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十篇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十篇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40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1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主要存在以三种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基于政府的战略规划定位,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将生物医药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高新产业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扮演的规划角色对集群的规模发展能起到有力推动,从长远发展来看,但不利于集群向市场导向发展。因此,建议在集群今后的发展中适当转变政府角色,向自下而上的政府主导模式靠近。采用资源禀赋和特色培育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中草药、海洋生物等资源,从产业链上保证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原材料供应,采用该发展模式能对拉长集群区域内产业链有积极效果。创新资源推动发展模式。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可以利用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集聚和技术创新速度快的优势,采用创新源推动模式进行集群发展。

2.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业链分析

医药行业产业链的基本环节是:原料药采购—生产—包装—流通—销售。按专业分工,可将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划分为四个主导产业,即以木薯、甘蔗深加工为主的生物技术产业,以生物农药研发与制造为主的化工生物技术产业,以提供各种生物技术咨询与服务的生物技术产业,和以中药为原材料进行研发与生产的医药产业,如图2所示。

3.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创新能力呈现出个别突出、但总体实力较弱的趋势。除少数企业的生物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企业投入不足,现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创新创业活动少。目前,随着生物产业孵化园、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化基地、生物工程中心及部分企业的技术工程中心建立和发挥作用,将大大推动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3.1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区域内的企业对自身所在区域有着较多的创业、创新的动机和意愿,能够熟悉的了解行业内的技术竞争环境和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实现通过与区域内同行业之间的合作、非同行企业的合作、本地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外地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来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但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企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缺乏对医药创新技术的敏感度,使得集群内企业所具有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的地位。总体而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导向处于中等水平,如表1所示。

3.2创新资源比较贫乏

尽管地方政府对促成当地企业集群的顺利发展起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但是企业仍需要重视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拥有企业的专职研发机构和实验室技术中心。目前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集群创新资源都比较贫乏,特别是对财务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的投入,如表2所示。整体上来说,企业基本上都有将企业4%以上的销售收入作为企业的研发投入,但是极少数的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实现对企业研究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企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企业熟练技术工人的投入强度较大,其中5年以上工龄技术工人占企业技术工人总人数的20%以上,企业还会通过与企业外部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集群企业的人才机构不合理,低层次、低学历的劳动人员和管理人员较多,高学历、高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相对缺乏,因而企业需要实施人才工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调整人才供需结构。

3.3合作创新网络已初具规模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合作创新网络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学研的技术合作与联合投资,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如表3所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产业集群的技术信息交流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存在积极的技术信息交流。另一方面,北部湾经济区管委会等政府机构积极推动企业间的技术信息交流,拓展各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加大科技管理经费投入和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种科技资源到园区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效果。②产业集群内有专业机构平台为之服务。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拥有2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和1个市级技术中心;一个生物产业孵化园以及一个正在建设的广西第一家生物工程中心,建立了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利用成果产业基地。③产业集群内企业以参与外地培训和交流活动居多,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少,造成了集群内企业之间缺乏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和企业对合作创新参与程度低,这主要是受合作网络基础条件制约,自主举办技术信息交流活动所需经费开支大。

3.4创新活动能力较强

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有着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够开展并实施新研究开发项目,申请企业的发明专利和取得部级科研成果,并能够将这些专利和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化,用到企业的产品开发中去。但是,由于同时缺乏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充分合作和缺乏成熟的投资市场和畅通的融资渠道,仍有一部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企业因为资本、人才的限制,只能安于传统的生存发展方式,无法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应用,如表4所示。

3.5创新绩效总体水平不高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2

2014年10月26日第五届中国兽医大会在青岛隆重举行,本次大会评选出了2014年度中国十大杰出兽医,中国兽医协会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活动旨在树立行业形象楷模,加强模范效应,宣传中国杰出兽医的先进事迹,为兽医行业的积极、健康、和谐发展提供强大而可靠的前进方向、发展蓝图与精神支持。今年的评选,特别关注基层兽医工作,经过各地推荐、评选委会员筛选、候选人公示与网络投票、协会常务理事审定后,公布了最终的评选结果。

陈武,博士研究生、教授,工作于北京农学院,从事兽医行业30年,倡导和实践中国特色中西结合诊疗,创建中西结合专家诊室和中西结合国际动物诊疗中心,通过中西结合诊治宠物疑难杂病上万例,效果显著,获社会和国内外同行高度好评,获北京市小动物诊疗行业突出贡献奖。创建“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培训国内外兽医师,推广中兽医技术3000余人次,为中兽医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颇多。邀请国外专家举办诊疗新技术培训30余次,培养青年兽医师2000余人;连续多年派遣临床兽医研究生和青年兽医师50余人赴日本进修学习,为提高兽医诊疗水平不遗余力。获科技发明专利3项,为新型抗炎和促生长的绿色中兽药研究开展了有益的尝试,相关中药对猪呼吸道综合征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指导国内兽药企业成功研发宠物皮肤病和耳病专用新兽药,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企业重获生机。在教学方面主要负责《中兽医学》、《中西结合兽医临床技术》、《中兽医针灸及方剂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及“中国传统兽医学国际培训研究中心”留学进修人员的《小动物临床针灸和中药学》。在科研方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中药抗炎和针灸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具领先水平。

潘庆山,高级兽医师,工作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0年至今一直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主要从事动物临床诊疗、兽医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讲授本科生犬猫疾病学、研究生的临床病例分析、高级外科手术学及兽医临床进展的部分教学课程,在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较高而全面的技术。特别是在外科疾病和外科手术方面是目前全国公认领头人物之一,在脊柱神经外科、各种骨科疾病手术、骨科整形手术、胸外科、腹腔外科、泌尿外科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自2003年起受聘为北京市兽医总站宠物执业医师主考官,先后培训、考核15期,628人取得北京市执业医师资格;初级宠物执业医师培训、考核5期,201人取得初级执业医师资格。每年多次为全国同行业协会讲授课程传授技术,提高兽医的技术,缩小差距,并多次到全国小动物医院演示手术进行手把手的传授,让他们真正学到了正规的操作技术。1997年获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华中地区科学推广二等奖,2006年、2007年获北京市兽医总站、北京宠物诊疗行业协会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台湾信元制药临床兽医园丁奖,2011获东西部兽医师大会中国小动物临床医学杰出贡献奖。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文章85篇,出版著作19本。

叶得河,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工作于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从1984年毕业后,一直在动物医院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工作,1984-1996年期间主要从事大动物疾病诊疗,每年接诊临床病例2000例以上;1997年开始从事小动物疾病诊疗工作,得到了动物主人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在甘肃省边远高寒阴湿地区八县十七乡科级扶贫工作期间,主要承担兽医技术推广和应用,为农牧民传授牛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的实用技术,举办培训讲座,使农牧民认识到畜禽疫病防治的重要性。2010-2011年,对兰州市宠物猫、流浪猫、宠物狗、流浪狗的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兰州市犬猫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发表了2篇sci论文。先后赴西藏、昆明等地进行乡村兽医、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等相关兽医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多次赴奶牛场、猪场、羊场、鸡场等养殖场参与和指导畜禽疾病防治工作,科学制定免疫程序,举办兽医技术讲座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先后参加兰州市动物园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洪猛,高级兽医师,工作于贵州省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7年,1988年7月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现任铜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级兽医师,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战役中,与同志们一道日夜奋战,成功阻击了家禽H7n9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市多年来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并主持实施了《规模猪疫病综合防治技术》、《铜仁地区动物疫病普查》等项目,先后获得“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项、省农业丰收计划二等奖二项、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担任《地区治·畜牧志》的副主编,负责动物疫病方面的编写工作,10余篇。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一直战斗在动物疫控战线,跑遍全市10个县区、169个乡镇,总结上一年的防疫工作经验教训,组织实施并在集中防疫过程中带领有关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明察暗访,多方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担任铜仁市动物疫控中心主任以来,通过打造防疫、检测、应急三大体系,构建了有效的动物防疫屏障。

李德印,副教授,工作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康旭宠物医院,从事兽医行业25年,自1985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及兽医临床工作,不间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从事过牛羊病、猪禽病、马属动物疾病及宠物疾病的诊疗,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培养了临床教研室多个专业教师的临床技能,在河南省范围内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知识系统、临床技能过硬的小动物临床医生,多年来组织了多次小动物临床医生专业培训班,为河南省的宠物诊疗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创办康旭宠物医院三家,目前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强的宠物医院之一。先后在Cn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厅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项。现正在主持河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人畜共患病-宠物弓形虫病诊疗方法的应用性研究”。

