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55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1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language)、手语(gesture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artof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language-perceptualappearingbyobject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similaritiesin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并被经久不衰“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asaworldlanguage/esperanto:a.esperantob.unitednationofficial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isa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isjusta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iseasy,justlikechinese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isnolongeraforeign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2

摘要:本文欲通过分析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者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美学艺术,跨文化意识,艺术语言,文化的共性,激发动机

  

一、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language)、手语(gesture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可以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与对方使用共同的语言交流的时候,语言的交际性才会被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诗歌、美术、设计及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文化又或是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generalcharacteristics)。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大都集中并表现在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性,即艺术语言(art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artofaesthetic)与实用价值的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aestheticsculture)的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awareness)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他将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artisticlanguage-perceptualappearingbyobjectconcreting)。杨育彬则将艺术语言解释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而从人类语言(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基本的生存及营养素材。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有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艺术语言学虽是骆小所先生于1992年提出的,他却将该学科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认为艺术语言与修辞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文学、美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思维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骆小所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使得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成为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型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可以称之为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中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与创造,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包括演讲、歌唱及诗歌的朗诵艺术等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诗歌及各类音乐等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

 

2.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而又绚丽多姿的不同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性及跨民族、疆域的共性,就像是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或是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甚至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特征,我们称之为语言(艺术及技巧)的互通性。而这恰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如古典音乐、蓝调、传统与民间民族音乐等各类音乐),诗歌以及美术(包括街头艺术、绘画、摄影、雕塑、现场艺术、平面等各类设计、手工艺与应用美术等等)外,还有戏剧[如古典歌剧、音乐等现代剧、现场喜剧(livecomedy)、马戏]、文学艺术(小说、诗歌、寓言、童话、故事、传记、短剧、电影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艺术节、奖项、艺术家电影(artistsfilm)、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如正在流行的与摇滚乐、电脑技术、表演艺术或者电影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表演)、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等等。这些林林总总有关艺术语言乃至语言艺术方面的主导和主流文化,可谓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similaritiesin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享。

 

1.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他的语种或语言所取而代之,如以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取代,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三次文化入侵分别是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会及拉丁语的传入——第一次文化入侵。第二次文化入侵:公元793年开始,北欧的维京人(viking)开始入侵不列颠岛,英语的词尾变化逐渐消失。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入侵不列颠岛,使得法语对英语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是英语受到的第三次文化入侵。

 

自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以及与其发展相应的大力宣传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就如人类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他们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地做到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类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更大更多的想象空间与激情和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与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等许多的语言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aesthetics)艺术魅力。它的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1340-1400;geoffrey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奠定了其文艺和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风骚并被经久不衰“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的。这也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的角色和联合国主要的官方语言(englishasaworldlanguage/esperanto:a.esperantob.unitednationofficiallanguage)。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他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④。

2.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英国历来以绅士风度闻名于世。而言行举止得体而温文尔雅,语言谈吐文明优雅而有感染力则为一名绅士所必备的条件。这要求人们在平时讲究语言谈吐和言行举止,注意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应用,包括言辞措词的修饰与表达,以增强语言的艺术表达及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发现与挖掘语言的美学价值,甚至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尝试并充斥着这种美学价值观念。英语的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也由此相应发展了起来。这正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value)的集中体现。而英国语言的全球化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大英帝国之后又是美国的雄霸世界,随之而来的就是英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入侵及思想文化的加速传播,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化近几百年来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主流文化。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人类只要还有对美的向往、愿望与追求,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追求与勇气。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我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并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这也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恰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世上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思想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你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但同时他也提醒英语学习者:“英语首先是一项技能(englishisaskill.)。第二,英语只不过是工具(englishisjustatool.)。只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去学习、交流、谈判、推销,我们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第三,英语很简单,类似中国的拼音!(englishiseasy,justlikechinesepinyin.)第四,英语不是外语(englishisnolongeraforeignlanguage.),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中国人应该把它当作第二母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语!第五、英语能让中国人更加聪明、更加有智慧和气质。”

 

作为当今世界英语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电影、音乐、戏剧及文学艺术中获取充足的兴趣和满足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欲望,在丰厚的知识海洋里得到思想的升华,也可以从摄影、绘画、雕塑乃至动漫甚至电脑游戏中获得精神的慰籍与思想文化的充实与满足。或许,我们更应该为开放与激发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让学习英语变成英语戏剧的欣赏与小品表演、歌唱及其他的艺术演绎等等,还可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自然优美的旋律作为朗读或朗诵的背景或伴音配乐,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教学中可以通过其他艺术手法来加强英语教学的审美情趣及艺术思想教育。譬如学唱英语歌曲或是学习极具艺术美感的英文斜体书法等等。这些对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如今,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巨龙正在慢慢的苏醒,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中。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既然英语是全世界各个民族用来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共同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5]杨育彬.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6]莫塞,水天同译.英语简史[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5.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3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但凡经典美文都不乏模糊性的语言,而且语言的模糊性在当代翻译界也是众多研究学者热切关注的重点课题。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文学艺术作品当中,还是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用语中,语言的模糊性均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别是在英语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多样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会造成翻译者在翻译英语文学艺术作品时,无法将原文的主旨精确地翻译出来。所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使翻译者能够采用正确的英语翻译策略来应对因语言的模糊性所引起的歧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模糊性语言的涵义

   语言的模糊性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定义语言的模糊性的历史第一人是皮尔斯。皮尔斯认为,当对同一种事物有着几种可能性的理解时,即便讲话者已经进行了十分周密和认真的思考,但是却仍然无法对这个事物的归属性进行确定,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失误是模糊的。实际上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用语当中,模糊性通常是指不明确性,极易使人产生多种多样想法。虽然语言的模糊性具备着显着的不确定性,但是因为人们长期的使用,因而已经逐渐地形成了一种自觉,而且语言的模糊性地使用并不会对交往目的的实现产生影响。所以,语言的模糊性也可以这样定义: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自身所具备的属性,是长时间人类社会使用语言不断积淀所形成的认识方式,而且属于不确定的一种表达方式。

   3.模糊性语言的主要类别

   作为一种语言本质属性的模糊性语言,其在各种语言形式中极为常见,比如词、短语以及句等等。一般可以把模糊性语言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3.1言外之意所造成的语言模糊

   在很多英语文学作品当中,有些英语原文在字面含义以外都有着一定的弦外之音,必须借助于上下文的结合才能这些弦外之音推断出来,这些迫切地要求英语翻译人员必须十分熟悉原语的文化。有些看起来表达十分准确的话语往往也极有可能因各种原因而造成语言模糊。在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中,人们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语言附加言外之意,语言的模糊性便由此产生,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到说话者的表达,相反还会使得语言的表达显得更为生动。

   3.2模糊性语言的使用造成信息模糊

   3.2.1模糊词

   几乎所有词性的词基本上都可以具备一定的模糊性,比如模糊形容词包括“漂亮的”、“清晰的”和“年少的”等;模糊名词包括“早晨”、“将来”等;模糊数词包括“部分”、“好多个”等。从这些模糊词当中,可以看出要想使用模糊词,那么就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参照物。

