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00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模式评价

一、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要模式

分析总结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14种模式(见下表):

二、模式介绍、运行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推广机构主导型

以政府为主导,由国家、省、地(市)、县、乡(镇)五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组成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中国的农技推广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以政府为主体或由政府一手包办的普及推广发动模式,主要通过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实用技术培训,设立示范样板(基地)吸引农民参观学习,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等进行推广。

运行情况:该模式上下联动,发动力度大,普及面广,推广速度快,效果明显,为中国农技推广和转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存在问题:市场作用发挥不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不明确,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技推广支撑体系,不利于发挥科技人员和农民各自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农民需求脱节。

(二)科技项目带动型

1.“农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国推广。主要是依托市、乡、村建立农技110服务中心,形成省、市县(区)、乡镇三级,纵向连通、横向协调的农技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电信视频服务、应邀上门等方式,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统一的区域热线服务号码,覆盖900多个县7500多个乡镇;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存在问题:一是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信息化服务三农存在差异;二是面向农业的信息资源数量匮乏及质量不高,三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科技示范园区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来的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运行模式,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集中投入、集中开发,从而加速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速度,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政府是园区建设的组织者和监管人,企业是园区建设的主体和经营者,农户是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运行情况:据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已建成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试点)3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00余个,市县级农业科技园区3000多个;2002—2006年36个园区共引进新项目2223个,自主开发新项目1556个,推广新技术3347项;面向农民讲座6505次,参加人数108.4万,举办技术培训班8625期,参加人数74.5万;吸纳就业人数141.1万,其中,吸纳农业劳动力125万,带动园区周边农民1254.6万,农民人均收入4721元,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水平(1254.6元)[5]。

存在问题:第一,产品特色和竞争力不强,达不到预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轻实效,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弱。第三,运行机制缺乏创新,生产者和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第四,软件建设滞后,项目开发和市场开拓、信息网络建设投入较少,产品销售和市场供求很难与国内外市场接轨。

3.农业专家大院模式。通过成果和技术入股、带资入股、利润提成等形式,与大院结成利益共同体,专家通过现场咨询、田间地头实地指导农民从事技术操作和技术培训以及大田示范等,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搭建了一个加速农业科技向科技农业转化的综合平台。

运行情况:该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建立起了科技直接进入农户的新通道,缩短了成果转化的途径,解决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使新时期科技贴近农村、专家贴近农民、技术贴近农业生产,顺应了中国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要求,实现了农科教一体、产学研结合,是中国新时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创举,多元化推广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

4.科技特派员模式。一是科技人员与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直接见面,实行双向选择、契约式服务;二是科技特派员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与专业大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运行情况:到2007年底,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1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科技特派员数量达到4.5万名,直接服务近4万个村900多万农民,初步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全国范围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存在问题:一是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风险承担机制还不健全,项目经费有限,影响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二是科技特派员自身素质和创业能力还有待提高。

5.科技入户模式。2004年10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以提升农户科技示范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科技入户工程”拉开了序幕,2005年正式启动。

运行情况: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并以户带户,加速了农业科技传播,促进了产业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政策激励,激活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起到了“接线、补网、聚能人”的作用,培养了一大批观念新、技术强、常驻农村不走的推广人才,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存在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缺乏长效保障。不利于调动有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科技入户工程的稳定开展。二是技术指导员的推广能力不足。三是推广内容与农民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四是示范户的科技素质和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强。

6.科技下乡模式。该模式是由各地农业部门在每年春耕前,本着“进村入户、务实高效”的原则,在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先进适用技术和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运行情况: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加大力度向农村输送急需人才、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载体,成为连接城乡、服务三农的桥梁和纽带。

存在问题:一是内容守旧,针对性不强,与农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论性强,实用性不足,农民难以听懂和实际操作。三是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三电合一模式。发挥电话、电视、电脑三种现代信息载体的优势,采用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农业部门联合广电部门制作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等,开展多样、交互、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以其手段新、领域广、效率高等特点及时为生产经营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场价格等信息。

运行情况:电视、电话、手机、电脑等大量地投入到农业信息服务之中,为实现便捷信息服务、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载体。该模式运行成本低,农户易于理解和接受,是农民学习科技、了解市场、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问题:农民的科技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8.田间学校模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实践和技能,突出学以致用,培养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在种植、养殖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运行情况:田间学校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和倡导的一种新的培训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模式在北京市郊区(县)得到推广和普及,其特点是:改变过去只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一切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先从田间地头及畜禽养殖场舍开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训效果切实可靠,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存在问题:推广普及程度不足,实效性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9.科技协调员模式。从周围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市场调查及培训学习,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广和传授给周围的农民,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从而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之间的错位问题。

