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59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1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422文献标识码:a

1、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的。由于绿色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逐步深入,我国于2006年3月,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指出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理念亦被国人日益接受。当代语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传统高消耗型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上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这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性差,多数建筑仅仅停留在样板状态;建筑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供应动力不足;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等。

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建筑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有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由于政策不重视,使得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的宣传收到局限,各方对其市场的关注度不大,这使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建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

最后,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而我国的体系需要标准化与全球化。

3、绿色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

所谓的“低碳城市”,简单来讲就是指以“低碳”理念指导发展的城市。在具体涵义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应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强调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强调低碳消费。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由此,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作用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和“营造低碳生活”两个方面。

在2010的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也耍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作息中要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进程。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就全面的诠释了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理念。

建筑作为能源使用的主要载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城市,首先要求建筑实现生态转型,而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生态化的产物。它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及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亲近自然,并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除了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方面,绿色建筑均考虑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从而为资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首先,绿色建筑是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他不仅仅是技术整合,也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他的核心目标是要打造幸福人居生活,节能减排是他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城市与人的生活品质。他的核心是人,资源,环境的三者平衡。一个好的绿色建筑,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观。

其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共生共享,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城市有生命力的活体构成单元。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的经济链条很长,其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会涉及交通、土木、建材、化工、轻工等20多个上下游产业。因此,绿色建筑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与绿色建筑理念一致的低碳意识,从而在相关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开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鼓励低碳行为等等。

4、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前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发展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源头。这方面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上入手。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提高设计标准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其次,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政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1)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

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最后,一方面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目前,节能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明进步。推广、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44.

[3]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9):8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2

【关键词】绿色施工;施工组织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加入wto,我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的逐渐深入,国内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施工理念逐渐被中国建筑者所了解,其中绿色施工理念已经被大家所熟知。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施工倡导的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理念已被国家所认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资源占用大的建筑业,企业自身应依据客观条件原则,认真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要求,逐步从传统粗放型施工向绿色施工转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1、国内绿色施工发展情况

随着中国申奥成功,中国建筑以奥运工程建设为契机,掀起一波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协同发展的建设热潮。在这股建设热潮中,涌现了一批成功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建筑。建设部与科技部在2004年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推进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果。依托该项目成果,建设部2005年12月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其作用在于指导绿色建筑的建设。次年3月,建设部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随后国家又陆续颁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节能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对完善绿色建筑的绿色施工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9月,建设部印发《绿色施工导则》,提出了绿色施工的概念、核心理念、四新技术等要求,对建筑项目涉及的各个单位绿色“施工”加以引导,为后续颁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做好铺垫。随着该标准的颁布,完善了整个绿色施工体系。当前在建筑业,注重“绿色”开发的多半是开发企业,他们以“绿色”为噱头,增加建筑的卖点。他们只注重“绿色宣传”,但真正落实到整个项目上少之又少。刨除绿色建筑不说,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建筑企业,可很多建筑企业没有把绿色施工体系纳入到公司日常管理中来,没有把这种能力看作是一种竞争实力,还不重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做到节约“资金”,只停留在传统项目施工管理方式。

2、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在《绿色施工导则》中含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故绿色施工内涵包含4方面内容:①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和施工设备。②节约能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③控制施工区环境污染。④秉承绿色施工理念,优化施工过程,促进现场文明绿色施工,达到设计要求。

3、组织管理在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从绿色施工管理内涵不难看出,先进的管理在整个绿色施工管理扮演重要角色。众所周知,管理的核心是组织,下面从组织管理方面阐述其在绿色施工管理的作用。

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就是利用组织具有的综合效应,建立绿色施工组织结构,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确定绿色施工总目标,将绿色施工任务细分至绿色施工管理体系目标中,让各参与单位在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单位)的领导下有效的参与绿色施工,让绿色施工常态化。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各参与单位共同作用的结果。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

(1)通过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在这个完整的体系下,可以使各级绿色施工管理机构高效的处理各自的任务和信息沟通。实现机构中各组织层次全员融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保障完成全过程绿色施工管理。

(2)通过组织工具中的组织分工明确各任务的分工及职能责任分配,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3)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中建立的内外沟通交流机制在整个项目绿色施工管理中起到了类似神经中枢的作用。通过这个神经中枢可以有效的使来自项目外的相关政策,项目内绿色施工实施执行的情况等信息能够有效传递。

绿色施工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有效执行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建立的各项制度和项目分解出的各项任务。从宏观角度看,就是确保绿色理念的实现,有效推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设计要点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规模的环境建设使我国资源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一种新的建筑理念,绿色建筑是解决传统建筑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多污染、高能耗的有效途径。

1人居发展问题

当前的建筑多是水泥钢筋结构,建筑材料耗能高,室内环境基本靠消耗额外的能源来维持,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与其他能源。一些房地产项目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增设了一些不必要的建筑环节,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美化效果,但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建筑材料。此外,很多城市中的建筑都流行用玻璃作为外墙,不仅使建筑能耗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光污染。