   3.2.2模糊限制语

   就模糊限制语而言,其使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模糊限制语往往会与精确的语言结合使用,以便于使得语言的精确性有效地转变为语言的模糊性。模糊限制语与模糊词有着很大的不同,模糊限制语本身的语义较少,对语言情景有着较大的依赖性。历史上使用模糊限制语最早的学者是拉可夫,在拉可夫《语义标准和模糊概念逻辑的研究》一书中,拉可夫把模糊限制语定义为:将事情弄得更不模糊或者更加模糊的词语。比如,Heistwoyearsold.Heisabouttwoyearsold.在这两个句子中,正是因为使用了“about”,使得本来对年龄表述非常精确的语句转化成为了模糊的句子。英语语言中有着非常多种类的模糊限制语,比如alittlebit,moreorless,akindof等等。所以,翻译者必须对英语语言当中的模糊限制词加以全面地掌握。

   4.英语文学作品中模糊性语言分析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形象性。读者是通过头脑中的再造想象来欣赏文学作品的,而这种再造想象正是以模糊性为特征。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大大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学作品的魅力。《王子复仇记》中“tobe,ornottobe”短短几个单词引起了读者无尽的揣测和解读,或许正是这六个单词如此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中国文学作品中成功运用模糊语言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以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曹雪芹在描写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时,常常借助模糊语言向读者展示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了模糊语言的魅力。例如,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项上金缡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王。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可以在语言的不同层面即单词、短语和句子中得以展示。本文拟从单词和短语两个层面来分析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有关模糊句子的翻译策略将会另作论述。其原因之一在于英语句型和句法结构复杂多变,这就决定了仅是通过三种翻译策略很难达到翻译好模糊句子,尤其是复杂的模糊句子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句子的翻译,很大程度上要落实到单词和短语这两个基本语言层面的分析上。

   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粹便是文学艺术作品,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化艺术的一大瑰宝,而对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翻译是广大翻译者长期以来的最大心愿。就英国知名小说家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来说,它充分地向人们展示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的景象,当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部小说的翻译版本,但是被翻译学界公认为最好的翻译版本就是杨必所翻译的。因为《名利场》一书中有着非常多的模糊性语言,因此这本书的翻译难以准确地进行把握,而杨必却很好地对此书中的模糊性语言进行了处理。所以,下文我们将结合杨必对《名利场》的翻译对语言的模糊性加以探究。

   4.1糊词语的翻译

   举例1:GuffgoeshomeeverySaturday,butcannotthis,becausehehas2Blackeyes.此句当中的Black一词是属于颜色词。在英语翻译中,颜色词所表述含义的界限相对来说较为模糊,因为颜色自身就属于一个整体。所以,不同的民族都会对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所使用的词语也是不同的。原文当中的眼睛因被打而变得“Black”,而若翻译为黑色的话,那么就难免有歧义的产生,比如中文当中的眼睛变黑,既可能是由于熬夜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缺乏睡眠所导致的,而被打“黑”,中文中一般用“青”来进行形容,比如中文词语“鼻青脸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非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blackcoffee表示的是清咖,darktea表示的是浓茶,greenman表示的是新手等等。

   4.2模糊语义的翻译

   通常很多句子看起来翻译很容易,但是在这些句子中一般会潜藏着一定的言外之意,我们将这种类型的翻译称为模糊语义的翻译。比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日行千里”等,这些语句当中的“千”并非指的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千,而表示的是模糊性的含义,表示的是距离长、多的意思。模糊语句的使用能够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加地富有表现力,对模糊语句进行翻译能够考量出翻译者的实际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艺术性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会有很大的影响。就目前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主要的教学途径,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教学评价来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语言的运用,如果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够适当地使用语言,不仅不会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还很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使教学评价活动发挥其强大的效果。下面本文就围绕教学评价语言艺术性的提高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程度都不是很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行动以及语言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想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习惯等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评价性语言就是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一种语言。合适的评价性语言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自信,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尤其是一些夸奖性的语言,对于学生的鼓励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评价性语言应该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注意的事情。

2.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一般来说还没定性,比较容易对一件事情产生新鲜感,同样的这种新鲜感降低的速度也会很快,因此,一成不变的语文课堂很容易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表现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学生一定的鼓励,对学生犯的错误要怀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耐心地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恐惧以及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长时间地维持下去,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有利于提高有语文教学水平。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经过前面分析不难得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评价性语言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现阶段有很多教师致力于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下面就围绕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评价性语言的作用

在前文中对评价性语言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对于教师来说,正确地认识到这些重要作用是提升评价性语言艺术性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教师应该将评价语言的正确运用当成是与教学模式改革同等重要的一项工作,要认识到提升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可以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对评价性语言进行改进。

2.提高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技巧

正确认识了评价性语言的重要性之后,掌握良好的运用技巧就是接下来的一步。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就是要对评价性语言进行正确的选择,这一点主要以当前阶段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鼓励性的、积极性的语言为主,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3.构建合理的评价性语言词汇系统

就像每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同,每一个教师习惯使用的评价性语言也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情况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评价性语言词汇系统,但是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的个性以及领悟能力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想要提高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就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建立一个自己的评价性语言词汇系统,并且不断对其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学评价来说,提高评价语言的艺术性是保证评价效果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促进教学评价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5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引言:

自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英语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爆发态势,引领者人们的思想浪潮的转变,也想我们展现出了欧洲人民思想改革的曲折路径,涌现了一大批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思想至今仍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反思,其中蕴含的情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属于世界的思想、艺术财富。这些英语文学作品能够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所表现出的精彩、感人、魅力十足的语言艺术。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质上就是对语言的表达方式的加工和体现,这种对语言的加工的方式方法,即是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表现。

1.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内涵

我们日常的英语学习过程,通常是学习英语的单词、语法、发音和日常使用,以求掌握英语的日常运用,这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并不涉及到英语文学和其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但如果要对英语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就必须深入了解英语文学中蕴含的思想和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其中的表达特征和独特意象。文学是语言艺术的集中表达,文学的发展史可以充分的表现语言的发展路径,是语言的高级发展阶段。文学的语言表达不仅仅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感染和思想上的启发,其中也蕴含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变革历程,以及作者所经历的人生和思考路径,对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深入的了解历史文化的变革,感受其中的深邃思想和情感,对文学作品和所属语言的研究、学习工作十分重要。

