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与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18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1

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措施

一、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内涵

《周易》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可见,在中国古代,人文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人文是指高雅学问和高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统称教养。“素养”是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修养的总和。人文素养,就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十分丰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大致可分为六方面。

1.科学素养。这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部特质,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据中国新闻网报道,2010年我国只有3.27%的公民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欧盟国家的水平。科学素养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增强其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2.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外显于民俗民风、建筑艺术、经典文献当中,也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具有深刻影响。

3.文学素养。这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思想体现在文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和修养。观其文,秉其性,知其人。文学素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以及阅读、写作、思辨和交际的能力。商科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具备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通晓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熟悉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学会文学创作。

4.艺术素养。主要指对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作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艺术的兴趣、鉴赏、体验与创作等。商科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鼓励学生了解多种艺术形式、流派,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5.历史素养。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内在品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明智”。良好的历史素养,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明辨是非,还可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6.法律素养。这是公民具有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并自觉应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目前,不少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由此引发的恶性案件亦屡见不鲜,如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2010年药家鑫杀人案等,其案犯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培养其良好的法律素养具有战略意义,影响深远。商科院校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

二、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1.顺应现代教育改革潮流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也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非常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商科院校主要培养现代商科人才,应顺应教育改革潮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学校建设成传授科学知识与倡导人文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2.商科院校培养特色人才

国内外的商科院校大都将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尤其注重学生素养的培养。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道德情操、富有洞察力和深刻见解的,有文化教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启动“新世纪十大教改工程”,明确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商科人才的总体要求。湖南商学院坚持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商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商科人才的责任,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其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wto时代社会亟需高素质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重要成员,国际贸易快速发展,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正在向贸易强国迈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这种发展态势为我国商科院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求商科院校培养出既懂经济又经营管理、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商科院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亦义不容辞。

4.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只有提高人的素养,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商科院校的大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健全的人格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必不可少。首先,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追求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其次,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完善商科院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丰富其人文知识体系,培养其人文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人文素养教育使学生既具有科学素养,又具有道德修养,既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保证大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不足

1.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养陶冶

爱因斯坦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只能使人形成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商科类院校大都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却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设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偏少,课时不足,教学资源缺乏。其次是人文素养教育流于形式,开设的相关人文课程也主要停留在人文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2.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目前,商科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停留在说教层面,未能很好地做到“学思结合”和“知行合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高校必须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人文素养教学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人文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炼,并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这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商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学生人文素养好,知识全面,有良好的思想境界和积极健康的心态。但也有不少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好高骛远,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商科院校应构建立体式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1.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商科院校应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教学大纲编制、教材选订和教学组织的指导,开设种类丰富的人文素养课程,如历史与传统文化课程,语言与文学课程,艺术与审美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哲学与思想政治课程,法律与社会伦理课程等等。商科院校应保证人文素养课程在课程体系占有一定比例,对授课教师的资质和授课方式做出具体要求,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言传身教,还应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应规定学生必须修满一定量人文素养课程的学分,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贯彻落实,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大学生社团是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它是由具有共同志趣、爱好自愿组成、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以其开放性、学习性、互、趣味性吸聚广大学生。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高校社团组织。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锻炼了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大学生社团也可以组织有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成员的人文素养。如理论学习型社团,可组织社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先烈的遗迹,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如学术型科技社团,可通过组织学术交流、科技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如社会公益型社团、文学艺术社团,也可组织文艺演出和公益讲座等,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商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社团蓬勃发展,培育优秀社团,使高校社团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

3.社会是一所大学,也是商科院校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拓展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以致用,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获得比在课堂更直接、更深刻的体验,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人格信念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商科院校应与社会紧密合作,整合校内校外多种教育资源,创新人文素养教育的模式和手段。

五、商科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培养商科类人才是商科院校的核心职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首先,高校领导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重要性,确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创新意识为重点,切实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其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人文、艺术、思想政治等人文素养层次高的专任教师担任人文素养教学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学骨干队伍。再次,商科院校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重视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人文师资的配备、经费投入等,使人文素养教育得到充裕的资源支持。再次应科学规划和全面监控,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计划性和可执行性。制订相关鼓励政策,调动师生自觉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人文素养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特色教材,尽可能采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人文素养教材。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可从四方面着手。第一,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建设专门的校园人文素质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素养教育的活动和成果。重视校园的文化中心、文化展厅、文化橱窗的建设,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文化作品展,普及人文知识,宣传人文精神。第二,举办各类人文素养教育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多种人文知识讲座,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大型文艺晚会、人文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和商科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第四,鼓励大学生积极组建各种有益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使社团活动成为商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3.校企互动,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

校企互动,高效整合学校、企业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心支持,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多赢的效果。首先,商科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地位,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建立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其次,商科院校应结合专业特点,加强校外人文素养教育基地建设。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平台,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拓企业实践基地,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企业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学生积极回馈社会的感恩意识、服务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有利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使人文素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学校应建立操作性强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体系,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评估细则,构建多元互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评价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客观性,避免评价走过场,敷衍了事。其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社团、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演讲辩论及知识竞赛,并将其作为学生人文素养和能力的评估内容。同时,学校为学生颁发人文素养教育的结业证书,完善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档案,为学生就业、为企业选用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马明华,涂争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袁群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艺术[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2

