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的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11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1

关键词:艺术素养;艺术氛围;培养;活动策划

在实际工作中,艺术类学校担负了多种教学与科研的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对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够有效的对学生艺术修养以及学校的整体艺术氛围具有良好的提高与营造的作用。传统的学生活动如画展、摄影展以及与艺术相关的活动举行在同学的接纳情况以及有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立足于这一背景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总结与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未来可能的大学生艺术相关的活动进行策划。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辅导员岗位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生活动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从活动策划与活动实践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为今后的活动举办提供可行的指导方案。

一、大学生艺术活动现状

本校针对艺术类学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可以分为课内活动以及课外活动两个部分。在课内活动方面主要以任课教师以及教学安排为主导,利用课堂时间或者部分课外时间,通过讨论课程、展览、课外作业等形式进行构建,旨在提高同学的自我参与程度以及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同学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主要表现为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较为大型的艺术类活动,进而增加学校的艺术氛围、提高同学的艺术素养、增加同学的艺术交流机会。由于活动主办形式等不同,本文主要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研究。

本校大学生课外艺术类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规模,从2012年活动组织情况来看,本校主要通过摄影展、手绘、油画展等形式策划并组织了30余次。基本满足了同学对艺术交流以及展示的需求。在活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的建立同学的艺术参与热情、提高同学的专业认同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总体的艺术修养与学校的艺术氛围。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此类相对传统的活动策划模式与活动组织安排无法达到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降低了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同时降低了本校艺术交流平台的构建水平。

二、大学生艺术类实践活动策划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活动的策划目的与实际的组织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从宏观方面表现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对学校艺术氛围的营造缺失、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效果不明显等。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交流较少、艺术平台档次较低等问题。从原因方面去分析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活动组织目的不明确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组织人员往往在策划中没有明确活动的具体目的,对于活动的意义以及活动的深层作用考虑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活动的组织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均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造成了学校投资较大而收益较少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则容易造成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失望而导致的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学生艺术培养体系的长期发展。此外,对活动组织目的性不明确还表现为部分活动过程中商业色彩较浓,如摄影大赛、画展等部分互动的组织过程中,内容与形式受到投资方的部分限制,进而形成了一种以宣传企业或者宣传培训为主的活动形式,失去了活动组织的意义以及根本目的。

2.活动平台的交流支持较少

艺术类活动的组织应该以展示与交流为核心,艺术氛围以及学生的艺术素养是在不断的交流与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纵观目前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往往通过对学生展示平台的建立来实现部分同学的展示欲望,而对交流环节的构建相对较少。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活动策划方面的缺失以及对活动核心的把握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现互动往往成为了部分人展示的平台,而大部分学生仅能以“游客”或观众的视角对相关的艺术品进行浅尝辄止的欣赏,对于学生自由意见的发表以及艺术方面的探讨则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艺术类互动的兴趣降低,另一方面参观与展示的同学无法通过平台获得相应的提高。

3.活动过于形式化

在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组织方面为了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活动的人气,往往采用半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参加。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被迫参加到相应的过程中去,盲目的扩大了活动的规模的同时降低了活动的质量。另一方面这种半强迫的活动参与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不接受甚至是抵触情绪,同学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降低了其自主参加的欲望,进而降低了活动的效果。

4.活动类型过于单一

此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艺术类活动的组织从策划到执行在到效果分析等方面均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安排,如展览、评比、讲座等。这种形式从优点方面来看具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对组织者工作量以及工作水平等要求较低;从缺点方面来看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过程中创新不足,无法达到吸引同学的目的。

三、基于艺术培养目的的大学生活动策划对策

1.强化活动中的互动环节

活动中的互动环节是增加艺术交流,提高艺术水平的根本过程之一。在艺术类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应该强化活动中交流与互动的环节,尤其是针对艺术本身的交流。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可以参考商业展会的形式来进行。只不过将商业展会中纯商业的展示改变为存艺术的展示。在展出进行的过程中展示团队可以根据自身作品的特点选择多种形式的自由介绍以及自由展出。利用如效果图、人工讲解、现场提问等环节增加同学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能够有效的对作品进行展示,还可以锻炼同学对自己作品介绍的能力。同时,由于互动模式的引入对参与者以及参观者的积极性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提高作用。此外,这种自主互动模式的引入还能够增加作品艺术方面的交流,进而对学生的艺术修养起到很好的提高作用。

2.建立大中小型活动复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学生活动的举办往往是以院级、系级为基本单位,这样的组织模式浪费的大量资金的同时造成专业学生的稀释与专业不匹配等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对不同活动的规模进行策划。形成一种以大型活动为主导、中小型互动为主线的复合活动组织模式。如在艺术周的大型活动组织框架下,增设不同的分展,分展的设计原则可以根据不同的艺术门类或专业进行设置。另外,在日常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中小型艺术类活动采取扶持的态度。

