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情况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43

经济情况分析篇1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农业农村经济逐渐升温。元至6月份,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9。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支农政策,减免农业税及附加1064.1万元,停征农业特产税400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284.89万元、良种补贴资金298.58万元,全部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67.3万亩,比去年增加4.3万亩,增长6.8。其中,早稻面积29.8万亩,比去年增加2.9万亩,增长11;优质稻面积达25万亩,比去年增加10.6万亩,增长74。种粮大户不断涌现,全县承包50亩以上农田的农户达800余户;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县共发展经济作物20万亩,同比增长4.6,其中棉花、大蒜、苎麻、烤烟、藤茶、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7万亩,增长9.3;养殖业稳步发展。克服了禽流感和生猪五号病等动物疫病的影响,全县共发展生猪84.3万头,发展菜牛9.02万头,发展家禽335.8万羽,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16、6.87和3.2。扶持发展生猪养殖大户831户,菜牛养殖大户274户,家禽养殖大户225户,特种养殖大户110户,渔业养殖大户160户;退耕还林苗木定植任务基本完成。高标准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共营造生态林5.6万亩,速生丰产林1万亩,高效、优质经济林6000亩;水利建设上新台阶。全县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60万元,共完成各类春修扫尾工程450万处;农民收入增加。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66元,增长14.2。

(二)工业生产效益快速增长。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6亿元,增长1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7亿元,增长17.6,实现利润188万元,与去年同期比,增盈160万元。实现税金1100万元,同比增长120,上交财政税收881万元,同比增长1.3,占年计划的54.6。民营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6亿元,增长38.7。商贸经济指标有所增长。上半年共完成商品销售总额1.1亿元,比去同增长14,完成税利95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6。建材、冶炼、矿产企业产销形势良好,金荣有色公司、复兴冶炼厂、大地钨业、湘东钨业等冶炼企业产销两旺。

(三)财税金融收入增势强劲。通过强化财税征管,加强收入调度,已全面超额完成了财税过半任务。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832.7万元,占年度预算收入14255万元的55,同比增加1806.4万元,增长30,比上年同期增幅高15.6个百分点。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2066.6万元,占年初计划的71.9,同比增长54.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29.1万元,占年初计划的52.5,同比增长23,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7.7个百分点。从征收部门来看,国税部门完成2755.5万元,地税部门完成1585.6万元,财政部门完成2826.6万元,国土局完成665万元,分别增长54.9、39.4、14.7、2.9。乡镇经常性性收入完成3400.1万元,占年计划的62.3,乡镇企业税收完成1564万元,占年初计划的72,超出“过半”目标22个百分点。从5个县市过半情况看,我县上划中央“两税”收入进度和增幅排名第一,财政总收入进度和增幅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一般预算收入进度和增幅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财政支出稳健。财政支出实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支出的到位。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今年“三农”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多,高出支出平均增幅69个百分点,其中财政垫支粮食直补资金31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69亿元,增长12.45;各项贷款余额11.53亿元,增长19.54;经营效益提高,实现帐目利润438万元,增长75.9。

(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上半年共签约招商项目91个,合同投资5.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其中竣工项目23个,建设中项目54个,规划设计中项目14个。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有12个,湘升电器、周氏织衣、东信棉业二期、天源纺织、云阳水泥、SoD产业等计划投资在1000—3000万元,其中华塑科技投资7300万元,云阳森林公园开发项目投资1亿元。积极实施“以水兴电,以电兴工”,已签订小水电开发协议29个,装机容量4.79万千瓦,协议总投资3.2亿元,已到位资金5000万元,其中大坪、泉垅电站已投产发电;和吕、龙家山、鼓石、黄竹坪、石湾潭、大英、高迎等水电站正在施工。

(五)重点工程建设进度顺利。

洮水水库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库区移民实物调查和土地调查正在进行。金星工业园平地工程基本结束,10kv电力线路已入园,水泥硬化了支道1条,9家企业已经落户园内。新城区开发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于3月12日通过评审,新老城区连接通道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县城燃气工程建设准备工作已初步完成,商业步行城建设已经启动。县城防洪风光带建设已完成20__米分段规划设计图,一中段560米防洪堤已基本完工。106国道茶炎段、界月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区域电网前期规划论证已经完成,正在加紧筹建。虎踞大桥已竣工通车,舲舫河坞大桥正在紧张施工。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全面启动,乡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已动工100公里。

(六)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两个确保目标全面落实。全县累计有7353名下岗职工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累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534万元,企业解困资金218万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社会化发放,4800多名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100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累计发放企业离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9千多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94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17人,援助“4050”人员再就业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左右;农村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0万人,年劳务总收入超过7亿元,保持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局势的稳定;企业养老保险进一步规范。上半年,已完成企业社会基金征缴378.8万元,占年任务的65.8,没有发生新的拖欠。离退休人员4843人,每月应发放250.7万元,元至6月份已足额发放到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参保224户9968人,其中全额征缴单位48户20__人,上半年已完成征缴256.3万元,占县任务的56.9。实有离退休人员2455人,其中全额统发的有608人,全年应发361.9万元,元至6月份100发放到位;基本医疗保险运行平稳,现有参保单位219户14123人,已完征缴任务671万元,占全年总任务61,已支付医保费457万元。

(七)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完善。

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全部转为民营企业,企业机制更加灵活。全县启动改制企业__家,已完成111家,置换职工身份11881人,支付企业改制成本1.47亿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以吸纳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的山塘水库经营管理权改革全面铺开,深受农民欢迎,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改制的有4567口,吸引民间资金1000余万元投入农业水利建设;江口、桃坑、枣市、平水、米江等5个乡镇推行了村会计委托工作;引导农民组建杨梅、野猪、养猪、养鱼等各类种养专业协会组织128个。人事人才、教育科技、城市管理等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形势看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发展步子还不够快。国家在资金投入、国土审批、项目报建等方面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这对全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吸引老板投资,加快工业建设就更困难了。同时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还不明显,特色农业基地面积不大,特色种养大户总量不多,农业的比较效益尚未凸显。工业支柱产业的骨干支撑作用并不明显,产业聚集度差、产业链完整性差,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占有市场份额少。采掘、矿贸、冶炼行业既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又属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企业,产品受市场波动大,抗风险能力差。二是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多。因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税率降低、执行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全县财政政策性减收1600多万元。而企业改制财政兜底、工业园建设、新城区开发、洮水水库前期准备等重点工程增支较大,新增支出已显现600余万元,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三是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全县招商引资总的形势是:签约的多,实施的少;中小项目多,大项目少;产生社会效益的多,增加财税收入的少;资源开发性的多,带动相关产业的少。从去年到今年,全县累计签约项目达到140个,真正建成投产,实现经济效益,形成地方财力的企业没有几家;工业园入园企业建设进程缓慢,还没有形成建设高潮,企业基本建设大多还停留在规划设计阶段。四是县乡财政风险堪忧。全县乡村两级因举借财政周转金,教育、改水、林业等世行贷款,基金举债达到1.24亿元。乡村财政赤字难以消化。县财政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增幅明显,一般预算收入难以突破,地方可用财力捉襟见肘。改制企业资产难以变现,企业社保资金缺口日益增大,财政支付压力沉重。一旦出现短收,必然入不付出,财政工作如履薄水。五是社会稳定面临的工作量比较大。湘东铁矿破产移交地方、洮水水库移民、商业步行城拆迁、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等面临的困难矛盾增加。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六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广,增收速度不快。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增加,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农村大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步子还不快,增收渠道单一,增收幅度不大。

三、下半年经济工作措施

下半年,要紧紧围绕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全年各项经济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一)把握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今年以来,中央就宏观调控采取了新的举措,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加快发展的信心,抓住机遇,积极作为。要全面理解宏观调控决策的重大意义,认真分析宏观调控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好信贷和国债投放量减少、工业用地审批难、冶炼水泥纺织等建设项目受控等因素带来的现实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我县产业发展,使工业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加快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产品流通营销;加快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深化企业改制工作,确保企业改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机制,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步伐。以中央的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为导向,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引导老板向县内支柱产业、重点工程、高新技术和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项目上投资。灵活运用“以商招商、情感招商、敲门招商、主题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法,奖励招商引资中介人,走能人招商之路。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制和办证委托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一个专门班子”,确保招商项目引得进,留得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强化招商引资部门工作责任,实行项目台账制和招商引资情况月报制、年终考核制,严格按县委、县政府制订的招商引资政策予以兑现。

(三)落实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稳定农资质量和价格。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管理,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政策,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二是加快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山塘水库的水利民营化改革,力争全县所有山塘水库都进入改制。搞好水利工程扫尾,重点抓好城市防洪二期工程、茶安北支渠道防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是调优农业结构。积极发展苎麻、藤茶、巴西菇、杨梅、淡水珍珠、野猪等特色种养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四是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打造引领农民增收的“龙头”。五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有计划的组织剩余劳动力输出。

(四)突出重点,实施“拓城兴旅”战略。根据“湘东商贸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抓好县城的扩容提质。重点加快城市燃气工程、疾病控制中心、百纺安居工程、摩托车市场等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启动影视中心、老年公寓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商业步行城建设进程,规范湘贸、外贸等地段开发建设。抓好犀城大道硬化和连接新老城区的主干道建设。加快县城商贸业发展,促进工业品、建材、摩托车家电、农贸等专业市场繁荣。开发好南宋古城,抓好南岳宫等重点景点建设。启动云阳国家森林公园等其他景点、景区的委托经营,引进民间资金把云阳国家森林公园建成我县旅游业的“龙头”。

经济情况分析篇2

一、上半年,自加压力、持续攻坚、成绩可喜

上半年,在遭受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的影响下,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趋紧、不宽松的制约下,在交通基础设施不仅尚未得到完全改善、而且因公路建设或改造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的情况下,在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大环境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持续保持了良好态势。这些成绩、这种态势来之不易,得益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各级各部门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和团结拼搏。这些成绩、这种态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速度不断增快。到月底,基本消除了年初冰灾带来的影响,发展速度逐月回升。经过奋力爬坡,月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虽然没有达到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的15%的目标,但是这里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市里对部分指标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如果按照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我们测算的统计口径,这个增幅还要超过15%。尽管这样,上半年GDp增幅仍比一季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了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的排位也从一季度的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在遭受了全市最严重的冰冻灾害情况下,GDp增幅能够排在全市第七位,这个发展速度是来之不易的,也说明了我们是付出了艰苦努力的。此外,我们还有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也取得了很好成绩,有3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幅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外资的验资口径和统计口径已经提前完成市里下达的全年任务,说明我们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较大突破;有2项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二,一个是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了33.83%,一个是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了16.8%。规模以上工业,在遭受冰灾停电一个多月、停产一个多月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确定的任务,工业战线的同志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所以说,上半年虽然有这么多制约因素,但是我们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几项重要支撑指标也能真实的体现这个增长速度:

