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十篇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十篇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03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1

【关键词】运动康复与健康;学生;实践能力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74-02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新兴的体育、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全国医学高等院校首次开设,弥补了我国健身康复人才紧缺的局面。本专业是适应社会对健康及康复的需求而设立的体育与医学交叉的新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2008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新增运动康复与健康试办专业(依据辽教发[2008]18号文件),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沈阳体育学院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发现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临床实践能力有待提高[1,2],笔者认为改进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增加实践课和实习的课时

运动康复作为一门以康复技能和经验为导向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为重要。我国临床医学大都采用五年制,实践课时与实习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为五分之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临床医学注重的环节;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运动康复专业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医疗康复和运动康复体系较成熟,课程主要是康复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等,理论与实践课时安排为一比一,每门课程的安排都参照这一标准,严格执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需岗前培训,可即刻上岗。结合到目前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实际情况,实践技能和实习的时间可提高到一年半,医疗系统和体育行业实习时间各占一半。

2调动学生实践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理论课时中的实践环节学生须轮流操作,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康复手法的熟练应用,康复评定软件的操作都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应用到实际的病例中。实践环节查找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手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月增加竞赛环节,评定技能手法和康复效果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在传统康复技能和康复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适合学生个体的操作思路。

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兴趣,给学生主动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引用医疗和体育病例或实际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为康复教案,由点到面,由面概全,推广到相似病例的研究与康复技能的探讨。

3充分指导发挥指导老师的监督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在职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技能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规范[3],这就要求专业的指导教师,深入教学医院,与带教治疗师加强沟通,定期回访带教治疗师,协助完成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4培养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运动康复人才

现代社会知识结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医学工程和社会制造技术不断提高,行业交流越发频繁,对于医疗和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康复人才最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运动康复涉及康复医学、骨科学、神经科学、体育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专多用的特点。

5尽早了解和掌握临床操作规范

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熟悉临床科室的基本安排,人员设置和相关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要学会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4,5]。

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必须有完整的医疗康复经验,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印发康复医学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对康复专业本身和相关专业都得有所了解,骨科的手术流程,Ct,HR等影像学检查,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在临床科室体验实习,知行合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了解临床的整体环境,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医疗岗位,体育岗位上尽快的融入,适应自己的角色。

实践过程中,学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能非常重要。当前,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疗官司逐渐增多,正常的医疗秩序常常被打乱,治疗师无法专心地进行诊疗活动,患者无法得到最佳的治疗,在这种极为紧张的医疗环境下,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显得尤为重要。95%的患者无法正常交流,与病人的交流实陈上变成了与家属的交流,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病人看病时都会感到焦虑和紧张,理想的医患关系建立在对患者及其家属充分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6掌握多套康复手法,至少精通一种康复治疗技术

流行的康复治疗技术较多,六大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训练,神经促通术,悬吊技术等,每套治疗手法都有适合的领域和患者人群。运动康复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熟悉掌握一整套技术,同时对于其他治疗手法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结合教育医院,体育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强化治疗手法,拓展学生视野。

7掌握常用物理康复治疗设备的使用

除了康复治疗手法之外,物理治疗设备的使用决定着康复疗效的好坏[6],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台设备治什么病症,每台设备的使用原理须深刻了解,编制个体使用程序。同时要注意,每种物理治疗手段的禁忌症,和临床操作技巧。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

常用设备为电疗,超声,微波。电疗设备使用过程中注意: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起搏器,心脏支架的患者不能适用,皮肤有破损尽量避开,防止交叉感染,正负极引起电灼伤的处理,海绵垫水分要足,防止电灼伤,加载电流的大小,由患者的主观难受度为宜。操作过程一定要规范,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超声波治疗仪治疗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微波治疗仪使用时,金属物件,潮湿衣物,心脏起搏器,助听器会形成干扰,不在出现在同一房间或周围。影响骨垢形成,对未愈合的骨折产生不利影响。操作者与设备保持一定距离,防辐射。

实践能力强,知识结构多样化的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符合现代康复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最终才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96-697.

[2]刘婵,陈翔,汤行录.我国康复治疗师培养的几个问题[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97-898

[3]卓大宏.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3):129-131.

[4]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2):199-200.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2

【关键词】脑性瘫痪;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干细胞移植;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年降低,但因各种因素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却逐年增高,中国于1998年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全国抽样调查显示,0~6岁脑瘫儿童发病率为1.86‰,约有31万例0~6岁脑瘫患儿,并且每年新增4.6万例[2]。2001年又对0~6岁残疾儿童进行了全国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0~6岁儿童残疾现患率为1.362%,0~6岁肢体残疾儿童的致残原因依次是:脑瘫、先天性骨节病、小儿截肢和周围神经损伤等。因此小儿脑瘫的防治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的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及医疗条件差别很大。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较差,孕期保健不足,对脑瘫的认识和预防不够,使脑瘫发病率增高。针对各种原因导致脑瘫的发生,如何开展积极地防治、推广先进的康复技术,形成社会康复总体工程,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标。脑瘫的康复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康复,并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国内脑瘫的防治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在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带领下,才开始了小儿脑瘫的预防康复与研究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国内脑瘫的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学科各专业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脑瘫的防治进入新的时代。

1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

随着生物医学发展,神经营养因子类和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类的药物广泛用于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早期足量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患儿智力、缓解痉挛。根据小儿发育特点,其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树突增多,神经髓鞘逐步形成和发育,脑可塑性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在这一时期给予药物治疗,并结合运动和感觉刺激,可能促进脑发育和髓鞘的形成。临床常用药物有奥拉西坦、胞二磷胆碱、氨酪酸、神经节苷脂、赖氨酸、万通口服液等。

早期足量给予患儿神经营养和修复药物,对患儿和发育是有益的。这些药物在急性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脑瘫无专一的特效药物,在长期的康复治疗中是否有必要应用此类药物,许多专家众说不一。根据神经发育学的原理,18岁之前称为发育脑[3],适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是必要的。目前减轻肌张力过高的药物,包括神经递质的抑制剂:巴氛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也用于国内脑瘫的治疗。而肉毒毒素注射通过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减低肌张力,注射后一般3~5d显效,药效可以维持3~6个月[4]。相关治疗在各地均有开展,但必须与传统的康复方法相结合,只能作为脑瘫综合治疗的的辅助部分[5],注射24h后应根据患儿情况开始康复训练。

