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19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1

关键词:实证研究;内涵建设;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赵刘(1980-),男,安徽凤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联合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21-04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质量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从发展规模上看,我国专科高职院校已占整个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从发展质量上看,高职院校开始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经由内涵式发展实现质量提升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今生源减少,高校招生与就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内涵发展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术界在理论层面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已有的研究着重从教育宏观改革的层面,以及教育质量本位角度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并对内涵式发展的对策和路径进行了论述。一是关于内涵发展的概念方面。所谓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决定了事物的规定性。内涵建设是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是一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外延式建设不同的新的建设思路[1]。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然后才有作为体系的属性[2]。二是关于内涵建设的具体建设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涉及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也有的认为搞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抓好专业建设、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办学特色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4]。还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涉及的基本内容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5]。三是关于内涵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研究。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需要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6]。也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在加强学校教学力建设,如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等[7]。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上需要坚持学生导向、教师导向、企业导向和社会导向[8]。还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宏观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精神、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六个方面着手,进而通过内涵建设体系指标化,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2]。

可以看出,关于内涵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化。但是从研究方法看来,大多采用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涵建设涉及高职教育的巨系统,学界可以提出很多种开展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或路径。但是在科学性方面,这种指标能否得到实践印证则是存在疑问的。尤其是各相关指标在内涵建设中的权重如何,在办学条件限制下到底应该优先开展哪些方面建设从而提升内涵水平,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希望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研究进行一定探索。

二、研究方法和设计

本研究基于以下思考:(1)对于内涵建设的特征体系应该得到高职教育专家和一线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可;(2)内涵建设的相关体系与模型应该可以通过实证调查得到印证和检验;(3)内涵建设的相关体系应该科学合理。由此,本研究采取的是专家咨询与高职教育一线工作者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数据处理则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探讨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对可观测变量的变化起支配作用的潜在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9]。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的统计和降维来达到探索少数几种公共影响因子,来反映大部分变量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求解因子的重要程度。数据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

(一)总体研究流程设计说明

首先,通过专家访谈法召开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相关调研,构建内涵建设特征库,为问卷调查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邀请高职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内涵建设特征因子进行评分,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式量表的形式,特征因子评价重要性由得分1―7反映出来。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降维,明晰涉及内涵建设的重要因子,并最终构建内涵建设理论模型。

(二)专家访谈的设计说明

为了建立实证研究的特征库,邀请了8位国内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首先就内涵建设的概念、体系等理论内容进行探讨,基本确定了从学校办学愿景、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师资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校园文化建设六大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德尔菲法来讨论确定内涵建设具体特征因子,要求所提因子既符合前述指标体系范围要求,同时内涵概念相对清晰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经过三轮调查探讨,基本确定30项内涵建设应该具备的特征因子。在后来的问卷预调查过程中,由于受访者没有对特征因子提出需要增补的其他项目,因此将上面30项因子作为调查的基础,并编号为X1-X30,详见表1。

(三)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受访者的个人基础信息以及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感性认识;二是受访者对内涵建设特征指标的重要性评价,采用李克特7点式量表。项目组于2015年5-6月对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85份,回收262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1.9%,回收有效率达到94.7%。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stest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Kmo为值0.896,非常接近0.9的最优值。同时,Bartlett’stest的显著性程度Sig.=0.000,说明该项因子检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公因子提取

随后,笔者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内涵建设的主要因子,并利用正交旋转法来解释所得到的内涵建设因子。通过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可知,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选择6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就能够包含原始变量63.474%以上的信息。

extractionmethod: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

根据成分提取矩阵的结果,可以得到上述6个内涵建设因子的表达式,其中F1为:

F1=0.724*X1+0.711*X2+0.696*X3+0.679*X4+0.674*X5+0.67*X6+0.665*X7+0.662*X8+0.639*X9+0.636*X10+0.63*X11+0.597*X12+0.579*X13+0.574*X14+0.574*X15+0.558*X16+0.536*X17+0.531*X18+0.529*X19+0.526*X20+0.526*X21+0.525*X22+0.522*X23+0.498*X24+0.498*X25+0.479*X26+0.431*X27+0.435*X28+0.513*X29+0.501*X30(1)

其余5个因子的表达式与F1类似,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模型构建与因子解释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则以主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进行计算,因此根据表3,内涵建设水平模型可以表达为:

C=0.14178*F1+0.11688*F2+0.10078*F3+0.09989*F4+0.089*F5+0.0864*F6(2)

为进一步对上述6个因子进行解释,笔者采用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4。一般认为绝对值至少大于0.3的因子负载是显著的。因此表4中仅保留绝对值大于0.4的以利于清晰地进行甄选。通过表4可知:

因子F1主要包括:教师学历层次、教师职称层次、教师科研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管理、社会培训与服务能力。因此,可以将因子1主要解释为师资层次。

因子F2主要包括:明晰办学思路、理清办学目标、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办学定位、凝练专业特色、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因此,可以将因子2解释为办学特色。

因子F3主要包括:培训教师实践技能、教师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可以将F3解释为教学水平。

因子F4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学生课外学习投入、行政管理效率、学校文化品牌。因此,可以将F4解释为校园文化。

因子F5主要包括:先进实训设施、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学习参与度。因此,可以将F5解释为硬件设施。

因子F6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模式方法。因此,可以将F6解释为人才培养模式。

至此,笔者初步建立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评价体系,该内涵建设评价体系由6个分项组成,分别为: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的分项水平可以由公式(1)系列进行计算,学校内涵建设总体水平可以由公式(2)进行计算。

四、结论与建议

1.根据因子分析法数学模型的意义,因子载荷分析模型提取出的6项因子的影响力排序由大到小为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的内涵建设特征指标与专家访谈提出的指标体系总体上较为吻合,因此可将该研究结果看作对前期理论指标研究的一种印证和丰富。同时该模型又从定量角度明确了影响内涵建设水平的六大要素的具体权重,是从实证角度对以往研究的一种深化。

2.六大公共因子实际上反映出决定内涵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影响权重来看,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三大因素都超过了10%,尤其是师资层次达到14.178%,这反映出师资结构层次和研究水平实际上成为高职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除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外,还承担着发挥科研力量开展社会服务的重担,同时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教师队伍的学历与职称结构与学校开展四技服务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师队伍,那么内涵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时这一因素比较容易测量,因此成为内涵建设的第一指标。办学特色反映了高职教育需要将理念与特色问题置于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发展历史短暂但具有光明前景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前途与自身特色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直接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联,决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主要包括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这两项要素的重要性得到了受访者的一致认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文化品牌和管理效率,属于内涵建设的隐性因素,对于内涵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那么学校的内涵提升是不可想象的。硬件设施与信息化条件是内涵建设的显性支撑因素,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表现,对于人才培养起到保障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对于专业建设的总体设计,既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也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其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3.内涵建设水平模型中的六大因子有五个均属于软件建设,只有硬件设施属于硬件建设,这与前面理论综述中学者对于内涵建设的理论探讨是相符的。可见,内涵建设更多的是师资水平的提升、办学特色的拓展、专业特色的彰显、管理效率的提高等,实训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因素虽然重要,但是在内涵建设中并不处于核心的位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实证结果显示师资建设相关内容跨越了两大公因子(F1和F3),在内涵建设中占据绝对核心位置。学校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不但是学校品牌影响力的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凭借,其教学能力更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实践技能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4.高职院校如果希望通过内涵建设来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那么应该按照内涵建设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建设。学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在某一段时间内必然有所侧重。从内涵发展角度来看,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这六大方面应该成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借助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模型。通过上述研究及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建立内涵建设模型体系的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可以与先前理论研究相互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但是,本研究受到资源与时间的限制,在受访者调查广泛性和专家的代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也是今后研究深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建中.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4):132-133.

