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十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十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12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6-02

1思辨能力的定义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指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强调的是经过自己认真的分析和论证,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挑出自己认为重要和正确的东西,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如果具备思辨能力就能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正确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地解决问题。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能力。比如,能分辨鸡蛋和鸭蛋,这不能算是思辨能力,因为仅靠经验观察就能够辨别出是鸡蛋还是鸭蛋;然而,要弄明白“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仅凭经验观察是不可以的,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才行。打个比方,在日常思维观念里,对于“鸡和蛋谁先谁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三个层面的分析:第一,假如我们在经验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这个问题就容易了。对某一个鸡蛋孵化出的小鸡来说,当然是先有蛋,后有鸡;然而就这只小鸡长大后所生的蛋来说,当然是先有鸡,后有蛋。然而在这个经验层面上,还会有人质问:你说先有蛋后有鸡,那鸡蛋又是从哪里来的?这很显然是把概念混淆了,因为孵化出鸡的那只蛋,与由孵化出的鸡所生的那只蛋,两者辈分是不同的。第二,假如我们从追根问底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就成了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问题呢?因为提出这一个问题,并打算对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做进一步质问的人,他必须假定“蛋是由鸡生的”和“鸡是由蛋孵的”这两个不变的事实。不过,按照生物进化论,不管是鸡还是蛋,都是从非鸡非蛋的其他物种遗传、变异过来,就比如人是由类人猿演变过来的一样。换句话说,在根源这个问题上,“鸡和蛋谁先谁后”必须依据这两个不真实的假设才能提出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合情理的一个问题。第三,如果从逻辑思维这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经常是指称“恶性循环”,显而易见,它是思维错误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恶性循环”呢?例如,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却试图去了解别人,那是不会成功的。那是因为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怎么可能去了解别人呢。不过,话又说回来,做到了解自己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不知道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又怎么能做到了解自我呢?由此可见,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段话就是“恶性循环”,因为前一半说“了解自我”是“了解别人”的前提;后一半却说“了解别人”是“了解自我”的前提,这和“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的争论如出一辙。

2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我们结合这个例子,概括一下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不同的层面上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时要把思考的层面区分开来,那是因为从不同的层面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我们所得出的得出的看法或结论经常不一样,有可能是完全相反。例如“鸡和蛋谁先谁后”,从经验的层面上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事不用思考而且不会引起争的问题;而在理论的层面上,它就变成了一个不合乎情理的不恰当的问题;在逻辑的层面上,它不再是个问题,而是“恶性循环”这种思维错误的代名词。

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分析问题的条理性。这就是分析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分析要注重层次性和条理性。

再者,它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说理。说理就是对要分析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证明,例如,为什么说它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不恰当的问题?为什么说它不再是一个问题?你对问题所做的解释和论证要清楚明了、有说服力。

3思辨能力的类型

思辨能力的类型有很多。本文仅从思考对象的层面进行分类,思辨能力可以分为数理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的思辨能力这两种类型,下面介绍一下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点。

数理思辨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对数理问题进行思考辨析是一个从已知求未知的思考过程。第二,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论证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经过缜密的思考而论证的结论具有无可争议的性质。

人文思辨也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关于人文问题的思考,我们不可能得出像“1+1=2”这样没有争议的,唯一正确的答案,最后的结论也就是所主张的观点,常常具有很大的争议性。第二,在对人文性问题进行思考辨析的时候,我们对所主张的观点进行解释和说服性论证是拥护这一观点的重要说理方式。第三,思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或确证一个科学的定理,而是为了鉴别和选择一个最好的价值理念和行动准则。

4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在数理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绝大多数同学的计算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其次,我们来看人文思辨能力方面的表现,总的印象是: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分析概括能力相对较弱;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

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有很多,本文着重谈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学生是什么呀?学生就是学习者,作为学习者缺乏职业的学习观念,这就是思辨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例如,很多学生只是把考试取得好成绩看成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这些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考试,没有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监督,他们肯定不需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和观念也是他们在大型考试中发挥的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界都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至于操作也就是如何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中去,这是一个如何把知识传播和能力训练更好地结合起来的问题。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精通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很多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备优秀教练的品质。比如,综合一下知识,设计有很多解法的思维训练题,提出有效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可以就学生的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发现其不足之处。很多教师都很合格,但不是每个都是合格的教练。所以,师资水平的不足是影响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因素之一,另一因素则是教育管理制度,包括考试招生制度、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体系等,都有很多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不一致的地方。

第三,家长方面的原因。在教育的问题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于是,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走后门,还为孩子找最好的老师补课。长此以往,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和投机取巧的心理。父母希望孩子取得好成绩,可他们实际上很少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这种认为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标准,强化了学生为考试而战的单一学习目标,因此学生面对考试就会紧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最后“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可避免。家长希望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复杂环境,为人处事有独立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而在实际上却不给孩子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机会,而这往往会抑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5思辨能力培养的建议

