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学专业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38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1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及其社会规范效应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一方面,要了解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并且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掌握与其所修习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拓展其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走上相应的职业岗位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在向大学生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任务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的情况下,各专业再根据本专业的理论特点与知识结构,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

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的目标不是培养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而是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本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与所学的专业领域密切相关。

1.1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知识为其专业领域服务。首先,了解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有哪些,法律对本专业领域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从而了解本行业所处的法律环境。其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内相关法律活动的具体要求,尽可能避免因法律文书的缺陷或法律知识的不全导致潜在的纠纷。

1.2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案例实务的能力。法学专业的法律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其法律思维方式与法律推理能力,运用法律条文,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并不从事法律职业,学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能够就某一现实问题或争议提供妥当的法律解决方案,所以,并不需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推理技能。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预防功能,即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信息,使他们对所从事职业将要面临的涉法问题有清楚的认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知识性教育,以传授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同时,还要告诫他们,将来从业时,一旦遇到重大复杂的法律情形时,应当及时地寻求和获得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与帮助。

2.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情况

虽然高校中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程已相当普遍,但在有关其教学特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大多照搬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在教师的配备上,对教师的选任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法律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就由上思想道德修养公共课之类的老师承担。而各门法学都是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各院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师应当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法研究,缺乏有特点的教学模式。

总体而言,非法学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往往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专业课的附属,没有能够发挥其在特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3.深化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改革、构建法律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师配备不合理、学生多且以大班授课为主、课时少但法学内容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强化和提高教学效果:

3.1点面式的法律课程内容调整。通常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学时较少,如经济类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只有32学时左右,但经济法的内容较为庞杂。教学时若面面俱到,则容易导致主次不分,使学生难以掌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若要详细讲解,则学时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和编排,既照顾到教材的全面内容,又注重特定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做到点面结合。

3.2对比式的法律知识讲授。法学是一个逻辑体系很强的学科,各部门法之间有相应的内在联系。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不具备法学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孤立地学习法学中某一个方面的知识;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相关法律课程的难度非常大。为便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开始时适当讲解一下相关联的法学基本知识。如在讲授合同法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法的很多知识点结合起来对比讲授,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既容易理解,又印象深刻。

3.3情境式的案例教学法。法律条文通常比较枯燥而死板,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准确运用法律条文、法律精神解决问题。在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有所偏重: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来加深或帮助学生对于所讲授法律规则的理解,认识到如果忽视或违背法律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而不宜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主。二为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案例的选取上,尽可能创设其所学专业领域的法律事件情境,将法律放在该领域的专业背景中进行深入讲解。

3.4参观与观摩法。法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法律课程的教学若只限于课堂讲授,不仅教学方法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播放经典法律影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法律精神的理性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大赛,让学生参与到法律审判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了解法庭审判的运作程序,同时锻炼他们运用法律进行思考和辩答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案例,让他们实地感受法庭氛围的庄严肃穆,体会法律的公正严明,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结语:列入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法律课程,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这些法律课程的作用,使学生系统化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切实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是高校法律课程教师及理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要加大力度钻研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教学;问题;改革

在经济发展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都有一定的需求,而这也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及职业学校都具备会计专业。然而,两种院校对会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及重视程度却不相同。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机构之一,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为确保职业学校能够实现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更好培养,应针对会计教学问题,从多方面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提升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为其未来步入社会及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一、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问题简析

1.缺乏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

在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合理而全面的设置会计专业课程,是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实施会计知识教学的重要依据。然而,对于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部分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缺乏深入的研究,理解比较片面,导致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只重视对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重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却没有或很少设置辅的会计专业课程,进而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再加上职业学校忽视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而致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2.教学方法滞后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会计教学的实施仍是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知识教学以专业课程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只需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会计行业发展与会计业务处理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教师自身的认知,而学生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也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基于此,采用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开展会计教学,不仅会对开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未来开展工作,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和改革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对于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重理论轻能力,也是影响会计教学水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度重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开展工作也会造成影响,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作为比较热门的专业之一,其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并且知识结构较为抽象,理解难度比较大。对于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而言,因部分学生缺乏对会计基础知识的了解,再加上其自身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开发,很容易导致其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初期,由于无法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逐渐对会计专业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致使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进而放弃对会计专业的学习。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相比,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实施,更为突出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不仅会计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措施

1.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是影响会计教学实施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全面,以至于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为更好地开展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对会计教学课程进行改革,健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此完善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保留传统会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增加公共关系、税法等会计专业辅课程,以便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面予以拓展,促使学生构建完善的会计知识结构,以此对会计行业和会计知识形成系统了解,确保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以便为未来开展会计业务奠定基础。

2.改革会计教学的方法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为更好地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深入研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法所具备的优势予以保留,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提升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水平,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在职业学校会计教学中,为更加生动、形象的讲解会计专业知识,教师可依据会计专业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合理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等,针对不同会计专业知识的特点,采用最佳方法开展会计教学,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时候,自身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也可得到增强,进而为开展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除了要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外,也应考虑学生在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解决这些问题,以便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缺乏兴趣是一种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基于此,会计专业教师应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此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或技巧对抽象的会计知识进行讲解,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据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予以全面提升。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3

关键词:法务会计;专业承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36-04

大学生专业承诺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为,由情感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四个部分构成。情感承诺反映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感情、愿望;继续承诺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是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理想承诺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1]。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离不开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大学生专业承诺是反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2],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基础[3],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投入[4]、学习生涯管理[5]、学习效果、专业满意度[6]。法务会计作为法学专业的特色方向①,旨在培养能够综合运用会计、审计、法律知识,解决法务会计实际问题,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研究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状况,探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为法务会计教学与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346名法学(法务会计)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其中男生68人,女生252人,大一66人,大二107人,大三72人,大四75人。为了比较法务会计学生与法学学生专业承诺水平,选择169名法学本科生用相同问卷进行调查,其中男41人,女128人,大一53人,大二50人,大三30人,大四36人。

工具:采用连榕等编制的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7],该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即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共由27个题项构成,每个题项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点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专业承诺水平越高。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927。本研究中Craonbacha系数为0.927。在本量表的基础上,笔者加入了一些人口学变量以及一些有可能影响专业承诺的题项。

数据收集与处理:采用不记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并当场收回。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一般

由表1可以看出,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中间值3),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规范承诺水平最高,继续承诺水平最低,其中情感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高于中间水平。

