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十篇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十篇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8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1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会计管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这一著名论断早已被实践所证明。1985年1月21日,新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经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较早颁发的一部经济管理部门法律,是会计法制建设的重大突破。《会计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步人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1]。

  一、会计的正确反映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和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及其成果迸行核算的,既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也是为了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进行预测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所以说,会计是和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密切相关的。试想,一个企业本来管理的不好,材料浪费,人工浪费,产品质量也存在问题,产品报废时有发生,在成本核算中没有准确的原材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生产中也没有真实的消耗记录,那么这个企业怎么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措施去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呢?有的企业弄虚做假,日积月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企业要想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整顿好会计的基础工作,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只有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财务计划、财经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会计监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堵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漏洞,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工作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工作,通过企业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检查各项综合性指标的执行情况等渠道去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例如,利用成本和费用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情况,利用流动资金指标去考核和监督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或商品的储备情况,利用利润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生产经营成果等等。因为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原材料、能源利用率低,企业管理费用上升幅度大,乱摊乱挤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当说是与企业会计监督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及时检查财经制度执行情况,不乱摊乱挤成本,合理运用资金,合理储备物资,提高生产效益,缩短生产周期,加强市场预测,克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成品积压,疏通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

  三、只有实行会计分析,才能找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会计分析是运用会计核算提供的资余、成本、利润等一些价值指标体系,去考核企业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从而客观地评价某一时期的经营状况,提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和措施一般来说,会计分析可通过实际数与计划数的对比去分析计划的完成情况,通过本期与上期或先进水平对比[3],去分析企业本期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找出与兄弟单位的差距等对发现的间题再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就能鉴别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揭露矛盾,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四、只有会计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才能防止失误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山单纯生产型逐步转向了生产经营型,这就使企业的经济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山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企业要改革,要推出名优新产品,就必须进行预测前景,然后才能进行决策。做这项工作是离不开会计的,因为会计工作具有信息灵,接触面广,综合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特点;还可以利用在实际工作中掌握的大量经济数据,结合其它有关资料,如统计资料、业务资料、生产记录本等,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从而使企业决策不致于出现大的失误,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企业准备“碱回收工程”项目,当时只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计划投资几百万元,认为既可解决污染问题,又能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全部投资只需五年即可收回。可是通过会计部门进行预测,按照新生产能力、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产品销售情况、提取折旧费用等计算的结果。这项投资需二十年才能收回,而不是五年如果再考虑到投资的现值等因素,证明这是一项没有价值的工程,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避免了决策失误。

五、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搞经济核算、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会计。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健全以产权明晰、权债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取能,改进和张化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法制严明,公平竟争的市

  场体系。都离不开会计、而且都必须特别发挥好社会工作的职能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是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财经法纪中承担重要责任,并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财务收支的“关口”,对于维护投资人,债权人。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那负有重要责任。他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按统一的财政、财务制度办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依法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本单位的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把关守口,出谋划策,提高经济效益权服务。

   其次,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工作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精打细算开辟财源提高效益。会计工作不仅是事后的记帐、算帐、报帐工作,而是要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运用计划、预测、控制、监督、考核、分析等手段,使资金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以较少的支出,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改善经营管理[4]。

  最后,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对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而言,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是会计工作者的天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法》各项规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为本单位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投资人、质权人等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没有准确的核算资料、不论个人本事多大,在作决策、兴建设、振经济、搞分配上,都将是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没有不失策的。必然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会计人员都要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基准,以维护法纪的尊严为己任,严格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做到核算有据,帐真表实,有喜报喜,有优报优,不隐瞒歪曲,不弄虚做假,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通过有序的核算,使会计信息真正的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通过会计核算能够提供管理信息,通过会计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能够促进经济活动按预期目标进行,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既然会计工作有如此重要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尽快改变那种单纯记帐、算帐、报帐的老模式,而着眼用现代化电算手段来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需要在思想上有一个提高,作风上有一个转变,财会人员要从过去的事后反映变成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努力提高自身业

  务素质,把财会工作深入到技术领域、生产领域、渗透到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去,从技术改革中挖掘潜力,讲求效益;从发展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狠抓销售环节中去增加收入;从完善经济责任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中去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东予,-

  [2]巩亦平,浅论中国的会计特色及其国际协调,冶金财会-2003(6).-11-12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2

【关键词】会计经济建设地位和作用

会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会计管理。《会计法》的制定和施行,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步人法制化的轨道,对规范会计行为,维护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1.会计的正确反映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对会计理论和实践的一些研究发现,会计的反映职能应是会计的内在性职能,是会计职能中绝对的、最初始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部分;它不因“会计”的时间和空间、“会计”本身的性质和目标的分歧、“会计”操作者的思想意志和理论知识,乃至社会经济的形态、以及该社会经济形态下各组成单元的存续时间和状态等而受到影响,

会计反映的形式主要是指会计信息披露所采用的形式、程序、方法等,其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会计反映的整体效果.企业要想真正的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整顿好会计的基础工作,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只有加强会计监督,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财务计划、财经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会计监督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1按监督实行的时间,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2.2按监督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政策性监督和技术性监督。

3.只有实行会计分析,才能找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会计分析方法是指以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4.只有会计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才能防止失误

会计预测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定量或定性地判断、推测和规划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其做出评价,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谋求最佳经济效果。会计预测永远是不充分、不确定的。这是因为会计预测不仅取决于目前的条件,而且取决于将来形成的条件;不仅取决于资金运动的内在特性,而且取决于资金运动的外部环境。

5.会计的地位与作用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5.1会计的地位。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会计的固有职能限制;二是各利益关系方对会计的需要。

5.2会计的作用。会计在企业的各种利益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职能,作用总与职能相对应;二是取决于会计的地位,会计需要在一定的地位上,通过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义务而产生作用。

5.3两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在会计的职能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会计的地位决定会计的作用;会计的地位,尤其是企业利益关系方对会计作用的期望又决定会计的地位。因此,在研究和确定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时,应首先分析会计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企业利益关系的各方对会计的需求(即会计作用的期望值);然后再根据需求及其可能性来确定会计在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中的位置,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确定其责任和义务。

6.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地位

企业管理具有复杂的内容,它包括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等等。它涵盖企业人财物、销每个方面。这些内容,错综复杂,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6.1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地分配劳动,以节约劳动时间。现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劳动分工和协作更细,更复杂,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更广,因此,只有通过会计核算,及时、避确,完整地提供各种有关数据和资料,才有可能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才能对社会生产进行反映和控制,做出科学预测,以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

6.2会计监督职能也越来越重要。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和目的。会计监督是加强法治的需要,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是“反腐倡廉”的需要,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6.3新形势下会计工作具有更神圣的政策性和更高的科学性。任何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约束、规范下进行。而国家的各项政策,又绝大部分直接地或间接地落实在会计工作中。

7.会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作用

7.1会计工作要立足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以有效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度。随着企业经营动向信息活动的转移,企业的管理重心也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产。企业要求实行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成本管理,因此,就要求会计工作把成本管理放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充分注意市场变化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和新要求,使成本管理既利用市场又适应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更有效的反映资源配置的合理度。

7.2强化会计工作,能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型企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知识型企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具有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特征。如何正确处理风险,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7.3会计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是联结经营管理各系统的重要纽带。会计工作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凭证系统、帐务系统和报表系统。其中凭证系统是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帐凭证和传递会计凭证等一系列工作有机地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凭证系统形成以会计部门为中心的一个网络,渗透到各个部门的各种经济活动中。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下,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不断改进,不断强化,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全科论文中心。财会人员要从过去的事后反映变成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完善经济责任制,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中去调动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东予,中国《企业会计制度》的特色与国际接轨,北方经贸-2002(4).-87-88.