2小儿脑瘫现代康复治疗

20世纪40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康复治疗人员,广泛开展了对脑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障碍的治疗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先后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其中有Bothba、Vojta、上田法等。这些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康复技术体系,即神经发育学疗法。20世纪80年代以李树春教授为首的康复医学专家将现代康复技术引进国内,应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并逐渐推广到全国,目前已成为国内小儿脑瘫治疗的重要手段。

物理治疗是应用力、光、电、声、磁和热动力等物理因素来治疗的方法。其中徒手和仪器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称为运动疗法。在物理治疗中,电疗法(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低频脉冲电疗法中频电疗法、高频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水疗法等在各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已成为基本的治疗项目,并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组成完整的物理治疗科室。作业治疗是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情况,从日常生活的躯体和精神压力中、从工作、生产劳动中或闲暇活动中有针对地选取一些作业活动对患儿进行训练、教育。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精神状态,恢复身体功能,促进患儿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的发育,防止关节萎缩、变形等。脑瘫患儿常伴有语言障碍,因此进行言语训练非常重要。语言治疗可包括: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对患儿语言系统进行细致的评估,根据患儿构音情况、认知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式教育强调以主动训练为主的训练模式,以娱乐性、节律性地激发患儿兴趣及参与意识,最大限度的引导并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并要求家长参与学习和训练。

脑瘫康复的理论基础是神经重塑,其核心是运动功能训练[6]。运动功能的评价一般采用量表的方式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能够预测和评价脑瘫患儿大动作发育和康复训练的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脑瘫儿童粗大运动评估中使用的最广泛的量表[7],其评分越高,表明粗大运动功能越好。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价,结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疗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等新兴的康复医学技术将给脑瘫患儿带来希望。

3小儿脑瘫外科治疗

与其他外科专业发展比较,脑瘫的外科治疗发展还不成熟。原则上脑瘫的手术治疗适应证是以患儿能够达到步行程度为前提,也就是说预计患儿将来可能步行的前提下,方可考虑手术[8]。目前国内开展的小儿脑瘫的外科手术有上肢矫形术、下肢矫形术、脑瘫合并脊柱侧凸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外科手术可有效地改变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外科治疗后仍必须加强康复训练,同时适时应用康复支具防止再次发生关节挛缩变形。在手术出院之时应进行详细的医嘱和跟踪回访,指导患儿继续家庭康复很有必要。

4中医药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在未引进现代的康复治疗技术之前,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常用的方法有:(1)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2)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3)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5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移植的干细胞在一定时间之内可以能分化成特定的神经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和脑损伤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功能,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也没有严格对照实验数据[9]。干细胞的应用将影响医学界的每个领域,并给脑瘫等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此项技术应用于儿童之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比如移植细胞的功能整合中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信号蛋白的作用、患儿的个体化治疗、灵长类动物模型实验等。总之,动物实验的数据强有力地证实将干细胞治疗应用于脑瘫临床是大有裨益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应用干细胞治疗脑瘫将成为现实。

随着医学学术的不断交流,康复医学在国内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掌握了现代康复医学的诊疗技术,但小儿脑瘫的康复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1)小儿脑瘫康复机构少而且分布不均,不能有效形成网络;私人建立康复机构虽较多,但管理不规范,给患儿康复带来极大不便。(2)随着小儿脑瘫发病率的升高,康复需求量不断增加,康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康复队伍还十分年轻,康复治疗的理念、理论、技术、方法、途径等与发达国家仍有在很大差距,还需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努力探索、学习和实践。(3)目前小儿脑瘫的康复还主要集中于医院康复,如何发展为实践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相互结合的模式,是医务工作者长期坚持目标。(4)小儿脑瘫康复费用较大,时间较长,许多家长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过大,放弃对患儿的治疗,因此建立健全小儿脑瘫康复的救治和社会保障体制迫在眉急。这也更需要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模式从医院模式到社区模式、家庭模式、学校模式的转变。(5)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专业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环境条件的改善、观念的更新,能为小儿脑瘫康复的事业发展创造条件[10]。

综上所述,脑瘫的治疗是长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多学科广泛合作,积极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现代康复技术,外科矫形技术,并结合传统中医中药,必将为中国小儿脑瘫的治疗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姜志梅.中国康复医学会第2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9届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暨国际交流会议[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4):1742.

[2]林尚训.我国残疾儿童事业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8,11(4):2.

[3]肖侠明.小儿神经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

[4]谭育华.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39540.

[5]郑玉蔼,徐开寿,李金铃,等.肉毒毒素综合康复治疗与脑瘫患儿蹲伏步态[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1):8384.

[6]陶维元,文芳,张鸿,等.脑性瘫痪患儿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56.

[7]Kondoi,HosokawaK,iwatam,etal.effectivenessofselectivemusclereleasesurgeryfor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longitudinalandstratifiedanalysis.DevmedChildneurol,2004,46(8):540546.

[8]常义,陈国志,肖安平,等.儿童脑瘫的外科治疗[J].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2):106107.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3

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治疗 运动再学习法 综述

运动再学习方法(motorrelearningprogramme,mRp)是一种运动疗法,它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过程。它主要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任务或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

1运动再学习法的新进展

Carr等学者根据近年临床研究的进展提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还有一组适应特征(adaptiveFeatures),认为神经系统、肌肉和其它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和适应性运动行为很可能是构成一些临床体征的基础。同时提出早期康复的目的是针对患者在功能性运动活动中学习运动控制及发展力量和耐力。其主要原则是:①强化训练,包括诱发肌肉主动活动、提高肌肉协同控制能力、增强与功能有关的肌力和耐力;②保存软组织的长度和柔韧性,包括良肢位摆放、合理应用支具和电疗等;③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不良的适应性运动行为;④控制肌肉痉挛,严重者可采用肉毒毒素注射[1]。

