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0:56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1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需要有良好的方法,更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让数学成为思维训练的体操,真正做到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主要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在岁月的长河中,数学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数学涉及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学习数学需要有良好的思维,这样才能迅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公式,理解所学知识和内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思维训练,结合数学思想,找到数学学习的规律,学会用数学方法看待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扩充思维的深度。

一、贴近生活展现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思维的形成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和找到答案时的惊喜。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需要利用这种好奇心,在课堂中设计精彩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比如,对“5的认识”中,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演示。列出五个垂涎欲滴的苹果,让学生亲自数数,感知数字“5”的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使知识越发直观。然后设计相应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5”的意义,在思维中逐渐建立起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运转,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结合,不仅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还能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在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思维,使其思维可以更加发散,更有深度,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5”的用途,以及在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通过这一学习究竟会获得哪些启示。学生在不断思考、寻找和对比的过程中,就会把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

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如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思维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实际就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从同一点出发,却可以有多种角度,这样就可以有新的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旨在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比如,在“相遇问题”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情境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指派两名学生站在教室的对面,面对面走来。学生观察这两个学生时,要思考几个问题:两个学生走路的方向如何?走路的结果如何?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情景,才会有相遇等问题和概念。如果仅凭讲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还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两位学生怎样走才能做到相遇?换个角度和思维,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会再停留在原有水平。

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灵活思维,是培养学生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思维转换所带来的益处,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去思考问题,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三、引导学生不断猜想和验证,提升思维深度

小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通过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思维的深度。

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就需要将这种猜想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动脑、动手,通过平行四边形画出一个矩形。这一切需要由学生亲自操作,不管是摆放还是拼接,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猜测与想象已经充分开始展现,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通过合理的猜测与想象印证自己的结论。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保持下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对比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拼图绞尽脑汁认真思考,从而得到应有的结论。这种通过思考和验证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度不嗬沟墓程。

合理的猜想与验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情感,从而形成积极的思维,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值得提倡。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很重要,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思考空间,使数学成为训练思维的最佳体操。通过学习数学,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充分的培养和拓展,不仅能逐渐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还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小手;数学思维;训练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小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一、利用手势帮助理解

(一)运用手势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借助直观形象帮助他们理解,而手就是最方便的道具。生动形象的手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二)运用手势理解算理

古语曰:“掐指一算”。可见,“指”能帮助“算”。简单的数的计算是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外现向内化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的、感性的阶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当然不会使用数手指头算,但是对简单口算不甚了解的、以及掌握新口算方法较慢的孩子来讲,通过数手指理解算理是一条捷径。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14-8,就可以先想见8想2,伸出左手2个手指;再用右手伸出54手指表示个位上的4,想2加4等于6。

二、利用手势帮助思考

(一)用手势画简图

几何直观凭借图形的直观性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抽象思维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问题的本质,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开启智慧的钥匙,突破数学理解上的难点。中低年级的学生在画图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变化的情况不容易画出来。用手势表示,就是一种简易的图,有些时候恰当运用手势再加上图形,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画图的作用十分突出,而一些学生在画图上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画,或者图画出来了但还是不明白意思,尤其是对于路程和距离不能区分。这时候,我让学生先用手势比一比,再画一画,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题意。学生用两只手表示两个人,通过手的运动,直观形象地看到他们是怎样走的,哪里是路程,哪里是还没走的,哪里是多走的。

(二)利用手势理解数量关系

一年级学习加法和减法时,学生用两只手,表示和起来,拿出去。判断出题目用加法还是减法。在二年级刚接触除法的时候,学生分不清什么时候用除法,什么是包含除,什么是平均除。于是我和学生一起用手势表示题意,理解数量关系。两臂伸展,双手张开,就像抱着一个大西瓜,这就是总数。如果题目中说了平均分成多少份,就用一只手做刀切下去,求其中的一份用除法。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先运用手势帮助思考问题,再慢慢提升为用画图进行理解,不断加强和提高学生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手势加强记忆

