行,具有高效绩效反馈和响应系统、灵活的自适应设计、主动环境控制、多重使用空间、高效运行管理,能够独立控制通风、空调、自然采光、噪声和隐私性的建筑,智能建筑是自动运行,非格式化的智能空间管理,具有主动智能、组织智能、使用者智能等特性的建筑,综合起来绿色智能建筑就是智能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4]。南京工业大学的陆伟良教授认为现代绿色智能建筑除须具备传统住宅遮风避雨、通风采光等基本功能外,还要具备协调环境、保护生态的特殊功能[3]。有的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即是以“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智能化手段与绿色理念的融合来实现人、资源、环境三者的最优化发展[5]。也有专家认为,绿色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是运用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高科技手段来建设低耗节能,与环境和谐相存的建筑物,是智能系统融入绿色建筑的完美结晶[1]。建设部科技司司长赖明把绿色智能建筑概括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同时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

3.绿色智能建筑内涵

所谓内涵,维基百科解释为:称呼给定的词所包含的意义或特征;汉语百科解释为:内涵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某个人对一个人或某件事的一种认知感觉,内涵不是广义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其基本解释为: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结合文献[1],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1)智能化与绿色生态。绿色智能建筑首先应该是充分运用智能控制手段,服务于绿色生态建设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活动污染防治、节水、能耗监测、节能管理、室内环境控制等方面都需要运用智能控制技术进行优化,做到现代高科技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智能化与健康环保。绿色智能建筑号召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用新的思路来建设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3)智能化与低碳节能。绿色智能建筑必须是低碳节能的,并由此带给用户或业主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4)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目标,产生最少或不产生废弃物,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策略。

4.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

特性是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特殊的品性、品质,是事物内涵的外在体现。根据前文所述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内涵,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3][5],总结出绿色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的基本特性:

(1)开放性。绿色智能建筑在生态方面有广泛的开放性,留给研究者和有关从业人员广泛的空间,去思考、拓展,以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阐释。

(2)环保性。采用的是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

(3)生态性。按生态经济开放式闭合循环的原理作无废无污的生态工程设计、建造和维护。

(4)清洁性。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运转的能耗,提高自养水平。

(5)文化性。富有生态及艺术内涵,倡导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住者、使用者精神需求的满足。

(6)舒适性。具有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日照、通风和采光。

(7)健康性。能够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同时要求一切从使用者出发,不仅追求自然要素,还要注意使用者生理、心理、性格、喜好等人文要素,使之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8)安全性。具有预防外来入侵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5.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的自相关分析

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是内涵的外在表现,若建筑具有绿色智能建筑的各类基本特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建筑是绿色智能建筑。

通过分析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之间的自相关性发现:健康性是绿色智能建筑最关键特性,其次是生态性。其中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舒适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健康性目标的实现,而开放性、环保性、清洁性等基本特性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生态性目标(表1)。

表1绿色智能建筑基本特性自相关分析

基本特征开放性环保性生态性清洁性文化性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统计

开放性2

环保性2

生态性3

清洁性2

文化性1

舒适性2

健康性4

安全性1

注:表示强相关性,表示弱相关性。统计栏中数字表示从横向看除自相关的基本特性外,与该项基本特性强相关的其他基本特性数量。

6.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促进我国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前文分析,总结出了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特性,明确了健康性和生态性是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因此,在绿色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和生态性要求。目前的智能工程技术比较好的体现了健康性基本特性,但是对生态性的技术支撑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陶根根环境与绿色智能建筑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102期.

[2]陈大章刘刚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年第10期.

[3]陆伟良丁玉林杨军志对我国现阶段以绿色智能建筑为综合发展方向的探讨城市建筑2007年4期.

[4]D.J.Clements-croome,2006,ChallengeandopportunitiesforintelligentBuildingsforthe21stCentury,proceedingsofXi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chitectureandtechnology-architectureinHarmony,iSBn884-897,978-7-112-00507-9.

[5]王平绿色智能建筑一体化发展探讨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2009年3月27日.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2

一、民族地区推进绿色城镇化的意义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并将“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作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而天祝藏区又是黄河上游和石羊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和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甘肃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天祝县被划入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无论是遵循发展理念,还是呼应自身定位,推进绿色城镇化都是势在必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支撑。天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生态系统脆弱,易破坏,修复回归难。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引发和造成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在城镇建设绿色化中,以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产方式低碳循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增加藏区生态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支撑的内在要求。同时,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政策和土地政策进一步收紧的影响下,在绿色城镇化中,依托藏区生态资源,带动旅游、农牧业观光等绿色产业发展,是将藏区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要求。

二、绿色城镇化的构成要素

2015年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从绿色化到绿色发展理念,已经赋予了“绿色”新的内涵。绿色化或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城镇化,即将“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路径,是城镇化的绿色化。它应有以下几方面重点要素:绿色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科学系统的规划,可以前瞻性、规范性和引导性,保证城镇化的有章、有序、有节,避免盲目发展、无序扩张带来短命建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发生。因此,绿色规划是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先手棋和牛鼻子。绿色建筑。建筑本身是消耗水泥、钢筋、水等能源、资源并占用土地和空间的主要领域,同时建筑的性质与特点又影响着人对能源、资源的消耗程度。