[2]李长才.论高职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3.

[3]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70-71.

[4]魏文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

[5]陈炳和,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使命、要素与逻辑走向[J].教育与职业,2013(18):25-26.

[6]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9):71-73.

[7]马必学,刘晓欢.提升学校教学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44-46.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2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第一线工作的需要,要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与企业合作办学,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坚持产学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层次的差异,有的只是类型和任务的不同。要使高职逐步走向名校,更要注重内涵建设。进行内涵建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坚持产学结合,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实训条件,加强学生考核,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特色技艺性开放办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才能稳步发展,要改革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重视特色专业建设,改革高职招生和培养模式,加强内部管理,搞好校企联合。

普通高等院校难以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按照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体现其职业性,按社会职业岗位需要来设置专业,专业的划分还要恰当,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社会需求量大,能够起到支柱作用的专业设置为长线专业,而将需求量小的非支柱专业设置为短线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第一线工作的各种需要,包括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并具有把技术和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开放办学,坚持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结合社会实践,重视引进双师型教师,职业技术教育也要向高层次化方向迈进,不能仅仅满足于专科层次,也要定位于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以吸引优秀生源,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高专比普通高校低一等的惯性思维。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模式,也就是“在学习中工作”,或“在工作中学习”,也可以说成“边学习边工作”。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是质量,高职内涵由质量来体现。招生和毕业的学生的关系最好是严进严出,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宽进严出也可以培养出不错的人才,尽量避免严进宽出,绝对不能宽进宽出。

特色明显的高职院校,才能广受社会欢迎。高职特色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特色、地方行业特色、技术技能特色和市场导向特色等。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包括具体技术技能、管理技能、应急处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

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坚持产学结合,也就是“做中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产学结合的课程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高职的特色包括职业性、地方性和时代性。

高等职业教育从其内涵已形成自己独有的完整体系,职业教育集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和终生教育于一体。职业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其本质是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是由社会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决定的;也就是说职业学院设置的课程应与社会接轨。

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等。教育与训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不能替代。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目标是适应市场需要,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基本的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技能训练是特色。

职业教育就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创新”,具有探索性与开创性,要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市场,设计创业方案,开展考核评估,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创业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就业。"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正在从终结教育转向阶段教育和终生教育,要同时满足就业和创业需求,包括职业预备教育和升学预备教育,形成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职业教育依赖性强,变化周期短,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普通教育则具有相对独立性,也较为稳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既相同又相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层次的差异,有的只是类型和任务的不同。高等教育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术研究型和科学决策型,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实践型,高等职业教育讲究职业性专业设置,注重实践性教学,追求地方性办学。

目前企业高级技工和技师严重短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执法机构中从事各种事务运作和基层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匮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缺少对软、硬件都较为精通的人员,我们迫切需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需要的这一类型人才,尤其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象普通高校侧重于继承型教育,而是要强调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通过不断强化的实践教学和实际锻炼,让学生获得立足社会的实际能力,也就是具备科学的思维与技术能力,具备判别捕捉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等。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质量內涵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目前高职教育发展要注重三个方面: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师资队伍。

进行内涵建设,要遵循开放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坚持产学结合,提高教师能力,加强实训条件,加强学生考核,创新教育模式。

提升教学品质,形成高职教育特色,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产生有份量、有影响、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发扬学术民主,营造良好氛围,建设一种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让一线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面向教学一线,创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科研新局面,形成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高职教育科研风格。

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和基地建设,构造与教育科研相统一的新平台,提升高职教育科研水平,在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探索课程教学方式、考试评价制度等。

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以及考试制度等,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培养教师专业教育以及科研的能力。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3

一、特色概念厘定与目标思考

这里我们需要对两对概念进行辨析:一是特色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特色。嘉应学院发展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所胡解旺指出:“特色高職院校与高职院校的特色有明显区别。前者是指高职院校从外延到内涵已经具备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标志性特征,已经上升到高级阶段;而后者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并未上升到整体特色的高度,尚处于初级阶段。”[1]二是高水平特色及其关系。特色是事物的特性和本色。它是事物保有其本质和个性的独到性、特殊性,是区别于他事物的核心关键所在,是事物守护本真、本我、本己而存在的理由和依据。高水平是事物所能达及的应然标高。它表明建设的成果应当具有高阶性、示范性,具有推广效学的普适性、价值性,是符合建设目标预期的。特色高水平或高水平特色包含两个目标维度:一是有特色,二是高水平。特色是高水平特色,水平是有特色的水平。有特色无水平,是低端平庸的特色。有水平无特色,只能是去职业性的水平。特色高水平或高水平特色是二者结合、共同构成建设的目标愿景和要求。它是事物特色的一种澄明与开显,是特色水平的一种超越和升华,是统一的应然实践所应达到的一种理想高度和水准。

关于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目标,职教界的专家们各有见解。高职校长联席会主席董刚的“六维度”观点:即办学定位准确,治理水平先进,专业建设一流,师生素质卓越,社会服务优质,办学特色鲜明。义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的“四新”提法是:目标定位要立足新高度,人才培养要探索新模式,平台建设要拓展新路径,服务引领要打造新品牌。[2]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居礼提出的是“四个发展”,即融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内涵发展,推进优质资源扩容升级;创新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合作发展,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这些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特色高水平目标应当从明了特色内涵本身去寻找和确定。

二、特色建设内涵与抓手思考

什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或者说它有哪些特色维度?这些特色的高水平具有怎样的性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与澄明。因为它关涉到建设的切入点和具在的抓手问题。

职业教育是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催生的,由人才供给的差异决定的,由一种办学路径独到而彰显的教育类型。它不同于学科教育的知识性、定界性和学术性。它是一种整合、跨界的教育,一种致能、实践的教育,一种适己、就业的教育。这就是它多元独到的特色。

(一)从理念和本质上看,它是一种整合、跨界的教育

整合跨界教育是职业教育理念、本质和方法论上的特色。姜大源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教育与产业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理论与实践之界。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准确描述和深刻揭示。整合即事物的统整、融合与浑成。整合是职业教育的理论之根、特色之魂、存在之本、方法之宗、学科之基,是职业教育的形上理论和哲学标高。它既是职业教育本质论,又是职业教育的方法论。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一要以这样的本真理论为指导,二要加强研究、多出成果,并建构基于这一理论的特色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自觉。