表1法学(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达成一致[8]。规范承诺得分最高,说明法务会计本科生认同本专业规范和要求,认识到自己学习该专业的使命;情感承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较高,能形成积极的专业动机,更加愿意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理想承诺水平处于中间值,说明学生对该专业能否发挥自己的潜能与特长,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持不确定态度;继续承诺得分最低,说明该专业学生对以后是否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和工作持不太确定的态度。法务会计本科专业承诺的上述状况,分析其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对法务会计专业方向了解有限。21世纪初,国内部分高校才逐步开始探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被学生接受和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学生认识到该专业方向发展潜力,愿意努力学好该专业方向,但对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了解不深,因而影响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认同度和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积极性,表现在专业承诺总体水平虽然处于中等偏上,但整体上并不是很高。

其二,尚未成为独立专业,影响学生对该专业方向的正确判断。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务会计教育,是在法学或会计学下设的一个方向,虽然其人才培养方案与传统的法学或会计学有很大差别,但并不是独立的专业。这让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对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对该专业能不能真正被社会所认可表示出担忧,对以后从事具体何种性质的工作以及考取哪个门类的研究生不太确定,因而其继续承诺水平得分最低。

(二)不同性别、生源地、文理科学生专业承诺的水平差异不大

以不同性别、高中时的文理科、不同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分别就专业承诺各维度及总体状况进行差异比较(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男女生、文理科学生、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专业承诺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

其原因如下所述。其一,性别角色对该专业认知影响不明显。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女生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水平比男生高,而男生的理想承诺和继续承诺比女生高,但总体上男女生的专业承诺差异不显著,这与吴兰花[9]、谭雪晴[10]、舒刚[11]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由法务会计的复合性所决定,男女对其认识上很少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对其了解多是通过外界渠道而得知,因而其专业承诺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其二,生源地对学生的专业承诺影响不显著。来自县镇的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高,城市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最低,这可能是来自县镇的学生对法务会计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由县镇一级地方来到城市,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比城市学生更加遵循学科规范,更愿意去接受它。其三,文理科学生各有所长。法务会计的课程设置上,既有文科层面的又有理科层面的,文理科学生可发挥各自所长,因此其专业承诺水平差异不显著。

表2不同人口学变量在专业承诺及各维度上的状况

(三)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参差不齐

对各年级的专业承诺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可看出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及总体水平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

表3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多重比较中数字1、2、3、4分别代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p

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总体水平呈现从大一至大三逐渐下降,这与连榕[12]、罗亚莉[13]、谭雪晴[14]等人关于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不同的是大四的专业承诺水平最高,大一次之。其原因可能是:其一,大一学生对新的大学生活充满学习热情,大三学生有迷茫。大学生刚考入大学,是人生的新开始,对将来的大学学习充满希望和信心,且学校在入学后进行了相应的专业思想教育,他们的学习相对比较主动,积极性较高。而大三的学生一方面课业任务重,慢慢地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对教学常有不满意的情绪,时有逃课等现象。另外面临“分流”的困惑,一部分学生选择侧重于法学方面的课程,如准备司法考试;一部分学生选择侧重于会计学方面的课程,如报考会计从业类的考试。这样的课程选择是体现专业个性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但是,若学生对专业了解不深刻,却容易在面临选择时产生对专业认识的茫然和无所适从,因而直接影响其对专业的正确判断,甚至对以后是否能从事法务会计相关工作表示出了担忧,进而影响了其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愿望。

其二,大四学生对本专业更热爱。一方面,大四阶段,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阶段,学生对专业更了解,对专业定位也更准确,在就业上比传统法学就业形势更好,逐渐认识到法务会计的魅力所在,因而更自信,认为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也提示大一、大二、大三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根据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一最不了解所学专业,大四的了解程度最好,其次是大三和大二,这进一步印证了学生对法务会计的认知程度,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逐渐清楚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情况,进而巩固了自己的专业思想。

(四)法务会计方向与法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差异比较

对法学和法务会计学生的专业承诺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情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和总承诺水平上,法务会计学生的得分比法学学生的得分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表4法务会计与法学专业学生在专业承诺各维度上的差异比较

法务会计本科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显著低于传统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法务会计学生专业学习任务重。由法务会计人才需要决定,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修完相应的法学类、会计类、审计类、数学类等课程,这样势必比传统法学类学生要修的学分多,其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可能会削弱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影响其专业承诺水平。

其二,法务会计学科属性的困惑。法务会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方向,一方面有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可行性[15],另一方面,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在我国发展又有其发展的局限性[16],如在学科设置上法务会计究竟从属于法学还是管理学,给学生感觉既学法学也学会计学,但两者学得都不够精通,因而影响其对未来专业发展及职业去向的判断,进而影响其专业承诺水平。

其三,选择的迷茫。经访谈及开放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到大三其实已经面临专业上的“分流”,见上文所述。而传统法学专业的学生并不需要面临这些问题,专业发展体系已比较成熟,他们有很清晰的专业认知,且文科类的课程相对来说较轻松,因而专业承诺水平比法务会计学生高。

(五)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影响因素

在本研究中,设置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预期、对所学专业与自己兴趣的符合程度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氛围等题项,以便考察这些因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以上五个项目与专业承诺总水平的相关系数在0.543―0.715之间,均达到显著水平。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对专业承诺的影响关系,以专业承诺总分为因变量,以上面所述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以上五个项目是专业承诺的有效预测变量,对专业承诺均有显著预测能力,共可有效解释专业承诺66.2%的变异量。从每个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对专业承诺最具预测力的为“与自己兴趣的符合程度”,其解释变异量为51.2%,其次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氛围、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的预期、对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的了解程度,预测力分别为8.7%、3.7%、2.2%、0.4%。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β值来看,五个变量对专业承诺的影响均为正向的。

所学专业与自己的专业兴趣越符合,专业课的教学氛围越好;对所学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越了解,就业前景预期越好,其专业承诺水平就越高,学生对所学专业就更热爱,更愿意付出相应努力。其中专业与自己兴趣符合程度对专业承诺的影响较大,若符合自己的兴趣,学生就更愿意为之积极主动付出努力。同期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0.1%的学生认为选择该专业是因为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兴趣不是静止不变的,可以在后期的不断学习中培养。调查中发现大四学生认为该专业与自己专业兴趣符合程度比大一要高,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特别重要。本文调查结果显示,对法务会计越了解,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越了解,其学习往往也越主动,也越认同所学专业,进而更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课堂教学氛围也影响学生的专业承诺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兴趣还不是很明朗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若教师注重课内课外专业学习引导,会使学生对专业学习充满好奇,逐渐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专业内学生的学习氛围,也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喜爱程度,大学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学习中,对于专业的看法和认同程度会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甚至会逐渐一致[17]。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毫无疑问,只有对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感到有希望,才会让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和动力。