2.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研究难点

对于英语文学来说,其语言艺术的研究工作十分繁复庞杂,难点众多。首先从外部原因来说,英语的使用范围非常大,使用英语作为主要使用语言的国家非常多,这导致了英语文学的繁复性。文学的发展和表现必然与作者所处的国家、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有着非常深刻复杂的联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即使作者都使用英语来进行文学创作,也会让其中的语言艺术被当地的文化、风俗和历史所感染,导致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多种多样,各具特点。如果不能深入的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地域背景,就无法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做出准确、真实的探究和赏析,这是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的难点之一,区别于相当多的语种文学。从另一方面来说,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内部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各个语言艺术的种类既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互相之间又有紧密的关联性,难以进行主观分类,做到系统的分析研究。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者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不同所导致的,语言的进化、分歧和传承、作者的相互学习和自我感悟让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既具有独特性又具有关联性,枝叶繁杂,难以进行综合性的语言艺术研究。总而言之,这些研究难点导致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难以使用传统的艺术流派分类来进行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征方面入手,进行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研究工作。

3.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特征

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和平常使用的语言区别很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点彰显了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强烈的情绪抒发变得既有力量,又有感染力,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婉约,既给人以启发和感动,又不会显得做作不堪,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和特点。我们从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征出发,从四个方向对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和分析,即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生动性、情感性和含蓄性,赏析英语文学的语言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3.1意象性

文学语言的意象性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表述,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设定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来表现故事背景,描述环境景色,渲染情感纷扰,塑造人物品质,宣扬思想品德,以此来表现作者对世界的思考感悟和情绪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境界和情绪,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或者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夸张和深入描写,进行真实或者虚幻的故事表现或者人物塑造,反应作者本人对事件的思考和情绪表达,同时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愿景诉求,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由此催生了意象派的诞生。在19世纪初,意象主义运动由部分英美诗人发起,其主旨思想反对诗人通过诗文发表议论和进行感叹,要求诗人以将思想感悟通过凝练、含蓄、准确、鲜明的意象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以此形成诗句,埃兹拉庞德即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inaStationofthemetro”(地铁车站),仅有两行诗句,“theapparitionofthesefacesinthecrowd;petalsonawet,blackbough.”(人群中的脸庞幽灵般隐现;湿漉漉,黑色树枝的花瓣),辞藻平实,作者在地铁站内看到了人们熙攘纷杂、明暗交错的脸庞,联想到了黑色树枝和花瓣,生动形象的展示了纷扰复杂的现实及麻木冷漠的灵魂,又展示着一种冷静但坚决的美,让人十分感叹。这首诗意象简单,简短有力,又富有音乐般的韵律美,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情感震撼和思想共鸣,是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的代表之作。英国诗人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西风颂)也是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的代表作,其中的一句诗“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广为流传,为读者带来了坚持的希望,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与旧社会作斗争的人们。诗中,作者通过对西风吹过时的万物俯首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西风的自由、强大的向往,希望革命能够如西风一样摧毁腐朽的社会,带来春天的希望。其中西风就是作品的主要意象,极具代表性和感染力。

3.2生动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性就是通过文字描述让作品中的人物、背景、情节更加灵活生动、贴近现实,让读者认为作品中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让作品的感染力更上一层楼。其中,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就以人物形象塑造生动而著名,例如它的代表作《雾都孤儿》,其中孤儿奥利佛的凄凉悲苦、小偷费金的唯利是图、梅里夫人的善良都刻画的淋漓尽致,孤儿奥利佛的语言充满童真,流氓的黑话、好人的敬语,都体现了狄更斯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让人物充满了生活化的气息,细节描写非常到位。另一方面,每个人物的衣服、打扮、面貌形象和出场场合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设计,完美的符合了人们印象中的人物形象,让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张性十足,充满了活力,让读者能够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伦敦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体会出作者对时代的批判性看法和深邃思想,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这种语言艺术的生动性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功不可没。除了人物刻画的生动性,文学作品中背景的生动刻画也是体现语言文学生动性的主要方向之一,美国作家福克纳就是代表作家之一。福克纳在写作中创造了一个名为Yoknapatawpha的虚幻城市,他在一系列的作品(如《喧嚣与骚动》、《献给艾米丽小姐的玫瑰》等)中使用了这个城市的设定,福克纳描绘了这座城市的地理、风貌、风俗习惯和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非常细腻生动,犹如真的有这样一座城市一般。这无疑大大的提升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仿佛书中的人物正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中,正在经历书中发生的事情,让人沉浸其中。这种背景刻画的创作方式和马克吐温所倡导的“地方色彩主义”和“本土主义”相类似,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历险记》的背景和人物都有一定的联系,风格明显。地方色彩主义就是语言艺术的生动性的明显体现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详尽的语言文字描写创造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地域背景,犹如让作品中的故事在真实中展开,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让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是展示语言艺术生动性的代表流派之一。

3.3情感性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文学的基础,是语言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每一个文学作品都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达。作者的作品中的文字表达方式,体现着作者想要表达的诉求和强烈的情感宣泄。例如荒诞派的作品,在伤感主义先驱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中,文字苍白无力,只有空洞的怀古伤今,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但作者就是使用这种空洞的苍白文字表现出了他想表现得虚无和空洞,文字和思想高度统一,深刻而富有内涵。还有《小镇畸人》,美国作家安德森的代表小说之一,作者使用精神病人的视角来描述整个小镇的生活状况,文字凌乱不堪,前后跳跃,没有大小写的区分,连标点符号都时有时无,以一种十分强烈的既视感完成了作者想要表现的小镇的无助和混乱,通过这种辛辣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小镇居民对于爱的渴望与追求,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这种强烈的情感刺激促使着读者对作品的深入思考。当然,诗歌是所有文学作品中对情感性的表达最为深邃和激烈的文学形式,诗歌在表现诗人情感方面独具优势,从古至今,诗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各种的强烈情感,有失落,有困苦,有爱情,有悲伤,有热爱,有质疑,有无奈,有渴望,所有的情感的无法诉说都包含其中。弥尔顿的《失乐园》,写出了诗人对于上帝的种种质疑,便显出了诗人对理性的向往和对进步的渴求;沃兹华斯的《独自云端漫步》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崇敬之情,欢快的气氛溢于言表;佛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不为任何选择而动摇;济慈的《夜莺颂》通过对夜莺的歌声的描绘歌颂了自然地美好,反衬了世俗社会的丑恶。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作者的强烈情感,通过对文字的加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进作品的字里行间,赋予其艺术性和情绪感染力,这是语言艺术的情感性的有力体现。

3.4含蓄性

语言艺术的含蓄性,就是人为的留白,将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隐藏在文字中,为读者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深入探寻作品中的隐含的秘密。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内涵,是语言文学含蓄性的极致表现。作者通过少量的文字描述,将读者带入其所构建的无限世界中去,带领读者探索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让读者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自我认知的探索表达,体现了作品的深邃性和含蓄性。但这种含蓄性并不是故弄玄虚,弄出一些极为自我、解释不清的所谓“艺术”,读者和作者的思想深度并不是天差地别的,读者是可以赏析文学作品、并能够明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宣泄的,太过于直白的语言文字缺乏文学上的美感,并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也不利于作品的流传和深入探索,因此,保持作品的含蓄性,以拟人、神话、比喻等方式进行作品表现,是增加作品深度、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意向的有效方法,但丁的《神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但丁描述了一个梦,梦中他游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见识到了世间的种种不公。他通过这种隐喻和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将其对国家和宗教的不满和讽刺激烈而含蓄的表达出来,既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性,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带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是表现语言艺术的含蓄性的代表之作。当然,《神曲》的原作是以意大利的地方方言写成的,并不是英语文学,但其极具代表性且一脉相承,流传版本也是以英语版本为最广,其文学性、艺术性极高,所以以之为例。