【关键词】铁人精神商科院校创业文化

铁人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培育高校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更是高校进行创业文化培养中对于艰苦创业中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东北工业优良传统作风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我省企业文化的灵魂,更是高校培育创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铁人精神融于高校创业文化中,对于商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中,为商科院校创业能力的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时代内涵。

一、“铁人精神”对培育高校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铁人精神已经成为黑龙江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理解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意义,对于商科院校服务与地方经济以及创建创新性的创业文化模式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铁人精神为创业文化的核心的做法,对商科院校进行系统化设计和模块化运作,对于解决商科院校素质教育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使创业文化模式真正覆盖到了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哈尔滨金融学院将充分利用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活动,基于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拓展。我们相信:随着“铁人精神”逐渐渗透到商科院校创业文化中,对于我院学生人文素质、职业素养、创新意识都能有一个质的提高和飞跃,将“铁人精神”与商科院校创业文化进行融合对于哈尔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的高职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铁人精神”拓展商科院校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很多商科院校过于强调对职业技能教育的培养、缺乏对职业进行针对性和创业素质的培养等凸现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商科院校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初衷。因此,针对以上造成的问题,将素质教育的内容融合到学院创业文化培养和教育中去,重视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培育青年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一)拓展“基础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

“基础素质”的内涵界定侧重于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素质、阳光心态、人格品质以及沟通能力、人际能力等元素。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化建设,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精品课程库,供学生进行菜单式选择;

(二)强化职业素质,培养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

“职业素质”的内涵界定侧重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元素。让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作为学业指导教师,督促完成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推行“双班主任制”,即由校企双方各派一名班主任,校方班主任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文明习惯养成等,企业方班主任负责业务能力辅导和就业安排等,校企共同培养具有“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特质的高素质商科专门人才。

(三)培育创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创业素质”的内涵界定侧重于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元素。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是草根阶层的创业。因此,以“铁人精神”文化为核心,建设校园创业特色文化。强调对于这些在校生进行创业实践以及在实训基地中加深对“铁人精神”的领悟和理解。另外,商科院校将创办“铁人”文化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培育商科院校创业文化模式发展中,研究传承“铁人精神”,适时创建一些以商科院校为主的一些先进个体的创业事迹和创业故事开展基于“铁人精神”传承下的“新型创业文化”长廊,展示“铁人”精神下的创业者风采。通过研究和应用于商科院校教育中的“铁人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历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上进的优秀创业品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三、以“铁人精神”提升商科院校的创业文化

“铁人精神”持久强大的影响力,不仅深远的影响着传统的精神文化发展,同时也推动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永不停息、向前发展。企业文化在前我国企业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大庆所构建的“铁人精神”、“铁人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先进的群体文化。通过新的认识,将“铁人精神”融合到高校创业文化中,发挥商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将“铁人精神”创新和融合到商科院校对创业文化模式培养和发展中的思路带动了商科院校创业文化的发展。

认识和把握铁人精神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根脉是深刻融入到高校创业文化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重要前提。铁人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力、感召力以及影响力,一直催人奋进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根脉”。这个“文化根脉”既包含了千百年来我国民族传承的优良传统,也包含了近现代我国人民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的革命传统,因此它可以感动几代人,能有效推动高校创业文化的形成和向前发展。也是我们常常讲的“新型创业文化”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此。

“铁人精神”带来的文化和意义是厚重而崇高的,是实实在在扎根于我国大地的,是我国老一辈人在艰苦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奋力开拓而产生和升华起来的。以“铁人精神”为价值核心融入到商科院校创业文化中,是高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不断深化和拓展创业文化模式的关键所在。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3

   1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经过六年的扩容,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700万人,就业压力被空前放大。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因此,高校除培养学生专深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发奋拼搏等素质。推行素质教育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在外企里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排除语言上的障碍,了解一定的商务知识,还要具有商务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抓好商务英语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还事关学科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商务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中,既包含了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特点,也融入商务文化理念的教育特点。英语素质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培养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和谐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它还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商务英语的专业化是其区别于基础英语的根本特征。商务英语以英语为载体,涉及到大量的商业、贸易、管理、财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商业信函撰写、商务谈判等具体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使学生对商务常识有所了解,熟悉西方企管模式,培养学生操作业务,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中所蕴涵的西方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能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这些商务意识和商务理念都属于商务英语的专业素质的范畴。

   3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首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商务英语素质教育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习和运用英语及商务知识的内在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商务素质。斯宾塞曾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各门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利用诸如多媒体教室,模拟谈判室之类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各种案例为载体,定期穿插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能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这样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演练来提高他们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和商务社交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眼界,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到做因材施教。

