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专业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03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职业化、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10―0138―02

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这一角色定位提出了辅导员的角色任务主要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24号令也提出辅导员应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在现实的情况下,高校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的要求分成三种情况:第一,专业淡化,不对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做要求;第二,人文社科基础,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第三,专业对口,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者相近。〔2〕无论是何种专业背景,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时,有其优势,也有不足之处。在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实状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指导下,近年来,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就目前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构成来看,淡化专业要求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强调的是爱心、责任心、人际交往、协调和管理能力;具备人文社科专业基础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强调的是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辅导学生成长、生涯规划等需要具备的学科背景;具备与学生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强调的是与学生的共同语言。辅导员千差万别和各具特色的专业背景,在现实的工作中表现出了种种的差异。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代的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不愿意被束缚和管理。在学生的群体中,又容易出现思想偏激、丧失学习动力、心里有特殊障碍、专业发展不明、生涯规划不清等一系列问题,仅仅囿于某一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难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复杂情况。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多重角色任务使得辅导员工作容易迷失自己的工作目标,陷入具体的繁琐的行政事务工作中,找不到职业的目标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无限责任,又容易使辅导员缺失积极上进的动力,没有自己的职业归属感,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

二、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艰巨性、必要性和辅导员多重角色任务与无限责任等因素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的环节,大学生合力育人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把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优势发挥出来,必将有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专业优势性的需要

当前开展辅导员选聘工作时,基本要求是具备研究生学历,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从专业构成来看,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还涵盖了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从比例上来看,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辅导员比例较大。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是充分利用辅导员高学历的教育成果、专业背景知识,发挥其专业优势的必然需要。

(二)进一步优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需要

在当前形势下,专业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通过课堂教育达到的育人效果,这些教师的育人成果可以通过课程的考核表现出来。而辅导员相对于专业教师,没有稳定的教学空间,没有固定的育人场所,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在学生休息的寝室,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地点,育人效果则通过日常的点滴工作体现出来,比如奖助勤补等工作,或者是特殊的事件,比如十佳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之长、跨度之大更需要辅导员充分的发挥专业背景优势。

同时,对于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社会形势,面对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学生思想变化快、跳跃大,会不断出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因此对于辅导员来说,迫切需要发挥专业背景的优势,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管理和服务育人的手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辅导员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不像专业任课教师有常规性的晋升渠道,辅导员虽然可以通过评职称定级,却也存在着不少的难题。2014年3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但目前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辅导员主要工作的重点是日常事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细微的事务工作,辅导员难以从这些事务性工作中脱身,而且一旦脱离,又容易造成管理和教育的分离。因此,辅导员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能够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找到职业价值,也为优化辅导员队伍,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铺垫基础。

三、辅导员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抛弃在工作之外,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从目前来看,发挥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或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平台,且由于事务性工作过多,很多辅导员没有时间参与到这些工作中去。有的高校虽然有平台,但却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辅导员虽然可以通过科研来展示个人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成果,但又缺乏交流和指导,导致没有明确的发展的方向。辅导员虽然可以走上讲台,又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充分的备课,导致课程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需要提出可行性的策略,有效地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

(一)努力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积极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从辅导员的角度来说,辅导员应该积极利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中文专业的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优势,结合传统文化,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利用心理学的指示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打开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芥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学习法律专业的辅导员,在学生校规校级教育和敏感事件发生的时期,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该搭建行之有效的平台,使辅导员走上讲台制度化。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搭建平台的同时,学校应积极研究相关实施方案,为辅导员走上讲台提供时间和智力支持,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校可以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知识,开设选修课程,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也可以开设相应的讲座,结合个人的专业特长建立讲师团,向全校共享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范围。

(二)整合辅导员团队,建立联合工作室,充分发挥辅导员团队专业知识的力量。

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对于辅导员岗位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整合辅导员团队,充分利用辅导员在各自专业背景方面的优势,开展联合育人工作。对于一个学生培养单位来说,如果聚集了具有与学生一致的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具有管理学背景的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那么这个单位的辅导员团队力量是足够强大的。当然,联合育人也需要平台,也需要提供必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支持。因此,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联合育人工作室,把联合育人制度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

(三)积极鼓励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研究工作。

积极鼓励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研究工作,一方面,积极鼓励和组织辅导员在本专业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为申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储备知识和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要营造辅导员开展本专业背景下科学研究的氛围,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当前高校重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背景下,辅导员可以深入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结合个人专业背景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辅导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发挥好辅导员专业背景优势,探索可行化的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为辅导员在本专业的知识背景下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支持,一方面增强了辅导员学术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力,另一方面也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发展,探索个人职业价值,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农雁淇.高校辅导员学科专业背景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右江民族医学学报,2012,(06):830.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1、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2、主干学科:公共管理。

3、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法学概论(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工程项目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

要建立政事分开、管理自主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没有众多的高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不行的。另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还可以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系统,参加mpa考试进行进一步深造。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人才中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将“就业和创业指导、网络招聘、培训、人员派遣、高级人才访聘、人员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列入鼓励类发展目录。2012年12月,国务院《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与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一同列入了加快发展的生产业,并专列一节进行了部署。面对如此利好政策,为了解广佛两地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评估该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和准入门槛,为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该行业发展提供指导,2014年1月,笔者抽样调查了广佛两地的23家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机构”)、12所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高校(以下简称“高校”)、98位已经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往届生(以下简称“往届生”)和86名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专在校生(以下简称“在校生”)。

一、调查结果

1.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对象中,65.2%的机构开业时间在10年以上。目前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对新入行者挑战比较大,需要经过一番拼搏才有生存的空间。

52.2%机构员工的平均从业年限在5年以下;56.5%机构从业人员为大专学历;69.6%机构员工年龄集中在20~30岁。对于有意进入该行业的大专生来说,这是个好消息。除了一家机构表示男员工比女员工多,其他22家机构都是女性员工占绝对多数。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认知及了解

63.3%的往届生通过招聘网站找过工作,但82.7%的受访者认为找工作时最有帮助的是人力资源市场。而高校方面认为对学生找工作最有帮助的为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和高校有差异。