结束语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语言艺术

语文就是对祖国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是凝聚各民族语言艺术精华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并重的学科。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一种桥梁和媒介,无论是今人与先贤借助古籍书卷的交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交际,显然哪一方掌握较完善的语言艺术都会使沟通易于达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使知识得以简洁明了的传达,反馈信息得以有效传输。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中的显现和生发,让语文更有魅力,语文教学更高效。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因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内涵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幽默的、优美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这就要求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达到“语出惊人”的完美艺术境界。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不容忽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以语言为载体,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而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艺术,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规范小学生礼貌用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描绘出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要适当地融入和课本内容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方法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保障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语言的运用上一定要注重规范性,保障学生学习的准确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其对语文知识还存在一定的迷糊性,无法判断学习的知识是否正确,因此其往往会对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条件接受。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保障学生学习知识的正确。(2)语言表述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我国教育教学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严格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在语文课堂中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引述例子,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保持客观真实,不能向学生介绍违背科学的知识与例子,通过科学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语言艺术中的一种,因此幽默是教学中最主要、最得力的助手,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智慧,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课堂提问语言需凸显启发性

“教师是开启儿童智慧的钥匙”,那么语文老师则更像一把万能的钥匙,要打开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锁”,启迪他们开动小脑筋获取知识和智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凸显启发性:(1)精心设计提问环节。老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善于通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前编制好课间的问题及预习的习题使学生根据问题阅读、听课等。(2)精心设计提问语言。在设计提问语的时候,老师利用丰富精彩的语言艺术感染及影响学生,教师语言要含蓄隽永、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教师的诱导下发挥启迪,努力寻求新的知识,掌握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在提问方式上有所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4.运用适度得体的无声语言

无声语言,是相对于有声语言而来的,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指神态和体态语言。相对于有声语言的“听”效性,无声语言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一些,因此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利用。(1)自然、适度的神态语言要灵活运用。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需要听老师进行有声语言讲解的,与此同时,学生的目光应当紧盯教师面部。正因如此,教师应当自然、适度地运用一些神态语言。如在讲童话课文时可以顺应剧情适度做出夸张、惊讶的表情,这些表情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而主动参与语文教学。(2)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要合理运用。对小学生来说,动态感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比静态理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形象、得体的体态语言辅助有声语言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生字、句子乃至整篇文章时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直至对知识完全理解和接受。

作者:陈春珠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周本香.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2]杨大林.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7

关键词: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特征

“漆画———作为中国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是中国绘画最早的源头。”[1]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漆画被赋予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元内涵,成为具有东方趣味和艺术特点的重要绘画品种。漆画的发展不像中国画等传统艺术门类,在国民心目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对漆画的传统认识主要来源于古代漆工艺的传承,在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从语言表达、形式呈现到视觉观念等诸方面均对中国漆画艺术产生了广泛影响。“与现当代绘画一样,当代漆画也面临着世纪性的艺术课题:观念更新、回归本体、走向综合、借鉴和本土化等等。”[2]当代中国漆画带着这些课题逐渐创造出新的道路,在本土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1视觉文化语境下当代漆画艺术语言概述

当代,视觉文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变化,艺术品常常以新的语言形式带给受众宽广的再创空间。当代漆画艺术选择漆、螺钿、金属等各种不同的材质作为创作的物质基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漆画艺术语言。1.1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现状。当代漆画艺术继承了传统漆画创作语言,注重物质材料属性的美学意蕴,通过材质美表现个体存在的精神价值、艺术家的修养和文化等反映出来的视觉意义。例如在漆画创作中,有的画家擅长各类材质肌理的表现作用;有的画家关注传统的平、光、亮;也有的画家注重作品的思想表达。材料上不再局限于传统,腰果漆、聚氨酯、硝基漆被引进漆画,金箔、蛋壳、螺钿、牛角、金属等应有尽有;技法上,绘、洒、贴、嵌、刻、磨、堆、喷、染等,不择手段,无所不用。现当代漆画,最大的语言特性就是其综合性,不仅吸收传统漆画、漆工艺的各类成果,同时也从其它绘画门类中借鉴创作语言。事实上,当代的漆画艺术语言是传统漆画艺术语言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它是时代精神的体现。1.2当代漆画艺术语言要素。视觉文化强调图片的表达涵义,追求一种快速、简单、明了而又深刻的效果,科技的发展使得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正统性提出了多种疑问,当代的漆画艺术受其影响,艺术语言出现了一些具有快餐文化的某种属性,漆画领域各种形式的探索此起彼伏,例如装置、装饰特征的漆画作品。当代漆画艺术语言可以分为内在属性语言和外在形式语言两种,内在属性语言包括:风格、思想、情感、时空等;外在形式语言包括:材料、技法、构图、肌理、色彩、透视等。在画面内容表现上,创作者应该注重漆画语言的本体特性,图像只是漆画创作的一种手段或载体,而不能是离开图像就无法进行漆画艺术创作的状况。

