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十篇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十篇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49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1

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三岁前后是孩子情商培养特别是很多好的人格特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宝宝呱呱坠地后,开始不断接收周围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来源于父母及家庭环境,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情商启蒙老师。

独生子女的情商培养

如今独生子女非常普遍,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陪孩子,所以尽可能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而独生子女作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和父母的心肝宝贝,极可能被惯成“小霸王”,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不理解和体谅他人,也不懂得与他人分享。

有人将独生子女身上经常显现的问题归结为6大类:自我成就动机低、依赖性较强、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力弱、不懂友爱和关心他人。所以,在子女的培养上,责任感、独立性、同理心(换位思考)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孩子明白,想要获得,就必须有相应的付出,而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

做对4件事,培养高情商宝宝

宝宝情商的培养主要包括辨别情感、运用情感、理解情感和管理情感四个过程。培养高情商宝宝,请做对4件事。

帮孩子传达情绪由于词汇量不够,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也有限,孩子常常不能够很好地描述他的感受.这需要父母帮助他建立一个情感词库。比如,当宝宝常驻商场某个橱窗时,你可以问:“你想要买它是吗?”如果你决定不给他买,宝宝没有达成所愿而表现出失望的神情,你可以问他:“爸爸妈妈没有给你买,你感到不高兴了是吗?”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并尽可能自己说出感受。而你要做的,就是认真倾听宝宝的情绪表述,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为什么想要这东西。

鼓励孩子与人相处孩子越早和群体接触,接触得越多,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越好。尤其是与同龄孩子之间的相处,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而且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情绪会影响他人的反应,也知道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自己和同伴的情绪,并在感知他人情绪中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这些都是父母无法替代的,对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孩子学会冷静情绪发生后的六七秒钟是情绪管理的关键。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的情绪反应往往是很直接的。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能够帮助很好的掌控他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比如当孩子吵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告诉他:“宝宝乖,先别哭,告诉爸爸妈妈,你为什么要它?”等他能冷静下来,他就会告诉你为什么要买,也能听你告诉他为什么不给他买。如果他能理解和接受你的理由,说明他学会了换位思考;如果他能反过来说服你给他买,那么你的宝宝就是情商小高手了。

让孩子学会选择好的情商培养,事实上是帮助孩子造就精彩的自己。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制定目标并努力达成。“宝宝,你觉得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你觉得你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同时和他约定:“如果你这样选择了,你就要做到”,让孩子在选择中培养自主性、自制力和忍耐力,将情感与理智结合。

判断孩子情商的高低

培养孩子的情商,首先要对孩子的现有情商进行判断。以下这些看看你家宝宝符合几条?符合越多,宝宝的情商越高。

1.情绪大多稳定、开心;

2.面对压力或困难能冷静应对;

3.生气时能以合理的方式表达;

4.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能理性相处;

5.和师长、同学相处愉快;

6.在团队中合作性强;

7.想法积极乐观;

8.沟通能力佳、说服能力强;

9.懂得察言观色、礼貌应对他人;

10.有同理心,懂得为他人着想;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2

2014年3月,南京单身父亲郑某劳累一天后,买菜烧饭等女儿放学回家,却因女儿晚归,一怒之下失手将她打死。

因为家长情绪失控而伤害子女的案件时有发生,致伤致死虽是极端例子,可是,家长心情不佳时拿孩子当出气筒,或者当孩子任性哭闹、成绩不好时,就无法管理好情绪,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的事情几乎天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有调查显示,中国父母冲动发怒的比例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更是超出52.2%。其根本原因就是很多家长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是指一个人觉察和表达自己情绪,感受、识别他人情绪,并依据某一目标,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只要做了父母,就得自觉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它是孩子安全感、幸福感的基本精神保障。

父母的坏情绪,影响孩子成长

影响免疫力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一张关于情绪的地图,恐惧、焦虑、内疚、压抑、愤怒、沮丧……医学数据显示,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已达到200多种,70%以上的人坦承遭受过情绪对身体器官的攻击。

我儿子小时候,一年要去医院很多次,病历积了厚厚一沓。每次他一生病,我就无比焦虑,然而我越是小心翼翼百般呵护,儿子的病越是迟迟不见好。一个很熟悉的医生朋友劝我不要太紧张,要相信孩子的生命力。我渐渐地控制自己,不再把儿子生病太当回事,儿子的身体出奇地好起来。我开始意识到,影响儿子生病的不只是他身体免疫力,还有情绪免疫力。当我把紧张、焦躁、不安等情绪无意识地传递给他时,他在潜意识中也把自己的不舒服当作了很大的事情,从而影响了身体康复。

从医学的角度看,当人接触到外界病毒、细菌的时候,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发挥作用去抵抗侵袭。这种抵抗力既有先天遗传,也需后天培养。情绪上的免疫力和身体免疫力类似,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他已经携带了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各种气质,这些气质就是形成情绪免疫力的最基础部分,之后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在与父母或者重要抚养人大量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模式,从而也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情绪免疫力。在不健康的情绪调节模式下,孩子的情绪免疫力就会下降,导致身体免疫力随之下降。

影响性格

情绪积极乐观的父母会养育出开朗乐观的孩子,情绪化的父母容易诱发并且造就孩子的不良情绪,影响良好性格的养成。

记得有一次,朋友带着5岁的儿子来我家玩。小家伙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我对他说:“你看看这个玩具好玩吗?”不料想,他只看了一眼就说:“没意思。”我说:“那我带你找小朋友玩好不好?”小家伙还是说“没意思”。短暂的相处中,我发现他几乎什么地方都能用上“没意思”这个词,拍球没意思,吃饭没意思,学英语没意思等等。朋友说,这是因为他爸爸工作压力大,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句话。