   其次,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仍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左右了学生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充分了解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摄取外界的新信息,并判断其价值,迅速将有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一部分,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相关的商业知识及商业技能。但教师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只是讲解知识。因此教师除讲授知识外,在组织教学时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操作、学生练习等形式,对学生应掌握的应用技能进行重点强化提高,为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岗位工作提供基础。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组织者、管理者、解难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因此对老师进行经常的培训,是英语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基础的一环。我们应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商务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灵活发挥的能力,使其尽快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各种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与赛事等。在第二课堂上,学生能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商务知识竞赛、商务英语论文比赛、模拟市场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共同探讨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创新等其他非业务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力地配合并推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育工作。

   4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商务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树立学校老师的素质教育观念。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坚持以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核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和以商务运作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4

关键词:“互联网+”;商科专业;教育

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在看,物品交易、商务活动自产生起就对人类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巨大影响,商务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商业上来看,我国自古就有深厚的商业传统和财富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深刻揭示了人逐利的本质性,“西施弄浆,范蠡荡舟,美女功臣皆下海;红袖当垆,青衫掌勺,佳人才子早经商”。这副对联也揭示了我国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下海经商了。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结构占比看,商业、流通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已占有三分之二以上,其地位举足轻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全球化商业影响,我国商潮风起云涌,甚至出现了“十亿人民九亿商”的现象,虽然描述有点夸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陆陆续续出台了诸多“人才强商”的政策与战略规划,发展商务,培养商务人才成为共识,国家的经济体制也一直在加速变革,老百姓的经济思想和商业头脑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洗礼和升华,商业知识、商务头脑、商务素质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中得到了极大的培养、锻炼和释放。当前,我国以及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互联网科技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席卷全球,“互联网+”在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实体店、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时代对商务人才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受企业欢迎的商务人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对商科学生而言,商务知识很重要,商务能力更重要,商务素质尤其重要,良好的商务素质将决定他们事业与人生的成功与否。

1对传统学生商务素质养成教育的基本认识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教育等条件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较为稳定、内在、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质量水平。商务素质是一个人从事商务工作所应当具备的、与商务相关的各种知识、能力等条件的统称。对于高职商科类学生而言,从一开始进行商务素质养成的探索就应着眼于系统性培养,从思想确立到方案实施、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操作,要形成一整套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能够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2“互联网+”新形势下商务素质养成教育变化及特点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消费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商务素质养成与互联网的结合已成为形势所需。商科学生的培养愈加向复合化和综合性转变,其特点表现在商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与高难度。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产品知识除外,还要处理物与物、人与物,特别是复杂的人际之间、人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商科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以正确价值观来衡量的真假、善恶、美丑等,用来评价和处理相关事务,达到正确做事的目的。二是相对于某些职业以强调技术操作、动手为主,多依靠外部机械性和准确的动作重复,而商务素质以脑力活动为主,强调人的智能与协调能力,主要依靠知识、能力的潜移默化,突出学生教育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三是商务素质培养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当今世界早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成为商务活动的潮流的典型模式,对商务人才的素质培养提升提出了时代的要求。

3“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

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存在着在信息技术影响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问题。

3.1高职院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还需创新,社会认可度不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前途在于必须走产学结合、校企联办之路”,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和实践了许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培养素质,但是,发展好的商科专业却比较少。学校专业如何结合“互联网+”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式,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认可与看法、校企双方合作的热情与投入都会影响到这一进程。

3.2高职院校的生源一直存在短板

在我国,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生源差别比较大,这毕竟是社会客观现实。高职院校的生源从入学成绩看相对比较低,网络娱乐带给他们的影响比较大,有一部分学生体现出“学习困难”的特征,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难度很大,商科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升也同样存在困难。

3.3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教育引导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之后,学校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但整体上效果并不明显。更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影响,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社会问题,一些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有所偏颇。纵观多数高职院校的商科毕业生,毕业之后从事相关职业往往会得陇望蜀,几个月不到就跳槽,甚至频繁跳槽,表现出敬业精神的缺失。团队精神的缺失也是一大症结,这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和高职院校开展相关教育的难度加大有关,一些学生表现出自私心比较重,帮扶弱小、互帮互助的意愿不足。

3.4学生专业情感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进入商科专业并非自己的兴趣与意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兴趣,也不认同,只等毕业拿一纸文凭,那么,在校期间的专业素质教育就会难上加难。学生毕业就很难进入相关领域,做出明显的成绩。

3.5自我管理能力较弱,易受互联网影响

商科类专业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相对“活”,相较其他专业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一部分学生对纪律的遵守不够严格,直面问题时想绕过原则底线,心态调整不到位,容易犯错,管理的难度相对比较大。

4“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素质养成措施

4.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许多高职院校都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模式,给商科专业的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提供了许多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是双赢的局面。基于此,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更需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技能,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兴趣,构建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促进经济发展。

