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42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1

关键词:高中哲学;学科素养;高中政治

如何在《哲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其次掌握学科知识也很重要,最后要树立正确的德育价值取向。

一、教给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教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方法。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知识与技能总是易于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只背会答案,考试时问题稍微变一下就不会做了,也不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去,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政治教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更要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各科学习效率。

例如,在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点概括为两大点: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意义、哲学的定义。在大框架的指导下,学生填充具体内容:哲学智慧产生与人类的社会实践,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生不断细分框架结构,在填充过程中回顾本次课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建立知识体系,深化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

第一课在教材上有9页之多,但对内容进行概括,其实就是三大知识点:一个主题(哲学的起源)。将如此之多的内容概括为几句简练的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语文、历史、英语、地理等学科知识容量大,学生每天在这些学科上付出很多背诵时间,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方法。教师利用列框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背诵诀窍,能有效提高学生提炼、概括、记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仅仅在政治课堂上,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可借用这些方法,优化学习过程,使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受益。

二、辩证统一观点,理性认识学科知识

辩证统一观点是整本《哲学》教材的核心内容,通过《哲学》的教学,学生应当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全面提升思维广度与深度。很多时候,学生背会了辩证统一规律和方法论知识,却没有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图象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疏忽对函数定义域的讨论,答题时丢三落四,导致失分,这都是辩证统一思想没有掌握的体现。

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课本上的事例,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生活,转向其他学科,培养辩证统一的思想意识。例如,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授课过程中,教材上列举了太阳风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一事例,案例后面留有思考题:请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两个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比如商品供需影响价格、函数定义域对绝对值的影响、“蝴蝶效应”、季风的形成等事例。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数学、地理等其他学科展开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联系的普遍性”这一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正确的观点指导学科活动。辩证统一思想能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深度与广度,拓展学习空间,激发探究欲望,学会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学会用矛盾、对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哲学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其他学科活动,学会更科学的生活。

三、渗透德育理念,树立价值导向

高中政治本应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典范,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高中政治课堂都置身于应试教育雾霾下,“呼吸苦难”。高中政治课堂成了考试的工具,缺乏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高中政治学科教研改革应当重拾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德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指引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培育出思想道德健全、学科素质扎实的综合型人才。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正是教师德育教学的绝佳时机,在讲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延伸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谈一谈你所崇拜的偶像,你认为他们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你应如何向他们学习?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2

关键词:中学教学;思想政治;创新能力;培养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

1贯彻新课标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老师独占讲台满堂灌,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学生仅仅满足于记住老师“讲”的,而没有动脑筋去想一想为什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上课“听”、考前“背”的学习习惯,这样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而新课标理念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变“我要学”为“我愿学”。在学习法律与道德关系知识时,教师举“见死不救”的反例,学生立即热烈讨论并提出许多问题,如“法律和道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哪个比较重要?”,“道德应当靠什么来维护?法律要维护的是什么?既然存在法律和道德的一致性,如何把握?”,“法律的制定要遵循什么原则?”,“我们怎么办?”……在讨论和激烈的辩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断对他们的想法加以肯定鼓励,使课堂讨论不断深入,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法律和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结论,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和法律意识。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言行,从而失去了创新的欲望、激情和动力。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将微笑带进课堂,建立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宽容的师生、生生关系,实行教学民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打破陈规,发表独到见解。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创新潜能。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时插问,有了疑,才能启动学生创新的闸门;学生敢对教材说“不”,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敢于对教师说“不”,鼓励学生独特见解,指出老师的错误,对教学环节作出评价。

3质疑求异求知,启发式教学,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起点,疑问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能否培养学生具有质疑的品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应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政治课文和案例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鼓励学生多维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和方案,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索去追求与众不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教学中,教师兴趣地问学生:“你们听说过打破玻璃不用赔偿的吗?”教师激趣地鼓励学生质疑,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启发探讨,知道“什么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权益”,“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如何保护合法权益”,“如何打击非法者”,“假如是你打破玻璃,你怎样做呢?”,“不赔可以吗?有何后果”,“赔多少合情合理?如何鉴定”……,让学生设想其它的办法,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学生思维活跃就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政治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积极地主动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思想品德课文,通过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思想品德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5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俗言说“实践出真知”。政治课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奇思妙计,有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它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检测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判断,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依据的提供。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利于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目的实现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探索活动经常开展,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宇明.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新形势:网络评价[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7).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必须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过硬的教师素质是基础