以“四节”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在健康、高效使用中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减轻城镇化之于环境资源负荷,并实现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重要方面。绿色空间。绿水青山、花卉林地在净化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审美价值;在提高城市生活宜居品质的同时,也会产生吸引人才、资金的经济价值。植树造林、种花种草,培植绿色生态空间,是绿色城镇化点睛之笔,赋予城镇以活力。绿色生产生活。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过度消费是引发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高效益的生产方式和节俭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落实保护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因此,绿色生产生活是绿色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城镇化品质。绿色文化。以生态价值、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绿色文化,是第三文明的内核,是现代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同时,文能化人,绿色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城镇化的内在支撑,是绿色城镇化的灵魂。

三、天祝藏区推进绿色城镇化的路径

(一)绘制科学规划,构建可持续型发展格局

天祝藏区城镇化正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吸取发达地区城镇化经验教训的后发优势。规划的科学在于系统、全面和前瞻性、管用性。要结合藏区资源、环境、气候、人口等现状,加快以主体功能区定位为基础的“多规合一”的总体规划,形成囊括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系统性规划蓝本。建立从县域整体到县城、镇、村等局部的空间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本着安全、便捷、高效、节能、低碳的价值取向,吸纳“多中心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先进理念,完善、细化城乡建设规划,建立绿色建设标准,优化交通、地下管网、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商业、住宅等建筑中的节能设计。规划的效益在于落实,要强化各类规划执行的制度化与法治化,保证规划真正引导城镇发展。

(二)打造绿色建设,构建低碳环保型活动空间

要实现城镇化资源环境代价的最小化,推动绿色建设是关键。要以绿色节能规划和标准为依据,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建筑、设施本身及建筑、设施利用中的节能节材低碳。要抓好新建筑及公共基础设施节能节材工作,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及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鼓励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为村镇住宅提供绿色建筑技术指导。积极推动既有建筑在采暖、采光、通风、供能等方面的节能改造。实施交通、供能、供排水、供热系统及污水、垃圾处理低碳节能建设和改造。

(三)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循环型经济模式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碳基新材料生产基地、新能源基地、高原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藏区生物医药基地,发展低碳、循环型工业产业。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以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为举措,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将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以农牧业+观光、农牧业+休闲餐饮、互联网+农牧业等模式,延长农业链,增加农牧产品附加值。鼓励乡镇服务业发展,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完善,在推进乡镇传统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加快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传媒、信息咨询、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打造绿色空间,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打造绿色空间,构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要全民参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绿化行动。在空间上要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绿化。点即是园林型公园建设,线即是城镇大街小巷的道路绿化,面即是园林企业、园林单位和园林住宅区的建设。在绿化中,要注重保护与修复相结合,最大限度保护已有绿地林木,修复工矿企业废弃地和撂荒耕地,珍惜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在种类选择上,要注重生态功能,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的易活易长且养护成本低的林木,并严禁大树进城,破坏原生地生态。

(五)涵养绿色文化,构建节俭低碳型生活方式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3

不同于普通建筑,智能建筑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与拓展性,有其灵活性特征,且具备较好的节能与环保功能,能够实现对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通信与处理。能够实现对建筑结构内的机械、电气设备实施综合化的控制与管理,监视设备的运行状态,统计记录相关数据,同时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建筑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一般所应用的材料均为绿色、节能、环保的高效建筑材料,所有设备均可实现即时更新。且具备典型的节能型特点,主要依照建筑特点进行设计,体现相对发散性的设计要求,能够节约大量水、电、热能源。智能建筑与城市环境同样有其一定的协调性。现代建筑并非独立存在,其发展规划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的方向而进行,能够充分融入环境中,体现其舒适性特点。

2现代智能建筑规划设计的方案

2.1总体设计目标

智能建筑的设计目标主要围绕多功能、一体化同步发展所展开。首先需实现对大功率智能电气及设备的管理与监测,发挥其控制作用,以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智能建筑结构,提高智能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同时还需做到充分利用建筑环境的优势,将智能化系统融入建筑环境中。诸如在设计房屋走向时,可根据智能控制系统对光源的强度反应,灵活地调节太阳板。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太阳板将自动转向,面向背光面,在温度较低的冬季,且与之相反。此外,还需对建筑空间实施合理化的分配,以改善室内的温度环境,遵循节能的原则,确保建筑通风采光等条件可满足节能设计的要求,以突显智能化设计的理念。