2绿色建筑的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首次将生态与建筑合称为“生态建筑”,即“绿色建筑”。在1992年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998年,美国出台了LeeD绿色建筑认证标准。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继于1996年、1999年推出自己的标准,1998中国出台了具有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定义―简单地概括,就是“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外加环保和减少环境污染。

3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建造、设计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的要求,将建筑物和能源、环保、高新科技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是:尽可能地使资源得以最合理、最大限度的利用,采用的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小,并可以循环利用,且周围环境能与之和谐统一,相互依存的建筑模式[1]。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①绿色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不产生或少产生不利的影响;②绿色建筑是一个可以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居住及活动空间的建筑;③绿色建筑本身在外观和内在使用方面都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绿色建筑的使用者应具有一定的绿色意识。

4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绿色建筑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可持续发展特征:①建筑坐落的地理条件,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的物质,地温适宜,地磁适中,地下水纯净,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对周围的环境不产生或少产生不良影响;②绿色建筑根据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天然、再生资源,达到减少污染又节能的目的;③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是一种开放式的设计,建筑内部和外部采取有效的连通方式,能对气候的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绿色建筑全面节约资源,建筑的发展以最小的资源和生态位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要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加大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

5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

对绿色建筑的衡量标准与理解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设计要点与建设原则应始终遵循其在自然界、人类之间的中介地位。其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减少建筑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使建筑随着科学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备将来发展[2]。②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要调研设计地段的各种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的朝向、地势地貌、定位及布局等;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环境并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再生资源。③保护植被与土地,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形成当代乡土建筑。④增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中介,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到使用者身边,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绿色建筑的内涵与特征,绿色建筑的建设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①资源经济与较低费用原则;②传统特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原则;③全寿命设计原则;④宜人性原则;⑤灵活性原则;⑥环境科学与建筑理论相融合原则。

6绿色建筑的评价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采用指标体系。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按定义对绿色建筑性能的一种完整表述,它可用于评价已建成的建筑物与按定义的绿色建筑相比在性能上的差异[3]。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又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地与室外环境、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一般项、优选项和控制项。控制项是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一般项与优选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条件。

7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针对广西的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广西实际建筑情况,广西发展绿色建筑的对策主要有:

①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

不管在乡村还是城市,广西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水域河流及地表植被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不可以照搬某个地区的成功的建筑模式,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中,首先要从根本上理解该地区所处环境的自然过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使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和谐统一。

②利用高科技成果,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的发展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还需要在建筑技术、材料、设备、工艺等各方面加以创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设计思想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③借鉴广西传统民居的成功做法

广西有很多传统建筑到处都存在着“绿色”的影子,如传统民居在朝向、选址、空间组合、平面布局、构造处理及建筑用材等方面,处处体现出人们利用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建筑理念,以最灵巧简洁且经济的方式创造建筑环境的绿色建筑思想与经验。另外,广西的一些传统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及构造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参考文献:

[1]张勤.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J].今日国土,2005(9):34-35.

[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建筑技术,2005(3):38-39.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鲁班文化;特色;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78

0引言

大学校园是孕育学术思想、培育专业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建设历来受到重视。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曾说:“大学就像我们时代文化沙漠中的绿洲,校园里有美好的步行区、林荫道,而别处却没有。”可见,大学校园在世人心中已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写照。自由、开放、绿色、生态则成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然而,由于教育理念的不同,高职校园的规划理念与高等院校校园规划理念也有所差异。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因建校时间较短,资金缺乏,大多校园基础建筑和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校园景观建设较为薄弱,传统的规划理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这也对当今高职校园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我们在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校园规划中就解决总体布局、校区环境融合和校园生态绿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学校概况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的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位于古城辽阳,由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5月合并重组而成。学校秉承“上善建道,精技筑邦”的校训精神,在长达60余年职业教育的历史中,不断践行以人为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建筑、制造、电工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应用、经济管理、现代服务等近50个专业。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均位于辽阳市中心位置。总面积现有358523平方米(约合538亩),建筑面积200096平方米。南校区占地13.8万平方米,北校区占地22万平方米。

2注重校园规划的整体性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是两校区合并办学。北区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2002年由辽宁省供销学校、辽宁省电子工业学校合并而成。功能分区有待于进一步划分,应作为校园规划的重点。南区为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旧校区,地理位置相隔北区有一段距离,目前可拆建的建筑和用地不多,唯东南侧有规划预留用地60亩,必要时可用于新建。

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多重原因,校园规划建设受到各个时期的局限,多年来基本处于边规划、边征地、边建设的状态,造成目前校园占地面积难以扩大,发展空间受到局限,校园内功能分区不尽合理,学生室内文体活动场所匮乏等方面问题。

为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依据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的校园现状及发展的方向,对校园的功能分区、道路交通系统及空间景观环境进行规划调整(见图1、图2)。规划中注重南北校区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之前两校区均独立自主,合校后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校区交通组织、校区整体建造风格等的协调。

3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3.1用传统文化协调校园整体建造风格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坐落在历史文化古城辽阳,有着半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历史,深厚的人文背景使学校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等均体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北校区原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建筑风格较为统一,大部分教学建筑外观上采用砖红色主墙配合灰色勒脚、白色窗线和坡屋顶的低层建筑形式。