4.2继承优秀传统商业文化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辉煌,范蠡、子贡、白圭三位德能兼备的货殖大师成为中国传统商道的三位代表性人物,至今仍为我们标榜和推崇,他们集中国传统商人、早期中国商道、儒道法兵之大成。子贡以儒道为商道;白圭以兵道为商道;范蠡更是仁、智、勇、强兼备而超越功利与道德而至天地之境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商神与商圣。我国古代的商业精英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独具特色的中国商道,这样的商业文明传承会有效地影响和提升商科学生的商务思想和文化素养。

4.3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些学生敬业精神的缺失等社会现象,已给企业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互联网学习等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合作意识,使高职院校商科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为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4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随着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科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主动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中西企业文化的学习和融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5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随着中国加入wto,众多的外国企业将在中国寻求发展的机会,而中国的企业也面临走向世界的机遇,商业外贸领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中外企业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彼此合作的重要条件。与此同时,外贸进出口企业及国际业务部门具有经贸英语专业毕业证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具有外贸专业英语证书、外销员资格证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的现状是从业人员不少,人员素质不高。随着我国外贸企业业务量的逐步增加,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目前本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多为理论性知识型人才。而真正能从事实务操作,既懂外贸法规条例,又能打单制证,还精通英语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业务人员并不是他们培养的目标。从外贸部门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往往需要一经上岗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人。那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就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打破陈旧的培养思想、树立适应新形势的培养模式。笔者结合我院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将着力培养面向合资企业、外贸机构、以及外资企业的英语与业务方面的高等应用型综合性专门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对人才的需要。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其外语水平要达到或超过一般专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这样,凭借他们所具有的跨学科优势,凭借他们熟练的英语业务操作能力,必将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1.培养目标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并经过人才水平评估中的专业剖析,培养目标确定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英语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综合素质,能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英语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主要就业岗位为:外事、经贸等部门从事外贸翻译、商务管理等。

   2.培养规格

   基于上述培养目标,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设置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诚信、守纪、敬业、实干、创新”的人格品质和职业风格;夯实语言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经济贸易、经济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外经贸工作的基本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应用性,提高针对性,打造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宽人才培养口径,让每个学生形成适当的职业迁移能力;提升和铸造外语加技能的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规格设置的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和内容定位如下: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掌握经济贸易、经济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有从事外经贸工作的基本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运用第二外国语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并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使用计算机能力和图书情报资料的检索能力。

   二、以实践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合理、科学与否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开设课程规划时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院的办学层次、办学条件、办学环境。第二、外语专业课程与商务贸易专业课程的恰当比例。第三、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第四、学生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开展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调查,通过分析,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商务岗位实践能力为目的”,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拓展课和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

   1.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教学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环节得以落实,我们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约为1:1,使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来进行实际操作,课程体系整体得到了优化。注重课程和实训项目的综合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际运用语言交际和工作的能力,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课堂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参观调研、模拟实训、角色调换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内容教学。此外,还开设了剑桥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计算机实训等课程。

   2.注重职业能力训练,实行“多证书”教育

   我们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引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如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跟单员资格证书、英语口语口译资格证书等。通过训练和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大大提高。

   3.重视公共素质课和选修课内容的编排

   重视“两课”教学,并不断深化改革,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审美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公共关系、电子商务概论、旅游英语、文秘英语、on-LineReading、商务礼仪等各类素质拓展选修课程。此外,学生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公选课程中自主选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非常重视第二课堂的教学和改革,组建了英语手抄报、英语戏剧社、英语角等多个兴趣小组,同时对学生开放语言实验室,并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综合考核,奖励一定的学分。

   三、以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优化教学设计

   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本着“鼓励改革,支持创新”的原则,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和优良服务。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启发讨论式、商务英语案例教学、课堂情感、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互动合作教学、课堂激励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音像教学、网络在线教学、图片展示教学、户外教学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自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1)是从课堂教学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课堂教学要体现互动性,要以学生是否掌握、掌握得程度如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2)是重视过程对学生的培养和塑造,向过程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3)是大力推行以学生“听说训练”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让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和工作。(4)是更广泛地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大容量、有吸引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计划中,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了一定比例的实训实习项目,构成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技能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我们还根据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了综合性的实践项目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培训内容,并不断加以完善,如BeC综合实训,计算机综合实训,跟单员、报关员培训等。同时,给学生提供多种方式进行语言和能力模拟演练的强化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此外,为了应对入世对商务英语人才提出的更高的综合素养的要求,加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文化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与素养,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以教学质量为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有别于其他英语教师,其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坚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商贸专业知识;相关商务行业的实践经验。此外,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爱岗敬业,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并勤于教学研究,能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教师在工作中的态度与方式会极大的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工作,要树立教育理念,确立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观,抓好课堂教学常规管理。

   另外,加强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聘请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当兼职教师或聘请高级商务人员和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为了保证师资水平,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质量,可利用假期对年青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和考核;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企业学习,让专业教师有机会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

   商务英语专业必须确立科学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我们要不断反思、梳理、检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措施面对未来,迎接挑战。这样,才能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更高,学生更受社会欢迎,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更广,人民和学生家长更满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彭华: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番禹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李建婷: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8)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6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7

