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课程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39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1

近些年,随着中国功夫逐渐走向世界,全世界都兴起了学习中国功夫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功夫,在此过程中,中华武术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国内体育学校和武术学校也得到了广泛建立。为了进一步激发体校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体校教师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攻防体验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对基于攻防体验的武术散打教学实践与控制进行分析。

一、基于攻防体验,体校武术散打教学的具体实践

攻防体验教学是指在武术散打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感官、情绪、思想、行为等方面结合武术技术动作进行攻防情景创设,使学生根据攻防体验来掌握武术动作的要领,进而学习武术技能的动作方式、动作路线、动作幅度和动作方向等[1],为学生提供情感、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美好享受,从而使其将武术套路动作渗透到攻防实践中。结合攻防体验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内涵,可以将其具体实践流程分为以下五步:

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剖析。武术散打攻防体验教学不仅要加强学生对武术套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使其灵活应用武术技击,而且还需要增强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掌握学生的需求、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为武术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其次,对教学方案进行规划。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是结合教学纲要制定武术散打课程的内容,同时,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对方案进行适当的改进,最终敲定教学方案。

再次,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在武术散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攻防体验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触动,因此,教师应以使学生触景生情为目标,营造一个与相应武术精神相一致的教学情景,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然后,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选择,使其对教学情景进行实践和体验,教师从旁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使其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周围的事物,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最后,教师的评价建议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这个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参与过程、参与程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同时,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于攻防体验,体校武术散打教学的控制

1.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安全

攻防体验教学具有实战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踢、打、摔等对抗性的动作[2]。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武术动作后,总想将其运用在训练中,然而因为初学者对于力度的把握难以掌控,所以他们难以控制动作的轻重。为了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安全,避免出现伤害事故,教师就应该在对抗前对学生开展武德教育和安全教育。教师应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应对学生讲解武术技击要领,用武德观念来控制学生动作的轻重。

2.充分把控课堂教学的秩序

攻防体验教学具有民主、自由、开放等优势,然而这些优势并等同于使学生过于自由,并不是他们不遵守秩序和纪律的借口。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安全性和有序性,教师应严格把控教学活动的秩序,使课堂氛围保持在适度紧张的情况下。在上课前,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教学指令和信号,例如,在听到哨声或口令时,学生需要给出相应的反应。同时,使其明确课堂纪律与学习目标,使攻防体验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有效把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攻防体验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它不可以完全取代或者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攻防体验教学法自身具有局限性,例如,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攻防体验教学模式的单位学时知识讲解量较少,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较差。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武术动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重难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武术散打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辅助,互相配合,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攻防体验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助推平阳育英体校武术散打教学的顺利开展。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2

摘要散打是一项中国传统技击对抗运动形式。散打课被列入警察院校教学之中,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实战、近战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伤亡战胜敌人。散打教学重在教授学生掌握散打训练的特点,加强实战、腿法、拳法及身体灵敏度等各方面素质的训练。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心理素质以及体能的训练。

关键词警察院校散打教学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朝着多样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各种暴力性案件日趋严重,,使每一位战斗在执法一线的人民警察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警察院校课程的教学尤其是散打的教学和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散打是当前警察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警察体育课程核心教学内容的散打教学,以其精彩的对抗性、显著的实用性和丰富全面的技巧性,成为广大警察院校学生的首选体育课程。

一、设置散打课程的目的

散打是近战中攻击敌人的有力手段,是和敌人面对面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经过身临其境的严格格斗搏击实战训练,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坚忍的耐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树立对敌格斗搏击的信心,克服恐惧感,提高进攻能力,这是构成散打战斗力的主要因素。

二、散打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散打理论教学

散打理论教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通过理论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武术散打的起源和发展、技术原理以及世界各国搏击技术的精华,而且从中能领悟到我国民族文化和尚武的精神,以便更多地体会习武的内涵。武术有“武以观德”、“未曾习武先明德”的优良传统。在警校的教学中武德更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通过散打课的教育,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敢于同歹徒及恶势力作斗争的勇气。

(二)基本技术训练

散打技术分类比较复杂,没有固定的模式,训练时应多模拟实战练习,根据现场及对手的情况,随机应变的运用踢、打、摔、拿等技术。

(三)身体、心理素质培养

武术散打是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抓住散打课每个关键环节,克服上课单调、乏味、重复的训练,提高自身的速度(出拳,摔法,以及应战对方的反应)、耐力(良好的体力及保持最佳状态的时间)、柔韧(各关节的灵活,韧带肌肉的弹性)、力量(拳腿和摔法的爆发力量)等诸多方面综合素质,将多种训练方式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综合素质及技术都达到一定水平时,只有充分具备自信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挥洒自若的武术最高境界。所以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信,充分发挥技术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散打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警察院校开展散打教学训练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结合公安工作特点与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实战训练,把一般的散打训练扩展为有较强针对性的散打格斗教学。

(一)适应实战训练的需要

警察面对的是形形的犯罪分子,罪犯或是凶残成性,或是狡猾至极。因此,警察院校在开展散打格斗训练时可以改变单一的一对一对抗形式,采用一对二、一对几、矮对高、男对女、空手对器械等方法进行模拟实战训练,以提高警察与各种不同对手进行搏斗的能力。

(二)适应各种环境教学的需要

由于警察与犯罪分子的搏斗多发生在山岭野谷、街头巷尾等,环境复杂,因此,我们在进行散打格斗训练时不能一成不变地始终在同一个场地进行,而应有意识地选择各种不同的场地,或进行山野搏斗训练,或在水中练习抓捕动作,或到街头巷尾模拟擒敌,以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地、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中的搏斗应变能力。

(三)抛弃散打规则限制,为警务实弹服务

散打比赛的规则如若不弃,必然成为警察散打格斗训练的枷锁。人体的要害部位及膝、肘关节和反关节擒拿恰恰是警察散打训练的重点,假如我们在搏斗中不攻击对方要害部位或使用那些攻击力较强的动作,那么犯罪分子就很可能用它来攻击我们,致使我们很难制服罪犯,甚至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事实证明,在与罪犯搏斗中攻击罪犯的后脑、颈部、咽喉、裆部等要害部位,效果很好,用头、肘、膝及反关节动作攻击罪犯,方法极佳,更加注重实弹训练,这是警察院校的散打训练与普通高校散打训练有根本性区别的地方。

(四)突破时间局限,增强实战耐力

警察与罪犯搏斗没有时间的限制,如若未能在几招之内制服罪犯,则很可能需进行激烈的追捕后再行格斗。因此,根据实战特点,在训练中既要注重练习快速有效,几秒钟之内就能解决战斗的攻防动作,又要根据远距离追捕罪犯所需的耐力特点,加大训练中的运动量,以提高实战耐力,如冲刺追击后再进行格斗训练。再者,由于警察与罪犯夜间搏斗的情况相当普遍,极有必要进行夜间训练,以提高警察夜间搏斗的能力。

四、结语

警察院校散打课的教学应根据散打运动的特点,结合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需要,在教学训练过程中贴近公安工作的实际,突出警察院校的教学特点,遵循从实际、实战出发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散打的技术、战术、心理上得到全面的锻炼,从而提高警察院校学生日后的执法战斗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虎元,左世泽.警察实战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3

摘要散打是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兴的体育技击运动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武术散打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为研究对象,认为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竞技实力不强,和散打强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应当加强理论指导,加大投入,扎实搞好训练。

关键词江苏省散打现状分析对策

一、前言

针对当前世界武术散打格局的变化,我国武术散打要想保持原有的领先地位,就必须针对新的形势练好内功,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竞技实力,为达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基层业余运动员及教练员的共同努力。1979年江苏省开始开展武术散打运动,至今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江苏青少年在一些武术散打比赛中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时间推移,散打技术、理论不断更新,江苏省青少年运动员和教练员面临着诸多问题:缺乏比赛经验,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和其他强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教练员训练水平科技含量不高、知识老化等。江苏省武术散打在全国仍处于中等水平,因此,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提升我省武术散打在全国的位置,就有待于对江苏省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江苏省竞技武术散打运动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优势。所以,如何发展江苏武术散打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事关我省武术散打整体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武术散打队的运动员92名,教练员25名,徐州、淮安、宿迁等体校的教练员、省内武术散打教练员、裁判员以及部分省内外武术散打专家,有关的体育局领导。