政治课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较强的政治敏锐性,不能为迎合学生兴趣而违反政治原则;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尤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政治课教师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要学习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知识,如财政、金融、税收和企业管理等,并关注其最新成果;要结合社会实际分析和回答学生关心的各种问题,要涉及其他人文知识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知识结构要精深而广博;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政治课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如何驾驭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何把教学内容和创新思维培养结合起来,如何选材、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当学生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对同一题目得出不同答案时如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寻求适合学生的探究方式,要促使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模式,以一种创新和探究的眼光看待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内容。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只有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在授课过程中,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典故和表演等)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又与现实结合很紧密,因此这方面兴趣的培养极其重要,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首先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的理智和情感都处在和谐状态,为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完成创造条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老师学会倾听、微笑和鼓励,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争辩,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与容纳不同见解。

四、学生的质疑是关键

古人曾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质疑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反馈评价、扩大思维广度,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怀疑和不受权威结论的束缚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所具备的特点之一。创新思维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不被已有结论所束缚;二是不相信答案的唯一性;三是不屈从于专家学者的权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传统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推断的依据是否严谨,是否还可以完善,倡导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

政治教师应坚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每一章节、框题规定的具体学习内容设疑,鼓励学生尝试探讨。

五、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核心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善于寻求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做到经验共享、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消疑解难,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主体参与的有效形式是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这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每框、每单元都设计了探究活动,为学生探求新知提供了空间。

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根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脱离了实际的政治课教学是空洞的、枯燥的,更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政治课应当是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创新来源于实践。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同时,学生的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外拓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各领域,对实际存在的某些重要社会现象或人们思想认识问题,进行实地观察、调查访问。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拓展教材内容上没有的知识。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以课堂为阵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任秀芬《浅谈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黄文锦《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4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能力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

针对高一经济常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的爸爸在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10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小王的爸爸下岗。但小王的爸爸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镇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委同志与小王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1)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教师放开让大家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培养学生观察力,从而来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做好参观前知识准备,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成、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3)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4)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

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5

一、引导多问,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有人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这说明思维总是从提问题开始,敢于提出问题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为此,在思品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思好问,提出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挑明认识上的矛盾,促使学生开动脑筋、闯开思路。例如:《难报三春晖》这堂课中,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我们应当怎样孝敬父母?②在这一周我能为他做些什么?③怎样落实孝敬长辈的计划?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就有较高的思维强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其“不耻下问”的主动性。

二、以生为本,积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

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以建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宗旨,去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参与,突出学法指导,突出启发思维等。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质疑。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巧妙提出疑问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比如,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这涉及到文理两方面知识,就其思想政治教学这方面,我采取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不仅是西部的大事,也是东部地区和全国的大事。并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个层面上加以分析。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课堂心理诊所”、“模拟法庭”,也有“哲理论辩”、“热点访谈”等,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辩证思维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要使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那就必须使思维有明确目的性。教师越是善于给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任务的性质,那么学生的智慧力量就越加积极地投入这种活动。要在教学中引入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教学方法,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科学研究的某些性质,带有探索的色彩。让学生通过这种教学,体会探索新知识的过程,萌动学习知识的创新动机。

(1)结合学情精心设疑,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是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出现的,要使缺少社会生活阅历的中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所概括的实际内容,就需要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学生比较熟悉或贴切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设疑,使学生带着疑惑到实际生活中去寻求真实可信的答案。

(2)灵活运用课本中“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小栏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设置的小栏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在“动态”中学习,克服在“静态”中死记硬背。真正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四、依托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32-01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形成多种思维模式,是当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每分每秒,从理论到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变他们的思维定式,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素质教育的优点越来越明显,高中政治教学受其影响也改变了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但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还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1]。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特点

(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思维模式,也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基础,高中政治重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逻辑思维的方式思考,首先问学生“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再问学生“有哪些内涵?”,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找到建立逻辑思维的意识[2]。

(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的相对容易掌握,但辩证思维较难形成,需要在教学中慢慢形成。高中阶段是学生辩证思维形成和爆发的阶段,而政治学习是辩证思维培养主要途径,在整个高中政治教学中,由深到浅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比如,在讨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但要公有制要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公有制经济是否会制约其他体制经济的发展?”。学生通过思考理解了辩证思维的本质,学会使用这种思维模式解决问题[3]。

(三)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高中学生学习知识,为了将来更好的利用,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逐渐形成。经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及其本身对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对政治学领域开始自主的探索和创造,对政治知识有自己的见解,创造性思维逐步形成。