三、提高法务会计本科生专业承诺的建议

(一)做好专业认知教育

根据上文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对其专业承诺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因而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生对法务会计专业方向的了解。做好招生宣传,利用招生契机做好学生入学前的专业认知教育,尽量使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真正了解该专业,进而调整自己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入学后在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主题鲜明的专业教育,如大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大二阶段,进行相应的选课指导,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类的课程,以方便自己根据课程性质进行系统学习;大三阶段要做好职业生涯指导及考证指导,针对学生专业选择分流上的困惑给予指导;大四阶段要做好毕业论文指导和相关就业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该专业方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阶段性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指导,不断培养、调整和巩固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法务会计作为新生事物,被社会认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群体或企事业单位宣传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加大人们对法务会计的了解力度,进而使该专业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二)优化课程设置,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专业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专业承诺水平,提高教学氛围,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法务会计核心和特色课程,适当减少低效率的课程重复和叠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专业承诺水平。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在本研究相关的开放问卷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表达出希望学校能加强法务会计实践教学,须加强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法务会计知识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努力营造良好学风,树立优良学习榜样,教学相长,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以优良学风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注释:

①法务会计目前在国内尚不是独立的国民教育专业,国内高校一般在法学或会计学专业下开设法务会计方向,专业名称为法学(法务会计)或会计学(法务会计),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都是培养具备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等知识的法务会计人才。本研究中,为方便起见,将法学(法务会计)方向简称为“法务会计”。

参考文献:

[1][3][7]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

[2][8][9][1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1).

[4]段陆生.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5][17]张浩.大学生专业承诺与生涯管理[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6][16]严瑜.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实证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14]谭雪晴,江新华等.农村大学生专业承诺现状调查――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11]舒刚.西南大学农科大学生专业承诺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4

关键词:专业英语;建筑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一、把握建筑专业英语课程特点

建筑专业英语是继公共英语之后综合建筑专业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的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工具课。其特点如下:

(一)专业性。建筑行业中,大量的并不断产生的专业术语要求我们必须熟悉并准确使用它们,同时,很多公共英语词汇在专业领域内被赋予了专业含义。

(二)严密性。建筑专业英语属于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表达客观准确。在建筑专业英语中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以保证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强调存在的事实,而且专业英语中的谓语至少三分之一是被动语态。

(三)实时性。伴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科技名词与专业术语也不断涌现。建筑专业英语教材要实时更新,授课内容要实时调整,及时准确了解新发展、新动向。

二、明确建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一)建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建筑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建筑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专业相关基本专业词汇和基本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查阅建筑专业方向英文文献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从业打下必要的专业英语基础。

(二)建筑专业英语的教学重点。建筑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色彩,其教学重点在于建筑专业词汇教学、讲授翻译的标准和技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此外,学习建筑专业英语对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要求比较多。因此,在建筑专业英语课中不仅要讲解语言本身的问题,还要对建筑专业常识予以介绍,这样才能把建筑专业英语讲得生动活泼。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开设建筑专业英语之前,学生一般已经学习了好几年的基础英语,再加上建筑专业英语课时有限,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建筑专业英语不应过多介绍英语语法基础知识。建筑专业英语要把重心放到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上;要重点反映词、句子和整段文章的翻译技巧。翻译技巧的讲解要与建筑专业英语的实例紧密结合,使学生始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精选的文章和词汇业务覆盖面要大。建筑专业英语反映整个建筑学科的基本内容,而不要过分集中在某一领域以保证习惯用法、语法结构和现象等方面的多样性。

(三)建筑专业英语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建筑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要尽量与建筑专业教材相对接,使学生在学习建筑专业英语的同时,巩固和提高对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建筑专业英语阅读材料在结构上不要过难,内容不生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建筑英语专业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重要手段。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筑专业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不再是语法分析,而词汇、文章理解和翻译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实施建筑专业英语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语篇教学,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课文有重点的讲解和启发性提问,让学生能通过语言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英汉互译以达到对文章意义的完全理解。阅读方法主要介绍寻找中心词,有目的地阅读,从文章题目揣测内容,从段首句观全段,由首段和末段理解全文,文章浏览,由上下文推测难字含义及综合阅读等技巧。

(二)以建筑专业术语为核心扩充专业词汇量。建筑专业术语的明显增多是建筑专业英语相对于基础英语的主要特色。在教学中,应重点介绍专业术语,讲清楚它的含义。对于专业性不强的词汇,可以降低讲解力度,使其置于次要的地位。专业术语和词汇往往难以记住,容易遗忘。为了便于学生们的记忆,应给学生们介绍一些记忆方法,如归纳法、词缀法、联想法等。此外,可通过词汇测验和竞赛,调动学生记忆单词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们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

(三)介绍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在训练学生翻译能力时,根据建筑专业英语的语言特点,适当地介绍一些翻译短期技巧。如词义的选择和引申;词类的转译;词量改变;被动语态的译法;长句分译法,等等。

(四)采用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在建筑专业英语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调动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运用新学习的语言知识来完成任务,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如英语字典、电脑中的金山词霸软件、internet等。这样,学生不仅通过主动地学习搞清了建筑专业英语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重要的检索资料的学习技能。

(五)利用直观教学法增加感性认识。有些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能找到相应的实物,如cement(水泥),brick(砖),concrete(混凝土),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这些实物,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有些还可以用图片、投影等声光电多媒体来介绍有关的词汇,如Chinesestylebuilding(中式建筑),buildingelements(房屋构件)。通过音频、视频、实物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感性认识,对理解建筑专业英语有很大帮助。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课堂转移到教室以外,如在施工现场、企业办公地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现场再现。

五、结束语

建筑专业英语,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展专业英语词汇量,学习专业英语的特殊表达方式,使英语成为专业工作中的得力工具。专业英语承担着“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专业的英语书刊和文献,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等任务。

参考文献: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5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融合专业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58-02

DiscussionandpracticeoftheteachingmethodofDigitalimageprocessing,whichisintegratedwithprofessional