①财政指标,没有这样的增长速度,不可能有这样的财政收入。按照今年人代会通过的预算目标,上半年财政总收入超序时进度18.33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68.33%,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序时进度16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66%。

②金融指标,在今年宏观调控这么从紧、各级金融机构对信贷资金这么从严控制、全省全市信贷资金总量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同比仍然增长了31.6%,比年初增长了11.8%。

③用电指标,上半年,尽管停电一个月,全社会用电量仍然增长了24.6%,其中大工业用电量增长65.6%。这几项指标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县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有支撑的、真实的、可信的。

亮点不断增多。上半年,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涌现出了不少亮点。

①我们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冰冻灾害,迅速恢复了工农业生产,这是最大的亮点,如果没有这种战胜冰灾的精神、力度和措施,不能迅速有效地消除冰灾的影响,就不可能有这么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②项目带动有亮点,在今年确定的77个重点项目之外,新上了一批项目,有的项目个头还比较大;全县上下十分关心的向莆铁路已经明确在月份开工,各级各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建泰高速公路通过了工可审查,市里将其作为继高速、高速之后的首要建设项目;、铁路完成预可研(初稿)编制,不管是铁道部、还是省政府,只要讲到铁路建设必讲建龙铁路,这条铁路建设也是板上订钉的事;目前正在策划一条至宁化的高速公路,现已列入市交通部门规划。

③招商引资有亮点,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今年来投资、考察的客商明显增多,对接、洽谈的项目也是比较大的、比较好的项目,前一段县委、县政府也建立了十一个重大项目跟踪对接抓落实的责任制,而且上半年引进外资和内联引资都完成地比较理想。

④社会事业发展有亮点,城关小学新校区即将完工,秋季开学就可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全市硬件条件最好的一所小学;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即将完工,“8.26”开园庆典活动有序推进;县医技楼完工后,将购进一批县级最好的Ct、彩超等医疗设备,让群众在本县就能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

⑤工作创新有亮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择岗定责”机制受到市委重视,这个月之内将有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等三批人员来调研;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被国家七部委联合评估组评定为优。所以说,我们上半年各方面工作都取得较好成效,涌现了很多亮点,当然也还有很多亮点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培育。

后劲不断增强。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这些成效,是我们多年来长期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的结果。正因为我们坚持不懈地抓项目,现在一大批项目开始呈现出效应,发挥出作用,包括今年实施的这些项目以及刚才讲的项目工作的亮点,有力促进了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随着这些项目的进一步实施,进一步落实,我相信的发展后劲会越来越强。

形势不断趋好。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决策的突出位置,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6%以内,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大体系的建立实现了医疗保险全面覆盖,提前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确保了广大群众收看收听到奥运会节目。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提高,全县上下求真务实、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的氛围进一步浓厚。

总的来说,上半年,我们在特殊的形势下,取得了非常不容易的成绩,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下半年,认清形势、再接再厉、实现跃升

虽然上半年我们取得了较好成效,各项经济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上半年还不能等于全年,上半年完成的好不等于全年就能完成的好。现在关键是,如何借势,如何持续,如何在上半年的基础上确保全年任务地完成,而且完成的更好更快。从下半年来看,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制约因素,还有很多难点问题。从宏观环境来看,非常不宽松,尽管近期国际原油月交货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是油价在高位运行是难以改变的;尽管这几个月整体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生产资料的价格水平仍然不断上升;土地供应这个闸门在短时间内难以打开,尤其是涉及到农保田的用地审批控制更紧,目前有好几个项目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无法实施。从周边环境来看,各地竞相发展、竞相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比如我们有些指标虽然增幅很高,但在全市排位不是很前面,这方面也给我们下半年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从要素保障来看,电力供应可能是一个问题,从今年雨情、雨量看,最近煤的紧张程度看,即将到来的“迎峰度夏”,会对电力供应造成压力,今年电力供应紧张基本已成定局;下半年信贷也将更加趋紧,能否保持住上半年增长的势头,这个难度也很大。从自身发展来看,尽管上半年有几项指标完成的非常好,但是我们自己头脑要清醒,有的指标是我们战胜冰灾取得的,有的指标灾后恢复重建是重要的拉动因素之一,比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的流转税有一块也是灾后恢复重建有效拉动的。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再接再厉,攻坚克难,持续和提升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跃升。在此,对做好下半年工作提四点要求:

1、进一步盯紧目标求突破。上半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总体不错,接下来全年目标任务如何完成,这是落实县委提出的“四不”要求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四不”,就必须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就必须进一步盯紧目标,争取新突破,再创新优势。有几项工作这里再强调一下:

一是经济指标要有新突破。在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县委提出了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建筑业总产值总量及增幅、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增幅、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财政总收入增幅(总量突破亿元,在全市排名前进一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等几项指标争创一流、进入全市前列的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个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面实现。此外,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指标要再加把劲,上半年没有完成过半,下半年要把因冰灾停产一个月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使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真正体现出来。如果下半年工业经济各项指标能全面实现年初提出的目标,那么GDp的增幅将会超过上半年。这项工作请分管工业领导、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农村发展要有新突破。从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看,除了年初冰灾对林业造成一定影响外,其它农业受到影响不大,而且到目前尚未发生洪涝灾害,相对来说还算风调雨顺,今年应该是个大丰收年。下半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①要继续抓好抗旱、防台风、地质灾害防范等防灾减灾措施地落实,在抓好防灾抗灾的同时,认真组织好烟叶、黄花梨、莲子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确保农民增收、村财增收。

②要加快农业基础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部级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省级土地整理示范县等示范、示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③要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比如在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农业“五新”推广运用、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品牌农业创建等方面,各乡镇、涉农部门都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争取在下半年有所突破。

④要在打造新农村精品村上有效推进,下半年要集中力量重点推进几个基础较好的精品村建设,这项工作新农村办要抓紧抓实。

⑤要突出抓好林业恢复重建工作,有这么多的木材要清理,有这么多的林地要更新,怎么办?

各乡镇、林业部门都要认真研究。一方面,要组织好受灾竹木的销售,积极与青纸、南纸、邵武竹浆厂等加强联系协调,在不压价的情况下敞开收购我县受灾竹木,尽可能减少林农损失;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更新造林规划,制定好工作方案,发动全社会力量,在下半年和明年掀起新一轮造林高潮,这项工作各乡镇都要有实际的行动。同时,要不断创新造林机制,现在大概有20多万亩林地要更新造林,要多少资金,多少苗木?钱从哪里来,怎么造?都需要我们通过机制创新来解决。目前,县里正在积极引进一些企业、机构来投资、参与林业恢复重建,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主动做好这方面工作。

三是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下半年工业经济要再加把劲,重点要抓好这几个方面:

①抓工业总量,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把上半年因冰灾造成的欠产弥补回来,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工业经济总量有所突破。

②抓新增长点,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今年市里下达任务是13家,下半年要确保新增规模以上企业8家以上。

③抓新上项目,要督促和帮助企业加快技改挖潜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投产、达产,切实做好今年新引进工业项目的落地工作,包括正在对接、洽谈的十一个重大项目中有不少也是工业项目,要进一步跟踪落实好,为下半年甚至明年工业经济增长发挥作用。

④抓工业效益,上半年工业产品产销率虽然不错,但是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下降,两金占用比较大,在全市排位比较靠后,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在确保工业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促进效益同比上升。

⑤抓要素保障,发改、经贸、电力、交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煤、电、油、运调度和协调,金融、供地、用工三个协调小组也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为企业正常生产和经营增强要素保障。同时,要继续推进工业园区平台建设、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争创品牌等工作开展。

四是项目带动要有新突破。今年来,县委、县政府对项目工作抓的很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项目工作扎实开展。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虽然上半年项目工作总体不错,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很高,但是就项目建设来说,发展很不平衡,77个重点项目开工率不到50%,形象进度也不够理想,特别是列入省、市重点项目还有2个尚未开工,下半年各个责任单位要严格落实“三个卡死”的要求,逐月逐日、逐个项目加以突破,确保“三个卡死”全面落实到位。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重点抓好“8.26”经贸洽谈及参加“9.8”、“11.6”和市里即将组织的四个专场招商等活动筹备工作,力争下半年招商引资有更大的成效,特别是前一阶段确定的十一个重大招商项目,各有关领导、乡镇和部门要认真抓好跟踪对接,确保落实到位。要着手做好明年项目的策划,县“两办”已经下发了《关于征集县级重点项目》的通知,各乡镇、各部门都要认真对待、认真策划,力争每个乡镇、每个部门都有项目列为县重点项目。

2、进一步立足前锋谋先行。这个月,省委将开展“四个专题”调研活动,主题是调研各地参与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情况,市委也对这项工作作出了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两个先行区”建设和对提出的“前锋、基地、枢纽、支撑”要求,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城”战略目标,立足前锋定位,结合实际,在先行先试上有所作为,推动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跨越式发展。

一要在解放思想上先行先试。去年来,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在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动员会上作了专门地安排部署。当前,我们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新、越来越多,一些困难可能是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这就需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敢想敢做、敢为敢当,勇于先行、勇于先试,真正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切实在解放思想上做到先行先试。

二要发挥优势先行先试。我县具备了生态、区位、国土、水资源、政策、人文等六大比较优势,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先行先试?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思考、多动脑筋。比如,我县农业特色比较明显,能否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先行先试;再如,我县工业平台初具规模,随着交通的改善,如何在建设新型工业上先行先试。总之,我们要紧密结合本县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我县特色的先行先试路子。

三要创新机制先行先试。在融入“两个先行区”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很多工作需要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来推动。当前,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①如何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②如何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制约,比如资金问题,接下来有这么多项目、这么多事情要做,马上面临铁路资本金2000多万就要到位,高速公路我们可能也要筹措资本金;再如,工业平台、旅游平台、物流平台打造和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如何解决?这就需要创新机制,用科学方法去运作、去突破。③如何改善民生,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更多的关注民生,对一些民生问题怎么更有为、更有效的解决,这也需要进一步创新机制体制。此外,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这些工作中的难点,要用什么方法去突破,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创新机制体制。

3、进一步优化环境促发展。的发展条件在不断改善,我们软环境建设如何跟上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硬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切实把软环境建设的更好一些,真正形成一个让投资者安心创业、让居住者舒心生活的良好发展环境。

