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创新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3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1

一、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一月是为孩子打下音乐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看做是帮助小学教学提升的方式,但是创新的前提是尊重现实,现代的教育多数只遵从理论却忽略了现实带来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一旦脱离现实那么也就变得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应当从三个方向重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意义。第一遵循学生的实际年龄,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成年人强,但是在6-10这个年龄段,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确实最强的,因此我们应当抛去繁琐的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强加孩子理解作品的错误教学当中走出来,改为强化孩子的基础学习,比如弹钢琴,在小学阶段孩子对任何大师或者著名作品的理解都是有限的,天才儿童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普通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尊重对钢琴教学的指法训练,以及乐谱熟悉程度训练,让孩子拥有超强的操作基础,先难后易,在拥有了自己的基础理念后,对后来的理解学习才能更上一层楼,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第二遵循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本质是让人快乐抒绪的,音乐即属于民族特性同时也属于个人特性,是有非常强的思想基础以及社会环境基础的,因此让孩子在学习音乐前,应当首先熟悉什么是音乐,这些音乐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心中的音乐是什么,只有充分的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这样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谈创新,如果孩子都不了解自己学习的东西与自身与社会环境有这么联系与影响,只是一味的追寻音乐的技巧,那么绝对无法将音乐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也无法教好真正得以音乐;第三创新应具备时代精神,音乐是时代张力的表现,同时音乐也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表现,只有将个人和时代完美的融合才能做好音乐的创新,现代的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并不注重对音乐的创新,而是一味的死板教育,从各种形式上改变音乐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教学创新,却最大的忽略了创新的本质,创新不是新的花样也不是新的模式,创新的本质是所创造出的作品能够符合时代脉搏的发展,否则再如何创作也只是原地踏步。

二、创新改革,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在进行音乐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创造属于音乐的美好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其中,保障孩子能在学习的同时了解自身所处的范围,以及范围环境作用下对孩子理解能力的帮助,因此良好的音乐教育同时也是培养良好环境的开始,对环境的改善也就成为帮助孩子音乐提升的重要环境,所以在基础教育当中对音乐环境的培养以及对教学音乐环境的塑造至关重要。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究竟谁才是教学的中心。有些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宰者。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人士,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有的时候教师偶尔唱错了音,小学生也不敢指出来,这样做容易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抵触心理,也就更谈不上实施创新教育了。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必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双向交流、和谐、自由的音乐教育教学氛围,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小学音乐课堂没有强迫性以及权威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进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融洽、宽松的学习环境。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要提升自身素质

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拥有一桶水,小学音乐教学同样如此。想要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地加强自身音乐专业素质的培养。有些小学音乐教师只是安于现状,多年来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这也就从本质上阻碍了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事实上,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所谓的创新精神就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方法、技能、信息以及知识,提出新观点以及新方法的精神。而要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要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以及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这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不能墨守成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积极实施创新教育,从而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实施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09-01

一、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创新,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一般都是采用的是固定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教师在课堂以监督者或独裁者角色,从而致使学生消极的听从,从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小学生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及个性差异,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创新的教学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边学边思的空间,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和实施

1、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是有流畅性、多通性、独特性、敏感性和精密性。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能超越传统习惯的模式,能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有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能另辟蹊径和别有新意地将知识要素重新的加以事例变换,形成新的保险单和构思。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实质上是教师根据思维及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其思维和创造的水平,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个性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经验的敏感性”与“不轻信原理和概念”的品质有关。所以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过程必然重在鼓励大胆想象,勇于科学探索及进行仓u造实践,提高创造技能,开拓认识领域。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小学生的所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也会争先恐后的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在具体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使小学生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2、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教育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也就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即要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威风和刺激,使学生启疑、激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远胜于单纯的讲授,不拘泥于课堂、书本、课外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灵活性。此外还要重视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3、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消去、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4、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总之,小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实施,就要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不断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使之成为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3