北校区古老的中专教学楼(见图3)是典型特色建筑代表,也是学校最早期的建筑。其他教学建筑在日后的发展建设中均参照此种风格,延续了传统的文脉,形成了目前别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而南校区建筑风格无明显特色,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教学楼均为平屋顶多层建筑。两校合并后,将南校区主要教学建筑按照北校区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改造,用特定的形式和符号协调了校园整体建造风格,起到了显著效果。

3.2鲁班精神与时代特融

规划在南北校区以鲁班文化为主题,创作体现校园文化的景观雕塑。用视觉语言,直观表现辽宁建院的鲁班文化,并作为辽宁建院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发扬光大。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是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象征性的符号。鲁班文化体现了中华儿女不断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它不仅对中华民族性格影响久远,而且成为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宁建筑职业学院是辽宁省建筑职业教育学府,无论从行业背景到专业角度,还是职业特点到技术应用,正是现代社会对鲁班文化传承地最直接反映。建院人六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充分体现了鲁班文化精神内涵,鲁班文化筑就了辽宁建院之魂。

4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4.1生态优先,人工与自然融合

当代环境建设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生态优先。规划中依托校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地理环境,充分利用了原有绿化,加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校园文化”设计要素,将人工与自然环境融合,努力营造出别具特色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生态景观,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南校区图书馆南侧与围墙之间有一大片空地,规划中将这片空地打造成为风景秀丽的学生活动景观绿地(见图4),为师生提供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场所。

此外,为顺应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规划在南北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公共活动带,体现了包容性与以人为本。将教学区和室外活动区以便捷的路线相连。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游憩和交往等许多功能,体现了新时期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发展方向。

4.2创立“人文内涵”的绿色景观带

“人文内涵”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灵魂,规划将人文内涵贯穿校园整体空间景观,建造具有“古城情调、人文情怀”的绿色大学校园。

规划在校区入口沿线形成绿化景观带,将景观的图形融入“文化内涵”,其意境与大学文化气质相融合,使其成为学院里最富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南校区主要以建筑类专业为主,为弘扬鲁班精神,在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中建造了鲁班园(见图5)。北校区以信息会计类专业为龙头,规划在北校区入口绿化景观带东西向各建造一个主题景观雕塑,分别为计算机雕塑和古老算盘雕塑,在景观带的东端广场上,规划设计一大型齿轮雕塑,立于机械系教学楼的正门。此外,“人文内涵”生态带还将贯穿校园公共绿地、文化广场和空间景观雕塑,在两个校区内分别形成主景观轴,从南到北穿行于理性校园建筑之间,形成交响乐一般的韵律。

5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提升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条件。高职校园的建设应转变规划理念,注重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尊重场地的自然与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合理设计,建设适应高职教育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张树云.高职学校校园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设计与规划,2002,(6).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政府主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气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使雾霾天的祸首pm2.5从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迅速广为人知。雾霾天气的背后是日益恶化的空气质量,绿色环保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已于2013年4月1-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大会主要交流国内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前沿成果及其发展经验,旨在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科技创新及深入开展。紧扣当前新兴建筑型材市场需求的第27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将于2013年5月20日在广州开幕,该会展将聚焦绿色建筑,为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做贡献的同时,也为低碳建筑开创更为开阔的前景。由此可见,对于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已由量的增多向质的深度发展,“绿色建筑”概涵早已发展为当前世界建筑界的主流,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的未来。

何为“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不是泛指传统意义上的立体绿化,也不是单纯的视觉感官上的印象或是触碰,“绿色”更多地是指一种理念,一种象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引入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明确指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确切地讲,也就是在建筑的物料生成﹑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营运维护﹑拆除过程,这样一个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能够最低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能实现对能源﹑光能﹑风能﹑水资源﹑土地﹑建材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建筑的营造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以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一个环境俱佳的居住空间,同时对周遭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

同时也应该意识到,绿色建筑所追求地应该是全方面多层次的绿色目标,全面考虑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绿色的理念包涵了生态﹑增长和经济的全部关系,涉及的主体众多,其营建不是绿色技术的简单堆砌与应用,也不是开发商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繁琐的工作,势必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协同努力。

我国的绿色建筑采取逐步渐进的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阶段:浅绿﹑深绿﹑泛绿。浅绿阶段的特点是,对绿色技术的经济型及效果的重视度不足,过度注重绿色技术的单纯叠加,实质上只是对绿色建筑理念的狭义诠释,缺乏实质性的内涵。深绿阶段逐渐开始研究绿色技术应用的适用性,试图通过相关设计施工部门了解﹑掌握和应用绿色技术,突显出整个建筑体系的“绿色”。泛绿阶段主要是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融入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涵应始终贯穿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使用﹑维护直到消亡的全过程。

从我国目前的绿色建筑发展状况来看,尚处于由浅绿阶段向深绿阶段的过渡时期,相关发展还不太成熟,政策制度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政府作主导,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

