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02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6-0038-03

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成都农科村“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和珠海百藤湖农民度假村的开业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兴起。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已经粗具规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乡村旅游地和旅游区。2006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表明了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使用无效率、利用不合理、保护措施不当的现象广泛存在,我国的乡村旅游业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危机”。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乡村旅游的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休闲娱乐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法定节日的增多也使居民外出旅游的愿望得以实现。但由于受假期长度、旅游距离、交通工具和花费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逐渐偏重于近距离旅游;也由于城市的工业化程度相对高于乡村,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工业化的环境中,自然对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城市周边的近郊和远郊的乡村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和观光度假的首要之选。

那么什么是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有哪些特征?对此,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组织有不同的看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而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英国著名学者Lane在1994年对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作出了界定:发生在乡村地区,旅游活动内容带有明显的乡村特点,发展规模与乡村相符合,乡村旅游产业主要由当地控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连。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与会的专家们对于乡村旅游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他们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依托于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二是经营权掌握在农民手中,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旅游;三是将城市居民确定为目标市场,满足其休闲娱乐、回归大自然、享受淳朴民俗的愿望。通过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实际比较,多数人认为最后一种看法更符合乡村旅游的内涵和特征。

任何旅游都要以资源为支撑。既然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那么,乡村旅游资源即是在这一地域范围内的一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指乡村的自然条件和自然风光,包括高山流水、花草树木、田园风光等,这是乡村旅游发展最为依赖的资源;历史和文化古迹,习惯称为人文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及各种考古发现等,这些在乡村较为零散,且由于涉及文物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乡村无力承担;社会旅游资源,其中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因此,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依托于乡村地域、被旅游业所利用、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功能并因此而产生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考虑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将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中。

资源的使用具有消耗性,为保持旅游业对于乡村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作用,就必须在资源的使用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追求资源利用与开发在同代人之间乃至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盲目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

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对于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机会的需要。同时,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对旅游地资源的影响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

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成为部分乡村谋求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目前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这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即以某一成功模式为蓝本,旅游产品近距离重复性建设,造成乡村旅游资源的大量浪费;二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发展规划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建设,加剧了农村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三是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景观风貌受到破坏,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四是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游客的增多,非乡村文化逐渐渗透,乡村文化被削弱。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必将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内在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要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同等利益。公平性与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两大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关系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当代人以及后代人的利益,因此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是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最终都要落实和体现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又以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基础,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保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的延续创造了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处于人与自然双方既被改造又相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缺失不仅使旅游资源本身受到了严重威胁,也会使辅助资源受到破坏,影响旅游质量,而配套设施的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植被减少,加剧了人地矛盾和水土流失,这就使得乡村旅游规模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效益远不能弥补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的损失。因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持续性。旅游业不仅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可靠途径,也是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和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式,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十分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旅游景点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关系等。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当,都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旅游业本身及其旅游地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当地吸引外来投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文社会旅游对地区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好各旅游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和历史古迹,让乡村真正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的统一。

因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持旅游业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旅游产业本身的成熟和完善,而且也是对乡村地区科学全面发展负责的重要表现。

三、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是硬道理,但不能盲目、片面地发展,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寻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才能真正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在注重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片面强调经济利益,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不良影响,而反过来,生态环境与社会事业又会影响经济效益的实现。二是旅游资源开发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着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达到“天人合一”,既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能取得最佳经济与社会效益。三是加强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配套设施的全方位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的限制,有别于城市旅游,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的辅助,这些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特别是民生建设。也就是说保持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全面发展,才是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之道。四是加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们理解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为子孙后代谋利益的可靠保证。