往届生认为通过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的风险,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有风险,泄露个人信息”“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往届生一致,排序有所差异。相比往届生认为“有风险,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在校生更担心“有风险,工作信息不真实”。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业务状况

(1)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一次成功就业服务,向劳动者收费的情况。56.5%的机构都不对劳动者收费。在劳动者一方,46.9%的往届生和40.7%的在校生认为收费为100~300元/人较为合适;31.6%的往届生和50.0%的在校生认为收费应控制在100元以内或不收费。

(2)机构为企业成功推荐并录用一位劳动者,对企业收费的情况。收费视业务类别和职位类别而定,从免费至过万不等。笔者发现,收费集中在500元/人次以下的机构占47.8%,不收费的基本为政府属下的人力资源市场,收费大于5000元/人次的机构基本以高端猎头业务为主。

(3)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商机。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业务最被看好。而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iDC的《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2011―2015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市场行业集中度不高,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潜在需求。

4.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进入及发展前景

机构认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因素依次为:品牌与口碑、机构内的人力资源实力,并列第三的有政府背景、其他人脉资源、企业中有经验的员工。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及企业数据库、有技能的员工、信息处理技术则成为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人脉关系,资金和政策可能会成为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壁垒。而该行业的发展制约性因素排在前三的分别为:经济形势、政策、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

73.9%的机构看好本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没有人选择“不看好”。高校、往届生、在校生同样普遍看好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同时,60.9%的机构认为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正处于发展和成长期,30.4%认为处于成熟期,只有8.7%的机构认为处于衰退期。各方均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开办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情况

输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年限达到5年或以上的高校有2家,2~5年的有2家,剩下的8家都在2年以下。所有高校均要求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试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

6.高校、机构人才需求的衔接

(1)25%的院校已经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50%正考虑合作,25%暂无合作考虑。

(2)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认为自己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做得较好,而学生却并不认同。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三者均认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两项能力较强。

(4)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竞争力。高校、往届生、应届生均选择了专业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但对于学生们一致填写的“社会实践”,在高校这边却未能入选三甲。高校和学生们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

(5)高职高专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和“综合能力不足”是高校和学生们的一致意见。此外,高校方面还担心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足”,而学生们担心“专业能力不足”的比例更高。

(6)薪酬。73.9%的机构给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大专生的薪酬待遇处于2000~3000元/月的水平;17.4%的机构低于2000元/月,4.3%的机构给出的待遇高于4000元/月。此数据稍高于往届生的调查数据,但稍低于在校生的预期。而来自高校方面的调查数据对在校生们的期望是个有力的支持。

(7)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意见一致且排在前面的分别有:招聘知识、客户管理知识、客户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沟通、积极主动、待人诚恳的基本素质。值得关注的是,机构认为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却没有出现在高校、往届生、应届生所选择的前三之列,而高校、往届生、应届生都选择了的“人才测评”也没有出现在机构选项的前三之列。

(8)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优势。机构、高校、往届生、应届生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均为:对招聘模块的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人才测评的了解。四方的意见完全一致,排序也几乎一样。

7.对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状况的看法

高校、往届生、在校生都认为,未来3~5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基本平衡,稳中趋好。

二、分析及结论

1.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1)各方一致看好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未来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但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定的利润和地位并不容易,对于新入者更有一定的难度。

(2)劳动者风险的规避。在业务发展方面,机构要注意诚信,避免出现调查中学生们所担心的风险,出现“介绍的工作与本人所期望的不一样”及“工作信息不真实”等情况,使人才中介服务被更多的人所选择和接受,促进行业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鉴于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建议政府针对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制定专门的《民营职业中介机构法》,严格职业准入制度,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工商检查作用、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等。同时,还可考虑建立民营人才中介行业的信用体系,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使此行业为国家的就业促进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收费。往届生和在校生们愿意支付的费用在100~300元区间和0~100元区间的比例都很大。但考虑到国家的就业促进政策以及目前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建议机构未来对劳动者采取不收费的做法。对企业一方,普通的工作岗位招聘,每次可以收取500元以下的成功介绍费,若要想博取更高的利润空间,建议机构关注猎头方面的业务。

(4)最有商机的人才中介服务业务将集中于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笔者在访谈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时,有关官员预言,随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正式实施,劳务派遣行业的操作将更为规范,劳务派遣行业的生存空间将明显收窄。

笔者在访谈广州某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总时了解到,广州市共有500多家劳务派遣机构,其中在开发区的有300多家。《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出台后,这个行业将面临洗牌。其主要意见如下。

一是高端的机构将继续借助其在口碑、品牌、资金及人力方面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进行搏杀。

二是中端中介机构大部分将被洗牌出局。《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提到,临时性、辅、替代性的岗位才能使用劳务派遣,并且劳务派遣人员的比例不得超过10%,这些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构成了重重阻力。另外,国家也不再允许劳务派遣机构在机构所在地购买社保,要求必须在劳动者的用工所在地、按劳动者的实际收入购买。这个规定使派遣员工的人工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广、佛一带,很多派遣机构都选择在清远等不发达地区给劳动者购买社保,如果严格执行前述规定,就必须在社保基数较高的广州、佛山实际用工地购买。这些额外的成本用工企业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靠劳务派遣机构消化。在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中端劳务派遣机构将选择主动出局。

三是最低端的机构将继续存在,因为虽然赚得不多,但总比打工强。笔者在访谈中提出:“劳务派遣业务是否可考虑向劳务外包转型?”该老总表示,劳务外包对技术、资金、管理的要求都较高,并且国家对劳务外包的税收政策按生产经营等行业的标准征收,这极大地降低了劳务外包机构的盈利空间。例如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劳务派遣主要是面对广州开发区制造业的,如果转做劳务外包,那么他们就要承包企业的一条生产线,这样的话,对招工、员工培训、日常管理、产品的质量等管理技术问题,劳务外包机构都要全面负责,并且人工成本无法税前抵扣,所得还要按照制造业17%增值税的比例缴交。况且该机构自身条件不足以向劳务外包转型。

针对上述问题,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官员也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在劳务派遣方面,该官员强调,很多劳务派遣机构主要是靠异地参保的方式降低用工成本,这种做法和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相悖,其中蕴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政府严格执法,很多劳务派遣机构将难以生存。