绿色建筑的理念是抽象的,其运营实施需要一个实用性﹑操作性和强制性的媒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无疑要充当重要角色,政府大力宣传绿色建筑,但是普及的深度并不理想,整个社会还未深入了解绿色建筑,仅有肤浅粗俗的表面理解。这对推广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当不利,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绿色建筑的实施更多地要靠公众的自发性,问题的重点是如何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根植于公众的意识中。当然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的形式传播,还可组织节能减排的公益活动,发放绿色建筑的知识手册,增设绿色建筑培训机构,开展关于绿色建筑的竞技赛,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容纳到课程教材中等等手段,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

不完善的市场体制

相关研究人士认为,由于绿色建筑自身存在的特性,使得市场调节失效,所以适当的政府干预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如若超过市场失效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制约绿色建筑的发展。市场经济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政府关于绿色建筑的推行工作,更多地采用强制性手段,严重限制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这就要求适度的行政干涉和灵活的市场机制,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绿色建筑事业的健康开展。

不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绿色建筑自身的独特性—准公共品性质,所谓“准公共品性质”,就是介于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兼具部分私人品和部分公共品的性质,例如非义务教育和某些需要付费的基础公共设施。绿色建筑隶属于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种现象间接导致市场灵活性失效,直接需要国家激励性的经济政策进行指引。

我国相关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带有绝对的强制性,而配套的激励性制度还不完善,以致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均处于世界前端,其发展的共性就是有良好的经济激励性政策做辅佐,诸如无息贷款﹑税费优惠﹑补贴等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包括消费者﹑零售商﹑建材商﹑材料商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进展提供了潜在空间。

不完善的评估体系

虽然我国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已卓有成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民用住宅节能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以及其他涉及水﹑电﹑暖的评价标准,考虑到绿色建筑涉及诸多方面,如地域气候习俗等自然因素,还有开发商﹑建设者﹑使用者﹑居住者等非自然因素,现行的评估体系还不成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此外,我国的评价标准侧重定性评估,在标准制定方面也比较笼统。过度的定性评估,使得评估结果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客观性,模糊了绿色建筑的内涵。研究表明,定量分析已取得更为客观公平的评估结果,逐步在国际上推广。国内已有学者建议,量与性的适当结合,才会更好的引导绿色建筑发展。

落后的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6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

1.引言

进入21世纪,人类越来越注重健康消费。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考虑自身的生存环境。参考文献表明,之前学者主要研究城市环境、村落和院落环境,关于室内微环境的研究则不多见。统计数据表明,每个居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世界上超过10亿的人居住在不健康的室内环境中。人们居住在不良的室内,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存质量,还会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严重时会使人中毒死亡。正式基于此,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品质,并越来越注重安全、舒适、健康的需求。因此,对绿色生态住宅的室内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的内涵

2.1绿色生态住宅的内涵

关于绿色住宅的内涵,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标准也不尽相同,但业内人士及专家们普通认同的是,绿色生态住宅指因地制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建筑技术,将居住建筑与环境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使这个有机整体具有生物气侯调节能力,使人、建筑及自然生态环境间形成完整的循环系统。绿色生态住宅强调的是功能齐全、环境优越、科技含量高,且可持续发展,它既能适应地方生态又不会破坏地方生态,还能达到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和谐的循环特征。

2.2室内微环境的内涵

一般而言,环境可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微环境,大环境指的是县、区级以上的区域、中环境指的是乡镇、小环境指的是社区、微环境则指的是户与人体。若将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入室内微环境体系中,就形成了室内微环境生态平衡之说。室内微环境生态平衡强调六大要素:(1)室内空气顺畅;(2)室内光照适度;(3)室内温湿度适宜;(4)室内外无噪声;(5)居室环境不受污染;(6)良好的心理环境。

表1室内微环境生态平衡六大要素

要素备注

1、室内空气顺畅规划设计合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通风良好

2、室内光照适度房间光照充足,普遍安装太阳能设备

3、室内温湿度适宜房屋围护结构要有较好的御寒、隔热功能,

4、室内外无噪声门窗密封性能及隔音效果符合规范要求供暖、

5、居室环境不受污染室内装修简洁适用,化学污染和辐射要低于环保规定指标。制冷及炊烧等尽量利用清洁能源、自然能源或再生能源。饮用水符合国家标准,给、排水系统普遍安装节水器具。

6、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一定值,无地面。

3.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点理念,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图1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理念

3.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强调的是家庭生活的安全性和秘密性,此外,还要满足人们社交的需要。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身体与心理尺度,尽量做到无误差设计。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以个性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为终极目标,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融入文化、艺术的内容,最大程度的丰富住宅的内涵。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还可以采用共享的方法满足以上需要。

3.2可持续发展

自从我国住房机制从分配转为市场消费之后,消费者对住的理解不仅仅是停留在栖身的层面,更多的是追求健康环保、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即是“满足需求、讲究环境”,方法是依靠科技进步,目标是满足生活新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满足人们生活的新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人们对住宅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绿色生态住宅与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应从消费者居住需求出发,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居住空间环境、以及邻里关系等因素。譬如,随着家用汽车的日益普及、社会老年化的到来,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建筑设计师们深入研究。