史会敏,研究员、高级兽医师,工作于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29年,2003年独自组建的大庆市动物疫病监测中心(后改名为大庆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同行参观学习,在实验室建设及业务方面是黑龙江省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专家,在重点动物疫病防控和实验室管理检测等方面也是大庆市政府认可的专家。2004年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兽医专家参加农业部《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评审工作,并录入农业部专家库。2007年带领职工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黑龙江省资质认定全部要求,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省资质认定。2010年中心实验室在黑龙江省地级市第一个通过了全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同年又顺利通过了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资质认定三年复审。主持编写了《大庆地区化验员使用手册》,每年对大庆市所辖县区兽医实验员进行业务培训,培养出一批能胜任的动物疫病监测化验队伍。带领大庆市动物疫控中心与八一农大、东北农大、哈兽研、兰州兽研建立了协作关系,成为东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2004-2006年,组织研制了大庆地区小鹅瘟卵黄抗体制备,连续三年生产的小鹅瘟副粘病毒卵黄抗体,使全市小鹅成活率在90%以上,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认可,为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预防了小鹅瘟疫病发生,取得了经济和社会的双丰收。

李永刚,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隆德县动物疾控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3年,在几十年的基层工作中,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先后开展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监测、诊断,牛o型、亚洲i型及a型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疫病的免疫接种和消毒,防止了疫病的发生和流行,24年来,共免疫接种牛口蹄疫28万头次,猪口蹄疫35万头次,鸡禽流感70万只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检疫工作累计牲畜120多万只次,同时,还充分利用下乡搞服务的时机进项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志一起器材制定了《隆德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隆德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和方案》、《隆德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十四乡制度》、《隆德县规模养殖场消毒技术规程》、《隆德县规模养殖场监管工作方案》、为促进全县畜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陈世堂,高级兽医师,工作于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从事兽医行业34年,1981年毕业于青海涅源畜牧兽医学校,现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家畜病院专业技术人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和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长年坚守在基层畜牧生产一线,立足岗位,服务“三农”,为青海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均每年免费举办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几十次,年培训班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1000人次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极大的提高了广大基层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力地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作为农牧服务热线(12316)的省级专家,经常通过热线电话或亲自上门认真解答和处理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和疫病防治方面的有关技术难题,年接听咨询电话1000余次,上门解决技术难题几十余次,收到了广大养殖户的一致认可和好评。长年深入西宁、海东、海北、海南等地的规模养殖场和农牧民家中开展上门服务,对动物营养、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疾病诊疗等进行技术指导,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养殖企业和农牧民群众在畜禽养殖、动物疫病诊疗防治等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对重点场、户联点上门服务,有力促进了先进适用防疫技术的应用,同时通过以点带面对全省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受到了基层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3

在法医学研究中,利用分子标记分析微生物已在一些关键案例中取得分子证据。例如,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牙医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传染给数例患者的案件中,对HiV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获得了该传播的证据;对日本奥姆真理教在其办公楼楼顶用气溶胶释放炭疽芽胞杆菌的案例调查中,以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tandemrepeat,VntR)分析证明所用菌株为日本市场上可获得的动物疫苗株Sterne34F2株;2001年美国炭疽芽胞杆菌恐怖所用的菌株经美国基因组学研究院(theinstituteforGenomicsResearch,tiGR)序列测定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分析证明,所用炭疽芽胞杆菌为美国军方拥有的菌株;对1999年美国东北部西尼罗河病毒脑炎暴发的调查表明,在纽约从鸟和人分离的毒株核酸序列与从以色列一只死鹅中分离的毒株非常相似,得出这一暴发为自然来源的结论。微生物法医学作为一个学科,其主要宗旨是区分近缘毒株,以追踪病原体的来源。所用的技术包括表型分析、免疫分析、核酸分析和化学分析技术,这些技术早就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目的类似于分子流行病学,但包含的内容更广泛,不仅注重毒株本身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将毒株与犯罪分子联系起来,获得法庭上更有力的证据。

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任务

在生物反恐中,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为反生物恐怖工作者对那些威胁社会和人类安全的微生物及其各种包装载体提供调查取证、识别鉴定、追踪来源、确定犯罪分子的技术手段。具体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

1生物犯罪中微生物的检验与鉴定

生物犯罪往往需要借助特殊设备、技术手段和刑侦技术。在可疑的生物犯罪现场有效搜集证据对快速侦查和防护至关重要。完成生物威胁微生物的鉴定需要多专业、多方法联合应用。采集的样品可现场分析,也可运送到有关实验室进行分析。在生物犯罪中,威胁微生物经分析鉴定后往往还要由专家组进行严格的调查研究,才能作出最终结论[9]。由于许多生物恐怖病原体导致的疾病都有潜伏期,当临床症状判断为受攻击时,生物恐怖病原体所产生的危害往往已相当严重,因此在一些可疑材料中检验生物恐怖病原体,可赢得时间,减少损失。微生物检验和鉴定是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在未获得生物恐怖病原体纯种前,通过形态学、血清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特征快速从标本中确定是否存在生物恐怖病原体,是一种初步检验。这种检验可对某些恐怖病原体作出种的判断,但不能揭示毒力强弱、药物敏感性、抗原结构等重要信息。在应用分离培养或细胞传代等方法获得纯种后,可对其进行一些表型指征和遗传指征等的鉴定,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药物敏感性和毒力等特征,为免疫预测及治疗提供依据。

2生物犯罪中微生物来源的鉴定

当某种具有严重危害后果的微生物感染疾病发生时,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判断这种感染是自然发生还是人为犯罪,这就需要鉴定微生物的来源。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各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得到迅猛发展和更新,各种微生物基因组信息的比较分析、放射性核素比例、生理生化表型分析等均能对微生物来源的追踪提供有效信息。此外,致病性相关基因微阵列技术、抗生素耐药实验及微生物培养基原料成分分析也可用来锁定原料来源。

微生物法医学的研究现状

生物恐怖病原体包括对人类、动物、植物、环境等有严重危害后果的微生物。到目前为止,已有很多种病原体被证实可用于生物犯罪。随着科技发展,这类病原体还在以较高的速度增加,因此建立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数据库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当然,并不是数据库中的每种微生物都能引起生物恐怖。在生物犯罪实践中,那些微生物往往是毒力确定、能引起高发病率与高致死率、可能发生人-人间传播的病原体。符合这一标准的很多,但生物恐怖病原体也应具有生物战的某些特定性质,因此符合以下标准的微生物及毒素才最有可能用于生物恐怖:①易于生产和运输;②便于包装和掩饰;③感染剂量低;④潜伏期短,致死率高;⑤传播途径多样化;⑥在环境中稳定性高;⑦在感染早期难以检测或鉴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按照生物恐怖病原体的致病性,将其分成a、B、C三大类。a类是指致病性强,传播后可导致国家安全隐患的病原体,如天花病毒、炭疽芽胞杆菌、埃博拉病毒等。

B类病原体的致病性比a类稍弱,如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等。C类主要是指那些可通过生物工程改造后用于大规模释放的病原体,如蜱传脑炎病毒、汉坦病毒等。

随着生物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会产生一些新忧虑,包括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出现能逃避现有检验和鉴定方法的生物恐怖病原体。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据称,某些国家的科学家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天花病毒基因组中,构建了一种称为委马天花病毒的新病毒———VeepoX,并进行了动物实验。尽管结果未公开,但可以想象2种恐怖病原体的重组不仅会带来更大的伤亡和危害,还会对其正确检出带来障碍。这些人造的和自然界中出现的新病原体将对生物恐怖病原体的检验和鉴定提出严峻挑战,专业人员必须立足于现有条件,严密注意有关技术进展,积极创新,方能不辱使命。

微生物法医学的未来发展

微生物法医学在未来生物恐怖病原体来源分析和生物罪犯指控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主要任务是实验室分析,因此要求结果准确、可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与法医学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人类法医学已有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发展。

1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的发展

通过执行目前已有的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与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标准(如iSo9000和实验室认可标准17025),可建立对微生物法医学调查结果可靠性的信心。此外,在标本采集、运输、储存过程中也都需要Qa。

Qa指南应包括实验室的基础建设要求和对微生物分型的程序,后者包括组织、管理、人员教育与培训、设施要求、保安要求、记录、数据分析、试剂与仪器Qa、技术对照、炎症试验、效率试验、结果报告程序、试验程序审计和实验室安全。在美国,由联邦调查局牵头成立了一个微生物遗传与法医学科学工作组(ScienceworkingGrouponmicrobialGeneticsandForensics,SwGmGF),该工作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包括政府、研究院所和私人企业的专家,针对微生物法医学问题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已发展了一套微生物法医学实验室Qa指南。

2微生物基础数据库的标准设计与建立

微生物法医学在遏制生物恐怖与生物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是建立微生物核酸、蛋白质、脂肪酸和其他成分的基础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快速、准确的检测与数据分析手段。根据目前学科发展,设计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标准,并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各种恐怖病原体地域特异性的基础数据库,是支持恐怖微生物来源调查和取证以及未来微生物法医学发展的关键,这些数据库最好能为区分遗传重组株与天然毒株提供科学依据。当然,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数据库的安全也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方面。在建立针对恐怖病原体基础数据库的同时,还必须建立部级烈性病原体毒种库,所有从事相关微生物研究的单位都必须将保存的毒株提供给国家毒种库,并保存其详细的表型和遗传特征,建立相应的标准化毒种管理体系与规程。

目前可用于现场识别和实验室鉴定的技术还不够,需要通过研究以发展更多准确鉴别生物恐怖微生物的新技术。这些技术都需要进行比对验证,必须定量评价其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发展一套系统来评价分析实验的可靠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经过系统评价后,新发展的技术必须获得同行的评估与认可。