同期,佛山市某大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主任则表示,《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对他们影响不大。作为佛山市最大的劳务派遣机构,他们一向按照国家的政策操作,在用工所在地购买社保,也没有其他打球的操作,所以他们对未来的业务充满信心。

而佛山另一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则表示,该机构过去主业一直是网络招聘,现在也将进军劳务派遣领域,并于日前取得了劳务派遣的资格证。她表示对劳务派遣前景看好,有信心进军此领域。

综合政府部门、机构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规范,劳务派遣的利润空间收窄,以劳务派遣为主业的机构面临行业调整和洗牌。但是纵观全局,网络招聘、劳务派遣和劳务外包这三个业务领域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商机的。

(5)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运作仍然处于粗放阶段,就业服务质量和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就业服务特别是职业介绍和指导人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亟待提高,街道社区平台的功能还需进一步发挥,就业服务尚不能满足广大求职者和企业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实效也需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除了信誉更高和服务成本低之外,在其他诸如工作效率、服务态度、质量等方面远逊于非政府部门主办的就业服务机构。

2.给人才中介服务行业进入者的建议

(1)对进入该行业就业者的建议。女性、大专生较受欢迎,应届生进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在校生加强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劳动法律法规这几个核心专业能力的学习;此外,对客户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在客户沟通、语言表达技能方面也要有所擅长;做事时要积极主动、头脑灵活,待人要诚恳。

由于各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届生在招聘模块、人际关系处理、人才测评这几方面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建议拟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的学生仔细审视自己是否真的在这几方面存在优势。

(2)对进入该行业创业者的建议。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前景看好,值得进入。进入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后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具备一定的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拥有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在此前提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与口碑。此外,资金和政策有可能成为进入的壁垒。经济形势、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创业者可考虑以网络招聘为依托,实力雄厚者可考虑进入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领域。

此外,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为:知识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国内人才中介服务行业也将逐步沿着类似的轨迹往前发展。但从目前机构的人力资源现状来看,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有技能的骨干人员的带领下,加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创业者进入此行伊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

3.给高校的建议

(1)高校就业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增进对行业的了解,通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对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2)在学校试行双证制度,要求学生们毕业时都能拿到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有机构在一次全国性的调查中发现,就业率排名前10位的专业全部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这充分说明了“持有双证,就业不愁”。

(3)广、佛一带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此专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高校要积极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加强在实训课程、实习基地方面的建设。

(4)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含口头与书面)、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职业指导技能、人才素质测评技能的培养,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文财.方兴未艾的人力资源服务业[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10).

[2][美]格利哥(Greco,J.F.),鲁丹萍,肖步哲.国际服务外包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章辉.当前民营职业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5).

[4]朱倩渝,丘腾峰.公共就业中介组织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5]秦浩,郭薇.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商业时代,2013(8).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4

风景园林设计类课程多元化风景园林学是用艺术和科学的方法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艺术等综合领域,它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生态、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设计类课程是风景园林最为重要的专业课组群,也是四年本科阶段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在学生的本科阶段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风景园林学科与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风景园林建成项目也越来越多,对风景园林人才需求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这一现状,风景园林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特别是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如何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紧迫任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风景园林相关专业,多数院校风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狭隘,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更多的局限于较窄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平面绘图能力的培养,并未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没能把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学重点,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二、设计类课程的多元化教学

1.专业理论的多元化

风景园林学科的特点在于综合性非常强,涉及规划设计、园林植物、工程学、环境生态、文化艺术、地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汇综合,又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除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学外还要加强法规政策教育。景观法规是景观教育的基本准绳,法规本身是专业和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强化专业实践的教育,以法规为准绳的创意无疑是对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桥梁,建立良好的法规意识,可以反过来推动景观相关法规的建立,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景观政策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针对本专业或者对专业有影响的策略性大政方针,通过其学习培养学生的政策意识,关系专业相关层面的信息。比如近期2011年底湖南的发展战略也从原来的“三化”增加信息化后变成了“四化”,并与国家的“两型社会”建设圆满结合。又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教学中,除基本的规范要求外,还要求学生掌握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以及最新的国家关于风景名胜区的规定规章并了解不同级别的风景名胜区的审批程序。

2.教学选题的多元化

在教学选题上,课程设计原则上要求课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各种问题能尽可能涉及,使学生训练更加综合全面。通过真题假做和真题真做的课程设计环节,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真题假做,在学生接触设计的初期较适合,由于缺少现场的考察与调研,对任务书给定的场地环境缺乏认识,完成的设计往往偏重于图面效果,会出现与场地不相符、资源浪费等问题,但在学生的大胆创新上减少了阻力;真题真做,具有真实性,学生从现场考察到规划设计全方面参与,是一次学习与实践的实战机会。但由于真题要面向甲方,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在教学进程和规划思路上,易受甲方要求的影响。在教学中,应两者结合,以真题为基础,假作为手段,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锻炼。

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在教学方法上除采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及教师对学生个别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之外,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突出因材施教,大力加强研讨课的力度,形成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1)开展专题讲座。对于设计类课程中涉及到的问题可以采取开展专题讲座的方法来讲授。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关键性的问题,不过这对任课老师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2)学生课堂讨论。可以在上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就相应的规范、原则等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要做好引导性作用,循序渐进指导学生深刻领会规范、原则的内涵。课堂讨论时教师要能够把握住主题,以免学生讨论时偏离主题。

(3)模拟汇报与口头陈述。为培养学生在宏观逻辑思维和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训练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分项汇报,二是综合汇报。分项汇报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汇报,可以用集体汇报和一对一汇报的形式;综合汇报安排在设计完成之后,模拟评标现场进行汇报,要求学生完成汇报ppt,作为设计成绩的一部分。

4.实践操作的多元性

建立导师制的培养方式。学生可以从一入校就指定相应的指导教师,跟随教师做相应的设计课题,从课题中汲取知识,领会规划的具体程序。也可以参加到高年级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这种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入了解,为以后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科技活动。目前各个大学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都出台了一些政策,并给予资金支持。目前我校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与创业大赛等多项科技赛事。