3.2.2提高改造性和适应性

提高改造性和适应性强调的是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要能适应住户需求的变化,为业主再设计创造条件。譬如,住宅配置应具有可扩容性、可升级换代,从而为各个系统预留出接口,满足业主日后变化的需要。通过建立空中天台花园的方式为业主提供室外活动空间能使住户更加亲近大自然,而面积只按照一半折算,因此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3.2.3减少施工能耗

绿色生态住宅作为一种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应该一种完整的产品。因此,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据悉,有些城市已采取措施取消新建住宅毛坯房的做法,并规定开发商品住宅做到一体化设计与施工,不允许甩项验收,最大程度避免施工过程能耗。

3.3生态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普遍的美学法则认为,只要和建筑与室内环境的生态性没有冲突,都可适用,这即表现了艺术性与生态性相分离的特征。然而,就生态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和生态性而言,生态性比艺术性的位置更加突出。因为,生态建筑注重的并非建筑或室内环境在视觉上的漂亮与否,而是室内环境能否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与工作场所,是否创造了友好的环境。生态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者通常会把考虑生态环境摆在首位,在设计中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式保证室内环境达到生态标准要求。另外,使用新的特殊生态设计措施可以为丰富与出新室内环境中视觉元素带来良好的机会,也会因为生态的考虑更加丰富室内环境的艺术性,最后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正是基于此,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又表现了关联的一面。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应该达到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完美统一,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遵循“顺―迎”的法则。在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室内环境和自然之间关系。也就是说,建筑与室内环境应该从属于自然,而室内环境则应该为自然增光添彩,而非给环境抹黑,给环境增加负担,也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4.结论

绿色生态住宅的室内微环境是人们可以利用的部分,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论文从绿色生态住宅和室内微环境的内涵出发,对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理念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而可持续发展又包括:满足人们生活的新需求、提高改造性和适应性、使用环保节能型材料、以及减少施工能耗四个方面。研究分析“绿色生态住宅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及设计理念,为改善人们住区环境以及室内微环境建筑设计提供有价值的的参考,也为建设健康环保、节能的生态社会尽自己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马静.绿色生态住宅需求研究--以银川市为例[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7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8

关键词:绿色施工障碍对策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theconnotationisnotclear,lackofawareness;economicdifferencerestrictsthegreenconstructionpromotion;lackofincentiveandguide;lackofsupportoftechnologystandardsystem;donotknowhowtopromotegreenconstructionbasedobstacle,strengthenthepublicityfromtheclearconnotation,;focusonpolicyguidanceandencouragement,toimprovethegreenconstructioneconomy,increaseenforcement;speedupthestudy,strengthenthetechnicalstandardsystemsupportingrole;accordingtothespecificprojectrealityinpromotinggreen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greenconstruction,obstacl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1引言

建筑业是典型的立足于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20%的固体垃圾和50%的氯氟烃等。我国新建建筑废弃物每年达1亿吨,旧建筑拆除每年超过5亿吨,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根据《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文件)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建筑业科技贡献率较低,仍属于高资源消耗、高能耗、较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

推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转变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建筑活动以及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高效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推进绿色施工存在的障碍

2.1内涵不清,认识不足

有不少人,将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为一谈,导致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仅限于文明施工,不利于绿色施工推行。

有人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公众(包括企业、社会团体,甚至地方政府)在观念和行为上均不认为自己也是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主体之一。

在项目的整个建造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的特点,以及一线人员受教育水平一般较低的特点,同时受传统错误操作方法的传承,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不太重视,对噪声、浪费以及其他不良做法习以为常。开发商只想搭便车,注重开发项目最终产品的环保性、生态性,但是不愿意为开发过程买单。造成社会公众对绿色施工意识的极度缺乏,造成了绿色施工监督机制的缺失。

2.2经济性差制约绿色施工推广

如果绿色施工经济性差,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肯定不愿主动为绿色施工买单。承包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及最高的利润在规定的时间内建成项目,除非几乎不增加费用,或者已经在合同、法规中明确加以规定,或者承包商在经济上有好处,否则承包商不会去实施绿色施工。

2.3缺乏激励引导

现行奖项评比机制未能反映绿色施工的重要性。承包商最关心的施工招投标的评标指标体系中不会因为绿色施工及相关业绩而能获得额外加分,方便中标,目前各地的预选承包商目录也没有相关绿色施工的指标和权重。

2.4缺乏技术标准体系支撑

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绿色施工导则》中规定绿色施工管理中包含评价管理,须进行自评估和综合评估,也列出了施工管理和“四节一环保”六方面所涵盖的27个指标体系。但没有规定评价方法、形成评价体系,无法衡量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实施绩效和执行水平。如果没有评价体系,如何分出三六九等,如何进行激励和惩罚。

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体系的缺失致使绿色施工裹足不前,难以发展。

2.5不知道具体如何推进

有的企业愿意推行建筑施工,结果企业层次一个通用的环境因素清单,作为项目层次识别的指南和参考。公司的通用清单往往包罗万象,却无法涵盖特定项目的特定范围。项目团队正好,把公司的通用清单摘抄若干,作为项目的清单。由于项目团队省略了环境因素识别这个绿色施工最基础的活动,项目团队成员也就基本不清楚本项目绿色施工的控制重点。

