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的提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49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1

关键词:课程标准数学文化功能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内容、理念、方法和语言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学在具有技能教育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文化教育功效。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

一、提高高中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背景

在一个人的学历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时间周期长,内容繁多,做题技巧多种多样。但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数学,仍没有掌握数学的本质。学校教育中,功利性明显。学生为了考试,对数学机械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一旦解题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比当时记住要快很多。当前,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可是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行业的人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考试,按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

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

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

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要把学生学习数学、接触数学的时空拓展到任意空间,任意时刻,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载体。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让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不断搜集素材,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触手可及。

中学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否具有较深数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优劣,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克莱因(Kline).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素养;必要性;途径

一、前言

体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促使人有一个好的体格来享受生活,更在于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素养是通过学习体育知识及参与体育活动所形成的体育能力及行为的综合表现,这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与锻炼。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健康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是大学生积极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所以,高校应该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体育教学中心工作来加以重视。

二、认识体育文化素养

1、内涵

所谓的体育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先天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特殊的体育教育影响而产生的后天因素(精神方面)和体育能力等品质所形成的一种体育素质。

2、要素

(1)体育知识:作为意识对体育规律的反映,体育知识是身体从事体育锻炼的心理基础。由体育基础、卫生保健、身体锻炼指导等各方面知识组成。

(2)体育意识:所谓的体育意识是指人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体育的客观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及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是由体育价值、体育与自身关系等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体验。

(3)体育品德:所谓的体育品德是一个人依照相关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也是道德在体育行为中的具体体现。

(4)体育行为:所谓的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从事体育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更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直接反映。包括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及体育绩效等。

(5)体育技能:所谓的体育技能是指人在意识支配下,借助身体表现外在的动作系统。包括运动技能、娱乐技能及体育审美技能等。

(6)体育个性:所谓的体育个性是指人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稳定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具体包括需要、兴趣、性格及能力等。

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现状

1、体育人文素质相对匮乏

一直以来,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却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大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保健知识、身体锻炼及评价等方面知识非常有限。

2、体育品德普遍不高

很多大学生在竞赛中好胜心过强,无视规则,甚至会产生与体育道德相背离的种种偏激行为。

3、体育个性未得到充分展现

大学生的锻炼方式趋向于大众潮流,大都跟随同学、朋友的喜好选择锻炼,其体育个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4、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目前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素质等指标呈整体下降趋势,特别是以有氧运动为主的耐力素质,其下降幅度最明显。

四、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目前的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所必备的个人品质的积淀。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仅是体育运动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体育知识是基础,而运动技能是重点,作为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上提高运动技能,最终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五、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1、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需要改革创新,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束缚,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帮助大学生在愉悦中体验体育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发挥教学效能。

2、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视频及动画等一系列信息有机融合,并通过计算机的处理与控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与交互性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实施体育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更快地掌握并提高技术技能,同时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各高校需要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积极开展各种“体育俱乐部”及“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及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并将其作为健身手段,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最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4、对大学生实施体育人文知识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理性层面来加强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即对体育知识的合理应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及体育能力。

5、积极构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也会改变一个人,人的文化素养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塑造,反过来而言,提高人的体育文化素养也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该氛围一旦形成,则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个及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熏陶,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风气,有助于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6、注重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所以,若想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育人文素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并通过一系列在职培训,加强高校间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体育文化素养,才能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相适应。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高校体育作为与社会体育的对接点,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及习惯不仅可以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目标的实现。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借助在职培训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着力提升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及习惯。

【参考文献】

[1]秦翠萍,赵勇.论体育文化素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2]胡素霞.体育教育中加强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

[3]张勇.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2.

[4]于霞.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5]周海浪,黄伯钢.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06.

[6]别怡.如何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研究[J].高校管理,2009.

[7]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8]李贤彪,夏志琴.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3

文化素养职业行为自我修养

面对一个崭新的模块教学——《文化生活》,我们都有一种压力,害怕自己的知识储备难以在课堂应对自如,使自己的文化生活课堂缺少“文化的味道”。为了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都在探讨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师应如何提高文化素养?受自己的认知能力所限,不能为大家呈现更多理论成果,只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路走来的心灵收获。

我想文化素养的提高,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读书。我们都有一颗对知识渴盼的心灵,却很少迈出踏实的脚步。其实成功源于自己每一小步的积累,哪怕那成功在别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只要肯迈步,那就是趋向成功的过程。现在把自己阅读感受和大家分享。

一、散文

阅读散文,让我们有一颗柔软的心,愿意去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从而珍视生活。

散文中,自己最爱余秋雨。原本自己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当同龄人的桌上都摆放着《余秋雨散文集》时,自己还在戏笑她的酸腐,后来工作后读到了《文化苦旅》《行者无疆》《霜冷长河》,从而爱上了他的文字,也惊讶于他的《千年一叹》,他的双脚踏遍世界的文明角落,在对比中寻找文明,若不能至,吾心向往之。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利用双眼重温他走过的足迹,让我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坐标中探寻答案。在文化课堂上,一次学生谈到了时政热点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海外拍卖时,一部分学生的观点让我震撼——认为中国文物很多,而两个兽首不过是两个水龙头,不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关注他。与其和他雄辩,不如让他在别人的行为中去感悟。我引用了《千年一叹》中希腊已故的文化部长所言: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句“我一定复活”体现了对于国家文明遗产保护的决心。

如果说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有着厚重的文化感,那么周国平的思想随笔,就有着深邃的思想性。他的《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思想的星空》《只有一个人生》,深刻地剖析自己、剖析人生。在面对生活中的曲折与坎坷时,变得更加的从容与超脱。透过其睿智而优美的文字,感受到的不是悲观、盲从而是从心底散发出的睿智和深沉。