运行情况:在现代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农村科技协调员具有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传下达的信息员、把握需求的调研员、解决难题的技术员、连接市场的推销员以及科技二传手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有效改善了传统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解决了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的问题,使科技成果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还有待全面总结,以进一步加强推广普及力度。

(三)市场引导型

1.企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服务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生产、集中经营,把原来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基地,农民成为基地中的生产者。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推行订单式“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全程服务。二是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与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促进双赢。

运行情况: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农业产业化组织94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占44.4%,中介组织带动型占34.0%,专业市场带动型占9.7%,其他类型占11.9%。经九部委认定的部级重点龙头企业372家(目前为582家),省级1839家(目前为2000家),带动农户7265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流通、加工与科研脱节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农村体制下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存在问题:一是公司与农户没有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说了算,农户没有话语权;二是现行的定价机制往往对双方缺乏约束力,容易随市场变化而出现单方违约现象;三是容易出现公司借助当地政府对产地形成垄断,别的公司无法进入,而农民的产品也难以卖给别的公司。

2.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协商的原则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其成员由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基地农户、经营和加工大户等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解决了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解决不了的事,推动了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

运行情况:目前,全国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0万个,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畜牧水产养殖业占27.7%,农机及其他专业合作组织占23.3%[6]。有近10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近100万个农民技术员。

存在问题:由于组织过于松散,农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还有待于政府进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撑,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朝着良性化发展。

(四)第三方主导型

科研院所与县推广中心联合推广——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共建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

1.黑龙江农科院院县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推广部门和垦区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帮扶十个农业弱县的重大部署,重点实施了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运行情况: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有效破解三农问题、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目前,科技人员入驻大院已达2万多人次,提供农业科技和致富信息4万多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70多万份,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58万人次,加速了成果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激活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促进了县级农技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存在问题: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资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强大技术支撑以开展试点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出校门、走向农村、走近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86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运行情况:二十多年来,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建立挂牌的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42个,通过多种途径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80多项,先后培育形成产值超亿元的支柱产业10个,成果转化率达47%。促进了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效率,为河北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存在问题:需要具备强大的科技支撑和国家、省、市各级推广项目等资金支持。

三、结语

1.推广机构主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将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着以公益性推广为主,促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2.科技项目带动型最受农民欢迎,是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依托科技项目的带动,科技示范园模式、专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入户模式等均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科技入户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推广模式之一。

3.市场引导型作为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补充,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辅助推广模式。中国绝大部分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小,资金、技术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农村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柏振忠,王红玲.新阶段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80-582.

[2]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6):47-52.

[3]蒋和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深圳特区科技创业,2005,(10):53.

[4]张俊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推广模式的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4-0020-01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3

>>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同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植保理念变革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探析浅议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问题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建议我国农业科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关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内涵拓展和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创新研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适应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于要素创新规则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入世”:有益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5):522-526.

[3]谭霞.试述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J].青年与社会,2014,1(2):261-262.

[4]以色列的沙漠农业[eB/oL].[2016-11-01].http://.cn.

[5]周铁军,石超,茅正芳.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农业,2008(1):30-31.

[6]宣锋,费广凡.浅议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1(1):36-37.

[7]顾瑞珍,胡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将突出重点加大投入[J].农村工作通讯,2009(13):41.

[8]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eB/oL].(1989-11-27)[2016-11-01].http:///ziliao/2005-02/21/content_2600285.htm.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科技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主要的业务职能之一,其与农机管理、监理、推广构成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重视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化学习的财力支持不够。大部分农机化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70~80年资建设的,存在教室简陋、陈旧、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应有的电教化教学设备等问题,跟不上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管理部门本身不健全,从省、市(地)、县(市)3级农机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监理部门,从县(市)到省都有相对应的直接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而农机校却没有相对应的直接的上级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2教职工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机教学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的是接班顶替、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转业军人安置的,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农机校无上级业务对口领导部门,广大教职工每年不能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影响了其业务知识的更新。

1.3领导和机手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够

一般都认为农机是在农田作业,作业环境不复杂,驾驶操作简单容易,只要会开就行,机手没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培训只是个形式而已。

1.4与相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

如农机部门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农机系统内部学校与监理、推广的关系,这些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2对策