(一)利用手势记住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常常弄混什么时候棵数比间隔数多1,什么时候棵数比间隔数少1。这时候,我让学生用手来记忆。5个手指就是棵数,手指缝就是间隔,这样一目了然,学生每次伸出手就能正确区分了。我们的手隐含着间隔现象的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住植树问题中的规律。

把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全部伸开,把手指当作树,把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当作间距,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端都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l;一端植树,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树的棵数=树的间隔数-1。这一规律还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锯木头、数楼梯、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

(二)利用手势记住画角、量角的方法

学习完画角和量角后,学生总结了方法,每天上课前两分钟学生都会背诵一遍怎样画角和量角,可是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每次操作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做。于是我教他们,不仅要背诵,还要动手,就像手中拿着一个大量角器一样,边背边演示,这样学生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画角和量角。

(三)利用手势记住单位间的进率

学习“长度单位”,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向自己,用手指表示单位,指缝表示单位间的进率。大拇指看作千米,食指看作米,依次中指为分米,无名指为厘米,小指看作毫米。同时规定: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大指缝表示进率是1000,其他指缝表示进率是10。这样在计算长度单位进率时,如果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两个单位间隔几个小指缝就在“1”的后面加几个“0”,记着拇指缝加3个“0”。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则反之。

掰手指,学数学,让学生将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既能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真是一举多得。手势在数学教学上的功效是妙不可言的。只要教师善于开发、挖掘、利用,学生的“手”就会变成一张会说话的“嘴”;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把能破解疑难的“钥匙”,一架传递情感的“桥梁”。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3

笔者将以应用题的实际教学为例,谈谈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问题。

一、明确步骤,形成习惯,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步骤、模式,并对模式变型,形成新的思维步骤与模式,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提出合理的要求,让学生在多次实践中获得新知,形成自己独立的数学思维。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大致遵循“读——划——思——解——查”五个步骤,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形成自己的解题风格。这样,即使最后没有完整地解答出题目,学生也会在今后的反思总结中发现自己的思维薄弱环节。

如,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在距中点40千米处相遇。已知甲车行完全程要8小时,乙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读”完题后“划”出相对行驶的简图,标出相关数字与符号,然后思考:用1除以“1/8+1/10”得出相遇的时间是40/9,那么甲、乙在相遇时间内所行路程分别各占全程的1/8×40/9=5/9、1/10×40/9=4/9,而据“距中点40千米”可知,甲、乙行驶的路程差是80千米,占全程的1/9,因此80除以1/9得全程720千米。最后,检验结果有没有疏漏(如带单位否)。

可以说,解题的大致逻辑与步骤越清晰,解题思路就越清晰,解题方法就越丰富灵活。与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不同,应用题的解答不应满足于最后结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读、划、思中理清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自己在数学逻辑上的严谨性、灵活性与积极性。

二、合理“放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数学应用题是对数学各种公式定理、演算方法的深度总结与整合,巧妙体现着数学的综合之美。如果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和解题经验,那么形成的数学思维是高度体制化的,应用性并不强。如果教师不是灌输而是积极地组织和鼓励,让学生在没有强制性目标的环境下独立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做出客观的评价并给出建议,就可以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甚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一家服装店的某件大衣,第一天上午售出12件,下午售出的件数是上午的1.5倍,下午比上午多收款750元;第二天售出50件。请问第二天收款多少元?条件明确了第二天售出的件数,要求总价,必须求得单价。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只要找到这个突破口,并沿着它深究下去,很快就会恍然大悟,剩下的工作便是小菜一碟。

但是很多情况下没有了教师的提示,真正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时,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学生会卡壳,甚至举步维艰。但是“不愤不启”,当学生通过长期训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思维模式与解题熟练程度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分组交流、分享心得,优化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团队合作与同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已成为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交换苹果,各人还是一个苹果;交换思想,各人就会有新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分组学习、交流心得,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丰富与灵活自己的思维,进而优化数学思维。