生活中,我们受时间、精力的限制,不能背起行囊浪迹天涯,但这不妨碍我们借助自己的双眼,追随别人的足迹,去体验不同的地理风情,人文景观,乡土习俗,同样可以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只要我们有心;生活中我们未必经历太多的苦难,但这不妨碍我们借助他人的理性思维去体味生活、珍爱生活。

二、人物传记

与伟人对话,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学会沉稳内敛,敢于担当,负有责任感。

伟人就是伟人,他们的身上总会流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风度、毅力、智慧。《汉武大帝》《汉代风云人物》《康熙王朝》《外交风云》《魅力普京》《凤皇涅槃中的阿拉法特》《我嫁给阿拉法特》……阅读中,我被他们对自己国家那份沉甸甸的爱所感动,正式那份执着的爱助他们挺过千难,走过万险,真是“愚钝使人安定,小智使人慌乱,大智又使人安定”,无论是国家建设的困扰,亦或对手的刁难、追杀,他们都能从容不迫。我追赶不上他们,至少可以体味什么叫做镇定、智慧的力量。这些人物也丰富着我的教育课堂,在讲文化生活第七课《永恒的红花民族精神》之爱国主义时,就引入了“头顶方格巾的阿拉法特”,当学生了解了方格巾象征着巴基斯坦的狭长地带,头顶方格巾意味为国土奋斗终生,他也是用一生诠释着自己的信仰。学生站在更辽阔的视野中,体味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和意义,也被这位奋战了一生的战士所鼓舞,更加珍惜自己所在的和平环境。因为知识背后的故事,所以课堂变得生动而活跃,也因伟人那份沉甸甸的爱国情怀而激起其内在强烈的责任意识。

三、处世哲学

记得于丹老师曾今说过“生活可以随遇而安,生命应有所坚持。”所以我选择以方作人,以圆做事。青春年少,总会有所好奇,又有更多疑惑,企盼幸福生活,却又不知如何迈向未来之路,这就是我曾有过的复杂心情。为了自己能少走弯路,拨开云雾,欣赏更多的生活美景,阅读了美籍华裔作家刘墉的小说三部曲《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以及《我不是教你诈》《说话的魅力——刘庸沟通秘笈》《你不可不知的人性》等,它们伴随我走过刚参加工作的青涩岁月,教会了我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让我少些浮躁,多了沉稳,也让我更加充实,更坦然面对现实挑战。

阅读处世哲学,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圆滑,只希望运用较好的交际艺术,从容的生活、工作,不卑不亢,不盲目乐观,不轻易自我否定。我将这些书籍连同《卡内基给青年人的七十二条建议》一并推荐给我的学生,有的做了摘抄,有的写进日记,有的写下心得与我一起分享。在学生的成长中,能让他们看清世界,用正常心态面对真实的世界,与他们一同成长,我已知足。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4

关键词:经典;强化背诵;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51-02

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忽视学生背诵训练的现象,认为强化背诵训练是旧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会束缚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不是语文教学上的进步,而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弊端。

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所读的课内外一部分文质兼美文章或片段、古典诗词、名言警句、精美语句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熟读至诵,深化学习的内容。强化经典美文的背诵,好处多多。

一、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少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青少年时不背诵,壮年时不对所背的内容进行研究论证,既使品质好,也不可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中,历来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背诵,进行大量的诵、读、背等严格要求,“博学强记”被认为是读书人成功的条件之一,因而留下了“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许多勤奋苦读的佳话,积淀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一代代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光照环宇。虽存在着死读硬背等一些弊端,但那是教育制度本质上的问题,这当然不足取。就丰富储存知识、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来说,是毋庸置疑的。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风华正茂,记忆力强,正是诵读的大好时机。背诵是他们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和方法,由此奠定他们一生的语言功底与文化底蕴,若缺乏背诵的积累,会造成“根底浅”“腹中空”,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造成不良的影响。

强化背诵训练与发展学生智力也并不矛盾,即使存在着一些死记硬背也不足怕,正如著名学者朱光潜所说:“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的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学习实际上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背诵积累知识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就是发展能力、培养智力。在中学生的信息仓库中,输入规范性语言存得越多,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智力与思维能力自然就提高。若无知识的积累,培养能力将是空中楼阁,成为师生作秀而共同制造的“戏”。

二、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载道的工具,“文”与“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统一在一起的。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人文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教化功能。特别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的名人名篇、古典诗词、名句警言等。思想深邃,富于生活哲理,是人类智慧与生活经验的结晶,达到人文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读背铭记于心,对其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如当身处逆境时,只要我们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句子,或吟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的诗篇,无不使人产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在民族大义面前,我们就会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名言以自勉,从而爱国爱民、舍生取义。名篇经典的背诵将积淀于学生精神之中,成为学生人格品味和人生境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理解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为达到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师往往耗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分析课文,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学生却兴趣寡然,昏昏欲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与其这样,不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让学生多读读背背。因为背的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智活动的过程,是各种能力的综合,是理解课文的结果。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背诵课文,于诵读中潜思体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进而领会文章的文采及写作技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四、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材料,提供范式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选烂,秀才半”,说的是读背经典的重要。如读得不熟,理解的内容会渐次淡薄,阅读的价值就大为降低;只有熟记了,才能活跃于脑际,流之于笔端,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背诵是沟通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桥梁。文学巨匠巴金在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时说:“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两百多篇散文的文选集……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启蒙先生’很有关系。”足见背诵对写作的重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背诵积累,虽然一时见少,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精美词句蕴藏于心中,谋篇布局的章法储存于脑际,便形成各种各样优秀的写作范型。一旦作文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来,跳将出来供其所用,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更生动、完美,这样自然而然地摸到文章的调子,把握文章的“架子”,悟得了文章的“路子”,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中,“说”居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当代社会,对人们的说话交际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言往往不规范、不精练,说话含糊不清,结结巴巴,不能很好地表情意,甚至出现污言秽语。背诵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一些千锤百练、脍炙人口的名篇经典的背诵,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典范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脑中形成定势以后,就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同时也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久而久之,富有表现力的正确优美语言就会脱口而出,错误的、“丑”的语言便会得到改造。背诵要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声音,琅琅上口,表情达意,学生就会养成说话响亮,不结结巴巴的习惯,课堂上讨论发言就会大大方方,声音宏亮。背诵对语感的强化,表达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六、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奠定基础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注重 提高 体育文化素养

