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研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34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1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教练员科研能力

一、前言

体育科研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体育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内涵,是否具备体育科研能力必将成为衡量体育教师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何为体育科研?体育科研是整个科学研究中的一部分,是在体育领域中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或从知之不多、不深到知之较多、较深的主观认识上矛盾的解决,是揭示体育领域内矛盾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及对体育活动实践中发生的新问题、新情况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体育科研是推动体育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体育事业进步和人类身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的科学武器,其目的是为体育实践服务,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二、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现状

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总结工作的创新能力、实践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与公关能力等。上述能力要在个人有意识的不断学习中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在亲自动手中锻炼,在组织群众活动中不断提高。目前,根据我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走访以及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多数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目前尚处于一个比较差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了体育科研

调查显示,有17%的体育教师过分重视体育教学,淡化了体育科研。这类体育教师多数在50岁以上,以老教师为主。因为他们刚开始工作时,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被放在首位、倍受体育教师重视,而体育科研尚不成气候,所以他们在当时并不重视体育科研;加上他们当初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体育科研知识缺乏,理论素养不够,搞科研似乎总觉得缺乏必要的底气和条件。

2.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

调查表明,有55%的体育教师属于这种类型,占调查对象的大多数,而且以30-50岁的中年教师为主。这些体育教师或多或少都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体育科研教育和培训,而且他们也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他们具备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条件。但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是各个学校的骨干,肩负着学校太多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任务,平时工作非常紧张,加上还要承受着各自家庭因素的压力,他们往往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来进行体育科研。面对体育科研,他们总是习惯蜻蜓点水,缺乏时间和精力做保障,因此他们的体育科研能力也不强。

三、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的途径有许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下列途径在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能力方面行之有效:利用继续教育进行现代体育理论和体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进入“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也因此得到不断加强。我们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来重点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科研意识,让他们了解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步骤和主要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使他们初步具备进行体育科研的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骨干体育教师在面对体育科研时感到自身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缺乏课题的拟定、捕捉能力。为此,我们在继续教育培训时,要认真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相关的体育科研理论和课程理论,突出安排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和体育教学研究课程,如“体育科研基础知识”、“体育教改理论”、“体育科研方法”等等。

作为一名体育中学教练员,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以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加强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执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教学中加强训练科学性的提升,在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水平,帮助更多的学生实现水平的真正提升,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

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是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加快体育教学创新的客观要求,是学校创建教育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老师应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育科研是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趋力,学校体育只有以体育科研为先导,才能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不断向前推进。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都应树立体育科研意识,积极参与体育科研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体育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存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执业水平.中国考试,2012,6。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2

一、体现培训力——搭建课堂

展示教研专业素养的平台

作为特殊培训者的教研员。如何通过综合的专业素养来体现自身的培训实力?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就竞赛活动进行了精心组织策划。搭建了以课堂为中心展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立体平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亲临课堂执教:体现教研员的实践培训力。在以课堂为中心展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立体平台上。首要的环节就是要求教研员能够在本学科领域,依据新课程学科标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按照同一个教学主题,享受同等的教学条件,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以体现教研员专业培训力中实际驾驭和示范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

主讲课堂教学:体现教研员的引领培训力。这是教研员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培训一线中小学教师任务,有效地指导广大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帮助其解决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思维方式、技术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着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围绕课堂教学所设计的专题讲座,是以体现教研员在专业培训力中实际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能力。

提炼课堂研究:体现教研员的研发培训力。这是为了检视教研员研究职能的落实程度,即结合近年来自身从事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实情,追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科研含量,如何把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交融在一起,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实施阶段成果的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各自选择能够反映课堂教学研究水平的成果作为代表作,以体现教研员专业培训力中研究和开发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培育培训力——关注教研群体

课堂实践智慧的感悟

教研员的专业培训力需要精心培育,而培育培训力绝不是简单的外力作用,也不是靠直接的注入,而是依靠教研主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内在智慧的感悟。

感悟角色变化:增强培育培训力的意识。面对教研员特殊的角色,许多人在专业素养大显身活动中强烈地意识到:教研员在新课程背景下,必须打破陈旧的观念,改变那种“听听课”、“评评教师”、“写写文章”的作风,把自己从“专家”、“领导者”、“检查者”的角色中转换出来,成为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指导者,以一个普通培训者的角色参与教研。

感悟实践智慧:关注培育培训力的经历。既然教研员明确了角色定位,就需要在完善教研员角色过程中。培育体现培训力的实践智慧,并在关注课堂教学实践经历的感悟中培育培训力。课堂教学显身的经历,使广大教研员改变了那种“培训者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在课堂上避免讲课枯燥无味:培训者用最不重视参与者主体地位的方法告诉中小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倾向。这使许多人都深切地感悟到,教研员如果离开了课堂经历,就会失去本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感悟教研关系:实现培育培训力的自觉。教研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有效促进了教研群体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在感悟教研关系的基础上,追求实现教研员培育培训力的行为自觉。教研员首先要教,然后再研。教是研的起点,研是教的提升。如果教研员不经常上课,就会对教学一线的情况有所生疏。疏远了课堂,就有可能敷衍教师,唯有适度“下水”。才能在培训教师时更好地贴近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因此,教研员只有经常躬身实践,才能感知课堂教学的“冷暖”,才能不断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新理念付诸教学实践。引领教学新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真正实现培育培训力的自觉性。

三、提升培训力——凸显扎根课堂

教学的教研价值取向

扬州市在全市范围内,集中组织广大教研人员参与课堂实践、主题讲座、论文展示的专业素养大显身。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化教研队伍自身建设,大力提升教研培训力。但关键是活动过后,究竟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给教研人以何种启迪?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教研培训价值选择?对此,我们有如下思考。