3重点科研领域的支持

鉴于微生物法医学在反生物恐怖和反生物战中的重要地位,该新兴学科的发展与实施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上述几个方面都应当是重点科研支持领域,同时还需支持重要基础研究的发展,包括微生物进化、微生物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微生物领域、微生物比较表达谱学、微生物信息学、分子流行病学统计新算法等的基础研究。

结语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4

一、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

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总营业额为新台币2010亿元,比2007年增长5%。其中新兴生技产业为新台币(下同)530亿元,制药产业为690亿元,医疗器材产业为790亿元(见表1)。2000~2007年,台湾生技产业营业额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11%。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总家数达1184家,从业人员达到4.2万人。

另据台湾生物技术开发中心itiS的调查结果推估,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的产值约393.7亿元,比2006年234亿元增长68.24%。其中:食品生技产值比重为49.8%;医用检测为13.6%;生技,制药服务业为12.0%;农业生技为10.8%;特化生技为6.0%;再生医疗为3.9%;环保生技为2.9%:生技药品为1.1%。依据历年统计,医疗器材是台湾生技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1992年的营业额仅为新台币72亿元,到2008年增长为新台币790亿元。

2、产业分类。

广义上,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分为新兴生技产业(生物制剂医药品工业、生技特用化学品工业、农业生物技术工业、环境生物技术工业、食品生物技术工业、相关技术服务业)、制药产业(西药工业、中草药工业、原料药工业)、医疗器材产业(一般医疗用辅助器材工业、预防疾病与健康促进工业、诊断器材工业、治疗器材工业、复健器材工业)。根据台湾“经济部”生技与医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的分类,2008年台湾新兴生技产业的领域和产品细单见表2。

3、投资金额。

台湾生技产业投资分为官方投资、民间投资和公开发行股票筹资三大部分。2007年台当局投资生技产业金额为新台币25.8亿元,2008年民间资金投入生技产业金额为新台币250亿元,其中投入制药产业的金额较高,达到新台币110.80亿元。2008年共有4家生技公司上市上柜。

4、厂商产业分布。

2008年,台湾生技产业厂商产业分布情况为,新兴生技产业320家、制药产业320家、医疗器材产业544家。其中,新兴生技厂商的产业分布为,生物制剂业44%,食品生技业23%,农业生技业10%,生技服务业14%,特化生技业4%,环境生技业5%。在制药产业中,西药制剂业为148家。

5、厂商地区分布。

目前,台湾生技厂商主要集中分布于台湾的北部地区。以2005年为例,台湾生技厂商(狭义含义,指新兴生技产业)总数为240家。在全台的分布情况为:北部地区141家,占比58%;中部地区40家,占比17%;南部地区53家,占比22%;东部地区6家,占比3%。在北部地区的141家生技厂商中,台北市79家,占比56.12%,台北县占比39.28%,桃园县占比9.6%,新竹市占比7.5%,新竹县占比7.5%。

6、公司上市(柜)情况。

2007年台湾生技产业上市柜总数为35家,总营业额为400.03亿元,比2000年上市柜总数增长约9倍,总营业额增长1倍。至2008年底,台湾生技产业上市柜总数为39家,包括11家上市公刮、28家上柜公司,总营业额为新台币440.98亿元,比2007年增长10%。登陆于兴柜市场交易的有19家生技公司,营业额为85.09亿元。兴柜市场按领域别区分,以生技制药领域厂商家数最多,共计有8家,医疗器材厂商有7家,其它分别为从事保健食品、抗体生产、委托生产的生技公司。

7、产业竞争力。

台湾一些生技产品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如电子体温计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其中八成为代工,二成为自有品牌。电子血压计以家用产品为主,1/2为自有品牌,1/2为代工,主要销售欧美市场。电动代步车、mit(台湾制造)产品市场占有率早已是全球第一。隐形眼镜、运动健身器材等也挤进全球前五强之列。台湾农业生技产品,如蝴蝶兰、蓝绿藻、纳豆激酶等世界闻名且为全球主要供货商。用于干细胞治疗发展的脐带血储存产业在全球也名列前茅。

二、台湾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首先,建立并不断修订完善生技相关法规与政策,为生技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颁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以来,生技产业就成为台湾当局重点推动项目。“方案”的目的是让台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社群研发与商业化的重要环节和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及营运中心。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与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推动生技产业的发展。诸如:成立“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发展推动小组”;制订《药品优良临床试验规范》;实施《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五年计划》(1998-2002年);推动药害救济制度,并建立药品副作用申报制度,全面推动并执行药品CGmp制度;实施“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药害救济法”;将生物技术产业列为两兆星产业之一;推动《生医科技岛计划》;2007-2008年台湾出台《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及其《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提供投资抵减、鼓励人才培养、允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经营等优惠措施。台“行政院”在2009年11月中旬召开“专利法”修正草案会,其中对动植物将全面实施专利保护,对药品专利保护给予20年期限,有利于生技产业的研发。2008年底《两岸中草药产业搭桥专案》,鼓励两岸产官学研界交流合作,共创双赢,以提升台湾中草药产业竞争力。2009年3月《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强化产业价值链第二棒产业化研发角色、成立生技创投基金、推动整合型育成机制、以及成立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建构与国际衔接的医药法规环境等四大重点。

台湾当局相继出台优惠措施,来鼓励生技产业的发展。比较系统、全面的优惠政策体现在《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和《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中。前者如“设备加速折旧”的优惠项目规定:公司购置专供研究与发展、实验或品质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得按2年加速折旧。对生技产业等“新兴重要策略性产业”则可以享受股东投资抵减和公司五年免征营业事业所得税的优惠。后者如“投资于研究与发展及人才”的优惠项目规定:支出金额35%限度内,自有应纳营业事业所得税的年度起5年内抵减各年度应纳营业事业所得税额;生技新药公司当年度研究与发展支出超过前2年度研发经费平均数,或当年度人才培训支出超过前2年人才培训

经费平均数者,超过部分得按50%抵减之。

其次,建立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分工体系,并实施重大生技计划。台湾经过20多年的生技产业的推动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推动架构。其中之一就是建立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分工体系,并实施重大生技计划。行政层面的组织架构为“行政院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基因改造跨部会工作小组、干细胞研究跨部会工作小组、实验动物资源体系跨部会工作小组、生医科技岛跨部会工作小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推动办公室,以及相关“部会”等。生技产业分工体系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由从事生物技术基础与创新研究;中游除承接上游初期研发成果进行后续研发及试量产外,还通过各项科技专案,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并转移给产业界;下游产业界则负责产品生产和市场行销。

实施的重大生技计划主要有:《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88-1992年),总经赀新台币12.9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花卉/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疫苗、农产保鲜俐用、环境保护、保健,蓍芍用植物等;《基因体医学科技计划》(1991-1993年),总经费新台币74.8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基因体医学、生物资讯、蛋白体与结构基因体、医疗伦理、基因体医学相关核心设施及研究团队、培训人才等;《制药与生物技术计划》(1988-1992年),总经费新台币5.2亿元,主要用于推动生物技术与医药的研发,建立基本架构及设施,推动成果商业化;《中草药产业技术发展五年计划》(1990-1994年),总经费新台币5亿元,重点发展领域为草药基础与创新应用研发、建立临床试验环境及檀协培植、草药产业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投资生物技术产业五年计划》(1998-2002年);《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2002-2007);《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生医科技岛计划》;2009年3月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等。

第三,官方投资扶持与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台湾“行政院发展基金”扮演了岛内生物技术产业重要投资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该基金自1984年开始投资生技产业,截至2009年2月,已经批准投资境内外36件生技投资案,累计批准投资金额达到130.61亿元,其中直接投资生技公司为12家,批准投资金额达到新台币46.81亿元,投资岛内生技创司为14件,批准投资金额达到50.43亿元。2000-2008年,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投入生技领域的经费合计达1157亿元,约占台湾科技计划总预算的20%。累计投入生技产业达127亿元(包括直接及间接投资)。2006年,台湾官方投入生技经费为215亿元,投资领域包括技术研发、推广辅导、人才培训与引进、环境建设、园区等,其中生技经费的60%投入到技术研发项目。2008年台湾创业投资投资总金额为136.35亿元,投资金额最多的产业依次为光电产业(28.8亿元,占比21.16%)、生物科技(19.0亿元,占比13.98%)、电子工业(18.5亿元,占比13.58%)、创投事业(18.19亿元,占比13.34%)、半导体(16.03亿元,占比11.76%)。另外,根据2009年《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未来5年将由“行政院发展基金”投资240亿元,民间筹募360亿元,共同成立规模600亿元的生技创投基金投资台湾生技新创公司。