5.1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分析问题的方法

培养思辨能力,需要在正确理解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到正确答案,还应培养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具体问题都要尝试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在这之前,认真听课和查阅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好的教师和参考书会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引导和示范。当我们从处理问题的分析方法这个角度,再看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术语时,它们个个都显得活灵活现,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可谓难上加难。

5.2学生培养思辨能力要从良性的沟通与对话开始

笔者个人认为,人文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沟通与对话,大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沟通与对话等;小到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对话,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丈夫与妻子的沟通与对话等。这种沟通与对话就是日常生活的真谛,而日常生活则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最好的教材。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对话。然而在沟通与对话中我们要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使思辨能力能够健康地成长,这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5.3学生应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培养思辨能力必须更新、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把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更新、完善为批判性思维方式。虽然海绵式与模仿式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传播,但他们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填鸭式”教育、没有创新等。因此,应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学、思、行,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学、如何思和如何做。学习是一种信念,我们要学会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必须学会去独立的有意识的去培养它,能够改变目前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思辨之树将在知识领域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

[2]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05).

[3]郝全梅,武国屏.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0).

[4]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朱苑苑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听说课堂活动类型和提问类型,结果表明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思辨能力

引言

“外语教学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戴炜栋2009:4)。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已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明确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构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改进了传统的由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次伟大的改革。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阶段交际能力的提高除了要发挥计算机听说训练的功能外,还要有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思辨能力提高了,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交际。

一、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实践

1.实践方案

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影视英语视听说》课程特点设计了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实践方案(表1)。主要从活动类型和提问类型两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文提到那样,本文对思辨能力涵盖的具体思维能力做整体研究,不分开逐个讨论,表1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目标只列出了根据方案内容特点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侧重点。

表1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实践方案

活动类型往往决定学生参与程度。传统的听说活动类型主要是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或内容复述等。这类活动操作简单,能达到检测学生是否理解视听材料的目的。但是,局限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内容仅停留在听说技能层面,与现实生活脱节。实践表明基于真实事件设计的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分析问题,结合视听材料内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阐述自己见解的能力。例如,“影视英语视听说”课程其中一个单元主题是“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笔者将发生在身边真实的故事与学生分享:一位朋友的女儿在考试的时候不选试卷提供的标准答案,而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写在试卷上,结果被判了零分。这个孩子认为总在标准答案中做选择,自己会失去思考的能力,为此很苦恼。基于此真实事件,笔者设计了“问题解决型活动”,让学生分组结合课本学到的知识为这个孩子苦恼的问题出谋划策。结果发现小组讨论非常积极。课后,笔者把孩子的QQ邮箱留在黑板上,建议学生如果愿意可把今天课堂上讨论的解决方案告诉她。后来笔者从朋友那里得知,她女儿收到了十多封来信,而且都是用英文写的。征得孩子的同意,笔者看了来信,学生们把课堂小组讨论的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并且条理清晰组织成文,语言准确,流畅。

可见,基于真实事件设计的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进而得到提高。

课堂提问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有效的提问能刺激思考,活跃互动,激发求知;无效的提问往往阻碍思考,减少互动,打击兴趣。笔者在听说教学课堂中采用开放式提问和苏格拉底问答法促进有效提问。教师在开放式提问中了解学生能否区分主次信息,能否自己组织语言清晰概括视听材料大意。同时,尽量避免直接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而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是苏格拉底问答法,即“通过启发式提问与互相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孙有中,2011:54)。如此,学生锻炼了评价别人观点,有条理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2.实践效果

衡量一门课程的改革效果应关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收获。

于“学生”而言,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听说教学课堂为学生营造了更平等,开放,真实的学习环境。通过对比实践前、后的课堂教学效果评分,说明这样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数据主要来源于笔者所在高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学生评教”结果。

“本科教学学生评教”是学生根据学校制定的评价指标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给予综合测评的教学效果评价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和管理,于每学期期末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进行匿名评价。评价指标共10项,其中与思辨能力培养相关的评价指标为“讲授具有启发性,促进了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本研究通过该项评价指标成绩及课程总成绩(10项评价指标的综合成绩)对118

新教育·话题研讨

2014·5(总第270期)

比实践前、后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对促进其思考和整个课程满意度均有明显提升,其中“讲授具有启发性,促进了我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评价指标由91.81624提高至92.86408,课程总成绩也由92.75400提高至93.4460。

于“教师”而言,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听说教学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准备一节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听说课,教师无疑要付出更多心血。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同时,当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往往能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可以从中收获良多。

二、结语

为真正实现有效交际,笔者开展了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本研究围绕大学英语课程,特别是听说课程展开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能让非英语专业的所有学生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当前,大部分相关研究集中在有效提高听说技能层面的研究,或是利用多媒体开展听说教学的研究。本文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角度探讨听说教学,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丰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为高校其它课程与思辨能力培养相结合提供了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nisbet,J.projects,theoriesandmethods:theinternationalScene[a].inColes,m.J.&Robinson,w.D.(eds.).teachingthinkingSkillsaSurveyofprogrammesineducation[C].London:BristolClassicalpress,1991.