立足课堂实践:明确提升培训力的方向。要想提升教研员的培训力,需要坚持扎根课堂教学的教研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广大教研员确立“立足课堂实践,提升培训力”的教研理念,进一步明确教研员的重要职能之一——根据一线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教研员无论如何不能脱离课堂,不能不研究课堂教学,这是教师最需要的,也是所有教师最关注的。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教师。因为,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有着强烈的感性特征,其中的许多精微之处,不进行实际操作是难以体悟的,而缺乏这些体悟的教学指导与培训,可能也是有效的。但很难丝丝入扣。切中要害。所以,这需要我们建立持续倡导课堂实践的教研制度来加以保证。只有坚持扎根课堂的教研方向,才能有效地提升教研员的实践培训力。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3

[关键词]常规管理;制度;联动;科研

[中图分类号]G6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92-02

[作者简介]劳承辉(1979―),男,广东化州人,大专,广东省化州市同庆镇中心小学教师。

教学常规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能否提升。所以,每一所学校都把教学常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也都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如何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以提升教学质量。

一、合理制度,激活动力

在我校,为了让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学校针对每项工作都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均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激活人的潜能出发的。比如,教学制度,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名次奖,一个是上升奖,一个是目标奖。名次奖是为考试成绩非常优秀的教师所设的奖;而上升奖是为了奖励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让所带学科在年级组排名上升的教师;目标奖是只要完成了开学初给自己所设的目标,那么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奖励,比如评先评优、计算绩效等。在计算时,我们采用的是通过标准差计算出标准分的方式。这样,就避免了因为试卷的难易程度而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让每一个教师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制订制度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为最终目的,制度不是为了制约人、限制人,而是为了激活人、鼓励人。只有这样,制度才能成为常规管理的重要抓手。就像上面的案例中,我校的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各个层面的教师,教学能力强的就可以冲刺名次奖;而教师努力了,进步了,也可以得到上升奖。另外就是目标奖,开学初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能力水平,制订一个教学目标,这样,教师的工作就会有干劲。同时,为了尊重全体教师的教学成果,我们采用标准分的方法来计算成绩,这就会避免出现因试卷难度系数过高而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的现象,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保护了教师的自尊心,进一步激活他们的内动力。

二、层级联动,不留死角

在我校,实行层级联动的管理系统,教研组与年级组交叉管理,各司其职,相互促进,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首先,教研组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而年级组以促进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任务。教研组拥有对教师教学能力考核的权利,而年级组拥有对教师教学任务考核的权利,二者的交叉管理建立在自己的职责基础之上。比如,备课,年级组负责的是本年级每一门学科的备课数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次数,是否每一节课都是备好课进课堂的。而教研组则负责查阅教师备课的质量,看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年级组与教研组要定期在一起交流研讨,以寻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良方,并形成制度。这样,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来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水平。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学校同一个年级有时会达到十几个班级。这时,传统的教研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所以,我们实行年级组与教研组交叉管理的模式,让学校的层级管理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促进教师发展,让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不留死角。如果单单通过教研组这一层级进行管理,教师的业务能力也许可以得到提升,但是教学的责任心、任务感却会停滞不前,会让许多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质量如何,而忽略了自己的教学数量。如果实行年级组这一层级管理模式,那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又会成为困难,让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数量,而忽略了自己的教学质量。而让年级组与教研组这两个层级管理融合起来进行管理,既明确分工,又定期交流,这样在管理时就会既关心教师的教学在量上的表现,又关心他们的教学在质上的表现,这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以年级组还是以教研组来管理,它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再通过定期的交流,就可以让教研组与年级共享各自的信息,并以更严谨的态度与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成果。

三、科研引领,把脉教学

为了让全体教师都能够有比较高的教学艺术,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我校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课题,可以是市级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县级课题,如果研究水平达不到这两个级别,还可以申请校级课题。所申请的个人课题以实践研究为主,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研究,以此提升全体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

科研兴校,让科研反哺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广大教师也知道只有精心研究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许多教师因为科研水平不高,理论知识不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果学校不加以引导,最终多数教师就会沦为教书匠。而要想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创新、有起色、有成果,我们就要让全体教师有研究意识、研究行动、研究成果,以此激发教师的研究之心,并贯彻到教育教学当中来,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精彩,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高效。如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课题,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做研究,教师边教学边研究,教学就能常教常新,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永远充满着期待,这样,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升。

为了抓好教学常规,提升教学质量,我校还努力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语文学科为例,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写字比赛、现场作文、参演课本剧等活动,从不同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抓好常规管理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我们只有更新管理思路,研究管理策略,让常规管理更贴近教师,更贴近学生,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天平.学校常规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4

[关键词]家长沙龙;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髙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2019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教育部2021年工作重点指出要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国内文献也指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成瘾、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已得到普遍证实[1]。但如何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在实践层面仍是一个难题。北京光明小学一校三址办学,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差异明显。基于这样的背景,北京光明小学尝试通过家长沙龙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以点带面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

一、家长沙龙的四种类型

基于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需求,从2012年至今,学校探索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家长沙龙。

