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十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十篇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20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1

一、课前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在学习新课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新知识是完全陌生的。大多数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对新事物有全面的了解,而在上课之前如果学生没有进行预习,他们就很难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也不会理解老师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是什么,只是单一地去记录笔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应制定出一份详细的、有指导性的方案,将课程的内容浓缩为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同一个数学问题,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今社会,团队合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在一个团队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才能使团队发挥最大的效益。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使其更早地融入到集体之中。在课前预习时,每个学生针对每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对不懂的问题进行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教师可以起到点拨的作用,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独立思考对潜能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对于教师给出的例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其他学生则不能及时应答,这就反映出有些学生对此类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这时,教师应该将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小组讨论,让每个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讨论中了解并掌握学习的方法,探究出解题的规律。

四、鼓励学生创新,提倡求异创新思维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都希望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对答如流,意见统一,但是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万个人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事物的见解都是不同的。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盲从心理的作用,很多学生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也不敢说,担心和大家的想法不一样会显得另类。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突破心理障碍,鼓励他们的创新想法。教师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小小的奖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这样,课堂就会显得生机盎然,教学也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但这也有可能是教师忽略的方面,能对教学进行补充。

五、课后的总结与方法归纳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当学生学习了大量知识之后,如果不及时进行总结,就不利于大脑对知识进行记忆存储。很多相近的知识,例如数学公式、基本概念等,如果不及时总结就很容易混淆,那么前期的一些基础工作的效果就不能显现出来。所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存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要让学生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个整体的概念,查缺补漏,使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或者让学生对相近的公式概念进行比较记忆,以加深理解。

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9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显现。其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尤为突出,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管是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还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而能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十分关键。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将难以被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问题能否进行独立思考是进行创新的关键。小学数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通过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借助于教师或其他外界的力量,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不断的思考与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能够有效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因此,通过数学教学能够对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新时期教育目标的要求。新时期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有效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情操在数学学习中受到陶冶等。由此可见,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是新时期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还要求能够通过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能否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对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欠缺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教师将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进行的学习多是为了迎接各种各样的考试,力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标准答案,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教师掌握着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所以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机会很有限。

(二)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限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就生理特征来说学生缺乏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自不待言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那么学生将很难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这就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最终学生的思维水平依然不高。

三、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此,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不管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基础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积极的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逐步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灌输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每一环节

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指导,使学生掌握进行有效思考的方法,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大量训练应该放在课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触的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讲解的知识点,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的思考,这一过程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对课前预习要引起重视。

2.通过课后提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课后的学习也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后进行的数学学习一般是做数学作业或者对当天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复习,这两个环节都是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对学生养成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发挥最大作用。

对于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而言,教师要认真的进行题目的筛选,每一道数学题目都不应该是重复累赘的,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为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题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数学作业不能过于简单,太简单的作业扼杀了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太难的作业也不利于学生有效的进行思考,因此,教师要掌握好难易程度,真正实现通过家庭作业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3

一、前言

教育事业的改革,使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发生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思维锻炼,培养学生全面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让这成为了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数学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对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是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也是推动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实践。下面,我们就来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几点分析:

第一,有利于数学教学创新发展。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将课本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只顾着自己授课,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头脑思考数学问题,也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需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做学生的评价者与观察者,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教师不再像原来一样直接给学生呈现问题与答案,让学生模仿。而是让学生动脑筋去想办法,对学生的解决方案加以评价。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课堂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教学事业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教师要接受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师生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用灌输式的方法继续教学,而是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反应即时更新教学手段。这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都是教育业务上的挑战,能够落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正在由传统型教师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第三,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学习兴趣,直接关系着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问题,可以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让他们一直心系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之前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会明确自己的力量,找到数学学习的动力,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对策