(二)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

设计《教练员调查问卷》、《裁判员调查问卷》和《专家调查问卷》等三份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专家对效度评价结果为:教练问卷8.745分,裁判问卷8.788分(10分制打分)。利用江苏省青少年武术散打年度锦标赛期间,发放裁判员、教练员问卷进行调查,当面收回,向武术散打界的专家发放问卷,上门回收。还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等方法。

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散打技、战术方面的资料,包括《武术散打—裁判必读》、《散打》、《竞技心理与调控》、《体育科研与方法》等专著和《我国散打后备人才的问题》、《武术散打规则的变化》等近39篇论文。

三、结果与分析

(一)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和文化学习情况的分析

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的运动员共92人.按照省体育局规定,参赛年龄为14-17岁之间,由于各市的相关领导部门给教练规定了任务,而拿到奖牌与否又直接和教练员的经济利益相关,这就使某些教练员为达到个人目的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公正性”。而运动员过早地被“拔苗助长”和进行专业化训练。运动潜能被提前挖掘,使得运动寿命大大缩短,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较难达到很高的竞技水平。江苏省散打运动员训练的平均年限为3.8年,从训练规律看,这是散打出成绩的最好时机,但是事实上江苏省散打运动员能够进入全国性比赛的却不多,这不能不引起教练员的思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令人担忧,大部分运动员都是边训练边学习,文化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历层次较低.在92名运动员中只有9人是中专学历,仅占10%,大部分是中学层次;有11人小学毕业后已放弃学习,在武馆当助理教练或者和父母一起做生意。学历层次低的后果直接导致运动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训练和比赛不能很好贯彻教练员的技战术思想。掌握和领悟动作速度慢,高难度动作少,这也是制约江苏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技术提高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体育训练有关部门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主要倾向于运动训练,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低,在分流或退役后缺少个人发展的文化资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将来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训练中如何解决文化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将是相关部门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队训练情况分析

运动队进行系统的全年训练是保证运动员成绩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本次调查了全省9支队伍中,有8支队伍坚持全年训练,只有1支不能全年训练。这说明江苏省的散打训练比较正常。从运动队每周训练的次数看,都在6次(包括6次)以上,训练4次的有2个队,训练5次的有2个队;训练6次的有2个队;训练7次以上的有3个队。各队每周训练的平均次数为4.8次,基本合理;从每次训练的时间看,2h以的下有2个队,占23%;2-3h的有,2个队,占23%;3-4h的有3个队,占30%;4h以上的有2个队,占23%;各队平均每次训练为2.15h,其中最高的为4.5h/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金牌数前三名的队,训练次数和时间也是排在前列的,这说明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要出成绩就必须有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来保证。

(三)江苏省青少年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承担着培训运动员的重要任务,对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现运动队的目标起着主导作用,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训练水平。统计表明:江苏省散打教练员掌握现代化工具的能力较差,难以应用现代化工具为自身素质和运动训练的提高服务。另外,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结果还表明:教练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影响江苏省青少年散打竞技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1.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扩大普及范围竞技体育的规律告诉我们,青少年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和源泉。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方可枝荣,没有蓬勃发展的青少年业余武术散打训练基础,就不可能有明天竞技武术散打的辉煌。资料显示,韩国在推广跆拳道时除了为参加世界大赛而成立的国家队外,大多数是以学院、学校、俱乐部、中心、道场(馆)等方式进行教学与训练。韩国有一所跆拳道学院,也叫国技院,对跆拳道的教学和理论有很深入的研究,被认为是世界跆拳道运动中心。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培养青少年散打的运动员采取多样的方式,业余体校、俱乐部、武馆、武校、武警部队等都可以开展散打训练。特别是全省各地蓬勃发展的武校,可以成为培养竞技武术散打人才的摇篮,目前,武校是散打运动雄厚的后备力量。除了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外,在各体育大专院校、系建立武术散打专业,对散打开展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这必将推动江苏省武术散打的高水平发展。

2.完善科学化选材体系,不断提高成材率

各级训练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科学选材的严峻性,提高认识,把选材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部署,落实措施。各级训练单位应建立以教练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相结合的专职选材小组,在省内建立有效的体育选材网络。加强运动员的选材测试,建立选材和运动训练档案。统一运动员的选材测试内容、指标、方法、仪器和时间。内容包括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发育程度、专项成绩等。测试结果登记入档以便逐年追踪观察。运动员在输送或调动时,应携带测试档案,并把分析数据的信息反馈给教练员,以利于搞好训练。

3.努力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

扩大教练员队伍规模。有计划的培养退役运动员,或向各体育院校运动系招聘散打专业毕业生充实教练员队伍。加强现有业余训练网点建设,配备好教练员班子,相应的运动员人数要符合要求,使业余网点有名有实,保持相对稳定的训练规模,充分利用人力、财力资源。努力提高教练员文化素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练员以各种进修形式提高文化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进一步掌握教育、训练、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大知识储备量,优化知识结构。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

4.完善训练条件,促进改革,不断完善训练与竞赛体制

多方位筹措资金,增加训练经费的投入。江苏的江南地区,经济较活跃,且从事体育产品经营的企业多,竞技散打可以尝试与企业合作,积极主动的寻求社会资助。也可借鉴跆拳道的开展和推广经验,在有条件的地市尝试建立散打俱乐部,活跃市场氛围,形成社会与体校相竞争的良性体系。

做好“教体融合”工作,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作用,体育部门可联合或者挂靠合适学校,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切实解决“读训”矛盾和生源问题。建立省队、省体校、市少体校“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创造条件成立多个散打训练基地,向“幅射型”的训练网络靠拢。坚决杜绝借用、雇佣其它地省、市或武校运动员来参赛。真正做到比赛公平、公正。

5.注重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

学习、训练的矛盾和学习的时间少是造成运动员文化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竞技运动人才培养不但要培养具有体育特长的专业人才,还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人才。因此,要强化或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定运动员文化教育应有的地位,把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工作纳入到体校的正常工作中,使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和教练员的利益挂钩,使他们都把文化教育作为散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好训练计划,减少训练对文化教学的冲击,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推进教育改革,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培养输送渠道。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江苏省散打运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人才培养机制:生源状况一般;选材方法不科学;教练员不具备充分的选择队员的权力;体教结合落不到实处;运动员队伍规模还不够大;运动员输送渠道堵塞。(2)散打运动训练机制:散打训练科学指导条件较差;训练条件一般;教练员整体素质状况需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状况不太理想;训练场地器材比较简陋。(3)散打的管理体制还不很完善。(4)保障机制: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练员及裁判员待遇不高;(5)竞争机制不完善。

2.江苏省虽在个别级别上有优势,但整体优势不明显,综合实力不够.另外,参加比赛机会较少(尤其是大赛机会更少、比赛经验不丰富、文化素质低)等问题是制约江苏省散打发展的重要因素。

3.学习与训练的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江苏省散打运动员的选材质量。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运动员对将来的前途缺乏信心。

4.教练员目标认识不明确,忽视了运动员的成长指导思想与教练方式不成熟,不利于运动员的成长;从散打教练员来源途径来分析,退役运动员直接成为教练居多,缺乏专业基础及运动训练理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学历结构具有一定优势;执教年限短,队伍年轻,阅历与经验不够丰富;参加岗位培训的次数偏少;专业思想较牢固,大多数教练员都热爱自己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积极上进的心态;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很高;科研能力比较薄弱,科研兴趣不够浓厚。

(二)建议

1.完善科学化选才体系,不断提高成才率。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扩大武术散打普及范围,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办学模式并吸收拳击、跆拳道等搏击项目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理顺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后备人才,从全省范围挑选有培养前途的苗子并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和学习环境,设立人才档案库,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2.努力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完善对教练员的任用、选拔与考核制度,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加大教练员的培养力度,加强教练员制度的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注重散打科研工作,结合实践,实现科研和训练的有效结合。

3.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升素质修养。同时强化实战技术,形成个人绝招,增加运动员的比赛次数,积累比赛经验,增强散打意识.在当前形势下,相关部门应坚定不移地走“教体融合”的道路,切实解决后备人才文化水平低和“学”与“训”之间的矛盾,努力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竞技水平。

4.争取领导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努力完善训练条件,促进改革,不断完善训练与竞赛体制,加大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和省内外或国内外的交流,为江苏省散打运动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江苏省散打运动的知名度。同时,吸引观众观看散打比赛,为散打运动的职业化创造条件。有关部门和领导应重视散打运动的发展,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利用舆论优势从各个方面为江苏省青少年散打运动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白永证,权黎明.武术散打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石华毕,蔡仲林.武术散打比赛中消极行为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报.2005.24(1).