关键词:人才需求变化;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02-03

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人才规格的需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础。事实上,经济社会对经管和工科两类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都存在明显的区别,经管类人才偏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工科类人才偏重职业素质、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这是由两类人才的工作性质差异所决定的。高职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因此,要想改革和创新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研究我国经济发展对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

(一)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变化

经济发展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及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近些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教育规模也不断得以扩张,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04至2014年间,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开设数和在校生数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可以说,经济发展促使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不断扩大。

(二)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变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心,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终将超过第一产业。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产业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为第一、二产业服务调整为主要为第三和新兴产业服务。

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及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均以中专和大专层次为中心和重心。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将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能结构将产生影响,并由主要需求中低层次的专业素能人才调整为需求中高层次的综合素能人才。

(三)基于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培养目标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前文对经济发展与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做出调整,并至少应包含以下3个方面:第一,必须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第二,必须体现被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发展要求;第三,必须体现专门人才培养的领域要求,或者是财经类人才,或者是金融类人才,或者是商务类人才,或者是第三产业人才,或者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或者是新兴产业,不一而论。

因此,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我国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变化,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性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具有四大构成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方法和培养评价。其中,培养目标是基础。根据前述经调整的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经济发展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结构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及人才素质的需求,经管类高等职业学校应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优化学校的经管类专业的总体结构,从而使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进而提高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在具体设置经管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时,经管类高职院校首先应调研和咨询行业企业专家,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从而主动培养经济、产业和企业急需的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其次,经管类高职院校应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为基础,构建重点专业为支撑、辐射专业为辅助的主次分明,层次合理的塔型专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专业群。这样不仅能降低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提高学校人才培育的质量,还能及时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二)以“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下简称综合素能培养)为目标

选择以素能为本的办学思想是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契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必然结果。因此,将综合素能培养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形成“综合素能本位”教育观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均需具备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管理服务环境和经济管理服务对象,才能提高经济管理服务效率和效果。

以“综合素能本位”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必须明确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的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才能构建综合素能体系。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除了培养经济管理服务者一般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外,还要考虑到具体专业的经济管理服务人才的特殊要求。总之,高职经管类专业不仅重视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综合素能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商的培养,也要重视情商和财商的培养。以我国一些主要省份的经管类高等职业院校为例,安徽的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徽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北京的学校则注重学生京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山西的学校就注重晋商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上述这些财商的培养正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能培养的重要方面。

(三)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

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综合素质和能力是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模式可能并不完全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教育。本文认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应该选择适合综合素能培养的模块课程开发模式(即按不同业务或者项目进行模块划分),这种模式开发的课程体系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不同课程之间又具有较强的横向相关性,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仅仅是职业技能。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应该既包含专业课程,也包含非专业课程,而且非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不应低于专业课程。具体而言:

高职经管类的专业课程应基于业务流程或者项目流程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按照项目、任务或案例等内容的平行或递进关系对专业素能进行层级分解,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并以国家技能鉴定培训、考核内容为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同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

高职经管类非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开设应分为三类:教育部统筹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与体育课;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和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由此形成以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能体系为主线的非专业课程体系。其中,针对经管类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学生基本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重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非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我国一些重点、知名的经管类高职院校为例,专业建设较有特色和成效的院校都开发和开设了与地方区域经济氛围相关的通识课程,比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从财贸人才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化财贸素养教育基地建设,构建财贸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创建财贸职业素养教育品牌,并积极创造条件,建成“京商文化教育基地”;安徽省的经管类高职院校则通过开发和开设徽商文化课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能,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不仅建设徽商数字图书馆,还通过举办徽商文化节、撰写《徽商》书著、举办徽商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徽商文化教育。针对相同岗位群所必须掌握的关键素能类课程是非专业课程开发的难点,并以此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关键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学院根据现有的专业群状况,开发出适用不同岗位群的关键素能课程体系,比如财经和商管专业群,开发的关键素能课程有4门:包括《经济学概论》、《商务沟通与礼仪》、《商务办公软件应用》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这4门课程着重培养财经和商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思辨意识、沟通技能、商务办公操作技能和经济文书写作技能等,这些技能是这些经管类专业将来进入企业工作的必须的、关键的素能点。

从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经管类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来看,非专业课程的开发范围一般可以涉及五个方面,包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具体选择那些方面来设计非专业课程,则需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条件来确定。

总结而言,经管类专业的综合素能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学生眼前的初次就业,也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拓宽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水平。

(四)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综合素能,因此,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就不能单一化,必须构建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有效评价。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包括:

1.多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校级、院级、系级和学生在内的四级监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提供保障。

2.多种考核方式的评价体系。以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为评价核心,集成课堂过程性考核、传统结果性考核、从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和学习过程跟踪反馈等多种考核评价方式多方位、多视角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与评价。

3.引入“第三方”的多主体评价制度。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构建包括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社会评价机构、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的多角度、多主体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改革现行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综合素能培养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重视职业基本素能、关键素能和专业素能的培养,进而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多角度、多主体综合素能评价体系应以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多标准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动态监控。

三、简短的结论

通过前文的论述,本文认为,伴随经济发展,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和结构均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从而使得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调整为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主要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养高层次、综合素能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在该目标驱动下,对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对策:一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以“综合素能”为本来培养学生;三是开发培养“综合素能”的课程体系;四是构建有效的“综合素能”评价体系。这样创新出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并真正适合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013年底或2014年初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重点专业建设发展数据[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web/index.aspx.