1.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死板的课堂活动,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与操控者,平衡好课堂活动的动与静,适当活跃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将游戏活动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复杂数学问题的简化,也能够让数学问题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我与别人不一样”的游戏。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数据,像全班学生的个人信息,身高、体重、三围等,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统计图表形式制作一张信息表。之后,让学生四人一组,与他人表格不同的学生胜出,采取车轮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胜者所用的统计图表,会是课本学习内容中的一部分。利用游戏的方法组织学生思考,展示与竞争,能够让学生尽自己所能去深入思考问题,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发现不同。将游戏与课堂活动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2.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目标相冲突,在合作中,学生不只能够独立思考,还能在他人的引导下进行不同角度的独立思考。初中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具有一题多解性质,一个问题对应着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解决问题,调动每一位小组成员的独立思考积极性,促进他们发言,分享观点,会让独立思考行为变得更加自然。合作,能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动力,更能让他们发现更多独立思考的空白。

比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一些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只关注边的关系。但小组其它成员提出角这一影响因素,就会给他们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合作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更加轻松,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3.利用创新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形成,是其独立思考增多的必然结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给自己的独立思考创造前提条件。在教学时,教师用探究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一起开拓课本中的知识,了解数学原理、技能与学习方法,可以带动学生思维运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在引出移项法时,可以利用“4x-3=-2x+7”这样的例题,让学生帮助数字或者未知数找朋友。将未知数归为一类,放到一起,将数字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分类与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解方程的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独立思考

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说:回首四十余载的教师职业生涯,如果您问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说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能列举出很多:倾听、观察、反思、质疑……这些习惯都很重要,每一个习惯的习得也均非一日之功。下面,我结合自己在中年级的一些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意义

首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是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落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其次,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是学习活动产生效果的主要标志。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学而不思则罔”的观点,如果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自主、独立的思考,只是被动地照着学,得到的知识再多最终也不会有大的作为。尤其是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必须经过学生深入的独立思考才能够得到理解与消化。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行为,就证明学习活动产生了效果,当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觉、稳定地出现,就说明学生走上了科学化学习的智慧道路。

最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逐渐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益于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学生的继续教育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途径

1.做好预习,培养独立思考意识

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课前或课内进行的自主学习。三、四年级时,有些学习内容就可以开始采取先预习再课上交流的方式。如在学习《积的变化规律》时,我借助例题,了解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针对具体情况展开教学。有代表性的结果如下:

学生在预习时他的思考就开始了,也许是收获,也许是疑问,当学生带着这些经验进入课堂教学时,他的学习就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尤其是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无意学习到有意学习的关键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进行思考、质疑、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起点。当然,教师要选择好适合中年级学生预习的内容。还有一些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习新知前以前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也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契机,尤其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更想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渴望交流,从而能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2.课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主阵地

课堂,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培养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教师、同伴及学生个体等多方面。

(1)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首先要舍得花时间,要有静得下来的定力。不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效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力,要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思考的愉悦,以及通过思考带来的成果。教师的提问要减少“是什么”“怎么样”“对不对”等问题,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到底用什么方法能解决”“还可能会怎样”等探究性提的比重。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出示主情境图:

学生读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学生列式后,教师提出如下追问:

为什么用乘法?

解决这个问题你会选择估算还是精确计算?

14×12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可以自己想办法算,也可以借助点子图先圈后算。能自己想办法,又能用点子图最好。)

这三个问题都需要学生想一想才能回答,而且要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说理,这样的提问有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以及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积累思考问题的经验。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可以将提问侧重于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或已有学习经验的链接点上,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使问题更具挑战性和思考性,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

(2)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而学生“数学地思考”的外显形式是能够“数学地表达”,同时,当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时,又会反过来促进主体数学思维的成熟。因此,在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急躁和打断,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结果和对思考过程的解释、如何解释同学或老师的质疑、如何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升等相关信息。当然,表达不仅限于语言,还有其他形式的表达,我们通常会请学生把想法表达在白纸上。

例如,在学习“被除数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共出现了好几种情况,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家没有交流完,教师把几种情况拍照记录,发给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学生对比、分析,先独立思考,再在下一节课进行集中交流,并达成共识。

这节课上,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正确的程序告知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自我表达思考,学生面对几种不同的竖式写法,表达观点,再达成共识,从而感受到“计算程序”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教师要有职业敏感,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虽然我们有课时的限制,但是教师在实践中也要处理好展开与压缩的关系。