2运动再学习法与易化技术的比较

目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主要有2种:一种是以Bobath疗法为代表的偏瘫训练法,另一种则是mRp。前者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已形成一类统称为促进技术或易化技术(facilitationtechnique,Ft)的操作方法(包括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及pnF技术等)[2]。郭氏等[3]认为mRp比Ft有更新更广的理论基础,mRp强调作业练习,比Ft更注重环境的重要性,比Ft更强调视觉反馈和语言反馈,在下肢功能康复上优于Ft。王氏等[2]认为,mRp比Ft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LanghammerB等[4]发现,mRp代表的任务适应性方案要优于Bobath疗法所代表的易化/抑制方案,并且认为对脑卒中患者需要经常进行物理治疗来保持力量、耐力和姿势控制的效果。黄氏[5]认为,mRp在提高aDL方面比Bobath更有价值,并且认为患者在不能活动之前,甚至也要按mRp的规律进行精神上的训练。范氏等[6]认为,mRp中的早期的直立位(坐或站)能明显地减轻抑郁,更好地调动患者主动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3运动再学习法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上的应用

3.1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3.1.1单一运动再学习法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丁氏[7]认为,用mRp对患者进行多次反复的动作训练,使患者较好地掌握和提高运动控制能力,促进多肌群的协调运动,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李氏[8]用mRp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利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assessmentscale,maS)评定,mRp可改善患者肌肉无力、协调障碍等症状,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邵氏等[9]通过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采用mRp强化增加分离动作训练,有利于新的神经回路和正常运动程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朴氏等[10]通过mRp来恢复患者的步行功能,强调了站立期膝控制能力尤其重要,需要做特殊训练。李氏[11]用mRp对脑卒中患者训练时,依据躯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的不同,进行骨盆训练、躯体运动对称性训练、下肢关节协调性训练,并强调下肢关节的控制性训练,能有效恢复其步行能力。

3.1.2运动再学习法与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在肢体偏瘫康复中的运用

3.1.2.1运动再学习方法和Bobath技术为主的技术相结合薛氏等

[12]通过随机对照设计方法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与未进行任何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较后认为,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早期,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时循序渐进地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进行早期训练,并注重强度的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肢运动功能,减少后遗症,改善aDL。姜氏等[13]将联合应用mRp和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为康复组,与仅应用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的对照组相比,结果康复组能够使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并发症的发生减少。

3.1.2.2运动再学习方法和针灸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4]在mRp疗法基础上早期运用电针疗法(头针取病灶侧运动区,体针以患肢手、足阳明经和足少阴经为主,选曲池、合谷、风池、肩髃、手三里、内关、伏兔、足三里、外关、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能使康复时间提前,并且能显著提高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叶氏等[15]早期将针刺与mRp疗法和Bobath疗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认为头针可改善大脑缺血。软瘫期针刺患侧各经穴可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功能;痉挛期针刺可抑制痉挛肌群,使随意自主的分离运动早日出现,加强了Bobath疗法的纠错作用;恢复期针刺取阳经穴为主,配少许阴经穴便可以阴引阳,达到阴阳气血互通、阴阳平衡之功效,增强了强化训练的效果。王氏[16]亦采用针刺联合mRp治疗,认为早期针刺可以调整神经反射环路中各个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肌张力,缩短软瘫期;且针刺对再生神经靶区刺激诱导,促进了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改善局部肌肉的肌张力,提高了再生神经的协调性运动支配能力,其效果显著优于单纯mRp训练。

3.1.2.3运动再学习方法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刘氏等[17]在使用mRp治疗的同时,加用水蛭干粉及血栓通治疗脑卒中偏瘫,认为水蛭干粉和血栓通联合应用在保护神经细胞的同时为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药物同mRp的联用比单用mRp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更具有促进作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功能障碍。郝氏[18]在用mRp基础上加用舒脑灵Ⅰ号,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

转贴于

3.1.2.4运动再学习方法和其它治疗方法相结合

徐氏等[19]认为,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可以采用神经假体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再结合mRp,认为神经假体系统可提供最高水平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的作用,这对mRp有益。神经假体配合nmeS为mRp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刘氏等[20]认为,患者在接受mRp基础上再结合运动想象比仅接受mRp能够使梗死患者偏瘫上肢更好地康复,患者经过长期反复训练能形成相应的条件反射,能改善神经机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机能,从而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而将运动想象和mRp训练项目保持一致,解决了训练中患者“如何做”的问题,较好地克服了mRp的不足。这两种方法在教会患者和家属后,可使其自行在家中进行训练。谢氏等[21]将mRp与高压氧治疗结合mRp训练进行功能上的强化,有利于加速神经系统功能缺损部分的重塑,从而加快神经功能定向的恢复。刘氏等[22]运用早期康复治疗(mRp和Bobath疗法相结合)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二者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疗法,并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预防和减少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3.2运动再学习法在吞咽障碍上的应用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患者常因吞咽障碍致误吸产生肺部感染,有些靠鼻饲或静脉输液维持生命,造成营养失调、aDL能力下降[23-24]。毕氏等[23]将整个mRp训练过程均与吞咽动作紧密联系,并反复重复,对有认知障碍、口颜面失用症的患者也给予及时治疗,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有较好疗效。郭氏等[24]用mRp对住院的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进行训练,且强调训练要早期开始,在进行吞咽障碍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时,为患者创造好的环境,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4结语

在我国,mRp是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比较新的疗法,其康复的有效性是目前康复界所公认的,许多研究表明其康复效果比以Bobath技术为主的促通技术效果好。将mRp和促通技术相结合其协同作用明显。许多研究者更是将mRp和其它诸如针灸、中药治疗联合用于患者的康复,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目前,国内研究者将mRp疗法与其它疗法的联合运用还仅处于尝试阶段,并且对其中的协同作用的原理的观点尚不统一,今后有必要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华.脑血管意外的运动再学习方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30):4-9.

[2]王刚,张德清,何建永,等.运动再学习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3):162-164.

[3]郭辉,纪树荣.运动再学习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5):300-301.

[4]张扬,范建中,译.Bobath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远期疗效的比较[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5,25(3):121.

[5]黄苡苹.运动再学习方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2):934-935.

