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地用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14

土地地用规划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土地利用规划;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3)-24-95-1

1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概述

通过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域的农业自然资源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判断一个地区的自然生产潜力。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从而能够更加合理地制定土地资源开发计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现代化的发展角度来说,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是基础,通过系统化的全面调查,能够明确各项工作的开展进程。从土地资源的开发角度来看,土地资源调查和规划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土地资源调查是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也是最终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调查的直接应用成果,土地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空间形式、承载方式以及用途等方面综合分析土地的利用目的,从而能够以最佳的结构比例及最佳的组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利用。通过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能够增强土地利用的效率,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利用规划首先要从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实际需要出发,其次是要与当前的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吻合,再次是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开发,四是要制定出系统的综合计划并且考虑突况的应急处理措施。

2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目标,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应该包含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其次是要调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尤其是要对土质进行勘测,再次是要综合调查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条件和环境。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不仅反映了土质情况,还反映了长期以来的社会历史演变,是对生产水平和人类对自然改造的客观反映。从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来看,是要通过调查来了解土地的开发程度,只有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具体内容应该从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方式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来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途径主要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来实现的。

土地质量的调查是对土地开发潜力的深入考察,是土地生产能力和综合属性的综合体现,也直接表现了土地各个要素之间的综合特征。土壤的综合质量会直接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结果。土地质量调查是土壤本身特性的调查,这与该地域的光、热、水直接相关,不同的光热组合之下会形成不同的土壤特征。土地质量调查还需要对土地类型的相关组合进行描述,分别是对土壤的酸碱度、土壤肥力以及土层的厚度和坡度、高度等进行综合调整。

土地资源调查的第三项内容便是土地利用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调查,即主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周边环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调查。社会需要是首先进行土地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土地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有客观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持,从供需环境、价格因素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价值。总之,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奠定基础,是土地资源开发的关键和前提。

3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应用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生存的空间日渐狭小,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也更进一步地凸显出来。土地资源的研究开发起源相对来说比较晚,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使得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开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终究会是一个长期性的持续工作,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查的应用目的是明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土地资源调查能够对一个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作出评价,并且要结合当地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等多种因素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调查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是国家规划资源配置重大决策的关键性依据。土地资源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也具有直接的联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基于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规划才是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才能因地制宜。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查能够减少在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性失误,避免出现过度开垦或资源利用不合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步国.务实创新,开创国土工作新局面[J].金山,2011,(7).

[2]曹明德,黄东东.论土地资源生态补偿[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

[3]张睿.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法律规制[D].福州大学,2005.

土地地用规划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

1、公共政策属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与社会经济同步演化的特点。总结国际上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上可分为以科学和理性为特点的蓝图规划阶段、系统综合为特点的过程规划阶段以及倡导人的社会价值理念为特点的参与式规划阶段。中国处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规划更应该采用过程规划模式,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是描绘未来变化的图景,更重要的是通过行动纲领和政策的制订,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导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方向、行动步骤,促进社会经济在客观规律和规划的综合作用下,符合未来发展的要求。因此更具有政策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土地利用规划成为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工具或者一部分。

2、综合性

综合性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部门的综合,多学科的综合,更强调作为政治、经济、环境、社会与土地利用空间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综合。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也经过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和预测,在规划的内容中也有社会经济的内容(人口、GDp等),但是这些社会经济的分析、预测及结论均未很好地转化为规划的组成部分,或者并没有有机的结合进规划内容之中,两部分是脱离的。而实际上,土地利用规划是将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内容转化为空间层次的内容,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协调和调节土地使用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在土地使用上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提供空间支持。因此,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性体现在土地利用系统和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之中。

3、空间层次性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权、事权等方面有了不同划分。具有鲜明政治经济特点的土地利用规划也相应的有所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层次性体现在不同层级的土地利用规划有不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手段等。

二、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取决于规划的理论或模式。首先,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有所不同。需要指出的是,新方法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方法的失效,随着问题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其次土地利用规划的要素综合性和学科集成性决定了其方法的多样性,总体上可分为普遍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两个层次。