前言

   体育文化素养是人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深浅、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适应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本文就在体育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浅谈一管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通过体育教学,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

体育文化素养一词是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而焕发出蓬勃生命力的新词汇。但“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素养”等词汇可以说是始终贯穿人类社会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体育历史、体育现状、体育未来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起源、体育的发展、体育基础知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我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这一发展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可以告诉学生体育不仅仅是与自己有切身关系的升学、达标问题,还有国家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更有向“更快、更高、更强”进军的体育大家庭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的不可缺少的载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当然,建立体育文化认识体系,还包括诸如健康保健知识、运动心理知识、科学锻炼知识等方面。这种由“点”到“线”形成“面”的认知体系的构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专栏等辅助手段来加以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进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体育知识,使学生的体育文化认知体系全面稳定。

二、强化体育意识,激发参与体育的原动力

   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认识体育意义与作用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能动的心理活动,采取个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并获得了知识技能。目前,就学生整体而言,体育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应付考试,缺乏主动性。如初中升学考试,体育要加试算分,于是对于考试的几项运动,无奈地参与。除此之外,对于其它运动项目不屑一顾。有些文化成绩好、体育差的学生更是怕苦、怕累、怕炼,偏面地认为只要在文化成绩方面争到分,锻炼与否无所谓,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的了解,造成认识上的偏颇。二是应付老师,缺乏积极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不能及时完成教学内容。在体育活动课中,有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沉浸在文化学习中,犹如老僧做禅,结果造成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男生大多好表现、喜欢竟赛性强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等。女生则大多喜欢姿态优美、韵律感强、柔韧、运动量不大的学习内容,如艺术体操、垫上运动、羽毛球等。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以大纲为准绳,因地制宜,适当地安排这些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培养兴趣,逐步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2)加强体育教学,挖掘学生运动潜力。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增强体育学习的兴趣。如在铅球教学中,由于铅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但训练过程枯燥无味的运动项目。首先在室内进行教学,利用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制作投影片,使学生对其运动建立动作表象,同时讲解铅球技术组成的每一阶段的动作要领。然后,再到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学尝试,这一教学方式不但缩短教学进程,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在的运动能力。

  (3)利用竞赛方式,鼓励多数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是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最具活力的手段,也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更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如在冬季体育教学中,进行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拔河比赛教学,吸引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和观看比赛过程中,增添对体育的兴趣,调动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运动技能

   提高体肓文化,培养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各项体育运动中来。在体育运动中练就一定的运动技能,进而强身健体,并形成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顽强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掌握动作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和技巧。运动技能是技能的一种形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来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所构成的一定动作方式,当学生按照运动技能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了某种动作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时,即标志其某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运动技能的教学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而言,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对运动技能的基础教学和训练不够重视,造成学生的运动伤害,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打击了学生提高运动技能的自信心。针对这此问题,我大大加强了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的力度。比如篮球,它是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教学中,首先加强基本技术的教学,强调控球技术练习,步法的训练,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同时,结合基本战术的教学比赛,使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如,在双杠教学中,首先要进行一些辅助练习,即发展上肢力量这一素质练习,然后再进行双杠内容的教学,若支撑双杠的力量都没有,还何谈双杠练习,故基础教学和基础训练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这一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减少运动伤害,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四、发掘体育个性,注意扬长避短

   体育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依赖于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注意对体育个性的发掘和培养己成为体育教学追求和探索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学中,转载于范文中国网fw789.com。那就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的先天条件造成了被教个体的各种差异。譬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应以培养兴趣为主,施于广泛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发现学生的个体特质,加以引导,培养兴趣,促其发挥特长,借以提高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把教学内容贯穿于有趣的教学形式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有趣的环境氛围中达到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的目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加强其良好的体育锻练习惯的培养,使体育锻炼成为主动的、终身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习惯;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更好的根据他们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加以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各自的身体优势;对由于先天的素质造成的个性差异,应注意培养其特长,挖掘其潜能,弥补其不足,使之向特长鲜明、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这样随着体育个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将极大的带动整体的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五、培养体育道德,坚持“道德”第一 

   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着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如臭名昭著的英国足球流氓;屡禁不止的兴奋剂丑闻;学校里也时有发生强占场地现象;在身体接触密切的运动项目中,如足球、篮球有意识地恶意报复性伤害等。这些都极大地困扰着体育运动,危害着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恶劣的行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来说是个别现象,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低估。如每学期的运动会或小型竞赛,学生们都表现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同学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体育文化素养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相辅相成的整体。体育知识是基础,但只有体育知识,没有运动技能和技术,也只是一个夸夸其谈之徒;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文化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只有运动技能和技术,缺乏体育道德作灵魂,也不过是增加了几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汉而己;而没有体育意识作动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则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所谓的远大目标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需要注重全面提高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可偏废。