2.2智能设计融入建筑环境中的具体途径

将智能建筑设计作为中心,围绕具体建筑的空间组合、限定等实际情况,加入空间行为、体验、感知、构景等内容,正确处理建筑智能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首先保障空间与环境的一体性。加入空间与环境整合设计的观念,实现智能建筑规划与设计。一般来说,要实现智能建筑的办公自动化功能,必须构建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铺设高速主干通信网络,在不同的建筑楼层设置单个或多个局域网,与主干网络进行高速连通,进而实现建筑与外界环境的联网通信。其次,为解决智能建筑设计的布线问题,需建立结构化的布线系统,实现不同电气设备的连接、互通,同时支持不同厂家的数据设备与语言环境。再者,贯彻系统集成理念,将建筑物内部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不同的子系统建构为有较大规模的综合性系统。充分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内容,确保其独立性,同时注重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发挥不同系统的作用,保障集成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智能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满足优化建筑电气能源配置,同样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3智能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环节

3.1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

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框架结构等融入进来,从而打造一个灵活多变、舒适的生活环境,另外,可以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来设计柱网。在智能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对其要求具有舒适的环境,因此,设计师应该尽量避免将内部的管道、线路暴露在外,中央空调的设置是施工的一大难点问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对管道、排水系统、支架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整个智能建筑物中,每一层的高度不能够小于3.6m,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央空调的安装与施工以及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

3.2合理的设置布线

在设计智能建筑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对布线进行合理的设置。在建筑物日常使用过程中,内部的电气设备会产生一定的声响,从而影响到居民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设计时,设计师应该根据设备的性质进行合理的设置,另外,需要根据外界环境来对其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舒适的环境。

3.3节约用水技术的应用

这里所说的节约用水技术不仅仅指的是见谅的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还包括了在建筑过程以及建筑物的使用过程当中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循环利用。比如说我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中排放出来的大量的生活污水以及废水,这其中包括了沐浴、洗衣、厨房以及厕所当中的排水,对这些排出的污水我们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标准,这种经过处理的污水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中水。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讲办公楼、居民区、以及超市和饭店当中排放出来的污水进行收集,在收集之后进行合理的处理形成中水,然后将中水应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冲厕所、道路清扫、消防、洗车以及绿化等方面。

4智能建筑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现在的智能建筑与我国传统的建筑进行比较的话具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中的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进行合理的选址设计、高效的对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节能减排、功能齐全、智能灵活、帮助建筑物的用户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或者是工作的环境。这样不仅仅能够满足带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还能够对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进行降低,降低建设过程以及使用过程当中二氧化碳的平排放,对环境进行很好的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方面一个技术方面。在社会内涵方面,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绿色的理念”上,其中主要强调的就是节能减排、健康舒适、智能高效以及灵活便捷。这些一系列的特点主要就是体现在建筑物的整体的布局规划以及系统的机构模式、制度体系、管理理念、价值观等。在技术的内涵方面,主要就是体现在“绿色技术”以及“智能技术”两个方面上来。其中的“绿色技术”也就是与环保有关的技术这些技术具体上包括了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节省占地面积以及节约用水和高效率的利用能演以及资源等绿色的环保技术。智能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的控制之下所采用的视频监控技术、图像显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各种互联网新型技术。所以说,智能建筑能够自动的对内杯以及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尽心观测并且根据观测的结果进行一定的响应,具有着智能报警的功能,从而能够达到技术的协调一致以及建筑物内外结构的有机结合。

5结束语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4

关键词:低碳建筑,节能减排,能耗,研究进展

1概述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高涨,全世界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和组织正积极开展低碳研究[1-4]。在这种大环境下,低碳建筑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概念,通常认为低碳建筑是在满足人类居住要求的同时,通过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2排放量的建筑。低碳建筑在设计阶段以及全寿命期内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明确要求,其目标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回顾总结低碳建筑的设计原理、研究进展及在国内外的工程应用,探讨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2技术背景

2.1低碳建筑的内涵

其目标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尽量节能减排,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建筑的内涵要求建筑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即在实现建筑节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以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此外,低碳建筑还要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实现人类、自然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综上,低碳建筑会在设计阶段制定详细的减排方案,而在建筑的各使用期内会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其能耗与排放均小于常规建筑。

2.2低碳建筑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建筑主要有4个特点:节能、环保、绿色、低排放。与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不同,低碳建筑的概念更广,它考虑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也将低碳技术作为考量标准之一,尽可能使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优。由于低碳建筑不仅包括建筑自身,还与交通和市政配套等相关,因此,可认为其包含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当于它们的进一步延伸。从设计理念上看,除了达到节能的目的,低碳建筑还将提高空气质量、增加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作为设计目标,最终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尽可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随着低碳建筑研究的深入,其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反而更接近。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相当于建筑领域的一次新革命,其意义已经远超节能、绿色等目的,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设计理念。

3低碳建筑在国外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近几十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节能减排相关方面的工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政策和法规上看,英国在2007年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承诺了2020年以及205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2年后,英国又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该计划涵盖全国土木、工业等多个领域,表明该国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美国,政府在2003年的政府文件《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未来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此外,美国还在各个州采用减税的形式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德国在2002年制定了建筑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法》,对国内所有节能材料和设施均作出统一规定和节能要求,新法规可使能耗较之前的规定进一步降低约30%;在日本,节能减排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降低能耗甚至覆盖到节能管理工作中,且政府会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跟踪。除上述国家外,其他欧美国家也有使用一些节能减排手段来建造低碳建筑并与节能减排经验丰富的国家合作。从节能技术上看,英国主要运用常规节能技术和创新节能技术,前者从护结构和新能源利用出发,主要利用节能材料、设施、清洁能源等实现节能减排,后者从智能角度对传统电器进行改造,制造出智能空调、绿色洗衣机、节能灯等;美国、德国等国家则将节能技术划分为建筑本体的节能、建筑设备的节能和建筑热环境的节能,其实质和英国的节能技术划分基本相同。