把握各种实习机会。目前我院学生有两次实习机会:城市调查和毕业实习。通过城市调查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在毕业实习中,可以利用比较长的时间加强内业训练,绘制专业的手工图和计算机图,要求教师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加强指导,监督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会很快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使其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鲁敏,刘振芳,李东和.园林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6(25):662-666.

\[2\]李瑞冬,吴承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教学体系与方法探研\[J\].规划师,2004,1(20):95-96.

\[3\]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92-93

\[4\]唐诚,胡晓静.《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214-215.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法律问题;建议

一、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传统旅游业正在重复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据调查,到上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开展已使全国22%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受到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退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生态旅游是全球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传统旅游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与旅游发展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首先在发达国家蓬勃兴起。它是指人们在欣赏、感受生态美景的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受益的活动。其本质是尊重生态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过程,还是在经营过程,都与保护生态密不可分。

着眼全球,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也十分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已经设立了l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各级森林公园已覆盖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预计,生态旅游取代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只是时间问题。然而,生态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初衷相悖的生态破坏行为。www.133229.Com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首先要从法治上找原因。

二、当前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一)立法上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中国既没有一部旅游基本法,也没有一部生态旅游专门法,有关生态旅游依据的是其他非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二)执法管理上的问题

与立法上的缺失有关,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生态旅游执法管理机构和执法管理队伍,有关生态旅游的执法管理由不同的相关部门多头交叉进行,常常导致“都在管理,都不管理、管理混乱”的现象。

(三)法律监督上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各种生态旅游活动的监督,虽然主体众多,形式多样,但并未形成整体上的合力。在专门国家机关的监督方面,存在人员不到位、责任不到位、权利不到位、自己监督等问题。而主要靠社会监督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关生态旅游法律宣传与教育工作尚未全面铺开的情况下。

三、解决我国生态旅游法律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立法

生态旅游专门立法的缺失是我国生态旅游各种问题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因而完善生态旅游立法也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手段。在以往的相关立法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立法倾向相当严重。今后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法时,首先要确立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内容中,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理清产权关系。我国(生态)旅游景区的产权关系比较特殊。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旅游景区主体产权归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但实际问题却比较复杂:有不少景区位于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位于景区范围内;或者农村集体(包括个人)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本身就构成景区风景的一部分。这种复杂的产权关系使得生态旅游的景区开发管理矛盾重重。为此,有必要在专门的生态旅游立法中对景区产权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建议国家统一制定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标准;一般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严格按标准执行,世界遗产和部级生态旅游景区的划定则由国务院严格按标准执行;凡划定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原则上产权统归国家所有,景区内原先的集体所有制产权,由国家按具体标准收购或置换;对于已经构成景区内生态景观有机组成部分的个人所有的那部分产权,应允许其选择变通方式,除由国家收购或置换外,还可由其选择折价入股、租赁、出售返租等方式。

2.明确管理者。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甚至经营权都由国家拥有,政企不分。这常常导致景区的维护和管理无法合理进行。不仅如此,由于各地的地方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具体管辖权,导致许多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地方化,名为国家所有,其实际的管理、收益和处分权的行使则是围绕着地方的利益甚至是地方官员的利益和政绩打转,这已成为生态旅游资源屡遭破坏、资源所有权以各种形式变相转移的主要原因。更大的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对景区的管理缺乏统一,各部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从国务院部委到省市的厅局,都可以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对同一景区(的各个部分)发号施令。根据现行相关规定,国家风景名胜区由建设环保部门管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他文物景区由文化部门管理;道观寺庙由宗教部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由林业部门管理;国家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国家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门管理;旅游业由旅游部门管理等等。这种分工管理格局,使得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主体林立,权力、责任和能力分散,不仅导致生态管理资源的大量浪费,也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管理不严和管理缺位。

鉴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严重的现状,建议新的立法要赋予特定部门对生态景区和生态旅游明确的、独立的专门管辖权,使之成为生态旅游的权威管理部门,对全国的生态旅游实行高效管理。

3.规范管理条例。明确了生态旅游的专门管理部门以后,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也需要由立法加以解决,那就是制定规范生态旅游管理的专门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无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对于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生态旅游区的审批和划定,生态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补偿费用的收取和运用,生态旅游市场的管理,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管理者(政府)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生态旅游者的管理,生态旅游区当地居民的管理等等,都缺乏法律的规制。这必然导致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无法可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专门立法要尽快摆上日程。

4.采取灵活有效的经营模式。生态旅游的经营模式,虽然不能由立法加以直接规定,但是,立法却可以也应该对其加以规制。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属于公共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具有珍稀性、唯一性、不能人工再造性等特征,因此,对其开发和经营一定要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采取慎重态度。反过来说,如果因为担心造成破坏,对于生态旅游资源不敢开发利用,那么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所以,保护和开发要兼顾,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的规划和大量资金投入,才能保证总体开发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如果因为缺乏资金而小打小闹,不仅难以达到开发效果,甚至可能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无可挽回的破坏。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保护,单靠政府部门的投资是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且,纯粹由政府投资,经营管理者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在压力和动力,也会严重制约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档次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果允许多方资金投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项目,一方面缓解了政府无力开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有了强大的资金后盾,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要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双赢的目标,还应对非国有资金介入生态旅游的开发有一个范围、程度和方式的限制,这值得有关专家认真探讨。

允许非国有资金的介入,实际上就是将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权从所有权中剥离出来,有条件、有期限地让渡给投资方,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市场运作。经营权的剥离应该彻底,经营权剥离之后,政府部门应该完全抽身其外,不再从事任何经营活动,而是以一个纯粹的管理监督者和生态旅游资源保护者的身份履行国家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经营权的剥离过程要有科学的评价、规范的运作和严格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

至于允许介入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渠道的。除了国内资金外,鉴于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对外资也不能例外。但对外资应注意一些特殊性的问题。比如要坚持国家对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要坚持适用中国法律处理纠纷的原则;要谨慎处理某些可能涉及政治或文化敏感问题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注意选择真正有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企业(这点对国内投资者也一样)等等。