第四,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双重发展模式。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科技特质,同时大多攸关人类健康安全,因而产业技术要求有别于其它产业。台湾在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上,采取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双重发展模式。如在生技医药领域方面,通过“中研院”、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卫生研究院”、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高校的技术研发中心,集中技术力量对生技药品的研发,许多产品处在研发及临床试验阶段,一些产品通过技术授权与合作开发方式获准欧美上市。2008年,持续推动研发补助计划,台湾“经济部技术处”通过42项生技医药的SBiR业界科专,补助金额约6740万元,带动厂商再投入经费达新台币1.24亿元。另一方面,生技研发机构和医药厂商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境外技术回台再进行研发、吸收消化,或与岛外公司建立合作联盟,象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与荷兰Cruceli公司技术合作,转移其蛋白质药物生产细胞株。

第五,创立生技产业聚落园区。目前,台湾拥有十大生技产业聚落园区,成为亚太地区生技业发展极具指标意义的产业地标。十大生技园区分别为南港生技园区、新竹生技园区、南部科学园区、彰化花卉园区、屏东农业生物园区、竹北生医园区、台南兰花生技园区、宜兰海洋生技园区、嘉义香草药草生技园区、高雄生物科技园区。目前以南港生技园区和新竹生技园区的产业群聚效应成效最优。南港生技园区依托“中央研究院”、生技中心等有实力研究机构和国防医学院、北部7家医学中心以及2个生技育成中心等生技人才群居地,发展环境优良,截止2008年底共计有49家生技厂商和研发型公司落户,形成了生技新药、中草药、生技药妆产品、生医材料与基因体医学等特色的生技产业群落。新竹生技园区开发比较早,依托台大竹北分校、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卫生研究院、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等研发力量,加速生技新创技术商业化。园区内落户30多家生技厂商和生医中心,形成医疗器材、检验试剂、生医材料为主的产业特色。

第六,重视生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发展生技产业,提升竞争力,除了技术和资金要素外,关键是人才。台湾采取的策略是自己培养,台湾最优秀的人才素有念医学系的传统,每年均有2万生技相关专业学子毕业,足以满足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需求。以2008年为例,台湾大学以上生技相关系所毕业生达到21241)人,其中硕博士毕业生达4541人,占生技相关毕业生的21%。为提升生技人才素质,台“教育部”于2005-2009年投入7.2亿元,实施“生物及医学科技人才培育先导型计划”。同时,台湾也十分重视引进海外杰出的华裔人才和海外留学生。许多在基因体、醣类、干细胞、蛋白质、癌症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和美、英、欧留学人员,放弃海外优厚的待遇回台效力。

三、台湾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

一是生技研发投入面太广,力量分散。台湾生技产业发展了二十多年,但2007年生技产业只占全球0.6%的市场,生技医药产业仍以学名药和健康食品为主。健康食品大部分台湾销售,市场太小。学名药是指专利过期的药物,其生物相等性与专利药相同,不同的是生产的厂商多,价格战激烈,利润薄。目前台湾有近160家学名药厂、Gmp药厂,但规模小,平均每家药厂营业额不足新台币3亿元。难与国际接

轨,在全球学名药每年1千多亿美元的市场中所占份额很少。关键原因是没有发挥台湾优势,投入生技领域面太广。台湾的优势在于癌症、传染性、免疫疾病等新药、结合电子工业优势的医疗器材,以及品种改良和以基因体技术研发的基改农产品为主的农业生技。台湾“中研院”获得的生技专利占全台湾113,但没有将专利商品化,将技术产业化。

二是投资行为短视,偏好投资可短期获利、风险可测可控的产品。由于高端生技产品智力密集、研发支出大,尤其是新药产品要经先导药物的创新研究阶段、动物实验,再经三期人体临床实验,最终到产品上市的全程时间平均约10-15年,研究经费约9亿美元,成功率却不到1%。因此,台湾生技产业投资项目呈现偏爱保健食品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科技含量相对低的领域,而对需长期资金持续投入、风险较高、科技含量高的新药开发的自主创新投资领域,投入出现递减趋势。2002年,台湾生技投资金额为204亿元,2006达到210亿,元,同期保健食品的投资金额由21.26亿元增加到64.46亿元,台湾生技投资金额比重从10%上升到30%。而新药开发投资金额从2003年91亿元逐年下降到2006年27亿元。

三是市场规模太小。根据2005年itiS的《台湾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厂商调查》问卷资料分析,台湾生技公司在经营上所遭遇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市场面,占受访厂商的64%,其中

“内市场过小”所占比例高达38%,说明台湾生技产业主要瓶颈之一在于自身市场规模太小。而台湾厂商多属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欠缺。

四、展望

未来台湾生技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愿景,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侧面观察:一是1995年出台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该方案期望台湾成为国际生物技术研发与商业化的重要环节,以及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制造与营运中心。二是2009年《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该方案预计在5年内,要将台湾生技产业的产值提升2倍,达成每年4200亿元的目标,10年内将为万亿元产业。在2010年7月22日台湾“2010年生技月暨生技大展”开幕式上表示,台湾生技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让“台湾的生技发展世界发光、发热”。

从以上三个不同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生技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愿景。但要达成目标与愿景,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五个问题:

1、保障有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持续投入生技产业。

2、发挥台湾优势,加强自主创新研发,真正掌握生技医药关键技术。

3、健全产业发展环境,尤其是如何突破“生技技术产业化”的薄弱节点。

4、培养生技产业发展分工体系的中游层面的优秀人才,即除承接上游初期研发成果进行后续研发及试量产外,还通过各项科技专案,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并转移给产业界的人才。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5

(一)产业概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园区建立以来,我市的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1.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在本地区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凸现。目前,全市医药与精细化工企业达70家,年实现产值59.8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0.8%,占全市高新产业产值的34.6%,产值增幅连续三年超过50%。70家医药化工企业中,原料药、中间体等医药类企业27家,年实现产值24.83亿元,占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的41.5%。

2.品牌优势明显。目前,我市医药化工领域拥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有14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30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东盛科技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盖天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白加黑”荣获省著名商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第六要素牌几丁聚糖胶囊”、好收成韦恩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的“好收成牌草甘膦”荣获省名牌产品,盖天力药业有限公司的抗肿瘤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被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目录和中药保护品种,市场覆盖率达95%。

3.研发能力日益增强。盖天力药业有限公司、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东岳药业有限公司、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骨干企业,均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公司早在年就投资100万元,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几丁生物研究所,年公司又投资500万元,建立甲壳素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开发低分子聚糖、几丁铬等甲壳素衍生产品,进一步拓宽产品在生物制药、医用材料、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的使用范围。盖天力药业公司的槐耳系列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中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槐耳菌质系列产品的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药品的适应范围和疗效。东岳药业建立了抗病毒及心血管类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产业特色比较鲜明。医药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五大产品群,即以白加黑、小白糖浆等为主的抗感冒药产品;以金克槐耳、枸杞糖肽等为主的抗肿瘤中药产品;以第六要素、n-乙酰氨基葡萄糖甲缩醛等为主的海洋生物产品;以环磷酸腺苷、7-甲氧基-2-奈满酮等为主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原料药及药物中间体;以核苷酸、三氯蔗糖等为主的食品添加剂。

5.集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我市已设立规划面积12.89平方公里的精细化工园区,取得了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基地的批复,并已过省环保厅的园区区域性环境影响评价,明确了精细化工产业的定位。近年来,过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化工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大大增强。引进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企业,促进了我市化工产业的板块发展。目前已建成区域约6000亩,园区内三横三纵的道路,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已过环保部门验收;供水中心建成了日供水2万吨的工业用水和区域生活供水系统;热电中心规划装机规模为2台35t/h炉、2台75t/h炉配2组6mw背压机组,现已形成70t/h供汽能力;园区已建成11万KV变电所一座,供电基本形成双回路;建成了金阳光固废焚烧处置中心,形成了年处置9000吨危险固废能力。目前园区投产企业30多家,年实现产值42.3亿元。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总量不大,企业单体规模偏小,缺少重量级龙头企业。目前我市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产值仅为59.85亿元,在70家企业中,产值规模超亿元的企业20家,其中,超5亿元的企业仅1家,超3亿元的企业3家。据了解,目前,我省在两岸建有部级化学工业园4家,省级化学工业园6家,另有市级化学工业园近30家。这10家部级和省级化工产业园区最早成立是在年,大部分都成立于年代中期。这些化工产业园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化工园、国际化工园等产业规模都超2百亿,并拥有单体产值规模超百亿的企业。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除少数医药企业研发能力较强外,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技术人才流动频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档次低,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3.企业发展与园区产业定位不合理。企业的发展和园区发展不适应,产业定位不清,资源利用率偏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物流、仓储、生产装置一体化建设脱节,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建设滞后。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我市桥港时代新优势,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精细化工园区。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群,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推动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运行质态好、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过制定、实施相关的扶持政策,在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资源方面向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倾斜,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到年,全市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的比例达16%。

产业布局更加优化。进一步完善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已有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好精细化工园,吸引国内外重大医药化工项目落户园区,努力把精细化工园打造成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工园区。

竞争实力大幅提升。重点发展9大产品群,培育50家骨干规模企业,开发20个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重大产品。到年,形成亿元以上企业30家,5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2家,30亿元以上企业1家。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人;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15个;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品20个;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不少于10项。

三、重点任务

围绕医药和精细化工两大板块,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积极打造产品集群,加快建设产业基地,构建创新支撑平台,大力提升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

