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19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

由于数学的抽象概括是多层次的,所以运用推广引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各种不同的层面进行。比如在多层次的命题包含关系中,设a1、a2、an、ai为命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命题作为教学的材料,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做不同层次的推广,不必强求,力求各有收获,让学生在不同的再创造水平上体验创新学习。创新除了数学内部不同层次的推广引申外,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再应用到更普遍的场合也常常表现为推广引申。在数学应用中推广引申同样具有重要的创新教育价值。

二、从兴趣和好奇心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产生新思想的前奏,是新思想、新方法、新发现的孕育阶段,学生有了好奇心,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以趣激情、以奇引思,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法与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就培养创新精神而言,教法与学法的改革至关重要,也特别困难。教师要把学生当做主体,探索灵活多样的创新性的教法与学法,重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一堂课要做到教得活、学得活与用得活。学得活是核心,它是检验教得活的标准,又是用得活的前提。让学生“活”起来,就必须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学源于思,教会学生善于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思考者和发现者。首先,教师在新课的导入时就要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同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还要适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类比、分析、讨论及教师的讲解,去弄清概念、掌握知识、证明或一个结论,进而产生创见,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课尾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深度,促进其进一步思考、钻研,从而获得创新性的发现。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课后要精选有一定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问题,同时,注重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从而使学生达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习题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训练,培养其创新的精神,使其领悟创新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现发展永无止境的教育,从而鼓励学生树立攀登新高峰,拓宽思路,寻求新答案,探索新事物的思想和勇气。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内容时,要做到动静结合,给学生以实感、美感。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根据课程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激活学生创新心理,诱发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心理是创新思维的引爆器,是创新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思维首先要有创新心理需求。可以说,没有创新心理的撞击,就很难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没有数学创新心理,这颗心将缺乏动力。数学教学活动不在于学生提供了、设计了或解决了多少数学问题,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创新欲望、提高了数学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一,唤醒学生的好奇心理。第二,引发矛盾心理。第三,增强审美心理。第四,鼓动超越心理。第五,容忍叛逆心理。第六,培养创优心理。

六、利用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比较常见,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尤其在习题的讲解中恰当地应用发散思维,更多地应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式,注重习题的变式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会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七、利用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去达到“制胜”。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数学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于一般问题敢于另辟蹊径,打破常规,积极思考,我们的数学创新教育将会有长足的进步。

八、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思维创新方法

一、常见的思维障碍

1.习惯性思维障碍。惯性思维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按照习惯去思考、去行事,可以节省时间,或者少费脑筋。人的思维有惯性,还有惰性,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也如法炮制,就会使我们犯错误,或者面对新问题一筹莫展。要想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必须自觉打破习惯性思维障碍,去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2.直线型思维障碍。人们在解决简单问题时,采取“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或“a=B,B=C,则a=C”这样的方式为直线型思维方式。直线型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有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是必须克服的一种思维障碍。

3.权威型思维障碍。我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对权威的尊重甚至崇拜。尊重权威当然没有错,但一切都按照权威的意见办事,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不敢逾越权威半步,就成为创新思维的极大障碍。

4.从众型思维障碍。从众心理导致的思维障碍,一部分是思想懒惰、肤浅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意志力薄弱的结果。正是这种思维障碍,使我们胆小怕事,不敢为天下先,抑制了我们创新的敏感和勇气。从众型的心理可能会误导我们,所以我们要自觉地克服。

5.书本型思维障碍。将书本上的知识过分相信而不能突破和创新的思维方式,称之为书本型思维障碍。也就是说,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书本知识毕竟是前人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时展了,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书本知识也可能过时,何况,书上写的东西也可能是错误或片面的,所以,在创新活动中,要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自我中心型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特别固执,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阻碍了思维创新。要清楚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一切从零开始”是我们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的态度。

7.其他型思维障碍。其他型思维障碍还有如自卑型、偏执型思维障碍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创新。

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方法

1.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中无拘束地将思路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展开,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方式。在课堂上的训练中,由教师统一掌握进度和时间,学生通过发散性的想象活动,将脑内已有的表象和概念进行反复的重组、改造而产生越多越好的设想。