[2]巩亦平,浅论中国的会计特色及其国际协调,冶金财会-2003(6).-11-12.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3

第一条为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和管理行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第三条从事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应当坚持“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分别决策”的原则,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目标、建设标准、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等,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五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指导工作。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经济适用住房指导、监督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建设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规划、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工作。

第七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编制本地区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

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计划、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储备,为逐年滚动开发创造条件。

第八条市、县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规划、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项目储备情况,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投资计划和用地计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当纳入当地年度土地供应计划。

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企事业单位及军队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属地化管理。其利用自用土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经所属主管部门批准后,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统一管理。

第二章优惠政策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布局,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改变土地用途,变相搞商品房开发。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经营中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

第十一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除符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外,还应当提供准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证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不得上浮。

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

第十二条用于个人购房贷款的住房公积金,可优先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发放。

第三章开发建设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应当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项目法人招标,参与招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资本金、良好的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

第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居民的收入和居住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户型面积和各种户型的比例,并严格进行管理。

第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便利节能的原则,并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选规划设计方案;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建设水平。

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

建设单位应当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

第四章价格的确定和公示

第十七条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应当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2002]2503号)的规定确定;其租金标准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不高于3%利润的基础上确定。

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确定后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超过公示的基准价格和浮动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价格主管部门将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各有关部门收取费用时,必须填写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交费登记卡。任何单位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五章交易和售后管理

第二十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购买或承租一套经济适用住房:

(一)有当地城镇户口(含符合当地安置条件的军队人员)或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供应对象;

(二)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

(三)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收入线标准;

(四)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规定享受购买或承租经济适用住房的条件及面积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申请人应当持家庭户口本、所在单位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收入证明和住房证明以及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向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二十三条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核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公示。公示后有投诉的,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对无投诉或经调查、核实投诉不实的,在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表上签署核查意见,并注明可以购买的优惠面积或房价总额标准。

第二十四条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持核准文件选购一套与核准面积相对应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准面积。购买面积在核准面积以内的,按核准的价格购买;购买面积超过核准面积的部分,不得享受政府优惠,由购房人补交差价。超面积部分差价款的处理办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五条居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土地。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一定年限后,方可按市场价上市出售;出售时,应当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收益。具体年限和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在未向政府补缴收益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用于出租的经济适用住房,以政府核定的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出租。

第二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购买人以市场价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后,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如需换购,必须以届时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出售给取得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的家庭后,方可再次申请。

第六章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

第二十九条集资、合作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上市条件、供应对象的审核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集资、合作建房应当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

第三十条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和困难企业,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单位发展计划的前提下,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无房户和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十一条向职工或社员收取的集资、合作建房款项实行专款管理、专项使用,并接受当地财政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二条凡已经享受房改政策购房、购买了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了集资、合作建房的人员,不得再次参加集资、合作建房。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三十三条集资、合作建房单位只允许收取规定的管理费用,不得有利润。

第三十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住房状况、居民收入、房价等情况,确定是否发展集资、合作建房以及建设规模。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用地用途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销售价格,以及不执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租金标准等价格违法行为,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擅自向未取得资格的家庭出售、出租经济适用住房或组织未取得资格的家庭集资、合作建房的,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建设单位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与商品房价格差,并对建设单位的不良行为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的个人,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追回已购住房或者由购买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并可提请所在单位对申请人进行行政处分;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提请有关部门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第八章

附则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4

第一条为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范围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家庭。

第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要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供应、使用及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应当在国家统一政策指导下,各地区因地制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目标、建设标准、供应范围和供应对象等,并组织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经济适用住房工作负总责,对所辖市、县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指导和实施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税务及金融管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工作。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明确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和用地安排等内容,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住房建设规划,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优惠和支持政策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纳入当地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确保优先供应。

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政府负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

第九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除符合《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外,还应当出具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准予购房的核准通知。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可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和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贷款利率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第十二条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以补交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变相进行商品房开发。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充分考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第十四条在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套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应当在项目出让条件中,明确配套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总面积、单套建筑面积、套数、套型比例、建设标准以及建成后移交或者回购等事项,并以合同方式约定。

第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生活水平、住房状况、家庭结构和人口等因素,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和各种套型的比例,并进行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按照政府组织协调、市场运作的原则,可以采取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社会责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也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机构直接组织建设。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中,应注重发挥国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的积极作用。

第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必须按照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严格执行《住宅建筑规范》等国家有关住房建设的强制性标准,采取竞标方式优选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在较小的套型内实现基本的使用功能。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安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有关住房质量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应在建设合同中予以明确。

经济适用住房的施工和监理,应当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有资质和良好社会责任的建筑企业和监理公司实施。

第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前期物业服务,也可以在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的指导下,由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符合居住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业服务。

第四章价格管理

第二十条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只能按成本价销售,不得有利润。

第二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基准价格及上浮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确定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价格主管部门应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各有关部门收取费用时,必须填写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交费登记卡。任何单位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十三条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成本监审,全面掌握经济适用住房成本及利润变动情况,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做到质价相符。

第五章准入和退出管理

第二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经济适用住房由市、县人民政府按限定的价格,统一组织向符合购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出售。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实行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的具体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城市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城镇户口;

(二)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

(三)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

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的家庭收入标准和住房困难标准,由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商品住房价格、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居住水平和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确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采取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市(区)、县人民政府逐级审核并公示的方式认定。审核单位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七条经审核公示通过的家庭,由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发放准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核准通知,注明可以购买的面积标准。然后按照收入水平、住房困难程度和申请顺序等因素进行轮候。

第二十八条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持核准通知购买一套与核准面积相对应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核准面积。购买面积在核准面积以内的,按核准的价格购买;超过核准面积的部分,不得享受政府优惠,由购房人按照同地段同类普通商品住房的价格补交差价。

第二十九条居民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土地。

第三十条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

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合同中予以载明,并明确相关违约责任。

第三十一条已经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又购买其他住房的,原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按规定及合同约定回购。政府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仍应用于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第三十二条已参加福利分房的家庭在退回所分房屋前不得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第三十三条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完全产权以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

第六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

第三十四条距离城区较远的独立工矿企业和住房困难户较多的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集资合作建房。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对象,必须限定在本单位符合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第三十五条单位集资合作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其建设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应当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不得利用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组织集资合作建房;各级国家机关一律不得搞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不得向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供应条件的家庭出售。

第三十七条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在满足本单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后,房源仍有少量剩余的,由市、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向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房条件的家庭出售,或由市、县人民政府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

第三十八条向职工收取的单位集资合作建房款项实行专款管理、专项使用,并接受当地财政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九条已参加福利分房、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人员,不得再次参加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实施住房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四十条单位集资合作建房原则上不收取管理费用,不得有利润。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市、县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后续管理,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对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居住人员、房屋的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第四十二条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

(一)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用地性质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二)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合作建房销售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三)未取得资格的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合作建房的,其所购买或集资建设的住房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限期按原价格并考虑折旧等因素作价收购;不能收购的,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责成其补缴经济适用住房或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与同地段同类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差,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的个人,由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限期按原价格并考虑折旧等因素作价收回所购住房,并依法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出具虚假证明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5

关键词: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区位差异;影响因素;地级市

中图分类号F30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2-0012-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03

城镇建设用地是各类用地中开发强度最大、利用程度最高的土地类型,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研究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相关研究的地理尺度大多只涉及到省区层面,从较微观层面对地级市城镇建设用地的探讨很少。而且,在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研究中较少考虑区位差异及其影响,事实上,区位条件是影响城镇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思考,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并推广到土地经济密度的分析上,确定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希望通过建立回归模型,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273个样本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讨资本、劳动力、土地三大投入要素和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等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进而从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三个层次揭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

1文献综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国内地理学、经济学与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热点[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土地无偿使用政策,忽略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商品属性[2,3],给城市土地利用留下隐患。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用地需求急剧膨胀,庞大的需求压力下,城市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的问题并未缓解反而加重,主要表现在城市用地失控,占用大量耕地[4-6];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5,7],城市土地产出偏低[8-11]等。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成为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迫切要求[12,13]。

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侧重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的经济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14]。直接衡量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在实际中仍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地价作为直接反应城市土地价值的指标,在数据获取上存在困难,不同城市之间数据缺乏可比性[14]。因此,许多文献都把土地经济密度(或称地均经济产出)作为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之一[1,6,15]。

国内关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研究中,除作为评价指标外,也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如对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土地经济密度与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交通区位等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比例呈负相关[16];对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水平由东向西递减,核心――边缘效应显著[13];1996和2004年单位城镇用地产出量指标显示了省区层面上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17]。这类研究大多只涉及到省区尺度,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更微观的地级市单元存在明显的差异[11],且在该尺度上区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更加显著。

区位条件对城市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开放条件下,沿海、沿边、沿江是能够反映重要发展优势的空间区位因素,但缺乏基础设施支撑的区位因素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因此具有交通优势的水陆、航空口岸是能够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力的区位要素。城市土地利用是一个伴随城市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区位条件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对土地产出效益有重要影响。本文在该假设的基础上,选择城镇建设用地为分析对象,以我国地级及其以上级别城市作为研究地域单元,考察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特别是区位因素的影响作用。