(一)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

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包括学校主题性家长沙龙和团队主题性家长沙龙两种类型。学校主题性家长沙龙聚焦跨校区、跨学段的小学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家庭教育中如何关注学生健康”“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亲子沟通实用技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参与人员包括三个校区不同学段的家长代表、学校行政人员、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团队主题性家长沙龙分校区、分学段举行,聚焦不同校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家长如何引导低学段学生面对批评” “高年级学生出现青春期逆反情绪或焦虑情绪怎么办”等,参与人员主要是某一校区某一学段的学生家长、校区管理者、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这两种层面的家长沙龙,既能聚焦共性话题,又同时关照学段特性话题。在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实施过程中,从关注每次家长沙龙的现场问题研讨,到逐步关注家长健康教育行为的形成。在家长沙龙的基础上,学校还设计了7日家庭健康教育行为打卡活动,邀请专家、教师与家长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过程性互动,有效促进了家长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二)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

在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实施过程中,家长希望聚焦班级共性问题展开研讨,学校也希望更好发挥班级家委会的力量,更深人了解家长的需求。因此,学校尝试推行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此类家长沙龙由班级家委会组织,班级所有学科教师参与,班级学生家长自愿参加,每次沙龙在家长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聚焦2  ̄ 3个话题。由于班级家长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度较高,班级家长沙龙的话题讨论更为深入和具体。由于从教育理念改变到教育行为改变的转化度不够,因此,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从关注家长的“真问题”转向倡导家长的“真行动”,引导家长改变重经验交流轻行动落实的做法,积极倡导家庭教育要有真行动。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由班级家委会组织、班主任辅助,聚焦早餐、睡眠、视力、家庭体育锻炼与肥胖五方面开展班级健康行动的研讨,并制订方案。学校还邀请专家及学校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多轮论证,并反馈给家长做参考。班级家委会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带领家长一起确定方案后,家长用实际践行健康行动,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跨年级专题性家长沙龙

学校围绕困扰家长现实生活的话题,开展跨年级的专题连续性家长沙龙,如邀请医院医生和教育专家开展基于注意力专题的连续性家长沙龙,如为什么孩子会“分心、多动”,如何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亲子沟通即兴戏剧,亲子沟通互动沙龙,“当眼睛越过围墙”——如何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等。除了家长沙龙,还随时进行微信答疑,有助于家长家庭教育行为的真实改进。后疫情时代,学校聚焦母亲情绪压力,开展了小团体的“母亲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式主题性家长沙龙,每周一次,连续6次,旨在提升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家庭教育能力。团体带领者带领参与者进行情绪觉察、正念练习、夫妻沟通方式调整等。每次家长沙龙结束后,采用行动后学习的方式进行反馈。行动后学习指的是让人们在行动后进行团队学习,持续改善绩效并提升能力,包括四个维度:事实、感受、发现和将来。事实指用客观性的语言描述在参加的团体中发生的事实,如带领者带大家正念冥想,看到大家的笑容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感受指使用情绪性的词汇来描述参加团体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感觉温暖、紧张等。发现指通过参加团体家长对自己的发现,如我的关系模式、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情绪波动诱因等。将来指家长将在团体中学到的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每日欣赏、觉察身体感觉、识别情绪压力等类似的计划、方案或行动。在家长沙龙前后,请家长自评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压力、焦虑和抑郁。可以看到(见图1),与参加家长沙龙之前相比,家长的压力、焦虑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05),抑郁水平有边缘显著性下降〇>=. 09),家长认知重评有边缘显著性升高(p = . 07),家长表达抑制未有显著性变化。这些数据表明,通过家长沙龙活动,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家长的健康教育行为。

(四)个性化家长沙龙

当家长或者学生有特殊的问题,为了保护家长和学生的隐私,学校为这些家长举办个性化家长沙龙,参与成员包括学生父母、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学校管理者。例如,针对某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校专门举行个性化家长沙龙。在沙龙上,学生的父母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找到问题的根源。学校向家长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家长热线,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如家长如何有效与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沟通,并进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整;离异单亲的母亲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子进行沟通;在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下,祖辈如何与孙辈沟通,等等。个性化家长沙龙基于学生个案的研讨,丰富了学校对学生家庭成员生命历程和家庭教育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二、以家长沙龙培育新的家长文化和学校文化

(一)培育理解学生的家长文化

一方面,从问题交流转向行动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更多关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现实教育困扰,但从家长教育理念到家长教育行为改变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家长沙龙更为关注家长问题到落实家长真行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改变提供支持和保障,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转化能力,改变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家长委员会在家长沙龙中的作用。以往,家长委员会成员多是根据班主任的要求进行一些辅助的事务性工作,如布置班级新年活动的场地等。而今,家长委员会代表与学校一起交流学校育人目标、家长育人困惑,优化家长委员会的岗位职责。家长委员会在组织和研讨各环节,尊重每位家长的发言,培育良好的家长沟通文化。

(二)培育理解家长和理解学生的学校文化

家长沙龙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研究现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真倾听家长教育子女的困惑,主动思考,从说的角色转变为听的角色;专家的介入让教师的思考有了理论的高度,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其一,基于体验式研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体验式研究即以家长之心反观教师之心,首先是倾听,其次是卷人自我。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说:“应该使自己的心静下来,耳朵打开来,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家长在想什么,他们在困扰什么,然后才知道家长想要和我们沟通什么,我们要怎样和他们沟通。”其二,结合岗位特点,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一是学科教师发挥学业指导能力,如一位青年英语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低学段学生英语学业能力个体差异明显问题”,并在后续工作中指导家长如何提升学生英语学业能力。二是学校餐饮管理者发挥健康餐饮指导能力,基于家长对午餐的热量、午餐盒、油炸食品、粗粮等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引导家长通过记录早餐日志,优化家庭饮食习惯。在家长沙龙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家校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德,等.中国家庭家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廖文胜.家长沙龙:推动教师和家长共生共长的研究现场[J].中小学管理,2016(2) :48-49_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5