(一)培育九大产品群

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化学新药、现代中药、非处方药(otC)、医用材料五大产品集群,到年产值超过70亿元。

精细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基础化工、高效低毒农药、合成新材料、日用化工添加剂四大产品集群,到年产值超过130亿元。

1.生物制药。以核酸类生物技术为基础,研究开发制备原料药的单体小分子干扰Rna(siRna)。开展抗前列腺肿瘤、抗乳腺癌转移、抗乙型肝炎病毒等新药研制。利用核苷类产品生产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研究开发新的酶法合成核苷酸衍生产品,深化脱氧核苷酸、胞二磷胆碱、胞苷三磷酸、腺苷三磷酸等核苷类药物中间体系列产品开发,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核苷酸药物产业基地。以甲壳素衍生品研究开发为主的海洋生物技术,开展甲壳素低聚糖、水溶性几丁聚糖、第六要素降脂口服液、几丁铬等甲壳素衍生产品的深度研究,进一步拓宽产品的使用范围。

2.化学新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常见疾病,加强药物合成、结晶纯化、剂型工艺等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环磷酸腺苷、拉米夫啶、艾力沙坦等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跟踪国内外最新的发展趋势,开展产品系列化研究开发,不断丰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种类。

3.现代中药。加强对国家中药一类新药槐耳颗粒、还尔金颗粒等的二次开发,开展提取纯化、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的提高及药效毒理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产品系列,扩大药物的临床适应范围,提高临床疗效。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4.非处方药。以白加黑、小白糖浆等药物为基础,开展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拓展抗感冒药品种,同时,开展抗过敏类药物的研究,形成多品种、多系列非处方药(otC)药品。

5.医用材料。围绕皮肤移植、组织工程材料等临床治疗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发展外科整形、生物替代材料等高技术医用生物产品,加快开发拥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临床常用医用材料,重点扶持发展人工皮肤、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可吸收医用膜等技术与产品。

6.基础化工产品。在海四达化工基础上,形成一批基础化工原料为主的项目集群,加大二氧化碳、氢气等基础化工原料的配套产出,加快产品产业升级。重点引进氯化氨等基础化工原料生产企业。

7.高效低毒农药。以好收成韦恩农化现有产业为基础,加快草甘膦、乙腈等扩建项目的推进,带动一批绩效产出快,形成特色的高效低毒新农药产品集群。重点发展除草剂、杀菌剂等相关中间体项目。

8.合成新材料产品。以艾德旺化工、金美化学等现有产业为基础,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新材料中间体项目,加快推进有机锡、pS紫外线系列等相关新材料添加剂项目,重点发展pVC行业塑料助剂、玻璃制品等材料添加剂产品和电子行业相关的电子化学品。

9.日用化工添加剂产品。以依柯化工、飞龙香料等产业为基础,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效、高附加值的洗涤用品、化妆品等日化行业添加剂产品集群,重点推进新型消炎抗菌剂、特种香料等项目的生产。

(二)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板块,形成以精细化工园为主阵地的特色园区,调整结构,重点发展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环境治理好、污染排放少、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进一步整合资源,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同时加快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抓好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企业,扶持一批具有人才、技术等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引进一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有重大贡献份额、起带动作用的重特大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拓宽产品领域。

(三)建设创新支撑平台

1.加快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张友尚院士工作站已开始动,项目总投资600万元。三年内建立国内一流的小核酸/核酸干扰技术创新药物研发中试平台,开发出小分子干扰Rna(siRna)创新药物,建成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核酸药物产业化基地。

2.加快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年,全市医药化工行业亿元以上企业都要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建设省核酸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心血管、抗病毒药物及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甲壳素衍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尽快争取过省级认定。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攻关,引进消化吸收生物医药领域的新技术并进行再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非盈利性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开展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等中介活动,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品创新。

四、对策措施

(一)加强扶持引导。全面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医药化工类企业加快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加大对医药化工企业研发经费税前150%的抵扣力度。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对于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按规定予以奖励。引导和帮助企业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争取更多上级科技资金的扶持。

(二)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紧靠、发展空间广阔的特定优势,重点瞄准等地的高校、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开展科技招商,引进医药化工类的科技成果到我市产业化。进一步放大我市部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精细化工园的优势,瞄准国内外医药化工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活动,注重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衔接,吸引大企业大项目来我市落户发展,推动我市医药与精细化工产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完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细化工园、工业园等工业集中区的环保、供电、供水、供汽等相关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快精细化工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真正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作用。

(四)强化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高校院所与骨干创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对重大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尤其重视国际科技合作,过共建研发中心等方式,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向我市转移。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6

在重性精神疾病中,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专家马辛表示,这两种疾病在临床患病率、复发率、再住院率以及致残率上都很高,疾病负担也位列精神疾病的一、二位。因此,这两种疾病在精神障碍防治中至关重要。

2010年,由北京市科委资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持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防治的适宜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马辛告诉记者,根据精神疾病的特征,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需要的是全病程规范治疗和综合康复技术加以干预。也就是涵盖了从患者发病就诊于门诊-住院-院外康复的全过程。据了解,门诊部分既包括了三级、二级专科医院,也有综合医院,住院则主要针对三级和二级专科医院,院外指的是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及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而马辛透露,团队在项目前期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这些医疗机构在精神疾病临床治疗水平和规范化治疗技术方面的现状并不乐观。

首先,不同等级医院规范化治疗的程度不一。马辛指出,精神科临床诊疗常常是凭医生个人经验,医生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在诊断和治疗方案上差异很大,误诊率在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分别达到了20%和70%,药物不规范治疗包括滥用甚至高达40%和85%。

在她看来,三级和二级专科医院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规范上显然应该是不一样的,三级专科医院应该能引领该疾病的规范化治疗水平,但是目前,三级专科医院间的临床路径并不一致。马辛解释说,有的医院对于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比如幻觉妄想症状的病人,会正确加入一种抗精神病药物,而有的病人只是睡不好觉,医院就盲目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一旦出了症状,再加入更多的抗精神病药物,不仅病程拉长,而且副作用大。

更重要的,因为羞耻感、自知力缺损以及因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原因,只有5%~20%的抑郁症患者就诊于精神科,约40%抑郁症患者第一次看病就诊于综合医院,而综合医院抑郁症门诊的治疗更缺乏规范化。“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综合医院抑郁症门诊使用‘百忧解’的数量大得惊人,而作为初级干预的机构,它们对于病人何时需要转诊到专科医院都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极大。”马辛告诉记者。

其次,不同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技术及产品的可及性差。据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率仅为30%,住院治疗者不足1%。马辛坦言,有的患者及其家属不愿长时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尤其是对于那些人群庞大的精神分裂症早期患者和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和前驱期阶段,更愿意选择中医药和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求得疗效。

此外,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康复技术水平低。“人们往往只重视疾病在门诊和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而事实上,二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才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康复和生活的基础。”马辛表示,“目前,基层重管理,轻心理卫生服务,康复水平滞后。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干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工作中以重点病人重要时期的阶段性监管为主,绝大部分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未开展相关康复技术,无法有效实现和发挥其精神卫生防治的作用。”

针对这三大难题,课题组分别从贯穿全病程的六个方面进行攻克。首先是针对不同等级医院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研究。“三级专科医院的服务定位应该集中解决疑难,不但要缩短患者的住院疗程,还要推广快速综合治疗的临床路径。”马辛说道。

“患者从入院的第一天起,每一天、每一周的治疗都有详细的规范,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须从第几天介入,是做个别心理治疗还是团体心理治疗,当患者治疗到什么程度、多长时间,如果无效时需要用什么药,第几周须做个人和家属满意度调查等等。”她告诉记者,临床路径是把医生、护理、心理的工作,全部按天、周为周期给计划出来。多给、少给药物,多检或者漏检的行为绝不允许,健康教育、疾病教育、家属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三级综合医院也要建立规范化、标准化抑郁症诊疗门诊,至于二级专科医院,则要把三级专科医院的成熟治疗方案在二级专科医院现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二级专科医院现状的诊治规范,以提高临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而针对患者在非药物治疗技术方面的需求,马辛表示,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分担的“rtmS抑郁症的技术优化研究”也已经展开。

马辛指出,由于先期的研究只验证了这种物理疗法的有效性,至于抑郁症的哪些阶段或者症状可以用这个技术来代替吃药,以及这项技术的规范参数是什么,则需要当前研究来完成。最终,为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阶段和前驱期阶段,拒绝或不愿意服抗抑郁药物时,提供rtmS治疗手段,确保rtmS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同样,由于当前中医受到许多患者的青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承担了针对抑郁症的“中医症候诊断规范化研究”。

最后,马辛强调,康复技术是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药物并不能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因此“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在基层的示范推广应用研究”也至关重要。需要编制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操作手册和内容,并且对基层工作人员开展康复技术的效果评估。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7