[3]张智录,权黎明.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

[4]金宗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

[5]赵光圣等.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与标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

[6]邓方华,刘红伟.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年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

[7]李玉刚等.生物力学在武术散打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2):40-42.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4

关键词:散打训练;独立主动;坚毅勇敢

品格是做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运动天赋,却没有优秀的品格,那么这样的人是没有办法成为优秀的运动员的。而散打训练过程中通过使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对运动员的身体的忍耐程度以及意志力进行训练,这样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同时艰苦的训练还能够塑造运动员坚强勇敢的优秀品格。

1散打训练的意义

散打是一项互以对方技击动作为转移的斗智较技的对抗性体育项目。

对于散打运动员来说,在散打的训练中,他们从散打运动开始的基初动作和基础的技术练习,循序渐进至训练中的条件实战乃至全面性的实战的练习过程中,每一位散打元动员在每个阶段和每个层次,他们的意志品质都承受不同程度的磨炼和考验!对于一名初学散打者来说,在习练初期要忍受韧带牵拉的痛苦;在攻防练习中,要承受身体击打对方和抗击打的皮肉之苦;训练强度加大时,要克服肢体的劳累之苦;进行实战演练时,散打运动员还要克服自身心理上的紧张、胆怯、愤怒、犹豫、恐惧以及愚昧等不良心理反应!由此可见,散打运动员是在经历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磨练后,才能步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殿堂!所以散打是勇敢者的游戏,因为练习者不仅要适应充满火花的肉体的激烈碰撞,还需要忍受精神的折磨与痛苦!因此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主要表现在于意志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以及自制力等方面。由此可见,现代性图景下的散打运动不仅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品格的博弈!其实,品格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了这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模式,同时它还是人的道德、行为、意识、信念、态度和思想的一个总和,也是一个人在成才道路中的一块基石。所以,散打对人的影响很大,小至转变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态度;大至改变命运,人生轨迹。不仅如此,散打训练还对塑造运动员的品格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除此之外。因为散打训练还可以培养独立主动、坚毅顽强、严谨自律以及勇敢果断等良好的品格,并贯穿于整个散打训练的过程之中。所以说,散打训练是可以培养一名运动员机智、顽强、勇敢、灵活、果断、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拼搏的精神,进而形成稳健、成熟、机智、积极进取的优秀品格!这些品格不仅是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是其开拓人生征程的一柄利剑!

2散打训练方法

散打训练过程中包括战术训练、心理训练、耐力训练和实践训练。其中战术训练是对运动员独立主动品格的塑造中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散打是一对一的对抗项目,无合作而谈!运动员必须凭借自己的能力才战胜对手,在这个过程中,各类战术训练尤为重要。其中包括直攻战术、突袭战术、迂回战术、反击战术边角战术等,这些战术的训练可以培养散打运动员独立的意识和掌控局面的能力,有助于塑造运动员独立主动的品格。在2003年的澳门散打世锦赛上,面对身高和体重都强于自己的俄罗斯选手穆斯里穆,柳海龙正是采取的迂回战术,充分的扬长避短,利用自己出色的后手直拳而艰难的赢得比赛!由此可见,散打绝不是靠蛮力来拼命的,而要讲究方法技巧,要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是一项以巧取胜的格斗技术。不仅如此,通过散打练习,能有效的提高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尤其是培养人在危难之际,保持一种冷静而又从容的心理智能!其实,心理训练也是散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运动员尤为重要,能够更好的塑造运动员严谨自律的优秀品格!心理训练应从运动员接受散打专项训练开始就应进行,通过诱导训练法、意念训练法、模拟训练法这三种方法,有效地培养运动员的冷静、严谨的心理素质。为了培养运动员的严谨自律优良品格,教练员应注意对学员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应特别注意非言语心理暗示,如个鼓励的手势等等都会对运动员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使其更加严谨自律!因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克敌制胜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最典型案例是2009年中泰拳王争霸赛中,中国选手张开印在被对手逼到角落的危机状况下,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并以一记势大力沉的转身边拳Ko了泰国拳王白莲斩蓝桑坤!虽然散打比赛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因为它是一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的消耗特别大!因此,在散打比赛中双方在其他条件相当的情况下,耐力素质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散打训练中的拉体力也称拉素质,是散打运动员降体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以长跑和越野跑为主!长时间的周期运动是考验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最好方法,冬练共九,夏练共伏,烈日炎炎和寒风刺骨的不利自然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散打运动员热习服与冷习服的能力,更是对意志品质的最好磨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是战术意识、战术知识的培养,其目的都是为了让运动员能更好地、更有效地使用战术行动和战术技巧,因为散打训练的最终形式是实战。所以实战是检验技术水平、战术水平的训练项目。在散打实战训练当中,对塑造运动员勇敢果断的优秀品格最为有效!散打需要勇气,需要真正具有果断勇敢品格的运动员!面对强敌时毫不畏惧,敢于出击;身临险境时临危不乱,出奇制胜!在实战中战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多变,应进则进,当退则退,灵活的运用多变进攻或防守反击动作,无论是主动还是防守反击,不断地改变战术手段,以灵活多变快捷的步法佯攻,扰乱对手的有效距离感,造成对手判断错误,攻不着目标,消耗体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攻击机会,最终能够塑造运动员坚韧顽强的品格!

3对散打训练的建议

在散打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课学习,把文化教育作为散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安排好训练计划,减少训练对文化教学的冲击。因为品格的形成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其最主要的方面是个人的身心特质及成长的环境,所以文化课的学习对塑造运动员的优秀品格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教练员要对运动员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述励志故事,播放爱国影片,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出爱国自信的优良品格。除此之外,还应该在散打训练中应贯穿武德、武道的人文精神。注重武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了勇而无礼则乱、军旅有礼则武功成等思想!这种武德和武道的人文精神在散打训练可以体现的礼节的遵守上,也可以体现在对对手的尊重上,还可以体现在实战训练中顽强意志的拼搏上,更可以体现在一切训练的途径上,这就要将武德与武道的人文精神贯穿于运动员散打训练的始终,一刻也不能放松!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情感教育和管理约束等方法增强运动员责任感。责任感是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保证!若要培养一名散打运动员的责任感,这就要加强对他的管理约束、认识教育、情感教育!并不断的在练习中引导散打运动员在运动中自己主动的去设置适当的目标,确定适宜的活动方式以及选择战术方案等是增强运动员责任感的有效方法!同时,设置运动员能力范围内的实现目标并及时给予鼓励,是帮助散打运动员建立成就感的良好方法!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成就感的散打运动员能够忍受更多的痛苦和挫折,并且对胜利有更强的渴望!

4结语

通过对散打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可以培养出运动员吃苦耐劳的品格,而且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还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头脑灵活程度以及勇敢果断的优秀品格。所以,散打训练对于塑造运动员坚毅勇敢的良好品格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5

摘要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国粹。学习武术对儿童少年在身体姿态控制、动作技能发展、增强身体素质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将武术列为必学内容,既有对学生身体锻炼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具有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内涵、传承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意义,同时也是力图打造江苏学校体育省域特色的一项举措。

关键词武术套路教学策略精细设计练习直观性

武术套路动作特具有直观性、连续性、顺序性等特点,套路演练不但要求动作规范、标准,还要形神兼备。要熟练的演练武术套路,较好的体现武术演练的精、气、形、神、力,既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练兴趣,也要精炼教法、学法,注重学练策略,才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学练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武术套路教学中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

一、巧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传授套路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练习套路动作的积极性。

(一)解读套路。开展武术套路文化学习,把套路的特点、比赛方法、健身价值、搏击原理向学生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武术套路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氛围。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结合起来。如练习“弹腿冲拳”这个动作时让学生自己把动作做出来,并把动作方法、要领总结出来,而后教师再讲解、示范、评议,让学生对照、比较。既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战激趣。武术套路处处带有攻防含义,学生对动作的攻防练习也最感兴趣。教师应加强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解析,通过安排专门实战练习,让学生在实战中巩固技术动作,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

二、精细设计

(一)分解目标。要使套路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进行严谨化、单元化、阶段化、系统化的设计与策划,注重从设计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从活动过程到活动评价,优化设计方案,突出教学的计划性、渐进性、层次性。力争取得最佳的学练效果。