[论文关键词]高校管理 创新崇拜教师遭遇课程与教学 科研

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创新”成了一个人人耳熟能详、以至于最缺乏创意的词汇。不创新的高校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创新成为高校管理的常态。高校管理者以“创新”作为改善管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取得重大业绩、吸引生源的重要手段。但是,有些高校管理者热衷于提出一项又一项声称“创新”的管理举措,进而不断地召开诸多的管理“创新”会议,组织教师学习管理创新的文件精神,开展层出不穷的管理“创新”活动,强力推进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创新”,整个高教界陷入“创新崇拜”之中。高校管理的“创新崇拜”倾向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教师陷入痛苦之中。

高校管理对教师影响最大的是课程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职称晋升管理。因此,使教师陷入痛苦遭遇中的高校管理“创新崇拜”倾向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是学生、家长对高校最关注的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为吸引众多的生源,获得社会的良好评价,高校必然在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各显神通,创新各种方法来提高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具有创新崇拜倾向的高校,不但会创新出课程设置的新的基本原则,更会创新出很多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新名词,令人眼花缭乱。这种高校不断举行各种会议让教师学习关于课程与教学管理创新的文件精神,发动广大教师对课程与教学进行审查。在课程管理上,学校不断改变原来的课程整体设置方案以及单科课程的设置框架,要求每个教师修改课程大纲、课程讲义,并分别由院系、学校分级检查、验收,提出整改意见,直到达标为止,然后再开始新的循环。在教学管理上,为实现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讲授法向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的转变,一些学校不断地推出“观摩课”、“公开课”、“展示课”、“创新课”,先由院系组织广大教师集体观摩、讨论,再推荐部分教师代表院系到学校参加校级评比,评比结束就再也无人问津。

具有创新崇拜倾向的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科研业绩,创新了快速提升科研业绩的方法和检验教师科研成果的考核标准。科研业绩主要体现于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刊发论文期刊的档次、科研项目与科研奖励的数量和级别以及科研经费的金额。学校管理者发动全校教职工运用各种关系和途径,重金请来著名期刊的编辑讲解论文的选题要领和投稿技巧,使教师对于如何撰写期刊偏爱的学术论文明了于心;重金请来参与部级、省部级项目评审的专家讲解如何撰写项目申报书、项目评审的整个流程和申报技巧,使教师积极参与到项目申报行动中,然后由学校出面集体攻关,以提高申报项目的立项率,特别是部级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率。除了动员教师自己外出寻找各种关系之外,学校还打通各种关节为主要管理者积极争取各种层次的科研奖励。另外,学校认识到通过纵向课题或项目立项所获得的科研经费数额是有限的,为了增加到位科研经费的总额,学校创新种种变通方法,甚至让教师自己交钱充当自身的横向科研经费,以便最终在各高校的比较和宣传中占据更高、更有利的位置。为了迅速提高教师的科研业绩,学校管理者普遍创新了各种方法,每年对各位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立项的课题、获得的科研奖励、到位的科研经费进行考核,并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而且,在一个聘职任期结束时还要对所有项目进行考核,凡完不成任务者不得续聘。为了加快科研业绩的提升步伐,学校管理者不断地创新科研业绩考核规定,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砝码,从而推翻往年的考核规定。

为了提高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科研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师职称晋升评审中不断地提高条件,并不断地打破往年的破格规定。一般来说,科研得分在职称评审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虽然教学得分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仅靠教学得分拉不开距离。随着职称晋升权力的下放,具有创新崇拜倾向的高校,在职称评审中不断地创新职称晋升的条件以及论文、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科研到位经费认定和赋分的方法,不断改变破格晋升的门槛。

总而言之,具有创新崇拜倾向的高校在课程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职称晋升管理上忽视了对教育管理本真目的的追求,忽视了对教育精神的追求,忽视了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忽视了对教育历史的追问,使管理变成了以功利为唯一追求的创新,成为对人的德福、德慧失去关切的盲目创新,成为了无根的、放逐了历史的、浅尝辄止的创新。

高校在课程与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职称晋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崇拜倾向极大地影响着广大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在理想、人格和能力等层面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转贴于

首先,教师面临着失去教育理想追求的危机。具有创新崇拜倾向的高校管理由于忽视了对教育管理本真目的的追求,在创新过程中逐渐被功利主义的追求所控制。学校对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创新加剧了对名声在外的轰动效应的追求,学校对科研管理创新也加剧了对于科研业绩的追求,论文、专著、项目、经费和获奖成为教师竞相追逐的对象。职称晋升管理上的科研业绩导向更加助长了这种对科研成果的追逐倾向。教师们看重的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和期刊的档次,而不在乎发表文章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师们看重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而不在乎完成质量的好坏;看重获奖的层次,而不在乎获奖的手段;看重科研经费的数量,而不在乎获取的方法。对功利主义的追求成为教师的主流追求,至于何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何为,则淡出教师的考虑范畴,教师面临着失去教育理想追求的危机。