(二)从教育的特征看,它是一种致能、实践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即“致能”教育,或者说是以能为本的“能育”。与学科教育传授知识为本的“致知”教育是迥别的。人才培养类别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培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其育人规律和途径的不同及特色所在。它是“学思相资、知行相须”的教育,是“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是理实一体的融合跨界的教育。这就要求特色高水平建设一定要在“先会后懂”、强能筑本上下功夫,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入手,融理念思路,用双主体平台,合资源要素,做协调互动,求双赢共荣,真正提升协同育人的特色水平。

(三)从教育的目标看,它是一种适己、就业的教育

人的才能、资质、禀赋是多元的。职业教育是为学业水平不突出而形象思维或动手能力见长的学生提供的一种教育类型。以人为本是它的目标遵循,因材施教是它的逻辑依据,适合自己是它的育人定位。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己、就业的教育。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应当围绕这样的育人目标从适个性之发展、适才能之彰显、适就业之安顿三个方面做好特色高水平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四)从文化层面看,高水平特色是向着文化转化的特色

它是特色的高级形态。特色是低于文化的存在。特色是低级的文化,文化是高级的特色。特色的低级性在于它是个别的、动态的、生成着的。文化是整体的、成熟的、固化为制的东西。所以高水平特色建设应当以文化为标高,向着高端的文化境界挺进。如德国的“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名片,也是世界职教文化的品牌。高水平特色院校建设的各主体一定要瞄准这样“高大上”的特色目标和文化境界而努力。这样建成的特色才是真正个性化的、高水平的特色,而非名不副实、甚至滥竽充数、与高水平相去甚远的伪特色、假特色、低特色的东西。

三、特色建设路径与实施思考

“路径是人们为达及目的地所要行走的路线和途径。”[3]它是我们建设特色高水平院校所遵循的路线图。建设路径的规划一定要与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相呼应,与高水平目标相偕行,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实施。

(一)理念上,要有符合职业教育本真的理论指导

先进的理念或本真的理论指导是高水平特色校建设的理论基础。有了这样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特色项目的建设就有方向、不迷失,有高度、不矮化,有底蕴、不虛飘,有神贯、不散乱。反之,没有理论或理念指导,就会失去思想内涵而流于浅浮,缺乏理论厚重而虚浮无根,失却精神凝练而特色不彰。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一定要建基于跨界整合的理论之上,以此为指导并贯穿建设过程始终,才能真正上档次、有品位、出特色、高水平,并具有可复制、可效学的普适意义。

(二)特色上,要有符合职业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实践

高水平特色院校建设并不是为了通过建设增加几所高端校,而是为了“解剖麻雀”、探索创新、示范引领,并取得“面上突破”的目标。这就要求作为示范、样板的高水平特色校一定要出真特色、真经验,真正有职业教育的“味”和“范”,才具有孵化、推广和引领价值。这样的特色一定是切合职业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这一规律就是以致能为本,以实践为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实施手段。它虽然是自明的共识,但实践上却人人为之而不能之,校校行之而寡效之。高水平特色校建设就是要探求深化突破的有效对策,找到解决“一头冷”、“两张皮”的解决策略和方法。把特色建在突破点、创新点、效益点和出彩点上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特色高水平。

(三)手段上,要有好的课程保证学业质量

特色高水平是“高大上”的应然的建设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一定要有落地的、实然的手段和举措。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才是特色建设的根本旨归。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必需创新跟进。课程是教学之纽带、学校之根基、特色之源泉。课程改革的关键一是要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思想。二是要符合职业教育“能育”的规律。做到这一点,可奉行“双场融合、三境育人”的课改模式。双场融合即学场和职场融合。“学场”即学习的场所。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教室、实训室、车间等场所;“职场”即职业的场所。它是指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某项工作的场所。落实双场融合的逻辑路径在于“三境育人”。即仿境育人、情境育人和实境育人。仿境,即仿真的环境;情境,即创设的学境;实境,即真实的职境。此三境都是与“职场”密切相关,符合职业教育育人规律和特色,是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致能”教育的不二选择。

(四)成果上,要有内涵特色和出彩亮点彰显实效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4

高职内涵发展,已频频见诸报端和国家顶层政策文件中,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转型的根本诉求和鲜明指向,但高职内涵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能空喊内涵发展,而要积极寻求发展的切入点或方式、路径。

一、高职教育理念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引擎。它是指导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引领点。理念是人理智的信念和追求,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理念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精神路向,它是一面旗帜,一个行动的纲领,一种未来的目标。它是人的心灵模式,是人的行为的先导。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因为理念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层面,它是学校存在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探索、实践、积累、提炼的结果,是积极互动、共同尝试的产物,是创造的结晶。理念的价值在于:理念决定方向,具有准确把持、引领办学方向的作用;理念决定价值,具有指导实践,提升办学水平的作用;理念决定高度,具有观念淬砺,形成思想标杆的作用;理念决定力量,具有武装思想,形成精神合力的作用。离开正确的理念引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就将迷失方向、失却理性,只能“跟着感觉走”,就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驱动改革、发展与创新。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核心。它是目标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落脚点。人才培养质量是指教育培养人才水平的高低和效果优劣程度。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办学最根本的职能,它是办学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追求,必然构成内涵发展的核心。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是空洞的宣言,内涵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质量是办学内涵或绩效彰显的终端机制,是落脚点。离开质量谈内涵,好比泼掉婴孩而大谈洗澡水如何重要。所以高职教育发展一定要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点、关键点,凭质量“立根”,靠质量“行远”。恰如钟秉林教授指出:“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学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只有抓住这一内涵发展的目标维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有本钱、底气和吸引学生的手段和“亮点”,才有景气度、制胜力、话语权,才能无往而不胜。

三、深化校企合作是内涵发展的关键。它是手段层面的东西,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支撑点。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办学内在的、必然的要求;它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证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目标实现的根本支撑点。离开校企合作依然走校本办学封闭僵化的老路,办学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倘若停留在现行的浅表化、形式化、低效化的合作水平上,不深化合作,高职办学同样难以走出“资源约束困境,办学特色不彰,服务企业不力”的怪圈。因此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以深化合作打造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改变学校闭门办学的倾向,释放市场和企业的能量和活力,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发展环境。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学生管理工作

一、内涵的意义

高职人文内涵建设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工作,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何为内涵?根据百科辞典的解释,内涵(intension或connotation)是指一个符号、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特征,多半是用定义的方式表达。内涵不是浮于表面的浅显的东西,它需要挖掘,需要深入才可以看到。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

职业教育中学生工作内涵建设中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反映职业性和高等性共存的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一种培养人(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的活动。也就是说,高职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围绕人展开的,然后才有作为体系的属性。

二、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基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温床

学生工作内涵提升的困难之处在于学生的力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内涵,首先体现的就是学生给予别人的感觉是否具备“内涵”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则来源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养成,而养成离不开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这么理解,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职人文内涵建设的营养温床。有人将其比喻为一个大染缸,这是文化对学生素质正反作用的十分鲜明的理解。