[2]Sternberg,R.J.QuestionsandanswersaboutthenatureandteachingofthinkingSkill[a].inBaron,J.B.&Sernberg,R.J.(eds.).teachingthinkingSkills:theoryandpractice[C].newYork:w.H.FreemanandCompany,198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2009(1):2-4.

[5]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3

关键词:城乡差距;初中生;媒介素养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产生的影响可谓是“致命而又深刻”,同时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之所以首先提到“互联网”,是因为它的出现与迅猛发展互联网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变革,促成了业界与学界对媒介研究及媒介素养培植问题的高度关注。“美国媒介素养指导会议”将媒介素养视为获取、分析、衡量及传播讯息的能力。在媒介化、信息化的时代,媒介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生存技能。面对真伪莫辨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广大受众尤其青少年们的媒介认知和辨识力受到重大考验,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又有何影响?我们选取了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的媒体选择与媒体分辨,信息选择与信息分辨的情况,以推动初中生群体尤其是乡镇初中生媒介素养的提升。

本次调查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长沙市区两所初中与长沙周边乡镇中学的近四百名学生,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对城乡初中生的媒介使用情况以及初中生对信息的认知与辨识情况进行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市城市的初中生相对于乡镇的初中生而言,有着更良好的媒介素养,城乡之间初中生在媒介的使用及对信息的认知和辨识等情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初中生自身媒介使用情况。城市初中生媒介知识更加丰富,接触媒介的时间更长,使用媒介的能力相对较高,对信息的认识和辨识上,一般能够自己判断信息的真伪或有效地“屏蔽”不良信息或有害信息;乡镇初中生媒介知识不够丰富,接触媒介的时间较短,仅仅会使用计算机技能,基本不会自己思考媒介信息、正确看待不良信息。

2.城乡初中生的家庭教育。城市初中生的父母本身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基本在大专以上,并且会经常与孩子讨论各种信息,而乡镇初中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大多在大专以下,对于孩子使用媒介的态度一般都是一味地禁止或是放纵,不会与初中生讨论媒介信息。另外,城市初中生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乡镇初中生的家庭收如偏低,在媒介的使用上,城市初中生对于媒介的接触比较频繁和熟练,能够更多地了解各种社会信息,在信息的接收和认知上较乡镇初中生水平高。

3.城乡初中生的学校环境与教育方面。城区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社会能力与心理健康,有相应的媒介课程开设;乡镇的初中学校和老师则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待初中生接触网络媒体的问题上采取明令禁止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在信息时代下的媒介使用及信息的认知和辨识能力的培养。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长沙初中生的媒介素养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城乡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基础设施和经济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差异。在我们走访的几个学校来看,长沙乡镇的学校硬件设备都不是非常完善,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信息课,没有图书馆或报刊亭,学生所处环境封闭,难以接收到外界的信息。而长沙城市内的学校大多设备完善,校内不仅有多间信息房,校内图书馆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学生想买报刊杂志相对便利。

2、由于不同地区的初中生家庭出身的差异。乡镇初中生家庭条件通常较为贫困,家长的观念较为传统,这也导致了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乡下初中生大多出身农村,许多学生的家庭都没有网络,只能靠广播、电视获取信息;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也不高,缺乏培养孩子媒介素养的意识。而城市学生绝大多数家里都有电脑,能够更多的获取信息,同时,城市学生家长更重视对于孩子媒介素养的培养。

3、城乡两地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使不同地区初中生产生一定的知沟,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媒介的认识和使用。长沙市区的学校师资要远远优于长沙乡镇学校的师资。由于受教育的不同,城市地区初中生更了解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也更懂得如何筛选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屏蔽不良信息。

(二)建议

要缩小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的城乡差距,我门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学硬件设备建设的同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政府要加大对一些农村中学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为学生开设信息课、开设机房、建立图书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在师资方面,调动一些城市的优秀教师来到农村教学,提高农村初中的师资力量。这样,以政府之力关注城乡传媒的不平衡发展与信息流通渠道,增加对县乡村媒介帮扶的资金,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媒介环境。

2、学校和老师要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媒介,认知和辨识信息。尤其是农村学校一定要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电子媒介以及筛选信息的方法,更多地开展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和使用信息,最大限度上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3、乡镇初中生家长要重视对孩子媒介素养的正确培养,强化和重视阅读意识,提高对信息的认知和辨识能力。家长要重视对于孩子的阅读素养的培养,建议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监督孩子的阅读进度同时为孩子树立模范,同时,家长也要正确认识各种媒介对初中生学习成长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各种媒介。学校和教育局应该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等方式督促家长重视对于孩子媒介素养的培养。家长要在重视阅读素养的同时,摒弃对网络媒体的偏见,将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引导。

结论:“头重脚轻”从始至终都被称作“畸形生长”。我国城镇与乡村青少年虽同处于一个国度,但媒介素养存在的差异极大,全国青少年媒介素养发展状态畸形。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而改变如今局势从稳定城乡差距不扩大到进一步缩小差距,将是一个循序渐进、漫长持久的过程。