ZHenGJing,wanGteng

(YangtzeUniversityCollegeofartsandSciences,Jingzhou,434020,China)

abstract:digitalimageprocessing,asacomprehensivesubject,iswidelyusedinmanyfields.thedisciplineinvolvedintheknowledgeofmany,thantheundergraduateteachinginotherscienceandengineeringdisciplinesinvolvedintheknowledgeofmorethan.Howtomaketheteachingofdigitalimageprocessingmorefittotheactualknowledgeofdifferentprofessionalstudentsandfutureemploymentneeds,itisparticularlyurgent.teachingpracticeshowsthatcombinedwiththestudents'professionalbackgroundofteachingmethodstoteachstudentsinaccordancewiththeiraptitude,improvethestudents'interestinlearning,findlinkwithotherdisciplines,morespecificlearninggoals,tofurtherstimulatethe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

Keywords:digitalimageprocessing;fusionprofessionalbackground

1概述

《数字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当前,本科阶段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大多在电信、控制和通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其教学大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其中理论教学大多采用讲授基础理论、分析原理的方式,使学生对本学科的通用理论和基本算法有所了解。实验教学主要是对经典算法和常用的成熟算法的编程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应用,设计解决方法的能力。

2现状分析

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均过于刻板,不但无法适应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技术实现上五花八门的图像处理问题,其形式也过于刻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工作、学习也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即使学生将来从事相关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

理论教学长期以来采用讲授方式,教师按照原理分析、算法推导、处理效果分析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述,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原理和算法,但面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往往需要多种算法相结合或对已有算法的改进才能解决问题。而习惯了单一讲授模式的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也存在内容和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提供示例代码,而学生要做的工作则过于简单,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没有将学到的基本理论和算法融入实际问题,而只是将实验环节作为加强理论教学效果的一个工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大多数算法都是为人工智能和机器识别做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工作,除此之外,是诸如遥感图像的处理、医学图像的处理等。这与相关专业学生的其他课程的目标截然不同,也正是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殊性,使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初,就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就业相联系,认为该课程算法理论较多,内容艰涩难懂,从事相关工作的门槛较高,且与以后的工作没有相关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是脱离实际的一门课程,也就不会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学习它。

另外,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讲授中,很多时候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数学、生理学、心理学、信号处理甚至医学等专业的相关知识,而现实的状况通常是,理工科学生对于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且理工科中,由于所在专业不同,学生的背景知识也不同。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较强就编程和算法的实现能力,但是对于信号和时频变换的相关知识相对就比较欠缺,所以,对于算法的理解有时会存在一定障碍;电信专业的学生对于数字化过程、信号处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是缺乏较好的编程和实现能力,虽然能够较好地理解算法,但瓶颈往往在于算法的实现。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专业背景知识的差异性,采用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摒弃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理论和实验内容,就能够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确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与本学科的联系,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提供帮助。

3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理论教学在讲授基础知识、原理分析、推导算法、分析算法效果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不同专业设计适合本专业应用领域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基础知识、基本算法原理等的讲授中。在理论教学中,每次讲授完一个算法原理和该算法的基本常用应用后,再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已有的多种算法的结合或改进来实现新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将时间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有讲授、讨论、思考等。在内容的设置上,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融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扩充和设计不同的内容进行讲授、讨论和课后研究。

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将计算机专业不具备的信号相关知识和时频变换相关知识,尽量深入浅出,精简至该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再结合计算机专业擅长编程和代码实现的特点,多将算法与代码相结合,在算法的表述上,可以使用某种学生已学过的编程语言来表述,并通过代码分析算法流程和算法实现的复杂度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算法,减小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在讲授基础内容和算法后,提出一个本次课算法相关的实际应用示例,进行算法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算法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方法。最后,提出一个研究性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和上机实现,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参考资料,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设计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并可在实验课时间进行测试和讨论。

在对电信专业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时,则要结合该专业的先修课程已讲授的内容,适当调整教材中各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和时间分配。在讲授内容的设计中,对于其他课程中已讲授过的知识点,例如,时频变换部分的变换公式及快速算法的原理分析等,不再进行详细讲解,做简单回顾即可。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很多概念、术语及算法,都与数字信号学科中的相关概念、术语和算法相类似,且数字图像可以看成是特殊的一种二维信号,进而可以分解为一维信号。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以跟数字信号处理中的相关内容相关联,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算法的设计缘由和原理。但是,对于算法的实现方面,针对电信专业学生的欠缺,降低算法实现环节的难度。在进行算法实现的展示时,采用仿真脚本来代替源代码对程序进行书写,并根据仿真脚本的运行效果,来调整算法的相应参数设置,使学生掌握用仿真软件描述算法、调试脚本以及观察对比运行效果等。相应地,给电信专业学生分析讨论的开发示例也采用仿真语言描述,用于思考和课后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也要求学生用仿真软件实现即可。

在理论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开放思维的重要性,强调算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启发学生如何改进算法,如何融合不同算法的优点,如何设计新算法。通过融合专业应用、开放性教学和思维方式,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已有算法知识,还知道怎样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实验教学环节如何实践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的实践上,具体过程和内容如下。

实验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实现算法的工具及平台的问题。在工具和平台的选择上,也要融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知识背景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实现算法。

对计算机专业,选择学生学过的高级语言以及使用过的开发工具和平台来进行实验,例如C语言、C#或JaVa等。因为本课程要求能够较快地实现算法及算法的结合和改进,更会要求解决新的应用型问题,这样,就需要熟练的代码编写能力,所以不适合采用新的语言和开发工具。

对电信专业,首先排除仿真软件以外的其他高级软件及其配套的开发平台,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具备除C语言外的其他语言的代码编写能力,如果选择某一种高级语言来做实验的话,学生需要将较长的时间花费在语言和开发工具的掌握上。所以,与电信专业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匹配,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仿真工具,本门课程的实验环节采用仿真软件来实现,例如matLaB等仿真软件。

鉴于不同专业的背景知识和优势不同,在实验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也应有所区别。

计算机专业善于编程、实现算法,但对于部分算法,如时频变换、采样量化等算法的原理掌握不深,所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尽量偏向于空域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较少涉及频域。

电信专业则相反,虽然不擅长编程和实现,但由于仿真脚本的编写较源代码要简单得多,所以,可以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适当提高难度,对于常用算法,重点掌握这些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用法,而不是实现算法流程本身。

对于研究性课题的设置也相应地融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难度和领域的实际问题,供学生自我学习和讨论。