高职校园文化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院的基础建设,从人文气息的角度看,某些新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仍然需要改进。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需要精心设计,只要设计得好,那么一尊塑像、一副壁画甚至一个路牌都有一定的内涵,一定的影响力,一定的故事,从而影响学生的内涵。

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历史底蕴,一个学校的人都认可的精神寄托,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为人方法。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大学精神,形成共同价值观。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的行为风格和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心理行为倾向。行为文化尤其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内涵,因为它是外在的。一个学生的行为,也许可以只代表自己,但是对于社会而言,他代表所在的学校。

(二)制度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保证

制度,从古到今一直存在,没有制度,难成事业。同样,没有制度,就谈不上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内涵的持续性发展,在于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永久性。

建立高职学院制度就是要脱离“人治”,避免妄为、任为、乱为,而是要围绕学生管理,遵守管理的规律,深入研究并制定处一整套可以有效执行的制度,并切实执行。合理整合执行者、决策者、监督者之间的关系,让不同的群体按照同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奋斗,让学院里面所有的相关体都步入规范、高效、有序的运行道路,而不是相互内斗,严重消耗学院内部资源,处于混乱状态。

怎样建立有执行力、有效的制度?这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要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以利益体为本,彰显公平公正,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还要从低层次梳理脉络。首先要强化服务功能。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她的功能主要就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因此,学院的制度的建议应该以培育管理型人才、创新发展为导向。坚持要制度约束一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要强调服务意识,真正为学院办学,提升学院规格,沉淀学院内涵构建制度体系,让不同的利益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二要优化权利,实现权利法制化。权利法制化就是要健全执行权、决策权、监督权,使之相辅相成。使权利合理划分,从而让管理工作更和谐,而不是权利集中在某一些人手里,导致人治状态。三要依国家法律制定制度,体现民主意志。制度的建立在合法的情况下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和学院的发展趋势。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作为学院办学的主力,还包括专业教师,他们伸张各项权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学院的各项制度。

学生工作有内涵地发展,把管理当做是一种内涵式的艺术,就是靠有效的制度,有执行力的制度,有约束力的制度。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制度都是一些空而大的条条框框,只有框架,没有内涵,就失去执行力,失去可持续发展力。这样,一个学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人文气息,很容易被无制度、无约束的无意识行为彻底破坏,也就是我们说的缺乏内涵。

(三)班主任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力量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她的宿舍数与人数,而在于她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的传承,一所高效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法国一位资深教育家曾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清华大学一位老校长曾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在学生工作角度,班主任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这里所指的高水平人才不是说学术有多么厉害,而是为人,而是是不是具备了高素质。对于一所高职院校来说,管理人才即班主任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没有班主任,也许一所学校可以称之为学校,但她绝对不是一所优质有前景有内涵的学校;没有高素质的班主任(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没有高水平的管理质量,一所学校的内涵就缺乏力量,哪怕这所学校的学术再厉害,她的设施再高级,她也缺乏一样东西――灵魂。高职院校能否办得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其学生能否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些都依赖于学院的管理型老师――班主任。管理水平高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班主任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学生素质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间接决定一所学院内涵的深度。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学生引导、管理工作,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前进,提升社会内涵。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班主任结构都不是很合理,学生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学院必须把班主任(学生管理)这块作为学院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为班主任心无旁骛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做好制度保障。要变革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办法,突出管理育人业绩评价,建立强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完善优秀班主任的评选机制,大力表彰在一线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班主任,引导这个团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注重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多数青年班主任都是没有太多社会阅历,换句话说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没有太多管理经验,但是他们是学校未来的希望,要鼓励富有经验的管理型人才合理引领年轻班主任。要鼓励班主任往职业化发展,成为班主任领域或者辅导员领域的大师,大师代表一所学校的水平和内涵,也是一所大学对外给别人的内涵所在。

(四)办学特色是学生工作内涵建设的发展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一所高职院校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的本质的一个特点,如果与其他院校没有太大差异,就不能形成特色,就没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不是自己认可的,应该是广大社会人员对该特色的一种认可,且这种认可应该是其他院校在短时间内不能或者难以企及的程度,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各方面的一个综合,包括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办学特色的指引。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大多数显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很少提及学生管理工作。我们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能影响到学生的各类风气,比如学风、行为作风、校风等,这些风气的综合,沉淀会慢慢形成一种文化,这样的文化慢慢积累就会成为一种有韵味的内涵。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院校对国家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实际贡献,以及对社会提供的合格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才,这类人才除了受过一定的教育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底蕴,文化素质的底蕴来自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离开这一衡量标准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一所高校或者职业院校,不管师资多么强大,不管科研多么厉害,缺乏最底层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学生管理的内涵的提升建设,就很难培养出健全的人才,而培养出来的精英可能就没有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三、结语

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职业院校的竞争会上升到内涵竞争的层面,而在当今人才培养方案等都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内涵式竞争将会慢慢转向素质型人文内涵的竞争。素质人文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学科建设,还要依靠学生管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素质,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依据学院的办学特色,慢慢形成以办学特色为指引的学生管理内涵,从而提升学院的整体内涵,并使学院在高校竞争中处于稳定地位。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就是说提高学生管理内涵是一个长时间的浩大工程。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涉及学院的方方面面,有教学、有师资、有学生、有管理、有发展,是校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一定要有大的框架、大的思想、大的手笔、大的推动、大的发展,师生,尤其是学生能从中实现大的提升和超越。总而言之,学生管理的内涵建设(提升)关系到学院的方方面面,它是学院底层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优秀的学生管理内涵,就很难扩大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空间,不管学院是否具备优秀的师资,他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会不健全。

参考文献:

[1]黄达人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

[3]钱涛.以文化管理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1).

[4]魏文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6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本身也具有内涵与要素等相关系统性特征,而且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涵是通过系统要素来体现的。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认识角度与理解层次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界定方面,不同学者分别认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并且围绕各自的核心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理念、体系、观点、方法与措施等。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所有办学行为都必须围绕这两个要素来进行;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是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外在体现。基本要素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涉及的基本要素很多,不同发展时期不同院校有不同的需要与认识,我们认为以下几个要素是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内涵建设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关键;办学特色是内涵建设的导向;校企合作是内涵建设的方式;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是内涵建设的保障。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3]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基石,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工作。师资队伍的质量与水平是内涵建设成败的主观要素。办学特色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战略发展问题,是内涵建设的大方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内涵建设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保障内涵建设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逻辑

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建设(建设意义)、谁来建设(建设主体)、建设什么(建设内容)、怎么建设(建设途径),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第一个问题已经在本文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逻辑与使命)作了充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接下来重点探讨余下的三个问题。