1、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比较

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规定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各部门和产业间的用地矛盾。但《规程》中没有给出具体“综合协调”的方法,导致实践操作中,地方只是将各类用地需求预测结果拼凑成一个规划方案,提出了各类用地间的矛盾,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即如何进行矛盾的“综合协调”这个本质而关键的问题却悬而未决。为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主观随意性的干扰,就必然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下表从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取决于规划理论的观点出发,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法进行总结。

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分析

理论基础理论分支规划方法

地理学人地关系论

区位论

地域分异理论

地理信息系统土地适应性分析、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规模效益、级差地租分析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

元胞自动机(Ca)分析法,多智体(nfaS)分析模型

经济学经济增长论

运筹学理论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成本收益分析法

博弈论方法、线性规划法、目标规划法

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法

管理学非理性理论

外部性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有限性规划法、弹性规划法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外部性内部化方法

行为分析法

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位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法

哲学可持续发展理论

低碳经济理论生态足迹方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度方法

碳源(汇)分析法

社会学公共关系理论交互式方法、参与式方法

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决策分析法

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动力学分析法

2、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从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而知,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对土地利用规划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与此相关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特点是创新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重要基础。进而发展以下方法:

1.加强土地评价

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性出发,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需要以评价为基础,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强调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最佳土地利用的选择,是以土地计价为基础的,而且不包括自然的适宜性评价,也包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价,如农业生态区方法,以及基层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如土地评价和立地评价,以及包括土地不同层次上的生态经济评价,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价等在内的土地评价系列方法都可以为规划的协调和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模型

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与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减少的双向过程是一个客观的规律。但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这种双向的过程不会是线性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土地利用结构会出现相对平稳状态,既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偶合关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这一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为此,借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引入投入产出的宏观经济模型,度量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态,考察地区变化的城镇化速率,通过典型地区的案例研究提取所需参数,建立动态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关系模型,可为这一复杂过程的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

3.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变的模型

土地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土地利用规划引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及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土地利用的规划应以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或不超时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为基础。为此,需要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模型,合理确定土地生态安全标准下的土地利用模式。国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把土地利用引起的环境效应作为重要内容,并主要在微观和小流域尺度上建立相应的模型。借鉴这一方法,建立不同利用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模型以及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寻找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下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供有效的途径。

4.制定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法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转向以技术领域为重点转向非技术领域为重点的趋势。基于土地利用规划作为政策工具的特点,土地用途管制作为基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方法为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制定一种土地用途管制的规则,或者说是法规。尽管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法在国外比较成熟,但其特点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政体、法律传统、历史基础、经济体制、社会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和条件的禀赋以及文化背景都密切相关。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阶段特点,分析中国进行土地用途分区的背景,在探讨不同地区用途分区法令化的可能框架基础之上,制定土地用途分区的法则,使之真正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梁鹤年.简明土地利用规划[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土地地用规划篇3

(一)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全镇土地总面积公顷,辖个村,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城镇人口人。本镇的外来单位较多,年外单位驻在本镇的长住人口共人,暂住人口人。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财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二)上轮规划概况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由县国土局组织编制,以年为基期,年为阶段目标年,年为规划目标年,依据当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镇土地利用实际需要,以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展为重点,按照县下达的各项控制指标分解到村,并结合用途分区合理布局。上轮规划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耕地补充难度大。近几年来工业园发展十分迅速,建设占用耕地趋势日益增大,与此同时由于镇特殊的区位环境的变化,长沙市对镇区经济布局的调整,开发整理和复垦成耕地的难度较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几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落户本镇,未来区域经济开发将导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动态平衡难度将不可能实现。

2.城镇规模控制指标太小。独特的区位条件和优越的投资环境,使不少企事业单位纷纷落户本镇,特别是近两年不少省级重点项目的迁入,导致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张。年末城镇规模达到834.23公顷,比年增加638.23公顷。已超过上轮规划,年的城镇规模控制指标为318.30公顷,而实际用地到年已将年的建设用地指标用完,显然上轮规划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城镇发展对用地的需求。

3.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难以实现。目前不少重点建设项目如长沙生态动物园、休闲小区等工程正在建设中,长沙市南部主干道芙蓉南路、火星大道和新韶山路也将接踵而至,湘江风光带工程即将动工,镇城区规模扩大,建设项目势必占用不少耕地,本镇耕地补充潜力有限,上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难以实现。