参考资料: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5年7月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4

一、时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小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老师就应将孩子们纳入自己的视线,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共同担起教育的担子

教育学生不但是学校的责任,它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担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学生在学校期间,出现了不良现象,老师要及时与孩子的家长取得联系,家校双方共同做好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对与错,是与非,都该让孩子明白,正确引导学生走上正轨。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5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

毋庸置疑,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接受能力最强的青少年是网络上最活跃的主力军。据调查,尽管相当一部分家长对电脑还不怎么熟悉,但80%的孩子在9岁前就开始接触网络,93%以上的中学生都有了数年的网龄,其中一半左右已经是身手不凡的游戏玩家了。

由于网络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海量信息的无所不包、无奇不备,相对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少年,网络时代的孩子思想更前卫,个性更自主;热衷于尝试新事物,敢于张扬非主流;有独到的见解,具创新的精神。随着经济建设的红红火火,物质生活的蒸蒸日上,他们尽情地展现着鲜明的时代风采,成为大不相同于以往青少年的新新人类。

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比较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变化速度是缓慢的,而近二十年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当今一代青少年的父母成长于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思想受缚、政治保守、物质匮乏的时代。现在的青少年则成长于经济空前腾飞、政治氛围宽松、物质生活丰富、电子媒体包罗万象、多方位与世界接轨同步的高科技时代。

在这恍若隔世的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这就必然造成他们的认知标准、社会理念、物质要求、兴趣爱好、欣赏品味、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诸多不同。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都感到很难与孩子沟通,他们常常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太难教了。

是的,琳琅满目的新生事物,光怪陆离的时髦潮流,不可避免地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接受、消化及抵御能力不尽相同,有些青少年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荒废着青春。他们十分自我、又失去自我;习惯于获取、消费,但不愿付出、积累;他们发展欠均衡、素质不全面,在某些方面相当突出,而其他方面却明显不足。现在的青少年早恋、厌学、吸毒、打骂父母、暴力犯罪及自残自杀等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上网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近年来青少年罪犯占到了全国刑事犯总人数的80%左右,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大幅攀升,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到底谁该为此买单

解铃还需系铃人――为了探求问题成因,我们在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150多个城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的责怪声:“父母太唆,根本不理解我们,一听他们说话就烦,简直不想呆在家里。”而舐犊情深的父母们却还自以为是地认为今天的孩子太幸福了,比自己的童年美好多了,他们反复地对孩子感叹道:“啊,我们那时多苦哇,你们现在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他们没能从另一方面去看问题――很多孩子们不该要的东西,也都强加给他们了。

那是些什么东西呢?主要有三:应试化的家庭教育、政治化的学校德育和恶俗化的网络环境。

在众多“4―2―1”结构的家庭中,家长们把整个家族的希望都放在那唯一的孩子身上。孩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全家人就在计划要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父母们也因为现在就业市场的艰难,都期盼自己的孩子刻苦学习,去获得最高的学位,以便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因此,广大家长们不遗余力地从孩子很小就对其进行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一时间,胎教、早教、培优、幼儿双语教育等等,都成了家长追求的时尚。学龄前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快乐无穷的,但却被“重智轻德”的家长们弄得苦不堪言。在性格与人格的形成期间,孩子们被逼着去死记硬背将来要考的“知识”。虽然,他们在童年时代享受的物质条件远比父母们强得多,但在心理上、在如何做人等道德方面的培养却被人为地忽视。

在进入学校后,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机制统治着校园,一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提高升学率来进行。教育方针一直强调的德育不仅事实上被弱化,而且被政治化了。其教学方式刻板教条,其理论内容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异动而变化。学生们对枯燥口号式的政治思想教育兴趣索然,其德育效果也就必然差强人意。

再加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盛行,青少年们感觉德育课中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因而对那些正面教育越来越怀疑。道德教育的本质被异化,德育的功能必然被削弱,其实效的缺乏就不可避免了。

此外,对现代青少年极具负面影响的是低俗有害的网络文化。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是受文化引领的。由于管理不到位,各网站为了争夺眼球而大打“球”,使得青少年最喜欢流连的网络环境十分混杂,大量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掺杂其中。

众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玩游戏。而当前大多是打怪升级、群魔乱舞的游戏,其所具有的主动参与性、环节无限性和吸引控制性,很容易使好奇而缺乏思辨能力、吸收能量极大而毫无自我防护意识的孩子们上瘾。青少年成年累月地泡在这样的网络虚拟世界中,他们那由于德育弱化而本不深厚的道德底线,很容易地就被洪水般的不良网络文化所冲破。

用素质教育引导青少年成长

2004年5月,因为帮助了一位网瘾少女,我突然“一夜成名”,被称为“中国戒网瘾第一人”。对这顶“桂冠”,我一直是非常否定的,一是因为它来自于千千万万受网瘾危害的家庭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我真正想做的是道德重建,戒除青少年网瘾只是一个切入点,从戒网瘾到道德重建的桥梁是素质教育――我希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实质推展,引导广大青少年真正德智体全面发展地健康成长。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现在,素质教育叫喊了二十来年,却仍然是只听见打雷,不见下雨,应试教育依然在校园里盘根错节,大行其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连什么是素质都还没有真正搞清楚!