孩子是我们在这个世上的投影,家长播下什么种子,孩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小心你的负面情绪也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许多情绪容易失控、被人们称为性格不好的孩子,往往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甚至是对父母心理状态的一种继承和延续。有些父母在孩子惹自己生气之后,往往会失去理智,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冷静下来又心生悔意,懊恼不已,家长不断重复情绪失控的心理模式逐渐被孩子习得和继承,最后孩子也会变得情绪容易失控、喜怒无常,甚至性格乖张。

影响幸福感悟力

有一次座谈会,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孩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多父母的情绪会害孩子一辈子!”她说有段时间心情很不好,工作压力又大,准备跳槽,和男友的关系也遇到严重危机,打算暂不结婚。当她把这些想法跟母亲商量时,母亲一听就炸了,借题发挥把她说得一无是处,责骂的微信从头天晚上一直发到第二天早上。女孩说她真的受够了。当年高考完,她太累了,回家就睡了一觉,妈妈说她肯定考不上大学,就知道睡觉;她工作了,还这样追着骂。现在,她恐惧婚姻,恐惧与人深入相处,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女孩的分享让现场很多家长泪流满面,他们说,女孩母亲的种种言行,与自己对待子女的言行是多么相似。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如果父母经常发泄坏情绪,将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影响他们感悟幸福的能力。

处理情绪,为孩子营造快乐的能量场

家庭教育融化在家长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每一天,这个过程的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每一位家长能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能量场,再由子孙把这种幸福感一代代传递下去。

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呢?

接纳不良情绪

情绪管理从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有对错的是表达情绪的方式,所以说,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不是压制或否定自己的情绪,那样不仅无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积压的坏情绪还会以极端的方式释放,对家人也是一种灾难。

对于坏情绪,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露易丝・海认为:改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关键的方法就是先留住它,不要急于排斥、剔除,而是先留住它,接纳它的存在,然后再尝试改变。对待我们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此,对待孩子的问题也同样,要允许他发脾气、生气,先接纳他,然后再蹲下身子聆听他内心真实的声音。

露易丝・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情绪氛围极度不佳的环境里,童年遭遇继父家暴;逃离到一个饭店做服务员期间,再次遭遇不幸,16岁生下一个女婴,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再后来她逃到纽约,历经坎坷才成为一名时装模特,结婚14年后又被丈夫遗弃,还患过癌症。现在,她不但扭转了自己的健康和命运,还成为心灵导师,帮助千千万万人改变了生活观念,提升了生命质量。是什么力量能让露易丝・海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源于她一次去教堂的冥想经历,静心冥想中,她发现了自己,学会了接纳自己糟糕的情绪――尽管过去那么多的不完美,造成她脾气坏、抑郁、不信任他人,但那些坏情绪都存储在她的生命历程里,成为过去的一部分,她无法摆脱,只能接受;她开始调整,在导师朋友的鼓励下写书、办培训班,进行自我疗愈。露易丝・海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每个人都要“爱自己,接受自己,找到生命的价值”。

按下暂停键

有人会觉得自己天生性子急,控制不了情绪,即便做了父母,也改变不了。其实,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刺激会有反应,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空隙的。遇到要“爆炸”的时刻,有意识地让自己停顿10秒钟,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之后,再采取理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控制当下的情绪,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

数数深呼吸。这是我在新加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看到的,当你要生气发火时,先掐住中指指尖,在脑中按下锁住坏情绪的暂停键,从1数到3,然后深呼吸。我跟孩子看到这个方法时,尝试做了一次。此后,遇到我即将暴跳如雷时,孩子就对我说:“妈妈,数数,1,2,3……10,数到10时再发火!”等数到10时,我俩都忍不住笑了,刚才的怒气基本烟消云散。

把不快说出来。这是从绘本里学到的方法。儿子跟我一起读《小屁孩日记》,看到小屁孩因为爸爸妈妈不陪他玩,就在墙上写大字发泄愤怒,儿子被逗得哈哈大笑。于是,我用类似的方法疏导孩子的情绪。看到他生气时,我不会安慰他,而是帮他把情绪宣泄出来,我会学着小屁孩的样子说:“我很恼火!”“我的肚子里好像装了个大火球,马上就要爆炸啦!”“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已经开始冒烟了!”总之越形象越好,当孩子听到父母能如此贴切地理解他的感受时,马上也开怀大笑了!

能够控制情绪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上述方法只是技巧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能舒缓将要失控的情绪。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还得靠调整整个状态、心境来调整情绪。

避开消极源

有一次跟一位好朋友电话闲聊,时不时地听到她说“烦死了!”我说为什么烦?她说也没啥可烦的,我问:没啥烦的,为什么你10分钟电话说了6次“烦死了”?她反问:是吗?我怎么没注意到?后来她告诉我,那段时间可能受了办公室同事的影响,有一位同事患了轻度抑郁症,几乎把办公室同事都感染了。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放在一起,不到半个小时,这个乐观的人也变得郁郁寡欢起来。他随后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以受到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并且,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当今人们所承受的压力都不小,如果周边再有这么一个消极源,不断输送负面情绪,对于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来说,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主动聚焦一些积极、正面、带给自己能量的事情,多和乐观充满希望的朋友交往,培养阅读习惯,从书籍中汲取精神营养……总之,要趋利避害,躲开周围的消极源。

日记梳理坏情绪

心智的成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调整、自我成长的阶段,最终走向心平气和。在家庭中,我们需要通过与家人之间的沟通,通过陪伴孩子成长来不断观照、觉察、调整和管理自己。其中,写日记、朗读、互动等都是调整情绪、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