5.要重视与国际接轨,同时还要照顾到国情。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的一个潮流,中国也已经挤身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在生态旅游方面号召力巨大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目上,我国目前名列世界第三。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负担沉重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十分尖锐,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而脆弱的人类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wto承诺的逐步兑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多数已经开始进驻中国,并呈现出地点分散、实力雄厚、业务范围广泛的特点。因此,在制定生态旅游专门立法时,还必须考虑国际因素,既要与国际接轨,遵守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法律规则,又要尽量照顾到我国的国情,维护国家的利益。

(二)加强执法

完善生态旅游立法只是使得我国生态旅游有法可依,而执法则是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

要加强生态旅游执法,首先要依法建立生态旅游执法机构。包括司法部门、行政部门和相关的社会团体。其中,独立、专门执行生态旅游管理事务的行政机关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行政执法机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其次,要建设一支合格的生态旅游执法队伍,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专、兼职生态旅游执法人员,并赋予应有的权限。再次,要严肃生态旅游执法,要落实生态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最后,要严格按照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办事。

(三)健全监督机制

生态旅游法律体系是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还需要由监督工作加以保证。监督主要是针对生态旅游的执法情况,特别是行政执法情况而进行。从监督的实效性来讲,又首推行政监督。因此,应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财务与人事上与监督对象相分离的行政监督机构,制定一部规范监督工作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赋予监督主体明确的监督依据和足够的监督权限。在监督过程中,既要对具体行政行为,还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既要监督实体内容,又要监督方法、程序。

除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要确保司法权的真正独立,尤其是独立于行政权,还要相应扩大司法审判的受案范围。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权力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各种监督力量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提高生态旅游法律监督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郑本法.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甘肃社会科学,2004,(4).

[2]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o4,(6).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大学生家政服务探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07-01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少人仍把家政服务视为“三低”职业,即:从业人员素质低,工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伴随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断凸显,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难觅工作。而随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供需矛盾的加剧,家政服务的薪酬逐年上涨、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呼唤高素质、有专业能力的家政人才,这就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渠道。

1家政服务的现状分析

目前,从事家政服务的大学生比例甚小,仅以兼职,勤工俭学形式从事家政服务,把家政服务作为谋生方式的大学毕业生少之又少,且坚持从业时间极短,这对提高家政服务业整体素质,改善家政服务形象定位没有起到作用。

1.1大学生从业情况

大学毕业生主业从事家政服务的比例甚少。因为这对大学生心理是很大的考验。近期,不少在校大学生兼职从事家政服务,主要目的是勤工俭学。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改变观念,放下架子,开始向家政服务业进军。他们的加入将对家政服务业的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高,将把家政服务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

1.2家政服务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劳动合同法》没有把家政服务人员列入管辖范围,不能解决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由此导致家政服务人员无法缴纳养老、工伤和医疗等各种社会保险,一系列社会保障问题难以解决。国家应加大对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关注力度,有效保障他们的利益。

2大学生家政服务的发展前景及社会保障的研究基础

家政服务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为众多的家庭和个人带来便利。但大学生涉足家政领域在我国尚属盲区,既需要高等学校的认可与扶持,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理解和支持。

2.1对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认知

(1)在校大学生不愿意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原因。虚荣心是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最大障碍。很多大学生自以为学识渊博,不肯从基层做起,“眼高手低”。因此,摆脱虚荣心,是大学生需要越过的最大心理障碍。

其实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书本知识,属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参加工作以后与普通人没有多少区别。只是从理论上讲,大学生的发展潜力比低学历的人更大些。

(2)社会对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看法。社会对于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持欢迎态度,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家政服务人员的结构,满足市场上对高级家政服务人员的需求,同时也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毕业生若将家政业做为职业,经过系统的家政服务培训,将比低学历的从业者更能满足现代雇主的高质化要求,发展前景极好。

2.2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认知

(1)国内高校家政专业现状。我国高等教育对家政专业知识的普及十分落后。目前,国内虽然有高校(以大专为主)如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率先推出了高级家政服务专业,但是报考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所培养的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大学生定位不准。多数家长不愿意学,学生也不愿意做。

(2)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认可程度。我国高校教育者对大学毕业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的前景非常看好,尤其在目前毕业生求职无门的就业形势之下。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可以为社会减轻较大的就业压力。而且,高素质的毕业生从事家政领域必将带动我国整体家政服务业的发展,这与我们国家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因此,鼓励大学生走入家政业,利国利民利己。

3研究方法

3.1问卷调查

对医院、社区、学校、学生、以及社会上的家政服务机构进行走访,了解现行社会中高质量家政服务的现状、了解高质量家政服务供需方的需求、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编制调查问卷进行可行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查阅课题的调查结果,摸清现状及问题,做出针对性的策略。

3.2文献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文献,了解国家现行政策,了解国家高质量家政服务的现状。确立研究目标、任务和研究计划。

3.3经验总结

实施课题研究方案,对调查中得到的不同数据和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理论,形成一定新的就业理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一定的可供借鉴或推广的经验。

4大学生家政服务的发展前景研究的价值

4.1理论价值

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并制定了行业标准。至此,家政服务踏上了“职业化”发展道路,家政服务同其他职业一样,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最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提出,将发展家政服务作为扩大就业的一个新领域,此举已将家政服务作为国家的正式职业来对待。

本课题将对大学生参与家政服务业的方法、途径、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大学投身家政服务业的可行性、现实性及社会性提供一种理论依据。

4.2实践价值

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政服务业在我国大中城市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日渐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和一条新的就业渠道。但现今,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大学生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所占比例甚小,真正把家政服务作为谋生主业的大学毕业生少之又少。然而,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若能踏实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必能拓宽就业面,将学习力转化成经济力,迅速实现社会价值。

4.3应用价值

作为学校,在就业教学及专业教育中,要教育大学生端正心态,不以职业论尊卑,克服虚荣心,努力丰富自身的学识、技能,投身家政服务业同样可以做出骄人的成绩。

政府应当为大学生从事高质化家政服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的加入;社会机构也应对大学生进行高素质,高效率的培训,并为其开通直通车,为大学生进入高质化家政服务打开渠道。