2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特征

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同艺术风格的漆画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地域印象,漆画材质、色彩、造型、解读是实现绘画语言的载体,漆画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具有时代性。艺术语言是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体现,直接用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综合多种类型的材料之美。“漆性决定着漆画语言表现的内在张力,漆画材料的表现力由漆性决定。”[3]现当代漆画创作以“漆”为核心,形成了具有多种语言符号特征的材料、工具组合。漆画的每一种材料都具有特定的性能,画面的肌理表现、制作和材料的使用,包括艺术家的情感等相关因素,影响着漆画的视觉语言表达。画家除了对大漆等传统材料进行更深入研究,同时加大对各种新材料、综合材料的理解和运用。这使得漆画艺术语言的表现更加丰富,可选择空间也更大。当代漆画作品有很多在画面的肌理上,采用材料本身的自然肌理,使其自然属性与画面表达融为一体,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成为其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东北画家张泽国漆画作品《江湖》在处理背景或画面肌理方面,就使用多种材料,“材料的运用离不开形式,材料本身并无意义,材料与形式的结合,使材料的某种含义趋于清晰,”[4]把一种或多种无序纷杂的材料转换成具有意义的形式语言。正是这种通过对多样化材料自然属性与客观形态创造性的转化,使得材料成为当代漆画艺术语言重要特征之一。2.2漆画形式语言的丰富性。当代漆画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具有当代中国精神的内涵,很多漆画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与个人艺术实践息息相关。当代中国漆画创作的先驱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漆艺术的精髓,同时认真研究和学习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漆画艺术技法与特点,借鉴其它绘画门类的创作语言,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漆画艺术家,乔十光、陈圣谟、陈立德、吴嘉诠等都是现当代中国漆画艺术的领军人物,这些艺术家在探索漆画的艺术表现及美的趣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创作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漆画创作的形式语言。例如,同样是表现风景题材的作品,福建和东北漆画艺术家的创作风格迥异,东北的雪景成为北方地域性题材漆画创作的代表,在作品尺幅、创作题材、表现手法及材料选用等方面均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福建的风景类漆画多具有典型的传统趣味,同时兼具现当代的形式语言,既有以“漆”取胜,也有以“画”表现的各类创作风格。现当代漆画形式语言除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以外,还结合了西方现代表现形式,融合形式语言的现代性和地域性,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漆画形式语言无论是技法上的磨显、线条上的写意、形态上的写实、色彩上的预埋或者材料上的综合表现,无不体现出漆画形式语言的丰富性。漆画表现形式讲究材料的应用、技法的表现,通过创造出许多富有美感和层次的肌理,表达出画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漆画作品只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载体,从图像和色块组成的画面中不难发现:漆画形式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一种和谐与秩序。2.3漆画图式语言的多元解读。中国是漆之国,传统漆艺术拥有悠久的传承,漆画的发展经历了从漆器到漆画的发展过程。“漆画是漆和画所组成,画是灵魂,漆是肉体,它是一种绘画和工艺结合的表现方式,具有形而上的审美价值。”[5]现代漆画在图式语言上,首先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材料趣味,漆画材质的恰当运用与含蓄语境所转换的视觉图式,营造了感人的艺术趣味。广东画家李伦提出“良好的艺术素养首先要建立在对工艺与材料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要以漆的内涵去塑造漆的艺术。”[4]在作品《无名氏2》中,他运用传统的大漆、蛋壳等材料,采用堆、填、嵌、撒、磨等手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视觉图式。当然,现当代漆画家已不再局限于材料和工艺创造图式语言,不再局限于客观世界,对文化、艺术、社会、自然的思考,各种微观的、理想的、主观的世界也成为其图式语言表现的来源。漆画艺术语言在漆画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生动、真实的面貌,为作品多种解读提供了铺垫,这也是艺术家真挚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表白。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意味着艺术观念、创作主题的探索,具象、意象或抽象的漆画图式语言是艺术惯用的表达方式,并使形象本身赋予更多的精神内涵。在漆画艺术创作中,许多作品在清晰与隐秘之间包含着纯真、原始的本性,凝练概括的趣味,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从不同的方式与角度传达思想、表露感情。因此,探索有趣味的图像表现方式是漆画家从事创作,表现主观意图的重要途径。艺术家对漆画艺术语言的转换、融合、重组,人们不再为图像本身所感动,而是被画面所传达的深厚文化积淀、价值观所折服,体会到有关世界和存在的哲学阐释,就像意象漆画所描绘的是一种图式化了的世界,既非写实又非抽象,借用图式达成传达表现的目的;抽象漆画所采用画面分割、聚合,不需要对客观形态的真实挪用,直接表现艺术家的客观感受。漆画图式语言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过程,“漆”与“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成漆画,艺术家需要具备厚实的历史传承、现代的艺术观念以及开放的学习意识,传承、融合和借鉴是当代漆画图式语言创新的根本途径。

3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的价值

漆画艺术语言表现方式的创新是漆画发展的内在要求,漆画语言价值是建立在生成画面的意义之上,体现在时代精神上,漆画的语言价值显得尤为重要。3.1文化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和文化属性的认定通常是以文化生长的背景作为条件。”[6]漆画是典型的东方艺术,天然带有强烈的东方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当代社会,西方文明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传统趣味浓厚的漆画艺术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产物,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曾说:‘生漆是亚洲人的血液。’理论家皮道坚先生也多次谈到水墨、陶艺、漆艺是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三种艺术媒材。”[6]可见漆画作为东方文化精神的载体,成为维护文化多样性,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瑰宝。3.2美学价值。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美学价值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的精神。“人类从原始时代的生产尝试开始,就存有一种对形式和形式美的认识和追求,如石器上有规律排列的圆孔,彩陶上复杂的漩涡纹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7]当代漆画的美学特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材料之美。漆画在传承传统漆艺过程中,材料也随之成为漆画创作的手段,传统的材料实质上完成了由工艺语言迈向绘画语言的跨越,传统材料唯美价值观转变为多元审美追求。例如,画家唐明修作品《断纹no.1》中利用材料的特性制作的裂纹肌理,在传统漆工艺中可以视为瑕疵,但在现当代漆画创作中“它”成了一种主动追求具有视觉意义的表现语言。甚至于在画家张泽国作品《新电器》中,电路板镶嵌成为审美表达的主要手段。第二,漆画具有独特的工艺之美。漆画和其他种类绘画艺术不同,由于材料的特殊性,导致漆画的制作具有工艺性特点。漆画是将所有要表现的东西,预埋到画面里,经过磨显,才能显现效果。因此,漆画有时会被称为磨漆画。当代漆画创作从画板制作,到作品完成“髹涂、变涂、堆贴、镶嵌、刻划、喷撒、磨显”等,各类工艺技法,无所不用,形成了漆画所独有的工艺之美。最后,是形式之美。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绘画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现当代漆画的形式美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它是在漆艺向漆画转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中不断深化,最终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包括心理、观念、情绪等形式的累积。当代漆画形式之美的构成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包括色彩、图形、肌理、线条、形状等;另一类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另外,漆画的美学价值还表现在意境、品位、风格等方面。只有把中国传统漆文化的内涵与现当代绘画艺术观念高度融合,体现出具有当代性的民族趣味,才能体现出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的真正审美价值。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这一任务的实现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在语言规范运用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规范语言的使用不仅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更是一个教师个性教学的体现,所以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性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推进学生语文素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以达到更好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增强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是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包括教师敏锐的语言应变能力、独特的语言教学风格、机智的语言策略和深刻的语言理解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一)教师口语化现象较为严重

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用语,它与平时的口语有很大不同。它要求教师语言逻辑严谨、用词准确规范等,相对于平时用语,它更精确。但是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师不注意规范教学语言,而是随意使用生活中的口语,这就使得学生无法获得专业的语言熏陶。

(二)教师口语存在方言化现象

我国从1994年就开始实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但是不同地区测试水平标准不一样,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我国小学还存在着部分教师口语方言化的现象。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又具有向师性,喜欢模仿学习老师的行为,试想一个教师口语方言化严重,那么在他的课堂上,他的学生极为可能口语发音不标准。

(三)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性欠缺

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和抒情化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作用,但是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懂得教学语言艺术,更多情况下用“嗯”、“那个”等,严重影响了语言的艺术性发挥。表现在导入语过于单调,很多情况下都是开门见山;讲授语平淡无奇,讲解时一直是一种语气,没有起伏,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束语能起到升华主题、增强体会的作用,但是很多情况下结束语都是匆忙说完或者没有精心设计,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问题解决对策

