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十篇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十篇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33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1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2

一、课外阅读指导应由功利化转向人本化

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常听见一些语文教师对家长或学生说:“平时要多读课外书,这样才能写好作文,才能做好试卷中的课外积累题。”这样的说法把课外阅读的目的功利化、狭隘化,让学生和家长形成了一种错觉,似乎进行课外阅读仅仅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或做好试卷中的相关试题。学生带着提高成绩这一功利化的目的去读课外书,读书的目的全是为了应对考试,读书的乐趣无从谈起,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也能够看到,带着功利化的目的去读书的孩子,当不再需要面对考试时,有很多人也“顺理成章”地放下手中的课外书籍。可以说,这种功利化的课外阅读指导思想与“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喜欢上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的指导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培养“人”的一种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丰富人、纯洁人、提升人、发展人。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应去除功利化因素,转向人本化。要站在为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提高人生幸福感的高度来认识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和作用,而不能把课外阅读指导的目的简单地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考试分数。在进行具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那些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可以丰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的书。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人本的课外阅读氛围,让课外阅读的过程成为学生放松、滋润、快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亲近书籍,把书籍看作自己的亲密伙伴,自由地在书海中进行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积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香的浸润,不断从书籍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品味读书的乐趣,形成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最终获得能力的提高与心灵的成长。

二、课外阅读指导应由简单化转向具体化

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必须实现课外阅读指导从简单化向具体化的转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做好阅读规划。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145万字。具体分解为:低段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针对学生所处地区与个体的差异,这些数字还可以向上作相应的浮动,但教师应以这一战略性的规划为准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其次,推荐阅读内容。语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积累程度精选出一批情趣高雅、经典耐读的书目,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读。北京清华附小就有一套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这个书目具体到每个年段,且分为必读与选读两类。低年级以简单通俗的绘本、童话为主,中年级逐渐加入儿童小说与散文,而到了高年级就加入了一些更富思想性、艺术性的经典著作。这套具体的书目,犹如一张藏宝图,让学生在茫茫书海中轻松地撷取到精华。笔者认为,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推荐书目中加入传统文化经典、历史、诗歌等内容。第三,丰富阅读形式。除了让学生在校外进行常态化的自由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随文阅读,如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让学生去读《城南旧事》;进行专题阅读,如在假期中以“科幻”为主题寻找此类书籍阅读;进行集中阅读,如师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同读《爱的教育》。第四,注意阅读反馈。缺少科学的反馈环节,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往往会流于形式。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反馈体系,是当前语文教学探讨的一个热点。笔者常请家长用书信来反馈学生在家阅读的情况,组织学生在小组读书会上相互评价反馈。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交流课、阅读竞赛、专题展览、成果评比、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阅读反馈。

三、课外阅读指导应由运动化转向常态化

现在很多学校都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学校经常会组织一些以课外阅读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读书节”“经典诵读”“读书周”“读书月”等。但我们也经常发现,当活动开展时,阅读指导进行得轰轰烈烈,读、议、演、写,热闹非凡,但活动结束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书是高山,书是海洋,读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想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收益,必须浸润在书的海洋里,长期而耐心地去感受、安静而仔细地去汲取。我们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也须坚持常态化的原则。那些突击式、运动式的课外阅读指导也许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和书籍来一次亲密的接触,但从长远来看,突击化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丰富其阅读积累来讲,也只能是隔靴搔痒。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3

一、课前要通读

小学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短的有几百字,篇幅长的有上千字,课前教师如果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势必会给课堂的讲读教学设下障碍。因此,课前通读课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布置阅读任务:读几遍课文,要读得连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要查字典或词典;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再读一遍课文。

(二)检查阅读效果: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检查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时是否懂得了书上的批注。教师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上要精读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提的要求不能太高,应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阅读的步骤要有层次性,能体现教学目标的梯度。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的第四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阅读训练: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怎样描写杨梅果的形状,以及品尝杨梅果的感觉(找出有关词语,画上“”);再读一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想一想,体会杨梅果的可爱;读读,议议,讲讲,悟出杨梅果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杨梅果的可爱。