一要继续深化作风建设。近段时间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还是抓的比较紧,各级各部门也都采取具体的措施,特别是前一段相关部门组织了明察暗访,发现了一些问题,通报了一些问题,促进了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但是,我们的机关作风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机关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成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县里出台的各项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行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使政务环境有明显改善。这也是市委黄琪玉书记多次强调的一项工作,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相关部门要继续扎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要确保社会安定稳定。今年大事多、喜事多、难事多,特别是奥运会即将开幕,各种敌对势力正在加紧行动,全国各地都在围绕保“平安奥运”采取积极有效的维稳措施。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要求,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进行了多次安排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这个月15日,我们组织开展了“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从接访情况看,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整个渠道、秩序比较畅通、比较有序,整个活动还是比较平稳;从所反映的问题来看有不少是合理的,也是我们应该解决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认真对待,进一步落实好“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确定的交办事项,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确保息诉息访。同时,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安全、非煤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民爆器材和烟花爆竹安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重点专项整治工作,严防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三要全面推进统筹和谐。要积极争创省级文明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优做美中心县城,进一步提升城市品味,增强城市魅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要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扎实有效地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凝聚民心,弘扬正气,不断巩固和营造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氛围。

4、进一步加强领导抓落实。做好下半年的各项工作,关键在落实,责任在干部,保障靠坚强有力的领导:

一要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和抗冰救灾精神,促进广大干群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立足实际,集中精力,用心研究工作,用心破解难题,用心务实操作,把既定的目标和明确的任务变成发展的业绩,以更加优良的业绩支援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所有工作最终都在责任中体现出来,在责任中落实下去。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要认真总结分析上半年工作,仔细寻找差距,找准薄弱环节;对下半年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进度要求、完成时限,做到目标任务一级一级推进,一层一层落实,一步一步完成。特别是各重点项目工作组和各单位的主要领导要在帮助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高效服务上下真功夫、实功夫、硬功夫,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经济情况分析篇3

为了更全面掌握我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更好的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近日,镇政府专门组织人员,协同工商、国税、地税及部分政协委员,对我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科右前旗的西北部,距旗政府的所在地70公里,行政面积55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69个自然屯,人口3.1万。镇内交通便利,通讯快速方便,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是前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行业分布情况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建“平台”,提供便利条件。在各级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镇的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单位数量方面,还是在经济总量方面,个体私营经济在全镇经济中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促进生产、拉动经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以及方便人们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业主达245户,其中:餐饮业22户,服务业17户,商业140户,修理业23户,生产加工业43户,从业人员达968人,吸纳就业人数700人,提供就业岗位700个,年营业总额1200万元。依托交通便利的优势,运输、餐饮、修理等服务行业的比例增大。

(二)个体私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我镇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拉动经济增长。仅2007年,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2亿元,营业收入0.47亿元,纳税达37万元。

二是繁荣市场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对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发挥了巨大作用。70%以上的是个体私营业户,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拓宽了就业渠道,缓解了政府压力。全镇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人员近千人,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安置下岗职工347人,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1%。

(三)个体私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情况

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镇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全镇个体私营经济税收20xx年为36万元,20xx年为36万元,20xx年个税起征点调整后,税收略有下降,但仍达到37万元,20xx年上半年为22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收入20xx年占全镇财政收入的27%,20xx年将达到35%左右。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镇委政府积极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舆论环境。镇委政府为做好个体私营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召开表彰会、个体私营业主座谈会等形式,积极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动个体私营业主的积极性,大力宣传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先进典型以及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是政策环境。对有市场前景、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项目,积极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参与开发,今年积极引导做好奶站建设,新建奶站4座;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誉好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其解决技术改造和正常流动资金的需求,至目前为奶站经营户协调信用贷款300万元,用于奶站设备更新及奶源区养殖户外购奶牛;认真落实促进私营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税负保持在合理的水平;镇工商所以上门服务为主、地税所采取一站式办公,尽量简化办公程序、缩短时间,尽量减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办证办照方面的人力、费用支出。

三是法制环境。制止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等行为的发生;对严重损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和事,及时处理整改;搞好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中地区及周边区域的治安防治,维护个体户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四是服务环境。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协调服务,在技术、资金、项目、信息、场地等方面,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排忧解难,并增强服务实效,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今年投资新建集贸市场一处,解决了近百户流动商户无固定场地的问题;引导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协调发展。

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于1991年我镇成立了个体协会,进一步拉动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1、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量的积累,全镇个体私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当前社会和群众的需要看,在质的提高上还需要做文章,全镇92%以上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私营企业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行业,近几年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在逐步拓宽,但表现的还是比较单一,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个体私营经济涉及的还很少。

2、经营业主的创新意识不强。绝大多数个体工商户从事相同或相似的小本生意,少量的个人合伙经营结构不稳定,维持小打小闹的状态,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创新不够,存在跟风现象,因而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期性、稳定性较差。大部分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结构趋同、规模较小,极大地阻碍全镇个体私营经济更广泛的发展。

3、从业者的文化层次较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全镇个体私营经济从业者的文化层次总体较低,小学和初高中占绝大多数,这也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发展。从业者甚至是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意识,单单靠经验经营,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

经济情况分析篇4

2017年2月25日,青岩古镇成为贵阳市首个、贵州省第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岩古镇圆梦5a,不仅标志着景区实现了高水准旅游服务的全新跨越,同时也填补了贵州文化类5a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贵州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青岩古镇创建5a级成功,是贵阳市打造集散旅游母港的点睛之作,为贵阳提供了核心产品供给体系。同时也将更加有效地塑造贵阳良好城市形象,为贵阳市打造世界旅游名城增添部级品牌,助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更好的促进青岩继续良好的发展,我们关于游客满意度的问题简单做了一个问卷调查,本次共收集到138份有效问卷。有关分析如下:

在关于你是怎么了解青岩古镇的问题中,有42.75%的人是通过官网的宣传片对其进行了解。这也说明了青岩古镇顺应了“互联网+”的潮流及大数据的应用,真正的将旅游+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准确把握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速提升贵阳旅游业发展水平。

在对游客来青岩古镇旅游的目的调查结果发现,50.72%来青岩古镇旅游的人是因为其历史文化。青岩古镇拥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不可多得的人文景区,更是黔中文化的代表,人文历史价值非常显著,具有深厚的文化的底蕴。涌现出了名震京城的才子周渔潢、云贵首位文状元赵以炯等名人,为贵州和中华人文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古镇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喜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景观、景物随处可见,中国各地各具特色的传统景观却十分罕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镇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吸引着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观赏。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你还会再次来青岩古镇旅游的这个问题中,138人中高达64.49%的人选择不会再来青岩,暴露出青岩仍存在一些问题。

74.64%的人觉得青岩古镇景区不应该收取门票。而在对景区的服务设施的问题中有52.9%的人认为一般,有19.57%的人认为差,仅有6.52%的人认识非常好。而在对青岩不足之处的调查中,有68.84%的人认为服务质量和自然景观是最不令人满意的。

通过以上问题能够大致分析出青岩存在一些问题:

1门票收费不合理。

古镇收门票后游客锐减,收入也相应减少。很多游客认为什么景点都没看,就是逛逛街,这也要收门票,不太合理。景点收门票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尤其是本地人,都只是奔着古镇的小吃和那种古韵味去游览的,如果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收取门票,实属不应该。

2景区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一般。

青岩古镇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有待解决;已有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已经出现破损现象,急需修缮;而随着青岩越来越多游客涌入,人流拥挤,员工数量的不足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造成游客不满意的情况。

3自然景观保存的不够,受到现代化的冲击

人们到古镇旅游说到底是去体验过往的风土人情与生活韵味。而受到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地方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往往没能将青岩古镇的历史留住。古老的建筑之所以存在价值,并不是以其建筑形式存在,而是其中?n含了文化,承载着历史,这些都是现代化建筑无法做到的。

四、建议

1延长旅游产业链

增强和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使景区由单一的门票经济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变。增收不能只靠门票,青岩古镇景区的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延长旅游产业链来实现景区的发展和创收。

同时在古镇的建设中,有选择地保留有价值的古镇遗产及部分居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在保存、保护古镇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物、传统食品加工及手工艺等生产方式与现代生存环境下的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相融合,避免低俗商业化氛围。

2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服务质量。

在青岩古镇的设施服务建设中,应根据景区的特征,功能、规模以及游客的结构来决定,由于基础设施是直接为游客服务的,因此基础设施的配置的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游客体验的好坏。具体项目为场坝整治、路灯设置、南停车场建设、民居改造、城门楼(墙)修复等。

3避免过度商业化,多保留原汁原味景观

虽然为了方便景区管理,有的时候不得不对景观进行现代化改造,但是这样极大的影响了游客的体验,不要一味图经济效益发展,而放弃了蕴含文化承载历史的景观。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创造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以原汁原味的景观作为卖点吸引游客,不仅上赚足了关注,生态和经济发展又得到了保证。

经济情况分析篇5

及2014年走势分析

文■崔成牛建国

在安倍经济学量化宽松政策的刺激下,2013年日本经济呈现出逐步复苏势头,前三季度GDp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1%、0.9%和0.5%,折年率分别为4.1%、3.8%和1.9%,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中的第1支“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刺激效应逐步减退,第2支“机动的财政政策”因实现政府预算平衡而逐步提高消费税,也将使消费恢复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第3支“成长战略”虽备受期待,但创新内容有限且实施需要一定的过程,能否得到彻底贯彻及具体效果如何仍有待观察。

一、日本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受日元持续贬值等因素影响,出口有一定的起色

2013年前三季度,出口环比增长率分别为3.9%、2.9%和-0.6%。财务省11月20日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出口总额6.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8.6%,连续8个月实现正增长,汽车、矿物燃料、化工产品分别增长30.3%、80.8%和38.3%。其中对美出口同比增长26.4%,已连续10个月实现正增长,汽车及零部件、机械产品的贡献最大;对欧盟出口同比增长27%,连续5个月正增长,汽车、矿物燃料、机械产品贡献最大;对亚洲出口14.9%,连续8个月实现正增长,有机化工产品、矿物燃料、汽车的贡献最大。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1.3%,连续5个月正增长,以汽车及零部件、有机化工产品贡献最大,出口增长具有总体反弹的趋向。

2013年前三季度,进口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0%、1.7%和2.2%,为缓慢增长态势。10月份进口总额7.2万亿日元,同比增长26.1%,已连续12个月增加,原油、液化天然气、半导体零部件分别同比增长67.8%、39.4%和50.8%,对进口增长的贡献度也最大。受日元贬值及核电停运等因素影响,原油及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额持续攀高,使得10月份的贸易赤字达到1.9万亿日元,同比增加96.1%,已连续19个月出现赤字。