(二)精选内容。套路教学应“重视套路,提倡攻防”。既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少而精的武术套路教材,如初级长拳、形神拳、简化太极拳等进行学练。也应将学生十分喜爱的散打、跆拳道等对抗技术吸收进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设计。套路教学宜从散招入手,进行单势技法、组合技法学习,有助于学生领会动作的含义,为攻防对抗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抗性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动作,在练习过程中形成条件反射,学以致用。最后进行套路的串接学练,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也便于以后的自我练习,充分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指导思想。

三、深谋方法

初步学会动作之后,要组织他们进一步练习,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动作、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的关键。

(一)传言身授。套路教学无论是教单个动作还是学习组合动作,都要先示范、讲解一遍,甚至数遍。便于学生了解所要学习动作的具体形象、结构、演练节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媒体教学。在武术套路技术动作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标准图像静态、动态展示,从而达到了直观、快速、标准、深刻的教学效果。这样有利于为学生建立武术套路运动技能标准化、规范化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武术套路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强化练习。教师指导学生经过亲自实践,进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和提高所学的动作技术。

1.集体练习。由于武术套路的动作数量多、路线变化多、蓄含因素多,教学中宜通过集体练习,既便于统一动作要求,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错误及时改进和纠正。练习时教师、骨干领做时应根据动作的进行路线、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位置。把技术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安排在四角,保证每个方向上都有示范动作,有利于学生练习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更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集体练习时学生之间的间距要大,队列之间的间隙要大,既为套路动作提供宽敞的演练空间,也为教师观察学练情况提供良好的视觉空间,更为学练安全提供保障。

2.分组练习。在学生初步掌握后,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学习目标、动作方法或图解、学习建议的纸卡给各小组,依靠小组长、骨干进行分组学习,小组练习后进行评价或评比,最后集体点评。分组时应注意将学得好的和较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互帮互学。教师可巡回检查,对个别问题,单独指正;共性问题,集体纠正。

3.互助练习。可组织2-3人/组,通过互帮互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学生之间的攻防练习要注意安全,双人攻防练习只作为体会动作的练习,不要过于用力,特别要教育学生不能嬉戏打闹,避免伤害事故。

四、注重策略

(一)巧记名称。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名称多以下肢的主要动作结合上肢的主要动作来命名,如“弹踢冲拳”、“马步架打”、“虚步亮掌”等在学习武术套路时,记住动作名称,有助于领会动作要领,并记住动作和套路,为较快较好地学习套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粗精有度。套路教学也应遵循技能教学的最基本规律,在动作粗略阶段对学生的动作方向、劲力等不必要求过高,不必过多强调细节。在反复演练过程中逐步提高动作的细节要求和套路的劲、力、气、神的体验与表现。

(三)快慢相间。武术套路的每个动作都包含着各自的方向路线,套路初学阶段,教师必须先缓慢地领做和示范,让学生基本掌握动作重难点、弄清运动路线。之后再提高练习速度,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逐步体验套路的停歇顿挫、精气神韵。

(四)形神相融。要初中学生在短时间内把套路演练得“形神合一”是不现实的。初学套路应先注重学生“形”的掌握,先力求“形似”,然后再在反复的演练中,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套路的劲、力、气等内在的神韵,从而真正体验、享受到武术套路“身心合一”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6

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若干思考蔡旭青

如何正确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彭永强,周艳

谈谈合理运用比赛法教学吴慎阳

武术套路教学应重视提高"寸劲"陈平

田径队训练要抓"六头"张正明

乒乓球教学中思维训练十法陈启湖

运用归因理论强化训练动机应做到"四要"邵力

浅谈中学生篮球进攻『时间差的能力训练许健武

创建学校女篮队伍的心得李霞

跑走交替的理论与教学、训练吕蔚,李国

挺身式跳远教学『三步曲张青,谢平

中小学体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及对策梁俏梅

浅谈体育与娱乐陈甘磊

排球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柯强,侯玉鹭,付强

散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怪圈与突围修一平

论『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学校体育改革思路邵伟德

对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前提性思考李樑

论21世纪体育教学模式的变迁俞峰

简论体育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李永红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及对策吴劲松

体育游戏在幼儿身体素质教育中的运用张文燕

大学『体育观念教学模式的理论分析欧光强,林昭绒

关于建立体育教学资料库的设想李希周,郑利平,林爱华

体育舞蹈在体育教学中的效应钟敏,李晓春

谈谈普通中学团体操的创编与训练方莉

网球底线反手击球三种打法的比较与应用朱征宇,徐洪想

浅谈体育课准备部分的新特点邓斯瑟

心理定向在走步式跳远技术教学中的运用黄伟兰,邓春林

『体育盲点现象分析夏立君,陆汉

军体专业新学员若干心理因素与体育教学老韶南

浅谈体育专业武术课教学的方法梁永文

谈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和教学原则陈静霜

浅谈起跳效果刘英梅

足球比赛中具有攻击性的传接球技术训练刘晓丽

业余初级短跑训练应从短跑技术教学入手彭茂发

高中男子篮球技术与身体的训练方法谢祖昂

体育教育特续发展的思考黄晓华,古雅芬

试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现状与对策吴燕波,黄振鹏

中学生高考体育考试前的营养调配王志明,雷桂成

提高体育高考质量点滴谈钟蔚

谈体育教育的观念更新李小兵,吴少群

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李元庆

武术在学校开展必要性之研究李旺华,陈理标,林原子

谈中学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培养的途径黄建文,郭斯强

内在动因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马伟星

去除自卑参与竞争陈淑清

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陈丹丹,黄裕强

篮球比赛的心理战术廖钰珊

教师的心理表现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范爱武,李迎春

也谈体育教师的素质谭兴

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途径魏彪

浅析汕头市中学生足球队的现状与对策任小牧

激发非智力因素,创设主动学习氛围陈平刁

中小学形体课教学浅谈吴玲

浅谈体育课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覃艇

寻找新的教学风景区--"参与式"体育教学的几点收获刘振霖

浅谈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黄杰联

思维活动与体育教学王公印

关于排球传球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李建国

浅谈中学女篮心理训练的方法与手段陈月英

击剑比赛节奏的控制何治平

竞技跆拳道不同回合战术应用的初步研究侯健

试论速度素质在中长跑训练中的重要性黎文普

体育教学中的"一次性"做法不可取陈黎明

教学中值得开发的六大良性效应汪伟信

浅谈自由体操的编排艺术王宏

浅析高校体育改革的趋向林燕荣

关于中学体育学科实施新教材的现状与思考叶小建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问题和方略李建军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杨慧才,陈治

直面课堂尴尬--谈教育机智的表现及其培养侯柏晨,林冬梅

体育对创造性人格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炽梅

谈谈如何确定四肢动作的方向问题戚子华,王保平

谈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黄丹

"水平二"课的教学设计袁峰,王海霞

体育教学中教师参与练习的重要性赵小文

中小学运动会向体育节转轨的探讨王伟民,石少峰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张莹

珠江三角洲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戴建辉

体育教师职业新特征与体育院系人才培养对策郑汉山,王志明

掌握运动技能,让学生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宋学军

例谈发现法在田径跑类项目教学中的运用万初荣

体育教学中"分组学习法"的尝试陈志山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陈永权

小学生跳远教学法黄杰联

浅谈体育课中的创新教学罗文安,张锐芝

浅议现代足球攻防对抗中的"身体接触"左福宾

举重力量训练探讨张前锋

表象训练在散打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姚远

职中学生田径训练采用单足跳发展爆发力的实用探究许定菘

羽毛球击打后场高远球常见错误及纠正方法马晓平,张琳

浅论青少年短跑运动员步长与步频的训练朱华

游泳教学安全措施"十五要"邵力

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时机张家平

体育教学提问六个"度"吴玉平

让体育课堂教学焕发出创新活力徐昱玫

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教学观赵志芳

新课标新教法黄崇丽

在技评课中运用新课标的尝试林新武

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误区苏燕,李斌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及教案(水平四)王浩华

献血--阳光下最动人的乐章小学六年级体育健康课的教学设计王海霞

试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邓定汉

试论体育道德修养王平

如何从健美操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杜熙茹

谈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武凤英

教育实习中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六个方面唐吉平,杨斌

21世纪中学体育教师素质初探石伟民

全运会大周期足球决赛前的重点训练陈玉良

中专学校体育专选课可增设"错项教学"曾伟志,黄光健

谈体育课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黄彦军

摄像机在升大体育训练中的应用谭文瑰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刘永峰,章要在

中小学生脊柱保健初探胡敏,龚惠兰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7

关键词: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条件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依托学校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联系,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求开创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依据我校“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的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类与环境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五大模块,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就以我校的几门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一个具体的介绍,主要是两大类的举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研究类。