2.建立与本地区相适应的特色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索与本地相适应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的最大化,避免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现象,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科学有效地利用。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结合我国乡村的实际特点,我国应着重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合作型乡村旅游、扶贫型乡村旅游。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要求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相结合,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合作型乡村旅游模式是通过政府、公司、旅行社的合作,借助各方力量缓解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压力,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充分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极大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避免资源的盲目开发利用。扶贫型乡村旅游模式是基于乡村开发式扶贫而提出的,是政府部门资助贫困地区开发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资助,可以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合理地引导,解决众多旅游区资金缺乏的难题,避免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当然,各地根据自身实际还可以建立其他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要将本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不能盲目地以成功范例和游客的喜好作为资源开发的标准。

3.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地政府、居民和旅游专业人才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仅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金保障,而且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专业人才为核心、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的旅游资源规划体系。通过这一体系确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社会目标,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与营销、旅游景点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旅游地形象的建设与推广、旅游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三是当地居民要增强自身的主人翁意识,坚持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有效利用,避免掠夺式开发现象的出现。四是人才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资源效益评价、资源开发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旅游地服务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总而言之,只有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地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01-29.

[2]皮埃尔・斯皮尔特.法国的绿色旅游:罗泽尔省范例[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3]蔡家成.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C].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2004,(10).

[4]王继庆.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5]朱姝.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何景明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8]邓爱民.对我国乡村旅游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6,(5).

[9]肖佑兴等.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

[10]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1).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2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如何在开发旅游资源中注重环境保护,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旅游区域、旅游产业甚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结合河北省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

旅游资源开发指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识别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潜在旅游资源,并把潜在旅游资源改造、建设、发展成旅游吸引物,创造旅游消费环境,促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1.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增强

现代的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将潜在旅游资源本身开发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吸引物,还需要为其提供满足旅游活动需要的其他要素条件,如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共同形成旅游产品的消费环境,形成完整丰富的整体旅游活动。在区域旅游的范畴内,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独企业的对单项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紧密的整合到区域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这也使得企业的资源开发行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

2.旅游资源开发的持续性日趋显著

随着旅游活动逐渐发展与成熟,旅游资源开发不再是一次性的开发行为。旅游地政府与企业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探索、起步、发展、稳固、停滞、衰落或复兴等阶段认识更加深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多的变现为一个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而发展的渐进与持续的过程,贯穿于旅游吸引物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保持旅游吸引物与周边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不够深入

随着我国党政机关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实践,在各项工作中不断的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收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环境保护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被破坏后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让人忧虑。但是从政府行政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更多的是关注工业、农业和生活直接相关可持续发展问题。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和如何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同地区在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同时,没有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所在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构架当中。同时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范围与特点认识不足,简单片面的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做好旅游游览区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就可以了,没有将周边区域与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保护与之相整合。很多地区也忽略了旅游活动对于社会人文文化环境的依赖,没有将对于人文文化环境的保护与自然环境保护有机的整合起来。在河北省承德市相关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程度的数据如下:

2.缺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不但要有概念和理论,更需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指导具体行为的方法。在这点上,不光是承德市存在这样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想对不足。在当前的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中,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念有口号阶段,缺少实际的标准和指导。很多的地区对于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还停留在定性要求的阶段,没有建立明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没有按照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将总体目标转化为系统分析过后的监督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这也就造成了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缺少监督目标与标准,企业也不明确自身的差距与行动方向,而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也只是作出负面评价。

3.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环节不足

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估。当时由于专项法律法规的缺失,仅仅对项目规划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有一定的约束。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从资源的初次开发到融入所在地的社会环境,到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再次开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旅游环境保护的监督与管理缺少实时性,更多的体现在如果出现问题时的补救与整改,这样的情况无法适应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实际。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普及分为几个不同方面。首先是旅游资源开发所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深刻领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政策规划制定和旅游资源开发监管过程中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是旅游资源开发企业,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执行者,理解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中进行旅游环境保护,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明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地区可以首先根据自身旅游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设定自身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参考国内比较成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王良健开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指标体系框架;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经过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确定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建立完整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套体系,可以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并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整改措施。