与此相对照的是,日本的经常收支仍为黑字。财务省11月11日的数据显示,受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今年4—9月期日本经常收支黑字额同比增长10.7%,为3.55万亿日元,海外投资等所得收支黑字同比增加19.6%,达到8.995万亿日元,为历史最高。

(二)在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内需明显抬头

2013年前三季度日本民间最终消费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8%、0.6%和0.1%,实质劳动报酬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7%、0.3%和-0.6%,均呈现缓慢回落态势,7—9月份民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1%。内阁府11月12日公布的消费态度调查显示,10月份的消费综合指数为41.2,同比增长4.1%,但环比下降4.2%,尽管在6—8月份连续下降后9月份出现了一定的反弹。受资产价格上升等因素影响,国内新车销量呈持续稳定态势,7—9月份分别为40.2、31.1和41.6万辆,环比有所提高,同比基本持平。预计在明年4月1日消费税提高之前,消费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

民间住宅投资持续回暖,2013年前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3%、0.4%和2.7%。受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持续景气,7—9月份新开工住宅数分别为97.5、96和104.4万件,同比增长10%以上。预计在明年4月1日消费税提高之前,新开工住宅数还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公共需求方面,政府消费保持了微弱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分别环比增长0.0%、0.8%和0.3%。在年初紧急经济对策追加的5万亿日元公共建设资金的刺激下,政府投资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三季度分别环比增长2.5%、4.8%和6.5%,成为公共需求及7—9月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受公共投资增加及灾后重建持续等利好因素影响,政府公共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继续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

(三)企业收益出现反弹,但企业设备投资仍无明显进展

2013年前三季度,民间企业设备投资环比增长率分别为0.1%、1.1%和0.2%,仅4—6月份出现微弱反弹。民间设备投资与工资水平提高一道,成为当前制约日本经济出现新的景气循环的主要原因。内阁府11月13日的机械订单统计显示,除船舶、电力外的机械订单数7—9月份环比下降2.1%,大于市场预期。

日本经济新闻11月5日的数据显示,除金融之外的占市值60%的589家上市企业,2013年4—9月期决算收益率同比增加11%,增收企业超过六成,日元贬值使出口竞争力提高、国内需求复苏等为主要动因。其中,钢铁企业增收为20%、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13%、通信企业为37%,特别是汽车企业海外销售额因日元贬值而得到大幅提高。

不动产企业在安倍经济学实施中受益较大,4—9月期决算数据显示,5家大型不动产企业中,有3家的联结纯收益为过去最高,同比增幅分别为48.3%、75.6%和58.8%。7家大型商社中除住友外均实现了最终受益的正增长,增幅在13%—31%之间,除机械、化工等非资源类产品贡献较大外,日元大幅贬值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受核电停运及进口燃料价格上涨影响,10大电力公司中有5家处于赤字状态,因削减成本与提高电价效果较好,东京电力实现了3年来的首次黑字。新上市企业继续受到热捧,今年新上市的32家企业中有18家的市值已超过发行初期的2倍。

(四)有望摆脱长期通缩状态,但2年内2%的通胀目标仍有难度

受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日本经济有望摆脱长期以来的通缩状态。7—9月扣除生鲜食品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分别为0.7%、0.8%和0.7%,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日本银行在10月31日的今后3年景气与物价展望中,对2013—2015年Cpi预测分别为0.7%、1.3%和1.9%。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综合了40位经济学家的预测认为,明年1—3月Cpi将达到0.95%的峰值,2015年初会回落至0.7%的水平。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日本的就业状况一直维持在较好的状态,7—9月份完全失业率分别为3.8%、4.1%和4.0%,相比4—6月略有降低。有效求人倍率呈持续改善迹象,7—9月份分别为0.94、0.95和0.95,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最好水平。此外,明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确定率为81.7%,同比提高了5.5%。

(五)金融机构收益有所提高,但民间信贷需求增长仍然乏力

在安倍经济学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日本广义货币m2在7—10月分别增长3.7%、3.8%、3.9%和4.1%,10月份同比提高了1.8个百分点,广义流动性则同比提高了3.7个百分点。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处于接近0.07%的极低水平,10年期长期国债平均利率降至0.6%以下的低水平。日本银行统计显示,今年7—9月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加2%,比4—6月期提高0.2个百分点,10月份贷款余额为469.82万亿日元,仍为2%的同比增长,企业对超级量宽政策的反应不敏感,50%的上市企业无实质性负债的局面也无明显改变。日本银行在11月21日的金融政策会议上,决定继续维持4月份以来的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同时继续以两年内2%的Cpi上涨率为物价稳定目标。

11月14日公布的5大银行4—9月期决算数据显示,受持有股票价格冲高及经济好转带来的不良债权处理费用下降(同比减少95%)等因素影响,5大银行的最终纯收益同比增长了59%,达到1.65万亿日元,为7年来的新高。在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长期利率一直处于极低状态,5大银行9月末的国债保有量比3月末减少了21%,尽管贷款余额同期增加了2.5%,但实质业务纯收益却同比下降了14.2%,只有三井住友一家实现了5.7%的正增长。9月末三大银行的贷款余额仅同比增加3.6%,也远远低于49.1%的基础货币增速。瑞穗银行的分析认为,事实上银行信贷一直处于收缩状态,超级量宽后仅为缩小停止,总体3%的信贷同比增长也主要集中于通信和房地产领域。

日本五大银行还于11月起纷纷下调住宅十年期固定贷款利率,范围由0.05%—0.15%不等,力图在消费税提高之前进一步扩大住宅贷款市场规模。主要10家地方银行2013年4—9月期决算数据显示,联结纯收益总体同比增长20%,达到1876亿日元,股市等市场环境改善、有价证券运用及面向个人的金融产品销售旺盛是主要原因。几大证券公司业绩表现良好,野村控股的相关纯收益则为11年来最高,大和证券则为历史最高。银行融资余力的增加,以及证券公司中介能力的提高可为经济成长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二、主要经济政策

(一)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之一:大胆的金融政策

日本央行在4月初的金融政策会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超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2年内Cpi上涨2%为目标,每年增加基础货币供应60—70万亿日元,2013年内国债购入余额增加20万亿日元,同时购入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J-Reit。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其活期存款账户余额已经从2012年底的47.2万亿日元,增加到9月底的97.4万亿日元,预计年底将接近110万亿日元的规模,主要为大规模购买政府长期国债所致。目前日本银行的负债约占GDp的30%,预计2年之后将达60%,而美国目前仅为20%。在超级量化宽松等政策推动下,安倍政权上台1年,日元兑美元汇率贬值了近20%,日本股市升值了68%,国内消费特别是高端消费因此复苏,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瑞穗银行的学者认为,国债市场的稳定是安倍经济学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长期利率上升对经济和金融的负面影响最大,因此,美国金融政策的周期性转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值得关注。

(二)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之二:机动的财政政策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逐步加剧,日本政府的财政状况日趋严峻。2012年底,政府债务余额对GDp的比值达到214.3%,为发达经济体中最高,其基础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则为-7.9%,也是发达经济体中最糟糕的。为缓解日益严峻的财政状况,逐步实现财政平衡,安倍政府推出《经济财政运营和改革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2015年财政赤字对GDp占比相对于2010年减半,2020年实现政府财政盈余并稳定占比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倍政府于10月1日宣布2014年4月1日如期提高消费税,税率由目前的5%提高至8%。

为避免消费增税对经济景气恢复的冲击,在1月份紧急经济对策追加5万亿日元公共事业费的基础上,安倍政府又推出了5万亿日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对策及1万亿日元的减税措施。刺激对策主要包括3000亿日元的低收入家庭直接补贴、3100亿日元的住宅取得补贴、9000亿日元复兴法人税的废止、2万亿日元的企业竞争力强化和弱势人群扶持及复兴减灾等。减税主要包括7300亿日元的设备投资减税、1600亿日元的所得增长促进税制、以及1100亿日元的住宅贷款减税。而备受经济界推崇的法人税减税则因意见分歧过大目前尚无定论。

(三)安倍经济学三支箭之三:成长战略

安倍经济学成长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放松规制、开放官营事业、促进更新换代来最大程度地带动起民间力量,通过充分发挥女性、年轻人和老人的潜能、以及各种国际人才的培养实现全体国民的参与,通过重振日本技术立国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来创造新的增长前沿。主要目标为实现10年内平均名义GDp增长3%、实质GDp增长2%的经济发展目标,并使10年后日本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加150万日元以上。战略由产业重振计划、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国际发展战略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基础,第二、三部分为国内、外重点。

产业重振计划涵盖产业新陈代谢、雇用制度改革、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it技术发展与运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中小企业革新等多个领域。通过纠正过少投资、过分限制、以及过度竞争“三过度”,来扩大民间投资、开拓新市场、并促进产业业务重组;将就业政策从维持就业型向支援劳动转移型转变,促进年轻人、女性和老年人的就业,并在大学间引入市场竞争原则;加快解决待托儿童问题;强化“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功能及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it创新与社会应用;设立“国家战略特区”,减少规制强化竞争。

战略性市场创造计划涵盖医疗健康及看护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供应、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等地方资源产业化等领域。创建更多的医疗研究所,推动医疗体系的整体输出;逐步实现电力市场化,引领清洁能源发展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延寿与更新,推动智能驾驶及官民合作;出台相关法案,推动大企业进入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年轻化与专业化;放宽签证条件,进一步吸引海外游客。

国际发展战略涵盖tpp与RCep等自由贸易构建、海外市场的获取、以及促进日本国内的国际化等方面。力争到2020年获得30万亿日元基础设施出口订单,建立酷日本推进机构,促进创意产业海外发展。

国内重点方面,日本已经在ipS细胞、燃料电池、汽车智能驾驶、以及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ipS细胞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公司上市,燃料电池汽车已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计划2015年量产并使价格不高于500万日元,向民间开放公共数据及电子行政服务体系也基本建立。

国外重点方面,日本计划于2014年设立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输出的后援公司,以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的整体输出。主要面向泰国、越南、印度等亚洲国家,2014年总体融资额2750亿日元。在医疗体系对外输出方面,日本计划到2020年,全球医疗市场获得额为目前的3倍,即1.5万亿日元的发展目标,并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开设10所医院。为此,日本的大型商社已开始向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输出最尖端的医疗设施,并启动在泰国、柬埔寨等开设医院的项目,日本政府也在着手制订对医疗设备的输出给予日元贷款等相关政策。