不少人僵化的理解:已经完成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过去时态,正在进行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现在时态,将要进行的活动的环境因素就是将来时态。结果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同时具有三个时态,考虑时态似乎没多大意义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同时不少企业确定的不考虑是否明确、可否衡量、能否达到、是否现实、在什么时限完成,也没人对目标和指标的控制绩效应适时进行检查、评估、考核,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3对策探讨

3.1明确内涵,加强宣传

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及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工原则建立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和绿色施工推广应用示范单位,注重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的比较,用活生生的例子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会起到显著的效果。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不应仅仅是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定时洒水,清洁运输等内容,还应包括场地分析与评价、可持续的场地施工方法、结合气候施工、能源的节约、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使用,减少填埋废弃物、实施科学管理等综合内容。

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的民众参与制。民众参与制可以挖掘民众对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绿色推动机制。在施工准备阶段,充分了解民众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2注重政策性引导和激励,改善绿色施工经济性,加大执行力度

加快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降低应用成本。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推动绿色施工的运用。运用适当的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绿色施工成本。争取在尽量多的情况下,绿色施工比传统施工还要经济,或至少在费用上相等。

制定《建设循环法》等有关促使绿色施工的法律、法规,依法要求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遵守绿色施工的有关规定。完善基本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微观制度,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制度体系。

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绿色施工,但是并没有一些实际的方案,比如说类似的一些激励政策(实行绿色施工就可以减少缴税,绿色施工的企业在招评标中有优先权或加分,绿色施工的项目优先评奖评杯),处罚制度(情节轻微的处以罚款,罚款数量以情节轻重酌量处理,情节严重的可以禁止该施工企业在当地施工)。

加强财政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有效的经济体制,是促进绿色施工有效手段。通过税收调节,政策扶持,鼓励绿色施工技术及方法的研究及运用,例如得到更多的建设项目、减税、奖励等。

只有提高非绿色施工的社会责任成本,让实施绿色施工的企业收益得到保证,才能真正构筑绿色施工良性发展、积极推广的优良社会大环境。

3.3加快研究,强化技术标准体系支撑作用

加快制定并出台实施指南、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三大标准。实施指南的出台能够指导施工企业按照绿色施工的程序与要求,有迹可循地完成绿色施工;技术规范的制定则让施工企业在绿色施工中,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采用有相应的参照与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对绿色施工的成果能起到公正的反映,对施工企业推行绿色施工有检测、反馈、监督、改进等重要作用。

3.4针对具体项目实实在在推进绿色施工

绿色施工应从建筑施工活动中的“环境因素识别”开始。全面识别项目的环境因素,将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环境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的因素分析出来,确定、识别和评估其产生的影响,提出对负面影响的控制办法并付诸实施,是搞好绿色施工的基础。企业切不可画蛇添足,一个通用的环境因素清单,作为项目层次识别的指南和参考,反而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识别环境因素时,应当按照“环境因素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影响”的思路来进行:“过去”活动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现在还在产生影响,或“过去”的环境因素尚未对环境产生影响,因现在的活动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释放了这些环境因素而对环境发生影响;“现在”的活动中有哪些环境因素在“现在”或“将来”会产生环境影响,等等。

开展绿色施工应制定恰当的目标,进行必要的绩效监测。确定适宜的目标应当从具有创造性或挑战性、解决工作问题点、改善运作管理、或提升个人能力等方面去考虑。对于绿色施工来说,体现上述原则的恰当的目标一是要有针对性,针对的是企业识别出来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经评估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确定一个在一定时间限度内应当达到控制目的的对环境具有负面影响的环境因素;二是能够用某种尺度去衡量,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尽量细化,不能细化的尽量程序化,总之应当能用设定的标准去考核;三是既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否则无法起到激励、促进的作用,但又要从实际出发,确实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切忌好高骛远。

对目标和指标的控制绩效应适时进行检查、评估、考核。目标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以设定的管理目标作为管理活动的指南,根据工作目标来控制每个部门、每个职工的活动,通过目标的制定,展开实施和监测、评价,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和任务。将目标和绩效考核紧密相连,以获取更为客观准确的改进信息,有利于组织实现所预期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对绿色施工目标和指标的绩效进行监测、评估,就是要跟踪环境因素,识别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环境因素,修改调整对环境影响的治理、控制方案,保证治理计划的实施,并评估环境影响治理的效果,从而保证绿色施工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对目标指标的绩效应做到实时掌控,随时或定期获得绿色施工措施是否已按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像期待的那样有效,或是否制定新的应对方案的信息。

4结束语

绿色施工的管理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对推广绿色施工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4):33-35.[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3]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97-100.

[4]毛志兵,于震平.绿色施工研究方向[J].施工技术,2006(12):108,111.