那――什么是素质?

2002年仲春,我从美国退休回国,先后拜读了两百多篇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讲话、论文、报道等,收获不小,但也疑惑颇大――没有谁把素质讲清楚。我在各地的研讨会或讲座上提出这个问题――什么是素质?大家脸上的表情往往是:啊?素质?――好像知道,但又说不出个名堂来。

这里,我只好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素质是指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物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及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大小。简言之,素质就是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总和。科学的认知能力加上有效的实践能力,就是高素质,反之即为低素质。因此,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一切学习与实践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

必须强调的是,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实践表明,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其内涵主要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平衡能力。

首先,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世上的各种事物,懂得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值得注意的是,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这两种事比较易于区分和把握。但是,在第三种事上,人们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模糊。特别是青少年们,正处于要成熟又不太成熟的阶段,通常在这方面掌握得不十分好,容易出问题。

对于可做可不做的事,用“玩”字来描述最合适。我们希望青少年能够分辨“玩”的三种娱乐方式:健康娱乐、休闲娱乐和有害娱乐。前一种是寓教于乐的“玩”,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是后面那种“玩”,往往容易使人成瘾,甚至是走火入魔地堕落为阶下囚。

思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规范理念。有了良好的思辨能力,就能正确地把握人生,看准前进的方向。但这绝不是说,只要有了思辨能力,就万事大吉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人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犯错误,有的竟然还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地走上不归之路。为什么?因为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但是太缺乏自控能力,经不起诱惑而自毁前程。

培养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也需要从小做起,如果小时候任性惯了,做事不考虑后果,进入青春期就更会为所欲为,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失控。到那时再想要他自己管住自己,将是非常困难的。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面临不同的诱惑及形形的利害关系,人自身还有生理及生存上的各种需求,如若自控能力不强,就很容易被不良因素所引诱,丧失道德良知,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

除此以外,还要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笔直平坦的人生大道;旅途上,免不了寒冬酷暑、风风雨雨;朋友间,总会有你上我下、磕磕碰碰;现实中,少不了成功失败、世态炎凉。若孩子不懂得心理平衡,有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以至于后来“大意失荆州”;或一遇到困难就自闭泄气,终至最后“败走麦城”。在生活里,这样的青少年会经不起任何风吹浪打,情感脆弱;在学习中,这种学生难以稳定,若遇波折,就会一蹶不振;在工作上,这样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左右摇摆,很难有始有终地把任务完成好;在人际交往间,他喜欢斤斤计较,朝秦暮楚,难以找到真正的知心人,融不进任何一个团队之中。这样的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

在教育过程中,要使青少年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有了成绩时,要想到人生路漫漫,还有很多障碍在等待自己去克服,切不能骄傲懈怠;在困难中,要自己给自己安慰打气,只要再接再厉地去奋发努力,就有可能攻克任何难关;出了差错时,不要光是怨天尤人,老是只从外因上找问题,更要能够自己检查自己,自己批评自己,并且自己去努力地改正并提高自己。这样,自我平衡能力越来越强,人也就越来越成熟,道德水准会越来越高。

培育孩子的自我平衡能力,是一个非常深入细致的长期工作。孩子不可能天生地具备良好的自我平衡能力,也不能等他出了问题,再去告诉他怎么平衡,最好是把工作做在前面。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自己一定要有比较好的这方面的素质,以身教为主,言传为辅,自然地展示保持平衡的乐观心态,使孩子从中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要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解这方面的相关道理、教训和故事,如:空城计、将相和、骄兵必败、卧薪尝胆、绝地逢生、反败为胜、居安思危等等,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去感受,再把感觉上升为自觉,学会如何时时保持理性的平衡心态,良好的品德就逐步地养成并固化。

另外,还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的进度和表现,再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沟通进行教育。要让孩子知道,人生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有随时随地可能遇到麻烦和打击的心理准备。无论情况糟糕到了什么程度,都要坦然面对,绝不应该轻言放弃。不管对任何人或任何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同时作最坏打算;在作最坏打算的同时,还是尽最大努力,直到最后。无数的成功案例证明,这是取得胜利的最佳心理状态和重要保证。

可以说,自我心理平衡能力的强弱,标志着人们思想的成熟度和道德品质的高低。思辨能力可以把青少年带到通往道德的路口,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自控能力支持他们经受人生的种种考验,使之坚持美好的道德信念;自我平衡能帮助青少年持之以恒地步步前行,直达崇高道德的理性境界。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6

一、“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有位著名作家曾经说过:“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生活则是语文知识的源泉。为了使学生们走出课本所限制的范围,走出学校所限制的领地,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以锻炼他们交往和生活的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德惠的变化》这篇习作之前,为了使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家乡到底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布置了一项社会调查活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调查家乡发生的变化,可以搜集图片、资料;可以走访名人、名家,调查家乡这些年的经济、教育、交通等各方面发展的情况。学生们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写作时毫不费力,而且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文章篇篇堪称佳作。这样的活动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学生乐于做、乐于学,把枯燥的作文融入了生活这个大天地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增加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