   六、主要参考文献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6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文化素养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逐步提高读写能力,强化小学生语文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快节奏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的固有思维定势,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的优势,让广大教师逐渐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家长都想尽办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在强化语言知识基础训练的同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而实践证明教学中每一项成功的取得都源于学生的兴趣。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必须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引进快乐阅读的宝殿,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徜徉。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生活感受的间接体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中外多少成功人士,伟大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政治家等一切有成就的人们都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他们都是从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懂得书籍是人们获取知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好源泉,是一个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精神源动力,真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最主要任务应该是首先把每一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仅仅告诉学生阅读如何如何重要,最关键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有益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永无止境地吸收丰富知识的营养。小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一些课文,既有思想艺术价值,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然而,课外阅读作为扩大知识范围强化语文素养的重要补充必须高度重视,一些自选的课外阅读书籍更加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生的关键是要教会学习方法,引导正确的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能力,语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教师把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需要精讲细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辅导,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从情感上愿意接受,这样结合才会使学生更加认真的阅读,只有加强课外阅读基础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加强课外语文教学资源的挖掘

为了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教师要为学生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为同学们创设有利于阅读的教学情境,经常围绕某一问题开展一些研讨会,有奖竞赛活动等,让学生进行探索性阅读,常常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阅读。同学都在围绕一本名著展开讨论,而只有一两位却因为没去阅读而只好静静地听人家讲,当谈到一些关键问题而自己怎么也不敢插嘴,那时的尴尬和懊悔,足以从内心深处敦促自己下决心参与阅读。而且阅读教学活动一定要体现情境化、常态化,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阅读一段时间后,关键要组织学生积极探讨,由一开始的兴趣阅读逐渐过渡到探索性阅读,有目的地自觉阅读,这样才有可能让阅读教学为小学生插上腾飞的翅膀,在知识的浩宇自由翱翔。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鉴赏的过程,实际上需要通过教师丰富的文化涵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有效引导学生去科学选择课外读物,认识作品以外相关知识组合的重要性,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才能与作家作品进行心灵深处的情感交流,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学生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基于健康审美角度的创造性阅读,是一个人得益于文化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原动力。课外阅读选取的作品的美学理想和文学价值来源于文学大师们丰富的想象力,读者阅读欣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和最适宜的想象空间。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兴趣的激发,引发发散思维、类的思维,在充分想象发展思维过程中完成新的探索,增强学生的美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为学生推荐好书指导有效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推荐好书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有效指导阅读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尽管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教师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可以引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探索。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要首先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研讨会,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提供导航,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泛读,教材内的课文应该怎么去读,课外读物应该怎么去读,如何有效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文学美,感受语言美,探索意境美。为学生推荐好书,把了解民族语言特色的任务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性探索。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提高认识,热爱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就阅读教学而言,对于重点作品精读是主体,泛读、略读、品读是重要内容和知识积累的补充。精读是准备阶段,泛读是补充知识,二者必须兼顾,无论哪种阅读的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吸收语言精华,逐步品味各民族文学语言的魅力。

四、结束语

在强化课外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要坚持趣味性课外阅读,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而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样才能不断激发阅读兴趣,并且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效而兴趣盎然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在精神愉悦的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语言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同时也能提高思想文化和写作水平。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关键,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宏伟,宋洁.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考试,2008.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素质高校传统廉洁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1

abstractChinahasarichtraditionofcleanandhonestcultureandhistoricalresources,ithasprovideduswithavaluableandricheducationalresourcesforthecurrentanti-corrup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shoulderthetaskoftrainingpillarsforthestateandthesociety,thecultivationoftalentsinalargeextentdetermines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ofthestateandsociety,thustostrengthentheeducationoftraditionalcultureofhonestandcleangovernmentisessential.thecultivationof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basedonteachers,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andotheraspects.inthisprocess,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students'honestyandself-discipline,andtoimprovetheircomprehensivequality.

Keywordsqualityofeducatio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raditionofcleanandhonestculture;education

当前,反腐倡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惩治腐败、弘扬正气成为每个公民的普遍愿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其在学生成才的教育过程中居于最核心环节,学生完成大学课程学习毕业后就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当下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冲击的下,很难抵挡住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清正廉洁方面的内容。在历代安邦治国的方略中,整治腐败和提倡清廉一直被统治者所重视,不同历史阶段的廉洁思想既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廉洁价值观的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些丰富的内容为当代高校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基于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教法等各个环节,在这过程中嵌入传统廉洁文化教育,必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1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内涵

“廉洁”既是普通民众对清廉政治、公平社会的向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对个人修养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纵观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廉洁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以民为本的爱民思想。春秋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在《荀子・哀公》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观念,都无不彰显了以民为本的爱民廉洁思想。

其二,淡泊自好的节俭思想。在《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黄帝提出的“声禁重,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理念,表明了早在3000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出现了节俭的思想。春秋时老子在《道德经》中建议统治者要洁身自好,“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墨子也在其《墨子・节用》提倡节俭,认为“节俭则昌,淫佚则忘”。此后又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其三,重典治吏的廉政思想。俗话讲治国必先治吏,《夏书》就记载夏朝时有“昏、墨、贼、杀”的规定,“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春秋时期商鞅注重治吏就是一个典型,他提出对那些贪赃枉法的污吏不仅要治重罪,而且要株连九族。战国时韩非子将法制思想更加系统化,他在《韩非子・有度》中提出“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的理念。此后《魏律》、《唐律疏议》以至《大清律》等对于处置的规定更加完善。

其四,任贤以德的尚贤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选用贤才标准,在《论语・子张》中指出“学而优则仕”的举贤途径。墨子在《墨子・尚贤上》中也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将“贤”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并把使用人才上升为治乱兴衰的根本国策。宋代的司马光也提出选贤任能时要注意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思想。

2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利用和加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既能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最终也将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第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课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不仅需要保护和提倡,更要振兴和传承。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理应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廉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这块教育高地中加以发扬和传承。

第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内容,传统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中看不见的精神层面,其意义不容忽视。它能够为社会上的道德信用缺失、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解决途径。高校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廉洁自律、诚信守法的道德理念。