[5]冯勇,侍克斌.西北地区发展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04(8):82-84.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策略;技术

一、绿色建筑最基本的要素

2008中国住交会第四届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论坛暨中国之家国际研讨会,于2008年11月30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会议主题围绕生态人居展开,将有关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各方面的经验,绿色建筑的设备等介绍给大家、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来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从定义的角度来讲,基本要素也就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四个方面,从我这方面理解、也就是通过各方面的手段和措施,在降低建筑能耗和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同时合理使用和分配能源供给,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从而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当前,随着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粉尘污染增加和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大大增加,生态通风技术与“房屋呼吸”概念出现。但建筑通风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建筑的体量面积增加、密闭性加强、传统的自然通风减少、新型建筑及装修材料释放有害气体、大量使用空调和热水,室内干湿度不符合人体舒适度要求,在无法实现自然通风采光的房间,构造处理欠佳的墙面,容易出现凝结水和发霉,设计应通过保证足够的开启扇面积在房间内及中庭顶部(若有条件,可依建筑形式而设)开设一定的开窗面积,即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来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这六类指标涵盖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包含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及回收各阶段的评定指标的子系统;历史与现实表明,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观的产生,存在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背景。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现代主义建筑观是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主义从20世纪初开始直至六七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产生前,几乎成为席卷全球的主流文化,它以其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技术性、工具性、理性化等鲜明特征,几乎涉及文化意识形态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观是与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建筑观。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观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却存在三个方面的重大缺陷:一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使得现代主义建筑观漠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仅把自然环境当作建筑的外在变量,建筑作为一种人工之物与自然之物相对立,人正是通过建筑的功能来与自然抗争。二是割断了建筑与文化、历史的内在关联。现代主义的建筑观坚决主张抛弃历史上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样式,认为它们是虚伪的、病态的、不健康的、保守的、落后的,只有放弃沉重的历史文化的包袱,割断历史与文脉,才能自由地进行建筑设计与创造。三是导致了建筑意义的丧失。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中,从世界观到人本身及其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造过程从建筑的空间、结构、功能到形式,都全面被现代技术所渗透。

二、绿色建筑的策略

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人类如何应对呢?让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来提出几个策略:第一、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策略是碳减排,比如说京东意见书对气体排放量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二,应对资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资源循环利用,包括水资源和固体的再生,和循环经济的推进,其结果是碳减排;第三应对能源短缺的主要策略是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其结果也是碳减排;第四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策略是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化补偿,其结果是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碳吸收、碳综合的目标。可以看出这几项策略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碳减排,这是大的背景;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特点,第一是生态化补偿技术的应用。第二是优化结构体系。第三是节能环保的外来结构。第四是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室内环境控制。第五是低碳的能源系统;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这三个主题,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这是绿色建筑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中加大建筑间距、集中绿地、加强绿化、并采用了较大的人工水景布置(使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小区室外地面停车位采用植草砖,道路及景观铺地等采用新型透水材料,补充了小区的地下水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小区的热岛效应。

三、绿色建筑技术理念

绿色建筑亦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在建筑经济学领域,绿色建筑措施带来了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降低建筑项目的风险。在规划领域,绿色建筑首先强调辨识场地的生态特征和开发定位,以充分利用场地的资源和能源来减少不合理的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建筑与环境持续和谐相处,在设计领域中、绿色建筑采用建筑集成设计方法并遵守环境设计准则,将建筑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建筑的间距朝向、形状、结构体系、围护结构等因素,在施工领域中绿色建筑的目标能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负荷,避免施工中的严惩浪费现象,项目在施工开始就制定了绿色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目标网络图和绿色建筑施工保证体系,具体由组长(项目经理)、副组长(施工员)、组员(安全员、材料员、后勤管理员、质检员)落花流水实岗位责任,保证实施到位;屋顶绿化是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结合,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还具有隔热、保温、积蓄雨水及保护屋顶建筑物等功能,同时为居民提供巨大的“氧气库”和赏心悦目的外部休憩环境,因地制宜的内涵之一是绿色建筑要与本地的建筑文化相结合。良诸地域文化悠久,建有良渚文化博物院。本项目规划设计中,除雕塑、小品外,尚在景观平台、沿河走廊、楼间花池、木伐台等处展现良渚文化。

总结:

在现今的社会里,发展绿色建筑已将慢慢的成为时代的主题,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扮演了一个最最重要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为绿色建筑所做的一切努力,将无愧于现在,也必将无愧于后人。

参考文献:

[1]住宅:跨世纪发展热点聚焦.99中国住宅发展论坛文集[a].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戴林琳盖世杰:“泛绿效应”下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若干转变[J].建筑经济,2007(12专刊)

绿色建筑的内涵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建设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起来,环境污染的加重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在当代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培养绿色节能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些政策的执行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工程建设施工中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进行了探讨与分析,着重对当下工程建设中的低碳环保技术进行了相关介绍和分析,并对当下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提出了看法,重点探讨了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

关键词:

工程建设;低碳节能;应用

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兴概念,我们必须对它做个全面、系统化的理解,在利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要对它的内涵有着基本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任何一个工程中,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当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节能技术。