和发散思维相反,收敛思维是一种寻求唯一答案的思维,其思维方向是指向思维中心的。而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所以训练学生收敛思维时,要在学生发散思维结束后再进行收敛性思维训练。实际生活中,收敛和发散是交替进行的。

2.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方法有两种,一是强化训练,二是一般训练。所谓一般训练,就是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自我训练。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训练的机会。在日常玩乐中,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想象思维。教师在学生的想象思维中应重点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训练,核心就是必须有新的形象产生。几乎所有的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所以,创造性想象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联想思维一般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形象,但是,它往往能为产生新想象的想象思维提供一定的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时,要求学生进入题目的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联想。虚拟的情境越逼真,效果越好,开始联想后,每联想到一件事物,就填写在题目后的表中,直到不能再想不止,在训练中不要让学生急于求成。

3.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解决的是一个准确性的问题,创新思维解决的是一个新颖性的问题。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思维既新颖又准确。逻辑思维的方法和特点就是严密和严格,所以训练时一定要按照逻辑法则去训练,对于每个字、每句话、每句话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研究。训练中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从易到难,在研究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不可想当然,也不可轻易下结论,通过训练要善于总结,掌握逻辑思维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逻辑思维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和它的局限性,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局限性。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辩证思维的方法,只不过不够自觉,水平不够高,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就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训练。在学生训练中,可采取“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从长远和当前要兼顾的观点去思考”、“学会比较的方法,寻找事物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抓主要矛盾,改变静止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方式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创新。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上将便是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思维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而解决新问题和新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自然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永无定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推动数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正如波利亚所说,非常规的数学问题求解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以必须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联想、假设、嫁接、归纳等数学思维方式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研究,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拘泥与特定的方式。初中数学在课题内容和考试试题难度设置上都不是很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同类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自身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教学的内同延伸到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使得学生逐步的形成缜密和发散式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学生此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是授人以渔的本质体现,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学生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点拨,离开对教师或家长的依靠往往表现为思维上的暂时性空白,其实并不是学生不能够自主思维,而是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课堂理论知识和题目的解决一气呵成的全盘托出,而是注重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和互动交流,初中数学的课程的安排具有极高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借助课程的逻辑性设置,在新课题的导入时设置问题情境和对问题的多方面假设,组织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课程教学中注重问题的提问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探讨,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式肯定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的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的反射性思维习惯,循序善诱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是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教学。无论现在教育体制如何进行进一步改革,课堂始终是教学中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资源,做好课堂备课,系统的把握初中数学的课堂之间的逻辑性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注重过程额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合理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层内涵,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能力提升空间。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候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误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对出现的新问题,脑中首先闪现的是教师是否教授过此类问题?之前是否独自解决过?等具有很大惰性的思维习惯,体现在不敢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定势,出现新问题便照搬原有的解决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便被禁锢。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对新问题的讲解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讲解方式,以榜样的姿态出现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导入数学问题实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已知正数a、b、c、d满足,求证。这是一道代数题,定向思维认为,代数问题只能用代数方法去解。恰好反,有些问题用代数方法困难重重,而构造符合题设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却相当简便。证明:根据题设作RtaBC,使,过C作CD垂直于aB于D,易得。由此得从中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数学各项理论之间的高度统一性,解决问题不能有死板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科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具有美学上的形象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代数教学、函数教学和代数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其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抽象逻辑概念的引入和验证大多起源于形象思维上的归纳和推测,进而提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通过缜密的逻辑推导而对形象化的数学认知提供数据上的有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的了解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意义。通过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直接接触抽象化的数学理论模型或数学数字符号,其原理大多隐含在事物表象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无穷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忠伟.数学课堂呼唤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4

【解析1】如图,设椭圆程为x2a2+y2b2=1,DxD,yD,则

|BF|=b2+c2=a,

作DD1y轴于点D1,由BF=2FD,得

|oF||DD1|=|BF||BD|=23,

所以|DD1|=32|oF|=32c,即xD=3c2。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知,

|FD|=e(a2c-3c2)=a-3c22a,

又由|BF|=2|FD|,得a=2a-3c2ae=33。

点评:本题解答运用了椭圆的几何性质、第二定义、数形结合的思想,寻找解题思路,合理进行转化,使问题化难为易,让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定义等最基础的知识从而使几何问题得以解决,在解本题中综合运用“定义法”、“数形结合法”、“转化思想”等。