1拉曼光谱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1.1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微生物细胞膜表面有大量已知的生化成分可以看作是微生物的特征性标志,因而可以作为菌种快速识别和鉴定的判断标准。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在不依赖培养基的情况下直接对患者体内分离下来的或实验室中保存的单一菌种或混合菌群进行快速鉴别及分析[8]。美国华盛顿州的研究人员利用拉曼光谱对从临床患者和医院环境中分离得到的7株副溶血弧菌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株菌株都有其各自不同于其他菌株的特征峰。他们还将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分别按照1∶2、1∶1和2∶1的比例混匀后分别利用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可以通过2株细菌各自的特征峰将两者明确区别开来,其中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出现在了1002cm-1、1177cm-1和1532cm-1处,而另一株副溶血弧菌的特征峰却分别出现在了525cm-1、738cm-1、1319cm-1和1639cm-1处,证明拉曼光谱无论在单一菌种标本还是混合菌群标本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析鉴定能力[9]。另有研究发现结合使用拉曼光谱和化学计量法可以鉴别微生物的种类及各自血清型,已有实验利用银纳米颗粒作为基底对绿豆芽中的李斯特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食物源性致病菌进行了拉曼光谱的鉴定和区分[10]。有研究报道对日常生活中主要的食物源性致病菌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从而对细菌进行等级划分,第一级便是区分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另外通过各自特征峰区别不同细菌菌属,结果显示各级的识别结果准确度均在91%以上[11]。利用拉曼光谱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办法,毛丽华等人设计并建立了拉曼光谱-微流控芯片自动化检测系统,检测并统计了珠蛋白生成性障碍贫血型红细胞与健康人红细胞的拉曼光谱值,通过在1004cm-1、1130cm-1、1450cm-1等拉曼光谱特征峰的数据对比,发现了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型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宽度较健康人红细胞广,并以此发现了新的快速、便捷的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检验医学技术。另有研究者也利用拉曼光谱技术与微流控芯片相结合的办法从十多种细菌混合的菌群中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快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其他细菌有其独特的拉曼波峰,并且整个检测过程用时只需20s时间,在检验精度上也与传统pCR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所得到的结果相似[12]。该方法简便快速,安全可靠,非常适合用于卫生稽查部门的快速检验。

1.2在肿瘤检验中的应用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没有很好的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肿瘤的分期对预后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对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摆在了尤为突出的地位[13]。在肿瘤组织中,在细胞发生病理学手段可观测到的形态恶变之前,其实已经存在由细胞增殖分裂分化或一些信号蛋白的产生等引起的细胞中遗传物质、蛋白质和脂类的结构和含量改变,而这些细微的改变可以及时通过拉曼光谱检测反映出来[14]。因而在肿瘤检验中拉曼光谱技术具有传统病理学检测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用途,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巨大帮助。实验证明拉曼光谱可用于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鉴别。早在1991年就有人率先对拉曼光谱的肿瘤检验学价值进行了报道。他们发现正常乳腺组织与肿瘤组织甚至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拉曼光谱在700~1900cm-1存在着明显差别,且对应的各自拉曼峰相对强度也存在显著差异[15]。从此掀开了拉曼光谱应用于早期肿瘤诊断的新时代。Gawinkowski等[16]对拉曼光谱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快速近红外拉曼光谱检测系统,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效率,可在5s内快速测得活体皮肤的拉曼光谱。随即该科研团队利用此系统对肺癌组织进行拉曼光谱检测,结果显示肺癌组织的拉曼光谱特征与正常肺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别。此后,该科研小组又成功获得了亚洲人种皮肤黑色素组织的拉曼光谱数据。在对胃癌的在体拉曼检测中研究人员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微型摄像机、图像分光仪、双极管激光发生器等结合建立了新型拉曼内镜系统,也推动了内镜技术的发展[17]。有学者利用激光作为拉曼光谱的激发光源,对15例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基底细胞癌的组织标本进行拉曼照射,同时与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拉曼光谱检测可以实现对基底细胞癌的高灵敏度诊断[18]。在对鼻咽癌组织和正常鼻咽组织的拉曼光谱比较中也有相似发现,它们在1290~1320cm-1,1420~1470cm-1和1530~1580cm-1这3处波段区间均存在明显特征差异,可以作为鉴别要点。另有研究人员选用830nm波长激光对甲状旁腺腺瘤组织标本及增生组织标本中的结节区域进行拉曼照射,重复了四十多次试验,比较发现二者的拉曼光谱比较相似,但在蛋白质、脂质等某些特定波段仍存在可区别的差异,建立线性分析的数学模型可以很好地将二者区别开来[19]。对人体多处肿瘤组织的拉曼检测均得到了较好的鉴别指标,预示着拉曼光谱在肿瘤学检验中将有宽广的发展空间。

1.3在药物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拉曼光谱较早即应用于药物检验领域。早期便有科研人员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对盐酸曲马多进行了检测,所获得的拉曼谱带显示图谱峰形良好,峰强明显,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出盐酸曲马多的化学结构信息[20]。研究人员分析了倍他米松磷酸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这两种差向异构体的化学结构差异,分别对其固态及水溶饱和态进行了常规拉曼光谱检测,并进一步对以银胶为基底的这两种药物进行了增强拉曼光谱检测分析,成功建立了这两种差向异构体的拉曼区分系统,可以实现其快速区分鉴别的目的[21]。科研人员采用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法对不同产地且不同采集时间的野生及人工种植黄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对中药材的质量鉴定较传统鉴别方法更快速简便且不会对受检样品造成破坏,值得推广。有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开创性地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甲硝唑片的快速无损鉴别,尤其适合于药品监管部门对药品快速检验。

1.4在眼部疾病检验中的应用

晶状体是一具有高浓度蛋白质的双凸面透明组织,其内蛋白变化对晶状体功能改变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人眼屈光调节也有重要意义。利用拉曼光谱对晶状体蛋白质的亚结构例如:氨基酸亚基、二硫键、羧基、巯基等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晶状体及其调节模式。拉曼光谱技术引入眼部疾病的研究首先是测定了牛晶状体中α、β和γ蛋白的拉曼图谱,结果显示α蛋白主要集中于核部而β蛋白主要集中于皮质部[22]。Short等[23]测试了紫外线诱导下的兔白内障晶状体拉曼光谱,结果显示氨基酸残基中的羟基谱线强度显著增加,无法与水形成氢键,从而科学地解释了白内障晶状体中水分的缺失。与此同时,研究中发现了多肽水解物的组成成分邻氨基苯甲酸,暗示着光化学反应可以造成色氨酸残基的下降。综合现有发现,他们提出了紫外线诱导白内障发生的热损伤学说。研究人员测试了诱发哺乳动物白内障的致病性光谱,以6月龄家兔为阴性对照组,以7月龄糖尿病家兔为糖尿病组,对比发现在900~1700cm-1,并无明显差异,而在800~850cm-1两组差异明显[24]。分析后认为诱发晶状体混浊的主要原因是α、β和γ晶体蛋白的不良聚合反应。

1.5在骨科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绝大部分生物样本都有自体荧光,而荧光的强背景会对拉曼光谱造成很大的干扰,从而影响拉曼光谱的准确性。虽然关于引起骨组织光谱背景的物质尚不明确,但很有可能是一些有机基质中的某些非胶原蛋白分子[25]。如果在未处理的情况下,利用拉曼光谱对骨组织的检测很不准确。随后熊义等[26]发现了通过双氧水法降低骨组织光谱背景的方法,从而为拉曼光谱在骨组织中的研究打开了大门。骨组织在发育成熟后其密度与硬度即随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称为骨重建。在人体整个生命进程中,骨质会伴随着有所改变,利用拉曼光谱可以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一旦吸收与沉积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则会造成不同类型的骨科疾病。oshokoya等[27]建立了以拉曼光谱为研究手段的外力作用下的颅缝早闭模型,研究内容涉及颅骨成分、骨质及基质的相对含量和分布。颅缝早闭症是一种由多病因造成的颅缝发育异常综合征,在婴幼儿属于常见疾病,由于颅缝过早闭合,限制了颅腔的容积,不利于智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在非轴向压力的作用下成骨区的前端矿物含量相比无压力的状态下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矿物沉积不完全[28]。在成骨不全症的研究中,有学者利用拉曼光谱证实了成骨不全症小鼠在6月龄后的骨强度增长不是由于骨形态改变引起的,而是由于骨基质的改进而达成的[29]。

2展望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8

生物技术是一门科技含量高、产品周期长、市场需求大、对人类健康影响深的现代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孕育和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对解决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等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实践证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生物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力争在未来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相对优势。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快产业化步伐,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据专家预计,到年,中国仅在生物技术产业方面的产值就将达到5000亿元;年,将达到20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全市六大优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2%,其中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品生产的各类企业和研发机构已超过500家,生物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近300亿元。在基因工程、抗体工程、干细胞、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虚拟药物设计与筛选、发酵工程等领域,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医药行业著名的"三素一酸"(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氨基酸)多年来闻名全国;生产的地塞米松产品占全球市场分额达40%以上;氢化可的松、乳品益生菌等10多种产品年产量居全国第一。这些,都为生物技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次诸位汇聚泰达,都会发现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这在国内外已经引起强烈反响。今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新区要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同时,批准新区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今年7月,国家进一步调整提升了的城市定位,要将市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中央的重大决策,为长远发展和区域经济振兴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也为泰达生物论坛创造了更为优越的环境,增添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实现和新区的定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设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为此,市在建设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又在新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为36平方公里的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由国家科技部部长和市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由海泰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开发,由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集中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了加强园区建设,近几年市里将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30多亿元的财政性资金,帮助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和高科技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今年6月,与国家科技部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区、企业孵化区和生产贸易区三个功能区。在研究开发区建立"国际生物医药网络研究院",使其成为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在企业孵化区建立完整配套的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孵化设施,为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研发和生产提供保障服务;在生产贸易区建立现代化的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形成新型医药产业链,打造中国的"药港"。发展目标是,通过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研发机构和知名企业,整合国内优势生物医药研发资源,建设集研究开发、产业孵化、生产贸易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园区,经过5-10年的努力,使其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带动和促进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9