(一)建设主体一般来说,主体的选择是事物发展的主观决定因素,合适的主体有助于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改变事物发展的轨迹。按照传统的学校本位模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当然应该是学校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但是,按照开放办学的思想,高职院校应尽量避免单打独斗的建设思维,把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与社会本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内涵建设的目标。事实上,内涵建设的多元主体除了高职院校自身以外,还应该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根据目前较为流行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应该是多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之间的各种内涵建设要素的对接,彼此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能够产生协同创新优势、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建立一种根植于区域的动态创新网络,以此促进内涵建设的提高。在高职院校内部,内涵建设的主体可以分为集体主体与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包括学校、职能部门、院系、班级以及各种非正式组织等;个体主体包括学校领导、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在以往的改革中,大多采取自上而下、以集体为主的模式,容易忽视个体主体的主观需要与自发动力,因此,适当采取自下而上、以个体为主的模式在有些情况下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按照不同的标准和需要,内涵建设的主体还可以分为其他类型。

(二)建设内容一般而言,内涵建设的基本要素是核心要素的外延拓展,而内涵建设的内容则是内涵建设基本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基本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分解与细化。核心要素通过基本要素来体现,基本要素则进一步通过若干项目或单元表现出来。例如,专业建设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专任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若干个子项目组成;课程改革至少包括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环节;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的动态调整,还要重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统筹协调,更要重视教学、科研、服务团队的建设;办学特色既要体现高职院校所依托行业的特色,又要发扬院校自身发展的校本精神与核心价值;校企合作不仅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在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办学模式方面有重要的催化作用;教学资源建设必须做到软硬兼顾,才能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必要条件;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高职院校三大权力之间的关系,即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复杂三角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基本要素分化为具体的建设内容时,经常会有交叉或重叠,需要根据情况加以协调,明确主次先后或轻重缓急。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7

关键词: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中国教育在线和中国教育网显示,截至2010年,参与高考招生的民办普通高校有334所,其中高职院校达287所,占民办普通高校的85.9%,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

从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等各大文献资料库收集到的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经历了10多年的扩张式发展,外延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由于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贯彻实施,高考学生数据急剧下降,而民办学校由于过去只注重数量上的增加,而忽视质量的提升,导致一些办学水平较差的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危机。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学界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越来越关注。

二、关于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检索所得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研究文章大致探讨了以下几类问题:

1、关于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相关概念内涵的研究

国内有不少研究学者对高校和高职内涵建设进行过探讨,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看法也存在差别,但总体看来,对内涵建设的定义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将内涵看成是内隐性,不是表面现象,需要挖掘和探索。二是以学校属性及层次为依据。三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市场和时代导向为需求。四是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效益,增强学校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五是在优秀经验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办学理念、调整管理结构、完善内部机制、改进办学方式等途径来实现。六是这个历史过程或轨迹是无止境的,具有内隐性、复杂性、长期性、多样性等特征。

其中,梁瑞雄,刘康生在《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再思考》一文中对民办高校内涵建设进行了界定:民办高校内涵建设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基础上的,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根据本学校的办学层次,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开展工作,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全面而有重点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1]。

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普通高职和民办高校,目前未有学者对其内涵建设的含义进行界定。陈杰峰的研究思路值得借鉴。他认为高职的内涵建设远不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试点等内容,这些只是关键环节,最重要的是三个层面:一是办学理念层面,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及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质量意识、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特色及创新等;二是组织建设层面,包括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管理及机制;三是发展战略层面,包括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声誉的培植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2]。

2、关于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综合研究

这些文章多是从分析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入手,进而提出内涵建设的思路。胡志范认为内涵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管理体制创新、注重学校的规范化管理、致力于质量提高和突出学校特色、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致力于社会服务七个方面[3];赵玉虹的研究则从办学理念、特色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创新等结合方面实现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4];王昌国、陈斌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专业建设、学生管理、建立与内涵建设相适应的教职员工考核激励机制入手进行论证。另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可持续发展问题,多以强化办学特色为核心进行论证[5]。从研究内容看,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可持续发展与内涵建设的研究有交叉和包含关系。

3、关于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要素的个案研究

大部分论文主要从内涵建设的某一个方面入手,包括对办学定位、品牌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科研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不乏把某个学校作为个案进行的研究。

4、关于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这些研究从描述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发展的全貌出发,论证比较笼统和宏观;多将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置身于大环境中,从外因和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虽较少有内涵建设的提法,但在某些方面也反映了内涵建设的理念。

从已有文献看,对国外此方面的研究基本是将高等职业教育或私立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单独将私立高等职业教育剥离出来。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研究,国外专家、学者主要从经费、内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各个方面深入展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简称taFe),宏观上主要从其历史发展、发展趋势、内涵、架构、职能、特点、特色、规律、地位、困境与出路等方面展开,微观上也涉及了师资、经费、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模式、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教育界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研究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虽然研究者就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作了些初步研究工作,探索出了不少值得借鉴和可供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对“内涵建设”的界定,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内涵建设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建设哪些方面也没有统一认识和系统视角。

2、缺乏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我国区域内民办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职及国外私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比较研究不足,先进经验借鉴不足。同时应重视弥补对国外私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内涵建设的研究。

3、缺乏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特色研究,不够凸显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职的差异性,在分析论证中也多以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院校的问题为主导,缺少将优势转化为提升内涵动力的思维。

4、缺乏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系统性论证及成果,多是一些比较分散的探讨。而针对整个高职院校,周建松2006年已经出版了专著《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比较全面地解析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前提、关键、基础、重点、根本及指引[6]。民办高等职业学校也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成果。

四、结语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2-0008-04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也体现了促进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价值选择,并且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具有较高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2015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突出机制创新,重视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这一体系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2]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从重视数字校园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依靠全面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坚持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突出鲜明个性,建设高水平数字校园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与必由之路。

一、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如何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从哲学、信息化能力发展以及资源整合三个不同层面去界定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内涵式发展,有助于明晰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1.从哲学层面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从哲学层面界定首先需要从“发展”的概念出发,根据量变和质变的区分,将“发展”分为“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两种不同的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以事物内部因素及其结构的变革作为发展的动力,强调事物内部的改革,通过结构优化,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效能。[3]从中我们看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更体现在数字校园建设的“软环境”上。

就数字校园发展而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外延式发展侧重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中可计量的要素,如网络带宽、计算机数量,多媒体教室数量、生机比等量化指标;内涵式发展注重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本质方面,如数字校园发展规划、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教育思想、信息化办学理念,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信息化能力建设,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职业能力、信息化素质提高等。第二,外延式发展奉行‘拿来主义’,走的是‘消耗’路线,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条件的改善来‘发展’自身,发展的程度完全取决于‘拿来’的多少,其结果往往出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内涵式发展坚守‘自强不息’,走的是‘创造’之路,它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多方面积蓄力量以实现自我提高与改进。[4]第三,学校外延式发展不利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长远发展,外延式发展一味追求硬件设施的不断扩张,忽略了数字校园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忽视了在发展中需要注重与高职院校发展各个方面相互匹配。

通过与外延式发展的对比,内涵式发展反映了发展的本质属性,是一种质变的过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求数字校园建设要依据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发展规律,不仅重视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规模等外在扩张,更要不断发展数字校园内部潜质,从而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