二、规划修编简要过程

本次规划修编从年3月正式开始,经镇政府、镇属各部门及规划修编技术单位协同合作,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任务。编制的简要过程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是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领导及镇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由镇国土所具体负责规划修编的协调和衔接,并确定了规划修编技术单位,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方案,落实了修编经费。其次是搜集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源,包括文字、数据和图件等等,并对部分数据资料进行了核实、调整和修正。

(二)调查考察和专题研究阶段

对全镇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实地考察,深入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城镇用地需求状况,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对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指标进行了预测分析,针对镇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规划修编的比选方案,经多次向镇政府市县国土局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形成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

(三)规划编写和论证阶段

将初步方案再次征求各部门意见,并上报省、市、县国土部门及有关单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作出相应的修改,形成规划修编大纲。大纲经省、市、县审查验收后正式形成规划文本。

(四)审查报批阶段

规划成果按有关要求举行听众会,征求镇各部门和村领导群众的意见,并按有关程序向长沙市政府申请审查报批。

三、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服务于我镇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坚持发展经济、保护资源、改善生产环境三者并举,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综合安排,突出重点。即是在最大限度保护耕地的条件下,满足镇域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需求,促进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上下结合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修编工作必须上下结合,主管部门提供组织、协调、调控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下级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协调并落实上级下达的调控任务,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本乡镇经济发展相适应。规划方案经过上下反复协调、优化,达到既满足上级调控目标的要求,又符合本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2、公众参与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政府执行、全民参与的综合性规划,规划编制过程要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既要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贯彻落实,又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规划从调研到方案选定,都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加规划的公开性、透明度,加强公众参与程度,改变上两轮规划那种少数人参与,上级主管部门分派指标的作法。

3、互相协调的原则。按照市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与本镇土地供给能力,综合平衡各类用地需求,妥善处理用地不足的矛盾,特别是耕地占用与补充之间的矛盾。协调上级规划方案调控指标,协调村组用地矛盾。

4、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地资源的差异性和国民经济计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本着节约每一寸土地的思想,按照土地利用优先顺序,合理布局各业用地和突出重点,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可操作性。

5、依法编制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

四、主要工作方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加强了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工作经费、审定工作计划、审查规划方案、审查各阶段成果。二是下发专门文件,文件强调了开展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意义,并要求各相关部门和镇属各村组密切配合修编工作。三是召开了动员、培训会议,使全镇规划人员和镇直各部门、村组干部、骨干群众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四是聘请技术队伍,为了更好地指导规划修编工作,我们聘请了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作为规划修编的技术依托单位,具体指导规划修编工作。

2、切实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工作

⑴完成了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工作

按照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相关文件的要求,我镇已经完成了对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通过评价,不仅摸清了上轮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熟悉上轮规划已不适应当前镇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上轮规划进行修编,与此同时提出了改进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见。

⑵完成了专题研究工作

针对上轮规划我镇城镇规模指标偏小的情况,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城镇对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镇土地利用的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和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我镇选择了“城镇建设规模研究”这一专题。通过分析上轮规划实施以来我镇的城镇发展情况,结合长沙市全面小康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的要求,依托我镇的区位现实,采取相关的指标预测技术确定了我镇的城镇建设规模,并充分征求城镇建设、土地规划领域资深的专家和省、市、县国土主管部门、城镇规划部门领导的意见,最后确定了我镇的城镇建设规模。

⑶建立了政府部门联系协调机制

规划领导小组与镇直各部门、镇属各村组建立了规划修编工作联系协调机制,规划领导小组与镇直各部门、镇属各村组召开了多次交流座谈,协调部门用地矛盾、村组用地矛盾及规划修编过程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⑷夯实了规划修编基础数据

调查上轮规划实施情况,搜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部门用地情况,搜集相关行业用地规划及用地标准方面的资料,我们对搜集与调查来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校勘,对于发现的问题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现场核实,从而夯实了规划修编的基础数据。

⑸制订了详细的、切合实际的规划修编的工作方案、技术方案

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行动纲领,根据国家、省、市、县国土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镇的镇情,制定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方案》。