其次,教师面临着人格伤害的危机。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倾向对教师造成三方面的心理伤害。其一,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活动未充分征求教师的意见,往往表达的是主要领导者的个人意见,是对教师合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的漠视。其二,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活动的强力推进,是无视教学和学术的逻辑而对教师教学和学术自由的粗暴干涉。其三,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使教师深深地担忧学生、自身和学校的前途,却未为教师建立表达意见的渠道,压制了教师的言论自由。这三方面的心理伤害导致了教师人格的压抑,造成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再次,教师面临教学与学术水平停滞的危机。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无力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课程与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崇拜倾向导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琐碎的、毫无意义的教学和课程的改造活动中,而科研管理和职称晋升管理中的创新崇拜倾向导致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毫无价值的论文创作和科研项目中,从而使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投入到教学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工作中。其二,无心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一方面,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倾向导致的功利主义倾向使教师不愿意从事艰苦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提升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管理中的创新崇拜倾向使教师的人格和权利得不到尊重,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从而缺乏真正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的动机。

解铃还需系铃人,由高校管理“创新崇拜”倾向带给教师的痛苦际遇最终还需要学校管理者来解除。要真正解除因管理创新崇拜所带给教师的痛苦,学校管理者可以从追求高校管理创新的本真目的、把握核心创新内容、建立教师参与的管理创新程序人手。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6

一、更新研究理念,建立保障机制

1.树立“以师为本”的研究理念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为研究依据,主要为了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以师为本”,以行动研究为主的一种应用研究。“以师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校本研究中的体现,既要立足于教师的个性需要,又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性,培养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校本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校本研究大致可分为校本科研、校本教研、校本学科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校本学科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渠道,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炼和升华。在校本研究中,可以将三者密切结合,不一定非要做严格的区分。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多的是带有研究性的校本实践,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校本研究方式。开展深度校本研究,应该首先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目标思路不清的问题,提升理论层次和实践效能。

2.完善校本研究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注重一个“细”字。立足于激励,体现制度内容的全面化和制度规程的具体化。比如,建立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说课―听课―评课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师徒结对制度、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等。学校把这些制度作为常态下的工作序列,内化为教师的工作任务,形成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制度的“人文性”升华为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

第二,执行校本研究制度突出一个“实”字。校本研究的过程就是校本研究制度执行的过程。执行校本研究制度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落实执行,一是及时总结,总结重在对完成工作的结果和过程的质量情况做归因分析、提炼、反思。二是及时反馈和调整,这是加强校本研究的过程检查和指导。校本研究制度在实践中还要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二、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式

1.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和重点

首先,依据新课程对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要求,确立校本研究的主题。与新课程同行是选取校本研究内容的基本原则和依据,学校引领教师通过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科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和超越。比如,研究如何有效管理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教与学,如何遵循规律“和谐高效”教与学;

其次,立足于学校实际,确定校本研究的重点。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永远是校本研究的方向,学校把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作为持续追求的目标,把深度研究备课和深刻反思教学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比如,研究如何让常态课实在有效,如何优化教学环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创新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

校本研究的活动方式,主要有课题研究、专题研究、案例研究、示范观摩、“同课异构”和“一课多轮”、集体备课、网络研究等。

①课题研究,这是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转换为研究任务,生成研究课题,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采用灵活而有效的研究方法,实现对教育教学问题及其规律的开拓性认识和探索。这样基于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不在求多、求大,贵在创新、求实。

②专题研究,这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教学中有共性的具体问题,开展主题研究活动。通常以课例为载体安排教师作研讨课,通过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教师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③案例研究,这是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组织优秀案例展示、研讨活动,让教师在讲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让听案例的教师结合别人的教育教学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④示范观摩,这是典型示范与自省跟进相结合,引导与协调相结合的校内展示研讨活动,起到经验共享、以点代面的作用,以优质课堂推进常态课堂的质量提升。

三、开展深度研究,坚持自我反思

1.深度研究备课和上课

第一,深度研究备课,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和教学设计水平。我校以提升集体备课的价值为重点,开展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形成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四步备课流程”:自主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合作交流,修改教学设计;新课引领,验证教学设计;总结反思,完善教学设计。

常态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是深度研究备课,强化集体备课关于集体参与研究、突出个性特色、贡献个人智慧“三点要求”的精心预设过程。

第二,深度研究上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以构建“和谐高效课堂”为重点,开展常态化评课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关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观念问题;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温故知新”等教学规律,以及“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教与学并重”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高教学的适应性。在具体操作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鸣。

2.坚持多视角和全过程的有效反思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7

[关键词]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医学院校策略措施

[作者简介]向敏(1971-),女,四川宜宾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卫生职业教育研究与科技管理工作;孙小娅(1956-),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卫生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江苏苏州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10-9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72-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各类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所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发展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转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恰恰就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facultyprofessionaldevelopment)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关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众说纷纭,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有“成长阶段说”(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及高级阶段),也有“工作内容说”(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及专业发展)等。基于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的大学三大职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洪堡的观点,笔者较为认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其作为“教员”“学者”及“公民”的发展:作为“教员”,主要是其在教学能力方面的发展;作为“学者”,是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而作为“公民”的发展,指其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及自信心等方面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其视野会开阔,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会得到加强,这些对发展其教学能力有比较大的帮助,而教师在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过程中,也会促进自身职业生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及领导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其作为“公民”的发展。

我国要建设高水平大学,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高校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高校教师从“学者型”“教学型”转变为“导向型”。

二、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凯斯西储大学是一所在美国居于领导地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位于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镇。该院历史上曾经有八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其医学研究水平属于世界一流,医学院全美排名前25位。凯斯西储大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成熟的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正如其校训所言“thinkbeyondthepossible”(想超越的可能),学院一直倡导教师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发展个性,在教学及研究上追求卓越。

(一)教师发展委员会(facultydevelopmentcouncil)