为了提高学习小组活动的实效,化被动为主动,充分激活思维,可在每个学习小组中安排一两个知识水平较高、学习较主动的学生,让他们发挥引导作用;在学习小组中设立积分制,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考核或成绩评定,避免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学生在一起不学习的情况。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主要是协调和促成学习小组内部各种职责的落实和各种角色的分配,并适时点拨、引导。同时,对于小组学习的课题也要选择恰当,如费用的收支、盈亏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能够促进思维训练的典型题是优选。

例如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一道应用题: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我请学生整理思路后向小组汇报;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成员轮流说,并进行讨论;最后小组整理成果,借助投影仪向全班汇报。从交流的结果中发现,学生基本都是按照“读——划——思——解——查”五个步骤解题,并重点突出了“划——思”。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思维顺序的优越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正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创造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谈自己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导入求新,以兴趣激发思维

(一)由生活导入,认识要新数学本来是来源于生活和社会实践。由于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劳动”的内在乐趣。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应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在回味、追索、咀嚼中引起丰富的联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由旧知识导入,手法要新

由旧知识导入是顺理成章的事,关键是手法要新,给学生以鲜明的新奇想,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步骤:(1)进一步理解与掌握商不变的性质;(2)板演247÷19;(3)思考在2.47÷0.19中,如果除数是整数,你会计算吗?(4)出示自学例题提纲:a、除数扩大了10倍,变成了多少?变后的数是整数吗?B、除数扩100倍后,为什么被除数也要扩大100倍?C、计算哪两个数的商,可以求出原题的商?D、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e、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应根据被除数和除数中哪个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它们所要扩大的倍数?这样,通过引导、点拨、启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明确了思考问题的方向,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由故事导入,角度要新生动有趣的故事固然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中,实际上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问题的情境。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一上课,先给学生讲了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猴山上的小猴子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子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a一块,猴B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干平均分成八块,分给猴B两块。猴C更贪,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C三块。接着,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当讲授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应怎样分?”“如果五块呢?”学生们兴趣盎然、精力集中,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满堂。

二、讲课求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上课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旧知结构同新知识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新教材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并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场。教师的作用不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维,而是创设“活动场”,教师要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学“8÷3”这道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在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并且产生每份只能是2个还余2个时,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里,多出的一个叫做余数。”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对“余数”概念的建立十分清楚,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了。

三、练习求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数学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的学习能力的基础。在练习设计中,要精心设计练题,题型要多样化,注意精练性和典型性,要有一定的智力度。在设计智力台阶,以“基础性应用――综合性应用――发展性应用”来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基础性应用即与教材上的例题同结构、同题型、同难度的模仿性练习题,用于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综合性应用有两个难度:一是课内所学知识点的综合,二是课内所学知识与已学相关知识的综合;发展性应用有三个难度:一是一}多解,二是多题一思路,三是学科综合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练习符合教材的知识意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心理,集科学性、思考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一体,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教学活动

新课改以来,我校就一直沿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该套教材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编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利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总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结构合理,插图新颖,习题适当,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操作性强,数学思想渗透高,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性好,教师完全可以立足教材设计高效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锻炼和养成学生思维的作用。

一、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和抽象程度,反映在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中,且小学生展开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需要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小学生思维形式和思维过程的组织。(1)小学生应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开展思维活动,并在思维活动中紧扣“引入+形成+深化+构建”四大环节,对所学数学基本概念进行强化。且在小学数学数量关系、运用练习、算理分析和几何知识分析中,对小学生概念运用、判断以及逻辑推理进行有效训练;(2)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其真正置身于数学知识分析、比较、综合学习活动中,对数学思维进行概括、抽象、系统化、具体化的锻炼。