4低碳建筑在中国的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的能耗减排量将比2005年的进一步减少约40%。在政策上,我国当前有两部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此外,国家和地方均颁布了许多法规和鼓励性政策,对部分建筑进行了强制规定和采取了相应的惩处措施。随着科技发展与深化合作,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技术主要有以下方面:1)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相结合。这项技术从控制角度出发,能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2)热泵应用技术。这项技术的实质在于采用少量电能来完成热量的转移,其利用对象为水热源和空气源。如能量桩技术,通过在桩身布置一定数量和长度的地埋管,利用电能循环液从地表流向深层并返回地面,由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的土层温度较稳定,基于换热条件,夏天可降低循环液的温度,冬天可提高循环液的温度,再辅以空气压缩技术,则可完全实现建筑的制冷和供热,同时保证环境的清洁;3)变频空调技术。这项技术实质在于根据电量负荷变化智能调节送风量,该技术可大幅降低风机动力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此外,空调余热回收技术、热电联产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等也已经在建筑中使用[5-8]。

5结语

本文介绍了低碳建筑的研究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低碳建筑是一种新兴产业,尽管相关法规和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国家、政府的推动,低碳建筑未来必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GQ,ChenH,ChenZm,etal.Low-carbonbuildingas-sessmentandmulti-scaleinput-outputanalysis[J].Communi-cationsinnonlinearScienceandnumericalSimulation,2011,16(1):583-595.

[2]tuohyp,RoafS,nicolF,etal.twentyfirstcenturystandardsforthermalcomfort:fosteringlowcarbonbuildingdesignandoperation[J].architecturalScienceReview,2010,53(1):78-86.

[3]omeram.Focusonlowcarbontechnologies:thepositivesolu-tion[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08,12(9):2331-2357.

[4]DaGracaCarvalhom,Bonifaciom,Dechampsp.Buildingalowcarbonsociety[J].energy,2011,36(4):1842-1847.

[5]陈力莅,丁太威,耿化民.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2012,32(5):79-80.

[6]王崇杰,薛一冰.节能减排与低碳建筑[J].工程力学,2010,27(S2):42-47.

[7]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29(10):89-92.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5

针对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雨水径流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指出绿色基础设施是控制城市径流的重要途径。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内涵,总结了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主要技术和功能,通过分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及其他一些相关理念和技术体系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美国和国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一些工程实践,阐明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低影响开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雨水难以渗入地下,形成了远高于城市开发前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洪峰,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新的理念,应用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通过一系列绿色雨水设施削减城市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城市雨洪问题,实现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城市雨水系统中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雨洪控制利用是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绿色建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在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科学地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可追溯到130多年前,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FrederickLawolmsted的设计中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绿色基础设施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而是向更多相关专业扩展,其理念和内涵也不断得到完善。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1],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等。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以下几点:1.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反思,是多专业几代学者智慧的结晶;2.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生态、资源的有效方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水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是广义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的主要技术

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既可以是各类单项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针对社区、流域等更高层次应用时,更多地是将多种技术措施组合应用,同时实现多种效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新的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依赖管网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不仅投资和维护成本低,还能为城市水环境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与景观规划设计等专业紧密结合,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和美学等多种功能。

2.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等体系的关系

2.1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联系

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典型的LeeD评价体系为例[2]。LeeD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中,成为美国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公认的评价标准。根据获得分数的高低,将建设项目评为铂金奖、黄金奖和银奖等不同的奖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中,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雨水控制利用相关内容,而要满足这些具体要求和指标,必须通过采用不同层次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技术来实现。由此可见,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LeeD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2.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

10余年来,我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这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落后了20-30年,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3]。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英国BReeam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洪控制利用内容的对比分析表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雨洪控制利用内容主要还局限在雨水利用(尽管也涉及到雨水的渗透),从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雨水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发展的眼光看,这显然都远远不够。

3.国内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3.1在美国的工程实践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推广,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很典型的如美国波特兰neSiskiyou绿色街道改造工程,自2003年改造完成之后,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并于2007年荣获年度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大奖。在此项目中,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经过改造,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含义。设计者将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技术措施巧妙地融入到街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中,使整个街道的绿化、景观设施相互联系,为传统的街道绿化赋予雨洪控制利用的功能,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等多功能的综合系统。

3.2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城市雨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等理念的逐步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雨洪控制利用项目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推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国内外设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从不同层次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开展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一系列的工程实施,包括中小尺度的单体建筑、学校、机关、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住宅区等,也包括针对新开发区、城市等较大尺度的区域规划设计或综合研究,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反过来也促进了该研究的深入开展。