(3)教师要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进行方向性和方法性的评价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和采用的方法往往决定着任务完成质量的高低,没有恰当的反馈评价不利于学生获取合适的思考方向或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对方向与方法的反馈评价不仅能够矫正问题,还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课堂上动态的,学生表达想法时教师的指导性作用不可小觑;二是静态中对学生成果展示的评价、引导。

3.利用练习,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新的学习内容比较难固定在认知结构的原有概念中,所以练习几乎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练习是数学学习活动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获得,还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练习”的指导,以更好地促进独立思考习惯的固化。

正确的独立思考是建立在对所给信息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信息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在中年级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通常带着学生一起审题,并就思考过程带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做法是:先一起x题,然后寻找题目要义,并以做记号的方式将要求分解,然后分析题目的信息,找到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指出解决本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实践中,我尤其注意鼓励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记录、外显出来。与课堂上学习新知的放开有所不同,在练习环节,对于学生初次碰到的习题类型,我通常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整个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路径,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为更好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这样的过程表面上看虽然烦琐,但能够帮助学生有顺序、有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这是学生脱离“支架”向独立思考转变的关键点。

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纠错的行为是必须的。纠错,也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好时机。实践中,先帮助学生明确纠错的作用和重要性,再引导学生主动检查是否有错误需要纠正,然后思考出错的原因(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晰、审题不够认真、思考有误),第三步在错题旁边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以便在复习时让原有的错题提醒自己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纠错实际上也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与审视,是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过程。

4.营造研究氛围,促使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还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这个工具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在真实的、可操作的情境中主动地、独立地思考,加深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感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完“认识更大的数”这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一些大数。一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大数和大数据是一样的吗?”他的问题又引发了几个同学的兴趣,于是,几个学生形成一个研究小组,借助网络、教师、家长等资源,开始研究起大数据,并在班上进行汇报,收获颇丰。

其实,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作业,如三年级学习完周长、面积,我们会留“附小操场有多长”“附小足球场有多大”的实践类作业,这类作业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我们还会跳出数学,帮助学生创造机会,如会在课前三分钟让每个学生做评委,发评选单,给每个演讲者评价。这样做的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很好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有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但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在一个班级中,存在一些学生懒于独立思考,总想有现成的“馅饼”掉下来;存在一些学生想要思考,却不知道从何入手。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如何帮助他们获得更大的进步。

本文开始,谈到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最后,借用吴正宪老师在《我与小学数学》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观点: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千万不可低估教师的“潜移默化”。好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需要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与大家一起共同践行。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5

【关键词】

小学教育;数学教学;独立思考;培养方法

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而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逻辑思考能力一般取决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的过程可以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性格活泼好动,但知识储备较少,缺乏耐心,所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比较低,而这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掌握更加高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以便增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是为了传播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实力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地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以便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改善数学教学环境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往往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但是,传统教育方式导致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至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太过严谨,不仅会压抑学生的性格,也会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被抑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严重情况下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变这种数学教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应对数学教学环境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以便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从而达到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科学、有趣的方法开展数学教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而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例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根据这句话,数学教师可以增加青蛙数量并提出问题,“三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扑通几声?”等等,然后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在此过程中,青蛙数量的逐渐增大,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青蛙数量增加与腿、眼睛、嘴及扑通声增加之间的联系,而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要新颖有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而且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采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便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倍数的认识”这节内容的讲解中,教师为增加教学趣味性,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年龄,并给出提示,自己的年龄是5的倍数,也是9的倍数,根据这些提示,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得到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6

关键词:思维敏捷性;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是重要的一项内容.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的学生反应快,思路宽广,处理问题事半功倍;有的则反映慢,思路狭窄,处理问题事倍功半.这正是思维敏捷性差异的体现,也说明了加强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做一些探讨.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表明个体能面对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技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要培养这种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决定了其独立思考的程度具有相对性.一般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1)分类指导,提出独立思考的要求;教育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2)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创设情境,教会学生独立思考;(3)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4)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二、培养学生思路的敏捷性

思路的敏捷性是思维敏捷性之关键.解题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占有战略地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则此问题就可谓解决大半,而思维的敏捷性还表现在缩短计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而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和结果.要使学生思路敏捷,就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时的敏捷意识和引导他们善于总结积累有效的解题思想.具体方法为:(1)定向思维训练.就是在遇到新问题时,善于将其归结为某种数学模式,并通过对已知条件和结论的分析,尽快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有“法”可循,有“路”可行,达到敏捷性;(2)逆向思维训练.即由果索因,知本求源,培养学生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灵活地逆向应用所学知识,出奇制胜;(3)发散思维训练.即培养学生善于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考虑问题,即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联系,摆脱“定式框框”的束缚.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三、培养学生记忆的条理性

记忆的条理性是思维敏捷性的基础.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在处理问题时迅速而正确地发现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以达到思维的简洁和快速.

