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十篇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十篇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17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1

为有效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通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众病媒生物防制技术水平和意识,确保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有人指导,有人实施,全民参与,结合实际制定2021年病媒生物防制培训及宣传计划如下:

一、宣传计划

(一)通过四月爱国卫生月活动进行病媒生物防制宣传。

(二)通过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进行宣传。

(三)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灭鼠活动。

(四)组织开展夏秋季灭蚊蝇活动。

(五)通过XXX微信公众号对禄丰市广大群众进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及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宣传。

(六)印制大量病媒生物防制宣传折页,发放到重点行业业主及民众手中。

各乡镇、社区、村委会及建成区各单位要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爱卫部门、疾控部门要通过媒体、网络、宣传栏等不同形式开展宣传活动。

二、培训计划

(一)市级组织两次以上的病媒生物防制培训会。

(二)市疾控中心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社区、村委会,并对社区、村委会工作人员及民众进行培训。

培训工作可根据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标准等适时进行调整。由市、区爱卫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专兼职管理人员开展,市疾控中心负责技术培训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2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充分发挥除四害领导小组的组织,发动,协调作用,除四害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全区除四害工作技术指导,制定除四害工作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完善除四害工作机制。

二、加强宣传培训,普及除害防病知识

1、利用宣传单,广电媒体,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病媒生物防控知识;

2、对所辖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进行两次除害防病知识培训;

3、除四害工作也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随着企业的入驻,人流,物流速度的加快,为我们除四害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除四害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有害必除,除害务尽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动员和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除四害工作中来,做到群防群治,共同做好我区除四害工作。

三、发动群众,全民皆兵,开创灭害防病工作新局面

1、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真抓实干,力争使居民住宅,单位内外环境,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蚊蝇幼虫蛹的阳性率不超过1%;

2、灭鼠采用鼠迹法,鼠夹法,检查有无鼠迹,鼠洞,有无防鼠设施,不同环境XX米鼠迹不超过5处;

3、药物喷洒或用毒饵灭蟑,直接喷洒或放置于蟑螂栖息活动场所,最大限度把蟑螂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内。

四、合理安排,布局,完成各项除害防病工作任务

1、完成公共场所定点单位四害,密度监测30次,配合爱卫会完成两次大型灭鼠指导工作和病媒生物孳生地的清除工作;

2、定期对辖区各单位、各居民组进行消杀、处理,对超标单位,根据《爱国卫生条例》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3

水产动物病害学教学改革实践防治技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我校高职层次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以水生经济动物病害的发生原因、流行情况、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目的使学生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疗技术,从而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课程组教师以培养学生既具有系统的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病害防治应用技能为目标,针对以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并付诸实践。

一、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资教学经验不足

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短,围绕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积累少。讲授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程的老师都是近几年从学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少变化。由于缺少一线的生产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尚需提高。缺乏知识讲解的趣味性,过于追求知识的多而全,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太难理想。

2.实训教学缺乏

水产养殖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更是一门实际应用课程,必须通过接近于实战的实训教学来掌握。实训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试验和教学实习2个模块。然而由于师资、教材、病原及病理标本积累、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大部分的实验项目以简单的验证性试验为主,没有综合性实验和完整的教学课程实习,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

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教学的改进

1.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病害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课程,在内容上较枯燥,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直观性,让学生觉得病害防治技术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必备技能,学习这门课程很有必要,很有价值。要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在授课中,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理论灌输,填鸭式的教学,积极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设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比如在绪论中,教师先提出2个问题: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每年由于疾病引起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损失能达到多少亿?鱼类病原可以感染人吗?让学生先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再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水产病害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继续学习了解的兴趣;在课堂教授过程中要时常穿插一些历史史上的逸闻趣事及科研、生产上遇到的典型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专业内容不在感到枯燥难懂,愿意去深入了解。如讲到水产药物时,将磺胺类药物的发明人多马克用自己生病的女儿玛丽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的故事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跟踪国内外水产动物病害发展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新鲜感,从心理上觉得所学的东西与现实关系密切。如于近些年媒体报道的大菱鲆、小龙虾等的水产食品安全事件,授课教师及时告知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对水产病害正确用药及健康养殖的重要性。在讲授海参病害时,介绍近几年刺参腐皮综合征的严重性,使许多接触过刺参养殖的学生都深有感触,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

2.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听课,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座谈,课程组教师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多媒体与板书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书写或图示为主,但板书教学的不足表现在耗费时间、信息量小、直观形象性差。而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在用语言描述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进行辅助教学,如鱼、虾、蟹的病理症状,很难用语言解释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已很普及,但过多依赖多媒体,会给学生来来丰富的图像和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常常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容易视觉疲劳,抓不住重点,来不及思考消化,不容易记笔记,课后无供复习巩固的资料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授课教师尝试采取在多媒体演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点难点书写在黑板上,控制节奏,有所侧重,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第二,角色互换。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常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听课时间长了还会注意力不集中。为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一些难易适中的内容交给学生讲解,如将原生动物疾病中海水小瓜虫病的内容交给学生讲授。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教案、上台讲,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课后给予点评、纠正、补充、总结。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知识记忆的也更牢固,提高了上课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响应。第三,聘请校外专家及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结合学生所学的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的知识,聘请行业内专家或一线生产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迪思维。2011年3月份,教研室邀请本地龙头企业达莲海珍品养殖公司的技术总监做了《池塘刺参养殖主要病害诊断与防治要点》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辽宁省沿海重要养殖种类―刺参的常见病害及防控对策有了深入认识。学生认真听讲专题报告后,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起到了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目的。