(四)tpp与东南亚战略备受重视

农业领域的高额进口关税及国内补贴是日本加入tpp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为tpp的谈判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安倍政权超级量化宽松所带来的日元大幅贬值的利好条件下,日本政府制订了将大米的进口关税由现行的778%、分阶段下调至500%到600%的方针。同时,日本政府还计划大幅削减对稻米生产者的补贴,明年起由现有的10公亩1.5万日元下调至7500日元,并在5年后废止“减反政策”,改为以大米售价低于过去的年平均价时予以补贴的方式。

日本企业加快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步伐。3—9月份对东南亚投资同比增长55%,达到1.3万亿日元,为对中国投资的2倍以上。1—9月份在东南亚国家的并购数达到70件,并购金额为去年的13倍。除传统的制造业之外,金融、航空等服务业领域也成为投资对象。

日本政府还计划对亚洲各地的代工工厂及相应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以降低企业的初始投资、促进汽车及电子等领域的中小企业海外拓展。作为该计划的第一步,对在越南建设100家企业规模的工业园给予投融资支持,并以在今后5年中,实现1万家中核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为成长战略的重要一环,加以全力推进。

三、2013—2014年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

(一)日元贬值刺激出口已告一段落,明年消费增税对内需的抑制明显

日元贬值使企业原材料进口成本大幅上升,部分行业转嫁困难。6月份以来,汽车钢板价格上升了10%,没有达到行业15%—20%的要求,业内中小企业受影响最大。相对于进口大豆价格9%、小麦价格14%的涨幅,9月份面包零售企业的价格涨幅仅有2.3%,距行业7%的要求差距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企业效益趋向好转,财务省预期,政府的法人税收入将由当初预期的8.7万亿日元,提升至10万亿日元,预计今年政府总体税收收入将达45万亿日元,比预期增加2万亿日元,为政府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对策、应对消费增税的不利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设备投资、员工工资收入增加是未来日本经济能否真正走向景气循环的重要指标。日本经济新闻11月22日公布,对以大企业为中心的300家上市企业的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企业若手头有富余资金将优先进行设备投资,且回答研发与并购者居多。有56%的企业认为下期的最终收益将得到改善,回答恶化的只占6%,有53家企业认为收益将提高两成以上。在收益改善的原因方面,50%的企业认为是国内收益增加,41%的企业回答成本削减,38%的企业认为是在亚洲的拓展,回答美国拓展、新产品开发及日元贬值的分别为33%、23%和10%。

厚生劳动省10月31日的统计调查显示,9月份工资总额同比仅增长0.1%,奖金总额同比增加0.3%,工资水平的提高尚有待进一步观察,明年年初企业与员工间关于当年工资的“春斗”将是重要的观察点。在消费税税率提高3%的前提下,要想实现实质性收入的正增长则相当困难。

(二)2013—2014年日本经济运行走势

内阁府11月12日的景气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现状指数Di为51.8,环比下降1%。其中住宅指数为54.0,环比下降7.6%,零售、饮食及服务指数分别为48.7、45.7和49.9;非制造业指数为56.8,环比下降1.9%,制造业指数为52.7,环比提高0.1%,就业指数为61.6,环比增加1.3%。住宅与非制造业指数相对突出充分显示了安倍超级量化宽松作用所产生的效果。10月份先行指数为54.5,环比提高0.3%,住宅、零售、饮食及服务等先行指数分别为49.7、54.0、54.0和53.8,非制造业和制造业的先行指数为55.4和55,2,就业先行指数为59.4,充分表明日本民间对安倍经济学仍寄予厚望,并具有较强的信赖。

受新兴经济体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未来日本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出口将很难得到明显延伸,外需的低迷再加上消费税提高对内需的抑制作用,使得明后两年的GDp增长难有起色。10大民间经济研究机构预测,日本2013、2014年的GDp增长率分别在2.5%—3.0%、0.2%—1.9%之间,其预测平均值分别为2.7%和1.0%,对2013年GDp增长预测要低于内阁府8月份2.8%的预期。10大研究机构中有8家认为海外经济动向是最大风险因素,其中日本综合研究所认为,美国逐步缩小Qe3规模将造成新兴经济体增长的大幅下滑,进而影响全球经济。

经济情况分析篇6

关键词:经济金融运行;流动性过剩;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1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2-0029-06

2006年,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趋势,宏观调控政策频出。以此为大背景,海南省各经济金融部门在保障作为落后地区应具备的投资增长速度的基础上,依据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驱弊就利,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全年经济运行平稳快速、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增强。金融存贷款快速增长,信贷资金支持重点突出,信贷结构日益优化,各金融机构的总体经营业绩良好。

一、海南省经济运行稳、好、快

2006年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的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43亿元,同比增长12.5%,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4.2亿元,同比增长9.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7.8亿元,同比增长1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0.4亿元,同比增长11.0%。

经济运行进入较为理想的状态,一是运行平稳。建省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南省经济发展曾一度大起大落,而自1995年以来,经济增长开始走上稳步提升的轨道(见图1)。二是经济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二产业发展滞后,三次产业层次较低,一直是制约海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2006年通过加大第二产业的投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效果,海南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33.2:25.5:41.3调整为2006年的32.7:27.4:39.9,第二产业占比较2005年提升1.9个百分点,提升速度达近6年来最快。三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0年以来海南省经济增长一直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06年则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由于海南仍属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经济稳快增长的同时,经济变化特点突出。

图1海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一)工业拉动效果显著,各产业协调发展

2006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对海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一、二、三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4.4%、38.8%、36.8%。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3.6%,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0.7%,同比提升2.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达近6年来最高,海南省“工业短腿”现象有了进一步改观,各主要行业齐头并进共同快速发展。

1.工业加速增长,效益提高明显。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带动下,2006年,800万吨炼油项目、海口电厂“大代小”工程、60万吨甲醇、15万台汽车发动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一大批骨干工业项目的相继启动促成了海南省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17.55亿元,同比增长24.1%,增幅同比提升7.1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7亿元,同比增长26.50%,增幅同比提升7.9个百分点。在工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方面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2006年海南省预计实现利润45亿元,同比增长18%,综合效益指数204.95%,同比提高7.89个百分点。

图2海南省工业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2.农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海南省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原则,着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全年共实现农业增加值344.20亿元,同比增长9.1%,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同比增长11.6%、0.3%、7.6%、10.8、8.4%。各类农产品均有了不同幅度的增长。

3.旅游业“丁财两旺”。2006年,海南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05.0万人次,同比增长5.8%;其中海外游客61.69万人次,同比增长42.8%;外国游客46.57万人次,同比增长72.88%。全年共实现旅游收入141.43亿元,同比增长13.1%。从全年旅游业的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已开始逐步进入“四高”轨道,即:旅游收入的增长高于游客的增长;境外游客的增长高于境内游客的增长;高端游客的增长高于低端游客的增长;散客的增长高于团队的增长。

(二)社会总需求稳步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回落,房地产投资复苏,呈理性增长态势。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74亿元,同比增长12.2%(见图3),投资总额占全省GDp总值的40.4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96.73亿元,同比增长12.9%,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9.01亿元,同比增长3.9%。而在城镇固定资产中,房地产投资89.27亿元,同比增长26%。表明海南省的房地产业已成功摆脱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阴影,回归呈理性增长趋势。

图3海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率

2.农村消费市场增长幅度明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2006年,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8.3亿元,同比增长14.8%,比上年同期高1.38个百分点(见图4)。分区域来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5%;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4%。这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村居民可实现的购买力增强。

图4海南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率

3.贸易逆差逐步减小,利用外资明显增加。在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基础上,2006年海南省许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政府重点扶持的水产品、机电等产业中形成的出口龙头企业出口量大幅增长,有力拉动经济外需增长。截止到11月份,全省进出口总值26.1亿美元,同比增长9.7%。2006年以来,海南省经济环境明显改善,对外招商力度加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7.93亿美元,同比增长12.1%,比2005年提升6.6个百分点,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7.49亿美元,同比增长9.5%。

(三)经济发展效果显现

2006年,在海南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海南省政府财政收入加快增长,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充分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效果。

1.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5.13元,同比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56元,同比增长8.4%。从收入增长的原因来看,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是得益于2006年海南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而年内省政府推出的各项增加农民直接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

2.财政收支形势良好。2006年,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2.3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一般财政收入81.8亿元,同比增长19.8%;地方财政支出194.7亿元,同比增长16.2%。从近几年全省财政资金的支出情况来看,公共财政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加大了对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物价平稳运行

2006年,海南省市场物价运行平稳,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年持平(见图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值数同比上涨0.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81%。

图5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比)

二、海南省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一)企业存款大幅增加,引致存款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末,海南省全金融机构本外币下同各项存款余额为1560.30亿元,比年初增加258.36亿元,同比多增135.4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9.84%,比上年同期提升9.24个百分点,增幅为2000年以来历史最高值(见图6)。从宏观层面来看,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得益于海南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主体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从资金来源看,企业资金的大幅增加及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是各项存款快速增长的坚实基础。

图62000年以来海南省各项存款余额及其增长率

1.企业存款大幅增长。2006年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538.21亿元,同比增长30.82%,比上年同期增速提升22.9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的大幅增加是存款快速增长的主导因素。究其原因,一是海南省项目发展前景趋好吸引了投资转入款的大幅增加。在海洋油气、旅游和医药等行业发展方面,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增强了社会各界投资海南的信心,海南省也因此获得了更多投资资金的支持,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大量的投资资金陆续转入,导致海南省金融系统企业存款大幅增长。二是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沉淀,导致企业存款增加。近几年,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但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企业投资变得较为理性,沉淀了部分本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三是商业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派生出了部分企业存款。即便是在2006年央行三次调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我国商业银行超储率仍普遍偏高。正是由于超储率偏高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的流动性剩余,激发了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信贷投放而派生出更多企业存款的动机。

2.储蓄存款增速相对稳定。2006年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812.18亿元,比年初增加90.46亿元,同比增长12.53%,比去年同期增速提升0.68个百分点。储蓄存款的稳定增长一方面反映了近来在海南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也表明了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教育负担重等,致使居民预期保障支出较多,居民仍保持着较强的储蓄意愿。

(二)贷款总额增速较快,结构变化明显

2006年以来,海南省各金融机构加快了贷款投放力度,为更好地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提供了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末,海南省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123.34亿元,同比增长12.76%,增幅同比提升2.12个百分点。