二、合作办小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逐渐增强,而各种资料的编辑、整理工作,更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为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我积极组织学生编抄报。在编抄报的过程中,分析和辨别能力强的同学担任主编之职,安排编、抄、绘、校等一系列工作;擅长书法的同学担任抄写工作;而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责无旁贷,负责绘画。当然,对于在学习、工作中都一丝不苟、非常认真的同学则担当重任,负责报纸的校对。这样一来,在同学们共同努力下,每一期手抄报都展示了学生不同方面的风采,每一期报纸都令人耳目一新,不由你不去称赞他们的精明能干。而学生在办小报的过程中,不但增强了互相间的团结合作,而且各自的才能也得到充实发挥,培养了多元化的人才。

三、学习“戏剧化”,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而且每个孩子身上都蕴涵着极大的创新潜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来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条件。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让我们的课本“活”起来,让孩子们的想象“飞”起来。例如我在教学《石壕吏》这首古诗时,由于年代的背景关系,很难让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我突发奇想;为何不试一试用表演的形式来演一演当时场面呢?让孩子们从中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创设的意境呢?于是我让孩子们为自己找伙伴,一个演官吏,一个演老妇,想象他们对白时的场面及人物的语言、神态。刚一布置完,班级里像开了锅一样,学生们兴奋地寻找自己的伙伴,两人开始编台词,研究人物动作,揣摩人物表情,竟是那么投入,比起职业演员也毫不逊色!看了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生动活泼的演技,让人赞不绝口,这些又怎能是课本所能替代的呢?我觉得,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们,就如同那一朵朵成熟的蒲公英花,正顶着小伞整装待发,而我们教师,则如一缕清风,让他们在空中自由地飘洒。

无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创办手抄报、表演课本剧、都是为了改变学习的方式,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我们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多元生,才是将来社会的中流砥柱!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7

关键词:读的意义;读的内容;读的方法;数学特色

阅读教学之于语文就如水对于鱼儿一样,而对于数学课堂来说,阅读是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着学生们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文本传递的概念,摸清隐藏着的思维线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无可估量的思维想象力。所以我们必须像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一样,将阅读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学特色!

数学的特色,不是用色彩、线条、旋律或语言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概念、符号、数字、公式、图形等描述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及规律。

又该如何读?

一、以疑导读,从疑中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阅读前设置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下面以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来谈谈实践体会。初步认识小数,对孩子们来说,很抽象,为了能让孩子们读懂小数各部分的含义,我选择了1.1这个小数,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问:这个数中的两个1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解释给同学们听吗?学生开始纷纷讨论。有的举例说明,如1.1元,前面这个1表示1元,后面这个1就只表示1角。有的画图表示,先画一个正方形表示1,再画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表示出它的十分之一。有的说,左边这个1大,右边这个1小,左边的1比右边的1大0.9。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数,给孩子去读,仔细地读,孩子们会发现,左边的1是1个,右边的1是十分之一。让孩子们发现这简单的小数里虽然外形上看上去一样,但意义差别很大。感知数里藏着无限的秘密。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道题。我有2元钱,买一块橡皮用去0.8元,还剩多少元?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有的孩子将元化成以角作单位,来解决。也就是20-8=12角,12角=1.2元。但也有的孩子,直接用2-0.8,经过计算孩子们得知差是1.2。这个时候,我问孩子们,对这个计算,有什么疑问吗?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问:为什么在写竖式时2要与0对齐?为什么2的后面可以先加一个小数点,再加一个0?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是疑点,凭什么可以在2后面加个0?为什么要在2的后面加个0?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发现,2元表示2元,2.0元表示的还是2元,2.00元表示的还是2元。而在小数点的后面加了0之后,大小不变,计算起来不容易出错。这样分析之后,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很高。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学习前,在学习中,在学习后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思考”。学生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

二、以“动”带读,从动中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在低段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若单从文字上理解,会有困难,我常常让孩子们借用画画的方式将遇见的问题读出来。这一读,把问题简化了,把抽象的问题读成形象的图画了。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因为一画,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了。比如,小明前面站4个人,后面站4个人,一共有几个人?如果单看数字,很多孩子,直接用4加上4去计算了,而如果引导学生去画一画,没有谁会把这个1落了。又比如,有20个橘子,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基础弱的孩子,有可能将20乘以4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认真地反复地去读每4个装一袋这个句子,就是一袋里面装4个。再去画一画,每4个装一袋的情况,孩子们便会很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只需解决20里面有几个4即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这样引导孩子们,认真地去读每一句,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读到的画下来,那么学生们眼中的数学课,就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干巴巴的概念,硬生生的关系了。这一动,就将静态的符号、文字、关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出来了。

三、以“辨”明读,从辨中读

以“辨”明读就是“咬文嚼字”品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大多概念以抽象的术语来表达概念的内涵。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品读,看似单一,枯燥的概念会显得丰富、特别。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如果只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则认识不深,思维肤浅;若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则理解不透,难以灵活应用。为此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辨别品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显得格外重要。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辨别推敲:

(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成立吗?