三、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属应用性学科,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进而为能妥善处理实际生产中出现有关水产动物疾病的职业能力夯实基础。为了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组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适当运用可以减少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和语言描述的单调与抽象,通过ppt、动画、视频的结合的课件演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使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的理解更直观明了,重点难点内容仍旧结合板书讲解,达到强化识记的目的。另外一些内容利用实验仪器做演示,这些办法对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有非常大的作用。

2.逐步完善病理病原库

我校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办学历史还较短,就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这门课来说,水产动物病理、病原标本较少,不够系统全面,限制了实验课的有效开展。近几年课程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多方收集病理、病原标本,并进行分类整理制备。(1)通过养殖户向学校动物诊所送检的病体材料中筛选出具典型病理症状的个体作为标本。(2)向学生讲授标本制作保存的知识,发动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机会采集标本。(3)利用教师讲座、出差及社会服务等机会,搜集病理病原标本。

(4)与一些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享标本资源,比如西北农林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海参病害的病原菌株。通过这些病理病原标本的采集制备,为课程实验提供了完备的实验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直观了解病理症状和病原的条件,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补充完善细菌感染性病害的综合实验内容

根据统计,由生物病原引起的疾病中,细菌性病害最普遍,危害也较严重,因为很多病原菌是条件致病菌,水体中经常存在。细菌病的正确诊断防治流程为:致病菌分离、人工感染,病原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确定防控策略。以前的教学中,这部分内容课时较少,只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下常见病原菌,缺乏系统的实验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应有的基本技能。通过调整实验计划,增设了20学时的综合实验,使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菌性疾病的整个诊断和防治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又掌握了实验基本技能,对以后的生产实践很有帮助。

4.在生产实习中印证所学知识

在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实践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讨论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制订防治方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动手能力。如2011年5~10月,2009级学生在锦州凌海进行刺参育苗实习时,带队教师现场指导学生辨认化皮病、烂胃病、化板病等,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实用的防治技术。

综上所述,通过对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使学生的水产动物病害学基本知识得到巩固并提高了应用技能,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今后从事水产养殖工作中,正确处理动物病害问题夯实了基础。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逐步增设病毒及寄生虫疾病的实验内容。现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继续提高教学技巧,多采取报告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更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187-189.

[2]林华,李学太.加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1,(1).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4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在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1]。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以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长环境等课程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高级《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通过与行业合作,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依据岗位标准选择教学内容,依据工作流程安排教学进程,依据工作内容选择评价方法。

1教学理念始终三坚持

1.1坚持以课程模式开发为目标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努力开发新的课程模式、课程资源,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实训体系。www.133229.com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确立“工作任务驱动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整合式”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设计理念。即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按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的病虫害防治全过程设计学习(实训)项目[2]。课程共设计“植物病虫害识别、植物病虫害调查和预测预报、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药使用”4个项目。每一项目下分若干模块,每一模块下有若干工作任务,每一任务都有相应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拓展知识。让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内容技术化就是要使课程内容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转变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并以实践为主,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以实践所需为度。教学方法项目化就是要以项目线索将内容串连起来,尽可能使间断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并得到综合的运用。

1.2坚持确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摒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革。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注意教学计划的制定,以有利于实践教学为出发点,使理论与实践教学保持同步,大幅度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为2∶3;在实践教学形式上,采用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相结合的形式;针对植物生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周期性长、季节性变化大、技能操作易懂但熟练掌握需要较长训练时间等特点,把教学的主课堂搬到实训基地,使植物病虫害防治各个环节的技术工作始终贯穿到教学当中,由此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生产工作的过程。

1.3重视建立课程改革规范的教学研究

通过科研,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完整的课程理论体系。其中包括课程模式、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理论的建构和具体方案的设计。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课程开发与专业教学指导手册,建立课程改革规范。在教学时序的安排上,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和连贯性,而是尽量结合农时季节、田间病虫发生情况等灵活选择模块和相应的工作任务,适当集中安排授课内容,如3~6月安排葡萄、枇杷、桃、杨梅等植物病虫害识别及防治模块的教学活动,9~11月安排柑橘、板栗等植物病虫害模块的教学。上课地点以学院实训基地——植物生产教学基地和植物病虫害实训中心为主,部分相关知识可在教室上课,一些综合性强的实训内容可选择在周围农田或校外实习基地组织教学。这样形成从病虫害诊断识别、调查测报到防治实施全过程以真实的工作情境为场景,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零距离结合。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种干中学、学中做的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能力效果明显。

2课程标准要求三融合

2.1课程设置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融合

积极与行业、企业(各地植保植检站、农业合作社)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3]。通过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事植物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识别的基本方法;能设计园艺植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并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价,履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2.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融合

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艺和技能,将其贯穿于学历教育的全过程,以此来组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借助于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工学结合,使所学技能在运用中不断强化,做到学与用密切结合,达到获取《植保工》《果树工》《蔬菜工》《花卉工》等国家高级工种技能证书要求,毕业时持双(三)甚至多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

按照职业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而要强调技术的先进性、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融合[4]。在传授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法:一是教学场所一体化:课程的昆虫分类、病原物特征、病虫形态等内容的教学实施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主要通过感性的认识促进理性认识;二是实行“工学结合”,采用实际工作情境教学模式:将课程设计成各个学习情境,坚持全过程的“融工作和学习于一体”;三是通过“项目承包”,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和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实训基地园艺植物承包病虫害管理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管理能力。