(一)规范使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规范使用首先体现在语言情感要丰富,我们知道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又具有极强的想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特征,比如在进行诗朗诵上,教师要情感饱满地朗诵以给学生做表率;其次体现在语言风趣且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这就要求教师要仔细设计导入语、提问语和结束语等;最后体现在语言要科学合理,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合理使用语言,用规范的语言教授知识,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字词语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合理使用语言。

(二)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教师首先要做到用眼神去说话,一个优秀的教师总能用眼神去向学生传递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表达的不同情感而表现出不同的眼神,并且要时刻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其次要做到用表情沟通,教师的表情要与课文的整体感觉一致,比如课文要歌颂母爱,教师就要表现出感动的表情,但是切记表情要自然,不矫揉造作;最后还要做到用手势传情,手势可以起到指引学生注意课堂内容、理解课文思想的作用,手势语包括情感手势、指示手势等,且都要注意手指、手掌等的运用。

(三)灵活创新教学方式

语言可以运用到多种情境中,以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比如组织课堂比赛,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小学生喜欢比赛,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比如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教学,教师一味地讲解可能学生体会不深刻,那么适当地将语言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将会起到亲身体会的作用,在具体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投入到课堂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感。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9

关键词:音乐;音乐美学;音乐语言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0-0033-01

关于音乐本质的问题一直是广大音乐学者甚至哲学家甚感兴趣的话题,从1854年这个问题的提出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在音乐学界,除了以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文《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新议》外,其他的论著也不少。对于音乐美学的探讨,通过无数学者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斯立克在他的文章中尖锐地批判了情感音乐美学,提出了自己的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但在音乐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陷入泥潭,对音乐的情感内容无法做出解释。此外,我认为他还有一处不足,即反对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语言,认为音乐变成语言,非常不利于音乐的表达。

首先,我们在谈论音乐或其他艺术的美等一系列问题时,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衡量的标准的,把能表达出语言文字的语义作为最终目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流工具,它的表意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与语言文字相比,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会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但这些特点被有些人认为是这些艺术的不足之处。如美术,它擅长的是运用色彩与线条来反映事物一瞬间的状态,对于故事情节前因后果的表达则相对来说,处于弱势。同样,音乐擅长的是运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像桌子和椅子等物品,要用音乐来表达是很难的,这两种由相同材料做成的东西用美术是能最好地表达的,因此它们被认为是抽象的艺术。但我认为艺术的抽象是相对的,并非绝对。语言文字与美术、音乐比较,虽在很多地方具有优势,但它也是概念性的语言。像桌子和椅子,用语言文字表述就用两个字。人们之所以能理解,是依赖了听众的社会生活经验,最后经过听众的想象来达到表意的目的,听众的想象弥补了语言文字的不足,用文字语言来谈论中国长城,无论用多少笔墨,都要比亲眼见过的感染力相差许多。况且对于一种漂亮的颜色,文字也是无能为力,美术的色彩是最有说服力的,可见语言文字在表达上也同样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也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当它与影视艺术相比较时,就更为逊色。影视艺术作为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集上述几门艺术的优点为一体。目前,它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是最强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书上说的再美,都不如亲身的感受。影视艺术确实达到了这种效果。它的内容、涵义都要较其它艺术丰富。那么,我们为什么都信赖语言文字呢?

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研究较快,与我们投入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人类的语言文字类型相当丰富,较为抽象,但作为自己的母语,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它,使用它的频率较其它形式是最多的,因而掌握的最为熟练。一个复杂、概念性很强的艺术语言――语言文字我们都能熟练掌握,因而我认为在谈论其它的艺术美时不要过分的强调其抽象性而忽略其特色,如果我们花同样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的学习上,我想很多人都会听懂音乐。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音乐所用的十二个音符,是最简洁性的语言,它在表达人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听过《二泉映月》的人,为何能感受曲中的悲痛之情?有的人可能会说,因为大家了解了阿炳辛酸的一生。但我想,曲中那叹息的音调,低音区徘徊的旋律应该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能让人感受到悲愤的心情,至于是谁的苦痛我想不一定很重要。我认为这种能表现丰富情感内容,应该是音乐所特有的,试想在举国上下欢庆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时,人们就能够通过读几篇文章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吗?试想一个非常高兴的人,能通过不停地说“高兴”来获得高兴的心情吗?处于高兴状态的人,往往会手舞足蹈并哼唱一些欢乐的音乐,这种表达方式是人们的共性。

因此,我们应该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来看待。它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的形式,而且往往在情感发展的高级阶段,这种表达形式是最有效的,是其他的艺术语言不可替代的。因而,我们有必要纠正有关音乐不能够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科学的音乐观念。要达到这一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先,作为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我们应从思想上纠正这种错误观念。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来看待,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没有这样一个正确观念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都会陷入困惑与茫然之中。日本音乐美学家野村良雄赞说“音乐这种语言是比说话的语言更带有普遍性的、抽象性的或更加直接的、艺术性的语言。借助于这种语言,人们就能将概念性的语言所无法说出、而且也不打算说出的一切东西都表达出来。”①汉斯立克在文中批评了过分夸大音乐情感作用的一类观念,同时他不能认识到音乐也是一种的语言,一种比较特殊的、不同于概念性的语言文字的语言。这种语言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能力,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人的精神的高级阶段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这也是汉斯立克为何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不能深刻认识到音乐内容的最根本性的原因。他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观念,或害怕认可这种观念削弱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力。

其次,我们在探讨音乐时,不能过分地依赖语言文字,用它来衡量其它艺术,以要求其它艺术达到语言所能做到的一切为目的。艺术之所以具有多样性,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个性差别造成的,个性差别也是优势,每种艺术的个性优势都是对其它艺术表达的补充,它们就是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其创造的艺术美感都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其他艺术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再现语言艺术的内容,即使真能再现,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最后,我们在运用音乐语言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其自身的特点,避免幼稚的摹拟与描绘。音乐合理地摹拟自然界的声响来表现思想内容是允许的,它往往是建立在加强音乐表现力的基础之上,起补充与点缀的作用。如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意大利音乐家维瓦尔蒂的《四季》都是典型的例子。曲中对大自然声响的摹拟旨在“借声抒情”,充实作品表达的内容,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凸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是前面音乐进一步发展的补充,是另外的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此外,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暴风雨》不是简单对自然现象的摹拟,而是另有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其中的。

笔者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我们如能注意这些方面,以这样的认识作为思想基础,那么音乐语言的特性与丰富性是能够理解的。我相信加深这种认识,将会推动音乐美学向一个新的理论水平迈进。

注释:

①野村良雄.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2]蒋一民.音乐美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篇10