2.以信息化能力发展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信息化能力建设是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能力建设的数字校园发展可谓是没有“灵魂”的表面工程。“规范”强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大力提升校级领导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以促进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信息化能力发展对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动力源。管理者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推动高职院校更好的建设数字校园,也会给与数字校园发展足够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第二,信息化能力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基本保证。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不断提高信息化能力以适应数字校园新的信息化环境,只有不断提升才能使得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处于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数字校园的积极发展。第三,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目标。“规范”明确提出发展职业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施的总体目标。[5]

3.以资源的整合界定“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

高职院校的良好运作离不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等。如何使这些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整合,成为定义“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的出发点。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应以稳中求进为原则、以特色凝练为重点、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体现出内涵发展是一种细致的、渐进的、长远的发展模式。内涵发展与稳中求进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内涵发展追求的就是稳中求进,就是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6]所谓“特色凝练”即为数字校园的特色发展,即随着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的不断发展,在千遍一律的建设模式中高职院校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已成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发展的有效路径。而所谓“质量提升”则指信息技术同教学、实习实训、后勤管理、决策服务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的质量提升。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不是单指数字校园的发展,也不仅是信息化能力的发展,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理念、制度、课程、师资以及高职院校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内涵发展的合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全面提升的必经之路。内涵式发展内容十分丰富,是数字校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是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对高质量追求的体现。概括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是学校积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效能逐渐积累的过程,高职院校对数字校园建设思路的成熟,学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内涵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并突出体现在数字校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上。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巩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成果,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深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不注重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所以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总是在做“表面工程”,为了应付各种检查和评选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某方面指标而建设,并没有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真正发展去规划。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对内涵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是规划与设计的结果,是学校各方面对数字校园目标、内涵、功能和建设计划达成的共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行动指南。

2.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和发展

信息化人力资源是数字校园的活动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人员:数字校园的服务对象和实施主体。信息化人力资源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能力体现在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建设中。第一是管理者信息化能力。管理者信息化能力建设要求管理者具备信息化领导力。所谓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级领导的信息化相关能力与素养。校级领导通过对信息化工作施加影响力,让信息化建设满足本校的需要,促进信息化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支持学校的教学创新和管理改革。[7]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所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第二是教师信息化能力。教学是高职院校学校对学生教育培养的主渠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信息化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和态度,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在教学中主动使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中教师要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及科研,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及对自身专业发展而服务。第三是学生信息化能力。为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生需要借助数字校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学生要有意识到信息化能力对将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合作和创新,为日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包括信息化建设人员、信息化运行与维护人员、信息化培训人员和信息化研究人员。数字校园的实施主体的能力是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只有实施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才能更好提升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能力。实施主体创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质量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中信息化能力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是从服务主体和实施主体信息化能力发展到课程与教学的信息化提升。信息化能力发展存在着表面化和浮夸化的弊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学校必须把信息化能力发展应用到课程与教学中。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正是通过课程与教学,信息化能力的价值才最终得以实现。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与教学信息化为载体,最终使得高职院校数字校园信息化能力发展落地。

3.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高职院校文化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也是使得高职院校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管理、教学效率和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高职院校竞争力的过程。高职院校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普遍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系列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如何将数字校园建设同高职院校文化深度融合是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文化相对于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其特殊性,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数字校园建设不仅是同高职院校自身的校本文化相结合,也是同合作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样一来就对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凸显了内涵式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性。

三、我国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涉及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和突出特色办学的落实,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结构化、程序化的实现路径的支持。制定符合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将数字校园发展总体思路和特色办学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服务的方方面面,使内涵式发展成为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区域联动:发挥政府和企业在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不应成为封闭的、独立的工作,而应该建立区域联动的多主体多元协作联动模式。所谓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区域联动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参与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主体多元协作联动,从而共同促进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

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校企合作企业的协同。数字校园的内涵式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作用,挖掘行业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合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是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

2.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从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依托高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在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反思是否做到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过程中是否能够了解师生需求和教学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进。在推动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校本教研是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路径,数字校园的中长期规划首先要依据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选择适合自身院校发展路线,不要追求技术先进的硬件设备,而是以更加注重数字校园建设能够在平时教学以及管理中广泛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院校综合管理水平为数字校园发展的出发点。

3.校企互动:重视企业形态文化对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

从高职院校与企业与生俱来的渊源看,其文化特质中必然具有与企业文化良好的相容性,嫁接和融入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逐步形成企业形态的高职院校文化,是彰显学校自身行业特色,培养无限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时代选择,是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8]数字校园的发展不仅要与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文化进行匹配,也要通过校企互动这种模式将不同价值取向和行为的相互冲突的文化进行融合,数字校园内涵式发展是一针强有力的“催化剂”,借用信息技术去调和原有不可触及的壁垒,从而形成校企文化不断融合和发展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时立荣,高峰,卢立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8):47-51.

[2][5][7]教职成函[2015]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Z].

[3]冯建军.内涵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路向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2,(1):119.

[4]楼世洲,宁业勤.学校内涵式发展评价准则的构建.[J].教育科学,2009,25(1):10.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9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价值论;价值分析;价值决策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期间,为进一步有效发挥高职教育的功能,高职院校需要继续研究发展形势,深入认识办学特色的价值内涵,积极实现从类属特色向个别特色的转变,通过对特色化办学道路的微动调整,实现院校之间的个性差异性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论,主要是关于高职教育特色化的办学方式对于高职教育相关利益各方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包括对特色化办学方式与高职教育相关利益各方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判断、权衡和选择的心理行为和经济行为等方面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分析

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分析,主要是探讨“高职院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这个问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国际化、全球化与本地化的需要,我国多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出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道路主要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多种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需要,为了更好地释放高职教育的功能,现在正在进入精细化的微调阶段。www.133229.Com

1.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顺应了外部发展环境的需要

根据pestel大环境分析模型,组织的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六大因素,即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和法律因素(legal)。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首先是以上六大宏观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进行政治改革,逐步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发展战略,随后逐步建立了市场和计划双调节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技术上,坚持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特别是自主创新;在环境方面,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引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法律方面,融会西方两大法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又提出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包容性增长等概念。以上极具中国气质的概念,不仅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国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特色”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关键词,迅速渗透到教育领域。

我国的高职教育正是在上述特色化的环境中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1)就政治意义来看,高职教育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使高等教育权利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渠道更加广泛和通畅。就经济意义上来看,各类型高职院校不断建立,区域特性、行业特性、专业特性较为明显,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各部门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大量踏实、肯干、留得住、下得去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职业人才,形成了最直接的生产力。(2)就社会意义来看,高职院校在教育分流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任务,一些未能考取普通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如果没有规模宏大的高职教育体系,必将在农村和城市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有一定知识但是没有过硬的生活技能的青春发育后期的闲置劳动力,如果不能通过合法的、积极上进的途径释放充沛的精力,必然造成更多的社会问题。可见,现在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承担着这些人才的“蓄水池”的功能:一是调节人才资源向社会逐步释放的流量和质量;二是通过在这个“蓄水池”中培养,使这些人才始终保持活力、新鲜度和能力增值,既减轻了社会对人才的容纳极限,又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还保证了社会必要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和类型多样化。(3)就技术意义来看,科学理论转换成实际的产品必须经过工程和技术的处理,而高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从科学理论到产品实现之间的断层,在工程、技术和相关的服务领域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保证了技术应用、转化、转换、革新、传播等环节紧密相扣,不至于断链脱扣。(4)就环境和法律意义来看,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环境和法律方面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培养的高级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环境和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素质。