3.增加活动策划中的创新

在活动的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互动形式的创新以及活动内容的创新等两个方面:在活动形式的创新除了前文中提到的自主申请展位的互动模式之外,还需要将多种现代化模式融入到大学生活动中来。如工艺拍卖的形式、艺术pK的形式、网络展览的形式等等。而在活动内容方面则不应该局限于演讲、展览、演出等传统内容,应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与仔细的论证。展开以传统作品为主体、创新作品为亮点的活动内容创新模式。具体到执行层面可以进行创意作品展览、主题艺术展览、现场艺术等活动内容,进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丰富。此外,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还应该增加同学的自主性、定期的向同学征求活动方案或者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利用形式的征集来代替传统的宣传,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提高同学的参与热情。

本文主要针对艺术类院校中学生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学校的艺术氛围是此类活动举办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个背景本文对我校大学生艺术类互动的策划与组织现状进行了研究,找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结合原因以及我校学生工作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可能的优化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毛欣.大学生艺术活动发展状况调研与引导策略: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23-124,127.

[2]郑洁.大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途径[D].延边大学,2012.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2

关键词:生活化;本土化园本化;爱乐雅;艺术素养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应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少学者认为艺术教学与艺术学习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把生活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源头,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加强两者之间的链接,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艺术可以陶冶情操,《纲要》要求“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但一直以来,人们将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局限在艺术技能和技巧上,把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门的艺术活动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从而对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往往有一个标准化和技能技巧要求的偏向,很少注重艺术的情感功能,即便是渗透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笔带过,培养目标缺乏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纲要》)”。显而易见,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近几年来,我园提出了实现“小幼儿园大雅堂”的目标愿景,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张“爱乐雅”,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当我们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课程文化建设是彰显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最有效的载体。

在园本化课程研究中,开展富含地域特色的《潮汕民g综合性艺术教育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此课题也是广东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也成为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研究项目。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潮汕的许多民间民俗逐渐远离城市的孩子,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更加注重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注重选择贴近幼儿现代生活的内容开展活动,而同时要保留优秀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因此也衍生了生活化艺术课程的内容。

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目标界定中,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目标定位的单一性,建立生活化特点,突出兴趣与态度的养成,不仅有系统的艺术能力培养目标,同时,活动中更明显地指向人文素养目标;

(2)在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艺教育的单一性,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活动为线进行串联、整合,并共同创造富含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美,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3)在师幼关系上,改变传统艺术教育中灌输传授、教师高高在上、至尊无比的角色,师幼关系是互动的、平等的,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审美,并充分尊重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和艺术直觉,当儿童艺术体验与创作的引领者、合作者。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第一种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批评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预期价值

1.研究如何建立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有效链接,通过艺术教育开启多元智能的发展。

2.形成幼儿园生活化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探索艺术教育本土化园本化的网络建构。

3.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艺术教育新概念。

4.幼儿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在全面发展中突显艺术修养特质。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幼儿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提高教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培养教师的艺术教育技能和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

3.积累案例素材,形成生活化的艺术教育园本课程体系,打造艺术教育特色。

五、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目标体系。体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尊重儿童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按人文主题展开,突出情感线索,艺术知识、技能从低到高要求,有机融合。提出园本艺术教育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艺术教育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具体目标。通过学习宣传、研讨反思、环境建设和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浓厚艺术教育氛围,增强意识、内化观念。

2.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脉络。寻求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需求,如以四季为线索、以爱为主题、以节日文化为特色等等,建立艺术教育与各领域教育之间的生态关系,将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对各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活动的质量。

3.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园本课程。潮汕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特色,我们在生活化基a上力求突显本土特色与园本特色,充盈园本文化建设。

4.以艺术为特色构建园本课程文化。建设富有艺术特色的人文环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开展丰富的节气文化活动,探索艺术教育园本特色与教学文化。

5.探索家园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开展家长艺术讲座、亲子艺术沙龙等提高家长艺术修养,以征集资源、参与艺术课堂、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等,形成共育共识。

六、课题的实施措施

1.以兴趣为集结点,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促教师成长。

我们集结了对艺术教育有共同兴趣的教师,经过筛选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以及骨干教师为主,带动全园教师一起参与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出几个研究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撰写实施方案;对幼儿园现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和讨论,融合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开展研讨活动;与相关研究专家取得联系,学习经验,讨教方法,统一思想,形成共同理念。二是开展具体研究与实践。教师开发活动案例,组织系列活动,积累经验方法,编写课程方案计划,整理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园本课程。实施评价自查,形成评价体系,衡量教师及幼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三是整理有关资料,分析资料情况,作出评判,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编写有关教案集,出版成果册等。

2.以特色为落脚点,建设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促幼儿发展。

“爱乐雅”是我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小幼儿园大雅堂”是我园的目标愿景。近年来,我园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及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中,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在研究中,为了避免班级教师盲目跟随或者找不到重点,我们重在原有幼儿园文化的积淀上,帮助教师更好寻找班级的研究落脚点,构建属于班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生活化艺术课程。