3.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监管

在完善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审批过程中的前置监管和出现环境突发事件之后的后置监管的同时,应该按照旅游资源开发持续性的特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始建设后,对于建设开发、产品投入市场、持续开发等过程中的旅游环境行为进行过程性监管,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符合法律法规与相关规划。同时依据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对于区域内的不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不同要素门类的开发项目进行监管,保证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宽.国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人口,2013,23(4):139-146

[2]worldtourismorganization(wto).GuideforLocalauthoritiesonDevelopingSustainabletourism[m].madrid:worldtourismorganization,1998

[3]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3

受到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旅游活动日渐开始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旅游业的l展也极大带动了旅游区经济建设工作。四川省是我国旅游资源大省,在四川省经济建设过程中旅游业已经日渐转变成为地方支柱产业,在四川省经济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四川地区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对四川旅游业和四川经济建设产生了一定不良影响,所以要想充分发挥出四川旅游经济优势,应该注意探索灾后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为四川灾后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

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简单的说就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在不损害旅游资源可持续性以及后代旅游者能够继续消费的前提下,在对未来旅游发展机会加以保护的同时切实满足旅游者或者旅游接待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借助对旅游产业资源和环境实施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水平,保证在满足当代旅游经营和社区居民利益的基础上,不会对后代旅游者的利益产生一定的损害。简言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能简单的看作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坚持旅游经济的生态性和经济性、社会性相结合,构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唯有如此,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同时满足当代旅游者的发展需求并为未来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支持。对灾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在满足当前旅游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为后代旅游创造充足的机会,进而真正实现旅游开发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为灾后经济重建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对北川震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可以看出,灾后地区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结合北川震后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对北川震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加强旅游产业重建规划管理,促进灾区旅游全面发展

灾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产业布局的优化,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进行研究要想保证灾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就应该在综合分析灾区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以及生态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对整个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做出科学的调整,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对灾区重建后旅游资源的综合管理。对于北川灾后旅游资源的重建和规划管理而言,一方面应该多渠道开发民族文化村,探索羌族休闲旅游产品,并开放地震遗址旅游,凸显灾区旅游特色。同时针对北川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应该进行重新规划,在红色旅游中创设赈灾英雄纪念旅游,突出灾后旅游的人文价值。这样对北川灾区旅游资源进行创新开发和规划,并调整产业布局,灾区旅游建设工作也能够取得新的发展成果。

(二)加强对灾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改善旅游区环境

北川地震重灾区地处深山地区,部分灾区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地质构造复杂、变动性大,给灾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基于此,要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灾后旅游重建工作中,应该探索不同类型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加以改善,增加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项目,保证灾区旅游业能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如在对北川灾区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将唐家山堰塞湖、猿王洞、小寨子沟、龙尾山温泉、永庆竹海等资源进行开发,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注意资源的生态性,保护资源不受到人为破坏,借以改善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为灾区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一定支持。

(三)对特色主题旅游进行开发,实现协同发展

北川地震灾区灾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重建在高度重视生态环保旅游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建设特色旅游品牌,增强旅游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应该对北川地区的特有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增强不同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进而构建完善的旅游体系,推进灾区旅游的持续发展。如针对北川灾区特有的废墟文化资源和赈灾英雄事迹红色旅游资源就可以构建特色品牌文化,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为北川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结语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冬运会赛事旅游可持续发展公平

一、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论构建

赛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出现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联合国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即给世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可持续原则,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共同性原则,即尽管文化背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就保护地球、实现人类与自然互惠共生而言,则是共同的。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中,保持财政平衡、社会公正和长期生态平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维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研究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可以迅速提升举办地的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品牌,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如何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减少环境破坏,实现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环境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发展过程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发展能力。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财富资源合理分配和资源的合理规划管理来实现。

以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为依据,可以构建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内容、原则,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财富转化效率,校正市场失灵,完善监管机制,最终实现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管理