[6]范文双,楚佳梅.早期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77-278.

[7]丁荣娟.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01.

[8]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63.

[9]邵天民,马立军,刘旸,等.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04.

[10]朴明爱,朴智勇,徐艳杰.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效果[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7):181.

[11]李宏伟.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90-191.

[12]薛嘉,罗祖明.脑卒中偏瘫运用运动再学习方法训练的随机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47.

[13]姜陆陆,庞涛,徐艳杰.诱发上肢和手运动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85,91.

[14]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早期电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12(1):26-27.

[15]叶莲盛,陈汝文.早期应用针刺结合运动再学习治疗脑卒中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47.

[16]王富平.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促进脑卒中患者肌张力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32.

[17]刘惠宇,朱丽芳,何小燕,等.早期康复训练并活血化瘀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5):153.

[18]郝莉.自制舒脑灵Ⅰ号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8.

[19]徐江,王培生.神经肌肉电刺激在偏瘫运动再学习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4,24(1):16-17.

[20]刘惠宇,朱丽芳,谢冬玲,等.运动想象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8):528-530.

[21]谢明,封卫兵,贺年花,等.运动再学习与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12):751-752.

[22]刘麦仙,卢红,王夏红.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428.

[23]毕家香,李泽云.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J].中国康复,2004,19(1):36-37.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4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由健全人与残疾人相伴组成。残疾人本应与健全人一样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但是,由于身体的障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往往受到损害,参与机会受到限制,生活和劳动能力受到影响。因此,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社会成员的身份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共同创造并享受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构成了现代康复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奋斗目标。

目前,世界上各类残疾者约有6亿人,占世界人口的10%。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病残疾以及综合残疾的人数,就有6千多万之众,约占人口的5%。

随着物质生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在逐步增加,老年病和慢性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康复的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和慢性病人。面对如此众多的康复对象,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我国开展康复工作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现代康复学的核心内涵是强调对康复对象进行全面康复,即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

1、医疗康复

凡是在医学上为达到康复目的而应用的功能诊断、治疗训练、预防的技术和科学,均称为医疗康复。

医疗康复的工作内容包括残疾的预防、残疾的功能评定和残疾的康复治疗。医疗康复的主要手段有运动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营养治疗、康复工程等,必要时还要应用手术治疗。其中运动治疗是让患者在治疗人员或器械的帮助下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是以克服运动障碍、矫正姿势为目的的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是使用电、热、冷、光、水、磁、超声等科技手段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恢复肌力和协调动作的方法;作业治疗主要是训练残疾者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动作,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语言治疗是对失语、口吃、听力障碍的患者进行训练,尽可能恢复其听说能力;心理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科学测定和疏导,使其改变畸形心理,获得重返社会所必须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营养治疗是拟定合理的食谱,以保证不同类型的患者摄入必需的营养;康复工程是应用电子、机械材料等为残疾者设计、制作假肢和矫形器,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和感官的缺陷。

医疗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基础,在康复的全面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教育康复

教育康复的对象是残疾青少年和幼儿,它的内容是对肢残者进行普通教育,对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者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通过认知训练、纠正法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语文、数学的学习,自然、卫生等常识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其智力水平。让他们学会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适应社会作准备。

3、职业康复

职业康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咨询指导、职业智力的测定、就业前的职业教育与训练、就业安置以及就业后的随访等项工作。通过以上系列工作使残疾者最终具有从事某项适当工作的能力。职业康复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帮助残疾者掌握技能,为他们创造发挥潜在能力的机会,也要启发他们积极对待工作和认识自我价值。

4、社会康复

社会康复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和保证医疗、教育和职业康复的进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使残疾人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自强自立,不受歧视和虐待,完全享有做人的权利、尊严和公正待遇,充分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

现代康复学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这一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残疾人全面康复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类:

一是集中方式,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国所建立的康复中心和于1988年落成并投入运转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等。其优点是设备先进、专业技术性高,可为残疾人提供高水平的康复服务。同时还能进行研究和培训工作,是基层康复工作的指导中心。其缺点是费用高、容纳量小、受益面窄,并不可避免地造成残疾人与家庭生活隔离。

二是分散方式,即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弥补了集中方式的缺点,它动员和协调基层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自己及其家庭成员。开发基层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残疾人在家庭及社区就可以得到经济、有效的全面康复服务。费用低、受益面大、康复技术便于掌握,社区康复顺应了绝大多数残疾者的康复需求,近年来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倡导。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5

[关键词]脑出血;偏瘫;早期康复训练;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c)-129-02

脑出血是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约有5%的患者经手术及药物治疗后能生存下来,但大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目前,多数学者主张脑出血术后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为此,通过对30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于术后2周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7月~2002年5月在我科治疗经颅脑Ct确诊为脑出血的初发患者60例,均行手术治疗。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8岁,平均62.40岁。左侧偏瘫37例,右侧偏瘫23例。按脑出血部位分:额叶7例,顶叶5例,颞叶13例,基底节35例。按GCS评分3~5分5例,6~8分21例,9~12分34例,术后2周生命体征平稳,所有病例未伴有其他严重合并症。

1.2护理要点

1.2.1分组将60例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即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偏瘫侧别、病变性质及入院时严重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基本相同。

1.2.2对照组的护理对照组30例按常规治疗护理进行康复。

1.2.3康复组的护理30例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1],康复组在发病后平均8.7d开始按预先设计的康复护理程序[2]进行训练,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运动疗法。定时变换,凡不能翻身者,每2小时翻身1次,是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或半卧位或半侧卧位;良姿位摆放,健侧卧位时在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患侧肘关节伸展,腕指关节放在枕头上,患腿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腿支撑在枕上,髋、膝关节自然屈曲,患侧卧位时需拉肩胛骨至前伸,必须采取仰卧位时,患侧肩部、臀部垫高并置于抗痉挛模式或下,足底不放支撑物,按摩和关节运动,可以做大小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活动。按摩是指用手掌侧对偏瘫肢体以一定的压力从远端向近端对其皮肤、皮下组织、肌腱进行抚按,改善淤血,减轻水肿,防治肌肉痉挛及发生废用性萎缩,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随着患侧肢体负重能力的提高,即可开始迈步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沐浴、刷牙等,必要时家属协助其训练。软瘫期以诱发自主运动为主,痉挛期以抑制肌肉之间相互协调性为主,每天1次,每次40min,并教会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