二、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充分利用综合性较高的组合图形、复合应用题和混合运算等数学情景,对小学生直觉思维进行训练,具体办法包括瞬间综合训练、总体观察训练、预见训练、切入训练和假设验证训练等;(2)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数学学习训练,如,听算训练、视算训练、口算训练、应用题列式、强大竞赛训练等,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简算、速算的要领,增强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3)加强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设计并开展针对性强的练习,帮助小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实现数学知识“动力定型”。

三、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开展的角度选择、方法应用、过程开展等方面的灵活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1)可逆性训练。在教学中立足小学生数学已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小学生自学新知识,利用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分析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顺逆关系,引导小学生对练习题进行正、反方向的穿插思考;(2)变通性训练。在教材习题练习中,引导小学生从多角度数学思维出发,对题目中存在的代换、转化、恒等变形、假设等条件进行变通训练;(3)沟通性训练。在教学和习题训练中,教师应对数学学习中的思路和知识进行沟通联系,引导小学生熟练沟通训练。

四、锻炼及养成小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独特性、新颖性和发散性。笔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教学,引导小学生趋向创造力“最近发展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在数学新知识教学中,教师鼓励小学生从多角度获得新知识,拓展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和思辨争议的学风;(2)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题多变、多编、多议、多解、多验的习题,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训练;(3)利用多样化应用题,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基本扩散训练,如,数量关系逆向思考、基本思考方法训练、多组合问题训练、新数量综合训练等。

小学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是学科自身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及养成,对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鉴于小学生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之间相互制约、联系,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交叉效应,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作用,锻炼及养成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训练

顺向思维是按照问题的发展脉络去认识事物,理清问题在时间上的联系,比较问题在前后阶段上的变化,按照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逆向思维则与此相反,从事件的反面观察思考,着往往会出新意。

一、顺向训练使思维通畅,逆向训练使思维灵活

低段小学生的思维一般是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顺向叙述的问题理解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都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特征,多采用顺向思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是互通的。因此,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是相当重要的。只有把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都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二、逆运算训练――打通运算“隧道”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性质、运算、思路、方法都是相对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也就是可以相互转化。低段主要有: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等等。在教学中加强正逆运算的转化训练,不仅仅可以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为了解整个知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练习中,提高学生逆向思维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被减数=减数+差”这种抽象的概念。从而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准确理解各种运算的实质。在学年级上“倍的初步认识”后,一个孩子拿着书本上的练习非常得意地跑到我面前,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倍’其实很简单的。题目中出现‘几倍’时,只要用乘法就可以了,肯定是对的。”多聪明的小孩子!多善于观察的小脑袋!可惜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习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碰很大的钉子。学生会搞混“倍”的意义,会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学习了“倍”的认识后,学生很容易根据一份数求出总份数,也就出现了像孩子们的“重大发现”一样。事实上,他们对倍的认识并不全面,应该说整个模型只搭了一半。而作为老师就应该试着在练习训练中去拓展另半个模型,打通运算结构的“隧道”,让学生能根据已知一个数的总份数和倍数关系,求出一份数。从而初步感知倍的意义,体会数学之间的贯通。

三、逆联想训练――向反方向运动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在论述心理过程的可逆时指出:“在一种逆向思路中,思想并不总是必须沿着完全相同的思路进行,而只是向相反方向运动。”这里指的“向相反方向运动”是逆联想能力。

由学生从眼前的已知条件联想到与之相反或相对立的别样条件,诱导学生反过来想一想,便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正及反的逆联想思维,那么日后学生在顺向解题感到困难时,就会自觉地调整思维方向――向着反方向作试探、猜测,从而进入新的数学意境。

四、逆思考训练――促进逆向思考意识

1.加强举反例训练

用命题形式给出一个数学问题,要判断它是错误的,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的条件,但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就可以否定这个命题,这样的例子就是通常意义下的反例。学生举反例不仅对加深记忆,深入理解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常用方法。

整个环节通过实际的操作,有意识地举例出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2.加强倒推法训练

