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4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1

“美丽乡村”,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乡村建设提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指向性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新型农村,促进农村发展与繁荣。具体要求就是对村庄的生态环境、文化风尚、生活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长远发展,保障民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乡村特色风景及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科学谋划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使得乡村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一、“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趋势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将会朝着创新性、特色性、专项性、生态性的方向发展。创新性和特色性是指在此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要注重对新资源的开发,并打造地方特色;专项性要求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专项研究和发展;最后在进行旅游发展时,必须要注重生态型开发,保证乡村环境的稳定。所以说,面对“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遵循合理的开发原则,坚持创新开发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打造全新的乡村旅游。

二、“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足

对于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者在开发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和其他旅游资源开发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所以就只是一味地进行大面积的开发,并没有根据乡村旅游的特征进行一个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开发计划。且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导致乡村旅游开发不深入,且还存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例如,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且不符合“美丽乡村”的理念和发展背景。

(二)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还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雷同,缺乏创新的问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大部分的开发只是简单地对资源直接利用,这对游客的吸引力只是一时,而不能发挥长久的经济效益。从乡村旅游的实际发展情况看,旅游资源并不是非常丰富,甚至存在旅游资源单一、种类较少的现象,而且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对原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外,并没有对旅游的衍生品进行开发,这就是开发过程中的失误。因为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资源本来就很缺乏,如果不加大对旅游衍生品的开发,就没有任何旅游的特色。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并没有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性设计,只是模仿一些旅游景区出售一些木制品、钥匙吊坠、明信片等。很显然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旅游景点的特色,且也没有对这些旅游产品加入更多的附加值。这种忽视创新性的做法对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任何帮助。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比较单一,参与性不足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因为在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种类较少,资源匮乏,例如仅仅有一些风景独特的地区,这就对乡村资源的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开发出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其次,在目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对旅游资源进行单一开发,而没有结合当地的一些著名景点进行联合开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地区旅游方式单一,不能与其他的旅游方式良好融合,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外,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只是一味地采取参观、展览的方式,这样往往只适合一些家庭的度假活动,根本不能广泛吸引游客、为乡村旅游带来良好收益、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改造。

(四)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具体的经营方式存在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首先,在乡村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经营计划,只是简单地进行开发和经营,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旅游资源的过度消费和一些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除此之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人员,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旅游接待培训,这样就使得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能力较差,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所以必须要采取措施,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经营粗放、服务接待能力差的问题。

(五)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效益低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还受乡村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影响,致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乡村旅游之所以知名度不高,首先,宣传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并没有对宣传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采用一些原始的印发宣传页的方式,这种方式较为落后,且影响范围小,不能辐射很大的市场。此外,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且受经济条件制约,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旅客还是喜欢去一些具有独特体验的景点消费,这也造成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效益低下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对于“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得资源可以循环使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二)旅游者需求理论

在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必须坚持和运用旅游者需求理论,只有这样才是可以创造效益。旅游者需求理论,就是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喜好,然后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如果只是一味地开发,不进行旅游者需求理论的研究,就会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三)文化营销理论

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市场调查,通过调查,将大众对乡村旅游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再根据调查的数据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宣传,进行合理定位,这就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运用。所以说,通过采用市场营销理论,可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四、“美丽乡村”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来说,乡村旅游产业不是简单消耗自然、人文资源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利用生态、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保护生态、人文资源的双向促进的特殊形式。因此,要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要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规划,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开发计划,重视环境影响评价和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将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人文历史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

(二)加强对创新型产品的开发

在乡村旅游创新型产品开发方面,要不断结合时代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例如,在某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就采用了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的开发方式,依托地理环境,积极开发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石耳、笋尖、竹荪、茶树菇、熏笋等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开发时,可以采取类似的方式,如在有名人故居的乡村旅游开发中,出售一些带有名人故居标志性的笔记本或带有名言的明信片等,使乡村旅游开发与大众旅游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进程中,以创新性为导向,开发出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三)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多种类型开发

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还要注意将多种类型旅游进行综合开发。例如,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开发一些具备红色资源的村庄,宣传革命烈士牺牲的红色战役,将这些战役打造成实地模仿的游戏形式,让人们可以亲自加入战斗,体会到当时战场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可以将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真正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地区的旅游优势,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廊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四)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科学经营

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各个景区都独自经营,没有实现强强联合,其结果是发展相对缓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对旅游路线的开发,将各个景点联系起来,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实现旅游的一站式服务。这样既能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能更好地进行统一管理。旅游产业要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乡村应在保障现有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鼓励旅游业投资的价格、税收和建设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形成政策合力。除此之外,在科学经营的基础之上,还要提高接待与服务水平,引进专业的接待和服务人员,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宣传,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度

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来说,必须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乡村的多数旅游景点还缺乏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对游客形成吸引力,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一是旅游形象设计,全面准确地表达乡村“自然美”为特色的旅游总体形象。二是营销策略,以“生态美”“风景美”为基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三是利用广告策划、新闻公关宣传、节庆活动推广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努力塑造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结语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2

关键词:文化创意;乡村旅游;模式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0日

一、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概述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苏州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却发展迅猛,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截至2014年底,苏州共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34个(其中,四星级24个,三星级10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4个,常熟蒋巷乡村旅游景区(4a景区)、太仓现代农业园(4a景区)、张家港常阴沙农业旅游区(3a景区)和张家港市梁丰生态园(3a景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不少问题,急需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是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强调产品的差异性、突出产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来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目前发展态势良好,用文化创意理念来指导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苏州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整合和延伸,能够使旅游者由“看风景”转变为“品文化”,在享受乡村安静清新生态环境的同时,学习并体验乡村的民风、习俗、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只有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旅游者为了满足求新、求知、求异、求悦的心理需要,去往异地感受异域文化的过程。苏州乡村旅游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一些缺陷,如乡村的改造趋于城市化,商业气息较浓;民俗文化的展现流于表面,徒有形式不得内涵;旅游产品层次较低,仅停留于餐饮、住宿、采摘、垂钓等物质层面,造成产品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其主要原因在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缺少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的渗入。乡村旅游想要创新发展,文化是基础,把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意识和理念,代表了新鲜、特别和独一无二。创意不仅能够创造新事物,还能够改造旧事物,赋予它新的生命。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到现阶段,已经逐渐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从追求物质享受向精神体验转变,他们希望经由旅游的过程创造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然而传统的开发模式过于肤浅,无法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只有用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去创新改造,才能实现苏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让旅游者不仅能看,还能感受和品味,实现与时代接轨的目标。

三、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融合,以文化为平台,用创意来改造乡村旅游,就形成了创意乡村旅游,这样的模式可以延展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使其从单一的链条结构,扩展成“铰链式”发展,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助于旅游目的地个性鲜明地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意乡村旅游还注重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图1)

(一)政府大力支持,培养引进先进的人力资本。创意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发挥政府的决策优势。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和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乡村旅游地村民的实际情况,制定乡村创意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村民的创新意识和旅游管理能力。既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下乡送培训,也可以送村民到国内外的高等旅游院校进修,还可以组织村民到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点,学习交流先进的经验。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氛围,鼓励多方参与。创意来源于文化,只有自由愉悦的文化氛围,才能给创意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出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除了营造良好的创意氛围,还应该鼓励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创意开发中,可以利用比赛的形式和征集创意的方法,寻找最好的点子。既可以采纳国内外文化创意公司的科学策划,也可以采纳乡村旅游者或村民的经验之谈,既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打造和谐的氛围,又提升了村民的素质,是一种科学的创意营销方式。