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社交礼仪”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可以有多个学时)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第一教程侧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激趣,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个小课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交往中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教程侧重“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明确道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中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穿着等,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归纳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第三教程侧重“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感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第四教程侧重“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养成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

2.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学习该项运动的正确态度。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选择主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训练和学习的内容;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实践活动课前,老师布置训练任务,供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培训学生制定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主题、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所需器材、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制定方案的全过程,但不能包办代替。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三阶段,实施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活动前,明确训练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散打和防身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耍勇斗狠,要摆正学习和训练的心态,不能怕苦,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活动中,要预设克服实践中生成心理和技能困难的策略。一要克服学生害怕辛苦对训练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克服学生基本功底差的不足,学生在训练之前基本上没有一点武术技能,所以动作要从最简单的做起。另外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其结论是学生达到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评价,即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形式有表扬、表彰、成果展示等;另一类是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第制。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总策略是: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季芳陈征燕《中学课题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何晓文小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75-80。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8

    【关键词】散打;运动损伤;预防;调查

    武术散打运动是以技、战术为基础,以拳、腿、摔对抗为表现形式的项目[1]。随着武术运动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散打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2008年奥运会预演赛,散打项目已经走向世界。十多年来,为研究和促进散打运动的广泛开展,武术界和体育医疗界人士对散打项目训练规律、损伤治疗和预防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为我国散打健儿在今后的世界大赛上取得骄人战绩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对国内期刊网近十年来的文献检索发现,有关散打运动员损伤原因及预防方面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损伤是制约我国散打训练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曲绵域在《中国运动创伤学发展历程》一文中认为,运动创伤学的具体工作除防治运动创伤外,还着重研究运动创伤的发生原因及机理,以改进训练,提高运动成绩[2]。探索散打运动员损伤原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对提高散打训练和比赛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对象

    30名安徽省散打队男性运动员,年龄16—24岁,身高166—197cm,体重48—115kg,体脂百分比10.41—23.63%,从事专业训练3—8年.其中,世界杯或世界锦标赛冠军4人,全国锦标赛或冠军赛冠军12人,前三名9人,前八名5人。训练期期间一般体检未见心、肝、肾等功能异常。

    2研究方法

    2.1观察法:对2000年至2010年间的安徽省男子散打运动员进行了为期十年的跟踪医疗服务和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治疗记录进行了归类处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原始资料。

    2.2调研访谈法:根据运动员损伤的情况,对教练员、运动员和医疗专家进行了走访,并结合训练计划、运动员损伤时的现场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2.3现场诊断法:运动员损伤后,由随队医生进行现场诊断,确诊损伤性质和治疗方案,并记录在案。

    3研究结果

    3.1训练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由于运动员年龄偏小、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对损伤的认识不够清楚等原因,导致运动员片面地认为准备活动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充分把身体各部位充分拉伸、延展,使肌肉等组织处于一种低迷和不协调状态。当进入高强度的对抗训练时,难免发生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甚至造成骨骼的断裂。

    3.2训练后整理活动不及时:训练课一般包括准备活动、主要内容、整理活动三部分。主要内容结束后,运动员的精神、体力等各个组织器官都处于相对疲劳状态。如果是高强度对抗课,由于大量乳酸堆积,训练后肌肉的酸痛、疲劳感是很强烈的,许多运动员希望早早结束休息,再加上教练员要求不严,运动员的整理活动往往做得马马虎虎,不够彻底。

运动员对热水浴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充分的热水浴放松,肌肉等软组织疲劳痉挛没有得到充分放松、恢复,造成各种代谢废物排泄不彻底,这些代谢产物使身体各种组织处于紧张痉挛状态进一步加剧,容易造成这些紧张的组织在以后的训练中损伤。

    3.3技术运用不合理:无论在全国比赛,还是在训练实战对抗中,总有部分运动员由于自己的技术运用不够合理造成对自身的伤害,特别表现在拳腿运用中,个别运动员盲目反复运用单个技术动作,不分部位和时机,随意出动作,得分、得点的意识不强,全凭意气用事,忘记了自己到底在干什么,造成局部损伤,不能很好的完成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3.4训练中配对不合理:散打运动是拳、腿、摔随机组合的高对抗打斗项目,无论是训练或是比赛都十分激烈,对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要求极高,当级别相差两个或两个以上时,运动员在相互对抗训练中,由于体重、力量之间的差异,容易造成小级别运动员的损伤。一般情况下,这种损伤是很严重的,轻者肌肉、肌腱拉伤挫伤,重者有引起骨折的可能。另外,老运动员和新运动员合练时易造成新运动员的损伤,由于新运动员从事散打项目的训练时间较短,在技术、力量、意识和自我保护方面都处于弱势,再加上老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新运动员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容易造成新运动员的各种损伤。

    3.5训练课的中后期是损伤高发期:训练计划安排不够合理是常见的训练问题。一堂课高强度的对抗课,如果安排时间过长,教练员不能很好地控制场上局面,容易造成运动员精神、意识、肌肉的疲劳,从而引起注意力不够集中,反应减慢,造成运动员的损伤。对这种损伤,运动员和教练员往往感到不可理解,一般把损伤的原因归结到运动员身上,其实是训练本身安排不够科学的问题。

    3.6训练负荷过大:竞技体育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需要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但是,它必须符合人体机能规律,遵循运动训练的一般规律。有研究发现,散打运动员高强度训练课后肌酸激酶可升高到350-500u/l[3],从中可见散打训练对肌纤维的损伤程度。从事对抗性项目的运动,并不意味着每天都需要运动员之间的全力对抗,如果对抗过多,难免会造成不同部位的损伤,积小伤为大伤,影响到以后训练计划的顺利执行。

    4结论与建议

    加强损伤防治教育:在运动员中,要广泛开展对损伤产生机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防伤重于治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做好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和训练结束后的整理运动,使身体机能有一个逐步恢复,然后又逐步上升到正常的机能状态的过程。训练后积极进行热水浴恢复,把损伤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免造成慢性积累性损伤。

    4.1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对于级别差异过大和新老运动员合练造成的损伤,应该避免相差两个级别及两个以上级别的运动员相互强力对抗,(除非在特定条件下,为提高小级别运动员特定的对抗能力需要。)新老队员应该先分开训练,待新队员的各种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合练,以免造成新队员的损伤。对于训练计划安排不够合理造成的损伤,教研组对训练计划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科学安排训练内容,使基本技术训练、配合训练、半对抗训练、强力对抗训练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使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既能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又能很好的保护运动员,避免造成运动员的损伤。

    4.2规范技术动作:对于由于技术运用不够合理造成的各种损伤,应该加强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训练,使技术动作规范化、合理化,捕捉出动作的时机,加强得分得点意识的培养,避免在训练和比赛中意气用事,动作不规范造成对自己的伤害。

    4.3避免过度疲劳的发生:训练课的中后期造成的损伤,大多是由于身心疲劳,精力不集中造成的。一方面教练员要合理安排一堂课的训练内容,另一方面,教练员在中后期要善于调动运动员的激情,使运动员始终处于较高兴奋状态,避免过度疲劳造成的运动损伤就会降低。

参考文献

[1] 郭子渊,应用生理生化指标对备战第九届全运会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控制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1;22(4):64-70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9

关键词:军队院校干部轮训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9-02

作为继续教育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多年来为军队岗位技术、知识、工程实践培训做出了重要贡献。顾名思义,干部轮训是指依据专业、岗位及工种需要,对在岗干部开展的知识技术实践培训工作,是院校学历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延伸,也是军队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轮训经历了装备型号培训、部件使用与维修培训、岗位工种培训等变化等类别,已经发展至今天的系统集成培训为主体、装备型号培训为辅助的军队院校教育序列。《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专业进修、学位教育和在职学习相结合的培训制度,晋职培训通过专题轮训和研究生教育完成。进一步确立岗位合格的质量观,紧贴部队、紧贴装备、紧贴岗位实际开展教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那么,它与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的主要关系是什么?如何实现各类教育类型的一体化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干部轮训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新式装备近年来在部队的应用与实践,院校干部轮训教育任务不断增加,装备型号增加的同时,专业范围也同时增长,部队干部对于院校教育的需求也呈现出大量增长的趋势。