3教学改革要做到三加强

3.1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将来从事果树、蔬菜、花卉栽培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开设,工作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是:能鉴别、懂规律、会防治。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病虫害的鉴别和防治这个主线来组织,所以要求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植物病虫害防治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如基础知识部分力求简洁明了,够用即可;有关病虫害发生规律方面的内容适当压缩,而病虫“两查”“两定”及防治方法方面的内容则有所加强;技能知识面适当放宽,特别注重补充农业生产上正在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成果,尽量让学生接近生产前沿。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一是教学内容技能化。为体现“基础够用、加强实践”的高职教学总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出技能性内容,如病虫的鉴别技术、病菌分离培养技术、常用农药质量鉴定与配制等,弱化病虫生理、生化等方面知识。二是教学内容地方化,适应本地生产需要。园林植物病虫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有地域性,南北方的差异尤其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选择南方的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病虫,使之学用结合,增强适用性。三是教学内容季节化,不同的生产季节,病虫出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授课时充分按照具体病害和虫害出现的阶段而安排。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要依托行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并应随着农业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这种特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及现代农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会愈加明显。“与时俱进”是教学的活力之源。要做到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更新,放大学院课堂空间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以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为课堂,设立传授创新知识的“窗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捕捉先进性的岗位技术知识,学生由此了解最新农业动态和科学技术成果,扩展视野,开阔思路。此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及毕业生论文设计等进行小生产、小科研、小实验等多方面的训练,如在大棚内进行各种药效防治试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2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3.2.1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其次,教师应从“教”转变为“导”的角色,使教学成为双向互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一个愉快的享受过程。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师较出色地完成病虫害防治教学任务,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率。

3.2.2运用各种教学方法。①多媒体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如综合治理、昆虫生态等),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准确掌握基本原理,并通过板书、肢体语言等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如昆虫特征通过图片等直接表现出来,使信息在大脑中由抽象到形象,充分传达教学意图。②现场教学与案例教学。主要用于病虫各论部分的教学,通过带学生到病虫发生的现场,观察病虫的原生态状和发生特点,以弥补课堂讲解、室内实训的不足。③项目教学与综合技能实训法。病虫调查、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等部分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的综合运用。④现场讨论教学。主要用于各论部分教学,通过2个左右课时的准备,让每个同学都上讲台汇报各自收集的专题资料或综合防治方案,锻炼学生信息收集整理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

3.2.3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①充分利用研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现场病虫害实物观看、视频播放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便加深学生对项目的理解、记忆。为了克服多媒体教学的局限性,增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正在筹划拍摄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录像和照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注重和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培养高职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将植物病虫害相关的教学文件及教学资源放到精品课程网站,对师生开通,做到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

3.3加强考核与评价体系建立

3.3.1灵活考核,科学评价。传统的考核模式容易使学生“考前背、考后忘”,虽然学生靠上课记笔记、背课本、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但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因此,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导思想,建立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能力科学评价模式:理论知识采用笔试、口试、面试等,开卷、闭卷均可;实践能力以过程考核与任务考核相结合,以任务考核为主,特别重视实践性考试,允许学生多次参加考试,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发展空间,直至达到学习目标为止。这样可以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考核的教育功能。

3.3.2建立新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新的职教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核,突出“能力为本”。在教学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把考核重点放在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上。既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又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各个方面的潜能,增强自信心。学习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评价方法上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小组内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般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就要组织一次评价,主要通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和调查报告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考核包括笔试与操作。笔试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开卷部分则突出能力考核如绘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考核则是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如病虫害标本的识别、农药的配制和药械的使用等。

4参考文献

[1]文心田.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我国农业高教改革——访美归来“关于我国农业高教改革的一些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0(2):3-6.

[2]黄彦芳.高职植物保护课教改刍议[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59-61.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5

一、年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危害趋势

根据年我市水稻病虫发生实况、冬后病虫残留基数、市气象台今年天气趋势预报及重大病虫历年发生演变规律,并结合我市栽培制度、品种抗病(虫)性、作物布局、病虫抗药性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年水稻主要病虫仍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中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和褐飞虱发生趋势仍较为严峻,二化螟、穗期灰飞虱和水稻纹枯病为中等偏重、局部重发趋势,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存在着潜在流行威胁,其他病虫发生程度接近常年。预计全市水稻主要病虫发生面积约1550万亩次,其中虫害1300万亩次。

二、指导思想

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长效治理与应急防治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加强监测预警,讲究防治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强化分类指导,落实各项有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确保水稻生产安全、稻米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治目标

通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将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3%以下,大发生时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市实施综合防治面积100万亩以上,建立综合防治示范区60个(千亩以上10个、500亩以上50个),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全市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37.5万亩;稻田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农药平均亩使用次数比去年减少1-2次,使用量下降15%以上;稻米农药残留控制在国家允许水平以内。

四、防治技术措施

1、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各地要深入宣传贯彻《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严格按照《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规范》(试行)的有关要求,设置虫情测报灯,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开灯进行灯诱监测;切实加强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的监测和预警,特别是白背飞虱要做到早监测、早预报,密切监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动态;在黑条矮缩病发病地区,做好传毒灰飞虱种群消长和带毒率的监测。各地在认真做好病虫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加大面上普查力度,及时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分析发生趋势,正确指导防治,努力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创新预警信息传递途径。进一步完善病虫情报信息机制,充分利用“农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农民信箱”、电视、广播等载体,病虫预报信息。积极探索和开展病虫预警可视化,使广大农民及时获取信息,提高病虫预报的进村入户率,提高病虫防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防治效果。

3、落实各项农业防治措施。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病虫的控制作用,选用抗病虫品种(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区,宜选用甬优12号、甬优9号、甬优6号、中浙优8号等抗(耐)病良种,不宜种植杨两优6号、丰两优4号、深两优5814、国稻9号等感病品种),提倡浅水勤灌和适时搁田;二化螟重发区,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全面实施翻耕灌水杀蛹,大幅度减少越冬有效虫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或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地区,根据白背(灰)飞虱发生期,适当调整播种和移栽期,减少水稻感染率。采取统一育秧,提倡防虫网覆盖,适当增加插秧本数;在稻瘟病重发区,应将抗病品种的应用作为重要防病措施。