2.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这些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必须抢抓机遇、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2.2强化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农机化科技培训的作用和成效,进而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2]。

2.3努力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将农机科技培训经费真正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同时,农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农机校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出色的成绩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为开展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坚持对教职工进行经常性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采取定期组织听课、举行教学观摩会等方式,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授课水平[3]。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课时,确保培训质量。

2.5推行组合式培训模式

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培训、取得驾驶证的同时,开展农机维修、电气焊等劳动实用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机手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技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6加强配合协作,拓宽培训范围

农机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安全管理是农机管理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机推广脱离了培训,新机型、机具、新技术就不可能被人们了解和掌握,更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农机安全管理脱离了培训,农机的安全应用就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因此,农机科技培训与监理、推广要密切配合、全方位发动、宣传农机科技培训政策、规定、要求和好处,保障培训生源[4]。在推广新机具及办理购机补贴手续时,必须要求办理的对象具有拖拉机驾驶证,同时结合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机手进行跟踪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培训办理驾驶证。

3结语

农机校要适应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人才、设施和社会知名度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同职业学校和劳动部门等联合办学的力度,拓宽农机科技培训的专业范围,将培训延伸到农机维修、电工、电气焊工等其他专业。充分发挥农机科技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电科技培训上的生力军作用,不断开创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4参考文献

[1]朱丽萍.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当代农村,2008(9):78-79.

[2]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2]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集体经济研究,2007(05S):165-166.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1-0353-02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6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农业部近日《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各地围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开展调研督导,出台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建设力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兖州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全球粮食危机、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技推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2]。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农技推广体系已出现诸多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无法对大多数相对缺乏技术的边缘农民(老弱病妇群众)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将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3-4]。近几年,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职工工资有了保障,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技推广体系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实质性矛盾依然存在,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1认识程度不足

由于对农技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农技推广只有投入,没有直接效益,在财政困难、农村工作重点多、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先放一放、缓一缓[5];二是认为抓农业难度大,见效慢,不易出政绩,不能直接带来财政收入,使得领导不愿抓农业,更谈不上重视农技推广;三是认为农产品供求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农村政策已发生重大变化,农业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技推广队伍可有可无;四是忽视农技推广事业的公益性,片面强调农技推广机构的有偿服务,认为可以将其全面推向市场。

1.2管理体制不顺

国务院(2006)30号文《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文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人、财、物三权归属问题均没作明确规定。目前兖州市(县级)乡镇农技站实行的是由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农业局进行业务指导。因此,农技人员的工作由乡镇统筹安排,大部分人员均要围绕乡镇的中心工作,安排了包村,从事计划生育、稳定、社会治安及临时性事务与农技推广无关的工作,造成农技推广时间被挤占,加之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强,真正从事农技工作的时间不足1/3,大大削弱了推广力度。还有就是人员被抽调改行,直接从事其他岗位,存在混编混岗现象,造成队伍不稳,无法安心从事农技工作。

1.3运行机制不活

一是进人把关不严格。由于乡镇没有全面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制度,导致农技人员良莠不齐。二是考评机制不健全。没有将农民对农技人员的评价纳入到考评体系中,虽然也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但没有与技术推广和农民增收挂钩,考核不严格、不规范。造成扎根一线、服务农民与漂浮在上、蹲在机关的一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没有真正解决按绩分配,奖勤罚懒的问题,难以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1.4推广经费缺乏

经费紧缺是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财政投入的资金达不到《农技推广法》规定的比例要求,除发放人员工资外,几乎没有给农技推广机构预算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业务工作开展主要靠上级主管部门从项目上支持解决,工作运转比较艰难。目前农技站处于一种能发工资,但业务经费少,推广工作难以开展的状况。由于经费紧张、待遇低,下村入户工作又比较辛苦,使得部分农技人员思想不稳,情绪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和推广事业的发展。

1.5基础设施滞后

有的乡镇农技站没有专门的服务场所,即使有场所,标准也不高,甚至有的被承包出去;办公室也是几个人挤在一间屋里,更缺乏必要的土壤肥料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种子纯度鉴定仪以及电脑办公用品、车辆服务工具、教育培训设备等。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1.6农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文化层次偏低。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很少,虽然有的通过函授方式获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但其含金量低,也没有进行过系统推广教育。二是人才出现断层。自2005年以来,已有4年未分配录用农技人员,而近几年中,有的农技人员被选调到乡镇其他非农技工作岗位,致使乡镇农技人才得不到补充,目前农技干部中最年轻的也接近30岁,人才梯队出现了断层。三是知识得不到更新。乡镇农技人员大多数不能进行横向和竖向流动(调动),大部分也不能外出参观和接受专门培训,加之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强,导致学习培训机会少,造成知识老化,所掌握的技术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