(三)稳定经济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促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企业和村民都能在乡村旅游的创新开发中获得利益,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苏州市共有建设项目115个,总投资1,118.1亿元。政府财政、金融贷款、社会资本已成为苏州旅游项目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中乡村旅游项目的资助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2014年,苏州市共有22个旅游项目得到省旅游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引导资金总额达1,530万元,其中乡村旅游类项目10个,资金400万元。此外,苏州市在推进全市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工作上精选了30多个项目上报江苏省旅游局招商指南,涵盖度假区、景区、星级乡村点、创意策划、主题酒店等多个类别和项目建设。在融资手段和渠道上更是不遗余力地为旅游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搭建平台,积极为苏州市旅游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级各类引导资金,为贴合苏州市旅游发展的项目积极争取相关土地和资金政策。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一)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切入点。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是促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可以以吴文化为基础,从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及旅游营销手段几个角度切入,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精品项目,使文化创意成果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为苏州乡村旅游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旅游景点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符合当地风俗民情的原创旅游项目,丰富乡村旅游活动。

(二)加强苏州市政府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苏州市政府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快转变苏州市政府职能,要增强服务意识,构建以自身为主体的旅游产业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管理型政府;第二,政府在政策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有所倾斜,放宽其进入市场的门槛,从政策上对产业融合发展给予指导,加大对产业融合的资金投入,提供低利息贷款来扶持其发展;第三,加强乡村创意旅游的市场监管与行业管理,丰富和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容和形式。

根据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相联系,在苏州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示范点。政府主导可以弥补市场的盲目性,政府统一规划,制定规范,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整体上给文化创意产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引导乡村旅游地的村民去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工作,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使创意乡村旅游更加“接地气”。

(三)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既懂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又懂旅游策划、管理和营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它是两者融合发展的必备因素,也直接决定了两者的融合程度。引进和培养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苏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人才的引进做出详细规划,积极引入旅游创意综合型人才;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加强了乡村旅游与旅游类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加以培养,使其成为兼具创新意识及旅游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可以以苏州文化的视角来观察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

(四)延伸产业链,跨越产业边界联动发展。产业链的延伸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横向上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双方的互融互通,提高苏州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附加值。纵向上抓住苏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通过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引导政府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文化创意提供者加快改变乡村旅游内容及形式的创新,有效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014年,苏州市旅游局联合江苏电视台《从南京出发》栏目组,整合并串联苏州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按照时令季节,编排设计精品结线路,以自驾游、亲子活动方式,组织“诗画苏州,美丽乡村”专题活动,重点举办了“荷塘月色醉、相城爱意浓”、“乐享房车露营季・趣摘树山翠冠梨”、“快乐果园、甜蜜港城”、“诗韵芦荡・如画村庄――游沙家浜、蒋巷村的n个理由”、“慢游吴江・快乐芬芳”五个专题活动,每期组织100人、30辆自驾车从南京到苏州自驾旅游,活动吸引了近百家媒体宣传报道,网络点击量超过20万人次。另外,配合江苏省乡村旅游节活动,与省交通广播F101.1合作,于9月份用一周时间,以乡村美食为由头辅以乡村景区、住宿和自驾线路的专题宣传。除此之外,还精心制作《苏州乡村旅游画册》,对全市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乐、自驾游基地等集中展示、全面介绍,既有整体简介、四季照片、乡村特色商品,也有地址、预定电话和全市乡村旅游点交通示意图,进一步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做出了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曼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5.5.

[3]朱琳.文化创意视角下河南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4]赵华,于静.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5.4.

[5]刘志勇,王伟年.论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J].企业经济,2009.8.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3

关键词:目的地品牌品牌价值来源品牌营销

一、引言

旅游目的地按照区域空间的大小,可以分为国家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型旅游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品牌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实际上它是旅游者心目中的一组无形资产,是旅游目的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形象感知,是旅游者心中被唤起的想法、情感、感觉的总和,旅游目的地品牌是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一种契约,一种对品质、品味和情感的长期承诺。

从品牌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目的地品牌的构建涉及诸多要素,比如目的地自身的核心吸引物开发、旅游接待设施、当地的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目的地产品的供给质量。但光具备上述条件和因素,不一定能使品牌资产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资产,关键看能否获得旅游者对该目的地的认同。只有目的地品牌能带给旅游者独特体验的承诺,目的地品牌才能籍此获得旅游者为这个目的地品牌消费支付溢价。

二、目的地品牌价值的来源分析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创造活动高度依赖于具有不可移动性的核心吸引物,成分挖掘和利用内部的资源,通过满足目的地外部需求或期望以吸引和招徕旅游者。基于此,我们将目的地品牌的基本价值创造活动分成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和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两大部分。

(一)内生型价值

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主要来自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禀赋两个方面。其中,自然资源禀赋又具体包括核心吸引物、区位条件两个要素,生产要素禀赋又包括接待服务设施、旅游从业人员、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管理模式和所在地的支持等。

1、核心吸引物

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是目的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是以自然、文化资源为主,以独特性和唯一性为特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类社会历史演变所所形成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大自然和祖先的馈赠。可以说,没有旅游资源就无法吸引和招徕旅游者前来,目的地拥有的独特资源是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基础和终极来源。

2、区位条件

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使得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性和交通的便利性就显得至关重要。地理区位对旅游目的地品牌而言是一种自然禀赋。当面临同一市场竞争时,离目标市场越近的目的地其竞争力越大。在目的地竞争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再独特的景观资源也可能无人问津。当然,在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地理区位并不意味着无法改变,良好的旅游交通可以弥补地理区位的不足,使其在市场角逐中得以胜出。

3、接待服务设施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完整的旅游系统,离不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接待服务设施从服务对象上分,可以分为旅游接待设施和满足当地居民的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共同构成了目的地的接待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才能满足旅游者参观游览的基本生理需要,才能将核心吸引物的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可以体验的旅游产品,从而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

4、旅游从业人员

旅游产品是一种服务型产品,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接触点”至关重要,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是目的地品牌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是决定旅游者目的地体验质量的关键,良好的旅游品质与旅游者的满意度是密切相关的,而旅游者的满意度又决定了旅游者与目的地的品牌关系。另外,管理层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开发水平和品牌管理能力,从而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

5、先进的科学技术

旅游目的地通常会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旅游的管理效率、改善旅游环境、控制接待容量、推广网络营销等。比如,张家界武陵源森林管理处引进指纹门禁系统,大大提高了“两日游一票制”的管理效率;再比如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重新布设了山上垃圾回收系统,安装了免冲生态厕所。除了技术上的创新外,在管理方式、营销策略的创新对于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可以改善现有体验,创新可以新增独特性景点、创新可以完善旅游活动的组合。

6、所在地支持

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是目的地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目的地经济水平较高意味着旅游各项设施比较健全,供水、供电、医疗等基础设施比较有保障,与旅游接待相关的旅游设施会更加齐全、旅游服务会更加好。另外,目的地的经济水平高意味着旅游景区的资金筹集能力、融资能力也较强,这些都为风景区的规划、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资源来源。与此同时,所在地社会文明程度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素质,良好的居民素质有利于目的地的生态保护以及对外来旅游者的热情友好度。

(二)外生型价值

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是目的地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所催生的全新目的地营销活动,也可以说是目的地品牌价值升华和价值创造活动虚拟化的表现。目的地品牌不仅只是目的地的名称和标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目的地的风景资源状况、旅游开发程度、旅游接待服务的水平,代表了对旅游体验品质和独特性的承诺。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牌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是指品牌在不同情境下被旅游者进行品牌辨认(BrandRecognition)和品牌回忆(BrandRecall)的强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是目的地重要的无形资产,鉴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等,旅游者只能依靠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以及其它感知来做出消费决策。没有知名度和美誉度,就谈不上市场占有率,它是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来源。在大众旅游阶段,旅游者倾向于选择知名度较高的目的地。如果承认目的地品牌建设的投入是一个历史累积的过程,可以将目的地品牌知名度分为历史上知名和市场包装知名两种类型。一般来说,世界遗产类和部级旅游目的地多为历史上知名的目的地,具有广泛的公众知晓度。