尤其是写日记,对于改善坏情绪、提高自身修养非常有效,当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不良情绪时,就要开始梳理其根源,到底为什么情绪低落、暴躁、焦虑?我经常通过写日记把它梳理出来。工作中,遇见为孩子的健康、学习、表现、前途等焦虑的家长,我也引导他们通过日记方式加以梳理,从而认清自我,理清根源,疏导情绪。

写作可以把我们的思想引向深度。有的时候,大脑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用笔去写出来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那是一种倾泻,也是一种解脱。

此外,跟孩子一起朗读励志名篇,被坏情绪包围时学会用平静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都是不错的值得尝试的办法。

微笑教育,给孩子心理支持

国际心理学研究证明,家长经常通过语言、表情等方式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至关重要。年幼的孩子,能从父母的笑容里获得满足感、安全感;青春期孩子,能从父母的笑容里觉察到家长发自内心的喜悦,获得心理支持的力量。

不管你想不想,尝试多一点微笑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她的笑容很美,洁白的牙齿,两个小酒窝,一头短发,无论什么时候都给人春风化雨般的明快。我不知道的是,她做酒店管理,事业风生水起,感情却遭遇了危机。那段时间,她甚至连孩子也无心去教育,但因为她的一个习惯挽回了局面。

酒店管理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条就是微笑服务,尽管很不开心,但每天出门前,她都努力调整自己,对着镜子笑一笑。两个月后奇迹发生了,她发现自己在微笑的时候,一种莫名的力量从内心里升腾,让她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内心开始强大起来,随之一切转向良性循环。

我还遇见过一个小女孩,她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时候,不管玩得开不开心,都是一副哭兮兮的样子,从来没有见她露过一次天真的笑脸。有几次我见到了孩子的奶奶,终于知道了小孩不会微笑的原因。她的奶奶不苟言笑,眉宇间永远是凝成“川”字,偶尔见她一笑也笑得很别扭。小女孩一手被奶奶带大,整天面对的是一张满脸苦相的脸,她怎么能接受到快乐呢?

微笑不止是一个表情,更是从内到外的一种心态的折射,我们看到很多开心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多半是淡定开心的。不管遇到了多大的事,尝试去微笑吧,哪怕只是勉强的、被迫的,哪怕只是嘴角边挤了那么一小点笑容,也是尝试打开心灵的第一步。当你学会并坚持微笑时,你会发现,总有一天内心真的春暖花开了。

寻找自己的快乐哲学

微笑仅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一种情绪调节,真正要让自己笑起来,必须是来自内在的状态,并在较长时期形成一种稳定的处事风格和人生哲学。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是特别善于调节情绪的典范,他调节情绪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喜喜”,意思是只记住有趣的事,不去回忆那些苦事,也不去无端发愁。正是这种“喜喜”哲学,让他不自怨自艾、不自寻烦恼,心灵安静地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最终迎来了欢欢喜喜的快乐人生。

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快乐哲学则是“常想一二”。林清玄认为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如意或不如意,并不决定于人生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所谓“一二”“八九”,就是指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占了生命的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快乐、欣慰的事,如果我们要过快乐的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为八九成不如意之事而纠结了。

无论于光远的“喜喜哲学”,还是林清玄的“常想一二”哲学,都是管理情绪、使人生幸福的法宝。有了这样的“哲学”指导,不管人生呈给他们什么样的磨难,他们都能随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乐观、坦然地去面对。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也有自己独创的快乐哲学呢?是否也能教给孩子一些让自己快乐的哲学呢?

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就是这么一种乐观看待问题的态度。这种态度与一个人的学历、财富无关,而与他从小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有关,当我们从小培养起孩子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他自然能平衡、化解很多事情,保持愉快的心情,处理好与自我的关系;同时也能看开、看淡很多事情,保持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如果他还有一点更高的追求,那么还可以用自己这种乐观、积极去影响更多的人,创造更多价值。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管理,我们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因为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3

是的,我们不否认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情绪,并且始终要表现出来,平和、安静的情绪让人享受完美生活的舒畅,而暴躁、激动的情绪使人受尽折磨和煎熬。所以,身为父母,无论孩子是天资过人还是平凡无奇,都要使他们获得正常合理的情绪发展,培养他们优良的情绪和态度,以奠定未来发展的可靠基础。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优良情绪呢?

避免引起剧烈情绪的刺激

这样一些做法能避免孩子情绪激动:尽量取消不必要的约束和限制,过分的“家长命令”常会引起愤怒和反抗的情绪,相反,我们应充分提供自由嬉戏和想像的空间。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前后矛盾,以免孩子束手无策;在公众场合不要责骂孩子,以免伤害他的自尊,引起反抗或躲避。此外,恐惧也是一种负面心理,会诱发孩子的激烈情绪,所以父母不该暗示孩子,使他惧怕。比如当雷电交时,不要说“当心雷公劈死你”之类的话,而是自然地牵着孩子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利用交替反应

交替反应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比如,孩子在失败时会感到愤怒难忍,父母就应该以另一件成功的事情唤起他曾有的愉快经验,用来转移他的恼怒的情绪。这就是典型的交替反应。另外,也可使用直接交替法,即每逢孩子害怕或引起强烈害怕情绪反应的时候,便立刻给予他喜爱的东西,用来转移他惧怕的心情。

管住大人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意味着,家庭各位成员之间的感情要保持和睦,父母亲要以身作则,粗暴或不逊的行为言词必须避免。当孩子出现惊慌反应时,大人须保持镇定,做出泰然自若的样子,不要大惊小怪地给孩子不良暗示;当孩子大发脾气时,成人的态度要镇定诚恳,使孩子心悦诚服,切不可跟孩子据理力争。