因此,只有记忆有条理,方能在思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原则,达到思维的敏捷性.相反,如果记忆杂乱无章,则必然不能及时再现思维之所需,难以达到思维的敏捷,而加强学生记忆的条理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总结、归纳、疏理达到简明化和系统化,并从中总结出解题的规律、方法和经验.这样在处理问题时就可以迅速检索、思考、转换,从而作出快速反应.

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数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数学观贯穿于整个数学的发展历史,对数学的研究、学习有宏观指导作用.思维的敏捷性不能偏离此宏观指导,否则,思维再敏捷,也是思不得果.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使其更快地分析理解更多的信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能力

直觉能力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和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预见重大发现和创造的可能性.这种直觉能力是一种战略直觉能力,它决定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成败,更能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法国数学家庞卡莱认为,数学直觉实际上是一种选择能力,本质上是某种“美”的意识或“美感”.所以培养数学直觉能力要从数学的和谐美入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奇异美的认识和体验,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热情,预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思维敏捷性.

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也即完成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借以解决包含在其中的问题的心理过程,则称作问题性思维.根据认知理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独立思考能力;民主式数学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逐渐暴露出很多的问题。以下文章简略地分析了这些问题。

一、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主动地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更好地达到这一点,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以具体情况的变化和需要为基础,及时提出新方案,要能够符合实际并且解决问题。数学这门课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敏性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更好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变通性的课程,在解决一道问题时可以变通地运用很多种方法,问题的解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规律性很强也是数学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索兴趣的激发,对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进行培养。

二、数学教学课题的选择要新颖有趣

通过对一些小学生的调查我们就可以发现,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对现在学习的数学内容的印象都是无趣死板的,根本不能让他们产生学习的热情。其实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将我们身边一些新颖的、有趣的材料引入数学教学课堂中,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数学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学生身边的手指、铅笔等来进行个位数加减法的教学,这样在符合个位数特点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在进行一百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就可以借助一些像是火柴、算盘之类的道具。

三、营造课下数学文化探讨模式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营造活跃的课外数学文化的探讨活动,不能让数学知识的学习局限在课堂上。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群体文化探索当中,就要进行更多形式的数学知识扩展活动,使学生运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

比如,数学教师根据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布置了一道数学问题:这次春游,学校预先收取了每人五十元的费用,活动中吃饭的费用是五元,公园的门票每人二十六元,车费则是每人十六元,每人预收的五十元够不够这次春游的费用?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对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很有帮助,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民主式数学教学氛围的创设

教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是将数学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教师为了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就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创设出以学生为主角并且更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一步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索、思考和学习,从而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更有效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用学生经常玩到的一个游戏来为学生举例:教师和学生围成一圈,从1开始数数,在数到3和3的倍数的时候就要用拍手来代替,在教师说出1之后,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往下接着数,1、2,拍手,4、5拍手,慢慢地数字越来越大,出现错误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兴趣也会越发得高涨,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就会自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可以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思维应试教育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够主动寻找新颖的解决办法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思维对应的是习惯性思维,即一种已经被形成定势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身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普遍存在以考试分数决定升学就业的现象,考试具有公平公开公正性,然而其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考试的公开性能够减少利益分配的争议,获得较大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公正客观性,考试往往不得不选择争议较小的答案。这样就往往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同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也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简单和粗暴地进行否定。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只认为世界是一个僵死的整体,只要把教科书牢牢记住就掌握了通向未来的钥匙,如果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的话,对整个民族的未来是极端不利的。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和难点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培养创新思维最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加要传授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什么应该被视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如何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找到最好的办法;第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