小学阶段,人的思维比较灵活,具有很大的跳跃性。教育创新说到底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属高层次的积极思维,思维过程不仅有单纯的抽象思维,而且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梦境交织在一起,与习惯性思维、线性思维和正向常规思维不同。思维者的头脑即是精神过滤器、精神恒温器、质量监控仪,轻易不会热就热得发狂、冷就冷得冰凉。有区别于一般的本质特征:(1)幼稚性,(2)积极性,(3)独创性,(4)明确的创造目的,(5)综合中选择。

在小学阶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小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辐射和求异;要求思维探索的多样性。小学各学科的知识面广,但理性认识很少,因此,小学教学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教学应是多样化、生活化和充满创造力的。

2在小学教学中,应实施主体教学,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要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勇于探索,多动口、动脑、动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刨根问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争议,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3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提高并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动力。小学教学要立足于课堂,但也要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健康乐观的精神生活。

4营造一个创新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将创新活动渗透到教学计划中,要求教职工树立创新育人的事业心,逐步养成严谨的治学、治教的风气。使学生置身于创新的风气中,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

5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首先要办好各种黑板报、墙报和学习专栏。通过这些学校特色的宣传,及时报道学校学生创新学习、活动的事迹。其次,要丰富创新文化的内容,通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特别对于一些创新问题,可通过开展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班干部参加,引发师生大讨论,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扩大教育面。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4

一、明确什么是“分组合作教学”

“分组合作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器材,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将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不同进行合理的搭配,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调整课的密度,可以避免由于器材少,学生等待的时间长,或因长时间做一项单调的活动,产生局部疲劳,分散注意力的情况,可以保证学生身体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分组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不同类型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和完善,能使其受益终身。在体育课中穿插体育游戏及竞赛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有人把体育课堂称为“小社会”,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与他人互帮互练、团结协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练习、体育游戏、体育比赛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确立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已达到全体参与,主动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上“篮球运球”一课时,先将内容告知大家,并分成若干小组,让大家共同参与讨论、设计一个特色鲜明教学方案。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资料、视频、图片等进行自我学习,寻找自我当老师的感觉,到上课前一天上交到组长那里,教师在各组长挑选出较好的一份进行实际修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分组合作的有效作用,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如何进行“分组合作教学”

安排分组合作教学前教师自己要理清出于什么目的进行分组?借助分组合作教学解决什么问题?

1、不同水平阶段的学生身高、体能、理解能力,掌握动作的时间等存在个体差异,不利于集中统一的教学,需因材施教,需要借助分组合作教学来解决。

2、组织分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使成员之间可以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更好的因材施教,多照顾低层次的学生,为他们的进步与提高提供更多的帮助。

3、借分组合作教学使学生互帮互助,感受到伙伴的帮助,分享合作成功的喜悦。加快动作技术的掌握,节省教学时间,提高练习的密度与强度。

4、创造一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相互学习,每个成员有机会在轻松地学习气氛中,对伙伴的动作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练习感受。构建起新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踊跃参与、自主学习。

三、“分组合作教学”如何进行分组与合作

在分组合作教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分组工作是重中之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然型分组合作”:这种小组也是在一节课中出现,一般采取随机报数或自由组合,通过报数随机分组可以达到各组间实力基本相同局面,便于开展组间的教学比赛或竞争游戏;而自由组合可以使爱好相同、关系要好的同学分在一组,他们之间的配合更默契。此法简单、快捷,适用于一些竞争性不强的集体活动项目或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让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在一组,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的技能和体质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2、“合作型分组合作”:即分组后保持较长时间,按照学生的健康、性别、体能状况等因素,划分为较为稳定的小组,可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采用,一旦单元教学结束,小组也随之解散。这种分组的特点是技能基本相同,爱好可能不同,但便于对同一组采用相同的计划,又便于对不同小组的区别对待。如在六年级快速跑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基本掌握,而有些学生则一点都不全懂。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开设“登山”团、“攀登”团、“高峰”团。“攀登”团主要解决会跑学生。每次课中教师都制定不同的山峰——跑次数,要求学生间合作、竞赛,勇登高峰;“高峰”团主要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互帮互助的场所,让跑得较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协助初会者,从而减轻教师负担;“登山”团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全懂者间自主加强练习,尽快掌握动作。