4、推广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积极推广苏云金杆菌(Bt)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稻鸭共育、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和性诱剂杀虫等技术,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

5、实行科学用药。在水稻病虫全程化学防治中坚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视生长期”的防治策略。认真做好种子处理,减轻种传病害的发生;加强秧苗期防治,做到带药下田,培育无病壮秧和减少本田初期防治次数;加强孕穗后期至齐穗期的预防,实现保穗保丰收;在分蘖期至孕穗中期,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全面推广达标防治,主治和兼治相结合,尽量减少施药次数。同时,根据害虫抗药性的变化,及时调整农药使用品种,实施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

种子处理需全面应用咪鲜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浸种,丁硫克百威拌种剂、吡虫啉、吡蚜酮拌种。

稻飞虱的防治贯彻“治前控后”防治策略,即单季稻治3代,控4代、5代,连晚治4代、控5代。推行分蘖期1-2只/丛(为治前控后的策略性指标),孕穗期平均5-6只/丛,齐穗灌浆期8-10只/丛,蜡熟期10-15只/丛的防治指标。推广褐飞虱低龄若虫期使用噻嗪酮和高含量的吡蚜酮(顶峰)(单季稻以种群快速增长前的8月下旬前后为宜)防治,白背飞虱使用高含量的吡虫啉防治,稻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期使用毒死蜱以增加速效性和防治效果。褐飞虱防治中继续停止使用吡虫啉,不推荐啶虫脒;

二化螟防治提倡“狠治一代压基数,重视穗期保丰收”防治策略。推行分蘖期丛枯鞘率大于10%,穗期丛螟害率大于1%的防治指标。在卵孵高峰至1龄幼虫高峰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专治或氯虫·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飞虱)等药剂防治;

稻纵卷叶螟全面开展适期达标防治,以减少防治频率。防治指标为2-3龄幼虫高峰期百丛有效虫量分蘖期40条,穗期20条。推广氯虫苯甲酰胺或氯虫·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飞虱)或10%阿维·氟酰胺(稻腾)在1-2龄高峰期防治,以及在1龄幼虫高峰期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当稻纵卷叶螟严重发生时,防治适期应适当提前;

纹枯病全面推行适期指标防治,当丛发病率达20%左右时开始第1次防治,隔7-10天进行第2次防治,药剂为井冈霉素或30%苯醚甲·丙环唑(爱苗)等;

黑条矮缩病重点抓好传毒媒介灰飞虱的防治工作。病区在播种和移栽前做好越冬虫源地灰飞虱防治,秧田和直播稻苗期推广使用毒死蜱和吡蚜酮防治灰飞虱高龄若虫和成虫,并在水稻秧苗期和发病初期喷施宁南霉素预防和减轻发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点抓好传毒媒介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一是做好带药下田,在移栽前3天左右每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福戈)10克,或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稻腾)30毫升,再加上优质吡虫啉有效成分5克,兑水喷雾;二是掌握秧苗和大田前期的关键时期,抓住白背飞虱迁入峰和低龄若虫高峰期的防治适期,迅速、持续地做好白背飞虱防治,每亩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克,当成虫或高龄若虫大量出现时,再加上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兑水弥雾或喷雾;三是发病初期可喷施宁南霉素、病毒a等抗病毒药剂以减轻发病。

稻曲病防治上,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使用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预防水稻稻曲病,兼治水稻后期综合症。如破口期前后遇连续阴雨天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用药一次;

稻瘟病防治重点预防晚稻穗颈瘟。山区、半山区对种植的感病品种、前期发生叶瘟的品种、以及上年已经发生稻瘟病品种的稻田在破口期喷施三环唑、稻瘟灵预防。山区、半山区晚稻破口期遇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应即喷药保护,感病品种和已发病的品种在齐穗期再用药一次;

穗期灰飞虱防治,在常规粳(糯)稻和杂交粳稻齐穗前后,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推广应用吡蚜酮防治穗期灰飞虱。

6、强化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展示。各地要结合粮食功能区建设、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等活动,每个县(市、区)建立1-2个千亩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主要种植乡镇建立1-2个500百亩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方,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7、加强稻田安全用药。遵守《农药管理条例》,禁止在稻田使用未在水稻登记的农药品种,以及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拟除菊酯类农药。严格按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标准,避免盲目提高农药亩用量和使用次数,确保稻谷质量安全。严格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严防农药生产性中毒事故的发生。为减缓和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提倡不同有效成份药剂的轮换交替使用,一种农药有效成份在水稻一个生长季节中使用不宜超过2次。

8、大力推广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今年各级政府加大对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的扶持力度,各地应积极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植保社会化服务,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将这项惠民和富民政策真正落实到位。同时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水平。

五、工作措施

1、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制。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落实农业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台政办函〔2008〕6号)的精神,把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强化各级政府、农业等部门在防控农业有害生物中的职责,建立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工作考核机制,落实防控责任。在重大病虫防控关键时期,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工作督导,确保防治人员、资金和物资的及时到位。

2、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重大病虫防控重要性和综合防治技术,提高技术普及率。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统防统治服务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服务水平。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农户,帮助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治,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3、做好应急防控农药的储备和农药市场监管。根据《省农药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当地实施,建立应对突发重大病虫防控所需农药的储备机制。加强对农药市场监管,严防低效药剂干扰防治工作,确保农民能够买到放心农药。

4、加强部门协作。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工商、供销等部门紧密协作,积极配合,确保病虫情报信息快捷准确和防治物资及时到位。要加强上下协调,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对跨区域发生危害严重地区,做到统一部署,协调大面积防治。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6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多媒体教学;畜牧兽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42-02