4.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又是绿色建筑评价、低影响开发、最佳场地设计等相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全面提倡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应抓住这一契机,重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研究成果的应用,在城市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将有效控制城市雨洪问题,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效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方面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并加快推广绿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绿色”的特点和内涵,提供一条有助于实现”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2版)[m].彭梦月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环保

1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www.133229.Com在设计领域,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减少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采用具有环保意识的绿色施工方法,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能够显著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建造过程中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并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在运行维护领域,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方法可以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的环境目标设定和智能化的系统控制,采用科学、适用的消费模式,保证建筑设备系统的安全和清洁运行屏降低系统能耗,保障室内空气品质和热声光环境,减少运行过程中污染物产生,提高建筑整体的运行效率。

因此,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针对建筑全寿命的各个环节,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全方位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创造高效低耗、无废无污、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的功能、效率与舒适性水平。

2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①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②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③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②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③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7

关键词:室内环境;图书馆;设计

一 建筑概况

九江学院逸夫图书馆位于主校区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附近的宽阔地带,建筑面积为15469.72m2,框架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内设学术会议区、校史陈列室、阅览室、学习室、专业阅览办公室等。该图书馆是九江文化的一个载体,其设计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和地形特征,发掘、利用并有机组织自然、人工和人文要素,提供人性化的阅读空间,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智能。同时,充分利用地方,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以创造出一个安静、亲切、低碳的现代化图书馆环境。

二 设计实践

(1)文化内涵

面对九江绵绵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积淀,面对其自身文化历史的传承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形成了九江特有的传统文化气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征进行融合,便是设计中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图书馆的设计去除对形的表征,剖析其内部的精神含意。门厅的背景墙以学生作品为主,灰色的墙面配以画作,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阅览室内的受众为学生,设计中本着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采用较为简洁的设计手法,如阅室天花满足照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处理,地面则摒弃了花纹变化,而书架的陈列方式则很好地将阅读区与书库进行了划分,有效地阻隔了视觉干扰。

(2)色彩构成要素

色彩带有强烈的物理效应,不同的色彩变化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因而,设计过程中,为兼顾不同功能需求,其色彩上的处理不尽相同。入口门厅使用颜色较浅的米黄色作为地面,白色的墙顶面,墙面局部配以红色引导标志,以醒目温暖的色彩吸引他们到馆内学习。阅览室以白色为主,桌椅使用较为安静的棕黄色,以显示色彩的纯净淡雅,使室内环境明亮、清爽,让人思维敏捷,精力集中。书库内密集了一排排的书架,通过浅灰色书架的使用,再用白色灯光进行调整,既给人“扩大”空间的错觉,又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查阅各种图书文献。

(3)绿化

作为对植被化手段的应用,绿化引入室内成为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色。馆内各处均布置有绿化植物,以形成立体的绿色环境。

1)大厅绿化

大厅是读者观赏品评图书馆建筑与文化、休憩购物、驻谈等较为宽阔的共享空间。此处光线比室外明显变暗,因此,选择了观叶植物棕竹、花叶万年青。

2)内庭绿化

中庭位于建筑的中部,主要是顶部日照,是人流汇集之处,是建筑内部庭院,为周围提供绿量。植物配置力求朴素、色彩明快、美观大方。

3)走廊绿化

走廊是室内交通、分隔与联络各个建筑空间的手段,人们在此停留驻足的时间少。为了不妨碍通行,分段放置了龟背竹、龙血树、棕竹等观叶植物,用以改善单调的环境,起到点缀的作用。

4)书库和阅览室绿化

逸夫图书馆是藏借阅一体化设计。作为安静空间的书库和阅览室,种植了少许体态轻盈、纤细的观叶植物,以及花色清淡的小型盆栽,没有选择大型或者浓香植物。如在书架上布置了少许如吊兰、常春藤等垂蔓植物,阅览桌上摆放豆瓣绿等小型观叶植物,以利于形成静穆、安宁的气氛,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还利用开敞式阳台空间设置绿化,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形成一生态缓冲区,既美化环境又具有减缓风速的功效。

(4)节材

逸夫图书馆的形象既反映古城浓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又展示其时代性及先进性,故外观采用金属、玻璃、石材等材料相有机整合的手法,以体现其设计理念之要求。馆内设计无装饰性构件,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所有应用材料均以满足功能需要为目的,将不必要的装饰性材料消耗减到最低。充分发挥各种材料自身的装饰和功能效果。如走廊、书库、阅览室等均取消了吊顶设计,采用暴露式顶部处理;地面采用普通水磨石地面,设备管线水平、垂直布置均暴露安装,减少围护用材,同时方便更换检修,避免二次破坏的材料浪费。