3、“因材施教型分组合作”:将体能和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进行练习或竞赛。比如在跳远课的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选择不同的高度进行分组练习;在快速跑课上,将速度差不多的同学分在同一组进行练习。此法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练习效果。

4、“帮教型分组合作”:组织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如韵律操、武术套路练习等,此法多应用于动作难度较大的新授课内容,其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个人对众多学生进行指导要好得多。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数学课堂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70

创新是一个民族日益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正在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我们培养人才的一个基本方向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教育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所谓创新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递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维、提炼新方法的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小学学习科目,其知识很多都需要学生去思维和探索,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那么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创新教育的要求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说的太多、讲的太多也做得太多,所以它往往成为教师“垄断”的课堂,教学成了“满堂灌”,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分数,导致学生除了做题,什么都没有收获到,这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相径庭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明确的定位,即新课改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全面展开的,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者、设计者、合作者。这一要求的变化意味着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样教学的针对性才会更强。同时,教师要认真地研读学生,要把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样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才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够不断地提升。

二、灵活地应用教材,切实培养学生能力

学以致用是现在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所在,这样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动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地应用教材,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数学情境的开发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数学情境的开发。在对教材的开发中应注意:(1)尽可能地恢复数学原本的样子。(2)尽可能实现有趣、富有挑战性。(3)情境的出示不是教学目的因而不宜过分复杂,以免扰乱学生思维。

(二)教学过程的开发

教材中有的结论,只有很简单的过程,我们应对其进行适度的过程开发,以展现其丰富的过程。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书上的概括性语言:“三条线段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学生对这种抽象的本质属性的理解是有困难的,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用火柴棒或者小棍组成三角形至少要用几支火柴?板书:“三根火柴棒首尾相接――三角形。”又问:“根据刚才的摆法,你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吗?说说怎样画的?”板书:“三条线段――首尾相接――三角形。”然后给出书中三角形的概念,这样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既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应用价值的开发

充分揭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从而加深对数学的情感。教学时,我们应对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从数学角度予以开发,加强学科间的整合。如:把“体育”拿来进行讨论其可能性;将家庭装修用来进行有关面积问题的讨论;将家庭开支进行统计以便进行勤俭节约等的教育;汽车的行程表为何能显示出汽车所走的公里数……开发出这些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觉得亲切的事例。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热爱。

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自信心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必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顽强进取,知难而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上就有那么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们敢想、敢问、敢做,但是不可避免的,受某些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他们中部分人有股“娇气”,受不得挫折和失败。

用古人求学的事迹影响他们: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用名人学习中受挫的事迹激励学生,爱迪生、华罗庚、陈景润……多少次的失败没有击垮他们,反而使他们更加坚强,更加奋发,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些感人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能让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培养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

另外,有意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真正地让学生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一个必要的方法。对于活动中的成功,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而对于活动中的失败,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分析原因,更要理解、鼓励他们:“就是跌倒几千次,只要站起来的就都是英雄!”

四、充分的合作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节余引导和帮助。”合作学习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因而充分的合作精神是学生创新人格必备的要素。

例如,在进行实践活动“统计”的教学时,教师最后设计的活动环节是给学生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某一种情况进行统计,可以自由地下去调查了解。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创新

theimportanceofinnovationteachingintheelementaryschoolsportsteaching

nieFei

【abstract】teachinginnovation,alsoisoureachteacherofphysicaleducationtothink,aslongaswetrymore,morepractice,moreattentively,daretobreakthroughtheconventional,fromstudents,teachingmaterials,organizationandteachersthemselves,toexplorethenewphysicaleducationisrightinfrontofyou.