概言之,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是适应和拓展外部发展环境的双向耦合和双向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高职院校自身得到了提升,又完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还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理论移植的本土化,逐步解决了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矛盾,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幸福感开辟了新方向。

2.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完善教育体系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与核心是中等职业教育,它主要承担一部分初、中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但是,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技发展、经济振兴以及社会繁荣和进步,必然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迫切需要千百万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的科技、工艺和管理等各种应用型人才,“这就为职业大学在我国的兴起提供了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而要在新时期培养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满足社会各部门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客观需要,就必须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道路。

为此,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发展了起来,主要以职工大学、技术专科学校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成立最早的这种新型地方大学包括金陵职业大学、合肥联合大学、江汉大学、西安大学、成都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杭州工专、洛阳大学等13所。到1988年全国已有119所职业大学,学生7.5万人。这类学校属于专科层次,学制2-3年,实行走读、收费、不包分配等政策,强调提高动手能力及择优推荐等举措,培养了一批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在高等学校中独树一帜,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颁布以后,高职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94年“三改一补”与1996年《职教法》,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7年,职业技术学院有8所,职业大学80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3所”。于是,我国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彻底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教育体系与教育格局。

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中国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主要是类属特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的这个时期,为适应当时急剧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从普通高等教育中分化出来,既完善了高等教育的类型,也完善了职业教育的体系,可谓一举两得。因此,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类属特色,具有高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色。

3.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的问题主要是指本土特色的问题。尽管1999年实行“三不一高”的政策,但是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当年,教育部还是审批了一批高职院校。2000年,教育部把设立高职院校审批权下放到省级人民政府后,大批高职院校纷纷成立,到2006年底,我国的高职院校数达到了1147所,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与普通高等教育接近1:1。2010年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增至1239所。

这一阶段,作为类属特色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关键词已经成为能够代表职业教育的类属特色,而“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或者“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等典型说法已经能够标志高职教育在层次上的特色。

但是,这个时候又产生了新的特色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职教育理论的本土化问题引起的关于“中国特色”的讨论;二是高职院校同质化问题引起的差异化的反思。最典型的标志事件就是,2005年10月28日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命题。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国先后两次开展了大规模的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第一次是2006年开始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第二次是2010年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这些都是中国高职教育形成自身特征,即发展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4.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高职教育内涵化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在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规模已经不容小觑,但是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却受到了社会的怀疑。尽管高职教育已经能够在数量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平分秋色,但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竞争力还比较弱,内涵建设亟待加强,于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0]8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均要求高职教育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内涵指的是“内在的涵养”,而不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就是要突出高职之所以为高职的内在本质。

5.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需要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爆发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雷同,导致专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低,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较差,就业幸福感不断下跌。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破解高职院校办学同质化引发的结构性失业的迷局,专家、学者乃至政府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一条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与普通高等教育错位发展,高职院校之间也要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特色。

从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看,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经历了两个阶段四个层面,两个阶段分别是类属特色和种间差异,四个层面分别是类属特色、国别特色、层级特色和个别特色。现阶段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更要注重院校个别特色的培育,切实满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的需要。

二、离职院校特色化办学的价值决策

尽管高职院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是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双重需要,并从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等层次形成了价值系统,但是,高职院校要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特色,还必须进行理性的决策判断,权衡特色化办学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并且要使特色永葆常青和生命力。

1.风险与安全

不管高职院校走什么样的特色化办学道路,必然是统领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纲领,特色办学战略选择的合理与否,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并立足于高职院校之林,如果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判断失误,导致水漫船翻是非常可能的。因此,对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必要的估计和预测、判断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价值判断过程。

2.代价与效益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职院校走特色化的办学道路,必然需要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汇集和投入,即使是组织和实施特色化办学战略,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走特色化办学的目的必然是提高办学效益。可见,高职院校特色化办学必然会消耗必要的资源,产生一定的成本,因此,必须考量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权衡特色化的办学效益的实际价值和心理价值,尽可能地实现效益的最大产出。

3.僵化与创新

高职教育特色的内涵篇10

[关键词]办学特色形成机制发展与培育

[作者简介]周传林(1965-),男,江苏姜堰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江苏南京211188)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027-02

所谓交通生态位,是建立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基础上的交通运载工具、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在空间、时间上和人的和谐发展相统一的现代交通生态系统。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与交通运行、交通环境等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强。交通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发展思路、战略规划和结构优化等方面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先导作用,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交通生态意识和服务理念的人才。

一、特色的内涵界定

在界定特色时,一般认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人优我精”为特色的呈现方式。有关学校办学特色一般理解为是一种社会公认,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优秀的、相对稳定的学校个性风貌的体现。不同的研究者对学校办学特色的研究其表述不一,比较集中的观点有:“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强调公认性、独特和优良性为主要特征。“特色可分为核心特色、外显特色和场域特色。其中核心特色表现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文化蕴涵,外显特色是以有形的、可观的、可感的状态显示出来的学校特色,场域特色是受众对于学校特色的认可、信念和美誉程度进而转化为对学校的信任和忠诚”。表现为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文化凝聚力。而乔建中等撰文中认为“局部性界定和整体性界定,局部性指学校特色的对象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中的任何人、事、物等均有可能体现特色。整体性强调学校特色不能仅理解为是学校整体中某方面教育要素的个性体现,而是学校整体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个性风格或个性风貌两种方式”。另外,李名梁等对办学特色描述为“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于其他院校的稳定的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可视为某种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也可以是学校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稳定的个性风貌或整体个性的体现”等等。笔者从生态位的角度认为,学校特色体现在不同的生态位下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成长优势和内涵沉淀。办学特色一定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与人的个性发展相适应。例如,交通类高职教育可以分属于教育生态位,也可以作为交通生态位的一个群体。对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机制、合作形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特定的育人文化氛围、育人生态环境等都可以是特色办学的整体体现。对个体学校而言,由于所属行业不同、办学历史不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等,呈现特色的方式不一样。但从教育生态看,其办学特色表现形式可以是学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团队建设、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文化与环境等多方面体现。

现代交通建设特别重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人的和谐发展相统一的交通生态。交通类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特色与交通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依托交通、服务交通”是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的共同特色,也是交通类学校办学的发展目标。多年来这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服务于交通产业链的特征,围绕现代交通事业发展,培养交通建设与服务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彰显交通育人的特色是这类学校的使命。