(2)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3)零为什么要除外?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8

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尤其是创作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工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有许多突出的问题存在,那就是我们的学生普遍缺少美术的创造能力,也许我们的孩子可以临摹一幅跟原作一模一样的画,但是当教师要求他们自己创作一幅时,许多小朋友都不知从何下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许多因素造成的。

1、传统观念:许多家长认为画画就是画得像,画得不像就不好。这种错误的观念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识事物的关系。一味地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应该摒弃以往那些错误的观点,对于那些画得不像的作品,不应持否定或冷淡的态度,而是要结合儿童的实际心理特征和美术活动给予相应的指导。

2、重视程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美术等艺术教育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美术教育的质量怎样、学生的艺术素养如何,便可想而知。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学校和家长应积极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要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教导学生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美术创作所诱导,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在教导学生画农作物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学生都不会画,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争先恐后举着手告诉我高粱、大豆是农作物。但是画的时候却不知该怎样画。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出没有见过的东西呢?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美术创作。

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心理和生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不可能凭空想象。因此,美术教育应渗透于儿童生活世界之中,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用儿童特有的方式关注周围世界、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生活处处有美,美要从生活中捕捉。美术课应适时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走进社区,看看社会的变化;还可利用便利,走进工厂,走进车间.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通过渗透式美术活动、互动式美术主题教育、自主式美术区域游戏、亲子美术创意活动等各种途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美、理解美、热爱美、享受美、从而得到创作美术作品的灵感和启发!

二、贴近和了解学生,点滴培养学生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兴趣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在老师家长的鼓励支持下,学生的创作就表现得更加大胆。试想,一个连美术兴趣都没有的人,他如何能创作出好的美术作品。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鼓励和支持学生尤其重要。对孩子来说折纸、粘贴画等就是一种美术创造。当他们在美术课上用自己的手和想法进行涂鸦时,作为老师必须鼓励和支持。这不仅仅是尊重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个性,保护他们的自尊心。2、要引导学生发挥天性和学会思考。在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切不可因传统狭隘的观念判断这个学生画得好,那个学生画得不好。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正确的引导能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象,勇敢地表现,又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得当的技能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显示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天赋。3、教师要“留有余地”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儿童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做许多事情的时候都是三分钟热度。所以我们教学过程中不能让他们画厌了。要保持他们精力旺盛,画兴不衰。例如:学生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切勿让学生觉得画画是一种负担,相反的要让他们觉得美术创作是一种享受!

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许多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都有两个错误的观点,第一个就是习惯用成人模式来培养,用那些连成人都难以承受的透视、比例、来苛求孩子,让他们按成人的要求去画。第二个就是天真地认为理性的知识会使孩子失去天真稚趣,因此一味地让其自由画,放任自流。

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的不正确的。事实证明,儿童天真稚拙是自然流露,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稚拙走向成熟,这是必然的结果。既不能用大人的模式来培养,更不能放任自流。这是脱离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9

一、幼儿德育重要性分析

古语云:“做人,立德树品也。”现在的幼儿就如同树一样,假若根扎得不深,在日后就难以成为栋梁之才。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他们享受着家长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物质生活以及教育条件,并且在两代人的呵护下成长。但是,幼儿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家长的宠爱缺乏应有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在生活中出现说谎、叛逆等行为。

同时,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不断增加,并且呈现出日趋低龄化的现象。而在这些犯罪的未成年人中,他们大部分在幼儿时期没有受到良好的德育。所以进行有效的幼儿德育成为必然。

幼儿教育主要是为了教育幼儿如何做人,这其中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这其中以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让幼儿能够对一些是非善恶进行分辨,要知道爱国、爱党、爱科学、爱劳动,要有自理能力等。德育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说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心和基石。同时幼儿教育的德育也是复杂的,它既独立于其他教育,但又广泛涵盖了很多内容,所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二、当前幼儿德育现状及问题

1.教师对于幼儿主体性的认识不够深刻

虽然理论上教师都知道,在进行教育时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育中,仍然有不少教师把自己的位置凌驾于幼儿之上,对幼儿进行发号施令,这样一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幼儿不仅不能发挥主动性,反而变得被动,诸事只知顺从,胆小怕事,没有小孩子应有的“闯”的精神。这种性格的孩子在今后如何能够独立于社会呢?