1.2.4评定方法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ma运动功能积分法[4],首次评定在入选后,再次评定于出院前由同一医生进行。康复组平均经过46d的治疗,对照组经过平均45.7d的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积分在康复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组和对照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但康复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

表1脑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分)

表2两组患者两次上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情况(分)

3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出血的发病率和偏瘫率也越来越高,而偏瘫发生率又直接影响患者日常

表3两组患者两次下肢Fma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生活。按常规治疗和护理,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偏瘫侧肢体的功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肌肉萎缩及异常行走姿势等后遗症。而在早期根据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将可使患者不留或少留这样的后遗症。

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的运动模式为标准。康复理论认为:脑出血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和(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因此,康复训练正是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达到运动功能的最大限度的恢复。本组康复结果表明: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本组试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对照组恢复的幅度小,时间长,甚至不能恢复其功能。而康复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

康复介入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后开始,过早活动可能引起血压的波动,也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因此,在康复训练中应注意根据个人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严密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若有明显的出汗、胸闷、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应立即停止训练,对症处理并及时调整计划。

通过临床试验我们也发现少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逐渐丧失信心,主动参与下降,使康复的速度减慢,两项指标的评分也不高,而能坚持较规则训练的患者各种功能都有明显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患者不够自信,不能坚持到底;护士的工作做得不够,应该强调早期坚持康复训练。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向家属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护人员共同提高对早期康复训练重要性的认识,且护士应熟练掌握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邱纪方.中风偏瘫的全过程运动治疗及其安全性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3):116.

[2]李红玲,郭力,宋兰欣,等.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9,14(5):202-205.

[3]燕铁斌,窦祖林.实用康复[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8.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6

关键词针灸推拿康复医学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康复医学教学目前已进入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多在针灸推拿专业下开设康复方向。下面就针灸推拿专业开设康复方向的必要性及其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讨。

1针灸专业康复方向设置的必要性

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同的治疗对象、治疗目的,但二者关系紧密,相互渗透。临床医学的对象是各类病人,而康复医学的对象是临床医学中患病后遗留暂时或永久障碍的患者;临床医学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挽救生命潜能,而康复医学的治疗目的则是预防继发性残损,保存与改善功能,回归社会。因此,康复医学贯穿在许多疾病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临床医学实施后的延续①。康复医学早期介入临床医学各科,对减轻功能障碍程度和帮助患者尽早重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对康复医学的也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康复医学已开始融入临床医学,很多西医院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建立了“康复治疗室”,为各临床科室的急、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而在中医领域,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发展比较慢,中医院的康复科还多以声、热、光、电等物理因子治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康复开展得较少。因此,目前非常需要中医临床康复人才。

在中医学领域推广和应用康复医学,针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切入点。在中医各临床学科中针灸与康复医学中的主要疗法——物理疗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的结合也最为紧密。例如,物理疗法治疗的三类主要疾病,神经系统伤病、运动系统伤病、心肺系统伤病,同时也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疾病。另外,二者有相似的治疗方式,针灸疗法中应用的针、灸、罐,实质都是力、热等刺激,与物理治疗一样遵循刺激与反应规律;相似的知识背景,即物理治疗师与针灸医师都常采用徒手方法诊查与治疗,都需要对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掌握。而且,现代医学从业者中物理治疗师被认为最适宜学习和应用针灸疗法②。中医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之紧密,不仅表现在上述相似性上,更主要表现在康复医学理论对针灸疗法有指导作用。为说明此问题,本文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为例,从康复医学对针灸取穴、施术的选择和疗效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在针灸取穴方面,《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有“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之明训,但目前针灸临床在偏瘫早期的取穴方法有或针患侧或针健侧(巨刺法)之不同。康复医学pt疗法中的Brunnstrom方法,其基本内容是在患肢无随意运动或随意运动相当弱时利用对侧的联合反应加之患肢随意运动的尝试而引发随意运动。这一方法为针灸治疗偏瘫早期应用巨刺法提供了依据。大量临床观察也表明在早期先针健侧,至病情稳定后再针患侧或健患侧交替使用,确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③。

在针灸施术上,以往主要依据患者舒适及医者方便操作,而患者的摆放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则很少考虑。脑卒中患者“舒适”的即表现为上肢屈曲、横放胸前、下肢挺直、髋外展外旋的痉挛模式。康复医学中的良姿位是对抗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有人发现良姿位针刺,既可促进患肢肌力和肌张力的提高,又能抑制相应的痉挛模式,促使分离运动的早日出现,对患肢功能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姿位与平常针刺后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④。

在临床评价方面,既往针灸临床主要采用测量肌力来评价治疗效果,但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因此,肌力的评价方法不仅反映不了运动模式的改变情况,而且以发展肌力为重点的治疗,还会强化共同运动、联合反应而导致“误用综合征”的出现。而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中风偏瘫评价量表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运动模式的改变,对治疗还有指导意义。目前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用了评价量表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从以上可以看出将康复医学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补充其不足。除中风外,康复医学与针灸疗法相结合治疗其它神经、运动系统伤病也有这一特点。因此,为满足中医临床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在中医院校针推专业开设康复医学教学是最为恰当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和极为重要的。

2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方向课程内容探讨

设置针推专业康复方向课程,首先应明确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从目前看,现代康复医学虽然承认中医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但在康复治疗小组这一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师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的地位并列,仅作为一名组员,在治疗小组组长,即康复医师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康复工作。而国外对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的学历要求是中学毕业后再接受3~4年的相应专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即可。现在中医校院招收的多是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因此,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在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中以中医针灸推拿为特长的康复治疗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一名治疗师。