三、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政治的学科知识难度加大,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望而生畏”的现象,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学好政治这门功课,进而培养多种思维方式。很多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高中政治学习的兴趣要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授课方法,结合高中生关心的奇闻异事,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兴趣。高中阶段,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书本上的内容满足不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课本知识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二)拓展思维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方法。人类思维往往通过疑问的产生而打开,因此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求其对所学知识能提出疑问,才能引导学生走上探索之路。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与政治联系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你认为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谁,谈谈你对他(她)的事迹?学生对问题的热烈谈论,锻炼了他们的多种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我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三)强化“个性化”教育的意识

每个老师都知道爱迪生、牛顿、华盛顿成长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应该是不同的,这与素质教育提倡“个性化”发展的理念相符。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面对同一个的问题,给出相同的答案和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思考结果的不同,说明学生的思维方向不同,对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意义重大。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声说出来,不要只是死记硬背政治知识,倡导学生用自己理解重新组织课本的内容。比如说在讲述当今世界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列出什么是机遇,什么是挑战,期间不要干扰学生的思考,不要否定学生的想法,最后可以告诉学生机遇和挑战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学生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理解,辩证思维得到了很好地锻炼[4]。

结束语:我们的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全面培养高中学生的各项素质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好的作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种思维能力共同作用,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了政治学习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更加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冬怡.在政治教学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6)

[2]游庆红.刍议创新能力在高中政治课中的培养[J].湘潮(下半月).2011(06)

[3]余希望.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22)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7

大学生党建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党建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政治觉悟普遍不高、大学生党员在党建方面缺少主动性和创新性。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推动大学生党建创新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主要方法包括: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培训,提高思想觉悟;改良高校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主动性;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思维。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在逐年上升。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保证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重要举措。党的十报告专门用一个章节强调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要求。大学生党建首先也要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研究大学生党建科学化必然离不开大学生党建的创新研究。

一、大学生党建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高校党务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大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大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大学生政治觉悟普遍不高当下,大学生党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大学政治觉悟普遍偏低。受到当今时代的影响,大学生普遍不关注政治,他们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时尚、娱乐、购物、游戏方面,出现了政治冷漠的尴尬局面。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以大班课的形式开展,几百人同时上课,授课教师不能顾全所有人,甚至只能认识其中的一部分学生,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又因理论知识枯燥而对其毫无学生的兴趣。这些造成了对大学生政治理论的培养达不到预定的目标,上课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对大学生政治觉悟的养成意义不大。

2、大学生党员在党建方面缺少主动性大学生党员因其角色的特殊性,其工作的能力和成熟度都不高,在党建方面主要表现为缺少主动性。大学生党员年龄较小,处于刚刚接触社会的阶段,他们对于很多新鲜的事物都保有较高的好奇心。对于入党这件事,很多人也是因为好奇、对就业有益等方面的原因才选择加入党组织。在党建方面,他们缺少经验,对党的工作了解不多、知之甚少,缺少主动性。

3、大学生党员在党建方面缺少创新性大学党员在党建方面不仅缺少主动性,还缺少创新性。如前所述,大学生党员政治觉悟偏低、缺少主动性,在党建工作中,往往是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和经验,没有任何的创新可言。党建是一门学问,大学生党员在党建方面的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经验方法方面都有欠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创新性的缺失。

二、大学生党建创新对策研究

提高大学生党建的水平、推动大学生党建创新,是当下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党建创新,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具体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培训,提高思想觉悟政治理论培训应该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日常培训,党抓不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首先就是加强对他们的政治理论培训,用政治理论武奖头脑。把上党课作为一项常态工作,不搞形式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会。政治理论是党员思想的生命力,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党员很难正确的开展工作,也很难选择好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党建创新之路才能开启。

2、改良高校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要不断研究如何改良高校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提高授课效率。不断优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优秀的授课人才。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不断研究、不断优化,把科学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讲授,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坚持杜绝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采用像专业课那样的小班授课模式,保证每一名上课的学生都能学懂基本的政治理论。通过改良授课方式,可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水平,党建面临的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3、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主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党建主动思维,尤其是重点培养大学生党支部的干部成员,让他们在组织中承担起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导角色,带动整个党组织绽放活力、推动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大学生都处在青春活力、激情四射的年龄段,一但把他们的热情引导到党建工作上,那么党建工作必然将释放出无限的潜力。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主动性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组织关怀让大学生党员感受到组织生活的温暖,培养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通过开展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让他们把热情投入到党建上来等。