2、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指旅游者记忆中强烈的、积极的和独特的联想。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联想主要由核心吸引物形象和目的地形象组成。对目的地而言,光有特色的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够的,目的地形象已成为影响目的地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目的地形象意味着超值的旅游体验和安全的旅游环境,这将增加核心吸引物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打造需要在明确目的地旅游产品的形象本质下,融合特有的地域特色通过视觉设计、行为设计和理念设计,让旅游者产生感官体验、情感转变和价值感知。目的地形象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无形形象是指目的地特有的个性与气质,有形是指上述个性与气质的外观表达。

3、品牌关系

品牌关系指的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随着与目的地品牌接触的增加和对目的地品牌认知的加深,旅游者对待目的地品牌的态度和行为将会发生变化,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品牌关系。首先是品牌信任和品牌喜爱层面。知名旅游目的地往往汇聚了旅游景观的精华,加之知名旅游目的地本身具有品牌效应,含有品质承诺的意味,因而其旅游产品受到了旅游者的喜爱和信任。第二是品牌忠诚层面。尽管对旅游目的地而言,品牌忠诚更多的是被看作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再次购买的行为,但这种向他人推荐和表示重游的意愿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成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重要资产。

三、目的地的品牌营销对策研究

鉴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价值来源于内生型价值创造活动和外生型价值创造活动,本文就目的地品牌营销提出如下对策:

(一)确保核心吸引物的吸引力,创造旅游者的体验价值

核心吸引物是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与基础,是构成目的地吸引力的关键,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果忽视景区承载力而过度开发,无疑加速了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衰退,是涸泽而渔的愚蠢做法,因而必须将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这两者关系的平衡放在首位。无数实践证明过多旅游者的涌入会造成目的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者体验下降,最终使得目的地品牌价值减损。

(二)充分挖掘区位条件优势,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区位条件包括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地理区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但交通区位却可以人为地优化。科学合理的交通布局和规划,可以弥补那些区位条件先天不足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外界进入的便利性。另外,区位条件还可以通过旅游线路的组合来实现。相邻的旅游目的地如果在旅游产品上存在明显差异化,可以通过组合或联合的形式来丰富旅游者体验,满足旅游者体验价值的最大化。

(三)塑造良好的目的地形象,争取所在地的支持

目的地形象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目的地品牌的感知价值,而且还十分有利于提高目的地品牌的忠诚度。然而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不能囿于旅游景点景区本身,而是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实际上目的地形象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所在地政府的支持。政府是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获得资金支持的可能性也较大,政府治理效率较高的地区在目的地形象定位和建设水准上也较为突出。

(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知名度是由品牌识别和品牌记忆两个方面构成,是通过重复宣传品牌,提高旅游者对目的地品牌的熟悉度来实现。因而目的地的品牌命名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易于识别,符合历史沿革,又要最大限度激发潜在旅游者的丰富联想。同时还要十分重视目的地的品牌传播。除了广告之外,媒体事件、影视文学作品、公益活动、销售服务等对于品牌的传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知名度管理过程中要摒弃单纯追求知名度的做法,知名度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好与坏都可以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赞赏度,没有美誉度的知名度对目的地而言更多的是负面影响,因而目的地品牌管理应该以兼备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Jones.R.Findingsourcesofbrandvalue,developingastakeholdermodelofbrandequity[J].Brandmanagement,2005,13(1):10-32

[2]Kavaratzis.m.FromCitymarketingtoCityBranding:towardsathereticalFrameworkforDevelopingCityBrands[J].JournalofplaceBranding,2004(1):58-73

[3]pike,S.tourismDestiantionBrandingComeplexity[J].JournalofproductandBrandmanagement,2005,14(4):135-145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4

一、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动力分析

(一)源生动力――消费者需求

需求是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源生动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升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方式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化旅游需求正转化为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个性化体验旅游需求,文化日益成为旅游的最初动机和最终目的。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产业高关联度、文化展示性以及体验、休闲等特征,强调满足人们精神性、文化性、体验性等需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及创意正好满足了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产业必须引入文化元素,利用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加文化创意产品,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保证并拓展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二)内生动力――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生动力。两大产业本身就是有限性资源,而竞争是实现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方式与途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在产品、制度与模块、核心能力等三个层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因此基于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期望,各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的过程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三)外部支撑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外部支撑力。制定和完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度及规划,能有效地避免和规制盲目、重复、破坏资源的纯粹追求利益的融合行为,逐渐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融合的市场运行机制。成都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四)外部助推力――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外部助推力。信息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应用范围的拓展、融合程度的加深,为拓宽文化传播渠道,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完善文化体系等做出贡献;同时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平台,并且为个性化、互动性的虚拟旅游构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打破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边界,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根据上文对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分析,可以得出在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加剧、产业活动的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及市场需求改变等内外部动因的推动下,都有可能引起技术边界、资源边界、产品边界及市场边界模糊或消失,也就意味着产业多层面边界的突破和多层次产业融合的形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都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三、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一)技术融合路径

两大产业各自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研发产品所需技术的结合是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1.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创意驱动作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形成数字出版、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网络游戏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动VR(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在旅游资源展示领域的应用,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表达能力。

2.在营销渠道方式上充分运用新媒体,注重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借助新媒体、新技术进行营销,以改变传统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的形式来实现对市场的宣传和占领。

(二)资源融合路径

成都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敢为人先的创意精神为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是两大产业共同发展的载体。

1.深入发掘融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及文化资源。成都市现有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文化、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熊猫文化、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蜀汉文化、以川酒川菜、名小吃、农家乐等为代表的饮食休闲文化、以名优川茶及其泡制工艺、茶馆、茶道为代表的茶文化以及以川剧、清音、金钱板、谐剧等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等标志性文化资源,同时还应注意挖掘例如网络游戏、动漫乐园、博物馆、音乐节、影视基地等伴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完善成都市的资源类型。

2.积极创造区域内旅游与文化创意的融合资源。具体来说,一是依托休闲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成都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的品牌,利用成都市特有的休闲气质,挖掘其在都市、乡村、古镇、郊野等方面的休闲元素,打造城市休闲产品、营造休闲文化氛围,提升消费者的休闲创意文化体验。二是依托文化创意元素创新融合资源。依托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成都创意设计周等节会活动的举办,建设一批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依托成都市1000多个村寨、10万多个院落,打造创意主题村落集群;将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产品通过创新组合,活化文博产品,推进城市特色博物馆建设。三是依托世界遗产创新融合资源。以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遗产为依托,同时联动周边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世界遗产,重点发展遗产体验旅游产品;利用“川剧、蜀锦、蜀绣”等极具成都地方特色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的兴建、实景舞台剧的创作演艺等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

3.推动区域间优势旅游与文化的整合。成都作为四川省中心城市,可依托丰富的四川省顶级旅游资源,加强与省内其他市州资源整合,联动发展;结合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的资源优势、加强与西部城市的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合作协作机制和协调机构,加强文化创意旅游交流合作,整合区域间旅游资源与文化要素。

(三)产品融合路径

成都市以文化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等为主的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结构的优化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走向融合的标志。

1.开发成都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充分挖掘成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需求,鼓励文化企业研发生产具有古蜀文化、熊猫文化、三国文化等独具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并通过娱乐、休闲、游戏及文化资源静态活化等方式引入到大众旅游者的身边。

2.打造成都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构建以遗产观光、特色休闲、时尚购物、美食体验、养生度假为核心,特种旅游、自驾旅游、科技旅游、医疗旅游为补充的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增加夜间旅游活动产品、互动虚拟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3.设计成都特色旅游商品和工艺品。重点开发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商品;以漆器、竹器、泥塑为代表的地方民俗商品。注重将文化符号、创意元素、时尚与工艺设计运用到旅游纪念品、特色旅游商品的设计中,强化旅游商品的科技含量、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四是打造成都特色旅游演艺娱乐产品。在现有《金沙》、《天府蜀韵》、《魔幻金沙》等剧目基础上充分挖掘川蜀文化,运用现代高科技的展现手法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大型旅游剧、大型旅游实景剧等演艺剧目,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有全国影响力和市场效益的旅游演艺产品。