实验教学应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地设计好实验内容和步骤给学生,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锻炼学生用已有背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在融合专业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

首先,教师应坚持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适时更换教材、扩充知识点;其次,应向学生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演示文稿、源代码、脚本等,还应督促学生课后自己查阅相关文献;最后,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性教学,并增加开放性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来。

6结束语

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际经验,通过对不同专业具体知识背景和特点的分析,提出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因素,融合专业特点,为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教学方法适合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因此开展比较顺利。但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教学学时的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等。因此,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参考文献: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6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余华(1972-),男,四川高县人,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理论研究。(四川成都61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36-03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正式开始。《纲要》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师思政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担任中学政治课教师的职业诉求和职业前景,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培养要积极应对新课改的机遇与挑战,主动与中学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接轨。本文拟对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模式作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目标的理性设计

思政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①。高师思政专业设置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思维方式,能运用所学知识理性地观察、分析法律问题,具备向中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理念的能力。

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应在未来教学中“管用”“够用”。凡是中学政治课涉及的法律知识及相关法律理论,都应深刻理解和掌握,且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运用于实践。如果该专业学生在走上讲台前对相关法律知识、法律理论不甚了解,或者说只是一知半解,必然会在从教时以其昏昏而致学生昭昭,轻则让本人惶恐不安,重者让学生轰下讲台。该专业学生在未来的教师职业中,不但自己要正确理解法律、明辨是非,能分析、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问题,还要能准确表达法律的内涵和要旨,进而影响他人。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时不仅要记住法律条文、法律原理,弄懂这些法律知识、法律理论怎样出现的?现实中针对哪些问题?法律又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等,更要能识别现实社会中各种争议、纠纷的法律影响,培育深厚的法律情感和坚强的法律意志,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此外,由于法律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新法律法规陆续出台,该专业学生今后要教好中学政治课中的法律内容,必须及时了解与掌握最新的法学理论研究信息与法律法规文件,因而还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或今后工作中能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能力。

为了在未来更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相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更易树立“唯一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而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更可能树立“优先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即社会问题一旦可纳入到法律的调整范围,就优先按照法律的规则、原则与精神来思考和处理,且在合法性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最大的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究其原因,一是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是介于职业法律人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法律中间人,侧重于养成解读法律现象、传播法治精神与法律原则的能力,而法学专业学生侧重于培养对法律条文的精细研读与法律实践的能力,其中始终坚持法律至上是重点。二是高师思政专业尽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但该专业同时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逻辑学等多学科知识,而法学专业的学科背景基本上是法学。高师思政专业的多学科背景一方面使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显得很厚实、广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一般认为,经济思维具有主观性、政治思维具有权宜性、道德思维具有多元性,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任凭以经济思维、政治思维、道德思维来思考和处理,很可能难以达成共识。而法律是一元、客观、确定、公开的,法律思维围绕合法不合法、法律有没有规定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利益与关系,从而为人们搭建了一座找寻“正确答案”的公平正义之桥,有助于复杂社会纠纷的有序控制和理性解决。高师思政专业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在与现实生活的交织中相互碰撞,逐渐形成“优先性”倾向的法律思维方式。

二、新课改下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内容的科学安排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②在此思想指引下,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内容包括:八年级下册“权利义务伴我行”等四个单元、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九年级全一册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人教版)与法律直接相关的内容有政治生活(必修2),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等四个单元;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选修3),包括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等五个专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包括生活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六个专题。由此可见,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在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体系中占有相当比重。

作为思政专业唯一以法学命名的专业主干课程,《法学概论》几乎覆盖法律专业所有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这样大而全的内容设计、面面俱到的知识要求似乎只是反映了我们的美好愿望,希望为高师思政专业学生打下广博的法律知识基础。作为一门课程,“法学概论”的教学时数不可能无限长,加之该课程的法学专业概念、术语较多,而学生的法律理论基础又相对薄弱,要让教师讲清楚、学生弄透彻全部教材内容,似乎只能是囫囵吞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换句话说,仅靠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就要使学生在未来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要求,似乎也只能是一个应然目标,可以作为大家不断努力的方向。但是,高师思政专业开设较多的法律课程与该专业的培养要求不相吻合,在实践中亦很难被接受与运行。笔者认为,该专业学生可在开设“法学概论”前先行学习“宪法学”,同时对应中学政治课的教材内容,安排法学理论方面的系列讲座,如“人・社会・法律”“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这样一方面为该专业学生学习“法学概论”奠定了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如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应当履行哪些基本义务,使他们认真对待自己、他人的权利与自由,提升充分行使权利以及切实履行义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完成了部分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学任务,从而减轻“法学概论”的教学压力。同时,鼓励该专业学生选修学校、学院开设的其他法律课程,这是对已学法律知识的拓宽与深化,亦是对本专业或今后工作所需法律知识的有益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系统、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必要的,但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整合,与中学政治课涉及的内容重点把握、详细讲授。以“法学概论”为例,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其中的法理、宪法内容不再讲解。第二,对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特别是在中学政治课中有反映的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并能融会贯通。如对刑法的学习,不但要搞清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该受到怎样的刑事制裁,更要提高法律风险和防范意识,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对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合法权益的侵害。“法学概论”中的其他内容或与中学政治课没有直接关联,或在现实中用得不多,只作简单介绍或安排学生自学即可。第三,国际法、教育教师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现行的“法学概论”教材一般未包括这一内容,但中学政治课包含国际法律知识(特别是国际组织的知识),且对这些未来要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而言,补充教育教师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若“法学概论”的教学时数有限难以补充,也可将这部分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对学生讲授。

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觉探索和运用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

高师思政专业的法律课程涉及法学概念、法律术语较多,实践性很强,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对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的认真探索和运用,证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运用法律事件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法律事件带入课堂,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入法律情境,利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掌握其中的法学理论,并追寻解决问题最佳方式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③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是在教师讲授法学基本概念或原理后,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总结。恰当的案例教学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有助于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现实化,使学生能透过事实理解法律,透过法律解决问题,而且对锻炼学生的分析与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养成法律思维方式,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的案例讲解是为教学服务的,一次课不能讲太多的案例,应尽可能选择近几年能够反映中国法治进程的重大、热点、有代表性的案例。案例表述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如果案例材料太多、太复杂,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学生不知所云。有些案例无法简化,可事先印制书面材料发给学生或播放案例内容的课件,使学生在课前了解、熟悉案例内容,必要时可安排学生进行初步的讨论。同时,案例教学法属于对话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另一些学生参与较少,甚至一言不发,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分配”发言机会,启发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最后老师要以案说法,对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和理论作出总结,特别是针对学生对案件事实的把握不准确、不全面以及错误的法律理解、适用,作出正确的剖析和指导。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上不是采取全面系统的方法,而是根据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或重点,分成若干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题组织教学的方法。④专题教学法一改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按节讲授教材的传统,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定若干问题,对所选问题由教师分专题进行教学。专题教学法可对所用教材进行合理取舍、优化组合,能妥善解决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教师不断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