教授正确的情绪控制法

避免接触法――避开使孩子惧怕、引起负面情绪的东西。

语言解释法――以教导、解说方式谈谈某物的好处或坏处,如怕上学,不妨谈谈上学的好处;常发脾气,不妨告之发脾气的坏处。

等级适应法――和惧怕的事物慢慢接触,习以为常;暴躁的脾气一步步改正。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4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曾把情商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认识自身的情绪,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管理。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心理素质。情商是一种准确察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一种接近并产生感情,以促进思维的能力,一种调节情绪,以帮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人都有五彩缤纷的情绪世界,释放积极情绪和调控消极情绪,能保持生命健康成长,激励自己踏上成功的人生之路。下面本人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情商。

1认识自我,形成自发性

学生认识了自己,就能够在人生中展现出应有的丰采,认识了自我,就成功了一半,认识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自我心像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如果学生的自我心像是一个低能者,他就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块屏幕上,经常看到一个无所作为,不受人重视的平庸小人物。反之,他将成为有所作为的大人物。

一个情商高的孩子,懂得自动自发,自动做事,自动读书,自动做功课……,因此,就算他们的智商不比别人高,但成绩也可以比别人好。在学习上,自发性地提升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学生的心态是要和人竞争,他们会想:“他要努力,因为他要比小聪好,为什么小聪各个方面却比他好?”如此,他是在跟小聪竞争,他在以小聪为目标,就算能做到,最多是和小聪一样好,而不会比小聪好。反之,如果他是自发性的,他想:“是,小聪不错,他要向小聪学习,他要看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反而,他会无限量地发挥,就算他不可以,他不会对小聪存在歧见,不会因此讨厌小聪;小聪不会觉得他在跟自己竞争,心态上完全不一样,也就是说,他的人际关系,也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认识自己的情绪,形成自发性(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发展、提高情商的必要条件。

2管理自我,增强抗挫力

人的情绪表现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遇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或低落消沉,或火冒三丈,或愤愤不平,或心烦气燥,种种劣质情绪都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运用各种情绪管理技巧,灵活的调控自己的情绪,舒解矛盾,保证情绪的稳定和行为的积极,增强抗挫折能力。

2.1学会制怒

与其一天到晚怨天怨地说自己多么不幸福,不如借由改变自己的情绪来改变命运,没有人天生注定是不幸福的,除非你自己关起心门,拒绝幸福之神来访,为了避免陷入愤怒之中,只有运用情绪智力才能实现。退后一步,先向对方认错、缓解了交往中的紧张气氛,协调了双方的情感,因而有了成功沟通,在此,情商的作用不言而喻。

2.2学会弯曲

在逆境中,人的情绪会极端消沉、高情商者能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自己拯救自己。人生之路,尤其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没有宽阔的大门,所有的门都是需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面对羞辱、冷静与安祥。许多人因缺少自我控制,不冷静沉着,情绪因为毫无节制而躁动不安,因不加控制而浮沉波动,因而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只有冷静的人,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2.3集中精力

什么是不利于学生提高情商呢?答案是一切浪费精力的事物。他们已经习惯于意识不到精力的消耗,精力是微妙的,但也可以体会到明显的变化,比如听到好消息时,肾上腺素会激增,而听到坏消息时,会感到精疲力竭。他们通常不会留意精力细微地消耗,比如与一个消极人的相处,在桌上到处找一张试卷等等。生活中有哪些缓慢消耗精力的事情?例如小慧房间的墙角放着一堆书,每次看到它,她都会想可能有人会被绊倒。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它分散了她的精力,有时和朋友相处也是如此--相互吸取和给予精力--但有些是精力的吸血鬼,她们只会吸取他的精力。这时有两个选择,一是正视这个问题,建立心理界限继续与他们谨慎交往;另一个是减少与这种人交往。的确,学生需要去除缓慢地浪费精力的东西,解脱出来以集中精力提高他们的情商。

3自我激励,提高克制力

自我激励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实现预期目标。

情商的提出者戈尔曼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研究者请来了一批小孩,把他们带进房间,告诉他们“这里有棉花糖,你们可以马上吃,但如果你们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才吃,你们可以得到双份棉花糖”。他说完走了。有些孩子看他一走,便急不可待,拿起棉花糖,往口里塞;另一些孩子,等了几分钟,便不再等;也把棉花糖吃了,剩下的孩子,决心等研究者回来。这项实验的结果是,那些有耐心等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适应环境,比较讨人欢心,比较敢冒险,比较有信心,比较可靠,那些要满足眼前欲望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克制自己,他们的情商比较低,长大后,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低。上述的例子启发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自我激励和克制力教育,能够自我激励、积极热情地投入,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更有效率,更有成效,更容易取得杰出成就。

学榜样的年代对于学生来说高尚而又疏远,于是,学生学榜样的热忱在和榜样的距离中渐渐熄灭了,因为他们自己知道,也许一生都成不了大英雄。是的,他不能成为大英雄,但他可以成为一个快乐的常人,比如他的同学小王精力充沛、大方、聪明、有趣、成绩优异等,把小王作为他的榜样,小王所能做的他也可以,但他们的风格迥异,他不可能以小王的方式完成小王所做的事,但他会模仿小王做的一些事,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从小王身上总能看到从来没察觉到的自我潜能。在周围的人中找出他学习的榜样,他会在追赶学习他们的过程中自然提高自己的情商。