1.1部队需求提升,专业覆盖广泛

随着现代作战模式的不断变化,部队建设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2012年以来,军委和总部都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部队和院校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将部队需求提升到人才培养需求的首要位置。部队与装备相关的专业都开展了培训需求论证工作,并与院校进行了沟通。

1.2新老装备结合,教学任务复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军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目前处于机械化信息化并行发展的阶段,老装备改造和新装备列装工作同期开展,许多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武器装备中,部队干部轮训工作受其影响,在专业需求方面也呈现出新老装备交叉结合的局面,对学历教育院校干部轮训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许多教学任务在教学方面需要统筹调配教学力量,进行教学准备工作。

1.3岗位需求变化,课程要求提升

2013年总参下达的军事训练指示中明确强调,全军和武警部队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以军事斗争准备任务为牵引,大力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做好打仗准备,提高打仗能力,突出使命课题训练和基础训练,按实战要求检验衡量训练成效。

1.4型号专业较多,培训任务增加

纵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几场局部战争,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当前和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随着联合作战需求的不断增加,根据使命任务需要,新型装备不断列装部队,干部轮训任务逐渐增加的同时,培训专业和型号的覆盖面逐步扩展,一个趋于完善的轮训专业培训体系正在逐步形成,院校干部轮训任务相关的方案定制需求、课程教学条件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的历史普遍早于学历教育,与部队岗位培训工作联系紧密。随着武器装备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通过干部轮训解决部队实际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常规、通用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迅猛发展的同时,院校干部轮训教育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

2.1培训时间短,班次零散

干部轮训时间一般为1个月至6个月,短期培训时间为几天到几个月时间不等,班次相对零散,同时培训任务不固定,年度培训专业调整较大,下达任务至培训开始间隔时间短,有时任务的临时性较强,院校往往来不及主动“前伸”了解部队需求,提前开展专业设置和培训方案论证研究工作,往往导致培训方案设计与论证不够充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部队干部的实际需求部分脱节,培训效益不高。

2.2培训装备型号变化频繁,体系化培训不明显

由于部队人员岗位更换的原因,院校培训任务的装备型号与专业变化规律性不明显,院校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往往按照总部下达的任务需求进行力量动态配置,未能及时形成较为稳定的干部轮训体系,即专业体系不够完善。

2.3与学科相距远,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院校在安排干部轮训任务时一般着眼于教学需求和教学保障,未能将轮训提升至学科建设范畴,与学科下辖的专业方向结合也不够紧密,导致院校干部轮训教育资源条件缺乏深度拓展,在长远发展规划设计方面也不够健全,对内缺少内涵挖掘,对外缺少长期的部队应用服务出口。这与当前总部提倡的“突出学科专业建设应用性与部队服务”的理念还未能达到完全一致。

2.4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突出

部队干部轮训需求与部队训练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院校在教学方面与部队往往缺少持续的沟通交流,比如在联合确定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待健全。此外,实践课时往往比例低,由于培训时间一般相对较短,实用的专业综合运用类课程设计还相对缺乏,对轮训效果有一定影响。

2.5参训人员理论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培训时间限制,干部轮训教育的相关课程设置一般都是直接针对装备的实际问题,对于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假定为学习者已经初步具备。但现实往往是,部分参加干部轮训的部队在职干部理论基础往往与培训专业的需求不一致,进校后需要一定时间补充相关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

2.6干部轮训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化需要增强

目前院校干部轮训教学资源配置还无法达到“按需设课”的要求,一些新装备、新技术、新训法、新理论的相关内容还未能充分演化为院校教学资源,有关部队训练、管理和技术等相关理论法规、为部队科研服务的最新成果和实际案例也未能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院校在实际上也往往缺少这样的统筹规划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院校一般都把干部轮训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模式,与学历教育缺少联系、衔接以及资源共享,与部队岗位培训之间的协作融合则更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干部轮训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院校对干部轮训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从而提升人才培训效益。

3对策分析与研究

军队院校特别是军兵种学历教育院校,多年来在部队在职干部轮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及部队服务经验。在服务部队过程中,院校学历教育在各学科专业方向的深厚积淀,为干部轮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干部轮训教育的持续建设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干部轮训教育与院校学历教育、部队岗位培训相融合,全面提高干部轮训教育效益和水平。

3.1大力开展干部轮训专业体系化建设,推进融合发展

要实现各类教育的融合发展,军队院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将干部轮训与院校学科建设、部队服务工作密切结合。具体而言,院校要加强部队需求情况调研,与部队一起归纳和凝练部队需求,结合需求进一步梳理干部轮训任务,加强干部轮训教育规范化建设,密切部队职业岗位培训与武器装备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与管理等大类培训方向之间的联系,突出干部轮训的专业方向特色,切实将干部轮训教育纳入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体系框架,实现各教育类别的融合发展。

干部轮训教育模式的大力发展,是军队院校教育在部队范围呈现大众化的一种体现。既为大众化教育,院校应当密切结合学习对象的需求,对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针对性的梳理和体系化的整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便于根据不同对象进行动态调整和重构,以切实提供不同对象所需要的知识体系。

3.2积极加强干部轮训教育顶层设计,加快融合发展

面对日益变化和不断提升的军事需求,军队院校在干部轮训教育顶层设计方面,应不断加强理念创新,加快院校各教育类别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在干部轮训教育的培训方案设计、培训目标定位方面,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在开展目标定位与培养方案设计工作时,不仅要主动与部队实际岗位的技术、技能需求相结合,更应当着眼于部队干部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考虑学历教育、在岗培训的培养及培训内容、方案,注重衔接与兼容,使干部轮训教育在干部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3.3科学设置干部轮训教学课程体系,实现融合发展

实现干部轮训教育与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的融合发展,最终体现在培训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基于干部轮训的主要功能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突出课程应用功能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需求,这与学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功能有较多相似之处。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将干部轮训相关课程与学历教育课程相衔接,将相关内容纳入学历教育课程进行持续建设和内容递阶式建设,避免重复设置和学习;另一方面,可将实践应用较为突出的课程与部队在岗培训的相关内容密切结合,不断加强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从上述两个方面全面提升干部轮训课程质量。

3.4全面统筹各教育类别规范化建设,提升融合质量

只有开展规范化建设,确立三种教育类别并行兼容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才能实现本质上的融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除上述内容之外,主要还包括相应的条件建设,如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教学保障条件的一体化建设,院校部队联教联训相关建设,部队岗位检验与院校考核一体建设,其他相关制度、机制建设等等。需要院校和部队一起,从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部队需求和干部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各教育类别的教育资源,切实提升干部轮训与院校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间融合发展的质量,提升培训效益。

4讨论

处在一个崇尚和践行终身教育的时代,继续教育工作对于个体的终身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军队院校干部轮训教育在几十年来的部队岗位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部队需求的不断增加,干部轮训工作确实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作为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服务出口,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需要干部轮训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5结语

干部轮训教育是一类培训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安排精炼、针对性强的在职驻校培训模式,其课程体系安排基本可以自成体系,但从长远建设的角度来看,将与其相关的课程设置、内容安排以及目标定位与学历教育、部队在岗培训相融合,并纳入一体化建设范畴,借助其他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及优质资源,不仅可以提升干部轮训教育的课程理论水平,同时可以兼顾实践内容的建设,促进院校与部队的沟通联系乃至相关合作机制建设,对于部队干部的职业规划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武术散打课程教案篇10

关键词:武术专业;套路;教学计划修订;拳种课程化;武术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40-05

教学计划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1]。毫无疑问,宏观的教学计划是指导学校教学活动的准绳,特别是对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而言,其意义显的更加重大,因为这直接关乎者整个学科的存亡,因此,我们在2007年教学计划修订时,必须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对以往的教学计划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期完善新的教学计划,本研究选取民族传统体育中设立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套路专业方向为主体,旨在对整个武术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计划制订起到一定参考意义。

1200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执行中问题凸显

1.1培养目标所指职业与就业现实之间的脱离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与现实对比,我们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各级运动队从事教训研等工作;二是社会上还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岗位工作;三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流向大中小校,主要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专项

学生为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目前在各级院校的开展更是了如星辰),一般院校所设教学项目主要是初级拳术、简化太极拳等而已,而作为武术套路专项的学生在入校前就有3到6年,甚至10多年的训练经历,大部分是二级以上运动员水平,在校期间他们又学习了少则十余种的传统拳械,所学与使用之间反差巨大;四是目前已经有大量毕业生进入公安系统从事安保工作,但是,培养目标丝毫没有体现。