在高师思政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中,除开设上述的系列法律专题外,专题选择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贴近现实生活,着眼于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注意选取学生所关心的法律热点、难点问题,尤其是根据中学政治课与法律相关的内容设计专题。在各专题教学中,教师注意以问题为突破口,着力于对学生的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及学术层面的提升,使学生通过专题的学习,既能够掌握课程的精神实质,又不致对专题讲授产生断章取义和观点零乱的感觉。

四、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摒弃“背多分”,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

高师思政专业法律课程的考核方式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形式,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客观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制定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组合来考核评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比,本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但考虑学生对这种方式的接受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开始实行时平时成绩一般不要超过40%。这种组合方式可以避免以简单的卷面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检验出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笔者在“宪法学”的教学中,采用公开、民主的方式制定了该课程的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学生平时成绩占30%,其中学生按时上课、遵守纪律占15%,实行无旷课、扰乱课堂秩序等不良记录即得分,反之则扣分。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学习表现占15%,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宣讲以及课后收集宪法(政)案例、理论观点并评析,或开展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或旁听法庭庭审活动并记录、写出感悟,或撰写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论文等,实行有则加分,无则无分。标准一经颁行,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自觉学习与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效果良好。

其次,进行期末开卷考试的探索。以往该专业法律课程的期末考试习惯于采用闭卷形式,考点放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方面,较少考查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上导致了“背多分”,考试作弊也时有发生。而开卷考试可消解闭卷形式死记硬背的弊端,但低质量的开卷考试也易导致学生不重视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有教材或考前准备好笔记,抄一下照样可以蒙混过关甚至拿高分。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必须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质量,着重考核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法律原理、法律知识去分析问题、阐述见解,从而真正考查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与否、接受程度的高低、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3.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3.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7

摘要:专业课教学在技校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专业知识教学措施直观教学归纳列表问题情境

专业课教学在技校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进行分析,从直观、比较、系统、设问和变式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以达到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中级技术人才的目的。

一、运用直观教学,丰富感性材料

直观教学虽然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它的演示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符合学生认识与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实际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直观教学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如能根据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掌握老师教授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重绕课教学中,电动机的结构和绕组展开图的绘制等内容,空间概念较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在讲授这些内容时,结合挂图和模型这些直观的感性材料来讲解,不但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学生弄清了电动机的结构和绕组展开图的绘制,而且使学生学得扎实,印象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进行比较,揭示知识异同

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区别或联系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相同点、普遍性、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对学生理解知识,并加深印象和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材料的各种属性中区分出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和联系,又能使学生消除对相似概念和原理的混淆,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联系,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指针式万用表和数字式万用表时,通过测量电阻、电压和电流进行充分比较,揭示它们的异同点,结果,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指针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三、运用归纳列表法,力求知识系统化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将这种教学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列出一系列的系统表,展现在学生面前,据此分析说明,就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形成了认识结构,便于理解记忆,达到了“提纲挈领”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了与门、或门、非门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列真值表的方法,通过逻辑关系分析进而可以推导出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的逻辑功能。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授课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景,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题探索求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事物存在的本质和规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能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学生已经学习了万用表测量电阻,在讲兆欧表的使用时,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先分析电阻和绝缘电阻的概念,然后提出“是否可以用万用表测量绝缘电阻”的一系列问题,创造了一个引起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随后启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五、正确运用变式,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只有通过变式,使学生学会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才能使他们懂得怎样从事物千变万化的复杂现象中,去抓住本质,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必须掌握变式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在各种不同的变式中掌握课题的本质属性,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此外,教师在运用变式时,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例如:在讲课时让学生观察塑封型三极管、单结晶体管、可控硅等,学生从外观上发现它们外形特征都一样,但是功能却大不相同。在讲解了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之后,学生豁然开朗,收获很大。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8

一、“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六步”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环节是由职业教育理论讲座、专业知识提升、技能操作训练、企业实践走岗、教学研讨演练、培训成果展示六个要素构成。六要素在“六步四法”模式运用中的作用分别表现为:职业教育理论讲座,奠定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专业知识提升,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理解;技能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实现“双师型”;企业实践走岗,了解企业岗位要求、生产流程和技能人才需求,使职业教育教学紧跟企业;教学研讨演练,提高学员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培训成果展示,检验培训成果,总结交流提高。

(1)职业教育理论讲座。即由职业教育理论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专兼职教师对学员集中进行职业教育政策与理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为学员的自学奠定基础。

(2)专业知识提升。即由基地专业教师对学员进行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的培训。让学员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动向,掌握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理解、消化专业知识。

(3)技能操作训练。即学员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由专业教师指导,在实训中心进行操作、加工,做出合格的产品,并进行分析、展示,把理论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该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做到一师双能。

(4)企业实践走岗。即学员带着问题走向企业,通过企业实践走岗,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工艺和技术、生产流程、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向产教融合迈进,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5)教学研讨演练。即学员以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运用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说课、讲课,并相互进行评判,掌握该专业所涉及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教师教学艺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6)培训成果展示。即以多种形式展示学员在培训期间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培训工作总结、教案、公开示范课、论文、作品和企业实习报告。

二、“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教学方法为使上述六步教学环节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在培训操作过程中主要采用四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理实一体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1)讲授法。讲授法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理念和专业知识传授给学员。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职业教育专题讲座和专业基础知识讲解。

(2)理实一体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突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项目教学法。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员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员自己负责,学员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员唱“主角”,教师为“配角”。

(4)任务驱动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员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员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六步四法”模式结构中的“四种”学习形式为使“六步四法”模式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可采用四种学习形式,即“他助”“互助”“网助”和“自助”。

(1)“他助”,即借助多方力量进行学习的形式。主要用于专家讲座、专业知识传授等。

(2)“互助”,即学员之间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切磋。可在培训多种环节中运用。