1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内涵

就发展内涵来看,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绿色、低碳和环保。绿色,主要是指在工程建设的环节中要做到无污染。低碳,主要是指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降低碳的排量,从而做到有效保障能源。节能,主要是指着重加强对能源的合理利用,这是加强对能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因此,从内涵上来看,绿色低碳环保技术主要是用来促进整个人类居住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在整个工程建设施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意义重大[1]。

2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如何强化绿色低碳节能技术应用的浅见

通过上诉分析,我们大体上了解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内涵,为了更好的去利用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本文主要以建筑工程为例,以建筑工程技术中的绿色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具体分析。

2.1建筑墙体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目前我国的建筑标准条例中,对墙体环保节能方面的要求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是对墙体的内外部进行保温处理,在做到保温处理的基础上要做到绿色低碳环保,以达到绿色低碳环保为目的,可以在整个工程施工建设的基础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墙体主要是有外保温和内保温以及自保温三种保温墙体。在墙体的节能环保建设中,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做到墙体保温的安全高效和耐用性。因此,在进行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时,要采用结合所选材料和技术措施来进行加强施工处理。

2.2建筑屋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现建设工程中,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屋面施工方面,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为了实现屋面施工的保温隔热,主要采取的绿色低碳节能技术有通风屋面、蓄水屋面和种植屋面以及实体材料层的保温隔热屋面。在主要的建筑屋面中,要采取的方法有选取种植屋面,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面上种植植物,以此来达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目的。但在种植植物之前,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屋面的荷载结构进行精确计算。然后要对屋面的构造体系进行专业的设计,在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防水的效果。

2.3建筑楼面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绿色低碳环保技术施工的最重要一点体现在建筑楼层的施工方面。因此,在对楼层进行施工时,为了全面且更好的体现绿色低碳环保技术,要在很多地方全面体现出冬冷夏热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目的,在客厅和卧室中要采用分户采暖的情况,这一方法会在时效性和空间性上体现出传统用能模式中所不能体现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用能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要在研究构建加强保温节能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降低保温层的传热系数,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提高保温效果。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在注意外墙保温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板楼和内墙的保温[2]。

2.4建筑门窗施工中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

在整个建筑施工中,除了上述环节外,在门窗施工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因为其属于整个保温和隔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门窗导致的能耗损失往往为整个围护结构能耗的50%甚至更多,所以在门窗中也应注重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而在建筑内部,夏天主要是利用空调进行制冷,阳光通过窗户向室内照射,导致空调的负荷较大,且窗墙比越大,空调的负荷就会越大,因而应尽可能的选取节能的门窗,且应当优化门窗材料、玻璃、密封件以及五金件等的组合,确保所选取的窗墙比合理,同时又能满足房屋采光的需要。

2.5切实加强建筑碳排量的控制

建筑物的碳排放量一般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①建筑材料的生成和准备的环节;②建筑结构施工环节;③建筑物运维环节;④建筑物拆除环节。在建筑物的施工环节过程中,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是施工材料和运输材料过程。在运维阶段主要是各种生活家电所致。拆除环节主要指的是使用时能源的消耗以及各种废弃物所产生的碳排放。

2.6致力于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

因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的核心主要在绿色、低碳和节能三个方面。尤其是在能耗和碳排放方面,应建设绿色低碳节能模式下施工技术的建筑施工技术,这就需要在结构支撑、围护装修、设备管线等方面加强绿色低碳节能建筑体系的构建,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尽可能地采用信息技术模式,改变传统的施工模式,尽可能地将混凝土构件的预制装配率提升,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走向低碳化的进程。

3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绿色低碳节能的措施

通过上述阐述,我们认识到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原料浪费的原因以及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讨论在工程建设施工中保证整个施工过程实现低碳环保节能的措施。

3.1对施工原材料进行控制

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拙。严格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施工的标准工艺、规范文件,增强施工人员及相关物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对计划使用的原材料按规定进行严格的检验。凡是有害物质超标的,或者国家明令禁止或限量使用的材料,全都禁止入场,真正从物料采购环节就开始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还应积极使用合格的新型材料,加强材料采购、下放、使用和放样管理,能够循环使用的材料应循环利用,例如安全防护栏、灯塔等,进而避免施工材料的不必要浪费。

3.2对施工周边环境进行考虑

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项目设计环节中,要做好工程周边土水资源的调研工作。通过有效的调研,来对场地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例如,工程建设要尽量避免占用农田耕地、远离人群居住地区进行施工等。

3.3对水资源进行保护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取土作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优先选取土壤贫瘠的区域进行取土,取土时注意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取土作业也可以同灌溉、养殖等项目结合起来,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和保护。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场地尽量安置在水体下游,避开饮用水源地段,还可以建立沉淀池,对一些用过的水进行净化,实现循环利用,避免浪费。此外,还可以在建筑工程中设置污水管网,让建筑体系中产生的污水都排入污水管道,避免水污染问题出现[3]。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却忽视了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危害。只有严格按照绿色低碳节能的要求,做好施工管理,积极发展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我们的工程建设事业才能走的更好、更稳。

参考文献

[1]郭献珍.城市中心高速铁路地下车站绿色施工[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03):115~118.

[2]张雪峰.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