[2]陈洪玲,于丽芬.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全球经济;谈判人才;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9-02

不断深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日益全方位地卷入到全球经济之中,国际商务谈判因而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和企业频繁涉及的问题,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就显得日益短缺。而国际商务谈判的严肃性、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掌握谈判的技巧,更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谈判的成败,往往更多地取决于谈判人员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言谈举止的综合表现,而不是谈判内容本身。因此,谈判人员本身对谈判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谈判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谈判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甚至是文化的纽带与使者,商务谈判人才至少应符合三大基本要求并具有六大基本素质。这些要求和素质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始终。

一、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三大基本要求

1.高超的沟通能力。国际商务谈判本身是一种沟通方式,因此教学中必须首先向学生强调这一点,并逐渐灌输沟通的三个基本态度:尊敬、体贴和诚恳,这是保证谈判顺利进行的根本。商务谈判人才此时的重要作用在于,让两个本着各自利益而来的谈判双方,通过完整而无误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在实现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挖掘双方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或组织的共同利益以促成谈判。高超的沟通能力对于商务谈判人员而言是异乎寻常的重要。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高超的沟通能力不仅仅只是语言的表达与理解,更深层面的应是对对方核心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因此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信息传递是否恰当,理解是否到位,都是商务谈判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必须认识到,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先天的赋予,同时不可忽视后天的养成,课程中必要的案例展示和实战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十分必要。

2.规范的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实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流,广泛地涉及到强烈的文化碰撞,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谈判方式和谈判人员的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合作,既然是合作就要求求同存异,要求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必要的前提。国际商务谈判中,恰到好处的举手投足与礼仪礼貌,均会为谈判大大加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在进入正式谈判场合前,有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国际商务礼仪的培养,形成对国际商务行为高标准、高素质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及礼仪要求差异等造成的不必要的谈判僵局,降低谈判成本,提高谈判效率。

3.丰富的综合知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因肩负企业对外交流的重任,甚至有的时候是单枪匹马的作战形式。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会遇到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喜好的谈判对手。在一次谈判中,也有可能因企业成本收益所限而独立处理各种领域的问题。因此,合格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即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应有海纳百川的本领,多方面涉猎各个领域、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成为即精又博的专业人才。

二、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六大基本素质

为实现以上要求,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应更注重其素质培养,传递和培养一种国际文化视野和观念,而不是单纯谈判技巧和策略运用的教授。笔者认为,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中,应高度重视以下六方面的素质培养和锻炼。

1.语言素质。国际商务谈判人员首选需要运用语言与谈判对手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交流跨越国界,使得仅具备单语言能力,即仅自如流利地使用本国语言显得非常不足。为能更加无障碍地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谈判人员沟通,需要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突破运用语言的障碍,即能自如地运用其他国家语言,其中又以能否自如地进行口头交流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对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进行语言培养时,听是沟通首要和最重要的环节,能否听懂,是否会听,是谈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语言听力方面的培养,在听中学会抓核心、善归纳及演绎的本领。说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第二大语言素质培养环节,在听的基础上,要结合所掌握的信息,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既要说的明白,还要说的有技巧;既能有效率地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又要做到运用语言实现策略的安排。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9

[关键词]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内容体系对策

[作者简介]赵宝新(1968-),男,河北满城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王英(1965-),男,河北蠡县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经济学;赵丽新(1967-),女,北京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老干部科科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河北张家口0750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80-02

当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各高校的一项根本任务,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商素质(智力商数intelligenceQuotient,iQ)与情商素质(情绪商数emotionalQuotient,eQ)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大学生在智商素质一定的情况下,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情商素质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各高校相继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社会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重要症结在于对学生的情商素质的开发与培养重视不够。