设置针推专业康复方向课程,还应明确将中医针灸与现代医学中的康复医学相结合的目的、原则和条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针灸前辈承淡安先生在谈到现代医学的神经学说与中医针灸结合时的一段话:“……我们要认识到巴氏(巴甫洛夫)学说是新兴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而不是专门为结合中医或针灸而设,我们要学习它来改进我们的祖国医学,就应该首先把祖国医学理论和巴氏理论均搞透彻,然后在应该接合之处接合,可能汇通之处汇通,这样才能完善无缺,有利无弊”。承淡安先生的一席话为我们指明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目的是改进和提高中医学,推动中医针灸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方面的创新,因为一门学科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两者结合的原则是以中医针灸为本,将现代医学知识拿来为中医针灸所用,而不是两种医学1+1=2的简单相加。而两者结合的前提条件则是对中医针灸和现代康复医学知识都要有深入的学习和透彻的了解。

具体课程设置方面,首先,中医课程的设置中应加强与康复相关内容的教学。如康复医学中神经、肌肉、骨骼病症较多,而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筋“主束骨而利关节”,很多神经、肌、骨病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因此,要加强经筋生理、病理、经筋病症的特点,以及经筋病症的治疗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第二,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设置应重点突出。根据培养目标,作为康复小组的领导者,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对现代康复医学有一全面的了解,故现代康复医学所涉及内容的课程都应该设置。但学生毕业后以临床工作为主,因此在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上,应突出以临床康复为中心,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相关内容为主,而康复心理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内容为辅。

第三,在以上两类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将康复知识与中医针灸理论结合应用的课程。如可设立“中医针灸临床康复学”,这门课程可帮助学生将康复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入中医针灸治疗中。还以中风偏瘫为例,康复医学是针对中风这一病及运动功能障碍这一症,将偏瘫的功能恢复分为六期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而针灸临床康复治疗则是在借鉴功能恢复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既对运动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辨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采取刺健侧、刺患侧或健患侧同刺的方法,选取阴经或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对全身的症状、体征进行整体辨证,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取穴和施以补泻手法,以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而这种整体治疗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大有裨益。

第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康复学特色。中医传统康复学历史悠久,康复方法多样,除中药、针灸、推拿等外,还包括饮食、导引、气功等独特的康复方法。因此,还应增加这些课程,以全面发挥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和加强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地位。

总之,在针灸推拿专业开设康复方向,既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市场的需求,又有益于针灸推拿专业的发展创新。希望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中医针灸人才。

注释

①陈立典.康复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9.

②ValHopwood,maureenLovesey,Saramokone.acupunctureandRelatedtechniquesinphysicaltherapy.ChurchillLivingstone;1editionJanuary15,1997.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7

方法:对31例脑卒中患者,以植物神经综合指标测定法评定植物神经功能,以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Rood疗法作为基本康复治疗方法进行了3个月的观察。

结果:康复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平衡指数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结论:康复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脑卒中植物神经功能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55-02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其常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1],如恶心呕吐、出汗、体温升高、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此大多数是因病变直接或间接导致丘脑下部损害所引起。现我院神经病科对于脑卒中的病人采用Bobath疗法、Brunnstrom疗法及Rood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神经科进行康复治疗的31例脑卒中的患者,均经头部Ct,或者mRi已证实患有脑卒中,其中男性21例,女性10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7.3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13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肺或其他系统疾病的伴发症,且均在评定前的1周内未服镇静剂或其他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依据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的原理,及患者的不同疾病的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疗法,其中以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等作为基本的锻炼方法,再综合其他康复治疗技术进行康复治疗,每天锻炼1-2次,每次为45分钟,以3个月作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均对所有患者进行植物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评定。

1.3植物神经功能的评定。使用植物神经的平衡综合指标测定法进行评定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2]。在需测试的当天上午、凉爽的环境下,嘱受试者静坐休息30分钟后,测量以下的项目:唾液量(a):收集受试者在停止咳嗽、说话的情况下3min,口腔内唾液流人标有刻度的试管内的总量(m1)。收缩压(B)及舒张压(C):用血压计测量患者左上臂的血压(mmHg)并记录。脉搏间隔(D):用秒表观察并记录患者22次脉搏的总时间,并计算出两次脉搏间的平均间隔时间(S)。呼吸的间隔时间(e):用秒表观察并记录患者11次呼吸总时间,计算出平均两次呼吸间的间隔时间(S)。口温(F):用温度计测量口腔舌下温度5min,记录其口腔温度(℃)。

将以上所获得的6项指标测量值相应代人以下的公式中,得出患者治疗前后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

Y=-28-0.194a+0.031B+0.025C—0.792D—0.131e+0.649F。

其中Y值的正常参考值为0±0.56,当超过此范围时便作为异常。当其正值增大时为交感神经的机能活动增强,若其负值增大时为副交感神经(即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增强。

1.4运动功能评定。使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对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1.5统计学数据。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治疗前后植物神经的功能评定。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Y值显示患者的副交感神经(即植物神经)的机能活动明显比治疗前要增强,p

2.2治疗前后患者植物神经症状的缓解情况。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伴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体温升高、呼吸频率改变、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等,明显比治疗前的发生例数要减少得多,均p

3讨论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性脑中风又称脑梗塞,占中风的70%-80%。在脑血管病猝死事件中,脑梗塞占80%。突然发生脑梗塞,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数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其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一般来说,植物神经功能跟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的中枢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神经功能是在中枢神经的调节下进行生理活动的[3]。其中大脑神经中枢中,脑干是植物神经功能最重要的调节中枢,丘脑下部控制综合的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机能,基底神经节则管理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而大脑皮层属于植物神经活动最高级的代表区,其代表区分布在大脑的全部皮层中。

当患者出现脑卒中后,其中枢神经系统便会受到损害,便会降低甚至失去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控制作用,便使其体温、血压、呼吸、及消化道等失去了精细调节的功能,而失去了其生理平衡[4,5]。临床上当通过进行反复的康复训练可使过去相对失去功能或者新形成的神经突触的效率得以提高,使神经发出的冲动能有效地传达在靶组织上。经康复训练进行外周的有效刺激,能改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感受野区,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恢复其功能,使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及消化道等得到平衡的调节,提高患者适应环境及生存的能力[6]。一般来说,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中枢部位控制特点决定了其植物神功能的易损程度,及其经康复治疗后的易恢复程度。经积极的康复治疗能使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及传导通路中的各环节的调节能力有所提高,而改善了患者的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