2研究方法与数据

2.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关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目前已有不少统计描述和回归分析[16,17],但对影响因素指标的选择并不一致,而且大多未给出足够的经济学原理支撑。事实上,在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和土地投入等要素对城市经济产出与增长的作用一直是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焦点之一[18,19]。城市经济学侧重对土地要素投入的考察,而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作为三大生产投入要素具有可替代性。因此,在实证计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被广泛应用,具体如下:

曹广忠等:中国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区位差异及影响因素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Q=aKαLβpγ(1)

式中,Q为城市经济产出,K为资本要素投入,L为劳动力要素投入,p为土地要素投入,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和土地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a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代表技术进步以及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的影响。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式(1)中有一个约束假设α+β+γ=1,此时两边除以p便得到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与各要素的关系式:

Qp=a(Kp)α(Lp)β(2)

从式(2)的推导可以查看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不仅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上的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等有紧密联系,还与技术水平和其他影响社会生产率的因素密切相关。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以下实证模型:

Y=a0Kα0Lβ0ΠiΦπiif(μθ)(3)式中,Y=Q/p,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Q取城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p为城镇建设用地总和;K0为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反映资本投入;L0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此外,可测量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水平a的因素包括了5个因子,分别是4个结构性因子向量Φi(i=1,…,4)和区位因子向量θ,而a0则代表城市其他无法度量的影响生产率水平的因素的综合作用。α,β,γ,πi(i=1,…,4)为各种要素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城市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水平、市场环境、城市开放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四方面。具体指标的含义和选择参见表1。其中,技术水平利用当年地方财政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一般预算内支出之和来测量;市场环境则通过市场经济度指标[20]来反映,一般市场经济度越高的城市市场环境越宽松;而城市开放程度选取了客运人口比例(全市客运总量/总人口,体现城市人口流动的频繁程度)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反映城市与外界的联系以及对投资的吸引力;城市发展水平则选取产业结构和反映区域人口集聚程度的二元差异度(市辖区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城市发展阶段和城镇均衡发展程度和对社会生产率的影响。

除上述四个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外,区位因素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对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1)对全国层面的考察,在计量分析中加入地带性差异和航空区位差异变量进行分析;(2)对沿海地区内部的考察,加入沿海城市区位差异和航空区位差异变量;(3)对内陆地区内部的考察,加入内陆城市区位差异和航空区位差异变量。其中,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是指该城市处在沿海省区和内陆省区。依据我国建立的多级口岸体系,本文只选取最能体现区位条件和区位特征的一类水陆、航空口岸进行研究(表2)。

对式(3)两边取对数,并代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得到用于线型回归模型的表达式为:

lnY=lna0+αlnK0+βlnL0+π1lnteep+π2lnmaDe+π31lnpaRa+π32lnFoin+π41lninSt+π41lnpoag+(μθ)+ε(4)2.2指标界定和数据来源

文章所研究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城镇建设用地上的城市经济产出,计量单位为万元/km2。其中城镇建设用地是指国土资源部2001年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标准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三类用地的集合。用地数据来源于国土资源部200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城市经济产出采用2004年各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统计数,数据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

经济社会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

Std.errorK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248.335352.367L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61.53181.388p全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km2)230.459205.931teep全市预算内科学教育支出(亿元)9.46714.352maDe市场经济度(%)0.8960.044paRa全市客运人口比例(%)16.10017.103Foin全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亿美元)3.0227.438inSt二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81.65110.363poag人口密度二元差异度3.1573.822

中“中国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相关统计资料。剔除数据不全的贵港、吕梁、巴中、思茅、兰州、嘉峪关、金昌、天水、平凉、陇南、固原、克拉玛依、韶关等城市,以273个样本城市为分析对象。

区位因素通过虚拟变量来表示,利用arcgis软件对中

国地级市域图和中国港口、河流、航空港、海域等矢量地图进行叠加查询,得到目标城市的区位变量值。

2.3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区位差异描述性分析

通过均值和方差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在全国层面上,还是在沿海地区内部或者在内陆地区内部,各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在不同区位上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别(表3)。

2.3.1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经济密度在全国层面上的梯度差异在全国层面,地带性差异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上都十分明显,沿海地区的二、三产业产出是内陆地区的3倍以上,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则是内陆地区的约1.5倍。而航空区位差异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均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在45个具有一类航空口岸的城市中,其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446km2,经济产出达到1329亿元,是无空港城市的3.7倍,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则也是1.5倍左右。

2.3.2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在沿海地区内部不同区位类型城市间的差异在沿海地区内部,口岸城市和空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沿海口岸城市与沿海非口岸城市均为50个,建设用地面积在均值上相差不大,但是经济产出相差约1倍,因此造成沿海具有一类水陆口岸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比非口岸城市要高超过1/3。而沿海具有一类航空港的城市比非空港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约1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超过2倍,则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约为非空港城市的1.5倍。

2.3.3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在内陆地区不同区位类型城市间的差异

在内陆地区,空港城市的经济密度有较明显的优势。内陆口岸城市与非口岸城市虽然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上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但是在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上的显著性水平只有72%,并不显著。而内陆空港城市与非空港城市之间在城镇建设用地、经济产出和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上均存在差异,空港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经济密度都明显高于非空港城市。

3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中,区位因素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因此分别构建两个模型,其中模型1单纯考察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模型2将社会经济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同时引进区位变量。通过比较分析两个模型的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区位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4。

3.1总体样本分析

首先利用所有城市样本进行回归建模。估算结果表明,加入区位虚拟变量后,模型R2由0.804增加到0.809,模型的拟合程度得到提高,说明在控制了投入要素和其他

社会经济变量后,区位因素仍然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具备显著影响,反映了区位条件是制约或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

模型2中,地带性和航空港差异的影响系数均在0.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中,沿海和内陆的地带性差异具有显著正效应(p=0.054),说明沿海地区城市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利用程度较高。沿海地区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区位条件,能够为城市吸引更多的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城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倾向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方式。而航空口岸反而呈显著负效应(p=0.095),在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益方面并不发挥积极的作用。

比较两个模型发现,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无论在显著性水平还是方向上的变化都不大,说明其影响稳定,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较高。要素投入方面,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均在0.001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城市的投资和劳动力规模能够明显影响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但在考虑区位因素前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土地经济产出的贡献程度有所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强烈的正效应(p=0.000),反映出科技水平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提高城市土地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市场经济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反映了在公证、宽松的市场环境下,城镇建设用地的资本价值表现得更彻底。外资呈显著正效应,说明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投资者和经营者更倾向于用资本、技术投入等代替土地消耗,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产业结构的系数显著为正(p=0.000),体现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越成熟,土地的利用越趋于集约和高效。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与土地经济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城乡人口密度的差距越大,土地的经济密度越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益。

3.2沿海地区城市样本分析

从全国尺度的分析可看出地带性和航空口岸区位差异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十分显著。为考察微观区位因素的作用-以及不同地带城市土地效益的影响因素差别,下面对具有地带性差异的两类城市分别讨论。

对沿海地区样本城市的回归计算结果显示,在两个区位因素的影响中,航空口岸依然为负效应,但并不显著,表明航空区位对沿海地区的影响作用不如全国明显。而沿海城市中具有一类水陆口岸对土地高效利用的积极影响十分显著,这说明在沿海地区具有水陆口岸比具有航空口岸更能对城镇建设用地经济产出和集约利用程度产生积极作用。

比较全国和沿海两个尺度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发现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影响都呈强正效应,说明资本和劳动要素对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十分稳定,要素投入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效益有显著效果。

此外,沿海地区其他有显著影响的指标主要包括:城市科技水平、市场经济度和城市产业结构。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仍然是沿海城市提高土地效益的重要促进因素,实现这种促进作用的关键在于优化二、三产业的结构,将先进的技术水平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经济要素投入城市生产。市场经济度的作用显著,反映了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可能造成市场不灵活的因素,会对土地的经济密度产生影响。

与全国样本相比,沿海地区受外商投资的影响变得不显著,反映了沿海地区城市已形成整体上相对宽松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土地效益对外资的依赖性降低。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与全国相比作用减弱,可能的解释是,沿海地区有大量经济快速发展的县级城市,这类人口集聚区的土地利用实际上已是城市用地属性,其经济产出也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促使这些地区人口二元差异对土地效益的影响弱化。