1.中长期贷款高位增长,短期贷款增速小幅回落,票据融资规模渐趋平稳。2006年末,海南省中长期贷款余额824.87亿元,同比增长17.49%,短期贷款余额247.13亿元,同比增长2.69%,票据融资余额35.22亿元,同比增长1.75%。从各项贷款的增速看(见图7),2006年,海南省中长期贷款仍处于高位增长区间,而短期贷款的增速在第一季度冲高后,逐步震荡回落,到年底,已比上年同期回落了0.63个百分点,而在经历了前几年大幅增长后,全省票据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票据融资变化开始趋于平稳。目前,海南省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亟需投入大量较为稳定的固定投资资金作支撑,而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确保了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需求,有力支持了海南省经济结构升级调整。

图7海南省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增速(%)

2.信贷支持重点突出,贷款集中趋势明显。2006年末,海南省农业贷款新增55.15亿元。制造业贷款新增28.9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新增27.33亿元,三者之和占新增贷款总额的87.70%,比上年同期高66.22个百分点。一直以来,发展高效农业、旅游业以及现代化制造业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贷款投放向这三个产业集中,有利于夯实海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

3.金融机构竞争加剧,贷款份额分布逐步调整。从以往各金融机构对海南省贷款市场份额的占领来看,国开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占份额均较大,而股份制银行所占份额偏小。2006年,海南省各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所占份额明显偏大(见图8)。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64.81%、14.51%、15.43%调整为2006年的49.26%、14.19%、34.58%。各金融机构间贷款投放更加均衡,市场分布更为合理,有利于全方位支持海南省经济建设。

图8近两年海南省各家银行新增贷款情况对比

4.对企业流动性支持力度明显加强。2006年,金融机构在为海南经济结构升级提供必需的中长期资金支持的同时,也注重企业生产经营时对流动性的正常需求,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均衡支持能力在不断提高。从贷款存量看,短期贷款余额同比仅增长2.69%,表面上反映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流动性需求支持不足,但通过贷款投放流量分析,2006年海南省短期贷款累计发放227.09亿元,同比增长39.78%,中长期贷款累计发放193.40亿元,同比增长21.14%。短期贷款无论在投放量还是增长幅度上,都远高于中长期贷款。

5.个人消费贷款下降趋势明显。2006年全年,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96.55亿元,比年初减少0.05亿元,同比下降0.32%。从近几年个人消费贷款的走势来看,同比增幅一直处于减少趋势。个人消费贷款之所以下降,主要是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导致银行风险增大。以汽车消费贷款为例,由于个人信用的缺失等原因,近年来,海南省许多银行车贷不良率不断攀升,致使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削弱了一些网点车贷权限的方式,以有效控制此类贷款的规模。

(三)现金收支总量平稳增长,持续净回笼趋势

2006年,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872.94亿元,同比增长5%;累计现金支出2863.40亿元,同比增长5%。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9.54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回笼0.49亿元,持续了2002年以来现金净回笼的趋势。

从现金收支渠道看,储蓄存款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其他收入和服务业收入是现金收入的主渠道。此四项收入分别为2361.39亿元、164.12亿元、155.36亿元和104.24亿元,合计占现金总收入的96.94%。而从现金支出方面,主要集中在储蓄存款支出、其他支出、工资性支出、以及行政企事业管理费支出上,此四项支出分别为2311.74亿元、141.76亿元、134.80亿元和125.53亿元,合计占现金总支出的94.78%。

近几年,海南省现金持续净回笼,一方面是由于电子货币的逐步发展,加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速度较快、服务手段日臻完善,城乡居民日常消费中对现金的需求量下降。

(四)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

1.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06年以来,海南省各经营业绩好转,扭转了去年普遍亏损的局面,各商业银行普遍盈利,而三家涉农金融机构里,农行和农信社持续亏损,而农发行开始有了小幅盈利。其他金融机构则全面盈利,其中以国开发银行、中行和工行盈利较大,分别盈利6.47亿元、2.88亿元和2.00亿元。

2.信贷质量不断改善。受新增贷款快速增长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双重因素影响。2006年海南省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比率继续保持″双降″势头,2006年,全省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26.32亿元,同比下降23.33%;不良贷款率同比回落4.83个百分点。分机构看,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力度较大,农信社有所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2007年海南省农信社的改革的难度。

(五)进出口贸易发展形势喜人,外汇收支和银行结售汇规模大幅增加

2006年以来,海南省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进出口贸易良好的发展态势带来了外汇收支和银行结售汇规模的大幅增加。2006年底,全省外汇收支总额38.88亿美元,同比增长48.62%。外汇收支顺差6.76亿美元,扭转了上年收支逆差的局面。银行结售汇总额为38.57亿美元,同比增长68.87%。其中结汇额为22.89亿美元,同比增长82.25%,售汇额为15.68亿美元,同比增长52.53%,顺差7.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0倍。

三、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中应关注的问题

2006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向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增收步伐偏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6年,海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395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38元。两者的比值为2.90,高于上年同期2.58的比值。可见,2006年以来,海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一是海南省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仓储、运销与高附加值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与规模偏小,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管理,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致富传导效应不强。二是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岛外市场有限,农产品商品率低,导致靠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受近年来急剧的市场化影响,海南省农民的生活成本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导致了农民生活支出逐年增加。

(二)流动性过剩加剧,商业银行经营难度增大

受贸易持续顺差影响,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近几年我国外汇收支顺差不断扩大。外汇收支顺差的增加,推动了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央行不断被动投入基础性货币,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加剧。2006年海南省存款大幅增长,其源头便是流动性过剩,而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扩大。2006年末,海南省存贷差为43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1亿元。

由于资本趋利性的存在,多余的资金总会寻找一定的出口。流动性过剩的存在,使得各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放贷动力,但宏观调控的存在又加大了其放贷压力,这就为海南省商业银行如何处理好流动性和拓展资金运用渠道提出了挑战,增大了各商业银行的经营难度。

(三)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近年来,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逐步深入,海南省工业在增量上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在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的同时,据2006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的全国第一份能耗公报显示,海南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却高居全国第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高企,暴露了海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偏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益较低的现状。根据海南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到“十一五”末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比2005年显著下降25%左右,达到2.68吨标准煤/万元,故而对处于工业加速发展的海南来说,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海南工业在工业扩量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依然突出,金融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以其对经济增长的突出贡献和由于巨大的就业容纳力而颇受关注。近几年,海南省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一大批中小企业随之催生。以私营企业为例,2006年新增私营企业7759户,占新增企业总数的85%。年末,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37687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5成以上。中小企业的大幅增加,必然会引致大量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诚信度和信息透明度相对较低,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融资担保,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从2006年海南省短期贷款发放情况来看,截止到年底,乡镇企业累计获得贷款0.43亿元,三资企业累计获得贷款8.46亿元,私营及个体企业累计获得贷款0.31亿元,三者之和仅占短期贷款累积发放额的4.05%,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现无遗。

四、促进海南省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照2007年中央经济结构调整总体战略,针对2006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要扎实稳步推进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民增收,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热带高效农业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与现阶段海南省农村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资金能力等相适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海南最大、最现实的优势。现阶段,通过加强对高效农业的科技指导,给农民以信息支持,引导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还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依靠财政金融力量的支持,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民分散的生产纳入到公司的组织化管理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综合措施,为“农转工”创造条件。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在做好现有的各项农村经济补贴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财政资金,急农户之所需,尽可能的提高对农户增收有重要作用的各种良种良苗购置的财政补贴。

(二)完善相关金融制度,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目前海南省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亟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能得到充分运用,流动性增大可以为实体经济注入其发展必需的资金,进而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海南省的各金融机构而言,在拓宽流动性资金的运用渠道方面可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创新,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确保金融机构间规范、有序竞争。二加大创新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三是完善相关信用担保制度,加大对农村经济、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三)强化节能降耗意识,提高工业发展质量

一是把节约资源放在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的高度看待。切实加强对工业企业的引导,厉行能源节约、水电节约、土地节约和原料节约,通过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尽快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有效降低对各种资源的耗用,促进企业效益提升。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能降耗节约资源,加快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综合运用土地、环保、价格、信贷和税收等手段,促进企业降低能耗。抓好机械、电力、化工、轻工、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节能降耗,抓好污水、工业加工废料的控制管理和综合循环利用。三是坚持“有保有压”促调整。把落实国家宏观调控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治理整顿和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工业。

(四)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经济情况分析篇7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2.5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5.3亿元,增长3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亿元,增长35.1%,增幅均居全省第2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和8.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亿元,增长31.6%;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省外境内实际进资24.9亿元、增长68.1%;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增长20.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3元,增长14.8%。

(二)主攻工业成效显著。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4.4亿元,同比增长31.6%。二是园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作用继续加强。全市十个工业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5.67亿元,同比增长3.4倍;完成利润40338万元,同比增长237.25%;实现税金37786万元,同比增长125.35%;列入全省“十百千亿工程”的金巢经济开发区、抚北工业园区、东乡经济开发区运行状况良好。三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效益综合指数1—5月份达184.18%,同比提高28.61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13.84亿元,同比增长59.8%;实现利税7.73亿元,同比增长58.9%。四是重点企业快速发展。全市30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0亿元,同比增长73.93%,有13户企业增幅在30%以上;实际入库税金12699.4万元,同比增长6.4%。五是重点技改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展顺利。20个重点技改项目已有5个基本完成,8个正在建设。

(三)重点项目进程加快。一是城区重点项目建改进展较快。市中心城区40个重点项目中,已正式开工建设的有24个,其中14个达到或超过计划进度要求。在今年要求完工的19个重点项目中,已有18个开工建设。同时,向莆铁路、抚吉高速、济广高速抚州段前期工作也有了新进展。二是城市经营成绩突出。上半年,中心城区共上市成交土地17宗,面积1411亩,土地经营性收入成交价款9.2亿元。同时,建设规费收入超过6800万元,为重点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撑。三是城市管理效果突出。进一步发挥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功能,逐步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施了临川大道、南门路及23条背街小巷提质改造工程,市政设施完好率达到95%以上,路灯亮灯率达到98%以上;强化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的保洁,保洁率达100%,垃圾处理率达98%,抚州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投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28.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2%,占投资总额的49.1%;第三产业投资29.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占投资总额的50.3%。二是重点建设项目、行业投资持续增加,上半年,制造业投资25.64亿元,增长35.2%。三是房地产业投资增速放缓。上半年全市房地产业投资13.67亿元,同比增长31.0%,低于全市投资总额的增幅。

(五)农业经济形势看好。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4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4%。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是我市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稳定农民收入基数中,其作用至关重要。今年我市按照“山下建优质粮仓”的要求,以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为重点,稳定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品质,主攻单产,优化种植结构,实现稳定增产。全市落实粮食生产面积595万亩,比去年略有增加,其中早稻种植面积229万亩,比上年增加3.6万亩,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早稻总产量达89.44万吨,亩产为391公斤。