(四)市场融合路径

市场要素的融合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动力。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市场营销企业和旅游产品销售企业以市场营销、品牌整合与培育、市场运作等为融合要素,从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1.市场营销创新的融合。以文化传播渠道和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整合为导向、创新全媒体营销模式,实现从传统营销向新媒体营销、智慧营销、节事营销、影视营销、演艺营销转变、加强旅游城市形象整体推广、旅游精品线路策划包装、重要节会赛事营销、影视综艺节目合作,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海报、网络、橱窗等多种渠道,形成全民宣传、全民参与的大营销格局。

2.品牌整合与培育。以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为支撑,构建成都市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体系。以文化与旅游结合为导向,有效挖掘成都市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塑造一批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特色文化创意旅游品牌产品;以传媒、文博旅游、演艺、创意设计、勇游戏为重点,培育一批能够吸纳先进要素,引导市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区、艺术聚落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的旅游创意品牌园区。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5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6

一个区域旅游业态的良性发展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即产业结构、产业素质和产业特色。因此,要实现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业良性发展,必须做到:1)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2)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3)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显著。皖南各市县政府应围绕着这三个目标,采取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

整体思路篇

在上面三个目标标准下,“示范区”内各市县政府总的思路、布局、发展对策和实施如下:

一、市县政府推动“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端原创,抢占旅游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二是坚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打造一体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三是坚持融合化发展战略,创造旅游+科技+工业+农业+创意+文化+艺术的商业模式,将旅游与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化、城市化融合起来。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资本运行,实现“示范区”整体资源进军国际主流领域。五是加强区域互动,增强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对外辐射和影响力。六是提高“示范区”内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

一是体现以黄山为中心的思想。二是体现区域整体思想,对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黟县、天柱山、齐云山、歙县与以芜湖方特为代表的沿江发展轴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建立完整的、合理的旅游区域网络。三是“示范区”内各市县应建有自己的主题文化旅游区,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化的景点。四是设计区域旅游精品路线,把“示范区”内的景点与周边其他城市及景点联系起来,起到带动和游客互输作用。

三、关于“示范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一是在旅游资源产业上,协调旅游产品结构。巩固观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个性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促销力度,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着力塑造核心企业品牌,扩大美誉度;以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三是重视政府引导、强化规划布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具体措施篇

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实际上是皖南各市县内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建设。而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南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此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阶段划分也同样适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各市县政府推动“示范区”内旅游一体化项目进程的阶段

一体化前期一体化萌芽阶段一体化发展阶段一体化成熟阶段

一体化方法点线点线面板块网络

政府角色政府管制无市场市场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政府调控

市场化程度无市场市场孤立差异化市场合作统一区域旅游市场

要素流动限制性流动约束性流动指导性流动自由性流动

空间特征空间分割空间竞争空间合作与竞争空间一体化共赢

政策制度政策真空政策形成政策差异化合作政策趋同一体化

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单一开发纵向配套开发横向多元化开发全方位系统网络化

创新程度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与机制创新

结合我省皖南各市县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已处于一体化的萌芽阶段,因此后面的工作就是按照这种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和努力。

在此规划上皖南各市县政府应做的努力有以下这些:

一、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

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基本要素,都可以在皖南各市县旅游业中得到体现,皖南各市县本身就是旅游的“大景区”和“大市场”。将皖南作为一个大的区域,以文化旅游作为涉及各个行业的“大产业”来规划发展,并把它作为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应将发展文化旅游列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特别是纳入“十二五规划”,使各级政府对文化旅游都有明确的任务。各行业在规划发展时,应有意识地挖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吸引文化旅游观光”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并以此作为开展营销宣传的重要渠道。如工商企业在制定经济指标时,可将接待多少参观者、创造多少旅游收入等纳入其发展的指标体系。同样,城建、交通、金融、教育、文体等其他部门只要存在参观的需求,都可将接待游客和创造旅游收入纳入自己的工作目标。

二、建立和完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管理体制

旅游涉及的行业很多,不可能依靠某一个部门来统管,必须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线,建立起有利于旅游协调发展、规范运行的管理体制。

1.根据皖南的实际情况,借鉴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及地区的成功经验,可成立“皖南各市县旅游联席会”,由分管旅游的省领导担任会长、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领导担任副会长、提供旅游资源和维护旅游环境的企事业单位均为会员,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会章会则,统一协调和指导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范围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2.对旅游企业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放手民营经济加入旅游业竞争,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旅游企业的改组,把股份制作为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3.全面推行旅游行政管理政务公开,聘请行风监督员,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由“办旅游”转为“管旅游或服务旅游”。

三、多渠道筹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资金

皖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足,投入不足是制约做大文化旅游的重要原因。要做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凸显特色和打造形象就要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争取大投入。

由于旅游涉及许多经济主体,加之国家财政正在转向公共财政,不再投资竞争性建设项目,发展旅游资金来源必然是多渠道的。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全方位吸纳市场资金,优化旅游投资结构,引导民营经济和社会各界参与,是解决发展旅游资金问题最根本的渠道。

对皖南的一些旅游景点可采取买断经营权、转让、租赁、折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其存量资产。加强与跨国集团、财团的横向联系,以优惠投资政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7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相互促进

纵观成熟的旅游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依托一定的旅游资源而存在的,就象古典园林之于苏州,罗浮宫之于巴黎,阳光、沙滩、大海之于夏威夷等等。因此在开发旅游旅游产品时必须对所在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的放矢打造旅游产品的独特内涵和特色魅力。

1.旅游资源价值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

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方法有许多种。但基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分析更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即资源的独特性、资源的受众面、资源的市场认知度。

1.1独特性。独特性越强,资源价值越高,就象苏州的古典园林,北京的故宫和长城等;

1.2资源受众面的大小,受众面越大则资源价值越高。以苏州刺绣为例,它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样具备很强的独特性,但与古典园林相比,它的受众面显然要小很多;

1.3资源的市场认知度,认知度越高,资源价值也越高。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但桂林山水的市场认知度却使桂林尽享自然山水的资源价值之尊。

因此各种因素决定着一定时期旅游资源的价值,或者说是资源的吸引半径。这一价值或吸引力决定了依托它而开发的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精心打造品质高效益好的旅游产品

2.1产品市场定位精准。

所谓的产品市场定位,就是要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所开发的产品的类型、规模、档次和目标市场等。以成都的“五朵金花”为例,它是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两年时间,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旅游和农业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五朵金花”所依托的资源是整个三圣乡的花卉、植物、农产品等农业资源,因此决定了其规模的宏大。但此类资源的独特性不强,其吸引半径只能延伸至周边城市,所以其目标市场就确定为成都及附近的城市居民,特别是家庭亲友这一群体,且档次也非常适合大众化的消费市场。因此“五朵金花”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准确的市场定位。苏州有着非常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与“五朵金花”相比如何定位苏州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苏州乡村旅游资源同样独特性不强,但却依托着苏州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使苏州有条件组合成多种类型的产品,产品层次应该更丰富;同时苏州处于长三角的中心,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苏州旅游市场的半径更大,至少可以将沪宁杭作为苏州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还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苏州旅游目标市场的消费能力更强,因此苏州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中的高档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产品合理的等级梯次。

2.2产品创新价值最佳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产品策划中的经典原则,表达的就是产品开发中的勇于创新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创新是产品的灵魂。当普遍认为旅游产品必须依托现有旅游资源时,迪士尼为旅游市场带来了主题公园的惊喜,在童话主题的引导下,凭空创造出了世上最成功的旅游产品,这就是创新的力量和价值。国内也有成功的例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主题公园潮中,无数的产品先后“死”去,而深圳华侨城所属的多个主题公园却成功地发展壮大。这其中,独创的晚间演出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当其他景区也开始借鉴其经验时,华侨城则将提高演出质量作为突破口,牢牢控制着主题公园领域的制高点。同时,在其最新的产品――深圳东部华侨城中又有创新,将瑞士的著名小镇茵特拉肯“安家”在景区,体现了完整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文化、风俗和生活。这是“创新最佳”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成功演绎。苏州高新区在整体开发树山村旅游项目中,将其中一个山坞的采石宕口策划成一个山地越野车训练场,这也是一种局部的创新,这将大大增加树山这个产品的吸引力和品牌识别力。