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繁多,畜牧兽医专业是其中的基础专业,担负着培养畜牧兽医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重任,也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制订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贵州省习水县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动物疾病诊治、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爱动物及保障养殖业生产,以及动物医学管理等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且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工作,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

近几年来,我校在专业课教学上进行创新,将专业课程进行适当优化组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探索“利用校内外教学实训、实习基地,规范与加强毕业实习,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保证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达到培养目标”等方面取得一定经验,这主要得力于多媒体教学,也就是运用计算机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功能。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是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有力工具和形式。在职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挥非智力因素、模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都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教学有许多优势,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畜牧兽医学专业课教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畜牧兽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信息资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想象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调师生与教学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基础上,保持整个畜牧兽医学教学的统一性,提高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其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以促进畜牧兽医学专业的教学创新。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促使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走进畜牧兽医学的课堂,推动了畜牧兽医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此外,还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行就业教育,才能真正把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2.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传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健康安全、生态环保等现代畜牧业养殖的转变,职业技术学校怎样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作出改革,探索培养理念新、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人文精神、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科技开发与新技术应用能力要求很高,职业教育要努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与社会发展接轨,为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使畜牧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优化课堂管理,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职校畜牧兽医学专业课堂中的应用逐步发展,只是掌握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有所差异。不管应用程度怎样,教学中师生都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包括课堂管理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又反过来促使自身继续完善和发展。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畜牧兽医学专业课创新教学的发展

1.拓宽专业知识面

畜牧兽医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有较大的区别,畜牧行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新的养殖技术、疾病及产品不断出现,人们也在不断探索对付新型疫病的办法和手段,只靠课本上对疫病的描述和防治远远不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书本上的不足,随时采集信息服务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得到的信息来源之广、信息量之大,是其他资料不可比拟的,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增强探索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把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将新科技介绍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介绍畜牧兽医行业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例如,近年来,通过致病病毒和细菌的更新换代,不断出现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导致各种家畜的传染病频发。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都不清楚,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些问题和研究动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3.提高专业技能

多媒体技术还可应用于实验、实习、实训过程中,由于某些技能知识需要靠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做演示实验才能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强调了演示试验的规范性,而专业音像资料也能代替教师的操作,使学生获取技能和知识。

总之,在畜牧兽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又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观念引领行动,学校要大胆尝试,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改变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华慧等.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7,(12).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7

一、总体目标

全县2021年农药使用总量600吨左右,较上年有所减少,农药减量化持续推进。

二、主要措施

(一)做好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培训。要紧紧围绕推进农药减量化目标,全面开展“百县千乡万户”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培训行动,以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药经营门店销售人员、基层植保技术人员、植保无人机手等为重点培训对象,分作物、分阶段开展以农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农药科学安全使用知识、农作物病虫害识别与科学防控和植保无人机科学规范使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着力提升“公共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能力。

(二)扎实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各乡镇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县财政支持,按照“加强县一级、充实乡村级”的建设思路,继续抓实一个县级病虫观测场和六个乡级田间监测点工作,切实落实一乡一人乡村植保人员,加大病虫测报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按照分级建设、聚点成网的思路,以我县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和田间监测点为重点,完善病虫监测网络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对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和田间监测点的传统监测装备进行更新换代,增配病害预警仪、害虫远程监测设备、高空测报灯、昆虫雷达等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监测装备,夯实监测预警技术支撑,扎实开展病虫监测预报工作,通过精准预报减少防治面积,避免盲目施药。

(三)大力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部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要结合川粮油产业基地提升工程、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深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各级园区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大力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化防治组织参与社会化服务,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服务。加快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探索建立以生态园区为单元的农作物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通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

(四)全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和先进装备。全面推广带药移栽、种子包衣、健康栽培等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实现全县小麦药剂拌种全覆盖、油菜根肿病重发区种子包衣全覆盖以及水稻主产区带药移栽全覆盖。积极开展杂草绿色安全防除技术示范,加大除草技术培训力度,推广“以草治草”“地膜覆盖”等生态、物理除草技术,推广“零天施药”“定向喷雾”等化学封杀技术,有效推进农药减量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农机购置补贴、防控投入品补贴等方式,支持专合社、家庭农场配齐以植保无人机为主的新型高效植保机械,切实提高农药利用率。

(五)加强农药经营管理。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农药监督抽检工作和农药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检查工作,依法查处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销售禁限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的查处力度,督促农药生产经营者落实生产经营仓储场所的安全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大力开展标准化农药经营化门店建设,规范我县农药生产经营行为,做到“用药讲科学、来源流向可查寻”,促进我县农药行业安全健康发展。

(六)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严格按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要求,统筹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运输、利用、处理等工作。优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布局,在农药经营门店、村级垃圾回收站(点)布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逐步构建完善“店村结合”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积极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押金制、有偿回收制、村站代储制,进一步提高回收处置率。要不定期抽查农药销售台账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多形式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七)做好农药使用量统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及农药面源污染定点监测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县农药使用量调查实施方案》和《县2021年推进农药减量化工作要点》要求,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和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完整,并形成农药使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定点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农药使用强度高的地区加大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会商,协同配合,同审共享,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农药使用数据真实可靠、一致统一,避免一门多数、数出多门。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农药科学使用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筑牢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农药减量化工作落实见效。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总揽,以春季农业生产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全面掀起农业科技与人才兴农强农热潮,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全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科技为支撑,稳定粮食生产,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与指导作用,组织涉农部门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推进“三农”工作。做到“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100%覆盖,支农惠农补贴100%发放,“菜篮子”供给100%保障,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100%杜绝。