3.以共享为连接点,丰富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促家园共育。

尝试开发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组织形式的开发上主要有:一是艺术资源库。动员家长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歌曲、名画、名作、图书、多媒体视频等。让家长将适合孩子的DV、CD或网络资源等资料收集,成为班级的艺术资料。二是艺术沙龙活动。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多种艺术沙龙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艺术的快乐,让家长互相传递艺术教育的经验。邀请艺术专业人士到园组织活动。三是艺术分享会。开展离园歌曲分享会、故事会、艺术造型亲子制作等,可以动员家长自由组合,以家庭的形式、或几个家长组合,选择经典的歌曲或故事,在离园的时候进行分享表演。在分享活动中,教师将有目的的辅导,确保分享活动艺术质量。四是“一日为师”活动。家长自愿自报走进幼儿园课堂,与孩子一起参与艺术分享与创作。

七、课题成果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我们一直将“幼儿学习方式游戏化、学习内容生活化”作为园本化课程建构的指导思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建构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将幼儿在潮汕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机融合,融合我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着力发掘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与园本化的艺术教育内容。在课程的创建中我们在融合园本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包容老师的新想法、新创意。但百变不离其宗,在“小幼儿园大雅堂”的大背景下,雅致、美好、生活化、本土化伴随着我们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将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归纳如下:

1.专业联动,催化快乐。

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班级主要成员――教师的艺术素养问题,因此我们配备了在艺术方面富有特长的两位教师,同时邀请对应的行政人员进行对点指导。在提高教师艺术素养方面,我们利用每天的教师晨会活动进行各种学习、培训,给了教师许多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机会和平台。我们鼓励教师社团与艺术产生互动链接,有效的利用了教师社团的资源,联手教师社团,让社团活动参与到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活动中来,联动提升了家长、幼儿参与的兴趣,更加凸显了班级的艺术特色。专业联动,催化艺术特色班级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快乐。

2.艺术之美,缔造快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让艺术还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使生活中充满艺术,使生活充满了雅与乐。幼儿来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环境,随手可触的艺术体验;丰富的系列活动,充盈于一日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亲子艺术共体验,家长艺术团演出……通过课程活动的推进,班级突显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每个班级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馆,整个幼儿园就是一个艺术体验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天的生活因一个小小的细节充满艺术感,每一个活动因艺术充满美好与快乐。

3.增设平台,展现自信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孩子和家长们搭建了各类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大手牵小手,自信的登上一个个舞台,每一个节日都成为展现、提升自我的时机。我们重视每一次节日活动的组织,让艺术节气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如“三八节”插花艺术展(礼物送妈妈)、“五一”厨艺大比拼、“六一”才艺派对、元旦迎新冬运亲子健康舞展示、毕业季童话剧展演等等,注重每个艺术活动的仪式感,让每一次仪式都正式而富有意义,每一次活动,每一位幼儿都能自信展示,幼儿园每位成员间获得最温馨的互动。

4.放大幸福,滋润童年

我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启每天的黎明。不定期的组织各类沙龙、在无数个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我们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可以放大的,爸爸妈妈高质量的陪伴,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自信心,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生活的基本含义,他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班级特色文化,成为班级成员间情感交融的方式,滋润着幸福的童年,让整个童年焕发五彩的光芒。

在艺术创作与合作中,师生们共同分享了成长与快乐,在生活化艺术教育过程中,心与心的互动使感恩之情留驻在孩子们童稚的心中,留驻在老师和家长的记忆里,留驻在汕特中心园谱写的幸福诗篇中!

参考文献:

[1]《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著

[2]《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徐莹晖、王文岭著2010年4月1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3]《艺术教育前沿论丛: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刘悦笛著2007年9月1日南京出版社出版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3

[关键词]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4

一、指导思想

河南城建学院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要坚持育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对广大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使展演活动成为培养高校学生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二、活动主题

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是“我的中国梦”。展演活动的各项目和内容要围绕主题,展现我校大学生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体现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心;展示青年学子高尚的人生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优秀的艺术才华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参加对象

全日制在校本科、专科大学生。

四、活动目标

1.努力做到“人人喜欢、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本次艺术展演活动中,力争使艺术展演活动在全校学生的覆盖率达到99%,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真正提高我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

2.在全省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

五、活动项目

根据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我校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在各学院开展丰富多彩艺术活动的基础上集中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各学院申报艺术活动

时间:2014年2月-7月

承办单位:各学院团总支

内容与要求:活动内容要健康、丰富,形式、体裁要新颖、多样,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小品、诗歌朗诵、美术、书法、摄影、电影展播、电视观摩、快闪舞、艺术讲座等。各学院至少申报1个艺术类集体活动,提前一个星期将活动方案报送校团委宣传部。

2.校园歌手大赛活动

时间:2014年3月-4月

承办单位:校大学生艺术团

内容与要求:本届校园歌手大赛分海选、初赛、决赛。演唱歌曲种类不限,内容健康,以反映新时代青年人追逐梦想,奋勇拼搏为主题。各学院团总支要广泛宣传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并于海选前一个星期将本学院报名学生名单上交团委宣传部,及时通知学生参赛。

3.校园话剧专场演出活动

时间:2014年4月-5月

承办单位:校大学生艺术团

内容与要求:各学院要积极配合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演出筹备工作,包括推荐本学院优秀话剧表演演员,演出前在本学院宣传话剧演出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演出等。