3.3内陆地区城市样本分析

内陆地区城市的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影响依然呈显著正效应,进一步说明目前要素投入在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他影响显著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市场经济度、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人口集聚差异度。其中,人口集聚二元差异的负面影响很大,从统计数据来看,内陆城市这一指标普遍较高,说明内陆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中心集中度,内陆地区大量的中小城市普遍存在除中心区外,其他县市缺乏产业支撑,无法吸引人口集聚的问题,土地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制于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外商投资的影响较大,说明内地城镇建设用地效益的提高对外来资本的依赖较大。而由于我国预算内财政收支体系较为统一,所以在市场经济度指标的影响方面,沿海和内地没有体现出的明显差异。

区位因素方面,航空口岸依然表现为负效应,但与全国相比变得不明显。内地城市水陆口岸区位的影响并不显著,呈现微弱的正效应,结合内陆城市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可认为目前对于内陆地区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提高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不是对外沟通联系的区位因素,而在于提高城市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强区域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进而带动城市的工业化。

4结论和讨论

城镇建设用地效益在不同区位条件的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全国层面,具有地带性和空港区位差异的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差1/2左右。沿海地区具有水陆口岸城市的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高出非口岸城市1/3;空港城市约为非空港城市的1.5倍。内陆城市的区位差异相对较小。在土地效益的区位差异如此明显的基础上,城镇土地利用的引导策略与管理措施的制定应与城市的具体条件和发展阶段相适应。

沿海水陆口岸的区位影响显著;而内陆地区水陆口岸的区位优势有待发掘。全国层面,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地带性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为显著正影响;沿海地区一类口岸城镇在沿海地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内陆城市沿边、沿江甚至沿海口岸(如广西)的区位条件效果不明显,内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相一致。沿海口岸城市区位优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样提高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相比之下,内陆沿边城市的外部市场条件和自身发展环境都不优越,导致口岸的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航空口岸对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作用有待提高。具有一类航空口岸的城市,其口岸优势作用不明显,这体现出我国当前产业升级仍未能壮大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使得我国的航空口岸当前仍处于低级的客运和有限的货运服务层次,未能发挥出对经济的大幅带动作用。

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水平、市场环境是影响土地效益的主要因素。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这与我国大部分城市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是一致的。现阶段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提高科技水平对提高我国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的土地效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国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任务。宽松的市场环境也是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保证。

不同区位条件下,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受各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外商投资和人口集聚二元差异度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较不明显,而内陆城镇仍然受其深刻影响。这反映了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沿海地区的城市普遍已度过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而内陆城市的发展后劲尚未完全激发,城镇建设用地的潜力有待挖掘。因此,提高土地的经济密度,不同区位的城市着力点应各有侧重,内陆城市着重吸引经济要素的投入,启动经济发展引擎;沿海地区强调在巩固市场规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毛蒋兴,阎小培,王爱民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48-53.[maoJiangxing,YanXiaopei,wangaimin,etc.aReviewandprospectofStudiesontheintensifiedUrbanLandUseinChinasince1990s[J].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2005,21(2):48-53.]

[2]陈方南.新中国城市土地政策评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89-93.[ChenFangnan.evaluationandanalysisoftheChineseUrbanLandpolicy[J].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06,(6):89-93.]

[3]宋嘉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和重构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19(1):1-4.[SongJiage.DefectofLandexpropriationSystemanditsRebuildinganalysisinourCountry[J].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2007,19(1):1-4.]

[4]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16-28.[taoRan,YuanFei,CaoGuangzhong.RegionalCompetition,LandSaleandFiscaleffectofLocalGovernment[J].theJournalofworldeconomy,2007,(10):16-28.]

[5]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63(3):301-310.[LiuXinwei,ZhangDingxiang,ChenBaiming.CharacteristicsofChina'stownlevelLandUseinRapidUrbanizationStage[J].actaGeographicaSinica,2008,63(3):301-310.]

[6]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ShaoXiaomei,LiuQing,ZhangYanyu.advancesandexpectationsofintensiveLandUseResearches[J].progressinGeography,2006,25(2):85-95.]

[7]张民省.浅论我国城市巨型化发展的危机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3):27-29.[Zhangminxing.onChina'sHugeCitiesoftheDevelopmentoftheCrisisCountermeasures[J].UrbanStudies,2008,15(3):27-29.]

[8]郑顺平.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手段――城市新区土地开发综合分析[J].规划师,2003,19(10):41-44.[ZhengShunping.KeymeasuresinintensifiedUseofLand――GeneralanalysisonLandDevelopmentinCitynewDevelopedareas[J].planners,2003,19(10):41-44.]

[9]王筱明,吴泉源.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1):36-37.[wangXiaoming,wuQuanyuan.StudyonLandintensiveUtilizationintown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1,11(51):36-37.]

[10]吴郁玲,曲福田.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07,29(6):106-113.[wuYuling,QuFutian.mechanismofintensiveUrbanLandUseinChina:theoreticalandpracticalStudy[J].ResourcesScience,2007,29(6):106-113.]

[11]罗罡辉,吴次芳.城市用地效益的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3):367-371.[LuoGanghui,wuCifang.ComparativeStudyonUrbanLandUseefficiency[J].economicGeography,2003,23(3):367-371.]

[12]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taoZhihong.theDiscussionofSeveralBasicproblemsonUrbanLandintensiveUtilization[J].ChinaLandScience,2000,14(5):1-5.]

[13]林坚,祖基翔,苗春雷等.中国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3):46-53.[LinJian,ZuJixiang,miaoChunlei,etc.SpatialDifferenceanalysisoftheeconomicDensityofConstructionLandatCountyLevelinChina[J].ChinaLandScience,2008,22(3):46-53.]

[14]林坚,陈祁晖,晋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4-7.[LinJian,ChenQihui,JinJingyao.HowtoUseLand――theintentionandtheappraisingindexonintensiveUsingtheLandinCities[J].ChinaLand,2004,(11):4-7.]

[15]郑泽庆,黄贤金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3):89-94.[ZhengZeqing,HuangXianjin,etc.ReviewontheResearchofUrbanLandintensiveUseassessmentinChina[J].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8,23(3):89-94.]

[16]冯科,吴次芳,陆张维等.中国土地经济密度分布的时空特征及规律――来自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地理,2008,28(5):817-820.[FengKe,wuCifang,LUZhangwei,etc.DiscussionsaboutSpatialtemporalCharactersandtheLawofLandeconomicDensityDistributionevidencefromprovincialpanelDatainChina[J].economicGeography,2008,28(5):817-820.]

[17]曹广忠,徐子芝.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省级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49-54.[CaoGuangzhong,XuZizhi.ontheSpatialCharactersofintensiveUrbanLandUseanditsinfluencingFactorsonprovincialLevelinChina[J].UrbanStudies,2008,15(4):49-54.]

[18]millseS.anaggregativemodelofResourceallocationinametropolitanarea[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6,57:197-210.

[19]康拉德•斯塔尔.城市企业区位理论[a].见: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2卷)[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5.[ConradStahl.theoryofUrbanenterprise'sLocation[a].HandbookofRegionalandUrbaneconomics(vol.2)[C].Beijing:economicSciencepress,2003.45.]