4理解他人,培养同理心

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提升情商,包括搞好人际关系,要搞好人际关系,应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感觉别人的感受。很多严而不慈的父母和老师,都缺乏同理心,他们关心孩子有没有吃饭、冲凉、读书,会监督孩子,但孩子不会感受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只感受到家庭和学习的压力。反之,严和慈的父母和老师,通常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只问孩子到底读书了没有,也会用时间和孩子沟通、说话。只要父母每个星期肯定有一段时间和孩子沟通,孩子在感情和情绪上发生问题时,他会想:“下星期,当他与爸爸妈妈一起时,他一定要告诉他们”。反之,如果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跟他在一起,他根本没有准备要跟父母交流,即使父母突然出现,他也不会告诉父母。此外,他们跟人说话,吵架,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交流。他们在跟人沟通时,没有办法控制别人怎么想,怎么感觉,没有办法预知别人的行为。但是,他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用这种自制力影响和感染别人的行为和情绪。例如,当一位学生犯错请到办公室时,如果老师忙着批评教育,他可能听不进,甚至会越讲越生气;如果老师表现出同理心,让他知道老师在倾听他说话,他犯错误是有原因的,是可原谅的,让他的心平静下来,这时指出他的错误,他就会诚恳接受,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可见,学会理解他人,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是提高学生情商的重要方法。

5善于合作,强化群体意识

现在的学生比较自我,为别人考虑的少,这个缺点也限制于他们统揽全局,为大局着想的能力。区分对方所说、所做及自己对此的反应与判断,避免误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学会就事论事的处理问题原则,敢于坚持自己的要求,对他人既不怒形于色,也不苟且屈从;学习合作的艺术,学会巧妙调停冲突,诚恳谈判及必要妥协等。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5

关键词:幼师生情绪智力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幼师专业部分教师普遍反映,有一定数量的幼师生明显存在着人格偏差、处事缺陷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有关心理调查也表明,有50%的幼师生有较强的自卑感,表现出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消极情绪,缺乏自我意识,做事容易遇难而退。幼师生大多是女生,她们情感细腻,处事敏感,不善与人合作,缺乏良好的伙伴关系。

同时,在近年的幼师生实习中,实习单位反映实习生缺少社交技能,不善于与人交往;进入陌生环境后,将自己包裹起来,不愿意发表意见或观点;心理素质差,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急需大量合格幼教师资的形势下,加强对幼师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情绪智力的有关理论和内涵

人们对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在人类行为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了解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曾说,生气谁都会,但什么时候对什么人生气,生气到什么程度,这是很难学会的。20世纪20年代之前,心理学一直将情绪和智力作为两个领域进行研究。桑代克(e·Lthorndike)提出“社会智力”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智力可以分为社会智力、具体智力,其中社会智力是指理解和管理各类人际关系,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此,人们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初见端倪。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提出,情绪智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处理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戈尔曼同时也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传统智力的影响只占到了20%,而其余大部分则归功于情绪智力。[1]情绪和智力都是多元化的,那种把情绪和智力绝对分离开的做法是不符合实际的。[2]

美国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于1990年共同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后,情绪智力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开来。[3]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概念的最佳界定,目前普遍公认的是沙洛维(peterSalovey)教授和梅耶(D.mayer)教授1997年界定的“精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接近或产生促进思维的情绪的能力;理解情绪和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情绪智力强调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理解,以及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其具体过程包括四个部分——认知和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动机、兴趣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心理动力;坚强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4]

三、幼师生情绪智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校教育制度长期缺乏情绪智力培养。

情绪智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情绪的理性控制,有助于思维发展,从而使具有较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个体更易在各个领域达成目标,取得成功。[5]当然,情绪智力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有从低而高的先后次序。而学生正处于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情绪智力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很大。

在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中,中小学广大教师一味追求知识的传授,追求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尽管有些学科如政治课、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有时会涉及情感和态度问题,但是对学生情感分析、训练和评价等不够系统,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多数幼师生在入校前受父母的照顾、宠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进入幼师后她们往往因一些小事办不好而灰心丧气。进入幼师后,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难以适应;一些技能课,如音乐、舞蹈、美术等,有的同学因自己在这些方面缺乏天赋而产生自卑。幼儿教师专业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批评多关心少,责备多鼓励少,与学生沟通不够,造成学生心里苦闷、烦恼。受传统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师范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方法不够恰当,在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还是一片空白。

(二)家庭教育忽视情绪智力培养。

如今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孩子会走路时就开始不惜重金让孩子奔走于各类文化技能辅导班、培训班,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和在学校比赛中的名次,能考上什么学校,却往往忽视了情绪智力的培养。迄今为止,许多家长也未能正确认识情绪智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三)幼师生特定的年龄和女性群体特点需要加强情绪智力培养。

从年龄特点看,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正处于走向人生独立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也是情绪发展上极艰难的时期。幼师女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混乱、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问题,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沟通技巧欠缺,不能做到以诚相交,不善于倾听,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幼儿师范学校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大多是女生。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环境下,女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得非常独特。主要体现在小团体存在显著,人际关系不是很稳定,一部分学生和家人的关系很紧张。幼师生特定的年龄和女性群体特点需要加强情绪智力培养。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6

关键词:情商形成因素年龄段

一个人的成功,光有智商是不够的,心理学家一经认识了这一点就对应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情商。情商,即情感商数。情商一经提出,立刻吸引了众多心理学家、教育者甚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重视。

那么,情商能够培养吗?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人?下面我们通过探讨情商的内涵与情商的形成过程来展开思考。

情商的内涵

丹尼尔・戈尔曼教授把情商概括为五大能力:一是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控制不住;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它能使人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爆发新的活力;四是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与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形成

从情商的内涵看,情商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在人的文化培养、素质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此外,我们应有一个共识:情商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情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逐渐形成的。

以上为出发点,我们发现影响情商的形成,除遗传外还有三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还可细分为工作环境与社会大环境)。