3、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

⑴强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同步进行的方法开展工作

在修编过程中,我们扎实抓好镇属各村组的基础工作,彻底摸清全镇土地利用现状和各部门的用地指标,并且立足于全镇的产业发展趋势制订规划修编初步方案,再将方案返回镇、县、市、省进行讨论,这样上下结合,反复多次才落实最终方案。特别是在城镇规模控制指标问题上,该方法体现的尤为充分。

⑵强化公众参与编制规划的力度

针对我镇上轮规划公众参与程度低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公众参与编制规划的力度。一是在我镇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公众参与热线电话,征询社会各界对规划修编的意见,工作人员把意见整理后反馈给规划修编领导小组,我们吸收了公众对规划修编工作的很多很好的意见。二是规划方案多次征求相关部门、镇属各村组干部、群众的意见,并根据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力求规划方案符合我镇的实际,获得大多数群众的认可。特别是在各村组农村居民建房区域布局(中心村布局)上我们充分征求当地村组居民的意见,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根据意见反复讨论,多次实地考察,按照方便居民生产生活的原则确定了村组居民建房区域的最终布局。

⑶对规划主要指标进行多方案科学预测。规划过程中对人口发展、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等非农建设用地需求进行了多方案预测,对预测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论证,最后确定规划方案,以保证规划指标的科学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⑷聘请专家咨询,拓宽规划思路。规划修编大纲初稿编制完成后,我们聘请了土地规划领域资深的专家、领导进行修改和指导,根据他们的意见,我们对规划大纲进行了修改、完善,丰富了规划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五、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我们镇镇政府始终把规划修编试点工作作为政府的一件大事来抓,领导的高度重视使规划修编试点工作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全镇各部门和镇属各村组都十分重视本项工作,领导的重视也使全体规划编制人员思想高度集中。另外,以镇政府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不仅在解决重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短时间内采取各种措施落实经费和组织人员等),而且在具体工作开展上也起到了督促检查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工作得以按计划按程序顺利进行。由此可见,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本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重视实地调查是前提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五级”规划体系中最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他们承担具体的实施任务,为了实现客观性、科学性、实践性的统一,我们也注重野外的实地考察,领导小组派出多批精干力量到一线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大量实地考察,我们校勘大量基础数据,使数据资料尽可能地反映真实情况。大量的实地调查为指导规划分区,确定规划目标,落实各项建设用地规模及位置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而也将为规划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提供了前提。

土地地用规划篇4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城镇规划;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使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加强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可行的修编,土地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部署并开展了两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土地规划在用地分类、编制体系及审批权限几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两者衔接的核心工作是做到用地布局与建设用地规模两方面的衔接。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差异

1.指导思想的差异。

自1986年至今,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关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镇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2.规划目标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3.规划部门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分别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规划建设部门来编制实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土地资源也从过去的无偿使用发展为有偿使用,这同时就客观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间的矛盾。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衔接的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以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益为基础,对不同区域、用地部门及产业之间用地的需求进行全面考虑,协调好各区域、部门及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第二,保护与保障并行原则,在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及生态建设的全面平衡转变。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原则,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土地的开发、整理、利用及保护结合起来,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方式

1.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

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2.城镇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城镇规划制定的发展用地的规模及控制范围不可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控制指标。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符合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求及土地用途的管制要求,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局部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与个人的建设用地都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3.走集约型的城镇建设道路。

城镇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镇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镇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镇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镇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祥伟.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J].城市建设,2011(13).

[2]王开杨.大型复杂桥梁施工监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

[3]於忠祥.世纪初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06).

土地地用规划篇5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地面控制、空间和用户装置等构成,其主要优点有: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定速定时和快速省时高效。GpS现已广泛用于航天器定位、全球授时、地形测绘、国界测定、海岛与礁石联测、山体测高、测量板块和地壳运动、交通管制和工程建设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RtK技术,以实时定位、厘米级定位精度、作业时间短和效率高等特点逐步在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系统。GiS处理和管理的对象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GiS已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行业,利用GiS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