[20]李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差异[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97-106.[Lipei.theefficiencyandDisparityofUrbaneconomicGrowthinChina[J].theJournalofQuantitative&technicaleconomics,2007,(7):97-106.]

ontheLocationDifferenceandinfluencingFactorsoftheeconomic

DensityofUrbanConstructionLandinChina:evidencefrom273prefecturelevelCities

CaoGuangzhong1BaiXiao1,2

(1.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2.CollegeofenvironmentalandUrbanSciences,ShenzhenGraduateSchool,pekingUniversity,

ShenzhenGuangdong518055,China)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6

一、积极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一)合理控制商品住房开发建设总量。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安排商品住房开发建设计划,对城镇年度商品住房开发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编制商品住房年度开发建设计划,于上年度11月底以前报市政府核准后公布实施。

20*年度市中心城区(浔阳区、庐山区、九江开发区,下同)商品住房开发建设计划总量控制在140万平方米。

(二)明确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总量。按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面积(不包括拆迁还建房)不低于年度商品住房上市总量20%比例的要求,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核定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并依据经济适用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编制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投资计划和用地计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于当年一季度向社会公布。建造的经济适用住房可部分用于廉租住房。

20*年度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为28万平方米(面积以年度商品住房上市总量20%核定)。严格控制企业集资建房,少数企业确需集资建房也必须纳入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其中80%用于解决该企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用于社会经济适用住房。

(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便民、利民的原则,选择用地条件较好、交通便捷的地段,并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纳入当地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并优先供应。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划拨土地后,改变土地用途,变相用于商品房开发。

(四)经济适用住房户型设计以二室一厅和二室二厅为主,套型建筑面积按80平方米左右控制,最高不得超过90平方米。中心城区套型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76平方米,可适当安排一部分套型建筑面积45平方米左右一室一厅户型。

(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建设质量和小区环境上不低于同期上市普通商品房建设的标准,做到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环境优美、便利节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应当实行物业管理,为居民营造文明、安全、整洁、便利的生活环境。

(六)经济适用住房可采取以下方式建设:

1、由政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直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

2、按照政府组织,企业市场运作的原则,由政府划拨土地,按规定减免规费,限容积率、限户型、限价格,公开招标确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投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有二级以上资质、充足的资本金、良好的开发业绩和社会信誉。

3、鼓励开发企业在开发项目中建设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部分按规定减免规费,其开发项目可减免一定比例的市政设施配套费,并再核减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对应比例。

4、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定量合建开发建设模式,在土地挂牌出让时,设定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住房,明确该项目的有关优惠政策,并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予以约定。

二、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标准

(七)经济适用住房最高限价以当地中低收入家庭通过8至10年的努力,基本具有买得起80平方米左右住房的能力标准来计算,中心城区原则上经济适用住房的最高限价不超过上年度商品住房均价的50%。20*年度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最高限价为1200元/平方米。今后每年根据上年度消费品价格总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商品住房价格指数等因素调整,并于当年元月份向社会公布。

各地应按省政府总体要求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最高限价,报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八)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基准价格按照《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由价格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具体项目进行核定后向社会公布。

(九)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免征中小学基建附加费;减半征收人防易地建设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资金、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市政设施配套费、工程质量监督费、白蚁防治费、防雷设施验收费、工程定额测定费。

三、严格界定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

(十)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市区城镇户籍满5年以上;

2、符合当年度公布的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

3、现住房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

4、已婚或离异带有子女。

经济适用住房应优先出售给中低收入家庭中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户主年龄50周岁以上、残疾人、烈军属、市级以上劳动模范。

各地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条件,结合实际制定。

(十一)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按统计部门上年度公布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乘以小于1的系数确定,并于当年一季度向社会公布。20*年中心城区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为6191元。各地中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

(十二)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1、已参加集资建房的;

2、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含安居工程)的;

3、已参加房改购房的(含在外地已参加房改购房);

4、单位奖励赠送住房的。

经济适用住房暂不向公务员出售(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

四、规范经济适用住房购买程序

(十三)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销售按照“个人如实申请、社区群众评议、房产部门管理、政府严格审核、逐级张榜公示、分类摇号排序、社会公开监督、违规操作必纠”的原则,采用“五道程序、四道把关、三榜公示”方式供应。

五道程序:个人如实申请、社区评议推荐、街道受理初审、区政府复审、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和检查监督。

四道把关:社区把好评议推荐关、街道把好初审关、区政府把好复审关、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把好审定和检查监督关。

申请人凭实际居住地社区的推荐证明到街道办事处领取申请登记表,并携带户籍证明、婚姻证明、家庭收入证明和住房情况证明(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出具,无工作单位的由实际居住地社区负责出具,或者提供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享受失业保障证明;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由民政部门出具相关证明),向街道办事处申请,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初审、区政府组织复审、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

三榜公示:

1、第一榜公示街道办事处初审完毕后,在申请人居住地社区、户籍所在地社区和工作单位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10天,对有异议者由街道办事处组织调查。

2、第二榜公示区政府复审完毕后,由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编号(编号当年度有效),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人居住地社区、户籍所在地社区和工作单位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15天,对有异议者由区政府组织调查,对不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3、第三榜公示公开摇号确定后,由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政府网站、九江日报等媒体上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为15天,对有异议者由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调查。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采取电视现场直播公开摇号的方式予以确定,公开摇号时邀请公证人员、申请代表参加。同时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受理信件投诉,全过程接受群众监督。

对摇号中签的申请人,由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发经济适用住房准予购买通知单,注明申请人可以购买的户型标准。持有准予购买通知单的申请人必须在规定的购房期限内选购。逾期未选购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申请。严禁炒卖房号,一经发现取消购买资格。

各地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适用住房购买程序。

(十四)负责审查的单位可以通过邻里访问、入户调查、查档取证以及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家庭的人口、收入和住房状况以及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对申请人不配合调查的,取消申购资格。

(十五)为提高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支付能力,住房公积金贷款优先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发放,同时,加大住房公积金归集力度,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缴交覆盖面。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由30%降为20%,并实行住房公积金贷款保险自愿原则。

五、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20*年中心城区启动二期廉租住房建设,解决400户特困家庭住房困难。各地也要安排一定规模廉租住房建设。中心城区争取三年内、各地争取五年内解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8平方米城镇低保户的住房困难。

(十七)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资金的来源,实行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渠道筹措原则,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土地出让净收益中5%以上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廉租住房补充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等。城镇廉租住房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购建、维修和物业管理等,不得挪作他用。

(十八)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房源。各地可采取从经济适用住房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廉租住房、收购现有旧住房和空置商品住房作为廉租住房、新建廉租住房小区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房源。中心城区用于收购现有旧住房和空置商品住房作为廉租住房的资金每年安排885万元。

六、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监督管理

(十九)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每年要会同民政、街道等相关部门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的收入、人口及住房等状况进行复检,并根据复检结果对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资格、方式、额度等进行及时调整。建立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联网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申请家庭、已购买家庭和已租家庭的动态信息档案管理系统。

(二十)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权属登记时,房屋登记部门应当在房屋所有权证上加注“经济适用住房”字样和房屋总价,并在产权人栏目中填写申购表中所有成员姓名;国土资源登记部门应当在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上注明土地性质为“划拨土地”。

(二十一)经济适用住房每户家庭只能购买一次。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原租住的公有住房由产权单位收回。

(二十二)经济适用住房不允许上市交易。如需出售,由政府按届时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收购,用于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二十三)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严禁用于商业性经营、仓储等非居住性用途和出租,一经查实,由政府原价收回。

对未参加房改但已享受住房分配货币化补贴的职工,如已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当停止发放住房补贴。

(二十四)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购买、租赁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规划设计条件、规划批准文书和土地用途,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罚;对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以及不执行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价格标准的违法行为,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擅自向未取得资格的家庭出售经济适用住房或租给廉租住房的,由当地政府责令限期收回,并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二十五)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骗购(租)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取消其购(租)房资格,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不得再次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租赁廉租住房;对已取得的住房立即追回,并按规定予以处罚,由所在单位对申请人给予行政处分。

(二*)对审核不严或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主管部门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责任

(二十七)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市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领导小组,负责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制度的实施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房管局作为专门管理机构,增配必要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制度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各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制度由当地政府负责组织实施,要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内增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专门管理机构,并配备必要的管理人员,以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

(二十八)各地应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力度,市政府把控制商品住房开发总量、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年年初由市长同各地行政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年底由市房管、国土、规划、财政、物价、监察等部门组织检查考核。突破年

度商品住房开发总量控制计划或年度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达不到年度商品住房上市总量20%的,市政府将取消或减少其下年度农用地转用指标安排,停止转移支付、各项补贴和建设资金拨付,并追究行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各地经济适用住房达不到年度商品住房上市总量20%的部分应在下一年度补充完成。

(二十九)各级人民政府房管、发展和改革、国土、建设、规划、财政、物价、民政、税务、工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同配合,积极做好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的有关工作。监察部门对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和建设部等七部委《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面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第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城镇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因地制宜,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对州(地、市)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州(地、市)人民政府对所属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工作实行目标责任考核。

第五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经济适用住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或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监察、财政、国土资源、税务及金融管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经济适用住房有关工作。

第六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项目布局和用地安排等内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优惠和支持政策