2、高效经济作物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经济作物看,近几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收入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南丰蜜桔、食用菌、蚕桑、烤烟、花卉等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已成为种植业增收的主体。今年我市在发展“一村一品”上狠下功夫,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质和档次,重点抓好南丰蜜桔的开发。据统计,全市新增南丰蜜桔面积15万亩,新增烤烟1万亩,新增白莲1.5万亩,新增桑园0.6万亩,新增花卉苗木1万亩。

3、养殖业生产前降后升。养殖业生产前期受疫情的影响,整体发展速度下降。近期受市场影响,得到有效恢复。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10.87万头,同比下降2.1%;家禽出笼2787.35万只,增长0.9%;肉类总产量达11.41万吨,下降5.7%;生猪存栏122.88万头,下降9.8%;家禽存笼1890.4万只,下降3.7%。但第二季度禽畜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水产养殖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上半年,水产品产量66140吨,同比增加6250吨,增长10.4%;特种水产品产量17321吨,同比增加5371吨,增长44.9%。

4、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五新一好”的总要求,我市新农村建设在抓好去年53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今年又有798个自然村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行列,目前全部完成了试点村的规划设计工作,正在进行“三清三改”。生态家园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全市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743户。阳光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05人。

(六)市场繁荣活跃。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同比增长16.0%。

今年以来,我市居民消费价格张力不断加强并持续释放,推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走高,特别是3—6月份,受肉类及其他食品类价格轮番上涨的推动,Cpi逐月攀升走高,上半年抚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103.47%,比上年同期的100.6%扩大了2.9个百分点,涨幅不仅高于年初确定的3%的物价控制目标,而且在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与宜春并列第一位。但离5%左右的适度上限还有一定距离。

(七)财政金融稳健发展。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5%,保持了今年以来连续在33%以上的增幅纪录,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5.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51亿元,增长35.1%,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数的58%。国税、地税收入增势强劲,“两个比重”得到提高,税收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43.6%,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74.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

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3.14亿元,比年初增加22.25亿元,增长6.9%。其中储蓄存款2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亿元,增长4.8%;贷款余额达179.87亿元,比年初增加13.34亿元。

(八)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上半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835万美元,同比增长171%,出口创汇1亿美元,增长127.9%。一是引进项目质量有所提高。引进了一批大的、好的工业项目落户,上半年引进工业项目数量和进资额,分别占全市引进项目和进资额的80.2%、83.9%,其中引进5000万元以上的省外境内工业项目50个,实际进资24.9亿元。二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年引进的项目中,来自长珠闽地区产业转移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57.3%。

(九)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围绕实现“四个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和年初确定的23件民生实事,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就业再就业形势继续趋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万人,完成省下达年目标的9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目前参保人数27.6万人,参保率达38.3%,超额完成了省下达参保率33%的目标。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进展顺利,3.2万平方米(含0.8万平方米廉租住房)的首期工程于5月底进行了首次公开摇号,共有168户城区低收入家庭领到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通知单。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今年以来国家相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多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些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的特别国债将使下半年进一步收紧银根的可能性加大。从7月1日起,大幅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人民币快速升值将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和效益。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原材料能源涨价将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工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发展后劲不明确。缺乏旗舰型、税源型的龙头企业,工业的主导作用和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1—5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增幅虽然在全省名列第四,但比重只占全省的4.2%,如按人口面积比较,我市应占全省比重的8—9%;从上半年的数字分析,县(区)工业经济运行优于市本级工业,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纺织、机械加工、化工、食品、医药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其它产业;目前我市部分县(区)工业增长主要由于新引进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增长带动,这些企业依赖税收政策,发展前景存在很大变数。

3、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大。全年农民增收任务仍然艰巨,由于季节因素,农民增收的大头在下半年,农民能否真正实现增收,目前断言还为时过早,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畜牧养殖疫情难以预料,上半年部分主要畜牧产品出现减产,下半年畜牧产业发展趋势受病害和价格双重影响;二是农作物病虫害潜在威胁不可小视。由于农田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差,受天气、病虫害因素影响大,靠天吃饭的状况使粮食增产仍有压力。三是农资价格和石油价格上涨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受原材料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影响,农资价格及农机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已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粮食直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继而挫伤农民的种田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农民增收。

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过快,困难群体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我市食品价格普遍上涨,粮食、肉、蛋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压力加大,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和粮、油、肉等食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此外,医疗、教育支出负担仍很重,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逐年快速递增,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对低收入户来说压力更大。

三、几点建议

1、适时调度,确保各项指标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由于总量基础小,我市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增幅,在全省排位前移,但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居全省后列。如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速排全省第2位,总量排第9位,人均居最后一位。

2、加大主攻工业力度,加快园区建设与发展。要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项目承接能力,破解园区用工、用地、融资等难题。同时,要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作,确保重点项目如期开工,顺利投产。

经济情况分析篇8

一、规模工业恢复性增长,但部分产品产量下滑。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05.87亿元、增长15.6%,完成增加值60.22亿元、增长5.4%。其中,4月份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24.9%,增幅较2月和3月分别提高41.5和20.5个百分点。7个县市中,除耒阳和常宁受冰灾影响较深、恢复较慢外,其余5个县都有较快增长,其中*县、祁东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5.3%和32.6%,*县、衡*县、衡*县的增速也接近或超过20%。

1-4月,我市原煤、有色金属、原盐、电力电缆、钢材、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43.6%、22.9%、16%、4.5%、4%、0.1%。十大规模企业中,耒阳阳光金属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衡钢集团等3家企业工业增加值较去年同期分别下滑30%、26.1%和1.9%。

二、城镇投资稳步回升,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1-4月,全市累计完成城镇投资27.82亿元,增长16.4%。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两大投资主力,投资额占全市47%。房地产投资持续活跃,1-4月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04亿元,增长55.5%,其中4月份完成投资4.08亿元,占今年前4个月50.7%。今年以来,全市商品房竣工面积24.1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3.68万平方米,完成销售额45622万元,分别增长120.4%、33.8%和91.7%。

虽然今年1-4月全市城镇以上投资增长16.4%,但仍然低于年初计划目标3.6个百分点。截止4月底,全市城镇施工项目202个,仅增长1%,其中今年新开工项目85个,增长1.2%;本年投产项目10个,下降44.4%。全市拟实施的100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仅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4.3%,较2007年同期减少2.9亿元,下降12.7%。全市完成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只有湘衡盐矿盐硝环保工程、农村通畅工程和蒸湘南路延伸工程3个项目。

三、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但物价仍然高位运行。1-4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2亿元、增长22%,其中市区52.05亿元、增长25.6%,县城13.14亿元、增长23.9%,县以下37亿元、增长16.7%。餐饮业持续火爆,批发零售贸易业稳定增长,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05亿元、增长23.5%,批发业零售额11.41亿元、增长21%,零售业零售额71.31亿元、增长21.8%。

受食品类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水平仍然高位运行。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1%,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在构成物价指数的8大类商品中,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商品分别上涨23.1%、9.1%、4.3%,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商品,分别下降1.3%、9.8%、2.4%、0.7%、0.7%。4月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7.6%,较上月提高2.8个百分点;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12.9%,较上月提高3.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5.9%,较上月提高3.6个百分点。

四、财政金融运行稳健,但对外贸易发展趋缓。1-4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7.78亿元,增长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1亿元,增长17.6%;上划“两税”收入4.02亿元,增长1.8%;上划中央所得税2.66亿元,同比减少12.1%。在财政收入中,税收达到17.53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98.6%。其中,国税收入9.75亿元,同比减少4.3%;地税收入7.78亿元,增长21.4%。金融方面,截止4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2.15亿元,比年初增长8.3%;各项贷款余额356.41亿元,比年初增长6.8%。贷款对经济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工业短期贷款余额23.19亿元,比年初增长23%;农业短期贷款余额56.75亿元,比年初增长9.1%;技术改造中长期贷款7.07亿元,比年初增长34.6%。

经济情况分析篇9

关于全县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xx年7月25日)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大力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大战略;打好推进城市化进程、招商引资、旅游开发三大战役;主攻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业改革与发展、科技普及与创新三个重点;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和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半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47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497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0.09亿元,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时间与任务双过半。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没有发生一起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未发生一例xx功练习者到郑州市以上滋事事件,社会大局稳定。在经济工作中,我们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最佳增长点和有效启动点,大员上前,精心组织,全民参与,形成合力。上半年,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3864户,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91家,同比增长3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入库税金1.08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1.86。其中,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增幅高达2.61。非公有制经济真正成了全市经济财柱子、台柱子。今年以来,我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做法是:

一、造局造势,提升战略地位。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县的县情使我们认识到,今后我县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就能牵动整个新郑经济的全局。为此,20xx年,我们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原来的战役提升到战略地位,牢牢的放在首位,抓在手头。一是抓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在三台一报开辟大篇幅专题、专栏,天天、期期不断,铺天盖地式热炒、炒热,印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新郑日报15万份,发放全市各家各户。全县广泛开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大讨论不断升温,形成了一轮超越一轮的冲击波,非公有制经济成了干部群众、城乡上下最热门的话题,从而营造了发展的热锅效应,达到了全县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想经济、议经济、干经济的浓厚氛围。二是抓观念更新,夯实思想基础。领导的思想观念决定发展的思路,领导的落实是最大的落实。我们先后组织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和主抓非公有制经济副职,分三批赴中央党校和山东东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县,进行高级班进修培训和参观学习,开拓视野,解放思想,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抓组织领导,凝聚领导合力。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下设正局级规格的实体工作办公室,与县委办、政府办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指导、考核、服务。成立了机制瓦、红枣、莲藕等六大产业指挥部,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主导产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大户制度,及时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四是抓竞争激励,形成竞相发展格局。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竞争激励机制目标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分值,严格落实奖惩。3月3日,我们在全县339个行政村设立400个分会场,召开非公有制经济总结表彰大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纳税大户、优秀民营企业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秀局长等各类先进典型进行隆重表彰,公开奖励现金和轿车、电脑、洗衣机等奖品,总价值达80万元。使服务至上,发展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自觉行动。