RS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RS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性、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尤其可利用RS进行土地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二、“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规划区的基础资料,采用相应的规划模型,对规划区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提供最优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遥感信息可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现势性数据,其宏观性可为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调整提供重要辅助资料,是土地规划的重要信息源;GpS则是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定位手段;利用GiS技术能方便地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时空分析、找出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开发的潜力;能系统地提供土地资源供求的时空预测模型,为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地规划编制和实施提供了便利的途径。1987和1997年,我国开展了两轮全国范围的土地规划,后来又自上而下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将获取的土地资源调查成果及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利用GiS进行建库,设计建立不同的规划模型,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规划结果的查询与检索、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图的修编和规划表格的输出等功能。利用RS和GpS可以监测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进行规划实施中的效益分析,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对规划的更新和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土地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土地地用规划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统筹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而在原有城市土地完全被开发利用后,城市要不断的向外扩张,这就涉及到土地规划的问题。因此,城市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这两个问题,才能确保城市发展与土地规划利用实现平衡。

1、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二者相互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不占或者尽量少占农用地。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二者法律依据平行,规划内容相互重叠。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二者规划思路不同。

土地利用规划侧重于行政范围内耕地的保护,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而城市规划则是在规划范围内对各类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

其次,由于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也使得其用地分类不同。

土地利用规划将土地分为三级,一级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三类。其中,农用地又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其他土地分为水域和自然保留地两大类。而城市规划则是把城乡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大类。其中,城市建设用地又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这类。

从用地分类的不同,我们也可以看出两种规划的侧重点不同。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二者由于编制单位的不同,也会存在一些偏差。

从行政权力划分上看,城市规划归属建设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归属土地部门编制。但是,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只强调各自编制的规划的重要,要求对方编制的规划应服从自己编制的规划,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调节。

事实上,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产生偏差,主要是政府对经济模式发展认识的差异。要真正解决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必然首先解决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问题。只有政府领导人对本地经济发展模式有了正确的认识,两个规划才能以最佳的形式统一起来。

2、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入综合规划范畴

从本质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由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按照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在部门间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战略布局和规划总则。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上就是综合规划,而不单单只是耕地保护规划。

相应的,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纲,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指导性作用,其能够指导某一时期内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建设时序等,同时,也会统筹安排一座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以及各类产业发展用地等。由此可见,城市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高度综合性。因此,城市规划也是综合规划。在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相关部门就需要将二者放入综合规划的范畴进行处理,绝对不能将二者区隔开,也不能顾此失彼。

3、城市发展规模与城镇体系,应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大小关系上看,其实城市规划只是对城市一个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在二者关系中处于小范畴。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是对城市和农村两个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规划,属于更大的范畴。因此,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局部规划与整体规划的关系。将二者列入综合规划的范畴,不代表忽视二者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本质关系。

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规模要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城镇体系要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而言之,在什么地方建城市,建多大,需要视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定。

4、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管理新体制

城市的扩张,必然会不断占用耕地。因此,在不跨越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必须要进一步规范企业土地资产的管理,加强集体土地流转的管理,开展系统、全面的土地登记,此外,还需要尽快的完善地价评估和加快土地立法、执法工作,全面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土地管理、动态监测的管理机构。此外,在城市规划的前期,必须结合城市土地规划用地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

当然,在城市建设方面,必须要尽可能的结合城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土地,尽可能的在老城区进行在开发而不占用新的耕地。针对新开发区的建设,就必须要进行严格审批制度,立足存量求发展,在保证土地利用率的基础上,全面加速成片土地开发步伐。积极引导和鼓励在荒地、荒滩上进行开发,尽可能的不占用耕地,如果一定要占用,就需要进行系列论证和严格的土地审批。

5、加强城市土地的规划建设和区域控制

首先,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按照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需要,确保城市土地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利用,在尽可能保护农田和绿地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对于土地利用的控制和管理。

其次,政府必须要重视土地使用的控制和管理。我们在发展城市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城市为中心兼顾到中心乡镇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辅以几条城市交通主干道联络形成“中心组团式”的规划原则。引导城市的扩展,包括对大小、方向的控制。确保城市向外延式发展,小城镇建设集中发展。同时,在城市中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挖潜改造”的原则,如房地产业就应该以旧城改造为主,充分利用旧城区土地的再开发,完成城市中心的改造和档次提升。促进城市中心向高档次发展,边围乡镇的繁荣又促进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从三个方面对土地规划利用进行控制:(1)合理规划。政府要按照城市发展需要和土地规划总则,严格审批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确保城市建设的所有项目都符合规划要求,而且必须经市、县政府土地管理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严格批准;(2)设立土地银行。通过银行控制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3)建立正地信息系统、数据库。各部门、各系统部可以调用数据库的资料,接受公众对土地使用的监督。

6、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关系密切,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城市拥有足够土地开发空间的条件下,又必须要确保城市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施文.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的理性过程[J].城市规划汇刊,2011年02期.