赛事旅游资源是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的,过度的、不当的开采利用或浪费会加速资源的枯竭,对资源所有者来说存在一个随时间序列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开采收益的最大化问题。根据霍特林标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资源价格的变化率等与市场利率,此时将资源保存与开发利用是无差异的,这样的开发路径是最优的。按照霍特林标准,如果资源开发的价格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利率,则资源损耗会加速,损害资源数量在代际间的公平性,需要政府通过对价格进行调控,防止价格的波动,保证资源开发遵循最优路径,提高资源开发效率。

2.赛事旅游资源财富管理

社会中的财富主要以自然财富、物质财富、人力资本和社会财富存在,社会居民的福利水平受到资源财富总量的约束,耗竭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带来资源财富的减少,如果其他财富总量保持不变,资源总量的减少则必然降低居民的福利水平,根据哈特维克标准,要保持社会福利水平不下降,资源开发的损耗必须得到同等数量的补偿,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加,保持真实储蓄不变;如果真实储蓄为负值,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越来越贫穷。因此提高赛事旅游资源财富的转化率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赛事旅游资源生态保护管理

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的植物移动、土地平整、废弃物的残留和旅客的破坏生态行为,不可避免的产生负的外部性,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超出了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状态。外部性带来的低效率,是财产权弱化的表现。根据科斯定理,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外部影响将会消失,并产生高效率的结果。通过财产权交易,为外部影响支付代价,使得旅游资源开发的企业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则资源配置可以实现帕雷托最优。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税收、污染许可的办法,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缓解资源的扩大开发趋势。

4.赛事旅游资源公共参与管理

普通居民拥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要求居民共同参与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从旅游资源开发中获益中并承担相应的生态保护的权利与义务。政府应遵循公开化、透明化的原则,建立旅游资源开发、获益和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机制,让公众、社团广泛参与资源开发的收益分配与环境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社会可持续。

二、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问题

黑龙江省是我国冬季赛事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据滑雪场资源普查结果,全省海拔1000米以上适于建造滑雪场的山峰多达100多座,冬季雪期长,森林面积为全国省市区之首,生态环境好;拥有亚布力国际标准竞技滑雪场、黑龙江省滑冰中心和波司登滑冰馆等冰雪场馆;1996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008年齐齐哈尔全国冬运会、2009年哈尔滨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也将在黑龙江省举办。丰富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赛事资源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存在的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1.冰雪赛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缺乏可持续性

在赛事旅游的带动下,黑龙江省的滑雪旅游快速发展,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低水平开发速度加快,旅游资源的管理缺乏科学论证和持续性。1996年亚冬会之后,滑雪场迅速增加到50多家,哈尔滨市周边就多达20多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多,产品结构单一,造成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加速了旅游资源的枯竭。

2.冰雪赛事旅游资源财富转化路径不通畅

目前的赛事旅游开发主要以滑雪为主,处于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在区域内部的没有形成赛事旅游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和系统化,在国内缺乏与辽宁、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等区域间的合作,面对日本、韩国的国际竞争又缺乏鲜明的特色,制约了冰雪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能实现以旅游业为主体,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综合体,赛事旅游资源的财富转化效率低。

3.冰雪赛事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在赛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区的建设与经营以企业的收益最大化为主,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市场经济中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短期游客人数的增加和眼前的经济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多的掠夺性开发,又不注意后期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保护,缺乏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育,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和技术措施,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冰雪赛事旅游资源的公共参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公众与社团共同参与赛事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居民缺乏相关的资源开发收益的信息,收益权力不能在法律框架内得到保障与补偿,另一方面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缺乏监督、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渠道,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措施

针对冰雪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措施,从资源开发、资源财富转化、生态保护和公共参与方面加强管理,最终实现赛事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效率

缺乏科学的规划只能带来短暂的收益,最终会导致旅游资源枯竭的“公地悲剧”和旅游业的衰退。各级政府应树立赛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观念,对旅游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制定详细的规范和标准,对新的开发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论证,掘弃单纯追求游客数量和短期利益,牺牲下一代人利益的做法,提高旅游资源开发效率。