第七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供应,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中介、经营服务性收费按不高于应收费用的50%计取。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可以以在建项目作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开发贷款。

第十一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个人可按规定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可优先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或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

第三章土地供应

第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应,纳入当地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确保优先供应。

第十三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划拨前,由市、县规划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对下列事项提出书面意见,作为土地划拨的依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以下条件在《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中予以明确。

(一)项目的规模和开发期限;

(二)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条件(地块面积、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程、绿地率及其他土地利用要求);

(三)须配建的公共设施;

(四)建筑总面积、住宅建设的总套数,其中配建的廉租住房套数,以及其他套型住房的单套控制面积和套数;

(五)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在普通商品住房小区中配建经济适用住房的,必须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数、套型面积以及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购的条件等。

第十五条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计划改变土地用途搞商品房开发。严禁以经济适用住房名义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后进行转让和囤积。

第四章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年度计划管理,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要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对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合理安排区位布局。

第十七条经济适用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可采取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良好社会责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也可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机构直接组织建设。

第十九条市、县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济适用住房需求和当地住房市场供应情况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规模。每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面积一般按上年住宅竣工量的10%左右确定。

第二十条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以集中建设和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等形式进行。其中,配建比例由县(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适用住房需求和建设规模要求确定。

开发商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按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确定应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减免税费的优惠。

第二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当坚持经济适用、功能齐全、安全美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应当符合城镇规划对日照间距、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以及公共设施的要求;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不得使用国家和地方明令淘汰的建材、产品及部品。

第二十二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对其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向买受人出具《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并承担保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第二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前期物业服务,也可以在社区居委会等机构的指导下,由居民自我管理,组织制定物业服务制度,提供符合居住区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物业服务。

第五章价格管理

第二十四条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应当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其销售基准价格及浮动幅度,由有定价权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依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综合考虑建设、管理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利润率按不高于3%核定;市、县人民政府直接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按成本价销售,不得加利润。

第二十五条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应当实行明码标价,销售价格不得高于基准价格及上浮幅度,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各地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确定后,应当向社会公布。价格主管部门应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收费卡制度,各有关部门收取费用时,必须填写价格主管部门核发的交费登记卡。任何单位不得以押金、保证金等名义,变相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单位收取费用。

第二十七条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成本监审,全面掌握经济适用住房成本及利润变动情况,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做到质价相符。

第六章申请、审核与产权管理

第二十八条城镇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当地城镇户口;

(二)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

(三)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

第二十九条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制度。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审核、公示和轮候的具体办法,并向社会公布。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品房开发项目中配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应按公布的价格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组织销售。

第三十条经济适用住房资格申请采取街道办事处(社区)初审,市、县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复审并分别进行公示的方式认定。审核单位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和住房状况等情况进行核实,并对申请人情况张榜公示10个工作日以上。

第三十一条经审核公示通过的家庭,由市、县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发放准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核准通知,然后按照收入水平、住房困难程度和申请顺序等因素进行轮候。

第三十二条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房屋、土地登记部门在办理权属登记时,应当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三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不满5年,不得直接上市交易,购房人因特殊原因确需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由政府按照原价格并考虑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购房人上市转让经济适用住房的,应按照届时同地段普通商品住房与经济适用住房差价的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具体交纳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政府可优先回购;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所定的标准缴纳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后,取得完全产权。

第三十四条经济适用住房可售可租。符合购买条件的家庭只能按规定的标准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已参加福利分房或已经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因购买能力不足的,可以申请租赁经济适用住房。

第七章集资建房

第三十五条集资建房是经济适用住房的组成部分,是在政府和单位的扶持下,通过职工个人筹集资金,利用单位自用土地进行住房建设的一种形式,是职工享受房改优惠政策的途径之一。住房困难户较多的工矿区、困难企业和破产改制企业危旧住宅区改造项目,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进行集资建房。

第三十六条集资建房项目要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集资建房的面积标准、优惠政策、供应对象、产权关系等均按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第三十七条已购买房改房或参加过单位集资建房、已按住房货币化分配办法领取住房补贴或已领取了住房补助费的职工家庭,不得再次参加单位集资建房。

第三十八条各级国家机关不得进行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任何单位不得利用新征用或新购买土地组织集资建房;不得借集资建房名义,变相实施住房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三十九条单位集资建房在满足本单位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后,房源仍有少量剩余的,由市、县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统一向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家庭出售,或以成本价收购后用作廉租住房。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管理中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

(一)擅自改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建房用地性质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二)擅自提高经济适用住房或集资建房销售价格等价格违法行为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三)不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参加集资合作建房条件的家庭,所购买或集资建设的住房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限期按原价格并考虑折旧等因素作价收购;不能收购的,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责成其补缴经济适用住房或单位集资合作建房与同地段同类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差,并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一条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条件,骗购经济适用住房或单位集资建房的个人,由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限期按原价格并考虑折旧等因素作价收回所购住房,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出具虚假证明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二条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和对购房对象资格审查中、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各州、地、市、县人民政府经济适用住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下发之日前批准建设的经济适用住房,已销售的仍按原规定执行;未销售的或已审批但尚未开工的项目,凡不符合本办法规定事项的,应按本办法做相应调整。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8

有关建设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一:浅析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投入,水利工程施工项目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怎样才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成为了水利工程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笔者主要从西藏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出发,在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的影响;最后就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当地经济效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西藏;经济效益;分析

在西藏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必然会在某些方面对其他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看,首先是可以对生产领域产生巨大的作用,从而为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其次是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和调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因此,总的来说,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水利工程的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具有涉及面广、投资金额多、操作技术复杂、建设时间长等特点。从水利工程使用的材料来看,绝大部分以土方、砂、石料、木材以及钢材等为主;从施工的方式上看主要采用了机械开挖、抬、挑、运等人工操作方式;从水利工程的类型上看,不仅有大坝、电站、泵站以及水闸等混凝土和机电安装工程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工程,还包含有河道、堤坝、水土保持以及灌溉排水渠道等劳动密集型的工程项目;从水利工程使用的劳动力来看。由于当前工程施工方式与之前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机械化施工或者技术含量高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以熟练工人为主要施工人群,然而对于人工施工方式的土石方等劳动密集型的工程则主要当地农民为主要施工人群;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位置,可以在农村,也可以在城市,但是西藏地区的绝大部分水利工程都是在农村。正是鉴于这些水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所需要的农村劳动力也存在着差异,当地农民可以从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就业和劳务输出的机会。

2.水利工程建设对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2.1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西藏地区的资源丰富,但是因为水资源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地建设一定规模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缓解西藏地区的缺水问题,从而为当地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缩小东西发展的差距,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2.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全国经济发展

西藏地区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水源基地,绝大部分的矿产资源在全国资源的总量中所占比例较高。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更多,但是矿产、能源以及都是高耗水工业,它们的发展规模跟水资源的供给程度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大力提倡水利工程建设后,可以促进这些工业的发展,从而有效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支撑。

2.3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当地粮食产业平衡

由于西藏地区水资源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当地建设水利工程,可以增加工业的供水量,增加农民种植的灌溉面积,促进当地粮食的增收,从而促进了当地粮食产业平衡的目的。

2.4提高就业率,缓解劳动就业压力

在建设水利工程以后,可以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一些矿山的开发和工厂的新建,将有效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化进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通过水利工程带动的其他行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将近几百万个就业机会,然而仅仅对于通过第三产业增加的就业机会的数量就很多。在农村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民的灌溉面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赚钱的机会,从而有效的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3.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1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降低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

从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来看,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自然环境的面貌,对生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针对水利工程做出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布局,并根据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严格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完成了水利工程建设后加强后续工作的处理等等,从而降低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

3.2从水利工程建设的优势出发,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绝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坝,它们更大的作用是带动当地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工程,都会带动一系列与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西藏地区的水土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综合经营,促进当地居民增收,是将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的重要途径。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可以大力鼓励和提倡水利养殖业,一般一个水库都有稳定的水源,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这无疑给当地开展水利养殖提供了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般大型的水利工程本身就可以当做是一种建筑景观,在加上各个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一般都可以形成壮美的自然景观带。三是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周边的闲置地营建经济林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还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调节和绿化作用。

3.3建立、健全相应配套设施,从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

从西藏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来看,其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配套设施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尽可能满足主体工程对配套设施的需求,并要争取实现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就应该有对应一套辅助设施。并将这些辅助设施纳入规划议程中,才有可能同时投入使用,以期提供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采用科学性的方法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

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不仅要体现在水利工程建造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工程投入的使用后加强对其的管理,从而降低因为对水利工程管理不善引发的各种问题。详细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严把水利工程的招标要求,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尽可能保证招标的透明度,从而防止一些不法分子进行暗箱操作。其次在进行水利工程实际的时候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精细的设计,要从当地的地形、自然环境以及水文地质等环境设计施工方案。对于跟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型水利工程,要在充分征得农民的意见进行设计。然后,在水利工程的承包中要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每一次的转包都意味着利润的产生和工程成本的增减,甚至是降低工程的质量。最后,要制定监督制度,对于工程的施工,要充分发挥监理人的作用,做到环环相扣,健全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督体系。

4.总结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相互联系的,只有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安定。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式来看,我们应该站在水利工程的历史角度上,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以及发电等方面发挥泽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说我国目前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部门不懈努力,探讨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洪小波.论水利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安全风险控制与管理决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5):114-117.