一、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情商素质不仅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素质内容,更是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情商与智商相比更具潜质,这说明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非常必要。情商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约翰・迈耶首次提出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情绪智能。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著作《情感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正式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自我激励,以及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情商素质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调控、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成就动机、工作热情、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以及承受和抗击挫折的能力等。从情商素质与智商素质的关系看,智商素质是情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情商素质对于智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智商素质好比是“资源”,情商素质好比是“能源”。如果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再非富也不能有效开发与利用。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情商素质更具基础性决定作用。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情商素质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真正成才成功。另一方面,基于学校“应试教育”背景和社会用人“素质本位”的要求,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十分紧迫。目前,我国教育仍处在理论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与实质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阶段。在应试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会使学校和学生形成争名次和争第一的状况,极易使学生产生“零和”心态,进而导致他们产生妒忌和戒备心理,成为自我意识膨胀、自私自利、狭隘偏执、缺乏合作精神的情商素质低下的人。同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一直处于教师高密度的知识机械灌输及高强度的管束监督的状态。这种教育培养既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不太注重对情感体验的正确引导,进而导致厌学之风和师生关系紧张现象的发生,加之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的单一社会阅历,缺乏生活经验,最终导致情商素质偏低。在这种教育背景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和高智商人才工作业绩平平的现象。目前,“素质本位”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法则。许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智商较高,但情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合作意识和交往沟通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自我评价不客观,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这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根本症结,从这一点上说,情商素质问题已成为就业的最大障碍。但当前情商素质教育尚未真正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实实在在地进入高校课堂。因此,为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大学生情商素质教育与开发培养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情商理论研究学者认为,情商素质一般包括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五个方面。情商理论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相比,认为情感、情绪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而且是与认知、意志、个性和社会交往等相联系的综合性的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与认知相联系形成“情绪自知”(Self-awareness);情绪与意志相联系产生“情绪自控”(managingemotions);情绪与信念相联系成为“情绪自励”(motivatingemotions)。体现了由生物遗传性的心理过程向社会塑造性的心理过程的迈进。在这种情境下,情绪成为高尚的、可以调节个体社会行为的心理过程。如情绪与社会交往相联系形成“关怀与尊重”,即“共情”(empathy);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融合,形成“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共处”(Handingrelationships)。这说明情商素质是认知、情感、道德、品格的集合体,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品质要素。情商素质是完全能靠后天开发培养和提高的。

笔者认为,目前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应该围绕培育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展开。自我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即有“自知之明”之心。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情绪感知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调控能力是指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具备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即有“自我调控”之力。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疏导和自我调节,及时转移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摆脱焦急、悲伤或不安的情绪困扰,并能把情绪调整到适度状态。自我激励能力是指鼓励、激发、诱导自己的热情、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能力,即有“自我激发”之能。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不断实现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并驱使自己坚定信念、执著追求。抑制冲动和抗挫能力是指在自身情感和欲望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冲击并处于挫折境地中,仍能保持冷静、理智和克制状态的能力,即有“自我克制”之功。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在向既定目标奋进中能够抑制冲动,增强延迟满足的自制力,并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挫折承受力。人际交往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有识别、理解和运用他人情绪以及正确感知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即有“善解人意”之情。重点在于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了解、揣摩他人的情绪,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培养通情达理和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基于以上情商素质的培养重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内容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系列十项指标:自我认知系列,包括自我觉察能力、职业生涯设计能力;心理调适系列,包括抗挫折(诱惑)能力、冲动自控能力;社会认知系列,包括与人相处能力、社会感悟能力;社交公关系列,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环境适应系列,包括生态文明素质(绿色情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

三、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对策

第一,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开商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供制度保障、软硬件环境和开发培养支持服务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将情商素质教育列为各高校校本培训教育内容,使其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各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变单纯知识灌输为综合素质培养;变片面重视智商培养为智商情商并重培养;变单一教学生做事为既教做事更教做人。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自觉把开发学生情商素质与培养综合素质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合力效能。其中,课程体系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设置要具有开放性,减少专业理论基础课的数量,增加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的容量,使学生能根据兴趣、个性、知识结构、社会需求自主选择辅修专业,要适当增加有利于学生情商素质培养的文史哲等课程数量。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将情商素质开发培养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拓展训练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讲演、辩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及模拟求职应聘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观念,培养自我认知、环境认知、社会交往以及自我推销和抗击挫折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做促进学生开发培养情商素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商素质教育培训,以良好的情商素质为学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教学方法,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注重构建自由和谐、民主合作、相长互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平等、愉快活跃、发人深省、循循善诱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教师要努力创建“情境训练”模式,充分利用和挖掘课程本身所蕴藏的情商素质教育内涵,有机渗透情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素质得到同步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全面完善提高。坚持硬性制度化管理与柔性人文化管理并重的原则,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开发学生的情商素质。

第三,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争做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的自觉实践者。学生要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有利于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为将来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打下坚实的情商素质和综合素质基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是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开商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能使学生在科学文化氛围中感受美的熏陶、碰撞智慧的火花,使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磨炼意志,满足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上进心和创新精神,不断开商素质,培养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最佳途径,也是促使“自我”尽快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能促使学生主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积极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会心理素质和完善的人格品质。通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困难、克服困难,可以增强意志力、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不怕失败、乐于奉献、敢于拼搏、富有爱心的精神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情商素质。

第四,注重引入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其在情商素质开发与培养中的导向功能。情商素质测评体系对大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具有价值引领和风向标的作用,测评结果不仅能促使各高校对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培养的高度重视,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加强情商素质自我开发与培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测评体系的设计应符合导向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等要求。不仅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见的显性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的隐性问题。既要有稳定可靠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素质、实践能力素质等传统项目指标,彰显测评指标体系的传承性和中国特色,也要适时调整增加紧跟时展、与社会需求相关联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内容或评价标准,如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社交公关能力等,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时代特色。要为每个学生建立测评档案,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商素质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这既有利于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有利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动态信息和潜质,更好地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个性化情商教育指导提供可靠依据,从而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情商素质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7.