4.校园器乐汇演活动

时间:2014年4月-5月

承办单位:校大学生艺术团、校学生社团联合会、校军乐团

内容与要求:乐器演出种类不限,演出时间为3-5分钟。各学院于2014年4月15日前将本学院报送的器乐类节目名单报送校大学生艺术团。

5.社团文化艺术活动

时间:2014年5月-6月

承办单位:校学生社团联合会

内容与要求:以全校文化艺术类社团为载体,综合开展综艺类活动、文艺类活动,持续举办10场校园学生社团文化艺术特色活动。

6.“我和大艺展”征文活动

时间:2014年3月-6月

承办单位:碧野文学社

内容与要求:围绕本届展演活动的主题“我的中国梦”,记录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经历、体会和收获,反映展演活动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切忌抄袭。征文各学院评选后统一报送,每学院至少报送2篇(纸质和电子文本同时报送,报送方式另行通知)。文稿用word文档,单倍行距,标题用宋体2号粗体字,作者姓名、学校、院系和正文用仿宋小3号字。

六、时间安排及要求

(一)各有关单位在接到通知后,应成立本单位艺术展演活动组委会,并根据分工制定本单位艺术展演活动方案。要重视艺术活动中的组织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确保各项活动安全、顺利进行,按时、保质完成参赛工作,力争在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佳绩。

(二)2014年3月-2014年7月,各相关单位应发动全体教师、学生参与,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组织艺术讲座、观看文艺演出、舞蹈比赛、器乐演奏会、歌咏比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1项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5

一、艺术教育概述

所谓艺术教育,狭义上指开展的一系列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和艺术家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而在广义上则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以提高人的艺术修养、普及艺术知识、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人的情操以及培养人的性格等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同时,艺术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理解、感知、创造等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升人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的问题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有:第一,在教育观念方面,艺术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新时期,我国开展了素质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学校和学生家长将艺术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缺乏艺术教育给人以终极关怀的意识,导致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缺乏人文内涵。

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对时效价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致社会环境中出现拜金主义思想,这对国内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影响。一些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的目的发生了转变,由最初陶冶情操、培养性格逐渐演变为实现经济效益,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阻碍了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高质量艺术产品的创作。

第三,艺术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部分院校在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偏重于艺术素质的培养,而缺乏与艺术相关的文化史、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教育,造成艺术教育缺乏人文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教育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述的人文体验,这不但需要学生自身的天赋,也离不开学生后期的努力。

三、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的对策

针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第一,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应与我国开展的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和生活情趣的培养。艺术教育活动就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四有”新人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既对陶冶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积极作用,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显著效果。

第二,作为我国素质教育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是现代社会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做好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相关工作,应首先打好校园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所需的师资力量、教学经费、活动场馆及设施等基础。学校应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兴趣爱好,以促进校园艺术教育、文化建设多渠道发展格局的形成。

第三,现阶段,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有利于促进个人成为和谐自然、理智健全的社会人,有利于对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因此,深入持久地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应与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相统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教师在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组织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现有的资源,通过精心编排和组织各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提高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质量;此外,对于学生而言,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增长见识、接受熏陶、提升能力。

四、结语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6

关键词: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民间艺术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的,经由历史积累和集体传承而发展起来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我们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等特性,这与民间艺术的综合性、价值的综合性是一致的。另外,民间艺术是实践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同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它是与参与、操作、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这又与我们孩子的学习方式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是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我园将当地的民间艺术挑花、采茶、舞龙、荡旱船、剪纸、打莲枪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努力使民间艺术课程生活化、游戏化。

一、建构适宜的民间艺术园本课程目标体系

艺术对幼儿来说,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情感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我们对照《指南》,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特点,制定适宜的活动目标,避免目标的制定重艺术技能而忽视幼儿内心的体验。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研究与反思,形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各年龄段每一种民间艺术的课程目标体系。例如,对于民间艺术挑花活动,小班主要是挑花欣赏活动,如感受挑花作品强烈的对比色彩,了解以及当地的挑花民俗风情;中班在挑花欣赏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回形针做成的“挑花针”尝试在网格上进行简单的挑花活动;大班在进一步欣赏挑花作品的基础上,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在挑花架上进行挑花,这样的活动目标和内容有层次,成系统,重视幼儿在充分地感受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和创造。

二、开展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园本课程是以共同性课程为依据,带有幼儿园自身特点,又能满足幼儿园发展需要的课程。因此,我认为园本课程建设追求的不是新异性,而是适宜性,要适宜我园幼儿发展的课程。在开展园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

1.一日活动皆课程,将民间艺术课程活动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皆课程,因此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注重将课程渗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例如,我们将民间艺术活动舞龙融入户外游戏中;我们将采茶民间艺术融入区域游戏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政府文化站、参观茶厂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只有将民间艺术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表现民间艺术,将来才有可能传承、发扬我们当地的民间艺术。

2.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生成适宜的民间艺术课程活动

杜威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已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并对其加以改造,在活动中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使当地的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儿童化。例如,在民间艺术挑花课程活动中,我们在大班开展挑花欣赏集体活动“美丽的围腰”时,幼儿对围裙上代表“多子多福”的石榴很感兴趣,有的幼儿表示自己吃过石榴,但很酸。看来孩子们对于石榴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石榴,丰富了有关石榴的经验,理解了挑花作品上石榴的寓意。