2冯广京,严金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战略思路[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2期.

土地地用规划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修编;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1.系统目标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是集土地利用规划辅助编制和实施管理为一体的管理系统,以满足各市、县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需要。系统具有数据入库,全方位查询统计分析,辅助编制,实施管理,解决指标利用、规划调整涉及图形、数据调整的难题,成果打印输出、规划成果管理等功能,能够实现规划实施管理的便捷、精确,解决规划指标调整的空间配置难题,实现规划指标、图形管理与办公一体化。

2.数据库设计

1)数据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管理系统涉及的静态数据包括基础地理、现状数据、规划数据、注记信息及其他信息四类。

基础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行政区划、地形、地名、水系,其中行政区划包括行政区域和行政界线,行政界线包括国界,省界(自治区界、直辖市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界,乡、镇、国营农场、林场、牧场界和村界(乡镇规划);地形包括高程点和等高线,等高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线。

现状数据包括土地用途要素、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现状数据应满足规划编制的时限性。

规划数据包括规划基期和规划期数据。其中规划基期数据包括土地用途要素、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规划期数据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重点项目、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土地利用规划资料等。

注记信息及其他信息包括注记要素和其他要素,其中注记要素包括图面注记、地名注记、水系注记、交通注记、地形注记、地类注记、图例注记及其他注记;其他要素包括图廓线、公里格网、比例尺符号、图示符号及其他。

2)数据格式:

SQLSeRVeR数据库存储。

上报矢量数据格式:shp格式,personalGeodatabase和VCt格式。

图件:jpg格式或者tiff格式。

缩编数据:矢量数据:shp格式或personalGeodatabase格式;栅格数据:img格式或者tiff格式。

文档报告类数据主要是word、excel和powerpoint文档。

3.系统设计

1)系统框架

采用面向对象的三层架构设计,在arcengine开发平台上定制各种土地专业系统。系统体系结构图如下所示:

2)功能应用

1)数据建库

数据建库包括第二次土地调查生成的现状数据和基本农田数据的入库,规划图形数据入库,规划指标入库等。系统还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经过转换(如:VCt格式、mapGiS格式、Supermap格式、CaD格式)导入到系统中,也支持现有的规划数据、二次调查汇总表格等导入,实现多样化的数据入库。

2)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是对规划的成果进行管理的模块,包括图件成果管理、表格成果管理和文本成果管理三个部分。系统将规划文本、规划文本说明、专题报告、各种规划表格以及规划图件等成果放入成果资料库,支持成果浏览、统计、入库情况等日常操作。

系统可以管理的文件格式有:JpG、Bmp、tif、Doc、Xls、ppt、mxd、txt、VCt、Xml等等。

3)规划实施

规划实施管理主要包括年度指标管理,建设项目预审,单独选址项目预审,城镇分批次项目预审,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预审等几方面功能。在预审过程中,形成项目台帐及一系列审查报件材料。

4)规划局部调整

整根据规划实施的需求,通过对不同管制区的地块调整,制定并自动生成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及申请,对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制定调整方案过程中,预警功能能够全程监控局部调整方案是否满足规划。

规划调整情况,可以动态不限次数的进行历史追溯。

5)查询统计

实现信息的检索与查询,满足任意专题数据的空间图形和属性信息分析功能。

6)矿产资源分析

通过对矿产储量数据的详细分析,将指定区域的矿床利用3D效果图直观的显示出来。

通过叠加地矿数据,分析任意指定区域内地质矿产情况,做到规划实施管理可以同时兼顾考虑地矿情况,辅助完成矿产压覆、地质危害等审查工作。

4.技术特点

严格的指标控制

人口规模规划指标等专项分析

多种数据管理

支持土地地矿一体化管理

5.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系统的建立,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管理工作彻底摒弃原有的手工作业与纸图作业方式,将计算机技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有效结合,保障了规划管理实施措施的落实,有利于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管理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规划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建设规范》.