2.3产品内在品质过硬

品质不是高档的代名词。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于创新,但要得到市场的持续认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依靠过硬的品质,而与档次无关。旅游产品的品质一般由产品的安全性、卫生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构成。从苏州目前旅游产品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安全性一般都能满足,但对于安全的预防措施方面还要加强;卫生性就产品本身而言也没有问题,但大的环境卫生有待提高,特别对于景区和乡村旅游等产品来说,周边环境也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高新区的白马涧景区,从交通主干道到景区长达几公里的道路两侧区域内的环境整治效果明显,为景区这个主产品增色不少;便利性则要特别突出产品功能设置的合理性,例如,景区点建设不能只考虑观赏功能,而忽略了游客的消费功能、活动功能,而且要特别注重服务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舒适性是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最主要方面,也是旅游者的主流性需求,以乡村旅游为例,在强调体现原汁原味的同时,还必须保证一定的舒适性,否则产品无法持续。

2.4产品配套系统完善

任何产品都不能孤立存在,旅游产品更有极强的综合性。因此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时,更应该综合考虑与其他产品的配套能力。

首先是要考虑旅游类型的配套。目前苏州正在大力推进休闲和度假旅游的发展,但客观分析目前苏州还不具备纯粹的休闲特别是度假旅游发展的充分条件。从扩大市场覆盖面的角度考虑,最理想的是在特定区域内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

其次是旅游六要素的配套。以苏州周庄为例,为了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周庄精心打造了晚间演出《四季周庄》,却引来了新的问题,住宿条件不配套,仍无法达到开发该产品的初衷。只有在要素配套的条件下,单项旅游产品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8

一、时代背景下“传统旅游”的发展困局

由于国内外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新兴旅游产品的介入,使得许多具有较长开发历史的传统旅游目的地逐步陷入客源微缩、产品老化、竞争不利等困境。这些传统景区大多数还是以观光旅游为主,产业层次低,产品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主体旅游产业的拳头产品有待增强实力,缺乏新的旅游兴奋点与产业增长点,整体运营机制尚未成熟,产业链尚未形成。大量传统旅游景区基础配套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休憩设施及相关经营性商业活动,景区周边没有像样的宾馆、百货、商场、娱乐场所等基本的旅游配套产业,也没有公园、广场等基础配套建设,缺乏对游客的粘滞性,过度依赖门票收入以维持经营,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产业链。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遍布全国各地,曾经为中国旅游业做出过卓越的贡献,谱写过旅游业的辉煌历史,其衰落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是任其衰落,还是力求复苏?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突围必须提出和寻找、创造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突出地域生产力的建构,试图寻找和建构发展的永续动力。传统旅游必须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型,在休闲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重新审视传自身面临的问题和结构性缺陷,从城市文化资本的整合和运作的角度进行科学的重新定位与模式创新,实现从“资源”到“资本”的再建构,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转型发展路径。

二、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方向和发展趋势

传统旅游目的地转型的发生背景是休闲时代来临带来的人们内在需求的转变,因此我们需要理解在宏观背景下这种转型的趋势、方向和特征。在旅游方面,中等收入群体愈发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精神消费,旅游方式开始由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游。目前,对于传统旅游景区转型的方向和趋势,学界还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无论是观光旅游,还是度假旅游,旅游景区都在发展中不断经历转型。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需求的提升驱动着旅游景区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升级,并形成一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向和特征,即产品复合化、管理协同化、盈利多元化、产业集聚化、科技智能化、营销事件化等等,构成了旅游景区转型模式。

(一)产品复合化: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复合型旅游

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的基础,旅游景区的主题、功能、产业都离不开旅游产品的支撑,旅游景区的转型首先应该是旅游产品的转型。传统旅游景区在产品类型上主要以观光型旅游为主,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导致商务游、度假游、学习游、自驾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出现,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是造成传统旅游景区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樊信友和张玉蓉(2012)指出,传统旅游景区的产品升级主要包括整合升级(利用地域的相近性或主题的相似性把景区的相关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等有机地整合形成新的旅游线路或主题产品)、改造升级(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局部改造以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和创新升级(为满足旅游者的一种新需求或发现旅游资源的新价值而创造的新产品和换代新产品)三类。例如武当山风景区依托世界自然遗产为基础,着力进行产品的创新开发,着力打造太极湖,着力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以“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而名闻天下,成为传统旅游景区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

(二)盈利多元化:从门票经济到全产业链经济

过分依赖门票经济是很多传统旅游景区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旅游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门票收入是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但长期依靠门票收入也反过来成为传统旅游景区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根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数据,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国内接待游客人次由12.12亿人次增长到36.11亿人次,年均增长率达12.9%;国内旅游总收入由5286亿元增长到3031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4%。这其中门票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接近50%,占到半壁江山。宋丁(2008)指出,不少地方的景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对门票收入的依赖现象十分严重,旅游经济已经蜕化为门票经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杭州从2002年开始免费开放环湖公园,使得西湖景区成为全国首个不收门票的5a级旅游景区,旅游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西湖的实践证明门票仅仅只是旅游景区盈利方式的一种,酒店、餐饮、游乐、演艺、地产、养生、健康等等要素都可以成为旅游的盈利点,打造全产业链经济应该成为传统旅游景区的转型方向。

(三)产业集聚化:从环境资源到社会资源的整合

旅游的产业化和产业的集聚化在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方面,旅游业运用社会资本的能力提升,旅游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源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旅游的产业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资本的跨行业资源整合,传统旅游业中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本质上都属于环境旅游资源。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应该包括“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魏小安(2012)也指出环境旅游资源、生活旅游资源和产业旅游资源,可以统称为社会旅游资源,真正的“大旅游”应该是大产业时代达到现代产业融合要求的旅游。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日趋显著。杨迅周(2012)认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用发展工业的方式发展旅游,推动了旅游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培育了有竞争力的旅游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共享、设施贡献、信息互动、功能互补,放大集聚效应,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中要求,推动旅游向综合性产业发展,构造大旅游体系,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重点扶持。从环境资源的到社会旅游资源的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化转型正成为传统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科技智能化: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引用,传统旅游方式正经历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的转变,智慧旅游成为我国各地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江苏省也早在《江苏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引入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尖端信息技术,形成面对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地管理以及个人旅游出行的全面解决方案。而对于很多传统旅游景区来说,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巍小安(2012)认为,我国旅游业目前在技术方面落后了制造业20年,落后了金融业、流通业10年。很多传统旅游景区的酒店越建越豪华,大型的人造景观越建越多,但旅游的技术手段仍然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虽然门票从粗糙的手撕门票变成了带条形码的机打门票,但对于游客来说,这种变化仅仅是多了信息化的便利,旅游模式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五)营销事件化:从被动宣传到大活动时代

以“事件旅游”(FSe旅游,即Festival&Specialeventtourism)为依托,开展旅游景区的营销和推广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事件包含的内涵十分广泛,葛兹・多纳德(GetzDonald,1997)认为,社会中的事件包含了会展活动、体育赛事、文化庆典、政治事件、私人事件等多个方面。这些事件对旅游级景区发挥着或积极、或消极的重要影响:一方面,我们看到,有意识地利用和创造重大旅游事件往往给旅游景区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使得海南省琼州市的一个原本不知名的小镇一跃成为世界著名旅游景点,事件本身国际化、高层次的特点也将博鳌直接定位为高端旅游目的地。2009年在无锡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汇集同胞的关注,不仅提升了灵山胜境的旅游品牌,更对整个无锡以及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比较发现,那些客源大量流失、面临发展困境的许多传统旅游景区往往在旅游事件和旅游活动方面也鲜有作为。黄坚(2011)认为,旅游事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融合了多种城市经济和文化特性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经济、文化活动。动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在于运动,或许这对旅游景区来说一样是真理,缺乏“事件旅游”既是许多传统景区衰落的结果,也是造成衰落的原因。