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价值在于它不向现实妥协,并与之保持了一定的批判距离,在于它表达着人的自由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唤起人们对解放形象的向往。“只要不自由的社会仍然控制着人和自然,被压抑的被扭曲的人和自然的潜能只能以异在的形式表现出来。”〔2〕他认为艺术的异在性意指艺术通过对语词、声音、色彩、意象等方面的颠倒重构达到对文学作品的陌生化及对日常意义的重构,由此打破人们对生活的固有的感知方式,使人进入一个崭新自由的生存维度,并重建一种新的感知方式,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倾覆与超越,并以此筑造出一个比现实社会更真实的幻想的本质世界(因为现实社会是一种压抑性的、非本真的现实,而艺术所创造的现实是对压抑性现实的否定、对人的解放的渴望,所以是一种比现实社会更本真的现实)。马尔库塞始终坚持认为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认为艺术以其自律可以抗拒并超越特定时代和阶级限制而直指人的主观性及自然本性,并成为一种对既存社会的反抗力量。然而技术合理性在对文化的整合过程中侵蚀着艺术的对立、超越性,那曾与现实秩序格格不入的资产阶级早期艺术也在资产阶级成为统治力量之后被顺利收编,抒写灵魂的文学艺术统统成为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在流通中,交换价值成为衡量文学艺术价值的标准(这里指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现象,即在发达工业社会强大的整合力之下,在大众文化的走向中,文化艺术的商业化、标准化倾向),艺术的异在超越性遭到了现实的拒绝,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及艺术的政治可能也就此荡然无存。艺术此时亟待拯救其“否定”的合理性,为此,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艺术的“异在效应”出发,通过审美形式的全面革新保持与现实的距离,达到对现实的反省,使艺术富有一种持久的审美颠覆力,以此激发人感性的本能、唤醒人对解放及自由的渴望。

审美形式的政治潜能所在

艺术的异在性何在?艺术何以能实现对现实秩序的否定、反抗和超越?马尔库塞指出,艺术的异在性正在于审美形式本身,艺术正是通过其内在形式抗拒现实的。也就是说,审美形式企图通过对艺术的语言及形式、对事物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重组,打破人们习见的感知方式和日常生活经验,颠覆现存秩序,从而赋予审美艺术一种异在的力量,使其从现实中分离出来并进入艺术自身的本真现实中,最终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

(一)“审美形式”之政治潜能

马尔库塞指出:“所谓‘审美形式’是指把一种给定的内容(即现实的或历史的、个体的或社会的事实)变形为一个自足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所得到的结果。”〔2〕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转化为形式的内容。艺术作品自身只有作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了结构秩序,才有可能实现对现实的异在,从而摆脱社会对它的整合并反抗现实秩序。艺术应凭借审美形式自身实现对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及阶级性的超越,从而指向个体的感性解放。艺术本身即是革命。面对新型的社会控制形式对异在性力量的全面整合,文化艺术的对抗性内容被社会吸纳力掏空。这就要求艺术要超越任何特定的阶级文化范围而针对审美形式本身进行革新。对艺术形式本身的反抗已不新鲜,马尔库塞提到在古典美学的最盛期,对艺术形式的反抗是浪漫派的题中应有之义。他认识到,革新审美形式,就需要摧毁那些习见的、占统治地位的形式以及事物习以为常的显现方式,唯有这样,才能拯救艺术。为此,审美形式需要放弃传统的艺术形式而诉诸于新的审美形式,通过“任何语词、任何色彩、任何声音都是‘新颖的’和新奇的,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其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理性框架”〔2〕。艺术拒绝为博物馆、为节日、为大众的超脱而存在,也就是说拒绝“为艺术而艺术”,而要具有现实性意义。从语言层面来讲,由于语言领域遭到现实的封闭(这里指语言走向贫瘠、单调化),进行艺术革新时就需要一种崭新的语言。马尔库塞指出,这种崭新的语言既可能来自艺术领域,也可能来自民间传统语言领域,即来自民间的俚语、俗语等反规范的语言(这类语言一般是被压迫者的语言,最典型的就是黑人语言。这种语言充斥着大量的猥亵语言及反规范化的成分,但并没有经受住考验,而是逐渐被日常的大众语言所吸纳,成为无关紧要的口头禅)。在今天,后一类语言已丧失了其政治冲击力。而唯有在艺术领域中,一种处于颠倒形式的崭新的艺术语言,才可能用来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以反抗现存社会。同时,在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风格形式中潜藏了艺术解放和认知的力量。这意味着审美形式中的语言摒弃了一切既定的表达习惯,通过一种全新的语言来界定事物,从而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方式和经验。由此可见,审美形式是艺术实现自律、异在于现实的根本所在,即只有通过审美形式,艺术才能实现其政治可能。倘若艺术放弃了审美形式,便是放弃了其异在的、自律的本质,便会丧失自由而屈从于它原想控诉的现实秩序,进而放弃自身责任,取消自身的存在价值。审美形式的革新致力于将否定、批判及超越等要素引入人们的视野及感知领域,呼唤人们本真的感性意识,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促使人去改变社会,争取自由与解放。那么审美形式是如何使艺术成为一股潜在的政治力量而实现对现实秩序的对抗的呢?

(二)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其形式和内容并非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转化的。“一件艺术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即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环境),也不取决于它的纯粹形式,而是取决于它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2〕马尔库塞摒弃了传统的内容形式二分说。他认为,审美形式是内容转化为形式、形式整合了内容之后的“作为形式的内容”,艺术作品由其审美形式所规定,审美形式是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艺术作品作为现实形式的商品,在被大量复制、重新编排阐释和反复翻译等流传过程中,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可能会失去其本来的面目。马尔库塞看到了艺术走向商品化的倾向,并认为唯有作品本身依然保持了其同一(这里的同一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内容转化为形式、形式整合了内容之后形成的审美形式。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审美形式,它使作品保持了内容与形式的同一),而所有的变化都源于此(这里的变化就是指艺术作品在大量复制、流传、阐释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源于艺术作品本身)。“那种构成作品的独一无二、经世不衰的同一的东西,那种使一件制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东西———这种实体就是形式。借助形式而且只有借助形式,内容才获得独一无二性,使自己成为一件特定的艺术作品的内容,而不是其他艺术作品的内容。”〔2〕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无论怎样被复制、阐发甚至歪曲,当我们再次面对它时,依然认为它是一件艺术作品而非其他的原因,正在于它被赋予了艺术的审美形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真实在于其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并不断重申审美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专制作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艺术素材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过程,即在审美转换中内容转换为形式的过程。一方面,艺术要筑造一个本真的现实,需以现实的素材为出发点,它使得艺术成为现存存在物的一部分。审美形式依赖于文化质料,艺术形式无论怎样革新,都是对这种给定的文化质料的转换。可见,艺术作品应以现实为出发点,作为现实存在的一部分,以此在对抗现实、实现人的解放方面发挥其政治功用。一方面,质料需要摆脱自身的直接性,通过审美形式达到对自身的艺术升华。质料可能被重复利用,但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需要在形式的审美转换中脱离内容的直接性,即必须受制于审美造型,现实内容需要“风格化”,质料被组合、整形、调整后,其内容及意义可能被形式完全改变,其中直接而未曾被把握的力量也在形式化中被“秩序化”并融入了艺术作品的整体。同样的质料一旦经过审美造型,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异在性和自主性,并超越既定现实,在另一个虚幻的现实中指向本质和真理。这事实上就形成了马尔库塞所谓的“形式的专制”。在形式的专制下,现实的虚假与艺术的本质区别了开来,艺术的审美形式压制着内容表现的直接性;同时,艺术作品也作为一种现实中的被压抑物存在着、表现着、反抗着。马尔库塞指出形式就是否定,审美形式能够自足地表现对现实不自由的反抗,引导人渴望去挣脱现存秩序。可见,“审美形式”在马尔库塞的视野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三)颠覆语言结构