第三,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精英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等方面将深刻影响其今后人生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育人的使命尤为重要。高校培养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栋梁、社会表率。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包含了身心健康、德智并举、理论丰富、实践操作等各方面素质,其中最基础的素质是形成健康人格和价值观,这种价值准则与传统廉政文化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第四,有利于推进高校反腐倡廉进程。当前,现象屡禁不止,这种歪风邪气也在不同程度上浸染着高校,在部分的高校党政干部、师生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腐化现象,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时有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一些教师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现、部分学生党员干部拉关系初见端倪。高校这块本应高尚的净土变得不再纯洁,这些不廉洁现象不但扭曲了广大师生的价值观,丧失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更是泯灭了其做人的道德底线。

3人才培养环节中传统廉洁文化教育嵌入的途径

大学时期是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利用传统廉洁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校廉洁文化的教育既不能单是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育,也不应是用强制说教性讲座式的教育,而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的嵌入式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

第一,建立专业且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两课教师、辅导员、管理队伍中选拔,也可以从社会上聘用师资,组成专业的教学教研室。同时选拔必须具有较高的门槛,教师必须具有人文学科相关教育背景、坚定的思想素质、乃至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同时,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学校还应从政策上给与支持,如安排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关注学术前沿、开展教学研究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第二,开辟多种渠道的传统廉洁教育课堂。高校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教育、社会公德、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和传统廉洁文化的内涵相似,把它作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课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增加传统廉洁文化的章节内容,也可以采用传统廉洁文化中生动的历史案例来以案说法,渗透廉洁意识。其次,与职业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当前各个高校一般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等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未来从事岗位的风险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仁义廉耻、克己奉公、公正无私、节俭创业等传统廉洁文化知识点。再者,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安排专题教育。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高校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形式与政策教育教学,介绍国家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家在反腐败工作中重拳出击,因此在每学期的计划中安排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适逢其时。最后,在党课中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高校组织发展工作中会安排学生上党课,党课是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对新党员的教育标准就包含了传统廉政文化的理念要求,因此党课中安排相关的讲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利用专业实践课程加强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在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最基本理论教学课时,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专业教师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专门安排传统廉洁文化方面的环节,对学生进行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如果在校外的教学实践基地,所授课的人员也是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可让专家深度讲解和剖析行业内或者相关企业风险点,也可以列举本行业或企业曾发生的、违法违纪的鲜活事例对学生进行举案说法,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第四,组织编写特色校本教材。高校设立专门机构或者组织兼职人员在丰富的文化中挖掘传统廉政文化,如果加以整理编印成校本教材,要求每个大学生加以学习,必将增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而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传统廉洁文化通识教育课或选修课,设定1~2个的学分,让传统廉洁文化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使高校真正培养出具备廉洁文化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第五,创新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教学教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近些年来,mooC、微课等新兴教学形式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形式很大的冲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可以打破原本的框架,利用新式的教学形态,丰富和发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魏俞满.加强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8

关键词区域文化;文化基因;大学生;综合素养;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2-0047-05

高校是培养人的综合素养的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经典正在被遗忘,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海丝文化重新提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闽南文化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笔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和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探析现阶段闽南文化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寻找其发挥作用的路径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与大学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承的,但又有其特殊性。就业创业素养不仅代表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掌握,而且包含了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整体表现。随着95后、00后大学生不断进入大学校园,原有的素质养成教育慢慢变得不适应,并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一)视野狭窄且单一,价值观混乱

得益于高校教育软硬件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大学生的学术及技能素质得到较快提升。但是,过分专业化的教育趋向和经济化的职业导向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实用和单一,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狭窄的视野“专注”于时髦的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风口创业等,使自己成为孤独的“类精英”,进而又带来了人际交互缺乏、生涯规划缺失、思维模式呆板等问题。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的,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设定上,表现出自我化、短视化、功利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理想抱负缺失等。这些表征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在多元混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以金钱为唯一的目标,以庸俗的标准来衡量自我,从而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二)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

传统人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区域文化传承的没落与失声,传统阅读、汉语写作能力的整体下降,西方节庆文化和日韩娱乐文化的渗透,不断割裂大学生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这些现象深度影响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成长,具体表现为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中的真善美缺乏鉴赏,没有基本的人生修养和高雅的文化情趣,将对个体的这种影响放到高校中来看,就出现了“宅”亚文化的兴起、沉迷游戏群体的扩大、素质养成类社团的降温等现象,同时又表现出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认同度不高。

(三)就业创业心态的茫然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影响到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态,一部分学生趋于安逸、守成,一部分学生则略显过激。两极化的心态互相影响,在大学生圈内进行反复交锋与传播,使大学生群体中多数缺乏立场的人很茫然。这种普遍化的茫然心态,导致了学习目的性的缺失、工作中的随性、未来规划的无序等。

当然,上述在价值观念、知识视野、文化归属、文化底蕴、心态意识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深刻影响到了高校人才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高校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培养人才,但是现实中却是人才大量外流,未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需求的扩张。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要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对其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熏陶和引导。而在此之前,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剖析,进一步去探求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区域文化弱化带来的文化根基缺失

中国大陆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优质土壤正在消失。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递载体或素材遗失,原本出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经典、出现在区域生活中的文化遗产等在慢慢消失,而新文化未及时承继传统文化造成的空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优良品质,正在被现实的功利化、短视化等局限思维“驱逐”,西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并行输入冲击了日益薄弱的传统文化阵地,原有文化载体被弱化并开始消亡。三是快速发展的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阵地,而文化类、素养类的学习阵地显得相对单调,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地驱动大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