三、结论与讨论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9

关键词:资源理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7―0072―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独具特色,分布相对集中。由于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普遍特点是比较落后,扭转这一落后的局面,是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往往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带动着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退化、破坏和逐步消亡的问题也变得日趋突出。而由资源退化、破坏甚至逐步消亡的状况又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学意义上,构成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旅游资源是有价值的,它能够产生租金,即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这种资源及其产生的租金是否可以持续地存在,是少数民族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认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关键在于除了发展旅游资源优势外,还要考虑如何让这些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去。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可持续问题,我们将peteraf的资源创造经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模型拓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并引入了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旅游资源保护及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等因素,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本文简称连南县)为例,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机理,希望能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思路。

二、资源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

资源理论的学者认为组织之间存在着资源和能力的差异,即资源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源造成企业的竞争差异。其中,资源的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是企业创造租金的基础,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成长的关键所在(Barney,1986,1991;Collis,1991;Dierickx&Cool,1989;Foss,1996;mont-gomery&wemerfelt,1988;peteraf,1993;Rumelt,1984;teece,1986;wemeffelt,1984;)。巴尼(Barney,1991)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资源理论模型,认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组织的资源能力特征,如果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特征,那么这样的资源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来自于历史依赖、原因不明和社会的复杂性)、不可替代的,这样的资源让组织具有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中,旅游资源的特性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也应该考虑对旅游资源发展和积累的路径,以便使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流动性的特征,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竞争优势。

peteraf(1993)结合wemerfelt(1984)和Barney(1986,1991)等人的观点,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资源创造经济竞争优势的模型,认为异质性资源、不可流动的资源、事后的竞争限制和事前的竞争限制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1)资源异质性(Barney,1991)在效率上“优于”另外一些资源,它们能够更经济或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能够带来竞争优势。(2)事后为维持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其目的在于通过抵制模仿和替代等方式以确保资源的稀缺性,进而减少租金的耗散,这是保持资源异质性和维持竞争优势持续性的前提条件。(3)不完备移动性,即由于这些资源的特异性而导致完全不可交易,或可以交易但交易行为将导致价值的降低。(4)事前限制竞争,即在其他组织建立一个优越的资源位势就应该限制对该位势的竞争,如果战略要素市场是完备的和没有受到限制,但战略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获得一般水平的回报(Barney,1986)。

在peteraf(1993)模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加入了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支持系统的作用和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拥有者的积极性等要素,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特性,这种能够取得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资源特性主要有: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旅游资源租金产生的关键;事后限制竞争、民族旅游资源不完全流动和事前限制竞争,是租金可持续的原因;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统,是租金有效实现的关键因素;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使拥有者有积极性,是防止租金耗散的保证。本文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根据图1模型来阐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特性

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指某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是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Barney(1991)认为异质性的资源是有价值的。这种有价值的资源才能创造租金(即创造利润)。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大多有着独特的异质性特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业资源等。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是以瑶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反映瑶族生活原貌、瑶家人奇特生活方式的三排瑶寨,保持着古朴淳浓民族风情、神奇秀丽、独一无二的南岗排瑶古寨;它们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祥和而古老的民族气息。三排瑶寨、南岗排瑶古寨房屋建筑都比较传统,寨里的村民穿着少数民族服装,民族气息浓郁,他们保持着独特的、古朴淳浓又奇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同时,瑶家人生活方式奇特,服饰五彩缤纷,以真诚纯朴热情好客而闻名远近;瑶家人独具魅力神韵的民间艺术令观者欲醉痴迷,如以庆祝丰收、表演传统民间歌舞为主的瑶族《耍歌堂》、《盘王节》,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连南重要的旅游热点项目。自政府主管部门把连南瑶族风情游作为旅游热线推出后,国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港、澳、台及内陆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连南正是具备了这些有价值的异质性资源,才创造了资源的租金,为连南瑶族地区旅游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拥有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

资源理论认为,如果这些异质性资源容易被模仿,就难以维持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创造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只有这样,旅游资源租金才可能持续。事后限制竞争的条件主要是,民族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完全替代和不可完全模仿的特性,如由历史原因形成、社会复杂性和原因不明等因素都可以造成事后限制竞争。所以要开发的旅游资源应该是难以模仿的资源,不被模仿的资源可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历史依赖性或这些资源造成成功的原因不明确。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恰恰是由于其历史的原因、本民族长期生产和生活的积累而形成的,很难被其他地区所模仿。如连南是排瑶的世居地,国内外任何一个瑶族地区都没有似连南排瑶在一个固定地域历史如此悠久,积聚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创造出瑶文化的奇迹(姜永兴,2002)。同时,连南瑶族的南岗排,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全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独具特色的瑶寨。在这样的历史中形成的古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独特的,是其他地区不能够模仿和替代的。因此,这种资源有着独特的价值,本身就具备了资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由此产生的旅游经济的优势也不会被取代和被侵蚀。

3、民族旅游资源不完全流动性

除了具备资源异质性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应同时具有不可流动性,才能获得地区的旅游经济优势,保证旅游资源租金的可持续,否则这种旅游资源会被模仿和替代。有一些学者对资源的不可流动性特性进行了阐述,主要有:有些资源离开了特定的组织就成为没有用途的资源(Dierickx,Cool,1989),有的是具有“转换成本”的资源,这些资源留在目前的地区(比到其他地区)更能发挥其价值(montgomery,wemeffelt,1988);还有的是一种“共用专用性资产,即这些资产和其他资产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teece,1986),或是专用性资产,即资源移动有非常高的交易成本时,也会形成资源的不可移动性(williamson,1975;Rumelt,1984);因此,具备了上述某一种特征的资源,也就具有了资源的不可流动性。

同样,如果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具有了上述特征,他们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是一种不完全流动的资源,这样的资源特性,保证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存在。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在于他们存在特定的旅游资源,而它具有不可完全流动的特征,这样,民族文化资源只能留在当地,离开了特定的民族地区,它们就失去原有的价值,而不是原来的民族文化的面貌。旅游者更愿意在少数民族地区来亲身体会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其原因是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转化成本太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同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当地群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共同体,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他们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如在连南瑶族的传统文化中,有长鼓舞、灯笼舞及别具瑶族婚礼的“伴亲”、“争踩床”等活动,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如果缺少了瑶族群众就无法进行;他们最具规模的传统节日是“耍歌堂”,其目的在于庆祝丰收,预兆来年风调雨顺,十分隆重。耍歌堂实质是排瑶的大演习,民族服饰大展览,民间文艺大演展,民俗习惯的总体现,是民族文化综合体。歌堂之日,瑶家男女老少全都穿上节日盛装,珠光宝气,五彩缤纷,倾巢出动,尽情娱乐。这些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节目。瑶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异质性资源、转换成本高、具有共用专用性资产和专用性资产的特征,它不仅独特,而且具有不可完全流动特征,如果这些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它们就成为连南县旅游经济竞争优势获取的关键所在。