二、优化环境,开通绿色通道。

在优化环境上,我们准确定位,当好三种人:一是当好领路人。在六放宽政策的基础上,又制订出台了《新郑市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进一步放宽城镇户藉管理政策》、《新郑市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自主创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做到打通、变通、畅通,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竞争平台,靠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引好航、带好路。二是当好服务人。先后成立非公有制经济证照集中办理处、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构筑高效办证、素质升位、信息流通、法律援助的立体服务网络。上半年,共办理各种证照8234个,接待群众咨询8000余人;上网本地产品产业信息1500余条,产生经济效益20xx万元;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400余期(次),培训各类人才6.8万人次。三是当好护航人。组织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纪检会、监察局等部门定期深入企业、商户进行明察暗访,严厉查处四乱行为;组织政法部门对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四霸分子进行打击处理。同时,设立投诉中心,及时受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投诉。今年以来,共受理、办结各类投诉事件15件,打击处理近百名违法犯罪分子。《郑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保障条例》7月1日实施后,我们抓住时机,印发到所有职能部门和千家万户,以此规范政府行为,为非公有制经济撑起法律保护伞。

三、建设载体,做到定向突破。

树立资本运营理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围绕产业建载体,依靠载体带产业,实现产业突破发展。一是壮大产业群县。采取政策扶持,社会投资,招商引资的办法,抓好产业群县建设,先后建成机制瓦、服装、木材加工、节水莲藕等10个特色产业群县。二是发展工业园县。本着相对集中、规模经营、利于发展的原则,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建设步伐,全市共建成14个非公有制经济园县,入驻非公有制企业760家。三是建好专业市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先后建成了建材、家俱和大枣商贸城、华阳寨皮革城等1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等载体建设,有力拉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全市机制瓦生产线发展到108条,年产量突破1.2亿张;以韩都药业集团、豫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医药企业已达5家,年产值近5亿元;大枣发展到15万亩,无公害节水莲藕3.2万亩,顶真食品有限公司、大红袍酒业有限公司、奥星食品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近百家。

四、开放带动,实现总量攀升。

把开放带动作为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把手,实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一是全方位。在思想观念上,通过舆论宣传,造局造势,在全市上下营造招大商、大招商的浓厚氛围;在招商的主体上,实行全民招商,每个公民都是招商引资责任者;在招商对象上,既招项目、引资金,又揽人才、引技术,形成全方位开放。二是宽领域。以北城县、双湖县、港县、薛店镇县、辛店镇县为重点,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广泛开展工业招商、以城招商、旅游招商、产业招商。三是深层次。围绕深字做文章,在招高科技、高水平、大规模、小污染的项目上下功夫,杜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止6月底,全市实现招商引资协议资金1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4亿元,新招项目96个,已落地46个。

当前,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在发展环境、服务机制上,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深化、完善。二是乡镇有特色的不多,产业优化不够,县域发展还不平衡。三是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企业个头小、水平低,产品低档次;科技创新力度不够,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尽理想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解决。下半年,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进一步强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地位,坚持以大开放促大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再上新台阶。具体讲,要做到十六个字,即:打开天窗,净化环境,创新思路,强化保障。

打开天窗--炒热思想,提升认识,唱响发展歌。江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的许多理论突破,是我们打开当前思想枷锁的金钥匙,讲话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春天。我们将进一步提升认识,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作为启动十五规划的开局工程,作为凝聚人心,加快新郑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领导,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壮歌。

净化环境--标本兼治,优质服务,系好安全带。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牢固树立让利就是解放思想,吃亏就是转变观念的意识,加强职能部门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经济意识,优化政府行为。设立统一收费大厅、成立110经济特警队、实行安静生产经营日和会计委派制度等,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舆论监督、开展明查暗访、实行有奖举报。对四乱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当事人调离现职岗位,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降级使用,正科降副科,副科免为一般干部,绝不姑息迁就。从而全面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治安环境、法制环境、经营环境、服务环境,系好安全带。总之,我们宁可牺牲本届班子的政绩,也要剐骨疗毒,扫清发展障碍。

创新思路--完善载体,多轮驱动,增强推动力。一是把园县建设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医药、化工、大枣、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快摩托车、大枣商贸城、建材专业等市场园县和群县建设,形成县域块状特色经济。二是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制订吸引客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和鼓励全民参与的奖励政策,突出重点县域和重点产业,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招商活动,实行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市场化招商,营造大开放、大招商、促大发展的全民招商浓厚氛围。完善招商引资考评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实行月评比通报制,奖先罚后,以此带动全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三是把非公有制经济做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农业上,树立经营村的理念,积极推行租田制、股田制,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速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上,树立经营理念,对城市的有形、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经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硬件,创造空间。同时,加快古今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塑造环境名市、文化名市、旅游名市的城市形象,打造新郑形象品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强化保障--严管队伍,提高素质,建立保障线。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干部驾驭和服务经济的能力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保障。实行三三工作制(即各单位三分之一的人员进行封闭式轮流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三分之一的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外出招商引资,深入分包村组和企业帮助发展经济;其余三分之一人员从事单位正常业务工作)。同时,深入开展干部素质升位工程,力争用两年的时间,选拔50名科级干部、500名村级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分别完成研究生和大专学历;全面加强机关公务员、企业家和市民的培训教育,重点对执法执纪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塑造清醒坚定、勤政为民、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领导干部形象和勇于改革、务实高效、清正廉明的政府形象。

经济情况分析篇10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87亿元,同比增长7.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124.1亿元,同比增长1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亿元,同比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2亿元,可比增长0.3%;进出口总额1.71亿元,同比增长91.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4元,同比增长10.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同比增长9.52%。

从全市排名看:排名总体情况稳中有进亦有忧。其中,居第1位指标有2项:规模以上工业位增加值增幅(前移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移2位);

居第2位指标有3项: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前移4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移1位)、进出口总额(保持不变);

居第3位指标有1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前移2位);

居第6位指标有2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不变)、地区生产总值(预测下滑1位)。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85:30.85:57.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9%,下降0.4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趋于平稳;

第二产业完成17.54亿元,同比增长9.7%,下降2.2个百分点,趋于下降态势;

第三产业完成32.59亿元,同比增长7.4%,下降0.2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趋于平稳。

从行业指标看: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6.87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增速(8.2%)0.5个百分点,低于我县目标增速(8.5%)0.8个百分点,与计划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同比上涨1.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24.1亿元,同比增长11.6%,增幅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4亿元,同比增长11.8%,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2亿元,可比增长0.3%,增幅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1.71亿元,同比增长91.9%,增幅同比上涨30.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4元,同比增长10.12%,增幅同比上涨2.17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0元,同比增长9.52%,增幅同比上涨0.51个百分点。

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25个关联指标中有6个上升幅度较大,7个下降幅度较大,具体是保费收入、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电信业务总量、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等6个指标同期相比分别上涨9、18、3.6、14.6、7.5和19.2个百分点。建筑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批发业商品销售额、零售业商品销售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和当期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等7个指标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7.9、5.8、13.7、3.2、5.6、3.1和6.8个百分点。

(一)gdp运行情况。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87亿元,同比增长7.7%,低于全市平均增速(8.2%)0.5个百分点,低于我县目标增速(8.5%)0.8个百分点,与计划目标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2.9%,下降0.4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占gdp比重11.85%,趋于平稳;

第二产业完成17.54亿元,同比增长9.7%,下降2.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30.85%,趋于下降态势;

第三产业完成32.59亿元,同比增长7.4%,下降0.2个百分点(保持在合理区间),占gdp比重57.3%,趋于平稳。从行业指标看: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7.8%,上涨9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5.1%,上涨18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9.1,上涨3.6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同比增长14.6%,上涨14.6个百分点;

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07.5%,上涨7.5个百分点;

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同比增长27.2%,上涨19.2个百分点。建筑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批发业商品销售额、零售业商品销售额、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和当期财政预算支出中八项支出增速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7.9、5.8、13.7、3.2、5.6、3.1和6.8个百分点。从全市排名看:规模以上工业位增加值增幅位居第1,排名前移3位;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1,排名前移2位;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第2,排名前移4位;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2,排名前移1位;

进出口总额位居第2,排名保持不变;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位居第3,排名前移2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第6,排名保持不变;

gdp位居第6,排名下滑1位(预测);

(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2019年度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目标是27708元,同比增长9.0%。一季度,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同比增长9.05%,低于全市平均增速(9.24%)零点一九个百分点,高于全县目标任务零点五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5,趋于稳中有升的态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一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4亿元,同比增10.4%。1至4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48亿元,同比增幅10.5%。1至5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06亿元,同比增幅10.6%。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县gdp产业结构不平衡。主要原因:一是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多数为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培育入规空间有限。二是房地产市场供需趋于相对饱和状态,城区常住人口购房意愿不强,加之国务院对房地产业发展调控,政府刺激房地产消费政策相继取消(去库存政策),同时,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大幅度下降,各银行相继出台限贷政策,农民工进城购房人数逐渐减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房屋户型、停车场所、环境绿化等配套设施要求提高,造成配套设施完备的房屋不愁消,配套设施不齐全的房屋销量明显下降,形成房地产市场销售“冷热不均”。三是电商发展放缓,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商实体不多,通羊仓储配送中心迁至武汉,对我县邮政业务总量带来一定影响。四是上年度单位计提养老金、补发工资等公共服务支出暂未支付。

(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去年同期,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06元,增幅8.69%,全市排名第一。今年一季度,我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77元,增幅9.05%,低于全市平均增速(9.24%)零点一九个百分点,全市排名第五,高于全县目标任务零点五个百分点,全市排名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劳动者技能单一,学历较低,工资标准普遍偏低。二是随着“两化融合”的推进,企业招工对专业岗位需求较大,门槛较高,符合中高薪招工条件的技术型人员存在流失趋势。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入库减少。与去年同期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个数减少16个。主要原因:一是新开工项目下滑。市委、市政府实施“三抓一优”和项目考核拉练,各县市区都在你追我赶、比拼发展,项目入库力度空前,导致今年项目入库储备减少。二是项目入库通过率较低。市统计局项目入库现场核查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额度的匹配、施工现场条件具备、项目简介牌缺失等原因,影响项目入库。三是上半年雨季时间长,影响了项目的开工和入库。

按照县委、县政府“双过半”和“保三争二”的工作要求,存在较大压力,一是一季度gdp中几项主要数据指标下滑幅度较大,二季度我县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13亿元,同比增长25.72%,才能完成上半年目标增速8.5%,完成压力较大;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省市调控压力较大,元至5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控制在11%以内,突破增幅12%难度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监测和调度。继续实行“一月一分析、一季一调度”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经济指标运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薄弱环节和短板进行科学调度,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二)加大企业培育。加强工业入规和服务业入限政策宣传,制订奖励措施,提高企业入规和入限积极性;

加大新注册企业的培育力度,争取一批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入规、入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