三、活动内容

(一)举行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启动仪式。4月份由县农工办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以及有关农业教学单位、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参加。制定下发《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二)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组织全县农业系统广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百日行动。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合作组织成员和广大农民开展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加快推进先进实用技术落地生根。深入农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坚持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重点指导农民做好水稻、蔬菜等在田作物各项田管措施落实,打好水稻等春夏播作物生产基础,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设施园艺,及时增养补栏,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三)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普及。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规模猪场养殖污染治理”、“无公害蔬菜栽培”、“水产健康养殖”、“水稻免少耕栽培技术”、“超级稻栽培示范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宣讲农业机械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推介201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现场技术咨询、技术指导。

(四)进行农资展示和农资打假行动。开展新品种、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等农资宣传展示,咨询无公害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农资使用技术,解答农民关于农药、化肥等农资选用的疑难问题。以打击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坑农害农行为为重点,全面部署农资打假与监管工作,开展放心农资下乡、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宣传,保护农民利益。

(五)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依托现有各类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源,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多渠道、多形式、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全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0人,职业农民培训3000人,农技人员培训100人。

(六)开展“现代农业信息进农家”服务。依托《农民手机报》、农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提升信息采编质量。将农民急需的政策、科技、法律、物资、销售、就业、创业等信息送到农民手中,特别是做好惠农政策的宣传、农业灾害信息的预测预报和工作,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信息需求。

(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农技推广人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和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研究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创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贯彻力度,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实际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有保证。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分别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三品”基地认定面积1万亩。

(八)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完善动物重大疫情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防疫应急队伍。抓好防疫物资储备,落实好疫苗、药品、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保证在紧急需要时调得出、供得上、质量好、品种全。一旦发生疑似动物重大疫情,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对疫区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等强制措施,迅速扑灭动物疫病。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集成推广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相协调的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重大病虫害防控水平,加大生物农药推广力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产业安全。

(九)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科技促进活动。贯彻环保优先方针,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为重点,推广生物发酵床养殖、干清粪、沼气工程等治理模式。以“三沼”(沼渣、沼液、沼气)的综合利用为抓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以上活动由县农工办统筹安排,相关单位组织实施。各镇要结合全县“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别组织开展1-2项标志性活动。

五、进度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2年4月,各镇、各相关单位制定相应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4月—11月,组织开展全县性和各镇重点活动;各农口部门要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汇总相关情况并上报。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2年12月初,各单位对2012年“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主要负责方案制订、组织协调、工作督导等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县农工办负责。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量化目标任务,创新推进举措,建立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推进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机制创新。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绩效管理考核工作,从科技立项、科技评价、科技协作等方面入手,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和表彰奖励等,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活动。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121372556”为你整理了这篇创建卫生县城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创建卫生县城技术评估反馈问题整改报告

2020年12月22-23日,省爱卫办组织技术评估专家组对杞县创建河南省卫生县城工作进行了技术评估,对暗访指出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核查。技术评估组认为,杞县整体创建水平基本达到了《河南省卫生县城标准(2014版)》要求,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杞县县长王红涛在23日下午的技术评估反馈会上,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诚恳接受,并当场表态:对存在的问题细化分解,举一反三,对标对表,整改提升,保持常态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改造。24日上午,县委书记韩治群,县长王红涛主持召开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创卫工作专题会议,对创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县委书记韩治群说:创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以创卫为抓手,将杞县打造成环境优美,群众满意宜居的美丽家园。目前,经过进一步的工作和努力,杞县县城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技术评估反馈主要问题

(一)基层爱国卫生组织有待加强。基层单位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资料收集整理有待加强,卫生县城创建宣传氛围力度不够浓厚,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对基层人员培训力度不大。

(二)健康教育宣传有待提高。部分单位、居民小区未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无健康教育工作安排、未设置健康教育专栏。街道两侧、公共场所健教栏数量少。无烟单位创建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垃圾中转站、果皮箱等环卫设施数量不足。部分建筑工地管理不规范,脏、乱、差问题突出。

(四)消毒工作不规范。部分“五小”门店,室内外卫生死角较多,从业人员消毒过程操作不规范,保洁设施配备不全。个别单位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不强,对创建卫生县城的意识认识不到位。超市散装食品产品基本信息不全,无法实现产品追溯。

(五)学校卫生室设置管理不到位。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欠缺,宿舍卫生管理不到位。

(六)城区水体部分河段、沟渠岸边垃圾清理不及时。建设道路施工扬尘管控不到位,黄土裸露普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设标立界不规范。

(七)个别单位的病媒资料有待进一步规范,三防设施有待完善提高。个别社区病媒资料不全,毒饵站破损,孳生地清理不及时。

(八)公共卫生建设提升不够。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废物暂存间功能不全、位置不合理。

(九)“十乱”现象仍然存在。个别老旧小区和无主小区存在乱贴乱画现象,十乱现象比较普遍,存在卫生死角较多,杂物乱堆现象比较普遍。

(十)城中村个别破损垃圾容器未及时更换,卫生死角多。部分垃圾容器未加盖,屋后有卫生死角,公共场所无健康教育专栏,建筑材料存在占道现象。

二、整改措施和完成情况

针对技术评估存在的十项重点问题我们进行了面对面交办并现场督导,定点解决,立行立改;对于不能立行立改的,我们已利用一周时间进行了专项治理,于2020年12月底之前进行全面整改到位;对于涉及到工程性问题(如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及新建等),我们正在进行稳步推进;同时,我们举一反三,自我加压,全面整改,整体推进提升,继续开展县直单位和部门对县城各路段卫生包干责任制,并保持常态化。每天各单位对所分包路段卫生进行清扫,劝阻群众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对基层爱国卫生组织和健康教育存在问题,采取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任务进行部署,并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各种资料进行规范培训,对全县所有公共区域、建筑围挡、门店(超市、广场)电子屏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覆盖,资料得到有效规范,宣传氛围得到有效提升;对所有单位和小区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宣传栏进行了更新、更换,并新增了部分公共健康教育宣传栏,下发文件作为工作考核内容进行常态化管理,对无烟单位创建工作也进行了重新要求,不断加大无烟单位创建力度。活动以来新增健康教育宣传栏75块,更新、更换308块,重新规范卫生宣传栏263块,印发宣传资料5万份,规范电子屏75块,健康教育宣传有了新的进展,卫生宣传氛围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对于环卫设施不足和垃圾容器破损问题,继续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按标准建设公厕和垃圾中转站。筹划在建城区新建公厕100座,垃圾中转站80座。目前,选址、资金已到位,正在有序推进。对建成区所有垃圾容器进行了统计,更新更换破损老旧垃圾容并新增了365个垃圾容器进行重新布局,基本满足需求。