(二)机制保护失效带来的高校文化缺失

学校作为相对于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活动空间,其内是学术、知识,其外是经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加上校企合作、厂校融合等多元教育模式的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保护层正在不断地消失。“保护失效”的过程中,高校面对着校园内经济意识的突显、政治意识的淡泊、学术氛围变淡的现状,未进行有效的氛围营造,大学生直接暴露在社会的宏观氛围中,导致了校园氛围变得急躁、不安、功利。高校文化缺失影响到了校风与学风,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养成。

(三)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带来文化传承路径的混乱

w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各种文化、各种社会意识直接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素质养成。大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的信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所占比重不断变小,有效无效的信息混淆在一起。快节奏、娱乐化的方式挤占了原有的传承路径与培养阵地,知识更迭、文化变迁对高校教师的冲击,以及信息在大学生之间快速传递、互动频繁,造成了文化传承路径与阵地建设的混乱。

如何有效地应对上述变化,笔者认为,挖掘区域文化中有益的文化基因,并将之导入具体培养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以闽南地区的漳州文化为例,可以看到区域文化基因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具有极大的养成作用。

三、闽南文化基因及其对区域大学生就创业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文化基因的概念界定与特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这种片段具有可传承性,并且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全方位表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基因内涵丰富,“凡是直接接受文化因子影响的基因,如语言基因、笑的基因、饮食基因和的基因等,都属于文化基因的范畴,或都可谓之‘文化基因’。”[1]文化基因根植于同个区域、同个民族的文化血液里,影响到了区域内人群的价值取向、思考方式、生存方法、生活内容等。

文化基因藏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等硬件;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这些文化遗产通常由师徒之间,采用口传心授的的方式进行,从而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是“活”的文化。”[2]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由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而来,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基因就藏于其中,而闽南文化亦是如此。

(二)闽南文化基因的特性及表现

1.闽南文化基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从此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经汉晋、晋唐、宋元,越来越多的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并扎根其上,使闽南文化日渐成型,并得以发展。“闽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越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3]从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根植于本土的生产实践之中,并吸收了多元的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如农耕文化的内敛、海洋文化的外放、山丘文化的淡泊、平原文化的朴素,等等,闽南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历史与经济的变迁之中,文化基因日渐形成,形成了山海兼济、农商并重、冒险开拓、团结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并深化成为务实、开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格。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闽南物质文化正在日益消失,过去时代中藏着的文化基因也正在日益消散。相比较而言,文化基因在非物质文化中保存得更好――得益于心口相传,文化基因在依托技能、作品等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加入了传承者的再创作,从而在传承中得到更大的活力。以漳州为例,截至2016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了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到129项,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体育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在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被纳入保护,并得到相应传承和推广。其中传播的不仅是文化的表征,更是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

(三)闽南文化基因具有的“五力模型”

对闽南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可以看到闽南文化形成五种对就创业素质具有推动作用的能力,并彼此作用。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道德力。所谓的道德力并非专指道德而言,而是包括了各种优良的品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近大海的地理区域、出海捕捞的生产方式等造就了闽南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庙堂文化,也造就了世代传承的朴实、厚道、义气、豪爽、团结、敢拼与奋进等优良的品格。这些优良品格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文化基因的交融,成为教化历代闽南人的道德之力。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技能力。闽南文化本身就是生产生活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生产的技能等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如闽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服饰文化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包括了相应的技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体现于其中的文化基因,以及人际交互、语言沟通等生存技能,这些技能是生存的需求,也是职场发展、创业成功的基石。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学习力。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区域中的海洋文化、吴越文化的融合过程,使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具独特性;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自身生活体验的再创作;这一过程也不是功利的,而是从整体精神上传递的非功利。这种变化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文化表面入手去把握内在基因,从一时一地的文化入手去把握区域整体精神,从物质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推动学习力的提升,使身处闽南的人,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基因。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协作力。文化基因能够培养人的合作能力,建构在同一文化背景环境下的一群人,会具有更多的沟通可能与协作可能。“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是人类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进化出‘合作模块’的结果。这种‘合作模块’常被生物学家称为‘互惠的利他主义’。”[4]在闽南先民的生产中,无论是农忙收割,还是扬帆海渔,都需要多人合作;而这种品质也是大学生需要被强调、被加强的素养。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创造力。文化的沉淀过程记录了先民对于自然的发现与思考。发展至今,闽南文化要与时代的传播载体、教育机制等相适应,这就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思维层次。“思维层次是文化基因中‘创造力’密码的关键信息,理解层次越高,其对于不同文化的认同水平就越高,获得的文化营养就越丰富。”敢拼会赢、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精神的存在,成就了闽南文化本身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对不同时代变迁的及时转化性,也表现在创新、实干、诚信的行为准则以及人格修养。

上述五个培养角度,推动着文化基因不断影响着被教育者的素养,并使之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共融共荣的心理特质、行为基准等。这些基因彼此作用,有效地拓展个人的视野,推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并形成吸收各种文化的优良因素而融入自身所属文化的优势,使自身的就创业素质得到不断优化。

四、以闽南文化基因推动大学生就创业素质提升的“五力模型”建设路径

(一)“五力模型”中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

闽南文化基因中包含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是区域高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体现我国传统的平和、中正、崇文等理念的同时,继承了闽南文化中的开放、拼搏、务实的个性;既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精神内核的传承,又有对时代观念的重视、民族责任的承担;要把这些闽南文化的优点融入到高校文化之中,并形成内在驱动机制。内在驱动机制要把理念构建、榜样驱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闽南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内在动力。

所谓的理念构建,就是要通过“闽南文化”或者“漳州文化”、“泉州文化”等具体内涵的强化,为大学生植入闽南文化的观念,树立起区域文化的精神理念――爱拼敢赢、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等,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道德约束的标尺,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石。所谓的榜样驱动,就是要通过对区域文化中的先进人物与事迹的研究与呈现,如陈元光、黄道周、蔡新、郑成功、陈嘉庚、李叔同、林巧稚等,挖掘出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正向榜样和内在力量,从而成为大学生就创业过程中的指导。