(二)指导阅读的方法

1.读思结合。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助思。宋代的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通过边读边想,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文字意义,尽知课文内容。讲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他们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括,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回答问题。

2.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首先是拟定“议”的话题,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来设计议题;其次是调动学生“议”的积极性,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人人发言,各抒己见;第三是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要参与讨论,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例如《跳水》一文,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受到的启发和教育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开玩笑不能开过了头;有的说游戏时要注意安全,不能逞能;有的说,遇事要多动脑筋,不能蛮干;有的说,发生危险时不能慌,要急中生智……

值得提出的是,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认识产生模糊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反复练读

1.阅读方式的选用。刚接触课文时,宜采用出声读,读得朗朗上口,不添字,不丢字;思考问题时,宜采用默读,虚心静虑;品味语言文字时,宜采用轻声自由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此外,还有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选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

2.反复练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要把阅读安排写进教案,从初读课文、讲读课文,到总结课文,都要有阅读训练;二是保证阅读效果。崔峦先生曾经指出:“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地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通过阅读,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升华思想。

三、课后要多读

课内学知识,课外练能力。课后多读:一是要再读一读课文,课上理解了,课后要消化吸收,测试自己积累了哪些词汇,懂得了哪些描写方法;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背诵下来,储存在自己的记忆宝库里。二是要多读课外书,利用迁移规律,把课内习得的方法运用到课外,丰富知识,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还可以在阅读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达情感的方法,达到提高写作的目的。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4

一、课外阅读现状

与课内阅读相比,课外阅读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我对任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基本没有进行课外阅读,少数能读些课外读物,但由于其阅读的动机各异、水平不一、方法各式各样,阅读内容也良莠不齐,有超过80%的学生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涉及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有的甚至将一些不健康的读物也纳入课外阅读的“菜单”。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不爱读”。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多数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认为与其花大量时间阅读课外书,不如做些练习题、抓住眼前的考分划算。在这种心态下的课外阅读,带有了相当浓厚的消闲成分,小品、幽默、卡通画册成了学生主要的课外阅读读物。或者阅读资料仅限于中考试卷中考查的几项内容,阅读书目也在中考考查项目的范畴,只过分强调对指定信息的提取,而忽略了阅读文本的人文精神,不关心了文本对心灵世界的影响和塑造。

2.“不会读”。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面对纷乱复杂、鱼龙混杂的图书,无从选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于是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卡通画册、口袋书充斥了学生非常有限的阅读空间。犹如婴孩学语、文理不通、未经语法规范过滤的一些网络语言让学生争相效仿,让语文教师头疼不已。

3.“少方法”。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造成阅读上的高耗低效。

4.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反对。家长老师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阅读课外书籍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受到严厉批评或书籍被没收,情况严重的连阅读报刊、杂志的权利也被剥夺。

农村初中学生量少、质低、效差的课外阅读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不当阅读和阅读不足的影响是巨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的影响。不当阅读和阅读不足不仅影响语文课的学习,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文错字、病句连篇,考试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以致总体成绩难有突破。

2.对知识的影响。表现为知识储存少,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没有语感,思路狭窄。

3.对能力的影响。缺乏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思想僵硬,不善变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策略

首先,语文教师需强化课外阅读要求。教师的要求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至关重要,没有教师的外部强化,许多学生就会放弃课外阅读。根据学生的发展具有未定性的特点,教师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外部强化和指导,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明确阅读要求,设计阅读提纲,写出阅读心得,检查阅读笔记等。

第二,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例子。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语文教师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

第四,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列出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采取具体的措施督促落实。作品应与当今的社会风尚有关,同时通俗易懂,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共鸣。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也要十分重视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获得新知激起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使阅读成为“悦读”