(三)对部分“五小”门店、超市存在问题,进行了1次专项整治活动,并进行常态化管理,已纠正不规范操作68次,新增设改建操作间12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经营单位不规范操作和违法经营行为得到纠正和处理。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消毒设施使用和卫生档案等有效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者持证率和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法律意识及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四)对“十乱”现象和部分水体垃圾清理不及时问题。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和背街小巷专项治理行动,集贸市场、农贸市场转型治理行动,河道沟渠专项治理行动,重点场所(汽车站、广场、公园、超市、公厕、垃圾中转站等)治理提升行动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绿化裸露黄土,有效治理滋生地,清除卫生死角等。通过集中开展活动,清除卫生死角82处,清理占道建筑材料63平方,清理河道垃圾26处,覆盖黄土裸露164平方,清理小广告约237次,覆盖乱涂乱画约127平方,城区面貌有新改观,美化了环境,有效改变群众出行难,居住环境差等,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

(五)对公共卫生建设和部分单位病媒资料存在问题。加强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队伍、办公场所建设投入,保证人员、经费和投入。目前,卫生监督和疾控中心人员和经费情况已经县委主要领导批准,新设立财政全供编制58人,编制已满足要求,保证了人员和经费。疾病控制中心新址已经动工,明年10月底投入运行;加强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继续强化对第三方运营公司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监督管理,按要求进行病媒生物防制运作,规范设置毒鼠站、捕蝇笼等设施;同时,对所有单位病媒资料进行了1次大排查,并以查代培训,边检查边培训,所有资料进行了重新规范。

(六)对于部分学校卫生室设置和饮用水水源地表存在问题。进行了实地交办,实地协调处理,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排查督导,杜绝同类问题发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置。目前,所有学校卫生室已全部按照要求设置完毕。自来水厂水源地地标分别在106国道、北环路、327省道和城郊乡马头村、梁堂村醒目位置设置了13块水源地保护标志。

(七)为保证工作取得实效,我们采取动态管理,不断完善长效机制,进行不间断督导,对存在的问题和工作进度、工程进度,特别是工作死角拍摄图片,督查局实时交办,立行立改;每周把创卫工作开展情况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并利用每周的工作例会,把专题片在全体大会上进行播放,县委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当场点评,对涉及的单位和部门主要领导进行当面质询;创卫办每周对督导情况编发简报下发各单位、各部门。

三、取得主要成效

(一)建成区内各居住小区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治理提升行动取得很大改观。采取网格化管理,全员参与,投入人力和机械车辆对所有背街小巷、居户庭院进行了全方位清理,硬化了裸露地面,开展评比观摩等方式彻底改变了背街小巷脏乱差等现象,对所有旱厕进行了清理改造,保持了清洁卫生,面貌彻底改观。

(二)农贸市场得到有效治理。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对商铺实行“门前三包”,做到摊位归区、坐商归店、垃圾归桶、活禽进笼、水产进池、食品进柜、肉食上案、果蔬上台、宰杀隔离;加强与康盈公司对接,定期清理商贸城内垃圾,确保市场内垃圾及时清理,保证市场干净、整洁。

(三)客运站治理提升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公厕重新拆除改造,达到二级标准,门前广场进行了硬化、绿化,环境优美,院内进行了卫生大扫除,彻底清理了卫生死角,候客厅宣传版面、吸烟区、母婴室等进行了改造更新,每天保持卫生整洁,整个站区都有了很大提升。

(四)“一、二、三环水系”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一、二、三环水系”分属住建局、金城街道办事处、集聚区管委会管理,通过治理活动对河面杂草、漂浮物和河沿、河岸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由专人不定期对河面进行清理,保持河面清洁,对生活污水管道进行了封堵,彻底把污水乱排河道源头堵死。

(五)单位分包路道和环卫工作力度加强,有效治理了主次干道占道经营、流动摊贩、车辆乱停乱放、三轮车非法营运等现象;同时,对硬件设施进行全方位完善,对部分道路进行了硬化、路沿、人行道进行了修补,对下水道进行清理,补全窨井盖和下水道盖板。

(六)各医疗机构门诊建设,人员管理得到明显加强,设施完备,卫生状况得到了彻底治理,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县的病媒防制工作通过社会运营,由政府托管,郑州春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场化运营,已走上良性轨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目前,建成区内毒饵洞、灭蝇笼等已按要求全覆盖,并达到设置标准,同时定时进行消杀,蚊蝇等“四害”得到有效防制。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管理、资料收集整理,不断完善爱国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压实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及时动员各单位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单位、公共场所增设健教专栏,营造氛围。积极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居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

(二)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真正达到公共用品一客一换一消毒。强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按要求实现量化分级管理。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相关制度贯彻落实,生熟分开、食品原料隔墙离地、餐厨垃圾日产日清、完善食品添加剂标识等;逐步完善学校卫生室的设置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配备。积极开展健康学校建设活动。