4.4改革价值

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依据市场需求与办学宗旨,改革专业设置,开辟关于高质化家政服务的相关课程,更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竞争优势的学生,最终目的让学生受益,同时,也为高质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赵树海,吴爱萍.我国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红旗文稿,2010(18):27-29.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7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使资产转让和资产重组等各种形式的产权交易日益频繁,资产评估行业这种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中介机构因此应运而生且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需要,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远不能适应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与发展前景。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完成资产评估工作的能力;

3.具备从事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清产核资、绩效评价等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

5.掌握资产评估准则;

6.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7.了解资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8.了解机电设备、建筑工程相关技术知识。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生可参加各级政府的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资产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从事资产管理及财务税收工作。毕业生可到各类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事务所以及咨询机构就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通过“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就业前景较好。毕业生可到企事业单位、金融证券投资公司、房地产开发机构、典当拍卖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及财务税收、企业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贸易、房地产、其他行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房地产;

3其他行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新能源;

6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7建筑/建材/工程;

8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物业管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财务总监;

3物业管理;

4经理风控总监;

5财务主管;

6投资经理;

7风控经理;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8

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对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增,但我国信用行业却一直存在着人才缺口。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今后10年内,中国内地将至少需要50万信用管理人才。根据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报告,到去年为止,上海信用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仅500余人,每年有数千人的人才缺口。

市场前景总体看好

信用评估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当高。从业人员既要有全局的、宏观的经济概念,又要熟悉具体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强的法律和政策意识。

信用评估最早产生于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美国的资本市场高速发展,随着各类债券的大量发行,投资人面临着极大的投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信用评估应运而生,其从业人员即为信用评估师。

目前,信用评估师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新兴职业。

各类征信机构急需大批掌握征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各级政府也需要大批熟悉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的公务员,他们都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信用评估和信用评估师因此应运而生。

不过,我国信用评估正处于规范和发展阶段,市场前景总体上虽看好,但是评估方法不一,评估机构良莠不齐,大都是采用传统的一套方法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针对性不强。

其实,要评估某行业企业的信用状况,只有把许多和本行业企业有机联系的信用评估内容综合在一起,才能综合判断信用状况的全貌。只有这样的评估方法才更科学,才能被外界认可。鉴于我国信用市场急需大量信用评估师,这方面的培训已在进行。

热门证书刚刚起步

随着我国信用市场开放,外资信用评估公司将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势必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

各类征信机构急需大批掌握征信技术的专业人员,各级政府也需要大批熟悉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监管的公务员,他们都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

如果在目前国内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下获得相关资格证书,无疑给自己增加了职场竞争筹码。

信用评估师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北京、上海等地也刚开始,这方面的人才比较稀少,收入也只是中等,月薪大约3000至6000元。

去年,上海已有37人从“信用评估分析师”(高级)首期培训班顺利结业,获得紧缺人才岗位资格证书,我国首批信用评估体系的专业人才就此诞生。建立一个规范化并和国际接轨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可以预见,信用评估分析师的职业前景必将广阔。

考证链接

适合人群:各级政府的信用体系设计、规划和管理人员;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用监管工作的公务员;在其他政府部门从事信用监管工作的公务员;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和技术人员;承担区域或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专业机构工作人员;信用评估机构的业务和技术人员、征信机构的信用管理咨询人员;从事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的大专院校教师和研究人员;有志从事本行业(专业)的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信用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合同信用管理制度)、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等内容。

主要课程:企业诚信基准和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企业诚信评估建模的基本原理、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企业诚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企业诚信评估模型的建立、企业诚信评估模型的检验、实施与修正、对诚信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与监管。

证书等级:职业证书共分初、中、高三个等级。

证书颁发:考试合格者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颁发《全国信用评估师职业岗位证书》。

附:培训内容:包括信用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企信用管理(包括合信用管理制度)、信用评估理论实务等内容。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新文科;航空院校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2021年7月30日,在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新文科建设行动纲领》(以下简称:行动纲领)正式。《行动纲领》从人才新标准、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新布局、课程新体系、思政课程新要求、教学新范式和质量建设新文化等七个方面绘制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图谱”,明确了物流新文科建设的行动目标、行动原则和行动要点。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1],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2],要从新模式、新范式、新标准、新方法探索建设路径[3]。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专业建设。要从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出发,探索文科类专业的融合发展与持续优化[4]。在《新文科建设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导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如何通过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专业竞争力,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守并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从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所包含的四个专业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布点数最多、在校生规模最大(见表1)。截止2021年,全国物流管理专业可招生专业点共计525个,远高于物流工程的141个,采购管理的7个和供应链管理的39个。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为物流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在新时期,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新业态涌现、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1)专业思政建设不系统。专业思政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从物流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情况来看,存在着抓一点、不抓全面,抓规划、不抓落实等问题。即便是同类专业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但仍未能通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规范等体系化思政建设,将思政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个别专业存在着思政建设没有抓手、思政建设过于空泛等问题。(2)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近两年物流管理专业点的新批和撤销来看,基本保持平衡。但这也反应出来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专业竞争力弱等问题,处于留与不留的两难境地。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5],同类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专业不能与学校所属行业、所属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等有效融合,从而出现“千校一面”的现象。(3)专业边界过于明显。从学科属性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归属于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传统理念下,各专业往往独立发展、边界明显,物流管理专业与同一学科内部的其它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等)能够有一些交叉,然而跨学科专业之间(如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的交叉往往很少,这导致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平台类课程过少,而专业课过细、过多,达不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标。同时,管理学科与工科、理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难度更大。由此,如何打破专业边界,实现“管工融合”的跨学科的物流管理专业融合发展,成为一个难点问题。(4)新兴技术融入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aBCD)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社会领域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智慧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新兴岗位需求难以在原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得以满足,传统专业面临着如何与新兴技术的融合问题。同时,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影响,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新的发展需要,而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要。(5)校企协同深度不够。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但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现象,未能有效实现oBe理念下的按需培养,产教融合仅停留在企业认知实习和一两周的专业实习,没有能够有效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校企协同缺乏有效的机制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信息共享和互通的桥梁,远不能实现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定制式人才培养。