倒推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从题目所叙事情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倒着分析推理,直到问题解决。

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所求的结论出发,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也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

3.用分析法训练

分析法就是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追溯充分条件,直到推导出已知条件的一种逆向思维方式。

从给出的信息中去分析出新的条件,运用逆向推理逐步完成整个过程。从而克服了顺向思维所造成的解题方法的刻板与僵化,激活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逆向思维的训练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当然顺向思维的训练更不能削弱。由于我现在是低年级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坚持综合练、全面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不断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得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初步形成创新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有效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所以强化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目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下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主动探索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打开智慧的“天窗”。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定期的评价与纠错,建立错题档案对知识加深印象。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故事、游戏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从学生切蛋糕的游戏导入教学,在讲分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通过切水果的方式来进行形象的教学,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小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竞争,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根据同一来源根据不同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相同的答案。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它与定向思维相对,其主导从多个方位或者新的思维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式。

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如果思维比较狭窄,那么学生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多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至少想出3种不同的解答方案,在布置课外习题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以一道题为基础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习题的变化,并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其他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等方法。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既能够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对训练的内容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精心设计,通过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性思维的佳境。

五、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思维的联想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志,联想性思维指的是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也称为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进行思维广阔性训练时,让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思路时,就可以通过思维的联想性来进行思维转化、从而获得解题思路的捷径。特别是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通过思想的转化、数学方法的转化,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联想性的训练。比如一些应用题,表面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是通过思维的转化,都可以按照工程问题中的整体思想“1”来进行解答,并且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比如,四则运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对的,但是通过思想的转化,可以发现加减法之间是互逆的,乘除法之间也是互逆的,当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就能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转化思想”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显著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154-155.

[2]廖明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60-61.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培养

1激发求知欲望,训练思维积极性

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惰性思维总是占据了上方,思维的惰性是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劲敌。积极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发散思维就应先培养思维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知识欲望,使他们能兴奋地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我又出示4+4+4+4+3,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学生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有的学生列出了4+4+4+4+3=4×5-1或4×4+3的式子。这样的训练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绪。我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2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训练,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化以往的习惯了,变换原来的思维定向,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定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角度。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在教学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如我让学生想想:72可以连续减多少个8?有的学生不加思考地一个一个递减,才知道又多少个8。我看到后,我就要求学生变换角度去做,从除和减的关系去思考,学生就可以看作72里面包含几个8,问题就很快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是要求学生转变角度去分析问题,是进行求异性思维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我们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方式。

3拓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些社会生活现象和常见数学问题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样可以打开学生狭窄思维的定性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可通过合作探究,集体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广阔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不能只重视学生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有针对性、有梯度,题形多变、方法灵活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不断拓展解题思路,要通过反复的循序渐进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意境中有意识的探究解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4转化思想意识,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9

关键词:求知欲;思考角度;发散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前提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知思维活动,这样可以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求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时候,学生会说出许多利用之处,但是为什么选用三角形,学生会有些不明白。为了弄明白,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通过操作找寻数学问题的答案。

二、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训练,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会很难摆脱思维定式,往往会对新知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即是转换学生的思考角度,使学生能够在思维训练中锻炼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能力与方法。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分析题意是重要一环。可以从问题着手,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思路;还可以从条件着手,一步一步地分析出解题的方法。此时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这有利于学生不固于已有的思维定式。

三、启迪学生的思维,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点

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重点。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对学生反复进行一题多解法、一题多变化的解题训练。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目光集中在计算的结果上,要将目光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上,悉心设计有层次性、难易适度、题型广泛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寻解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广泛的培养与发展,真真正正地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之目的。

四、转化学生的思想,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手段

通过转化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可以达到一定的高度。例如,数学中的某些题目,从表面上看不是行程问题,但是题目的特点却与行程问题完全一致。所以,此类题目便可以用行程问题的解决方法去分析、解答。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生数学思维训练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

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