三 结论

图书馆是城市建筑空间和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固的形态传承着历史和文化,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感染力,这一特征使图书馆的室内设计研究有了具体的内容。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同时,在选材、绿化、使用及资源回收等方面对自然环境及人类自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是九江学院逸夫图书馆室内设计力图表现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胡绍学,宋海林,胡真,谢坚等.“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伍威权楼)设计实践和探索[J].建筑学报,2000(5):15.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8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点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既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物适用空间和精神享受的要求,又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物和建筑施工过程。也就是说,绿色建筑不仅是指建成之后的建筑物具有绿色环保功能,而且最主要的是强调在建筑过程中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绿色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然和建筑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特点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来说的,首先,绿色建筑能够大力的节省空间资源、水资源和建筑材料等物质资源,具有明显的低能耗特点。其次,绿色建筑十分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人性化,在整体布局上和采光、通风等细节上注重以人为本。第三,绿色建筑的施工设计和施工过程十分注重对环境的影响,尽量的减少施工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能够有效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后,绿色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民俗风俗等人文环境相适应,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建筑施工技术,其能够更好的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既有一定的优势效果,但是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本文就对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论述。

首先,在创新方面,绿色建筑技术已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自从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以来,我国成功实践了多个绿色建筑项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04年建成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该项目内涉及了12个交叉学科,并集成了国内外最为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力求做到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能耗的25%,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普通建筑能耗的20%,这是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工程项目。而我国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也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技术系统,从这一层面上来看,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

其次,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缺乏完善的实施体系。虽然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在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实际施工经验较少,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上还存在着缺陷,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实施体系,加之当前绿色建筑评价机制过分的注重设计和实践过程,影响了整个技术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绿色建筑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建筑节能的要求,而建筑节能强调的是外观设计和节能系统的先进性,反而忽视了建筑体的经济实用性,这样一来,将会不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绿色效应。

再次,绿色建筑技术在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国外,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早,因此有着丰富的应用经验,技术水平也较为先进,但是我国的这一技术发展较晚,要想更好的应用这一技术,就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而在将国外技术转化为本土技术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产业链体系还不够成熟,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使得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在技术不达到的地区不能够很好的推行。

最后,绿色建筑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起步较晚,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够掌握系统性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且设计者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设计知识,这样就影响了该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绿色建筑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其中涉及到多门学科,在应用的时候对于设计者水平的要求也较高,但是很多的设计者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这也是阻碍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问题之一。

三、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策略研究

1、节能型围护结构技术

一些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采光,增加室内太阳辐射量,但不利于节能,造成大量资源、能源浪费。透明围护结构热阻小,夏季室内较热,必须用空调降温,但能耗是非透明结构的三倍以上。而绿色建筑技术追求低能耗,在工程施工建设中,严格控制透明围护结构大面积使用。即使设置透明围护结构,其外侧也要加设百叶窗、卷帘等,从而降低太阳辐射量。增强室内舒适度,加大室内透明空间,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另外,在墙体外增加保温材料也是重要的技术策略,冬季保温,夏季隔热,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例如,在建筑墙体种植绿色爬山虎等攀爬植物,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环保型建筑材料技术

这种材料技术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要求,并且性能良好,方便管理,很少散发有害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传统建筑工程采用石材、板材、涂料、水泥等,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会带来损害。而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尽管这些材料造价要高,但是对环境污染较小,能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垃圾的产生,对人体健康影响也小,符合绿色建筑技术发展需要,今后在工程建设中需重视这些技术的运用。

3、节能型通风采暖技术

建筑设计时,考虑工程使用、维护等各项因素,以节能环保为指导方针,应用节能的自然通风、采暖、空调设备。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减少采暖、通风设备使用时间,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注重对自然风的利用,夏季能有效利用自然风,实现改善室内湿度、温度的目的,取得良好的节能效果。

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工程建设中重视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合理应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要重视照明设备的设计工作,它们约占建筑能耗25%。设计中应重视光导照明系统应用,通过对太阳能的合理利用,满足人们照明需要,是降低能源,节约用电的有效方式,今后值得推广应用。

5、发展智能化建筑技术

在智能建筑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也为人们日常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智能化建筑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电力、照明、空调、给排水、防灾、保安各项工作等形成完善的体系。大大方便监督与管理,也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为人们生活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6、注重实践和创新,更好的推动该技术在本土的发展

强调本土化发展,是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重要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相关者需要注重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并注重这一技术的本土化实践操作。具体说来,第一要提升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培养其创新和实践意识,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第二就需要设计者要进行整体的规划,这是降低建筑施工中能耗的基础,也是将绿色建筑技术实现本土化转变的重要举措。以建筑围护结构为例进行分析。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将会对建筑物的能耗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在建筑围护结构施工的过程中,玻璃的使用面积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从绿色建筑施工的角度考虑,这种应用将会增加室内采光和冬季白天太阳的辐射量,从当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在价格合理的范围内,透明的建筑围护结构热阻还是小于非透明建筑围护结构的热阻,因此说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要控制好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面积,这就需要在应用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我国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实践和创新的基础上更好的实现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7、健全绿色建筑技术的实施体系,推动该技术的广泛应用

要想构建起完善的技术实施体系,第一需要有政策法规的支持。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我国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规范该领域内的市场经济链,并积极的建立健全完善的绿色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并加强对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细节化管理。除此之外,要强化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建设,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善的实施体系,既注重设计和实践,又不能够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部门还需要制定鼓励性的政策,逐步建立起绿色建筑评价体制,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结束语