(3)“网助”,即学员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微信、QQ等现代工具,学习新的理念、先进的知识和技能。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9

目前,西南大学面向全校非电类本科专业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分为两种结构,即60学时数以上的多学时和60学时数以下的少学时.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的开课对象主要为工程技术学院的土木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36,其中实验6学时),纺织服装学院的纺织工程、轻化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54,其中实验18学时),食品科学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总学时数为45,无实验环节),化学化工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总学时数为36,无实验环节).其目的是围绕纺织、食品、化工、建筑行业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对机械电器设备等基本知识和职业素质的需求,培养学生从事研发、管理等相关工作的核心能力.由于课时数目少,造成了在上述各非电类专业中开设《电工技术》课程三方面的缺乏.第一,课程针对性少.由于理工科非电类《电工技术》课程体系是电类专业《电路原理》等课程的简化和压缩,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应用性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教师沿用《电路原理》等多学时课程的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原理、理论的讲解上,没有很好地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对市场的调研,不能适应课程少而精实际情况.第二,学院重视少.现有《电工技术》课程的课时设置不足.由于《电工技术》课程在非电类专业中的弱势地位,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非电类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时数被压缩的对象.如2006年,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为土建类专业学生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总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时,实验6学时);为了响应高校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要求,在制定2013年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电工技术》课程被删减为36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7学时,实验时).第三,学生兴趣少.作为非电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对电类知识、电类科技及电工技能的认知,认为《电工技术》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大.其次,过多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上述问题的出现不但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而且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2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鉴于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理工科非电类授课学生的专业共性,针对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以启发和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应用意识为牵引,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定位为切入,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针对各专业特点,引入相关的案例教学,达到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的.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电工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电工技术应用意识;第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定理及定律,掌握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三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自身专业知识和电类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达到上述多层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理工科非电类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3个方面提出了如下改革方案.

2.1教学目标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定位,分层次设立教学目标充分调研学生专业性质及职业定位.理工科非电类少学时《电工技术》课程涉及的专业较多,不同专业对电类知识的需求不同.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定位,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专业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明显提高.学生才会感到《电工技术》课程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与自己今后的工作是相关的,从而将《电工技术》课程学习的动力转变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例如土建类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学生毕业后能在工厂化设施农业系统、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领域从事规划设计等方面工作.因此,为该专业学生开设的《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将电工技术应用于建筑照明工程中,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理论以及照明设计的计算和分析,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建筑物的照明进行设计和绘制电气施工图.

2.2教学内容改革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电工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在保持少学时数《电工技术》课程体系相对完整的前提下,删减某些脱离实际应用的知识点,而将重点转向培养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电类问题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重新修订非电类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上努力做到“新”和“合”:“新”指根据授课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对《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更新并充实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合”指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思想对《电工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整合.

2.3教学方法改革

多样化教学手段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在《电工技术》课程教学手段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授课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辅以动画演示、图片讲解、实训仿真、实验制作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理论知识,再开展实践教学.而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边学边练,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效果.例如在“三相交流电路”章节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将“三相电源的联接”、“三相电路负载的联接”、“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以及“安全用电”等知识点应用于解决“室内供电配电系统设计”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目的.

2)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该任务展开教学.比如,在“RLC串联交流电路”课堂教学中,以求解交流电路的响应为中心任务,首先由教师把求解单一参数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交流电路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倡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归纳、补充和修正.

3)实例教学法.《电工技术》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因此,如果只是一味地照书讲解,势必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实例教学却能很好地解决理论课讲解枯燥的问题,理论教学中因为穿插引入结合各自专业特点的实例分析,可以有效解决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脱节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电类知识是切实有用的,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电工技术》的热情.例如在“电路谐振”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引入收音机或车载mp3应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总结

对法学专业的理解篇10

随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渐成熟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明晰化,强化专业实习的任务也被明确提出。不过,除了为什么实习可以有大致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实践的初步检验)之外,以什么方式实习、在哪些领域实习、在哪些岗位实习以及岗位实习的要求是什么、具体训练要求及其效果如何考量等问题,国内高校实际上均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采取了不尽相同的做法,专业实习方式可谓多样化。行政管理专业实习须明确如下问题:第一,价值定位———专业知识的结构性设计向管理实践的功能性切换的初步尝试。作为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必备的人才培养环节,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依据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要求将理论知识通过初步实践而转化为实际能力。第二,范围与岗位定位———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应该选择党政群团组织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部门具有简单管理功能的岗位。这种管理岗位对部门内部而言主要是技术操作性质的基础工作,对社会职能而言则是管理服务性质的工作。第三,内容定位———日常管理技能与信息整理。专业实习的具体训练要求除了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标准化的日常管理技能设计外,还应加入适时性的专业课题调研,进行专项信息资料搜集整理,以强化学生专业针对性的综合素质培训。第四,评价方式定位———日常性考核与专项性考核有机结合。日常考核以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制度规定为依据,专项考核按照专业实习课题和学生自选调研课题的完成情况为依据,同时附加对专业实习单位跟踪回访的评价,从而使专业实习效果评价多元化和综合化。为此,黑龙江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哈尔滨市所属的城区党政群团及部分基层公共部门建立起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这些专业实习基地主要包括哈尔滨市松北区、道外区、平房区、南岗区、香坊区和道里区等。在大三春季学期的下半学期,我们选派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学生分赴各实习基地进岗实习。从实习岗位的分布来看,一是从团区委下派到各街道团委担任挂职副书记,开展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群团工作;二是从区人事部门分派到区委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从事常规的管理服务工作;三是承担各区政府的专项任务,如经济调查、民生状况调查、普法调查、执法检查、人口普查等;四是直接派往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承担基层日常服务工作。从实习的效果看,由于严格规定了实习期间的坐班制度、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和专项课题调研任务,实习学生的管理正式纳入所在实习单位的日常人事管理体系,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积极合作、服从规范、坚持原则和自主创新的意识,使他们有机会较为直观地了解城市公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并直接体验党政机关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繁杂的日常管理内容,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为走向社会铺垫了一定的经验基础。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反映出的专业教学问题