2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出台了更多优惠政策,已连续6年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重大措施来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好《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等涉农法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农技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2增加投入,保证建设

各级政府要把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职能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根据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情况,逐年增加推广经费,确保严格执行好2006年省的规定。同时要增加乡镇农技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加强对原有设施的维护更新,尽可能改善办公条件,帮助农技部门逐步添置或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办公设施、培训工具等,提高服务农业的技术准备,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条件,使农技人员办公有场地、服务有设备、工作有保障。

2.3理顺管理体制

结合当前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的新形势,为便于县(市、区)级农业主管部门整合县乡农业技术力量,加大对优势产业的培植,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应实行由当前的乡镇政府管理改为由县级农业局管理为主的形式,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等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但在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等方面要充分听取乡镇政府的意见。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协调和监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配合县农业局共同管理好农技推广机构。具体业务工作,包括技术的引进、推广、试验、示范等由县农业局根据乡镇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和指导,资产设备也要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以确保乡镇农技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农技工作,确保经费和资产不被挤占和平调或侵占,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

2.4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人事管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行聘用制,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签订聘用合同,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队伍。参加竞聘的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取得国家相应资格证书,严把用人关。二是考评机制。全面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面共同考核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县农业局要将农技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严格工作业绩考核,形成长效管理制度。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三是收入分配。要落实按绩取筹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大、推广效率高、群众反映好的要多奖励,或按增加的经济效益分成;对长期在乡镇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上要适当倾斜;对承担上级项目,参与课题研究,或取得科研成果的也要予以奖励。

2.5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制定农技推广人员培训计划,通过财政支持、制度保证、定期考核等,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农技人员的培训,每年应外出学习1~2次,省、市、县农业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专业性培训班,保证每年1次以上,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二是根据工作需要,最好每年接收1个以上农业大学本科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乡镇农技站,促进推广队伍结构优化,以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目前的管理体制(乡镇管理)下,乡镇(办)原则上不能安排人员到农技站工作,却因需要调入人员必须是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并经县农业局、人事局考核同意。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中、青年农技人员承担农业科研项目,参与课题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6改进农技推广方式

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导作用,在扎实履行好公益性职能的基础上,强化桥梁纽带作用,上联专家、下联农民,主动联系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时反馈农民的科技需求,切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8]。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及时筛选适合当地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以重点农业项目为载体,组装集成配套技术,搞好推广培训;建立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农技110)、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等现代传媒的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积极利用科技下乡,科技示范园(场)、流动科技服务车(科技大篷车)等方式,开展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技推广活动。

2.7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

按照构建多元化、多渠道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总体目标,在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管理,加快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等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等组织开展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培训以及技物结合等服务,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参考文献

[1]曹德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78-381.

[2]袁勇.基层视野下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eB/oL].(2008-06-15)[2011-08-01].http:///article/2008/0615/article-10777-html.

[3]薛旭初.宁波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7(1):15-17.

[4]宋睿,谭金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2):156-159.

[5]景丽,韩蕴,苏永涛,等.关于农民参与河南农业技术推广的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10(4):126-128.

[6]周贤东,林昌庭,潘晓青,等.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72-274.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问题;对策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在农业科技成果逐渐丰富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农业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问题,其中,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与之相关的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问题逐渐凸显。就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言,其中包括农业科技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等。

1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解析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想要在农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加强其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必要的途径。就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而言,其主要指,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就玉米的种植而言,其推广和创新主要的内容可包括新玉米品种、新生产种植方法的应用和扩散。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需求以及新型农民农业创新技术特征是现今新型农民农业技术创新现状的主要表现。