【解析2】设椭圆程为x2a2+y2b2=1,B(0,b),F(xc,yc),DxD,yD,F分BD所成的比为2,xc=0+2x21+2x2=32xc=32c;yc=b+2y21+2y2=3yc-b2=3?0-b2=-b294?c2a2+14?b2b2=1e=33。

点评:本解运用了有向线段定比分点进行求解使问题变得直观,同时收到了化繁为简的效果。

【解析3】设椭圆方程为x2a2+y2b2=1,F(c,0),B(0,b),D(xD,yD)。则BF=(c,-b),FD=(xD-c,yD),BF=2FD,解得xD=32c,yD=12b,把点D的坐标代入方程化简得c2a2=13,所以e=33。

点评:本解运用了向量的数量积与运算律,简明、快捷、易懂。有关圆锥曲线中的离心率问题,如果没有给出c和a,则要结合章节知识得到c和a的齐次方程,从而得出离心率。

【解析4】由BF=2FD可知,BF=2FD,BF=a+exB=a,FD=a+exD,代入知,xD=a2e,xF=23xD,23×a2e=c,e2=13,即e=33。

点评:向量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利用向量可以使几何关系与数量关系相互转化,思路清晰,过程简捷。

练习:1、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B两点,求线段aB的长。

2.椭圆x225+y216=1的焦点是F1、F2,椭圆上一点p满足pF1pF2,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a)p点有两个(B)p点有四个

(C)p点不一定存在(D)p点一定不存在

目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已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数学复习中,更应强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便改观高强度低效率的复习效果。任何解题方法都有其赖以产生的数学基础,而这个基础就是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结论、思想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道题目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答,平时做题不应只着眼于解出这道题,而要尝试用多种解法来解答。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解题,可以拓宽思路,在遇到其他类型的题目时更会有意外收获。

在一题多解的训练中,我们要密切注意每种解法的特点,善于发现解题规律,从中发现最有意义的简捷解法,研究题中包含的知识点与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多方向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5

我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本节课同学们都能够说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平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的,在进行比较,通过画一画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让同学们去感悟图例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定要用不同颜色(或斜线)的图例来区分图中的直条。

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学生需要自主去学习,尤其是在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方法,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先让学生自己去画图,涂一涂,描一描,然后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这几次“摩擦”,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前言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众所周知,我国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以求异思维见短。究其原因,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主要是教育塑成的。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学校及每个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作为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努力把学生塑造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如何在高职化学教学中针对以上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一个新的但又实用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将“怎样培养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处理相关问题及具备创新能力”作为构建的基础,结合突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过程: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适当介绍和分析一些创新方法,突出抓住三个环节:即基础知识的学习环节、自学和动脑训练环节、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环节,达到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所以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前瞻性的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就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创新学习活动来实现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的参与欲望就愈高,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唤醒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创设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情境。具体可采取的途径是:一是改变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课堂上多给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机会,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如在教学中多一些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一般可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共同答卷法”等等。二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在当好“导演”的时候,也要当好“主演”、“辅演”,目的在于营造与学生互动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三是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每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以及展示才能的机会。四是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要在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基础上,提出的问题要将启发性、指向性、针对性、艺术性、难易适中结合起来。这样,提问对象的全面性有利于集中每个同学的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到对一些化学性质,原理理解时,可设计一些能让学生举出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的例子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和回答,从而激起每位学生的内在潜力。五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和科学质疑的态度。实施创新教育,既要鼓励学生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又要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注意提醒他们不能“惟书、惟师、惟上”,敢于和善于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在接受各种知识的同时具备自觉的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教学中的这种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尊师而不畏师,喜欢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7