[2]彭瑞雯.浅谈水利建设建筑工程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5(5):47-49.

[3]俞慧芳.水利建设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联动监督[J].上海城市发展,2004(6):50-50.

[4]杨祖雷,曹锐.浅谈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228-230.

[5]邹正波.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8):53-54.

有关建设工程经济论文范文二:浅析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摘要:本文笔者通过对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编制方法进行浅析,说明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在工程造价管理乃至整个工程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工程造价管理、编制工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又稳定地发展,建设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开工建设,出现此番繁荣景象是因为建设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积极追求。那么,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是什么呢?按照现阶段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社会全面监督的环境下,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工程造价管理,即是在建设工程项目从策划决策到建设实施,再到整体工程的竣工验收各个阶段进行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工作。其中,在各个建设工程阶段造价管理起到提供审核标准、调整目标、控制导向等作用的,就是运用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笔者曾参与过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工作,现就对其作如下几点分析以飨读者:

一、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概念及其作用。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指以单位工程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已完工程或者在建工程的经济技术数据的整理、归纳和总结,以建筑面积、体积或成套设备装置的台或组为计量单位而规定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标准和造价指标。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贯穿全过程,包括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技术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招标投标与施工阶段,为各阶段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提供依据和标准,其主要作用有: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可以作为编制投资估算的参考。投资估算的编制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根据拟建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项目技术特征选择部分类似的典型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和对比,并适当地对数据予以修正,结合编制人员的经验,作出可靠度较高的投资估算。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确定投资额和主要材料计划的主要依据。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主要是建设工程项目的规模、投资数额及来源、主要材料设备的用量、新增生产能力及经济效益等的计划工作,编制计划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计算固定资产的需要量,然后综合计算固定资金的需要量,落实投资恶和主要材料的使用计划。

(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方案比较、设计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根据相关资料研究,设计阶段的费用只占工程全部费用不到1%,但在项目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其对工程造价影响程度高达75%以上,可见设计阶段是建设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作的关键。设计人员可以运用技术经济指标,能够快速地计算出各个设计方案中相应的工程造价以及材料的消耗量,通过细化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对比进行设计方案的优化,从而选择经济效益较佳的设计方案。

(4)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招标单位编制招标控制价及招标工程量清单的依据。招标单位在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过程中,由于招标工程量清单的完整性是由招标单位负主要责任,运用技术经济指标,判断清单工程量计算上是否有漏项、错项的情况,以免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招标单位要承担其中的经济风险,亦可以减少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合同纠纷。

(5)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以及制定投标策略的依据。投标单位根据投标项目的特征与技术经济指标中的类似工程的对比,进行成本的测算,预测工程项目的不确定因素和评估项目的风险,为投标报价提供策略性的基础依据。同时,投标单位可以根据技术经济指标中的主要材料指标匡算主要材料的用量,为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提供实质性数据,以便中标后能够准确地投入施工,从中追求额外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

1、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依据主要有:(1)标准设计图纸和各类工程典型设计。(2)国家颁布的建筑标准、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3)各类工程造价资料。(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及现行的预算定额和补充定额。(5)人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及其他价格资料。

2、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可以按以下步骤编制:

(1)成立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编制小组,拟定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原则和方法,确定指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确定基价所依据的人工工资单价、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单价。(2)收集整理编制指标所必需的标准设计、典型设计以及有代表性的工程设计图纸,设计预算等资料,充分利用有使用价值的已经积累的工程造价资料。(3)编制阶段。(4)最后经过核对审核、平衡分析、水平测算、审查定稿。

3、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具体编制方法:

(1)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基础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积累。通过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决定着技术经济指标的可靠程度和真实性,关系到技术经济指标编制工作的成败。组成基础资料的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包括了建设规模、建设质量等级要求、工程内容、项目结构特征、项目主要施工工艺的工程项目特征资料;第二个是建设工程造价资料,包括招标控制价、施工预算价、投标报价和竣工结算价等的造价文件以及相关的计价依据和人工工资标准、材料预算价格、机械台班预算价格及其他价格资料。其中,竣工结算价最能够反映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工程造价,应该作为资料收集和积累的重点。

(2)对收集和积累的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基础资料进行适当的处理。由于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有可能并不完全直接用于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为了使技术经济指标更加可靠以及适合使用,编制人员往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调整。①当出现国家、部门以及地方的相关造价规定已经更新,相关税费已经修改,相关清单编制的方式或定额子目的套用方式已经修改,相关计价程序已经修改,人工材料机械单价大幅度提升等的情况,编制人员应该根据已经更新或者修改的相关规定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适当的处理。②编制人员还必须检查基础资料的准确性,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开项的正确性、套用定额子目的正确性、措施费计算的正确性。③基础资料的统一性处理。由于收集和积累的基础资料可能建设的时期各有不同,编制人员必须对基础资料的人工材料机械单价、管理费、规费税金进行统一性处理,以确保基础资料的相互可比性。

(3)编制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的组成内容及表现形式。

①工程概况的编制是技术经济指标重要而不容忽视的步骤,其编制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技术经济指标的运用。编制人员必须将工程的面积层数、结构、外部装饰、内部装饰、电气、给排水、消防、通风空调等的情况在工程概况中描述清楚。以某办公楼工程为例,工程概况应该如此描述:建筑面积、层高为28039,地上9层,第一层6m,第二至九层4.8m,总高度42.6m。结构形式:框架结构,Dn500管桩,C30、C35柱,C25、C30、C35梁,C30、C35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200mm,内墙200、120mm。外部装饰:外墙涂料,屋面涂膜防水,SGK防水隔热砖。内部装饰:墙面满刮腻子、乳胶漆两遍、卫生间400400抛光砖。地面楼面门厅电梯厅600600抛光砖,卫生间400400抛光防滑砖,楼梯水泥砂浆面层。天棚满刮腻子,乳胶漆两遍,卫生间、门厅、电梯厅、楼梯间铝合金条板吊顶。

②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用来反映建设工程造价的,所以技术经济指标的组成内容主要是工程造价的组成。其中,造价的组成按照单位工程可以分为土建工程、装饰工程、暗装工程、安装工程(包括电气工程、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电梯工程);按照造价组成可以分为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和税金;按照费用组成可以分为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管理费、利润和其他费用。

③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最终成果是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是每100建筑面积工程量指标和单位工程量经济指标。例如,某建筑面积为28039的办公楼工程,经过对其竣工结算价的分析处理,每100建筑面积工程量指标和单位工程量技术经济指标分别是,桩是34.31m、287元,钢筋是7.07t、6815元,模板是312、60元,楼地面块料是96.8、181元,墙柱面涂料是172.67、38元。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9

一、找准方向,增强服务经济建设的针对性

执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既不是放弃本身职责去直接从事经济工作,也不是单纯对违规违纪问题处理,更不是片面的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职能,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和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治理经济环境是执法监察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抓住这个切入点,执法监察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才能体现出为经济工作服务的自身价值。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贴近经济,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认真调查研究,查找并及时解决干扰、阻碍、危害经济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发展清淤排障,保驾护航。就目前情况而言,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的消极不利因素突出表现为两大矛盾:一是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决策、决议与个别单位部门贯彻落实上中梗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着不办、落实不力;二是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优质高效服务、文明依法行政与个别单位部门及工作人员职责意识差、服务质量低劣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作风疲沓、效率低下,甚至乱收乱罚、吃拿卡要、作风粗暴。另外,打假打私不力,制假售假泛滥,欺外排外、寻衅滋事以及扰乱社会稳定等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执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就要突出解决两大主要矛盾,同时重视其他各类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工作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良好环境的培育、维护和治理,对于经济发展振兴的作用尤为重要和突出。因此,坚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重点,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能,清理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当前及今后执法监察工作的主题和方向。