【Keywords】theelementaryschoolsports;theteachingpractice;innovation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变换队形提升创新欲望

小学生好奇心强,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所以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单调。为此我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否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根据学生提出确定下次课的队形,这样,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集合快、精神面貌大大好转,学生们早早的排好队在等待老师的到来。对创新也充满了信心,对体育课的关注大大提高。

二、精心的组织分组的变化

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一)自由组合的分组。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二)互帮互学的分组。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三)分层次教学的分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情景的设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兼顾分层教学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不同一节课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次分组,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教学中,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素质好)、b组(素质中上)、c组(素质中)、d组(素质差)。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评价要细化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7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缺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老师为上课的主体,由老师向学生传达知识。这样造成老师没有办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全程参与学习的过程,最终使小学音乐教育成为了音乐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慢慢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展创新教育,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创新教育中,重新定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需要放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更多的交流,并通过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部参与,改原来的传达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目标。

二、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针对小学生特点

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作为最根本的目标。创新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应愈来愈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应运而生的教育模式,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以人文本的原则,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活泼”等特点,小学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时就要注意并利用这些特点,采用创新教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也可以帮助开发智力,促进学习其他课程。

三、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以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保障

小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课堂中,学生被束缚,难以真正的感受学习的乐趣,更不会展现出创新方面的才华,而在进行创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构建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将直接提升教学效果。小学音乐教师要诱导学生展现创新思维,教育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教会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要对学生的尝试和创新予以鼓励和支持,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天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育方法不注重学生的自身特点,采用“一刀切”,对所有学生都采用教唱的方法进行教育,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等不尽相同,应因材施教,使所教授的知识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引起他们的兴趣,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并且还要注意创新和突破,不能一成不变。让小学生们产生对学习的好奇心,从而自发的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才会使小学生真正的提升对音乐的感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五、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要保证创新思维的始终贯穿

创新教育中,要鼓励小学生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去发现、去探索,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摒弃传统教育中禁锢学生思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的做法,要将创新思维贯穿教育的全部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音乐具有美的特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在美的享受中学习音乐知识,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对音乐教育效果有促进作用。在开展音乐创新教育时,对音乐教室进行合理的布置,可使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其快速进入音乐角色,理解音乐内容。具体做法包括:按照音乐会方法布置桌椅,让小学生更深层次的倾听音乐;在音乐教室摆放音乐照片或在教室墙壁悬挂音乐图画,让小学生对音乐加深了解;合理摆放乐器,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等。小学音乐教师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一员,想要开展音乐创新教育,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并且要不断提升,总结相关经验,以达到开展创新教育的要求。

六、结语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8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学教学创新

小学教育教学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一项任务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创新的精神,优秀的教学成果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树立创新意识

1.1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也就主要考虑的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1.2树立创新是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学生的成长缘于学习而受教师指导,教师在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古人云:“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所以创新的教学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边学边思的空间,从而发现问题,找出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创新的目的。

1.3要因材施教,培养学习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面对当前教育形势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因材施教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材施教即所谓的个性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设计实施自己的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去评价和塑造每一个学生,不断用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不拘一格,学会求异求变。国际形势的变化,教育实践的发展要求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是新形势下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2.1小学教育教学艺术的创新。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地发挥。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学过程当然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艺术的创新就要求教学不是狭隘的、封闭的、孤立的活动,创新型小学教育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内,不应该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教学范围内或教材、教学参考的规范中。教学的组织开展应是开放的多样的。

教师应提供条件,让学生能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特点,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参加兴趣小组或学科小组活动,广泛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得益于课内,延伸于课外,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下,教师的威信和力量不是建立在界限分明的师生关系上,而是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渊博知识的个性魅力的完美结合。教师和学生问应保持着流畅的双向互动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自尊、自立、自信。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能被动趋从,人云亦云。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传授知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消化”和积累并进行辨析、归纳和概括。除上课之外,教学过程中还拓宽活动空间,让从小有特别天赋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群体生活中学习生存,在实践中学习技能,在人际交往中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强烈的创造情感、动机和能力。