3.环境创设围绕课程实施,让环境为课程实施服务

在开展民间艺术课程活动时,我们将民间艺术课程实施的过程渗透在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中。例如,在大班挑花民间艺术课程活动中,我们将幼儿最初认识挑花工具时搜集的各种五彩线、塑料针、绣绷等挑花工具以及幼儿学习挑花十字针法的图片等投放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感受欣赏的过程中,动手操作,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在走廊以及t厅等公共区域环境中,我们展示民间挑花作品的同时展示幼儿的挑花作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同样得到大家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民间艺术的生活性、审美性、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如何将其与幼儿园的课程相融合,使民间艺术课程园本化、生活化、游戏化是我们在课程建设中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我们在实践中会不断完善我们的课程观,真正让当地的民间艺术成为我们儿童的艺术。

参考文献: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团项目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172-02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是学校学生社团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石,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就高职校学生艺术团运用项目化管理的模式来创建、管理以及艺术实践的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特点

学生艺术团是一种特殊的学生社团,它由艺术方面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自发成立,是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展开活动的学生组织。高等职业学校因其自身的特点有别于高等院校,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其特殊的“3+2”模式使得在艺术团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有别于高校艺术团的创建发展模式,在人员的选拔、专业的训练、艺术的实践三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人员的选拔

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在艺术方面必然不会非常专业,所以在招收艺术团成员时,首先要考量的是学生是否对某个艺术专业感兴趣,其次才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

2.专业的训练

由于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专业的基础,所以在制订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由简入繁,抓实基本功。

3.艺术的实践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活动,首先应以学校为艺术实践的基地,充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其次才是面向社会,锻炼学生的社会艺术实践能力。

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项目化管理的意义

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项目和运作活动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是对项目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也是所有管理中比较繁复的复合式管理,是将各项活动都当做项目来对待,进而对其实行项目管理,也就是进行项目化、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

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的管理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活动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思路,这就使得艺术团的管理职能变得愈发重要,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下引入现代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使得艺术团在创新性上有更大的突破,工作更有效率,活动更有质量。项目管理在应对组织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项目化管理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其目标,对项目发展周期中的各阶段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沟通和激励,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各项活动的总称。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和具体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视之为具体的项目,对它们的内

容进行设计、规划、评估以及考评工作。笔者对项目化管理的模式做了如下探讨。

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艺术团的工作是在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的一个特殊形式,校团委对于艺术团的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能是进行宏观的管理。艺术团内部的具体工作和活动基本上就是其内部管理,所以必须先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且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在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对艺术团的整体规划和运作提出一个大的方向和前提,把艺术团的每一项工作都当做一个项目来完成。

2.组织分管团队

wBS(工作分解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一个大项目的工作范围内逐步细分项目工作的更为详尽的结构模式。类似于家族树的概念。基于此,我们可以把艺术团进行解构。艺术团的各个分支队伍,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等作为一个个专门的项目来对待,而这些项目团队关联起来就是一个大项目,也就是艺术团。所以高职校艺术团除了最为基本的团队,如合唱队、舞蹈队等还会出现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艺术队伍,如有艺术表演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就会增加话剧团和小品表演等艺术形式,丰富的艺术团队若运用wBS(工作分解结构)的方法来进行管理,就会使得高职校艺术团的特色更为明显。自上而下的项目管理体系将会愈发完整。

3.各艺术团队项目的实施和评估

各艺术团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应制订计划与实际目标,可以利用甘特图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表示出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本着上下震通、左右旁通的原则,加强来自各方面的协调和沟通,适时检查工作进度,及时调整方案和计划,定期向学校和团委汇报,对工作进行评估,学校和团委应随时协调资源,预测发展情况。以合唱队为例,该团队可以把完成合唱作品作为项目立项,以汇报演出的形式作为项目验收,学校和团委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加强管理措施

高职校艺术团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自我教育、挖掘潜能、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面地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1.加强调研论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各艺术团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寻求社会相关各界的指导与支持。学生艺术团必须实行开放,走向社会,活跃繁荣社会文化,推进艺术团自身建设和发展。如艺术团可以尝试和当地的文化艺术团体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艺术团也可以改编一些红色经典或反映党的建设的相关文艺作品,有意识地在高校校园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原创和深加工的过程,提高艺术社团和社团会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使广大成员不断受到其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认识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活动考核

目前,全国的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意识中对考试成绩,特别是对学分十分敏感,有学分的课程或者吸引力和专业性较强的活动会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如果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将社团活动也纳入学分制体系,学生参加艺术团,犹如选修一门课程,参加一个学期的活动经考核合格,同样可以取得学分,这一系列手段恰恰需要项目化管理来进行,这是艺术团管理改革的关键,对高校校艺术团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