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可见,以“情趣”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上的导航,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就避免了教学中只重语言训练,不重精神陶冶;只重机械分析,不重学习过程等近乎“残忍”的语文教学,保护好学生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语文素养便会提高。对老师而言,在“情趣”上下的工夫是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因素,语言情趣的发挥,是对认知过程趣味的体现。对学生而言,“情趣”体现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就是:觉得阅读内容有意思,想研究朗读;老师说话有意思,想听;阅读过程有意思,读、说、画、演皆想尝试;阅读结果有意思,愿意记诵;阅读体验有意思,是一种享受。情趣导航,以“趣”动“情”,以“情”促“趣”,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途径。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一)做好读物推荐。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四个途径向学生推荐书籍: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

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如:今年“神舟五号”飞上太空,振奋人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报道,了解事件始末。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应用课堂中学到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只有正确的方法才有正确的读书体验。

(三)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四、加强朗读,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感受阶段,抽象思维还很薄弱,向他们讲解词语的意思,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而很难让其接受。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在适当点拨的基础上,再加以感受理解,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而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也更加直观形象。我在教学过程中用指导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反复揣摩,渐渐领会其意是较为妥帖的方法。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通俗易懂的句段,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6

一、“阅读反思”的语文教学价值

杜威指出,反省思维(反思)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惯、确定和和协的情境,从而解决疑难,获得知识、经验。[1]“阅读反思”是阅读学习过程中一种回顾性思考,它指作为学习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认识、考察、判断自己已亲历的阅读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而获得自我体验、自我建构。“阅读反思”对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及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反思”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反思”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主体对自己阅读学习过程的检视和评价。一方面,在反思的过程中,学习者自我检查学习情况,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就课堂阅读反思而言,这种及时性再认或回忆,能实现对文本知识的高效记忆;另一方面,课堂反思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化。“理解就是个体逐步了解事物的各种关系、联系直至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2]。课堂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理解,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学生在反思活动中,进行阅读回味与思考,使理解力、想象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得以有效生成。

其次,学习反思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与方法。反思不只是对已学课文的简单回顾和再思考,还是一个认识自己阅读效果、阅读方法的过程。在反思活动中,省察、分析自己的阅读学习过程、方法和思维方式,这对学习者提高学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学习最终是学生自我需求、自我处理的过程”,所以他们必须“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认识过程、学习能力水平,已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改进自己学习的决策”[3]。通过“反思”,可使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与方法得以不断改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的操作方法

从不角度,可对阅读反思作不同的分类:从反思的内容看,可分为知识性反思、学法性反思、情绪性反思等;从反思的时段看,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等。反思的内容不同、时机不同,其功能和操作思路也不尽相同。

近年,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设置“反思”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旨在引导学生对课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回忆、检查和监控,因此这一环节宜安排在本节课知识学习之后、下课结束之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效果如何,怎样做会更好等。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的。

1.创设反思情境

静心,是进行反思的前提条件。朱熹认为:“心地本原虚静明澈,方能察见几微”。“始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定”。静,才能心定,心定才能更好地思考。在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落花生》之后,先让学生身体放松,心无旁骛,静心而坐,为反思创设安静的课堂氛围和安宁的个体心境。

2.提出反思的问题

要以具体问题为依凭,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初始阶段,主要可由教师提出反思的问题,以后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我提问。

(1)对本节课所学课文知识的回顾。①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②学习了这篇课文领悟到了什么?③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为什么这样写?

(2)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检思。①注意力是否集中?②是怎么学的?效果怎样?③在学习方法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回忆与思考

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依凭问题逐一回忆、检查、分析与评价。根据反思内容的多少,给学生适当的反思的时间,一般以3~5分钟为宜。在学生反思时,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

4.交流与分享

在静心回顾、检查与评价之后,接着让学生交流、分享反思的收获,促使学生对已学课文知识记忆、理解,达到视界的融合,智慧的碰撞,以及学习经验的相互补充。

例如,交流对(1)类问题②的反思收获时,有学生说:“我想做人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也有学生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交流对(1)类问题③的反思收获时,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课文中作者对种花生过程以及姐姐、哥哥和“我”的话写得简略,对父亲的话写得详细,因为这样写才能突出重点。