因此,就目前培养目标所设定毕业后去向与实际社会就业需求明显脱节。

1.2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毕业达到要求之间的落差从03教学计划中明确人才规格为“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以及对“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限定,虽然我们对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定,也先不考虑我们招收的本科生基础条件能否在4年的学习中达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仅从一般意义上对“高级专门人才”的理解和目前所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时数,特别是现实学生实际所达到的水平看三方面思考,是否能达到“高级”呢?以科研方面为例,目前在必修课中只有32学时的“科研方法概论”课程,再有就是在“专项理论和教学实践课”中几个学时的专项科研讲授,试想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培养出所谓“科研”、“高级专门人才”,事实证明,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虽然学生已经接受了有关科研课程的训练,而事实上多数学生其科研素质几乎是空白,连最为基本的科研程序、论文设计、撰文规范等也不清楚,问及学生不是学习过科研课程了吗?回答常常是“没有听懂”、“早忘了”,以至于遇到学科检查毕业论文时,返工率几乎100%,当然,我们不否认科研能力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仅依靠一两门课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必需思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还是相应的课程体系不配套,或者是招收的生源基础差造成的现状,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相对科研方面,教学、训练方面的能力较好,但是同样存在现有课程体系难以支持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规格要求。

1.3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的缺乏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无疑为本专业的特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然而,03计划中武术专业在所列12门专业必修课程中,真正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课程大概只有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3门课(中国文化概论也不具备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占所有专业必修开设课程的25%,更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是所谓专项训练、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2门课程其实就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以套路专业方向为例(散打等其他方向是同样的问题,甚至更为严重),就是以竞技武术套路为主体的训练,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仅目前的所谓专项训练类课程本身就很难反映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而且,即使现有的专项课程设置其理论与技术所安排学时比例也极其不平衡,专项训练为576学时,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仅仅为96学时,理论与技术课程学时比例是100:0.16,事实上,专项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缺的是后者,而我们恰恰忽视了有关这方面的教学,然而,大量的专项训练时间,主体是竞技项目的训练,多数学生入学前就是以竞技项目考入大学,入学后还从事大量该类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一方面,随着新规则要求大量跳跃难度动作的出现,一些学生难以完成;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训练方法与入学前相比难分高低层次,加上学生年龄渐大,训练时数、场地等条件还不如以训练为主的一些武术馆校、体校、运动队,不少同学产生厌练专项的情况,以至于出现在通级赛中竞技水平不如入校前的现象,难怪一些新入校的大学生抱着在大学期间要好好提高竞技水平理想时,他们的学长的忠告是“别退步就不错了”,顺便提一句,长期以来把运动项目当学科和专业方向的混淆概念,这就是一个显例。如果说真正要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就应该出本专业出发,站在学科的角度,构建起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而不是过分地移植共性的体育基础学科,丧失自己的学科体系和特色,借鉴体育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必然也是必需,但是,决不是完全的照搬,民族传统体育学自身学科建设非常薄弱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思想上认识的欠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从专业必修课所开设的课程种类比例和专项训练内容安排、技术与理论课程比例等方面充分反映了专业必修课程体系缺乏作为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

1.4专项训练课内容和限制选修课中有关内容选择和安排的无序目前执行的03教学计划在专项训练课中安排了主项和副项,在以竞技武术为主的专项训练达到了一级标准后(只是本校认定的相当一级标准,我校目前没有一级运动员等级审批权,因此并没有证书等证明)即可转入副项训练,以套路专项为例,目前开设的副项训练有八卦、形意、查拳、伤科推拿,而在03计划的限制选修课中其实已经开设了这些课程,每种拳术大致16学时8次课,副项是96学时,结果是任课教师普遍反映经过了相应拳种16学时学习的学生进入副项训练时,一是所教内容设置重复,二是似乎所学过的同类课程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不是遗忘就是不规范(不排除教师个人认识差异),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效果无效的问题。此外,由于没有明确限制选修课的专项限制,缺少充分考虑不同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传统拳的选课时,出现了混乱,如散打专项在选择了该类课程时难以完成课程任务,还有针对散打专项学生所设置的长拳、南拳、刀术等限制选修课程是否合理也值得深究。

摆在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专项训练课程的内容安排、限制选修课程设置其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能否搭建其本专业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所选的这些拳种对完成培养目标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

2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制定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中会出现这些问题?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体育学下相对的二级学科究竟有没有自身的特色?如果是有,那又是什么呢?如何制订切实可行,即符合体育学一般规律,又有本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呢?

2.1缺失从学科角度深刻把握本学科的内在特点“构建一个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方案,必须对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在全面总结多年来学科教学规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原理出发,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精心设计。”[1]

具体的教学计划涉及到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教育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亦是教育评价的依据"。美国泰勒认为:确定目标要有三方面的资料(图1)。

依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制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时,缺乏从学科的高度和角度去思考,常常从一个运动竞赛项目为基点构建课程,忽视了项目与学科的不同,特别是没有深刻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个性,在各种教学计划改革中被动地适从大的改革指导纲要,迷失了自己,波及到各级各类的教学计划中,如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受“淡化专业”的影响提出了“淡化套路”的要求,以至于出现“淡出”套路的现象,极大地抹杀了武术套路特有的文化、教育、健身等功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提出“增大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基本思路为:主干课程“领域"化,必修课程“学科"化,限选课程“模块"化,任选课程“小型"化。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时,把极具民族传统特性的传统武术拳械课程也“小型”化,不仅课时大大缩水,一个内涵丰富,技术性极强的拳种只设置6~8次课,连“点到为止”的作用都难以做到,试想这样课程的目标是什么?能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吗?设立的意义何在?首先,我们肯定一点,作为国家宏观的一些指导性纲要没有问题,我们在制订本专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但是,也决不能不深入具体地研究本学科特点,一味地随波逐流,丧失学科特点;其次,我们必须对本学科的定义、内在规律、学科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否则将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学科知识结构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些传统拳种课程不能列为“选修课”,必须作为“专业必修课”,不能“小型”,必须“大型”,非此难以建立学生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不能体现民族、专业特色,这也是体现“厚基础”、“技术精、专”等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从专业实际出发的具体反映。

2.2缺乏从国内外社会需要视角及时创建性的修订教学计划现有的教学计划所设定的人才就业去向与实际毕业流向已经出现了脱节,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需求。如相当一部分学生流向公安系统,据2002年对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情况调查“毕业去向主要分布在:公安、公司、小学、机关、高校、体委、武警、。其中,公安部门占毕业生就业比例首位”,“进入公安系统占总的就业率50.9%,是整个就业率的一半”[2]。特别是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以及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不断增多,高级安保等方面人才的需求有巨大空间,可是,我们的计划中还没有明确这一培养方向和人才去向,相应的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也还没有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方面,因为民族传统性而受到世界范围人们喜爱的武术、传统养生等具有很大的国际市场,而面对这一世界性健身市场需要,具有巨大潜在发展空间的人才培养方向,我们还没有前瞻性地有计划成规模地培养这种国际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方面,面对各种大型活动中民族传统体育特别是武术的表演增多,动作影视的日益国际化,各种和武术表演有关的活动日益频繁,都预示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的新兴方向,可是,在不断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始终没有反映出较前沿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计划修订缺少创建性,大多是跟随大流和原有计划的一种“路径依赖”性修订,这不能不说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一种缺失!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需要具体的艰苦的奋斗才能把计划完全变成现实。

2.3缺少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立计划和配套课程体系如果说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那么,从学科角度认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应该是一种必然。尽管按照有关学科理论和标准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不够成熟、系统、完善、独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以此观点构建学科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武术已经具备了相对较为完整的体系,可以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因此,我们不妨先从武术的学科角度思考教学计划制订和课程体系,这需要从宏观层面对武术的学科有个认识,所谓学科,从窄义来讲“是指作为代表真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即围绕着科学而展开的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分支,也可以作为有组织的科学的探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与联系。”[3]学科的第一层涵义就是指学术的分类,第二层涵义就是指教学科目,又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

基于这样认识,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应该排除竞技比赛项目的干扰,把武术作为一种以身体操作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来看待,即要反映武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又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来确立计划,设置课程体系,目前的计划和课程设置缺少了这样的认识,如在教学计划中没有体现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竞技武术比赛内容为主体,所选择和设立的拳种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各拳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整个武术宏大体系中的内在逻辑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武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整合、优化、提高,也就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3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计划修订的设想