土地地用规划篇8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对两者有效的协调与衔接。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差异的对比,提出了两者衔接的方式。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使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加强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可行的修编,土地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部署并开展了两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土地规划在用地分类、编制体系及审批权限几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两者衔接的核心工作是做到用地布局与建设用地规模两方面的衔接。如果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的布局不能做到充分的衔接,则规划实施中必然要对两个规划进行频繁调整。可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对两者有效的协调与衔接,为两个规划各自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差异

1、指导思想的差异

自1986年至今,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关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镇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规划目标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规划部门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分别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规划建设部门来编制实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土地资源也从过去的无偿使用发展为有偿使用,这同时就客观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间的矛盾。

规划时间、层次及人口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有一个重要原则,即“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环境”,而事实上很多城镇却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种现象导致总体规划反而服从城镇规划的结果。城镇人口的统计途径和统计范围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有些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有些则按非农业人口数量确定人口规模。这种“以地定人”的城镇规划和“以人圈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是导致不同矛盾的根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衔接的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以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益为基础,对不同区域、用地部门及产业之间用地的需求进行全面考虑,协调好各区域、部门及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第二,保护与保障并行原则,在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及生态建设的全面平衡转变。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原则,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土地的开发、整理、利用及保护结合起来,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转贴于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方式

1、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

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城镇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城镇规划制定的发展用地的规模及控制范围不可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控制指标。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符合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求及土地用途的管制要求,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局部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与个人的建设用地都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走集约型的城镇建设道路

城镇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镇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镇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镇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镇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祥伟.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J].城市建设,2011(13).

[2]王开杨.大型复杂桥梁施工监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

[3]於忠祥.世纪初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06).

土地地用规划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对两者有效的协调与衔接。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差异的对比,提出了两者衔接的方式。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各项建设项目的土地需求量日益增加,尤其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使土地利用的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为了加强对新经济形势下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可行的修编,土地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部署并开展了两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土地规划在用地分类、编制体系及审批权限几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两者衔接的核心工作是做到用地布局与建设用地规模两方面的衔接。如果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的布局不能做到充分的衔接,则规划实施中必然要对两个规划进行频繁调整。可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对两者有效的协调与衔接,为两个规划各自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差异

   1、指导思想的差异

   自1986年至今,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关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镇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

   规划目标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规划部门的差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分别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规划建设部门来编制实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土地资源也从过去的无偿使用发展为有偿使用,这同时就客观造成了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与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间的矛盾。

   规划时间、层次及人口统计口径差异造成的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有一个重要原则,即“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环境”,而事实上很多城镇却是先有城市规划后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种现象导致总体规划反而服从城镇规划的结果。城镇人口的统计途径和统计范围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有些按行政区域进行统计,有些则按非农业人口数量确定人口规模。这种“以地定人”的城镇规划和“以人圈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是导致不同矛盾的根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衔接的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应遵从以下原则:第一,从全局出发的整体性原则,要求以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益为基础,对不同区域、用地部门及产业之间用地的需求进行全面考虑,协调好各区域、部门及产业间的用地矛盾。第二,保护与保障并行原则,在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推进耕地保护从重数量向数量、质量及生态建设的全面平衡转变。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力度,控制建设用地占地规模,建立保护耕地的激励机制,才能使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第三,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原则,在规划建设中要将土地的开发、整理、利用及保护结合起来,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对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进行合理安排,使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统一协调,实现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方式

   1、强化土地管理部门和建设规划部门间的协作

   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规划部门都要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的管理,严格土地审批制度,切实做到土地规划、征地、开发、建设的统一管理。同时要强化实施两个规划后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于违法用地和建设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衔接的重点是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界限,而建设用地区的土地利用则按照城镇建设规划进行。

   城镇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城镇规划制定的发展用地的规模及控制范围不可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控制指标。同时,城镇建设用地要严格符合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要求及土地用途的管制要求,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对于不合理的建设用地,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局部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地用地。任何部门、任何单位与个人的建设用地都不得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的要求。

   走集约型的城镇建设道路

   城镇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镇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镇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镇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镇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祥伟.浅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衔接[J].城市建设,2011(13).

   [2]王开杨.大型复杂桥梁施工监控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

   [3]於忠祥.世纪初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06).