可见,通过对阅读反思成果的交流和分享,能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并使他们对阅读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有所省察、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58.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评价指导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78-01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以追求分数为目标,忽视了孩子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重课内,轻课外,导致学生中出现诸多不良阅读现象:阅读面窄、量小,时间没有保证,方法不科学。使得学生的课内所学得不到课外的有益补充,而且学生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与运用。这样不仅没有真正落实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当然也就无法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开学初,我们通过学校科研室分发的调查统计数据,从中了解到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没有把课外阅读实践纳入评价的范围,评价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导向作用不明确,导致淡化了教师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和有效的引导,以致学生阅读长期低效。反过来,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因此,唯有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进行改革,把课外阅读实践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家长的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教师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获取课外知识,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强化课外阅读,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大量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五年段全体备课组结合五年级教材、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特点,把课外阅读实践作为本年段评价探讨的重点,通过问卷调查,制定相关评价项目,关注阅读全过程。注重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评价促进学生阅读,最终落实语文综合素养的达成。

一、注重落实,强化课外阅读指导

1.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每周开放1-2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如五年一班根据本班特点成立了“小百花文学社”,利用每周二下午第一节课开展活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作业减少了,自由阅读的时间也就多了。如每天中午班级图书角开放;每周一次学校图书馆借阅;每周四图书兴趣小组活动交流;每天十五分钟看书报、听新闻作摘记等。

2.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各班结合班级情况,教师指导意图,进行个性化活动设计。如五年一班成立了“小百花文学社”开放8个专栏。活动形式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好的读书笔记展评等。

3.指导落实。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兴趣,提示方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写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从网上下载资料等。对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4.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统计,对阅读笔记要经常检查,以督促学生形成习惯。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二、多元评价,刺激语文综合能力

通过评价,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学生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对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总之,评价力求体现以下五大原则:1.评价从多角度;2.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3.评价反映教学信息;4.重视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三、评价刺激,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1.知识效益。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可以缩短时空距离,让孩子漫游世界,想象未来,唤醒历史,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素质的提高,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2.智力效益。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后进生的出现就是因为思维弱。而转化后进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他把阅览室称为“思维之室”,如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开发智力的沃土。

3.教育效益。书是汇集人类文明的宝库,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通过大量阅读,使孩子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培养了审美的敏锐性,陶冶了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增进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形成。

4.读书品质效益。课外阅读由于不受课程限制,学生自由支配的机会更多,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创造学习的品质。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在知识世界熏陶下,在尝试学习的愉悦中激发兴趣,这种兴趣因为来自于内因,更容易延续,以致达到持久。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8

一、自主阅读与引领阅读有机结合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钻研课文、理解课文。引领阅读是由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引导阅读是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服务的。自主阅读既是引领阅读的基础,也是引领阅读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引领阅读,教师能给学生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技巧和正确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又能强化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反馈信息,从而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改进后续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促进引领阅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自主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深入钻研,积极思维,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在阅读方法、步骤、规范、心理训练等方面作好合理安排,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和实践。自主阅读和引领阅读,可以说是相互给力、共进双赢的关系。

二、教给学生三种科学阅读方法

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重点,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可对中学生进行如下阅读技能训练:

1、朗读。它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丰富、更完善地表情达意。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正确清楚的朗读、准确流畅的朗读和传情达意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

2、默读和速读。默读是大脑将视觉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速读也叫快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和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有效的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复述是学生对课文保持原样或重新组织语言叙述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强理解和记忆,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实现的。

三、培养学生三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不要一味地给学生讲解灌输,要注重培养中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画、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对重点词语、意思不懂或理解不清的词语、精彩的词语等要写上自己的见解,生字新词作上标记,以便和同学交流。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读、自学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3、阅读卫生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讲究阅读卫生。

四、重视课外阅读的三个策略

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起到强化和促进作用。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会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但是,课外阅读的自由性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指导。

1、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励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与课内有联系,使课内外相互促进;要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应尽可能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

2、及时检查评比。其形式大致可以这样进行: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介绍经验的文章,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9