(二)“五力模型”中行为规范机制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学生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传统文化,对古老文化的看法也在潮流的冲击下转变了,地方礼俗、传统习俗也被一切从简的形式取代,而西方节日、日韩文化的侵入之势日趋变强。一些传统被遗忘,一些传统被取代,一些传统则正在慢慢消失,随着这些包含着闽南文化基因的文化行为、文化载体的变迁,造成了文化行为上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区域内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从行为规范上入手,通过文化传承,将闽南文化基因转化为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并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推崇的生活、学习、工作方法,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进行有效的塑造。具体可以包括行为约束、行为感染和行为协同三个方面:所谓的行为约束,就是将传统文化中一些需要被遵守准则性的内容,包括那些不能做的事情,通过悬挂上墙、张贴宣传等,入心入脑,从而推动大学生的遵守与执行。所谓的行为感染,则是以“润物细o声”的方式,在校园建设中以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如以历史文化名人来命名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设计、放置名人雕像等。所谓的行为协同,就是要将区域文化基因注入大学生的班团建设、社团建设之中,注入到师生的成长之中,进而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不懈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健康“基因”。

(三)“五力模型”中体验培养基地的建立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创建体验及培养基地。这一基地具备了呈现文化、体验文化、接受文化的功能。其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具体的场地建设。如非遗文化展馆、区域书画名家展览、校内外文化角等,是开展五力体验与培养的具体场所。在创建基地之后,要发挥基地在闽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引导推动师生到基地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培养实际五力的具体协会或机构的建立,如提升道德力与学习力的文化研究会、提升技能力的剪纸艺术协会、提升协作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保护志愿组织等。三是开展闽南文化培育工作的闽南文化教学等。在实际教学中,把闽南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文学研究、艺术鉴赏、技能创新等课程中。如公共必修课“艺术鉴赏”中加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戏曲欣赏和书画欣赏等,或开展“闽南文化”、“闽南名人”等相关讲座,以闽南文化的生动性、现实性在充实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文化、提升素养。基地的活动应达成三个要求:一是针对性,即要有针对性五力的体验与培养;二是趣味性,即要能够有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三是驱动性,不只让大学生知道闽南文化的表现及内涵,还要有驱动大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动力。

(四)“五力模型”中传输分享平台的建立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类的信息与资料。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也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平台,包括媒体平台、分享平台、竞赛平台。

一是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根据“五力”的培养要求,挖掘闽南文化,形成有益的五力内容,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活动时间等,应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当然,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广播、宣传栏、校报、海报等媒介进行推广;还可以创办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刊物,将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传播平台。

二是分享平台。主要集中在校内外互动的活动上,如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的闽南文化周,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民间的闽南文化采风活动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动大学生与民间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沟通交流,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结合口述与采访、资料整理与搜集等工作,努力把民间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来。通过活动的执行,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闽南文化,使之进入自己的脑海与行为,并外化成分享,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分享平台的策划、执行及持续都是闽南文化基因的传播与再造,都是让大学生吸收五力提升就业创业素质的过程。

三是竞赛平台。95后、0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以及对个体成才的需求,追求快速、新鲜的事物。因此要让他们接受闽南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就要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参与五力的训练和学习之中,这就需要采用竞赛机制。可以设定与学生相关的综合类赛项,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通过赛前赛中赛后的多元训练及总结,导入讲座、互动式培训等方式――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专业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全面学习五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闽南文化基因能够适应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发展,其表现为道德力、技能力、学习力、协作力、创新力五个方面,通过构建出“五力模型”的内在驱动、行为规约、体验培养、传输分享的不同模块平台,能够使闽南文化基因通过精神、物质、行为上的多种渠道,作用于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具体的问题仍然需要一项一项完成,并结合区域内不同文化的表现,形成具体的工作推进方案,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J].东岳论丛,2010(2):5-11.

[2]潘勤.“非遗”:渗透血脉的文化基因[J].江淮法治,2014(18):6-7.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9

一、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充满生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近年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已做了不少工作。诸如;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基本条件,实施途径和方法问题;关于素质教育的督检体系,科学评价以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摸索、探讨和尝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则是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传统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等问题。只有抓住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才会有明确的方向,才能产生出源源不绝的巨大动力,实施才能得以发展,从而抵达预期目标。

二、更新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明确认识

1、要有明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的模式转上素质教育的轨道。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顽固的束缚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师生在升学教育指挥棒下东摇西摆转。办重点学校,校分重点班、尖子班;教师育升学苗,加班加点,为升学猜题投机,占卦,为少数优等生疲于奔命,丢弃了大量的中差生。按分数录取,以分数排队,奖励受罚。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铤而走险消磨年华。“应试教育”以智育为中心,使学生只在获得一点极其有限的知识,而思想道德休养,劳动技能和身心素养以及健康的个性未得到应有的提高与发展。