为了指导各学院的教师发展,该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由八名来自于不同学院主管教学或科研的教授组成,其现任主席由来自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DianaBilimoria女士担任。该委员会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组织,为全校教师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贯彻执行学院教师发展计划,监督各二级学院制订本学院的教师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其主要职能包括:招募和挽留优秀教师;发现和奖励优秀教师;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发展督导;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服务等。还提供网络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政策咨询、教师成长指南等,也提供新教师职业辅导,提供教学建议与指导,提供教育技术支持以及其他教学发展项目。

(二)分层指导制度

分层指导制度是CwRU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比较有特色的制度。其指导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年轻的新教师,学院对副教授、教授也进行指导。对处于事业不同阶段的教师,其指导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刚入职的助理教授而言,其侧重于教学技能、教学方法、职业晋升、在申请基金项目和时如何获得管理者支持、如何应对工作压力等;对晋升为副教授的教师,督导其继续在教学、科研方面提升;对教授而言,则是督导其如何在科研方面追求卓越。医学院在教师入职后或刚获得晋升的前四个月,指定至少二名终身教师作为其指导;学院层面有指导委员会监督其执行。其指导的形式多样,包括一对一指导、集体指导、行业专家指导、seminar、学术报告及职业发展工坊(careerdevelopmentworkshops)等形式。

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在团队的支持下,获取了更多的资源,从而推动专业技能迅速提高。医学院拥有良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氛围,崇尚合作与积极对话的文化无疑对推动大学教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推行领导能力培养计划

领导力是指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创新与决策、沟通与协调、调控与落实的能力与艺术。尽管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与科研,但教师也承担一些正式的领导角色,如班主任、实验室负责人、教研组长、督导等等,在行使这些角色过程中,需要教师有一定领导能力。教师领导力的研究也因此成为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热点领域。在此背景下,现任校长BarbaraR.Snyder女士,提出要创造CwRU大学的新纪元,而提升教师领导能力则是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措施。该校已在教职工中实施了一项领导能力培养计划,以提升教职工的领导能力。

教师领导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1)教师领导力所倡导的教师自主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学习、集体研讨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2)教师领导力培养在于促进教师的开放意识、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和前瞻意识,而这些都是专业化教师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CwRU领导能力的培训形式多样,包括每年举办二次领导能力提升论坛,研讨内容多样,如年度学院教师领导能力发展报告、如何成为学术领导、如何应对全球环境下的学术竞争等。

学院还提供各种提升领导能力的学习资源,如mSSa领导课程(themSSaLeadershipFellowsprogram)、发展学术领导力课程(DevelopingofacademicLeadershipprogram)等。针对医学院女教师比较多这一特点,还开设了女教师领导能力训练项目,内容包括如何发展影响力、谈判技巧、交流策略、组织策略、职业成功策略及多级优先管理等。随着教师领导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也会增强,使得教师更乐意承担工作任务,并且以更积极的心态去改革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形成提升领导能力(improveleadershipskill)―驱动工作效率(driveefficiencyandprofitability)―提出解决方案和策略(designsolutions&strategies)的良性循环,这些都能对教师的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实行阶段淘汰制度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我奋斗的社会,有较完备的机制鼓励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但其淘汰制度也非常残酷。在教师职业上升的各个阶段,都可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威胁到生存)。所以,每个阶段都必须努力工作,除非取得了终身教授资格(淘汰的压力减少,但多年形成的努力工作的惯性以及同事间的比较,也促使他们勤奋工作)。要成为大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是基本准入条件。而美国博士训练非常严格,其已经在初期课程学习阶段,必须完成15门左右课程学习,而且这些课程,基本是两周一次考试,考试非常频繁,研究论文创新也要求很高,所以能够获得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基本上需要5~7年的时间,也有人最终不能完成学习任务,中途被迫淘汰。因此,其博士学位含金量比较高,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个人在科学研究方面具备了较高的能力。除非特别优秀的博士毕业后能进入大学当助教(assistantprofessor),一般博士还需要3~5年博士后工作经历,在博士后期间,还必须努力工作,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为成为助教积攒资本,否则博士后工作结束后,将很难找到下一家接受单位。如果有幸进入CwRU医学院工作,当助理教授,那么生存压力也非常大。

CwRU是研究型大学,除完成学院的教学工作外,每个助教从应聘期开始后的七年之中,必须拿到一项niH的百万级基金项目(类似于我国自然基金的重点项目),否则在七年期满,学院将不再续聘,又会面临生存危险;即使有幸晋升为副教授之后,如果还没取得终身教授资格,没有科研项目,随时面临实验室被关闭的危险。残酷的阶段淘汰体制,让教师从入职开始,必须努力工作和发展专业技能,这也是医学院校保持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内在动力。

(五)奖励制度及专业成长网络资源

CwRU的核心价值理念是鼓励创新、追求卓越。除实行阶段淘汰制度外,学校也有各种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追求卓越,实现自我。学校设立了各种奖项,如inamori优秀指导奖(inamori“excellenceinmentoring”award),奖励那些在研究理念、观念创新与展现、课程发展、教学等方面对年轻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很大的成绩出色指导者;杰出教授奖(outstandingprofessoraward),奖励那些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终身教授。医学院等二级学院,还设立了学院级别的奖励,如joanharris教工发展奖(thejoanharrisstaffdevelopment)、优秀教师奖(facultyaward)、优秀辅导奖(excellentmotheraward)。医学院大楼进门走廊建有一堵荣誉展示墙,用铜牌制作了历年来优秀教师的个人照片及其具体获奖原因,这对个人来说,也是一项比较高的精神荣誉。对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使他们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励更多教师向他们学习,这类同于国内树立模范榜样,鼓励大家共同促进。