3.加强人力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人员任命和选拔开始,通过项目成员的沟通,明确项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协调、激励,为达到目标而共同努力。艺术团建设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是搞不出深度和广度的。事实证明,一些规模大、影响深远的社团活动起主要作用的常常是一个或几个关键人物,这些带头人的素质如何,对于艺术团的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艺术团负责人的产生问题上,如果改变传统的仅仅靠学生自选产生的方式,采用团委、学生会推荐,学生自荐与专业老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这既保证了艺术团主要干部的素质水平,又使他们能在同学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同时,在社团干部的选举和使用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培养梯队的力度,保持艺术团发展的连续性,进而为进一步凝练优秀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干部保障。另外,艺术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使得我们选拔的艺术社团的负责人往往不仅需要有“将”才,更需要有“帅”才,需要很好地协调艺术团内部干部与成员之间兴趣作用的契合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团成员的主观情感,不仅实现艺术作品的升华,而且能促进社团成员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达到艺术社团与艺术作品的“共鸣”。

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项目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并进一步深化。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们必须对其发展予以重视,这是时展的要求。可以说,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学校艺术团是学生群体进入社会前对自身锻炼的一个重要基地,学校应对学生艺术团发展予以重视,积极努力地将社团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进步型的组织,使加入艺术团的学生能切实得到锻炼,多积累一些有益的经验,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收获与周围的同学分享,使大家都受益。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将是一项不仅使学生受益、学校受益,同时也使社会受益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时荣.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动漫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3)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8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小学体育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深入实践生本活动和生本德育为重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评价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体育、艺术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质量和工作成效,推动全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学校体育工作

1.推进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加强教学视导和日常调研,开展体育学业评价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体育课主渠道作用,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鼓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和本区域特色,创编校本课程、自编课间操、设计室内健身项目,保障锻炼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2.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和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进校园足球建设,有序扩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组队参加市级联赛。全面推进区、校两级阳光体育的联动体系建设,推进落实“1+x”校园活动(“1”一次大型或综合性运动会,“x”单项运动会或趣味性运动会),促进阳光体育工作重心下移,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全体学生。督促学校继续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发展项目”,形成工作经验,落实每学年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园运动会和一次与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相结合的趣味性校园运动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鼓励学校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展示、宣传学校体育特色和运动项目,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特点,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家校联动。

3.继续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指导学校做好2015年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复测和抽查工作,保障数据上报的真实性。加强数据汇总分析,探索“一生一档案”“一校一报告”,探索公告机制。学校应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及时与家长做好反馈,并对存在的集中性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做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考试流程,安全、有序、公正地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根据今年的体育中考项目,各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途径、全面地督促、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锻炼,平稳推进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5.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抓好课堂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体育精品课和示范课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开展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加强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竞赛和业务培训,推动体育师训更适应需求,更具有实效。

(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灵活多样的艺术课程。

2.启动“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区“全域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拟定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程表,层层组建艺术改革团队,积极有效实施,完成试点工作目标,促进区域学校艺术整体发展。

3.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新途径,深入开展教科研,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器乐进课堂》课题研究,组织艺术课专任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音乐、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观摩、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抽测等活动。

4.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拓宽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创新思路,利用本土资源,积极探索和开发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的艺术品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推进美育工作机制的内涵,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品位。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途径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相当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呢?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比照艺术的门类大致划分为语言艺术教育、实用艺术教育、表情艺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等五类。在实施时要考虑到各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取长补短,配合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语言文学艺术

任何事物、任何思想,从宇宙之大到细菌之微,从悠久的历史到短暂的瞬间,从行为的表现到心灵的隐秘,都可以用语言来表现,具有超时空的极大自由。因此在进行语言艺术教育时,要引导高校教师体会语言之美,体会美的语言所构成的美的形象,所展现的美的世界,所提示的美的精神,从而也使自己变得更美些。

2.实用艺术教育

实用艺术,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如工艺、书法、建筑等。这一类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

3.表情艺术教育

表情艺术,是表现性的时间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等,它直接抒写人的内心情感,也最能打动高校教师的情感。

4.造型艺术教育

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的空间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深厚意蕴经过一定的审美引导,就可以引起高校教师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收到感化心灵、沟通情感的效果。

5.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有戏剧、电影、电视等。由于它吸取了各种艺术手段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比其他艺术更加灵活地把社会、人生呈现在高校教师的面前,而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引起直接的强烈的感受,其审美教育作用非常广泛。

(三)与专业艺术教育区别对待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毕竟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是通过实践和学习对高校教师的审美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它的目标是解决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中,其心理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对专业知识不成正比,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的问题,是要改善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的问题。高校教师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

(四)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的审美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美化,只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懂得一些艺术规律,只能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不能代替这样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真正体会艺术精神,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你要领略自然关,就必须投入自然的怀抱你要想认识社会美,就必须置身生活的潮流你要想欣赏艺术美,就必须进入艺术的殿堂。如果不亲身进入这种令人愉悦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完成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做到制度化,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师文化艺术节,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庆祝活动第二是要形式多样化,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工艺作品展,开展演讲、朗诵、歌咏、舞蹈、器乐、体育、健美等表演竞赛,并组织征文等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