2.加强资源财富管理,促进旅游资源财富转化

旅游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在承办冬季竞技体育赛事的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体育冰雪旅游项目,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国际间的交流,开拓旅游客源空间,促进旅游资源财富转化。

3.加强生态保护管理,校正市场失灵

政府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校正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市场失灵,遵循“旅游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原则,控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成立专门的旅游生态综合治理机构,制定有关生态旅游认证制度,或选择国际上较为流行的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澳大利亚《“绿色环球21”国家生态旅游标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反哺生态保育,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4.加强公共参与管理,完善监督机制

政府倡导更广泛的公共参与管理,建立资源开发与当地社区联合共管的经济运行机制,居民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来,充分展现本土独特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民族文化,可以增加吸引力,给当地居民以平等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利,促进资源财富转化,同时,充分发挥本地居民、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旅游资源的动力,形成多层次的监督机制,使生态保护深入人心,共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慧琳:论北京奥运会遗产及其可持续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7(3):45-47

[2]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40-347

[3]李永乐等.澳大利亚可持续发展举措及其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3):35-38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内涵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内涵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第一,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最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最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最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绝对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证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最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最后,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6

[2]杨桂华陶犁: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7

[3]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4]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5]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4):56~59

[6]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旅游管理,2002(5):41~44

[7]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理论问题探讨[J].旅游管理,2001(5):29~32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2006.2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黄山;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43-02

引言

黄山市是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和旅游名城。黄山市不仅拥有中国三大区域文化之一的徽派文化,还拥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黄山市,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是如果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就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运用Swot全面分析黄山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以此论证可持续发展对其重要性,为黄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若干建议。

Swot分析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学者韦里克提出。它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通过“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广和前人的规范研究证实,Swot分析法也可以应用到政府部门相关领域的战略分析中来。显然,对黄山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也是可行的。

下面将具体分析黄山旅游业存在的优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自然景观,还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

2.旅游资源的积聚性高。黄山市自身的旅游资源积聚性很高,旅游景点多,可游性强。黄山周围,景观簇拥,风格各异,犹如众星拱月。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山水画廊”新安江、保持原始风貌的部级“牯牛降”和省级“清凉峰”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

3.品牌优势显著。黄山是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黄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早已家喻户晓。徽商文化也被看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黄山市政府也积极通过广告、旅游节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知名度。

4.消费市场广阔。安徽位于中国中部,黄山位于安徽南部,向北毗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向南有经济实力强大的珠三角地区。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的旅游城市的吸引辐射范围较广。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打造休闲度假城市和休闲会议城市,也很大程度地增加其吸引力。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交通不便。黄山市多山区。多山伴随着的是交通的不便。现今黄山的交通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仍然存在着运载量不足的情况。

2.旅游的配套设施不足。配套设施齐全与否是判断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受环境承载量、经济、消费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配套设施仍然无法全部满足旅游的需要。

3.旅游资源保护不到位。黄山市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有着一定的欠缺。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客流量的加大,导致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度提高和破坏度加强;二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对其保护存在着一定的技术、资金难度。

三、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政策层面的高屋建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到,黄山经济发展中将以旅游经济为中心。黄山市政府积极采取政策和经济优惠进行招商投资,并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乡村旅游业。

2.居民收入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再加上一些传统节日列入节假日范围内,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逐年增温,对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需求逐年加大,这有利于黄山市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3.“东向”战略。安徽省在近年来实施“东向”战略,将有利于安徽的旅游业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东向战略有利于黄山进一步打开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消费市场。黄山可以借“东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

四、威胁(threat)分析

1.省内旅游业的竞争。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文化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省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六安市、亳州市、巢湖市等,这些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旅游特色,是黄山旅游业发展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和难以再生性导致旅游业的发展不具稳定性。由于自然资源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和客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因此黄山市的旅游收入具有不稳定性、连续性不强的特点;另外,黄山的众多人文景观是具有非可再生性的特点,一旦破坏将不会再有。