有关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一般使用Bobath疗法、Rood疗法、Brunnstrom疗法等作为基本的康复方法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7]。它本身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模拟动作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时候操作简便。这种疗法可使瘫痪的肢体模拟出正常运动,增强患者康复的自信心,恢复患者的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有本次研究表明,经康复治疗后,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及有植物神经光明障碍引起的症状均有所好转,其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南.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

[2]梁月华,孙尚拱.植物神经平衡的综合指标测定法[J].北京医学院学报,2006,4:239-242

[3]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4]陆寅,刘云林,周广安,等.脑梗死部位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73

[5]袁连芳.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的调查及预报.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6):553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8

关键词:慢性病;家庭护理;康复

慢性病的特点是病程长,需要长期规律服药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以及长期康复运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范围从临床护理向社区、家庭、人群的全人护理扩展。但护理工作如何走向社会走进家庭,还有许多有待实施解决的问题。如家庭护理与康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治疗与护理,总是以伤病者的严重健康问题是以“救命”为前提的,对于其后的康复问题涉及不多,因此很多病人在其病情稳定后都让其出院休养,但这些病者,在健康上是存在很多现有的和潜在的需要护理帮助解决的问题。

1如何开展家庭护理

1.1做好心理疏导由于慢性疾病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上及心理上的压力。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功能锻炼带来的烦恼,对合并症的忧虑,对各种症状及各种合并症的防治措施所致副作用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悲观,易于烦燥激怒。针对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护士应密切护患关系,给患者以说服、劝告、鼓励和支持,稳定情绪。并给患者教育和指导,耐心听其提出的问题。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的情绪[1]。并举一些病人康复的例子给他们听。当健康状态逐渐好转时,病人又出现焦燥情绪,嫌恢复太慢。再加上看望的朋友多了,致情绪激动和过于劳累而导致病情加重。对此病人又丧失康复的信心,认为自己好不了,不愿继续锻炼,我们让他正确对待现实,病情恢复来之不易,得病容易去病难。过于求快往往会适得其反,并让家属督促帮助,让单位和亲友减少探望次数,每次限时在30min左右,不谈及使病人激动的事等,从而消除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使其处于较安定的能随康复需要的心态下,人的心态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客观和主观情况发生变化的,心理护理就要善于发现变化,随变化及时予以正确疏导,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对健康的全面恢复起着重大作用[2]。

1.2坚持药物治疗病人获得康复的重要基础在于长期服药物维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的知识宣教。使病人及家属了解疾病性质及药物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服药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大致的作用机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这样病人就不会机械地用药,病人在治疗中加强参与意识对合理正确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药物的副作用有重要意义。由于病人及其家属知道某种药物属于哪一类就不会出现同类药物同服的错误[3]。同时我们也可以帮助病人建立自己的家庭护理表。自制一表格。表格的内容包括药物名称、服药时间、药物的不良作用。护士要指导病人如何填写表格,特别是文化程度低以及农村的病人。表格设计要简单,应耐心指导、示范,使病人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也要求家属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以保证病人的康复。

1.3提供护理知识技术对病人及家庭成员进行卫生知识的宣教,并且学习一些基本的护理技术和技能,如测体温、数脉搏、量血压及功能锻炼等,使患者或家属协助做好护理工作,指导家庭配备常用的药物及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按摩器等)。正确掌握使用及保管方法。重点指导家庭成员掌握止血、催吐、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4]。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家庭成员自我保护能力。为慢性病患者提供良好的康复护理,促进恢复。

1.4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慢性病恢复期长,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至关重要,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室内空气必须流通,每日开窗通风两次,用84消毒液搽桌面及地面一次,预防感冒等感染。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衣服被褥要勤洗勤晒,创造一个有利于康复的卫生、舒适、安宁的环境。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易于消化,不能过饱,忌食刺激性食物或饮料(酒、茶)等。并强调戒烟,让患者努力作到定时定量,强调时品的多样性,不偏食,少吃“垃圾”食品(高热量、高胆固醇、低维生素和低矿物质的煎炸食品)。慢性病人忧思少动,常有大便秘结,卧床病人更多见患者亲属宜给病人食用含纤维素多的疏菜,吃些香蕉、蜂蜜等,促进排便的食物,必要时服用通便的药物。

1.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提高病人思维与语言能力,增强记忆力,我们对病人加强功能及语言的训练,经常与他进行交流,促进他多说话,指导病人坚持每天收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病痛稳定,可根据爱好、条件参加文体活动。病人就会很开心地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健康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2如何进行康复护理

2.1机能康复训练对病人的体力体能的锻炼从抬腿、握拳、行走、甩臂、抓物练起,每日上、下午各练1次。平时随时练,并逐渐加大活动量,家属很认真协助他锻炼。每天在家属陪同下上下楼梯、外出散步、修剪花木、家务琐事等。自理能力的恢复,使病人不仅有了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也有了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在护士的指导下逐步增加散步、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等,其中步行安全简便,患者易于接受,能持之以恒,步行可分为三种:快速、中速、慢速步行,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体力要求及可能获得的条件而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要遵循合格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的症状,及时停止运动。

对于卧床病人,翻身叩背1次/1~2h,检查受压部位皮肤,并在全身按摩之后活动上、下肢各关节。对恢复差肌张力高的病人,着重进行与孪缩方向相反的运动,以充分伸展肌肉防止韧带孪缩及关节畸形,保持关节活动度。在卧床过程中,要随时的把患肢置于功能位。对于可下床病人采取被动训练加主动训练方法,时间由短到长,负荷由弱到强,循序渐进地锻炼。

2.2家庭关怀与支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急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对病人的理解、支持、关怀、疏导和鼓励,不但可以使病人享受到亲情的温暖,指导家庭成员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参与适当的娱乐活动,丰富生活内容,扩大社会接触及病心理、生理和社会康复是不可能少的。

2.3调动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广泛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可使病人得到各方面支持帮助,加快康复过程,要使病人达到社会康复需要病人单位,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相互协调配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康复环境,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更加充满信心和勇气,扩大社交活动范围,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以减少或消除复发的因素。