3.1制订和修订计划的基本依据和方法牢牢把握住制订计划的基本原理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理论提示,一般地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构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上而下的方法。2)扩展方法。3)混合方法。

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在构建(修订)教学计划时,主要采用混合方法。在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时,我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按单个课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之间表现出先后顺序的关系;课程内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组织,体现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在构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结构体系时,主要采用扩展的方法,根据研究方向确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所以说,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主要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专业知识结构树、能力培养途径和课堂教学环节几个部分构成。[1]

3.2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具体内容

3.2.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修订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养目标中:“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社会需求的符合,使专业教学过程能够完成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学生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首先,面对国家提出“弘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要求,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她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杨民族精神的责任,因此,传承民族体育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本专业的首要目标。其次,本专业在原基础上,我们认为应该增加在“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从事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

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从学制角度分析,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应该区别于中专、大专的教育培养定位,因此,称做“高级”不为过,当然,就目前的培养体系是否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级”,“高级”的标准问题还值得商榷,但是“高级”定位有它的合理性,即使不贯以这样的称谓,至少也应该突出这样一种理念,但是,针对目前实际生源情况和课程设置难度,对“科研”方面的“高级”要求适当回避更具有可行性。增加“复合”的限定是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要求的趋势,所以,我们建议增加“复合”的规格,同时,还存在“复合”的界定,是跨学科的大复合还是本学科不同专业的小复合呢?从学科的特性角度看,“专门”的特色绝对不可丢,否则将失去办民族传统体育以及其各专业的必要,所以我们主张首先是本学科的复合,然后才是跨学科的复合,因此,这里的复合以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复合为基础,在学有所能的前提下,放宽复合范围。

综上所述,计划修订后的基本表述为“本专业培养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精神的,能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安保系统、娱乐演艺和国际文化传播等领域中从事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等(原“科研”方面建议在研究生中体现,本科教育现状似乎还不足以现实)以及安全保卫、表演编排、文化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3.2.2对课程结构体系修订的设想根据宏观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指导,1)在遵循:“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整合课程门类,突出专业特点,“保持和加强运动技术的专、精”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的要求下,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本学课课程种类扩充,增加主干课程的学时夯实基础。2)在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改变课程内容陈旧、分割过细和简单拼凑,避免相互脱节和机械的重复的弊端,对专业必修课课程体系中的一些公共课程如运动解剖、生理等进行合并精简为人体科学概论课程。3)课程设置是一个科学构建学科的过程,应该杜绝和防止因制订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而设课,也需要避免过分强调本校传统拳种特色而设立课程,忽视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充分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整合优化,从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出发,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期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在逻辑性,办出学科特点,民族特色。基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下,武术专业方向的相对成熟,以武术套路专业方向为例。

从知识角度审视,武术就本质而言是以攻防知识为本体的由身体操做和思维认知的两类知识,表现为技术和理论两大部分,学校是传授知识的专门机构,不妨站在这样一个基点,从武术知识体系来构建课程体系,仅就攻防知识而言,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相应的内容,或者说都有自己的“武术”(技击),但是,中国武术以众多拳种为特征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可以说武术知识体系是由丰富多彩的拳种知识构成,从拳种产生过程、技法特点、锻炼功效、认知规律出发各拳种之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系,由此,可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武术知识体系(见图1)。按照“注意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制导思想,突出拳种课程化,课程分层体系化,最终完成武术的学科化是我们的基本思想。

从身体操作的技术层面试图做个尝试,按照:1)功架类,如查拳、华拳等拳种择其一、二重点练习基本功架、基本功、基本技法、全面打好身体素质,这一类拳种适合对初学武术入门知识的掌握;2)长击类,如劈挂、通臂、戳脚等,这类拳种突出在功架基础上的放长击远技法练习,作为入门以后的提高,突出了上肢臂背掌和下肢腿脚的技击技法,重点进一步开发人体“先求开展”的素质,特别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功效;3)短打类,如番子、八极、南拳、形意等,这类拳术在开展基础上“后求紧凑”,突出上肢拳法、肘法等技法,作为长击技法的补充使的武术技术全面发展,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4)象形类,如螳螂、鹰爪等,这类拳术增加学习情趣,突出特殊技法如螳螂拳对勾法的应用,鹰爪对爪的使用等;作为全面身体素质提高的有益补充;5)圆柔类,如太极拳、八卦等,这类拳术更加注重内在文化思想的表达,内与外的统一,对思维、文化修养以及内脏功能的改善价值突出,体现出一种哲理高度的技击方法,使的中国武术技术从掌、拳、勾、爪、肩、肘、胯、膝、腿、足的部位使用与锻炼到打、拿、顶、撞、靠、踢、跌等技法的丰富与全面,从外在招势变化到内里劲意的贯通,充分体现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兼用的全面整体性,也由此从技术层面,内在逻辑地搭起一个技术学科体系(表1),这本身就是贯彻教育教学“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当某一拳种课程化时,同一拳种之间的差异如何处理,怎样取舍?比如形意拳课程,同为形意拳山西、河南、北京等地域流派风格各异,甚至是明显不同,这就需要从学科角度对各个流派的形意拳进行共性提纯,搭建最为基本的知识基础,同时,考虑其原真性、普及性、科学性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对难以纳入课程主干内容的技术,通过选修课、课外训练等方式进行补充。其中课外训练是指本科期间,根据教师特长以及学生爱好和传统武术的特性,采取类似论文指导的导师负责制,一名导师不超出10名学生,“师徒传承”方式坚持2-3年的全面指导,不占用学校安排的正常课时,利用早操、假期、课余时间系统地专深地学习某一传统项目,但是,同样作为一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和评价体系等,其连续性、专门性,精深度超出课堂程度,以更大限度地向“专、精”方向发展专业技能,这是更加自主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技艺的要求和特色。

从学科角度,我们还有一个设想,即从众多拳种中高度提取和抽象出最具共性的技术内容,自下而上建立起一门公共基础技术课,作为技术体系的基础课程,称为基功课,具体方法是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腰、腿、臂、桩功入手,归纳总结形成一个课程,作为必修科目,这样更加完整地形成一个学科技术体系,当然,这个大体系的具体拳种可以置换,根据各地特色和具体情况,但是,由此形成的武术学科技术体系构架相对固定,以保证学科体系的相对完整。

作为理论体系,首先,要与相应技术体系相配套,既在技术课程同时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具体内容包括拳种产生演变历史、健身修身理论、技击技法理论、教学训练理论等,其次,从下自上通过对各个拳种的抽象和归纳,提出共性的理论内容形成武术理论概论课程,这样与技术体系,共同构成武术学科的基本和主体知识体现,由此在横纵向衍生不断扩大和完善本学科体系。

3.2.3对课程设置修订的具体建议1)在武术专业必修课中加大真正意义上的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特色的课程,理论课程如民族传统体育史、武术拳种史、传统武术典籍导览、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教学、训练概论、传统体育养生概论等,同时,浓缩现有人体科学和人文社会学课程并且尽可能站在本专业角度讲授。技术课程将原有的“专项训练”(改为专业训练课更为体现学科特点)按照本学科的技术体系安排相应课程,具体武术套路专业方向,按武术学科的技术体系设立拳种课程,如按表1所列内容设立一系列课程,其中,原专项也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其中,同时,根据不同拳种体系内容和难易程度安排必要的课时,总体上加大专业课时,至少保证每天1次专业技术课,“专项理论与教学实践”课增加与技术课程相配套的理论内容,其课时比例与技术课大致为2:1。2)限制选修课中与专项训练重复内容部分合并到专业必修课,限制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必要补充,开设非专业课中的其他拳种课程,特别是开设濒临失传的拳种技艺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武技项目以承担传承民族文化和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中国的两翼通背、日本的武道、法国式拳击等。3)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本学科内不同专业方向之间专业课程互选的课时,以体现“复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跨大专业的复合。

教学计划的修订意义重大,从大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到本学科具体特点,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到学生基本素质,从计划制订和落实实施等都要做考虑,显然,我们的考虑肯定不够全面和成熟,但是,突破项目对我们学科的束缚,深刻思考本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的发展,探求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弘杨,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不断修订教学计划应该努力的方向,衷心祝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孝,潘洪军.教学计划构建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