创新的小学教育教学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是有流畅性、多通性、独特性、敏感性和精密性。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能超越传统习惯的模式,能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有迷信权威,不盲目崇拜,能另辟蹊径和别有新意地将知识要素重新的加以事例变换,形成新的保险单和构思。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实质上是教师根据思维及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其思维和创造的水平,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与人的个性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对经验的敏感性”与“不轻信原理和概念”的品质有关。所以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过程必然重在鼓励大胆想象,勇于科学探索及进行创造实践,提高创造技能,开拓认识领域。

2.2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小学教育教学要实现创新,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也就需要营造一种开放式的课堂,即要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给学生一种强烈的威风和刺激,使学生启疑、激疑让教学过程充满思辨性、挑战性、生动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师生产生~种亲切感远胜于单纯的讲授,不拘泥于课堂、书本、课外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灵活性。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促进创新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解决或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中的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批评精神都不是通过某一种专门训练课所能培养出来的。这些创新品质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和求知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必须融于学科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在培养创新素质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创新教育的实施有赖于创新性教学。所谓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首先,创新性教学是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其次,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及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创新性教学的基本条件。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特点,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

多媒体以其声象、直观、灵活等优势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传递信息,延伸和扩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模拟操作、突破重难点等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为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提高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1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关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认为要通过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运用多媒体,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如下情境: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熊妈妈带着四只小熊高高兴兴地在做游戏。休息时熊妈妈拿出几个同样大的蛋糕对小熊们说:“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都很好,所以我要奖蛋糕给你们吃。”说着,熊妈妈把其中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奖给老大一块。老二说:“我要两块。”老三赶紧说:“我要三块。”老四急着说:“我要四块。”……熊妈妈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蛋糕跑了,笑着说:“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而每个孩子得到的又是同样多。”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分的吗?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逼真的画面,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形成意向。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有效继承现有数学知识,更在于发展和创新,在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灵活性;在于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树立自信心,深入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2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情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于想象与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的高度智力训练价值以及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

通过集中投影和多媒体手段的灵活隐现变化,生动再现了学生不同的思路,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品尝着多向分割、不同的组合方式,运用部分组合合成和补成一个整体再去空等多种途径,完成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让学生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创新思维的热情。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荷兰数学家及教育家费顿登塔尔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有目的观察、动手实验以及动口等行为,从外到内建构自己的经验,才能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多媒体教学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一课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进行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我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将我国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对统计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提高创新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4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引导学生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怕说不好而丢面子,学生的冒险精神被自我扼杀,刚点燃的创新火花被自己熄灭的现象。因此,除了采用分层次教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只在终端机前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因此,怕说不好丢面子的同学的个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同时,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中小学创新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教学策略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方法。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主要渠道,是进行创新教育的根基。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活跃课堂气氛,发散学生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给创新教育打好基础

1.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只有注重语文中的品德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包括创新精神在内的各种优秀品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特点分阶段进行教学,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真正让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通过对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对学生进行情感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以文悟道、用道显文、文道合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学生的情感,教会学生为人之道,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学环境,为创新教育提供条件

1.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理念,只有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学习,才能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跟随自己的求知欲望主动探寻结果,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蔼可亲的老师总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在喜欢的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改变教学策略,让创新教育顺利实施

1.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漂亮个性的板书、多姿多彩的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进取。通过教师的努力,学生会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并在语文课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挖掘教材创新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语言生动美丽,还存在大量的创新因素。只要教师注意挖掘,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就可以实现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如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衣裳的荷花,在池塘中翩翩起舞,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从而在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总结中获得创新。

3.创新课堂组织形式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快乐的世界。教师要打破传统课堂中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的学习很多需要学生自己领悟,或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交流。活泼生动的课堂组织形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组织语文实践活动

把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探索发现语文的魅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还要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画出课文中的景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林诗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2009(26).

[2]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2008(03).