3.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市旅游存在着盲目开发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重复建设,旅游商品价格混乱;旅游主管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欠缺管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山旅游业的形象。

五、黄山旅游业发展必要措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Swot分析,黄山市旅游业的优劣势、机遇和威胁一目了然。我们认为,只有在黄山旅游业的发展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地发挥好优势、利用好机遇条件、化解劣势、克服威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发展是三者的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平衡发展。任何片面的单方面的增长都不能以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成为新的全球性发展的主流哲学,并渗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

黄山市应该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这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良好的旅游业优势是黄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黄山市旅游业发展优势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黄山市在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的机遇,只有走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的把握好这些机遇,才能真正的紧跟市场步伐,满足市场需求。

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黄山市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们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存在着劣势和威胁,这是客观事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黄山市存在的旅游资源发挥作用不稳定性的缺点,可以促进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持续稳定的贡献作用。

六、对黄山市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实行旅游资源有偿、有限、有序开发的方针,在保障旅游业发展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业的长效发展机制。

二是应深层次地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的内涵。只有将旅游景观与旅游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才能真正保证旅游的吸引力的长期性和持久性。黄山市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开发的战略。现今黄山的众多地区仍然保存着徽商文化遗产,但应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包装,从而令徽商文化为黄山市的旅游业发展增加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增强潜在吸引力。

三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黄山市的旅游配套设施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既不利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承载力,又不利于保护旅游资源。所以黄山市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将旅游设施配套、旅游服务配套、旅游管理配套并重发展和提高,同时要加强景区管理,特别是对部级自然景区和人文景区要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标准,实行高水平管理,建设一流景区。

四是注重旅游机制创新和加快绿色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这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是创新旅游开发机制。鼓励内外资、民间资金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旅游开发格局;其次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和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合作,形成合作和互助的格局;最后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最后要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持有何种环境保护的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经营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广告、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他们传统的只顾短期经济效益不考虑长期效益的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环境文明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降低环境污染。

结语

对黄山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等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所说:“旅游是一种世界现象,也是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最高和最深层次的愿望。但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改善环境质量。”黄山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旅游业在其经济发展中一直保持着不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J].地理研究,1999,(2).

[2]姚李忠.浅谈加入wto对中国黄山旅游业的影响[J].黄山学院学报,2000,(3).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9

关键词:体育资源;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开发与创新

西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的总体特征,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是其显著特征。而且,西部已建成一批世界级、部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近半数分布在西部地区。本文对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速西部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1.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想

1.1前瞻性战略。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具有超前意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进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避免开发的盲目性。

1.2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保护性开发,适度规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则难以恢复。因此,保护性开发是基本前提。对可进入性非常差,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又极其丰富的地区,要加强保护,待条件适宜时再开发。近期,大规模投入用于旅游交通设施建设不太现实,只能在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延伸。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分阶段、适度规模发展。www.133229.Com大规模超前建设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1.3畅通投融资渠道,开拓资本市场。长远观点来看,深层次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强大资本作后盾。社会化投入和多元化融资是资本来源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成为政府引导性投入之外的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有:股票上市,债券发行,项目融资,股权置换,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从目前已上市的西部旅游股票来看,资本市场将成为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深层次开发的主要支撑点。

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适度超前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周密决策。同时,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健康稳步发展。

2.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必须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的整个地球是一个大的有机的复杂系统,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它部分,影响发展进程。旅游业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系统的其它部分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依存。推进体育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体育文化旅游在地球这个大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相关子系统在功能上的是否匹配,任何超越客观条件的超前发展和人为限制体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滞后性做法,都会阻碍体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2.2必须用公平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平等观主张人与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分配和公平发展,这是横向的;二是代与代之间的公平,让后代享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这是纵向的。