4、拥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

Barney(1986)认为在其他组织建立一个优越的资源位势就应该限制对该位势的竞争,如果战略要素市场是完备的和没有受到限制,战略的实施也是需要成本的,就只能期望获得一般水平的利润回报,如果其战略要素市场是不完备的和有限制因素的,组织就会拥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也需要有事前限制竞争的条件,这主要体现在充分了解本地区资源特性、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战略规划,培养自己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实现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几十年来,连南旅游业朝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新建了一批宾馆、酒店等旅游配套设施;加强对外宣传,培训导游人员,挑选一批能歌善舞的瑶族男女青年组成歌舞队,随时为游客表演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歌舞等节目。为提高该县民族地区人员的文化素质,近年来,连南提出了“打实教育牌”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自治县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扩建民族小学、新建民族高级中学的决定等。但是,应该看到,连南旅游业的战略要素市场虽有了一定的不完备性特征,但这种不完备性还不是很显著。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还有待加强,已开发成旅游景区的瑶寨中,村民们没有得到过政府有关旅游方面的基本培训,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旅游服务,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连南瑶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以,连南还应该努力实现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备性,如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考虑建立旅游学校,培养本民族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在旅游产品和服务方面,设计本民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精品等。

5、旅游资源得到保护和提高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能够防止旅游资源租金耗散

无论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化旅游资源,如果不合理开发和保护,这种资源就会失去或流失。同时,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不高,也会影响到资源的保护问题,所以,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热情也十分重要。目前,在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退化、破坏和逐步消亡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建设性意义的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策略,他们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内部因素出发,认为当地政府和开发商要充分考虑这种文化旅游资源拥有者的利益,提高他们保护文化资源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刘旺、张文中,2002;吴晓萍,2000;王希恩,2000;单纬东,2004,2006;杨晓霞,2004;)。因此,寻求已开发或未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的有效途径应该是什么样的利益分配和制度安排,才能更好地解决合理开发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问题。合理的激励制度安排能够保证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应该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保护的关键。从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因人手,来制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才能得到持续发展,获得的经济租金才不被耗散。

我们对连南县的实际调查表明,连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当地村民的收入也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是,与一些利益集团相比,村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不认为自己得到的好处比旅游开发商和主管部门的干部多,也没有得到一定的股份,他们没有旅游开发的决策权,主管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在旅游开发中没有征求当地群众的建议。如在南岗千年瑶寨,当地群众反映,旅游部门原先给村民做过许多承诺,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主管部门给景区内村民的补贴是一座房子一年20元/门,当地群众大都认为开发了景点,带给他们的也只是热闹了许多(单纬东等,2006)。同时调查还发现,在目前已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瑶寨中,寨中大部分原住者都搬迁到山脚居住,寨上几乎只剩下老人和一些旅游工作人员,这样脱离了人的活动的建筑物更加快了其风化的程度,对游客来说,他们想看到的就是当地居民原原本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场景。所以要保持瑶寨的可持续发展,还要考虑如何保持瑶寨的活力和生机的问题;同时,老一辈的村民都愿意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而年轻一代一般愿意生活在城市,不愿意再过传统的生活。一些村民不懂保护属于自身的资源,村民为了让住所变得更加高级,把原来几百年的老房子给拆除,并在原地建立红砖水泥楼,特色建筑受到破坏或拆建或残旧破烂,失去了观赏价值,破坏了原有的文化资源。同时,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的文化传统、服饰、手工艺等也在逐渐失传。

6、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要取得旅游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旅游资源的租金得以实现,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拥有企业家型的政府。所谓企业家型的政府是指政府具有企业家精神,即勇于创新、敢承担风险和责任、追求责任、能够自我激励,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组织的目标、创新意识和能力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这样的政府,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就有了重要的保证。但是,目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不完全具备这样的企业家精神,尤其表现在勇于创新、敢承担风险和责任、追求责任方面做得不够,比较保守,意识、观念、价值观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利益分配方面,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自身利益。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班子不务实,发展旅游的口号喊得比较多,最后根本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在工作中出现短视行为,只求立竿见影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利益,许多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的破坏,更加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旅游主管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政府除了具备企业家精神,还要做好发展旅游经济的支持系统工作。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旅游开发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就非常重要,不能仅仅依靠开发商或几个部门来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应该是加强整个地区的协调和规划,否则每个利益集团仅仅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这样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流失。政府的支持系统包括:交通道路的修建、金融机构的支持、政府提供服务系统、提供旅游服务型人才和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及开发旅游市场。据我们在连南的调研,连南县政府在旅游战略规划上,发挥了一定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他们为了把资源优势变成吸引游客的旅游拳头品牌,成立了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同时,县委、县政府还组织班子成员对全县的景点、景区和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进行调研,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为了全面提升民族旅游的品位,连南县政府还组成考察团,携同旅游专家、教授,先后到广西、湖南和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旅游发展情况,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进而对全县的旅游进行科学的、更深层次的规划、设计,形成了把三排瑶寨扩建成“中国瑶寨”的可行性报告,向上级申报南岗千年瑶寨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以提升连南旅游产品的品牌。县旅游部门与省、市旅游部门紧密合作,积极组织港、澳、珠三角等地旅游团到瑶山旅游观光,发展连南县的旅游业。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该县的旅游服务设施设备的建设还不够,特别是对当地旅游人才的培养还认识不足,措施不够,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需求市场的开发是租金实现的关键所在,没有市场,在好的旅游资源也不能成为获取经济优势的源泉,资源也不能转化为经济财富。由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再加上本身营销力度不够,旅游资源需求市场就很难扩展,从而影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资源理论说明,如果一个组织的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还具有事后为维持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竞争,这样的资源就可以让组织获取竞争优势。本文把资源理论拓展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的获取上,并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引入了企业家型政府的作用和支持系统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等要素。在对广东连南县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优势获取的关键在于它们的旅游资源的特性,如果这样的资源具备了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同时拥有事后为维持旅游资源租金而对竞争的限制和事前限制竞争,再加上企业家型政府和支持系统的作用,以及充分保护旅游资源和发挥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保护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就会让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租金可持续而不被耗散,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就可以获得旅游经济的竞争优势,可以进行持续的旅游经济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可以以自身的旅游资源为基础,获取地区的经济竞争优势,本文的这一结论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

旅游资源的可创造性篇10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许多中小城市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市场竞争优势,并一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亮点。但由于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以及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态势,给主题旅游城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升旅游竞争力已成为主题旅游城镇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主题旅游城镇和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对提升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形象竞争力品牌竞争力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批主题旅游城镇,如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情为特色的江南古镇周庄,有独特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云南丽江古城,以及分别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主题旅游品牌的桂林的兴安、龙胜、阳朔等县,利用主题特色,形成了旅游竞争优势使其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星。

主题旅游城镇及其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竞争力战略研究权威――美国的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采取进攻性的或防守性行动,在产业中建立起进退有据的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作用力,从而为公司赢得超常的投资效益。”(迈克尔•波特,1980)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关竞争的概念和理论引入中国,很快为各行业所接受并重视,其中也包括旅游业。S.Demars认为一个旅游度假地竞争能力由旅游市场、本身的开况、可进入性等决定。e.Canestrill等指出,旅游地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更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国内许多学者也曾对如何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竞争力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涉及如何提升具体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从主题旅游城镇和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入手,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分析影响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进而对提升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主题旅游城镇的界定

主题旅游城镇是指利用当地的特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塑造主题形象,并围绕该主题来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城镇。它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的特别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改造上,保持城镇原生态和文化氛围,在符合原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也满足外来游客的需求,城镇同时因为原居民的居住而富有特别的活力。主题旅游城镇用旅游产品的形式将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表现出来,它注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地区垄断性,文化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能充分利用当地传统的文化资源,塑造独特的主题旅游形象;而且它要求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建筑风格还是民风民俗,都能体现城镇的特色和主题。

但由于规模、功能、资金和地位等条件的限制,约束了主题旅游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它只有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界定

旅游竞争力是指旅游地在维护自身市场地位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胡冬梅、司继伟,2002)。所以,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是指主题旅游城镇为保持自身旅游持续发展时,创造和整合能保护资源增值产品的能力。旅游竞争力是主题旅游城镇综合发展能力的体现,它能使该城镇旅游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不仅仅表现在为城镇旅游业创造经济收益的能力,而且还表现在: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强、更为持续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为所在地区创造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等方面。