土地地用规划篇10

【关键词】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引文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机动化不断提高,城市的交通压力与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供应欠缺产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城市土地高密度利用、集中开发等特征明显,许多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呈现出城市布局形态集中紧凑、土地利用高强度开发、土地利用综合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交通需求日益增大,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并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日益突出的矛盾。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证明,规划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是实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手段。在规划规程中,我们要重视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交通系统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缘由

1.1有效缓解日益膨胀的公共交通运量需求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的优点;一般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在2至5万人左右,其封闭运行不受其他交通工具及行人的影响;乘客较为合理的在途时间为0.4-1小时,因此轨道交通的服务范围具有明显优势。

1.2全面适应现代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既能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又能体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具有:人均能源消耗、人均占有交通用地最低;公共交通行为对环境的污染率最低;公众出行整体指标最佳;交通事故率最低等优点。

2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思考

2.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隶属于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定位的提升、对中心城区的凝聚、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影响,都应当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全面考虑。从这个层面来讲,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应该与其他城市规划相互促进补充。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更要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之间的差异。(表1)

2.2轨道交通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影响

2.2.1利用强度影响

密集的城市结构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完善的交通体系也带动周边城市的建设。例如,在法国里昂市政府曾在旧城的一侧开辟了一个新城区,相关部门在规划过程中让第一条地铁只在新区经过,于是新城区快速发展,旧城区逐渐萧条的局面很快出现了;当第二条地铁回归旧城区时,旧城区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这更加印证了城市交通,尤其是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现代交通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沿线带状土地的高密度开发,规划部门在拟定轨道交通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到该因素的影响。

2.2.2利用类型影响

按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商业设施与住宅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聚拢,这也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商业住宅等设施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我们应当认识到,交通沿线区域的土地使用类型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这会强化市中心的商贸服务职能,也会成为新城区形成与发展的强大动力。

2.2.3地区活力影响

城市的轨道交通活力首先导致城市土地可达性的改变,继而引起城市经济、文化、商业等活动的重新分布组合,改变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最终影响到新一轮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也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流、交通量及交通方式,客观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结构。

3轨道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发展策略

3.1构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精明增长机制

3.1.1积极引导toD的协调发展模式

toD本身的涵义是指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模式,并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将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通过高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和谐的空间设计(design)等3D准则设计的公共交通站点一定区域内的地区,也就是toD社区。toD模式强调较高的密度、土地的混合利用、良好的步行环境和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这种模式是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并重的一种协调性发展模式。

轨道交通是以公交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我们应该优先发展这种高水平的公共交通,加快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提升轨道交通可达性、便捷程度和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线路开发和改造,重视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交通系统的相互协调关系;重视各种换乘设施和交通枢纽的设计规划,逐步实现功能多样化、结构合理的快速、便捷、安全、舒适、低碳、和谐的轨道交通网络。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依赖轨道交通站点的多中心网络城市的发展形态,引导城市交通周边用地的合理开发。

3.1.2轨道交通规划应兼顾提高土地混合利用程度原则

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精明增长理论强调不同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利用,保护开放空间、田园土地和生态敏感地区。在城市内部,它强调在已建成的邻里社区填充式开发或再开发,提高混合利用的设计特征,在郊区它提倡一种中等密度、混合利用的利用方式。在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重视中心区边缘城区以及各个组团内部土地的混合开发,依托轨道交通的职能定位,力争使土地利用达到一定的混合程度,既能减少有限道路的交通压力,缓解交通拥挤问题,又可实现“高可达通需求”的土地利用格局。最终实现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互利共赢的效果。

3.2加强城市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协调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应该紧密结合,加强反馈,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寻求土地效用和轨道交通体系的整体最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之间亦应该形成这种紧密结合相互反馈寻优的关系。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够避免一些错误决策的发生,更合理的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支持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建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体系的互动反馈机制,及时的调整城市用地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之间不协调的环节,促进用地规划与轨道交通规划相互协调发展。

4结束语

土地利用规划就是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其关键在于尊重发展需求,合理配置资源。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效能、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和改善城市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及,在我国也越来越被大中城市关注和利用。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综合论证全面考虑,结合其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影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秦云,董不灵,俞明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思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9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