2新文科背景下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模式

(1)以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立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新文科对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同时避免空泛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德性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紧密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充分挖掘“航空报国”精神下的思政元素,并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等有效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用航空精神引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如图1所示)。首先,基于oBe理念优化培养方案,将航空元素贯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全过程;其次,注重航空特色课程建设,开发航空物流类系列教材;再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开发航空企业教学案例,讲好中国情景下的好故事;最后,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特别是拓展典型航空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航空精神的内涵。(2)以“管工”融合打破专业边界。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抓手之一,是协同育人,要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专业边界,实现资源融合共享。首先,要打破学科与专业存在的二元发展问题,实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既可以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也可以归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无论如何归属,学科的建设重点与专业的发展都要互相结合。具体来讲,对于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而言,首先供应链与运营管理是一级学科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下可重点建设航空运营与优化学科团队,通过学科团队建设支撑学科特色发展。与此同时,航空运营与优化团队,又对应物流管理专业,从而将学科对航空物流领域前沿知识的研究与本科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学科与专业的互相促进。其次,要充分结合航空院校工科特色与优势,着力实现“管工”融合。具体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学科、航空宇航学科的优势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工程+”系列课程和“航空+”系列课程,将航空背景下的管理与工程相结合,并设置工程训练实践环节。同时,利用理科的师资优势,开设经济数学、智能算法等课程,并在学科方面联合开展物流优化研究。(3)以航空物流塑造专业特色。新文科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所在区域、所属行业的特点,着力打造专业特色,避免日趋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航空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应紧密依托航空院校的行业背景优势,探索航空物流特色凝练,形成相较于同类专业的错位优势(如图2所示)。具体来说,一方面,聚焦航空货运物流,开设“航空物流导论、航空货运管理、机场运营管理、航空运输规划、民航配载”等特色课程,并与机场、航空公司等建立稳固的特色实习基地,从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将航空货运的知识体系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面向航空制造企业物流,在开设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将航空制造企业的物流活动作为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从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角度,引导学生关注航空工业供应链全流程;同时,深化与知名航空企业(如飞机、发动机)的校企协同,联合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4)以新兴技术提升专业能级。新文科建设中提出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原有专业深入融合。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情况,将物流领域作为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大数据分析作为专业的基本技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特色课程,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方向,从而实现面向应用场景的专业能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具体体现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考虑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场景应用性,应重点围绕大数据获取、商务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开设系列应用、实战类课程。具体思路如图3所示。(5)以产教融合促进专业转型发展。新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以新的功能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那就是必须把社会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准则和导向[4],而贯彻这一准则的重要手段就是深化产教融合。立足产教融合,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转型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与专业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桥梁,建立与社会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解决目前行业企业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匹配的问题。一方面,依托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优质实践基地,建立院企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学院与实习单位的对接会,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密跟踪企业对人才、岗位需求的新变化,优化校外实践任务分配。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从认识实习到顶岗实习的路径,聘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准备度。

3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面临着新的使命。作为典型的“管工”融合专业[6],航空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坚持“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塑造航空物流特色提升专业比较优势,通过融入航空元素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同时,要主动打破专业边界,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智慧物流培养方向;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最后,要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通过订单式/定制式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动专业的应用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11.

[2]龚旗煌.新文科建设的四个“新”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5-17.

[3]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75-83.

[4]刘利.新文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3-148.

[5]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背景下新工科新文科与物流学科发展建设研究[J].物流科技,2021(7):174-176,179.

政法专业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职业共同体

[作者简介]曾建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3;钱红亮,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73-04

自1953年清华大学应教育部要求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半个多世纪中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始终未能走出“非职业化”困境。具体表现为工作短期性、知识和技能非专业性、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教育缺位等非正常态势。“非职业化”发展状态产生职业群体不稳定、工作不连续、工作低绩效等负面效应,难以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考量。有鉴于此,职业化已成为政府、高校、社会和辅导员自身合力推进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譬如创办培训基地、组建行业协会、创办专业刊物、探索职业制度等有益尝试。同时,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和阐释对象。关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外延、推进策略、目标诉求、中外比较等方面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关于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研究和论述却风毛麟角,而且屈指可数的研究成果也缺乏宏观而前瞻式的理性思考,如火如荼的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一直没有合理有效的参照标准。因此,参照标准的建构是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的放矢的前提和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试图在理解职业化内涵的基础上多维审视和立体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进而建构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期望能对当前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有所助益。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门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才服务及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特殊而富有创造性的专门职业。”运用西方职业社会学关于职业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本土经验。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包括辅导员职业共同体职业化和辅导员职业个体职业化。从共同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意指辅导员职业在政府、高校、社会和自身四个实体要素合力推动下有序有机运动、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职业理想状态的历程,职业共同体坚守职业信仰、体现职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遵守行业规范、实现职业自治并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从个体角度来说,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追求职业素质发展并“成为优秀职业人”的过程。无论是从共同体角度还是从个体角度来说,辅导员职业化一词本身即假设一种职业理想状态或理想结构的存在,从而理想图景的建构成为可能和必要。本文旨在建构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国”,至于“理想国”的“国民”――职业个体的素质开发是“理想国”存在的前提条件。

可见,辅导员职业化是理想状态和动态过程的二者结合。从词性上来看,职业化一词具有动词和形容词双重属性,至于何时为动词何时为形容词则视不同语境而定。作为动词,如辅导员职业化,它表达的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推进过程;作为形容词,如职业化辅导员,它传递的是一种自信崇高的理想境界。所谓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就是指辅导员职业群体和职业个体向着理想图景――职业化辅导员进化的过程。

二、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意义

理想图景为职业化进程提供参照标准。理想图景实际上就是辅导员职业化标准的立体建构和形象描述,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理想性”,正因为此,它才成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参照标准和方向目标来不断检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水平,找出不足,寻求对策。

人们在作出是否选择某一职业的决定时,职业发展前景是一个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即是职业发展前景的描绘和期待,基于此,职业共同体和职业个体将产生关于职业发展理想状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合理期待,期待自己成为一名优秀职业人。同时,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和作出行为选择,只要这种行为符合理想图景的要求,合理期待就会成为现实存在,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充分发挥潜能自我实现。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