2.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

在现在的不少家庭中,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所以家里对孩子大事、小事全权包办。这样的行为看似是爱护孩子,实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的剥夺,这就使孩子养成了不爱动脑、懒惰、依赖性强的性格,同时这也会使幼儿形成一种认识:什么都是现成的,可以轻易得到。这样对幼儿的竞争意识养成是一种严重削弱。

3.受到不正确观念影响

在市场经济下,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在对孩子的德育上也出现了不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比如,进行不恰当的物质奖励方式、惩罚手段等,这都对幼儿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造成了混淆,让幼儿错误地认为金钱可以决定一切。

三、提升幼儿德育有效性的方法

1.德育环节做到充实到位

在进行德育之前要对所教授的幼儿的实际品德情况进行调查。在对幼儿制定德育培养目标和计划前,要对幼儿的德育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在哪方面存在问题,然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德育。

2.教师向幼儿家长提出要求,在家同步进行德育

对于一些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正确的家长,教师要对家长提出要求,提出具体的德育方案,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指导,让家长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对待孩子,使得孩子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会受到正确的教育,使得孩子能够在正确的观念中成长。

3.对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等进行培养

在当今的家庭中,多数幼儿受到了过分的宠爱,使得其缺乏了本该具有的品质,所以要对幼儿主动性、独立性以及竞争力、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幼儿能够全面地成长,在今后能够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面对今后社会的发展,提高幼儿德育的有效性成为必然,学生只有幼儿时期接受了良好的德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本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续成长,才能在日后很好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篇10

儿童出生时各种感觉就已出现。新生儿当饥饿、身体不舒服时就大声啼哭,这说明机体感觉已发生作用。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九天就出现第一个自然条件反射,即在被抱成哺乳姿势而未开始喂乳时,就出现寻觅和张嘴吮吸等反应,很明显,这是对运动觉、平衡觉、触觉所构成的复合刺激的反应,即表明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已经产生,也标志着知觉的形成。

新生儿感知能力的判断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新生儿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反射行为。新生儿出生时具备了完整的条件反射,如碰到,新生儿就会做吮吸动作;碰到强光,他的瞳孔就会缩小。这一切孩子仿佛在告诉我们,我已经感知到了。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如5~6个月的孩子看到自己的母亲就会笑,当母亲抱成喂奶的姿势时,孩子就会寻找。这说明孩子的某些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总是与某种刺激的出现相联系,而与别的刺激无关。

眼睛注视的时间。将两种刺激物呈现在新生儿眼前,观察新生儿注视这两种刺激物的时间,如果孩子对其中一种刺激物注视时间比另一种刺激物长些,那就表明孩子对注视时间较长的刺激物更喜欢,这说明孩子已能分辨两者的区别。

儿童感知与观察力

0~6岁儿童的感知与观察力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下面从四个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是视觉。有人认为孩子年龄越小视力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孩子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一般6岁时达到成人的水平,六七岁前儿童的视力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较短而呈生理性远视,因此,给孩子看的书,字和画应该大一些,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视力。

儿童2岁左右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区别一些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3岁左右的孩子能初步辨别红、黄、绿、蓝等基本色。6岁左右不仅能辨认颜色,还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所需的颜色,说明孩子的辨色能力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是空间知觉。研究结果表明,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但对左右方位知觉的正确判断常常发生困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年龄较小的孩子经常会左右鞋穿反,这就是孩子分不清左右的结果。

三是时间知觉。时间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孩子一般比较难以掌握。3岁左右的幼儿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相联系。比如他们理解的“早晨”往往就是指起床的时候,晚上就是指睡觉的时候。但是对于一些相对的概念,比如“明天”、“去年”等则难以理解。一般到了6岁左右,孩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时间概念,知道今天是星期几,知道了春夏秋冬。

四是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3岁之前的孩子缺少观察,3岁以后的孩子的观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但孩子的观察有意性较差,目的性不明确,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持续的时间较短,而且观察易受情绪的影响,观察的效果不佳。许多心理学实验表明: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很容易把注意力分散到无关的细节上,以致把原来的目的、任务忘了,不能完成任务。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

有人曾经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孩子对观察的对象发生了兴趣,他才能对事物进行观察,否则他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般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喜欢刨根问底地问为什么,成人此时不必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自己得出结论,即使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但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经验,成人不必太注意观察的结果,更应注意孩子观察的过程。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兴趣的初期,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观察的对象,甚至可以用讲故事、看电视的方法来引起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很容易对蚂蚁发生兴趣,但是却不能观察仔细,如果给孩子讲一个蚂蚁王国的故事,孩子也许就会津津有味地观察蚂蚁是如何搬运物品的,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有的孩子甚至还会用放大镜来观察蚂蚁的触角、蚂蚁的眼睛、蚂蚁的嘴巴、蚂蚁的脚等。培养孩子的观察的兴趣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如果观察对象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复杂,与他的年龄和知识经验相距甚远,孩子往往会失去观察的兴趣,但如果对象太简单,孩子往往也提不起兴趣。

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

儿童往往有观察的兴趣,但他们缺乏观察的方法,容易“走马观花”,观察的效果甚微,家长应该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

第一,家长要向孩子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目的应该根据孩子的知识水平来定,并尽可能具体、明确,在孩子观察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时调整观察的目的,家长给以一些参考意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的目的。

第二,家长应教给孩子具体的观察方法。比如观察应有一定的顺序,由上到下,由内到外,从左到右,从中间到四周,从局部到整体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这样观察不易遗漏,并逐步要求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