除了上述制度与措施之外,CwRU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网络资源建设上也非常完善。每个学院有专门教师专业成长网站,成长相关的课程训练也放到网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参加网络专业成长课程学习,实现了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形成了虚拟的共同学习体,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启示与建议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高校永恒的主题与追求。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是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决定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于其整个职业发展生涯。然而,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每个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健全组织机构,做好顶层设计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研究起步早、发展也比较快,他们的许多制度与措施的确值得我们学习。总结CwRU医学院推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其一,健全组织机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完备,上至学院层面下至系部都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组织结构,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其二,做好顶层设计。把学校的远景规划与教师的发展前景有机结合,让每一位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了解教师获得良好专业发展能带来的荣誉与收益,而不良专业发展则会给自己带来何种困境,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营造成长文化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CwRU医学院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激励制度,如通过分层指导制度,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产生积极作用;通过阶段性淘汰制度,让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时时感到危机,从而不断促进教师成长;通过奖励制度,树立榜样,形成良好进步氛围。

历史经验表明,学校管理应区别于一般的行政管理,科学治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充分发挥教授、学者在学校管理中的学术地位。通过促进教师领导能力的提高,激发教师参与学院管理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其作为“学者”的学术管理能力与作为“公民”的社会服务能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学校要营造利于教师成长的文化氛围,如CwRU鼓励创新、追求卓越、崇尚合作与积极对话的文化无疑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以CwRU为例的美国医学类院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何有效借鉴美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结合国情与校情,从教师的内在需求出发,建立起符合实情的促进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制度,达到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相得益彰,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需要上至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下至学校管理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学术性视野中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1(8).

[2]何华宇,赵敏.现代大学职能视阈下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9(5).

[3]BlandCJ,SchmitzCC,StritterFt,etal.Successfulfacultyinacademicmedicine:essentialskillsandhowtoacquirethem[m].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1990.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学习力提升途径

一、学习力

“学习力”这一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学界对“学习力”关注度和研究逐渐得到提升,并有学者开始涉及教育领域学习力研究,学习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欲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学习和适应,提高自我和获得突破,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的持久力。学生学习力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和学习创造力的总和,它是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学习动力是指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学习毅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的持久力,包括学习精神、学习心理素质、学习自控力等;学习能力是指学习主体根据条件的变化,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学习主体将学习成果转化实际成果的能力;学习创新力是指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能力,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力是软生产力,是创新和创造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二、学习力提升的研究价值

“学习力”一词最早出自1965年美国系统动力学的奠基人——福瑞斯特教授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学习力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高低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越来越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现在的5年、3年。“谁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力,谁就能迸发出新的创造力,谁就能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并获得竞争的领先优势。所以学习力是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因此,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如何提升学习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现行的研究中,关于学生学习力的测量主要是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但由于研究人员是采用观察与教简易的问卷的形式进行收集的资料,其信度与效度有待考证。有关于学生的学习力的问卷都是关于学习能力方面的,几乎未涉及学习力的其他方面,没有较系统的测量工具,而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学习力的提升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初中是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重要的学科工具。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迷信“满堂灌”、“一堂清”,将课堂变成自己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习惯了当听众和旁观者,对老师过度依赖,导致“一讲就懂,一做就错”。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如何理解例题,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作业当成负担,抄袭、逃避等现象司空见惯,不知道数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综上所述,如何提升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是时代赋予教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数学学科原有知识的积累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因素。用构建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学生知识的内化、智慧的发展需要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内化所学的知识,当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原有知识积累相对较少时,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提升中学生数学学习力已成当务之急。

三、学习力提升的研究展望与启发

1.学习力是伴随一个人终身发展的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的尺度,被视为现代人基础性的文化素质。强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有利于其成为善于学习,智慧学习的人。

2.通过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力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方法的理念,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终身学习理念等,最终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在恰当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发挥并提高自己的学习力,成为爱学、会学的终身学习者。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合作学习能够提供民主、和谐的课堂,拉近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自我展示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兴趣,形成稳定的学习毅力。

4.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容、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总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9

关键词:高等教育;导师帮带;教学研究;教学能力

教学工作是我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更是我校的生命线。根据学校教学大纲,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要求高,而且在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员流失非常严重,这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让青年教师尽快上讲台,挑大梁,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他们在上学期间并没有系统接触过高等教育理论等相关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主要存在的不足有:(1)青年教师在高等教育理论的方面存在短板。由于青年教师主要来自于非师范类普通高校,在校学习期间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缺少系统地学习,对学员的身心和思想特点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更缺乏如何应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技能,而这些技能是一个高水平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养。所以本文从教育本身、受教育者和研究教育实践的方法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帮助青年教师补齐在高等教学理论方面的短板,并完成学习效果的检验。(2)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牢。青年教师入职之前大部分未从事过教师的工作,教学经验不足,对于教学规范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处于摸索阶段,需要逐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技能。不断强化青年教师对教学基本技能的练习,目的在于熟悉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是授课质量的基本保证。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员严重流失,如何加快培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让新入职的教员尽快上讲台,青年教师尽快挑大梁,对于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是一个新的问题。(4)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相对较少。青年教师由于入职时间不长,对于本单位的教学和学术研究还未完全参与。但是他们都是本专业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在科研学术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够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尽快参与或申报各层次的教学课题或科研项目,从而在课题及项目的研究中获得新的计算机前沿知识、课程教学理念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