(五)发挥文化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中间不乏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学校要鼓励他们组织诸如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合唱团等文化艺术社团并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他们扩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把文化艺术活动的种子扩大到广大教师中来,由此构成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

(六)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优良素质,还必须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1.创设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整洁的街道、绿地草坪、环境雕塑、宣传报栏、绿树如茵、鲜花盛开、洁净的水面泛舟都给高校教师以美的愉悦和陶冶。

2.加强电视传播媒介、文化读物的制作与管理

高品位的电视节目、艺术情趣,优秀的文化读物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抵制各种消极、不健康的文化垃圾的传播。

3.加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

如多建一些高雅的音乐厅、展览馆,历史、自然、科技博物馆,让高校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学校广场建立伟人雕像和具有激发人向上的雕塑作品,接触象征着人类文明、民族精神、人生楷模的艺术精品,产生对艺术的崇尚和对美好的追求。

总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比较丰裕,高校教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加强艺术教育在客观上已成为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艺术活动的目的篇10

在幼儿的艺术情趣活动中,究竟该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艺术情趣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适宜性如何?我们将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的指引下,在省级课题《构建幼儿艺术情趣教育的园本课程研究》的引领下,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评价理念和取向

(一)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握好艺术教育的“情”和“趣”

根据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艺术情趣教学评价观念,明确艺术情趣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艺术情趣,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特别是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主动性,避免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略情感、社会性、实际能力,只做枯燥反复的训练活动的倾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使幼儿乐意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有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艺术表现

新《纲要》指出:作为评价的主体,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幼儿的发展速度、特点等。因此,教师不能简单或单一地评价幼儿的表现,或是贴上好生和差生的标签,幼儿的成长“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不能放弃任何激励他们成长的机会,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握好幼儿在园的每一天,用我们的能力去激发幼儿的潜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发展。

(三)尊重年龄特点,把握艺术教育的敏感期

哲学家阿朗说:“播好种子,应该播在土壤里,而不是沙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评价,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儿童敏感期是指幼儿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幼儿会对某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的感觉,他们会有大量的有意识的行为,艺术教育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小、中、大班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也不一样,我们在小班开设少量的艺术活动,如美术和舞蹈,而在中大班则开设更多的艺术活动,如钢琴、电子琴、二胡、琵琶等,给幼儿更多的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在评价幼儿时,年龄段不同,教育的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评价的标准也不同。

二、确立艺术“情趣”课程评价的目标体系

(一)根据年龄特点确定不同门类的评价目标

我园开设器乐类、舞蹈类、书画类等多类型的专门艺术活动,如器乐类的艺术活动有钢琴、电子琴、葫芦丝、竖笛、琵琶、二胡等,舞蹈类的有幼儿舞蹈和民族舞蹈、拉丁舞蹈等的教学,绘画类的有油画、水墨画、水粉画、刮画等的艺术活动,这些活动都在小、中、大班中实施教学,因此,我们分年龄段对不同门类的艺术情趣活动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

(二)关注兴趣点的艺术与主题评价目标

艺术活动与主题内容融合在一起,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和个性创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掌握情况、兴趣点和情感的激发,是否能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发挥审美的功能,同时重视幼儿学习主动性、专注力、学习习惯等的养成。

(三)提倡个性化表达的情趣吧评价目标

艺术情趣吧是我园艺术情趣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是以个别活动形式展开的自主游戏活动,充分挖掘园内公共闲置区域,建立起来的特色活动区吧,分别有沙画吧、DiY手工吧、打击乐吧、快乐写生吧、音画吧等内容,每周安排一次活动。评价主要关注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在区吧中活动的兴趣、大胆表达的意愿、与同伴的交往、探究交流情况、自主表现、个性创新等等,教师应根据艺术情趣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环境,投放相应的艺术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四)鼓励大胆展示的艺术情趣项目评价目标

艺术情趣项目活动主要有“快乐宝贝”剧场表演和系列艺术节活动,这些活动每学期定期开展,主要目的是给幼儿创设一个机会,搭建一个舞台,让幼儿或与家长一起进行艺术才艺表演。评价重点在于鼓励幼儿大胆表现,不过分追求表演的效果和技能,给予每个幼儿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进行展示,体现“我的舞台我做主”的精神。

三、立足幼儿特点的艺术情趣课程评价指标和内容

(一)艺术“情趣”课程评价的指标

对幼儿的评价以幼儿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个性品质等为目标,设立相应的指标。对教师及教学活动的评价则侧重于艺术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对艺术活动内容的选择、理解、设计,及对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和把握等,通过对教师的评价,最终的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艺术教学能力,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二)艺术情趣课程评价内容

从艺术情趣课程来说,主要围绕课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或缺点、课程是否对幼儿具有吸引力、课程的后续发展如何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幼儿的艺术兴趣和情感出发,我们强调幼儿的艺术情趣评价内容应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在生活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从教师的教学方面来说,评价主要侧重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表现、教师的指导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师幼的互动等等。

美术类的艺术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情绪,美术作画的姿势和习惯,作品的构思和布局,内容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学习的专注性和品质、收拾整理习惯等的评价。