1.家庭环境对孩子情商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性格萌发时的第一场所,是情商形成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引路人,父母(包括身边的人,特指看孩子的人)的言传身教极为关键。俗话说“啥大人啥孩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母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呢?一是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二是不娇惯、不放纵、不偏袒孩子,在孩子犯错时要及时教育。三是提供良好、公正、和睦的家庭环境。四是多给孩子提供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五、家长应注意与别人的交流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待工作的态度,这些都会被孩子点点滴滴记在心里,并模仿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

2.学校教育对学生情商形成的影响

至受教年龄,学校之学风,教师之教风,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关乎一生。学校教育应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以德育为核心的情商培养工作。具体包括:

(1)有统一的德育培养远景和德育培养计划,此外,还应对个别学生、特殊现象作专题研讨。

(2)构建情感课堂教学模式,使每一个教师都参与到培养学生情商的行动中来,明确教书与育人并重、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基于各科特点,从导入新课,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班会课等等展开对学生情商的有意识培养。

(3)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各种活动,必先预设德育目标,并高调宣扬,使教师与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4)开展“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小世界,世界大校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在校园中发生的事情,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非常有用”。

(5)重视“乐观教育”,开展“挫折教育”。

3.工作环境对社会人情商形成的影响

进入社会,同事朋友的经历都影响着我们的性格行为及情商完善。

社会与学校不同,社会比学校更加复杂,人与人之间关系极为微妙,我们应该自觉培养怎样的情商呢?

首先是要有事业心。事业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家庭的幸福,人际关系的和谐。个人应努力工作,并忍受工作所带来的不顺利。

其次,坚持沟通与交流。在单位,与领导交流,与同事交流;在家庭,与老人交流,与妻子交流,与孩子交流。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能够理顺关系,和谐你我。

再次,有一颗平常心。名利二字,苦人无数,身在社会,明白诸事于我,顺其自然的道理。

4.社会大环境对社会人情商形成的影响

警惕酱缸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有黄线有红线,事事分明。

要培养出高情商的人,须知晓影响人情商形成的几个年龄段,分别是:0至10岁注重家庭教育,8至25岁注重学校教育,16岁至老注重社会教育。

各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段是有交叉的,需要我们充分理解情商形成的复杂性,在一些阶段应将各种因素通盘考虑。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7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成器。要想将孩子雕琢成器,培养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一、自我管理能力是非智力的核心

学校里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家长跟救火似的风风火火地跑到学校给学生送书、送忘在家里的作业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学习好,家里活儿一点都不用你干。但家长细心的照顾往往换来的是困惑与烦恼:为什么自己这么精心照顾孩子,他反而会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自制力差,学习动机不强,做事依赖他人,不懂得心疼父母……这些其实都是自我管理能力差的表现。

“自我管理”能力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大多数成功人士都具备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懂得自控、坚持不懈、忍耐挫折,做事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能照顾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体谅他人的喜怒哀乐……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并具备担当责任的能力。

二、诊断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孩子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其成因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溺爱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自理能力差。父母的迁就和宠爱,养成孩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其二,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训练成听话的孩子,老师家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导致内动力不断消退,独立思想逐渐丧失。其三,由于长期经受挫折,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以及自信心。

三、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几条建议

1.健康的爱把责任还给孩子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看待,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这正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关键期。父母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动机,保护其自我管理的愿望。凡事让孩子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让孩子在生活、学习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2.在家庭中分清责任

生活即教育,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与孩子分清责任。做作业是他的责任,穿衣、梳洗、收拾房间等生活自理方面也是他的责任,招待自己的朋友、按时回家、安排好自己的休闲时间等这些责任家长要和孩子分清楚,决不越俎代庖。责任分工容易给孩子创造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使学生体验自我管理的乐趣与自豪感。这些感受都会变成好的品质迁移到学习中去。特别是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也不要替孩子承担责任。有的家长一听孩子在学校犯错误了,就赶紧给孩子“找折”、护短,其实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家长要让孩子在错误中学到人生的智慧。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支持、引导、建议、陪伴。帮助孩子面对挫折、困难时的沮丧情绪,引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建议孩子在做决定的时候考虑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及后果,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难关。

3.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务劳动

孩子需在生活的各层面体会到“自理”的满足与快乐。有这样一份6~12岁孩子的家务清单:叠被铺床、照顾宠物、参照简易食谱做饭、帮忙清扫院子……参与家务劳动将使孩子学会简单的统筹法,做事的计划性能够帮助他提高学习效果。做家务还可以帮助孩子体验与长辈休戚与共的感受,便孩子了解及体察父母的情绪变化。

4.培养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

学习成绩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体现。家长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包括:(1)让孩子自己学会收拾和整理学习用具。每天在开始做作业之前,要先清理书桌,并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我要开始学习了。学习结束后,也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收拾好书包、书桌。(2)让孩子养成做作业时认真读题、复查的习惯。有能力的家长可以协助老师培养孩子记忆、阅读、复习等各种学习策略。(3)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鼓励孩子思考:一个星期的学习生活规律是什么样的,通常在什么时候有什么作业,每天的几项作业怎样安排,分出轻重缓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当孩子遇到不会的作业时,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实在不会的可以留到学校让孩子去问老师,因为知识性的问题应该由老师来解决,而习惯则需要家长帮助培养。

5.为孩子创造训练自我管理的机会

让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组织家庭自助游或者参加家务劳动等,使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玉不琢不成器。家长要给予孩子健康的爱,教会孩子自我管理。让他们能够在困境中百折不挠,在安逸中奋发图强,在激流中能担大任。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软环境”“潜环境”“大环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认知、思想、道德、心理等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各种心理矛盾错综复杂,迫切需要教育引导。因此,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生活和学习环境和心理特征,我认为健康民主的家庭“软环境”、和谐鲜活的学校“潜环境”、主动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是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学会自我调控、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三个条件。