[2]雷体翠,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

[3]赵春霞,朱书卉.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商业文化与素养篇10

商务英语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立,海南中外交流合作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之一是将海南岛建设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旅游岛的全面对外开放,使得全球的目光都投向海南,各种国际赛事、权威会议、节日活动的承办,国际公司的进驻,使海南与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在此背景下,掌握外语技能、熟悉国际商务、具备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需求剧增。本课题组在大量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海南经济发展趋势,本着服务海南经济、满足行业与企业需要为宗旨,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对商务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优化课程体系,深入探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为海南经济建设输送一线商务人才。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为了了解地方社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真实需求,《基于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员对海南商务英语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他们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商务基本知识、善于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而且还要具备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如能独立进行报关、制单、跟单、处理英文信函、完成公司日常商务文件、办公室事务处理以及商务销售等能力。从企业所提供的需要商务英语人才的岗位来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群广泛,人才培养可塑性强,其中尤以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商务文秘、商务助理、商务翻译、营销员等相关岗位的需求量为大。这些都为我省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与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我国国际贸易行业,服务企业,尤其是服务于海南本地经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国际贸易领域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扎实的进出口操作技能和业务处理能力、能够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从事一线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强调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语言应用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特色是“商务英语+商务知识+商务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在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方面,我们坚持基础理论课程适用、够用,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适度衔接与融合,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特别是强化专业英语课和英语听说课,拓宽选修课模块,根据当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情况,增加旅游商务、酒店营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模块课,同时,积极探讨国际办学模式,引入国外优质课程,逐步构建起新的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为主线,构建了职业素养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能力拓展课四大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1.职业素养课模块开设职业道德、演讲与口才、信息技术、商务礼仪、形体训练、国际商务跨文化讲座等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意识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2.职业基础课模块以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大量学时的训练,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

3.职业核心课模块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的设计依照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来设置课程,以胜任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确保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需求保持同步,实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

4.职业能力拓展课体现专业的多方向、灵活性,即在职业核心模块之外,根据海南地方经济的特点、行业变化和人才市场的需求,灵活设置若干跨专业选修模块,如导游、物流、酒店、电子商务、报关、财会、小语种等模块,每个模块由2~3门课程组成,每个模块均与一个职业资格证书挂钩。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择业需求选修其中一个模块,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多样化,增强学生今后转岗、换岗的适应能力。

整个课程体系有“四个突出”的特色,即突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突出“商务英语+商务知识+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规格;突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的多方向性和较强的职业适应性。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外社会实践,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三部分构成。社会实践主要利用平时或节假日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各类国际会议,国际赛事、会展等,实践内容可多样,重在培养学生懂得做人做事,懂得基本的礼仪礼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阅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大学二年级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力条件,加强校内专业技能的实训。校内实训由校内教师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增强实训的效果,使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落到实处,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大三是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在心理上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大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让学生做好专业上的准备,通过大三的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再次得到学习和提高。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服务。

三、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的,改革课程考试体系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实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我们进行了课程考试体系的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常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及过程性考核,注重课程考试形式、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

(一)突出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成绩评定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平时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注重学习的积累,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在考核内容上突出知识技能的应用。

(二)突出行业标准,实现课证融合

与岗位、职业能力、资格证书相对应,引入企业行业标准,让企业参与考核,重新确定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充分考虑将学生所学的课程,所培训的技能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通过“课证一体”让学生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商务英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还应具备教好的行业素养。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鼓励现有骨干教师到外校进修学习、短期培训、攻读商科硕士学位。每年派遣若干名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参与科研学术活动,同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商科硕士学位,坚持走“自己培养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培养方略。

2.在专业建设的同时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教学骨干,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选派骨干教师等参加国内及国际师资培训,定时参与同类院校之间的专业建设交流,不断提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视野,培育起一支具有先进办学理念、业务水平、学术水平较高的专业骨干队伍。

3.通过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增加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4.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到商务英语专业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职业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5.组建教学小团队,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均有高、中、低三个职称层次及企业人士参与,从而使整个专业建立起一支来源、数量稳定,企业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效果,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使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实现零对接。

五、结合海南当地经济发展,确定“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海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海南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海南经济建设输送复合型的商务人才。

在广泛的社会调研基础上,我院商务英语专业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实训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体做法为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为各类涉外企业商务活动、涉外会展、各种国际赛事、权威会议等提供必要的英语技能服务和帮助,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根据行业协会和合作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开发整合课程模块、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与海南经济的发展和海南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类人才技能素质的需求相适应,主动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需要。

六、结语

目前,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正按照以上思路,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广,善于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实践能力较强,又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为海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下).

[2]黄桂凤,刘莉.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