2、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论。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认为学校质量的高低是由考分高低决定,把升学人数的多寡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尺;评价教师的工作,谈论学生的好坏同样如此。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学生们的成长潜能受到了巨大的阻碍。“智育第一”以分定标和“升学至上”的禁锢,严重影响学生们的全面成长。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现由“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到“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的转变,真正达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变埋怨为期望,变责怪为鼓励,变讽刺挖苦为情感熏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给一点甜味,少送一点辛辣;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开启学生动力,唤醒希望,争强自信;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注意消除中,差生的心里障碍;促其乐观向上,积极追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扬起每一个学生心中自信的风帆,养成主动学习的精神和习惯,才能丰富其知识,聪慧其头脑,广泛其志向,文明其精神,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法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注入式”,把知识给学生“输进去,储藏住”,考试时再将知识“倒出来”的单向教学流程,古板、僵化。而素质教育则倡导科学使用“成功教育”“自主探究”“快乐学习”等模式,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拥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成了学生学习的提示,引导,点拨者。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引发学生激情,唤醒学生朦胧;“激励,唤起,鼓舞”自学,成为学生创新“展示自我,发挥潜能”的契机;或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指点给学生,把知识之间的链接部指给学生,明晰地展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进取,把功夫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努力为学生搭建索取和积累知识智慧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知识的殿堂上自如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新意;或在学生兴趣最浓,记忆正旺之时为学生“画龙点睛”;或用敏锐的眼睛先洞悉学生的心灵,适时适度地调理学生的生理、心理、智慧发展曲线,为其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运用机敏灵活的教学方法;简明科学地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心和善地为差生学习平坡开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一至两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各科均不偏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会学习、会思维、会创造的一代新人。

5、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实现由“唯高级人才是人才”到“广大普通劳动者都是人才”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智力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但在信息时代,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思考、掌握方法、养成能力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知识更重要。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目标。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在重视智力发展的同时,尤其要注重能力的养成,学会实践、懂得道理。勤苦劳作、为人处世、学会交往等。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诸如;“走出去,请进来”让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小讲课,带学生去工厂、农村参加实践活动;请同志来校军训;请老干部讲党的优良传统嚣张做事是报告;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投入火热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让学生获取真知,得到锻炼。真正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思维、学会创造,成为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

文化素养的提高篇10

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通过长期学习、锤炼、积淀而形成的涵养,直接决定学生的人格和自身素质,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前途有着重要影响[1]。教师文化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审美素养三个部分。“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基本态度的外现,其核心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包括科研方法、态度和精神等;审美素养的核心是指人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能力”[2]。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对职业的热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等;教师的科学素养表现为教育教学与学生的智力及心理发展、社会需要等相适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教师的审美素养不仅表现为对教学内容中美的内涵的挖掘,还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对美的形式的追求(包括教师的语言、体态、服饰等)。简言之,教师综合文化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情操、学识水平、价值观念、行为风范等有机整体,反映了教师的综合素质[3]。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不仅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术创新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优化的着力点。

二、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是决定英语教育深化改革程度的关键。英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首先,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是科技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和体现。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与时展息息相关,教师如果不常更新信息和知识结构,就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影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此,英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活力源泉[4]。其次,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是英语改革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新要求。201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不仅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还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英语教师作为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此外,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的综合化是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因而英语教师必须具有多学科文化知识,才能灵活自如地使用教材,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外语教学充满人文气息。再次,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一般来说,英语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是教师履行职责和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是教书育人的基础。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有着直接、广泛的影响,因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不仅是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需求,也是课程改革和时代信息发展的呼唤,所以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三、英语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调查目的

文化素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没有整体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要促进我国未来人才培养无疑是纸上谈兵。因此,本课题组成员对四平地区9所代表性的高中实验校进行了英语教师综合文化素养配置现状调查,分析当前我市英语教师的资源配置状况,以探求提高高中英语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2.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四平地区9所代表性高中实验校的242名英语教师,占四平地区高中英语教师总数的69%。课题组采用调查问卷和高中英语教师英语基本知识素养测试两种方法,从主客观两方面对英语教师进行了有关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综合文化素养(包括人文、科学及审美三方面素养)、英语基本知识素养(包括英语口语、语音、英美概况及英美文学知识)的调查。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37份。

3.调查结果和结论

从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来看(表1),四平地区高中中青年英语教师(31~40岁)占的比重较大,教师的文化程度多为本科学历,硕士仅11人(5.1%),还有部分教师为非英语学科后改教英语,主要原因在于高考扩招政策的实施导致教师的激增。从整体调查结果分析来看,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知识素养与学历基本成正比。同时,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龄成弱正相关,有些老教师随着教龄和资历的增加,其教学业绩反而下降,教学水平一般;而许多英语基本知识素养较高的青年教师虽然教龄短,但因为英语基本功非常好,加上积极进取,很快就成长为综合文化素养较高的优秀教师。从英语教师人文、审美、科学文化素养调查问卷来看,63%的英语教师人文素养较好,对职业和学生的热爱程度达到75.1%。尽管90%以上的教师会使用多媒体,但仅有28.3%的教师有科研课题,其余教师几乎无课题,也很少,英语教师的科学素养整体偏低。此外,英语教师在审美素养方面也较弱。从整体来看,英语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反映到教学上就是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毫无课堂技艺;尤其在科研能力方面,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造成了英语教师文化素养停滞不前。为此提高英语教师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四、提高英语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的对策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增强科学素养及个人魅力,还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各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以态度和品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完善学校各级政策及措施,树立英语教师文化素养教育理念。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要把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理念放到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认识到教师文化素养是建设优秀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此外,各学校对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应有总体规划和安排,要将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理念纳入常规工作中考量,在评估体系中融入教师人文素养内容;还要通过宣传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素养建设氛围。其次,通过继续教育,强化英语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了解。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构建是个承续的、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在探索、实践与追求中形成的。因此,通过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强化英语教师文化内涵是极为有效的路径。高校可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如假期集训、短期强化培训、开展跨文化系列讲座等,使英语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和理解外语教育的最新理念,提高语言文化修养;还要加强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与外语文化课程结合能力,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再次,丰富学科知识,注重英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阅读、网络等方式增加自身文化素养知识的积累,做到对中西文化的共同掌握和理解;二是通过学术研讨、论文撰写等形式,拓展学术视野,把握最前沿知识,以适应课改要求;三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途径和开放式教学,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有机结合,以提高自身传授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能力。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