一、健康民主的家庭“软环境”是职业学校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础。

1.努力营造健康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过程中,家庭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家庭“软环境”,主要是指温馨、健康、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环境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心理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和睦、开明、平等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都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庭教育不够、方法不当、家庭成员行为不良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据调查,92%的品学双差的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86%的违法犯罪青少年与不当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家庭影响有关。因此,对于一些贫困家庭、富裕家庭及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教师应倾注更多的精力,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

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是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孩子虽经努力还是无法实现,对家长的负罪感会进一步导致情绪的压抑而影响学习效率。也有少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也低,从而影响孩子在职校阶段的潜能发展。因此,学校应开设“家长学校”,要求家长学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从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特点出发,对孩子进行耐心的疏导,帮助孩子学会调整情绪,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质。家长特别要引导孩子做到爱自己、爱他人、爱事业、爱自然,使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应“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耐心启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孩子心悦诚服地调整情绪,改正错误。总之,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学习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新型家庭关系,使家庭真正成为学生心理保健的“绿色家园”。

二、和谐鲜活的学校“潜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学校“潜环境”,一是指能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环境,二是指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转化、发展学生的心理氛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校环境、教育水平、校风校纪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谐鲜活的学校“潜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

1.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树立信心,开发潜能。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上体会更多的是考试的失败和挫折,行为习惯较差,纪律观念淡漠,自控能力不强,受到的是老师、家长的批评、指责。要使他们健康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感受成功的快乐中发展自己的潜在能力。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把握,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平时的测试应由易到难,在专业技能方面可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比赛,奖项力求多,让学生在获奖的喜悦中再新高。

2.让学生在鲜活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学校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与课堂教学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不同,其教育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校园文化的熏陶给予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情景感染,健康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十分有利。

三、主动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是职业学校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时期,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人们具备更为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主动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

1.以“三自”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自我教育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它是以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教育,是人的意识能动性和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实践内化为意识,意识指向自我,控制和调节自我,使之更正确、更积极地反映并作用于客观现实的过程。学校可通过德育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青年业余党校等多种途径,使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学会自控,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逐步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并使自己的性格不断完善。

(2)自我管理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常规管理工作,它是作为主体在逐渐掌握管理条件,并把外在的管理条件内化为自我约束的内在根据时,对自己进行的一种管理。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负责、学会创造、学会交往,综合能力素质不断提高。

(3)自我服务就是要求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干。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公益活动、学校食堂值周劳动、家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初步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具备现代人的情绪品格。

2.在与时代合拍的开放式教育中,学生主动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校应注重与时代合拍的开放式教育,例如: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拓展心灵的空间,在创业教育中指导学生将创业教育与实习基地、生产、经营、销售等相结合,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尝试,感受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环境”,在经受挫折的同时,培养吃苦耐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磨练创业意志,提高耐挫能力,使学生在开放式的教育中主动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点面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地展开,逐步形成以家庭疏导为基础,以课堂渗透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龙头,各专业心理辅导站为枢纽,辐射到各班级,由班主任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工作网络。

参考文献:

[1]职教通讯.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9

【关键词】父母元情绪理念

一、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父母元情绪理念指父母对自我或其子女情绪行为的一种认知态度和情绪反应特征,即父母对自我或其子女情绪的反应、认知、理解和评估。台湾学者叶光辉对它下的定义是:父母元情绪理念是父母对于自己或孩童的情绪表现时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及理念,是一组对儿童负面情绪行为的稳定认知及反应行为组型。

二、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和维度

根据父母对儿童情绪行为的不同诠释架构,可以把父母元绪理念分成不同的维度。Gottman等人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划分为情绪教导型、情绪摒除型和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叶光辉通过察觉面、接受面、沟通面、原因面、处理面、教导性等六个向度来评估父母元情绪理念并将其区分为教导型、不干涉型、摒除型、失控型四种主要类型[1]。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应是关注的,也能接受并尊重其各式情绪反应,一旦发现孩子心情不好或有情绪困扰问题时,会主动且体贴的和孩子讨论其情绪发生的原因,并会安抚与引导孩子如何处理不喜欢的情绪反应,帮助孩子正确了解情绪感受,与孩子共同解决情绪问题。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认为孩子的消极情绪是有害的,因此会批评其各式的消极情绪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心情不好或有情绪困扰问题时,总觉得它们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所以会很专制固执的要求孩子赶快去除它们,否则会给予必要的禁制或处罚,因此其教导如何处理不喜欢的情绪反应方式常是要求尽快摒除它们。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难以调节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常会引发自己的神经质反应,甚至造成自己出现失控的行为。因此排斥与孩子讨论消极情绪发生的原因,并且认为孩子的消极情绪以及自己的失控行为都是莫名其妙的,也时常懊悔自己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更不知该如何教导孩子处理这些不喜欢的情绪状态。情绪不干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呈现不在意的态度,因此会放任孩子各式情绪表现。孩子一旦出现心情不好或有情绪困扰问题时,由于视情绪为无物,因此对于孩子要求讨论情绪相关问题时,常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也认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是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原因值得讨论的,所以对于如何处理不喜欢的情绪反应是忽视的,通常认为顺其自然是教导孩子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

三、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培养母亲与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和行为调节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

台湾蒋雅琳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同的预测力[2]。台湾邱雅沂以高一高二的学生为被试研究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在母亲元情绪理念、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忧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中介效果[3]。