当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应试教育仍然主导着当前的教学工作,这一点很难在近期内得到改变。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教学评估和教学激励机制的严酷性使得素质教育获得的难以用指标考评的成果。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近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其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待遇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本身素质有限,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第三,就创造性思维本身而言这种能力很难用确定的客观的标准进行考核与评估,这就不利于在管理层面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四、结论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9

案例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正确对待金钱》,许多老师贪图省事,在学生还没有探究时就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告知学生,从而挫伤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新课改就会变味,就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以及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看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便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作了理论分析。

(一)从时展需要角度。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均呈几何级增长。任意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便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二)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德国的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祸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三)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合作必然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要求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是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为依据,否则新课程改革便有“名”无“实”。

三、培养对策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主人。

(二)应善于设问更应善于激疑。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

教师更应善于激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我提倡采用本色阅读法。因为我发现有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却被老师牵着走。而本色阅读则提倡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阅读,其思维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用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问题,即1.“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2.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理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问题,利用英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10.类推的问题。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小班化;独立解题能力;思维训练;物理教学

一、小班化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1.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当前课题的实验研究将推进小班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潜能开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独立解题能力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能力,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纵观我国教育,没有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独立解题的条件。教育规范的共性,压抑着学生发展的个性,教育方式的束缚,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越学越受束缚,磨灭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力。改变现状只有一条出路: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学习能力。

3.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让教育者们认识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子,最根本的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解题,培养自主解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针对小班课堂教学的特点,我们要主动研究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规律,寻求有利于培养独立解题能力的教学策略、方法及模式。

如何在小班化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以下笔者思考了几种方法。

二、小班化物理教学中培养独立解题能力的方法

1.培养独立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组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能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严密的语言。物理教学中,不少教师强调“如何做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思路、解法等)。这看似重视解题,实则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困于题海战术。这与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不一致。如,在求解“机械效率”相关题中,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类题目的一般思路:先求有用功和总功,根据其百分比求得机械效率;如果在滑轮组的题目中无法得知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还可以根据η=G/nF来求得机械效率。学生若能熟练说出解题思路,说明这类题目已经基本掌握了。

2.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物理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的情况,初中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易造成思维定势,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解题时的灵活性。如,追及问题中常出现:“能否在导火线燃烧完之前,跑到安全区?”这一类问题在思考时往往有几个不同的方向:(1)比较导火线烧完与跑到安全区所用的时间;(2)比较导火线烧完这段时间内人跑出的距离;(3)比较人若跑到安全区,导火线需要的长度,等等。思考的角度不同,求得的物理量也不一样,但都是正确的。想到一种方法的同学,可以鼓励继续思考,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更多,更简单合理。

3.培养解题的多样性

同一道题目,相同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不同问题。如,“火车过隧道”这类问题,火车长度、隧道长度、火车时速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求火车通过隧道所用时间,与完全在隧道中的时间,问法不同,所求物理量也是不同的,学生往往不认真审题,混淆这两种情况。考虑车长,前一问是(S桥+S车)/V,而后一问是(S桥-S车)/V。鼓励学生讨论思考:相同条件,还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求什么量?

4.联系对比,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物理上不少物理量是用类似的方法提出概念,并根据概念得出公式的,如: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密度:单位体积物体含物质的多少ρ=m/V;压强:单位面积所受压力的大小p=F/S等。这些物理量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就可以请同学们思考,中学阶段学过哪些类似方法得到的公式?它们代表什么物理意义?请同学们积极讨论发言、归纳。通过比较将各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善于比较,在比较中认识、区别、理解、提高。

5.作图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作图标已知条件是物理解题过程中非常实用,效果非常明显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力学,电学的题目中根据题意画示意图就是一个完整的审题、分析的过程。偷懒省略这一步,会导致审题不清。

如,求水平面上重为100n的物体在5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运动了2m,求拉力做功。在未画图分析的情况下不少同学会将100n作为拉力带入计算,得到错误结果。如果计算前画出图像,则容易发现,拉力大小是50n。类似的错误在力学、电学计算中层出不穷。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加强要求,甚至列出几个相关例题,仅仅作画图分析的练习。

小班化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途径和方法,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