2008年,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丝・布朗迎来了她的30岁生日。自出生开始就一直是世界关注热点的路易丝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她的诞生无疑是20世纪生命科学挑战自然的一大突破。

这30年的光阴带给地球的是巨大的变化,国际石油价格已从30年前的十几美元一桶飙升至每桶130多美元。与此同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粮食安全等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生物能源,新药开发、癌症攻克、克隆研究等诸多问题都注定使得生物技术仍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一大热点。

21世纪,生物技术将带给人们怎样的奇迹,仍然是人们的期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008年,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technologylndustryorganization,以下简称Bio)国际大会的展区内,我们看到了类似的表达。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展区,一个大大的标示牌上面,醒目地写着:“你能想到,我们就能做到”。

2008年6月17日,在美国圣地亚哥,Bio2008年年会召开。Bio组织代表了全美和其他31个国家11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学术机构、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和相关组织,其成员主要参与医疗卫生,农业,工业和环境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活动。一年一度的Bio大会分论坛和展览会两部分。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70多个国家,2000多家生物,医药,能源等相关企业参展,展区总面积达20多万平方英尺,80多个设计风格不同的展区,2万多位与会者,各个展区别具特色的设计,精彩纷呈的展示,推介活动,都使得本届大会当之无愧地成为该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年会。有5场分会和国际技术交流研讨会涵盖了生物技术领域的20项最紧迫问题,包括全球健康,生物燃料,干细胞研究、疫苗,投资战略,白色生物技术等方面。

在Bio的展厅里,鲜艳夺目的中国红引人注目。32个独立展示单元,汇聚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江苏苏州、江苏泰州、江苏江阴等地参展企业及机构37家。展团共有2500平方英尺展览面积,面积比去年增长了25%。2008年,中国展团的整体设计风格中突出了中国概念及主题形象,以红色为主色调,特别在展位中装饰了奥运形象宫灯,国际客户纷纷驻足欣赏。

在离中国展区不远的美国一家公司的展台,公司的中国职员苏建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看到记者走到他们公司的展位,便很热情地和记者谈起了中国展区的事情:“虽然这次中国区的展台还是中国味太浓,但我觉得这是我看到的中国展区设计最好的一次,而且知道设计成开放式结构,把门打开了,而不是以前那种封闭式设计。”

成长中的中国军团

“我的公司在加州(展区)那边,我去加拿大(展区)那边看看……”“我有好几种版本的名片,给你英文名片,还是中文名片?”“以前我也参加过这个会,但是中国面孔很少,这次人数就多了好几倍。”

走在2008生物技术组织国际大会的展厅里,不管是在中国展区,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展区前,熟悉的中文不时能够听到,中国面孔也会经常看见。在中国展区,还有一些“洋”雇员,忙着给来宾介绍情况,拍照片,分发资料,礼物等等。

21世纪,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物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并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生物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正引发新一轮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我国已经把生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以及战略重点进行部署。

2008年,中国展团共组织195名代表前往参展,展团人数超过了去年一倍。本次国际会议吸引了中国生物技术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几大板块,其中包括北京区的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苏州区的苏州纳米科技园,上海区的上海浦东新区生物工程医药协会,广州区的广州市生物工程中心,还包括其他一些优秀的生物技术企业,如: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键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六一仪器厂等,他们以统一的形象亮相于美国生物技术大会,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展览中还第一次公布“中国生物产业布局图”,“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链”信息,通过现场展示,首次在Bio大会上推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整体概念。为了方便交流,主办单位从加州理工大学招了9名志愿者,担任中英文翻译,方便中外企业交流。

如今,生物技术与医药技术的加速融合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销售额年增长率达到25%~30%,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占整个医药工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不到4%上升为2003年的10%。专家预测,未来几年,生物医药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天津,在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天津现有的1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中,有3家位居中国10大制药企业之列。从事生物技术相关产品生产的国内企业和研发机构,已经超过500家,生物技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天津提出要用5年至10年时间,把设在滨海新区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成国内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基地。

在中国展区,天津市科委的范英姿处长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个大会,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让国际同行更多地了解我们。天津泰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已经启动一年多了,是需要走出来宣传自己的时候了,我们也应该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来展示自己。这次我们已经签了几个合作协议,其中包括和美国合作,在天津建立一个标志性园区。希望能借助Bio这个平台,找到合适的项目进行洽谈。”

1984年出国,在美国求学,工作多年的周泽奇博士去年在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面向全球的招聘中成功竞聘副院长一职,今年5月4日才正式上班,这次随同天津的参展企业一起参会,感触颇深:“这次我发现中国展区的变化太大了,参展人数也是前几年的好多倍。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国家的生物技术力量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要不然,很多企业、代表也来不了。”

上海基因制药公司Ceo,留英博士张佩琢说:“收获还不错,见到不少老朋友老客户,又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认识了一些新的潜在客户,并和几个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我们还是经验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大会提供的很多机会,例如单独面谈的会议我们只安排了20多个,如果早一点准备,我们可以安排40多个面谈,这样的面谈针对性很强成功率很高但总体来讲我还是挺满意的。明年在亚特兰大的Bio2009年会我还会去。”

向世界介绍中国

“每次只要是来自中国的代表发言,只要是关于中国的话题,会场里总是座无虚席,连走廊里也挤满了人。”

回忆起2006年4月9日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Bio2006大会上的经历时,博奥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奥生物)高级副总裁孙英豪颇为自豪。在去参加大会之前美国俄亥俄州的州长就提前预约,希望能与博奥生物方面人士会晤。会议期间,州长先生就专门带了一干人马到博奥生物展位参观,并与博奥生物进行了深八的洽谈,希望博奥生物能与该州的某个大型世界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8年,在175场分会中,有3个分会的主席由来自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担任美国孟德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朝晖博士主持的“中国生物能源的发展”;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生产总裁孙雷主持的“生物制药生产的外包服务”,以及生物技术工业组织代表委员会委员朱坚主持的“风险投资在亚洲的机遇与挑战”。不少对中国、对亚洲感兴趣的外国科学家、企业家也纷纷来到这几个分会场,讨论交流。

张朝晖博士说:“生物能源是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推广的新技术,作为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耗大国来说,今后如何解决能源短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我们也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国际上更多人的关注,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加入到这个讨论中,并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因此,这次Bio会议之前,我多次跟主办方强调在中国发展生物能源的重要性,大会最终采纳了我的建议,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目前,我们公司已经在湖南设立了一家分公司,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我希望能在今后为中国生物能源的研发做出自己的努力。”

孙雷主持的分会是在提交大会的几百个选题中胜出的,在生物制药领域,外包服务还有太多的话题值得关注。目前国内的医药研发市场还不成熟,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并不是广为人知,国外对国内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指控时有发生。2000年,由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李革博士回国创建的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成为中国领先的制药和生物制药研发服务供应商。2007年,药明康德拥有80多家客户,包括9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制药公司。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融资1.8亿美元,大大充实了药明康德的扩张实力。2008年1月,药明康德宣布斥资近1.6亿美元收购美国apptec公司,这是美国一家为生物医药及医疗仪器公司提供药物测试,合同研究及研发的服务公司。

在美国展区,记者见到了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胡正国,生产副总裁顾虹,他们展区的员工以外国人居多。问到胡正国的回国创业之路,他笑着说:“我是去年回国的,本来打算彻底回国了,没想到现在又被派到美国来了……我们公司是精英汇集的地方,70%~80%都是国外留学回来的,公司几乎每周都会有新加入的‘海归’,高层管理人员全部是在国外留过学的,公司完全是按照国际化模式运营的,在高层管理人员中,一部分是由来自日本,印度,美国的人担任。”

与很多外资服务性企业进入中国的“inChinaforChina”(立足中国,面向中国)战略不同,药明康德的战略是“inChinaforworld”(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药明康德将实施全球采购,整合最优资源,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和规模。

不断推进的国际化进程

池惠玲工作的公司在日本,日本到中国的飞行距离是3小时50分钟,而日本到美国西岸的飞行距离则是这个时间的两倍以上,但显然这里让她感觉更近。“我一直想开拓中国市场,所以很希望能有机会和中国的同行联系,今天终于联系上了……”