2目前我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1)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在现今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中,严重缺乏灵活性,并且在经费、体制、思维等方面都存在老化和僵化等问题,严重限制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在我国的新型农业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上都呈现出水平较低的现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推广方式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农民所具有的素质普遍不高,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进而导致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此外,还因为在现代化农业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会导致农业中所产生的利润下降,所以,也就导致农民难以接受新型农业技术。(2)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之间存在距离。在现今,相关的新型农业技术往往与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相违背,不切合实际,进而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另外,从以下两个方面,也可以体现出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之间所存在的距离,即:①农业产业与大学、农业科研院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另外,在对相关的立项依据以及立项审批不严格、不科学,都有可能使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之间存在距离。②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较大且产业集中度也相对较低,另外,与农业相关的技术创新也就位贫乏,进而也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较为贫乏。③相关的农业科技园和科技孵化平台运行存在问题,导致相关科技成果无法处于最新的发展状态。(3)新型农业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具有高风险性,降低了使用者的积极性。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一系列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使其具有较强的转化周期,而且转化效果也不理想。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同样受到影响,就具体而言,可分为两个方面,即:①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②因为采用的是新型农业技术,所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也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企业和社会部门不愿采用新型农业技术,进而也就导致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难以实施。(4)提高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办法。①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提升对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应该给予长期的稳定资金投入,进而提升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发挥出真正的效果。②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创新。就借鉴国外的方式方法而言,可从以下方面出发对现今的状态进行改善,即: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将农学院设为主体,并由县政府参与进行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等。综合而言,总结国外的优秀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不难看出,应该在科研机构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之间建立其密切的联系,进而使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反馈,进而及时做出针对性的修改办法,继而降低新型农业技术所存在的风险性。(5)提升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大相关的培训力度。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尤其是玉米种植的过程中,对推广人员的素质进行提升,并相应加强培训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入工作状态,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应有的实际作用。另外,在部分发达国家,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薪资待遇方面都提升到了较高水平,从而使推广人员更具有工作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采用新型农业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却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而且制约玉米种植的高效生产。

作者:向东单位:恩施市沙地乡农业服务中心干部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8

引言

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中国有8亿多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我国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农业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无法提高,农村的稳定就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1]。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我国的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脚步,国家政府应该加快农业改革的步伐,重视农业推广工作。

1简介农业推广

广义的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包括向广大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科学技术、组织培养农民农业生产技能、转变农民农业生产态度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科技,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现代的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2]。农业推广也可以称之为农业技术推广,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把农业普及应用贯穿于农业生产前后整个过程的活动。农业推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集体指导,共同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也可以由农民自行到乡镇农业站拜访沟通或者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咨询等等。

2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这二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并农业生产中加以应用,重视农业推广,我国农业综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不断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3]。但是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这也是本乡镇农业发展中面对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各部门间没有成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等部门独立存在,合作存在许多问题,技术服务难以到位;

2.2农业推广部门很多只是进行行政指令推广,给予农民指导和建议,没有通过实际引进、示范,农民接受水平低;

2.3同时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偏低,对于农业推广接受程度较差,科技难以普及;

2.4推广人员缺少外出实地考察的机会,仅通过杂志、书籍、电视介绍的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一些抽象的信息,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和技术更新换代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

2.5推广经费短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很多工作没办法正常开展,服务功能难以增强。

3我国农业推广的改革思路

为了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脚步,使我国农业推广的有效性得到提高,我们要立足于农业推广的实际意义,结合我国当前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对农业推广进行改革,使其适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为了大力发展本乡镇的农业经济。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农业推广的主要目的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加强教育,加强相关部门间合作,为农业推广工作者创造更多去外地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其意识到农业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端正工作态度,始终走在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稳定和发展[4]。

3.2乡镇农业站等农业部门要向农民加大对农业推广的宣传力度,通过游说、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使农民从心底里认同对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把农业生产和农业推广体系有效结合,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

3.3乡镇政府及乡镇农业站等部门可以过培训、专家讲座、示范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科技意识和应用农技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3.4国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在农村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乡镇农业站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新技术、新品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建设示范推广户等,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都在突飞猛进,消耗了大量的工业用水。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便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一定要借助各种水利灌溉技术,不断在农业水利灌溉中探索新的节水措施,以便实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喷灌技术。在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以洒水均匀,占用空间少、节省人力以及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在分类上,喷灌技术包括固定式、半移动式、滚移式以及中心支轴式等多种喷灌类型;在适用范围上,喷灌技术可以应用在蔬菜、果园以及除水稻之外大部分大田作物;在节水程度上,与普通的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技术可以节省35%~50%的水分,大大解决了地面灌溉中出现的喷洒不均、水分大量蒸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到达了节水的效果。但是,喷灌技术也尤其缺点,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宜使用。

第二,渠道防渗技术。渠道灌溉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节水方式。这种灌溉技术由于主要通过渠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水分渗漏等损失。在分类上,渠道防渗技术依据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混凝土衬砌、涂料压实、塑料薄膜防渗以及三合土护面防渗等多种方式;在节水能力上,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与传统的灌溉模式相比,渠道渗透可以减少55%~60%的水分损失量,由此可见,渠道防渗技术也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一种有效模式。