2.4生活规律的策划建立和保持有节律的生活制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质量等均有利于康复,培养病人自理、自主、自信的生活能力。合理满足其精神及物质上的需求。

2.5与康复目标的恰当定位在渐进的康复过程中,康复的期望目标应有恰当的定位,要符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如病前能力、病程长短、康复程度等。合理的期望目标,能恰到好处地把康复步步推进以使家属信心永存。期望目标应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期到远期逐步调整,分期分段的实施,如退缩懒散的病人先拟定主动料理好自身生活,进而坚持服药,逐渐扩大的参与社交活动,使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从自我逐步进入家庭及社会角色之中。

2.6重建学习及工作的基本技能疾病造成病人在生活、职业、社会技能各方面的遗忘。可结合病人现实条件,选择恰当的作业项目,重新学习掌握,大胆实践,逐步恢复病前能力和技巧从实现自我价值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以达到巩固疗效,职业康复是较高层次的康复目标。

2.7心理康复慢性疾病康复的重点是心理康复。心理状态的优劣与其康复息息相关,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异常的心理因素的消除,往往不是药物或其它疗法所能奏效的,事实支持性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及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和战胜疾病的主动意识,鼓励病人积极把握主动权,使病人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变消极负面心理为积极正向心理,才能适应承受外来各种精神刺激,有利于消除疾病康复的隐患,培养病人健康的性格,心理方面转化。

家庭护理与康复日趋重要。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在家庭护理与康复方面取得了好成绩。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①在教育方面,应对护士做好经常性的培训,在各类医学院校应把康复医学知识搬上讲台,同时各地应办一些中、长期康复护理培训班,使护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康复护理知识[5]。②需要建立适合于康复需要、以功能评价为主的质量管理和效果评价系统,设计专用的康复护理记录表格。③广泛开展心理康复护理,因为康复护理与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相关。总之,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慢性病人康复护理将成为治疗慢性疾病中不可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范丽凤.糖尿病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613.

[2]安红.1例出血病人术后家庭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232.

[3]张卓惠.糖尿病护理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1):20.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9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疗效

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明显增高,其死亡率大大降低,但致残率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如果对脑血管病患者除一般药物治疗外,同时加上及时的早期康复治疗,会收到较好的疗效,会大大降低病残率。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我院自2006年3月~2009年3月选择住院脑血管病患者共160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经Ct或mRi检查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评定>8分,有肢体功能障碍。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其中脑梗死47例,脑出血33例,对照组80例,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31例,全部病例年龄在35~78岁,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康复治疗,但轻型(Fma运动积分)96分及病情恶化,出现新梗死或出血,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者不入选。

1.2治疗方法

对康复组的治疗是在传统的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在早期就进行各种康复治疗。急性期治疗规范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提出的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训练以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pt训练师经统一培训,治疗方法以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方法为主,并配合使用本体功能促通法(pnF)、Brunnstrom等方法。按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

训练内容:卧床期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良知位,翻身,起坐练习,床上桥式动作,床上坐位,坐位平衡等练习,待患者能够维持床上坐起30min,无性低血压等不适症状,即可坐轮椅到训练室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教会家属一定的康复训练方法,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放映神经康复的光盘等,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按传统脑卒中治疗,未进行康复治疗。

1.3评定方法

在脑卒中康复治疗开始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量表);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aDL),采用Barthel指数。

2结果

两组在开始治疗前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康复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脑卒中后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因在卒中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在这一时期可使患者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尽早进行功能训练,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

本组80例首次住院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经过4周的基本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康复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康复治疗行之有效。康复介入时间与疗效呈正相关,时机越早,疗效越佳。其恢复机制目前认为主要与脑的可塑性有关,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研究表明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早期神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通过对比分析,康复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训练不仅是患者急性期促进运动恢复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恢复期需要继续坚持不懈的锻炼方法,需要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因此,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教育的指导,使脑卒中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重点篇10

本文作者:艾秀梅工作单位:公主岭市中心医院神经科

在我国绝大部分医院尚未建立规范化卒中单元,在发病急性期住院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未得到相应的早期康复治疗指导,不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异常运动模式的构筑化或定型化的出现,给后续康复治疗带来不利影响。故应对临床神经科医生加强早期康复治疗知识培训,在发病后适时(生命体征平稳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指导,如良肢位摆放可预防或减轻以后出现痉挛模式、变换预防褥疮和肺内感染,不断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等,有效降低生存患者的致残率,以提高脑血管病整体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偏瘫患者生存质量。

据研究资料显示,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于病后72小时~7天或脑出血发病后7~10天、生命体征平稳即开始进行康复治疗,是最佳的康复治疗时期。早期康复治疗包括:①保持抗痉挛,预防或减轻以后易出现的痉挛模式。②变换预防压疮和肺内感染,不断变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出现。③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并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刺激输入的作用。④上肢自助被动运动有利于降低患侧上肢痉挛。⑤床上翻身训练。⑥桥式运动训练伸髋,可有效防止站位时因髋关节不能充分伸展而出现的臀部后突。⑦夹腿运动训练患髋的内旋和内收,防止行走时出现患腿外旋步态。⑧坐位训练可预防性低血压。如患者发病早期即得到临床神经科医生康复指导,可增加患者恢复正常的信心,可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产生,也可减少脑血管病后抑郁的发生。正如Rusk所说,脑血管病康复应该是每位神经科医师的职责,而不能只是康复医学专家的职责,应当使脑血管病康复的观点和基本技术成为所有神经科患者医疗计划的组成部分,也应当使之成为所有神经科医师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为脑血管病患者更好康复做出贡献。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基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具有结构和(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神经功能重组的机制可能与肢体运动使相关神经支配兴奋增加或(和)在病变半球中兴奋性神经元增加有关,即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这是神经系统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1]。

脑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应着重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故神经科医生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够在患者发病后住院药物治疗期间,适时地给患者早期康复指导,能有效防治并发症,使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避免肢体出现异常运动模式,使后续康复治疗更顺利,使运动功能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意义重大,为患者进一步康复及回归社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