持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儿童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并能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良好调节;具有较稳定的情绪、较少的心理困扰、较好的专注力和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生活中表现出独立、直爽、协作、亲切、亲社会性并有较强的创造力;在学业上表现较好并且有着积极的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身体较健康。持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父母,经常以处罚的方式来回应孩子的负向情绪,不但会提高孩子负向情绪的强度,也不利于孩子的社会能力,尤其孩子日后在面对他人负向情绪时,也会采取同样激烈的情绪反应与处理方式,容易被情绪高度激发,却因无法发泄或不知如何处理高涨的情绪而导致注意力专注和抑制控制的不佳,且常伴随焦虑和冲动行为的出现。持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父母对孩子负向情绪的不接受,导致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表现较差,容易受负向情绪的干扰而分心。这类父母会对孩童注意力专注和抑制控制的表现产生负向影响。持情绪不干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父母面对孩童情绪时,给予幼儿的指导信息多为模糊不清、不明确的,因而容易产生不一致的教养和过度松懈。孩子在同伴交往中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在行动上表现出冲动、好强,常出现攻击行为并时常感受到消极情绪。

四、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相关研究

Gottman等人早期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孩子的学业成就、同伴关系与健康有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会间接经由孩子的生理调节,影响孩子以后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影响孩子在儿童中期时的同伴关系、学业成就与身体健康。

蒋雅琳的研究也发现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不同的预测力,进一步证明了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黄梅琪采用质性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分析得出儿童的情绪处理方式主要来自于对自己父母的学习和模仿,如果父母能建构积极的父母元情绪理念,则子女的情绪适应能力会更加健康。

父母元情绪理念来自于亲子互动经验中对幼儿情绪的观念、行为等反应模式,主要关注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应行为。亲子互动关系中有大量的情绪反应,儿童根据父母所释放出来的情绪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父母元情绪理念对于培养童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情绪和行为调节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健康发展都非常重要,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王铮(1991.3-),女,汉族,河北保定人,为2014级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叶光辉,郑欣佩,杨永瑞.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J].中华心理学刊,2004,(2):181-195.

[2]蒋雅琳,父母后设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D].台南大学,2005:50-53.

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篇10

我班两教一保,保育老师是有着丰富保育经验、对幼儿关怀备至、深受家长。班里新入园的幼儿29人,其中女孩13人,男孩16人,仅有2名幼儿父母是单职工。有些老人送孩子入园后,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后,人久久不愿离开,幼儿甚至以各种借口中途来接孩子,在门外、窗外、四处张望。常常惹得孩子哭闹不止。郑成宇、赵元亨、徐明皓3人是上学期来过的幼儿,因为年龄小、入园时间短所以在本年度仍留在小班,家长也较为合作,幼儿表现较为活泼、开朗。而且很愿意上幼儿园。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计划实施如下工作:

一、将稳定幼儿情绪作为工作重点。

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入园前还生活在熟悉温暖的家庭中,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而到幼儿园后,而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及素不相识的保教人员,一切都难以接受,幼儿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惶恐、不安,害怕,甚至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稍不如意就会发脾气,哇哇大哭,所以我们将怎样才能使刚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作为新生入园工作的重点,争取尽快使幼儿适应新环境,稳定情绪。可采取:

1、用新颖的玩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幼儿。

2、对哭闹不休,家长难以放下的幼儿,老师将幼儿抱下来,用亲切的态度对他进行安慰,或多搂搂、哄一哄,看有趣的动画等方式来淡化幼儿对家人的依恋,和焦虑情绪。

3、尽快熟悉幼儿姓名,可亲切称呼其乳名。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亲近。逐渐将依恋情绪转移为对老师的亲近。

二、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接待家长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对所带物品仔细认真交接,幼儿入园时,一般每个家长都对幼儿在家的情况作一些交待,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耐心热情,根据不同幼儿的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家长的嘱托,要认真听取;对有病幼儿带来的药物,要标记幼儿的姓名、药名、服药时间和服药量,按时给幼儿服用。经常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尊重家长对我班保教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离园时,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适当组织活动,消除幼儿因等待家长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家访、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等,共同沟通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了解,家园的工作目标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孩子的进步。宽容、理解、真诚、将沟通作为处理家长工作的基本方针。家园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孩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认识,这样可以让我们与家长的合作变得轻松而愉快。家长们也会由此而放心送下孩子就离开的。

三、细心照顾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孩子大多数是孩子都是老人带大的,并且由老人负责接送,隔辈抚养的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相当之差,依赖性较强,入园情绪很不稳定,照顾年龄小的幼儿入厕,新入园的幼儿,因环境的改变,大、小便可能会出现异常。老师会有足够的耐心,主动接近幼儿,帮助、教会幼儿穿脱衣裤,协助其入厕,消除其恐惧感,让幼儿尽早适应幼儿园生活,教幼儿掌握正确大小便的姿势,和家长配合,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

2、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入园的幼儿,在家大部分是家长喂饭,有的还养成了边吃边玩的习惯,我们要逐步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观察幼儿进餐情况,及时处理幼儿进餐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观察初步掌握每个幼儿的饭量大小,在以后的进餐中做到心中有数,对不愿进餐的幼儿要进行检查询问,调查其原因并给予解决,注意纠正有不良习惯,培养幼儿文明进餐的习惯。家园共育,使幼儿健康成长组织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不平凡而琐碎的,然而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正是通过这些平凡琐碎的活动环节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家长配合,在对幼儿进行保育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教育,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3、建立合理的常规,保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运用常规对幼儿日常生活环节进行组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我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常规管理幼儿生活时注意:

a)、悉心照料幼儿生活,必须与积极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相结。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水平,对其生活给予悉心照料是完全必要的,但悉心照料绝不等于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我会指导并鼓励幼儿自己去完成,发现幼儿有困难,应耐心地结合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幼儿学会。只有这样,保教结合,做到养中有教、较重有养、教养并重。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