绿色建筑技术的出现及应用对整个建筑行业产生积极作用,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采取完善对策,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与进步。在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有效保护,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荣.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J].建筑与文化,2014,02:129-130.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9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建筑;内涵

中图分类号:tU24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87-01

智能化建筑顺应了城市发展进程,应运而生,随处可见。建筑不应当局限于大厦、高楼之中,应当树立起广义建筑的理解概念。智能化的建筑遍处都在,不仅承载了城市智能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1.智能化建筑内涵

智能化建筑通常是指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以及管理进行优化组合而成,进而提高了建筑环境的人性化,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智能化建筑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建筑物的智能化程度也会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升,智能化建筑是集设计思想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智能建筑的整体观念。智能技术分别是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

在建筑物中将4C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建立一个计算机应用网络,进而使建筑物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智能化。最新修改版的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对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化系统中相关技术的应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个性化的智能建筑设计,节能型的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的提出原则即是:生活环境的舒适,安全、方便、节能、环保;“节能”是为了使居住建筑物中为了节省各种能源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了节水、节电以及太阳能、或者是风能的利用等;“环保”指的是保护建筑物周围环境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了对污水的处理、绿化小区、减少污染气体的排出等,为了可以达到建筑物的节能、环保得以有效实施,需要采取各种智能化技术。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利用建筑物的结构化进行综合布线,进行建筑物各个空间之间的数据信息连接,然后再由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并且提出适合的对策,此时就会利用通信终端或控制终端(如阀门、电子锁或开关等)发出相符的信号反应,充分体现出了建筑的“智能化”。由此建筑物内的所有设施都实现了控制管理,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管理效果还提高了使用率,又减少了建筑物管理的能源消耗。

2.智能化建筑的特征

传统的建筑与智能化建筑进行比较的话,智能化建筑就具有许多鲜活的特点:

2.1智能化功能的强悍性

智能化建筑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艺术最完美的结合产物,它区别于一般建筑物就是由于它拥有强大的智能化系统,比如说,建筑办公自动化、建筑物业管理智能化,以及通信自动化等。

2.2发展迅速,内涵容量大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迅速,其强大的内涵容量包括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和高新技术以及4C计算机技术,比如说,计算机多媒体电脑、以及各种光纤宽带网络传统电缆等。

2.3适应性强,灵活性大

智能化建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说在智能化的房间设计中,可以将大开间分开成几个不同的小隔间,活动楼板,而且每一个工位楼板都分别由几个小型的楼板组成的,这样的建筑设计就显得十分灵活多变。此外,智能化建筑的管线设计时还可以根据住户的使用方式及要求进行相应性的变化,具有适应性强的多变能力。

2.4节省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进行智能化建筑的空调设计时,使用了焓值设计,将数据设定为自动控制和各种节能优化控制措施结合在一起,降低能源消耗,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5投资高

智能建筑中所使用的智能系统在整个投资中占的比例都很大,几乎相当于整个建筑结构工作的投资值。

3.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定位

在进行建筑物的设计时使用了先进、成熟、实用的智能化技术和系统产品,使建筑物的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达到了建筑物的使用有效率和提高效益的终结目标。

进行建筑的初步设计时,首先定位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目标,然后完美和补充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宽频网络结构、系统集成功能、信息服务与智能化物业管理等内容。

4.智能建筑的信息化建设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结合高科技手段的可持续建筑,实际上是利用智能化技术,达到提高建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智能化建筑从真正意义上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将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充分地体现出来。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在智能化建筑物中的信息技术得以实际应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技术应用被人们称为了建筑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将智能建筑功能的主要技术手段得以实现,还是成功建造智能建筑的关键技术。从智能建筑的整体看,对于从事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很多。建筑师们为了更加熟练地使用建筑智能化技术,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智能建筑中的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不仅懂专业(建筑)技术,还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例如,在进行某大厦智能化建设时,将信息化技术建设放到首位。因为建设当中的大夏高达四百米左右,所以使用了光纤传输体系在大厦的主干网络中,在某些传输通道中可采用单模光缆。这样网络主干传输速率就在千兆以上。大厦的信息化网络建设过程中电缆电视网络传输采用了八百兆双向信号传输的功能,不满足了整座大夏的视频播放技术等服务的功能,还使大厦实现了“三网合一”(即电视网、电话网、计算机网)的多媒体信息传输过程提供了另一种宽带传输模式。

5.建筑智能化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建筑业的消耗比重呈快速向上发展阶段,由此智能化建筑面临着挑战。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如今成为了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点。

回看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率也在提升,这就使办公资源的能源消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对办公环境的要求,不仅要达到舒适性、和安全性还要达到人性化,自动化。想要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标准,只要将这些条件联合到一起,才能达到建筑物智能化,进而提升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6.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及畅想

智能化技术结合建筑技术造就了智能化建筑,它吸取了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将建筑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得以提高,更加实现了高标准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它将极大地改变传统建筑、结构、装饰、安装等工程的形态。

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智能化建筑也势必会不断提高,智能化建筑的内容和核心也会随之改变。智能化建筑会不断地接近人类的需要和智能去发展,最终将成为可以满足人类任何要求、连接人类与建筑物重要载体。

总而言之,建筑智能化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安全感、舒适感的现代建筑。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的基础需求将是智能化建筑,它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智能化建筑的重要性,将智能化水平和技术不断进行提高,促进智能化建筑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钱毋荒.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J].电讯技术,1999,01:10-16.