4、多措并举,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思维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如火如荼的在中华大地上拉开帷幕。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思维也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应运而生。培养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思维,就是把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在党建这一具体工作上来。大学生党员是最具生机和活动的一个党员群体,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有很多创新的“细胞”,稍加激励和引导,就会激发强大的创新动力。主要方法包括: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大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验证自身想法的练兵场;通过开展学习活动,让大学生党员了解各个先进党组在党建方面的先进经验,启发他们结合自身党组织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党建工作;带领大学生党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为党建创新提供土壤。

大学生党建创新是一个应当长久研究的重大课题,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党员的特点,将会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党员党建创新任重而道远。如何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创新活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党员在党建方面的积极性都将是这一课题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王卫红.大学生党建科学化实现机制探析[J].世纪桥,2013,(9).

[2]卢英.大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8

一、何谓批判性思维

对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学者任长松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指这样的思维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判断(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论证过程)所开展的深入系统的审视与质疑,严谨的比较、分析与评估,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提出新的更科学全面、更系统完整的判断(观点)、做法或论证[1]52。学者刘儒德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2]。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等要求,这些提法均与发展批判性思维相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在于给学生多少高深的理论,而是提倡学会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探索性思考,并从中获得真知[3]。下面笔者就结合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谈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几点体会。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在复习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步骤是:第一,选定有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议题;第二,精选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典型史料,基于史料提出并探讨有意义的问题;第三,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辛亥革命》一课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选定如下几个议题。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孙中山曾说过:“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一逃。倘瑞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武昌起义是一场由突发的士兵起义点燃的,看似偶然,但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蔓延大半个中国,最终使一个统治二百多年的王朝轰然倒塌,则绝非偶然。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可以出示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1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2革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个一味和野蛮专制的政府,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分组讨论:材料1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议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思想和民族危机等方面正确分析革命爆发的背景,得出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并懂得如何反驳革命偶然性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评价南北议和和袁世凯上台?

关于南北议和以及对清室优待的具体内容,教材虽然没有展开,但这对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很重要。政治斗争或社会革命,不是流血越多越好,不是破坏越大越好,在很多时候,妥协也是一种智慧和美德。辛亥革命从一场流血的革命开始,最终成为一场不流血的社会变革,这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传统观点认为南北议和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其实,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主动选择的结果,如孙中山回国后曾说过:“今日中国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开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他表示:袁世凯虽不可信,但利用他清廷,“胜于用兵十万”[4]344。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和平转移政权,社会基本稳定,没有革命通常所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流血、牺牲、破坏和杀戮。它是一次胜利迅速、代价很小的人道主义的革命。在世界革命史上,这是少见的例子[4]361。

在提供相关材料、介绍上述观点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清帝退位的同一天,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旧势力的让步,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你如何看待这一做法?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智慧,这一点学生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感悟,这里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没有采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的传统说法,而是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这是比较慎重的。以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经验及社会威望而言,袁世凯确实是当时的不二人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孙中山曾多次表示让位袁世凯,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宽广政治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另一方面也是革命发展的需要。但是,袁世凯作为旧官僚,具有浓厚的封建王权思想。他在掌握最高权力后,千方百计地试图摆脱民主共和政制的牵制,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修改临时约法,抛弃了革命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民主共和政治,最终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正如唐德刚所说:“袁只是个老官僚、独人班。他所争的重点实在只是个人的权位和荣誉,而他的对手方,孙、黄那一伙所争的,则是千万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使命,两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5]所以袁世凯最后走上失败也是必然的。通过对“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讨论,引导学生对“窃取”之说进行质疑和探讨,理解孙中山和袁世凯二人在理念与境界上的差别,学生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如何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一大成果,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般而言,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都会将其作为重点,呈现具体法律条文,提出如“该宪法体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哪些观念?其归属体现了什么原则?约法规定实行什么政体?其目的何在?”等问题。这当然不可缺少,但不能仅限于此。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缺乏民主法治的传统。清末民初,内有地方割据,外有列强侵扰,正所谓内忧外患,因此总统制应该比责任内阁制更合适国情一些。孙中山先生深知这一点,因而在建国之时就力主实行总统制。可是在防止袁世凯独裁的动机之下,最终《临时约法》中采用了责任内阁制。虽然它的用意在于保护革命成果,但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建立初期,它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客观上是逼迫袁世凯以后不得不违反《临时约法》[6]242。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历史问题,可以将这一时期发生的主要史实呈现给学生。