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影响旅游竞争力的要素有很多,本文尝试从旅游供需两方面来探讨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要素。从旅游需求方面来看,是指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所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状况以及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从旅游供给方面来看,是指旅游地如何从区位条件出发,树立形象、建立品牌去吸引游客,开拓客源市场,巩固并拓展市场规模,从而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区位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旅游环境要素、形象要素和品牌要素。如图1所示。

需求要素分析

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状况主题旅游城镇提供的旅游产品映射出市场需求,其产品可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美食文化、休闲度假等方面进行分类;同时,游客也会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选择旅游产品,因此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市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状况来判断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未来发展形势。

游客市场的规模和成长速度游客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成长速度直接关系该城镇旅游业的收益,因而是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根据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来判断某一类型的主题旅游城镇的游客与潜在游客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以此来衡量该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及未来的竞争潜力。

供给要素分析

区位要素区位因素对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是通过主题旅游城镇所在的位置、城镇的可进入性以及通讯状况等来反映的。区位优势及其所形成的潜在收益和特有属性,将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和城镇的旅游收益,从而影响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因为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和游客,有利于与城镇外的信息进行沟通,更有利于开拓旅游新市场,为主题旅游城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旅游环境要素旅游环境是指人们进行旅游活动,能产生美感,并获得精神与物质享受以及知识乐趣的环境(常凤池),其中包括旅游软环境和旅游硬环境。旅游环境要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概念,它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在良好的旅游环境下,旅游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镇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心吸引物要素核心吸引物是指主题旅游城镇具有相当影响力且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品牌项目、一流的景点等,它能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替代的核心能力,是区域间旅游竞争的基础。对于主题旅游城镇来讲,指当地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如周庄的江南水乡风情和桂林龙胜的少数民族风情。

城镇形象要素主题旅游城镇形象是指城镇的整体形状和特征,它是城镇景观形象、公众形象和政府形象的整体反映。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竞争领域的扩大,旅游业的竞争已上升到更高层次、更具挑战意义的层面,旅游地形象塑造和设计策划成为旅游地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竞争力主要通过政府形象、公众形象、城镇景观形象三个要素体现出来。

品牌要素它是在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物要素以及形象要素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主题旅游城镇的特色主题优势所形成的辐射力、知名度和吸引力构成了一个旅游目的地品牌,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产生不同的品牌效应,不断巩固并扩大旅游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方面的两要素是游客选择主题旅游城镇产品的直接反映,也直接关系到其旅游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而是衡量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基本指标。供给方面的区位要素、旅游环境要素、核心吸引力要素、城镇形象要素以及品牌要素是主题旅游城镇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决定着城镇的相对优势,能增强旅游的主打吸引力,最终提高旅游竞争力。其中,品牌要素是旅游竞争力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因为品牌竞争力体现了主题旅游城镇吸引游客的能力,以及创造价值的能力,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主题旅游城镇形象的升华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总之,这七大要素共同决定了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他们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虽然各因素的作用力有强有弱,但他们交互在一起共同推动城镇旅游的发展,所以要把握好各因素的不同作用力,发挥其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特定作用。

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策略

根据上述影响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的七大要素,本文试从内部形象提升策略和外部环境提升策略来分析如何提升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竞争力。如图2所示。

准确的主题定位

准确的定位是建立形象和品牌的关键。旅游城镇只有在竞争市场上进行准确且独特的定位,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主题定位是指主题旅游城镇根据竞争状况和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辐射能力等方面进行把脉,最终确定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其目的是创造主题旅游形象,最终赢得市场客源。如桂林的兴安,其旅游资源优势在于建于秦代的灵渠,因而构成了兴安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主题旅游形象,而龙胜因为有苗、瑶、壮、侗等多个少数民族,便形成了民族风情主题旅游城镇。因此主题旅游城镇只有根植于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结合考虑游客、当地居民和周边旅游城镇对自身旅游形象的认同来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并不断地强化品牌形象,才能强化竞争优势并提升旅游竞争力。

增强反应速度与能力

由于大多数主题旅游城镇的本地市场规模偏小,只有大量吸纳外地游客才能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因而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与能力成为衡量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主题旅游城镇虽拥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但也是比较单一的,因而要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单有鲜明的个性是不够的,还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为个性增添新的形式和内涵,使游客建立消费偏好,并坚信该品牌所提供的最终利益是独特的和最佳的,才能长久吸引顾客的注意力,维持旅游竞争力。

提高城镇居民旅游服务意识

主题旅游城镇的人文地理、民风民俗、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礼仪等都会影响游客对城镇的印象,因而要提高城镇居民旅游服务意识,即旅游城镇的全体居民应友好地对待游客,对当地的旅游业持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和认识。游客的满意度与旅游地居民的好客度呈正相关,当地居民的好客程度越高,游客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但由于主题旅游城镇是建立在对旧有城镇的改造上,原住居民由于缺乏旅游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该地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应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大众旅游服务意识,提高城镇的整体旅游形象,从而增加游客的重游率,推动当地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升当地的旅游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

塑造主题品牌

主题旅游城镇品牌是指它在游客心目中的不可替代的个性和在市场上的定位。因此主题旅游城镇应该要挖掘并不断创新主题产品,深化主题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和文化享受,增强旅游城镇的文化辐射功能,维持品牌的长期竞争优势;同时主题旅游城镇应该实行主题营销,即利用特定主题借助符合主题产品特点的方式和渠道来实施营销活动,其目的在于宣传和推广城镇的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巩固并开拓旅游市场,提高品牌竞争力。

加强旅游环境建设

旅游环境竞争力是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的合力。软竞争力主要指要挖掘主题旅游城镇的历史文化并深化其内涵,它是提升城镇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硬竞争力则指主题旅游城镇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等,它是形成旅游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物质条件。任何主题旅游城镇经过历史的沧桑,都会积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权威性的主题形象。如周庄的水乡风情、云南的纳西文化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和复制的品质,它们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制度环境会影响一个城镇旅游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动力,影响企业的效率,最终影响本地旅游业与其他地区旅游业之间的竞争结果,同样也会影响到游客对主题旅游城镇的形象评价,所以要注意旅游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优势来提升旅游竞争力。

加强旅游合作

主题旅游城镇之间既存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也存在相互合作。旅游竞争是指各主题旅游城镇为争夺游客、占领和扩大旅游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陈烈,2003)。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城镇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原则,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陈烈,2003)。由于不同的主题旅游城镇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与众不同的主题形象,因而城镇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将不同主题旅游城镇的旅游精品路线进行组合,如桂林的兴安、龙胜、资源、灵川、恭城、阳朔等县,可以开展区域联合营销,通过产品互动、促销联动、人才互流促进区域旅游共同发展,形成多赢局面,强化竞争优势。

发挥政府管理能力

政府是城镇旅游开发的主体,他们能营造安定的旅游环境并保证旅游的正常开展,是城镇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政府可以联合旅游企业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传播主题品牌和主题文化,建立品牌经营系统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对客服务的质量水平,从而保持和提高城镇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形成城镇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还应加大对旅游设施、公共产品等的投入力度,并尽可能利用国际组织的优惠贷款和招商引资,克服主题旅游城镇发展资金短缺以及相关产业的“瓶颈”问题,如交通、环保、文物保护等制约因素,“努力创造一个支撑提高生产力的环境”(porter,1990),实现城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主题旅游城镇只有进行准确的主题定位,确定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与能力,提高城镇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加强旅游合作,才能最终塑造主题品牌,提高主题旅游城镇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英宝,钱乐祥,苗长虹.旅游竞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2

2.黎洁,赵西萍.论国际旅游竞争力及其阶段性演进.社会科学家,1999

3.郭鲁芳.关于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旅游科学,2000

4.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经济地理,2001

5.甘萌雨,保继刚.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初步.现代城市研究,2003

6.曹宁,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家,2004

7.胡冬梅,司继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

8.陈建斌.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

9.姜杰,张喜民,王在勇.城市竞争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0.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1.夏学英.论城市形象的旅游导向性.经济地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