二、强化措施,拓宽服务经济建设的途径

为经济建设服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任务。开展执法监察,既要树立服务经济的意识,找准位置,明确方向,更要强化措施,拓宽领域,增强服务的力度,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我们认为,法监察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两项作用,当好两个角色。一是充分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当好服务经济的“检查官”。执法监察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有其独特的职能优势,从执法监察方式上,可以主动地走向监察对象,可以定期检查,也可以随时检查;可以超前检查、同步检查,还可以跟踪检查。从对象上看,主要是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法守法情况的监督检查,是“执法的再执法,监督的再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经济建设的实际,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机动地运用不同的监察方式,切实解决干扰破坏经济环境,阻碍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当好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检查官”和“守护神”。在监督检查中,要善于突出重点抓典型,查办案件树权威,这是执法监察工作效果最有力的体现。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其作用表现在查处一件,带动一线,影响一片,既对危害经济环境行为起到了惩戒和教育作用,又能对各单位各部门特别是各执收执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起到较强的震慑和警示作用。同时,开展执法监察不仅要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查处,还要关口前移,变事后惩处为事前防范,将被动查堵向主动预防转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大监督检查的工作力度。二是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当好服务经济的“协调员”。执法监察工作涉及面宽,业务性强,随着反腐败形势的发展,在治理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日益部门化、职业化、专业化,纪检监察机关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仅当好“检查官”,还要当好“协调员”,要通过组织协调,调动起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牵好头,当好主角,又充分发挥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主动搞好协调配合,把业务部门熟悉管理、法规、政策和内部监督的优势同纪检监察部门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不越位也不越权,既不揽功也不诿过,始终站在监督的角度,正确展行监察职能,发挥综合监督的整体效能,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强大的工作合力。

三、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经济建设的效果

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篇10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意见

    (湖北省建设厅  1998年7月27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现就加快发展我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目的和原则

    (一)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目的是加快全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进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住房供应体制,促进普通住宅建设与消费,使住宅建设成为我省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立足市场,面向广大居民,实行政府扶持,公司开发,单位支持,个人负担的原则;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兼顾县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三)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建设的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的普通微利住房。

    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线由市(县)人民政府依据本地区职工家庭工资水平、住房面积标准和住房价格等因素确定,每年公布一次。

    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项目组织和报批

    (四)省计委、省建设厅根据省政府批准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及实施方案,将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下达各市、县。各市、县计划、建设、土地、银行等部门要组成项目工作组,对项目进行筛选、审核,并将确定的项目联合上报省计委、建设厅、土地局和人民银行。承诺贷款的银行将承诺的信贷计划上报各商业银行省分行。

    (五)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应符合下列条件:

    1、已经通过划拨方式(集体土地先征后划)取得建设用地或所需建设用地已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以及政府承诺划拨土地;

    2、基础设施公共建设配套设施经费已经落实或者市政府承诺进行市政配套,公共建设能及时到位,项目建成后,能投入正常使用;

    3、能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销售前景;

    4、要有担保的单位和具体办法或有与申请的贷款数额相对应的合法抵押物,并已取得有审批权限的当地商业银行二级以上(含二级)分行的承诺。

    (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的申报内容:

    1、各地按全省经济适用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的项目落实情况,主要是建设计划即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包括项目总计划和本年度计划)、土地利用计划(包括项目总计划和本年度计划)、信贷计划(包括项目总计划和本年度计划)以及规划方案。

    2、各地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各项配套优惠政策。

    3、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自有资金(不少于投资总额30%-60%)的筹资方案和住房销售方案。

    5、各地制定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的组织实施方案。

    6、各地确定的贷款承办银行及所需贷款额度的承诺书。

    (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和项目贷款计划由省计委、省建设厅、省土地局、人民银行省分行及有关商业银行省分行审批或上报。

    三、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要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不符合规划及规范要求的,不得开工建设。

    (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依法用地的原则,尽可能不占用或少占用耕地。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用地实行划拨方式供应,免收土地出让金,严禁炒卖经济适用住房用地。

    (十)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规划、设计,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和设计单位承担,采用招投标、方案竞选等方式,优选规划设计方案,并按程序报批。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

    (十一)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水平。

    (十二)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要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和施工单位,中标单位不得转包。要积极推行建设监理制度,提高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要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十三)工程项目的验收,要严格执行国家验收规范及《住宅小区竣工综合验收管理办法》。通过验收的住宅方可入住。

    (十四)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实行工程质量保证制度。销售住房时,须向住户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四、经济适用住房的资金落实

    (十五)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经济适用住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防止资金挪用,确保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十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资金实行地方自筹与银行贷款相结合。地方自筹资金可从开发企业自有资金、城市住房基金、单位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其它住房资金中筹集。自筹资金没有按期足额到位的,银行不予贷款。

    (十七)经批准立项,确有销路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按国家四部委、行计投资〔1998〕1474号文件精神,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银行给予发放贷款:

    1、项目实施单位实际投入的自有资金达到项目投资30%以上。

    2、地方实际投入该项目的住房建设资金达到项目投资的30%以上。

    3、单位集资合作建房、集资额达到项目投资的30%以上,并已存入贷款银行专户。

    4、凡地方政府负担所有土地费用、拆迁费用和配套费用,住房被有付款能力的居民或单位预订的,在预付购房款达20%并已存入贷款银行专户后,商业银行可向开发单位提供全部贷款。

    (十八)经国家和省批准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及下达的贷款计划,由市、县政府确定的承建单位向承办房改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承办银行按批准的项目和贷款计划审定办理贷款手续。经批准的项目,在自筹资金到位后,承办银行要按项目进度足额拨付贷款。

    (十九)对列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的项目,各商业银行要尽快进行项目评估,评估时间原则上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十)经批准的项目,承贷银行在评估审查同意后5日内办理有关贷款手续,并按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发放贷款,保证信贷资金的到位。对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项目,各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不能提供足够信贷资金的,要尽快逐级上报,由商业银行省分行直至总行调剂解决。

    (二十一)承办银行应切实加强对配套资金和贷款的管理。按计划发放的贷款一律实行抵押贷款,贷款期限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3年),并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承办银行应对发放的贷款实行流动性监控,以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五、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

    (二十二)经济适用住房及其配套的公共设施,按零税率计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并免征重点建设基金。对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房改政策出售给教职工的住房,暂免征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

    (二十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所需的市政配套设施由市县政府在市政建设投资中列支。住宅小区内配套设施,属经营性的,其配套费由经营者承担;属非经营性的,其配套费可由政府适当承担。小区内供水、供电、供气、电信设施配套主要通过调整公用事业价格的办法解决。

    (二十四)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停止征收商业网点配套费,取消各种违规的摊派、集资和收费。对经批准的收费项目,减半征收。

    (二十五)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宅建设的通知》要求,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分配,调动职工购房积极性。

    (二十六)企业房改应按国家有关政策实施分类指导,让企业自主决策,允许职工按成本价购买住房。

    (二十七)各地政府要责成房地产管理部门尽快组织设立专业化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中心,解决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安全问题,吸引商业银行大规模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促进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

    (二十八)鼓励有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利用自用土地,通过集资等方式开发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贷款条件的工矿区和企事业单位可以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贷款,由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申报。

    六、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

    (二十九)经济适用住房直接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并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危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出售给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

    (三十)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构成包括以下8项因素:

    1、住房建设的征地和拆迁补偿、安置费;

    2、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

    3、建安工程费;

    4、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

    5、以上4项之和为基数的1-3%的管理费;

    6、贷款利息;

    7、税金;

    8、3%以下的利润。

    (三十一)出售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限价销售政策,其出售价由市(县)人民政府物价部门根据以上8项因素综合确定,并定期公布。价格一经确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提价。

    七、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三十二)新建成的经济适用住房,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机制。

    (三十三)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前期阶段,应做好物业管理规划实施方案。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要按照同业主委员会签定的合同,进行售后服务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