二、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机制的独特环境

1.交通文化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的沉淀。学院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理念精华和物化形式,是通过历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人才培育模式、管理理念、教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人才成长优势等的传承积累和创新。交通类高职院校行业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服务于交通行业历史背景深厚,绝大多数是从中专升格过来,到90年代中期前基本上严格实现行业内计划招生和包分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融合了交通文化或交通元素的特色。例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学院”)坚持把“依托交通、服务交通”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把“弘扬江苏交通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办学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建设依托交通、人才培养对接交通、科技研发面向交通,社会服务围绕交通”的特色发展和体现交通服务文化的素质教育。学院秉承江苏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即“江苏交通精神”,通过显性的交通文化教育宣传,对每一届学生展示“江苏交通精神”的职业素质教育和隐性的专业教育与学生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在学生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学院在环境建设上精心设计交通元素,形成了交通精神、交通成果、交通文化展现明显的校园文化生态和绿色、环保、优美的校园物化生态,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心灵深处得到了交通职业精神的陶冶,促进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效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特色。

2.交通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学校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形成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紧密相关。处于快速发展的现代交通建设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办学优势。进入20世纪,交通类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仍然归属于行业,恰逢国家对交通基础性工程建设的政策性利好,交通基础建设迎来了大发展机遇,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对人才的巨大需求,服务于交通的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和家庭个体产生了的积极影响。例如,学院在江苏省快速实施交通基础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交通特色路桥、汽车、物流等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第二,地域优势。为学校办学特色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交通类高职院校其办学地点绝大多数处于省会城市。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省会城市普遍比较向往,在同等条件下他们在志愿填报上更多愿意报省会城市的学校,而与交通发展相关的学校成为多数学生首选的学校,使这些院校生源质量有了保障。例如,学院多年来招生录取分数线文理科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一直位列前四名内。第三,现代交通建设优势。构建现代化大交通格局和持续的、大规模的现代交通基础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交通管理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交通类高职院校的特色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例如,随着江苏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进入2010年以后,江苏“公路、铁路、水路和空路”大交通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学院为适应行业发展服务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逐步形成以服务于交通基础建设现代化的路桥、机电类专业群,服务于交通运载工具现代化的汽车服务专业群,服务于现代物流与交通信息管理的交通运输专业群和信息技术专业群等。

3.交通特定的环境和政策,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快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又为学校的特色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机遇。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特殊的政策,为学校提升特色内涵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2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大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讲话时,提出从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指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服务区域发展,现在机遇来了,大家一定要抓住”。大交通建设格局所表现出人才需求的旺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和人的和谐发展的交通生态,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生存空间,也为特色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动力机制;交通类高职院校在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方面,把绿色环保交通、低碳交通等作为新型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专业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服务于交通的特色更明显。

学院的汽车、路桥、物流专业与企业的订单班有过多年的合作磨合,在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教学模式、内容的改革等方面“双向”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双方”支持更加紧密,“双赢”效果逐步显现。“十一五”期间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其中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路桥专业群和交通物流专业群三个方向建成2个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3个、国家财政支持的实训中心2个,获得江苏高职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其中路桥专业群已成为培养江苏公路、桥梁施工项目经理的摇篮,据统计服务于江苏路桥施工等工程中的项目经理60%以上是学院路桥工程系毕业的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与多家品牌汽车企业建立了从培养、培训、服务为一体的深度合作关系,已为江苏乃至华东地区“4S”店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

4.交通生态的发展、改革与创新,丰富了学校特色内涵。改革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特色离不开改革与创新。建立交通生态位下的现代交通环境、技术、服务的发展、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催生了交通类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和新生事物的发展,为学校特色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交通类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修正和改革而形成的“依托交通办学、服务交通行业的办学定位、与交通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和具有与时俱进的行业办学内涵,在校企合作办学、办学机制、专业建设、团队建设等改革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改革中不断丰富传统教育内涵的同时,体验交通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当这种改革的成果体验得到同行、企业、学生和社会等认可时就可能形成特色。

例如,学院在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改革中组建的“交通职教集团”,由多所交通职业教育学校和多个企业、科研机构参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和建设;在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2011年与同市交通类高职院校实现了以“物流专业”为主的学生横向“游学”运行模式试点后,2013年以来又纵向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在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合作试行“3+2”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职学生直升本科的尝试,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学院参与和承办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行业支持教师参与重要交通项目的实践等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三、交通生态位下学校特色的发展与培育

1.建立现代管理、服务理念,为特色发展提供指导。现代高职教育要树立面向市场企业化运作的管理理念,引进经营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采用来源于iSo9000标准的过程管理方法,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引进企业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在新的环境下对学校传统育人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挑战。体现时代特征、社会特征、行业特征的教育管理与服务理念是提升和丰富特色内涵的指导,对交通类高职院校而言,交通生态服务理念和交通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素质形成、专业精神的培育等影响深远。例如,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江苏交通龙头企业签订了深度新型的合作协议,共同谋划学院发展蓝图,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资源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突破了固有合作模式、合作方式的约束,为学院形成新的核心竞争能力增长和特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特色发展提供质量保障。交通类高职院校由于行业发展的特定优越条件,促成了大多数院校成为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但处于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探索进一步提升交通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学院应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教学竞赛为突破口,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建设力度。以服务于交通行业专业为先导,积极实施质量工程建设,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企业项目工程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申报与评估管理的新机制,促进二级教学单位不断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3.良好的校风学风为特色发展提供环境支撑。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上,学校教育教学要处处为服务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学校时有幸福感。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是学生长期生活的地方,内涵很深的文化底蕴是熏陶学生人格品行的重要因素,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是训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独立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没有足够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不良的、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乘之机;体现在学校生态环境的平衡上,校园环境布置、景点设计、绿色选择都要体现育人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有益于学生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发展;体现在教师教学风范上,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以德为先、为人师表。

4.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特色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理论,是促进改革与创新、提升特色与品牌内涵的动力和形成新的特色的基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态、合作模式,提升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质量,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赋予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新的生命力。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实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深度的校企合作是培养现代高级技术技能型服务人才的基础,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有诚信的技术、服务实干家。高职院校推进办学机制创新、办学模式改革等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把企业生产技术、企业管理、经营、服务等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在校接受知识、技能、文化学习的同时接受企业职业环境教育,增加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将来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探索和培养交通高级技术复合技能型人才,“紧贴交通、服务交通,建设国内一流交通运输学校”是交通类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未来几年的不懈努力,交通类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会更加彰显。学院与江苏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在尝试复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正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逐步显现出校企合作的魅力和特色;在共享教学资源方面,为应对中职、高职和本科之间的课程教学衔接难题,一些专业课程正在与企业合作实施教学内容“零件式分解和功能化组合”的改革思路,即将系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并按功能进行重组的教学内容改革,提高中高职、高职与本科课程教学对接的资源库建设的质量。采取“聚焦岗位能力,重组施工环境”的方针校企合作创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工程施工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这些改革与创新为学院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将进一步丰富学院办学特色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旭.我国高职院校特色构建:内涵阐释与战略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

[2]乔建中.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