1912年2月6日,临时参议院开始审议《临时约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2月14日,临时参议院接受孙中山辞职;2月15日,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3月8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3月11日,《临时约法》由孙中山正式颁布。

在阅读和思考这些主要史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并认识到,《临时约法》规定的责任内阁制不符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它还首开因人立法之风,而且其制定的程序也有问题。这对约法后来的命运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过程相比较,从制宪代表的广泛性、制宪所花的时间和对焦点问题的争论是否充分等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或许正是这些不同才影响到两部宪法的不同命运。

(四)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了专制王朝,建立起中华民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改变了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政治史的发展基调。但是,革命还外在于一般民众,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依然如故,因而,清朝的覆灭并没有使传统社会随之湮灭,而是使它越来越混乱[6]233。所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说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其中的“逐渐”意味深长,不能忽视。2012年上海高考历史卷有一道题目,引用民国初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对女子学校和女子教育的言论,让学生谈谈对民国初年社会的认识,就涉及了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思想杂陈这个问题。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对南京附近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结果刊登在上海《时报》上。统计表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1913年时孔子、孟子还高居前列且遥遥领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怎样的状况?孔子、孟子和孙中山位列前三名又说明了什么?冰冷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社会新旧思想杂陈,传统思想影响仍然很大。所以,不要以为一次革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异常艰难,转变虽然艰难,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逐渐”一词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不是简单的反叛和否定。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用自己的经验和事实去重新审视,审视观点是否有逻辑,是否有道理[7]。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培养学生一种质疑和探究的精神,是一种走向完善的努力。如果经过批判性思考,认定是错误的观点、做法或论证,当然是要否定的。如果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疏漏的观点、做法或论证,应该给以补充和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的本质就是审视、分析和评估[1]52。

二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将其有意识地纳入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加以渗透。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形成准确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才能对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总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确定目标,长久坚持,就一定能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长松.如何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56.

[3]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08(6):5.

[4]杨天石.帝制的终结[m].长沙:岳麓书社,2013.

[5]唐德刚.袁氏当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眼前的头等大事。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支配者,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就不喜欢。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倡导主动的多样学习方式,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二、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只有在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充分表露和发展。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提问,在争辩中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扑捉思维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上的创新,先要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思维定式法、放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想,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四、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大学生应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10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课题。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两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拳头加枕头的电视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长大。和过去的得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当然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就更强烈。但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也更突出,这就使多年来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陷入困境之中。

但是,今天的中学生就是下个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明天的中标准。高层次的人才要求和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竞争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参与竞争者自身应当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多方面的才能。坚韧不拨的意志和求实进取的开拓精神,而这一切要靠教育。靠锤炼才能取得。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特定的不可取代的功能如何才能坚持和完善这一功能,方法很多,就教学而言,我认为必须立足改革,探求新路。

1.必须转变观念

从政治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政治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为了应条条",使政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中学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任何统治阶级在维护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时,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工具,特别是要利用这个工具造就他们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求有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观。价值观。伦理观与之相适应,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接班人。否则,我们的事业就难于发展。从这个高度来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者的要求,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阔展性、想象性、假设性、跨越性等特点,它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观察、思考、分析、理解,从而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打破常规,用前所未有的感知理念去想象和假设认知事物,提出新的独道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下作中,教师应将教材重难点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质疑情境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质疑精神是何等重要。质疑的关键是思考。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在民主、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表现和拓展。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倍加保护和引导。如教师在教学政治概念、原理和一些重难点和社会热点时,要巧妙的设疑引思。在问题提出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各种回答进行评议、辩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看教材相关内容,发现自己的观点有新的见解时,教师再给以充分肯定,使学生休会到一种创新成功的喜悦。

4.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新特点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良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我们必须针对他们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归纳起来有"读议讲练"教学法、"提纲导读"教学法、"问题解答"教学法、自学习讨论教学法、能力训练法等等。"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政治教学方法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更丰富更新颖。政治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育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为完成这个历史事件,我们必须立足改革,走出困境,重塑政治教育的新形象。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们必走下去。

例如:政治教材中对"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一章节的学习,第一步老师可以搜集学生对"好习惯"这一概念的认识,并提出"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向培养好习惯"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

结语:总而言之,政治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教师摆脱旧观念的影响,开创新时期的教学思路,逐渐改变应试教育下,过分重视分数以及升学的现象,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建立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范红军.高效互动――营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关键[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3):61-63.

[2]葛林.政治课教学开展师生有效互动之我见[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11):38-40.

[3]韩波.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的方式及其运用[J].漫迷(素质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