关键词:创新思维;阅读;培养

传统的小学汉语文教学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方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事实,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挥,以及能力的培养。而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对创新思维的能力的运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小学教学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研究实践发现,在小学教育中,汉语文阅读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小学阶段,加强阅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革新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学习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而对于阅读课程,如果只是简单地由教师进行阅读讲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所以要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进行革新,增加汉语文阅读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汉语文阅读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穿插小学生喜爱的故事来进行对比讲解。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中,每一次面对“大灰狼”制造的危机和麻烦,喜羊羊总能想到解决的办法,帮助同伴摆脱危险。通过这样的故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于喜羊羊的办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主动地自己动脑筋,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高思维能力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因为教师的教学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不利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重要性,不了解提出问题对学习的帮助作用。很多教师在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时,没有足够重视,从而不能很好地对待“质疑”。学生的疑问是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体现,所以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问,并且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在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再做回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师在讲到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四季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然后进行全班的讨论,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扩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而我国的教育理念,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没有认识到相对于分数,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所以在小学汉语文阅读课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进行教学,利用视觉色彩上的刺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例如,教师在讲朝阳时,可以通过色彩鲜艳的朝阳图片,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朝阳的魅力,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描述自己心目中朝阳是什么样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进行创新是教育继续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阅读式培养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最关键的是,在教学中对创新教育观念的运用。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汉语文阅读课堂中,不断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不断加入新的教学元素,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蒸发”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如下的吹气实验:第一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离口约15cm处,张大嘴慢慢对手掌呵气,学生感觉到手“暖烘烘”的;第二次让学生将手掌张开放在同样的位置,先闭嘴,然后留条小缝,用力向手掌吹气,学生感觉到“冷飕飕”的.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物理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性实验,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想像,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在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手、脑并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教师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系列化的探索性实验,并把实验内容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方法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把方法当成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直接运用记住的方法解答物理问题、进行物理实验,这种做法缺乏方法的形成、探索、创新过程,学生常把方法当做知识加以记忆,没有深刻理解方法的内涵,不能正确、灵活运用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没有体现方法的迁移价值,没有通过方法探索创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方法创新教学,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设计实施知识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教学大多数是新知识的教学,这些新知识主要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概念、新规律、新模型.在新知识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来实施知识创新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所学中学物理新知识的特点,综合运用探究教学理论、科学研究方法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地、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地创设以科学探究主线的类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在科学探究教学中,以知识创新教学模式的认知流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启发指导、提供信息(知识背景和方法背景材料)为导航,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交流,使学生经历类科学探索研究,获取新知识,培养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一个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一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9

论文摘要:对博士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是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思维模式培养的结合,注重个性化,为达到培养目标莫定基拙。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人才已成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我国基础教育必须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概括起来,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1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特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且思维过程见解独到。例如变换角度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以及联想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新的未知的知识时,总是离不开旧的已知的知识。有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会联系到旧的知识体系,并在其中寻找类似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产生新的思维方式以及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2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它对一个问题是从多程方向进行思考,即从“类比”的纵向方向,“对比”的横向方向以及“反比”的逆向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多方向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于突破,在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当然,创新思维不仅包括对旧的观念、理论、方法的突破,还有对当时事物运行固定程序的突破,对未知世界识知的突破。

1.3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需要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知识。并且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1.4创新思维的创造性

创新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比如统计学中的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等。类比思维可以引导发现,这也表现出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思维是指对统计学问题对象有了足够多的认知之后,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解决方式的一种思维表现。

2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2.1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只能是被动的。信息技术课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与方法,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创新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新颖性、独到性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了积极性。

2.2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决定因素,创新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创造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创新思维既是问题信息源,又是途径信息源。比如,信息技术的一些理论的严格逻辑推理可以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技术的发现过程才是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性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3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3.1同一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听话就是好学生的惯性思维在教育教学中长期居于重要地位。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另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某些老师不愿意接受批评,以至于大多数学生不敢对书本以及教师提出质疑,不敢标新立异,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2“个性学生”与“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他们的教学目标,而是仍在追求高升学率及高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也就以考试为导向来安排他们的教学,从而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了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消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纯化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胆量和能力。从而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导致了个性学生的气乏。

3.3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目前中学信息技术的评价方式仅仅局限于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并且考试的内容多是记忆性质的常识知识,灵活运用的知识较少,创新思维方面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学生学习的精力主要放在怎样记住这些知识上,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用脑动手能力的发展。

4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计算机原理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具有一个优势。设法利用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创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