一、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营造一种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而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我们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教学《九寨沟》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九寨沟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教学《秋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的足迹;教学《第一场雪》一课,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教学《放风筝》一课,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教学《荷花》一课,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以活化阅读内容,丰富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

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知识的渗透、整合。

小语阅读活动是一次系统活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就强调学习过程中经验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观赏和评价的能力。”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指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作整合、归纳、回顾,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让学生归纳总结学过的写景的文章,感受写景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学过某家的作品,去理解、评价其作品的特点;让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春天的诗句、文章,去欣赏、去体会,等等。

小语阅读课同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阅读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可找出阿炳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学生情操,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四)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我认为,要在保质的前提下达到140万字的阅读量,必须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借鉴山东烟台双轨教学实验的经验,加强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联系。在课内,应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

课外阅读指导教学反思篇10

一、数学课文的特点和阅读的基本要求

数学课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文。这不仅反映在在课文的内容上,而且明显地反映在表达的方式上。其特点是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既有文字叙述,又有含各种数学符号的式子表示,数学语言符号化,还有图像表格等等。因此,阅读数学课文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方法。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要把句子读通,进而理解课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理解所学的知识,不是靠单纯的阅读奏效,而应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采用“读、讲、议、练”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要动手计算、分析、对比、归纳,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对于不同的课文,阅读要求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初始阶段应对不同的课文和要求为学生作示范性的阅读,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和相应的检查,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二、指导学生阅读的几种基本方法

1.设置疑问导读,形成完整的概念

数学课文中的新概念往往以两种方式引出:一是在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后归纳,对此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另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给新概念下严格的数学定义。例如对函数单调性定义进行如下的问题设计:列举具有单一单调性的几个函数的图像,问题1: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上述图像的特点?问题2:如何理解“增大”的词义,问题3: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增大”,问题4:如何体现两点的任意性。通过上述设置疑问的导读,不仅理解了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作了一次如何阅读数学概念的示范。

2.指导思想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

数学理论的发展总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来实现的,某个数学问题的解决,总是将其转化为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的。因此,经过合乎逻辑的思维,实现“转化”是发展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方法的指导。例如,贯穿于整个立体几何学科的基本思想在于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研究,立体几何中的解题方法,如作截面、辅助平面、投影、展开等都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手段。又如选修4―3在学习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即|x|0)型的不等式的解法,我先复习数的绝对值定义和几何意义,并增加引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x|3,根据学生的解答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再启发学生归纳出这样的结论: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实质上是利用绝对值的定义,把原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组),再应用原有知识获得解决,继而启发学生说出不等式x3的几何意义,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由学生根据几何意义直接写出不等式xa(a>0)的解集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此时再小结一下,上述两种类型的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有了利用绝对值的定义或其几何意义把问题转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组)两种思想方法,一般地这两种转化的思想方法都可用来解更为复杂形式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当学生再接下去阅读课文中另外三个例题时,进一步启发他们应用“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转化为xa(a>0)型的不等式来解,就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进而转变成学生的一种能力。|

3.指导反复阅读,使知识结构化。

阅读应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不仅在预、复习时要认真阅读,而且在单元、期中、期末复习和毕业复习时都要反复地阅读课文。只要初次阅读时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来的反复阅读不会花时很多,后面的反复阅读重点应放在知识结构化上。这不仅要求学生在形式上把所学过的各种数学知识画成表格或树枝状图形去记忆,而且要求正确地理解各部分知识的理论并能加以应用,纵横联系,前后呼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网状结构。“理解”就是知识掌握的核心,是知识得以保持应用并实现迁移的关键,“理解”就是将新的理论同化于已有的理论体系中去,并能促使这个理论的今后发展。为此,要求学生在单元复习阅读的同时,认真进行知识小结,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定理、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概念、定理和公式的主要应用;主要的解题思路及典型例题;自己多次出现差错的原因分析等。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归纳。通过这样反复阅读,多数同学都能看着书本上的目录讲出各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前后内容上的联系知识结构体系。

4.指导课外阅读,培养自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