2.3必须从资源观的角度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对不同属性的资源,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不可更新资源应提高使用效益,寻找替代性资源,尽可能推迟其枯竭的时间;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体育文化旅游业而言也就是要考虑旅游环境容量的问题。针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别与属性差别,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人类旅游需求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与保护好珍贵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使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尽可能地延长其生命力,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2.4必须以协调的观念来看待体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观认为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协调发展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应考虑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生态环境对旅游业发展规模、档次的承载能力,同时对体育文化旅游业自身的要素如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结构、等级、客源市场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等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综合,保持适度发展规模,促进旅游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3.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体育文化资源的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破坏又是必然的。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不同程度地损害着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即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相互联系中共同改变着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或推动或阻碍着体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3.1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体育文化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了。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投资,发展西部各省经济的基础,没有了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西部体育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开发的整个过程更要贯穿保护思想,这当然是由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所决定的。但还必须建立两个观念: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合理而科学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对资源加以整修而延长其生命周期,可以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使其重现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3.2开发与保护是辩证统一的

过于强调保护,则妨碍了开发,就不能体现出体育文化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体育文化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片面注重开发而忽视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则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也就不能保证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开发,也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对开发与保护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今天的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应该开发还是应该保护,而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不同的区域确立不同的、适合与本地区,又和本省旅游发展相协调的体育文化旅游建设思想。对于那些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比较成熟的地方就要更多地强调保护,采取限制,有的甚至要以不惜停止开发的措施来进行保护。今天的经济效益是短暂的,不要被它冲昏了头,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发展之本:在那些具有潜力却还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还不够的地区,则要加强开发的力度。从市场规律出发,结合当地情况分析,怎样做最有利于该地区的发展,就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贫瘠的山清水秀、落后的历史古迹,污染以后的短暂发达,破坏以后的效益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初衷。

西部曾经是落后的,借鉴美国等国家发展落后地区经济的经验,我们必须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作为整体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产效率共同提高,最终目标是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西部体育文化旅游发展的各个具体区域最大程度地处理好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使体育文化旅游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也真正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龙头。

4.结论

我国西部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而这一资源具有不可移置、不可再生、唯一和多元多样化的特点。如此众多的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共存于同一地区,在世界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将为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走网络化、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开发培育出西部体育旅游部级以至世界级的名牌产品,选择科学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扩大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在国内、国际上的知名度,以优势名牌产品为龙头,带动整个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西部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西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罗兹柏等.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进步等.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3]陈福义等.中国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伴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包括对景区旅游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就业环境的恶化、传统文化价值的衰退等。这些影响主要是由于对旅游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旅游基础设施盲目建设、无节制的交通运输及旅游活动产生的污染所造成的。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理念相结合,促进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目前,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1]。

2.循环经济的认识

“循环经济”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提出,是针对直线单向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其特点为两头(开采、排放)高、中间(利用)低;循环经济则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特点是两头低、中间高。循环经济就是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提出应该循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并融环境保护理念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循环经济倡导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希望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强烈冲突。循环经济有其可以遵循的“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旅游活动的进行有必要利用循环经济的原则指导各种旅游活动的进行,在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系统地进行合理的资源规划,并有效考虑旅游资源以及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各种资源及环境的资源化转化问题,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应该利用智力资源产生的科技水平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资金以对废弃旅游物品和环境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开发,产生新的旅游资源[2]。近年来在旅游业的各个方面已经开始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改变旅游业“重开发、轻保护,重经营、轻管理”的传统模式,通过预防代替末端治理,强调各个环节全方位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3.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桂林拥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其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桂林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二次发展期后,桂林市旅游资源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

3.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

桂林市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认识到发展旅游业带来的多种效益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加大了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但是部分县仍缺乏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对县域范围内的河流、洞穴,一般的水库(湖泊)盲目开发,开发效果令人失望,或一开始就失败,或只有短时间的兴旺就很快进入衰退时期。有的景区在地理上本是一个完整有机体,在规划和管理中却被生硬地分成两部分,缺乏整体的考虑和统一的规划,导致出现旅游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象。