[2]符长青.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的融合发展[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07:24-28.

[3]杜明芳,范同顺,方建军,苏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及发展定位探析[a].中国通信学会.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ChinaCommunicationandtechnology(iCCCt2010)[C].中国通信学会:,2010:3.

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篇10

关键词: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经济、技术、科学等方面快速进步,生态与环保依然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主题。目前建筑设计中,高科技的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这虽然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功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设计与时展相结合的需要,因此经过对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研究了解到,建筑设计中智能化、绿色生态以及可持续化的建筑设计将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内容。

1当前建筑设计的现状

在建筑设计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必然遵守的原则,我国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并不重视自然、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对于建筑工程的影响,只是简单地将西方设计中的形式进行照搬照抄,甚至连使用的材料都是一样的,建筑设计中要使用欧洲的大理石,忽视建筑的保温功能,设计玻璃墙,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设计中,新建筑与旧建筑无法和谐共存,使得城市中建筑拆建的现象十分频繁,建筑的寿命十分短,建筑工程的建设不仅不能将财富积累,反而出现土地等各种资源的浪费,这违背了我国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我国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完善,过分标新立异,使得城市建筑失去原有的特色和特点,城市中没有突出的标志,也没有能够反应城市内涵的建筑,城市文化载体缺失。

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的数量、外形等建设比较注重,在建设新建筑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对于周边古建筑、古文化的影响,有些现代建筑甚至以破坏原有古建筑为前提进行施工建设,使得建筑设计的历史色彩缺失,无法成为具有文化底蕴的、主流城市建筑。如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化建设而使古建筑遭到破坏的例子,湖北省举办的“海峡两岸关公暨三国文化论坛”刚结束,襄樊市唯一尚存的关帝庙――汉圣庵却被房地产开发商半夜用推土机铲平,上演了一出“关云长败走襄樊”的现代闹剧。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状态,建筑行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的建筑耗能已经给当今社会的发展带了巨大的负担,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极为严重的,不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研究

2.1可持续的发展设计。人类生存中,发展是必需的,建筑工程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建筑行业中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的现象,已经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前全球资源能源短缺已经收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也使得建筑行业的人员开始关注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中,人们已经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建筑设计师对建筑的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义,正在反思当前人与建筑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建筑对于环境的危害,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减少建筑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提出建筑工程设计也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当代人们精神以及物质需要的同时,不会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也使得建筑设计人员感到巨大的压力。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我国的建筑设计也应实现良好的发展,建筑设计应坚持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要充分的尊重环境,提高可再生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为人们提供更加和谐的居住环境。

2.2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未来建筑设计中绿色环保应是建筑设计的主旋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建筑中,林地的数量逐渐减少,城市中密集的人口预计拥挤的建筑和交通使得城市中的大气、水以及噪声污染日益严重。而城市周边的环境植被破坏也使得水土流失逐渐加重,风沙现象严重,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健康发展。环境的恶化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我国城市中的空气质量不高,雾霾严重,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氮的浓度严重超标,居民长期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给工作、学习以及身体情况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环境以及生态破坏的严重影响使得人们对生态化的建筑建设有着迫切的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环境,充分利用原有的植被、水等资源,实现原始生态化的建设,并且根据不同城市建筑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别化的设计。在生态环保的理念中,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建筑设计与加工,为人们提供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郑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孵化中心绿色建筑示范楼”也就是双零楼,这是节能、环保生态等于一体的绿色建筑。这一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资源,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实现了零消耗、零排放。

2.3智能化的建筑设计。当前,科学技术以及信息网络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高新技术已经应用到生产、工作等各个领域,建筑领域中也已经大量的应用了高新技术。西方SoHo住宅理念就是将网络与高科技相融合,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SoHo住宅理念就是将居住与办公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自由、独立的工作,使人们能够在家进行办公,SoHo住宅理念不仅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能够减少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建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也使得人们的办公和工作形式发生了变化,智能化的建筑是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设备、网络通信以及自动化办公等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环境。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就是一座智能化的建筑,具有智能化的消防报警系统、监控系统等。未来智能化建筑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4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从人的心理、生理等需求出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居住以及工作环境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人员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更加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与作用。

3结语

我国的建筑设计积极进行创新与发展,充分结合我国的地理环境、文化特点等进行建设设计,使建筑更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同时建筑设计需要具有时代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出更加绿色环保以及智能化的建筑。

参考文献

[1]袁牧.现代办公建筑设计理念及发展趋势浅析[J].安徽建筑,2015,02.

[2]关耀东.浅析当代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

[3]张玉影.浅析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民营科技,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