音乐类的艺术教学评价,主要围绕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情绪、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学习的专注力和习惯、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关注“情感”的艺术教育过程评价策略

《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教师需综合采用观察记录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因此,我们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评价。

(一)耐心倾听感受――让幼儿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些幼儿因为内向或自尊心很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倾听和揣摩幼儿的心声,引导幼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给予他们适时的评价和启发。当我们蹲下来耐心倾听幼儿内心的想法时会发现,有很多都不是我们作为教师所能想到的,幼儿的内心世界需要我们去读懂,这样才能给予幼儿最适宜的评价和鼓励。

(二)换位识别真相――正确分析幼儿在现场情景中的“谎言”

幼儿的言行其实很大程度上受情绪和情景的影响,有时幼儿很难分清现实和虚幻的区别,成人就要细心观察分析,换位思考,认清幼儿言行背后的“真相”,多去倾听幼儿的想法,多换位思考幼儿的言行,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坚持欣赏和赞美――树立幼儿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

1.从泛泛的表扬转向描述性表扬

如何帮助幼儿树立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赞赏幼儿是关键,但是教师又该如何赞赏幼儿呢?真棒、真行、真不错等等,都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赞赏语,但是幼儿是不是真的会吃我们这一套呢,答案是不一定。幼儿希望教师能真心的欣赏和肯定,不喜欢教师的敷衍,也不喜欢教师空泛、简单、没有针对性的表扬。幼儿在听到教师的具体的表扬后,就能够肯定和赞赏自己,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2.从内心出发投入真情实感

幼儿的内心是敏感和脆弱的,教师要呵护幼儿幼小的心灵,在鼓励和肯定幼儿时要尊重他们。如用眼睛看着幼儿,友善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欣赏和赞许,这样幼儿也心领神会,心理得到满足。

(四)适时表达期望――在幼儿故态复萌时说出自己的期望

幼儿因为年龄小,具有不稳定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即便有成功的体验,却也会不时地故态复萌,这时教师的鼓励和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说出对幼儿的期望,幼儿就会朝向这个目标迈出一步。教师期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赏的话语,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期望外,还可以运用非语言表达方式,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语等,教师对幼儿微笑、点头、注视等体态语言,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使教师的期望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五)期待更好的合作――让幼儿和我们合作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把幼儿的一些细小的不足改掉,使他们能够积累更多的“正能量”,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让他们与我们合作,一起进步。

五、基于“情趣”的艺术课程评价主体和方法

根据《指南》的精神,明确在评价时,关注的是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的激发,以及幼儿是否能大胆地进行艺术表达,发挥审美的功能,同时鼓励幼儿学习主动性、专注力、学习习惯等的养成。评价更多的是指向幼儿后续的发展方向,不是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评价结果上。

(一)教师、家长、同伴、自我等多元评价主体激趣

艺术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家长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交互评价。在正确的评价理念指导下教师和家长一起创设和谐、愉悦的情趣氛围,肯定幼儿的亮点、兴趣保持的持久性,充分发挥幼儿艺术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可以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同伴艺术活动和成效的评价,幼儿成为积极的自我评价者,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家长关注幼儿、参与幼儿的评价,才能提供幼儿良好的家庭氛围,给幼儿更多的支持,帮助幼儿树立艺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通过师生、生生、亲子等的交流互动,让幼儿生成持续良好的习惯、能力、品质等,始终沐浴在一种尊重、幸福、关爱、和谐的精神氛围中,让艺术的理趣和情趣交相辉映。

(二)多形式课程评价方法促进持续发展

依据幼儿艺术情趣的目标和特点进行评价,主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一般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展示评价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充分获得幼儿活动过程的相关信息与数据,了解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认知、兴趣等,并对这些信息作出价值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幼儿的情趣认知、情趣能力和意志品质等等,并随时调整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等。

1.档案袋评价记录,关注成长的点滴

通过制作幼儿的档案袋,收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信息,如幼儿艺术的作品、操作和表现的情况、艺术学习的兴趣、在家的学习情况、同伴的交往等等信息,及时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鼓励幼儿的点滴进步,激励幼儿情趣感知和创意表现等,评价幼儿的发展过程。

2.才艺展示评价,激励能力的发展

以对外开放的形式展示幼儿的才艺,锻炼幼儿的自信和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主要形式有快乐宝贝剧场的才艺展示、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六一艺术节展示、重大节日文艺演出、毕业典礼、下社区和进商场的演出等等,让幼儿展示自我、锻炼自我、肯定自我。

3.期末各类评比,体验艺术的成功感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艺术的兴趣,我们每学期定期开展幼儿钢琴、独唱、美术等评比,并进行“快乐小歌星”“小小画家”“金话筒”“小小演奏家“等评比,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幼儿的胆量,树立信心。同时也创设家长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家园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4.个案观察记录,情趣的因材培育

(1)个案观察记录法:观察幼儿的行为,发现其兴趣、行为特征的变化发展,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记录,再形成合适的行动计划。同时,设计阶段性活动《幼儿艺术情趣活动评价表》,展开评价。

(2)个案分析法: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基于个性动态的特性,需要长期跟踪研究,让艺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探索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