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和体验公共管理部门工作的机会,同时也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反馈了诸多问题。概括而言,从行政管理专业实习反映出的专业教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反映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美国行政学者小劳伦斯•列恩认为,“在制度化程度不高的领域中,例如,行政、社会工作、计划(规划)、教育‘,基本知识’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远未明确”,因此,“掌握基本知识被认为不如为了与实践相适应而对价值、规范以及态度方面进行整合那么重要”[1]。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更多为由价值、规范和态度等要素的整合倾向所替代,寻求“基本知识”的体系化是困难的。然而,作为一个被公认且普遍设置的学科或专业,无论如何也需要确定其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范围,这样才可能将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由于专业实习岗位往往都是一些从事具体管理服务业务的,在繁琐零碎的日常工作中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换言之,一些具体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非明显,这就使专业实习失去了专业性特征而弱化为一般性的实践素质训练。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于实习岗位选择的不当,而是关于专业基本知识体系规范不够明确,尤其是对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完整性诠释得不够。“行政管理”(pub-licadministration)本身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通常我们将其定义在“公共”范围内并与公共目标实现直接相关,即它是公共生活领域的管理活动,所以它必然要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传统以及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构成其基本知识体系的理论、原理、规范、方法等内容也便主要涉及这些范围,并体现在具体的日常管理实践中[2]。专业实习的专业性缺失与专业教学没能有效贯通专业基本知识体系传授这一主线相关,这就需要在专业教学中进一步确认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的核心主导地位,以此为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领,从而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完整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二)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秉持服务于实践能力培养宗旨

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力图通过系统解读这些理论阐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诠释并规范本土管理实践的本质与特征,探求具有宽厚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和管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途径。依此而言,无论学院派与实践派的分歧有多大,其直接结果必然是引导人们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关注,亦即寻求“价值世界”(“价值知识”)对“事实世界”(“事实知识”)的阐释和把握能力[3]。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给予充分肯定,对具体工作的操作方法与本单位惯常做法之间的差异感到不够协调;实习学生明显意识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距离,专业理论知识面对具体工作偶现的尴尬局面使其实际效用受到质疑,他们明确指出自己了解和掌握的管理知识和实践案例的不足,需要加大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管理事实的比重。此现象是我们在开展专业实习之前就已预料到的,因此,每一轮次的专业实习之前,都将由教师进行专门的实习培训,重点进行基本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强化,但是仍然反映出专业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偏差———长于理论知识的教师导致专业教学长于理论的结果,这要求我们有效解决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原则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始终的问题。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应侧重于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训练

专业实习中反映出的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方法论层面上,即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层面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才是专业教学的关键所在!专业思维方法旨在运用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观察问题、获取问题、剖析问题、定义问题和解释问题的符合理性精神的立场、观点及具体办法,这是我们理性地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前提。专业学习方法强调认知性知识和感受性知识获得途径的快捷性和有效性,它包含着如何能够更深刻、更准确、更广泛和更自如地对“知识”问题理解、消化、整合与运用的能力,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基础。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主要关注管理实践中具体问题解决的途径及其效度,它需要排列问题信息的次序、问题的关节点,找到破解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术,这是专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专业实习的考察,我们确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体现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获取过程中,这实际上也就是专业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体现综合性与典型性相结合的旨趣

专业实习的经验表明,复杂多样的行政管理实践给予人们的专业教育是课堂知识传授无法替代的,尤其是“第一线公务人员”或“最基层行政人员”的具体工作通常需要进行“精力分配的裁量”与“法律适用的裁量”的两难选择,工作的排序及其质量的评价等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经历中累积[4]。这些具体、细致而又繁琐的感受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实际体验,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强化综合性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凸显典型性知识的普及。案例教学是目前普遍认同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综合性与典型性结合效果较好的形式。它通过自我编导、模拟、表演、讨论、评价和深度思考等直接参与性环节,使学生根本转变学习角色,获取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体验性和创造性,为专业实习实践搭建了必要的中介和桥梁[5]。因此,专业实习反映出的教学问题实际集中在案例教学方法运用的效度上,这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于案例选择的适度性。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三、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化的实施路径

专业实习反映的专业教学问题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并合理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来修复。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过程主要包括计划设计、计划落实、内容安排、方式选择以及效果评价等环节,通过这些基本环节的有序排列组合可以摸索出较为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有效路线。

(一)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的科学化与动态化

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是其有效实施并发挥良好作用的基本前提。这一设计首先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即依据科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科学研究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而形成一种专业教育理论的过程。就信息源而言,这一方面需要行政管理实践探索的强力支撑,突出其“制度环境、实际工作者所需技能和专业问题处理技术”等整合的必要性,还需要“能改善专业实践的各个相关科学学科”的相互融通[6]。科学化的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就是要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特点并在相关学科的融汇中完成对其特点科学阐释的任务。同时,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设计还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面对变化中的管理实践必须给予随其变化的理论诠释,因此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

(二)专业教学计划落实的制度化与系统化

对专业教学而言,教学计划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其落实也就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来加以保证。制度工具是人们反映事物规律及实际需要的文明成果,其规范功能与效度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相应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它为行为确定了规则和标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具体实施的制度体系应该是不断追求其整体系统化的过程,有关教学计划执行的目标、原则、程序或流程、效果以及执行主体的规格、执行内容、合作方式和权责分工等基本方面,均须在制度规范的框架内加以体现,以便使执行的秩序、效率与公平等核心价值可以在相同的标准衡量下求得一致性。

(三)专业教学内容关系的逻辑化与细致化

如果说科学、动态的计划设计和制度、系统的计划执行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那么专业教学内容安排的逻辑化与细致化则是其有效实施的核心所在。逻辑化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体现在知识结构上是通识性、基础性、专业性到专业延伸性(教学模块设计)之间的紧密衔接的排序关系,形成专业知识依次递进的逻辑序列;在知识类型上是理论性的认知性知识与实践性的感受性知识之间构成的内在逻辑线索。细致化突出反映的是专业知识结构与类型的具体课程教学大纲及其课堂教授内容之间实际安排的精确程度,它是实现专业教学内容逻辑化的具体要求。

(四)专业教学方式选择的多元化与创新化

教学方式是教学目和教学内容实现的基本工具。组织学习理论观点认为“:当创造的方法确实发生时,学习才发生。”[7]因此,创造方法的多样化就会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求知路径。行政管理得益于多学科的滋养而生成,其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也自然得益于多学科教学与研究方法的借鉴。在专业教学内容的落实过程中,不断寻求多学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是保证准确传授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这些方式除传统规范教学方式包含的主要方法和互动的案例教学方法外,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恰当运用将逐渐成为关键的支撑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