从职业化的内涵分析可知,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是职业伦理、职业思维、职业地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标准等各方面理想状态的有机综合,任何方面的缺位都将导致“理想国”成为停留在理想中的空中楼阁,而这些有机组成部分从总体上可以归类为物质、精神、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物质维度主要关注辅导员职业成为社会认可的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的主要谋生手段;精神维度是指辅导员职业理念、职业信仰、职业伦理的确立和坚守;制度维度关注的是职业共同体自身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自治;技术维度则是指辅导员职业化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一)物质维度――辅导员职业社会化、长期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社会化,是指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产生了对辅导员这种职业的需求,需要有一些专门人员从事该项工作,从而辅导员的工作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社会认可。与此相对的是“边缘化”,目前辅导员有“边缘人”之称。在社会学上一般把那些没有明确社会地位归属的人群称为边缘人。所以,边缘人的一般特征是没有心理归属感、没有职业价值追求,是一种社会剩余。只有当辅导员职业从一种社会剩余转变为一种社会必须,理想图景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所谓辅导员职业长期化,是指辅导员职业成为一份可以长期从事并追求的工作,同时也是从业者的主要谋生手段和收入来源,因此职业共同体可以维持自身的稳定,共同体成员具有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而职业稳定则是职业化的基本标准。与此相对的是“临时化”。辅导员职业被视为“临时职业”,成为通向高校教师或党政干部的“跳板”,共同体成员“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职业认同和价值追求。因此,满足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合理期待的职业发展和流动体系的完善势在必行,基于这种合理期待,辅导员可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职业。

(二)精神维度――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所谓辅导员职业理念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坚守相同的职业信仰和职业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终极职业追求,遵守一致认可的职业伦理。辅导员职业理念体现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它的形成以职业发展为基础和载体,而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辅导员的职业理念必然是“以人为本”。与此相对的是就事论事式的“空洞化”,也就是说否认辅导员具体工作的理念追求和价值理想,只负责学生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不关注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品德的塑造。目前辅导员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即是“空洞化”的体现。理念是职业的灵魂,理念缺失将导致职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制度维度――辅导员职业标准化、自治化。所谓辅导员职业标准化,是指该职业的职业标准甚至是国家标准逐渐完善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过程,同时职业共同体成员能够满足和遵守职业标准直至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辅导员职业标准有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内容。职业概况涉及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培训要求和鉴定要求等方面;基本要求为职业道德和基本知识方面的基本条件;工作要求即关于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专业知识方面的标准;而比重表则表示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在职业发展中各自所占的比重。总之,辅导员职业标准应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而目前辅导员职业发展进程中存在“随意化”的倾向,尤其是社会大众认为辅导员是一份低要求的职业,似乎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从事并胜任,这与标准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所谓辅导员职业自治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形成并享有充分的自治权。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职业自治组织的组建是自治化的关键,它提供平等交谈和论辩平台,从而取得共同体内最低限度的共识,将辅导员个体经验转变为公共话语,构建自主的职业空间。与此相对的是“寄生化”,辅导员没有确定的职业身份,总是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德育专职教师)或几种社会职业身份(教师和管理干部),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四)技术维度――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所谓辅导员职业专业化,是指基于众多辅导员职业个体的从业经验,形成专门的深奥且实用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而这种系统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在辅导员职业个体间和共同体内传授和交流。同时只有当个体经验和技艺上升为公共知识和话语时,辅导员职业才会成为社会公众认可的专门职业。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知识垄断,从业人员运用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而这种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非经系统教育和实践无法掌握。辅导员职业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系统是适应学生工作需要的复杂性而发展起来的,非专业人士未经培训难以从事这样兼具技能和理念双重要求的工作。与此相对的是将辅导员职业“低级化“,认为辅导员是“勤杂工”,从事的是无需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低级工作。

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职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涉及党建团建、日常管理、专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应当是“1+X”型的。从经验和知识储备来说,“1”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而“X”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从能力和技能要求来看,“1”是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技能,而“X”则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心理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

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并非辅导员职业自身的“独角戏”,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四个实体共同构成该进化过程的“联系的生态系统”。它们都是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的建构主体,每个主体的行为都要受到其他主体行为的约束,而且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和有序互动。一切社会行为都被系统中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产生和约束――这些主体并非完全独立地或者有机地演变,而是通过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冲爽与互动而不断发展。政府、高校、社会和职业自身将在理想图景的建构过程中履行各自职能并实现相互之间合理的能量流动。

(一)政府――政策供给和合理规制。根据职业化进程推动主体的不同,职业化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职业自主型,前者如美国法官、律师的职业化,后者如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化。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拥有强大的推动力和控制权,它扮演政策供给者和合理规制者等重要角色。政策供给是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政府治理辅导员职业共同体的工具,更是让辅导员职业共同体发挥自治自主能力和创造发展的活力源泉之一。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后,辅导员职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规制是政府的天然属性,没有哪个政府可以避免规制,然而合理的规制才具有正当性。合理的最低要求是政府依照法律,如采取职业准入许可、职业标准控制等手段来规制辅导员职业发展。

(二)高校――政策落实与人才培养。高校是辅导员的用人单位,主要职责是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职业化理论模型、推进策略、域外经验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为辅导员职业化理想图景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专业化是理想图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专业化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条件成熟时,高校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上“高起点”建设专业学科(研究生层次,负责培养准职业化辅导员,满足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社会――社会环境和社会认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发展至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千家万户通过网络等手段汇聚一起形成大的社会环境。辅导员职业化应当放人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虑,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工作效果将接受学生、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评判,优异的工作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获得社会认可,社会认可反过来又促进辅导员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

(四)职业――职业自治和自治组织。职业自治即职业对自身的发展拥有管辖权和控制权,一个职业只用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该专门工作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管辖和控制时,才具有稳固的社会地位。职业自治协会通过对辅导员职业地位的追求和稳固、对辅导员行为的协调和约束、对职业技能的开发和推广等方式来确保职业共同体拥有一致认可的职业标准、集体话语权和符合理想图景的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