这次年会上,马来西亚女孩池惠玲与来自中国的同行有了最亲近的一次接触。台上的中国嘉宾全部用英文作着介绍,台下的听众则是英语和汉语流利地转换,鲜艳的中国红依然是醒目的标志。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产业领域最高规格的会议,Bio大会不仅是展示自我、了解国际最新技术动态的好机会,而且是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与国际生物产业同仁建立联系的重要渠道。

尽管原定参加2008生物技术国际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一行的多位成员未能如期拿到签证,但对于Bio代表委员会委员、博钦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团队的合伙人朱坚来说,今年的中国展区无论是规模还是设计,都已经是截至目前中国参加国际生物大会最好的一次:“2002年,Bio大会上,偌大的会场上,鲜见中国面孔。当时国家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王宏广主任一行3人参加了这次大会,我们就是在这次大会上结识的,当时我们就谈到应该吸引中国的生物技术企业参加这个大会。没想到,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使得我们的计划搁浅,至到2004年,我们的想法才终于变成了现实。”

2004年以来,朱坚一直积极介绍中国代表参加Bio年会,并不断促进中国代表在其中的地位。他同时还是北核集团董事会成员和中国生物研究协会(吴瑞生命科学学会)的成员。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黎志良说:“2004年,生物技术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当时我和朱坚是第一批去中国‘拉客’的人,那时没人也没钱。要在展区里设展位,最少要4个参展单位,我们都做得很辛苦。现在根本不用我们再去拉客了。我们在中国的公司才成立两年,目前规模还很小,这次来就是希望能走国际化的路子,开拓市场。在国际上做市场肯定比国内做市场要慢,时间要长。虽然这个会议的注册费很贵,但我们还是觉得应该来。这就好比是花1块钱做广告,5毛钱是浪费掉了,但你不知道是哪一个5毛钱浪费掉了,所以,这个过程要坚持。”

天津女孩蒋俏(音)刚刚留学回国创业不久,在这次大会期间,身为公司副总裁的她和总裁张丹一起来做推广。在熙来攘往的会场上,他们在不停地忙碌着,在Bio这样的大舞台上,他们希望能有机会展示自我。“虽然大会的注册费很高,但我们还是觉得应该参加,而且能在自己的家乡天津建立自己的公司,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蒋俏说。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家在积极推广、拓展自己,国外的公司也同样如此。美国加州州长、好来坞电影明星施瓦辛格先生甚至也到场为加州的生物工业做宣传,他透露加州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将投入30亿美元的启动经费:“让我们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加州是世界生物技术之都,不管你是生物科学家、企业家,还是投资人,加州都是你最好的选择之一。”明星州长的到来在展区内引发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尽管只有很少的人得到消息,但还是很快聚集了不少人,戒备森严的保安人员忙前忙后,一位美国著名生物公司的总裁为了给加州州长留下深刻印象,一直端着一盆草,那是他们公司研究的一种生物能源作物,在一群人高马大的人中,并不高大的他显得很不起眼不时被人群遮挡住的他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那盆在他头顶上时隐时现的草。

Bio2008年会期间,1000多位演讲者发言,其中包括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阿根廷科技与创新部部长、澳大利亚企业创新与研发部长、瑞典商贸部部长,以及12位美国州长等多位政要。

尽管中国的生物科技发展与美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的科学家企业家们依然希望在自己的国土上为弥补差距而努力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说,“在美国,新药开发的成本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整个美国医药行业相当于多获利5000亿美元。但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却只有0.1%,比太空技术的成功率还低,并且新药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导致如此低的开发成功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限制。新药开发需要合成大量新的化合物。但美国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像我们的副总裁陈宏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几十个专利,但在美国公司时,手下只有20多人的开发团队,这就算不错了。而在药明康德,他手下可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有技术和实验室的条件,大大增加了合成新化台物的能力,增加了新药开发的成功概率。”

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的区别篇10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医药产品出口,增强医药产品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增长。营造适合国际资本集聚医药产业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带动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

总体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出口基地服务促进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基本形成医药出口国际营销网络及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和医药出口规模企业,支持一批重点品种在国际市场注册,鼓励一批医药品种项目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实现较大突破,化学药和生物医药出口初具规模,医疗器械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医药行业利用外资年增长超过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3亿美元,医疗器械出口超过2亿美元,西药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药出口超过2300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出口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出口基地区域布局

按照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出口基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在出口基地进行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在引资布局上,按产业组团式集群发展要求,形成以**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国际生物岛、番禺医药工业园、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为主体的南部板块和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在出口布局上,形成**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两个出口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各类医药企业园,促进医疗器械、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现代医疗服务业等园区协调发展。

(一)核心基地。

**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12.19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外资集聚发展为主,逐步建成集研发、孵化、生产、进出口、物流于一体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到20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完成医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2至4家著名跨国生物企业集团和若干国际性研发机构,开发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支持一批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开发实现产业化,培育和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南部板块。

1.**国际生物岛。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聚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引进国际生物制药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成为国际医药研发和中试基地。

2.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国际制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区域。

3.番禺医药工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一批跨国生物制药企业集聚发展,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及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国际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三)北部板块。

1.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56平方公里,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药、化学药企业为主,吸引其他中药企业,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出口,实现研发、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共同发展,建成**市重要的中药材提取基地、化学药制剂与中药制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药品物流中心。

2.白云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主要集聚国内外资本发展生物医药与发展生物经济服务业等。其中,和龙生物服务岛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生物经济论坛和生物产品博览会;流溪湾生物港规划面积0.2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北大未名生物技术院、基因药物和多肽药物生产基地等。

3.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和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其他医药出口园区。

重点支持拜迪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和中药城、金大基因技术产业园等企业园区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国际医药港、东山健康产业园、清平药材商贸中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现代医疗服务和医药物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以出口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大医药领域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出口基地园区产业投资环境推介及基地企业医药项目境外招商推介,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对美国、欧盟等生物制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制药企业。开展对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中医药成果推介活动,通过以商引商、技术交流等,筛选可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的中医药项目,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国际风险融资和资本运作。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医药资本调整和重组。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医药企业改组改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方式发展重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集约化;鼓励民营医药企业吸引国际资本,推进以民引外,民外结合,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医药产业。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二)改善医药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加快我市医疗器械与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积极采用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加快生产技术现代化和产品更新换代。鼓励采用oem方式加工出口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推进一批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的化学药新药研发生产。稳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出口。支持企业发展非专利药品出口,推进医药代工或加工贸易出口,扩大医药出口规模。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医药出口项目,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医药出口基地项目的重点扶持。

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厂、名店、名药”,塑造“广药”的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开发和培育在国内和国际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品牌。扶持医药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资助名牌企业和重点品种在国外以药品等名义注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Gmp认证,鼓励医药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

(三)鼓励中药出口形式多元化,扶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开发和产业化。

在继承和保持中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进行国际化开发。鼓励中药以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形式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并在完善种植养殖措施的基础上,促进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种植药材出口。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中成药出口,并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增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选择一批中药生产企业和中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组建中药加工生产企业。

(四)加强穗港医药领域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和合作。

加强穗港在医药领域的紧密合作,扩大和充实Cepa协议下医药合作领域和内容,推进中药材检测、中药材标准、传统中药二次开发、中药保健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利用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我市医药企业投资、合作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把医药企业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端部分向内地转移。

(五)发展国际医药物流,促进现代医药服务业发展。

发挥**医药物流中心和清平部级药材交易市场优势,联合国际物流企业,构建以**为中心的覆盖华南地区的医药产业物流网络,建设现代国际药材物流基地,增强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医药港,整合区域医药资源、商务网络、行业信息等资源,建设国际医药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国际平台。支持**市清平集团公司发展电子商务,规范药材流通和出口,打造辐射东南亚的药材出口渠道。鼓励企业发展中药连锁经营,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发展现代医药服务业。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开设多样化的医疗救济服务。依托广交会等会展品牌,培育和做大生物医药会展服务业。推动**地区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GLp、GCp等认证,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的联合,发展医药研究开发服务业。发展新型医药技术诊断检测服务业,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医药评估、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

(六)加强医药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依托**科技兴贸网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出口基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推介。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委员会,鼓励医药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加强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组织我市医药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医药展和境外专业展,引导医药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通过商会、学会、贸促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与世界各国在医药政策、法规、药物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交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文化宣传,鼓励和支持**地区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使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医药。

(七)对在出口基地的鼓励发展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重点支持和发展以基因工程品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医药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品种为核心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以及生化制药、海洋药物和新型生物农药等技术与产品。支持列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企业申报各级政府的专项资助,年度资助项目实行公示审查制度,在政府网站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药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外经贸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知识产权局等为成员单位,主要研究决定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检查有关建设和扶持工作,督促执行有关决议。同时,充分发挥市科技兴贸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推动医药出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设立医药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把出口基地扶持工作列为科技兴贸的重点内容,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所需资金在“**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并将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纳入统一管理。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出口基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拓展国际市场、品牌与知识产权建设、出口促进平台建设等,根据园区研发成果和出口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

(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由外经贸部门拟订并下达出口基地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出口基地建设增设为外经贸系统年度奖励项目。各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把园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有条件的可在财政上给予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