3.2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存在建设性破坏现象

桂林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于风景资源,而桂林风景资源的主题是具有自然美的山水,但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些景区内建造了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点,对原有景观破坏较大,而且很多景区的环境卫生较差,废弃物到处乱丢。另外,有些开发程度较低的景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影响了景区内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与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的矛盾,已导致村民盲目的修路架桥,破坏了景区的自然景色;同时,由于村庄人口的增加,缺乏景区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村民修建的民居建筑从景观、外形、体量、结构等存在着与传统的建筑风格不协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建筑的景观。

3.3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需进一步改善

由于桂林市国民经济建设总量偏低,旅游投资还显不足,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部分景区道路交通不畅,可进入性差。对桂林市区及十二县的景区交通情况调查表明:旅游景点交通状况好的占7.7%,状况较好的占15.4%,状况一般的76.9%。多数旅游景区通讯设备匮乏,旅游宣传经费短缺,促销乏力。

3.4旅游产品结构发展不平衡、效益不高

目前桂林市市区及各县的各个景区的游览方式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观光型。据统计,2004年桂林市入境游客中,以观光为目的占77.5%,商务旅游的占12.7%,会议旅游占0.3%,探亲访友者约占2.9%,桂林“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休闲度假胜地优势并未发挥;作为国际旅游名城,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的特点也未展现。消费结构上,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低,2004年桂林市游客的消费结构是:长途交通约占29.9%,旅行社支出约占4%,住宿约占10%,餐饮约占10.5%,娱乐约占11.1%,购物约占26.2%,邮电通讯约占3.2%,市内交通约占3%,其它约占2.1%[4]。

4.循环经济理论下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从企业层面,要求桂林市旅游景区的开发者、旅游饭店的经营者及其它旅游企业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以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规范自己,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从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来看,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造成的对旅游资源的滥用和破坏,对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从而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旅游景区方面,旅游景区的管理者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景区污染物的排放;应考虑旅游景区的生态承受能力,尽量减少景区的生态成本投入;有针对性地编制旅游解说系统,加强游客对景区旅游资源的认识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引导规范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态教育使旅游可持续观念深入人心。

旅游饭店方面,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内。除此之外,选址应处于交通便利之处,减少因交通带来的物质与能源消耗;餐饮剩余物用于动物的饲养;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并逐渐开始使用可循环重复使用的日常用品等。

旅行社方面,在产品的设计方面贯彻循环经济原则,重点开发推介生态旅游产品和低能耗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要素的组合中偏向注重循环经济的企业,如绿色饭店餐馆等;在接待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导游员的作用对游客施加影响,方便推广循环经济的理念[5]。

旅游交通方面,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控制噪音从而达到控制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景区内旅游交通的建设,应尽可能使用太阳能或电能驱动的交通工具,或者以步代车。

4.2从政府层面,完善评价体系,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把绿色GDp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6]。

目前桂林衡量旅游发展的指标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创汇水平、就业率等指标为主,并没有考虑自然界的投入贡献,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损失多少,从系统角度看这些指标具有片面性。有必要建立一套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来衡量桂林的旅游发展。针对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应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大主管机构的执法力度,加强旅游法规的完善,建立旅游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体系,确保旅游市场向旅游资源优化、管理现代化、环保增值方向发展。

4.3从社会层面,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社会层面要求桂林市政府、旅游管理者、公众共同参与旅游发展,倡导包括抵达桂林的游人、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旅游可持续发展伦理教育,对桂林旅游业各相关利益团体进行环保教育。

通过社会舆论、行政力量、榜样感化和利益约束等手段,确保各利益团体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自身行为,以营造良好的伦理环境,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理念的实现。桂林市政府还应宏观调控旅游的发展,对公众进行生态教育,在公众中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对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扶持。

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李伟、黄远水,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J],桂林旅专学报,2003,(6).

[3]李丰生、王利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下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桂林旅专学报,2006(1).

[4]桂林市统计局,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