(三)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病媒生物预防控制资料,完善三防设施;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探讨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风险评价制度,探索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河流河渠整治力度,改善地表水水质,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建筑拆迁工地扬尘管控,继续加大公共场所环卫设施投入;加强建筑工地、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日常监管,落实管理责任,及时清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段卫生死角和建筑材料占道现象,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病媒生物防制技术培训篇10

一、综合性工作

(一)全面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硬件建设。*区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在筹建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对照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的有关文件和《浙江省市、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分级管理意见》,市、县(区)疾控中心要合理论证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争取完成20*年的装备计划。

2.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涵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加强资金管理;针对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现状,加强人才开发与培养,制定人才建设规划,严把人员准入关,分阶段多形式全方位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工作质量和专业水平;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若干规定》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工作规范》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在内部管理上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市疾控中心要继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各县(区)疾控中心也要积极争创省、市级文明单位。

(二)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疾病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对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传染病专用门诊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的检查指导和工作考核。组织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全市疾病报告及信息通报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提高网络直报工作质量;进一步加强疾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和疫情的预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与教育、农林、检验检疫等部门的联系,完善信息通报和工作联动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有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人员培训;组织开展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等重点传染病的应急演练。一旦发生疫情,必须全力以赴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不发生因防控工作不力而导致的疫情扩散蔓延。

(五)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活动,确保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相关指标。

(六)认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认真完成省卫生厅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省卫生厅下达的各项防病项目的管理和技术指导,重视业务能力培训,加强项目工作督查,提高质量。

二、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按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要求,进一步将相关工作纳入城乡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内容,通过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对实施渔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指导和农民健康体检后预防保健服务的跟踪指导。

(二)强化对社区责任医生、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社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公共卫生管理和相关业务知识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项目工作质量;加强对实施项目工作质量的指导、检查和考核。

(三)在全市城乡社区实施《浙江省城乡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组织开展社区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试点。制定并发放《民工防病手册》。

三、重大传染病防制工作

(一)艾滋病防制

认真宣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认真落实《舟山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的各项工作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民工、渔民、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做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及重点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和处置工作;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监测与报告;进一步做好手术病人术前和孕产妇产前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工作;巩固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工作,稳步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人数和保持率;有计划地开展男男人群预防艾滋病干预工作和暗娼预防艾滋病干预试点工作;做好卫生、公安、司法等有关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置工作;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二)结核病防制

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结核病免费查治政策和结核病防制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强化重点措施,提高防制工作的“五率”(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病人转诊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结核病防制机构追踪到位率和病人家属筛查率);加强疫情报告意识,强化网络直报系统管理;加强结防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特别是新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狠抓痰检质量,提高涂阳发现率;引导专业人员敬岗爱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督促规范使用抗结核药品;全面落实肺结核病人免费查治方案,完成省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三)乙型肝炎防制

完成15岁以下儿童(包括流动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对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工作。结合渔农民健康体检,实施乙肝筛查工作。

(四)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制

预防控制以麻疹、流感和人禽流感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规范哨点医院和实验室监测工作,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五)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防制

加强对以霍乱为重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防制工作。高度警惕,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一旦发生疫情,必须严控,确保不出现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完成省卫生厅部署的腹泻感染状况调查任务。

(六)虫媒等传染病防制

近几年来我市疟疾疫情有上升趋势,各县(区)及市卫直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认真落实以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各项防制措施,确保不发生因控制不力导致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扩散、传播。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疟疾防制知识的培训,做好疫情的报告、流调和处理,落实相关防制措施。

四、免疫规划工作

(一)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组织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预防接种门诊的日常性督导管理,进一步推进全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覆盖率达到85%。

(二)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加强对外来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对外来人口集中地区和高危人群组织开展脊灰、麻疹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

(三)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加强相应的工作经费保障、冷链建设、人员支持和业务培训,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地方病防制工作

继续推行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与盐务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完善消除碘缺乏病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合格碘盐食用率。

六、布鲁氏菌病与猪链球菌病防制

加强与农林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做好牲畜交易、屠宰、养殖等重点人群的布病与猪链球菌病监测工作。有计划地开展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验等方面的业务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布病与猪链球菌病防控水平,及时发现和控制人畜间布病与猪链球菌病疫情。

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

(一)按照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监管工作规范》,开展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监管工作,推广社区精神卫生先进经验;积极推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相关培训,为基层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人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二)组织开展防制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慢病有效防控措施的推广应用。

(三)进一步开展牙防知识宣传,落实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管理措施。

(四)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公众开展“健康一二一”活动,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八、健康教育工作

(一)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六进”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为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员及技术支撑。

(二)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台风洪涝灾害和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暴发以及食物中毒事故等,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做好资料准备,以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做好宣教工作。

(三)加强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健康教育讲师团”和健康促进学校的作用,推动全市健教工作的开展;以县(区)为单位,继续深入开展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宣传图版巡回宣传活动和宣传资料进公共场所工作。

九、公共卫生监测和技术指导工作

(一)进一步规范开展全市疾病监测区和其他重点疾病的监测工作,完成疾病监测点的各项监测任务;积极开展食品、饮用水、环境、职业危害和辐射等各类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监测和安全性评估,落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做好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等业务技术指导管理和服务。

(二)加强职业病和各种危害因素的监测、报告和管理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相关规定,及时上报职业病诊断病例;积极开展各类公共卫生危险因素的监测,针对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危因素,开展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要继续加强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消毒管理工作的监测,规范操作规程与要求,加强业务指导和质量控制,保证监测质量。

十、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各级实验室建设及人员的培养,拓展并规范化地开展检验检测项目;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开展常规技术和业务新技术、新办法的培训指导;要加强对下级机构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和《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已建立的质量体系,全面落实实验室各项技术管理规范,不断提高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力争做到“零”差错。及时出具检测报告,为卫生监督执法和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