二、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法

面对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2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体系。(1)建设高等教育理论课程试题库,研发信息化考试系统,帮助青年教师补齐短板。针对青年教师的的任职需求,调研部分师范院校的高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确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三门课程作为青年教师任职必修课。并建设了相应课程试题库,以方便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理论学校效果的自我检验。(2)落实导师帮带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教师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是决定其一生职业素养的关键,教师职业独特的教学专长往往是在该阶段形成。因此,为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指定一位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其导师是非常必要的。在撰写教案和讲稿等方面给予指导,听他们的试讲,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也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总之,为青年教师定学习目标、勇于实践,使他们尽快成长。(3)制定教研室练讲赛讲制度,加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为了加快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研室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进行2次以上教学观摩和集中试讲,青年教师每人准备3次课,采用抽签定课、现场授课、导师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检验青年教师练讲成效。同时结合学校和行业内组织的各类教学比武活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一旦上升到教学比武,会使参赛者必须从内容设计、板书、课堂语言、重难点处理、教案等多方面进行打磨和训练,最后再经过赛场专家评委的点评,使得参赛者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4)参加教学科研团队,积极与同行交流,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结合工作安排,遵循“教什么研究什么”的理念,要求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各类教学研究课题和科研项目,开展项目教学和学术研究。在团队的帮助下和教学学术项目的研究中提升自身能力,并获得新的计算机前沿知识、课程教学理念等,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或学术活动(如研讨会、访问学者等),多种渠道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除此之外还组织青年教师到地方一流大学进修学习,也邀请一些专家学者给青年教员传经送宝,使青年教师掌握计算机学科一流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效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

如何提升教研能力篇10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专业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精神,重庆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积极探索适应重庆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在扩大高考班的办学规模的同时,增加3+2,3+4,五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在中职学生这个群体,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参加对口高职的高考和转段考试。而中职数学课程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职数学也是不同层次学生高考及转段的必考科目,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以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因此,如何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中高职衔接的形势,是每个中职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三数学复习的实效性,提升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明考点重基础、回归课本、把握通性通法,提升对数学复习内容的驾驭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1.如何把握好高三数学的复习内容是上好复习课的首要条件。首先认真研究对口高职考试说明,近几年的高职考题,分析考点和题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复习课的教学模式,重“面”(全面复习,重视基础概念),抓“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连“线”(理清线索,形成网络)。其次按考点分课时逐个复习,①集合与不等式10课时,②函数14课时,③数列及排列组合10课时,④三角函数20课时,⑤平面解析几何28课时,①―③在200分钟占100分,④⑤各占50分。作为高三的数学老师如对复习的内容进行这样的研究和规划,驾驭数学复习内容的能力将在不自觉中就得到了提升。

2.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让复习课做到“有的放矢”是上好复习课的重头戏。首先要研究每个知识点的高考命题特点、解题基本策略(常规方法)、考题基本类型。打破教材体系,对各模块内容重新组合,划分内容,按照适合学生掌握的先后顺序展开复习。其次在充分学习研究考纲、考题、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的典型例题,要体现通性、通法,注重知识体系的形成,合理取舍偏难、过难题目,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要有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兼顾知识、方法、能力三个层次及差、中、好三个层次的学生。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暗线――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等。以及代数变换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差值法,解析几何的平移、对称变换。最后在训练题的设计上以基础题、中档题为主,夯实基础知识,全面复习,不留死角、盲点,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切忌浮光掠影、只重皮毛。我们数学老师在每一节复习课中都做这样的精心准备,教w设计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充分暴露问题,确保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提升课堂驾驭的实施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内容的主要渠道,怎样才能达到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确保复习课的实效性?复习课上我主要采取启发诱导与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练重点突难点,讲学生的疑难点。根据练习中或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知识薄弱环节及时进行弥补和加强,善于引申拓展,对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善于挖掘展现学生的错误、分析产生错误的根源。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找试题模型的出处,辨析异同点,培养知识迁移能力。讲评不能就题论题,要注重试题的拓展延伸。一可以赋予优秀学生发展的空间,二来通过对题目的变形、发展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新题的编制过程,提高学生解题的信心。复习讲评课千万不能以“讲完了”了事,要进行适度地深化与提升,使学生对“双基”的认识能做到横向联系有创新,纵向联系有突破,通过达成“教会了”的较高目标,迈向“形成了能力”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进,不仅确保了复习课的实效性,还提高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更让自己实施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落实作业批改、加强反馈矫正、学法指导,确保问题的彻底解决,提升教育教学反思的能力

1.复习课后要认真处理学生的作业问题。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自己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水平,训练学生有条理规范的书面表达能力,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彻底的解决,提升教学质量。

2.通过对几届高三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总结、反思后,发现在高三的复习中,不仅要讲究复习策略,还要加强学法指导、做题后的反思。在第一轮复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不要盲目地做题,不要急于攻难度大的“综合题、探究题”。复习要以中档题为主,选题要典型,要深刻理解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高考题大多数都很常规,只不过问题的情景,设问的角度改变了一下。因此,在首轮复习中,要求学生不要盲目地自己找题,而应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基础,突中档,精做题。学习数学必须要做题,做题一定要独立。做题前要把老师上课时复习的知识再回顾一下,对所学的知识结构要有一个完整的清楚的认识,不留下任何知识的盲点,对所涉及的解题方法要深刻领会。做题时,一定要全神贯注,保持最佳状态,注意解题格式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良好的心态进入高考。做题后,一定要认真反思、仔细分析,通过做几道相关的变式题来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从中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总结出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和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对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注意总结,及时解决。重点一定要放在培养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中职数学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地积累教学体验、专业经验、专业案例和专业知识,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方法,形成自己的专业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中高职衔接的形势,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秉彝,黄翔.《数学教育专题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10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