1.2当前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水意识不强,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小。尽管目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但是,很多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节水意识不强,从而对农业水利中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不重视,使用范围小,推广力度弱。一般来说,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对农业进行灌溉的时候,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形式。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也更多地只使用在示范工程上。

第二,资金不足,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造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数量有限,配套不齐全,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跟不上,比如,有些已建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解决灌溉工程后期维修服务问题,就会降低灌溉技术的节水效率。

第三,各个地区不能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行性不强。正如上文所述,每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他们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使用范围,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使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每个地区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时候,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灌溉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区在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最后导致有些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发挥其功效。

2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2.1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

针对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实际中存在的节水意识薄弱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加强他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支持和参与到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之中,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目标。比如,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受益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管护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专业技能。

2.2科学管理,增加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水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地上水和地下水。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和储存状况,是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前提条件。在分析地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调度和开采力度,确定科学的开采方案,防止由于水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各种问题。比如,如果在一定时期地下水被过度使用,就要通过雨季蓄水、渠道引水等方式控制地下水的使用量,以免出现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2.3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裕的资金可以为农业灌溉技术技术的实施提供物资基础。但是,在过去,很多地区都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实施或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鉴于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购买比较完备的节水灌溉设备,保证农业灌溉区拥有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运用资金保证后期各种节水灌溉工程的服务,比如,设备的维护、更新等,从而实现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实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不仅是发展我国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区领导不仅要做好节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重视,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实施方案,确保我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安,刘志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24).

[2]王育新.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4).

[3]赵珊,齐兴利.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分析――以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J].农村经济,2012(03).

科技强农存在的问题篇10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市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劳力大量入城,部分地区出现了农田闲置的局面,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流转范围也在日益扩大,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有序进行,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监管机制尚不完善

我国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流转的市场也尚未形成。大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土地流转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也未形成。土地流转的显示大厅尚未建立,相关的工作人员配备不全。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流转指标,重复申报流转面积的现象存在,例如将修路、建厂面积等非农业用地都统计为流转面积。流转过程中,乡镇村级政府组织在协调引导、土地调剂、矛盾处理、监督管理方面,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强制、强迫地进行土地流转的现象存在。

2.土地流转中的承包经营户文化素质偏低

农户文化程度的高低对农村土地流转有着重要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吸收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越强。相当一部分土地承包户文化素质不高:以初中、高中文化为主,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制约个人经营能力。许多承包户对于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技术接受能力和经营能力不高,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品质,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明显不足。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梦最重要推动力量,承包经营户文化素质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土地流转问题形成的原因

1.相关法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对农村土地的性质、用途、流转原则等作出了规定,但还存在政策法规不够明确、部分条款过于陈旧等问题,不能对我国当前农村的土地流转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被视为“衣食父母”,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土地是其“最后的依靠”,农民一般不愿轻易转让土地。目前我国农村还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当一部分农民也没有参加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已经参保的农户获得的补助也很少,所以农民担心土地转让之后的生计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更不愿意出让土地。

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措施

1.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体系

政府应对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要求、维权途径等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并对现有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较为陈旧的条款进行修订,使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在法律中要严格限制农村土地流转的用途,保证流转的土地用于农业,避免在流转过程中挪作他用,这也是保证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依据相关法律,坚持自愿、平等、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对土地进行有序流转,发展形式多样的适度规模经营,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首次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现)。依据法律尽快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程序,帮助农民制定合法的合同样本,并且结合当地土地的基本条件和设施情况,政府引导,鼓励农民互利互换,以解决承包地块不集中、不易实行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同时要有效禁止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强迫行为,以保护农民权益不受损,保证土地用途不变,确保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2.开展多种途径对土地承包经营户的培训

对土地承包经营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形势要多样化:政府要加强投入,可以让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做现场指导;可以利用农村夜校,邀请农业专家,进行现场培训,解疑答惑;可以农业科技合作社,有农业科技专家牵头,农民加入,专家指导,农户相互交流,在共同学习中提高农业科技技能;完善农业科技中介的科技培训功能,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监管,提高其培训农民科技素养的能力;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加强国际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培训水平等等。通过这些培训形式,就可以提高土地承包经营户的经营管理能力、产品营销及科学决策水平,指导和鼓励承包户创建品牌,开展粮食产后加工、销售,延长产业链,拓展利润空间,使其农业生产专业化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