马尔库塞还把视野投向了语言领域的重建。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否定和超越的意味已消失殆尽。在《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指出,在新兴的控制形势下,社会的控制甚至延伸到了话语领域而导致话语领域的封闭,现存社会中语言的表现力被剥夺,语言的功能化使其丧失了本有的倾覆力。马尔库塞认为,要实现艺术对现存秩序的异在及审美形式的革新,必须颠覆传统的语言结构。他企图通过颠覆语言最基本的结构来更新语言的感知方式、颠覆现实的权力结构,也就是企图在形式方面寻求解放,即打破既有语言及意象对人的控制,寻求一种具有不妥协性的语言。在《论解放》中,马尔库塞首先看到了民间亚文化群体的语言传统中所具有的反抗性及革命意义。然而在《反革命与造反》中,他对此类语言的首肯热情冷却了。他认识到,民间语言的反规范性虽使其自身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反叛意义,但这种语言极易被现存社会秩序收编整合,一旦成为在体制内运行的“标准化猥亵语言”,其反抗性便消失殆尽,其政治革命意义也随之不再。为寻求一种崭新的语言,马尔库塞再次将视野转向了艺术领域。他指出,文学艺术中的语言虽也体现着这种异化(即上面所提到的民间语言的被整合与异化),但它能够在自身中实现对异化现实的超越,使文学艺术成为语言的乌托邦(艺术能在自身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一方面是因为艺术与现实的距离使其具有异在性和表达批判的自由,另一方面是因为艺术语言本身可以免于被现实整合,在艺术中保留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与政治意义)。“在社会的另一极,即在艺术的领域中,对‘给定’的现实存在的否定和抗议传统,却一直固守着自己的天地和自己的权利。在这里,另外一种语言、另一种意向继续交往着、被听到和被看到。”〔2〕马尔库塞认为这种崭新的不妥协的语言不可能被我们“发明出来”,而需依赖对传统语言的颠倒使用,“在传统本身允许、保护和保存另一种语言和另一种意象的地方,我们自然就可能找到这种颠倒的可能性”〔2〕。他极为推崇先锋派的文学作品、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在此,文学拒斥着言语本身的结构,拒斥着句子的结构。为摧毁牢不可破的单向度语言结构,打破既成语言对个人感受认知方式的压抑,马尔库塞激进地提出艺术作品要碾碎完整的句子结构,并企图将言语拉回到其被命名之初的语词阶段,也就是通过对语词的颠倒重组,使语词不断抛弃人们所熟悉的日常意义而得到重新组织,并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进而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同于日常经验与感受的新的感知方式。可见,他看重处于分散状态的孤单的词,拒绝句子中统一明晰的规则。然而这种对语言的解构很可能导致语言在表达应用中的贫瘠,因为如果没有句子,艺术作品的表达也就缺少了因果关系,而只是零落的短句词语的松散拼凑。在此,马尔库塞显然低估了语言结构强大的基础力量,因此,在将这套理论引向实践时,就未免力不从心。

审美乌托邦

马尔库塞在晚年,也即美国学生运动退潮之后,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变,视野从激烈的社会运动场转向了审美艺术。但艺术在他这里,并非为艺术而艺术,他看重的是审美艺术潜藏的政治潜能,希望通过审美艺术来寻求人和现实的解放可能。他高度认可了艺术在解放人的感性和反抗现实中的积极作用,并指出艺术的本质即是革命。然而他又极力反对将艺术直接作为革命的工具,认为艺术同革命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艺术不能付诸于激烈的实践,而是借审美形式表达其革命诉求。马尔库塞对艺术与革命的态度是复杂的,这也不免让人质疑其所谓的审美艺术中巨大的政治潜能是否只是他个人一厢情愿所构建的乌托邦。

(一)艺术与革命的间接性

面对革命主体的一再缺失,马尔库塞企图通过艺术召唤处于潜在状态的革命主体并改变他们的意识,进而间接地改变世界。关于艺术的革命潜能,笔者在开篇已做了详解。马尔库塞在谈到资产阶级文化时还指出,艺术的革命性及政治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艺术在与现实的对立及超越中实现其批判性,例如19世纪文学艺术中那些处于支配地位的反资产阶级的作品,便是通过挣脱资本主义的残害拒斥着、控诉着现实;其二,艺术还展示着对世俗的救赎、对人类解放的承诺。他认为人的感性本身并不低级,只是它处于一种低级的外在秩序当中。要实现对人的感性意识的解放,关键在于艺术所潜藏的革命性。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的革命性并不是直接的,“艺术与实践的关系毋庸置疑是间接的、存在中介以及充满曲折的。艺术作品直接的政治性越强,就越会弱化自身的异在力量,越会迷失在根本性的、超越的变革目标”〔2〕。他认为,面对强大的社会整合力量及文化自身的肯定性质,艺术的倾覆力必定要依赖于审美形式。在《审美之维: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考察》一文中,他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就其中六点进行了批评,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的正统观念②批判尤力。他指出,艺术的革命性并不在于表现特定社会阶级的利益及世界观,而在于审美形式本身,并批判了那种把艺术看作一种特定意识形态的观念。马尔库塞认为,“正统”美学理论由“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概念推衍而来,它将物质基础作为真正的现实存在,从而造成了对主体领域的低估,也就是对个体意识的低估与忽视。马尔库塞还批判了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反对将艺术作为现实斗争的直接工具,作为革命斗争的传声筒、阶级的代言人,认为现实主义的反映论侧重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的现象层面。他更欣赏先锋派艺术作品,因为它们作为现实形式的艺术,以其超越性与批判性对抗着现实,实现了对审美形式的革新及守护。可见,艺术的审美形式是马尔库塞最为关注和看重的,因为只有通过审美形式,艺术才能实现自律并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进而与现实对抗。在他看来,艺术不是作为现实斗争的直接工具、作为一个阶级的传声筒而与现实对抗的,它首先要实现和成为艺术本身,实现自律,即作为自律的存在。倘若艺术丧失自律成为实践裸的工具,即艺术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被削平,艺术也就丧失了它在现实当中的革命及对抗的意义。可见,在马尔库塞那里,艺术与革命呈现出一种对抗性的统一关系,艺术不是革命的直接工具,而要在审美形式的主导下来实现自身,从而发挥其现实的革命性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政治潜能并不是直接性的,而是间接的。

(二)审美之政治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